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范文

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

第1篇: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范文

“生物?環(huán)境”校本課程體系是以生物?環(huán)境為主題,包括3個模塊群內容: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和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內容由學校教師自主設計開發(fā),在科學評估本校學生的需求、充分考量當地實際和學校優(yōu)勢資源的基礎上,以生物教師為主體,自主開發(fā),旨在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可供學生選擇,并能有效實施的課程。

1 “生物?環(huán)境”校本課程體系的目標設計

在高中階段開設“生物?環(huán)境”校本課程,應強調人的一般發(fā)展,尤其要從中促進高中學生科學態(tài)度、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等一般科學素質的發(fā)展。為此,筆者從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確立了“生物?環(huán)境”校本課程體系的目標。

知識目標:獲得有關生物學與環(huán)境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對生物現象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實驗計劃、獨立或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收集、記錄以及處理實驗中的數據,獲得結論。參加一些生物、環(huán)境實踐活動,嘗試經過思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嘗試運用生物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與環(huán)境相關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判斷大眾傳媒有關信息是否科學可靠的意識。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堅持正確觀點,勇于修正錯誤,具有團隊精神。

2 “生物?環(huán)境”校本課程體系的模塊設計

2.1 模塊設計的原則

(1) 校本性。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應立足于本地區(qū)、本校和本校師生的實際,充分發(fā)揮本校的優(yōu)勢資源。各個學校應有不同的特色和內容的校本課程,如我校生物教師在指導學生生物與環(huán)境實踐活動方面有較強的優(yōu)勢,在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中,有多人獲得一等獎,因此開發(fā)“生物?環(huán)境”校本課程體系,是基于學校,服務于學校,具有我校特色,也有利于發(fā)展學校特色。

(2) 科學性。

校本課程在內容選擇上,要體現科學性,選擇有正確結論的內容,這也是校本課程教學所遵循的首要原則。

(3) 互補性。

模塊之間的內容互補,形成有利于校本課程開設的知識基礎和完整知識結構的形成,同時也要兼顧與生物必修課程內容的互補性。

(4) 可行性。

模塊設計要考慮到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當地的生活環(huán)境、學校的教學條件及家庭的生活條件等,應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并有一定難度,但在努力后能完成的內容。

2.2 模塊的設計

根據上述模塊設計的原則,形成三個模塊群:“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模塊群、“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模塊群、“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模塊群,每個模塊群有若干模塊,每個模塊相對獨立(表1)。

2.3 模塊中內容的選擇

每個模塊中內容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科學性原則,模塊中的內容應具有科學性,是內容選擇的前提。

興趣性原則,模塊中的內容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便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包括內容的呈現形式和授課的方式。

專題性原則,模塊中的內容應以專題的形式出現,每節(jié)內容相對獨立,這樣便于組織教學,也便于解決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選擇。

限時性原則,模塊中每節(jié)內容的容量不宜過長或過短,以能在1~2節(jié)課中完成學習任務為宜。

例如“環(huán)境引發(fā)的人類疾病”模塊內容:人類對環(huán)境的破壞;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危害;20世紀世界著名的公害;新公害事件;環(huán)境污染容易引起人類哪些疾病;全球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十大疾?。混F霾引發(fā)的疾?。晃⑸锱c人類疾?。画h(huán)境疾病發(fā)生的重要成因。

3 “生物?環(huán)境”校本課程體系的的實施

3.1 選課

由生物教師申報課程,教務處審批,同意后向全校學生公布,由學生自主選擇參加,組建班級,采用走班上課。

3.2 課時安排

每周安排2節(jié)課,學習一個模塊內容,每學期累計36節(jié)課,計2個學分。

3.3 “生物?環(huán)境”校本課程體系的教學策略

從任務設計、組織實施、過程控制到結果評價等方面,都盡量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模式,而代之以“學生中心,發(fā)展為本”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以“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學生是教學中主體”作為教育指導思想,力求做到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激發(fā)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過程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本課程體系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1) 課堂講授法。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課堂講授仍是一種主要形式,但教師要加強課堂的互動,以發(fā)展學生的概念結構、協(xié)助學生有意義地吸收信息、刺激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講授法”模式要達到較理想的效果,教師必須促進課堂上的互動因素,排除“照本宣科”和“滿堂灌”方式。教師宜配合不同的教學資源(圖片、模型、錄像等)的使用,以學生為中心活動(課余搜集的資料、撰寫的報告)的實施,使教學過程更趨有效和愉快。

(2) 問題探討法。

首先提供含有環(huán)境問題的材料,制定教學目標,確定學生需要學習的概念和技能。這些材料可以是影視報刊報道或周圍耳聞目睹的事物,能直接或間接反映一定的環(huán)境問題。

然后辨別主要問題,展開討論。主要問題的辨別會幫助學生集中注意特定的知識與理解。

最后做出總結。教師對學生討論結果及對問題的回答進行歸納,做出結論性闡述。當然教師的陳述不是向學生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根據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本問題所包含的原理、概念等,以便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生物環(huán)境意識。

(3) 專題研究法。

專題可以來自于教材,教師可結合生活實際提出研究專題;也可結合校內、校外面臨的實際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專題設計以增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為主要任務,有意識地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避免引向單一。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問題解決的結果,更要注重學習創(chuàng)造性與主體性人格的培養(yǎng)。

專題研究法的一般過程是:發(fā)現并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并修正方案匯總研究成果交流評價。

專題研究法強調人人參與,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要參加4個專題的研究活動,并完成至少1個專題。評價時側重“四重”: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評價結果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要考慮個別差異。

(4) 實驗探索法。

實驗探索法是由教師提出命題或創(chuàng)設條件,學生圍繞教師的命題進行假設、實驗證明;或利用教師創(chuàng)設的條件,進行開放性試驗,從中發(fā)現新現象,找到新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實驗探索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習知識,培養(yǎng)探究能力,發(fā)展假設論證的科學精神。

實驗探索法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一般先由教師統(tǒng)一提出命題或創(chuàng)設實驗條件,包括實驗提示,然后學生開始實驗探索:可以是每個學生單獨做,也可以分成多個學生小組,幾個學生一起做。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可以獲得科學研究的經驗,增進學習興趣,培養(yǎng)科學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在選擇命題或創(chuàng)設條件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 實驗所涉及知識必須是學生已經具有的,或者是在其“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可以解決的問題。② 命題或實驗條件是可以得出結果的,而且有些是多結論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③ 命題或實驗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與價值,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究精神、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

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抓住2個方面:① 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設想,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的意識;② 引導學生仔細驗證,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

實驗探索法的教學成果是學生實驗報告。教師應講清實驗報告的基本要求,如實驗假設、實驗過程中的理論推導、實驗儀器、材料的選取、實驗步驟、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結論的得出等內容。

4 課程的實施成效

本課程體系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1 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校本課程體系中的知識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試驗、實驗、調查、查找、反思等一系列活動而獲得的,是學生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掌握學習的基本方法的結果,其中大多是方法性的知識。因此,學生通過自我探索的方式所獲得的知識相對來說是比較牢固的,能較好地遷移到其他教學情境中。參加過高中生物校本課程學習的學生在近三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現在正在高三學習的X同學剛進校時,排名在700名之后(本屆共有學生840名),現在已上升到年級前300名,并在I類班學習。同時也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一位學生在“重金屬對生物的影響”模塊的學習中,積極探索,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設計實驗進行探索,撰寫出了論文“重金屬污染物對周邊農田土壤動物生態(tài)將就影響的研究”,獲得上海市環(huán)境科學學會精英獎。

4.2 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生物?環(huán)境”校本課程體系的開發(fā)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載體。參與“生物?環(huán)境”校本課程體系開發(fā)的幾位教師,在國家級核心期刊《教學月刊》等雜志上發(fā)表了多篇研究成果,多篇論文在嘉興市級教學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課程設計能力大大提高:校本課程獲得嘉興市首屆精品課程,多次在市級及以上會議上交流校本課程設計等方面的講座。

4.3 促進了學校的特色形成

自實施“生物?環(huán)境”校本課程以來,教學成果顯著,促進了學校的特色形成,我校學生每年都形成100余項生物校本課程探究性學習成果。這些成果參加了浙江省、嘉興市高中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浙江省、嘉興市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評比,多項獲得一等獎,在2014年浙江省第八屆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中我校有6項成果分獲一、二、三等獎,學校獲得嘉興市研究性學習基地、浙江省綠色學校、全國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等榮譽,學校環(huán)境教育科普協(xié)會也被評為桐鄉(xiāng)市“十佳中學生社團”,教學成果在“嘉興日報”“教育信息報”上先后進行了“‘鳳高’嘗試課改新模式”“走選修課精品化之路”等專題報導。

第2篇: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初中;校本課程;整合教育資源;建立監(jiān)督體系;認真做好總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的課程三級管理模式”,這就使得如何開發(fā)校本課程成為現代初中學校需要考慮的熱點問題。校本課程要符合學校、學生、教師的需要,在促使初中生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時,還可以不斷鞭策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教學素養(yǎng),從而提高學校在本地的競爭力,提升學校在教育領域中的專業(yè)地位。然而,現在很多學校即使開發(fā)了校本課程,也是理論居多,對于本校的現實情況的關注也不夠,使得實施校本課程的效率低下。下面,筆者從整合教學資源、建立監(jiān)督制度與及時做好總結三個方面,討論實施與管理校本課程的具體策略。

一、整合教學資源

校本課程的內容是一個有機、系統(tǒng)的整體,在選擇課程內容時,教師與學校要綜合考慮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并能開發(fā)學生智力發(fā)育的內容為主。因此,在開發(fā)校本課程時,教師與學校要綜合考慮學生與自然、社會、他人之間的關系,真正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國家在規(guī)定校本課程內容時,主要設計了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四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學??梢运鸭數刭Y源,形成一套能夠緊密聯(lián)系學校、家庭、社區(qū)、社會的校本課程,使得初中生能夠接受全面、真實、有用的課程教育。比如,我校在重陽節(jié)展開了“關愛老人”的德育教學活動,通過網絡搜集重陽節(jié)的相關知識,與學生所在的社區(qū)合作,讓學生為本社區(qū)的老人送溫暖。學生可以陪著老人聊天,也可以為老人送去一些禮物,使初中生能夠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樹立關愛老人的意識。

二、做好監(jiān)督管理工作

很多學校雖然在開發(fā)校本課程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依然沒有將其列入學校的整體計劃之中,導致實施校本課程成為教師的額外工作。初中學校的教學壓力比較大,學生直接面臨著他們人生中第一次重大考試――中考,因此他們的學習負擔比較重。而教師的主要工作便是讓學生能夠在中考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幫助他們進入理想中的重點高中,這就使得大部分的教師的工作任務十分繁重,他們沒有過多的精力實施校本課程。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的管理體制不夠健全,對課程的監(jiān)督力度不夠。因此,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學校就必須建立良好的監(jiān)督體制,鞭策教師不斷投身于實施校本課程的工作之中,激發(fā)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我校為了促進本校校本課程的順利展開,由校長作為第一負責人,以下分設教導主任、各學科優(yōu)秀教師等,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監(jiān)督體系。不僅如此,我校還鼓勵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看法,如果發(fā)現教師在實施校本課程中有不當行為,可以向監(jiān)督小組反映。教師之間也要互相監(jiān)督,彼此促進,共同發(fā)展與

