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中西文化相同點范文

中西文化相同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文化相同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中西文化相同點范文

[關鍵詞]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文化價值觀;基督文化;個人意識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貴州財經(jīng)大學引進人才科研項目。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模式”,而文化人類學家也賦予“文化模式”不同的定義。因為人類行為的異同,所以決定了對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的選擇和演變。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構成了社會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系統(tǒng),而人類在交流溝通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而風俗、禮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形式化的事物所經(jīng)歷的漫長時間,每個民族或地區(qū)的文化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定型,成為理所當然遵循的原則。美國文化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大分支,已經(jīng)成為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而美國文化模式一直是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基督文化作為一種信仰而廣泛深入群眾,共和主義則是美國政治的重要體現(xiàn)。美國文化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為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價值取向,在發(fā)展的道路中不斷淬煉和汲取。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曾經(jīng)獲得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提名,而它成功之處不僅在于電影情節(jié)的巧妙以及主人公拼搏精神的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它向觀眾展現(xiàn)了真實的美國文化模式,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嵌入文化價值觀,這部電影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價值觀的異同之處。

一、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簡介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故事取材于真實人物經(jīng)歷,由著名演員威爾·史密斯擔任主角,在電影中的精彩表現(xiàn)使得他被奧斯卡電影節(jié)所提名,而他所飾演的角色是著名的投資專家克里斯·加納。講述克里斯·加納成為投資專家前的經(jīng)歷,他一直是一個推銷醫(yī)學器材的銷售人員,為了家庭努力奔波著,可是辛勤的工作并不能給妻子和兒子帶來幸福的生活,他所購買推銷的器材也花光了他所有的積蓄,可是卻很少有人購買,妻子終于忍受不了這樣艱辛的子而選擇了離開克里斯·加納,他只能帶著兒子工作和生活。一個機會的來臨使得克里斯·加納成為證劵公司的實習生,這是一個實現(xiàn)他夢想的工作,可是實習的半年期間卻沒有任何薪水,而此時他已經(jīng)沒有任何經(jīng)濟能力繳納房租和撫養(yǎng)兒子了,克里斯·加納帶著兒子到處尋找住所,地鐵站的廁所、收留所都是他們曾經(jīng)呆過的地方,而克里斯也堅信自己的努力肯定會得到回報,這個過程中他從未忘記過學習,憑借著自身對數(shù)字的天賦和銷售工作中的經(jīng)驗,他終于在實習工作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投資專家,在這條追尋幸福的路上他是堅持者也是勝利者。

二、基督教文化的折射

《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是由意大利導演蓋布瑞·穆契諾執(zhí)導的,他可以將電影里面縱橫交叉的脈絡用電影語言精辟地表現(xiàn)出來。因為這是第一次執(zhí)導英語電影,所以蓋布瑞·穆契諾并沒有刻意表現(xiàn)美國文化的主流之處,而是從客觀的角度上將主人公追求幸福的經(jīng)歷真實展現(xiàn)給觀眾,而基督教文化作為美國核心價值觀中最關鍵的一支,也被切入到電影中。

杰斐遜的《獨立宣言》和上帝曾多次出現(xiàn)在電影對話中。蓋布瑞·穆契諾用電影來折射基督教文化在美國民眾中的影子,美國一向是以多元文化為主線,對于也是十分包容自由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基督教文化才是主流,并且深深扎根在美國人思想里。很多移民來美國的人都是受過母國宗教壓迫的,而他們試圖在尋找更為可靠的信仰,而基督教文化恰恰滿足了他們的需求。這和中國文化中的信仰相同,中國人宣揚儒家文化,以“中庸之道”來立足,而佛教文化作為我國涉及最廣的價值觀,像美國人那樣時刻搬出來獲得精神上的力量,這是作為一種傳統(tǒng)而秉承著。

喬治·華盛頓曾經(jīng)在《告別演說》中強調基督教文化對于社會引導的重要性,它甚至可以作為社會準則的形式存在。政治不是單獨存在的,它需要宗教文化和道德文化來支撐和激勵,而人們獲得幸福也需要這三者良好的配合。而杰斐遜也在《獨立宣言》中多次提到了上帝,盡管他是一個信仰自然神論的人。電影中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克里斯的兒子向父親講述了一個關于上帝的故事:一場大雨淹沒了村莊,一個人在水里等待上帝的救援。這時候有一條船劃過問他要上船嗎,他說:“不用麻煩了,因為上帝馬上會下來拯救我?!彼鸵恢痹谀抢锏却藭r第二艘船經(jīng)過了,同樣問他是否要上船,他還是執(zhí)迷不悟地說等待上帝來救援。就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他被水淹死了,最終到達了天堂,他便責問上帝:“我如此虔誠地信仰你,你卻沒有來救我,這是為什么?”上帝便說:“我早就聽到了你的呼喚,已經(jīng)連續(xù)派了兩條船去救你了,可你都拒絕了……”克里斯的兒子覺得這個人好愚蠢可笑,可是克里斯卻沒有只看到停留在故事表面的意思,他覺得這個故事在傳達著一個哲理,就是機會和幸福是同等的,它可能隨時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是否獲得幸福就要看我們能否抓住機會了,否則將一無所有。海明威也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很多人都處在迷茫的境界,之所以一直在追尋,因為他們都相信上帝會幫助自己的?!睙o論是電影還是語言,都在向觀眾表達基督教文化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要自己努力改變現(xiàn)狀上帝才會幫助你。這和中國精神中自強不息的文化恰恰吻合,運氣的概率很小,更多的是靠我們自己的努力,要克服困難而且秉承信仰,總有一天幸運會降臨。而電影里面也深入表現(xiàn)了這一點,克里斯帶著兒子過上了居無定所的生活,他和兒子在教堂祈禱,此時教徒們唱起了圣歌,里面唱道:“我們肩負著沉重的擔子,困難和挫折接踵而來,但是我們不愿意放棄幸福和夢想的追逐,我們堅信你會指引著我們前進,賜予我們勇氣和力量。”克里斯和兒子聽到圣歌不禁產(chǎn)生共鳴,他們在歌曲中獲得了安慰的力量,生活還得繼續(xù),而上帝會一直支持他們前進。但是中國文化更偏向朋友或親人所帶來的安慰和幫助,這是價值觀上的不同,那樣會賜予我們更多的寄托和力量,才有重新上路的勇氣,這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點。

三、個人意識的體現(xiàn)

個人意識在美國人眼中至關重要,從他們的言語和行為中都可以看到個人意識的深入程度,而中國人則不同,集體主義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化意識,凡事也應該有依托才能完整。美國人在更多時候是通過自我依賴來獲得成功,無論是對親人還是朋友都是如此。中國卻一直流行一句話: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所以我們所遵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特別是家庭和朋友之間更應該共同克服困難和面對生活。這是中西文化觀念本質的差異,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我們都是朝著一個幸福、美滿的方向而努力著。

美國個人意識中得以體現(xiàn)最強烈的一點就是獨立精神,他們教導每個人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幸福。所謂自助精神也是由個人意識分離出來的。電影中克里斯的兒子所講述落水之人和上帝之間的故事告訴我們,人唯有通過自助才能獲得生活的希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都是通過團體或家族的力量來獲得成功,反倒是一個人很難去完成一件偉大的事情,我們要接受別人善意的幫助,互幫互助在中華民族是美好的傳統(tǒng)之一。

美國個人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別人的尊重,電影中對這點的體現(xiàn)也非常多??死锼顾鶑氖碌墓ぷ魇植蝗缫猓灾劣诩依锷钷讚?jù),妻子無法忍受這樣有上頓沒下頓的子,和克里斯的爭吵更加堅定了她離婚的想法。而克里斯從頭到尾都沒有阻攔妻子的任何選擇,因為對她的尊重而答應了離婚,而自己的兒子也是全權由自己撫養(yǎng),因為克里斯覺得讓一個婦女承擔起一個孩子的所有費用是很困難的,而自己作為男主人更應該考慮到妻子的處境。家庭破碎后克里斯帶著兒子到處尋找住所,一個收容所允許他們住一晚上,兒子克里斯托弗就問克里斯為什么媽媽會離開他們,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克里斯告訴兒子媽媽的離開和他并沒有關系,媽媽是因為自身的原因而選擇離開??死锼沟谋憩F(xiàn)是對妻子和兒子的雙重尊重。因為兒子是一個個體,沒有必要束縛他人格的成長。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母親的離去總會讓人覺得不夠賢惠,不能保持家庭完整,會遭到丈夫和其他人的譴責。電影情節(jié)中克里斯曾經(jīng)有一次沒有找到住所,帶著兒子住在地鐵站的廁所里,克里斯不想讓兒子失去自尊,于是向兒子說這是一個“山洞”,因為他們回到了遠古恐龍時代,而克里斯托弗就這樣安靜地睡了。還有一處在籃球場和兒子的對話,克里斯在對話中打擊了兒子在籃球上的喜愛之心,但是他馬上知道了這是錯誤的言語。于是他對兒子說了一些意味深長的話:“你自己能不能成才絕不是別人的話或思想可以決定的,就算我是你的父親也不能。你要相信你自己是可以的,那些自己沒有能力的人才會指責別人不行?!笨死锼箤ζ拮踊騼鹤佣际潜е环N尊重的態(tài)度,而獨立精神對于美國人來說很重要。而在中國,一旦孩子出現(xiàn)什么困難父母大多會馬上出來給予幫助,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沒有給予孩子獨立的空間,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庭和諧就是指一家人互幫互助。

