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范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第1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 素質教育 課程 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是要求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把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yōu)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

1.信息技術是一種技術手段,既應用于教師的教,又使用于學生的學;既是輔助教學的演示工具,又是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2.信息技術是無盡的資源。它既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又發(fā)揮著教學環(huán)境的作用。整合要讓信息服務于課程,以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又以學生個體符合時代需要的和諧發(fā)展為目的,讓學生充分接觸、使用信息技術,以信息技術促進學習改善。

3.整合是革命性的教學模式,它將引起學習方式的改變。信息技術能改善傳授式、接收式學習,加強指導性、探究式學習。

4.整合要以系統(tǒng)論的觀點為指導,綜合應用傳統(tǒng)媒體與信息媒體,使兩者各展所長、互為補充。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原則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體現(xiàn)學習的發(fā)現(xiàn)、探索教學過程的原則。

它強調利用信息技術對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給學生以展示,強調對知識的探索、應用和遷移。這種整合是以教學的具體任務為完成目的,有意識地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學。其目的是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的、動態(tài)的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讓學生做到個性學習與協(xié)作和諧統(tǒng)一,以達到學習的目標。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原則。

任何教學改革,教師都是最初的創(chuàng)造者和最終的執(zhí)行者。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教師應根據教學本身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尋找切入點,創(chuàng)設具有豐富性、挑戰(zhàn)性和開放性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應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更為寬廣、有彈性且具有創(chuàng)意的學習空間,使以學生為中心、基于資源及交流討論的全新教學方法得以實現(xiàn)。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體現(xiàn)知識學習和創(chuàng)新精神相結合的原則。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支持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與方法研究相同的知識,對已有的知識從多角度去思考與再認識,從而產生新的認識。這便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產生源頭。

4.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體現(xiàn)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基本工具的原則。

信息技術的教育已經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擬教育者,或是練習機器這樣一個相對被動的角色。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應讓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知識所需信息、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和能力

學習資源的全球共享,虛擬課堂、虛擬學校的出現(xiàn),現(xiàn)代遠程教育的興起,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學習,學習空間變得無界限了。教育信息化還為人們從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終身學習轉變提供了機遇和條件。終身學習就是要求學習者能根據社會和工作的需求,確定繼續(xù)學習的目標,并有意識地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實現(xiàn)學習目標。要實現(xiàn)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教育必須進行深刻的變革:使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作業(yè)協(xié)同化,把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和能力作為培養(yǎng)目標。

2.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教育信息化為終身學習帶來了機遇,但只有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才能把終身學習看成是自己的責任,才能夠理解信息所帶來的知識并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所有這些必備技能和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3.培養(yǎng)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

在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中,人們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學習者的學習主要不是依賴教師的講授與課本的學習,而是利用信息化平臺和數(shù)字化資源,師生之間開展協(xié)商討論、合作學習,并通過對資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識、發(fā)現(xiàn)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展示知識的方式進行的。

因此,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要使學生掌握以下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1)利用資源進行學習;(2)學會在數(shù)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fā)現(xiàn)的學習;(3)學會利用網絡通訊工具進行協(xié)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4)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chuàng)作平臺,進行實踐創(chuàng)造的學習。

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義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internet)等,將其與課程整合有以下五方面的意義。

1.多媒體計算機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xiàn)。

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于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此外,這種交互性還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

2.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多樣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即人類獲取信息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他還做了另一個實驗,是關于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的效果。這說明多媒體計算機應用于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識的保持。

3.多媒體系統(tǒng)具有超文本特性,因而可以實現(xiàn)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腦的聯(lián)想思維方式,用網狀結構非線性地組織管理信息的一種先進技術。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包含圖形、動畫、圖像、聲音、視頻等其他媒體信息,那就成為一個超媒體系統(tǒng)。利用多媒體的超文本特性可實現(xiàn)對教學信息最有效地組織與管理。

4.計算機的網絡特性不僅能更好地實現(xiàn)個別化學習,而且有利于實現(xiàn)能培養(yǎng)合作精神并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發(fā)展的協(xié)作式學習。

傳統(tǒng)CAI只是強調個別化教學,個別化教學策略對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指導無疑是有好處的,但是隨著認知學習理論研究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只強調個別化是不夠的,在學習高級認知能力的場合(例如對疑難問題求解或是要求對復雜問題進行分析、綜合、評價的場合),采用協(xié)作式教學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所謂協(xié)作式教學策略,要求為多個學習者提供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綜合的機會,以便集思廣益。這不僅對問題的深化理解和知識的掌握運用大有裨益,而且對高級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而,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協(xié)作學習正日益受到國際上愈來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與關注。

5.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的結合有利于實現(xiàn)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促進信息能力發(fā)展的發(fā)現(xiàn)式學習。

創(chuàng)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獲取、分析、加工與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會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備的兩種重要的能力素質。這兩種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需要特定的、有較高要求的教學環(huán)境的支持,多媒體的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的結合,正好可以為這兩種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營造最理想的環(huán)境。眾所周知,因特網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這些知識庫和資源庫都是按照符合人類聯(lián)想思維特點的超文本結構組織起來的,因而特別適合于學生進行“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探索”式學習,這樣就為學生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綜合以上五個方面的分析可知,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若能與各學科的課程加以有機整合,確實可以具有優(yōu)化教育、教學過程的多種寶貴特性。這些特性的集中體現(xiàn)就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營造最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劉羿.電子商務網絡技術基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范文

廣東湛江一中 鐘和軍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里什么

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教師變革教學行為的工具,為課程提供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使得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因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和諧互動的整體??梢詫⑿畔⒓夹g與課程整合的整體系統(tǒng)分解為三個層面(如圖1所示),每個層面又包括不同的層次。

