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管理碩士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優(yōu)秀的管理者能變草為金;低劣的管理者卻恰恰相反。It]這句名言反映出管理者對組織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政府與公共組織承擔了實現公共利益,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升人類共同福祉的重任。公共管理者受國家和人民所托,代表組織行使公共職權,從事日常公共管理活動,其一舉一動牽涉到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公共管理活動的效能更是關系著公共利益的實現、社會的長遠發(fā)展和國家的興衰成敗。上世紀9O年代以來,信息社會逐漸建立,知識經濟初露端倪,信息科技密切聯(lián)系了地球的每個角落,全球化成為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在這個高速發(fā)展和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公共管理者需要具有系統(tǒng)的思考方式、廣闊的知識視野和高超的管理能力。一句話,公共管理者必須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通過有意義的學習實現個人成功和社會成功,承擔起自身的重擔。現代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促進學生知識的量變積累,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能力、自己主動汲取任何所需知識的能力。從國外教育經驗來看,已經對新社會環(huán)境下學生所應具備的綜合能力達成了基本的共識,包括:批判性思考,獲取信息,解決問題,反思和改進自己的工作,以及創(chuàng)造新的想法、產品和解決方案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具有項目管理、收集信息、使用工具、系統(tǒng)思考、自我定位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具備這樣能力的人才能順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協(xié)調復雜的利益關系,實現職業(yè)化、專業(yè)化與社會化的統(tǒng)一。•從2000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吉林大學等24所高等院校為首批MPA培養(yǎng)試點單位以來,我國MPA教育規(guī)模不斷擴大:截止2010年底,MPA培養(yǎng)院校達到146所,覆蓋了28個省(市、自治區(qū));截至2009年共有65147名MPA研究生走出校門,服務于我國公共管理實踐活動;按照我國現有公務員680萬人計算,可以說大約1%的公務員都接受了MPA教育(根據中國MPA教育發(fā)展報告計算而得)。MPA教育在國家公務員隊伍建設、公共管理者能力提升上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十年的教育實踐也暴露出MPA專業(yè)學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體現在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
第一,教學模式上主要呈現出兩方面的不足:一是課堂互動交流不夠充分。現在大部分MPA課堂仍以“講授式”教學方式為主,這是一種知識從教師向學生單向流動的教學方式。由于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講授大量基礎知識,教學任務繁重,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教學形式還不普遍,教師無法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二是教學案例本土化程度低。MPA最早起源于美國,至今已有87年歷史,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專業(yè),已經開發(fā)出足夠的案例等教學資源。我國MPA教育歷史較短,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案例采集模式,沒有建立起能滿足實際需要的案例庫,教學過程中需要引用國外案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影響了MPA教學質量。
第二,教師教學內容總體上偏學術性、重理論性。我國MPA專業(yè)學位的設立大多依托于培養(yǎng)公共管理學術型人才的教育體制,MPA任課教師大都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研究輕應用,重科學輕技術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他們有著濃厚的理論功底和學術研究激情,但在MPA教學中,難免會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理論的重要性,忽視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的不同需要。這并不是說MPA碩士不需要學習理論,而是說不能脫離實際地學習理論,使學生困惑于多種理論和原則的爭辯。沒有理論與實踐相聯(lián)系的過程,理論就會喪失生命力和光彩,成為屠龍之術。
第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無法提高。首先,根據我們的了解,MPA研究生雖然多來自公共管理部門,但來自基層的比例并不高,他們大多具備部門管理經驗,卻缺乏綜合管理經驗。當前的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沒有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的有效銜接,既無法通過管理實踐的經驗來深化和發(fā)展理論,也無法在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中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應用能力。其次,學生互動交流不夠深入。受限于有限的教學和課堂討論時間,學生盡管對教學案例有興趣,也會在討論中自說自話,難以真正分享寶貴的管理經驗,更難以通過深入交流求得思想共識。再次,學生研究能力提高不顯著。研究能力的提高不是體現在學生撰寫出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從目前MPA教育總體情況看,并沒有有效的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學生仍被動接受理論和知識,既沒有很好的消化理論和知識,更談不上運用理論與知識分析實際管理難題,沒有切實參與研究課題的經驗,學生研究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最后,學位論文形式單一,偏離工作需要。雖然相關文件允許學生以調查報告、案例和設計等形式完成學位論文,但實際中大多數學生仍選擇撰寫學術論文,教師也習慣于用學術型碩士論文的標準去要求學生,很少結合學生本身的工作需要,更無法解決學生在實際中面臨的問題。
總之,我國MPA教育雖然取得了相當的成績,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公共管理專門人才,但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范圍擴大、難度加大,經濟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與要求越來越高,但MPA教育培養(yǎng)模式單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夠緊密,人才培養(yǎng)質量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核心是解決教育目標與現實需求之間的矛盾,彌合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構建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途徑。因此,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應該可以全面提升學生能力,為學生提供一種允許他們探究現實生活情景以及重要問題的學習環(huán)境I3J,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可以為教師提供實踐經驗,改變教師的知識結構,全面提升MPA教師教學水平;可以促進高校知識整合,學科與資源重組,實現知識的創(chuàng)新與融合;可以加強政府與學校的聯(lián)系,更好地開拓公共管理人才培養(yǎng)的新領域,建立長期有效的實習基地和合作平臺;可以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輸送具備現代政治學和管理學素養(yǎng)的復合型、應用型公共事務管理人才;可以通過培養(yǎng)高素質、學習型公共管理者,以個人帶動組織,引導全社會共同學習。
二、“雙循環(huán)”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理論依據與創(chuàng)新
能實現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應包括內外兩個循環(huán)圈:內循環(huán)是學生從社會回到學校的學習過程。MPA研究生具備工作經驗,可以將工作中發(fā)現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以現實存在的問題為起點,結合教師講授的知識和理論,大膽提出假設,認真觀察反思,運用理論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方案,指導實踐工作。內循環(huán)過程重視實踐經驗,以現實問題為契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同時運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在“做中學”,將客觀的理論知識轉變?yōu)橹饔^的個人經歷,這種有目的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才能切實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外循環(huán)是學生從學校再進入社會學習的過程,是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將所學理論與現實經驗相對照,會產生驗證理論或解決現實問題的沖動,對這些理論與現實問題進行匯總和提煉,就形成了調研課題,學生重新回到社會中開展課題調研,在無形中就把現實問題與理論知識結合了起來;調研過程也要求學生增強規(guī)劃和管理復雜任務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調研過程還要求將機關和學校結合起來,密切溝通,切實解決機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尋找適合解決問題的理論前沿專題。調研有助于發(fā)現并形成具體案例,慢慢積累,形成本土化的公共管理案例庫,反饋到教學活動中,為前人理論提供現實佐證或者為未來理論發(fā)展提供思考方向。兩個循環(huán)密切聯(lián)系,缺一不可,兩者不斷循環(huán),協(xié)同發(fā)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促進學生理論知識的擴展、思維訓練的養(yǎng)成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這種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可稱為“雙循環(huán)”(DoubleLoop)模式,是一種旨在充分發(fā)揮學校、政府和社會共同作用,實現社會實踐和理論知識雙向融合、雙重循環(huán),實現個人學習與團體學習協(xié)調發(fā)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半p循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的提出并非憑空臆想,而是在既有理論基礎之上,結合MPA教育規(guī)律和培養(yǎng)目標提出的。在這里,我們著重探討一下“雙循環(huán)”模式與學習循環(huán)圈理論、“三基于”探究式學習方法和學習型組織理論之間的關系。