個人主義還包含自我奮斗的過程。電影中克里斯一直樂觀、堅持面對困難。有四個畫面是講述克里斯奔跑的場景,導演的目的就是表現(xiàn)一種不斷追求幸福的行為,在奔跑和堅持中獲得幸福和成功,這種價值觀在建立美國開始就已經(jīng)深入人心。而中國人一向勤勞、勇敢,這和美國自我奮斗的價值觀有類似之處,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來獲得更美好的生活,世界上沒有徒勞無功的事情。

四、結語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實際上是講述了一個美國夢的實現(xiàn)過程,這個過程中克里斯從窮困潦倒的銷售員變成了金融投資家。電影中始終以基督教文化和個人意識為主線。這部電影真實展現(xiàn)了美國文化模式,讓觀眾對美國主流文化價值觀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需要看到美國文化中所秉承的自由、獨立的精神,在他們眼中凡事都要靠自己,并且要建立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而這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集體主義恰恰相反,我們所崇尚的是互幫互助的精神。文化差異的出現(xiàn)使得文化價值觀各有不同,這正是中西文化各自璀璨、獨特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黃少如.《當幸福來敲門》與《男孩都想有輛車》的中西文化對比[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24(06).

[2]周彥軍.解析《當幸福來敲門》中的美國文化價值觀[J].語文學刊,2011(20).

[3]楊蘊玉,胡榮榮.美國人的行為趨向:《當幸福來敲門》的文化解讀[J].電影文學,2008(21).

第2篇:中西文化相同點范文

關鍵詞:動物詞匯比喻義;文化;異同分析

一、引言

人們常常借動物詞匯來寄托和表達人們的情感,來比喻人和事。在漢語中人們往往用動物,如常以“龍鳳呈祥”象征吉祥;“生龍活虎”“龍爭虎斗”比喻氣氛熱烈,有朝氣。常以“渾水摸魚”、來比喻趁混亂的時機攫取利益;英語中同樣可用動物來喻人喻事,其所表達的意思更加廣泛而有趣。如a dog’s breakfast/dinner來比喻事情亂糟糟,一團糟;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來比喻某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先逃”,意指那些一遇到危險就爭先尋求安全或一看見困難便躲得老遠的人。但由于受歷史、習俗、價值觀念、等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響,英漢兩種語言卻賦予動物詞匯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二、概訴

(一)英漢動物語言文化內(nèi)蘊分析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動物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它體現(xiàn)了各民族的文化內(nèi)涵。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相對性。語言中的詞匯共性聯(lián)想來自我們對人類自身以及賴以生存的一切外部條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文化背景所存在的共性所達成的種種共識。但是,由于各國文化歷史發(fā)展的淵源不同, 孕育文化的土壤不同,語言的詞匯意義在社會文化的交流過程中,熏染上了民族文化的個性色彩,因此又產(chǎn)生了語言的相對性。從大量用于描述動物的比喻來看,同樣一個詞雖說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義,卻往往因 民族文化的不同背景而引發(fā)了不同程度的聯(lián)想。而由此引申的意義和文化信息還可能包含著不同民族人民對客觀事物的感情態(tài)度,或喜惡或褒貶,甚至還可能浸透著一種文化精神和蘊藏著一定的社會意義。

(二)中西文化中動物比喻義的相似點

由于人類生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相似,東西方人從動物的基本屬性去認識動物,自然會產(chǎn)生相同或相似的聯(lián)想,賦予動物詞匯相同的文化內(nèi)涵。如在漢語中有“蠢驢”、“鸚鵡學舌”、“像狐貍一樣狡猾”等說法。而在英語中則有:He’s as sly as a fox. He’s foxy. You’ve got to watch him. (他滑得象個狐貍。他很狡猾。對他你可要當心點兒。)You ass! 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你這頭驢!你這頭蠢驢!怎么會干出那種事兒來?)He doesn’t have an idea of his own. 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 (他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會鸚鵡學舌。)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 孩子們準備過節(jié)忙得象蜜蜂一樣。以“鹿”比喻“溫順”(as timid and tamed as deer);用“猴子”比喻“淘氣頑皮”(as naughty as monkey);以“蝸?!北扔鳌熬徛保╝s slow as snail)。除此之外貓和老鼠的關系幾乎所有文化都類似。漢語有“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而英語中的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卻有之意。

(三)中西文化中動物比喻義的不同點

由于中英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的差異,動物比喻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意思往往有所不同。

中國人喜歡養(yǎng)狗,認為狗是忠實的。但是,在語言中的狗與人們的態(tài)度卻大不相同。漢語中凡是帶“狗”字的詞語基本上都是貶義詞。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急跳墻、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等。但是,在英美人看來狗是一種忠誠善良的人類好伙伴。中國人說“幸運兒”,而英美人卻說“a lucky dog”。 “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

對大部分西方人來說獅子是百獸之王。常用來比喻聲譽很高的人。在中國文化里,獅子不過是一種兇猛強大的野獸,不見得莊嚴雄偉,倒是老虎往往會引起類似聯(lián)想。關于虎的習語大部分都是以莊嚴雄偉的形象出現(xiàn),例如,英雄虎膽、虎踞龍盤、如虎添翼、等。由于英漢兩種語由中對虎獅的比喻形象的不對等,因此,造成了英語中的一些用獅的形象來比喻的習語,在漢語中卻與用虎的形象來比喻的習語對應。如:as brave as a lion (勇猛如虎);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落入虎口);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

又如馬,馬是英國皇家動物,英民族早期用馬耕地,與馬結下頭了不解之緣。而漢民族文化中,牛才是生產(chǎn)勞動的好幫手。所以涉及“?!钡臐h語成語很多,如“對牛彈琴”、“牛蹄之涔”等。英語中涉及牛的表達方式則不多。因此,在英語中一些用馬比喻的習語卻與漢語中用牛的比喻形象的習語對應了起來。如例句as strong as a horse力壯如牛eat like a horse食量大如牛iron horse鐵牛talk horse 吹牛

三、總結語

通過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種語言中的動物詞都不僅僅是動物形象的符號代表,文化差異給動物詞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正確理解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就應堅持不懈地大量閱讀,研究其文化差異,深入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而且,在進行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語言,更要注意能力;通過對動物詞匯內(nèi)涵的學習與比較從而增強文化意識,提高語用能力,以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李悅.英漢動物詞的文化內(nèi)涵比較及其翻譯[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5).707.

2、劉揚.英漢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對比試析[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2,18(1).59.3、杜新宇.從動物詞匯看英漢語言文化的差異[J].民俗研究.2004(3).150

4、徐涓.中英動物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D] 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華中師范大學2005,(04)

第3篇:中西文化相同點范文

摘要: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對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使中國已經(jīng)進行了幾十年的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種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仍然不能磨滅,從各個方面對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產(chǎn)生著影響。本文主要以供電企業(yè)為例,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其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傳統(tǒng)文化對供電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1、“官本位”的意識阻礙了供電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的發(fā)展。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形成了以皇帝為頂端的高度集權的專制制度和等級森嚴的官僚制度。在這個寶塔形的體制結構中,上尊下卑,界限分明,不容僭越。官為百業(yè)之首,唯有走上仕途,才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也只有做了官,才能獲得特權和利益。中國自明清以來對官吏實行的是低俸祿政策,但是這并不阻礙底層莘莘學子通過科舉考試擠入統(tǒng)治集團。因為官員的俸祿雖低,但是整個社會上是以官職大小衡量人的價值、成就、地位的。時至今日,“官本位”意識仍然影響著一些人的思想和行為。

改革開放以后,雖然中央在淡化國有企業(yè)的行政級別,但是國有企業(yè)中的分配機制仍然在按照行政級別制訂,如某級別可以享受多少工資待遇、多大住房(包括地段)、可以購買多少企業(yè)股票,這種分配政策的制訂無需接受任何質疑和監(jiān)督,于是基層企業(yè)規(guī)模再大,其領導的級別不如上級機關衙門里的一個小官,巨大的社會分配不公由此而產(chǎn)生,于是乎“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仍然是社會的特權階級,導致大家對“官”仍趨之若騖。

近幾年來,大學擴招,各種門類大學生出現(xiàn)了,大學生也不再是國家干部了,但是國有供電企業(yè)領導經(jīng)過改革之后的自由裁量權卻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企業(yè)還是象一個官僚機構,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彈性盡可能加大,在不唯文憑、不唯學歷、只唯能力的外衣下,不對能力制訂客觀的評價指標,權力指揮一切,國有企業(yè)中的成“官”的正常通道沒有了,于是尋租現(xiàn)象就出現(xiàn)了,其結果是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不但不能優(yōu)化、發(fā)展,簡直可以說是形同虛設。

