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律制度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于2014年3月15日的正式實施,結合《侵權責任法》、《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guī)定,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領域的“三駕馬車”形成遙相呼應之勢。筆者通過對三者之間適用的順序及適用的不同法律要件、知假買假行為的性質認定等司法實踐中的疑難問題等進行法社會學與法經濟學等跨學科的交叉論證,力圖構建一個能與先行中國法治土壤相“兼容”的懲罰性賠償體系。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欺詐;知假買假
一、 我國先行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相關具體法規(guī)
我國現行立法關于懲罰性賠償的明文規(guī)定一共有三處,第一處是《侵權責任法》的第四十七條:“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币脒m用此處的懲罰性賠償,需滿足較為嚴格的法律要件:
(一)、行為人主觀上為故意即明知產品為缺陷產品;
(二)、客觀上造成了他人死亡或健康嚴重受損害的后果;
(三)、實施生產、銷售缺陷產品的行為;
(四)、損害行為與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1]
第二處是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規(guī)定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薄敖洜I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guī)定賠償損失,并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適用此條款的法律要件為:
(一)、行為人實施了欺詐行為;
(二)消費者受到了損失,這種損失可以是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也可以是缺陷產品造成的人身傷害;
(三)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消法》的修訂,根據消費者受到損失的情況適用不同的懲罰性賠償標準。第三處是《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币驗槭称肥且环N特殊的產品,但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食品的社會危害性更大,因此其賠償的倍數也增至十倍,同時因與此,本條的適用要件基本同《消法》的規(guī)定。值得一提的是,本條中的“損失”不僅包括劣質食品給消費者造成的額外損失,也包括消費者沒有食用該食品前提下所支付的價款。
二、 我國懲罰性賠償體系的具體框架首先,對于一般的商品或服務存在缺陷,但經營者沒有欺詐行為,此時,便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經營者只承擔違約責任,填補消費者的損失即可,若該缺陷產品還給消費者造成了額外的人身或財產損失,此時構成請求權的競合,消費者可擇一行使。[2]對于非食品類的商品或其他服務,經營者有欺詐行為(明知商品或服務有缺陷仍然提供在筆者看來構成欺詐),沒有造成其他損失,消費者可主張商品價款或服務費用三倍的賠償金,另外,若這三倍的賠償金低于500元,則可徑直主張500元的賠償金,這個規(guī)定可以提升消費者的維權動力,降低維權成本。倘若給消費者的人身造成了重大損害,本次《消費》明確了救濟的方式,之前的《侵權責任法》賦予了受害人主張懲罰性賠償的權利,《消費》相對于《侵權責任法》是特殊法條,亦即對于消費者來講,此時可以主張所受損失兩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此處的“損失”包含了消費者的一切相關費用如醫(yī)療費、交通費、誤工費等等。至于四十九條賦予了消費者主張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的請求權,而五十一條則授予了消費者精神損害賠償權利的行使。另外,需要強調的是《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并沒有被《消法》架空,對于非消費者例如小磨坊生產者為進行再生產而購買產品時充實了上述法律要件,亦可主張懲罰性賠償,賠償金額可參照《消法》的標準。生產或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食品的,不要求行為人有欺詐行為,[3]且由于《食品安全法》相對于《消法》來說是特殊法條,根據特殊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原理,消費者可主張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另外,《消法》只給予了消費者向經營者追究懲罰性賠償的權利,而《食品安全法》視野下的消費者可以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進行選擇;若消費者購買食品后食用后,造成了死亡或健康嚴重受損害的結果,此時《食品安全法》并沒有相關規(guī)定,但這種情況仍然可以從《消法》中尋求救濟的途徑,即主張所受損失兩倍以下的賠償金。例如,對于毒奶粉事件中的加害人除了刑事罰金、行政罰款以外,還要承擔加害人因為毒奶粉而受到的一切損失的兩倍以下的賠償金,加上對于受害人的損失所做的填補式地賠償,懲罰性賠償地懲罰與遏制功能彰顯無疑[4]。另外,法律此時賦予了消費者選擇權,他可以主張所受損失兩倍以下的賠償金,也可以主張食品價款的十倍賠償金,因為二者的功能一致,所以從立法者的意圖來看,只能擇一行使。當然,這兩種主張的對象都只能是經營者。這樣的立法模式有其合理之處,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食品的價格異常昂貴,其十倍的賠償金要多于消費者所受損失兩倍以下的賠償金,這樣更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三、 懲罰性賠償體系下對疑難問題的解決
“知假買假”行為是否能適用懲罰性賠償一直以來在司法實踐中爭議不斷,各地的判例也是大相徑庭,反對者認為“知假買假”中的消費者不是真正的消費者;打假是政府的責任,私人隨意介入會干擾公權力的正當行使;這種恣意性地打假會擾亂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不應該以不誠信對抗不誠信等等。[5]我國現行政府打假體系極不完善,無法應對猖獗的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另外,公務人員中大量的權利尋租行為也讓政府打假顯得無能為力,而公民打假的積極性更高,作為合同的向對方,其信息也更為充分,從發(fā)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打假的成本效益分析也讓職業(yè)打假者“樂于此道”。至于以不誠信對抗不誠信,這在制度經濟學看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不僅不是不道德的行為,而且是維護社會信用制度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是在我國現行經營者普遍不誠信的大環(huán)境下。由此看來,“知假買假”行為當然適用懲罰性賠償。本次《消法》的修訂使以前許多懲罰性賠償的相關問題都迎刃而解,例如精神損害賠償與懲罰性賠償可以同時主張,因為前者是對侵害消費者人身權益時造成的精神損害的一種賠償,而后者則是對經營者額外的一種懲罰,[6]提高其違法成本。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在現行的法律制度下,由《消法》、《食品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guī)則構建起來的懲罰性賠償體系運用特殊法優(yōu)于一般法等法律適用的原則已經能夠處理生產、銷售一般或特殊偽劣產品所帶來的一系列懲罰性賠償的相關問題,并有一個清晰的適用位階,為消費者維權以及發(fā)揮懲罰性賠償的諸多功能提供保障,“知假買假”等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參考文獻
[1]朱凱.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侵權法中的基礎及其適用[j].中國法學,2003(3).
[2]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4).
[3]徐海燕.論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改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j].西部法學評論,2013(2)
[4]李敏.論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適用與完善[j].寧夏大學學報,2010,3(5).
關鍵詞:提單 票據 無因性
一、概述
有價證券是一種表示具有財產價值的民事權利的證券;其證券權利的發(fā)生、轉移和行使均以持有證券為必要者,稱為完全的有價證券,如匯票等狹義上的票據;其證券權利的轉移或行使以持有證券為必要者,稱為不完全有價證券,例如提單、倉單等;其證券所表示的標的物為金錢的,稱金錢證券,其證券所表示的標的物為物品的,稱為物品(商品)證券,如倉單、提單。
比較提單和票據的法律性質異同,對認識差異和相互借鑒完善都是有好處的。
二、票據提單之比較
為了更好的將票據制度移植到提單制度中,我們首先要清楚他們之間的異同點:
(一) 提單和票據的相同點
1.提單和票據都是有價證券
提單是將運送物之交付請求權證券化的單據, 提單可以自由轉移, 提單的轉移代表提單項下貨物的"擬制交貨", 提單上權利的行使或轉移必須以提單的占有或轉移為前提; 票據的將支付的一定金額金錢的請求權證券化的憑證, 票據權利的發(fā)生、行使或轉移都以票據持有為必要。因此, 提單和票據都為有價證券。
2.提單和票據都是文義證券
提單文義性是指提單記載的文義決定了簽發(fā)提單的承運人與提單持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提單的文義性真對的是承運人與提單持有人之間的關系。承運人同收貨人、提單持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依據提單的規(guī)定確定。 根據《票據法》規(guī)定:"票據出票人制作票據, 應當按照法定條件在票據上簽章, 并按照所記載的事項承擔票據責任。持票人行使票據權利, 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在票據上簽章, 并出示票據。其他票據債務人在票據上簽章的, 按照票據所記載的事項承擔票據責任"可以看出, 票據權利義務內容也是全部按照記載規(guī)定。因此, 提單和票據都是文義性證券。
3.提單和票據都是提示證券和繳回證券
提單和票據的持有人以持有證券證明自己為權利人的身份, 收貨人和持票人在行使權利時必須出示提單和票據, 所以提單和票據為提示證券。提單和票據義務人在履行交貨、付款義務必須收回提單和票據或者在證券上作出作廢注銷權利的批注, 故提單和票據是繳回證券。
(二) 提單和票據的不同點
1.提單是不完全有價證券, 票據是完全有價證券
提單是一種有價證券, 它以請求交付其上所載貨物為權利內容, 屬于有價證券中的物品證券, 不占有該證券就沒有對該證券的權利可言。提單還是一種不完全有價證券。提單的"不完全性"表現在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如對于非法取得提單持有人來說, 其不能依占有提單而取得其項下貨物的所有權; 而對真正的持有人來說, 雖然沒有占有提單, 但仍可能通過其他方式主張權利。票據的法律特征決定了其必須是完全有價證券。票據權利產生于票據簽發(fā)這一法律事實, 并且票據權利完全依附于票據, 二者不可分割, 即有票據有權利, 無票據無權利。
2.提單不是無因證券, 票據是無因證券
提單不是一種無因證券。因為提單不具有獨立性, 當證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無效或已被撤銷、解除, 提單權利義務關系將不復存在; 另外, 提單作為一種物權憑證, 代表著它在上面記載的貨物所有權, 提單的轉讓要受有關民法中所有權制度的限制, 受讓人若沒有取得所有權的合法依據, 即使得到提單也無法主張權利。票據是無因證券, 主要依據票據一經簽發(fā), 其所產生的票據關系就獨立于其賴以產生的票據基礎關系, 并從后者相分離, 從而不再受后者存廢或效力有無的影響; 在票據流通過程中, 第三人在接受票據時, 無需去過問和注意票據基礎關系。
3.提單是不完全流通證券, 票據是流通證券
流通證券是指依背書或交付而轉讓的證券。提單是不完全流通證券, 票據是完全流動證券。提單雖然有流通性, 但是性質上與票據有很大差異。與提單相比, 票據的流通具有后手優(yōu)于前手的特征。它的法律效果是: 一經轉讓, 背書人所享有的票據權利就轉讓給了被背書人;作為受讓人的被背書人, 只要取得票
據的行為是善意的, 其所享有的票據權利并不受實際上可能存在的背書人權利瑕疵的影響。
三、建議
基于以上論述,我們建議將票據的無因性引入提單制度之中。 票據行為無因性,也稱票據行為的抽象性和無色性,是指票據行為有無效力,取決于其形式要件是否具備,而不取決于票據原因。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票據是否有效,只取決于票據的形式要件,持票人是否享有票據權利,取決于票據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備和持票人本人接受票據時的行為和主觀心態(tài)如何。另一方面是指票據行為與作為其發(fā)生前提的實質性原因相分離,從而使票據行為的效力不再受原因關系的有無及其存廢的影響。這一點在法律關系上的體現,就是使票據基礎關系與票據法律關系相分離。票據的基礎關系是否存在,是否有效,與已經生效的票據和已經形成的票據法律關系無關(直接當事人除外),票據基礎關系不影響票據的效力。以上兩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正是因為票據行為的有效與否只取決于票據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備,因此票據行為的效力不受票據原因關系影響。
票據行為的無因性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一個票據行為只要符合法定的形式要件,其效力就獨立存在;(2)持票人不負證明給付原因的責任;(3)票據債務人不得以原因關系對抗善意第三人。
提單也有著與票據相似的無因性,這種無因性通過提單的文義性得到了保證,承認提單的文義性就必須承認提單的無因性,二者是統(tǒng)一的。提單基于運輸合同而簽發(fā),運輸合同關系構成了提單債權的原因關系。提單一旦做成并轉讓給第三人時,提單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即與運輸合同相分離,在提單持有人與承運人之間便形成了一種新的獨立的提單關系。善意的提單持有人受讓提單后,僅憑提單便可要求承運人交付提單項下的貨物,如果承運人交貨與提單文字記載不符,提單持有人有權要求承運人予以賠償,此時承運人不能以其與托運人之間的抗辯理由對抗提單持有人。由此可見,提單的最終證據效力使得提單受讓人能夠取得優(yōu)于其前手的權利。而對于托運人,盡管提單的證據效力可以被運輸合同以及承運人所提供的相反的證據推翻,但是與票據一樣,這都屬于原因關系與證券的權利義務關系處于同一對當事人之間的情形,正如我們不能以此否認票據的無因性一樣,我們也不能以此否認提單的無因性。
參考文獻:
【1】劉昕.提單與票據之比較研究【j】.中國海商法年刊,2001(12).