(一)“雙循環(huán)”模式與學習圈理論
1984年,大衛(wèi)•庫伯(Da~dK0】b)在總結了約翰•杜威0ohn.Dewey)、庫爾特•勒溫rtLewin)和皮亞杰(JeanPiage0經驗學習模式的基礎之上提出經驗學習圈理論(如圖2)。他認為學習過程由兩個基本結構維度——領悟維度和改造維度組成,由領悟方式不同和改造內容不同形成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主動應用,這四個階段循環(huán)往復,“螺旋升”,不斷推進。同時,他還認為,不同的人在學習風格上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習風格的人對于各個階段的偏好不一樣,他們在各個階段中學習的效果也有不同,根據這種不同,學生可分為主動型、反思型、理論型和應用型。經驗學習圈理論立足于經驗的學習,透徹分析了如何將經驗帶到課堂上進行學習的過程,但這只是一個“單循環(huán)”學習過程。“雙循環(huán)”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學習圈理論一樣,把學習過程看作是一個持續(xù)不斷、分階段、分層次的循環(huán)過程,也重視學習者的既有經驗,學生從工作實際中發(fā)現問題,到最后解決問題的過程符合經驗學習圈理論的學習過程。具體經驗是讓學習者完全投入一種新的體驗,帶著實踐工作經驗投入學習;反思性觀察是學習者在校學習時對工作經歷與實際問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學習者必須達到能理解所觀察的內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們使之成為合乎邏輯的概念,這是將理論轉化為自身知識的過程;到了主動實踐階段,學習者要驗證課堂習得的知識并將它們運用到制定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半p循環(huán)”中的內循環(huán)正是從感知的具體經驗到通過看與思考進行反思觀察,再加上課堂理論知識學習,領悟、概括理論,‘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最后回到實際部門中,具體實施解決方案。與學習圈理論相比,“雙循環(huán)”模式增加了外循環(huán)圈,把學生由單純的學習者轉變?yōu)檠芯空?,要求學生帶著經由反思而產生的理論問題返回實踐,在實地調研過程中采集現實素材,尋求解決問題,同時也檢驗理論、發(fā)展理論和創(chuàng)新理。
(二)“雙循環(huán)”模式與“三基于”探究式學習方法論
“三基于”探究式學習方法是達林•哈蒙德教授領導其團隊在探究學習方法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叭凇敝傅氖腔陧椖康膶W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設計的學習。這三種方法旨在促進學生學會如何高效學習,為了有意義的學習而學。“雙循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主要沿用了基于項目和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應該說,“雙循環(huán)”借鑒的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宣傳一種觀念,借助這樣的觀念和方法,探索、實現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的目標。托馬斯(Thomas)認為,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應該以課程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組織學生接觸涉及核心概念或者原理的真實世界的問題和人們關心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究并且嘗試建構知識體系[41?!半p循環(huán)”模式重視項目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推動作用,將學生分組后長期研究探索某一項目(或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連續(xù)性,鍛煉學生自己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現代社會所需的技能?;趩栴}的學習是基于項目學習的“近親”,可以理解為特殊類型的項目,為了教授學生界定和提出解決策略Is]。MPA研究生大多來自實際公共管理部門,在實踐中發(fā)現很多問題,這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契機和起點,更能促進學生充分理解理論并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高學生專業(yè)化、科學化水平。
(三)“雙循環(huán)”與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組織理論是由彼得•圣吉(PeterM.Senge)提出的。他認為學習型組織是指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進步的組織。在這個組織中,人們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chuàng)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yǎng)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學習型組織的本質是深層學習環(huán)路?!半p循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充分認可深層學習環(huán)路,并將其運用到培養(yǎng)MPA研究生學習與實踐中。學習型組織理論認為偉大的團隊就是學習型組織,是一部分人相互信任、親密關系、相互接納、齊心協(xié)力共同創(chuàng)造的符合他們共同價值觀的東西。成功的團隊往往建立在團隊成員個體深層學習循環(huán)基礎之上的?!半p循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為了培養(yǎng)能運用各種知識和方法處理復雜公共問題的未來通才,從而建立高效率、重服務的公共管理組織?!半p循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深層學習循環(huán),通過課堂教授、項目調研等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和能力,改變學生主觀感知與認知,并鼓勵學生回到工作部門,結合實踐增強自身態(tài)度和信念的轉變,完成個人的學習循環(huán)。學生個人學習循環(huán)的實現,改變了這個人的行為方式,將學習作為日常習慣。學生畢業(yè)后仍然會保持這種習慣,通過與人接觸交流帶動周圍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帶動周圍團體乃至整個組織的共同進步。這樣就實現了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把個人的學習進步與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結合起來,通過MPA研究生帶動公共管理組織再到帶動整個社會的共同學習。
三、“雙循環(huán)”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特點與優(yōu)勢
“雙循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也是一種適合于MPA研究生培養(yǎng)的教育模式?!半p循環(huán)”模式的創(chuàng)新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研究性學習
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依托學術型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發(fā)展起來的,必然受到學術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深刻影響,比如強調對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把握卻忽視實踐能力的提高。但無論是學術型研究生還是應用型研究生,終歸都要符合“研究生”的共性要求,都應該把增強研究性學習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上。就MPA教育來說,要有效提高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就應該以問題為導向,用具體的科研任務驅動學生在“做中學”,通過調查研究完成科研項目,通過科研項目提高研究能力?!半p循環(huán)”模式以科研項目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由學生去尋找身邊存在的問題和自己思考所得的困惑,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研究計劃,認真分析問題、收集信息、調查研究,然后形成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等成果?!半p循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注重利用真實問題和項目為學生提供獨特的機會,由學生自主性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研究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要求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在項目研究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僅是指導與被指導關系,更是合作研究的關系,科研項目會激發(fā)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帶動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成長。
(二)團隊式學習