2、傳統(tǒng)儒家文化對我國供電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的消極影響

儒家管人思想,具有鮮明的矛盾性和兩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華,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積極、進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極、保守、落后的一面。而且在有些情況下,精華與糟粕又相互結合,良莠混雜,瑕瑜互見。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重德治而輕法制的偏向

儒家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他們都更注重個人修養(yǎng),強調道德教化。雖然也有雖有“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藝,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一類主張規(guī)章制度的話,但相對于其長篇的“德”的強調來說,太過于蒼白。

表現(xiàn)在供電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上,常以非理性的倫理道德觀念為原動力。它過分重視德行管理,忽視企業(yè)規(guī)章制度的作用。結果導致企業(yè)員工無章可循,有章不循,違章不究的現(xiàn)象司空見慣。規(guī)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紙上,而不能見之于行動。這種“德治”雖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yè)帶來和諧,但企業(yè)畢竟不是一個家庭。作為社會的經(jīng)濟組織,需要一種客觀公正的標準對其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加以約束和規(guī)范。

(2)重均同而輕個性的偏向

中國儒家思想是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但與西方管人思想相比,恰恰又缺乏對個體地位的認同。它雖然處處講人,但真正重視的是人所屬的團體。在“均同”思想影響下,總體是神圣的,至高無尚的,個體則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這種總體對個體的排斥,構成了中國儒家管人思想的本質。在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上具體表現(xiàn)在:

首先,在供電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中,我們更偏重于那些重總體,輕個體的學說。但是如果把這種群體觀念發(fā)展到極端,無疑會對個體產(chǎn)生排斥作用。這種排斥的后果,無疑要扼殺個體的活力,使個體的任何行為都要從群體的規(guī)范,群體的心理,群體的習慣中去考慮,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誰要標新立異,搞些創(chuàng)新,就可能遭到群體的孤立和攻擊,從而導致個體對群體的畏懼和依賴心理。這種依賴心理嚴重地阻礙了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揚。諺語“槍打出頭鳥”,就是這種思想最精確的詮釋。

第二,沒有完善的競爭和激勵機制。具體表現(xiàn)就是講攀比,不講競爭;講均同,不講貢獻;講公平,不講效率等等。長期以來這種“求和去異”的儒家管理思想,造成了人們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頑固地保護著人們的心理長城。

第三,以往在企業(yè)職工個性上,共同性勝于特殊性,群體性高于個性。使職工個性長期處于抑制和閉鎖狀態(tài),個人需要絕對服從集體的利益,排斥任何做法的“個人主義”。其結果,使一些企業(yè)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3)重傳統(tǒng)而輕變革的偏向

千百年來,中國農(nóng)村的自然經(jīng)濟管理一直占主導地位。一面是家長專制式的管理關系和綱常禮教,另一面則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傳統(tǒng)守舊思想。盡管中國歷史上,不乏一些反傳統(tǒng)倡革新的思想家和勇士,他們的管理思想也產(chǎn)生過廣泛影響,但最終多被儒家管理思想吞沒。其根本原因是:

首先,當維新者在管理意識上起來反傳統(tǒng)時,卻又常無意識地停留在傳統(tǒng)之內(nèi),傳統(tǒng)意識潛移默化地決定著他們的思考方向和界限。

其次,歷史上多次革新實踐,革新者承擔的風險遠遠大于繼承傳統(tǒng)者。商鞅、王安石、譚嗣同等許多著名改革家的結局告訴人們,寧求穩(wěn)健而不務革新,可能是較明智的選擇。

這種因循守舊,知足長樂,處事退縮,不思進取的傾向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當代供電企業(yè)的管理思想和行為,同樣也影響著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者更愿意采用已有的方法和制度,而不愿意思考、創(chuàng)新。這是我國供電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所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國有企業(yè)的業(yè)績與企業(yè)領導升貶并無直接關系,企業(yè)倒掉,領導易地繼續(xù)做官現(xiàn)象比比皆是。因此企業(yè)領導更多的是對上負責,于是因人設崗在國有企業(yè)中是屢見不鮮的。這樣的結果是,企業(yè)崗位設置不合理,很多在崗的員工本身就不具備上崗條件,考核也就無從談起。在這種形勢下,任何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都無法在這類企業(yè)中執(zhí)行,換句話說,誰也沒有能力根據(jù)這種實際情況制訂如此復雜、完備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作為替代,企業(yè)領導的協(xié)調水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治”也就習慣成自然了?!叭酥巍钡迷骄茫I導的自由裁量權也就越大,領導的重要性也就越大,制度也就沒有執(zhí)行的必要了,因此制訂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應付檢查。

二、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進措施

1、儒家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的融合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西方的各種先進的管理思想正源源不斷的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交流也會越來越頻繁和深入。如何將儒家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西方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去,以更好的適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促進供電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在中國更好的發(fā)展是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和專家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有很多用人的思想和理念與現(xiàn)代人力資源管理不謀而合。因此,新興的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要向傳統(tǒng)文化學習,才能有更大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在根本上說只是一種處世哲學,更多著眼于宏觀的環(huán)境,如國家;對于企業(yè)這種微觀組織的細節(jié)化的管理論述甚少。企業(y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借鑒儒家文化時不能從中得到具體的幫助,可以引用的只是一部分原則和處理事情的態(tài)度等,缺乏嚴密的理論體系和科學分析。所以,我國企業(yè)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也要不斷吸收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精華,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指導下,樹立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強調對個人的尊重,重視運用待遇和發(fā)展機會來吸引和留住人才,并通過嚴格的考核制度來淘汰不合格的員工。

2、具體措施

(1)改革薪酬體系

①取消一切所謂某某級領導干部享受某某待遇的特權,把包括住房在內(nèi)的全部福利和包括公務用車、通信費、招待費等職務消費全部納入薪酬體系,使企業(yè)內(nèi)部整個薪酬體系透明化。

②盡可能實現(xiàn)同工同酬,原有體制內(nèi)職工的收入可以以股份分紅形式進行調節(jié)。

(2)公開招聘流程

按照企業(yè)的需要合理設置崗位,明確公布崗位說明和崗位要求,招聘過程公開化,做到以崗選人,為合理的設置績效考核標準奠定基礎。

(3)疏通各崗位的上升通道

①加強技術、經(jīng)營、行政管理三支隊伍建設,疏通每個崗位上升的通道,改變以往提升待遇只能走行政管理一條路的現(xiàn)象。

②對于成熟期的企業(yè),各崗位基本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時,對于能力已超越崗位要求而又無崗位可上時,可以將相鄰崗位加以合并,同時相應提高薪酬。

(4)強化制度管理

改革目前制度訂得很嚴而執(zhí)行很松的陋習,將各項規(guī)章制度簡單化,做不到的制度不制訂,凡已制訂的制度必須確保執(zhí)行。因此對規(guī)章制度實行持續(xù)改進,不搞大而全,在執(zhí)行過程中逐步修正、完善、增加。

(5)加強內(nèi)部競爭

改伯樂相馬為賽馬。如同美國國會選舉一樣,每年將一定比例的崗位(如1/4)在公司內(nèi)部重新競聘,這樣每過數(shù)年公司各崗位之間就相當于輪換一次,可以激發(fā)員工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整個企業(yè)在創(chuàng)新中前進。

另外,嚴格控制每個崗位競聘者的數(shù)量,當某崗位競聘者的人數(shù)超過設定上限時,則適當降低該崗位的待遇;當該崗位競聘者數(shù)量不足時,則提高該崗位待遇,相當于建立內(nèi)部勞動力市場對各崗位的薪水進行調控。

參考文獻

1、邱雯.美日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比較[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01(10)。

第4篇:中西文化相同點范文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翻譯

語言不僅是信息的載體,而且也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它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思維、信仰、心理和價值觀。翻譯作為一種語際交流方式,不僅是語言的轉換過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過程。因此,要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除了要通曉兩種語言文字外,還必須要了解這兩種語言代表的兩種文化,深刻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

一、思維差異與翻譯

漢英兩個民族在思維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同一事物,往往因思維方式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比如對顏色的使用和表達,漢語的“紅茶”,英語為“black tea”;而“黑眼睛”則譯為“dark eyes”;漢語的“黃”,英語譯為“blue film”.此外,在邏輯思維上也存在差異。例如英語句子“Nobody could be too foolish this day”,若直譯為“今天誰也不會太愚蠢”,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句話的正確譯文應該是“今天無論你怎么出洋相都不過分?!?/p>

由于英漢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時間觀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英語句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的正確譯法為“不過我們說到故事后頭去了?!币驗樵凇扒啊迸c“后”分別代表“過去”和“未來”時,中國人與西方人似乎采取了不同的觀點,中國人仿佛是面對著過去看問題的,因此有“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說法;而英語民族則相反。

二、歷史典故和差異與翻譯

英漢兩種語言都有大量口頭流傳和文字記載下來的典故,反映了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民都各自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然而一些典故往往不易理解,也就難于欣賞。如三個和尚的典故留下了一個家喻戶曉的諺語:“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币堰@個諺語神形并茂地譯成英語并不是那么容易。主要問題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語國家對“和尚”這個概念比較陌生,而有關和尚的這個典故更是鮮為人知。因此.譯成英語時形意很難兼顧。要譯好這些歷史典故,就必須要注意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采用適當?shù)姆g方法。