進步。

三、及r做好總結工作

總結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這不僅包括教師所開展的基本課程教學活動,也包括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校本課程在我國發(fā)展歷時較短,學校與教師能夠借鑒的經驗較少。再加上校本課程強調的是學校依據本地、學校、師生等多方面的實際需求,開發(fā)出能夠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發(fā)展的特色課程。因此,在實施校本課程的時候,學校必然會遇到一些預料之外的問題,因此,全校師生必須要及時做好總結工作,定期探討在實施校本課程中存在的問題,說到問題、分析原因、找到解決辦法,促進校本課程的健康發(fā)展。我校每月都會開展一次總結大會,并鼓勵全校師生參與會議。在會議中,教師要客觀評價本階段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指出阻礙校本課程發(fā)展的問題,然后與其他教師一起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將其應用在實踐中,檢驗方法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學生也可以選派代表,闡述他們的想法,學校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建議,將有價值的建議納入校本課程體系中。

總而言之,校本課程是促進初中生成為獨特人才、促進教師不斷提升自己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學校不斷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教學手段,有效實施與管理校本課程,成為當代每個初中學校都要認真思考并落實的工作。教師要認真整合當地資源,綜合考慮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展開特色教育活動;學校要認真做好監(jiān)督工作,建立完整的監(jiān)督體系,保證整個校本課程的有序發(fā)展;教師與學校要定期認真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使得校本課程能夠獲得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第3篇: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范文

【摘要】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國際教育研究的關鍵課題,更是我國推行新課改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三級課程管理的體制也得以推進,而且讓學校、老師獲取了更多的獨立的開展籌劃的權力。為了更好地充實學科教學的內涵,滿足同學、老師、學校建設多樣化的追求,深化教師對高中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認識,學校理應加強對學校校本課程的指導和管理。本文以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為例分析其實施和管理的策略。 

現時,國家的基礎教育的沿革正日益深化,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相結合的三級課程的管理體制也因此受到重視而被逐步推廣開來,用以實現對課程框架、建構與課題的修飾和完備。我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借鑒發(fā)達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的有益經驗,提出了在國家課程標準的統(tǒng)一指導下,尊重地方的差異,發(fā)揮學校、教師的優(yōu)勢,有效展開校本課程設計,發(fā)揚同學們的個性特長,促使同學們去主動學習、探究學習。通過有效挖掘本土資源,開發(fā)形成凸顯校園特色,體現辦學宗旨,促使同學們自我成長的多元化的有篩選的校本課程,則逐漸成為符合學校、老師及同學成長要求的有益措施之一。

一、“校本課程”核心概念界定

20多年前,“校本課程”一詞已然出現,英、美等國最先提及。校本的說法來源于通過對教育權力的改革,使學校能夠獨立地決策日常工作。為了學校自身質量的提升,校本課程、校本教研、校本管理等多種多樣的做法層出不窮,校本課程則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向之一?!靶1尽笨梢岳斫鉃橐孕楸荆础盀榱藢W?!薄ⅰ盎趯W?!?。教育改革的基點是學校,以校為本是一種要重視學校力量和學校自身發(fā)展的教育理念,沒有學校自身的主體作用,一切改革都難以成功。

校本課程也可稱為“學校本位課程”或“學校自編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皣艺n程”,國家基礎教育的主要構成成分,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它“能夠確保國家范疇里的同學們得到基礎的一致的、均衡的培養(yǎng),是國家區(qū)域內的所有學校的課程具備一定程度的水平,并給予國家領域里的教學測量充分的統(tǒng)一的準則、引領效用”。它選取必修課的辦法,采取研制—開發(fā)—推廣的模式進行“自上而下”的推廣,帶有強制性、權威性?!暗胤秸n程”又稱地方本位課程或地方取向課程,是從國家課程標準出發(fā),在一定的教育理論和課程理念的支持下,當地教育管理機構在規(guī)定課時下,依托地區(qū)獨有的素材條件來籌備策劃的課題項目。它是依據合理的深挖地方特色資源來規(guī)劃并設計,是以帶有地域或民族特色。校本課程可以把其看作是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的特點而量身定制的課程,在國內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校本課程是指該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推行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分析同學們的要求,深度挖掘本地社區(qū)、校園資源而設計規(guī)劃的多元化的、便利同學們挑選的課程。

校本課程是由該校的校長、老師做主,通過推行“問題解決”即“自上而下”的方式,借用“實踐—評估—開發(fā)”的開發(fā)模式,來符合各類社區(qū)、學校、同學們的差別要求,故而帶有適應性、參與性。

校本課程是由該校擔當任務的相關老師來統(tǒng)籌、推行、測量的課程。其課程統(tǒng)制、推行和評價會產生“三位一體”的效果,由該校老師擔負責任等等。

雖然表述略有不同,但都體現了校本課程的基本精神。本文覺得: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老師來統(tǒng)籌策劃、推進及測量的課程。即以該校老師、同學為主要角色,選取校園這樣的環(huán)境,確認國家、地方課程推行的根基上,合理辨明同學們的要求,搜集、融合本地社群、學科的素材資料,按照該校辦學理念、教育目的而架設的多元化的、便利同學們遴選的課程。

二、高中歷史校本課程實施和管理的對策

徐玉珍教授將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闡釋為:在學校現場開展、推進的,在國家、地方設置的大綱的基礎理念的引領下,結合該校本身的實質、特色、設施、可選取并使用的素材資料,讓學校的歷史老師自覺、自主、自立或與校際組織協(xié)同展開的,意圖適應該校同學學習要求的各種形式的課程開發(fā)行動。

結合以上概念的分析,本文將其闡述為:立足于確保歷史國家課程實施的基礎上,按照學校教學觀念或辦學特色,合理分析本校同學們的歷史學習情況,經過該校歷史老師或歷史老師與其他教職員間的互助,有效挖掘校內外各類歷史資源的形勢下,選編、改編、新編歷史教材或籌劃歷史研習實踐的模式,施行獨立架構、統(tǒng)制和推行的,便利同學們遴選的多類別的歷史學科的實踐行動。

歷史的新課改的成功實行需要依靠歷史學科的校本課程的設計和推行的力量,同時它也有益于教學、育人任務的順利達成。因此,為了更好地進行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應努力做到:

(一)評估學生需求,拓寬開發(fā)渠道

校本課程以生為本,因為同學們在學校完成學習任務,是學校的主要教學對象。想要提高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效,推進新課改,必須傾聽同學們心里的想法,發(fā)揮同學們的主動性,并且提出合理的對策,增廣課程開發(fā)的渠道。

1.聆聽學生需求,激發(fā)學生主動性

“以生為本”是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蘊涵的重要精神,因而要按照同學們的想法設計為同學們的成長服務。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一定要重視同學們的獨有的個性的想法與要求,此為最本質的一個要求。因此,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要按照同學們的設想要求辦事,聆聽同學們的建議,鼓勵同學們積極加入到課程的規(guī)劃、設計中去。科學評估同學們的需求不僅能激發(fā)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也是回歸到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本原、基礎。學生學習需求的分析是通過對學生現有狀況即現所具備的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分析與要達成的的知識、技能、能力等間的差別的解讀以進行課程的計劃、統(tǒng)籌。每一個高中同學都有自己個性化的追求,歷史科目必須在項目編排、策劃上看重同學們的特質,體現出特性的差別。因此,歷史校本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應努力調動同學們的興趣,提供同學們課堂互動的空間,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歷史校本課程的開拓人員要做到心中有同學,關注同學們的想法,這樣才能統(tǒng)籌部署出更具針對性的課程,從而給同學們提供更充分的發(fā)展空間,利于同學們個性的養(yǎng)成。

2.創(chuàng)建公正透明的組織管理系統(tǒng)

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順利實行,離不開科學民主的開發(fā)、管理機構的組建,選用合理的針對性措施,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給予其足夠的資源支撐和政策規(guī)范。

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過程繁雜而又靈活多變,需要適時調整、改進,這就對開發(fā)、管理機制的架構提出更高的要求,腳踏實地的逐個突破。歷史校本課程的籌劃相比于另外兩種模式來說,非常注意學校、老師、課程專家等成員發(fā)揮的作用。所以在進行歷史校本課程規(guī)劃時,學校領導應轉換角度,以人為本,建設起學校、老師、同學、家長、學者等構成的開發(fā)組織,并形成完善的制度,強化組織的監(jiān)管,讓其過程更加透明、公正。“高中歷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明確學校要創(chuàng)建起突顯本身教學目的的和諧教學領域,在此情景里,應該要細致地創(chuàng)造出學校主管、所有老師尤其是歷史老師能擔負的對應的任務、主動帶動歷史的教育革新的課程開拓的氛圍?!奔磩?chuàng)設出友愛、開放的設計場所,營造出校園管理的民主性。學校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積累經驗,摸索經驗,進行系統(tǒng)的開發(fā)。歷史校本課程的規(guī)劃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一些挫折與問題,因而,學校應規(guī)劃好相關程序,科學的調研分析校內外環(huán)境,按照其要求設置恰當的課程目標,設置課程項目,設計、推進和測評課程。具體行動時,學??梢圆扇≌n題研究的形式,將之與具體的歷史教學過程和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建構起規(guī)范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把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不斷深入。在踐行的歷程里,學校的決議監(jiān)管、歷史學科的鋪排方式都應該按照留存的缺陷展開持續(xù)的整頓、改造。學校要敢于放手,轉變態(tài)度,服務于師生,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制度扶植課程的籌劃工程。在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要采用多種方法,提供必要的時間保障,減輕教師課務負擔,建立起公正、透明的管理監(jiān)督體制。

總之,學校要合理運用相應的權力,構建起公正透明的組織監(jiān)管體制,鼓舞廣大師生深入其中的激情。

(二)強化對教師的校本培訓,增強課程意識與開發(fā)能力

理論指導具體的實踐行動,教師是踐行校本課程設計的主要成員,其設計規(guī)劃的態(tài)度、專業(yè)技能關系到課程籌劃的最終效果。所以,強化培訓、提升課程意識與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更新教學理念,增強課程意識

教師專業(yè)素質的高低影響著課程開發(fā)的成敗,而歷史老師作為具體行動者、任務承擔者所代表的意義更是不容置疑。歷史校本課程能高效展開,與歷史老師的付出密切相關,他們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課堂的主導者,參加課程的決策,亟需更新理念,增強課程意識與開發(fā)技術。

“課程意識是老師的一項基礎專業(yè)認知,對課程的規(guī)劃、推行的基本應對,是老師對課程的結構的基礎理解,含有老師對課程的實質、構造和效能、特定課程的本質和價值、目的、內容、研習實踐形式、測量、規(guī)劃、推行等方面的基礎心理、關鍵精神,以及在課程的執(zhí)行里的引導方向?!比痪唧w操作時,大部分歷史老師仍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理論脫離實踐。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做一個學習者、研究者,增強課程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從而提升課程開發(fā)的質量。開拓歷史校本課程時要有充分的理論、思想準備,而過去的歷史教師學習的多是與高考、升學有關的知識,缺少相關教學理念方面的強化。歷史科目的開拓需要歷史老師學習新知,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汲取前沿理論豐富自身內涵。老師應該仔細明辨并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做一位課程的開發(fā)者和主導者。

