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古代文學教學確立學生對母語的信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代文學教學確立學生對母語的信念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古代文學教學確立學生對母語的信念

摘要:在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邊緣化的背景之下,古代文學教學承擔傳統文化教育的責任重大。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和情感,是古代文學教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學習和判斷能力,增強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打破唯分數論的評價機制,倡導多元化的評價標準,促進學生靈活掌握和運用母語知識。

關鍵詞:古代文學;教學;母語信念

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邊緣化的現象十分明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招生規(guī)模逐年減少,教學課時嚴重壓縮。一些高校文學院與其他學院合并,甚至被撤銷。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習熱情消退,對古代文學課程日漸疏離、陌生。筆者所在的高校中,每年都有不少文學院的學生轉入一些“熱門”院系和專業(yè)學習,文學院各專業(yè)都受到各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沖擊。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古代文學安排課時最多,教學任務最重,承擔傳統文化的責任最大,其所受到的影響也最深。本文旨在分析古代文學教學所面臨的問題,探討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機制上進行改革,以激發(fā)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確立學生母語信念。

一、古代文學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筆者在高校擔任古代文學專業(yè)教學十余年,深切感受到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邊緣化的背景下,古代文學教學所面臨的嚴重挑戰(zhàn)。首先,學生的古代文學基礎薄弱,對古代文學學習缺乏興趣。十多年前筆者剛進入高校的時候,擔任“大學語文”課程教師,當時還是全校必修課程,其中文言文占有重要部分?!按髮W語文”可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知識的集合,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大有裨益。但開課不到兩年就取消了,學生缺乏興趣是重要原因之一。后來“大學語文”變成全校選修課,由學生自由選課,到現在選修課也難以為繼,原因是學生選課不多。很多學生在中學時代,以文言文為第二外語,對文言文有恐懼感。絕大部分學生只在大學時代才開始接觸《論語》《孟子》,少數基礎好的學生,也僅僅背誦過一些唐詩宋詞,遙遠的先秦兩漢文學對他們來說如讀天書。尤其學生進入高校前,基本沒有接觸繁體字,進入高校后閱讀古文障礙很大,老師有時要從最基本的“識字”開始教學。有的學生一學期古代文學課程結束,還不認識一些常見的繁體字。這樣基本的學習任務都難以完成,更不用說讓他們自己閱讀古書了。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究竟要學習什么,他們只是為了考試和學分而被動地學習。等到大學畢業(yè)后,古代文學可能在學生的頭腦中,沒有絲毫痕跡了。其次,網絡語言和外語文化對傳統母語的雙重擠壓。隨著網絡在社會尤其是高校的普及,網絡語言對社會和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MM、菜鳥、恐龍、粉絲、BT……,就是在網絡聊天室和論壇里經常看到的語言。網絡語言正悄然沖擊著校園,成為不少青年學生的口頭禪,并不時出現在學生的周記、作文、畢業(yè)留言甚至班級墻報中。雖然網絡語言的利與弊還有待研究,但它對傳統古代文學來說,顯然是一種消解與不恭。筆者曾經加入學生微信群,群里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嫻熟和他們在古代文學課上的表現,形成鮮明反差。網絡語言在很大的程度上,擠壓了傳統母語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外語文化也對傳統母語形成另一重擠壓。首先課時安排上,外語占用的時間比較多,每年兩次的四六級考試,更是讓學生廢寢忘食。為了練習口語和聽力,學生們上英語角,聽英文歌曲,看英文電影,閱讀英文報刊,上英文輔導班。學生每天早晨的晨讀,基本上都是在讀英語,甚至有學生在古代文學的課堂上學習英語。筆者曾經在課堂上多次呼吁,不要讓英語占據了太多的時間,尤其不要擠占專業(yè)課學習的時間。目前我國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已經得到重視,各項改革試點已經從中學開始,但舊的問題在大學可能還要存續(xù)一段時間,這對本就邊緣化的漢語言文學無疑是雪上加霜。最后,古代文學教學很容易枯燥無味。比如隨著網絡系統的提升,當前知識傳播和獲取的途徑便捷,很多知識學生可以從“百度”里迅速找到答案。如果古代文學教學僅僅傳授“知識”,學生很可能失去興趣。學生對一門課程的愛好與否,與教師教學有極大的關系,這甚至關乎學生對未來的選擇。學富五車的老教授,很有可能讓課堂沉悶無比;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也有可能讓課堂充滿生氣。針對目前漢語言文學邊緣化及古代文學專業(yè)所面臨的挑戰(zhàn),我們的教學尚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