“雙循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強調學習團隊的作用,將學生按照項目的內容和個人興趣愛好分成項目小組,讓學生在項目組中不斷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樹立團體意識、合作意識,共同研究學習,生產和傳播知識。團隊學習是從自我超越和自我認知開始的同。MPA研究生首先要進行自我定位,充分認清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在科研項目申報階段,學生就會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項目要求組成若干團隊,共同設計研究計劃,分配研究任務。一旦團隊獲得了有價值的任務,也便有了奮斗的方向。每個學生都需要參與到分工明確的集體任務中,團隊成員既要在增進友誼過程中完成任務,也要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相互學習。實踐證明,集體學習比個體學習更有效率。集體崇尚開放式的學習氛圍;反對把學習看作孤立和封閉的行為;倡導學習者之間的交流、溝通;重視學習者的相互啟發(fā)、分享知識。學習者具有不同的學習風格,他們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思想的“交換”使得每個學習者得到更多的思想。毋庸贅言,這種集體學習的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演練未來的集體活動,拋棄自我為中心的觀點,重視集體合作;有利于學生親自實踐、溝通交流,相互寬容;更有利于知識的生產和傳播。
(三)社會性學習
MPA專業(yè)學位教育旨在培養(yǎng)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不二法門。以往教學改革中比較強調案例教學等方式,試圖在課堂中模擬社會現實。但事實上,課堂終究無法替代現實,案例研討也無法替代社會實踐?!半p循環(huán)”模式把人才培養(yǎng)從課堂拓展到社會,把在課堂中學習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與在社會發(fā)現、分析和解決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有機結合起來?;A理論和基礎知識是前人長時間親身體驗、實踐的成果,但對學生而言,這是間接經驗,應允許學生帶著批判、發(fā)展的眼光去分析思考。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與外界相互交流,將前人經驗和當代社會無縫隙對接,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這樣更加貼近理論的本質、貼近現實、貼近本真、貼近學習的真實意義?!半p循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打破學校與政府的壁壘,將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雙循環(huán)”模式中問題和項目著重來源于政府機關或咨詢部門和學生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將這些問題匯總成若干個項目,到實際工作部門進行調研,把問題放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實現“做中學”,最終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塑造和提高學習能力。
(四)創(chuàng)新性學習
傳統(tǒng)教育中,學習被理解成知識的獲得和記憶過程,但是“雙循環(huán)”模式提出了一種新的學習:幫助人們學會如何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完成深層學習循環(huán)?!芭囵B(yǎng)了新技能,人們的認識和感知也將得到發(fā)展。經過一段時間后,當人們開始以不同的態(tài)度看待并體驗這個世界時,就會有新的信念和假設,從而進一步促成新技能的培養(yǎng)?!眛~MPA教育通過“雙循環(huán)”培養(yǎng)模式,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具有公共精神、法治意識、全球視野、國情意識、務實作風,影響著學生價值觀、世界觀。學生將這些觀念和能力帶回到工作崗位上,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傳播,使自身態(tài)度和信念發(fā)生轉變,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中國現實,為中國特色道路尋找新的發(fā)展機遇,促成國家、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共同發(fā)展。
四、“雙循環(huán)”模式的實施流程、預期成效和保障措施
“雙循環(huán)”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科研項目的設計和實施為主線,通常要經歷包括6個階段的培養(yǎng)周期:
1.項目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有設立機構和建章建制。機構是改革推進的載體,在準備階段要成立項目工作小組和教學指導委員會,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持續(xù)發(fā)展。規(guī)章制度是規(guī)范項目的保障措施,是為了項目有秩序、有條理的發(fā)展。
2.項目啟動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有三項任務:一是確立項目選題庫。選題可以來源于多個渠道:當地政府招標的政策咨詢項目;人才培養(yǎng)單位的教師申報的項目中應用性較強的子項目;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的問題,尤其是跨領域、面向現實、涉及公共部門的有價值的選題;人才培養(yǎng)單位長期發(fā)展中形成的研究方向,申報的重大項目中的部分實踐性問題。二是項目申報。將學生4-6人分為一組,形成科研團隊,自主申報項目。三是項目評審。對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性和最佳研究團隊進行評定,并及時給予師資支持,鼓勵使用“雙導師”制和支持青年教師作為指導老師。
3.項目實施階段。各項目小組開始進行調查研究和小組討論。各個研究團隊在指導教師的領導下,制定研究計劃,實施實地調研;圍繞計劃和實地調研結果進行交流,做匯報準備。在這個階段,學生親身體驗實踐,能直接感受到理論和實踐的碰撞,積極參與,將明顯地提高自身能力,促進個人學習的循環(huán)。
4.項目交流階段。在這個階段,可以以“公共管理論壇”的形式為各個研究團隊提供交流平臺,做調研匯報,促進學生之間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溝通,帶動下一屆學生的學習循環(huán);同時,應該加強項目基地的建設,及時收集學生調研反饋的結果,提供項目的單位機關協(xié)商合作,建立校地合作研究基地,這是為人才培養(yǎng)提供長效機制,使研究長期化、制度化。
5.顧目評估階段。評估就是要獎優(yōu)懲劣,鼓勵認真研究、效果明顯的團隊,懲處敷衍了事、項目中斷或沒有實際效果的團隊。最后將優(yōu)秀成果匯編,形成案例、調研報告。這個從正負激勵手段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保障研究科學性和持續(xù)性。
相關熱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關于體育各方面內容的研究越來越多,體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社會領域逐漸分化成公共領域和市場領域,在對體育事務的管理中,公共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遠遠超過了市場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體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顯性和隱性兩種形式,顯性研究的對象是發(fā)表于各類報刊上的論文,隱性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學術報告和學位論文。學位論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研究學位論文有著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
學位論文的質量是評價碩士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指標,論文選題則是撰寫碩士論文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并直接影響學位論文的質量。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對象,二是研究內容或研究領域,三是研究方法。選題的“三要素”構成了碩士學位論文的基本框架,也成為評價碩士學位論文的重要尺度。
通過檢索CNKI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筆者査到2002?2012年間710篇有關體育管理的碩士學位論文。其中,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總數的71.4%;涉及市場管理的203篇,占總數的28.6%。
在本文中,筆者對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內容(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質和研究領域)方面進行了深人的研究與分析,為體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1.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
從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間,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2010年達到了高峰。從主觀上看,存在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加,相應的學位論文數量也必然增加;二是體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很快,體育事業(yè)也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各種管理方面的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體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們關注的重要研究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講,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為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支持,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國體育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2.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
通過對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的統(tǒng)計和分析,我們發(fā)現,在以體育公共管理為內容的研究領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競技體育管理、大學生體育管理和社區(qū)體育管理,分別占論文總數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見,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涉及的都是學生能看到、接觸到的體育事務。研究國外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論文,只有寥寥數篇,而且這些論文的結論都是通過分析世錦賽、奧運會和其他大型比賽的數據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經費較少,研究條件有限,很少接觸到國外體育組織,獲取最新的信息資料,也很少能借鑒國外優(yōu)秀科研成果。
