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技能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傳統的教學方式。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大班教學模式,其缺點:第一,針對性較差,教師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確定以及難度的把握不可能照顧到所有的學生。其次,互動性會受到限制,導致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的解決,也導致學生個性特長展示的限制。再次,預習-聽講-練習-復習-考試的學習模式,在長期的強化后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了過于依賴教師的被動學習習慣,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善于思辨以及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很難得到鍛煉和提高。
(2)新課程新知識的更新較快。電氣信息類專業(yè),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共同發(fā)展,現代電子技術的發(fā)展為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又為電子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前進的動力。伴隨而來,出現了各種新技術和新知識。
(3)實踐能力鍛煉的欠缺。目前,很大部分的高校學生惰性比較嚴重,缺乏主動和積極思考的習慣,參加的實踐活動只限于課程的實驗和開設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這只是一種相對比較被動的實踐,這對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遠遠不夠。
2我院學生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體系
在我學院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yè)教學計劃中,電子設計能力作為教學培養(yǎng)的核心能力和特色能力予以突出。
(1)課程培養(yǎng)體系。課程培養(yǎng)體系以單片機課程作為核心課程,電路原理、數電、模電、電力電子技術和傳感器技術作為基礎課程,智能儀器儀表、嵌入式系統作為提高課程形成了電子設計能力的理論培養(yǎng)體系。按照電子設計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按基礎、應用、實用和綜合的方式整合相關知識的課程,每個學習情境也引用具體的產品項目,每個項目都要求從產品的技術要求出發(fā),按照技術資料查閱、熟悉器件性能、確定硬件電路設計方案、編制器件清單、制作硬件電路、程序設計、軟硬件調試、器件及模塊電路性能測試、性能指標測試等步驟實施。教學內容的選取充分體現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按基礎層、應用提高層、綜合設計開發(fā)層和科技創(chuàng)新層逐次提高的方式來設計實踐訓練環(huán)節(jié),從最基本的電路板設計到最小系統設計,再到控制系統的設計,從簡到難分布在第四到第六學期構成實踐培養(yǎng)體系。該體系注重“厚實基礎,自主學習,提高能力,不斷創(chuàng)新”。根據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特點,在每一個層的訓練過程中,以制作真實產品為任務;在訓練方法上采取普適性通用工作過程六步法,即從咨訊、決策、計劃,到實施、檢查、評估的步驟,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踐,形成“企業(yè)式”的訓練情境。我院“電子產品設計及制造工程訓練中心”,如圖2所示,是一個面向電氣、通信、計算機、機電類專業(yè),以學生電子設計專項技能、嵌入式系統應用開發(fā)能力、電子產品設計制造工程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標的校內工程訓練中心。其功能定位密切針對我省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業(yè)所急需的人才培養(yǎng),具有鮮明的應用性、工程性特征。中心的實踐教學體系由課程實驗、專項技能實訓、工程綜合訓練等三大模塊構成,教學、科研和服務功能有機融合,以構建系統的電子基礎工藝、嵌入式系統應用為主要方向的電子產品設計、制造及檢測的產學研基地為核心建設目標。該工程訓練中心建成后,將對我校電氣、通信、計算機、機電類專業(yè)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強化學生電子設計專項核心能力,培育具有地方特征的專業(yè)特色發(fā)揮重要作用,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相關專業(yè)內涵建設工作的深化。
(3)第二課堂的學習。我院目前主要有電子愛好者協會和計算機愛好者協會的第二課堂的建設。通過協會,從大一新生開始就吸收成員,從最初的興趣培養(yǎng),到后面的能力培養(yǎng)。相對應的學院開設有對應開放實驗室和提供相關儀器儀表供學生課余時間使用,過程中有指導教師參與解答學生的問題和困難。目前,我院建設有四級科研訓練體系,如圖3所示,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參加各類競賽和主持或參與申報各類的科研訓練項目。目前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和效果。
(4)實踐考核體系。我院加大考核方式方法與考核主體的改革力度,變傳統考核方式為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重視職業(yè)技能的考核,注重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采用筆試、口試、操作、論文、制作作品等多樣考核方式,采用校內老師、現場專家、學生考核評價相結合,或是學校、企業(yè)與社會考核評價相結合等多種評價方式,各種評價主體有明確合理的比例分配。第一課堂考核與第二課堂比賽相結合,校內老師評價與企業(yè)、社會評價相結合,學生之間自評、互評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模式,既培養(yǎng)了學生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3結語
1.1HIS系統
HIS系統,即醫(yī)院信息系統,借助計算機與其他各種通訊、電子設備,收集、整理病人的診療信息與院內各項行政管理信息,分類提取并兼顧數據交換能力,由此滿足全院所有授權用戶多樣化的功能需求。此系統與醫(yī)院運轉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息息相關,包含著許多子系統,如院長管理、病案管理、一卡通管理、醫(yī)院門診、劃價收費、藥房與藥庫設備管理系統、多媒體導醫(yī)功能等。目前階段,系統的基礎是電子病歷,中心是醫(yī)囑,能算得上真正的醫(yī)院信息管理系統,不過在實際應用階段,醫(yī)院大部分醫(yī)務人員對其接觸與了解有限,無法充分發(fā)揮原始數據的作用,要怎樣進一步完善該系統,使其與醫(yī)院的日常管理真正融合,是值得考慮的重要問題。
