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個案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日常生活案例兩則
案例一:我的毛巾不見了
戶外活動結束,孩子們都在衛(wèi)生間洗手,A突然大哭起來,原來他的擦手毛巾不見了。丁老師安慰他說:“沒關系,我給你換一個新的毛巾?!笨墒茿不同意,他仍舊哭著說:“我不要新的,我要我的毛巾。”他從衛(wèi)生間出來,來到孔老師旁邊,哭著說:“我的毛巾找不到了,我不要新的,我要我自己的?!边@時孔老師正在布置班級環(huán)境,說:“那你不要新的怎么辦???明天給你買一模一樣的,今天先用新毛巾吧?!盇聽到孔老師的話,由原來的大哭瞬間變成歇斯底里,嘴里大聲叫著:“我就要我自己的毛巾!”并抬手朝孔老師拍過去??桌蠋熆吹剿姆磻绱藦娏?,說:“怎么,你還要打老師?。俊笨桌蠋熢捯粑绰?,A抬起有力的右手朝孔老師的手臂上“啪”地打了過去,聲音很響,孔老師愣住了,然后很生氣地說:“你還打我啊,我們班不歡迎打人的小朋友,走吧,我把你送到大班去?!盇聽到這些,哭得更厲害了,一邊哭一邊掙扎著,說:“我不去大班,我不要去大班!”生氣的孔老師抱起A,走出了教室,說:“你還敢打我,走吧,不要你了?!北惆阉С隽私淌?。過了約十分鐘,孔老師將A從大班帶了回來,A的情緒已經基本恢復平靜。
案例中A大哭是因為每個小朋友要用自己的毛巾(規(guī)則),但是丁老師沒有幫他找到他自己的毛巾,而是給了他一條新毛巾,丁老師的行為破壞了他對“每個小朋友要用自己的毛巾”的原有認知(自我認知),于是A大哭(焦慮)。他轉而向孔老師請求幫助,孔老師并沒有立刻幫助他解決問題(焦慮持續(xù)),且誤會A的動作表達的意思是打人,使得缺乏表達情緒方式的A更加歇斯底里,并伴有動作(焦慮升級),最終演變?yōu)楹涂桌蠋熤g的沖突,把他抱出了教室,他也變得更加焦慮(焦慮升級)。
案例二:我吃不完這么多
午飯是冬瓜肉末大米飯,老師剛給小朋友們盛好飯,A就開始哇哇大哭,說:“我不吃飯,我的飯?zhí)嗔耍页圆煌?。”我問他:“你是不想吃飯里的什么啊?”他哭著說:“我吃不完?!蔽艺f:“那你們這一桌小朋友想吃你的飯么?分給他們一些吧。”我把A碗里的飯分給同桌的一個小男孩一勺,我說:“趕緊吃吧,不然他就把你的飯吃完了,那你怎么長高呀?!彼麤]有說話,從我手里接過碗開始吃飯。
過了一會,A端著碗邊哭邊朝丁老師走過去,“我吐了!”丁老師說:“沒關系,一會吃完收拾一下就好了。”可是他仍然大哭,不肯回到座位上。申老師把他帶到座位上,換了個位置讓他坐,可是他不聽,仍然大哭不止。申老師說:“A,你要是再哭,周六去綠博園不帶你去。”可他還是哭個不停。申老師臉上有些無奈,甚至生氣,說:“A,你要是再哭,我就給樓上的王老師打電話,讓她把你帶走,聽到沒?”A依舊大哭。申老師站在A旁邊,流露出一種無奈,說:“你哭吧,我現(xiàn)在就給王老師打電話,讓她把你接走?!闭f著申老師把電話拿了過來,跟A說:“我正在給王老師打電話,她一會兒就來接你了?!盇見狀,哭得更大聲了,并開始吃飯(其實他只是在嘴里放了一點米,并沒有咽下去),邊哭邊吃,嘴里還說著:“我吃飯,不要叫她來了,我吃飯……”
案例中,他第一次大哭是因為老師要求小朋友們要把飯吃完(規(guī)則),可是他認為自己不能做到(自我認知),所以便開始大哭(焦慮的表現(xiàn))。當筆者用以前成功幫助他緩解焦慮的方法把他的飯分給其他小朋友一些后,他內心的沖突沒有那么強烈了(現(xiàn)實和自我認知暫時達到平衡),所以接著吃飯。第二次大哭是因為老師要求小朋友吃飯的時候不要把飯撒到桌子上(規(guī)則),他把飯吐到桌子上之后,他希望得到的解決方式是老師立刻把桌子上的飯粒弄干凈(自我認知:盡管破壞了原有規(guī)則,但仍希望自己符合規(guī)則)??墒怯捎谒麤]有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老師也沒有完整理解他哭的含義,于是老師在無意識中拒絕了他將桌子清理干凈的請求。在他知道自己不符合規(guī)則,自己的合理的請求(自我認知)又被拒絕時,他意識到自己必須成為不守規(guī)則的人(焦慮升級),于是變成更加劇烈的大哭。盡管申老師之前有很多成功幫助A解決情緒問題的經驗,可是面對一個突如其來的新問題時,申老師仍然顯得有些措手不及,嘗試了一些做法之后,但并沒有緩解A的焦慮,而是加深了內心的焦慮,但為避免承受申老師的懲罰不敢反抗。
二、焦慮的原因分析
(一)由規(guī)則和事實的不一致導致認知沖突而陷入焦慮
通過對A的持續(xù)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內心敏感、缺乏安全感、缺乏表達技能并且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從觀察中,筆者發(fā)現(xiàn)A常常是在事實與自我認知達不到平衡時陷入焦慮,從而情緒失控。例如,他會因穿鞋太慢,不能和全班的小朋友一起下樓做早操而大哭大鬧,并且要求老師重新播放早操音樂,原因是他自己還沒有開始做動作,音樂已經播放了;會因為沒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飯后散步而大哭,一個人邊散步邊哭,說:“我要散步,我吃完飯還沒有散步呢?!盇認為既定規(guī)則是不可以改變的,所有的事情必須完全按照規(guī)則執(zhí)行,如果在活動中打破這一規(guī)則,便是對其原有認知的重大挑戰(zhàn),超出其可接受范圍的沖突就會帶來焦慮。
(二)缺乏正確表達情緒及控制情緒的能力
A是一個很聰明、懂事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表現(xiàn)良好,但他缺乏相應的情緒表達方式及情緒控制方式,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他都會大哭,飯吃不完,穿鞋慢,吃飯慢,認為自己洗的碗最干凈等都會大哭。A陷入焦慮時,大哭的情緒表達方式會感染教師,令教師的情緒變得急躁或不安,從而影響對A的行為和語言,使得教師有可能帶給A更深層次的焦慮,A進而采用更為激烈的方式表達焦慮情緒,最終演變?yōu)锳和教師之間的一場戰(zhàn)爭。
三、幫助A疏導焦慮的教育建議
(一)了解引起A焦慮的原因
了解“現(xiàn)實和自我認知的沖突”是導致A陷入焦慮情緒的重要原因,是幫助A有效疏導情緒的基本前提。如前所述,A陷入焦慮情緒的重要原因在于A是一個很懂事而且非常遵守規(guī)則的小朋友,對他來說規(guī)則是不可以改變的,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如果既定規(guī)則被突發(fā)事件打破,A因無法適應而陷入焦慮,教師只有了解引起A焦慮的原因,對A的情緒疏導才能起到積極意義。
(二)幫助A疏導焦慮情緒
面對A的焦慮情緒,要從幫助A疏導焦慮情緒入手。通過案例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A的焦慮情緒往往是由生活中的小事引起。在案例二中,當A第一次大哭說“吃不完”的時候,筆者隨著A的意愿把他的飯分給了其他小朋友一些,其實分出去的飯很少,但是這一行為幫助A疏導了他內心的焦慮情緒,使他的認知沖突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便不再大哭,情緒恢復平靜。
(三)避免因教師行為致使焦慮升級
面對A的焦慮情緒,教師需謹慎言行,尤其避免因處理方式不當演變成A和教師之間的一場戰(zhàn)爭。案例一中,孔老師將A抱到大班的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A的哭鬧行為,但這是用一種更深層的焦慮情緒抑制了A的初級焦慮情緒,使A將關注點由最初的焦慮“我要用我的毛巾”轉向“我不要去大班”,焦慮的升級使得A無暇顧及最初的焦慮情緒。當“我不要去大班”這一深層次焦慮得到解決后,A為了避免再次受到教師懲罰,而不敢表達自己的焦慮情緒。而在案例二中,申老師在采用焦慮升級的方式抑制了A的哭鬧行為后,很快意識到自己處理方法的不當,轉而采用情緒疏導的方式,幫助A釋放焦慮情緒,A很快和申老師“和好”,不再對立。
關鍵詞:幼兒行為 家庭成因
前言
為探討幼兒行為問題的家庭成因,筆者深入幼兒園、家庭進行觀察和調研,選擇兩個有明顯行為問題的兒童作為研究的對象,進行系統(tǒng)觀察記錄,對研究對象的教師和家長進行訪談,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一、案例介紹
案例一
某男孩,6周歲,有嚴重的自閉癥。在幼兒園一整天的活動中,幾乎從不開口說話,課堂上,從不主動舉手發(fā)言,即使老師提問他,并對問題答案給予許多明顯的語言和動作提示,他也一聲不吭。課間,很少離開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從不參與其他小朋友的游戲活動,手腳協(xié)作能力很差,跳繩從未成功跳過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對筆者說:“老師,他是‘啞巴’,從來不說話的。”筆者試探地問其他小朋友:“你們請他一起來玩游戲,好嗎?”小朋友說:“以前我們請過他一起玩游戲,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現(xiàn)在我們都不喜歡跟他玩了?!?/p>
筆者友好地嘗試跟他接近,主動跟他一起玩,逗他說話,小男孩并沒有怕生的表現(xiàn),沒有排斥表現(xiàn),甚至有時抬頭對筆者笑,但從來不與筆者說話。班里的老師說,這位小男孩有語言障礙,說話模糊不清,剛進幼兒園時,不但不說話,也不聽教師的指令,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發(fā)出哼哼的響聲,而不會用言語表達出來,經過長期的努力,現(xiàn)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師的指令行動了,有時候在教師的耐心教導下,還可以說幾個單詞,但很少成句。通過家訪,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兩地分居,父親是個生意人,母親當過教師,家庭經濟條件相當優(yōu)越。小男孩2歲前由祖父母撫養(yǎng),2歲后跟在父親身邊,一直上幼兒園才由母親帶養(yǎng)。小男孩的母親對心理學有一定的研究,對兒子的自閉癥很著急和憂慮,曾嘗試過許多矯正的辦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親則認為,兒子的自閉癥是遺傳于妻子,他認為妻子也不愛說話,非常文靜,有點孤僻。在教育觀念上,父親認為對孩子應該從小管教,理由是現(xiàn)今社會風氣腐化,道德敗壞,青少年犯罪越來越嚴重,從小嚴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誤入歧途,而母親卻認為孩子有行為障礙,應寬容地對待孩子。
案例二