在體育公共管理領域中,中小學體育管理、體育教學管理也是碩士學位論文常常關注的內容,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1%和6.6%,這說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學校教學環(huán)境。
目前,我國巳進人老齡化社會,但關于老年體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論文僅占總數的2.7%,這與目前社會發(fā)展形勢不相符,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體育行政管理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這方面論文只占論文總數的3.9%。文獻綜述類論文也很少涉及基礎理論方面的內容。由此可以看出,碩士學位論文應在基礎理論方面有所加強。
3.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體育科研方法是研究體育規(guī)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研究體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規(guī)律⑴。因此,體育科研方法對促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分析論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時,我們發(fā)現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種,即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査法、數理統(tǒng)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資料過程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和德爾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資料主要采用數理統(tǒng)計法、邏輯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個案分析法、模糊數學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
這507篇學位論文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在絕大多數論文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數理統(tǒng)計的定量研究方法,說明這些學生重視研究各變量間的邏輯關系,并對研究成果進行更為科學和準確的描述,同時也說明我國體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進步。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研究體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條件,綜合研究巳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現出多元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能更加全面、客觀、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體育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4.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
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fā)性研究。
基礎性研究強調對客觀現象和事實進行理論性探索或實證性分析,檢驗理論依據與客觀事實的符合程度。雖然基礎性研究沒有強烈的應用目的,但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研究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基礎性研究,新知識和新領域的發(fā)展會受到阻礙。以獲取新思維和新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并把應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形式展現出來。
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和開發(fā)性研究的基石,應用性研究是基礎性和開發(fā)性研究之間的橋梁,開發(fā)性研究是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的目的和歸宿。這三種研究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缺一不可。我們對這507篇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統(tǒng)計,結果顯示,應用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3.7%,基礎性研究占的比例為19.2%,開發(fā)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1%。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碩士研究生擁有的資料和科研條件有限,進行基礎性研究的難度比較大;二是主觀上忽視基礎性研究,而直接進行研究性研究;三是應用性研究比基礎性研究更容易。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上對基礎性研究的關注不夠,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5.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領域
5.1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
通過對這507篇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分析,我們把這些論文的研究領域分為三類:群眾體育類研究、學校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其中,絕大多數論文關注的是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中的管理現象及管理問題。從這一現象可以看出碩士研究生對我國體育公共管理的重視和關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這三類論文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發(fā)生變化,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所占比重最大,達到50.3%;2005年到2006年間,三類研究所占的比重較為接近;從2005年開始,競技體育類研究開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從2005年起,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異軍突起,并開始占據首位。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是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而2006年以后,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并成為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學校體育類研究所占比例從2008年開始變得較為穩(wěn)定。
在學校體育類的研究中,中小學體育研究和高校體育研究為兩大研究熱點,也是碩士學位論文重點關注的內容。
在國家大力發(fā)展群眾體育的背景下,群眾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正在發(fā)生悄然轉變,碩士學位論文關注的重點也從競技體育轉向了群眾體育。目前,對群眾體育類的研究已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已開始關注群眾體育。
5.2城市體育和農村體育
農村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農村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城市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城市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兩者的區(qū)別就是開展健身鍛煉的地域不同。不同區(qū)域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性,體育觀念、運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體育公共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間,農村體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體育研究一直占據主要地位,所占比例達到87.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體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產生、成長和壯大起來的,因而很多的“體育問題”和“體育現象”都發(fā)生在城市體育中,這也成為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時關注的熱點;二是由于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體育資源、大型體育賽事和體育消費市場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體育熱點“話題”要多于農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關注;三是由于體育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作者多為在校學生,他們學習、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體育研究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研究的話題。
6.結束語
關鍵詞: 建筑; 暖通工程; 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TB657 文獻標識碼: A
一、 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要點