1.功能層面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如下不同的層次:(1)輔助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充當教學媒體而成為教學結構四要素(學生、教師、教材、教學媒體)之一,也是協(xié)助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工具,例如計算機輔助教學。(2)支撐式教學。CAI課件、積件、教學資源庫、多媒體著作平臺、教學管理軟件平臺等都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技術支持的作用,教學活動更趨多樣化和開放性。(3)主體化學習。教師通過網絡把課程和作業(yè)等內容上傳到教學系統(tǒng)中,學生利用帳號和密碼登錄、瀏覽或下載學習資料,學生自主學習是其基本特征。(4)個性化學習。在迅速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的支持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現(xiàn)有知識水平、學習習慣和自身需要等情況選擇和確定課程內容,體現(xiàn)個性化學習的基本要求。

2.技術層面

在與學科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表現(xiàn)出的主要特征有:(1)數(shù)字化。在信息化社會,數(shù)字化學習將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旋律。(2)媒體化?;谛畔⒓夹g環(huán)境下的課程內容總是利用多媒體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而基于Web的流媒體技術則可實現(xiàn)遠程多媒體課件的在線點播、實時現(xiàn)場直播等。(3)智能化。學習者可以在一個開放的、智能化的課程平臺上,制訂出適合自身特點的課程內容和學習計劃,進行高效率、高質量、高層次的協(xié)作學習,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要。(4)網絡化。學習者依托網絡學習環(huán)境以及信息化學習資源展開學習活動,無論本地的還是遠程的交流與合作學習都呈現(xiàn)出網絡化趨勢。(5)工具性。信息技術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表達和溝通的交流工具,同時也是教師進行新型教學設計、實踐新型教學模式的工具。(6)基礎性。師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和能力是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礎因素。(7)適應性。信息技術在與課程整合中被不斷更新、吸收、改造、重組和應用,根據需求并經過相應的技術加工處理之后,信息技術就可以移植到課程結構當中。(8)變革性。信息技術引發(fā)了一系列學習方式的變革,主要有主題探究學習、小組協(xié)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它們立足于強化本學科內部的資源整合、多學科內容綜合以及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

3.課程層面

課程(包括課程的目標、內容、結構、資源、實施以及評價等方面)在信息技術的支撐和滲透下將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1)多元價值觀。信息化教學設計受到重視,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教學結構得到深入的實踐和研究,評價也由重視學習結果逐步轉變?yōu)閷W習過程的監(jiān)測和評價,提倡學生對學習經驗的積累提煉、對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和對學習行為的反思總結,呈現(xiàn)出課程價值取向多元化、評價過程主體化的特點。(2)課程內容信息化。隨著網絡教學的興起,教師開始借助網絡組織教學過程,充分利用教學軟件(如幾何畫板、幻燈制作等),對網絡學習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揉合,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3)知識系列化。無論是CAI課件,還是網絡課程,都力圖追求整體性、科學性和先進性,使得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體系化,從而構成一個有序、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4)資源泛在化。通過互聯(lián)網,學習者可以獲得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資源。(5)學習自主化。在信息化社會里,學習方式一方面可能表現(xiàn)出高度的獨立性,而另一方面則會呈現(xiàn)出極強的協(xié)作性,人們的學習活動很多時候是需要與他人、與環(huán)境互動和協(xié)作的。學習者既可以獨立學習又可以參與到協(xié)作學習當中。

總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僅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作用于課程學習,使得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產生變革的過程,而且也是人們構建未來學習化社會的一塊奠基石。因此,如果能把以上所述的三個層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善待信息技術的技術特性,使之與課程實體、教育教學活動真正和諧地融合起來,構建起一個開放型、生態(tài)化的終身學習體系,則將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

二、我們需要整合的是什么

信息技術以不同方式介入到學科課程的教學活動當中,繼而產生了各種教學方式。在這場變革之中,我們究竟要把課程系統(tǒng)中的哪些要素加以重組或結合,使之相互融合并產生整體的教育合力,從而引發(fā)學校教育的根本性變革,進而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呢?我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其內容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課程內容需要整合

課程是實體,而技術是載體,課程內容需要通過恰當?shù)募夹g形式呈現(xiàn)出來。例如,優(yōu)秀教學軟件的操作界面友好、交互性強、藝術表現(xiàn)力強等因素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內容與技術之間和諧統(tǒng)一。在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當中,有些網絡課程交互功能很強,有些只是靜態(tài)網頁的形式,視學習需要而定。

技術手段與課程內容相整合。第一,信息技術可以作為媒體工具而作用于教學過程,從而影響教學效果;第二,課程內容可以通過恰當?shù)募夹g手段組織和管理,發(fā)揮整體的教育效果。為此,課程內容與技術手段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從而形成一個功能完整、表現(xiàn)力強的有機整體。

2.學習環(huán)境需要整合

學習環(huán)境包括信息學習環(huán)境以及現(xiàn)實學習環(huán)境?,F(xiàn)實學習環(huán)境通常是指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校園文化環(huán)境等。信息學習環(huán)境是指借助信息技術而形成的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例如教學軟件平臺、學習系統(tǒng)平臺、遠程教育系統(tǒng)以及各種資源網站等構成的學習空間。

我們既要關注信息學習環(huán)境的內部整合,又要強調信息學習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學習環(huán)境的整合。有些信息學習環(huán)境適用于學習個體的自主學習,而有些信息學習環(huán)境則可能強調學習個體之間的協(xié)作交互式的學習。這種類型的學習往往都局限于某種特定的軟件系統(tǒng)或網站。這就需要對學習軟件系統(tǒng)內部進行功能上的整合,使之符合廣大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在網絡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要對網上的學習資源進行甄別選擇和科學合理地整合,實現(xiàn)學習環(huán)境的優(yōu)化組合,為學生獲得知識提供必要條件。在信息化學習中,學習者往往是以某個信息學習系統(tǒng)(如網站、BBS社區(qū)等)作為活動平臺,通過自主選擇網上資源和學習伙伴開展學習活動,并通過現(xiàn)實學習環(huán)境來促進遠程協(xié)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實現(xiàn)網上和網下的交流與合作。

3.人力資源需要整合

在信息化社會里,知識的綜合程度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分科教學顯得日益局促。一方面每位教師既要有從事本學科教學的基本專業(yè)素質,又要有善于結合其他學科知識進行“合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相同學科的教師要加強合作(如傳統(tǒng)的學科組教研活動),也要求不同學科的教師相互協(xié)作,促進學科內部以及學科之間“教師聯(lián)合體”的形成,以應對教育發(fā)展的形勢需要。