某男孩,6周歲,非常好動,上課時根本不注意聽,要么離開座位搞小動作,要么逗周圍的小朋友說話,只有在教師斥責時才稍稍收斂一下,很快又會故態(tài)復萌。平時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脅等方式攻擊其他幼兒。在活動中,表現(xiàn)得比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兒搶玩具,難以協(xié)調他跟別的幼兒合作,幾乎每天都會受到教師的處罰。一些小朋友說他經常打人,不喜歡跟他玩。這個男孩的接受能力較差,作業(yè)很馬虎。見筆者主動跟他玩,跟他說話,表現(xiàn)得很開心,就主動與筆者分享玩具,常常纏著筆者,但好動的行為收斂不多。教師說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動過度的行為問題,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為班上孩子較多(30多個),教師無法分出較多時間和精力去約束他,只要他不對教學活動影響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與教師訪談和家訪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撫養(yǎng)他的是他姑媽姑夫,姑媽曾經在一間中學當過老師,已退休,現(xiàn)在一間公證所做公證員。姑夫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姑夫為人性情淡薄溫和,平常對男孩教育過問不多,管教的任務主要落在姑媽身上。男孩的姑媽說,四歲前,男孩一直由姨媽撫養(yǎng),姨媽對他很縱容,不管合理不合理總是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使得這位男孩從小就非常霸道,無法無天,常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發(fā)脾氣摔東西,甚至離家出走。來到姑媽家后,姑媽對他要求非常嚴格,管教嚴厲,對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盡量滿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樣吵鬧,發(fā)脾氣也不理不睬,對他的一些過激行為,常會加以嚴厲責罵甚至體罰。因此,男孩對姑媽一直又怕又依賴。男孩的父母每四個月回來大陸探望兒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媽的狀,但是父母也贊同姑媽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與父母團聚都很開心,纏著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見到父母對其他孩子親熱點會非常不滿。姑媽說,他對管教這個孩子已精疲力盡,有種受挫感。
二、案例分析
從上面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撫養(yǎng)對幼兒心理發(fā)展有消極影響。
以上案例中的兩個孩子由于種種原因都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雖然兩個孩子的撫養(yǎng)者都非常愛孩子,但這種愛畢竟代替不了父母的愛。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別角色的扮演,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孩子可從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中,了解兩性的互動方式,并認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為。
如果孩子處于不理想的環(huán)境中,孩子可能會產生拒絕認同或認同錯誤的角色等認同方面不正常的現(xiàn)象,如此往往造成行為上的不協(xié)調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1]
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撫養(yǎng),再由父親撫養(yǎng),最后又與母親生活,由于祖父母、父親、母親的三個生活環(huán)境中的語言都不同,孩子不斷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過著動蕩的生活,結果導致孩子語言障礙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語言障礙,使兒童不善于與他人交流,心中產生自卑,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社會性行為發(fā)展受到阻礙,從而形成孩子畏縮。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閉起來,最終造成自閉癥。案例二由于長期遠離父母,缺乏父慈母愛,使孩子的心靈變得特別敏感和脆弱,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為引起別人更多的關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會行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兒行為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從親子關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為專制型、寬容型、民主型三類。專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為附庸,壓制其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對孩子的行為過多地干預,經常采取強制手段讓孩子聽命于父母,漠視孩子的興趣和意見,不允許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有發(fā)言權,要求子女隨時都要遵守父母的規(guī)定,稍有違背就會遭到訓斥或懲罰,有時甚至是過于粗暴的懲罰。與之相反的寬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親子關系的淡漠。父母與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動范圍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約束地發(fā)展,他們雖然也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但對孩子的行為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和要求,很少獎勵或懲罰。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親子關系平等基礎上的。其主要表現(xiàn)是父母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自理、自制能力,對孩子的期望、要求及獎勵、懲罰等比較恰當,經常與孩子進行思想與價值觀的交流與溝通,尊重、聽取孩子的意見,及時糾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誤。[2]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綺、盧詠莉通過調查研究,指出父母雙親的嚴厲的教育方式都與兒童被負提名、兒童的攻擊性、學習問題等有顯著的正相關,與兒童的被正提名。兒童的害羞等有顯著的負相關;父親嚴厲的教育方式與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負相關。母親民主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被正提名、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兒童被負提名有顯著的負相關。父親民主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被正提名、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與兒童的攻擊性和學習問題有顯著的負相關。[3]天津社會學院的關穎等通過對天津市區(qū)、郊區(qū)各一所小學、一所幼兒園實施問卷調查,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證實了父母教育方式對兒童行為的影響,得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高分組的比例大大高于寬容型和專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寬容型和專制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其低分組的比例遠遠超過民主型。我們的案例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案例二的第一個撫養(yǎng)人姨媽,因為孩子不是自己的,生怕過于嚴厲的管教,會招來他人的非議,因此不敢用紀律約束孩子,采取寬容型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過分縱容、放任,養(yǎng)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輪到姑媽撫養(yǎng)時,姑媽意識到對孩子采取寬容放縱的嚴重性,又過分控制、約束孩子,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結果非但沒有糾正孩子的壞行為,反而激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梢?,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親和母親教育方式的綜合體。由于父親和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質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這種相同與不同對兒童行為的影響也有差異。如果父母雙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當,對兒童行為的消極影響比較嚴重;如果父母雙方,一方采取恰當?shù)慕逃绞?,另一方采取不恰當?shù)慕逃绞?,則兩種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響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對兒童行為的影響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為不恰當教育方式的組合。[4]在案例一中,孩子的父母對管教孩子應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親認為要嚴加管教,母親則認為應寬容孩子。本來,由于父母兩地分居,孩子生活環(huán)境幾經遷徙,加上語言障礙,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兩方搖擺,無疑更加深孩子對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而變得更加恐懼、猶豫、退縮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嘗試過許多辦法,也無法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使父母產生絕望的情緒,從而放棄對孩子的行為教育,進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閉程度。
第三,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的行為有重大影響。