(一)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的現狀
暖通工程建筑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通風,另一個部分是采暖。其中通風又包括廚房通風系統(tǒng)和衛(wèi)浴通風系統(tǒng)兩方面。暖通工程施工方面之所以存在一些安全問題,是由于暖通工程的施工往往是由一家單位中標,再由其分給其他的一些小施工單位,最后再由各個小施工單位派相關工作人員去現場進行施工。就是這樣的分工系統(tǒng)導致管理安全專業(yè)人員和人員配備的分配不足。
(二)建筑暖通工程施工要點與管理
1、現代住宅小區(qū)地暖工程旌工要點分析
我國暖通工程的建筑大部分使用既具舒適性,又具經濟性,同時還具有環(huán)保性的低溫熱水地板供熱系統(tǒng)。供暖工程在施工時要注意這幾個問題:施工時防水層要在地熱層之上,否則會導致衛(wèi)生間的污水滲入到地熱層的內部。鋁箔熱反射膜和隔熱板的鋪墊在低溫熱水地板輻射采暖系統(tǒng)暖通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減少地熱向外墻和向下層住戶的散熱。冬季,由于溫度比較低,水結冰可能會破壞加熱盤管,為了防止此現象,低溫熱水地板輻射系統(tǒng)在進行試壓之后,要將管內的水全部吹出去。另外,為了減少加熱管密集處混凝土的膨脹裂縫,在分水器和加熱管的連接之處,盤管必須外穿波紋管。在熱水管表層用水泥沙漿來澆灌以作為地面供暖的結尾,是蓄熱的需要,強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強度產生很大影響的因素有均勻的沙粒規(guī)格和水的比率,因為如果要除去氣泡和水的流出會給表面強度帶來很大影響,所以氣泡不可以在砂漿內存在,抹光的次數對于沙漿的結尾也十分重要。表面結尾材料的強度是沙漿的重點,因此強度的研究要作為重點。地面供暖施工的關鍵點在于要把表面結尾抹光次數做到最好,同時要把握好強度的要領,那就是水、沙粒和水泥之間的比例。
2、建筑暖通通風工程施工要點
建筑暖通工程施工的過程中,不論是風管安裝還是支架制作的安裝,亦或是其它方面的安裝,一定要按照國家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進行施工,并且施工時一定需要專業(yè)人員的到場,進行暖通施工的指導與監(jiān)制,以確保施工的質量達到要求。其次,大型管道吊架與大型的設備的固定應當采取穿樓板固定的方式,支架制作安裝所采用的型鋼規(guī)格和吊桿規(guī)格一定要符合規(guī)格,否則一律不使用,另外,防腐的處理也必須要符合要求。在建筑暖通通風工程的施工時要盡可能的將設備與管道擺在同一個方位,同時還要在設備的周圍留下一定的空間,這樣有利于日后的設備維修。安裝風機盤管時,一定要考慮到裝修頂棚的高度,要與之配合適度,同時送回風口的位置對風機盤管的安裝也十分重要,是必須要注意的一個因素。一些住宅小區(qū)沒有大堂,這對于暖通施工又增加了一點難度,這就必須要求裝飾施工設計圖要和暖通施工設計圖要會審,飾面造型要和消防噴頭以及風口等相配合。風管安裝要盡可能的避免轉彎造成的彎曲從而加大阻力,安裝風管盡量做到保持水平,對于有方向要求的閥門,要做到與水流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樣,四周圍要留有一定的空間,以便于把過濾器和閥門安裝在積水盤內,方便維修與排水。
二、暖通工程施工質量控制殛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資料管理問題
暖通工程質量管理及控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塊便是施工資料的記載,施工資料的記載是施工得以正常運行的關鍵。其次,與施工同時進行的還有安裝資料的整理與報驗,一項真正完整的工程必須具備一套完整的資料工程。暖通工程資料管理必須得到業(yè)主或是監(jiān)理單位的認可及簽證,不論是一開始的資料報驗和隱蔽資料還是到最后的聯(lián)合試運轉資料。否則,施工完成后再去補辦簽證和相關證明,其可信度和完整度必將大打折扣。
(二)圖紙設計問題
圖紙設計在暖通工程的施工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工人如何施工,完全按照圖紙來進行,但是有時一昧的完全按照圖紙來進行施工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設計人員的設計不可能百分百完美,可能存在一些細小的紕漏,也有一些設計人員考慮不夠完善,其材料的選擇與工程實際不符合,這些都是有可能的,如果盲從圖紙設計,便會導致一些問題,例如工程不能按時交工,更嚴重的是工程可能要返工或是重做。所以圖紙要精心設計,并符合實實際。
(三)工程進度的控制問題
為了確保暖通工程材料質量,管理人員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至于價格,管理人員一定多進行對比才行。暖通工程雖然不是整個建筑工程的主角,但是它的進度卻是直接影響整個工程施工的進度的。因而,實施計劃要及時做好,一定要保證
三.冬季建筑暖通工程麓工的注意事項
結冰現象的出現是因為低溫熱水的地面輻射采暖系統(tǒng)在試壓之后,盤管內部的水不易泄出,從而使加熱盤管被破壞,為了防止管路被凍壞,要將管路的水全部吹出去。在熱水管表層用水泥沙漿來澆灌以作為地面供暖的結尾,是蓄熱的需要,強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強度產生很大影響的因素有均勻的沙粒規(guī)格和水的比率,因為如果要除去氣泡和水的流出會給表面強度帶來很大影響,所以氣泡不可以在砂漿內存在,抹光的次數對于沙漿的結尾也十分重要。表面結尾材料的強度是沙漿的重點,因此強度很重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暖通工程在整個建筑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哪怕它只是作為建筑結構中的一個輔助的過程。為了使暖通工程在工程設計使用年限內質量是有保障的,所以要把質量作為暖通工程設計與施工的關鍵因素??偠灾?,要做好暖通工程的質量管理,只有在工程實踐中把質量作為關鍵,才能提高暖通工程的質量。實踐出真知,只有不斷地實踐,才能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寧寧,張海超.論建筑暖通工程施工的質量控制要點.建設監(jiān)理.2006年O8期.P46.
一、學位論文選題應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或者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可側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選?。?/p>
①一個完整的工程項目策劃、工程設計項目或技術改造項目;
②技術攻關研究專題;
③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fā);
論文選題應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先進性和工作量,能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工程碩士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結合所在企業(yè)目前的技術改造、技術革新、引進等技術難題或科研攻關項目。通過閱讀文獻資料、實際調查,進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后,撰寫“文獻綜述報告”和“開題報告”。
二、工程碩士在確定學位論文課題后,要寫出選題報告。
選題報告包括“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兩部分。文獻閱讀和選題工作一般從全部課程學習完成后進行。
三、寫“文獻綜述”以前,要大量閱讀與論文課題有關的學術論文。
通過閱讀文獻,要掌握論文課題所在研究領域國內外的學術動態(tài)和發(fā)展前沿。
在文獻閱讀的基礎上,撰寫“文獻綜述”。內容包括:論文課題所在研究領域國內外的學術現狀、前沿問題、發(fā)展趨勢等,要對文獻涉及的主要原理、技術和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和述評。所閱讀的文獻目錄要在附錄中一一列出。
“文獻綜述”完成后,交導師評閱。導師要寫出評語,導師認為綜述報告不合格,要繼續(xù)閱讀文獻,重新撰寫。
四、在文獻閱讀和調研的基礎上撰寫“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選題依據、課題來源、學術價值和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的意義;
3、擬解決的生產實際的主要問題和關鍵技術及難點、擬采取的技術路線、實施方案;
4、可能出現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方法與措施;
5、預期達到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創(chuàng)新之處;
6、研究進程計劃及時間安排,經費概算;
五、工程碩士完成“開題報告”后,交給導師審閱通過后,確定開題報告會議的時間和邀請的專家名單。
【關鍵詞】公共管理 人才培養(yǎng) 公務員素質
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作為一種職業(yè)教育最早起源于1924年,以培養(yǎng)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的,其培養(yǎng)對象是政府機關或非政府公共機構有實踐經驗的在職人員,教學內容面向社會,尤其是公共管理領域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為了規(guī)范和指導公共管理碩士教育培養(yǎng)工作,2001年2月,全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正式成立。
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面臨的現實困境
注重規(guī)模發(fā)展,忽視內涵建設。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yǎng)十余年間進行了四次擴大招生活動。目前,公共管理碩士培養(yǎng)院校數量擴大到100所,覆蓋了29個省、市、自治區(qū)。截至2008年12月,全國各省份中只有寧夏、還沒有設立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院校,其他省份均有分布。①但是,過快的擴充規(guī)模導致各培養(yǎng)院校出現“重申報、輕建設”現象,忽視了內涵建設。2010年,全國公共管理碩士教指委決定,暫時不再擴大培養(yǎng)院校規(guī)模,這樣保證了培養(yǎng)院校質量,使其能夠集中精力重視內涵建設。
注重理論灌輸,忽視實踐學習。在我國,“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的課程總體結構中,重理論輕實踐,專業(yè)社會實踐的比重偏低”②。一方面,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培養(yǎng)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少于50學分,核心課不少于30學分,但社會實踐僅占2學分,比例為總學分的4%,實踐類課程偏少。另一方面,全國公共管理碩士教指委規(guī)定:“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yǎng)學位的學制可以采取下列兩種方式:非全日制。采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學習期限2~4年,課程學習既可以采用業(yè)余時間(周末、晚上),也可以每學期集中安排一段時間學習;全日制。學制為2年~3年,采用學分制。學員在校脫產學習1年半,修完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課程后回工作單位實習或找單位實習和做畢業(yè)論文。”③這種形式雖嚴格規(guī)定了實習實踐時間,但將研究生實習實踐放到原單位進行,缺乏必要的指導,勢必造成實踐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公共管理碩士絕大多數為在職公務員,教學中更應注重解決學員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因此提高實踐類課程比例十分必要。