【2】陳芳.提單與票據法律性質之比較研究[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3】蘇曉鴻、張明遠.論提單的證券法律特征一與票據比較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1998(4).
【4】李學蘭.論提單權利證券化【j】.法學研究,2002(11).
摘要:本文從我國現有的體育仲裁制度和一般仲裁法律制度的現狀入手,闡述了兩者的共性和差異性,進而總結出我國體育仲裁制度的獨特性,明確體育仲裁制度在我國仲裁法律制度中的定位。
關鍵詞:體育仲裁;仲裁法律體系;共性;獨特性
近年來,司法機制逐漸引入我國體育糾紛的解決,尤其在2002年廣州吉利和吉林亞泰不服中國足協的假球處罰而提起的訴訟引起了體育學界和法學界的廣泛關注,隨著體育糾紛的增多,司法機制解決體育糾紛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受理和處理案件的時間過長、缺乏專業(yè)性等等,如果這些糾紛可以通過體育仲裁的方式解決,不僅可以減輕司法案件的負擔,同時可以發(fā)揮仲裁糾紛解決機制民間性、時間短、效率高、保密性等特點,取得更好的案件處理效果。要引入體育仲裁制度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體育仲裁和我國《仲裁法》規(guī)定的現有仲裁制度的關系。
一、我國體育仲裁現狀
我國關于體育仲裁的規(guī)定主要體現在《體育法》第33條,“在競技體育活動中發(fā)生糾紛,由體育仲裁機構負責調解、仲裁。體育仲裁機構的設立辦法和仲裁范圍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但是《體育法》出臺十多年來,國務院并沒有出臺規(guī)定對仲裁機構的設立辦法和仲裁范圍進行補充,這也使得體育仲裁實踐中缺乏操作上的依據,導致我國體育糾紛的解決主要依靠體育協會內部、行政機關或者和解的方式解決,這顯然是不利于體育糾紛公正有效的解決的,同時也和國際上的體育糾紛解決機制有很大的差距,一般來說,體育糾紛的解決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向體育協會所屬的國內或國際體育聯合會請求解決爭端;第二,向適當的有管轄權的國內法院;第三,適用體育仲裁方式解決糾紛。[5]但這種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適用的體育糾紛解決機制并沒有在我國適用。
二、體育仲裁和現有仲裁法律制度的共性
體育仲裁制度作為一種解決體育行業(yè)糾紛的法律制度,在這個制度的框架內,有關爭端的雙方當事人自愿將糾紛提交具有獨立地位的體育仲裁機構解決,體育仲裁機構組成仲裁庭,依照法律和事實進行審理后,做出對雙方當事人都具有約束力的終局裁決。[5]體育仲裁制度跟現有的仲裁法律制度具有許多共性:
其一,民間性。民間性是仲裁制度的基本特征,它是仲裁制度其它特征的基礎,它使得仲裁制度的保密性、中立性、便捷性有了保障。體育仲裁制度同樣具有民間性的特征,就仲裁機構而言,應當是民間性質,不具有官方性質,不隸屬于任何行政機關或者部門。
其二,保密性。在商事仲裁中,仲裁當事人往往不希望仲裁涉及到的商業(yè)秘密流入公共領域,以避免競爭對手的超越或者某些信息被消費者知道而影響其企業(yè)形象或者造成其它不利后果。同樣,體育仲裁同樣具有保密性特征,體育仲裁當事人、仲裁員不得泄露仲裁中的實體和程序事項,媒體不得向公眾傳播仲裁過程。
其三,獨立性。仲裁的獨立性是仲裁的一個重要優(yōu)點,仲裁機構既不隸屬于行政部門亦不隸屬于司法部門,而是獨立的糾紛解決機構,這是對仲裁過程的中立性和仲裁結果的公正性的保障。體育仲裁機構也應當是一個獨立的組織,不具有官方性質,不隸屬于任何行政機關或者部門,獨立形式職權。
其四,快捷性。和訴訟相比較,仲裁的快捷性的特點顯得尤為突出,尤其是涉及到專業(yè)性事項時,參與仲裁的人員通常由具有相關專業(yè)知識的人擔任,而且仲裁的程序相對精簡,這對于提高仲裁的效率、縮短仲裁時間具有重要意義。
其五,自愿性。由于通過仲裁解決體育糾紛的方式具有快捷、高效、專業(yè)等特點,訴訟和仲裁作為兩種各具特色的糾紛解決機制,各有所長,在不同的情況下適合適用不同的方式,不應當剝奪當事人的選擇權,是否適用體育仲裁應當根據當時人的意思表示。
三、體育仲裁的獨特性
當雙方當事人自愿將糾紛提交具有獨立地位的體育仲裁機構解決時,仲裁的實體和程序規(guī)則是否完全適用《仲裁法》?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勞動仲裁、人事仲裁、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仲裁,體育仲裁具有的獨特性決定了其應當有自身的仲裁規(guī)則。
其一,和一般仲裁相比較,體育仲裁的自愿性是有限的。在一般仲裁中,當事人可以通過仲裁協議或者仲裁條款決定是否進行仲裁、對哪些事項進行仲裁哪些事項拒絕仲裁、在何地由哪個仲裁機構進行仲裁,但是在體育仲裁中,由于仲裁條款往往是在當事人參賽時直接規(guī)定在參賽章程之中,這使得當事人沒有選擇仲裁地和仲裁機構的權利,而對于是否進行仲裁,當事人也只能選擇要么接受仲裁獲得參賽資格要么拒絕參加比賽。
其二,和一般仲裁相比較,體育仲裁對時間的要求具有特殊性。正如上文所述,和訴訟相比較,仲裁的快捷性是當事人選擇仲裁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涉及到專業(yè)性事項時,由于參與仲裁的人員通常由具有相關專業(yè)知識的人擔任,而且仲裁的程序相對精簡,這對于提高仲裁的效率、縮短仲裁時間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和一般的仲裁相比較,體育仲裁的效力具有特殊性。在體育仲裁中,由于大量的體育仲裁裁決并非就賠償金額的多少而做出,而是裁決運動員是否可以繼續(xù)參加比賽,這樣的裁決履行后,即便法院之后進行審查發(fā)現裁決不具有合法性,由于已經錯過了比賽的時間,裁決不再具有被撤銷的可能性。
其四,和一般的仲裁相比較,體育仲裁機構的組成人員具有特殊性。我國在《仲裁法》中亦從工作經驗、文憑職稱等方面對仲裁人員設立了條件。但是體育仲裁作為一種技術性極強的仲裁類型,除了《仲裁法》規(guī)定的仲裁人員的一般要求,還具有一些特殊性,最突出的就是體育仲裁員必須具有體育方面的專業(yè)知識,這樣才能在對涉及到的一些技術問題進行識別和處理。
通過分析體育仲裁和我國仲裁法律體系的共性和差異性,筆者認為應當建立獨立的體育仲裁制度,立足體育仲裁和我國仲裁法律體系的關系,建議如下:其一,建立獨立、專業(yè)的體育仲裁機構;其二,擴大仲裁的受案范圍;其三,仲裁庭應當由具有專業(yè)體育知識的人員組成;其四,程序應當精簡、嚴格控制仲裁時間。
參考文獻:
[1]中國政法大學體育法研究中心編:《體育法學實用教程》,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年2月版。
[2]舒國瀅:《法理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版。
[3]于善旭《體育仲裁與我國仲裁法律制度體系》,載《法學》2004年第11期。
[4]郭樹理、周青山:《體壇說法――體育運動中的法律問題》,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5]郭樹理:《建立中國體育仲裁制度的設想》,載《法治論叢》2004年1月第19卷第1期。
關鍵詞:寧夏;城鄉(xiāng)二元;社會保障;法律;現狀;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2.1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2-0107-03
前言
長期以來,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了包括寧夏在內全國實行城鄉(xiāng)二元社會保障法律體系。所謂城鄉(xiāng)二元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結構,是指人為地把全體公民區(qū)分為農業(yè)戶口和非農業(yè)戶口,形成農民和城鎮(zhèn)居民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體系。這種城鄉(xiāng)隔離制度,形成了農村和城鎮(zhèn)兩個各自封閉循環(huán)的體系和農民與城鎮(zhèn)居民兩種不同的公民身份。城鄉(xiāng)二元社會保障結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以來形成的,具有深刻的經濟和社會背景。寧夏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起步于1986年,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特別是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寧夏城鎮(zhèn)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各類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對推進國有企業(yè)改革和促進其他所有制經濟發(fā)展,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保障職工權益、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寧夏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然滯后于城鎮(zhèn)社會保險體系。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不高。寧夏城鎮(zhèn)居民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優(yōu)撫安置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體制和制度??墒窃谵r村,上述基本社會保障體制和制度仍在積極探索和完善中,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工作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一、寧夏城鎮(zhèn)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發(fā)展與現狀
(一)寧夏城鎮(zhèn)相關社會保險法律制度的發(fā)展與現狀
1.寧夏城鎮(zhèn)養(yǎng)老保險法律制度的發(fā)展與現狀
1986年10月,寧夏社會保險事業(yè)管理局成立,隸屬于自治區(qū)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領導。1987年,寧夏建立城鎮(zhèn)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1992年7月寧夏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實現了由市縣級統(tǒng)籌到自治區(qū)級統(tǒng)籌,明確了養(yǎng)老保險由國家、企業(yè)、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的原則,走在了全國前列。1998年12月至2010年5月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社會保障部門先后頒布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城鎮(zhèn)私營企業(yè)個體工商戶及其從業(yè)人員基本養(yǎng)老保險暫行辦法》、《關于完善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寧政發(fā)(2006)81號)、《關于解決城鎮(zhèn)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歷史遺留問題意見》、《關于老齡低保人員貸款繳納養(yǎng)老保險費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法規(guī)。解決了私營、個體工商戶及其他個體從業(yè)人員、五七工、農場工、家屬工等“1995年前離崗人員”、“靈活就業(yè)人員”、“應保未保人員”年老時的基本生活問題,基本實現了自治區(qū)級統(tǒng)籌下的“四個統(tǒng)一”,即企業(yè)職工繳納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基數和比例統(tǒng)一、養(yǎng)老金的支付項目和標準以及計發(fā)辦法和調整制度統(tǒng)一、基金的管理統(tǒng)一、調劑使用統(tǒng)一,形成了社會統(tǒng)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yǎng)老金保險制度。相對完善的城鎮(zhèn)居民養(yǎng)老保險法律制度,使得寧夏城鎮(zhèn)基本養(yǎng)老保險參保人數由“十五”期間的67.55萬人,上升到了“十一五”期間的107.7萬人。從2005年開始,寧夏連續(xù)6年提高企業(yè)退休人員養(yǎng)老金水平,企業(yè)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達到100%。