在互聯(lián)網上,許多教師在謀求建立一種“教師聯(lián)盟”的組織形式。它可以是某學科教師的網絡聯(lián)合體,但更多是由跨學科的教師、教育工作者等自愿結成的聯(lián)合體。他們在網上進行教學研究活動,也開展基于網絡的異地合作項目。教師的網絡聯(lián)合已經凝聚為一股集體智慧共享共進的力量,對于推動課程整合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有著積極的作用。

人力資源的整合可以表現(xiàn)為個體與個體之間通過網絡實現(xiàn)互動或聯(lián)系,這是“點對點式”的人力資源整合。其次,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遠程合作(例如通過網絡身處兩地的師生開展遠程合作學習),是“合作式”的人力資源整合。另外,學習者為了滿足自己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在網上選擇課程資源、確定學習方式以及尋求幫助,則體現(xiàn)出“分布式”人力資源整合的特點。

綜上所述,從信息技術的運用,到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人力資源的有效凝聚,再到課程服務體系的形成與健全,都在預示著課程整合要以課程整體論的教育理念,把課程的內容、媒體、環(huán)境、人力以及服務等諸多要素和諧組合,對學習者一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產生根本而有效的作用。

三、怎樣整合最有效

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有必要的,那么怎樣才能把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到課程實施中?如何整合起來才會最有效呢?在目前條件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上進行:

1.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技術為輔,教學為主

這一層面主要關注怎樣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而成為教學媒體或信息源之一,但學習環(huán)境并沒有由于信息技術介入而發(fā)生本質性的變化。這一層面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展示型教學教師利用計算機以文檔形式展示教學內容,可以是教學軟件的使用、演示文稿的放映,也可以是一段視頻或者音頻文件的播放。學習資源的展示等,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把教學內容以恰當?shù)拿襟w形式展現(xiàn)出來,使之更加形象生動。

(2)資料型教學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借助學習軟件或從網上獲得學習資料,以完成特定的學習活動。

(3)拓展式教學 把課堂內沒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學習任務延伸到課外。例如,有些教師要求學生課后上網搜集某方面的資料并完成相關的項目任務,或者利用計算機技術完成某些課題研究或設計制作,還有利用郵件方式提交作業(yè)或參加在線交流活動等等。

目前,這一層面的整合是廣大教師所熟悉和樂于應用的。當然我們要根據教學或學習活動的實際要求和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課堂教學的進行。事實上,這一層面的教學實踐對于提高教師的應用水平、推進和普及高層次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資源平合的應用——技術提供服務

學生可以通過系統(tǒng)平臺所提供的技術支持和功能服務,在教師的指導下采取自主探究等方式開展學習活動。資源平臺包括以下幾種:

(1)教學系統(tǒng)平臺教師可以利用此平臺調控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依托該平臺進行,而系統(tǒng)本身不提供太多的學習資源。如教師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軟件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師生可以實現(xiàn)人機對話等,學生通過系統(tǒng)提交作業(yè);教師利用BBS、聊天寶等技術組織一次專題學習活動。

(2)教學資源平臺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立足于知識點的分析與應用,并在知識層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較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服務,教學內容通過軟件平臺呈現(xiàn)出系列化的特點。如教師開發(fā)的教學課件,它有“舊課復習”“新課導入”“知識講解”“拓展思考”“測試反饋”等相對完整的功能結構,課堂上學生通過該軟件可以大致掌握學習內容。

(3)學習資源平臺

通過提供一定的學習資源或模擬某種學習情境,學生通過整合相關資源來開展專題學習活動。如Discovery School(京文探知學堂)多媒體軟件,學生可在“電影室”里觀看電影了解相關知識,在“實驗室”里觀察、分析、研究和做實驗,還可以通過“圖書館”查找相關材料并完成研究題目,在“演播室”內制作自己的幻燈片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該軟件可以作為學習資源庫使用,也適合作為探究式學習活動的平臺。

(4)學習支持平臺

第3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范文

    作  者:許德才

    工作單位:沙市鎮(zhèn)引秀完小

    學  科:信息技術

    [摘要]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教育信息化為特征,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整體改革。什么是整合,整合的認識,整合的基礎,整合的誤區(qū),都是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去探索的內容和思考的問題,這里試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課程 整合

    現(xiàn)代信息技術,正在對傳統(tǒng)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資源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變革作用。傳統(tǒng)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概念,已不能涵蓋信息技術對人類教育的深刻影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正在開辟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在這種整合中必將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

    一、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因此學科課程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師生共同探究知識與技能的過程。

    從這種新的課程理念出發(fā),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意味著: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不是被動的納入,而是主動地適應和變革課程的過程,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將對學科課程的各個組成部分產生變革、影響和作用。確切地說,信息技術本身不能引發(fā)學科課程的變革,但是它卻是學科課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正因為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引發(fā)了學習革命,迫使人們改變傳統(tǒng)的學科課程觀、教育觀、教學觀以及學習觀等,尊重人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性,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有利于營造新型的學習環(huán)境。

    二、整合的認識

    ⒈學習觀念的整合

    無論是信息技術還是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都需要以新的知識和學習為基礎。學習不是學習者被動地去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探求并將知識內化,形成一種新的理念。這意味著,無論信息技術還是學科知識,都需要給學習者創(chuàng)造一定的環(huán)境,促進其自主探究和創(chuàng)造。

    ⒉學習目標的整合

    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只為了學習信息技術處理技能,而是為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交流、探索、解決問題。在其他學科課程中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又反來會增強信息技術處理技能和能力。例如,聽、說、寫、算是信息技術處理技能的基礎,信息技術處理技能反過來又是聽、說、寫、算能力的綜合運用。信息技術學習目標與其他學科學習目標一體化,彼此相互促進、融合。