關注招生考試,放松質量監(jiān)控。自2009年起,公共管理碩士招考方式采用秋季全國聯(lián)考入學和春季全國統(tǒng)一招生考試兩種方式,每年可錄取約15000人(見表1),報名錄取率約為40%~50%。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進口嚴格,保障了生源質量。但隨著招生規(guī)模擴大,各培養(yǎng)院校在讀研究生不斷增加,公共管理碩士培養(yǎng)可以算作是大班教育。加之大多數培養(yǎng)院校普遍利用假期授課。這種大班教育、假期授課很容易造成學員學習態(tài)度松懈,導致教學質量及效果欠佳。
表1:全國公共管理碩士2009~2012年錄取人數匯總表
(注:數據來自全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
新時期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yǎng)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公共管理人員數量增加。我國公務員制度從1993開始實施,人數和規(guī)模不斷擴大。據公務員主管部門對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數據統(tǒng)計,全國公務員數量分別是659.7萬人、678.9萬人、689.4萬人,近兩年年均增長約15萬人。雖然經過了十余年的公務員新老更替,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告也明確要求報考人員應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并且實際錄用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據絕大多數,但由于公務員的基數偏大和公務員系統(tǒng)新陳代謝較慢等原因,目前我國公務員隊伍總體學歷水平還不高。從知識結構看,公務員招考中系統(tǒng)學過公共管理的人員和真正接受過完整公共管理專業(yè)培訓的人員都偏少。
公共管理人員執(zhí)行能力提高。黨的十報告強調,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關系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全局,必須把提高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核心內容抓緊抓好。在新時期下,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在加大公共管理理論學習力度的同時,要注重公共管理者的執(zhí)行力的培養(yǎng)。政府執(zhí)政能力和公務員系統(tǒng)執(zhí)行力的需求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各級公務員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復雜局面、依法執(zhí)政和總攬全局的能力。
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師資隊伍建設。龐大的公共管理人員隊伍和亟待提高的執(zhí)行能力亟需一批既精通公共管理理論又具備公共事務管理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進行指導。當前,主要師資力量多為公共管理理論專家,雖有部分教師兼任公共管理部門顧問或掛職,但大部分師資并不具備公共管理部門一線實際工作經驗。全國公共管理碩士教指委要求各培養(yǎng)院校必須聘任足夠數量的兼職導師,這些兼職導師必須在公共管理部門任職和工作,具備一線管理經驗,并能夠對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yǎng)起指導作用。
構建新型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模式
教育目標從提高學歷向提高應用能力轉變。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yǎng)不是一般性的碩士培養(yǎng)方式,作為一種專業(yè)學位教育模式,它更加注重實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應面向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學歷提升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此基礎上提高公共管理的執(zhí)行能力,特別是實際應用的能力。理論與公共管理實際相結合是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yǎng)必須遵循的原則,這是培養(yǎng)院校的責任,也是社會發(fā)展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必須從學歷教育轉變?yōu)槟芰逃?,注重提高學員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內容從模式化教學向特色教學轉變。打造有特色的專業(yè)方向是培養(yǎng)院校適應公共管理部門特色人才需求,實現差異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途徑。全國公共管理碩士教指委對公共管理碩士教育設計了一套完整的培養(yǎng)方案,同時,教指委對培養(yǎng)院校進行教學合格評估,有完整的考核評價標準,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公共管理碩士培養(yǎng)的規(guī)范性和同質性。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院校要主動在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上強化自身特色,將公共管理碩士教育學科建設依托特色優(yōu)勢學科,突出政府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結合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學科背景和工作單位的需求,體現差異化發(fā)展,綜合提升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yǎng)質量。
教學方式從課堂封閉向開發(fā)第二課堂轉變。在重視理論學習的同時,必須開發(fā)實踐課堂,在實踐中學習、磨練,使理論能夠融會貫通,變成自身的能力。我國的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yǎng)也可以借鑒國外的第二課堂教育。例如,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兩位教授就為該校的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實踐設計了一種“將真實世界的情景與學生的學習進程相結合的課程安排。這門課程要求學生每周一次3個小時的項目評價訓練,通過合作學習以及互相激勵,從而達到對實際工作中的統(tǒng)計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和運用”④。
師資隊伍從理論灌輸向實踐貫通轉變。為適應師資隊伍需求的轉型,培養(yǎng)院校首先要加大引進高層次實踐型師資的力度,從政府部門或其他公共管理部門直接引進具有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充實教師隊伍。其次要鼓勵現有教師積極參加多種形式的公共管理學術研討和培訓活動,提升理論基礎,同時要完善鼓勵教師參與實際部門工作的績效考評制度,以便開闊眼界,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最后要優(yōu)化科研管理體制,鼓勵更多的專業(yè)教師聯(lián)絡公共管理實際部門共同進行科研工作,形成有公共管理實際部門參與的教學與科研互動的良性運行機制,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實踐教學水平。
培養(yǎng)空間從國內向國際轉變。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yǎng)必須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融入國際范疇的需要,因此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院校在利用學校原有國際交流平臺的同時,應加強與所屬區(qū)域公共管理部門聯(lián)系,充分利用這些部門的國際交流渠道,拓寬交流領域;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措施,鼓勵和組織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更多地參加國際(境外)交流活動;同時要在開拓交流渠道和建立激勵機制的基礎上,開發(fā)穩(wěn)定的合作項目,建立與國外(境外)同行或院校的穩(wěn)定合作關系,提升公共管理碩士教育的國際化水平。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副研究員;本文系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教育碩士培養(yǎng)模式與天津市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研究”和天津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畢業(yè)研究生質量與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TJJXWT11-24、HE4073)
【注釋】
①蔡禮強,王世強:《中國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教育的現狀與發(fā)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98頁。
②婁成武,杜寶貴:“中美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比較分析”,《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第20頁。
③全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中國公共管理者培養(yǎng)》,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22頁。
致
我單位培訓學校有限公司,在日常工作中了解下列外籍工作人員及存在未履行勞動合同自行離職且失去聯(lián)絡的情況,現特向主管部門匯報情況。
下列外籍工作人員于2020年8月17日聲稱自行離職后離開我單位并失去聯(lián)絡,手機號碼拒絕接聽,住所個人物品已被取走,微信不回復。
人員照片
人員姓名
護照號碼
出生日期
國籍
A
PA
1996/03/06
菲律賓
外國人居留許可號碼:
外國人工作許可證號:
報考四川大學研究生院的考生請注意,考生關注的2011四川大學研究生考研國家分數線將于4月上中旬公布。四川大學研究生復試分數線已公布!