2.強化在職培訓,提高專業(yè)水平

桑德斯特羅姆、??嘶魻柲诽岢?“在職培訓在相當水平上應該從每個學校的層次上去施行,而且,在職培訓的專門人員應該輔助學校職員部門能夠用簇新的視野來對待本身的機構,學校建構的必要原因之一就是對在職培訓的追求?!睔v史學科的設計明晰了歷史老師的知識結構,更是設置了開發(fā)技術的高層次的準繩。但這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經過選擇合理靈活的舉措去加強歷史老師的行動操作技藝,以便于有效率地完成需要擔負的任務。

(1)立足基礎,有效推進校本培訓

新課改提出按照“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fā)”的準則,強化培訓的資源創(chuàng)建的要求。校本培訓是“在教學的專業(yè)型成員的引領下,由學校利用本校的教育教學、科研探索行動的辦法去鼓動、組建、決議、設計、籌建的一種培訓學校老師的校園內部的訓練?!睘榱诉_成促進學校、教師成長的目標,應立足校情,憑借自身優(yōu)勢展開校本培訓,讓其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之一。利用全員培訓與重點培訓相間的方式,提供制度上的倡導與鼓舞,激發(fā)廣大老師的熱情,來適應校本課程規(guī)劃的需求。校本培訓要有針對性,注重鼓勵老師設計籌備的激情,促進老師業(yè)務水平、科研水準的延展,促進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進步。

在校本培訓的過程中,學校領導要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等角色,保障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為深化老師的校本教研的才干,學校要多搭建培訓、協(xié)作溝通、成績展示的平臺。老師依此展開自我學習和反思,通過問題來指引鉆研,實踐探索以處理問題。當然,還應該要約請專家蒞臨指教、核心老師經驗介紹等,讓老師獲得多方面的指點,帶領老師的科研素質、實干才能的提升。

(2)開展多樣化的校外培訓

受到學校辦學條件的限制,學校的校本培訓對教師的提升是有限的,還需要積極的與外部進行合作交流來充實自己。校外培訓以其豐富的形式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如教育行政機構組織的短期集訓、校際間的考察、同伴學校的交流等。通過這些多樣化的培訓學習,可以讓教師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學習先進經驗,從而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水準。

當然,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還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因此教師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通過不斷學習來實現自我專業(yè)的發(fā)展。教師要經常性、系統(tǒng)性地開展自我學習,學習與課程開發(fā)有關的知識與技能,并且對自己的課程實踐進行反思,從而提升課程開發(fā)的能力。同時,教師間要互相幫助,學會合作探究,形成學習共同體,共同進步。

(3)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

要鼓舞老師積極加入到歷史校本課程的籌劃中去,就急需滿足老師自發(fā)教研的本質需求。那么,怎樣調動教師的研究內需,就成為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學校不能強制開發(fā)校本課程,應該激活教師的內需,讓教師自己認識到課程開發(fā)的重要性,而不是僅僅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為激活教師的內在動力,需要學校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勵機制,把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激發(fā)教師進行課程開發(fā)的熱情。例如評選優(yōu)質的科研項目,相應獎勵的設置或者校際間的榮譽評定等,讓校本課程的開拓任務與老師自身密切相聯(lián),提高老師參加的積極性。學校應制定實時折合比例來籌算工作量的考核辦法,為老師減負,從而防止課程開發(fā)時因耗時費力出現的敷衍了事的情況。所以,構建起符合教師需求的激勵機制,對教師來說也顯得尤為重要。

(三)深度挖掘歷史課程資源,突破資源限制

歷史學科的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需要足夠的課程資源來支持,這就需要充分挖掘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歷史課程資源并進行科學有效地整合。

1.深度發(fā)掘,科學利用課程資源

肖川認為:“只要是能夠幫助同學們的生長、拓展行動需要發(fā)掘和選用的物質的、精神的資料、素材都屬于課程資源,比如圖書材料、影像材料、文化風俗、文史典故、遺址古跡、自然風景、獨具特色的人物或事物(如特殊的性格、杰出的創(chuàng)造、出奇的展現)等等。”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與此相關的資源的廣泛性,特別是豐富多彩的地方史資源是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一方面,學校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教育課程資源,包括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時間和條件資源等。這就需要學校能因地制宜,結合自身需求來進行科學的評估,深度發(fā)掘已有的課程資源,并實現對這些資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另一方面,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還應重視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如場館資源(博物館、科技館等)、社區(qū)課程資源包括人文歷史資源、社區(qū)物質和環(huán)境資源等。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是為了有效達成課程的目標,這就需要根據不同的課程目標來選擇與之相對應的課程資源,而不是面面俱到。在課程資源的利用上應遵循最優(yōu)化原則,充分考慮學生需求,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強化學校特色,展示教師素養(yǎng),突出個性。儀征市E中學在開發(fā)時就將地方史資源與歷史學科資源相結合,對學校魅力的突顯及同學們人文素養(yǎng)的升華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加強學?;A設施建設及課程資源管理

在搜羅、整理有益的歷史的課程資源時,學校應給老師、同學以最大限度的協(xié)助,不斷地優(yōu)化軟硬件設備的條件,充實學院的的素材資料。為了方便多種素材資料的利用,學校應架設課程資源庫,實時監(jiān)管存儲的相關資料。同時,學校還應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師的開發(fā)自由,并且采用合作開發(fā)的形式,加強各種力量之間的合作,做好資源的最大利用和全面整合。

總之,要因地制宜,深度發(fā)掘、整合課程資源,突破瓶頸,共享人力及歷史資源。

(四)搭建以人為本、多元化的測評系統(tǒng)

陳玉琨等人認為“課程評價是在系統(tǒng)查究、描畫的前提下對學校的課程適宜社會、個人要求的水準進行判別的行動,判別出學校的課程實際的或隱藏的價值,從而一直修改課題、實現教學價值的增強的歷程,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構成因素?!币虼?,只有依據測評體系的支撐,才能及時地找出不足之處,有效地落實歷史校本課程完善的任務。經過測評能明顯凸顯老師、同學們的主體性,“主體原則突出人的獨特性、自覺性、差異性,凸顯天賦、優(yōu)點、愛好,實現培育有靈氣、有思維,精神化、社會化的人的目的。教育實質上表現了對人的極致愛護。教育對象本身是主體的存在?!彼?,要努力建立健全評價系統(tǒng),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以及周全的評價體系,讓其更加客觀公正、人性化。

1.創(chuàng)建以生為本的歷史校本課程測評體系

學生是評價的主體,要讓同學們真正地感受到自身的改變,自覺的作出真實的判定,感悟成長中的樂趣。歷史校本課程注重同學們性格的塑造,因而在測評同學們的學習時,不只是劃定分數,更重要的是考察同學們活動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悟。測評時要對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過程、情感體悟等各方面的素質進行綜合考查,也就是說,課程的測量看重的不只是學習的結果,還要把目光放到學習的經歷中去,將終結性測評與過程性測評統(tǒng)一起來。歷史校本課程的基礎效用是促使同學們的生長,獲取勝利的感觸,反省學習中的缺點,逐步認識自我,從而反思自己的行為,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可以為校本課程的內容、教材及教師的教學方式等提供一個尺度。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同學們展開自我測量的踴躍性,樂于展示自己的想法、要求,從而優(yōu)化課堂、完善教學??傊?,要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以發(fā)展的眼光觀察、綜合測量同學們的學習,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測量體系,尊重同學們的特殊差異,調動同學們的內在潛能。

2.改革教師評價制度

對教師進行測評也課程評價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要對老師展開發(fā)展性測評,激發(fā)老師工作的熱情。老師擔任著測評中的主角,但同時也是被測量者。所以,要立足于歷史教師的發(fā)展,讓評價成為教師改進教學的一種手段。測評老師時應體現出老師的主角地位,依據老師的自測、互測,發(fā)現老師的潛力,有效地推動老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在評價方式上,注重人性化,以教師為本,將評價和日常教育行為結合起來,關注教師的教學過程與實踐,使評價實施日?;?。在評價內容上,注重多樣化?!霸谛1菊n程的測評系統(tǒng)下,對老師的測量能夠從同學們選課的數量、同學們具體學習的成效、同學們問卷調查的報告、老師選擇的講課模式、主管同老師觀摩后的評判等多個角度著手,綜合各個層面的成分來思考分析,完成對老師的終極評定?!毕胍嬲匕l(fā)揮老師的特長,就必須努力轉變傳統(tǒng)的對老師測評的形式,公平公正地量化老師的工作,讓老師在測評反思后實現對教學實踐的改進,業(yè)務水平的成長。

3.建設嚴密而科學的測評機制

歷史校本課程的測評對同學們的性格塑造、老師的素質提升及教育教學的深入改革都有著可貴的價值。借助于歷史校本課程測評的方式,才能適時發(fā)現其規(guī)劃過程中出現的缺陷與不足,促使其設計不斷地改善。

歷史校本課程的評價要體現出主體、內容的多元性,把評價指標多樣化,明確各自的責任,開展以診斷為主的評價方式,真正發(fā)揮出其功能。所以,遵循同學、老師、學校的獨特性、差異性,建立起科學而嚴密的測評體系,是當前亟需努力達成的目標。同學們是歷史校本課程測評的主角,但要實現客觀全面的測量,還需要老師、學校、家長等一起投入到評價過程中來,從而實現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價值。

第4篇: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范文

運動教育模式是由美國體育教育家達里爾?西登托普提出的一種課程與教學模式,它是一種以來自于游戲理論的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教師直接指導、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為學習方法,以固定分組、角色扮演為組織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比賽為主線,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豐富的運動體驗的體育教育模式。

二、學前教育專業(yè)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意義

校本課程開發(fā),其核心理念是以學校為課程開發(fā)的場所,校本課程是基于學校、立足于專業(yè)、為了學校發(fā)展而開發(fā)的課程。是由于我校不同專業(yè)均有其特殊性,才使得校本課程開發(fā)成為可能。結合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實際情況,通過科學指導和安排體育鍛煉,培養(yǎng)學前教育學生的健康人格、增強其體能素質、提高其綜合職業(yè)能力,養(yǎng)成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能力與習慣,提高生活質量;為全面促進學前教育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服務,為學前教育學生未來的就業(yè)服務。

三、運動教育模式的足球課程構建

1.教學計劃進展

足球是以注重腳控制物體運用規(guī)則和策略的團隊對抗體驗射門的情景比賽。足球運動需要在比賽中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進行進攻和防守,運用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系統(tǒng)掌握足球內容。此外運動教育模式要求每個學生進行多樣性的角色扮演,讓學生學會理解和包容。達里爾?西登托普認為,一個運動教育模式的運動季的時間跨度不應少于20次課。我校把36個課時作為一個足球運動季,按照運動教育模式進行體育課教學,根據運動教育模式中運動階段的劃分,將足球運動季分為“練習階段”“季前階段”“正式階段”“季后階段”。其主要內容如下(圖1、表1) 。