在我國傳統(tǒng)的宗教文化中,有道教主宰天地的“玉帝”,有佛教中法力無邊的“如來佛”,有神話中的“龍王”,而這些在歐美文化中都是不存在的。西方國家多信奉基督教。對于中西方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在翻譯時是應當注意的。由于宗教文化的差異,有些詞匯在漢語和英語都有對應的詞匯,但它們所蘊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卻大相徑庭。比如英語中“dragon”(龍)是邪惡的象征,西方人認為龍是兇殘的怪物,應予消滅。而漢語中的“龍”字則恰恰相反,它是傳說中“上天”的神物。中國人常常把自己比喻為“龍的傳人”。 但由于漢語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存在著文化信息上的差異,有些“龍”字的漢語不能直譯為“dragon”。因為在西方,龍是罪惡和邪惡的代表,在英語中,龍所引起的聯(lián)想與“龍”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聯(lián)想完全不同。要是對西方人表示贊美千萬不可用龍鳳等。而“亞洲四小龍”譯成英文時最好轉換喻體,譯為“four Asian tigers”。

三、生產(chǎn)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差異與翻譯

語言常常與人們的生產(chǎn)活動息息相關。中國人常說“像老黃牛一樣勤勞;力大如?!薄V匀绱?,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牛耕為主,耕牛與農(nóng)民朝夕相處,且勤勞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國人對牛的熱愛和贊譽。與中國不同,英國古代主要靠馬耕地,牛則很少干活,因此馬在英美文化中是勤勞和吃苦耐勞的象征。

地理環(huán)境影響氣候,因此也影響著人們所使用的語言以及詞語的內(nèi)涵。比如中國的“東風”和英語中的“east wind”,雖然漢英兩種文化中都有對應詞語,但內(nèi)涵卻截然不同。中國西部是高山,東臨大海,在中國人心目中,“東風”象征“春天”、“溫暖”,而英國的“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象征“寒冷”,所以英國人討厭“東風”。

四、生活習俗差異與翻譯

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告別、打電話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規(guī)約和習俗。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用的幾句套話是“你到哪兒去?”、“你在干什么?”或“你吃過了嗎?”在中國文化里,這幾句話并無多深的含意,只不過是禮節(jié)性的、見面打招呼的一種方式。然而,西方人對這幾句話卻很敏感和認真。“你到哪兒去?”、“你在干什么?”之類的問題,在他們看來純屬私事,別人不能隨便打聽,除非對方是親密的朋友。而“你吃過了嗎?”則會使他們不知所措,他們會以為你想請他(她)吃飯。像這樣的見面問候語,應視具體情況做相應的文化轉換,改為英語慣用語,如“Hello!”、“Good morning”或“How are you?”。

就稱謂而言,不同語言里對一個概念的所指和使用范圍也不盡相同。漢語里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弟弟分得很清楚,而英語里則不問姊妹、不問兄弟一視同仁,分別為sister和brother,漢語里表示堂表親屬關系的詞語也是徑渭分明,堂兄和堂弟,堂姐和堂妹,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既要分出大小,又要說出性別,而英語里卻模糊、籠統(tǒng),一律稱為cousin。

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chǎn)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fā)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yōu)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xù)發(fā)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個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各種文化差異,多看,多想,多動腦,從各個方面增加自己的知識含量,力求最大程度的忠實于原作,給讀者帶來精神上的完美享受。

參考文獻

第5篇:中西文化相同點范文

一 商務英語翻譯及其特點、原則

1.商務英語翻譯的定義

商務英語屬于英語的一個分支,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主要是用來為國際貿(mào)易服務的。商務英語翻譯主要負責對商務合同、商務信函、廣告等翻譯工作,通常有兩道程序:一是理解,即翻譯者要明白對方所談論的商業(yè)活動信息;二是表達,理解之后,將信息重點完整流暢地傳達給讀者。

2.商務英語翻譯的特點

詞匯是學習英語的必須掌握的基本條件,用于商務英語的詞匯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而且表達要準確,多是些縮略詞、專業(yè)詞或包含商務、法律意義的詞匯??s略詞在商務英語翻譯中比較常見,通常是在不斷探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人們使用的頻率較高,因此必須熟悉縮略詞的全稱及意義,如LC,全稱為Lettere of Credit,是信用證的意思。

商務英語重視實用性和嚴謹性,其語句一般都簡練明了,且邏輯十分嚴密。針對不同的商務形式,表達方式也有所差異,如商務信函都比較簡潔,并列句或簡短句應用得較多。嚴謹性多體現(xiàn)在法律文件或商務合同上,長句和復合句的運用比較頻繁。此外,商務活動大都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進行,除了簡練嚴謹,還有固定的禮儀,在長期的交往中容易形成一些公式化的套語,如常用的句式“We shall appreciate your…”表示感謝。

整篇翻譯即是詞匯和語句的結合,其主要作用是傳遞有效的商業(yè)信息,因此語篇翻譯需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在簡練嚴謹?shù)幕A上,還有注意整體的流暢,確保層次分明,表達方式要禮貌委婉。

3.商務英語翻譯的原則

首先是術語對等原則,商務英語的專業(yè)性決定著其必然要有許多術語,而這些詞匯可能會有其他含義或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一定要將其明確分開,結合整體意思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如Balance sheet,指的是對某段時間內(nèi)財務狀況總結出的會計報表,對等翻譯為“資產(chǎn)負債表”,對其改善時,一般會翻譯成“改善財務的整體狀況”,而很少譯成“改善資產(chǎn)負債表”。還有許多一詞多義的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如Average,在保險行業(yè)表示海損,在股市則表示若干股票的平均價格。

其次是文體一致原則,商務問題具有多樣性,翻譯者必須熟悉各種文體,翻譯前先對文體類型做出明確判斷,如果比較正式,注意措辭務必嚴謹簡練,商務英語之所以簡練,是因為有大量縮略詞,如B/L,全稱為Bill of Lading,為提單的意思。在商業(yè)廣告中,用語要有獨特性,翻譯時可采用直譯、意譯或調整翻譯的方法,如Coca-cola譯為可口可樂。另外,廣告翻譯還應考慮其關聯(lián)性,如在一些女性用品中,多帶有“麗、雅、倩、芳”等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些產(chǎn)品的主要對象是女性,如Nivea,譯為“妮維雅”;Clinique譯為“倩碧”。

還有一項原則要遵循,就是禮貌原則,即翻譯的語氣要恰當,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

二 做好商務英語翻譯工作的策略

1.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

商務英語翻譯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中西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是不同民族在長期發(fā)展中不斷形成的,是無法改變的,因此,必須對翻譯雙方的文化有足夠的認識,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尋找兩者的相同點。在平常的學習中,應多多積累,在專業(yè)知識之外,對相關的知識也多多涉獵;在翻譯之前應做足準備,如沒太大把握,應先搜集資料加強學習,對雙方的民情風俗、歷史文化等方面有所了解;交流中,具備較強的臨場應變能力,并及時做好筆記總結。

2.深刻理解商務英語

商務英語翻譯之所以重要、有難度,是因為它具有很深厚的內(nèi)涵需要挖掘。普通英語只要不影響交流就夠了,而對商務英語而言,實現(xiàn)流暢交流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實現(xiàn)兩種完全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因為文化不同,在翻譯時必然要不斷磨合,難免會發(fā)生矛盾沖突。商務英語翻譯多涉及的是商業(yè)活動,翻譯者必須具備充足的商務知識和溝通能力以及較強的總結能力,只有挖掘雙方蘊藏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提升準確率,進一步保證翻譯的質量,翻譯的同時也應注意表達方式的選擇。此外,翻譯者自身還應不斷加強學習,實時搜集跨文化交際信息,借助一些比較權威的網(wǎng)站或其他途徑了解各種文化的內(nèi)涵。

3.掌握各種翻譯技巧

商務英語文體多樣,詞意豐富,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掌握科學的翻譯方法,才能提升翻譯的質量。國內(nèi)關于翻譯技巧和方法的書籍種類很多,應用較為廣泛的翻譯方法通常有:(1)直譯法,即直接對原文的語句進行翻譯,如此能在保持原文風格的前提下掌握原文的意思,能較好地傳遞所要表達的信息。需注意的是,若遇到同義詞較多的詞匯時,一定要仔細對比、謹慎甄選,使用最恰當?shù)囊粋€詞,同時在翻譯中,譯者也可以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確保原文的完整性。(2)意譯法,即為了更準確地表達整篇的意思而改變某些詞匯的原文意思,此方法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特征,應用也很廣泛,如對于復雜的債務關系,經(jīng)常會總結為“三角債”,但翻譯時就不能直接譯成“triangle debt”,而應譯成“chain debt”;如紅糖,通常譯為“brown sugar”,而不是“red sugar”。(3)音譯法,即為了突出原文的語言功能而保留原語言的發(fā)音。如“功夫”譯為kungfu,Coca-cola譯為可口可樂,既保持了原詞的音節(jié),又能讓人明白其意思,容易接受。須注意的是,音譯法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不能濫用,否則必然要出錯。(4)直譯、音譯結合的方法,該方法比較靈活,既能保留原文的字面意思,又能體現(xiàn)原文的指稱意思,有利于實現(xiàn)譯文和原文的對等。

三 結束語

如今,國際貿(mào)易十分頻繁,國內(nèi)許多企業(yè)也都在國外成立了公司,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語言上存在很大障礙,急需一批商務英語翻譯者,商英翻譯的作用日益重要,翻譯者必須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才能保證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紫薇.淺析商務英語翻譯存在的文化適應性問題[J].