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等通過遺傳、言行和所營造的家庭環(huán)境等多種途徑作用于孩子。在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中,母親與子女的接觸較多,關系也比父親密切,對子女的影響比當父親的大,若母親有情緒問題,心理健康狀況不良或是心理疾病,會對子女行為產生嚴重影響。在案例一中,孩子的母親患有輕微憂郁癥,沉默寡言,內向孤僻,必然比一般母親給孩子的刺激少,而拒絕多,從而影響母子之間的依戀關系的正常建立,擾亂子女的身心發(fā)展,導致孩子的行為偏差。在案例二中,孩子不愿依姑媽的期望、指示行事時,姑媽就會變得懊惱、生氣。這些敵意感受,其主要隱含的目的是想控制子女。這種感受與目的,接著可能影響姑媽對孩子付諸行動,責罵或處罰孩子。孩子長期生活在姑媽這種暴躁的情緒氛圍中,往往會不自覺地模仿姑媽的言行,慢慢也會變得性情激動、脾氣暴躁,并把這些模仿習得的行為在幼兒園,在他人身上發(fā)泄出來??梢?,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與兒童行為問題的形成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三、啟示
通過本次個案研究,我們認為要防治幼兒產生行為問題,家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盡可能親自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與父母在一起的強烈的心理需要,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感情饑餓和被遺棄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給祖輩撫養(yǎng),孩子打容易受到溺愛,加之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觀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確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給其他親戚撫養(yǎng),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巨大的壓力感往往使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因而對孩子的言行過分敏感,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2.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感環(huán)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huán)境,父母對待孩子的正確態(tài)度、和諧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shù)慕逃绞郊案改傅陌駱邮痉蹲饔檬呛⒆有纬山】祩€性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環(huán)境中生活、成長,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長還應做個有心人,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特別是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如轉學、家庭搬遷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緒在開始產中時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轉移教育重心,改進教育方式
現(xiàn)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點放在教孩子讀書、寫字、畫畫、彈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識的教育,而忽視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我們認為,家長應在開發(fā)孩子智力的同時,更多的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轉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質的培養(yǎng)上,及時地發(fā)現(xiàn)和校正孩子的膽怯、消沉、偏見、妒忌、撒謊、孤獨、恐懼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為問題的發(fā)生。
4.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
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這不僅是遺傳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為、語言等多種心理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表明,家長沒有心理健康問題,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比例就比較少;而家長自身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則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竟高達60%。這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為問題與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個性行為,必須先從父母自身做起,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談和行為是心靈的聲和形,孩子會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鳴。例如,父母在飯桌前、電視機前的種種談論,對某些不正之風的痛心疾首,對周圍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贊揚,對不良行為的譴責,對鄰居的熱情幫助,待人謙虛禮讓等,都會在孩子心理產生影響,父母切不可忽視這些生活細節(jié),瑣碎小事。孩子純潔的心靈如同一張白紙,最容易接受光輝形象的感染,也最愛聽故事。父母要向孩子多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時代的故事,給孩子多讀一些名人傳記,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此外,父母要做孩子行為習慣的表率。平時家庭中的瑣事,父母要以身作則并嚴格要求,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作息時間有規(guī)律,家長有良好的業(yè)余愛好,不要打牌,玩麻將成癮,切忌浪費時間……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為特征就是由這些家常小事而點點滴滴塑造起來的。[5]綜上所述,親子關系,育兒方式,父母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行為有重大影響。我們的研究提示父母要盡可能親自撫養(yǎng)孩子,對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保持父母健康的心理狀況,這些是預防孩子發(fā)生行為問題、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易杳、陳寶家。家庭教育在締結中華民族的未來。嘹望,1995年第10期
[2][5]董群。重視家庭對幼兒性格的教育與培養(yǎng)。石油教育(京),1996年第11期
摘要:本文通過對一名被拒絕幼兒的觀察和記錄,分別從家庭、幼兒園和自身三個方面分析其被拒絕的主要原因,進而提出相應的問題解決策略。
關鍵詞:被拒絕幼兒;攻擊;個案分析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9-0043-02
一、個案基本情況
小帆(化名),男,六歲,幼兒園大班。他強壯結實,出手有力,思維活躍,喜歡回答老師的問題,紀律性差,喜歡和他人交往,但是不善用語言交流,喜歡用手推、拉、抓其他幼兒。一旦不順其意,他就會大打出手,或者惡言相對。時常有幼兒向老師告狀,老師批評過小帆后,他會暫時收斂一些,但很快又舊態(tài)復萌。通過家訪,了解到小帆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還有一個年長9歲的姐姐。因是家中獨子,家人都對他寵愛有加,日常起居多由爺爺奶奶照顧。在家里,小帆常常橫行霸道,一旦不如意就發(fā)脾氣,亂扔東西,有時還會動手打家長。通過現(xiàn)場同伴提名法對該班幼兒進行測試,得出小帆正提名標準分-1.6876,負提名標準分4.5757,符合被拒絕幼兒的標準。
二、個案舉例
案例一:美術活動中,教師讓每一組表現(xiàn)好的幼兒去拿水彩筆,并且這名幼兒有權利不發(fā)給表現(xiàn)不好的幼兒。到小帆這一組時,教師讓小格去拿水彩筆。其間因為小帆在座位上亂動,抓前面小女孩的辮子,受到了老師的點名批評。小格對小帆說:“你表現(xiàn)不好,老師都批評你了,我不給你發(fā)水彩筆!”小帆站起來說:“你為什么不給我發(fā)水彩筆!”“因為你表現(xiàn)得不好.”其他小朋友一起說。小帆就要動手去搶小格的水彩筆,在爭執(zhí)的過程中,老師發(fā)現(xiàn)了,呵斥了小帆,令其坐下。其他幼兒已經開始畫畫,小帆沒有水彩筆,左看看右看看,最后,他趁小格不注意,在她的畫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說:“讓你不給我水彩筆!”小格跑去告訴老師,老師命令小帆站起來,今天不許他畫畫。
案例二:戶外活動時間,大家排好隊準備玩滑滑梯。小帆站在隊伍的中間,他等得不耐煩了,就擠了上去。同樣在過道中的小涵說:“你擠著我了!”小帆說:“讓開,讓我先滑下去!”由于過道很窄,小帆擠不過去,他就在后面推著小涵“快點,快點!”到了滑滑梯口,他一下把小涵推了下去,然后自己也滑了下去,之后,他并沒有像其他小朋友接著從后面排隊繼續(xù)滑,而是逆著滑梯爬了上去,上面等待的幼兒大叫“老師,你看小帆,他又從下面爬上來了!”老師見狀,將小帆拉到了一邊,進行了說教。
三、問題分析
