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科重癥醫(yī)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為濰坊護理職業(yè)學院護理專業(yè)三年制中專一、二班的學生,共82人。在征得學生同意的情況下,隨機選取一班(40人)作為實驗組,采用循證醫(yī)學教學;二班(42人)作為對照組,仍采用傳統(tǒng)教學。兩組教學課時、內容、進度同步進行。
課程及教材 兩組學時和內容均按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要求安排,選用全國中等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衛(wèi)生部“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第2版《兒科護理》作為授課教材。
教學過程
1)循證醫(yī)學教學法。實驗組采取循證醫(yī)學理念,充分利用醫(yī)院和學校教學資源,討論分析臨床典型案例,應用圖書館資源查找證據,評價證據,應用證據。具體采取以下步驟:
①授課教師提前一周以多媒體的形式提前讓學生認識、認知、認同循證醫(yī)學教學法,更新學生受教育觀念;
②針對兒科護理過程的疑難病案提出有關該疾病病因、診斷、治療、預后等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學生分為5組,將事先準備好的病案發(fā)給每個組的學生;
③每個小組針對自己的病案,利用圖書館和網絡信息等渠道收集相關證據資料,并根據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yī)學評價文獻的標準評價收集的證據信息的真實性;
④小組內進行歸納總結,結合證據提出具體結論和解決臨床問題的方案;
⑤正式上課時,每個小組在課堂上針對自己的病例進行講授,同時其他小組可以提出問題,并可以提出建議;
⑥最后教師加以總結,簡短地從專業(yè)的角度對每個問題的知識點加以重點強化,擴展和補充,解決學生遺留的問題。
2)傳統(tǒng)教學法。采取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制作課件進行課堂講授。
評價方法 傳統(tǒng)考核方式注重理論知識要點的掌握,忽視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最終導致頭腦僵化,不能創(chuàng)新,嚴重影響和阻礙了創(chuàng)新性醫(yī)護人才的培養(yǎng)。新的評價指標從客觀性和主觀性兩個方面對效果進行評價,更注重學生對實際病例的分析能力、文獻檢索和證據評價的能力。
1)理論考試。全部課程結束后,期末進行閉卷考試。題型主要分為兩部分:客觀性試題(選擇、判斷、名詞解釋)占50%,主要考核學生對兒科護理學基本概念、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主觀性試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占50%,測試學生理解、綜合分析判斷及應用的能力。
2)學生評價。問卷調查通過無記名方式在實驗組中進行,由滿意度、學習興趣、能力提高、臨床思維的培養(yǎng)等方面組成,征求每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每項內容均采用ABC三級進行評價。
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處理按照兩樣本均數比較的t檢驗方法進行。
2 結果
理論考試 實驗組學生客觀性試題考試成績與對照組成績差別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尚不能認為兩組學生在基礎理論的掌握上有差別。主觀性試題及平均成績兩組學生成績有顯著性差異(P
學生評價 問卷調查結果,大部分實驗組學生對循證醫(yī)學教學法給予了肯定,認為循證醫(yī)學教學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證據檢索和評價能力及臨床思維的能力。結果見表2。
3 討論
兒科護理學與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熟悉的其他醫(yī)學課程有很大不同,知識覆蓋面較廣,理論性較強。兒科患者年齡小、發(fā)病急、病情變化快,患兒往往不能自訴病情,不能很好地配合體格檢查,以致影響疾病的治療和護理。故兒科護理學的臨床教學有其自身的系統(tǒng)性和特殊性,更迫切需要改進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盡管教師和學生都很努力,但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且長期的死記硬背導致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差,其創(chuàng)新意識受到抑制;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同,循證醫(yī)學模式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即“反客為主”,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而不僅僅向學生傳授知識,即“變教為導”。
在兒科護理教學中引入循證醫(yī)學的思想,進行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通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采用循證醫(yī)學法教學組的基礎理論成績與對照組無差異,可能的原因是通過努力記憶,基礎理論知識易于掌握,教學方法的變革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影響不大。循證醫(yī)學法教學組在主觀題上成績顯著高于傳統(tǒng)組,可能的原因是循證醫(yī)學教學法可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及對疾病的應對處理能力;而對照組缺乏自己分析、思考問題的鍛煉,應對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則相對較差。
通過對兩組學生運用不同教學方法教學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的比較來看,循證醫(yī)學教學法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法,是一種極具發(fā)展?jié)摿Φ男滦徒虒W模式,對現(xiàn)代醫(yī)學教育將產生巨大的推進作用,循證醫(yī)學取代傳統(tǒng)的經驗醫(yī)學是兒科護理教學模式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循證醫(yī)學教學模式在中國還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不足之處:1)按照循證醫(yī)學的步驟和方法進行實踐訓練占用了學生太多的時間;2)學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缺乏;3)教學要求教師具備較高技能,且花費時間很多;4)循證醫(yī)學教學法需要學生掌握熟練的英文閱讀和數據庫檢索能力;5)遠期的教學效果不清楚。針對這些新問題,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不斷完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臨床技能,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性、高能力、高素質的兒科醫(yī)護人員做好準備工作。
參考文獻
西方人類學最初建立于一定數量的公設之上(實證主義、客觀主義、原始主義等等),這些公設在幾百年間占據主導地位,用于證明人類學研究社會的各種特質(宗教的、傳統(tǒng)的等等)。針對西方中心的人類學模型的后殖民爭論,引發(fā)了對人類學知識視角、構建模式,乃至其最近提出的“他性”認識論本質的重新審視。不過,非西方人類學傳統(tǒng)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表明,盡管替代性理論和研究方法得以誕生,卻未必會在這場實證主義的爭論之后出現(xiàn)一種“霸權式”的西方人類學和一種西方的“地方主義”。在這一點上,尼泊爾的人類學案例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它提示了一種雙重的、不一定繼承西方的殖民主義。
引子:人類學中的殖民問題
數年來,后殖民批評被大量引入“人”的科學,特別是參與到對人類學知識本質的質疑中來。民族學家的責任問題因而被從各個方面(政治的和意識形態(tài)的)進行無情的后殖民主義審查,不論其批評來自于之前被殖民化及“民族研究化”的國家(這種情況曾十分常見),或來自于以前的殖民者自身(現(xiàn)在越來越多)。從此,從事人類學被附上了沉重的罪孽:即自認為是“殖民”或“霸權”性的,以至幾乎難以想像,研究者如果不或多或少地開展些人類學的自我批評,能取得什么進步。于是,人們對西方霸權在越來越國際化的社會科學和人類學中的作用有了廣泛的爭論,而且來自于前殖民地國家(通常也是19、20世紀的民族學家經驗考察的地方)的聲音的出現(xiàn),則引發(fā)了一場激烈又不乏益處的討論,其對象便是這個――必須承認――曾一度傾向于樹立或認可某些明顯依附殖民意識形態(tài)假設的觀念(如原始主義)的學科。
后殖民主義思潮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從事民族學工作的政治條件,并考慮政治是如何作為背景組織起其知識的,不論是在研究本身的層面(民族學者在田野和受訪者互動的方式,Ghasarian,1997),還是在選擇概念以解釋現(xiàn)象的層面。
人們將永無休止地強調,正是某些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基石鑄造了西方認識他者的歷史,因此也鑄造了民族學或人類學,指引其工作和范式的發(fā)展方向,特別是在19世紀的歐洲,當其誕生成為一門專門學科時(Kilani,1992)。然而,攻擊殖民主義太過容易:其范圍含糊不清。作為范疇,又籠統(tǒng)地包括了某些人對他者歷史的權威發(fā)聲、被控制的政治單位、強加社會和智識模型等。殖民主義這一提法涵蓋了太多內容,――但是其核心問題都是統(tǒng)治。如果說人們認可針對以上元素的批評的重要性,因為它們的確在科學知識中產生了回響,那么作為人類學家,我仍認為沒有必要僅僅是為了不受懷疑而任由一個問題過多地占據我們――正如后現(xiàn)代主義曾做的那樣。
圍繞著后殖民主義的問題最終將一步步把(西方)民族學者拖向某種永久的自我鞭撻,仿佛他們曾是西方殖民計劃的活躍人,理應擔負起前人(沉重的)罪孽負荷(Bruekner,1983),而且仿佛地球上的所有社會都從根本上由西方和其他世界之間的歷史關系――以意識形態(tài)、政治、經濟的方式――界定。人類學知識從而長期遭受大量的指指點點,從內部到外部都被批評和殖民計劃相勾結,而實際上,占其產出最低限度的法國也的確傷害了該學科的整體形象(Panoff,1977)。從滋生安格魯一撒克遜世界中的后現(xiàn)代及后殖民主義批評的米歇爾???屡c“法國理論”開始,學界輿論就變成了一種政治輿論,旨在將科學放人政治的角斗場,以便對其進行政治角度的考核(然而不對政治輿論做科學考核)。不過,后殖民的反思――它首先是反殖民主義的――仍存有盲角,其中之一便是地區(qū)殖民主義。后者并非一定揭示出西方帝國主義或其意識形態(tài)輪廓。本文即旨在探討此話題。
東方主義和對亞洲的民族學想象