二、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學的情感

興趣和情感是最好的老師,古代文學教學,既要有知識含量,課堂又不能乏味,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和情感,是古代文學教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首先,結合地方文化。學生對地域文化具有天然的親近感。自古讀《莊》易,讀《騷》難,講解楚辭更難,如何讓學生走近楚辭、閱讀楚辭、最后理解楚辭,并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筆者嘗試以清初方人杰《〈楚辭〉讀本》為藍本進行解讀。方人杰為新安人,生前為教書先生,此著為其自著課本,比較適合學生閱讀,尤其引唐詩注楚辭值得稱道。方人杰為皖地鄉(xiāng)賢,容易引起學生興趣。以清初“私塾課本”為藍本,學生可以窺探古鄉(xiāng)賢如何治學,如何課書。這種講解取得了明顯的課堂效果,有學生畢業(yè)多年后,還記得老師當年講解的《離騷》。筆者也由此受到啟發(fā),在講解專業(yè)選修課《〈詩經〉研究》的時候,刻意尋找唐詩注《詩經》的例子,《詩經》中一些艱深難解的詞語,用唐詩來講解就很容易理解了,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其次,結合典故和成語。古代文學作品中,包含有大量的典故,它們包含深厚的傳統文化內容,積累了許多傳統文化的信息。如庾信《〈哀江南賦〉序》,全文不過五六百字,幾乎句句用典。這些典故就蘊含大量的歷史與文化的信息。對它們的了解與掌握,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文學典故的講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比如李商隱的詩歌有豐富的典故,這些典故常常直接構成李商隱詩歌的意象,如果不懂得其中的用典,就很難欣賞到李商隱詩歌的內蘊之美和意境之妙。成語是我們母語精華的凝結,在今天也有極為廣泛的運用。比如《韓非子》中的著名成語:濫竽充數、買櫝還珠、郢書燕說、鄭人買履、自相矛盾、老馬識途、守株待兔,等等。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在教學過程中,疏通這些成語的來龍去脈,講解它們豐富的內蘊,使學生了解母語源遠流長的歷史和無與倫比的美妙,從而確立學生對母語的信念。第三,結合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老師要了解現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情況,在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融入當代小說、詩歌、散文乃至網絡文學,拉近古代文學與現實的距離。比如“漢賦”,其作品內容冗長而枯燥,講解直接進入很難有效果。筆者從光明日報社舉辦的“百城賦”創(chuàng)作、安徽省教育廳舉辦的“安徽名校賦”創(chuàng)作入手,介紹安徽師范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創(chuàng)作的《花津賦》,以及我校老師創(chuàng)作的《安慶師范學院賦》,這些內容和學生比較貼近,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內心共鳴,然后再回到“漢賦”學習中,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學習效果明顯提升。古代教學融入現當代文學,既能調節(jié)課堂氣氛,也可以加深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理解。漢語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已有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從語言層面來說,漢語具有豐富的音韻美;從文學層面來說,它又具有豐富的藝術美;從表達內涵來說,它又具有豐富的意蘊美。從書法層面來說,它又具有豐富的視覺美。在漢語言文學邊緣化的背景下,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的核心內容,對固守傳統文化的陣地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