1.2信息系統現狀
從當前的狀況來看,醫(yī)院信息化建設有4個模塊,首先是前臺作業(yè)系統,模塊是針對患者而設置的,主要包括醫(yī)院信息系統;其次是作業(yè)系統,主要是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為醫(yī)生提供各種信息數據,具體包括實驗室信息系統、重癥護理病房、通信系統、血庫管理系統及合理用藥等;第三也是作業(yè)系統,主要用于醫(yī)囑、電子病歷以及臨床記錄等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其目的是在臨床活動中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對醫(yī)生的操作進行規(guī)范與標準化;其四是后臺管理系統,包含人力資源管理、成本核算與辦公自動化等方面,主要用于對醫(yī)院內部各級管理人員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有利于醫(yī)院運營水平的提高。其不足之處在于,各個系統之間是彼此獨立的,無法實現數據的共享,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很難全面了解醫(yī)院的具體狀況,為解決此問題,有些醫(yī)院研究出了以院長查詢?yōu)榛A的統計分析系統,但同樣存在著很大缺陷,主要體現在報表設計具有不固定性,無法進行更改,也就實現不了動態(tài)變化,當結構需要調整或數據需要更新時,系統靈活性較差,需要重新開發(fā),帶來諸多麻煩,浪費時間,而且,此類系統采用的統計查詢功能較為陳舊,不支持多維數據分析,難以為領導者提供有效的決策。
2醫(yī)院信息智能統計分析系統設計
某綜合性二甲醫(yī)院占地3.9萬m2,建筑面積8.5萬m2,共設有700張床位,下設具體科室有34個,包括內科、普通外科、腦科、骨科等。在崗員工有1056人,衛(wèi)生技術人員共783人,包括博、碩士75人,143名高級職稱者。2012年該醫(yī)院接了有近15萬的急診總數,住院病人超過了18000人,業(yè)務十分繁忙。由于工作量大,管理工作十分困難,如何高效整合海量的數據信息是醫(yī)院的考慮重點,為此,醫(yī)院對固有的信息化技術進行了改進,在原來信息智能統計分析系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優(yōu)化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系統設計
系統主要是對現有普通系統的改進升級,全面采集醫(yī)院信息,對各業(yè)務部門的數據加以整合,實現流程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數據要精確、一致,根據實際變動及時更新,在此基礎上搭建起綜合查詢分析系統,并根據分析結果形成績效考核體系,為領導在管理中做決策提供數據支持。無論是醫(yī)療器械、物資藥品,還是門診業(yè)務、醫(yī)療質量,通過信息整合,實現內部的信息共享,實現智能統計分析功能,進而提高醫(yī)院的信息管理水平。
2.2系統組成
通過對系統的設計,可將其分作4個模塊,各自發(fā)揮著應有的作用,層層遞進,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1)數據中心。
實際生活中,醫(yī)院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一項活動都會產生各種信息數據,在長期的業(yè)務運行中,信息數據堆積量恒河沙數,而且大多都比較陳舊,若依然在Excel或相關業(yè)務系統中儲存,其參考功能在當前的各種業(yè)務活動中難以凸顯,以至于歷史數據的價值下降。在保證業(yè)務系統處于正常狀態(tài)的基礎上,如何利用歷史數據,使其價值得到最大發(fā)揮是當前考慮的重點。最適宜的途徑便是建立數據中心,每隔一段時間,就按照統一規(guī)定的要求調取各個業(yè)務系統的數據信息,在數據中心實現各子系統間的信息共享,以便集中管理。數據中心是統計分析系統的基礎。
(2)綜合查詢分析中心。
模塊尤為重要,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從大量信息中篩選出有用信息,必須依靠強大的查詢功能實現,它為系統的實現和應用提供支撐。關于醫(yī)療信息數據,通常會分作數量表述信息和描述性信息兩種,前者是一種量值,如病人數量、看病花銷、急診人次等,后者則是一種維度,包括診斷日期、所屬科室、病人狀況、藥品名稱等。這二者是構成報表的基礎,為獲得想要的信息,可對量值和維度進行相應的組合,以此為基礎開展綜合查詢分析中心的構建工作。綜合查詢分析系統意義重大,除了基本的查詢功能,還具備許多特殊性能,如具有根據數據模型進行數據鉆取、交叉與旋轉等分析的能力,從而實現同時對多個業(yè)務系統的查詢;能夠進行實時查詢,和各報表間的關聯查詢,在此基礎上還能進行相關分析,并對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做出預測,實現各種高級分析功能;實現了各類圖表連動直觀的分析,如面積圖、餅狀圖、直方圖等。
(3)績效考核體系。
績效考核在醫(yī)院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關鍵,從側面反映出了醫(yī)院的實力狀況,對個人或科室進行綜合性評價,實行獎懲制度,有利于調動個人的積極主動性,且在各部門間建立起良性競爭,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通過考核,員工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身不足,針對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不斷完善自身,為企業(yè)帶來更多的效益??冃Э荚u體系需要綜合醫(yī)療質量和效率、經濟條件以及科研統計等諸多因素,并把握好主要和次要。
(4)決策支持中心。
模塊的重要性同樣不能忽視,醫(yī)院的信息化管理如果想真正實現,就必須以正確與合理的決策作為依靠,而這一正確合理性,收到的各種信息能夠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這就要求引進商業(yè)智能技術,結合現代統計學理論,全面整合醫(yī)院業(yè)務數據,規(guī)范各節(jié)信息流程,給出結合醫(yī)院實際、客觀合理的相關信息,從而在管理者宏觀與微觀的決策管理過程中提供有益有效的依據。
3醫(yī)院信息智能統計分析系統的實現方法與手段