2.寧夏城鎮(zhèn)基本醫(yī)療保險法律制度的發(fā)展與現狀
1999年8月25日,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fā)〔1998〕44號),積極穩(wěn)妥地做好寧夏城鎮(zhèn)醫(yī)療保險制度改革工作,結合寧夏全區(qū)實際,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制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從2003年3月至2009年2月,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寧夏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先后頒布了《關于城鎮(zhèn)從業(yè)人員個人繳費參加基本醫(yī)療保險有關問題的意見》、《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關于開展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關于將大學生納入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試點范圍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法規(guī)、規(guī)章,解決了城鎮(zhèn)個體經濟組織業(yè)主及其他個體從業(yè)人員、自由職業(yè)者、失業(yè)人員、大學生的醫(yī)療保障問題。2010年4月27日,為推進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擴面工作,保障城鎮(zhèn)職工和退休人員基本醫(yī)療保險權益,切實解決醫(yī)療保險歷史遺留問題,自治區(q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聯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有關問題意見的通知》。
寧夏基本醫(yī)療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促使城鎮(zhèn)居民參保人數的不斷上升,城鎮(zhèn)居民個人繳納的醫(yī)療保險金快速增長。城鎮(zhèn)低收入群體參加基本醫(yī)療保險的積極性不斷增高。2007年底,全區(qū)有78.3萬人參加基本醫(yī)療保險,比2003年增加30.25萬人,增長63.0%,其中在職職工56.91萬人,比2003年增加21.53萬人,增長60.9%,退休人員21.39萬人,比2003年增加8.72萬人,增長68.8%[1]。截至2010年,寧夏全區(qū)城鎮(zhèn)職工參加基本醫(yī)療保險人數上升至177.95萬人,全區(qū)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參保率為86.3%;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參保率為91.9%。
一、無效婚姻制度的阻卻事由
上文已經談及到婚姻法中所確定的無效婚姻的四種情形。但必須把握的是這四種情形必須是一方向法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時仍客觀存在的情形。無效婚姻的判斷標準,應以時的狀況為準。因為無論前或締結婚姻時的狀況怎樣,一旦經過一定的期間,當其雙方已經具備法律規(guī)定的結婚條件時,就已經屬于合法的婚姻,不能用以前的無效事由來對抗已經合法有效的婚姻。《解釋(一)》根據立法本意,從有利于穩(wěn)定當事人生活關系的角度出發(fā),承認此領域內阻卻事由的存在。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請求宣告無效婚姻的案件,必須是時該婚姻仍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無效情形,否則不予支持。即由于阻卻事由的出現,將導致不能出現無效婚姻的結論。根據《解釋(一)》第8條規(guī)定, 當事人依據婚姻法第1 0條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申請時,法定的無效婚姻情形已經消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為在一方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時,婚姻無效的情況己發(fā)生了變化,則這種無效婚姻則演變成為有效婚姻。比如重婚中,合法配偶死亡;婚前患有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但婚后已經治愈;結婚時,未達法定婚齡,但一方申請時, 己達法定婚齡。凡有以上的情形,都不能以無效婚姻對待。
二、無效婚姻制度中申請人主體的確定
婚姻法規(guī)定了無效婚姻制度,有權就此向人民法院提起申請的主體除了婚姻當事人以外,是否包括利害關系人,法無明文規(guī)定。婚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當事人私人生活領域,法律不應過分干預,也不應允許其他任何人任意干涉。但是如果這種關系已經嚴重侵害和影響了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就應受到限制?;谶@種兼顧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思想,《解釋(一)》規(guī)定對申請宣告婚姻無效,可以由利害關系人提出,但對于利害關系人的范圍,《解釋(一)》有條件地允許利害關系人提出婚姻無效的請求,以期限能夠在尊重當事人私人生活權利和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之間尋求最佳結合點。請求權人的范圍越寬,表明國家對婚姻的干預越多;請求權人的范圍越窄,表明干預越少。從對私權的保護來說,有權請求宣告婚姻無效的人范圍不應太寬。除重婚案件可以由基層組織申請宣告無效外,其他無效婚姻的請求權人只限于當事人和近親屬。
由于導致婚姻無效的事由是法定的,即由于重婚、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未達到法定婚齡、患有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等原因造成的,從這幾種情況來看,對社會風氣及其他人都可能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有些甚至已經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必須允許婚姻當事人以外的其他利害關系人提出請求。不過出于對當事人個人生活的尊重,對利害關系人的范圍應嚴格限制。根據《解釋(一)》第10條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就己辦理結婚登記的婚姻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主體,包括婚姻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作具體分析,分別為以下情形:1、以重婚為由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申請人為當事人以及基層組織,婚姻關系的另一方為被申請人。另外,人民法院審理重婚導致的無效婚姻案件時,涉及到財產處理的,合法婚姻關系當事人可以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以保護自己合法的財產權益。對原有配偶而重婚的一方,不得以協議的方式將財產轉移給另一方,己達成協議將財產轉移給另一方的,應確認為無效,以確保合法配偶的財產權益。2、以未達到法定婚齡為由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婚姻當事人和未達婚齡者的近親屬為申請人,婚姻關系的另一方為被申請人。3、以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為由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婚姻當事人和其近親屬為申請人,婚姻關系的另一方為被申請人。4、以婚前患有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為由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申請人為婚姻當事人和與患病者共同生活的近親屬,婚姻關系的另一方為被申請人。
三、無效婚姻的處理程序
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婚姻無效的案件,對婚姻效力的審理不適用調解,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宣告婚姻無效。由于無效婚姻的四種情形是法定的,認定起來相對比較容易,還有許多外在的客觀標準可以作為依據,為了提高審判效率,避免將簡單的事情變得繁瑣,所以對于很明顯能夠判斷無效婚姻情形的,無須適用審理一般離婚案件的程序規(guī)定。有關婚姻效力的判決一經作出,即發(fā)生法律效力。實行一審終審, 當事人上訴或申訴,人民法院均不予受理,這是司法權力的具體體現。
對于婚姻當事人提出申請婚姻無效的案件,如果涉及到財產的分割和子女的撫養(yǎng),可以進行調解,這是私人權利的具體體現。如果經調解,對財產的分割和子女的撫養(yǎng)達不成協議,可以在判決書中對該內容與宣告婚姻無效的判決分條款一并進行判決,當事人對宣告婚姻無效的條款無權進行上訴,但對于財產的分割和子女的撫養(yǎng)判決不服,可以進行上訴。二審法院僅審理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yǎng)部分。
如果在審理中,對財產的分割和子女的撫養(yǎng)己達成了協議,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一般是以判決的形式出現,只不過在判決書主文的敘述時,講明本案在審理的過程中。經法院調解。雙方己對財產的分割和子女的撫養(yǎng)達成協議,正文判決的條款即是調解達成協議的內容,即所謂調解的內容以判決的形式出現。而按照《解釋(一)》第9條的規(guī)定,涉及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yǎng)的,可以調解。調解達成協議的,另行制作調解文書。這就要求在審結此類案件時,要有兩份法律文書,一份為宣告婚姻無效的判決書,另一份為雙方為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yǎng)達成協議的調解書。由于法院主要審理的內容是宣告無效婚姻,—與之相關的是財產的分割和子女的撫養(yǎng),所以結案方式仍應是判決。
在利害關系申請人申請婚姻無效的,其只能就婚姻效力提出請求,而無權要求處理當事人的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yǎng)問題。如果婚姻當事人在訴訟中提出了主張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審理。如果婚姻當事人不提出的,可以另行解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無效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在財產處理時,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案件中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 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婚姻法有關父母子女的規(guī)定。
四、無效婚姻導致重婚行為的界定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一方已經登記結婚,但是根據婚姻法的規(guī)定是無效婚姻,如果該當事人又與他人結婚,那么,該當事人是否構成重婚呢?對此,如果認定第一個婚姻自始無效,那么,后一個結婚行為則無所謂重婚。這種認定和處理方式,無疑對社會秩序和家庭秩序的不穩(wěn)定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環(huán)境。這里涉及到關于無效婚姻至始無效中的“當然無效主義”和“宣告無效主義”兩種觀點。當然無效主義認為,只要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自始無效的情況,無需任何形式的宣告和確認,因為這種行為自其產生的一開始就是法定的當然無效。宣告無效主義認為,無效婚姻的主張需要經過確認程序后,才發(fā)生自始無效。按照當然無效主義的觀點,前一個婚姻至始無效,實際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婚姻,所以,再與他人結婚,亦不構成重婚。而按照宣告主義的觀點,前一個婚姻必須經過法院宣告以后才自始無效,在法院未宣告為無效婚姻之前,再與他人結婚,構成重婚。所以,我們對婚姻法第12條無效婚姻自始無效的正確理解應采用宣告主義觀點,無效婚姻的認定是在法院判決其為無效婚姻時,這種婚姻才自始無效。在法院未判決之前,這種婚姻還是處于未定狀態(tài),當事人還要受到此婚姻的約束,一方如果與他人重婚,同樣構成重婚罪。