Peter Van Der Veer和Stephan Feuchtwang最近提出,人類學應轉向對亞洲社會的研究(兩人分別指印度和中國),這不是為了衡量列維一斯特勞斯和路易?杜蒙的比較主義所珍愛的人類社會的“重大差異”(列維一斯特勞斯,1958;杜蒙,1964),而更多地是為了在視角改換的框架之下,批評人類學所關注的本質:自我指向的西方人類學矛盾地將其合法性建立在“我們談論他者,如同我們就是他者”這一觀念之上,然而當地的社會文化因素不但能引起對西方模型的修訂(Van Der Veer,2009;Feuehtwang,2009),甚至是對視角的修訂――這正是我們討論的出發(fā)點。尤其是,在西方和“剩余世界”的“大分享”框架之下,――Jack Goody曾呼吁其在建構認知模式中的重要性――亞洲社會占據了獨特地位:相對于研究非洲或大洋洲的人類學而言,研究亞洲社會的(西方)人類學是學科中最為落后的一分子;但是如同非洲和大洋洲被同樣標上想象中的原始主義標簽一樣,亞洲則被標上一份特別的他性標簽――即東方主義。即便在內心深處不愿意承認,民族學者在建立亞洲的形象過程中仍扮演了特別重要的角色,其首要便是將其封人一個建立于中東這樣的熔爐的、寬泛的“東方”范疇。在這一視角下,愛德華?薩義德緊跟米歇爾???潞脱趴?德里達之后,從西方把東方描繪成幻想之鏡,以借助其建立文明和地理認同出發(fā),對西方范疇進行了解構(薩義德,1978)。
人類學知識及其矛盾的爭論:殖民主義和“雙重殖民主義”
亞洲尤其提供了(社會一政治和民族志式的,但也是科學的)一些地點,在那里,西方的殖民思想以及行為所帶來的影響被以不同方式解讀。圍繞殖民化及去殖民化的問題,數年來已經毫不夸張地對人類學討論進行了(請允許我玩?zhèn)€小小的字眼游戲)
“殖民”,以致于人們有時把相對獨立的后殖民研究跟當代的批評人類學搞混。而這些完全屬于政治性質的爭論背景,則顯現(xiàn)出認識論模式之間的對立:功能主義和釋經學(是基于功能的模型還是基于意義的模型),現(xiàn)實主義描述(即宣稱民族學家應“如實”描寫社會和文化現(xiàn)實)和文本建構主義(即相反地認為民族志是對他者的敘事建構),古典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
通常,西方人類學家(特別是北美人類學家)會宣告實證主義和人類學中的簡單二分法已經終結(例如像他們一我們,北部一南部,西方一東方等)。但實證主義仍有其吸引力:只需舉出像“自然主義”傾向(神經生物學和認知學)和相對的“文化主義”傾向(文本和翻譯的范式)之間的沖突,便可理解19世紀時、將社會科學和人文分隔出來的古老對立(研究自然的科學vs研究精神的科學)(Oba-dia,2007)。人類學中后現(xiàn)代主義和文化研究的捍衛(wèi)者們傾向于譴責“自然主義者”固守科學主義的姿態(tài)且企圖重拾實證主義的視角,而實證主義者們則相應地批評這些文化主義的“文本至上”的人類學家。
這場論戰(zhàn),其各自的論點、得失和理由都很復雜,在此不能一一敘述,但要牢記它引起了西方當代人類學的極大動蕩和分裂,而實證主義則成為劃分這兩種趨勢的分界線。但是,實證主義卻是不容易被察覺的:它可能藏在認知的“外省”,特別是在社會科學在整個20世紀(尤其是后半葉)走向國際化、 傳播到西方以外的過程中,為曾是人類學的簡單“田野”或“對象”的社會所采納和改革。
人類學知識的“地方主義”概念是在文化研究和底層研究的框架下形成的,它具有重大的啟發(fā)意義,不是為了簡單地更進一步,而是為了轉移。如果將關注的相互性推到底,那么面對西方在知識上的霸權位置(不論是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作為最典型的研究他性的科學――人類學,首當其沖需要一場認識論的轉變。首先,它得向眾多的(西方和非西方的)聲音開放智識討論,允許其表達,并且它為研究這些曾被殖民、剛成為人類學的新聲如何“在別處”表達“別處”提供了可能。在此意義上,
“地方”的提法至關重要:因為不但那些常被錯誤以為是普適的人類學理論依賴于其形成的文化和社會形態(tài)(Lederman,1998),且同樣的人類學知識也會被不同的話題所“地方化”(知識的意識形態(tài)或認識論地區(qū):結構主義、社會學主義、心理分析主義……)。跟這種雙重地方主義相對應的是一種雙重殖民主義:政治(和經濟)上的殖民主義以及科學的殖民主義,兩者在尼泊爾的案例中造成的影響和激起的反抗不盡相同。這就是我們從尼泊爾人類學的最近歷史中所學到的。
人類學在尼泊爾的發(fā)展
首先,尼泊爾人類學不是尼泊爾的人類學:前者把尼泊爾社會當作研究對象,長期為在尼泊爾工作的外國人類學家所統(tǒng)治;后者和前者的對象一致,但是由本土的研究者實行。針對那些對尼泊爾影響巨大的國家在經濟、政治和智識上的殖民主義的斗爭,獨特地沒有采取我們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形式――讓這些前“原始人”或“當地人”進入大學。不過,亞洲卻成為了人類學知識的后殖民爭論的一個特別活躍的熔爐。
其中,在印度尤其誕生了數個在人類學知識去西方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思潮。雖然早期的印度式“比較社會學”是由歐洲學者建立的(路易?杜蒙和David Pocock):Homi Bhaba,Gayatri Spivak和人類學家Ajrlln Appadurai都是知識分子的領軍人物。同樣,在印度繁榮起來的底層研究,其最初的使命是批評由“殖民者”所書寫的南亞社會史,之后才廣泛傳播到原涉及的地緣政治地區(qū)之外(Poucheo-adass,2000)。從此,(幾乎)全體人類學都遭到了這一批評,后者被引向外界且由文學所引發(fā),在被人類學所消化后,人們將其稱成后殖民研究和文化研究。
盡管如此,在西方成形的“后殖民”論戰(zhàn)仍保留有西方中心主義的痕跡:它讓歐洲和美國學者永無休止地反思和批評自我的過錯,以至于他們把這一本來是談論文化的人類學項目單獨分解出來,轉變?yōu)橐豁椬詰俚?談論民族學者的)項目(Ghasarian,1997);另外,它還鋪展成一系列只和西方有關的爭論――以至于爭論的聲音奇怪地都帶有西方口音,即便它們來自于南方。不是所有亞洲國家都是印度,而且這種“后”尤其是“反”殖民的關系仿佛不以同樣方式影響地理和文化上相近的社會,盡管它們都是人類學研究的對象。尼泊爾就是這樣:如果人們考慮到人類學家的數量和總人口的比率,那里的人類學是世界上最為發(fā)達的。在這個面積約147000平方公里、擁有2500萬人口和數十個被登記的族群的國家,幾乎沒有地區(qū)或者族群不被當成為民族志調查的對象。在尼泊爾的人類學,或者更應該說那些人類學,現(xiàn)在主要是針對同一亞洲國家的數種西方人類學。但是近30年來,一種尼泊爾的(也就是本土的)人類學的出現(xiàn),催生了一種既獨立又基于外來模型形成的、奇特的智識傳統(tǒng)。
尼泊爾的人類學的出現(xiàn)
尼泊爾人類學實際上先是研究一個亞洲國家的西方人類學。她起步于Christoph Von Ftirer-Haimen-doff對北部山脈的夏爾巴人的研究(Ftirer-Haimendorf,1964):從此,尼泊爾成為地球上被探索得最為徹底的民族志田野之一,以至于根據著名的Hopi人的諺語,一個尼泊爾家庭由父親、母親、孩子、狗以及一個人類學家組成(Luger,2000)。尼泊爾靠著它混雜的民族和宗教特色、巨大的文化豐富性、還有――必須承認――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及在一個擁有如此好客的居民的國家里從事田野工作的便利性,成為越來越年輕的西方民族學者的理想田野工作地點。對于當地研究者來說也是如此,盡管其學術配置遠遠不如西方。正如Krishna Hachhetu所指出的,“尼泊爾的社會科學長期為政府和社會所忽視”(2002:3640),他指出,該國自20世紀50年代向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開放以來,主要投資在技術性科學方面。
然而,尼泊爾人類學(以及社會學)仍成功地為自己清理出一條道路,從而在自己的國家成為研究人和社會的重要角色之一。當然,(在研究組織上)按國際標準建立起來的當地研究機構從1970年代以來在人類學知識的學習和建制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首先,Tribhuvan大學一直是社會科學的學術和科學發(fā)動機。自1973年創(chuàng)立尼泊爾和亞洲研究所,1981年在Tribhuvan大學建立人類學和社會學系,以及1985年成立尼泊爾社會學和人類學會以來,大型的學術研討會不間斷地在其上升過程中舉行(1992年的尼泊爾人類學:人民,問題和過程;1997年的尼泊爾的人類學與社會學:文化、社會、生態(tài)和發(fā)展)(更多細節(jié)參見Battachan,1987)。尼泊爾的人類學從一開始便依賴來自于印度和西方的雙重影響,而且它必須在尼泊爾有關人的科學中獲得一席之地,后者由歷史和經濟學所統(tǒng)治。
通過逐漸從其外國奠基者中獲得獨立,尼泊爾的人類學從1980年代開始成為一門全國性的學科。但是尼泊爾還沒有――或者說暫時沒有――關于是否要普遍重塑其方向和模型的真正爭論,例如像印度人類學那樣,特別是在路易?杜蒙逝世后,對其整體論方法的批評(Assayag,1998)。突然之間,尼泊爾的人類學仿佛在一種古典主義的、尼泊爾的人類學(由西方人從事)和一種尼泊爾式的人類學(由當地研究者從事)之間拉扯不清,直至今日也依然如此;即便兩者擁有相同的認識論、田野方法和概念,這兩種人類學卻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尼泊爾的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自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懷抱著強烈的責任感,他們在應用研究的問題上公開地宣揚公共政治在自然資源管理、經濟發(fā)展、教育和衛(wèi)生領域的置入或便利化(Allen et al.,1994,Chhetri et Gurung,1999,Devkota,2001)。社會科學還未在大學里取得發(fā)展,便已經在當地發(fā)展的項目框架下被教授和被應用(在政治決策系統(tǒng)的層面,特別是pan-chayat),這一必須和社會環(huán)境條件相調和的重點被保留了下來:社會科學應對何種需求和/或問題作出回應?(Battachan,1987)
發(fā)展一種應用的而非嚴格的學院和基礎人類學同樣是出于政治和經濟的原因。一方面,政府同意為其發(fā)展作出努力,但這種努力是常常變化的:社會科學通常在大學中被邊緣化,除非是在非常的政治動蕩時期(1990年代);在那種時期,人們持有期許,認為社會科學能“產生”政治體系層面的忠誠公 民,而且/或者社會科學能為國家提供可支配的、關于社會資源的信息,從而為國家發(fā)展作出貢獻(Hachhetu,2002)。尼泊爾發(fā)展自己人類學的努力過程顯現(xiàn)出了某種民族自豪感。從而,當地所進行的人類學工作無論是否和國際合作,都表現(xiàn)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應用人類學傾向(Bista,1987:7),后者必須并行參與到“民族文化和公民身份推廣”上來(同上)。另一方面,學院框架出現(xiàn)問題時,尼泊爾的人類學也借助于其他的贊助和支持,特別是來自于非政府組織或個人的資助,后者常能提供比大學好得多的資金和研究條件(Hachhetu,2002:3638)。
殖民主義的問題以及videshi人類學的批評
因為上述原因――這還要加上尼泊爾擁有其自豪的、沒有殖民時期的歷史,盡管有近處(印度)和遠處(英國)鄰居的多次嘗試――在許多非西方人類學中被提出的殖民主義問題,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被擺在尼泊爾的人類學面前。如果說殖民主義在歷史和國際上都確實存在,那么這個國家從1950年代初開始,的確處于一種對其他國家的經濟以及某種程度的智識依賴的關系中。不過,有關尼泊爾,的確有一份非常古老的民族志(可追溯到18世紀),其描述跟內容都清楚地揭示了其暗含的殖民計劃(Beine,1998)。因為當人們提到殖民主義的時候,常常會忘記內部殖民主義的存在,而對后者的分析揭示出一種人類學認知的政治社會學。在該背景下,針對videshi(即外國人)人類學導向的批評最終推動了本土人類學的自治運動。前者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很少在尼泊爾傳播其工作內容(其出版的受眾是國際化的);
――拒絕運用人類學知識為發(fā)展規(guī)劃服務:
――相對于占絕大多數的印歐人口,更多地只對占少數的藏緬族群(bothia)感興趣(Chhetri和Gurung,1999);
――對涉及非政府組織的行為或發(fā)展過程中的社會經濟變化的變量不感興趣。
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在尼泊爾而非為尼泊爾的人類學,另外,它重拾了某些研究“遙遠”和“奇特”民族的人類學傾向:對尼泊爾人民做的民族志時常依附于這種浪漫主義的傾向(后者在西方人類學中歷史久遠),即把他們當作是未經探索的遠方國度的居民,保存了某種形式的文化真實性(Beine,1998)。正是面對這種基于地緣文化的遙遠建構人類學知識的沉重趨勢,人們需要尼泊爾式的尼泊爾人類學。正如加德滿都最早的人類學教授之一Dor Bahadur Bista合理宣稱的:“在尼泊爾,傳統(tǒng)在生活中至高無上;但諷刺的是,對于社會學和人類學,我們完全沒有用來遵循的傳統(tǒng),只有用來建立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Bista,1987:6)“傳統(tǒng)”一詞所指的更多的是一個思想學派,而不僅是一個學院機構。而且對于尼泊爾的人類學來說,與印度和歐洲先輩(部分地,但必要地)割斷世代聯(lián)系、重新創(chuàng)立,這既是難題,也是機會。
然而尼泊爾的人類學已然開始描繪王國內部的殖民主義的輪廓,探索印度教被樹立為國教以來,司法、政治、文化和語言框架的歷史發(fā)展,以及后者如何影響尼泊爾公民身份和(被指定的)種姓、(爭取來的)民族認同之間的張力(Pradhan,2002);并且,在此意義上,尼泊爾的人類學從未明顯地從西方殖民問題上汲取靈感,而是完全集中在地方殖民問題(如印度教)上。這是一場方興未艾的、針對國家的印度教的批評,后者作為一個中央集權體系,在文化、宗教和族別上統(tǒng)治著少數族群(比如佛教),將它們包納其中(Pradhan,2002)。若不經此批評,尼泊爾的人類學便面臨成為統(tǒng)治種姓和印度教傳統(tǒng)研究被統(tǒng)治和低等種姓的人類學的危險,其基礎是平原的印度教“文明”和山地的佛教“部落”――當地“初民”――之間的對立。
所以說,在尼泊爾的尼泊爾人類學所采取的發(fā)展方向有兩條主要脈絡:一方面,自身的發(fā)展和理論關注(內在),另一方面,對西方人類學知識進行本土化的模式和過程(外來)。而這一本土化遠非一種人類學輸入的“被動”涵化形式:它旨在將學科真正地“尼泊爾化”(Nepalization)(Devokta,2011:34)以超越理論和分析模型的歐洲或美洲中心主義,還要摒除從事人類學過程中所暗含的文化浪漫主義。不過,從另一方面,對利于發(fā)展和政治機構的、工具化的民族志的強調,有把利益和角色完全和簡單分開的巨大風險。正是在這兩種趨勢的交界處,反對者們組建起一個各種智識傳統(tǒng)相互遭遇的場所,這些傳統(tǒng)帶著不同的挑戰(zhàn)參與到同一個人類學項目來,而它們的研究方法也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而分化:單一文化和多種文化。
文化主義的持久性
西方國家的人類學(歐洲、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均已宣告埋葬了文化主義或至少是某種形式的文化主義(本質主義),而尼泊爾式人類學則相反地趨向于采納文化和各種民族特色文化的概念。固然,最初一批由西方學者(Furer-Haimendorf,Hitchcock等)寫成的專著帶有Franz Boas的文化主義色彩(Beine,1998),后者對做“部落”民族志即把社會和文化群體作為獨立個體相互區(qū)分的方式造成了廣泛的影響(Gautam和Thapa-Magar,1994)。還有,從亞洲社會特別是印度發(fā)出的后殖民主義批評卻矛盾地和令人不快地傾向于產出它們所反對的東西:一種本質主義的身份認同,用以對抗西方的、同樣被固化的身份認同(Amselle,2008)。
但是,普遍的喜馬拉雅地區(qū)人類學以及特殊的尼泊爾人類學,都通過眾多工作對解構文化本質主義和深層的族別主義作出了貢獻――尼泊爾人類學的領銜人物David Gellner的研究對這一方法作出了特別有意義的展示,即提供有說服力的替代分析理論:相對于無所不包、決定論式的“文化”概念,應該選擇采用“性”(agency)的研究方法,重新組織自身、社會以及歷史之間的關系(Self,Society and History)(Gellner,Pfaff-Gzarnecka,Whelpton,1997)。亞洲社會曾是各種族別理論的醞釀和形成之地,后者帶來了一場對文化概念的完全修訂(該運動的發(fā)起人有Michael Moermann,Edmund Leach);此外,亞洲(特別是喜馬拉雅地區(qū))對研究人的科學來說分外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這遠不止是一種東方主義視角的去中心化而已。只舉一個特別有代表性的例子,Sherry Ortner或Vincanne Adams的研究都發(fā)展出了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前者用以解釋尼泊爾北部因一段結構和整體上的政治歷史引發(fā)的宗教轉型(Ortner,1989),后者透過大眾旅游擴張看待對族別的模仿性創(chuàng)造(Adams,1996)。還有,Sherry Ortner也曾通過一段微歷史對“現(xiàn)代化”的目的和終極論模式提出質疑(0rtner,1998)。
針對“浪漫主義”的指控,在尼泊爾的西方民族學家不乏強調:videshishi式的民族志文本和當地現(xiàn)實的抵觸的確揭示出“異國化”的一面,但是作為范疇(被投射在西方身上)的浪漫主義也同樣可以 回敬給尼泊爾研究者用做視角出發(fā)點的“發(fā)展”模型,后者既不中立也不客觀(Fischer,1987)。同樣地,和尼泊爾盛行的應用式和發(fā)展主義專著傾向相并行的,是一種將文化作為geist或文化的“精神”重新置入分析核心的民族志:例如Dor Bahadur Bista曾經將尼泊爾對發(fā)展規(guī)劃的反抗解釋為主要(但非全部)和印度教的宗教觀念有關,特別是面對社會變遷的種種可能,產生一種“宿命論”思想的種姓制度(varna-iati)(Bista,1994)。除了這些最為人知的尼泊爾人類學家的工作,還有很多其他的民族志作品同樣在這一“應用”的方法框架下完成,試圖通過地方文化的各種形式解釋社會一經濟領域的落后原因。
回到悖論
社會科學,特別是人類學的國際化,究竟是學院傳統(tǒng)的標準化過程之一,還是相反地促成了特殊傳統(tǒng)的涌現(xiàn)?以上介紹的尼泊爾人類學案例讓我們得以將思路放寬到這兩種可能之外:尼泊爾人類學同時是全球化力量和當地博弈的結果,既在面對其西方先輩時試圖模仿,又追求自我的成熟。有趣的是,在選擇“轉向應用”時,尼泊爾的人類學似乎“卡”在了Roger Bastide 40年前提出、后來被大量追述的一種可疑關系之中,即人類學作為工具服務于發(fā)展規(guī)劃。顯然,在這一導向中,人類學和當地文化、社會架構的關系被重新闡釋,人類學家的工作和挑戰(zhàn)根據社會和經濟目的而被重新塑造――這些目的是由尼泊爾進入世界經濟市場,向大型西方組織的經濟、社會、衛(wèi)生和發(fā)展標準看齊而決定的(Obadia,2006)。
在尼泊爾的尼泊爾式人類學存在一個令人驚訝的悖論,即殖民主義的循環(huán):尼泊爾的人類學遠離其原型、西方人類學(并且曾一度猶豫是否依附同樣屬于西方后裔的印度人類學,參見Battaehan,1987),結果又回到了西方人類學,并且只保留了其中最實證主義的部分――這恰恰是西方人類學在帶著批評意識審視殖民問題時已經清除了的。在此意義上,人類學知識到處且永久受到科學主義和文化主義的誘惑,它在普適主義和相對主義之間搖擺不定:在歐洲和北美傳統(tǒng)中,它首先將其“非科學”的元素肅清,繼而以主觀性、直覺或感情的形式將之重新納入;而尼泊爾的人類學在受到西方后殖民主義人類學的孕育后,則(再一次)來到了這一殖民時代的科學理想型。
××,女,現(xiàn)年歲。年畢業(yè)于湖南醫(yī)科大學,現(xiàn)任邵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主任。該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多次榮獲湖南醫(yī)科大學“優(yōu)秀帶教老師”等榮譽稱號,先后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專業(yè)論文數篇,科研項目獲市級科技成果二等獎,她所領導的科室由于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也于年榮獲“省表年文明號”稱號。該同志現(xiàn)為中華醫(yī)學會邵陽分理事委員、市兒科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省腦癱康復委員會委員,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兼副教授。
一、刻苦鉆研、苦練本領
××同志自年參加工作以來就一直在臨床一線從事兒科疾病的診治工作。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出色的兒科醫(yī)生,為年幼的患兒解除病痛,為患兒的家庭拂去憂愁,她總是刻苦鉆研專業(yè)知識,埋頭工作。在虛心向老同志、老專家討教臨床經驗的同時還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探索新的科研項目。她在這種進取精神的激勵下日漸成為一個技術精湛的兒科大夫,并于年晉升為兒科副主任醫(yī)師,成為兒科醫(yī)師隊伍中的當家花旦。二、言傳身教、嚴謹行醫(yī)
××同志從進入臨床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嚴格要求自己必須做一個讓患者覺得可親又可敬的醫(yī)生。在醫(yī)療技術上她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治療效果上要好上加好,在診治疾患的過程中應該嚴肅認真,盡職盡責,這樣才可以在患者心目中樹立自己的可敬的形象,而平時與患者的交談又要親切自然、態(tài)度和藹,要把患者及其家屬當成自己的朋友一樣去交談,這樣才可以讓患者又覺得可親。多年以來,××一直就這樣要求著自己,同時也要求著自己帶教的學生?!痢镣竟ぷ魉诘纳坳柺械谝蝗嗣襻t(yī)院是湖南醫(yī)科大學(即湘雅醫(yī)學院)的教學醫(yī)學之一,每年都有大批的學生來到該院進行臨床實習。正是有著象××同志這樣嚴謹行醫(yī)、言傳身教的好老師,湘雅學子在這里才得到了良好的臨床鍛煉,既豐富了自己的臨床知識又樹立了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為日后擔負救死扶傷的光榮使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正是××同志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傷風體現(xiàn)在每一次的帶教工作中而使她連續(xù)多年獲得湖南醫(yī)科大學“優(yōu)秀帶教老師”的榮譽稱號。
三、心血澆灌、鐵樹開花
由于業(yè)務水平高、工作責任心重,又具有強烈的開拓精神與領導意識,××同志在年全院中層干部大調整時成為當之無愧的兒科主任,全面負責兒科的工作。年以前,由于眾多的原因,兒科在我院所有的科室中是出了名的差科室、累科室,患兒哭哭啼啼,家屬罵罵鬧鬧,醫(yī)務人員忙碌了一年卻還得不到一分錢的獎金。多年以來的這種狀況致使在兒科工作的醫(yī)護人員思想不穩(wěn)定,總想有朝一日跳出這個火坑。××任兒科主任后深知重任在肩,為了改變兒科的現(xiàn)狀,她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調整病房布局、開創(chuàng)新的項目、挖掘服務空間、提高業(yè)務水平、增強服務意識、改善醫(yī)患關系、擴大行業(yè)影響……能想到的她都去做了,能去做的她都做好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用心血澆灌的兒科這棵鐵樹終于開出了喜人的鮮花:該科目前已形成了以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與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中心為主的特色???。高超的醫(yī)療水平和完美的服務理念改變了兒科當年的“火坑”局面。如今的兒科,醫(yī)患關系融洽、就醫(yī)環(huán)境舒適,工作人員笑容燦爛,最值得一提的是兒科全體工作人員在××的帶領下竟創(chuàng)造了年收入連續(xù)翻幾番的經濟效益,從年全科年收入的萬增加至××年的多萬元。今年上半年兒科總收入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萬元,增長。成為臨床科室業(yè)務總收入和增幅位居第一的科室。版權所有