    ⒊學習內容的整合

    在學科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了信息技術與各門學科課程之間的整合點。例如,英語學科課程設置的標準中有這么一條具體要求:學生討論他們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找到并使用這些信息。在表述這項要求時,還規(guī)定此項要求與信息技術緊密相關。反過來,在表述英語閱讀中有關為獲取信息而閱讀的具體要求時,還規(guī)定學生要能夠從網上提取信息,包括知道如何搜索和查找更便利。

    ⒋學習和教學的整合

    教師要根據信息所提供的潛力來合理設計新型的學習方式,同時還將信息技術技能的學習和應用考慮在教學之中。例如,根據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進行網上收集和交流,這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不可以替代的,如果沒有信息技術的支持,整個教學活動就不能這樣設計和進行了。

    三、整合的基礎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水平,最終取決于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高低。一個教師必須首先學習教學設計方法,并分析媒體的優(yōu)勢和劣勢,然后再整體考慮你的課堂教學設計,同時,在設計和思考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學生如何能夠應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學習。其次,要實現(xiàn)完美的整合,教師還必須具有相當?shù)男畔⒓夹g處理能力。

    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教法、學生的把握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一貫強調的,這一基本功在信息時代顯得更加重要,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如教材的處理、學生的新特點、教法的變革等。

    信息化時代的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無法想象一個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不過關的教師能夠將信息技術和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

    四、整合的誤區(qū)

    1、不要只盯著信息技術,好象除了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網絡外其它的都不叫整合。整合最重要的不是采用了哪個媒體和工具,而在于我們從整體觀、系統(tǒng)觀上去考慮它,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

    2、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用信息技術來演示單純的事物和知識的呈現(xiàn)上。技術的整合不僅僅是一個展示手段,也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各學科中去。如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采用任務驅動式學習、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協(xié)作交流性學習等策略,圍繞學科知識的學習進行整合實驗。同時,熟練使用計算機與網絡,不僅使學生們對教學內容得以更直接更生動的理解,而且在課前、課后,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網站上尋找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能力,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授之以漁”。

    3、學科課程整合不是上幾節(jié)課就算是整合了,也不一定每節(jié)課都要用課件。該用則用,不該用則不用,不要搞形式主義。筆者聽過一節(jié)講“量角器的使用”的課。教師在計算機上制作了一個動畫模擬的量角器(非常逼真),將該動畫通過網絡傳到每一臺學生計算機上。學生在各自的計算機上用鼠標模擬操縱量角器測量不同角度。該課件具有互動功能,它非常適合給手中沒有量角器的學生學習使用。遺憾的是本節(jié)課每個學生每人手中都有一把真正的量角器。筆者認為這樣的課件給這樣的學生使用有“作秀”之嫌。

第4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范文

【關鍵詞】課程整合 課程整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39-01

一、課程整合的內涵

課程整合本來是舶來品,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受時空分隔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對課程整合概念的理解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比如:課程整合是使學習計劃中分化出來的各個部分比較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課程整合的實質是把學生在校內的學習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興趣緊密結合的整體化課程。

這些觀點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對課程整合做出了較為合理的描述,在此基礎上,可以歸納出課程整合概念的如下內涵:空間結構:課程整合的層次性,課程整合是多層面多方位的整合。時間結構:課程整合的發(fā)展性,課程整合是“整合―分化―整合”不斷循環(huán)的動態(tài)過程。文化內涵:課程整合的文化價值內核,從本質上說,課程即是文化的課程化,又是一種進入教育領域的特殊文化即課程文化,課程整合就是圍繞一個共同的課程文化價值內核統(tǒng)攝各種課程要素的過程。

二、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

課程整合已成為課程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式,課程與課程之間因素整合日益符合教育發(fā)展的要求,不僅在于密切了課程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在于給學生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世界。

1.信息技術課程與其它課程不是相互孤立的關系,傳統(tǒng)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孤立和缺乏整合的狀況必然要打破,這不僅是社會需要在課程發(fā)展上的影射,更重要的是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需要。課程設置與素質培養(yǎng)是兩個層次的問題,課程設置上的分立只是為了實際操作和管理上的方便,并不意味著對人的學科素養(yǎng)和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完全分開來培養(yǎng)。因此,不論是在課程內容上還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都要求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全面、和諧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素質。

2.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不等于兩者的綜合。課程整合不等于課程的綜合,不是課程要素特別是課程內容的增加或減少。那么,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也不是這樣一種外部的綜合關系。

3.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不是課程的兼并。課程整合觀下的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并非相互兼并,而是相互補充、共同發(fā)展的關系。從課程文化價值的角度看,信息技術整合于其他課程所產生的文化教育價值,也僅僅是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一部分,而不能代表信息技術課程本身所具有的全部價值。信息技術課程所攜帶的文化教育價值部分是獨特的、豐富的和不可替代的,這集中體現(xiàn)在對社會信息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等方面。

三、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策略

信息技術課程視野中的課程整合策略,就是要站在信息技術課程自身發(fā)展的角度,通過課程整合打造一個良好的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當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主陣地在其他課程,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在“種好自己的責任田”的同時,要堅持其他課程的教師才是課程整合的主力軍,為其他課程的教師進行課程整合提供支持,如理論指導和技能培訓等。

1.將信息技術整合于其他課程建立外生態(tài)

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只有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才能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但是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既不可能僅僅在信息技術課程里完成,也不能在任何一個有限的時間里完成,任何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只能是階段性的“培養(yǎng)”或者“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因此,將信息技術有效地整合于其他課程,依靠其他課程為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陣地,從而激發(fā)學科教師和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動力。

2.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主體整合其他課程要素建立內生態(tài)

從課程整合的角度,就是要以信息素養(yǎng)為主線,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有機融入其他的教育要素,這包括其他學科課程的內容、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等等,從而豐富其內在的養(yǎng)料,為信息技術課程的發(fā)展打造良好的內部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止課程的枯燥。