中學文言文思想內容加藝術特色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延續(xù)到了大學。學生認為只要和中學時代一樣,老師講授正確答案,學生熟讀背誦,然后就可以通過考試了。被動填鴨的后果,是使學生完全喪失了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中學強調學習知識,需要正確答案;大學培養(yǎng)學習能力,需要分析研究。古代文學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第一,加強作家作品導讀。作家作品的導讀,是古代文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1]可見要真正了解作品的內容,必須建立在對作家的真正了解之上。作家作品的導讀,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不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需要深入的挖掘和深刻的分析,抓住作家和作品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欣賞古典文學的能力和素養(yǎng)。作家獨特的人格特征和魅力,也會對青年學生的人格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屈子問天,賈誼論政,馬遷謗書,揚雄美新,孔融文采飛揚卻不能持論,蔡邕文壇領袖卻論文平庸,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導讀”來尋求答案。作品導讀并非教師滿堂灌,而是教師循循善誘,舉一反三,引導學生走進古代先哲的內心世界,感知他們的精神境界,領略他們的人性魅力,并由此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讓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融入他們的血脈。第二,使用古漢語字典。對于字典的使用,有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小學生查《新華字典》,中學生查成語字典,大學生只查閱英文詞典,似乎到了大學就不需要漢語字典了,這是極端錯誤的。我們知道學習英語要經常翻閱詞典,這樣很多單詞的用法就掌握了。學習古代文學,也必須經常翻閱古漢語字典,翻看使用多了,古漢語知識就積累起來。所以筆者上古代文學課程,要求學生必備王力主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此部字典還有一個好處,它所舉例子都是從古書中引出,對學生閱讀古文很有幫助。如“茹”字解釋:1.吃?!对娊?#8226;大雅•烝民》:“柔則茹之,剛則吐之。”蕭統《文選序》:“茹毛飲血之世?!?.蔬菜的總稱。枚乘《七發(fā)》:“白露之茹”。3.柔軟?!俄n非子•亡征》:“柔茹而寡斷?!?.度量,估計?!对娊?#8226;小雅•六月》:“狁匪茹?!庇?,猜測,猜想?!对娊?#8226;邶風•柏舟》:“我心匪鑒,不可以茹?!?.腐臭?!秴问洗呵?#8226;功名》:“以茹魚去繩,繩愈至不可禁?!蔽覀兩险n鼓勵學生經常這樣查閱字典,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又掌握了知識,積累多了,學生的知識底蘊就厚了。比如筆者在上《〈詩經〉研究》課程時候,有個學生發(fā)現《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鑒,不可以茹?!弊值浣忉尀椤安孪搿?,他認為是錯誤的,應該解釋為“包含”。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他查閱很多資料,寫出了一篇很有見地的論文。在當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經常查閱《古漢語字典》無疑是學習古代文學的一個良好習慣。第三,以科研促教學??蒲惺墙虒W改革的關鍵,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可以成為教學內容改革的先導。并可源源不斷地為教學提供新鮮的、創(chuàng)造性的內容。古代文學教學中,老師應該站在學術的制高點,有效地講解學術的歷史、現狀以及未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如筆者擔綱的專業(yè)選修課“《史記》名篇賞析”,首先給學生講述司馬遷坎坷的人生和熾熱的內心世界,然后介紹“中國《史記》研究會”這一全國性的學術團體的情況,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史記》研究中心”的情況,以及渭南師范學院建立的“中國《史記》研究網”,通過這些內容的介紹,學生就可以大致了解《史記》研究的情況,最后解讀《史記》具體篇目。講解的內容是筆者研讀的成果,近年來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論文,筆者有意在不久的將來整理出版。正是通過這種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授課教師身體力行的實踐,以教師的知識修養(yǎng)、人格魅力來感染和引導學生,客觀上也能提高教學的效果。

四、打破唯分數論的評價機制

老師上課滿堂灌,學生期末一張卷,高分者優(yōu)秀,不及格者重修,這是古代文學教學和評價的傳統模式。分數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參考,但并不是萬全的法寶,高分低能的現象就是在這一僵化的評價機制下產生。新的時代對人才也提出新的要求。2016年4月9日,陜西省委書記在西安交大校慶典禮上呼吁:“期待在我們三秦大地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像錢學森這樣的大師,以及像馬云、馬化騰這樣的引領時展的企業(yè)家。”[2]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世界的變化日新月異,清朝詩人龔自珍尚能發(fā)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喊,我們這樣一個大發(fā)展與大變革的時代,作為人文淵藪的高校,更應該倡導多元化的評價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成功提供價值支撐。除了考試外,還可以以論文和創(chuàng)作來評價,包括話劇創(chuàng)作、舞臺表演、教學比賽、詩詞大賽等等,這些都可以代替學分,促進學生靈活掌握和運用知識。比如筆者擔綱的專業(yè)選修課“《詩經》研究”和“《史記》名篇賞析”,以寫小學術論文來代替考試,效果不錯,每年都有學生寫出比較優(yōu)秀的論文;又如文秘專業(yè)的學生在校園創(chuàng)業(yè)成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主持學校大型晚會,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參加詩詞大賽獲獎,等等,這些都證明了他們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能力,對他們的評價就不宜唯分數而論。這樣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潛能,將來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所面臨的問題,甚至涉及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當然,時代和社會的影響是造成不良現象的重要因素,但我們不能一味抱怨而無所作為,教育本來應該走在時代和社會的前列,我們教學本身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些教改出于對某種背景的功利的迎合,其實丟失了古代文學的內涵與本質,更加速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邊緣化。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必須確立學生對母語的信念,只要古代文學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就不會中斷。即使在短時間無法阻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邊緣化的趨勢,也可以固守傳統文化的陣地,培養(yǎng)社會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許登孝.孟子導讀[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255.

[2]婁勤儉.西安交大建校120年講話[N].三秦都市報,2016-04-09.

作者:謝???單位:安慶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