四、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同志于年在全市各大醫(yī)院中率先創(chuàng)建了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數年來治愈了各種新生兒重癥疑難病例數千例,特別是在超低體重早產兒的救治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她曾救治的一位孕期只有周,體得僅為克的早產兒是目前為止我市救治的一位體重最輕、孕期最短的一個早產兒。該例患兒的成功救治標志著我市在超低體重患兒的救治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更讓人驚喜的是她在最近又成功搶救一例呼吸停止個小時的新生兒,為我市重癥兒的救治工作再譜篇章?!痢镣驹谌〉门R床醫(yī)療效果的新突破的同時,更有醫(yī)學理論方面的新成就;年《大劑量東莨菪堿搶救嬰幼兒重癥肺炎合并頑固性呼吸衰竭例臨床分析》獲全國首屆基層醫(yī)學理論與實踐論文優(yōu)秀獎;同年《中西結合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例臨床分析》再獲全國首屆基層醫(yī)學理論與實踐論文優(yōu)秀獎;年《大劑量維生素及魯米那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臨床觀察》、《新生兒黃疸例的臨床分析》又同獲全國現(xiàn)代基層醫(yī)學論文優(yōu)秀獎;年月《高危兒的隨訪與超早期診治腦癱》在《中華臨床醫(yī)藥雜志》第卷第期發(fā)表;××年月《高頻射通氣治療嬰幼兒急性呼吸衰竭臨床觀察》在《中華綜合醫(yī)藥衛(wèi)生研究》第七卷發(fā)表;撫觸對促進低出生體重兒生長發(fā)育的臨床療效觀察(《綜合醫(yī)學雜志》第六卷第七期);高頻噴射通氣治療嬰兒急性呼吸衰竭臨床觀察《中華綜合醫(yī)藥衛(wèi)生研究》(××年月第卷);年月,××同志被邵陽市醫(yī)學會聘為兒科學會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摘獲串串碩果,××不但沒有覺得可以松口氣了,反而更激起了她勇往直前探索科學領域的斗志。創(chuàng)建邵陽市第一家小兒腦性癱獎康復治療中心!這成了她的又一個奮斗目標。憑著她的毅力與能力,××又一次成功了。到目前為止這家邵陽市唯一的小兒腦性癱獎康復治療中心已成功治愈了多例小兒腦性癱瘓患兒,為孩子贏得了健康的生命,為患兒家庭驅散了憂慮的愁云,也為社會減少了負擔和拖累。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這一項目的開展填補了我市在該領域的空白并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年月《高危兒的隨訪與超早期診治腦癱》這一科研項目獲邵陽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年月,湖南省醫(yī)學會特于新寧舉辦由××同志講述的《小兒腦癱的超早期診治與早期干預》繼續(xù)教育學習班以肯定××同志在這一領域所取得成就促進該項目的繼續(xù)發(fā)展。本文轉載自網
××同志深深扎根在兒科這塊土地上,多項目的深入研究有如繁茂的枝葉,漸次而獲的成績正如累累碩果。
五、救護生命、忘卻小家
××同志十分敬業(yè),她曾說:“我隨時隨地都是值班醫(yī)生”。她以院為家,全部心血都傾注在醫(yī)療事業(yè)上。她擔任科主任以來,從款休過探親假及工休假,節(jié)假日也總要到病房去巡視。年初,武岡老家的母親腦溢血病危,當時工作在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她正在救治一例體重克的早產兒,為了挽救寶寶的生命而沒有請假回去照看母親。最后,寶寶獲救了,而母親卻離她而去了。
為弘揚人道主義精神,擴大社區(qū)服務范圍,她還經常利用節(jié)假日還領醫(yī)護人員深入到福利院及縣、鄉(xiāng)醫(yī)院進行隨訪義診,使重病的患兒及時送往醫(yī)院救治,挽救了許多兒童的生命。
××同志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科技工作者,她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為人類的生命健康、為醫(yī)學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痢聊暝卤缓鲜≌畫D聯(lián)授予“三八紅旗手”及“幗國建功標兵”同年月獲得邵陽市專家突出貢獻獎。
[關鍵詞] 兒童;重癥肺炎;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7(b)-184-02
小兒尤其是嬰幼兒,由于全身臟器與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咳嗽、咳痰的能力差等原因而導致小兒多發(fā)呼吸道疾病,肺炎仍是兒科中的常見病和致死的主要因素。重癥肺炎是兒童常見的急癥呼吸道疾病,起病快、來勢猛、并發(fā)癥多,其導致的多種并發(fā)癥嚴重威脅兒童健康與生命,故重癥肺炎的診斷和正確的治療方法為兒科的重大課題。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人們對于疾病的認識逐漸深入,其防治工作也得到重要進展。筆者2008年4月~2009年7月對本院就診的20例小兒重癥肺炎進行臨床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患兒均為本院2008年4月~2009年7月就診的小兒重癥肺炎患者,均符合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20例患兒中,男13例,女7例,年齡3個月~13歲,入院時病程1.0~4.5 d。本組既往體健者15例,有高危因素5例;先天性心臟病3例,營養(yǎng)不良1例,入院診斷為重癥肺炎16例,入院后診斷病情為4例。血常規(guī)檢查:WBC>12×109/L者17例,<4×109/L為3例。X線胸片:兩肺彌漫性點狀陰影19例,一側大片陰影6例,一側胸膜炎4例。血氣分析14例,單純低氧血癥5例。 痰培養(yǎng)中鏈球菌4例,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 并發(fā)呼吸功能不全6例,心肌損害3例,心力衰竭2例,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并多器官功能障礙者5例,胸膜炎及胸腔積液4例,存在兩種以上并發(fā)癥為8例。
1.2 診斷標準
WHO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重癥肺炎概念:嗜睡或激惹、拒食、下胸壁凹陷以及發(fā)紺現(xiàn)象出現(xiàn)[1]。診斷標準為:①明顯的中毒癥狀(如嗜睡、昏迷、精神萎靡、頻繁持久抽搐);②明顯呼吸困難和缺氧現(xiàn)象,吸氧后癥狀無緩解;③心力衰竭者;④肺部濕音,有支氣管呼吸音,叩擊渾濁,X線檢查可見陰影彌漫;⑤發(fā)生嚴重合并癥,如膿胸、敗血癥、病毒性腦病等。以上診斷標準,肺炎患兒具有一項以上者均確診為重癥肺炎。
1.3治療原則
糾正缺氧、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以及積極治療。由于重癥肺炎時會出現(xiàn)氣體交換面積減少等引起的缺氧現(xiàn)象、中毒癥狀以及其他并發(fā)癥。本組20例患兒均給予氧療、抗感染、液體平衡、退熱鎮(zhèn)靜等。
1.4 治療過程
①開放氣道:保持氣道通暢,防止反流窒息??刹扇「鞣N措施保證氣道通暢,如:吸痰、拍背等,嚴重時需進行氣管插管。②及時進行血氣監(jiān)測,氧氣和呼吸機配合治療,吸氧無效時應及時應用CPAP;出現(xiàn)Ⅱ型呼吸衰竭應根據血氣監(jiān)測及時應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③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并及時糾正心臟衰竭,如吸氧、強心、利尿等;必要時給予患兒使用心肌復活劑等藥物。④重癥肺炎并發(fā)中毒性腦病,可選擇使用甘露醇、甘油氯化鈉等藥物。⑤根據其病情控制出入液量,并記錄相關數據。
1.5藥物應用
①應用抗生素:普通肺炎可用青霉素治療,而重癥肺炎則需選擇藥性較強、廣譜抗生素,直至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后6~7 d停止用藥。②選擇抗病毒藥物:病毒唑可經超聲霧化到局部,緩解其不良反應;抗病毒靜脈制劑需慎重使用。③靜脈應用丙種球蛋白:重癥感染以及全身炎癥嚴重時,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可以起到控制病情發(fā)展的作用,進而促進疾病的有效恢復[2]。
2 結果
本組搶救成功19例,1例死于嚴重感染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討論
小兒肺炎是臨床常見病癥,四季均易發(fā)病,主要以冬春季居多。小兒肺炎的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呼吸困難等。如治療不徹底,極易反復發(fā)作,而影響孩子發(fā)育。小兒呼吸系統(tǒng)的解剖生理特點和成人不同,小兒的支氣管管腔較狹窄,管壁黏膜上的血管豐富,但纖毛運動較差,清除能力差。故當病原體侵犯人體時,會出現(xiàn)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以及炎癥滲出,出現(xiàn)通氣受阻及換氣功能的障礙,使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現(xiàn)象。故手術中應開放氣道,保持氣道通暢,防止反流窒息?;純褐匕Y肺炎時毛細支氣管會因炎癥水腫而堵塞,分泌物的增加嚴重影響肺的通氣功能。重癥肺炎常會因為氣道分泌物的增加而導致呼吸道不通暢而引起其他并發(fā)癥,尤其會導致在機械通氣過程中的撤機失敗甚至死亡。治療時應注意: ①血氣監(jiān)測:重癥肺炎的病理環(huán)境主要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及時有效地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氣分析可以診斷呼吸衰竭、掌握氣管插管的時機、評價機械通氣和機體環(huán)境的狀態(tài);②氧氣和呼吸機治療:患兒吸氧時通常使用鼻導管、頭罩以及面罩等方式進行有效給氧治療。如出現(xiàn)緊急情況,應及時應用CPAP或應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④控制患兒腦水腫的發(fā)生,重癥肺炎易并發(fā)中毒性腦病,可適當選擇使用甘露醇、甘油氯化鈉等藥物。