2.練習階段:制作教學任務卡片

教學任務卡片1

練習內容1:球性練習

基本技術:拉球

拉球是指用前腳掌觸壓球,并向某一方向拉動的動作方法。拉球到位后,通常要連接一個推撥動作,使球離開原地。拉球在足球比賽中常用于過人變向前或傳球射門前的準備動作,特點是動作幅度小,易于掌控,動作方法見圖2。

(1)面對來球方向,用前腳掌觸壓足球,腳掌壓球不要太緊,以免拉動不靈活。

(2)轉身將球拉至身體另一側,換腳,同樣動作方法反復練習。

(3)髓關節(jié)轉動要明顯,才能使拉球變向明顯。

要求:熟練動作,初步掌握腳對球控制的動作感覺。

時間:30分鐘。

練習方式:集體練習、分組練習、口令練習。

管理員:教師。

教學任務卡片2

練習內容2:球性練習

基本技術:撥球

撥球是指用腳的內側或外側連續(xù)觸碰球的邊側,使球向內側或外側連續(xù)滾動的技術動作。撥球在比賽中常用于傳球或過人時的準備,特點是簡單,易掌握,是初學者較為常用的一種技術,動作方法見圖3。

(1)左腳站立支撐,面向足球。

(2)右腳腳背內側觸碰球的外側,使球向一側滾動。

(3)接著用腳背外側觸碰球內側,使球向另一側滾動,同樣靈作方法反復練習。

要求:熟練動作,初步掌握腳對球控制的動作感覺。

時間:30分鐘 。

練習方式:集體練習、分組練習、口令練習。

管理員:教師。

3.季前階段:制訂小組、個人評分標準及評分表

見表2、表3、表4。

4.正式階段:小團隊比賽

正式階段是逐步向正式比賽的過渡階段。目的是在實戰(zhàn)中全面提高每人的技術和戰(zhàn)術能力。在小組間進行循環(huán)賽,比賽人數根據實際情況和時間狀況逐步增加,可以進行1對1、2對2、3對3、4對4及5對5的比賽。比賽場地、球門大小可以根據人數進行適當調整。比賽前要制訂比賽規(guī)則,規(guī)則在正規(guī)的比賽規(guī)則基礎上作適當的修改。如1對1可以像半場籃球那樣進行攻防轉換,界外球可以改為任意球,防守人距進攻人適當的距離。多人比賽規(guī)則可以在正規(guī)比賽規(guī)則基礎上作適當的修改,要適合人數、技術、水平等特點,有利于學生技術、戰(zhàn)術的學習和發(fā)揮。裁判由第三方擔當,強調對裁判判罰的理解和尊重。在比賽人員的對陣上,教師要安排水平相近的人員進行比賽。比賽安排在課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教師要有計劃地進行足球技術的復習、練習以及延伸的戰(zhàn)術學習和練習。

5.季后階段:正式比賽

這是足球運動季的最后階段,由隊長和教練帶領自己的球隊一起商討戰(zhàn)術和配合方法,并在比賽中執(zhí)行。這個階段主要進行之前賽制所規(guī)定的各個球隊之間的循環(huán)賽和聯(lián)賽。規(guī)則可以是正規(guī)的比賽規(guī)則,也可以適當進行修改,要讓所有人員都在場地上體驗一定時間的比賽。在比賽各個階段按照慶?;顒铀O的獎項由投票和數據統(tǒng)計產生最佳教練、最佳射手、最佳裁判、最佳統(tǒng)計員、公告員等獎項人員,將足球運動季推向并結束。

四、成效分析

在學前教育專業(yè)足球課堂中采用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對學生在運動技能的掌握以及足球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上都有較大的作用。在提高學生團體凝聚力方面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通過將足球教學與運動教育模式教學相結合來進行小組學習和練習,并以小隊為單位進行比賽,可以加深小隊成員之間的了解,增強團隊凝聚力,有利于學生團隊精神和集體學習能力的提高。這種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我校以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主力隊員的女子足球隊于2015、2016年連續(xù)兩年獲得了廣州市南沙區(qū)中學生足球賽女子組亞軍,還獲得了2015年廣州市富力杯足球賽中職女子組第四名的好成績。

使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足球教學也存在以下一些缺點:前期材料的準備工作比較煩瑣和復雜;在小組分隊問題上存在分歧;課堂文化氛圍渲染的長期性與領導核心服從能力的艱巨性以及多種角色分工的評價標準困難。

運動教育模式運用在足球校本課程中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同樣也存在缺陷,也需要其他教學模式的補充與填 補。運動教育模式不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完全否定,相反,應將運動教育模式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結合運用在教學過程之中。

參考文獻:

[1]吳 昊.芻議高中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開發(fā)目標取向[J].西安體育學院W報,2007(1).

[2]任玉梅.論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體育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09(12).

[3]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fā)[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董翠香.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21(l):94-97.

[5]樓蘭萍.關于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理性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0):1389-1390.

[6]馮小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涵義與實施[J].體育學刊,2008(6): 63-65.

[7]姚 杰.健美操課程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D].蘇州:蘇州大學,2010.

[8]張 毅.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體育教育能力培養(yǎng)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20).

[9]高 虹.對學前教育專業(yè)體育課程改革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

[10]向麗芳.論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幼兒體育活動組織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J].體育科技,2015(1).

[11]黃忠誠.幼兒體育游戲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4).

第5篇: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高師生;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11―140-03

世界當代課程研究已經超越了普識性課程原理的建構,轉向師生生活世界的關注,在學校教育的真實情境中探尋意義、追求超越。教師成為課程改革的主體,學校成為課程改革的發(fā)生地,于是,校本課程問題成為各國關心的話題。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課程編制主體,自主開發(fā)與實施的一種課程,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課程。2001年,我國首次提出校本課程的建設問題,至今十年有余,但成效不容樂觀,由于我國教師教育長期以來重“教學論”,輕“課程論”,多數教師難以扮演校本課程決策者和開發(fā)者角色。因此,高師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如何順應基礎教育對教師教育的要求,積極介入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這是一個具有現實價值和深遠意義的研究課題。

一、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探索

本研究經歷了2008年的起步期、2009―2010的探索期和2011―2013年的完善期。在此期間,我們隨著對校本課程研究和學情研究的不斷深入,確立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培養(yǎng)理念,以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以重實踐、重應用為特點,以選修課程、教育實習和學生科研為實施的切入點,不斷完善培養(yǎng)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深入調研,把握學情,為能力培養(yǎng)提供依據

調研是我們行動研究的起點,其目的在于了解學情、發(fā)現問題,為培養(yǎng)方案的擬定與實施提供依據。我們借助問卷和訪談發(fā)現:第一,近幾年來樂山師范學院在教育學、語文學科教學法等課程的教學中提及過校本課程,但學生對之的記憶和理解模糊,特別是不能廓清校本課程與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等概念的區(qū)別。第二,學生所獲知識均來源于書本,且為陳述性知識,沒有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的體驗,不具備相應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第三,學生對自己首次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訓練充滿好奇、興奮和期待。不過,基于課程開發(fā)的難度和陌生感,部分學生有擔憂或畏難情緒。為此,在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教學策略的選用很重要。第四,大三學生已修完心理學、教育學等公共課程和多數中文專業(yè)課程,基礎教育方向的必修課程――語文學科教學法已學過半,正在或即將學習語文教學設計、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語文教學改革、中學語文教材研究、中學作文教學研究等基礎教育方向的選修課程,這為他們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必要的知識與能力基礎。

(二)不斷完善培養(yǎng)方案,突出針對性、實踐性和個性化

1.培養(yǎng)對象

培養(yǎng)對象主要是中文專業(yè)中今后有志于從事教師工作的大三、大四學生。這主要考慮到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涉及面廣、任務繁重、能力要求較高,其學習效果與學習者的學習情意、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知識能力基礎至關重要。

2.培養(yǎng)目標:三維一體,凸顯實踐性

我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角度設置了凸顯實踐性特點的目標。

培養(yǎng)的總目標是:面向基礎教育,培養(yǎng)有一定課程理論素養(yǎng)與課程改革情懷,掌握了校本課程設計、實施、評價等基本技能,具有校本課程研究意識和一定研究能力的語文教師。

具體的教學目標有:

(1)理解課程、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fā)等基本概念,能闡明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等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2)通過了解校本課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轉變傳統(tǒng)角色,形成課程意識,樹立新的課程規(guī)和課程資源觀。

(3)通過案例教學、任務教學,加深對校本課程開發(fā)價值、理念的認識和理解,掌握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要程序和基本方法;愿意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教學訓練活動,并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分享、研究和創(chuàng)新,初步形成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

(4)能自選主題,以新編或改編的方式,編制一個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方案;或能為某校本教材的建設開發(fā)豐富多樣新穎的課程資源。

(5)大四學生可根據教育實習環(huán)境需求,參與、體驗實習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活動;有研究興趣的學生,可開展實地調研,形成校本課程調研報告或畢業(yè)論文。

3.培養(yǎng)模式:分段實施,教學模塊化

培養(yǎng)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針對大三學生,先后在基礎教育方向選修課程“語文教學改革”和“語文教材研究”中分別設置了“校本課程”模塊和“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校本教材建設”模塊。側重于學生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編制能力和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完成學習目標1―4。第二階段:針對大四學生,利用教育實習和學生科研,側重于他們校本課程實施、評價與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完成學習目標5。

(三)課堂教學六步驟,循環(huán)推進

課堂教學六步驟是:了解學情,確立教學起點;任務驅動,激發(fā)學習熱情;學習課程理論,奠定能力訓練基礎;案例研究,建立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紐帶;實踐訓練,內化理論,培養(yǎng)能力;評價與反思,鞏固教學效果。其中,第四環(huán)節(jié)實踐訓練活動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的重難點。它是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達到知識內化、能力形成的目的。訓練任務主要有兩個:第一,自選主題,從教師的角度,以新編或改編的方式,編制一份結構完整、內容具體、形式較多樣、有一定創(chuàng)意的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方案主要由課程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要素構成;第二,為某校本教材的建設出謀劃策,并為其開發(fā)豐富多樣新穎的課程資源。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學生常常遭遇到很多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具體問題,如課程開發(fā)思路褊狹、課程資源匱乏、課程內容單薄、課程實施方式模式化、整合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較弱。此時,教師需及時跟進,扮演好幫助角色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力訓練質量和學習心態(tài)。例如,訓練時學生對開發(fā)專題的選擇感到難以突破思維定式,主要局限在文學體裁范圍內選題。于是我們及時跟進選題思路的指導,提供了基于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的設計思路、基于課型(活動課、欣賞課、閱讀課等)的設計思路、基于學習專題的設計思路、基于認識世界(人、自然、社會)的設計思路等。由此,學生的思路大開,產生了語文能力類《記者我來當》、《入鄉(xiāng)隨俗,學說樂山話》,課型類《(聊齋)故事會》、《影視名作欣賞》,學習專題類《歷代詠物詩鑒賞》、《蓮文化的魅力》、《夢回紅樓――女人如花,花如夢》,認識世界類的專題最為豐富,有《品讀莊子》、《走近郭沫若》、《峨嵋天下秀》、《古代姓氏名號與稱謂》、《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等。

(四)運用動態(tài)評價理論實現學生能力培養(yǎng)、課程不斷完善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共贏