在當前信息化時代,實現信息化管理已成了必然趨勢,醫(yī)院也不例外,為適應時展要求,需加大研究力度,逐步實現醫(yī)院信息智能統計分析系統并對其不斷完善。系統的基礎是HIS系統,并借由同LIS、PACS等系統進行結合而建立的,通過建立數據中心,依照相關標準,實現各業(yè)務系統的數據共享,以方便后面的集中管理。歷史數據亦有其存在的價值,應充分挖掘,將其調入到數據中心,按照不同的標準將數據分類匯總,并通過系統將數據分組、進行統計與趨勢分析,由此得到所需指標的具體狀況,總結出變化動態(tài),且能夠通過簡單明了的圖像顯示出來。為給管理者的決策提供更多方便,進一步提高醫(yī)院管理水平,有必要將各種整合好的信息進行轉換,轉換成知識,在理解和運用方面都比較容易,而如何將整合的數據轉換成知識呢?通常要借助數據倉庫、數據挖掘技術以及分析處理工具等,組成一個整體。而轉換的關鍵在于要從海量的信息數據中篩選出相關的,并對其進行清理,確保所選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經過ETL過程(包括數據的抽取、轉換、裝載三步)合并數據,并通過企業(yè)級的數據庫進行存儲,由此得到醫(yī)院醫(yī)療管理數據全局性的視圖,以此為基礎,借助相適應的查詢分析、數據挖掘工具以及多維OLAP、混合OLAP、關系OLAP等技術對視圖進行適當的處理,將信息轉換為知識,管理者通過認真理解并掌握這些知識,做出的決策更加科學,管理工作質量也大大提升,效益十分明顯。
4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企業(yè)管理發(fā)展的趨勢是會計工作的重點由過去單純的“資產計價,確定收益”向“目標與控制”管理轉化。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企業(yè)會計轉變職能,及時反映管理所需的事前、事中的財務信息,企業(yè)應用管理會計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一、管理會計應用現狀
就目前狀況看,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yè)中的應用效果還不很樂觀。其主要問題在于:1、理論研究不夠。管理會計是一門新興科學,我國會計界對它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嚴密的基本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仍停留在簡單方法的介紹方面,忽視理論系統研究,缺乏對實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2、實際應用效果不太明顯;3、會計人員適應性差。由于基層會計人員素質較低,會計管理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初級階段,加之企業(yè)高層管理者沒有深刻理解現代管理會計知識,使得企業(yè)開展管理會計活動受到冷漠,甚至他們對管理會計的實用性和效益性還存在疑慮。
二、推行管理會計制度,完善企業(yè)管理
管理會計是企業(yè)管理的主要組成內容,是企業(yè)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說,沒有管理會計的有效運用,企業(yè)管理也將成為一紙空文。
(一)以“目標成本”為起點和核心,深入挖潛增效。管理會計區(qū)別于傳統會計,在于管理會計既注重對成本的“數量管理”,也注重對成本發(fā)生的前因、后果追蹤分析,能夠從源頭上尋找到產生差異的數額及原因,從而達到持續(xù)降低成本的目標。
(二)全方位進行成本控制。我們應充分運用量本利分析法、投資決策分析的回收期法等管理會計方法,認真推行責任會計制度,將企業(yè)成本控制與責任部門有效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目的。其中,責任會計制度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將企業(yè)日常工作分權管理,使高層管理人員集中精力抓長遠,各層管理人員在權限內,放開手腳搞管理,并通過績效考核,發(fā)揮激勵作用。責任會計制度建立模式沒有固定形式,各有側重,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l、科學地制定責任目標成本,分解成本指標。產品成本目標的確定,可以根據同行業(yè)先進水平確定,也可采取市場法來計算,即“售價—目標利潤—稅金費用”,并將產品質量、生產費用及數量、結構指標按照一般獨立生產經營企業(yè)的常用方法逐級分解。
2、建立責任會計賬簿,確定責任主體。為了及時、準確反映各責任單位或個別工作效率,在會計賬簿及記賬憑證上增設責任單位一欄。根據管理會計的要求,企業(yè)可以對“原輔材料”按實際采購量的目標成本記賬。而對“生產成本”、“產品成本”則按計劃(或標準)數量的目標成本進行記賬。
3、定期報告,兌現獎罰。管理會計報告可以設計產品成本會計、責任單位成果計算報表、責任單位收支報表、責任中心績效考評報告等專用表格,上面應記載目標數、實際數和差異數,這些報表既要與對外報表保持有機聯系和對應關系,也要滿足反映各責任單位經營管理的要求。會計人員應根據這些報表所反映的差異數,計算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及程度,做出獎罰評價意見報送單位高層主管。
高校的基石是教書育人。良好的教學質量,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是高校一貫的目標,而目標的達成離不開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今,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已經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教學方法也必然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高校青年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新生力量,是教學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國家重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要求新進教師必須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課程整合能力,因此絕大部分新進教師都要通過考核才能上崗。然而,高校青年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整合能力發(fā)展存在著現實困境。一方面,很多青年教師沒有師范教育的背景,對教學基本理論缺乏系統的認識和實踐,盡管入職前有短期培訓,但卻難以帶來質的提升。工作后,由于專業(yè)的限制使得青年教師缺少和其他專業(yè)教師的交流,加之學校對信息技術能力與課程整合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不重視或不規(guī)范,使得信息技術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被忽略。另一方面,很多教師堅持按照自己曾經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來教授當下“數字原著民”背景的學生,盡管部分教師意識到需要重視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整合,但是在實踐中卻沒有產生預期的教學效果,這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師提高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能力的訴求。剖析高校青年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整合能力發(fā)展存在現實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針對信息技術教學能力的培訓不多。高校在青年教師入職之初提供的培訓較短,沒有專業(yè)針對性,且機會有限。這使得教師入職后很容易忽視信息技術對教學工作的影響力,甚至是忽視教學質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業(yè)務能力的提升和與職稱評定密切相關的科研工作中。