肺炎只要分為輕型支氣管肺炎以及重型肺炎,而重型肺炎除了輕型肺炎的發(fā)熱、咳嗽、呼吸癥狀加重以外,持續(xù)高熱、全身中毒癥狀嚴重,同時會有其他臟器的功能損害。因此對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兒應當高度重視,患兒一旦感染肺炎,病情會常在短期內迅速加重。重癥肺炎是一個肺炎發(fā)展的過程,其病情的進展迅速,全身中毒癥狀較明顯,除了呼吸系統(tǒng)嚴重受累, 其他臟器、系統(tǒng)均明顯受累,如:急性心力衰竭、中毒性腦病、敗血癥、呼吸功能不全、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肺部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使肺炎加重并迅速擴散,患兒一般給氧無效時,需使用機械通氣輔助呼吸[3]。抗生素合理應用,根據肺炎的病原學特點,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的不同在于仍以細菌為主。機會菌與條件致病菌的發(fā)生率在增加,其中混合感染和多重感染也有一定概率。因此,臨床上隨著抗生素的治療難度增大,而造成抗生素的濫用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
重癥肺炎發(fā)病迅速,且不易治愈,同時并發(fā)癥也多,家長對于疾病的知識缺乏,早期沒有合理治療,而引起重癥肺炎,因此如何更有效地預防肺炎發(fā)生至關重要。肺炎的家庭預防尤其關鍵,讓小兒堅持鍛煉身體,增強孩子抗病能力。同時注意天氣變化,隨時為孩子增減衣服,防止感冒。教育孩子養(yǎng)成良好飲食、作息以及衛(wèi)生習慣、不斷增強嬰幼兒的抗病能力是預防肺炎發(fā)生的關鍵。對患有肺炎的孩子,家長應細心仔細對待,注意孩子體溫以及呼吸情況,保持室內通風,環(huán)境安靜,是孩子有良好的睡眠保障。飲食要食用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為了使痰液較易排出,應適當增加房間濕度,并指導孩子適當飲水[4-6]。孩子肺炎痊愈以后,仍需特別注意預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反復感染。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適當鍛煉方式加強抗病能力。戶外活動時需注意適當增加衣服。如處于流行感冒時期,減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遠離致病因素。
[參考文獻]
[1]Heffelfinger JD,Davis TE,Gebrian B,et al.Evaluation of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pneumonia diagnosed by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riteria[J].Pediatr Infect Dis J,2002,21(2):108-112.
[2]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試行)[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3):223-230.
[3]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4]耿榮,陳賢楠.嬰幼兒重癥肺炎臨床過程分析和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5,20(10):948-950.
[5]范淑霞,楊秀珍,暴麗榮,等.大黃治療小兒重癥肺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17):162.
貴州省遵義市婦幼保健院貴州省遵義市563000
【摘 要】護理人員應當加強臨床護理工作,尤其是加強對護理操作、應急處理以及搶救治療等環(huán)節(jié)的護理工作,提高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護理效果,提高患者家屬的滿意度。本文分析了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護理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幾點強化護理風險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 護理風險管理;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
由于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特殊性,其護理風險管理工作的要求較高,通常而言,護理風險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風險的識別、處理、控制和評價等方面,隨著醫(yī)學水平的提高,需要護理人員提高對于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護理風險管理能力,根據危重患兒的病情變化狀況設定相應的護理工作流程,保證護理工作的連續(xù)性、直接性及有效性,從而保證護理工作的工作質量。
1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護理風險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1醫(yī)護人員存在的問題
當前部分醫(yī)護工作人員的業(yè)務水平較低,缺乏相應的護理風險管理能力,同時部分工作人員的護理風險管理的經驗不足,從而導致護理人員對于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出現(xiàn)的緊急狀況缺乏有效地應對策略,從而影響了患兒病情的控制。再者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醫(yī)療設備較多,部分護理人員對于醫(yī)療設備的操作不熟練,護理工作不能按照設定的程序進行執(zhí)行。最后是護士人員的工作觀念存在問題,對于護理風險管理沒有保持警惕性,同時醫(yī)護人員和患者的溝通不夠全面,從而不能全面了解兒科患者的病情變化狀況,甚至出現(xiàn)了醫(yī)療糾紛事件,影響了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護理風險管理工作。最后是醫(yī)護人員缺乏專業(yè)的風險評估能力,對于潛在的護理風險不能進行科學全面的評估,從而造成護理工作缺乏針對性。
1.2儀器設施設備因素
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水平的提升,醫(yī)療設備的復雜性和精確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尤其是在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其設備都是精密的高科技設備,但是部分醫(yī)療機構的儀器設備更新不及時,或者醫(yī)療護理人員對于新設備的接受能力不強,其醫(yī)療思維還停留在原來的舊設備操作上,不能對幼兒的病情進行全面的監(jiān)控,從而,造成監(jiān)控數據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影響了下一步的治療工作。
1.3兒科患者感染因素
重癥監(jiān)護室的護理環(huán)境要求比較嚴格,但是各種設備和儀器的混合使用,增加了幼兒感染的可能性,影響了患者的康復進程,要強化護理風險管理工作,要從控制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的感染入手,提高監(jiān)護病房的感染控制能力,例如ICU病房中的導尿管、留置針或者患者的痰都有可能是傳染源。如果護理人員的消毒工作不到位或者護理操作不當,都會增加患者感染的可能性,從而增加了患者的額外的治療費用,因此重癥監(jiān)護室中的感染也是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之一。
1.4護理人員配置因素
部分醫(yī)院的護理人員配置不合理,各個部門的護理人員比例不協(xié)調,由于重癥監(jiān)護室是護理工作的重點,所以應當配備足夠數量的護理人員,但是,通過調查顯示,各大醫(yī)院的ICU病房中的護理人員配置比例不足,而中下小醫(yī)院的護理人員配置更不容樂觀。護理人員的配置不合理,會造成重癥監(jiān)護室護理人員的工作量相對較大,再加上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較大,很容易發(fā)生護理事故,使原本就緊張的醫(yī)患關系更加惡化。
2強化護理風險管理的對策
2.1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優(yōu)化護理人員配置醫(yī)院要合理的進行護理人員的分配,通過科學的安排,明確各個護理人員的工作范圍和時間,在保證護理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地分配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同時醫(yī)院要注重護理人員的能力水平,對于經驗較少的護理人員,要提高其護理搶救的能力,發(fā)揮有經驗的護理人員的傳幫帶作用,提高其獨自護理的能力。另外要為護理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減輕其工作壓力。
2.2加強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水平
良好的護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護理風險的發(fā)生,因此要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yè)的培訓,尤其是加強對于兒童特殊病患的護理工作,針對兒童病情狀況設置有針對性的護理策略,減少護理工作中護理事故的發(fā)生,為兒童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環(huán)境,同時也可以精心設置病房,為兒童提供愉快輕松的護理環(huán)境。
2.3建立風險意識的護理觀念
PICU護理人員要提高自身素質,尤其是要提高風險意識,在護理過程中始終保持嚴謹的心態(tài),嚴格遵守重癥護理流程,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再者護理人員要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要充分掌握患者信息,增強說話的藝術性,讓患者保持愉悅、放松的心理狀態(tài),增加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最后護理人員要提升自身處理應急事情的能力,由于在PIU特殊環(huán)境,并且病情危重,這就需要醫(yī)護人員臨床經驗,及時做出搶救措施,提高治療的成功率。此外要提高對PICU內各種新型的醫(yī)療設備操作能力,嚴密監(jiān)控病人的病情變化狀況。
3總結
總之,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風險的發(fā)生,提高了患兒的治愈率,同時實行護理風險管理工作有效規(guī)范了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工作流程,保證各項護理工作按照規(guī)章秩序進行,醫(yī)護人員通過和患兒以及家屬的有效溝通,對于患兒的病情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有助于護理人員根據患兒的病情變化設定相應的護理流程,有效規(guī)避了不良護理風險的危害性,提高了對于患者的護理水平。
參考文獻
[1]任志萍,李蘭鳳,張瑜聯(lián),張會芬,張娜.護理風險管理在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的應用[J].河北醫(yī)藥,2013,35(15).