第6篇:中西文化相同點范文

關鍵詞: 文化導入 教學方法 高中英語

1.高中英語教學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底蘊,不同民族之間也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在當下新課標高中英語教學的實行過程中,文化干擾不得不列為課堂教學主要的難題之一。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我們更關注詞匯的記憶、短語的搭配、語法的合理使用等內(nèi)容,忽視英語文化在課堂中的滲透和導入。事實上,英語作為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語種,其文化底蘊和文化背景不該被教育工作者忽視。多數(shù)學生能夠熟練地背誦課文段落,做語法搭配題目,卻難以符合語境地進行英語交流。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師在課堂中缺乏英語文化的導入。

2.高中英語教學文化導入的方式

在地球村逐漸成形的今天,全球化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如何進行外語教學成為每一位外語教師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教學內(nèi)容能否展開,教學計劃能否順利實施,和教師能否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有關。傳統(tǒng)的教學導入枯燥無味,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2.1文化旁白。

在《外語教學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一書中提出以文化旁白的方式進行有效而靈活的文化導入,即在語言教學中介紹及討論相關內(nèi)容的文化背景。這種方法能夠多方面地激發(fā)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興趣,適合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教學。

2.2文化對比。

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難免會把語言放在國語的語境下進行理解和記憶。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增強記憶,但難以理解中西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差異的比較,排除文化中存在的障礙,正確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底蘊,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消除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歧義和誤解。

2.3開辟課外課堂。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用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為了表達清楚和準確,我們需要結合語境進行領悟和學習。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融入語境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語境不僅包含時間地點等要素,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文化特征。由于語言群體的不同,語境中的地域人情、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也大有差異。要跨文化交流,就不得不打開這種在交流上使人難以理解的語言障礙,否則只會相互誤解,不知所云。因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提升對語言文化的好奇心,使之在課堂外注意西方文化中與中國文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久而久之,便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語言多方位的理解。

3.高中課堂文化導入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導入枯燥無味。

有創(chuàng)造力的導入會使課堂變得活潑生動,枯燥乏味的課案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每天老師都以“How are you today?””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How are you doing?”“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with your time?”之類的問題引入課堂,然后告訴大家:”O(jiān)kay,now we are going to start our class.”或者“Okay,let’-s going to learn the unit.”學生對教師的提問應對自如,給教師的反饋就是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學習熱情高漲。然而,事實是學生對這些節(jié)節(jié)聽、課課答的問題已經(jīng)相當熟悉,因此對答入流。這種毫無創(chuàng)新的教學導入會使學生產(chǎn)生惰性,并且這種導入與課堂內(nèi)容毫不相關,師生之間也就變得相對孤立。

3.2導入部分冗長,拖沓耗時。

課堂導入的內(nèi)容一般控制在3到5分鐘之內(nèi),不宜太長,如果導入所花費的時間太多,就會顯得頭重腳輕,影響課堂上的教學部分的效果。高中課堂45分鐘(部分課時為100分鐘),課堂容納量較小,而高中教學的內(nèi)容又相對較多,許多老師連自己的課程安排都無法全部結束,也就無暇顧及課堂相關內(nèi)容的導入。對于語言教學,時間不在于幾分鐘講授的一個語法的運用,幾個單詞的背誦或者一段文章的翻譯,而在于能否打開學生的心門,消除他們對未知語言的恐懼心理,增強他們了解知識的成就感,使他們在課后自覺愿意了解課堂的相關內(nèi)容,增強課堂內(nèi)容的記憶和回憶。例如學習Unit2“Keeping Healthy”Topic2“Is it good for you health?”第一課時,教師先講述自己平時的生活習慣,尤其對相關健康方面的短語進行引入(如be good/bad for sth. stay up late,healthy habits,unhealthy habits等),這種講述雖然創(chuàng)設了課堂相關的情境,也渲染了課堂的學習氛圍,但老師結束講述便已花費將近二十分鐘,占用了課堂中過大的一部分時間,學生難以發(fā)揮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

4.結語

高中英語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使學生以科學而包容的態(tài)度多方面地理解英語文化的實質和內(nèi)涵,拋棄民族主義為中心的偏見,對西方文化由理解變得包容,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意識,使得高中生成為全球文化村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走向全面發(fā)展的新世紀村民的堅實大道。

參考文獻:

[1]倪晶晶.高中英語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調查與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5,(19):85-85.

第7篇:中西文化相同點范文

中國文化 英語表達力 研究

世界上的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概念或情景,中國文化也有英語母語者所不知的文化概念或情景。例如,一頓典型的中國早餐與英國的肯定是不同的,因此中國的學生經(jīng)常會向他們的外教解釋早餐是什么。毫無疑問,英語學習者只有在深刻理解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和掌握合適的英語表達后才能順利的完成任務。這就要求英語學習者賦予母語文化以目的語文化相同的學習與實踐。南京大學叢教授對中國英語學習者不能用英語順利傳達母語文化的現(xiàn)象定義為“中國文化失語癥”。

這種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很明顯將導致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與外國朋友交流時產(chǎn)生障礙。鑒于此,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主體,即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現(xiàn)狀如何。如果他們的表現(xiàn)不盡人意,則是什么因素導致這一問題?學生和英語教師對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的看法如何?這些都是本文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文化的定義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有多少不同的學科探討或涉及到文化,文化的定義就有多少。在語言教學界,文化有種種定義,分別與言語行為、文本結構、社會組成和知識結構等等有關。Rosaldo(1984)指出“文化不僅僅只是儀式和信仰層面那么簡單。”她強調文化塑造和決定成員的社會觀念與認知觀念,而且這些觀念不足為外人所輕易理解。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1924)最先在《原始文化》中說:“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面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這個定義注重的是文化的精神層面。

人類學家認為可以從兩個意義上來理解文化的定義。一種是大寫C的文化,指的是音樂、文學和藝術等等形式。另一種是小寫韻c的文化,指的是人們?yōu)榱嗽谔囟ㄉ鐣=涣魉私獾闹R。

與國外同行一樣,中國學者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或者從不同的方面來定義文化。他們的努力表明文化絕非是某個人或群體的穿著、飲食或者談吐,而是某個整個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鄧炎昌和劉潤情(1989)遵循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傳統(tǒng),將文化定義為人類群體的信仰、風俗習慣、制度,以及刻畫某個群體的特征。辭海(1972)中對文化所下的定義為:廣義上面言,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所有物質和精神產(chǎn)品;狹義上說,是指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與意識形態(tài)相對應的政治系統(tǒng)和組織結構。

然而,不管如何窮盡文化的定義,與豐富具體的語言學習過程相比,它始終是抽象的概念。

二、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的意義

教育的目的在于全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對于英語教育而言,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英語學習者需要改變自己的價值觀、風俗習慣,或按照英語母語者的角色來改變自己的言行。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并不是某一種特定的文化相聯(lián)系,而是與它的使用者有關,學習語言沒有必要改變學習者的文化身份,因此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沒有必要追捧美國文化或英國文化。首先,英語可以被任何學習者來表達個人的立場或文化概念。我們應該大力學習和宣揚自己的文化,這是因為一旦我們能夠準確的傳輸自己的文化,就可以避免一些語用上的錯誤或失誤。

因此,英語教育應該引導學習者對母語文化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在中國,英語教學應該給學習者提供必要的語言上和交際上的技能,以使他們能夠用英語來反思和描述自己、所生存的社會和文化。此外,在英語教學中也可以展開討論,讓英語學習者可以有機會比較和對比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異同??偠灾瑢⒅袊幕{入英語教學是文化教學的合理補充。

三、中國文化失語癥

為了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其關鍵在于幫助學生避免犯語用失誤。根據(jù)何自然的解釋,語用失誤是指“在交際中未能取得所期望得交際效果。”語用失誤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英語母語者和非英語母語者得交際之間,但同樣會出現(xiàn)在非英語母語者之間。

中西文化差異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包括思維方式、傳統(tǒng)習俗、價值觀念、文化心理、宗教等。外語學習者應努力據(jù)尋語言中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時刻用文化意識去指導自己的交際活動,要懂得什么時候該說什么,什么時候不該說什么。對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談什么。不要隨意濫甩或套用本族文化,避免由此引起的文化干擾,造成交際融難、沖突、誤解,甚至仇恨。這就是英國語言學家Jenny Thomas(1983)所稱的“跨文化語用失誤?!?/p>