通過了解小帆的基本情況及典型的案例發(fā)現(xiàn),小帆在幼兒園中經常會受到幼兒的告狀和老師的批評,通過同伴提名測量,得出小帆屬于被拒絕幼兒。什么是被拒絕兒童呢?從社會測量的角度來說,被拒絕幼兒是負提名較高正提名較低,具有高水平的同伴拒絕和低水平的同伴接受。從外在行為表現(xiàn)的角度來說,被拒絕幼兒是指在同伴群體中常常受到拒絕和排擠的幼兒,他們在交往活動中消極被動、不良行為較多,交往質量低下。被拒絕幼兒的問題行為可分為兩類,攻擊行為和退縮行為。攻擊行為是指幼兒為了達到支配、干擾其他同伴而表現(xiàn)出來的打架、搗亂、咆哮等行為。退縮行為是指兒童膽小、害怕、孤獨、退縮,不愿和其他人交朋友,經常獨來獨往等行為。小帆屬于攻擊型的被拒絕幼兒,他的主要問題是好攻擊、自我中心嚴重、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經過觀察、訪談和分析,筆者認為,造成小帆被拒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家庭教育方式不恰當。小帆的家庭結構是傳統(tǒng)型的,家長對小帆是過分溺愛的,想方設法滿足他的要求(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使小帆習慣于一切事物都圍繞著他轉,逐漸養(yǎng)成自以為是、自我專橫的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帆的一些行為使得家長不得不違背他的意愿,但是,一旦有人不順從他的意思,小帆就會大發(fā)脾氣,甚至動手打家長,而大人的忍讓和放松則會使小帆更加任性、更具有攻擊性。但是,進入幼兒園之后,老師和同伴并不會像家人一樣處處讓著他,而且小帆還必須遵守幼兒園的紀律、游戲規(guī)則等,這一切讓他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折感,從而引發(fā)攻擊。
2.教師評價的引導性。在幼兒園中,幼兒喜歡觀察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很多幼兒都會將教師的話當做“圣旨”。由于幼兒認知水平的限制,加之對教師權威的尊重與服從,在評價同伴的時候,對教師有著強烈的依從性,即把教師對某個幼兒的評價當做是自己的評價,把教師對某個幼兒的喜惡當做是自己的喜惡。因此,教師對不聽話孩子的批評教育也影響其他幼兒對這類孩子的評價。教師在園對小帆的評價通常是負面的,這些做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帆在班集體中的形象以及地位,當問及幼兒為什么不喜歡和小帆一起玩的時候,不少幼兒都提到了:老師經常批評他,他不是好孩子。教師的評價與態(tài)度加深了其他幼兒對小帆的排斥心理。
3.自身不良的交往策略與行為。小帆自身不良的交往策略是導致其被拒絕的主要因素。通過對小帆一日活動的觀察與記錄得到:在交往性質上:小帆積極交往3次,消極交往9次,中往4次;在交往的方式上:言語交往2次,動作交往3次,言語動作綜合交往6次;在交往結果上多以失敗告終;在交往的行為上主要有:搶奪東西、調皮搗蛋、打人、說話難聽、推人、抓女孩頭發(fā)、亂動別人作品、搞破壞等等。通過觀察可以看出,他不善于運用語言,喜歡動手,有明顯的攻擊性。小帆為什么愛攻擊呢?兒童的攻擊主要是通過模仿和強化而習得的。首先,兒童喜歡模仿成人的言語、動作、為人處世的方式,從模仿中習得攻擊性的行為。其次,強化進一步加劇了他的攻擊行為,如小帆在與別人爭搶玩具時,采取攻擊(打人、推人、罵人等)而獲得了玩具,成人不加理睬――默認或鼓勵(正強化),小帆以后就會更多地采取類似的攻擊。
四、問題處理
1.家長要改變錯誤的教養(yǎng)方式和態(tài)度。家庭環(huán)境對幼兒行為和習慣的養(yǎng)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首先,家長要改變對小帆過分溺愛和保護的態(tài)度,學會了解小帆在日常生活中的合理需要,拒絕小帆的不合理請求。其次,家長要提供良好的榜樣示范。當父母遇到與小帆觀點不一致或者需要懲罰他時,不要打罵他,應該用理智的非攻擊性的方法解決矛盾。再次,家長要制止小帆觀看有暴力傾向的動畫片等,如果不可避免,家長可與小帆一起看,分析使用暴力的動機和后果,并討論使用非暴力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小帆的爺爺奶奶如果過分溺愛孫子,可將老人和小帆隔離一段時間,父母要承擔起監(jiān)護教育的義務。
2.正確使用獎勵與懲罰。造成小帆被同伴拒絕的主要原因是小帆愛攻擊,要想改變小帆在同伴中的地位,需要糾正小帆的攻擊行為。對于小帆良好的行為,如助人行為、禮貌用語等,應馬上給予獎勵;對于小帆的不良行為,應及時給予懲罰。老師盡量少用口頭批評或說教來對待小帆,懲罰可以是實實在在的一件事,比如說:打掃衛(wèi)生、做家務等,這樣可以減少教師對其他幼兒評價的引導性,從而間接提高小帆在同伴中的地位。另外,可采用代幣制來矯其攻擊行為,代幣制是通過用象征錢幣、獎狀、獎品等標記物為獎勵手段來強化良好行為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針對于小帆,在實施計劃前,先確定小帆的攻擊的種類,如打人、罵人、爭搶玩具等。通過觀察記錄小帆每天發(fā)生攻擊的平均次數(shù)5次。然后,開始實行代幣制:①與小帆進行談話,告訴小帆打人是不對的,希望他能改變;了解他的喜好,小帆喜歡教師經常用的貼,想讓媽媽帶他去玩蹦蹦床。②和小帆約定如果一天之中,攻擊的次數(shù)不超過4次,就獎勵給他一張貼畫。一周之內有三張貼畫就可以去玩蹦蹦床。以此類推,改善小帆的攻擊。
3.通過多種活動提高小帆的同伴交往能力。小帆不良的交往策略也是導致其被同伴拒絕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師有針對性的提高小帆與同伴交往的能力也可以有效改善小帆在同伴中的地位。首先,要提高小帆的自控能力與紀律意識,教給小帆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念以及幼兒園中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其次,有目的的通過各種游戲活動來培養(yǎng)小帆積極的交往策略,如合作游戲、角色扮演、榜樣示范等。讓小帆逐漸學會多用禮貌語言、少用不良動作與同伴交流。如:主動向對方打招呼、用微笑點頭來稱贊別人、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解決矛盾的有效策略等等。最后,培養(yǎng)小帆的同情心,通過閱讀繪本、情境劇等方法讓小帆了解到受攻擊幼兒的痛苦,使其清楚自己的攻擊會給別人帶來疼痛、痛苦和不快樂。
參考文獻:
[1]鄭雪,劉學蘭,王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fā)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幼兒園;游戲教學;實踐個案
對幼兒園游戲教學實踐個案進行研究有助于生成良好的實踐路徑和方法,并且在教育實踐中有機的融合游戲和幼兒園教學。雖然在幼兒園游戲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挑戰(zhàn),然而在分析和解決這些困難和挑戰(zhàn)的過程中能夠對幼兒園的游戲教學形成更加有效的推動作用。
一、幼兒園游戲教學的實踐個案研究方法
為了全面了解某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實施方式、時間安排和內容組成,筆者將研究對象確定為某幼兒園中大、中、小各一個班級,嘗試對個案的游戲教學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對游戲教學現(xiàn)場進行觀察和熟悉,認真地與幼兒園的幼兒、教師和相關管理人員進行熟悉和溝通,從而準確地掌握該幼兒園的游戲教學實踐的情況。
二、樣本幼兒園的游戲教學實踐的情況
通過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樣本幼兒園在游戲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在具體的游戲教學中,樣本幼兒園對幼兒學習的興趣性進行了更多的強調,從而糾正了傳統(tǒng)的幼兒學習圍繞知識的觀念,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幼兒游戲的興趣,并且使幼兒在游戲中更好地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其次,在游戲教學中,樣本幼兒園更加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學習,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幼兒被動的學習局面,這樣就激發(fā)了幼兒對游戲的需要和渴望,有效地化解了在游戲教學中幼兒的消極狀態(tài),獲得了更好的游戲教學效果。
然而,樣本幼兒園在游戲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教學與游戲之間難以實現(xiàn)更加深入的融合,各個活動之間并不具備有機的聯(lián)系;無法充分的保證有效游戲時間;在推廣教學游戲融合的實踐之后,產生了較高的游戲材料支持要求等。
三、針對樣本幼兒園的游戲教學實踐的改進對策
首先,幼兒園教育必須針對游戲對幼兒的意義具有充分的尊重,從而對學與教之間的關系進行審思。在開展游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立足于幼兒的學習更好地設計教學活動,而不是唐突、生硬地開展游戲教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必須做到支持幼兒、理解幼兒和跟隨幼兒,最后確保幼兒實現(xiàn)自主學習,將幼兒內部的學習主動性和動機充分地激發(fā)出來。其次,要對游戲活動之間的連續(xù)性進行強化,從而確保每位幼兒都能夠產生深度體驗。在具體的幼兒園教學實踐中必須要讓幼兒具有充分的資源、空間和時間,從而形成與周圍之間的互動,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幼兒更好地認識自我和世界。為此,在幼兒園游戲教學中,要更多地采用主題游戲活動的方式開展游戲教學,而且教師不能夠憑空規(guī)定和限制游戲的主題,而是要以幼兒的愿望和需要為根據(jù)擬定主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滿足幼兒的需求。
總之,本文以某幼兒園游戲教學實踐個案為根據(jù),對該幼兒園游戲教學實踐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改進措施。要想使幼兒園游戲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成長,在游戲教學中必須要對教學經驗和問題進行不斷的總結和分析,從而更好地處理教學與游戲、幼兒與教師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反芻教研;幼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我們認為構建一個在專業(yè)引領下的全方位跟進看問題、回顧對目標、反省理經驗的“反芻”教研管理體系是提升教研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過行政指導和業(yè)務指導兩條線,使“反芻”園本教研工作穩(wěn)步進行、有章可循。
一、課堂教學活動的“反芻”教研
這種課堂“反芻”教研活動,強調的理論和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關系,在不斷的實踐、反思和研討中,使大家產生思想的共鳴,和實踐的驗證,讓教學思路越來越明晰,教學過程更精彩,教學效率更落實,課堂教學氣氛更活躍。
1.基本流程
確定課堂教學主題明確教學研究目標、內容及形式第一輪課堂教學研討第二輪課堂教學研討第三輪實踐展示、反思總結和驗證。
2.案例操作
如2012年11月我們數(shù)學工作室開展以數(shù)運算為主題,進行了一次課例反芻式活動。
第一步:確定主題(2013年3月14日)
在研討中梳理現(xiàn)有經驗、清晰概念,反芻分析、建議教研活動中的問題,確定活動主題,分析活動目標,明確教研指向。
第二步:活動觀察(2013年4月2日一天)
開展教研活動,在活動中探討一下問題:
(1)回顧過去,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提出什么是數(shù)運算?