第二,教師在培訓中學習的多為教育觀念,但這些觀念性知識很難直接轉化到教學實踐中。教學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樣的教學方法與技術應用于不同的授課對象和教學情境時產生的效果存在差異。因此,即使青年教師完全掌握培訓課程中的知識,仍然不能確保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培訓多在教學現實場景外開展,脫離現實教學場景的培訓難以給受訓教師深刻的印象,使其缺乏對所學技能在課堂中實際運用的直觀感受。
第四,在培訓的過程中,教師大多被動地接受觀念、技能和經驗的傳授,其主動性被抑制。而實際上,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是受訓教師最主要的學習需求,他們會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給予高度的重視并積極配合學習。反之,培訓效果就不會深刻,無法帶來培訓后的反思,改善教學更無從談起。
第五,績效考評機制動力不足。很多高校僅重視科研的考評,相反,學校的基本職能——教學,卻常常只有課時數、是否有教學事故、學生獲獎情況等幾個簡單的考評點,師生互評、課堂教學評價等僅僅被定義為參考依據。在這樣的大方向下,課堂的信息化程度就更容易被忽視。
二、高校青年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模式
針對上文對高校青年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整合能力發(fā)展困境的分析,筆者認為,消解困境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考量:第一,重視青年教師入職新鮮期的教學習慣培養(yǎng),重視入職初期的培訓力度和頻度,幫助青年教師形成以教學效果為導向的基本理念和包含教學設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良好的備課范式。第二,減少培訓中大量的理論灌輸,將信息技術的培訓回歸到教學的本質問題上來,即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第三,在培訓中構建更多的真實場景,營造多維的任務,使得受訓教師不斷接受各種現實教學場景的考驗,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促使教師深入思考和反思所學的內容,使得培訓內容的可操作性增強,對現實的指導意義增大。第四,強調培訓教師和受訓教師的平等互補關系,可以以團隊和研討的方式,交流困惑,增進溝通,達成一定的共識并生成解決問題的對策。第五,關注受訓教師的后續(xù)支持,從情感、專業(yè)、資源、制度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氛圍支持,提供足夠的外部動力。具體而言,困境的破解需要多方面的資源和人員整合,形成合力構筑培訓的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培訓理念的更新
將信息技術整合到課程中要有先進的理論做指導。發(fā)展多年的建構主義理論,是目前實踐效果最好的指導理論。但是,很多信息技術培訓課程本身卻是以傳統教學結構來設置培訓課程,即按照“以教師為中心”的方式,傳授如何在課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尋求學生的自我建構,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將信息技術整合到課程之中,其本質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將教師的角色轉為主導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們的培訓也應該遵守這樣的課程結構,密切關注培訓課程的設置是否符合培訓教師和受訓教師各自的角色定位。同時,新型的“雙主”教學結構也要注意學教并行,互動共促。
(二)培訓人員的整合
信息技術整合能力的培養(yǎng)本身就是跨學科的,涉及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和一線教學專家。術業(yè)有專攻,不同知識結構的學者有不同的視角與關注點。傳統的培訓將學科專家和信息技術專家置于過高的位置,而實際上信息技術專家、學科專家與一線教師之間并不是指導者和被指導者的關系,而應該是不同視角下的專業(yè)融合。應該將信息技術特長、學科專業(yè)與一線教師的豐富教學經驗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形成有效的教學設計,在整個過程中始終沿著思考、設計、實踐、觀察和反思改進的線路進行。學科專家和信息技術專家不再是分上、下半場為教師培訓,而是跨學科視域統合下的團隊協作。同時,高校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本身已經比較優(yōu)秀,不能被簡單地認定為需要幫助的弱勢者,培訓應該是建立一個共同體,更多地進行平等交流。
(三)培訓平臺資源的整合
搭建有長效機制的網絡互動平臺,記錄教學的過程和教師的成長經歷,有效整合教學優(yōu)秀案例和素材,輔以定期的交流研討,延展培訓的時效性和覆蓋面。
(四)制度的保障
1.校際合作。由于資源與人員都是跨校的,因此培訓不可能由一家單位來全部承擔,院校間的協作成為必然。培訓團隊的多元化,能碰撞出智慧和創(chuàng)新。另外,要建立激勵制度保障穩(wěn)定的培訓核心團隊,建立高效能的共同體,秉承開放、多元的主導思想,形成有效地輸入并產生積極正面的輸出,在良性的過程中不斷提供激勵措施不斷優(yōu)化整個系統。
2.校內績效制度傾斜。良好的政策傾斜可以快速有效地促進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使用。具體而言,可以設置更多傾向教學的績效考點;細化考評等級與標準,確保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設置更多職稱評定的考量維度,使得教學的地位與科研的地位能平齊,允許更多教學型教授的出現。
三、高校青年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可行途徑
(一)重視研究視域的融合
加強跨專業(yè)、校際間的合作,整合教育技術專家、學科專家和一線教師的力量,以研究團隊的方式改革教學形式,同時加強教學研究課題與力量。比如可以跨校組織信息技術應用成果的比賽,吸納優(yōu)秀的信息技術人員或者一線教師參與教材的開發(fā)與編寫等。