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主體進行課程整合的若干建議:第一在課程目標上:要實現(xiàn)信息素養(yǎng)與其他課程文化素養(yǎng)的協(xié)調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技術與人文、課程與社會的相互影響,體現(xiàn)在對其他課程要素的自然而流暢的使用,體現(xiàn)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相互融合。第二在課程內容上:要加強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要素和社會文化的聯(lián)系與整合。注意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尋找與其他課程整合的最佳切入點;增加信息表達與交流、道德觀念和法律法規(guī)意識與其他課程要素的整合;強調信息技術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解決相關問題。第三在課程資源上:要整合各類教學資料、綜合運用各種教學設備和教育場所,豐富學生學習的資料。將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都可以成為教學的資源,一切教學的資源都應成為學生的資源。第四在教學環(huán)境上:要整合不同類型的課程教學環(huán)境,營造信息技術應用的積極氣氛。通過整合創(chuàng)建綜合的校園信息文化環(huán)境,打造一個方便的信息技術軟硬件平臺和用它們來獲取信息、解決問題、交流思想、開展合作的應用氣氛。第五在師生角色上:要厘清角色、融洽關系、重新建構、有機整合。教師要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榻虒W內容和信息環(huán)境的設計者,轉變?yōu)樾畔⒒顒拥慕M織者和參與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和生活的指導者,轉變?yōu)榻虒W內容和教育思想的學習和研究者。第六在教學評價上: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評價的過程、整體性和多元化。將新技術納入到課程教學評價之中,可以改變教學評價的守舊現(xiàn)狀,更新人們的教學評價理念,進而推動整個教學改革的向前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整合也成為勢在必行的趨勢。在整合中,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相互互補,相互融合,從而讓學生在學習其他課程中提升自我信息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郭元祥,新課程中的課程整合的理論和策略,語文建設,2002.3

第5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使人們對教育教學活動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特別是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更是引起了人們對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關注。為了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信息技術知識的應用型人才,需要對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整合,改善教學效果,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

1.是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素質教育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對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是滿足這一要求的關鍵措施。在對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改革時,將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的教學融入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提高教與學的質量,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質量,最終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2.是對信息技術教學的創(chuàng)新

信息技術教學不僅要教授給學生信息技術知識,還要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即信息的獲取、加工、創(chuàng)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協(xié)作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對信息技術教學創(chuàng)新的必然要求,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效整合,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而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提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

在對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的過程中,人們還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認識,阻礙了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對信息技術和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要以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簡單的操作為基礎,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理論和方法才能實現(xiàn)對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所以對信息技術基本知識的教授是不可缺少的。要改變傳統(tǒng)模式,不要過分強調學科體系,而是要以信息技術為工具,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2.創(chuàng)新模式,加強引導

要實現(xiàn)信息技術的課程整合,需要對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

(1)需要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效的整合,以信息技術為認知工具,引導學生改變學習策略,積極主動地學習,實現(xiàn)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2)需要將信息技術與社會問題進行整合,以社會問題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3)促進信息技術課程內各個模塊的整合,鑒于信息技術的知識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因此在對信息技術進行內部整合時,可以根據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理解能力,引導學生對各個模塊進行劃分和整合,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綜合能力。

3.改進方法,優(yōu)化策略

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時,要利用多種形式的主題任務對學生進行驅動,加強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yǎng)的結合。同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引導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此外,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對信息技術的延伸和拓展,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決,真正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結合,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

總之,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推行,要求對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以此來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進而實現(xiàn)學生綜合能力和自身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春安,南柄飛.基于信息技術的公共基礎課輔助教學模式的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學為例[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1(6).

第6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范文

關鍵詞: 信息技術 美術課程 整合

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它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使得課堂效率大為提高。同時,對于學生來說,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夠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美術的渠道,實現(xiàn)自主發(fā)現(xiàn)式學習。對于教師來說,結合學生的生理、思維動態(tài)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當然,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時,應掌握好“度”的問題,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一、信息技術在美術課程整合中的有效運用

(一)創(chuàng)設情境,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美術的渠道。

在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進行整合,信息量大,節(jié)奏快,活化教材內容,交互性強。能使學生受到多種感官的刺激,調動眼、耳、嘴、手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引導學生參與個性化學習。

1.通過形象化策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在教學《臉譜》時,書中要求學生制作“張飛”、“關羽”、“曹操”等三國時的歷史人物的臉譜面具。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上課時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導入,而是將事先制作好的《三國演義》課件給學生們看。這時,全班學生對《三國演義》中人物性格特征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學生興趣高漲,紛紛說出自己對當時張飛、關羽、曹操、劉備、諸葛亮等的敬仰和佩服。我再讓學生觀察他們的面部特征。例如:張飛的眉毛、關羽的眼睛……這樣一步步引導,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降低了制作的難度。最后,在讓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制作能力和想象能力既全面又各有新意,整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個性化學習。

在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中,應用PowerPoint課件等多媒體方法,新課內容可隨時調整,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使課堂教學生動、有效,能提供多角度、多通道的圖文和聲像,并能較好地達到教學效果。課堂上,教師不再是主宰,學生才是一切。

例如:《花傘的紋樣設計》一課,在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時,我先貼出畫著天空、草地、小朋友的情境圖,然后邊講邊演示:“突然,天空飄來一片烏云(貼),不一會,天上就嘀嗒嘀嗒地下起小雨(畫),下雨了,小朋友該怎么辦呢?”學生說:“打傘。”我說:“可是他們今天忘記帶雨傘了,這可怎么辦呢?我們班的同學真有愛心,就請同學們畫出自己認為最漂亮的小花傘給他們送去,好嗎?但是,注意一定要快,要不然,小朋友淋多了雨可就要感冒了!”這使學生充滿了創(chuàng)新的動力。不一會,一把把新穎的動物傘、透明傘、雙人傘,像筒裙一樣的加窗傘、帶小電筒供夜間行走的傘,就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通過生活畫面,拓展了學生創(chuàng)新空間。在這樣的課堂生活中,我和學生共同分享了創(chuàng)作的樂趣。在該節(jié)課進入尾聲時,我將教材內容中的靜止畫面改變制作成動畫情景,讓學生隨著畫面的變換給動畫配音,使他們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進行交際性練習,培養(yǎng)他們仔細觀察事物、善于用美術思維和表達的好習慣。