動態(tài)評價是教師運用“前測-教學介入-后測”的主動介入模式,通過充分溝通的互動過程,持續(xù)地評價學生反應與學習的過程,剖析教學前后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與改變,進而提供發(fā)展或改變所需要的教學介入的一種具有發(fā)展性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和評價方法。它兼顧了學生的學習進步、動態(tài)發(fā)展和教師的教學改進、能力提高;在師生雙向交互活動中,教師既是學生學習的協(xié)作者、交流者、促進者,又是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還是一個反思實踐者、自我價值的實現者。

為此,在本課程中我們以前測-確立方案-教學介入-再測-調整、修改教學方案或對策-教學再介入-后測-總結反思的動態(tài)程序展開。前測具有診斷性評價性質,再測具有過程性評價的性質,后測具有總結性評價的性質。我們主要借助問卷、談話、作品分析(如開發(fā)方案、學習后記或反思),檢測學生教學前后認知歷程、認知情意、認知能力與學習遷移變化的特點與潛能。為促進學生最佳發(fā)展、改進教學和教師專業(yè)成長提供支持。例如,再測時,我們發(fā)現多數學生對校本課程開發(fā)話題感興趣,但基于開發(fā)難度較大、缺少相應的學習和生活經歷,完成訓練任務的自信心不足。于是,我們專門研究了學習動機理論,領悟到學習動機既可來自學生本人的特征(如好奇心、求知欲),也可來自學習材料的本身(如學習材料的吸引力),還可來自教師的強化(如鼓勵)。因此,我們在不斷肯定他們進步的同時,特別調整了教學案例選用策略,不僅選用在全國范圍有一定影響的案例,而且大量提供了往屆高師生在校期間嘗試編制的較好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作為他們學習的參考。同齡人的榜樣力量,極大激發(fā)了他們參與的熱情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刺激了他們的競爭心理,學習質量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也隨之提升。再如在行動研究的完善期。培養(yǎng)方案強化了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凸顯實踐性、問題性,在實踐訓練中理解和內化校本課程理論知識;為滿足教育真實現場和個人研究興趣的需求,培養(yǎng)方案將大四的教育實習、學生科研、畢業(yè)論文指導納入其中,新增了校本課程的實施與研究內容,凸顯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009級劉×同學,受往屆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的影響,十分關注語文校本課程建設問題。她在四川省汶川中學實習期間發(fā)現,汶川本土文化資源豐富、富有特色,但汶川當地的中小學未引起重視,遂產生開發(fā)本土文化資源為汶川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建設服務的想法。在我們的鼓勵與幫助下,她以此為畢業(yè)論文選題,其論文獲得了樂山師范學院師范生基礎教育研究論文競賽文科組一等獎。畢業(yè)后,她與2010級學生合作繼續(xù)進行研究,其論文《汶川本土文化作為語文課程資源的探索》現被樂山師范學院選送參加2013年四川省師范生基礎教育研究論文競賽。

總之,在動態(tài)評價理論的觀照下,歷時6年的行動研究,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理性與感性相連,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實現了共贏。

二、對高師院校培養(yǎng)師范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批判與辯護

(一)批判――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的質量問題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不僅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豐富的課程資源,而且需要充分論證,以確保其科學性、合理性和針對性。我們以模擬編制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的任務方式讓高師生憑一己微薄之力建設一門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做法無疑會遭到質疑,似乎有將校本課程開發(fā)視為兒戲之嫌疑。既然高師生開發(fā)的校本課程其質量不能保證,那么也就可能對高師院校培養(yǎng)師范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可行性、合理性加以懷疑。

不可否認,高師生開發(fā)的校本課程存在主觀、隨意、粗糙等質量問題,與真正意義韻校本課程是有距離的。僅以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中課程背景分析為例,限于高師院校的客觀條件,對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形成進行的專業(yè)發(fā)展存在遠離具體實際情境韻不足,更多是在校內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借助模擬的方式訓練,缺少真正實施和驗證的平臺,這會對他們的學習帶來一些副作用,可能影響他們真正明晰校本課程“以校為本、以生為本”的含義,缺乏對學校和學情真實教育情境的關照,表現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共性”和開發(fā)者的“主觀性”、“理想化”,錯誤地認為從學校所在地域和學生生活環(huán)境中尋找資源構建的課程就是校本課程,違背了當下基礎教育設置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我們培養(yǎng)的初衷。我們在高師生提交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中發(fā)現,多數學生熱襄于將地方課程資源課程化。我們知道,校本課程可以開發(fā)地方性專題,但地方性專題課程不一定都能成為校本課程。我們進一步研究又發(fā)現,這些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校本意蘊和生本意蘊明顯不足,他們對自己開發(fā)的校本課程做的課程背景分析大量集中在地域背景分析上,學情的分析流于概念化,校情分析嚴重匱乏。以2009級40位學生提交的40份方案為例,有28入利用自己家鄉(xiāng)的地域特色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占70%;但只有兩人詳細地引用了擬實施預設方案的學校情況,其余學生幾乎沒有提及自己的方案是為哪所預設的學校開發(fā)的,分析行為草率??梢哉f他們沒意識到校本課程開發(fā)背景研究的重要性與價值,未能充分認識到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是“基于學?!薄盎趯W生”的“個性”品質。

(二)辯護――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問題

我們對高師生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是有認真考量的。正如在本文開篇所言,基礎教育新課改需要今天的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還是課程的建設者,而我國長期以來“在教師職前教育中學習的是無課程的教育學,缺乏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fā)的技能”。而校本課程是一種自下而上“草根式”的課程,是基于學校、一線教師為開發(fā)主體的課程,因此,高師院校課程改革中介入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是其題中應有之義。一系列的課程開發(fā)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的設置,有利于高師生加深對課程的理解,樹立新的課程觀,更新專業(yè)知識與能力結構,掌握校本課程課程開發(fā)的知識與技能,喚醒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使他們今后有能力參與到將“理想的課程”轉化為“現實的課程”的實踐與研究活動中去,而不是校本課程建設的旁觀者、被動者或無能者。

同時,我們采取讓高師生以模擬編制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的任務方式培養(yǎng)其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教學策略,是基于兩個方面的實際考慮:第一,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方案一般包括學校與教師兩個層面的方案。學校層面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是總體規(guī)劃;教師層面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則是具體的某一門類的課程方案。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編制某類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是他們參與校本課程建設的一項主要任務,應該成為多數教師必備的能力。第二,該模塊的課時有限,學習難度大和內容多,任務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有意義的闖題情境,圍繞問題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它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建構新知,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索問題解決的途徑、方法,能獲得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緘默性知識,校本課程開發(fā)專題的選擇、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課程內容的篩選、課程實施與評價的設計、整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能力得到訓練,合作意識、問題意識、探究精神、意志力得到培養(yǎng),方案的出爐能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獲得滿足感、成就感。

(三)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質量與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需求之矛盾的解決思路―一體化的培養(yǎng)模式,保證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的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和有效性

綜上校本課程開發(fā)本身涉及面廣、技術要求高、遭遇的困難多,而開發(fā)者能力的培養(yǎng)又是一個持續(xù)、動態(tài)、逐步完善的過程。為了處理好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質量與高師院校培養(yǎng)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需要的矛盾關系,我們提出一體化的培養(yǎng)思路,包括:第一,縱向意義的一體化,即教學、訓練、見習、實習、科研一體化。校內的教學、訓練,側重于校本課程開發(fā)技術性訓練,校外的見習、實習,側重于課程開發(fā)真實情境分析能力、實施能力、評價能力的訓練,提高課程開發(fā)方案的適切性,二者相互銜接與補充;科研是指導學生對校內外獲得的知、能作理性的研究與反思,從技術性人才向研究性人才轉化。第二,橫向意義的一體化,即高師院校與實習基地校一體化。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互利互惠,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教育資源優(yōu)勢,為高師生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支持系統(tǒng)。第三,發(fā)展意義的一體化,即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需求與個體性發(fā)展需求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80.

[2]崔允.校本課程: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61.

[3]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fā)[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27.

第6篇: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校本課程;我愛越?。粋€性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05-0030-03

越劇是中國戲曲中的一大劇種,嵊州市是越劇發(fā)源地,嵊州市城南小學是首批中華優(yōu)秀藝術傳承學校、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培養(yǎng)基地、浙江省首批藝術特色學校。學校自1996年成立首個“小小越劇團”以來,已經培養(yǎng)了16位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獲得者,上百次走出校園演出,近三十次上央視展現風采。越劇教材《我愛越劇》三易其稿,2010年8月作為地方課程正式出版,并在本市四年級學生中推廣使用,每年有近萬名學生接受越劇啟蒙教育。

一、教學現狀與問題

作為首批中華優(yōu)秀藝術傳承學校、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培養(yǎng)基地、浙江省首批藝術特色學校,我們嵊州市城南小學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我們發(fā)現,地方課程“我愛越劇”在四年多的實施過程中,尚處于行政推廣的初期,對一些細節(jié)問題,還缺乏深入研究。

(一)教學評價問題

小學生學越劇,不只是學一兩個越劇唱段、會做一兩個越劇表演動作和了解一些越劇的基本知識。但我們的考核還停留在這些硬性指標上,如何評價才能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和個性發(fā)展呢?

(二)越劇的適應性問題

我們在教學中發(fā)現,每個學生學習越劇的積極性、領悟力是不同的:男生與女生不同,同一性別的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興趣、學習能力不同。然而,對待這些問題也同樣采用了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如何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有效地開展個別化教育,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三)教材的教學實施問題

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雖然教體局已將教材下發(fā)各校,但真正執(zhí)行教學計劃時,卻因師資、輔助教材和課時諸問題,課程得不到有效落實。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從“兒童越劇個性化教學”視角作了一年多的實踐與探索,現將一些想法和做法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二、個性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我愛越劇”是地方課程,越劇進課堂、越劇普及教學是地方行為,我們的教學目標,一定要適合當地的人文基礎和當地學生的接受程度,不能人為拔高或過分要求。所以,我校提出的“兒童越劇”,指的是兒童學越劇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考核方式要適合兒童特點,做到直觀、形象、有趣、自主、多元;我們開展的“個性化教學”,其實就是選擇教育,是學校提供盡可能多的素材,盡量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考核方式,從而達到因材施教、激發(fā)興趣的目的。

(一)因地制宜開展個性化引領

越劇是地方文化積淀,時刻影響、包圍著當地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可以說是一種“場”,無處不在,但又常常不可捉摸。兒童學越劇就是要讓越劇的美一步步分解、細化,讓兒童一步步感受、品味,讓越劇慢慢感染學生。

1.讓學生觸摸越劇。越劇的服飾是極唯美的,學生對越劇的戲帽又特別感興趣。為此,我們開辟了越劇服飾展示角,在室外用玻璃柜專門展出漂亮的越劇戲衣、頭盔和靴鞋,并用說明卡注明其特點和穿著要求,這樣,不僅把展廳移到了室外,而且可以讓喜歡越劇的學生蹲下來慢慢地、慢慢地品味,甚至用手摸一摸,深切地感受越劇服飾的美。我們還發(fā)動孩子們自己動手制做越劇戲帽,把自己合理的想象加進去,創(chuàng)做的越劇服飾。從而使學越劇不再只是唱唱、跳跳,而變得能近距離地觀察、觸摸,變成了一起動手“做越劇”。