五、 宣告婚姻無效的善后工作
本文主要論述了關于抵押權的三個:一是論擔保物權的性質及其對抵押權的,詳細了抵押權不可分性的內容及其法理基礎;二是關于抵押登記制度的效力分析,重點論述了我國《擔保法》對抵押登記的規(guī)定及其效力;三是關于留置權與抵押權并存于同一標的時的效力順位。文中通過對兩權的比較,得出了留置權比抵押權優(yōu)先受償的結論。
關鍵詞:抵押權問題
一擔保物權的性質及其對抵押權的影響
擔保物權的性質問題在世界各國民事立法上并無一致無解,德國民法典將其規(guī)定于物權篇,側重于物權性,而法國民法典將之規(guī)定于債權篇,但隨著物權制度的確立和物權觀念的精確化,擔保物權的物權性似乎已無可非議,如我國地區(qū)民法就明確規(guī)定擔保物權為物權,其學說判例也采用物權概念。史尚寬先生在《物權法論》中從五個方面說明擔保權的性質:1變價性與優(yōu)先受償權;2不可分性;3附屬性;4物上代位性;5物權性。
由于可見,擔保物權的性質不僅包括其權利屬性,還包括與其內容和功能相伴而生的許多特性。所以,我們應該把擔保物權的性質看成一個多層次的有機構成體,要認識這個問題應按如下線索進行:
(一)擔保物權是擔保債權實現的擔保權?,F實中人們感受最早直觀的就是其擔保性。有的國家之所以將擔保物權置于債權篇來規(guī)定,就是著眼于其功能的結果,這個性質使其與債權發(fā)生天然聯系,具體表現在兩點:
1、從屬性:從擔保方面看,擔保物權常以債權的存在為前提,它不能游離于債權而獨立存在,并隨債權的消滅而消滅,也隨著債權人處分而發(fā)生轉移或變化。雖然其從屬性漸漸向價值權化方向,例如為尚未成立的將來的債權擔保等,但從屬性在一般情況下仍算其本質屬性。
2、不可分性:指物權人在其全部債權清償前可就全部擔保物行使其權利,即使在債權部分變化或物權部分變化時,也可就全部擔保物行使權利。
(二)擔保物權是一種變價性的權利即價值權,而非實體用益權。擔保物權的標的物雖也是一定的物,但它注重和追求的原則不是物的使用價值,而是抽象的交換價值,即它是一種價值權。反過來,如不以變價性為必要,就無法解釋擔保物權的代位性及抵押權的不轉移占有性和不可分性,同時在上不利于商品貨幣流轉,所以應將其價值權理解成為擔保物權不可缺少的規(guī)定性。
(三)擔保物權是一種支配性的權利即物權。物權反映物質財富靜態(tài)歸屬關系,是對物的支配權,債權反映物質財富動態(tài)流轉關系,是對人的請求權。擔保物權作為擔保債權實現的一項權利,在于賦予債權人支配特定擔保物,從中獲得優(yōu)先受償權,以突破債權平等原則的限制,因而是一種物權。
按這三條線索,便能較為全面的透視擔保物權的性質問題,對其具有的諸多特征也就能得到相應的歸納和概括。
抵押權作為擔保物權的一種,是指債務人或第三人不移轉對抵押物的占有,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用其折價、拍賣或變賣所得價款優(yōu)先受償的擔保物權。它具有擔保物權的基本屬性即不可分性。
抵押權的不可分性,依擔保物權的性質是指抵押權設定后不因抵押物、被擔保債權及債務的分割或讓與而受影響;它的實質是抵押權這種抽象的權利不可分地存在于抵押物之上。具體內容如下:(1)抵押權人得就抵押物的全部行使其權利。抵押物如經分割或讓與其一部分,或擔保一個債權的數個抵押物之一讓與他人時,抵押權不受影響。(2)抵押物部分滅失時,抵押權的效力及于全部剩余物。(3)抵押權設定后,抵押物的價格漲落,原則上不發(fā)生抵押人增減抵押物的義務或權利。(4)抵押權所擔保債權經分割或讓與一部分時,不影響抵押權,各債權人經一致同意后共同對抵押物的全部行使抵押權。(5)債權部分受清償時,債權人仍得就其余債權對抵押的全部行使抵押權。(6)債務分割時,仍以抵押物的全部擔保數人之債。
抵押權為什么具體不可分性呢?其法理基礎如下:
第一抵押權的附屬性。抵押權在地位上附屬于被擔保的債權,被擔保的債權消滅,抵押權也歸于消滅。但抵押權在其存續(xù)期間,抵押權和被擔保債權處于一個彼此變動的過程,這樣,如何協調二者在抵押權存續(xù)期間的效力關系,以及如何確保抵押權擔保功能的實現就成了一個重大問題。而抵押權的不可分性,正是針對此問題而設立的原則。
第二抵押權的價值權性。它是指抵押權乃以追求、獲取抵押標的物所保有的交換價值為目的的權利。價值權是由抵押權擔保債權實現的功能,這一功能決定債務不履行時債權人有權直接自擔保物變價受償。債權人之所以需要擔保,僅是出于免受因債不履行所致損失來考慮的,即希望能獲得與債權有同等價值的補償,所以抵押物具有價值就成為首先考慮的問題。抵押權人所能獲得的標的物價值量的限度就是被擔保的債權額。當抵押物的價值高于債權額時,債權人只能獲取抵押物總價值的一部分,但交換價值的一部分只存在于抽象的觀念中,因此抵押權對整個抵押標的物產生效力。如果我們能在觀念上將整個抵押物分割成若干部分,如共同抵押的數個抵押物一樣,各部分均負物上連帶擔保責任,抵押權不可分性及于各部分。因此,抵押標的物經分割或讓與,債務人或物上保證人擁有部分的價值仍足供原債權擔保,分割或讓與出去的部分抵押物上的擔保責任并未消滅。債權人仍可以于其上行使抵押權。
抵押權的附屬性及價值權性產生不可分性,反過來,抵押權的不可分性又大大促進了抵押權擔保功能的發(fā)揮,從而更有效地保障債權滿足。因此我們可以說,倘若將抵押權的不可分性原則抽掉,則整個抵押制度的作用“必大為減色”。
二抵押權登記制度的效力分析。
(一)抵押權登記制度的國外立法。
抵押權,無論就其本身的物權性質而言,還是從它對物的所有權構成限制的角度看,其設立都應履行一定的公示方式,故各國立法一般都要求抵押須登記占有,但抵押登記的效力如何,各國立法并不一致。
1、不動產抵押登記。不動產抵押登記制度悠久,主要有三種立法主義:(1)登記對抗主義(意思主義)。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它規(guī)定物權(包括抵押權)的變動僅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即成立,不以交付、登記為要件,同時還規(guī)定不動產物權非經登記,不得以其變動對抗第三人。日本、英美法系國家也采用這種立法主義。(2)登記成立主義(形式主義)。它指除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尚需履行法定登記方式,才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即將物權登記這一形式與物權變動本身緊密結合成一體。這一主義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瑞士及我國臺灣地區(qū)沿襲。它建立在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相分離以及物權行為無因性基礎之上,對物權變動采取嚴格的登記公示制度。并把登記獨立于債權行為而賦予其創(chuàng)設物權的效力。(3)登記要件主義(折衷主義)。它為《奧地利民法典》所創(chuàng)設,設法在否認物權行為及其無因性理論的同時,規(guī)定除債契約外,還須有交付或登記等形式要件才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力。該立法主義使登記義務人不協同完成登記時,權利人有權依合法請示對方協同登記。
2、動產抵押登記。依法統(tǒng)民法,動產擔保只能采用移轉占有的質權制度,交付為其公示方式。但自十九世紀美國創(chuàng)設不移轉占有的動產抵押以來,這項制度得到迅猛發(fā)展,也為大法系普遍吸收,如何解決其公示方式,無疑成為創(chuàng)設該制度并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的一個最關鍵問題。學說上有意思成立主義、書面成立主義、登記成立主義、書面成立----對抗主義等,但從立法上看,規(guī)定動產抵押制度的國家大抵確立書面成立----登記對抗為公示方式,如美國、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qū)。
(二)我國抵押登記的效力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41、42、43條規(guī)定,以地上無定著物的土地使用權,城市房地產或鄉(xiāng)村的廠房等建筑物、林木及航空器、船舶、車輛、企業(yè)的設備和其它動產抵押的,應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當事人以其它財產抵押的,可自愿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但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逗I谭ā?3條對船舶抵押也作了登記對抗的規(guī)定??梢?,我國抵押立法對抵押效力的規(guī)定因抵押物的不同而不同,這與我國相應的產權登記制度有關。
1、不動產抵押登記?!稉7ā芬?guī)定。不動產抵押,雙方當事人應以書面形式訂立抵押合同,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關于其登記的效力,一種觀點認為,抵押合同經雙方書面意思表示一致即告成立,登記不是其成立的一個法定條件,而是抵押權生效的要件;另一種觀點認為,登記是抵押合同的特殊形式要件,法律規(guī)定這種形式要件并不只在其證明作用,而在于強調該項行為的合法性,因此,若抵押合同不經登記,其本身就不能成立?!稉7ā凡扇〉恼沁@種意見。那么又如何看待書面抵押合同呢?依國外通論,將合同成立與生效相區(qū)別,它無疑是成立合同。筆者認為:其一,沒有必要對其作債權合同或物權合同的定性;其二,對該書面合同可理解為當事人申請設定不動產抵押登記時所必須具備證明登記原因的文件,無此書面合同則不得申請登記,它是原因行為;而該原因行為與登記的結合才產生了抵押權設定的效力。
2、動產抵押登記。除《擔保法》42條所列之外的其它財產,主要是動產,用來設定抵押的,依該法自雙方當事人簽訂書面抵押合同之日起生效。登記并不是抵押權的生效條件,但其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反言之,若未經登記,則不得對抗第三人,具體作如下:
(1)動產抵押即使未作登記,也能對抗一般債權人。原因有:首先,動產抵押屬物權性質,而物權又具有排它性。動產抵押既然已于抵押合同簽訂時即告生效,就應當不論其是否登記均具有優(yōu)先于一般債權人受償的權利。其次,從文義上理解,所謂“對抗”,是指以權利性質相同而有競存抗爭關系為前提,而物權與債權的性質并不統(tǒng)一,物權優(yōu)先于債權是民法的基本原則。所以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的效力應優(yōu)先于一般債權人。再次,如果說動產抵押雖未經登記欠缺公示方式仍具有對抗一般債權人的效力,對后者而言則有失公平。但是,一般債權人與抵押人發(fā)生無特殊擔保之債的關系,屬于信賴其具有清償能力,自應承擔不獲清償的風險,并且他與動產抵押的標的物既然無上的直接關系,也就不具有對抗該動產抵押權人的效力。
(2)對動產抵押中的第三人限于對該動產享有物權的人,應區(qū)分不同情況:首先,同一動產上設立多個抵押,均未登記的則數個相同性質的物權應當以設立先后的次序受償,這是物權法的一般原則。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即作此規(guī)定,我國《擔保法》第55條第二款也規(guī)定: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若未登記,則按合同生效時間的先后清償。其次,未經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應分別善意與惡意不同對待。對于善意第三人不能對抗,因為動產抵押未作登記公示,而動產交易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頻繁,不能要求第三人負全面注意的義務;但對惡意第三人,即明知該物已設定抵押而仍受讓(不論有償、無償)者,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仍對抗該受讓人。因為其既知情而仍受讓,就足以表明愿意接受該物上負擔。
三留置權與抵押權并存于同一標的時的效力順位。
抵押和留置是《擔保法》規(guī)定的債權擔保的兩種形式,債權人就抵押或留置標的物享有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這一點在上和法律上早有定論。然而,這是指抵押權與留置權指向不同的標的,那么當二者指向同一標的物時何者先受償呢?