(二)利用其交互性,走進信息化,實現(xiàn)自主發(fā)現(xiàn)式學習。

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后,可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內容豐富,融生動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為一體信息環(huán)境,使學生興趣盎然,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1.巧用網絡資源,拓寬美術視野。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一旦對學習發(fā)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知識的熱情。尤其初高中美術學習離不開文化歷史背景,要指導學生在學習美術的同時了解古代美術產生的歷史背景等。教師應努力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利用我們的校園網、網絡資源,使教學打破了時空限制。比如:教師在教有關古代陶器、瓷器、青銅器、織繡、玉器、漆器課時,預先可讓學生在課外上網,查閱有關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情況,了解一下古今中外工藝美術文化的差異。在課堂上學生如數(shù)家珍,積極交流,大家在集體的討論中放眼世界,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新鮮知識,既開闊了視眼又緊跟時代節(jié)拍,也符合美術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任務型教學。

2.巧用網絡創(chuàng)建單元模塊,提升人文素養(yǎng)。

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其中網絡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美術文化資源,展現(xiàn)的古今中外不同形式、風格迥異的繪畫、工藝、建筑、雕塑、攝影、現(xiàn)代藝術、名家名作……樹立了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根據網絡資源信息特征,教師采用信息導航、任務驅動方法,引導學生設計創(chuàng)建網絡學習單元模塊信息資源庫,融欣賞、認知、操作、體驗、感悟于一體,使學生在濃郁的美術文化情境中獲得審美的體驗、藝術的熏陶。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教師可結合美術學科知識特點,提出學習目標,分類設計成“美術長廊”、“走近大師”、“民間美術”等多個單元模塊,引導學生充分依托電腦網絡這一學習平臺,鏈接相關的網站,進行網上瀏覽和搜索,收集處理相關的美術信息,獲取美術文化知識,增強文化認同感。

二、在美術課程整合中運用信息技術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其主體是美術課程,而并非是信息技術。教學中不能為運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甚至不惜犧牲美術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為代價,應以美術課程目標為根本出發(fā)點,以改善學生的學習為目的,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偨Y起來,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需關注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

在課堂教學中,一位好的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方式。特別在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中,計算機不是人腦,它無法感知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如果這個時候教師只是忙于操作,而忽視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即使有些處理雖然精妙,但大多歸老師包辦,加上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限制,一旦運用不當,課件或鏈接內容過滿,信息量超出了學生在40分鐘內的接受能力范圍,常常會使學生茫然失措。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掌握好課堂節(jié)奏、循序漸進,以利于學生接受新知。

(二)需關注學生的生理特點。

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體現(xiàn)了人機交互。但由于學生對新事物普遍存在著好奇心,他們的興趣往往跟著好奇走。如果在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時,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①部分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課堂無法調控,完不成教學任務;②有的學生善于利用信息技術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時,課件的形式內容應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有意識地設計多媒體課件,以提高美術課堂效率。

(三)需把握好“度”的問題。

在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中,有的教師為了整合而整合,而不去考慮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否確實需要。在教學中只注重課件的精美,例如動畫場景過于花哨、圖例的信息量大等,不僅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很難在課堂40分鐘內將知識消化,而且忽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降低了學習效率。相反,如果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設置問題情景調動學生思維,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六面形體的寫生》一課,我先用多媒體虛擬了一則某公司正在招聘業(yè)余書包設計師的廣告,并利用計算機的十字形擴展動畫功能,將設計的提示圖慢慢展現(xiàn),既形象又直觀,讓學生一目了然。整節(jié)課只有這一個環(huán)節(jié)運用了多媒體手段,但它既成功地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使他們在繪畫中得到了快樂。

(四)需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

傳統(tǒng)面對面的授課方式中,教師的一個贊許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就能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堅定他們的學習信念。而部分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往往忽視了對學生這方面的情感交流。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它更多地依賴于學生的視覺感官,特別是學生對于《中國古代建筑欣賞》(美術第十一冊)關于故宮的欣賞,如果只是欣賞圖片往往很難理解,這就需要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如果我們過多地使用信息技術,就會失去很多師生之間的交流時間。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并不能及時地了解,從根本上降低了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當然,對于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探析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需要我們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美術的渠道,優(yōu)化課堂教學實現(xiàn)自主發(fā)現(xiàn)式學習。同時應根據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生理特點、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把握好“度”的問題,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美術課程整合服務。

參考文獻:

[1]周敦.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教法.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12.

[2]盧元鍇等主編.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中國人事出版社,1999,06.

第7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范文

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就是以語文知識的學習為載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語文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從而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然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不應僅僅把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而應該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提供信息收集、資源共享的機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重點所在。我們只有站在這個高度來認識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條適合素質教育發(fā)展的教學模式。

二、問題的分析

多少年來,我們的教學改革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只注重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視了課堂結構的改革?,F(xiàn)代信息技術以其直觀、具體、生動、形象的方式把特定的教學內容,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沖擊了原有的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tǒng)課堂的單調、呆板,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由于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能有效地互補優(yōu)勢,提高教學效益,因而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目前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討。

問題一:在語文教學課件中,教學內容的設計脫離學習目標,以追求視覺、聽覺的刺激為目的。以錄音替代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以絢麗多彩的動態(tài)畫面代替教師的講解,以至于整個課堂教學缺乏教師的板書,缺乏教師具有感染力的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肢體語言的表達。這就阻礙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和勾通,失去師生合作探討的機會。

問題二: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教師一直站在電腦前,忙于點擊鼠標和講解,當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出現(xiàn)時,學生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心思只在下一個動(靜)態(tài)畫面或聲音上,而無暇顧及對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此時,學生所接受的只是視覺、聽覺的沖擊和刺激,課堂成了單純的欣賞。學生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沒有與教師、與同學、與文本對話的時間。

問題三:語文課件置學習目標和內容于不顧,任意增加課堂容量,有些教師把兩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壓縮到一節(jié)課上,甚至有些課的內容與教學內容無關,干擾、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偏離了學習目標和內容。