(二)建立機制與制度
提升高校教學督導的地位,或者建立專門的教學中心等相關職能機構,有計劃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從管理角度整合項目、資源、績效評價等,以服務教師為出發(fā)點,形成整體的培訓規(guī)劃。以不間斷的教師培訓、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優(yōu)秀教師講座、展覽等活動與項目為抓手,從方法、資源、教學設計、媒體、評價等多方面開展咨詢、研討、競賽形式的幫教聯動,形成重視教學、重視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氛圍和機制。在評價標準上明晰細節(jié),充分發(fā)揮制度的杠桿調節(jié)作用,保證教學型教師和科研型教師的同等地位,在職稱評定、工作考核和獎勵措施的制定中給予適當的傾斜,從而更好地調動青年教師對教學的關注。
(三)培訓體系的建立與調整
首先,變定時定期定內容的培訓活動為“項目依托+專題串聯+微格教學”的培訓體系。根據實際情況和專業(yè)特色開發(fā)有針對性的項目研究,如內涵建設、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等多種教學研究項目。其次,將集中的培訓轉化為專題的形式分布在項目中進行,如白板在課堂中的運用、如何提問等針對性極強的小型研討。最后,重視在實際教學環(huán)境下的信息技術整合能力培訓。要求青年教師必須參與微格教學的拍攝和觀摩研討,通過微格教學直觀感受信息技術在課堂中運用的經驗與教訓。通過上述的三個步驟,將整個培訓體系變成實戰(zhàn)狀況下的“研討—實踐—反思—再研討”的良性循環(huán)。
(四)重視校本培訓
由于各個高校的生源各不相同,專業(yè)學科的設置也各有方向,因此,在依靠跨校級間合作的同時,還要重視校本課程的培訓。要利用本校資源,充分發(fā)揮本校優(yōu)師名師的幫教作用,在績效考評制度的支持下使更多老師能得到同行同專業(yè)優(yōu)秀教師的系統指導,同時也有條件在自身課堂中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實驗。
(五)提供技術支持
搭建教師學習的網絡協同平臺,結合重構的培訓體系建立技術推廣區(qū)、資源庫和研討區(qū)。技術推廣主要介紹國內外最新的教育及相關專業(yè)軟件,包括操作方法、安裝與漢化包、應用小樣例的介紹等。資源庫以微格教學、專家點評、優(yōu)秀教學案例和信息技術整合教學的課堂反饋評價為主,通過高校舉行的多項信息技術教學項目不斷充實和完善資源庫。結合項目管理,發(fā)動和邀請專家就資源庫和項目進行中的問題研討交流。
四、總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053―01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遇,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和工作的重要手段與平臺,但是將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一直是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目的是針對不同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將自己的才能發(fā)展到最好,從而實現教與學的最優(yōu)化。
一、多元智能理論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依據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他的《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擁有相對獨立的至少八種智能,即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智能、自然智能和有待于進一步驗證的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潛藏著多種智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智力,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和方法,學生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就可以實現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多元智能理論引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學對象的差異提供有區(qū)別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三、多元智能理論下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
將信息技術帶進教學,本身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的協調一致。多元智能理論作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先進指導理論,為目標的實現指定方向。
1. 合理搭配小組成員,建立智能互補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遵循智能互補的原則,把班級成員分為幾個小組,然后同一小組的成員一起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最后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這種小組協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極高的協作機會,有利于形成互幫互學的合作伙伴關系。從而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發(fā)現自己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并全面提升學習效率。
2.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理解重難點問題?!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學生一定會專注于學習。要維持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必為學生創(chuàng)設富有趣味、生動活潑、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而信息技術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能力,它能夠通過圖、文、聲三位一體的途徑直接輸出,它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的形象性、真實性、趣味性是其他媒體與手段無法媲美的,它可以把一個個枯燥的文字符號轉換成一幅幅形象、逼真、生動的靜態(tài)或動態(tài)畫面,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并加深學生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使學生能更為主動地投入學習。