(2)歸納學前兒童加減云端能力發(fā)展年齡特點,指南中的解讀分析。
(3)結合實踐如何把握數(shù)運算的兩個要點,確定下一次課例教研的執(zhí)教主題和教師。
這個教研中的收獲,可以分為兩方面:在理論學習中,我們收集到了2個至關重要的材料――幼兒數(shù)運算的概念和怎么設計數(shù)運算的活動,明確了課例的方向,確定“數(shù)運算”內容和執(zhí)教的老師,分別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反芻教學。
第三步:研討跟進(2013年4月11日一天)
通過兩節(jié)不同的數(shù)運算教學活動的展示,了解數(shù)運算教學活動的組織,利用數(shù)學工作組進行現(xiàn)場的“疑難解答”,進一步掌握數(shù)運算的要點。
第四步:實踐反芻(2013年4月12日上午)
教學主管層面對研討活動再次梳理、提升,梳理關于數(shù)運算的核心經驗,進而研討不止步于課例現(xiàn)場,將這一案研討活動整理后,形成文本資料,并將課例向全園推廣。
3.活動反思
課堂教學課例的“反芻式”教研活動是通過課堂實踐去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研究問題,通過不斷的實踐――反思――實踐,最終達到教研活動的目的。這種教研模式能充分發(fā)揮教師自我反思和實踐的作用,讓教師在反思中反復多次地改進教學,在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下學會由模仿到探究、由反思到重構,從而獲得經驗的積累,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
二、幼兒發(fā)展個案的反芻教研
個案反芻式教研,以“幼兒行為矯正”為個案的立足點,以“幼兒的適宜性發(fā)展”為研究目標,結合我園市級課題《幼兒行為常規(guī)實踐與研究》,進行個案記錄,能提高老師觀察、指導、反思等多方面的能力。在確定觀察的對象,進行行為的追蹤,回顧看最初的目標時,詮釋一種個案反芻教研的理念。
1.基本流程
(1)確定觀察的對象和觀察的目標及采取的措施
(2)進行第一輪到第四輪的個案分享、交流,找出適宜方法。
(3)回顧觀察和追蹤時的方式方法,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反芻教研。
2.案例操作
在對幼兒的特殊行為進行矯正和幫助的時候,我園開展個案反芻的教研,學期初確定個案跟蹤的對象,制訂采取的方法和達到的目標,下面以小班老師2010年9月―2011年2月的一份表格記錄進行詳細的說明。
第一步:個案觀察
確定個案跟蹤的對象,對案例進行描述、分析,制定預測達到的目標及指導策略。圍繞大自然園區(qū)小一班×××抗拒上幼兒園開展觀察和跟蹤研究。
第二步:個案追蹤
開展第一階段的交流,針對個案對象的現(xiàn)狀,教師闡述自身的觀點,教研組反芻思辨,討論就如何幫助×××建立對幼兒園和老師的好感以及逐步喜歡上幼兒園,提出適當?shù)恼{整指導方法。
開展第二階段的交流,與前次活動比較反芻分析,找出問題所在,集體深層次研討改進對策,并對下階段個案跟蹤提出新要求。
第三步:回顧交流
開展第三階段的交流,和第一、二階段活動進行比較,找出幼兒行為調整后的適宜方法,探討如何鞏固前期成果并擴大交往范圍圈的指導方法。
開展最后階段的交流,回顧最初制定的目標,在專業(yè)引領下由摸索到探究、由反思到重構,從而獲得經驗的積累,提高教師個案跟蹤的水平和能力。
3.實踐反思
通過這樣一個參與式、卷入式的教研活動,每位老師對于如何更有效的觀察、更有價值的進行個案記錄,生成出了一個新的詮釋。在此過程中,大家共同解讀,共同建構個案記錄的方式方法。
三、教學研究問題的“反芻”教研
教學研究問題的“反芻”教研,以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作為教研的主題,作為促進教師發(fā)展的有效手段。問題反芻對問題的本身現(xiàn)場進行梳理、錄像監(jiān)測,接著反思問題產生的過程,進行問題的再教研。
1.基本流程
(1)教研組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集體篩選問題,確定教研主題;
(2)明確問題產生的背景,制定教研活動的方案;
(3)第一輪討論后教研反芻制的第三方人員進行思辨沖撞
(4)在另一組開展調整后第二輪實踐,和第一輪活動比較,找出問題所在,集體研討后梳理提升;
(5)反思總結和驗證。
2.案例操作
以下是我園的一次問題教研,關于教研的有效性,截取其中的片段。
教研“反芻式”教研摘錄
反芻主題:“樂在研中”――對幼兒數(shù)學新編研討的教研活動
第一次教研活動組織記錄
(1)分發(fā)“樂在眼中”教研前調查問卷。
(2)請三個老師分別準備“形、集合、數(shù)學區(qū)域”三方面的知識搜集。教學主管組織開展,請老師們談談使用幼兒數(shù)學新編教材的情況。
(3)請三個老師講述觀點報告。教學主管總結。
反芻分析、建議:本次教研采用了事先情況的調查問卷,使每個老師明確本次教研的主題,同時三位老師的不同的觀點報告,更明確了老師對三個知識點。但本次教研后,我們思考老師是否真正理解了其中的要點,老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是否激發(fā)了,本次教研活動是否真正突出了教研的主體――老師,教研的量是不是過多等等問題。
在每個教師對本次教研的共同商討后,引發(fā)另一次其他園區(qū)的教研。
第二次教研活動組織記錄
(1)分發(fā)“樂在眼中”教研前調查問卷(中班的集合)
(2)請三個老師分別準備關于中班集合(內容、方法、區(qū)域的滲透)三方面的知識搜集。
(3)教學主管以案例的形式展開,請教師談談對關于中班集合的理解。
(4)請三個老師從不同角度闡述對中班集合的理解
(5)教學主管匯總本次教研。
反芻分析、跟進建議:第二次教研活動在第一次的基礎上,進行量和質的調整,每個教師積極參與到教研的研討中,以案例的形式把中班的集合,通過案例的解讀――教師的討論――骨干教師的引領――知識梳理,使每個教師清晰中班集合的內容、方法和如何滲透到區(qū)域中,但二次教研后,似乎在紙上談兵,真正落實到教學中,滲透到思想中還是存在欠缺。故我們對第三次教研進行了調整。
總之,園本教研的過程是一條艱辛之路,也是快樂的專業(yè)成長之路,在今后漫長的研討過程中,我園將在這片沃土上繼續(xù)以“反芻教研”為載體,努力創(chuàng)設支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利環(huán)境,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諧的發(fā)展,使每位教師的園本教研水平不斷提高,推動我園園本教研工作順利地開展。
參考文獻:
[1]顧泠沅,王潔.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校本教學研修[J].上海教育科研,2004
[2]周耀威.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04
在研究中,我們采取現(xiàn)場觀察法,先后在幼兒園幼兒同伴互動過程中,以白描的方式完整記錄幼兒的謙讓行為案例96個,在對之進行初步整理、編碼與深入的類屬及情景分析的基礎上,對幼兒謙讓行為的條件、幼兒謙讓行為的基本特征以及幼兒謙讓行為的功能、發(fā)生機制等問題進行了集中探討,并就如何在幼兒園進行謙讓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議。本文著重探討的是如何對幼兒謙讓行為進行界定以及幼兒謙讓行為的特征問題。
一、判定幼兒謙讓行為的條件
案例:絲雨、萱萱、欣悅坐在一起建構模型。絲雨說:“我們玩娃娃家吧。我當媽媽?!陛孑骜R上就說:“我當媽媽。”絲雨在擺弄玩具:“好吧,我當姐姐,欣悅是馬?!苯z雨把“槍”搭好了,她對萱萱說:“媽媽,出去打獵吧。”
上面這個案例是我們收集到的96個案例中的一個。在這個案例中,絲雨、萱萱因為都想當媽媽而產生了沖突,絲雨經過思考,主動把媽媽這一角色讓給了萱萱,從而使得萱萱滿足了自己“想當媽媽”的意愿。
基于對96個案例的反復分析與歸納,我們認為幼兒的謙讓行為一般發(fā)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幼兒之間,它是指當幼兒之間因某種共同喜歡或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間等資源而產生沖突時,經過考慮或協(xié)商,一方主動讓給另一方,使得另一方的意愿得到滿足的同伴互動行為。
這個概念的界定遵循的是一種經典式的定義方式,旨在理清其構成要素在邏輯上的種屬關系,目的是從理論上把握幼兒的謙讓行為。但是,如果在進行觀察時憑借它去辨別現(xiàn)實中具體的案例是否包含幼兒的謙讓行為則顯得有些抽象。為此,我們對96個幼兒謙讓行為事件的過程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考察,從中確立了三個判定幼兒謙讓行為的前提條件:
其一,事件主體即行為雙方要同時在場,并且一方的行為要直接影響到另一方的行為而不需要借助中介環(huán)節(jié)。如果其中一方不在,則沒有謙讓,也不會有謙讓行為事件的發(fā)生。
其二,互動雙方彼此擁有共同利益或意愿,而在當時情境下只能有一個人先滿足意愿或者僅有一人滿足意愿,其中一方作出讓別人先滿足或者滿足的行為,那么作為行為的施動者的幼兒,表現(xiàn)出了謙讓的行動,且意味著此時他不能滿足需要或者必須延遲滿足,另一方為行為的受動者,可以先滿足需要或者僅其滿足需要。
其三,謙讓行為事件是一次獨立的互動過程。即在一次事件中雙方角色地位即行為施動者、行為受動者的角色是明確的,同時也有核心的互動主題,一旦互動主題改變,或互動角色發(fā)生了轉換,就意味著另一次互動的開啟。
我們可以返回上述案例分析謙讓行為事件的成立條件:在這個案例中,謙讓事件主體即行為雙方絲雨和萱萱都同時在一起玩桌面游戲。而且當絲雨提出玩“娃娃家”的建議,并說出自己“想當媽媽”的想法后,萱萱也表達了自己“想當媽媽”的想法。絲雨是行為的施動者,用語言表現(xiàn)出了謙讓的行動――“好吧,我當姐姐……”:萱萱是行為的受動者,玩“娃娃家”時可以當媽媽,滿足了自己想當媽媽的需求。謙讓行為事件是一次獨立的互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絲雨和萱萱的角色是明確的,同時她們核心的互動主題是“媽媽”角色的謙讓。
二、幼兒謙讓行為的總體特征分析
為把握幼兒謙讓行為的特征,我們選取了幼兒謙讓行為主體、謙讓行為對象、謙讓行為的實現(xiàn)方式、伴隨謙讓行為的情感特征以及謙讓行為的具體內容作為研究單位,對96個幼兒謙讓行為事件進行集中考察,結果如下:
(一)就謙讓主體來說,女孩多于男孩
幼兒謙讓行為主體是指在同伴互動過程中實施謙讓行為的幼兒?;趯λ@案例的分析,幼兒謙讓行為的主體存在性別差異。具體情況如下:
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在幼兒謙讓行為事件中,由女孩發(fā)起的幼兒謙讓行為有69例,占總量的71.9%;而由男孩發(fā)起的幼兒謙讓行為只有27例,占總量的28.1%。進一步的差異檢驗提示幼兒謙讓行為主體的性別差異水平達到極其顯著水平(卡方值為18.38,df=1,p
(二)就謙讓對象來說,以好朋友為主導
根據(jù)謙讓行為的對象與謙讓行為主體之間人際關系的親密程度,可以將謙讓行為的對象分為好朋友和非好朋友兩種。通過觀察和訪談,研究者認為彼此雙方是好朋友一般符合下述條件:經常在一起玩耍、游戲;空間距離比較接近(一般屬于同一個小組);互相選擇對方等。依據(jù)謙讓行為的對象是否是好朋友這一標準來對照現(xiàn)場觀察收集到的96個幼兒謙讓行為的互動事件,可以得到謙讓行為的對象的分布情況具體如下:
由表2可以看出,在96個幼兒謙讓行為的互動事件中,謙讓行為的對象是好朋友的數(shù)量是73例,占總量的76.0%:而謙讓行為的對象是非好朋友的數(shù)量是23例,占總量的24.0%,相比之下,非好朋友之間發(fā)生的幼兒謙讓行為事件非常少:73例對23例。前者是后者的3倍多。進一步的差異檢驗提示幼兒謙讓行為對象的差異水平達到極其顯著水平(卡方值為26.04,df=1,p
(三)就謙讓行為的實現(xiàn)方式來說,以非言語型的行為為主導
就行為實現(xiàn)的方式而言,謙讓行為的性質可分為兩種:言語型行為與非言語型行為。
言語型行為是指以語言為主要手段,間或附帶有目光、表情、姿勢、動作等的行為。比如:
可可、延延、馳馳、萱萱、絲雨在搭電路。可可對小朋友們說:“我當媽媽?!瘪Y馳也說:“我當媽媽?!笨煽神R上說:“我6歲了?!瘪Y馳說:“我也6歲了?!毖友影櫫艘幌旅碱^:“那怎么辦呢?”馳馳笑著說:“我當小貓吧。”她們幾個邊聊邊搭電路。
非言語型行為是指單純借用目光、表情、姿勢、動作而不伴有語
言的行為方式。比如:
琪琪、云云從小橋的兩端相對而走,走著走著,她們相撞了。琪琪對云云說:“快點下去啊!”云云笑了笑,退回去了。琪琪一直走到小橋的另一端。
在我們收集到的96個案例中,言語型行為和非言語型行為的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如表3所示,在幼兒謙讓行為的實現(xiàn)方式中,非言語型的行為有66例,占總量的68.7%;而言語型的行為只有30例。占總量的31.3%。進一步的差異檢驗提示幼兒謙讓行為實現(xiàn)方式的差異水平達到極其顯著水平(卡方值為13.50,df=1,p
(四)就謙讓行為的具體內容來說,以物質資源的謙讓為主導