根據(jù)Jenny Thomas的劃分??缥幕Z用失誤可分為兩種: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會――語用失誤(sociopragmal linguistic failure)。語用――語言失誤指學習者將本族語對某一詞語或結構的語用意義套用在外語上造成的語用失誤。例如,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常用“never mind”來回答道謝,因為其意指“沒關系”。而這在英文中顯得很滑稽或不合時宜,因為地道的用法應當是“You are welcome”,而“never mind“恰恰用來回答道歉。

社交――語用失誤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語用錯誤,牽涉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人際關系的遠近,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等,與人們的價值觀念有關。社交――語用失誤通常是因為缺乏目的語文化知識而引起的。1985年,何自然教授在廣州外國語學院主辦得一期“英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講習班”上,對79名學員進行了一次漢英語用差異辨識測試。結果顯示平均錯誤率達到了總數(shù)得51%,且由于不了解文化差異導致的錯誤十分普遍。

鑒于語言的基本功能是在于交際,且社交一語甩失誤導致的交際失誤更為常見,因此英語學習中大力加強目的語文化學習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僅僅學習目的語文化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例如,由于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情景,英語教師和學生常常難以判斷哪種表達最符合具體場景;此外,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而言,他們并非生活在單一的文化環(huán)境中,有時他們也需要用英語來表達中國的文化。

這種不平衡的文化教學現(xiàn)象引起了部分學者的注意和研究。中國文化失語癥最早是由南京大學外國語從叢教授2000年提出來的。他首先注意到:在中國外語教育中,目的語文化受到廣泛的重視,與此同時卻忽略了文化交流是雙向的這一基本理論,輕視本國文化的教育和輸出,導致本國文化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中國人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中國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無法用正確的英語表達,導致交際失敗或低效;外國人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誤解。對于許多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而言,他們不知道如何用地道或合適的語言來闡述儒家或道家文化,有的甚至把Mencius譯成門休斯而非孟子。從叢認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語教育中母語文化教學的缺失。

如上所言,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幾乎集中于目的語文化的傳授,母語文化沒有一席之地。如果對現(xiàn)有的英語教材進行粗略的統(tǒng)計,可以看到90%以上的教材幾乎都是有關英國文化或美國文化。在這種嚴重的不平衡下,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對西方文化趨之若鶩,甚至對于自己的文化不屑一顧。

其他的學者對該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胡文仲(1992)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非簡單的移植西方的文化。孫儷指出(1989),英語教師有責任促進英語與中國文化的結合,即英語的中國化或中國英語的形成。但目前絕大多數(shù)研究關注于英漢語言與文化的不同上,對于英漢文化的相同點研究甚少,主要表現(xiàn)在過多研究文化休克、文化定型等課題上。其實外語學習到了一定程度,其主要障礙已不在語言本身,而在于學習者對目的語和母語的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兩種文化差異的熟稔與思辨。

四、學生的英語表達力

英語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僅僅教會學習者聽說讀寫的能力,而是培養(yǎng)他們?nèi)娴目缥幕浑H能力。從文化的層面上說,交際能力一方面指能夠理解目的語的文化,另一方面指能夠反思自己的文化,理解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之間的關系。具有此能力的英語學習者能夠在兩種文化問游刃有余,從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

與眾多有關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目的語文化表達力的研究相比,對他們的母語文化英語表達力的研究顯得相形見絀了。1981年北京外國語學院進行了一項漢英文化知識測試,平均分為百分制的六十二分。1999年汕頭大學劉奎求對英專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項中國文化知識問卷,平均分僅為百分制的26分。對于大學生在該方面能力的調查,僅有清華大學張為民的調查,但他選取的樣本足來自中國最優(yōu)秀的一所高校,代表性打了折扣。

王宗炎先生曾經(jīng)指出:在文化教育中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學習了解目的語文化和本國語文化,二是學會這些文化的外語表達(王宗炎,1994)。作為英語學習者,我們在學習先進文化的伺時,也有義務介紹和傳播中國的文化,增進交際雙方的相互了解。無論是漢語的“交流”,還是英語的“communication”一詞,其所表示的交際行為都是“雙向”的。跨文化交流決不能僅局限于對交流對象的“理解”方面,而且還有與交際對象的“文化共享”和對交際對象韻“文化影響”方面,在某些情況下,后兩者對于成功交際則更為重要。

五、英語教師的文化身份

在討論困擾中國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不能不提到英語教學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英語教師,以及他們自身面對的問題。由于英語教育的范圍早已超越語法與技能的范疇,英語教師不得不重視文化因素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以及幫助學生培養(yǎng)文化表達力。

“當談到英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時,必須承認它包括理解目的語文化與英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的能力,包括察覺和處理兩種文化差異的能力,而不是丟棄自己已有的社會與文化身份,假裝是英語母語者。”這段話向英語學習者清楚地指出了母語文化的重要性。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能力責無旁貸落在了英語教師的肩上,人們對他們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許多人看來,英語教師被指望在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間自由穿越,幫助學習者獲得相同的能力。

然而,許多英語教師也面臨與學生同樣的困窘,因為“對高級的英語學習者甚至是專業(yè)的學習者而言,他們的社會文化框架、知識儲備與預設始終與母語文化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鑒于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他們也要意識到中國文化在英語學習以及幫助學生學習時的重要性。此外,許多事例也證明了成功的英語學習者也精通中文。例如,學者林語堂和錢鐘書就以淵博的中西文化功底而著稱。鑒于此,有必要在教師發(fā)展課程中增加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簡言之,無論對于中國廣大的英語學習者抑或是英語教師而言,培養(yǎng)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都至關重要。他們必須意識到“明示的指導以及有意的模仿英語母語者”都不能替代學習語言中的社會化過程。“英語學習者不能簡單的擺脫自己的文化進入另一種文化中……母語文化是他們自身的一部分并且塑造著他們……學習者要忠于母語文化,否認這一點相當于否認他們自己?!边@些評論也許會促使中國的英語學習者重新審視他們的母語文化,尤其是當絕大多數(shù)人并不能順利的傳達他們自己的文化時。

參考文獻:

[1]袁肅.從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看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的缺失.黑河學刊,2008,09.

第8篇:中西文化相同點范文

關鍵詞:插部奏鳴曲式; 借鑒;創(chuàng)新 ; 調性 ; 主題材料

世界上的每個事物都在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運動、變化和發(fā)展著。音樂作為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情感藝術,同樣在不斷的變化和發(fā)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西音樂的融合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隨著對西方音樂,尤其是交響樂的觀念與技法的借鑒和運用,中國民族管弦樂在其固有精神的基礎上不斷地發(fā)展、創(chuàng)新。本人將以施萬春的《節(jié)日序曲》為例對此加以闡述。

《節(jié)日序曲》是為了紀念偉大列寧90誕辰和向“五一”獻禮而寫的作品。樂曲所要展現(xiàn)的是全國各族人民歡慶節(jié)日地熱烈歡騰的場面和濃烈的抒情意味。其中,作曲家對藏族、維吾爾族、阿細族歌舞場面作了動人的描繪,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豆?jié)日序曲》以熱情洋溢的筆墨抒發(fā)了作曲家對祖國繁榮的謳歌。他把漢族音調的喜慶,藏族歌舞的優(yōu)美,維族歌舞的奔放,阿細族歌舞的熱情渾然天成地融進濃濃的樂思。歡樂的鑼鼓點和各民族的歌舞節(jié)奏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恢宏的節(jié)日畫卷。

主題材料及其發(fā)展

1、主題材料

序奏主題表現(xiàn)出普天同慶的歡樂情緒;主部主題描繪出人們喜慶節(jié)日的愉悅心情;副部主題刻畫出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歌唱和美好未來的向往;插部Ⅰ展現(xiàn)了藏族人民歡慶節(jié)日的喜悅之情;插部Ⅱ是對維吾爾族歡天喜地慶節(jié)日場面的生動描寫 ;插部Ⅲ勾勒出阿細族人民載歌載舞歡慶節(jié)日的場面。

2、主題材料的發(fā)展

呈示部中,主部主題在初次呈示后重復了一遍。隨后連接部中在屬調上再次出現(xiàn),并以模進手法進行了展開、發(fā)展。連接部的最后19小節(jié)中,作曲家采用了序奏主題加以發(fā)展引入副部。在結束部中,副部材料加以變化(三度關系離調)后再度出現(xiàn)。插部Ⅰ、插部Ⅲ主題換調(插部Ⅰ:e羽---E宮、插部Ⅲ:C宮---E宮)后在次出現(xiàn)。插部Ⅱ中,主題則運用了卡農(nóng)手法加以發(fā)展。再現(xiàn)部中,主部省略了重復部分,連接部中的最后19小節(jié)也被省去。在省略了8小節(jié)的結束部后,通過一段“導入”引向了真正的尾聲;尾聲中,副部主題、主部主題、序奏主題得到了很大地展開、發(fā)展,尾聲對整首樂曲的音樂形象作了適當?shù)馗爬ā?/p>

由此可知,《節(jié)日序曲》對插部性奏鳴曲式的借鑒、創(chuàng)新表現(xiàn)為:

一、對插部奏鳴曲式的借鑒

(一)以插部代替展開部

在傳統(tǒng)奏鳴曲式①中,呈示部之后往往是使其樂思得以積極發(fā)展的展開部,但此樂曲卻使用了插部來代替展開部,這主要是因為在這首作品中,作者以呈示部表現(xiàn)萬民歡騰的慶祝節(jié)日的場面,以展開部描寫天安門前少數(shù)民族的歌舞場面。這兩部分相異的內(nèi)容就使音樂發(fā)展的主要部分不是呈示部音樂材料的展開,因而使新的音樂主題材料出現(xiàn)得以可能。因此在呈示部之后不在是發(fā)展呈示部主題的展開部,而是一個由各少數(shù)民族歌舞音樂構成的插部來代替展開部,生動地表現(xiàn)各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情景。

(二)副部的調性從對比到統(tǒng)一

奏鳴曲式是一種戲劇性的曲式,它主要表現(xiàn)對立事物的矛盾沖突、轉化過程。而這一過程往往是通過調性對比到調性統(tǒng)一來實現(xiàn)的。因此,在插部性奏鳴曲式中,呈示部中的副部常不以主調出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與主部在調性上的對比。當呈示部再現(xiàn)時,副部就會返回主調,實現(xiàn)調性統(tǒng)一,充分體現(xiàn)奏鳴曲式中矛盾和統(tǒng)一的辨證關系。此曲中,呈示部中的副部沒有在主調A宮上出現(xiàn),而是出現(xiàn)在F宮上,再現(xiàn)部中的副部回到了主調A宮,達到了調性統(tǒng)一。

(三)連接部中主部主題的轉調再現(xiàn)

連接部中主部主題的轉調再現(xiàn)對奏鳴曲式的借鑒體現(xiàn)為以下二點:

1、在古典樂派的作品中,副部主題常常只是將主部主題改調出現(xiàn),實現(xiàn)調性的對比。此作品主部主題在連接部中以屬調出現(xiàn)(A宮---E宮),充分體現(xiàn)其古典特色。

2、在連接部中,主部主題在屬調上轉調出現(xiàn)(換調、轉調就有了展開的性質)。因此,主部主題在此處進行了展開、發(fā)展,這就對展開性思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彌補。

(四)插部中的展開性思維

1、插部中復調手法的運用

奏鳴曲式的展開部常出現(xiàn)復調因素,這主要是因為:復調因素的不間斷性特點可以幫助奏鳴曲式中主題的劇烈展開。在此作品的的插部Ⅰ、插部Ⅱ、插部Ⅲ中,同樣運用了復調手法:分別在藏族囊瑪歌舞曲調中疊加堆謝歌舞曲調形成第二主題;在維族歌舞曲調中疊加哈撒克族歌舞曲調形成第二主題;在阿細族歌舞曲調疊加苗族飛歌形成第二主題,以及插部Ⅱ中主題再現(xiàn)時作曲家所采用的卡農(nóng)手法,無一不顯示出展開性思維。

2、調性的局部動蕩

展開部的任務主要是直接進行矛盾沖突,體現(xiàn)著沖突發(fā)展的基本過程,這主要表現(xiàn)在調性長時間處于不穩(wěn)定和連續(xù)轉換的狀況之下。從結構圖式中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此曲的插部Ⅰ呈現(xiàn)出G宮---e羽---E宮---#c羽---#C宮的調性布局;插部Ⅱ呈現(xiàn)出bE---C的調性布局;插部Ⅲ呈現(xiàn)出C宮---G徵的調性布局。它們或是同宮犯調、移宮犯調,或是關系大小調交替,顯示出調性的不穩(wěn)定。

(五)尾聲的材料綜合

插部性奏鳴曲式中的結尾常應用前面的主題材料,同時給以一定的變化發(fā)展。這首作品的尾聲在17小節(jié)的導入之后分別出現(xiàn)了副部主題、主部主題及序奏材料,并予以展開、發(fā)展,整首樂曲的主要形象在尾聲中得到了很好綜合。

二、對插部性奏鳴曲式的創(chuàng)新

(一)、再現(xiàn)部前使用鑼鼓點實現(xiàn)對再現(xiàn)部的過渡。

在傳統(tǒng)奏鳴曲式中,由于展開部中的調性與和聲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和頻繁變化的過程之中,所以為了能使主部主題在主調上得以平穩(wěn)再現(xiàn),展開部的結尾往往可能出現(xiàn)由主調的屬和弦構成的一個相當長度的段落即“屬和弦準備段”。但這首作品卻選擇了中國傳統(tǒng)連接手法---鑼鼓段引入再現(xiàn)部,這主要是由于:插部的調性相對比較穩(wěn)定,幾個主題多為呈示型,能夠使主題在主調上獲得穩(wěn)定的再現(xiàn),因此“屬準備段”已不再需要了;為了突出鮮明的民族風格,展示人們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熱烈歡騰、鑼鼓齊鳴、載歌載舞的生動畫面,而選用了鑼鼓全奏以發(fā)揮連接作用導入再現(xiàn)部。

(二)、連接部中主部主題的轉調再現(xiàn)

在主部主題的轉調再現(xiàn)中所體現(xiàn)出的對奏鳴曲式的借鑒前面已詳細論述,同時它也顯示出創(chuàng)新的一面。樂曲中,作者把主部轉調部分放在連接部中,這就使連接部的結構得以擴大。這是由于情節(jié)的要求:人們吹著嗩吶,敲著鑼鼓喜迎佳節(jié),情緒越來越高漲,正是以這一情緒發(fā)展為基礎,作者將主題作了五度移調,樂隊以全奏奏出,更突出地體現(xiàn)了整首樂曲鑼鼓喧天的氣氛。并且在歡慶之余人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憧憬著幸福生活,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優(yōu)美、流暢的副部,這樣就使得連接部結構的擴大成為可能。

總之,施萬春的《節(jié)日序曲》在極大發(fā)揚民族音樂傳統(tǒng)的同時,巧妙地借鑒并運用了西方奏鳴曲式的技法與思維,使中國的民間音樂和西方音樂實現(xiàn)了完美結合。

西體中用、中西合璧②已成為中國當前音樂的主流,中西音樂的融合給中、西方音樂者們開辟了更為廣袤而神奇的天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借鑒不等于照抄照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音樂的發(fā)展必須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土壤之中,立足于民族音樂的基本精神之上,在此基礎上努力吸收西方音樂的精華,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使我們的民族音樂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走向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第9篇:中西文化相同點范文

關鍵詞: 認知特征 英漢語用 對比分析

隨著國際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中西文化在各個領域的交流不斷擴大。然而由于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思維模式、風俗習慣、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交際雙方因缺少一個共用的語用前提經(jīng)常會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彼此不理解、曲解和誤解等語言障礙,甚至沖突,引起語用失誤,導致交際失敗。作為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結果,我國許多大學生對當代語用學知識的掌握幾乎為零,語用能力明顯落后于他們的語言能力。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重視英漢語用對比分析,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減少語用失誤。

一、英漢語用對比分析應用的可行性

(一)英漢語用對比的理論基礎。

比較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要方法,在語言研究中日益發(fā)揮重要作用。“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J識漢語的特點,就要跟非漢語比較……”。[1](P62)那么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要認識英語的特點,就要和漢語比較?!皯谜Z言學及文化研究的一個嶄新領域是:通過比較任何兩種語言和文化,來發(fā)現(xiàn)和描寫一種語言的使用者在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會碰到的問題。這一比較的結果對于教材編寫教學測試及學習實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P499)。通過對兩種語言進行描寫性的表述的對比,進而聯(lián)系文化歷史淵源及民族心理來對這些共同點和差異處加以解釋性的對比,更好地提高兩種語言的運用能力。英漢對比分析是把英漢兩種語言進行對比,從而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其目的之一是為了預測漢語對英語學習可能造成的影響,即英語學習者受母語干擾可能會出現(xiàn)的錯誤,從而確定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采取相應的預防性措施。所謂英漢語用對比,是要揭示英漢語言使用上的共性和差異性,從而描寫和解釋應用上的語用原則,揭示它們的異同。

對比分析的心理學基礎遷移理論。Odlin認為:“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jīng)習得的(或者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保?](P90)語用遷移是指學習者以前的語用知識對母語以外的語言的語用知識的使用產(chǎn)生的影響,是學習者語言或語際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分為語用正遷移和語用負遷移。語用負遷移指學習者將母語里關于某個言語行為的語用知識搬到了目的語里來表達同樣的言語行為,但是這種從母語里遷移到目的語里的語用知識不同于目的語里已經(jīng)存在的理解和表達同樣的言語行為的語用知識。因此,語用負遷移又經(jīng)常被理解成學習者語言和目的語里都同時可以找到的、相互不同的語用知識[4](P69)。而這種從母語中遷移來的不同于英語中已經(jīng)存在的表達方式常常會導致語用失誤,因此漢英兩種語言的異同點是造成操漢語為本族語者在英語學習中產(chǎn)生遷移的根源,而英漢語用對比分析一定程度上能解決跨文化交際中因母語負遷移帶來的干擾,減少語用失誤。