3. 豐富學生閱讀體驗,激發(fā)學生寫作熱情。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將人物、動物、背景等小圖片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圖片,組合成“圖”,編寫故事,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聲音素材和影像素材可以喚醒學生對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有利于學生細致觀察生活中一些稍縱即逝的細節(jié)。對于閱歷有限,以形象思維見長的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激活想象力,并延伸到自己的各式各樣的生活活動中。
在教學之余,我也思考著教學與科研,嘗試撰寫教學論文。由本人撰寫的論文《怎樣說好一節(jié)物理課》榮獲溧陽市職教論文二等獎。經過仔細修改后,論文《怎樣說好一節(jié)物理課》又榮獲20xx年常州市職教論文一等獎,之后本人陸續(xù)撰寫了師德交流論文《紅專并進、為人師表》和《淺談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等校級交流論文。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向有經驗的老班主任學習,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陸續(xù)擔任0201班見習班主任和0116班見習班主任,兩個班級都被評為校文明班級。在20xx年度本人被學校評為優(yōu)秀見習班主任。從20xx年9月至今,本人擔任0419電子商務專業(yè)綜職班班主任,在20xx學年上半學期,班級被評為“保護財產先進集體”“值周工作先進班級”在首屆校運會上,班級榮獲“精神文明風尚獎”
通過學習本人基本上已經掌握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和多媒體制作技術,能夠靈活的運用Flash、PPT和Authorware制作教學課件以及網頁制作技術。由本人制作的課件《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榮獲校課件評比三等獎。由本人設計的網站《走進電子商務》在20xx年溧陽市專題頁評比中榮獲三等獎。在20xx年3月開通個人主頁《教學與課件資源交流》(校主頁七色彩虹教師空間曲長利個人主頁)作為一個與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平臺。
本人積極參加各種繼續(xù)教育培訓,在20xx年9月本人參加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被選為溧陽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骨干培訓教師。
在畢業(yè)班教學中,所帶畢業(yè)班0116班和0201班一次性通過了高中物理實驗會考和理科綜合考試。所帶0217班一次性通過省單招技能考核。
教師自我鑒定范文:本人自工作以來,認真鉆研教育教學方法,學習新課程理念,研究課堂、研究學生,付出終有回報,在溧陽市第四輪教育教學基本功競賽中我榮獲二等獎,在20XX年度學校教師技能競賽榮獲二等獎。
在教學之余,我也思考著教學與科研,嘗試撰寫教學論文。由本人撰寫的論文《怎樣說好一節(jié)物理課》榮獲溧陽市職教論文二等獎。經過仔細修改后,論文《怎樣說好一節(jié)物理課》又榮獲2002年常州市職教論文一等獎,之后本人陸續(xù)撰寫了師德交流論文《紅專并進、為人師表》和《淺談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等校級交流論文。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向有經驗的老班主任學習,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陸續(xù)擔任0201班見習班主任和0116班見習班主任,兩個班級都被評為校文明班級。在2002年度本人被學校評為優(yōu)秀見習班主任。從20XX年9月至今,本人擔任0419電子商務專業(yè)綜職班班主任,在20XX學年上半學期,班級被評為“保護財產先進集體”“值周工作先進班級”在首屆校運會上,班級榮獲“精神文明風尚獎”
通過學習本人基本上已經掌握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和多媒體制作技術,能夠靈活的運用flash、ppt和authorware制作教學課件以及網頁制作技術。由本人制作的課件《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榮獲校課件評比三等獎。由本人設計的網站《走進電子商務》在20XX年溧陽市專題頁評比中榮獲三等獎。在20XX年3月開通個人主頁《教學與課件資源交流》(校主頁七色彩虹教師空間曲長利個人主頁)作為一個與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平臺。
目前全市中小學有信息技術教師54人,年齡在35至40歲之間,達到了40人,教師隊伍相對比較年輕。通過加強信息技術課程建設來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研究活動,舉辦網絡備課活動,通過從教學設計到教學設計的實施(上課)的教學案例課,以快樂學習、合作學習和項目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能力和上課能力,突破信息技術課重視操作的教學局限,引領信息技術教師改變原有封閉、固守的課堂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科學、快樂的教學氣氛。
通過教研、培訓、網絡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強了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建設,培養(yǎng)××市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白山市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吉林省信息技術學科骨干教師,使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素質在整體上有一個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課題引領教師開展網絡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區(qū)門戶網站(*),以教育信息化為切入點,整合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結合我校確立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專業(yè)化建設課題研究方案》,引領信息技術教師深入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網絡研修促進教師研修能力提高”子課題研究。