筆者認為兩權并存的條件有以下幾點:首先,在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中,其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應當是統(tǒng)一的。其次,該標的必須是動產。抵押權與留置權發(fā)生交叉,僅限于動產抵押中不轉移占有的部分。因為不動產不能留置,而質權的標的是轉移占有標的。其三,該標的價值小于抵押和留置兩種權利主張的財產價值之和,即該標的不能滿足抵押權人和留置權人的利益。其四,存在于同一標的上的抵押權和留置權,已經有一方開始主張或行使權利。標的在未被主張和行使權利時,不存在兩種權利誰應優(yōu)先受償的。其五,作為兩種債權法律關系的共同債務人,沒有其它財產作擔保,或以此滿足債權人以代替已被抵押、留置的財產。以上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既然在理論上和法律實務中存在抵押權與留置權并存于同一標的物的問題,并且該共同標的物不能同時滿足兩種權利人的利益,那么如何處理權利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呢?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分析留置權。
留置權是指債權人因一定債權關系而占有擔保物,在債權關系而占有擔保物,當債權不能如約獲得清償時,留置該物并從中變價受償的權利。它與抵押權相比較而言,它們同為物權,又都具有擔保性。從法律關系上看,首先,二者在主體雙方都是特定的,即債務人一方是特定的,作為債權人一方的抵押權人或留置權人也是特定的;其次,標的是特定的,即抵押或留置的財產是獨立于擔保人其它財產的特定物;再次,權利義務的實現方式都是權利方就義務方提供的擔保物或其交換價值優(yōu)先獲得償還的可能性。若擔保物價值多于抵押權或留置權利益,權利人應當返還剩余部分;不足清償時,權利人應當有權追償。但該追償不再具有優(yōu)先權。從兩種權利的發(fā)生上看,抵押權和留置權皆因合法行為而發(fā)生,前者是基于當事人的合意,后者則基于法律規(guī)定;最后,它們的共性還表現在不可分性,這一點可前述。正是因為它們有許多共同點,才產生當二者在同一標的并存時如何行使的困惑。為此,必須明確以下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由于抵押權和留置權都具有優(yōu)先性和不可分性的特點,決定了當它們并存時,兩種權利不可能平均受償,只能是首先滿足一種權利,有剩余時才能繼續(xù)滿足另一種權利。在這種情況下,留置權應優(yōu)先于抵押權受清償,這是因為:其一,在擔保物權中,抵押權一般是當事人自由設定的,它以當事人的合意而發(fā)生,屬約定擔保物權;而留置權直接依法律規(guī)定產生,不得由當事人自由設定,屬法定擔保物權。盡管在我國有合同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的說法,但就法律效力而言,畢竟直接產生于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留置權相對于抵押權,具有更高的法律權威性。其二,盡管留置與抵押的財產在法律上或合同中都已被特定,但二者有著一個實質的差別:即擔保物是處于留置權人的直接控制之下,即留置權人是基于法律和事實上對擔保物的占有享有留置權,而抵押權人卻無從占有擔保物。〈〈擔保法〉〉明確規(guī)定質權作為我國債權擔保的一種法定形式,結束了我國過去單一存在的抵押權。從我國法規(guī)和世界各國的法律上看,質權和抵押權的區(qū)分通常有兩個標準:一是看標的是否轉移占有;二是看標的形式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我國采取了前一種劃分。因此,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抵押是動產不轉移占有的抵押,因為質權是轉移標的占有,因而不可能與留置并存?!础磽7ā怠狄?guī)定的抵押登記制度使未登記設定的抵押不得對抗第三人;在法律上,抵押權和留置權具有優(yōu)先受償性的原因就在于其擔保財產的特定化和在許多情況下其擔保標的事實上已處于債權人的實際占有和控制之下。而按〈〈擔保法〉〉的規(guī)定,當兩者并存于同一標的物時,雖就擔保財產的特定化這一點上兩種權利是相同的,但此時對標的財產的占有事實上只能掌括在留置權人之手,而抵押權的成立采用的是法律登記形式,因此留置權在客觀上也取得了相對于抵押權優(yōu)先受償的可能性。當然抵押權還具有物上代位性和追及性,當他的權利被侵害或抵押物被他人非法取得時,抵押權人有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追及抵押物,對抵押物行使權利,但留置權作為物權卻具有抗辯性的特點,留置權人是合法占有人,因此,當他的債權未獲實現時,他可以留置擔保物以對抗任何人(包括抵押權人)返還留置財產的請求。其三,從法律類推角度看,留置權也具有相對于抵押權的優(yōu)先受償性。如〈〈海商法〉〉第25條規(guī)定:“船舶優(yōu)先權先于船舶留置權受償,船舶抵押權后于船舶留置權受償。”意思是指船舶的建造人、維修人在合同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時,可以留置基于該合同所占有的對方船舶,以保證造船費或修船費得以償還。造船人和修船人對船的抵押權行使。由此可見,留置權的行使是以留置權人對留置物的占有為前提,只要留置物是處在留置權人的實際控制之下,留置人就可以依此權利對抗任何人(包括抵押權人)追還留置物的請求,以保障自己就留置財產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
注釋:
①《物權法論》,史尚寬主編231—234頁;
②《擔保法理論與實務》,汪貽祥主編50頁;
③王利明著《民法新論》315頁,王家福著《民法債權》113頁,史尚寬《民法物權》236—237;
④劉得寬主編《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334頁,336頁;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 概述 缺陷 完善 思考
[摘要]
為了維護夫妻關系,保護離婚時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預防和懲治重婚、婚外同居、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等行為,20__年4月28日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正式規(guī)定了離婚案件過錯賠償制度,由配偶中有重大過錯導致家庭關系破裂的一方在離婚時賠償配偶另一方所遭受的精神損失和財產損失。我國法律建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意義重大,它有利于防止或減少婚姻關系在存續(xù)期間的過錯行為,保障婚姻關系的穩(wěn)定,提高婚姻質量,進一步提高當事人的人格獨立、民主、平等意識,增強權利意識。但是我國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仍然存在立法上的缺陷,筆者試作出系統(tǒng)分析并提出些許完善建議,是為美芹之獻,僅供司法實務界、學術理論界和立法機關參考。
一、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概述
(一)概念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是指配偶一方違法侵害配偶他方的合法權益,導致婚姻關系破裂,離婚時對無過錯配偶所受的精神利益的損害和精神創(chuàng)傷,過錯配偶應承擔民事責任。
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是20__年新修訂后的《婚姻法》所確立的一項新的離婚救濟制度,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
日本民法中將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稱為離婚撫慰金制度,有時亦稱為離婚原因撫慰金制度。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是對離婚本身而產生的精神痛苦的賠償,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是指對這種離婚本身進行安撫的慰撫金。
(二)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性質
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性質,是財產賠償責任。確定之性質有以下三點根據:
1、以財產方式作為主要救濟手段
就廣義而言,精神損害包括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但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救濟方式是賠償損失即以由侵權人向受害人給付財產的基本形式,救濟受害人受到侵害的權利。對于財產的損失用賠償方法救濟,是財產救濟手段,對于非財產的精神損害用賠償方法進行救濟,仍然是財產救濟手段。
2、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本功能仍然是填補損害
精神損害賠償具有多種功能,如補償功能、懲罰功能、撫慰功能、調整功能等等,但是作為財產賠償,其基本功能必然是填補損害。就財產損失而言,賠償的目的完全著眼于填補損害。精神損失是無形損害,絕大多數的精神損害無法用財產的標準加以衡量。但是,確立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就是以財產的方式補償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損害,對受害人精神利益損失和精神痛苦的賠償,具有明確的填補損害并使該損害得到平復的功能。在這一點上,財產損害賠償與精神損害賠償雖然有所不同,但就填補損害的基本功能而言,卻是一致的。
3、我國民事立法明文規(guī)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方式之一是賠償損失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的兩個條款均規(guī)定有"賠償損失",這里的賠償損失與該法第一百三十四條規(guī)定民事責任方式中的"賠償損失"系同一概念。因此可以理解我國的賠償損失責任方式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人身傷害的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這樣可以構成一個邏輯分明、層次清楚的完整賠償結構。既然如此,確認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性質是財產賠償責任,既有事實根據,又有法律根據。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在本質上是一種財產賠償責任,指的是在進行精神損害賠償時,以金錢的形式對受害人進行賠償。我國侵權責任制度包括財產損害賠償、人身損害賠償與精神損害賠償三種責任,他們在本質上都是財產賠償責任,不能將財產賠償責任與財產損害賠償予以混同。
(三)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功能
1、具有填補損害的功能
填補損害,是損害賠償制度中的基本救濟手段。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填補受害人所受的損害。通過補償損失, 使受害方的權益得到救濟和補償。離婚財產損害賠償, 目的在于彌補財產損失, 其賠償范圍應以因離婚所受的損失 ( 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 為限。對無過錯方的精神損害, 雖然不能直接用財產衡量, 但是, 以財產方式補償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損害, 對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和精神痛苦的賠償, 也具有明顯的填補損害的作用。
2、具有精神補償與撫慰的功能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撫慰金, 是一種特殊賠償金, 兼具精神補償和精神撫慰雙重功能, 具有撫慰受害方的心靈, 減輕其痛苦的作用。夫妻本來就是特定人身關系中的權利、義務主體, 具有親密的感情關系, 一旦一方受到對方的外遇傷害,其精神打擊較大, 內心創(chuàng)傷更重, 由過錯方賠償受害人遭受的精神損害, 是對受害人感情和精神損害的一種安慰, 有助于受害人恢復身心健康。所以離婚損害賠償主要是精神損害賠償。雖然人的精神損害是難以用財產補償的, 但是財產畢竟是有價值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的需要,至少可以保證其在正常的婚姻生活遭到解體后,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去調整和緩和因此遭受的打擊,并重新為自己設定人生的目標。
3、具有制裁過錯方的功能
根據我國民法理論,損害賠償具有制裁違法行為的功能。應該說, 讓過錯方承擔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 是婚姻法對漠視配偶利益、違反婚姻義務和婚姻行為準則的行為的譴責和懲戒。只要過錯方的行為侵害了配偶他方的權益,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否則就有違法律上的公平原則和理念。通過責令過錯方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使其不僅未因其行為獲益, 而且對其過錯行為的損害后果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這本身就是對過錯行為的制裁與懲罰。這種制裁不僅是對過錯方的懲罰, 而且對他人也起到警示和預防作用,使行為人能夠預見自己的過錯行為將產生的不利后果, 以減少這類行為的發(fā)生, 從而維護社會的婚姻家庭關系的穩(wěn)定。