為了方便考生及時查詢,
專業(yè)門類
總分
單科
備注
01、哲學類
320
50[75]
02、經濟學
335
55[83]
03、法學類(不含[0301]法學)
320
48[72]
0301、法學
335
51[77]
0401、教育學
300
50[150]
0402、心理學
310
50[150]
0403、體育學
295
39[117]
05、文學類(不含0501中國語言文學、0503新聞傳播學、0504藝術學)
345
55[83]
0501、中國語言文學
0503、新聞傳播學
355
58[87]
0504、藝術學
350
45[68]
06、歷史學
310
48[144]
07、理學
300
45[68]
08、工學(不含照顧專業(yè))
300
45[68]
工學照顧專業(yè)(0801、0806、0815、0827、0828)
290
45[68]
09、農學類
300
50[75]
10、醫(yī)學類(不含1002臨床醫(yī)學、1003口腔醫(yī)學、1004公共衛(wèi)生、1006中西醫(yī)結合、1007藥學)
300
50[150]
1002臨床醫(yī)學、1003口腔醫(yī)學、1004公共衛(wèi)生、1006中西醫(yī)結合、1007藥學
320
52[156]
12、管理學(不含1202工商管理、1204公共管理)
330
54[81]
1202工商管理
1204公共管理
360
56[84]
享受少數民族政策考生
所報考學科總分下降5分,單科下降2分
單獨考試
280
30[45/90]
二、全日制專業(yè)學位
專業(yè)門類
總分
單科
備注
025100金融碩士
325
55[83]
025200應用統(tǒng)計碩士
325
55[83]
025300稅務碩士
325
55[83]
025400國際商務碩士
325
55[83]
025500保險碩士
325
55[83]
025600資產評估碩士
325
55[83]
0351法律碩士
310
50[75]
0352社會工作碩士
310
50[75]
045101教育管理
320
45[68]
045201體育教學
295
39[117]
0453漢語國際教育碩士
325
52[78]
0551藝術碩士
350
45[68]
0552翻譯碩士
360
60[90]
0553新聞與傳播碩士
325
52[78]
0554出版碩士
325
52[78]
0651文物與博物館碩士
310
45[135]
0852工程碩士
290
40[60]
0953風景園林碩士
300
50[75]
1051臨床醫(yī)學碩士
320
52[156]
1052口腔醫(yī)學碩士
320
52[156]
1053公共衛(wèi)生碩士
320
52[156]
1054護理碩士
320
52[156]
1055藥學碩士
320
52[156]
1251工商管理碩士MBA
A線
185
50[100]
B線
165
45[90]
1252公共管理碩士MPA
165
45[90]
1253 會計碩士
300
50[100]
1254旅游管理碩士
165
45[90]
1256工程管理碩士
165
45[90]
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yè)學位雖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十多年來,MPA教育已經發(fā)展成為與工商管理碩士(MBA)、會計碩士(MPAcc)、法律碩士(JM)、工程碩士(GCT)、教育碩士(Ed.M)并列的六大專業(yè)學位之一。全國現有的147所培養(yǎng)單位,每年為各級各類政府部門及公共組織培養(yǎng)公共管理專業(yè)學位碩士數萬人,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但從前三批教學合格評估的結果來看,當前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yè)學位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辦學理念定位不準從MPA的設置目的來看,其主要是以公共管理及相關學科為基礎,培養(yǎng)適應公共管理實踐發(fā)展需要的應用性、專業(yè)性高層次人才,這就需要針對MPA的特點進行準確的辦學定位。但在實踐中,辦學定位不準確、辦學思路不清晰的問題較為普遍。一是辦學定位錯位。將MPA辦學當作學校創(chuàng)收的主要途徑。由于MPA教育采取的是在職不離崗的培養(yǎng)方式,培養(yǎng)對象大多是在職公職人員,有些辦學單位即將MPA辦學作為學校創(chuàng)收的主要途徑,看重的是每年的招生指標和招錄人數,甚至違反相關規(guī)定與社會中介機構合作,不惜違反招考條件限制,壓低錄取分數線,招錄不符合報考條件的生源,其結果必然是忽略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將MPA教育辦成了專業(yè)學位的“販賣”機構。二是辦學重視程度不夠。少數培養(yǎng)單位對MPA辦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辦學條件不完備、師資隊伍和教學管理人員不足,有些培養(yǎng)單位存在辦學實體不明確、分散辦學的現象,無法保證MPA的培養(yǎng)質量。三是辦學思路不清晰。更為普遍的現象體現為現有培養(yǎng)單位對MPA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的模糊上,很多培養(yǎng)單位存在重學術學位、輕專業(yè)學位碩士的傾向,或是在培養(yǎng)方案、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方法、畢業(yè)論文等方面完全按學術型碩士的培養(yǎng)模式進行培養(yǎng),從而忽略了MPA學生的特點和教學要求的差異。
2.教學資源分布不均當前我國MPA辦學主要依托具備公共管理及相關學科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因而其培養(yǎng)水平受培養(yǎng)單位自身條件影響較大。從整體上看,我國MPA培養(yǎng)中存在的教學資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MPA培養(yǎng)單位的地域分布不均。從現有147所MPA培養(yǎng)單位的地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經濟發(fā)達或教育發(fā)達地區(qū),而在經濟和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則較少,從而造成了MPA教育資源的地域分配不均,進而造成了欠發(fā)達地區(qū)MPA培養(yǎng)需求和培養(yǎng)能力之間的矛盾。二是MPA培養(yǎng)單位間的教學資源分布不均。從現實來看,現有優(yōu)勢教學資源相對集中在985、211工程大學,加上這些學校本身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方法、教學管理以及資源調動和整合方面的優(yōu)勢,客觀上造成了后批培養(yǎng)單位與前批培養(yǎng)單位在生源質量、培養(yǎng)能力以及培養(yǎng)質量方面的差距。
3.教學質量控制不嚴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質量監(jiān)控體系及硬性約束機制,相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培養(yǎng)而言,MPA教育教學質量控制存在著諸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由于培養(yǎng)對象在職不離崗學習的特點,以及部分學校自身教學資源的限制,造成了學生出勤率和MPA教學時間的沖突,分散性、異地教學等的存在使得學生在校研讀時間難以保證。二是師資力量的單一化無法滿足專業(yè)學位學習的要求?,F有培養(yǎng)單位大多依托校內現有學術型師資力量進行教學,尤其對于后批培養(yǎng)單位而言,難以配備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學者型領導干部建立“雙師”隊伍,且現有的兼職導師又難以保證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指導、專題講座、論文指導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和精力。三是培養(yǎng)過程管理不嚴。部分培養(yǎng)院校在培養(yǎng)方案設計上存在因人設課,培養(yǎng)方案缺乏系統(tǒng)性、科學性;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案例開發(fā)使用不足,課堂缺乏吸引力;教學管理隊伍缺編,學生出勤率低,教學管理服務不足;課程考核形式單一,社會實踐、學位論文等環(huán)節(jié)把關不嚴;教學評價體系不科學,評價作用不彰顯等現象,無法保證MPA培養(yǎng)質量。
4.辦學特色彰顯不足MPA辦學特色即是要求培養(yǎng)單位結合自身特點和優(yōu)勢,找準辦學定位,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辦學理念與培養(yǎng)方式,實行差異化辦學。但從實際來看,部分培養(yǎng)單位在培養(yǎng)過程中,辦學定位模糊,難以凝練辦學特色,同質化傾向重。
二、構建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yè)學位全面質量控制體系
通過對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的統(tǒng)計和分析,我們發(fā)現,在以體育公共管理為內容的研究領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競技體育管理、大學生體育管理和社區(qū)體育管理,分別占論文總數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見,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涉及的都是學生能看到、接觸到的體育事務。研究國外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論文,只有寥寥數篇,而且這些論文的結論都是通過分析世錦賽、奧運會和其他大型比賽的數據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經費較少,研究條件有限,很少接觸到國外體育組織,獲取最新的信息資料,也很少能借鑒國外優(yōu)秀科研成果。在體育公共管理領域中,中小學體育管理、體育教學管理也是碩士學位論文常常關注的內容,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1%和6.6%,這說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學校教學環(huán)境。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關于老年體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論文僅占總數的2.7%,這與目前社會發(fā)展形勢不相符,應給予更多的關注。體育行政管理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這方面論文只占論文總數的3.9%。文獻綜述類論文也很少涉及基礎理論方面的內容。由此可以看出,碩士學位論文應在基礎理論方面有所加強。