開展吉林省教育資源庫試點——信息技術課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師研修論壇板塊*),上傳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教案)500多課時。全面規(guī)劃××市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技術框架,組建××教育區(qū)域性教師網絡研修模塊(*),規(guī)劃48個學?;蚪萄腥ψ樱⒅鼐W絡研修的技術管理,組織9名信息技術教師申報吉林省教育信息網信息員并得到聘用,對吉林省教育社區(qū)網站進行全面管理,在技術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開展網絡研修工作,為課題結題做好材料收集與過程管理工作。
為加強我市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工作,舉辦了全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遠程建立網絡空間技術培訓班。培訓的主要技術規(guī)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區(qū)門戶網站(*,注冊個人空間、管理個人空間、在空間信息、建立并管理學校圈子(博客群組)、在吉林省教育論壇主題信息等網絡技術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遠程網絡技術能力,為各校開展網絡研修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師建立了自己的個人空間(博客),自主開展網絡研修活動。
三、教育技術培訓基地和學校網站建設全面發(fā)展
開放農村遠程教育多媒體網絡教室的使用,加強機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內及設備的清潔,注意防火,及時關閉電源。加強學校計算機系統維護和網絡安全工作,保障學校機房及部室計算機網絡正常使用,為全市中小學教師提供良好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基地,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教學研究網絡環(huán)境和學校網絡辦公環(huán)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網加強××市教師進修學校網站建設(*),合理規(guī)劃欄目,豐富模塊內容,集成教育新聞資訊、教師網絡研修、教師研修論壇、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庫建設為一體,及時學校公開的教育教學信息,在互聯網搜索引擎中,“××市教師進修學校”相關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網站收錄,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學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網自助建站系統(*)建立全市中小學校網站體系,創(chuàng)建了以××市教師進修學校網、××教育督導網、××市教育科研網為信息與網絡研修為主核心網站,全面規(guī)劃全市28個教育網站體系,集教育網站\個人空間\教育論壇為一體,整合教育新聞資訊\教師博客日志\教育論壇主題,初步建立教師網絡研修“網站+空間(博客)+論壇”技術模式,指導全市中小學校建立網絡研修網站,為全市中小學校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教師網絡研修的技術含量。
四、教師信息化教育取得了豐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組織我市中小學教師參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社組織的“惠普杯”中國教育信息化優(yōu)秀論文評選活動,信息技術教師在技術上給予指導。論文圍繞“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強化資源整合與應用、推進教育信息化健康發(fā)展”這個主題,結合當前我市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需要,涉及到推進教育信息化體制機制建設、整合教育信息化資源、服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信息化建設對教學變革的影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及網絡研修等方面,科學總結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有61名教師的57篇論文參加評選,獲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論文一等獎24篇,二等獎33篇;獲國家教育部中國教育信息化論文二等獎2篇,三等獎6篇,優(yōu)秀獎9篇,17篇論文由中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論壇專刊收錄(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吉林省賽區(qū)選拔賽中,我市有30名教師參加競賽,有33人獲一等獎,3人獲優(yōu)秀獎,獲優(yōu)秀指導教師獎3人,××市外國語學校被評為優(yōu)秀組織單位。
那么,信息技術教學應該如何有效實施?這幾年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實踐過諸如示范講解與鞏固練習、任務驅動、強調理解與操作并重等多種課堂教學策略。在規(guī)范教學方面,我們設計每一節(jié)課、開發(fā)校本課程,起到一定教學效果。但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讓學生真正樂學、便學、有效地學,達到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目的呢?以活動為載體實施信息技術教學,是改進目前教學狀況的一種有效做法,能較大程度發(fā)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活動中實現知識與技能的習得。
一、巧妙設計活動,促進學生樂學
1.活動目標多元化