4、具有保護無過錯方的功能
實行離婚損害賠償, 還可以保障離婚后無過錯方及其子女的生活, 對于單親家庭的生活保障, 特別是子女的健康成長, 也會起積極作用。筆者認為, 通過離婚損害賠償, 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離婚后配偶一方及其子女的生活困難, 有利于提高單親家庭的生活水平。
從以上要件不難看出損害的構成條件非常嚴格,在實踐中認定損害事實存在比較困難。由于現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guī)則,無過錯方舉證比較困難,甚至還要冒著侵犯隱私權的風險,有時即使獲得了證據,因證據形式或者渠道存在問題,也很難被法院認定,這必然造成離婚損害賠償這一規(guī)定被現實虛置而難以真正實現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對此,有人主張司法權力的介入。筆者認為這類過錯行為一般都涉及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問題,公權力不宜介入。故此,應在舉證責任的分配上減輕無過錯方的舉證責任,實行過錯推定原則。將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的舉 證責任的負擔以否定的形式分配給加害人一方,從而避免了受害人因不能證明對方的過錯而無法獲得賠償的情形。按照過錯推定原則,如果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法律就推定他有過錯并確認他應負民事責任。若能采用過錯推定原則,則能實現對無過錯方的有效保護和救濟。
以上是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性質與功能的介紹。我國法律建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意義重大,它有利于防止或減少婚姻關系在存續(xù)期間的過錯行為,保障婚姻關系的穩(wěn)定,提高婚姻質量,進一步提高當事人的人格獨立、民主、平等意識,增強權利意識,而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以及形成和諧安全的社會秩序所必需。
(四)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特點
《婚姻法解釋》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涉及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guī)定。但是,與其他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相比,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在司法實踐中必須得充分考慮到。
1、主體的特定性
離婚精神損害的主體是夫妻,具有合法的夫妻關系是適用這種特殊精神損害賠償的前提,而一般精神損害的主體沒有特指。
2、行為的法定性
離婚精神損害中,有過錯的一方實施的侵權行為是由法律規(guī)定的,具體就是四類法定行為,而一般精神損害行為沒有這種限制。
3、客體的單一性
離婚精神損害侵害的客體是存在于夫妻之間的配偶權和無過錯方的人格權。而在一般精神損害行為中,過錯方的侵權行為導致了公民的姓名、肖像權、名譽權等人格方面和身份方面的傷害。
4、義務的人身依附性
離婚精神損害行為是違反了夫妻之間的忠實義務,這種忠實義務具有較強的人身依附性,僅存在于合法夫妻之間。而一般精神損害行為所違反的義務具有廣泛性,也不具有人身依附性。
5、結果的雙重性
離婚精神損害行為的結果是雙重的,一方面導致無過錯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創(chuàng)傷,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夫妻感情的破裂、婚姻關系的結束。而一般精神損害只能導致了相應權利的損害,不會引起人身關系的變化。
(五)建立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意義
1、有利于完善法律體系
事實上,我國《憲法》和《民法通則》對于保護公民的精神權利是明文規(guī)定的?!稇椃ā返?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評選陷害。"《民法通則》第101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120條又規(guī)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學者認為,應對此作精神損害賠償的限定主義解釋,即將精神損害賠償嚴格限定為上述四種侵權行為。這從法的安定性角度考慮似無不妥,但系以犧牲法的妥當性為代價的。筆者以為,若將法的安定性和妥當性相結合,應將上述條文作擴大解釋,擴大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將離婚過程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亦涵蓋其中。
2、有利于保護離婚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從我國婚姻家庭關系的現狀看,近年來婚內侵權行為屢屢發(fā)生,家庭暴力呈上升趨勢。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我國每年大約有40萬個家庭解體,其中四分之一起因于家庭暴力。因夫妻一方與人有婚外情、或通奸、姘居、重婚而導致婚姻破裂離婚有增無減,在某些地區(qū)已成為離婚的主要原因,占離婚案件總數的60%以上。許多無過錯離婚當事人因一方過錯的侵權違法行為,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如果不能夠得到救濟,則無法保護其合法權益。
3、是實現"離婚自由"的重要保障
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離婚自由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標志;社會生活多元化的趨勢,使自由的法律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但婚姻制度的變化也帶來一系列問題。
例如,如果一個社會還沒有完全工業(yè)化并且還不是那么富裕,離婚自由就可能與婚姻制度的養(yǎng)育功能和夫妻的共同投資相互保險功能發(fā)生沖突。特別在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還有廣大的農村,而且城市地區(qū)的社會福利體系特別是社會資源都還不足以支撐大量的單親家庭的出現。就離婚的夫妻雙方而言,也有問題。至少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離婚案件,特別是所謂的"第三者"插足的案件中,往往是要求離婚的一方(多為中年男子)有了錢,有了成就,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而女方由于生理原因,往往年老色衰,即使再婚,也往往是同一個年長的男子結婚,更多是照顧了年長的男子。因此,從一個人的社會生活來看,這樣的被離異妻子往往可能永久性的失去了"老來伴"。實際上是她當年的保險投資被剝奪了。此外,許多妻子往往放棄了個人的努力來養(yǎng)育子女、承擔家務,以自己的方式對丈夫的成就和地位進行了投資,因此丈夫的成就和地位 --而不僅是財產--也往往有妻子的功勞。但是離婚時,這些一般都不作為財產分割,而且在技術上也確實難以分割。那么離婚就實際是對每一個妻子的一種無情的掠奪。有經驗研究表明,美國無過錯離異的婦女在離婚以后生活水平普遍下降,而男子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主要經濟后果是被離異婦女和子女的系統(tǒng)性貧寒化"。而另一方面,這種男子的成就、地位、財富以及其他有價值的因素都可能由第三者來享用,坐收漁利。這些因素往往對離婚婦女造成極大的精神傷害,因此,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作為離婚自由與過錯責任的法律調控手段,恰到好處地在保障受害方合法權益的同時,又保障了"離婚自由"的實現。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不是隨著婚姻制度的出現而誕生的,它的產生是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女性的人格和精神利益受到關注并在法律上得以確認的結果。
(六)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作為侵權損害賠償的一種,其構成要件與侵權損害賠償構成要件相一致,也就是:
1、有違法行為存在
違法行為的存在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基礎, 根據新《 婚姻法》第46條規(guī)定只有實施了"重婚; 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 虐待、遺棄家庭成員"四種行為之一的, 配偶一方才有可能依法承擔離婚損害賠償責任。
(1)重婚,是指有配偶者而與他人結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其結婚的行為。重婚是破壞一夫一妻制的行為, 嚴重地侵犯了配偶一方的人格尊嚴、配偶身份權。
(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解釋》第2條規(guī)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而以夫妻名義,持續(xù)、穩(wěn)定地共同居住。"
此種表述包含了以下三層意思:一是將那些有配偶 者與同性之間形成的同居關系排除在《 婚姻法》 調 整的范圍之外。二是此種表述排除了偶爾的、隱蔽 的婚外。三是持續(xù)一定的時間、穩(wěn)定地共同居住。
(3)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 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解釋》 第1條將家庭暴力限定為一種作為的方式, 即毆打、捆綁等傷害到家庭成員和精神的行為。其實家庭暴力還有不作為的方式, 如言辭侮辱、不給予適當衣食、患病不給治療、居住上的歧視性待遇、幾個月不理不睬等。實施家庭暴力行為侵害的客體也不單純是配偶權, 同時侵害的還可能是健康權或者身體權。
(4)虐待和遺棄,《解釋》第1條還明確界定了 虐待"的情形,即"持續(xù)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即經常性、持續(xù)性地以積極作為的形式傷害家庭成員的行為。遺棄,是指對需要贍養(yǎng)、扶養(yǎng)、撫養(yǎng)的家庭成員 不履行物質上的供養(yǎng)行為。
2、行為人的過錯
過錯是支配行為人從事侵權行為的故意和過失的心理態(tài)度。過錯表現為受行為人主觀意志支配的外在行為,行為人的主觀意志外化為行為時,才具有法律上的意義。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在主觀上必須是出于故意的心理狀態(tài)。正是由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侵害其合法配偶的身份利益的故意, 并在客觀上又實施了違反婚姻法的行為,最終導致其配偶的利益受到損害。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過錯是特定,并非指任何過錯,而是有導致新《婚姻法》第46條規(guī)定的重婚、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和遺棄的行為的故意。實踐中如何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故意呢? 筆者認為,從新《婚姻法》第46條規(guī)定的情形看,只要存在法定的四種情形之一的即可認定具有主觀故意。
3、有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是侵權責任構成的前提。損害, 僅指由于《 婚姻法》 第46條所列舉的四種情形導致的財產損害和非財產損害。財產損害,是指違法行為人的行為導致受害人既得財產和應得財產利益的損失。非財產損害,包括人身損害和精神損害。人身損害,如身體機能毀損、器質改變等。精神損害就是指對民事主體精神活動的損害, 最終導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喪失或減損。精神損害與人身損害侵害的客體不同, 人身損害侵害的客體是人的生命健康權;精神損害侵害的客體是人的人格權和身份權。對于財產損害和人身損害, 應當全部賠償;而對精神損害, 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的標準予以賠償。