問題四:語文課件中存在大量用電腦技術圖解文本內容的現(xiàn)象。教師將文本轉化為圖像,把學生學習語言的實踐活動盡早轉化為學生觀看圖像的過程。需要學生獨立思考、想象的教學難點,隨著教師鼠標的點擊被圖解。這樣一來,有些教學難點無須學生的思考、想象,現(xiàn)成的答案盡早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品讀課文,思考課文,精彩的畫面代替了學生的分析,學生失去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失去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情境和氛圍。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學生就會對媒體產生依賴和寄托,其思維能力勢必受到相應的削弱。

問題五:有些語文課教師忽略粉筆的使用,忽視黑板的存在,漠視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粉筆、黑板、寫字筆、練習本成為可有可無的擺設。語文課堂上本來要動手或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完全被屏幕畫面而取代。

問題六:語文課件中,教學內容一味追求直觀、具體、形象,缺乏學生自主活動方面內容的設計,缺乏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情景設計,缺乏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教師只重視了教師“教”而忽視了學生“學”。整節(jié)課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和電腦的灌注,而自主參與學習的時間少了,不少老師利用課件教學時,板書都設計成固定課件,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時,即使與老師板書文字非常接近,甚至更好,都會被老師生硬地否認,用事先準備的詞語展示出來。

三、具體的改進措施

在新的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如何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有效整合,我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在課標理論的指導下整合出新的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廣大教師要認真深入地學習課標,準確把握課標的精神實質,掌握它的全部內涵,以發(fā)展的、辯證的觀點,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對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使整合后的課堂教學在教學內容、結構、方式、方法上盡可能體現(xiàn)新課標理念,構建有效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教學整合模式。

2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要體現(xiàn)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課堂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與教師、與文本進行充分交流,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實踐。而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xiàn)在如何組織和引導學生,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

第8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范文

那么,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于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校園網絡學習環(huán)境的建設為課程資源整合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

校園網的建立,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重要條件、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徑。校園網絡學習環(huán)境的建設是對傳統(tǒng)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革,這種變革絕非教學媒體、信息載體的簡單改進,而應當包含教和學模式的徹底更新。

(一)硬件的建設

學生在校園網上的學習主要是在多媒體網絡教室,它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建設一個功能齊全、環(huán)境優(yōu)雅的學習環(huán)境,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實施方案。廣播教學系統(tǒng),在廣播時,學生機被鎖定,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課,不利于個性化的教學。用投影機授課,學生不受教師的控制,學生可以隨著教師的引導邊聽邊操作,提高了學習效率,其缺點是教師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不能及時進行個別指導。因此多媒體教室的建設,最好兩套兼而有之。再者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提高設備的利用率,為了防止學生誤操作和病毒對系統(tǒng)的破壞,在每臺機器中裝上還原卡(或使用虛擬還原技術),機房應有專人管理并有較強責任心,這樣才能使計算機的使用率和完好率都處在較高的狀態(tài)下正常運行。

(二)軟件的建設

在網絡上學習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不外乎聽老師講課、實驗、讀書、座談以及運用錄像、錄音、電視等媒體進行教學,而基于網絡自主學習方式,學生面對著的是運行在網上的計算機,教師、學生的角色也有質的變化,教師由原來的面對面口述、手把手地指導,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制作網絡課程,通過BBS、E-mail網上答疑、更新題庫、網上批改作業(yè)和試卷等,還需要幫助新生渡過開始學習的不適應期。由于學習方式的變化,環(huán)境的改變,學生的角色也由被動地受教育變成主動地選擇學習內容,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然而,學生初次接觸新的學習環(huán)境有些不適應,計算機基礎差的學生如要熟悉基本操作,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才能適應,如果自控能力不強,還會被網絡上其它的娛樂節(jié)目所干擾。

網上的資源是開展網絡教學工作的核心,網絡硬件投入再大、機器速度再快而無資源也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一個空殼。資源的建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習資源的建設,再者就是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的開發(fā)。教師資源開發(fā)出來,學習資源也就有了。教師在應用網絡進行教學的時候主要是進行教學觀念上的問題。教師應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研究。校園網絡教學會使教師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不敢在教學上有一些懈怠。為了跟上學生學習的節(jié)奏,自己要不斷的往前跑啊跑。在知識領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教師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難,關鍵是要樹立終生學習的正確觀念。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真正轉換:作為學習者、研究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和咨詢者、群體的協(xié)作者、學生的學術顧問、課程的開發(fā)者。

二、要把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做得更好

隨著現(xiàn)代化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流,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更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通過教學嘗試,我們已經認識到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巨大魅力。但如果把握不好,流于形式,就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開展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把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搞得更好。

(一)處理好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

現(xiàn)代教學手段有其突出的特點,但傳統(tǒng)教學手段也有自身的長處,而且至今仍是確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學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克服傳統(tǒng)教學的缺點,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優(yōu)點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也改善了師生教與學的環(huán)境。教師們在課余作了不少的CAI課件,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處理好“輔什么”與“怎樣輔”

進行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首先要明確其地位是“輔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此來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學手段。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想把課本丟開,這都是概念上的錯誤,課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即“輔什么”的問題,“輔什么”是制作課件的內容和目標,應該是其他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時效果不太理想或難于實現(xiàn)的教學問題。明確了輔助教學目標后,如何發(fā)揮課件的功效,是教師要把握好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霸趺摧o”則要求學科CAI軟件具有可編輯功能,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需求進行選用或編輯制作,達到符合教學的需要,也使CAI軟件成為教師所設計課堂教學的一個有力教學工具。

(三)處理好課件的構思與課件制作

針對目前市場上專業(yè)學科CAI軟件嚴重缺乏的現(xiàn)狀,正確處理好課件設計者與制作者的關系尤其重要。對某一內容是課件制作的前提,對每一堂課,教學課件由任課教師設計教學有一定的困難,其原因是制作課件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再制作課件的計算機教師又對具體學課不是很熟悉,這樣不利于教師對整體教學的設計。迫切要求學校有一支合格的課件制作隊伍與任課教師共同研究設計,能把教學需求最佳效果表現(xiàn)出來。