2.讓越劇感染學生。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越劇中產生的愛越劇情感和學習興趣,對兒童越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通過環(huán)境布置、課間音樂播放、QQ群視頻點播、微信宣傳、服飾展臺等途徑,用優(yōu)美的越劇色彩、唱腔、動作和情感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剛剛獲得第十八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的呂欣澤小朋友說,她喜歡上越劇,就是一次在餐廳吃飯的時候,從餐廳的電視中看到當地的一個大同學在唱“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而喜歡上的,之后她就向那位大同學努力學習,苦練唱功,終于也獲得了全國小梅花獎的,還和那位大同學一起登上了央視舞臺??磥?,一個視頻,一段唱腔、一個道具、一張越劇明星的劇照,都有可能觸發(fā)孩子們幼稚而清純的越劇興趣,從而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二)因材施教開展個性化教學

越劇是一門高雅藝術,如今已經登峰造極,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卻離我們的孩子很遠。那么,該怎樣從兒童的視角教他們學習越劇呢?我們認為,必須改變原有的成人認知思維和單純模仿思維,把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和基礎性結合起來,讓越劇親切起來,使學生感到越劇的確可親、可愛、可學。

1.用學生的表演來教越劇。目前,我們四年級的越劇教育,仍然不過是聽一聽(聽一次配套的錄像)、唱一唱(唱幾首越劇片段)、看一看(看教材的一些圖文介紹)、考一考(抽查一首曲目作為學習成績)。而如何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學習越劇、了解越劇、欣賞越劇和演唱越劇,卻做得很不夠。

上學期,我們對我校的“小梅花獎” 得主中的8名在讀生所表演的越劇錄像片作了整理,選擇其中的服飾裝扮、表演動作、唱腔唱詞、道具場景等,制作成音像結合的5分鐘微視頻,用于微視頻教學,引導學生從中認識越劇。這樣,就徹底改變了以前以成人表演作示范的教學狀況,其效果迥異、奇妙。經過一年多努力,這些戲曲微課程教學,使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充分地認識了越劇的特點,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受到了審美教育,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越劇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兒童越劇”水平。

2.用身邊的越劇故事育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越劇的啟蒙憑借的不只是越劇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還有對越劇的學習興趣和刻苦練習的精神。為此,我們進一步深入發(fā)掘8位在讀生“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的榜樣價值,把這些“小梅花” 刻苦學習越劇的感人故事制作成10個越劇微課視頻,放在校園電視臺、校園網、QQ群空間、微信等平臺,引導學生自己點擊觀看,通過寫觀后感,體會越劇戲迷堅持訓練、刻苦練功、享受成功的精神,從而促進學生在成就動機、學習熱情、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堅持性、獨立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發(fā)展,我們相信這些精神必將影響孩子們的一生。

3.用小步子的策略讓學生感受越劇。2014年我們學校開展了首個“越劇特色教學月”活動,采用“雛鷹爭章”的方式,一周落實一項越劇學習任務,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越劇之美。如第一周是“知越章”周:任務有兩個,一是剪輯一張越劇明星的照片,二是知曉3個以上越劇小明星的名字;出發(fā)點是讓學生在查找越劇明星劇照的過程中,感受越劇服飾的美、人物扮相美和表演的動作美。第二周是“唱越章”周:也有兩個任務,一是唱兩句經典的越劇名句,二是學會唱《小梅花之歌》,我們的演唱要求不高,能夠哼唱即可,唱上兩句就算合格。第三周“繪越章”周:要求學生選擇頭盔、服裝、鞋靴中的一樣,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為越劇服飾繪制一張設計圖。第四周是“做越章”周,要求學生制作一個越劇戲帽的模型,在月底開一場越劇帽子秀,感受越劇的情趣和美麗。

(三)因人而異開展個性化評價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比如有些學生演唱能力不好,但是越劇知識豐富、欣賞能力較強,對越劇充滿喜愛之情;有些學生學習了越劇的發(fā)展史,對越劇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過程有感悟、認識,從而把越劇名家作為自己成長的偶像,并能很好地把越劇精神融合到自己的學習中,這種精神或許會促進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和完善;不過,也有些學生天資聰明,演唱能力不錯,但是精神狀態(tài)不佳。怎樣引導每一個學生都既能唱越劇、又能學其精神,讓學生身上具有一種越劇文化的氣息呢?我們嘗試以評價為杠桿,啟發(fā)動機,激發(fā)欲望,卓有成效。

1.學科內的“811”平衡性評價。學校建立“越劇知識題庫50題”、“ 欣賞題庫30題”、“演唱題庫10道”,以此實施學科內平衡性評價。如果學生側重于知識的考查,則從知識題庫機選8題參與考試,再自選欣賞題庫和演唱題庫各1題,每題均10分,總分100分。如果學生側重于越劇欣賞,則從欣賞題庫機選8題,從知識題庫和演唱題庫中的各選1題,每題均10分;如果學生側重于演唱越劇,則從演唱題庫中選擇2首進行表演,每題40分,再從欣賞和知識題庫中的各自選1題,每題20分,總分100分。這樣的“811”考查系統(tǒng),既能照顧不同學生的學情個性,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發(fā)展自己的越劇認知和技能,又能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越劇知識和技能狀況,讓每一個學習越劇的孩子找到一份自信。這種“811”考查方法使考查不再成為一件尷尬事,更不為難學生,因為我們的校本課程“我愛越劇”的教學目標不是培養(yǎng)越劇藝人,而是培養(yǎng)有素養(yǎng)的越劇觀眾,我們的評價理念是激勵學習熱情,培養(yǎng)文化品位。

第7篇: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基礎教育;體育校本課程;課程管理

中圖分類號:G80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3612(2009)05-0068-03

A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School-based Sports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of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DONG Cui-xiang1, KONG 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inversity, Xin xiang453007, Henan China;2.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 00, Henan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level curriculum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pth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 ment 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 ion, which takes P.E. curriculum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 combines with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or 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teachers to develop sports school-based c urriculum.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curric ulum management

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國長期以來單一的國家課程管理體制,構建了國家 、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這一管理體制的出臺,實現了課程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及課 程管理權力的再分配,給予學校在課程管理方面較大的自,學校有權對國家層面和地方 層面的課程如何在本校有效地實施進行決策,也可以開發(fā)本校的特色課程,這就給校本課程 開發(fā)提供了生長的土壤,使校本課程開發(fā)這一新生事物在我國得以應運而生。

就體育課程而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出臺,為學校制定本校的體育課程方案留下了 較大的空間,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奠定了理論基礎,也使體育課程改革實踐呈現出空前繁榮 的局面。然而,在少數學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呈現出各具特色,并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時,不 少學校的校長和體育教師對如何開發(fā)體育校本課程還缺乏應有的了解,不知從何入手,這在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際效果,為此,近幾年,作者深入體育課程改革第 一線,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取得顯著成效的學校進行實地考察和訪問,總結其成功的經驗, 并上升到理論,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應采取的策略及措施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其目的再于 為體育教師開發(fā)體育校本課程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及實地考察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主要采取的策略 校本課程開發(fā)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個層次上都缺少經驗。 在目前情況下,許多學校對于校本課程開發(f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高漲的熱情,并且也取得了 顯著的成效,而國家和地方層次上還沒有出整的制度、政策及實施細則。但是由于這些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與完善必須以屬于學校層次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所獲得的經驗和出現的問 題為依據,所以在現行條件下,校本課程開發(fā)在學校層次上的策略選擇對于校本課程開發(fā)的 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實踐研究證明,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策略主要有:

2.1.1 借助課題研究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 即在國家的課程政策所允許的范圍內,借助于課題申報,以課題研究的形式來帶動校本課程 開發(fā)活動的開展,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探索性研究。這種策略在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中已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如河南省濮陽高新開發(fā)區(qū)實驗中學的“以創(chuàng)新運動項目(三步球運動項目的開發(fā))為特色” 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1],和鄭州八中的以“拓展運動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 發(fā)是借助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模式多元實踐研究》 而完成的。

錫山高級中學的“以必修+選修項目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是借助國家體育總局體 育社會科學軟科學課題《興趣體育實施研究》的立項而完成的[2]。

西安市第53中的“以大課間體育活動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是借助全國教育科學“ 十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中國經驗欠發(fā)達地區(qū)(西部)學校體育管理體制、課程結構、資源開 發(fā)的實驗研究》的課題而進行的[3]。

武漢市橋口區(qū)新合村小學的“以傳統(tǒng)體育項目(足球)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是借 助“十五”全國學校體育衛(wèi)生科研課題《地方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的課題而完成的 [4]。

2.1.2 借助外部力量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 由于校本課程開發(fā)對于絕大多數學校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課題,學校教師在這方面缺乏經驗或 能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課題申報、規(guī)劃制定、活動開 展、課程編制、課程實施乃至課程評價,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幫助,特別是要借助高等學 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來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啟動、維持和深化發(fā)展。錫山高級中學體育 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成功經驗也證明了這一策略的重要性。

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在上海、江蘇等地首先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 方案,錫山高級中學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學校響應課程改革的號召,選定語文課和體育課作 為課程改革的重點研究課題,并列入江蘇省“九五”教育規(guī)劃課題,開始了校本課程開發(fā)研 究的實驗。到1997年,隨著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校本課程研究專家的介入和“校本課程 開發(fā)”理念的確立,課程開發(fā)進入了規(guī)范時期。通過與課程專家的緊密合作,學校在體育校 本課程開發(fā)的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取得了突破。體育課由原來的“選修課和活動課”逐步走 向“校本課程開發(fā)”,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模式,受到課程專家和體育 課程專家的高度贊同。

2.1.3 加強學校自身整體水平的提高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 借雞下蛋之策并不是長久之計,學校的長遠發(fā)展還是必須依賴于學校內部發(fā)展能力的增強, 特別是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即要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實施這一策略時應做 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校本課程開發(fā)是一項全新的事業(yè),其對于學校工作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考慮采用先易 后難的方式來逐步推進。首先選擇一些有條件的課程項目或者單項課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 積累經驗后再擴大范圍。如錫山高中,在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典型性實驗階段,選擇了語文閱讀 和體育課兩門作為重點研究課題。還如,上海市閘北區(qū)八中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就是經上級批準 從比較有條件的數學課程的校本化改造入手的。這樣做一是可以集中優(yōu)勢,使校本課程開發(fā) 工作與學校的課程資源相適應;二是可以為更大范圍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積累經驗,同時提高教 師課程開發(fā)的意識和能力,為更大范圍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創(chuàng)造師資條件。就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 來講,可以考慮從一個運動項目入手,如上海市北附中學的定向運動、武漢市新合村小學的 足球運動、鎮(zhèn)江市八叉巷小學的乒乓球運動等。也可以從改造傳統(tǒng)競技運動項目入手,還可 以考慮改編當地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等多角度地進行課程開發(fā)。

綜上所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有多種策略可以采用,具體到每所學校可以充分發(fā)揮本校的各 方面優(yōu)勢、挖掘各方面體育課程資源進行課程開發(fā)。這里所講的主要是策略問題,具體到體 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施,還應采用相應的具體措施。