[2]許兆萍.護理風險管理在兒科病房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5,31(2).
關鍵詞:兒科;危重癥患者;護理質量;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危重癥患者指的是病情復雜、嚴重、隨時可能出現(xiàn)生命危險的患者,此類患者是治療、護理關注的重點,如果沒有及時、準確掌控患者的病情變化,會影響疾病的預后[1]。對于兒科病區(qū)而言,由于嬰幼兒難以準確表達自身病情,且危重癥患兒往往病情發(fā)展迅猛,護理工作難度相應增加,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且能夠認真觀察、準確評估患兒的病情變化情況。為了解兒科護理人員對危重患者病情的知曉情況,進一步加強護理質量管理,筆者進行了相關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4年7月~2015年7月對長興縣人民醫(yī)院兒科危重癥患者,按照護理部制定的《危重癥患者護理質量檢查計劃》進行護理質量檢查,被檢查護士共30名,年齡20~45歲,平均(27.2±6.9)歲,工作年限1~14年,平均(4.1±1.2)年,包括護士10人,護師14人,主管護師6人,學歷包括中專1人,大專14人,本科與本科以上15人。
1.2方法
1.2.1制定調查表格參照文獻[2]中關于危重患者檢查標準,結合護理部提出的《危重癥患者護理質量檢查計劃》進行調查表格的制定,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診斷與病史、癥狀主訴與進展、陽性體征與檢查指標、??婆c心理護理要點、治療方案與用藥、常見并發(fā)癥、康復計劃。每項調查指標根據調查結果計分,不掌握記0分,部分掌握記1分,完全掌握記2分。1.2.2調查方法由護理部主管護理質量控制的主管護師1名、兒科護士長1名和護理管理人員2名組成質量控制調查小組,每月對病區(qū)危重患者的護理管理情況進行調查統(tǒng)計,了解責任護士對所負責患兒的病情知曉情況與對應的處理措施,由調查小組對護士的工作質量進行綜合打分。
2結果
從調查情況來看,30名護士對兒科危重癥患者的一般資料、診斷與病史、癥狀主訴與進展、治療方案與用藥的掌握情況較好,但對陽性體征與檢查指標、??婆c心理護理要點、常見并發(fā)癥、康復計劃的掌握情況一般。見表1.
3討論
3.1兒科護理人員對危重患者病情知曉情況
從本文統(tǒng)計數據來看,30名護理人員對兒科危重癥患者的病情知曉情況一般,雖然對兒科危重癥患者的一般資料、診斷與病史、癥狀主訴與進展、治療方案與用藥的掌握情況較好,但對陽性體征與檢查指標、??婆c心理護理要點、常見并發(fā)癥、康復計劃的掌握情況較差。這說明兒科護士更注重患兒一般病情的掌握,能夠很好的遵醫(yī)囑進行治療,但未能深度察覺患兒的治療需求,對于心理、并發(fā)癥、康復計劃等內容的掌握程度較差。
3.2加強兒科護士對危重癥患者陽性體征與檢查指標的掌握情況
從本次調查數據來看,兒科護士對危重癥患兒陽性體征與檢查指標的完全掌握僅達到76.67%,這說明仍有近1/4的護士不夠重視患兒的陽性體征檢查。由于危重癥患兒的病情復雜、發(fā)展迅速,因此兒科護士要在掌握患兒診斷、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及時把握陽性體征改變,了解相關檢查指標,才能及時、準確評估病情變化,為醫(yī)生調整治療方案,做好搶救準備提供依據。有文獻[3]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5%以上的護士更注重患者的常規(guī)治療和皮膚護理,忽略了患者其他的治療需求,未能體現(xiàn)個性化的護理服務,因此護理管理者應當做好相關培訓,指導護理人員學會觀察患兒的陽性體征,確保能夠及時做出病情評估,將書本知識與臨床工作相結合,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3.3加強兒科護士對危重癥患者??婆c心理護理要點的掌握情況
隨著醫(y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臨床更注重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護理人員要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正確服務思想,而非以疾病為中心[4]。兒科的??谱o理要點是要以危重癥患者特有的體征、癥狀與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為依據而進行的。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護士難以對患兒的疾病特點進行概括和描述,而是對常規(guī)護理內容進行不斷重復,這充分表明了護士在患兒??谱o理和心理護理需求方面的空缺。從本次調查情況來看,完全掌握患兒專科與心理護理要點的護士僅占63.33%,不掌握的護士占6.67%,說明危重癥患兒的???、心理護理訴求被忽略,超過40%的護士未能重視患兒這方面的護理需求。考慮??谱o理不足的原因可能與護士未能熟練掌握患兒的陽性體征和預判并發(fā)癥有關,而心理護理方面的不足,則可能與傳統(tǒng)的護理思想影響有關。對于護理管理者而言,要加強護士的全面培訓,提高護士的現(xiàn)代護理認知,要強調對患者身心需求的滿足,鼓勵護理人員加強在職學習,補充社會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不斷充實自身,以滿足臨床護理需求。
3.4加強兒科護士對危重癥患者常見并發(fā)癥的掌握情況
兒科危重癥患者的病情復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必須做好并發(fā)癥的預防和對癥護理。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能夠完全預知并發(fā)癥情況的護士占到80.00%,考慮原因可能與護士難以主動了解患兒病情有關。由于患兒難以正確描述自身感受,因此當患兒癥狀不明顯時,護理人員在護理知識不扎實的情況下難以判斷出是否存在潛在并發(fā)癥[5]。所以要加強護理人員基本知識的學習,通過一幫一的形式帶動新護士,增進低年資護士的臨床經驗積累。
3.5加強兒科護士對危重癥患者康復計劃的掌握情況
從本次調查情況來看,僅有63.33%的護士能夠完全掌握康復計劃的相關知識,并制定出康復計劃,仍有較多數的護理人員不知道如何制定危重癥患兒的康復計劃,甚至不知從何入手,這會嚴重的影響患兒的康復[6]。護理管理者要針對性的擬定培訓方案,加強護理人員制定康復計劃的意識,制定相關流程以供護理人員參考,滿足危重癥患兒的護理需求,提高患兒的康復效果。
4結語
綜上所述,兒科護理人員對危重癥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夠全面,尤其對于陽性體征與檢查指標、??婆c心理護理要點、常見并發(fā)癥、康復計劃的掌握不佳,應當加強培訓及管理。
參考文獻
[1]封在李,張宗艷,尹梅香,等.病情知曉對強阿片類藥物止痛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臨床觀察[J].腫瘤藥學,2014,4(1):59-61.
[2]洪峰,張煒敏,賀曉新,等.北京醫(yī)護人員結核感染控制知曉情況調查[J].中國防癆雜志,2012,34(2):69-72.
[3]沙珊瑚,陳永浩,張志杰,等.全身麻醉患者術中知曉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2,50(10):23-24.
[4]王婧,馮澤東,孫彭賽男,等.甘肅省武威市中小學生肺結核防治知識知曉情況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4,31(6):98-100.
[5]李慶艷,劉春華,王偉紅,等.山東省5市醫(yī)務人員對HBV母嬰傳播阻斷措施知曉情況比較[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22(35):5510-5515.