4、因果關系
這里討論的因果關系,是指夫妻一方的過錯行為是導致另一方受到損害的直接原因,不是間接原因,也不僅僅是造成損害發(fā)生的條件。在司法實踐中,物質利益的損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才能認定有因果關系。對于精神利益的損害, 只要配偶一方實施了《 婚姻法》第46條規(guī)定的四種違法行為之一,就可以認定受害方遭受的精神損害與其配偶的過錯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5、因違法行為而導致離婚
這是婚姻關系中的侵權責任的特殊要件。離婚過錯方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還須有離婚事件的發(fā)生。按照《 解釋》 第29條的規(guī)定,有權依據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提出賠償請求的人, 即合法婚姻關系中的無過錯行為方只有在提出離婚請求時才能提出離婚損害賠償請求, 如果不離婚而單獨提起損害賠償訴訟的,受理案件的機關不予支持。這就是說, 我國法律不提倡"婚內賠償", 因為按照我國《 婚姻法》 規(guī)定的夫妻財產制度,婚內賠償沒有實際意義。
(七)明確提起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
我國臺灣學者將離婚損害分為離因損害、離婚損害,離因損害其實質是引起離婚的原因,即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離婚損害是離婚本身對婚姻當事人造成的損害。前者必須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后者應是法律上對弱者保護的特殊規(guī)定?!痘橐龇ā返谒氖鶙l實際上規(guī)定了離因損害,司法實踐中對因離婚對弱者造成的損害,因法律無明文規(guī)定,一般采取分割財產時對弱者適當照顧的原則進行救濟。筆者認為,為維護婚姻關系的穩(wěn)定,保護婚姻家庭中弱者的權益,將來修改《婚姻法》或出臺新的司法解釋對提起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進行明確時,都應從離因損害和離婚損害兩個方面進行考慮。
從構成離婚損害的角度來分析,離婚本身應成為受害方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定情形,這體現了法律對弱者的保護?;橐龅谋举|是一種契約,是男女雙方為了永久相伴生活并負起婚姻家庭的社會責任,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達成的協議,結婚證書是這種協議的法定書面形式。就此而言,婚姻作為合同或相當于合同,一方提出離婚(無論理由、目的是什么可看做是合同一方毀約),經法院或相關部門調解無效,導致婚姻家庭解體的,正常履行婚姻義務的配偶方自然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有學者認為,這種精神損害,依侵權行為理論解釋,在法的構成上,尚屬不足,如果解釋為救濟因離婚所產生的損害而設定的法律保護政策較為妥當?!度毡久穹ǖ洹酚蓄愃频囊?guī)定,其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因離婚而導致無責配偶一方的生活有重大損害時,法官可允其向他方要求一定的撫慰金。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guī)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建議《婚姻法》規(guī)定離婚本身成為受害方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法定情形的法律依據。如上文所述,在親屬法中配偶關系是血親、姻親得以產生的基礎,離婚事實的產生受到損害的受害方,不僅是婚姻合同中的另一方配偶,還包括合同受益人,即配偶的子女和與配偶雙方共同生活的配偶一方父母,從發(fā)揮家庭的社會功能來講,把離婚本身作為受害方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定情形,有利于保護婚姻家庭中弱者的利益,這是建議《婚姻法》規(guī)定離婚本身成為受害方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法定情形的現實依據。
(八)離婚精神損害賠償適用的范圍
《婚姻法》在法律責任中規(guī)定了"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問題,對其適用的范圍,即是適用于訴訟離婚,還是協議離婚,或者二者均可以適用,未予說明。筆者認為,協議離婚與訴訟離婚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是因法定過錯行為導致離婚而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這種法律責任的承擔不應受婚姻關系解除方式的限制,也就是說賠償也適用于協議離婚。但是,在協議離婚中,是否給與賠償,由當事人雙方協議。如果無過錯方不愿意放棄該項請求權的,夫妻雙方應該將賠償問題與是否同意、財產分割、子女撫養(yǎng)問題一并同時達成合意。否則,視為放棄賠償請求權。
(九)請求賠償的時間
筆者認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是基于離婚這種身份關系變更之訴而產生的給付之訴,二者不應分離開來。根據立法本意,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應與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p>
對于無過錯方離婚的,因法律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受理離婚案件時,應當將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的當事人的有關權利義務,書面告知當事人,故無過錯方應一并提起賠償之訴,如果在告知后而不提,視為其對自己權利的放棄,日后再提的,法院將不予保護。
對于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一種可能是無過錯方并不同意離婚(在一審、二審中均如此),所以其還未考慮到按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提出賠償請求的問題,從保護無過錯方的角度出發(fā),應該允許其事后再提,但只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離婚后一年內)提出;另一種可能是,一審時不同意離婚也不提賠償的,到二審時看到可能判決離婚,所以又提出的,這與一般民事案件的處理不同,人民法院對此情況應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在離婚后一年內另行。如果無過錯方作為被告,同意離婚,但在調解過程中始終未提及精神損害賠償的,并在對其進行過告知(這種告知必須有書面記錄),其仍不主張,即可以視為其對權力行使的一種放棄,以后也不予支持。
(十)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主體
1、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
根據新《婚姻法》第 46 條的規(guī)定,只有無過錯配偶,才享有離婚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成為請求權的主體。新《婚姻法》這所以將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主體僅限于無過錯配偶,是為了促使公民嚴肅認真對待婚姻關系,預防侵害配偶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的發(fā)生,也可避免為證明離婚配偶雙方過錯大小之舉證困難。
2、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
關于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我國新《婚姻法》對此未作明確規(guī)定。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九第一款之規(guī)定:"承擔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為離婚訴訟當事人中無過錯方的配偶",筆者認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應該是離婚的過錯配偶。國外一些國家的法律或判例,將因"婚外情"而導致的婚姻破裂的責任主體從過錯配偶一方延伸到了"第三者"。筆者認為第三者不應成為婚精神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因為離 婚及離婚過錯賠償是配偶之間的糾紛,解決的是配偶之間民事身份及民事責任問題。而且"第三者 "它不是一個法律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它通常是指介入他人婚姻,與夫妻一方有婚外性關系的人。其表現形式比較復雜,有的屬于通奸;有的屬于姘居;有的則屬于重婚。對于第三者的行為,更適宜以道德來調整。因此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只能是有過錯的配偶。
(十一)離婚精神損害賠償金數額的確定
對于離婚精神損害賠償金數額的確定,有些學者主張,立法應對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統(tǒng)一規(guī)定一個"下限"或"最低限額與最高限額",以確保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有效的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加以限制。本文認為,鑒于過錯配偶的主觀過錯程度不同,違法行為導致離婚造成的精神損害的手段、情節(jié)及后果不同,而且我國各地經濟發(fā)展的水平也參差不齊,離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的負擔能力亦各有差異,我國的立法不宜對離婚精神損害賠償金的數額,規(guī)定一統(tǒng)一的"起步價"或"最低限額與最高限額"。離婚精神損害賠償額可由夫妻雙方協商,協商不成,由法官酌定。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金具有不能用金錢評價的性質,在算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應斟酌多種因素。一般認為法院在確定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應斟酌各種情況,以自由心證之原則來量定。"對離婚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應規(guī)定法定情形,以確保實現損害賠償制度所要達到的對權利的補救和對過錯行為制裁的功能"。根據新婚姻法解釋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guī)定。
筆者認為,法院在確定離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應考慮以下方面的因素:1、無過錯方精神的損害程度;2、過錯方的過錯程度,結合故意的動機、行為的手段、情節(jié)的嚴重等考慮;3、過錯方對子女、老人等其他家庭成員造成的損害;4、過錯方和無過錯方的年齡、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及謀生能力等;5、婚姻存續(xù)期間和再婚的可能性,婚姻存續(xù)時間長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應適當高些,妻子結婚時間長,年齡偏大,再婚的可能性小的,亦應適當增加賠償數額;6、原告是妻子或丈夫時應區(qū)別對待,原告是妻子時,根據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的原則,應適當增加精神損害賠償數額;7、受訴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二、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缺陷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我國立法對離婚當事人中的弱勢一方進行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它反映了我國婚姻立法價值的變化和關于婚姻本質、價值觀念的轉變,而且這種變化或轉變是社會的重大進步。但是我國的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還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法內容的有限性