幼兒謙讓行為的內容是一個謙讓行為事件的核心。是劃分不同謙讓行為事件的基本尺度,反映了謙讓行為的主體與對象的共同利益或意愿。
基于對所獲案例的分析,我們將幼兒謙讓行為的具體內容分出了6個類別:
1 物品謙讓:幼兒把自己喜愛的玩具、學習用品、食品、生活用品等物品讓給其他幼兒的行為。如,嘉言正要拿第5幅拼圖。說:“我要5號?!奔窝源舐曊f:“好,好,你拿吧?!闭f著,把5號遞給了,自己拿了另外一幅。再如,顏顏把雙面膠從凡凡那邊拿走了,凡凡在用雙面膠貼皺紋紙,對她說:“好吧,你先用吧,我待會再用?!?/p>
2 角色謙讓:幼兒在進行角色游戲時,把自己喜歡扮演的角色讓給了別人。如抒蓉和雯雯邊玩玩具邊聊天,她倆都說:“我當媽媽。”雯雯說:“好吧,你當媽媽?!?/p>
3 空間謙讓:當互動雙方需要同一空間時,其中一方讓出空間,使得另一幼兒擁有這一空間的使用權。如,絲雨和澤澤在玩羊角球,一會兒,他倆“撞車”了。絲雨挪開自己的羊角球,澤澤則繼續(xù)直線前進。
4 機會謙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把游戲、表達等機會讓給了同時想擁有這一機會的幼兒。如,澤澤是值日生,他選擇了開小車(后面可以載兩個人)。延延和青青飛快地坐上小車,可是兩個人太重了,他騎得很慢很吃力,“卸掉一個人?!边^了一會兒,青青主動從小車上下來去走拱橋了。再如。琪琪和天宇都爭著對可欣說話。琪琪說:“我還沒有說完呢。”天宇還在說,琪琪有點不耐煩:“我還沒有說完呢。”天宇笑了笑。沒有再說了,琪琪高興地對可欣說著自己的夢想。
5 玩伴謙讓:主要指幼兒在做操或游戲過程中對玩伴的謙讓。如,早操中有一環(huán)節(jié)是小朋友們配“對子”(或找朋友),共同完成一些動作。思亮、凡凡都朝著軼輪走去,凡凡看思亮走過去就走開了,思亮和軼輪做了朋友,凡凡也另找了朋友。
6 權力謙讓:經過觀察和訪談,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幼兒園中,小班長、小組長等稱號意味著一種“權力”或者說“榮耀”,幼兒對小班長、小組長等作出的謙讓就屬于權力謙讓。如,小朋友寫好作業(yè)后,老師要小組長收作業(yè)本。第五組的組長沒有來。韋偉、顏顏(小班長)都搶著收本子,且各人都收了一些??墒?,老師要求一組一組地交,不可能每人交一些,否則老師會批評的。過了一會兒,韋偉把他收的本子給了顏顏,讓她去交給老師。
在96個案例中,6類幼兒謙讓行為的內容分布情況見下表:
如表4所示,在幼兒謙讓行為事件中,6種互動行為主題里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物品謙讓一項。共計64次,占總量的66.7%;其次是空間謙讓一項,14次。占總量的14.6%;第三是機會謙讓一項,10次,占總量的10.4%;位居第四的是角色謙讓,6次,占總量的6.3%;6種互動行為主題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少的是玩伴謙讓和權力謙讓兩項。都只出現(xiàn)1次,各占總量的1.0%。為弄清楚相差的程度,對6種主題的出現(xiàn)次數(shù)進行了卡方檢驗,從中發(fā)現(xiàn)各種主題的出現(xiàn)次數(shù)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卡方值為180.875,df=5,p
以上是對互動行為具體內容的出現(xiàn)頻次和所占總量百分比的簡單描述,確定了6種謙讓行為主題后,研究者再次對原始資料進行類屬分析,結果將6種謙讓行為主題歸人了兩大類型:物質資源的謙讓與非物質資源的謙讓。所謂物質資源的謙讓是指幼兒之間的謙讓牽涉到物質的使用或占有;所謂非物質資源的謙讓則指幼兒之間的謙讓牽涉到物質以外的其他資源的使用或占有。在上述6種主題中,對玩具、學習用品等物品的謙讓屬于物質資源的謙讓,角色、空間、機會、玩伴、權力的謙讓屬于非物質資源的謙讓。其中物質資源的謙讓有64例,占總量的66.7%;而非物質資源的謙讓只有32例,占總量的33.3%。進一步的差異檢驗提示幼兒謙讓行為的類型差異水平達到極其顯著水平(卡方值為10.667,df=1,p
關鍵詞:非專注;幼兒行為;家庭教育;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23-071-2
一、個案研究背景
陳鶴琴說過: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的重要時期,兒童的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意志、情感想法等都要打好基礎,如果基礎不打好,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形成。而現(xiàn)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家中的寶貝,家中的大人一切都圍著他轉,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驕橫、霸道的性格,在與同伴的相處中,出現(xiàn)較多的攻擊、依賴行為。
所謂幼兒的攻擊一般指幼兒較頻繁、較嚴重地指向他人或物體的身體或語言的攻擊表現(xiàn)。這是孩子個性發(fā)展中的一種不良傾向,屬于問題行為,及時發(fā)現(xiàn)幼兒的問題行為,適時而適當?shù)剡M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張呈旭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帶有攻擊的注意力又不集中的孩子,為了讓他養(yǎng)成專注的習慣,我們開展本次研究。
二、個案研究對象
個案姓名:張呈旭 民族:漢族 出生年月:2007年5月
班級:大班
三、個案調查記錄
(一)孩子基本情況
張呈旭,男孩,三歲時父母離異后將他放在外婆處。他平時和外婆生活在一起,雙休日和媽媽、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問題
張呈旭小朋友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會經常和其他孩子發(fā)生沖突,例如,在拿水杯去喝水時,他能用空水杯去砸小朋友的頭,在與同伴的游戲過程中,他會蠻橫無理地爭搶玩具。在排隊時將同伴推到——更讓老師和家長頭痛的是孩子一時也坐不住,上課時總有與眾不同的花樣,還有較強的攻擊。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鄰座小女孩的耳朵,幸虧老師發(fā)現(xiàn)的早,立即制止,午餐的時候他總把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往別的小朋友碗里放。做操時,他能把邊上小朋友的器械踢飛,還有一次,他用一只手扯住鄰座小女孩的嘴巴,扯得小女孩哇哇大哭——被反復教育后才停止該危險行為。
(三)家長基本情況
該幼兒生活在單親家庭。母親27歲,初中文化,自由職業(yè)者。母親和一個外地男子結婚一年后離異,現(xiàn)在搬到桃林住在“新爸爸”的家里。奶奶也是離異后再嫁,所以現(xiàn)在家庭成員復雜,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長基本問題
在母親和奶奶的眼里,孩子無足輕重,大人與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動范圍及方向,不為孩子制定任何規(guī)矩,無明確要求,獎懲不明。孩子沒有“長幼有序”的觀念,享有很大的自。家長不能在言語、行為上有所引導,孩子有如獨自在大海中漂泊,不知該往何處,即使犯錯也不自知。孩子在與別的同伴交往時,會處處將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勝斗強,經常出現(xiàn)攻擊行為。
四、個案研究策略
(一)調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現(xiàn)狀
通過家訪,我們調查了張呈旭幼兒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況。研究分析得出造成問題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結構殘缺,使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夠的母愛成為導致幼兒產生攻擊的主要誘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媽媽給予孩子的溫情不夠,忽視了和孩子的溝通和交流,任其自然發(fā)展的教育結果是孩子養(yǎng)成了任性、倔強、蠻橫無理、愛耍脾氣,好惹是生非,愛攻擊同伴的個性。奶奶對孩子只養(yǎng)不教,對孩子不良行為姑息縱容,偶爾打罵也是教育無理,束手無策。
(二)探索解決家庭育人環(huán)境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研究放任型家庭子女教育的誤區(qū)及子女的心理特點。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長認同“樹大自然直”的觀念,對孩子采取漠不關心、放任自流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漠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和需要,這種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兒童會逐漸養(yǎng)成冷酷、攻擊、情緒不安等心理。
2.探索實踐,為家長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服務。
第一階段:家園聯(lián)系溝通
我們多次通過家訪、電話、個別交流等方式與孩子的母親和現(xiàn)任父親進行深入交流和溝通,讓家長了解一些放任型家庭的家教案例,知道放任對孩子的教育所產生的后果。我們也幫助家長分析孩子現(xiàn)有的一些問題行為、心理特點與現(xiàn)有的家教誤區(qū)和家教環(huán)境的關系。我們以比較婉轉的方式引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引起重視,愿意轉變現(xiàn)有的家教觀念。
在我們的建議下,家長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1.增加與孩子的見面機會,增進與孩子的情感交流。
2.堅持正面引導和教育,采用鼓勵表揚為主的教育方式。
3.根據(jù)孩子的特點,靈活運用教育方法和策略。
4.家庭進行內部協(xié)商,增強家庭教育的協(xié)調性。
5.和幼兒園教育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第二階段:幼兒園教育
1.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因此只要張呈旭有一點進步,我們都會在班級中表揚他,以此來樹立他的自信心和上進心。但是,當他的不良行為出現(xiàn)反復時,我們會在私下和他探討,以幫助他增強對事物好壞的判斷能力,幫助他不斷進步。
2.營造溫暖的集體環(huán)境
由于張呈旭對陀螺很感興趣,并有玩陀螺的本領,我就親自買了陀螺送給他,還讓他在班上向大家展示,這樣逐漸樹立了張呈旭在小朋友中的威信,改善了張呈旭在人際關系和集體中的地位。我們也曾多次找張呈旭談話,讓他了解小朋友不肯和他玩的原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點。在他逐步改正自己的缺點同時,我們也鼓勵小朋友們多幫助他,多和張呈旭交流、游戲。
3.利用游戲培養(yǎng)注意力
游戲中孩子的注意力會長時間集中,我們抓住了孩子的這一特點經常和孩子玩聽讀游戲、玩拼圖和組合模型,讓張呈旭在玩中學習細心觀察、專心記憶、認真思考獨立完成任務等,并從游戲中獲得成就感。
4.有意識的專注練習
買一些智力訓練的書,每天堅持做練習。一些鍛煉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的圖文,如走迷宮,在一大堆圖中找某樣東西,找異同(同中找異,異中找同),比大小、長短,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把一頁圖中的物品記住,然后合上書讓她報出來等等。時間不可過長,但往后可延長練習時間,一定要每天堅持練。做對給紅五星獎勵或打分。我園還開展早期閱讀,利用圖書、繪本等,使幼兒保持持久的閱讀興趣,從體驗中掌握早期閱讀的方法和技能,養(yǎng)成基本的閱讀習慣,來提高幼兒的專注力,形成自主的閱讀能力。
(三)個案研究的主要成效
1.指導的直接對象——家長的變化。
通過一年的指導,家長在觀念、態(tài)度、行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轉變,家教能力與家教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