2.2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2.2.1 建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組織與實施體系1) 建立組織領導體系。領導重視和支持是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尤其 是在法制還未十分健全和長期受國家課程統(tǒng)一管理的教育環(huán)境影響下,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更加需要領導支持,只要領導出面制定一系列具體措施,才能調動教師積極性和協(xié)調各方面 力量,并能在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方面提供保證。為此,就必須建立完善的組織領導 體系。

――成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領導小組,負責全校體育課程開發(fā)工作,進行有關課程開發(fā)問題 的決策。領導小組由校長(或副校長)任組長,成員包括體育教研組組長、后勤總務、教務 、學生處的負責人組成。

――成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專家顧問小組,負責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整體設計的指導工 作,及時解決課程開發(fā)中遇到的問題,對課程開發(fā)提供全面理論與技術方面的支持。成員主 要由科研部門或師范院校的課程專家、體育學院或體育系的學校體育理論專家、省市地教育 部門的體育教研員以及體育特級教師組成。

2) 建立組織實施體系。建立實施體系是落實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基礎,如果只有領導體 系,而沒有強有力的實施體系,再好的課程設計方案也是紙空文,也是難付諸實施的。

――成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工作小組,負責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具體工作,即從學校情境分 析、課程目標擬定、課程方案的設計、課程組織,到課程實施和評價等所有工作的實施,這 是非常繁重的一項任務。成員主要由體育教研組長、體育教師、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及社區(qū) 人員代表共同組成。

――制定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活動的工作方案。確立具體的實施步驟、各階段的主要任務和時 間安排、主要負責人等。這是保證課程開發(fā)有效實施的措施,保證課程開發(fā)者有一定的責任 感和時間觀念。

2.2.2 給體育教師賦權增能,使之成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在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課程開發(fā)模式下,教師處于權力結構的最低層,教師的課程職責就是執(zhí) 行國家的體育教學大綱,遵循學科專家編寫的體育教材及教學要求。其角色只不過是“教書 匠”和“教學機器”,從而扼殺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鑒于此,校本課程開發(fā)主張給教師賦權增 能,強調教師就是課程編制者,教師有權利也有責任對于現有的教學材料或課程內容進行合 理的調整、改編,甚至是完全的創(chuàng)新。所謂的賦權增能,主要是指參與課程決策的權力和增 強課程開發(fā)的能力。包括:1) 增強教師參與課程的意識和能力。執(zhí)行者的角色使得教 師習慣于服從,他們不但不習 慣于參與式的決策,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可以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并在 參與過程中提高參與的能力。

馬什在總結幾個主要的英語國家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案例后發(fā)現,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參與者在參 與意識和參與能力上往往要經歷五個發(fā)展階段[5]。

2) 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履行“教書匠”的角色不需要有任何的研究意識,也不 需要有任何的研究能力。但是,校本課程開發(fā)要求并倡導教師成為研究者。我國教育界近些 年來也提出,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學校質量的重要標準,學校中的教師應該由“經驗型”向 “科研型”轉換。校本課程開發(fā)本身就是一個教師參與科研的過程,它要求教師承擔起“研 究者”的任務,對教師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教師不僅要研究學校、學生和自己,還要研究 課程制度、課程理論、課程開發(fā)方法。

3) 增強教師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教師職業(yè)的一個重大特點是“專業(yè)個人主義”[6] 。在 一般情況下,教師的工作具有“個體戶”的性質,要靠他們自己去處理課堂教學中所有問題 ,孤單/孤立是大多數教師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教師職業(yè)的這種特點很可能使教師相互之間采 取獨來獨往的態(tài)度,而不愿意互相合作。但校本課程開發(fā)要求教師、校長、家長、學生及校 外人士的廣泛參與,因而必然要求教師與其他人員的相互合作,一起制作課程方案、一起對 課程設計進行評價等。因此,加強教師的合作意識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要求。

2.2.3 實施校本教師培訓,讓體育教師獲得專業(yè)成長20世紀20年代以來,教育政策上奉行分權主義的國家在教師教育改革方面發(fā)生了重大的方向 性改變,那就是師資培訓的重心開始下移,師資培訓模式從以大學為基地走向以小校為基地 ,出現了新型的教師教育模式:校本教師培訓。其特點,一是以中小學為基地開展教師培訓 ,關注中小學校的實際需要,教師缺什么補什么;二是加強師范院校與中小學之間的伙伴關 系,高校參與學校師資培訓的全過程,對中小學進行現場指導;延長教學實習時間,突出教 師職業(yè)技能的重要性。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學??善刚報w育課程專家、學校體育專家或教育學、教學論、課程論 等方面的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培訓應圍繞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體育與 健康課程標準》解讀、體育教育展望、以及國外體育課程改革與發(fā)展趨勢等內容為主,以保 證體育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校本課程開發(fā)對于我國體育教師來講是一 個新生事物,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因而學校還可以組織體育教師開展“行動研究”,進行反 思性教學。

2.2.4 理論培訓與實際考察相結合,發(fā)揮示范學校的作用 由于體育教師課程理論比較薄弱,課程開發(fā)意識不強,對他們進行課程理念及課程知識的培 訓非常重要。因為,課程開發(fā)理論注重的是“學理”,屬于務虛,務虛是必要的,過多的務 虛則導致虛幻,因此,還要注重課程開發(fā)的“技術”,即操作技術,屬于務實。務虛是為了 更好的務實,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對于許多教師來講,認為專家講的東西與他們的 現實相距甚遠,所面臨的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理論講座效果甚微。如果能組織起來讓他們 到到上海、江蘇、武漢等地,開展體育校本課程效果較好的學校去考察,到前沿學校的現場 去親身感受一下課程改革的熱潮,將會起到較大的觸動作用。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 教師到發(fā)達地區(qū)的示范校進行考察,以此來拓寬本校教師的視野,加快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 步伐。

2.2.5 建立校本研究共同體,確保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科學性 校本研究是在學校層面展開的,不是靠個人的力量所能解決的,往往涉及到不同成員的參與 。所以,校本研究常常體現為一種集體協(xié)作,是靠團體的力量來從事研究活動。實踐證明,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同樣也需要組成一個研究共同體,彼此進行民主平等的合作。這一共同體 主要表現為體育學院或系的體育教師與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合作、體育教研員與中小學體育教 師的合作、學校部分教師合作等三種類型。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踐證明,大學體育教師與中小學體育教師合作是必要的。大學體育教 師作為專業(yè)研究者不乏對體育教育問題的理論識見,但是如果閉門造車,在書齋里做學問, 不但理論本身沒有驗證的場所,而且由于對中小學體育教學實踐的認識與體悟的缺乏,理論 自身的針對性、現實土壤及意義也就越來越缺乏,最后有可能喪失理論的功用。而中小學體 育教師作為工作在體育教學第一線的人員,雖然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對體育教學也不乏感性 認識,但對于如何從事研究,如何通過反思來提升自己的認識,有時難免無從著手。這樣, 雙方就有了合作的愿望,而中小學改革的實際又為這種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其他的必要條件。在中國教育研究體制中,各省、市、區(qū)的體育教研人員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與 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科研工作直接相關,指導著中小學體育教研活動的進行,是教育科研隊 伍中舉足輕重的一支力量。體育教研員和中小學體育教師合作將有利于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如湖北省、武漢市體育校本課程之所以能很好地開展,得益于省、市教研室的體育教研員 長期的指導和合作。另外,由學校內部部分教師組成的研究共同體也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起 到推動作用。

3 結論與建議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歷八個年頭,八年間,從課程理論研究者、課程管理者到中小 學體育教師都為體育課程改革付出了較多的勞動,回顧體育課程改革走過的路程,尤其是在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方面,既有成功經驗的總結,也有存在問題的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作 者通過對實地考察所獲得的第一手材料進行總結,對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應采用的策略 和措施,提出了個人的看法,建議廣大教師在體育課程開發(fā)實踐中,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 有針對性地進行參考,以期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金明,姬彥忠.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 創(chuàng)新體育活動項目 三步球理論與實踐 [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2] 董翠香.“必修+選修”的體育校本課程模式[J]. 體育學刊,2007(6):83.

[3] 董翠香.以大課間體育活動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 學報,2008(1):104.

[4] 董翠香.體育校本課程導論[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185.

第8篇: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校本課程實施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18-02

1999年,教育部在《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制定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建立國家、地方、學校的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要求學校在執(zhí)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根據社區(qū)的實際條件、學校和學生的需求編制和實施學校課程。

校本課程實施是指將學校依據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方案而制定的課程方案付諸于學校教育情境的過程。[1]校本課程實施是一種突出“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地”的課程開發(fā)行動,它是一種策略,一種活動,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和變革的過程”。 [2]

本篇文章以呼市十九中開設的校本課程為例來對校本課程實施進行評價。該校的校本課程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的后兩節(jié)課,每節(jié)課45分鐘,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發(fā)展需要來選擇課程。該校校本課程的課程名稱具體包括英語原聲電影賞析、播音與主持、科技興趣小組、國學(初一6班)、中國節(jié)中國結、時政與法律、習字、文學欣賞、地球奧秘、實驗技能的培養(yǎng)、道德講堂、歷史時空、趣味數學競賽、名著閱讀與賞析、地球之謎、地道的英語口語等課程。不同的課程安排在不同的教室進行,并由不同的教師任教。

本文以開設的校本課程――國學為例?!皣鴮W”開設在初一(6)班。首先,學生選擇什么類型的校本課程和選擇該校本課程的原因是評價校本課程實施的基礎。在通過和教師談話以及和學生溝通的過程中大致了解到學生選擇什么類型的校本課程,其原因大致有兩種:一是完全基于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發(fā)展需要;學生認為國學是經典,自愿學習國學課程。二是基于家長對課程選擇的建議。在和其中一個學生談話中了解到,其父母強烈建議孩子選擇國學課程。但其中以學生依據自己意愿選擇課程的方式為主。其次,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實施校本課程的主要手段,是校本課程實施評價的依據。著名的教育學家邁克斯論述了教學中的13個過程。這13個過程又劃分為“第一層次過程”和“高級層次過程”。[3]教師在教學時,教學過程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討論法。在國學課堂中,教師首先鞏固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以提問的方式要求學生背誦上堂課學習的《百孝篇》。主要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討論。討論過程中學生討論的形式多樣,但是都取決于討論的題目和有關材料。本節(jié)國學課程中學生討論的題目都是和“孝”有關。教師事先布置討論的題目,設計討論過程,把握討論的進度,引導討論方向,鼓勵學生人人參與討論。如教師提問:“談談你們做過的關于孝的故事”,并鼓勵大家踴躍發(fā)言。教學資源有國學材料、黑板、視聽資料。國學材料包括打印版的《百孝篇》、《十跪父母》和二十四孝故事等;視聽材料主要是利用多媒體放映國學視頻及相關關于“孝道”的動畫,在視覺和聽覺上多方面喚起學生對于“孝”的感官反應。