(二)大學生的認知特點。

認知過程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觀察,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語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動。中國的大學生學英語的年齡集中在17歲到20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英語學習者已有較強的認知能力,能夠輕松自如地使用母語,已掌握一些英語概念,能夠有意識地學習,具有一定的認知優(yōu)勢。因此,他們能夠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調整認知方式和方法,可以通過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的策略,并有意識地進行記憶,提高對比較后知識的掌握。由于元認知的積極作用,大學生元認知監(jiān)控能力明顯提高。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較強的自我調節(jié)意識。另外,受英語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中國大學生沒有掌握完整的英語概念體系,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常不自覺地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漢語的語言規(guī)則和習慣,即內(nèi)部語言表現(xiàn)為母語化的特點。這就需要在語言教學中,對比分析英漢兩種語言的語用異同,讓學生從比較中強化英語語用知識的學習,從而成為大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盁o可否認,學習外語者是把L1作為參照物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向學習者指出兩種語言相似或不同之處,幫助他們形成L2系統(tǒng)。在跨語言策略上,我們首先承認了遷移作用,所以要有意識地在L1和L2之間移動,比較兩種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異同,幫助他們逐漸形成新的L2語言體系”。[5](P69)

二、英漢語用對比分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

漢語文化的英語學習者在與來自英語文化背景下的人進行交際時,大多潛意識地忽視中英文化的差異,把漢語文化中的思維定勢、價值觀和社會規(guī)約等母語習慣植到英語活動中,或機械地套用漢語結構,這樣就會違背英語固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導致交際不快或失敗。這主要表現(xiàn)現(xiàn)在稱謂、招呼語與寒暄語、邀請語、稱贊語與自謙語、告別語和委婉語等的使用上。比如在招呼語方面,漢英表現(xiàn)迥異。漢語看重感情的溝通,營造一種友好的氣氛。在中國,人們見面打招呼常說“吃了嗎”“你上哪兒去”“最近忙什么”。在中國人看來,這只是一種顯示友好的“問候”、招呼方式,不太在意對方的回答。但如果和操英語為本族語者交談時“Have you eaten?”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busywith?”就不是招呼語了,可能認為這是要回答的問題,“吃了嗎”有時意味著邀請對方吃飯;“你上哪兒去”有可能涉及個人隱私。英語崇尚個人自由,喜歡創(chuàng)造輕松自在的交談氛圍,因此見面常談論天氣,如“Lovely weather,isn’t it?”“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在跨文化交際中,母語負遷移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加強英漢語用對比,盡可能地避免語用失誤。

(一)在教學內(nèi)容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1.注重英漢文化差異比較和分析

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要注意的問題之一是盡量溝通漢語與二語文化在語用上的差異。語用差異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化的不同。以英美為代表的英語言民族和以中文為代表的漢語言民族,由于所處地理環(huán)境、發(fā)展過程不同而形成的歷史文化、民情風俗、價值觀念等的差異很大。美國語言學家Edward Sapir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庇捎跉v史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常常發(fā)生下列情況:即使語言語法準確無誤,也會產(chǎn)生誤解。對于不同文化的人們,同一個詞或同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義。因此,在語言教學中要通過分析對比讓學生了解英漢兩種語言語用方面的異同。教師在授課時要穿插有關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宗族文化和個人文化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差異,以及中國和操英語為本族語的國家的歷史民俗差異。

2.強化英漢交往規(guī)則的對比

言語交際是否成功,效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用恰當?shù)亩Y貌表現(xiàn)方式和禮貌用語。禮貌用語與價值觀念、社會習慣等因素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英漢所遵循的禮貌原則和評判標準也相差甚遠。英國語言學家利奇(Leech)效法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對禮貌原則進行了歸納,將其分為得體、慷慨、贊美、謙虛、同意和同情準則。

中國有自己的道德規(guī)范和禮貌準則。顧曰國先生借鑒Leech的禮貌原則,總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相關原則。

(1)貶己尊人準則

對自己或與己相關的事物要“貶”“謙”;對他人或與他人相關的事物要“抬”“尊”。漢語言文化通過獨特的自謙詞和尊詞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和禮貌,如稱自己為“鄙人”、“愚弟”、“小弟”;稱自己的父母為“家父”、“家母”;稱自己的子女為“犬子”、“小兒”“小女”;自己的家為“寒舍”、“舍下”、“陋室”;自己的作品為“拙作”、“拙著”;稱對方為“您”、“您老”等,稱對方的父母為“令尊”、“令堂”對方的兒子為“令郎”;對方的家為“貴府”、“府上”;對方的作品為“大作”、“佳作”;對平輩則用“賢”,如“賢弟”。

尊詞或敬語在英語文化的禮貌準則中很少見到,除非是對歷史上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受尊敬和崇拜者。他們在社會級別中位置較高,相應地其稱呼語中的禮貌級別也高。比如神職人員:Cardinal(主教),Priest(神父),Nun(修女);社會地位、學術地位高者:Your excellency(閣下),U.S.President(美國總統(tǒng)),Mr.President(總統(tǒng)先生)。一些表達方式如will,would,may,might,can,could等是具有英語特色的表示尊重和禮貌的形式,這些在漢語中沒有對等的表達方式。何自然列舉了漢、英語言中表示尊重、禮貌的不同語用格式。

漢語 英語

貴姓? Could I have your name?

有事請教您?Could you give me some help (advice)?

您有什么高見?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How do you like it?

敬請光臨。 We would like to have your come.[6](P93)

另外,操漢語的人在演講結束時愛說一些謙虛客套話表示禮貌,如“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等。而操英語的本族人在同樣的場合不說這樣的話,取而代之“Thank you.” “Thanks for your attending.”,有時也說“I hope you’ll enjoy my talk.”。中國主人在請人吃完豐盛的飯飯仍然會說:“沒什么可招待的”、“不會做飯”等的客套話,把對自身的貶損夸大到了最大程度,以此來顯示禮貌。

(2)求同準則

人們在交際中都愛面子。英語文化中的贊揚準則與漢文化中的求同準則有許多相似處,即考慮對方的“面子”,但兩種文化求同的方式及表現(xiàn)形式存在一些差異。

Brown&Levinson把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7](P562)由于受社會倫理道德、社會結構及血緣關系、的影響,中國較習慣于非對等式的社會交際類型。[8](P90)語言的使用表現(xiàn)出一種權勢取向,所以漢語文化的人更重視積極面子。中國文化特別重視集體觀念,個體要被集體接納,要求與集體相和諧,如果個體在集體與社會中不被歡迎和尊重,就失去了立身基礎。[9](P52)因此漢語文化的人更強調自身的社會價值,更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情感反饋和自我尊嚴的外在表現(xiàn),認為妨礙自由的強加行為不是那么危害禮貌。

在西方國家,由于其特有的價值觀念、,人們以個人主義為中心,提倡人人平等,行動自由,因此更傾向消極面子。

另外,在稱呼準則、文雅準則、德、言、行準則等方面,英美文化表現(xiàn)異同。

3.強調英漢語用差異的比較和分析

大學英語教學包括英語語言知識和語用知識的輸入,因此教師應在語言知識各個層面滲透語用知識的講解,加強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了解英漢兩種語言在稱謂、招呼與寒暄語、邀請語、稱贊語與自謙語、告別語、道歉語和委婉語等方面的不同,從而了解該語言所反映出的禮貌規(guī)則、社會價值及思維模式等。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各種概念、知識間的聯(lián)系和對比。

(二)改變教學模式。

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注重詞匯、語法等應付考試的知識和能力的講解,這造成了大學生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能力落后其考試能力。因此要改變教學方法,開辟第二課堂。學校要開設相關專題講座,定期觀看英文電影。向學習者提供大量的跨文化交際語境,并向其推薦與課程學習主題相關的外國文化的課外書籍,以增強學習者對異國文化的了解,提高其實際應用能力。組織相關的課外活動,如成立英語協(xié)會、開辟英語角、舉辦英語演講、英語晚會等活動,模擬現(xiàn)場,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英語的能力。舉鼓勵學生利用課外資源如圖書館、網(wǎng)絡、電視廣播等積累文化知識。邀請外籍教師講課或辦講座,開設有關外國文化方面的課程。鼓勵學生利用假期走出學校,參加對外交往,提高交際能力和語用能力。

(三)提高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英語教師應有先進的英語教學理念和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新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當一個領導者。他的領導不以地位,而以他“好學”的氣質、充盈的知識、成熟的經(jīng)驗和對學生的真摯的愛。因此英語教師必須自己要具備豐富的英語文化知識,不僅要充當好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信息提供者、評價者,更要更新教育觀念,充當終生學習者的角色。由于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涉及到語用學、跨文化交際學、二語習得研究、外語教學等多個領域的跨學科課題,因此教師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理念”,打好扎實的基本功,并注重自身知識結構的更新。擴充自己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不斷發(fā)展自己的語用能力,才能保證職業(yè)能力的適應性,做好學生語用能力的培育者。

參考文獻:

[1]呂叔湘.通過對比研究語法,見潘文國漢英對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漢語教學,2002,(1),1977.

[2]Robert 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Volume 17,Number 2,July 2007,1957:241-247,(7).

[3]Od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Kasper,G.Pragmatic transfer[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2,(8):203-231.

[5]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