(1)家長逐步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教養(yǎng)方式越來越趨向民主型,他們能重視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使親子之間保持了一種平等的關系,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2)家長的自身素質有了明顯提高。自從接受指導后,家長認識到榜樣對孩子影響是很大的,為孩子他們改變不良習慣。家教指導活動促使家長產生了家教動力,家長開始愿意與孩子加強接觸、溝通,他們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自己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
在家庭環(huán)境中消除子女攻擊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來,在家園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對象的攻擊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絕。
2.指導的間接對象——幼兒的變化。
經過一年家園合作教育,基本杜絕了孩子的攻擊。現(xiàn)在孩子變得懂事,言行舉止文明禮貌,能和小朋友比較友好的相處,能適應集體生活。孩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教育松懈往往會出現(xiàn)反復現(xiàn)象,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強化、鞏固。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堅持齊心協(xié)力,共同將孩子的攻擊轉變成親社會行為。
在家庭環(huán)境中消除子女攻擊造成的傷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誘發(fā)因素和條件也能為社會和諧發(fā)展做出貢獻。
3.指導者本身——教師的變化。
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有了提高。教師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并積極開展指導活動,在實踐中摸索經驗?,F(xiàn)在,教師對開展家教指導活動能應付自如,教師的表達能力、交往能力、應變能力、設計方案能力、寫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第三階段:
我們?yōu)樵撚變航⒘司唧w和詳盡的個人成長檔案,每月和孩子的父母進行書面交流。包括孩子近期在家和在園的發(fā)展狀況,父母和老師各自的教育心得體會,共同體驗教育的成功和發(fā)現(xiàn)教育的不足。
我們和孩子的奶奶經常以聊天的方式進行溝通,做好孩子奶奶的家教指導工作。我們尊重孩子奶奶發(fā)表的意見,同時也幫她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幫她樹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也逐步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我們還經常利用來園、離園和自由活動時間親近幼兒,和該幼兒進行親切交談。這樣使孩子感受老師的關愛,彌補母愛的不足,也能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老師的教育引導,使他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的難題,我國青少年違法犯罪高發(fā)勢頭同樣不容忽視。究其原因,家庭問題可以說是其致命外因。近年來,我國的離婚率直線上升。家庭結構殘缺、教育方法不當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而幼兒階段的教育是防范于未然的奠基階段。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無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們失去家庭溫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對同伴產生攻擊,造成未成年人傷害事故的隱患。因此,筆者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父母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環(huán)境中消除子女攻擊造成的傷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誘發(fā)因素和條件。
五、個案教育反思
從我國目前的現(xiàn)狀看,由于獨生子女家庭多,幼兒中相當普遍地存在著過度依賴、獨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識和能力等問題,不少孩子存在心理和行為偏差,如孤僻、攻擊、依賴性過強、以自我為中心等等。引導和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身心發(fā)育和成長有著重要而長遠的影響,也有利于幼兒的個性的健全發(fā)展。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當,形成了過度依賴、獨立性不強、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點。幼兒喜歡和其依賴的人接近,感到舒適和愉快;遇到陌生環(huán)境和人時,家人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依賴感建立后,小兒會感到無后顧之憂,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愿意與別人相互接近,從而對今后的認知發(fā)展和社會適應產生良好影響。但過分的依賴會導致幼兒在童年時出現(xiàn)心理行為問題,成年后也多不能正確面對現(xiàn)實或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幼兒行為問題如果不及時矯治,持續(xù)時間過長,問題會變得更加復雜、嚴重,常常會妨礙兒童身心的正常發(fā)展,影響學習甚至對成年后的人格特征、行為都產生不良影響。
1.正確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只有在正確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教育才能少走彎路,我們的孩子才能多一層保護,少一點傷害。我們通過對家庭教育的指導,與家長一起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堅持科學的導向,形成了正確的教育觀念,這也是促使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2.正視現(xiàn)實,不逃避責任。
對待孩子的正確態(tài)度應該是從實際出發(fā),對于張呈旭來說,這個“實際”就是他當前的真實狀態(tài)——注意力不集中、貪玩、好動,這就是教育他的依據(jù)和出發(fā)點。作為教師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孩子是多種多樣的,應該心平氣和地接受孩子的一切缺點,以此為出發(fā)點,然后慢慢加以引導,這才是教育。
關鍵詞:自私行為;分享;幼兒發(fā)展
幼兒“自私”行為的產生是兒童心理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教育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兒童時期容易出現(xiàn)的行為問題,可能是發(fā)育過程中的短暫現(xiàn)象,但也可能持久遷延而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因此,這一問題應引起社會、家長及教師的重視。
一、自私行為的表現(xiàn)及成因
我對個案中有自私行為的蘭蘭小朋友進行了一系列行為觀察、記錄、分析。蘭蘭4歲,上中班,是家里的獨生女,爺爺奶奶陪伴時間較多。老人家很少對孩子提出應有的行為規(guī)范,使之漸漸地養(yǎng)成了任性、自私的個性。
入園后開始集體生活,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從而引發(fā)自私行為的加劇。其主要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自私自利,占有欲強。比如,班里的孩子玩玩具時,她會把玩具全都放到自己面前,不讓其他的孩子碰。(2)個人主義嚴重,缺乏同情心和集體意識。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自我。(3)不善交際,不太合群。經過分析,我認為孩子的問題行為最主要的成因是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和特定的家庭環(huán)境因素,并伴有適應困難。
二、改善、糾正自私行為的相關措施
在這個個案中,蘭蘭雖然表現(xiàn)出了自私的行為,但她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我們針對蘭蘭的情況,有意識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變家長觀念,家園合作教育一致
1.改變事事遷就,以孩子為中心的觀念
我主動與家長溝通,反映孩子在園中的表現(xiàn),尋求家長的合作與支持。首先,不要事事遷就孩子。孩子合理的要求要滿足,不合理的就一定不予滿足,所有家庭成員平等相待。其次,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理解別人感受的意識。利用各種機會教育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能只考慮自己的需要或愿望,要多顧及別人的感受。
2.樹立榜樣,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
當孩子轉變觀念以后,需要用實際行動來糾正其行為。首先,家長應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的榜樣行為對孩子有著最直接、最持久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首先做到先人后己、樂于助人,以實際行動教育和影響孩子。
(二)多種辦法糾正自私行為,促進孩子適應集體生活
1.激發(fā)分享意識,激勵幼兒分享行為的模仿
家長教育觀念得到改觀,幼兒園的教育也不能滯后。蘭蘭喜歡模仿,教師抓住這一特性,以教師、同伴以及教學對象為榜樣,激發(fā)幼兒分享意識。首先,教師要做有心人,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其次,發(fā)揮同伴影響的效應。有意識地在同伴中樹立好典型,讓其他幼兒學習。利用幼兒日?;顒又薪洺3霈F(xiàn)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分享相關的故事設計,逐步形成幼兒的分享意識。
2.教會幼兒必要的交往技能,在分享游戲中體驗交往的快樂
皮亞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沖突是兒童發(fā)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蔽覀儽M量多為幼兒創(chuàng)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蘭蘭參與集體活動,啟發(fā)他們相互交流,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三、由蘭蘭個案引起的思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在生活、學習、游戲中應使幼兒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規(guī)則。蘭蘭小朋友的自私行為并不是個例,在如今的獨生子女為主的家庭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小。如今的許多家長,重知識、重喂養(yǎng)、輕情商的教育觀念,大大地引發(fā)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的產生。家園合作讓孩子逐步懂得謙讓,體驗分享、合作的樂趣,在主觀上產生友好交往的內在動機與愿望。
糾正孩子的問題行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過程與耐心,作為家長和老師都要重視幼兒行為問題和幼兒心理上的需求,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世華.深圳市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J].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1).