[關鍵詞] 兒科危重癥監(jiān)護病房;壓力源;護士;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R197.3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9(c)-0164-02
兒科危重癥監(jiān)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搶救新生兒及危重病患兒的場所,勞動強度大、風險高,加之小兒病情變化快等特點,護理工作的難度增大,導致ICU護士承受的心理壓力遠大于普通病房的護士,其過重的壓力易對護士的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1]。本文就目前兒科ICU護士壓力源的產生和應對措施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 ICU護士壓力源分析
1.1 工作量大,工作難度高
兒科ICU收治的患者年齡大多為14歲以下的兒童,更多的是嬰幼兒,大多數患兒對自己的病情不能準確敘述,加之ICU患兒的病情變化快等特點,增加了護理工作的難度,這需要護士具有強烈的責任心,憑借其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密切觀察以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的變化情況。另外,由于兒科ICU采取無陪方式進行護理,護士除了完成必需的治療外,還需完成患兒的所有生活護理如翻身,擦洗,同時,護士需將患兒的病情及時告知家屬,讓家屬及時了解患兒的病情,并與患兒的家屬進行良好溝通,因而其護理工作量大而繁瑣。
1.2 工作壓力大,職業(yè)風險高
在兒科ICU中,多數患兒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被常常視為“小公主”或“小皇帝”。在醫(yī)院,患兒家屬對護士有較高的期望值,但是,由于兒科ICU面對的護理對象較為特殊,患兒的情緒復雜,難免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突況發(fā)生,導致護理工作很難進行[2],同時,隨著《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法律及法規(guī)的的實施和完善,人們的法律意識增強,目前民事醫(yī)療訴訟案例日益增多,這無形中加重了護士的精神壓力。兒科ICU中急危重患者多,病情發(fā)展迅速,變化較快,患兒隨時都面臨生命危險,病死率較高。有時患兒雖經醫(yī)護人員全力搶救但仍不能挽回生命,家屬仍要求繼續(xù)對其搶救甚至無理取鬧,或提出高額的經濟賠償,致使護士精神上需承受較大的壓力,并消耗大量的精力和體力,加重其心理負擔。
1.3 工作環(huán)境較差,薪酬福利低
在兒科ICU中, 患兒的哭鬧聲和各種監(jiān)護儀器發(fā)出的警報聲不斷刺激護士的的聽覺;嚴肅緊張的搶救場面,家屬詢問病情時悲哀激動的面容表情無形中對護士造成壓力。長期以來醫(yī)生普遍受到社會的尊敬和任何,但護士在醫(yī)院的地位較低,護士群體得不到重視,工作付出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補償,往往工作量很大,但工資及其他福利待遇較低,導致護士產生一定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對工作的滿意度下降,直接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
1.4 ICU護士技術要求高
ICU護理專業(yè)性強,技術要求高,同時隨著社會進步和知識不斷更新,給護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這就需要護士在完成緊張工作的同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目前,在國內一些醫(yī)院尤其在一些基層醫(yī)院,大多數護士學歷較低,知識老化,知識層面較為狹窄,而ICU收治的患兒多為跨學科,常常合并幾種疾病,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具有廣博和深厚的專業(yè)知識[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ICU儀器不斷更新,各種新的檢查和搶救治療手段層出不窮,這對ICU護士提出更加嚴格的職業(yè)素質要求,以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身心準備適應社會的要求。
2 應對措施
2.1 增強工作的責任心和工作使命感
作為一名醫(yī)護人員,要具有高尚的醫(yī)德,愛崗敬業(yè)的奉獻精神。而作為一名兒科護士,需具備更多的愛心,耐心和強烈的責任心,真正去關心和愛護患兒。在工作時,應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患兒身上,仔細觀察每個患兒的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4-5]。
2.2 合理調整人員配置,實施人性化管理措施
護士長應注意護理工作壓力對護士工作造成的不利影響,根據護士需求并結合醫(yī)院及科室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護士編制,合理調整科室人員配置,實行靈活的彈性排班制,以合理安排,有效分配人力。工作忙時可適當增加人員,以減少工作壓力,保證ICU護士合理的休息和足夠的的睡眠,以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調整。
2.4 創(chuàng)造和諧科室氛圍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創(chuàng)建和諧的醫(yī)護、護患關系及和諧的科室氛圍,對于減輕兒科ICU護士心理壓力十分重要。護理管理者應對護士的工作給予及時的肯定,給予其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愉快、團結及進取的工作氛圍。對于護患關系,保持冷靜平和與理解的心態(tài),與患兒的家屬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同時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做到換位思考,理解患兒家屬的心情,對患兒多一些愛心,用人性化工作服務于患兒,提高患兒家長的滿意度,維護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取得其家長的理解和信任[6-7]。
2.5 加強專業(yè)培訓,提高專業(yè)素質
ICU護士應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yǎng),醫(yī)院應鼓勵ICU護士積極參加各種業(yè)務學習,加強專業(yè)知識和理論水平的學習,提高業(yè)務水平,熟練掌握各種搶救技術和搶救儀器的使用,提高應對急危重癥和突發(fā)事件的判斷處理能力、操作技術水平、應急能力[8]。如有條件可定期對ICU護士進行技能培訓,提高其操作技術水平和應急能力以增強護士的自信心,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素質,減輕心理壓力。
2.6 注意自我調節(jié),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當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失敗時,ICU護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學會自我調節(jié),掌握適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及尋找釋放壓力的正確渠道,提高對挫折和失敗的承受能力。同時,如有條件醫(yī)院可邀請護理心理專家定期開展講座,幫助ICU護士進行心理溝通,語言溝通的技巧訓練,提高其應對壓力的能力。
3 小結
兒科ICU護士作為特殊的護理職業(yè)人群,承受很強的工作和心理壓力。如果護士長期處于過重的心理壓力中,會影響其身心健康,造成其身心疲憊,從而直接影響到兒科ICU的護理質量,因此,醫(yī)院應采取相關措施努力減輕兒科ICU護士的心理壓力,提升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護士自身面對較大的工作壓力時,也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以確保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
[參考文獻]
[1] 胡佩誠.醫(yī)護心理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2:101-109.
[2] 鄭旭娟,劉華平.北京市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護士工作滿意度現(xiàn)狀調查及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3):39-43.
[3] 張愛霞,蔡巧妹.兒科監(jiān)護室的護理安全管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7):4115.
[4] 翟紅,晏玲.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護士工作壓力分析及對策[J].重慶醫(yī)學,2006,35(21):1942-1943.
[5] 宋銳.兒科監(jiān)護室護患糾紛的原因分析與應對措施[J].醫(yī)學信息,2011,24(11):319.
[6] 趙黛.兒科重癥監(jiān)護室護士心理壓力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22):3479.
[7] 田勇麗,仇麗芳,宋靜.淺談兒科重癥監(jiān)護室護士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2,21(8):615-67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入住河南省人民醫(yī)院NICU中50名新生兒,均在我院產科出生,生后1 h內由新生兒科醫(yī)生直接護送入病房,其中男35例,女15例,納入標準:入院時新生兒危重癥評分[2]均為75分以下,胎齡37~41周,體質量2005~4350 g。排除標準:先天性多發(fā)畸形,染色體遺傳性疾病,以及出生時即診斷的先天性感染。該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取得家長書面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分組 患兒被隨機(隨機數字法)分為2組,一組給予鼻飼或口服益生菌,為治療組,另一組則不予益生菌,為對照組,其他均予以常規(guī)抗感染、支持等對癥處理。益生菌采用復方嗜酸乳桿菌口服片劑,每片含中國株和日本株嗜酸乳桿菌5×106個,治療組患兒在開奶后即經口服或鼻飼予以服用,每次0.5片,每天2次,連續(xù)服用8 d。
1.2.2 喂養(yǎng)方案 待患兒生命體征平穩(wěn)時,由2~3 mL/次,間隔2~3 h開始進行喂養(yǎng),每天增加奶量不超過20 mL/(kg·d),如果患兒出現(xiàn)胃潴留奶量超過前6 h總奶量的25%,或出現(xiàn)腹脹及血便等,則暫停喂養(yǎng),待患兒上述情況好轉后再繼續(xù)增加奶量,直到每天總奶量達到150 mL/kg,認為實現(xiàn)全胃腸道喂養(yǎng);此外每位患兒生后24 h內即開始給予氨基酸等靜脈營養(yǎng),直至胃腸道喂養(yǎng)奶量達到100 mL/kg為止。
1.2.3 觀察指標 兩組患兒均在入選時、應用益生菌第4天及第8天進行新生兒危重癥評分[2],同時觀察每名患兒開始胃腸道喂養(yǎng)的時間,達到全胃腸道喂養(yǎng)的時間[3],醫(yī)院感染[4](肺炎、晚發(fā)型膿毒血癥)及MODS的發(fā)生率,并記錄患兒的住院時間及預后。
1.2.4 標本采集 分別在入組第4天及第8天留取2 mL靜脈血,經離心分離血漿后置-70 ℃冰箱保存待測。
1.2.5 檢測方法 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漿中C3,C5水平,由專人嚴格按照說明操作,采用免疫比濁法進行相關指標檢測。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TATA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樣本均數的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入選新生兒的基本情況
所有入選新生兒在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出生方式、母親患病率及宮內缺氧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因包括:敗血癥,肺炎,NEC(壞死性小腸結腸炎),DIC(播散性血管內凝血),重度窒息,NRDS(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硬腫癥,化膿性腦膜炎(見表1)。
2.2 新生兒危重癥評分變化
所有患兒在入組時進行新生兒危重癥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當入組4 d后,兩組的危重癥評分有所不同,治療組為(84.32±4.03)分,而對照組為(82.24±5.84)分,治療組略有增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當入組8 d后,這一差別進一步明顯,治療組為(90.8±2.24)分,對照組為(87.28±5.35)分,前者明顯高于后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其他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患兒均在2 d左右開始胃腸道喂養(yǎng),治療組(8.16±2.61)d即可達到全腸道喂養(yǎng),而對照組則要(10.92±4.32)d(P
2.4 補體水平比較