三、做好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整合

“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疊加。廣義上,課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學校教學系統(tǒng)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機聯(lián)系,成為整合的過程。狹義上,它指的是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即各學科互相聯(lián)系的加以學習。在這一整合過程中,課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機的聯(lián)系和有機的結構。它不是將不同學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將課程看成了一個整體,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有機地掌握不同的知識,從而提高綜合素質。課程整合強調各個學科領域之間的聯(lián)系和一致性,避免過早地或過分強調各個學科領域的區(qū)別的界限,從而防止各領域之間彼此孤立、相互重復或脫節(jié)的隔離狀態(tài)。

課程整合將信息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課程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對于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一種終生受用的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一)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

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的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甚至多學科)相聯(lián)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問題情景(學科任務包含其中),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相關的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

(二)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

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yǎng)能力上,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且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三)“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

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xiàn)。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yōu)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huán)。

(四)個別化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和諧統(tǒng)一

第9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英語教學 整合 探討

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我國《新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并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從這種意義上講,信息技術應用于中學英語教學無疑是我們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推動英語教學改革向前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1.要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含義

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整合,就是要在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工具、課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并將這些“工具”運用到教學中去,使各種教學資源、教學要素、教學環(huán)節(jié)及其各成分經過重新構建、有機聯(lián)系、互相融合,在整體優(yōu)化的基礎上產生凝聚效益,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式,對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2.課程整合的具體方式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主要研究如何發(fā)揮信息技術這一優(yōu)勢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又可將它視為一種“教學工具”、包括“演示工具、資源工具、交流工具、輔助工具和探究工具”等,課程整合的關鍵是怎樣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更好地實現(xiàn)英語課堂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1 把信息技術作為英語課程整合的演示工具。“演示工具”是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初級階段和最低層次。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現(xiàn)成的計算機輔助軟件或多媒體素材庫中,選擇出與自己課堂相關內容,用于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講解;也可組編成講演文稿或多媒體課件及圖表、動畫等形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展示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取知識。如在進行英語聽說訓練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形象地設計了一個《美麗的大草原》的課件,首先用靜態(tài)設置了一個大草原的畫面,將草原上的馬、牛、羊、狗等各種動物制成三維動畫,再模擬各種動物叫聲添加上聲音,以及這些動物賴以生存的草地。這樣一幅活生生的畫面展示在學生眼前。經過簡單的練習,學生一聽到牛的聲音,便脫口而出“cow”;聽到馬叫的聲音便說“horse”;聽到羊叫的聲音便說“sheep”;聽到狗叫的聲音便說“dog”??吹竭@樣美麗的景色,聽到這樣美妙的聲音,使每個學生置身于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不仿要到那兒去看一看、聽一聽,領略一下大草原的美麗風光。此時教師把握好時機,進一步問:“大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學生便順利答出:“It has rich grass in it. It can provide food for the animals. It has beautiful scenery. We want to go there to have a look.”.

這樣集動、靜、音、像、形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進行聽說訓練,能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通過文字、圖像、聲音信號將語言與實踐相互融合起來,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局限,使學生在設定的情境中獲取了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2 把信息技術作為英語課程整合的資源工具。信息技術以空前的速度迅猛發(fā)展,校園網的建立,互聯(lián)網的連接,為教學提供了信息密集、形式多樣、海量開放的資源庫。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內容在課前將所需資源整理成文件夾,或內部網站,也可在虛擬光驅上設置各種書面及聽力自測題、語音、語法、閱讀文章等輔導材料,讓學生根據各自的需要有針對性的咨詢選擇有關信息。教師還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向學生提供一些教育網址,引導學生從網絡資源庫中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成為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從信息中獲取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水平。

2.3 把信息技術作為英語課程整合的交流工具。交流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具備互聯(lián)網和局域網的環(huán)境下,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興趣,利用BBS、聊天室等信息工具開設一些英語討論專題,讓學生在有趣的討論中,各抒己見,明辨是非,從而對知識進行全面理解,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實現(xiàn)師生之間情感上的交流。教師還可向學生推薦一些健康的英語國家網站,通過E-mail往來,讓學生在真實交際中與英語人士進行直接交流,可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語感能力和交際水平。

2.4 把信息技術作為英語課堂整合的輔助工具。眾所周知,每個人的個性和智能是有一定差異的,對事物的認識和處理方法有著不同的見解。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實現(xiàn)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充分發(fā)展。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和智能特點,確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設置一些訓練、對話、游戲、測試等教學軟件,引導學生進行人機互動,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指導,學生在解答中得到了輔導和幫助,部分學生實現(xiàn)了個別輔導及個別化學習的目標。這樣做,克服了過去那種“教師滿堂灌、學生跟著轉”的弊病,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逐步成為學習的主人,大面積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2.5 把信息技術作為英語課程整合的探究工具。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尋找答案、解決問題。英語教學中要涉及到語言的自身規(guī)律和外國的社會環(huán)境、風俗習慣、民族心理、歷史文化等,這些東西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難以理解的。教師可根據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利用“加工工具”將所呈現(xiàn)的學習內容進行收集、加工、分析、處理,整理成多媒體、超文本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直觀形象、生動有趣、便于理解記憶的語言環(huán)境和語言交際情景的場面。在學生學習語言交際詞語時,教師向學生提供交際活動的文化背景,把語言和形象聯(lián)系起來,通過多種感官獲取大量的信息知識等。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總結一些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研究,從而使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動手操作,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與辦法,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3.對教師的要求。

3.1 樹立現(xiàn)代教育思想觀念?,F(xiàn)代教育思想就是要運用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展、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xiàn)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和實踐。英語教師作為課程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必須樹立現(xiàn)代教育思想觀念,克服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觀念,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探索、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通過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促進現(xiàn)代教育技術環(huán)境和資源的開發(fā),建設現(xiàn)代化教學體系,優(yōu)化教學全過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yǎng)新型人才。

3.2 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英語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充分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和有利條件,幫助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課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信息等實踐過程中提高信息素質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教師要發(fā)揮自己對問題的認識方法和理解、處理問題方面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求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