關鍵詞: 幼兒教育 教師評價 教師發(fā)展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推廣,幼兒園的課程隨之不斷深入,幼兒園教師評價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趯處熢u價問題的反思,教育理論界先后提出發(fā)展性評價、教師發(fā)展思想,認為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素質與業(yè)務水平,促進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但與此相關的實踐研究特別是幼兒園層面的實踐研究相對較少。筆者查閱國內外文獻發(fā)現(xiàn),國外學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小學教師評價,而國內以教師評價為題的相關著作和論文也多集中在中小學教師評價方面,對幼兒園教師的評價大多是現(xiàn)狀調查研究。
本研究試圖通過對一所民辦幼兒培訓教育機構教師評價的個案分析,結合教師評價的理論,分析幼兒園教師評價中應注意的問題和改進的措施,為同類教育機構提供具有借鑒價值的建設性建議。
二、個案解析
(一)小倫敦英語學校的簡介
小倫敦英語學校創(chuàng)建于2001年3月,它是一所專門培訓少兒英語的幼兒教育機構。建校之前,的英語教育事業(yè)相對落后,為滿足市場對英語人才的大量需求,董事長周玉樹先生與英方董事保羅·奎恩共同創(chuàng)辦了這所內蒙古地區(qū)首家中英合資辦學的幼兒英語培訓機構。該機構非常重視教師評價問題,在實踐中采取了多種教師評價方式,其獨具特色的教師評價制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教師評價方面的業(yè)績十分突出。
(二)個案現(xiàn)行的教師評價模式
該機構采用多種方式評價教師,評價手段豐富,形式多樣,評價結果也可靈活掌握。
1.星級教師評價制度。星級評價制度的基本原則是:星級教師每學年評定一次,體現(xiàn)星級教師評價的動態(tài)性;星級共有三個等級,每個等級都有明確限定相應的任職條件,體現(xiàn)星級教師評價的明確性;星級教師評價實行公開化;教師從未定級升為一級教師,月薪上調200元,從一級教師升為二級教師,工資上調300元,從二級教師升為三級教師,工資上調500元。星級教師評價制度中三個等級的教師比例為:一星級教師占總教師人數(shù)的40%;二星級教師占總教師人數(shù)的20%;三星級教師占總數(shù)的13.3%;未定級的教師占總人數(shù)的26.7%。星級教師任職條件包括教齡、班級人數(shù)保持率(即每次學費到期后繼續(xù)學習的學生數(shù)與剛開班時學生數(shù)的比值)、每學期公開活動、幼兒家長反饋、帶教研究成果、榮譽稱號等。
2.專業(yè)知識考核。該機構每個校區(qū)每周四都會請大學教授給老師們上課,主要是對教師的專業(yè)知識進行鞏固,而且在大學教授講授完畢后,機構會定期進行筆試測驗,檢驗教師的學習效果,測驗成績在薪酬上也會有所體現(xiàn)。對于專業(yè)知識的評價方面,該機構還把每位教師編上號,然后進行抽簽,每個星期在進行完專業(yè)知識培訓之后,都會有兩位教師為大家呈現(xiàn)一堂觀摩課,其他教師進行評課。講課教師可以把自己的新想法運用到課堂上,供其他教師借鑒,講課教師也可以把教學中遇到的難題拿出來,讓其他教師共同想解決對策。評課記錄也是教師評價的一種依據(jù)。
3.技能及娛樂互動比賽。隨著該機構的不斷完善,機構領導越來越重視技能及娛樂互動方面的比賽,以求達到團結教師,增進教師之間的感情交流,更全面地評價教師的目的。技能及娛樂互動比賽細則里具體包含各項比賽的舉辦周期、比賽說明及獎項設置。
4.完成工作任務獎罰制度。個案對于教師評價方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教師日常工作完成情況的考核。該機構規(guī)定了教師日常的工作任務,完成的有獎勵,未完成的也有相應的懲治措施,這些工作都是由本校區(qū)教學主任審核的。
三、啟示與反思
(一)保證評價的公開、真實與多樣化
1.讓教師積極參與到教師評價中。從該個案中的星級評價制度中,我們可以看出,讓教師積極地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對于教師的發(fā)展是有利的。在評定教師星級的時候教師參與其中,對于自身的發(fā)展是一個促進。教師與評價者共同設計方案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積極性。評價的主體不是管理者,而是教師。評價者在此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權威者,更是一個支持者、一個引導者,教師也不再是一個服從權威的角色,而是一個自我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的積極構建者。
2.采用多種途徑獲得評價信息。教師評價中有很多東西都是死規(guī)定,比較刻板,這就要求評價者有變通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評價。僅從一方面就斷定一個教師怎樣,是很片面的。一個人是有多面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不足的地方,這就要求評價者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評價。該機構采用多種形式實施教師評價,不僅僅從一方面評價教師,這體現(xiàn)了該機構比較人性化的一面。技能和娛樂活動的比賽,豐富了教師的業(yè)余生活,讓教師緊繃的神經得到放松。
(二)確保評價對象的主體地位
首先必須明確為什么而評價。對此問題,很多學者都有所論述?!秶H教育百科全書》的作者,著名學者胡森在其著作里概括了教育評價的四個目的:“為了改進;為了選擇、證明或說明;為了激勵、提高認識;行使權力?!睆哪壳坝變簣@教師評價實踐經驗來看,幼兒園教師評價的目的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獎懲為目的,另一類是以促進教師發(fā)展為目的。其次必須確保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具體體現(xiàn)在:
1.教師參與評價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本個案的星級評價制度涉及教師的參與。這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的參與一定要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注意自身修養(yǎng)的內化。
2.引入自我控制機制。首先是自我激勵。教師可以而且應當自我激勵。幼兒園應該鼓勵并不斷激勵教師更新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日常的教學與科研的能力,以獎勵為主。其次是自我評價。自我評價作為教師評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應只是簡單地自我評定等級,而應當是自我診斷活動,經過不斷診斷和反思,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最后是自我調整。自我調整是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自我調節(jié)的一種活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幼兒園教師應不斷充實自己,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滿足新時代下兒童的新需要,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明確自己需要改進和努力的方向,更新自己的知識,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從而使自己走上一個新臺階。
概括來講,幼兒園教師評價要想促進教師發(fā)展,必須具備保證評價的公開、確保評價對象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劉炎,主編.學前教育新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張燕著.學前教育管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霍力巖,著.學前比較教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5]王瑋虹,申毅.關于幼兒園教師評價的調查與思考[J].山東教育,2003(09).
[6]王營.構建發(fā)展性教師評價機制的思考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03(06).
[7]劉炎.試論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的幾個問題[J].學前教育研究,1998(03).
[8]鄭美玲主編.幼兒園教師評價手冊[M].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6.
[9]梅向東.教師評價要以教師發(fā)展為本[J].中國民族教育,2003(05).
[10]瞿葆奎,主編,陳玉琨,趙永年,選編.教育學文學集-教育評價[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1]葉瀾,白益民等著.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12]陳玉琨,著.教育評價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