活動目標是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既幫助教師把握活動方向、活動進度及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給以適時指導、控制或修正教學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又有助于學生在活動中對照自查,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以活動為載體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的制定可以從任務目標、知識技能目標、成果目標、情感目標等方面考慮,根據學生學習能力,適當提高或降低活動要求,在實現總體目標的過程中設置多元化、層次性的階段目標,有利于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少到多地積累經驗,消除學習障礙。結合三維目標要求與教學實際情況,以信息技術活動的內容,即信息的獲取、存儲、加工、交流、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為基礎制定知識技能的目標框架,并不斷加以充實。
2.活動內容情境化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長”、“經驗改造”。結合信息技術學科應用性、實踐性、工具性、綜合性等特點,將信息技術課程大綱要求進行梳理,列出各章節(jié)的學習任務及的知識點要求;進而立足地方學校特色,從學習生活實際出發(fā),將知識技能要求融入到身邊具體的案例任務中,由學生親歷自主選擇信息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活動中形成經驗。比如,在信息的集成與交流部分,組織學生用幻燈片、網頁、小報、電子書等形式,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風俗。學生利用假期通過走訪、社會調查、網絡文獻搜索等活動,積累各類資料,利用各種多媒體信息加工軟件,制作出圖文影音并茂的作品,體現了信息綜合技能的應用。
3.活動任務具體化
由總到分、由大到小、由粗到細進行活動任務的具體化設計便于教學的有效組織實施、增強可操作性,學生也能在及時的實踐鍛煉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在任務設計的過程中,要精心選擇材料、合理安排結構,注意對對知識邏輯結構的體現。具有一定的游戲性、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任務,更加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
如結合學校科技節(jié),組織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制作科技小報、設計科技節(jié)LOGO、海報,用幻燈展示交流研究成果,細化每一部分的任務,從論文的編輯與格式修飾到圖文混排,從對圖片的簡單加工、動畫制作及音視頻處理到綜合集成多媒體信息表達主題。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一個個挑戰(zhàn),從而獲得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
二、精心組織活動,促進學生便學
1.豐富數字化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既要從內容也要從形式上加以豐富,包括了支持組織活動過程的各類活動計劃表格、文檔資料以及知識技能學習的資源等,將各階段的活動目標、知識點摘要、示范作品、素材資源和必要的常用軟件資源分類管理,便于學生與教師調用。特別要加強通用性的多媒體素材資源的開發(fā)與積累,增強資源的壽命和應用范圍。
2.開放個性化存儲空間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會產生許多過程性資料,指導學生合理地組織存儲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盡可能為每位學生或各個學習小組提供安全、穩(wěn)定、快速的個人資料存儲空間,能方便學生進行資料的分類保存、上傳、下載。這方面應結合具體情況實施,移動存儲設備比較方便,但會給學生帶來負擔;網絡U盤、電子郵箱也是一種較好的途徑,但會存在速度和空間大小的問題;目前,利用NAS(網絡存儲技術)搭建學校內部的文件服務器,利用內部網絡進行傳輸,是一種較理想的方案。
3.搭建網絡化教學平臺
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技能需求,設計學校信息技術學習網站,包含了各章節(jié)的學習目標、知識點摘要、課程視頻及應用操作指南、作業(yè)訓練及討論區(qū),可以讓學生的問題和訴求及時得到解決和回應。教師應參與到各組學生的活動,了解其進度、困難,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并根據活動實踐需要,不斷完善網站框架結構、豐富資源。不斷豐富教學應用平臺,以達到支持支持多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下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目標。
三、延伸拓展活動,促進學生有效地學
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工具,也是學習的內容,做到活動的精心設計和合理組織,是為了實現有效的學習,讓學生學會。以活動為載體的信息技術教學不能僅停留在活動表面,要跳出課堂活動的小范圍,拓展和延伸學生活動空間,加強知識技能的實踐和實現遷移;要通過活動引發(fā)學生參與思考實踐,采用專題講解、階段小結、展示評價等方式,使知識得到歸類、總結、內化,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結構,使自身知識技能得到升華。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做到示范引領作用,重設計與組織,盡量少講、精講,帶領學生在活動中學,活動方式以靈活多樣的學生活動為主,包括自主探究、分工合作、交流討論、實踐應用,給學生更多活動的空間。通過搭建各類課內外活動平臺,比如結合學校的讀書節(jié)、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等組織學生開展各類綜合實踐活動,進行觀摩、科學研究與技術實踐,進一步擴充視野。開展一些實驗、技能競賽或興趣活動,如計算機的組裝、維護與維修,網絡的架設與配置,計算機網絡的安全,黑客攻擊與防范,軟件(動畫、課件、網頁、小程序)制作,以此建立相應的學習小組,幫助學生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
組織活動實施,還要做好活動介紹、宣傳動員,讓學生了解活動的目的;合理組織各班學生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加強紀律教育與監(jiān)督,引導學生健康上網、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對少數沉溺于娛樂的學生要進行個別交流和適當約束;聯系年級、團委部門,認真對待并組織好成果的展示與評價,利用學校宣傳櫥窗、網絡或其他途徑將優(yōu)秀的活動成果做分期展示,給以一定的精神或物質獎勵,將對學生起到相當的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