治療組患兒血清補體C3,C5含量在入組第4天與對照組新生兒相近,入組第8天時較對照組水平有所上升,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人體內的腸道是危重癥患者并發(fā)膿毒血癥重要的細菌和內毒素來源,是MODS的始動器官之一,將益生菌應用于危重癥患者的治療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之一。益生菌曾被廣泛應用于腹瀉、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的治療,近年來不斷有在危重癥患者中服用益生菌取得療效的報道[5-6]。
對于新生兒而言,胎兒期在母體內處于相對無菌的狀態(tài),出生后數 h胃腸道內的菌群結構才開始形成,4~6歲才能達到成人水平。如果這一期間的發(fā)育過程受到干擾,腸道內的細菌就會處于失衡狀態(tài),導致病原菌的定植。尤其在危重新生兒中,由于疾病的重大打擊,胃腸道處于應激狀態(tài),甚至消化道出血,加上抗生素的應用等,腸道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更為惡化。而益生菌可以恢復或提供腸道發(fā)育成熟及維持穩(wěn)態(tài)所需要的細菌株,從而建立完整的腸黏膜屏障,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減少腸源性感染,起到預防感染的目的。有人發(fā)現(xiàn),應用益生菌可有助于減少早產兒NEC的發(fā)生率及其嚴重程度[3]。目前在NICU中,足月兒患者也占有相當比例,與早產兒所不同的是,足月兒胎齡大,體質量大,各系統(tǒng)發(fā)育相對成熟,病因以缺血缺氧以及感染等為主,胃腸道營養(yǎng)建立和疾病恢復時間也較早產兒快。
本研究中所有患兒均為足月兒,胎齡平均38周左右,出生體質量平均為3000 g左右,剖宮產率約為70%~80%,患兒母親多為病理狀態(tài)下生產,存在妊高癥、胎盤早剝、胎膜早破、心功能不全、血小板減少、肝腎功能異常等,合并癥高達50%~60%。剖宮產兒由于產時沒有經過產道,失去了與母體菌群接觸的機會,加上入住NICU母乳喂養(yǎng)中斷,無法形成人體內正常的菌群,相反會使一些院內病原菌在體內定植[7]。以上這些危險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益生菌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臨床中較為常用的益生菌主要有乳酸桿菌類、雙歧桿菌類、鏈球菌屬等,這些細菌均為專性或兼性厭氧菌,能夠產生乳酸,提高腸道酸度,固有的生物特性使它們能在人體腸道內較病原菌占有優(yōu)勢[8]。故本研究也采用了以乳酸桿菌為主要成分的口服制劑進行觀察。
近年來在新生兒領域中,胃腸道喂養(yǎng)日益受到重視,盡快建立并完善新生兒胃腸道營養(yǎng),已成為兒科醫(yī)生的共識。而在危重癥患者中胃腸動力往往會受到抑制,從而引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比如:喂養(yǎng)不耐受,胃腸道黏膜萎縮,通透性增加,甚至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及MODS[9]。本研究中,所有患兒均在生后2~3 d即開始胃腸道喂養(yǎng),服用益生菌后,患兒奶量增加較為順利,胃潴留、腹脹、嘔吐等現(xiàn)象明顯下降,喂養(yǎng)耐受性提高,達到全腸道喂養(yǎng)的時間明顯縮短,而沒有給予益生菌的新生兒的這一過程則明顯延長,從而相應增加了靜脈營養(yǎng)的時間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這說明益生菌可以明顯改善新生兒的胃腸道喂養(yǎng),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NICU的醫(yī)院感染(NI)發(fā)生率高[10],是危及危重新生兒的重要死因之一, NI可以表現(xiàn)為血流感染、消化道感染、肺炎、皮膚感染及中樞系統(tǒng)感染等,其中以血流感染及肺炎最為常見[11]。隨著各種先進救治措施的廣泛應用,NI的防治面臨新的挑戰(zhàn),近年來早期使用益生菌的預防作用已引起關注。本研究中,治療組患兒肺炎及MODS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有明顯下降,而晚發(fā)型膿毒血癥也有降低趨勢?,F(xiàn)有益生菌用于新生兒的報道多與預防早產兒NEC有關,但是從本文來看,不僅是早產兒,益生菌對其他危重癥足月兒同樣有良好的NI預防作用。究其機制也與益生菌增強胃腸道黏膜屏障功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有關。具體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抗微生物效應,抑制上皮細胞炎癥反應,影響先天性及適應性免疫細胞功能,促進Tr細胞發(fā)育[12]。
新生兒出生后受母體的影響逐漸消退,同時自身免疫系統(tǒng)迅速發(fā)育,免疫功能的變化特殊而又復雜,目前這方面以研究細胞和體液免疫居多[13-14],而補體系統(tǒng)尚未引起足夠重視。補體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動物血清與組織液中的一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主要由肝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是非特異性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補體不受母體的影響,對新生兒自身的免疫功能評價有一定意義[15]。補體的生物學功能包括: 補體介導的細胞溶解、調理作用、參與炎癥反應、清除免疫復合物、免疫調節(jié)作用,低補體水平將不能很好發(fā)揮補體等生物學功能,從而導致易患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在本組資料中,盡管治療組患兒血清補體C3、C5含量較對照組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兩者整體水平上都呈上升趨勢,由于本文觀察時間所限,所以益生菌對補體的長期影響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奇林,覃漢榮,熊俊. 提高消化系統(tǒng)在危重癥救治中的認識[J]. 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0,4(2): 91-94.
[2] 中華醫(yī)學會急診學分會兒科學組. 新生兒危重病例評分法(草案)[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6(11):694-695.
[3]Braga TD, da Silva GA, de Lira PI, et al. Efficacy of Bifidobacterium breve and Lactobacillus casei oral supplementation on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low-birth-weight preterm infant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m J Clin Nutr, 2011,93(1):81-86.
[4] 曹云,蔡小狄,閆鋼風. 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醫(yī)院感染防治[J]. 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10,13(4):277-281.
[5] 劉凱雄,翟介明. 腸道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在危重患者感染中的應用[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2,21(4):434-437.
[6] 解冰,湛先保,李兆申. 預防性應用益生菌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療效的研究現(xiàn)狀[J],中華消化雜志,2010,30(5):354-356.
[7] 管遠志. 腸道菌群及其生物學意義[J]. 臨床兒科雜志,2009,27(11):1095-1097.
[8] Thomas DW, Greer F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pediatrics[J]. Pediatrics, 2010,126(6):1217-1231.
[9] 于學忠,徐滕達.亟待加強多臟器功能衰竭發(fā)病機制的研究[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9,18(10):1013-1015.
[10]Efird MM,Rojas MA, Lozano JM,et a1.Epidemiology of nosoeomial infections in selected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olombia, South America[J].J Perinatol, 2005,25:531-536.
[11] 徐眾,張樂嘉,戈海延,等.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院內感染 638例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6):437-441.
[12] 孫大慶,楊錫強.微生態(tài)制劑的作用機制及應用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9,36(1):48-50.
[13] 朱海娟,蔡燕.口服雙歧桿菌對極低出生體質量兒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1,13(12):944-946.
重癥兒童哮喘是兒童呼吸系統(tǒng)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其特點是呼吸道高反應性慢性炎癥導致氣道阻力增加,霧化吸入療法使藥物霧化后直接作用氣道患病部位,作用迅速,收到更好治療效果,成為重癥兒童哮喘發(fā)作期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筆者對50例重癥兒童哮喘發(fā)作期行兩種霧化吸入方法,比較二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重癥兒童哮喘患兒50例,均符合重癥哮喘的診斷標準[1],男30例,女20例,年齡6~8歲,平均(6.00±2.09)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均予吸氧、抗炎、平喘、化痰治療。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診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1.2.1 霧化吸入方法 觀察組應用北京吉納高新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QW15型氧化霧化吸入儀,高壓氧氣7 L/min形成氣霧,將普米克令舒、博利康尼霧化液注入該機藥皿中,霧化吸入15~20 min,2次/d,對照組應用德國PARI.BOY公司氣霧霧化吸入儀,予7 L/min高濃度氧氣吸入并予氣泵霧化吸入,將等量的上述兩種藥液加入藥皿中,霧化吸入15~20 min,2次/d。
1.2.2 評價方法 均于治療3天后比較兩組霧化吸入前(下稱治療前)和霧化吸入3 h后(下稱治療后),第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1),最大呼氣峰流速(PEF),PaO2、PaCO2。肺功能由專人使用肺功能機,并有專人采集患者動脈血氣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采用t檢驗。
2 結果
兩組霧化治療前后各觀察指標比較見表1。表1示兩組霧化吸入治療后FEV1、PEF比較治表1 兩組霧化治療前后各觀察指標比較療前均有改善,觀察組相比t=-4.35、-3.24,均P<0.0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t=-2.10、-1.24,P<0.05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PaO2;PaCO2,t=-2.16、-2.54,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t=-1.35、-1.54,P<0.05差異有顯著意義。但觀察組和治療組治療前后取差值再進行比較FEV1,t=-1.05,P<0.05;PEF,t=-1.04,P<0.05;PaO2,t=-1.15,P<0.05;PaCO2,t=-1.32,P<0.05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重癥兒童哮喘是一種可逆性氣道阻塞疾病,霧化吸入糖皮質激素和支氣管擴張劑可降低氣道阻力,故兩組霧化吸入均可使呼吸道阻力降低,通氣功能改善。氧合亦隨之改善,表現(xiàn)為PaO2值升高,PaCO2值降低。但本研究結果示氧泵吸入在治療兒童重癥哮喘中優(yōu)于氣泵,由于兒童重癥哮喘中氣道阻力增加,其主動吸入霧化微粒不能直接抵達靶器官,而氧泵是以氧氣為動力驅動,可降低主動吸入時呼吸功,從而較容易直達靶器官而使消耗的氧下降,同時高濃度的氧,可提高肺泡氧濃度,使呼吸道擴張,呼吸道阻力迅速降低,PaO2上升、PaCO2下降較明顯。另一方面氣泵吸入時可使藥物濃度和氧濃度下降,故PaO2上升,PaCO2下降相比氧泵沒有那樣顯著,故治療兒童重癥哮喘時氧泵優(yōu)于氣泵。護理要點:(1)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兒的緊張心理,使其能主動配合;(2)吸氧濃度的調節(jié)。氧氣泵吸入時取6~7 L/min,治療完畢后仍取3~4 L/min;(3)霧化量調節(jié)。霧量應從小到大逐漸調節(jié),使患者能耐受;(4)排痰護理,霧化吸入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痰液可因氣管擴張而排出,故隨時協(xié)助患者拍背,必要時吸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