“國學”校本課程在實施中傾向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場所、設施、等方面都有保證;課堂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是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如下問題:1.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缺少教師觀念的有效轉變。教師是教育實踐的承擔著和教育變革的實施者,一切教育變革和發(fā)展都離不開教師的參與。[4]但是教師雖然在心理上支持和認同校本課程,認為校本課程的實施有助于提高本校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是教師在長期實施國家課程中,已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教學風格,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仍然是以傳統(tǒng)的灌輸性的教學方法為主,影響了校本課程實施的效果。2.學校校本課程教材單一,學生缺乏興趣。學校雖開設校本課程,但是校本課程的實施是以教師為主,任課教師有足夠的權利安排教學的內容,所以教學內容有時會存在枯燥,不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情況。因而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3.課時安排不合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課時一般為40-45分鐘,而校本課程開設的類型多種多樣,課程類型和課程要求各不相同,課程時間的安排也應該長短不一。而且中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課堂注意力一般僅為20-30分鐘。傳統(tǒng)的課時安排也會導致校本課程實施出現問題,影響校本課程實施的效果。

針對校本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校本課程的實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首先:改變教師教學觀念。改變教師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讓教師認識到自己是校本課程的制定者、參與者,把校本課程實施的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其次,要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在制定校本課程教學安排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現階段的身心發(fā)展水平。課程內容的設計與組織具有階段性與連續(xù)性并與學生的人格發(fā)展和社會化進程緊密相關。[5]應該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制定校本課程的實施,以此來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心發(fā)展需求。最后,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從傳統(tǒng)觀念下被動的“要我學”到校本課程新觀念下主動的“我要學”的自覺狀態(tài)。

校本課程實施的評價在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教師而言,校本課程實施評價有利于改進教學工作,對教師的教學起到了激勵作用和導向作用。對于學生而言,校本課程實施的評價可以有效激勵學生的學習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反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展性思維的能力。及時的調整校本課程實施,可以滿足學生對于課程的需求,提高學生的能力和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對于學校而言,它可以促使學校培育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創(chuàng)辦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對于校本課程實施的及時評價,有助于學校更加合理的管理校本課程。

參考文獻:

[1]汪杰鋒,姜軍.當前我國校本課程實施的現狀與挑戰(zhàn)[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2]略論校本課程的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03,(9)

[3]王賦華.《校本課程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

[4]王利. 我國中小學教師改革新課程適應性的調查研究[J]. 現代教育管理,2010,(6)

第9篇: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課程綱要;目標;內容;實施;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3-0028-04

所謂“課程綱要”是指教師個體或小組合作設計的某一門校本課程的具體方案[1]。一般情況下,它包括一般性項目和主體內容兩部分。一般性項目包括課程名稱、課程類型、教學材料、授課課時、主講教師和授課對象等;主體內容主要包括課程的四個元素,即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

“課程綱要”相當于一門校本課程的設計藍圖,對于校本課程開發(fā)可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課程綱要”之于教師則起到了規(guī)劃和設計的作用,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規(guī)劃、設計一門校本課程,有利于對該課程要達到的目標、所要選擇的內容、如何實施、如何進行評價等方面進行設計,有利于避免校本課程實施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罢n程綱要”之于學生起到了導向和溝通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明確所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把握學習內容的邏輯框架,明確本門課程的教學安排,了解本門課程的評價要求,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本門課程的學習。“課程綱要”之于學校則有助于其對校本課程進行審議與管理,避免課程管理的形式化和行政化的傾向。

由此可見,“課程綱要”對于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作用不容忽視,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質量。目前,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出現了一些偏差,如將校本課程開發(fā)等同于編寫校本教材,沒有明確的目標設計;校本課程內容出現純知識化的現象;校本課程實施隨意,教學方式與學科課程雷同,學生自主實踐活動不足,難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興趣自主選擇課程;多數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是短期計劃或一次性的探究活動,缺乏對一門校本課程的整體規(guī)劃;校本課程評價不受重視;等等。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課程綱要”的設計重視不夠,沒有充分發(fā)揮“課程綱要”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應有的作用。下面就“課程綱要”的主要內容――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設計進行探討。

一、課程目標的設計

課程目標是指向學生發(fā)展的,說明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學生應達到什么樣的水平。課程目標是“課程綱要”的重要內容,課程目標的設計是“課程綱要”設計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但在“課程綱要”設計中,往往最容易忽視的就是課程目標的設計。一些教師把“課程綱要”等同于教材編寫,只列出了學生要學習的內容,而恰恰沒有確定課程目標,這必然導致校本課程開發(fā)和實施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梢姡訌娦1菊n程開發(fā)中“課程綱要”的設計,首先應當從課程目標的設計入手。

“課程綱要”中課程目標設計與一般課程目標設計所遵循的大的原則是相同的,只是需要在校本課程的前提下進行考慮。從當前“課程綱要”設計的現狀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應注意以下問題:

1.要高度重視課程目標的設計

課程目標可以說是“課程綱要”中的綱要,它貫穿于課程運行的全過程。其主要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為課程內容的選擇提供依據。課程內容是為實現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依據課程目標。第二,為課程實施提供依據。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課程目標的過程。因此,課程目標必然是課程實施過程的重要依據。第三,為課程評價提供依據。課程評價是用一種標準對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手段,而課程目標則是這種價值判斷的基本標準。所以,課程目標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它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其意義和價值,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課程目標的設計。

2.應完整地把握課程目標的內涵

課程目標涉及的范圍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大領域,要防止只重視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而忽視其他目標的做法。當然在“課程綱要”的設計過程中各個維度的目標應體現各門校本課程的特點,三維目標要具體化,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特長,彰顯學生的個性。

3.結合校本課程特點進行目標設計

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是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是課程目標設計必須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關于這一問題,學者的研究已經達成了共識,普遍把學生的需要、社會生活的需要以及學科發(fā)展的需要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但是,在具體設計課程目標時,必須充分考慮校本課程的特點。

第一,學生需要。由于校本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改革的產物,從原先國家集權制的課程管理體制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使學校擁有了一定程度的課程自。這一變革的意義不僅在于擴大了學校的管理權力,而且更在于為學生的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設了重要的外部條件。所以,在設計校本課程目標時,我們必須更多地考慮到發(fā)展學生的興趣與特長,把弘揚學生的個性作為校本課程的主要目標。

第二,社會生活需要。由于校本課程以學校為本,而學??偸翘幱谝粋€特定的區(qū)域和環(huán)境內,所以,在設計校本課程目標時,我們必須更多地考慮到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的需要。比如,在設計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目標時,要以服務于新農村建設作為前提,著重培養(yǎng)農村中小學生的“愛農”情結,重視向學生傳授農業(yè)生產技術,使學生樹立為解決“三農”問題而努力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恰當地表述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表述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為選擇內容提供依據,并為教師組織課程實施和進而進行的課程評價提供基本準則。如果課程目標表述正確、清晰,就能為課程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如果目標表述不當,則會對課程實施產生誤導。從教師們設計的“課程綱要”來看,在課程目標的表述上有以下幾方面偏差:有的目標太抽象,以普遍性的教育目的代替某一門校本課程的目標,如“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有的使用動詞太空泛,目標設定可行性不足;有的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

3.關注合作性

課程實施可以采取個人活動和合作探究的形式。個人活動的形式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個人完成活動后,應鼓勵學生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分享。但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單靠個人的力量可能難以完成,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依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來解決問題。合作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合作探究,跨班級與跨年級合作探究,學校合作探究,跨學校合作探究,跨地區(qū)、跨國界合作探究,等等。在合作中,每人承擔不同的任務,全體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務,使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培養(yǎng)其合作的意識和合作能力。如在“輕叩詩歌的大門”這一母課題下,學生可結合最感興趣的和感到困惑的問題,討論產生若干子課題,并自愿組成小組合作選修學習,在組長帶領下制訂活動計劃,使每個小組成員明確活動時間、內容、方式和分工等,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協(xié)作。教師要對學生的合作探究進行指導,如教育學生認識合作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幫助學生合理組建合作小組,對合作探究的任務進行合理分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課程評價的設計

課程評價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可以是對課程的計劃、活動及結果等各方面的評價,也可以包括對“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的評價、對“課程綱要”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評價等等?!罢n程綱要”中的課程評價專指對學生的評價,主要說明對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定的方式、計分方式和成績構成等。

課程評價是“課程綱要”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了解校本課程實施的效果,了解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了解課程內容設計的是否合理,了解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它可為“課程綱要”的修訂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但是,在實踐中課程評價的設計并不受重視,有的“課程綱要”中就沒有課程評價,有的“課程綱要”中雖有對學生的評價設計,但評價方法單一,多以書面考試形式為主,只強調結果評價、成績量化評價、知識評價和教師單方評價,使評價缺乏全面性、教育性、多元性、發(fā)展性和過程性,因而不具備科學性。還有的“課程綱要”中雖有評價部分,但在實施時并不重視評價工作,不能有計劃地實施評價。可以說,目前課程評價是實踐中最薄弱的、也是最迫切需要重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在設計“課程綱要”中的學生評價方案時,首先要明確校本課程評價的核心理念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不是給學生排位、貼標簽。因此,為了使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大的發(fā)展,必須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和發(fā)展功能。為此,在設計學生評價方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課程目標是對學生評價的標準,評價的內容應與課程目標一致,評價不僅要關注在本課程實施后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提高,而且還要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yǎng);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而且更要強調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tài)度、積極性和參與狀況等;不僅要關注學生達成課程目標的情況,而且還要關注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別收獲,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傊?,一切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旨歸。

2.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現代教育評價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尤其是強調被評價者作為評價主體要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注重評價各方的對話和協(xié)商。校本課程實施中的學生評價應是一個民主開放的信息流動過程,是在多元主體的多方面參與下進行的,它需要學校教師、課程專家、學生、學生家長及社區(qū)代表共同參與,需要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建議和意見。此外,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讓學生成為評價主體,徹底改變評價主體缺失的狀態(tài),讓學生對自己的發(fā)展變化作出充分的和自主的評判,讓學生自己真切地體驗自身的發(fā)展,體驗發(fā)展中的快樂。評價主體間應進行雙向的和多向的交流,讓評價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生命發(fā)展過程,使評價結果在最大程度上為學生所接受,以發(fā)揮評價的最大效益。

3.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應采取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既可以采用常規(guī)的紙筆測試,又可以采用成果展示、匯報演出、觀察法、面談法、作品分析法、情景測驗法、行為描述法、個案研究法和檔案袋評定法等質性評價方式。

在具體實施評價時,要采取多種方式,通過多渠道獲得反饋信息,利用評價結果改進“課程綱要”,使評價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進教師的不斷提高,促進學校課程實踐的不斷完善。

“課程綱要”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方案,而且也是學生的學習方案。所以,“課程綱要”設計出來后,要讓學生充分閱讀和討論,使學生了解教師的期望和意圖,了解教師制定這份綱要的理由,學生還可以提出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程綱要”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罢n程綱要”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校本課程要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社會的變化而不斷改進。因此,每個學期結束時,教師都要在一個學期課程實施的基礎上修訂“課程綱要”,使之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崔允t,林榮湊. 校本課程開發(fā):課程故事[M]. 上海:華東師范 大學出版社,2007:3.

[2]索桂芳,馮秀軍. 新課程體系下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J]. 天津 教育,2007(7):52-53.

收稿日期:20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