2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體育科研方法是研究體育規(guī)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研究體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規(guī)律[1]。因此,體育科研方法對促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分析論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時,我們發(fā)現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種,即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tǒng)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資料過程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和德爾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資料主要采用數理統(tǒng)計法、邏輯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個案分析法、模糊數學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這507篇學位論文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在絕大多數論文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數理統(tǒng)計的定量研究方法,說明這些學生重視研究各變量間的邏輯關系,并對研究成果進行更為科學和準確的描述,同時也說明我國體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進步。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研究體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條件,綜合研究已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現出多元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能更加全面、客觀、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體育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3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
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fā)性研究。基礎性研究強調對客觀現象和事實進行理論性探索或實證性分析,檢驗理論依據與客觀事實的符合程度。雖然基礎性研究沒有強烈的應用目的,但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研究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基礎性研究,新知識和新領域的發(fā)展會受到阻礙。以獲取新思維和新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并把應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形式展現出來[2]。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和開發(fā)性研究的基石,應用性研究是基礎性和開發(fā)性研究之間的橋梁,開發(fā)性研究是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的目的和歸宿。這三種研究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缺一不可。我們對這507篇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統(tǒng)計,結果顯示,應用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3.7%,基礎性研究占的比例為19.2%,開發(fā)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1%。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碩士研究生擁有的資料和科研條件有限,進行基礎性研究的難度比較大;二是主觀上忽視基礎性研究,而直接進行研究性研究;三是應用性研究比基礎性研究更容易。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上對基礎性研究的關注不夠,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4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領域
4.1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通過對這507篇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分析,我們把這些論文的研究領域分為三類:群眾體育類研究、學校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其中,絕大多數論文關注的是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中的管理現象及管理問題。從這一現象可以看出碩士研究生對我國體育公共管理的重視和關注。在2002-2010年的9年中,這三類論文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發(fā)生變化,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所占比重最大,達到50.3%;2005年到2006年間,三類研究所占的比重較為接近;從2005年開始,競技體育類研究開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從2005年起,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異軍突起,并開始占據首位。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是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而2006年以后,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并成為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學校體育類研究所占比例從2008年開始變得較為穩(wěn)定。在學校體育類的研究中,中小學體育研究和高校體育研究為兩大研究熱點,也是碩士學位論文重點關注的內容。在國家大力發(fā)展群眾體育的背景下,群眾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正在發(fā)生悄然轉變,碩士學位論文關注的重點也從競技體育轉向了群眾體育。目前,對群眾體育類的研究已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已開始關注群眾體育。
4.2城市體育和農村體育農村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農村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城市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城市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兩者的區(qū)別就是開展健身鍛煉的地域不同。不同區(qū)域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性,體育觀念、運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體育公共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間,農村體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體育研究一直占據主要地位,所占比例達到87.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體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產生、成長和壯大起來的,因而很多的“體育問題”和“體育現象”都發(fā)生在城市體育中,這也成為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時關注的熱點;二是由于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體育資源、大型體育賽事和體育消費市場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體育熱點“話題”要多于農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關注;三是由于體育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作者多為在校學生,他們學習、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體育研究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研究的話題。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