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這意味著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在適用范圍上是有限的。只有重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實施家庭暴力的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且已導致離婚的這四種法定違法行為,才能訴請離婚損害賠償。但事實上,婚姻關系中的過錯行為甚至是嚴重的過錯行為遠不止這些。這也是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對婚姻過錯的具體情形不作明確規(guī)定的重要由。筆者認為,我國《婚姻法》46 條列舉的四種過錯不足以涵蓋所有對婚姻當事人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比如說長期通奸、姘居行為,可能比一般的虐待、遺棄對當事人的傷害更大。又如因一方好逸惡勞,不務正業(yè),不履行家庭義務,沾染吸毒、賭博等惡習,屢教不改,嚴重影響了家庭生活的正常進行,挫傷了夫妻感情,等等。這些過錯無疑都是對婚姻當事人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因此《婚姻法》應擴大離婚損害賠償的過錯范圍。
(二)構成要件的不完備性
離婚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中規(guī)定受害人無過錯,即受害人請求損害賠償必須沒有主觀過錯。《婚姻法》明確規(guī)定了有權請求損害賠償的一方應為"無過錯方"。如果受害人對導致離婚也有過錯,那么,該方當事人就不能請求損害賠償。但是,上述規(guī)定極不具有操作性。從現實社會生活和審判實務上講,一方無過錯的情況很少。在絕大多數家庭,夫妻間發(fā)生沖突,不存在無過錯的一方。夫妻關系的惡化甚至破裂,往往不是一方所致,存在多方原因和互為因果。如女方婚外戀是男方長期家庭暴力所致,男方婚外戀是女方長期不關心男方的生活所致。同時,有無過錯自己很難證明。相反,過錯方反而很容易證明另一方不是無過錯,即使其真的無過錯,夫妻之間的事誰來證明?加害方則可以輕易逃避法律制裁。如此一來,極易導致應該獲得法律救濟的人敗訴,法律的規(guī)定豈不落空?因此,筆者認為,在審判實踐中不應拘泥于該條所限制的"無過錯者",而應依照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和民法原則,采取區(qū)別過錯、過錯相抵的原則來裁判案件。只要一方存在《婚姻法》第46條所規(guī)定的賠償情形,另一方不論有無過錯及過錯大小,都應允許其提出賠償請求。同樣,也應允許另一方提出相應的抗辯,并在審理中查明過錯的有無、大小和程度,在過錯相抵之后,由過錯大的一方予以賠償,以體現審判的公平和公正。
(三)賠償義務主體范圍的狹窄性
在離婚精神損害賠償中,有"過錯"的一方婚姻關系當事人為承擔賠償義務主體,實踐中沒有爭議,但對第三人是否可以成為賠償義務主體,法律上沒有明確規(guī)定,學界對此有不同觀點。筆者認為,第三者應成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賠償義務主體?,F行法律把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義務人限制為有過錯的配偶一方,使得受害人在權利保護上受到影響,實際上免除了共同侵權人的連帶責任。我國婚姻法雖然未明確規(guī)定配偶權,但是配偶權的主要內容在婚姻法中已得到確立和保護,配偶權的絕對權性質決定了配偶以外的任何人都是配偶權的義務主體,都負有不得侵害配偶權的義務,若第三者侵害了合法婚姻關系中無過錯方的配偶權,受害人應有權向其主張損害賠償。楊立新教授認為,"在重婚和與他人同居的侵害配偶權的損害賠償關系中,是完全可以向重婚和同居的對方請求損害賠償的,因為他們是這一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有責任賠償受害人的損失。"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法律規(guī)定不明的條文作出了不恰當的限制性解釋,制約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功效的發(fā)揮,司法實踐中對第三者參與破壞他人家庭的行為明顯處罰不力。
(四)無過錯方舉證困難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的精神,民事案件大多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故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一方負有舉證證明對方存在法定賠償事由的義務。但從審判實踐來看,離婚訴訟中存在著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等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情形,而此類情形較為隱秘,給主張權利人加大了取證的難度,有時根本無法獲得證據,有時甚至還要冒著侵犯隱私權的風險取證,造成了新的侵權。有些人為拿到證據,跟蹤、偷拍照片、偷錄音像,甚至強行攝影、拍照等,這種通過違法方式獲得的證據能否作為有效證據呢?如果法院認定為有效證據,很可能會導致成風,反而影響社會及家庭安定,顯然構成保護一方利益而損害另一方利益,違反公正、公平的司法原則。但如果一味強調無過錯一方的舉證責任,不利于保護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與立法的初衷相悖。因此,為維護法律的尊嚴,維護我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保護無過錯配偶的合法權益,在舉證問題上不應對無過錯配偶的舉證責任過于苛刻,不能一味拘泥于傳統(tǒng)的"誰主張誰舉證"模式,否則就會在客觀上極大地削弱離婚損害賠償的積極作用,背離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宗旨和目的。
三、完善我國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建議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我國新《婚姻法》的重要內容,其實施以來, 對進一步保護公民特別是婦女的權益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還應對其作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使它更具有實際操作性,筆者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立法內 容的完善
新《婚姻法》第46條所列舉的四種重大過錯行為,不足以涵蓋所有對婚姻當事人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應擴大過錯行為的范圍,將那些常見的、危害后果嚴重的違法行為列入損害賠償的范圍之內,如長期通奸。同時在列舉之后還應增加一個"其他導致離婚的重大過錯行為"的概括性規(guī)定,以彌補列舉的不足。對于那些列舉范圍之外的,給配偶一方造成嚴重傷害的其他導致離婚的重大過錯行為,由法官根據自由裁量權作出是否給予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判決。這樣一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行法律的不足之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我國立法技術上應采取列舉性規(guī)定和概括性規(guī)定相結合的方式,以保持立法的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
(二)賠償義務主體范圍的完善
承擔離婚損害賠償責任主體不應限于過錯方配偶,還應包括故意介入他人婚姻的第三者, 理由是:
第一, 從實踐上看,在實際生活中, 所謂的道德規(guī)范在這個領域的"規(guī)范"功能日趨衰微, 第三者插足引起的婚姻破裂屢見不鮮。一些明顯有過錯的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而婚姻關系的受害方卻很難找到合理的救濟自己權利的途徑,對離婚婦女造成極大的傷害。 筆者認為, 在這種背景下, 將其引入婚姻法的調整范圍是必要的。
第二, 從學理上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本質說明了婚姻具有不可侵性, 因而論證了第三者侵害配偶權、侵害婚姻關系的可能性。因此, 從理論上說, 第三人亦能成為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從實踐上來看, 確實也存在大量第三者插足引起婚姻家庭關系破裂的事實。有條件地給予受害方一定的精神損害賠償, 不僅能起到補償的作用, 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慰撫作用, 從而較好地發(fā)揮精神損害賠償金的平衡功能, 也有利于受害方開始新的生活, 對維護社會秩序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舉證責任歸屬的完善
針對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舉證難這一問題,筆者試著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議:一是在舉證問題上適用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即法官基于蓋然性認定案件事實,從獲得證據推出的結論雖還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但至少有十之八九可以得出待證事實的結論就可以了。這種舉證原則通過適當地降低了證明要求, 從而可以較大限度地支持無過錯方的訴訟請求。二是在特定情況下運用過錯推定原則作為歸責原則,即舉證責任倒置。由于《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guī)則,而無過錯方基于其弱勢地位往往難以收集到充分確鑿的證據,因此,需從證據規(guī)則入手,針對具體情況,作一些變通規(guī)定。在特定情況下,當無過錯方收集的證據表明對方有過錯,但尚不充分時,可以考慮舉證責任倒置。即由過錯方承擔舉證責任,如果他不能提出充分確鑿的證據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錯行為,就要承擔因此產生的不利后果。三是法院在一定的情況下發(fā)揮其職能,協助當事人搜集證據。出于離婚損害賠償訴訟中無過錯方作為一個弱勢的個人,由其搜集充足的證據較為困難,在此情況下,人民法院應該出于維護無過錯方利益的考量,依法行使職責,對于當事人取證困難的,可以依當事人的申請對案件中確因客觀原因個人無法收集的證據調查取證。
四、結語
我國現行《婚姻法》確立了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不僅完善了我國婚姻法的立法體系,也賦予了當事人尋求救濟的法律依據,在注重保護婚姻家庭權利的同時,強化了對違反婚姻家庭義務的法律制裁,體現了"以人為本,權利為民"的觀念,該制度的確立也順應了國際婚姻立法的趨勢,具有重大意義。但從我國目前關于離婚損害賠償現狀來看,仍然有很多需要明確和完善的地方,并對現行立法提出建議,是為美芹之獻,以期對進一步完善我國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張競芳:《離婚精神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的探討》,《當代法學》,20__年第5期。
[2]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 楊立新,秦秀敏:《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釋義與適用》,第1版,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__。
[4] 黃建水: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的理論與實踐,[J],《當代法學》,20__年版。
[5] 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__年第1版。
[6] 滕淑珍:離婚損害賠償的理論依據及其構成要件,[J],《政法論叢》,20__年版。
[7]范旭東:離婚損害賠償的司法適用,[J],人民司法,20__,(4)。
[8]黃建水: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的理論與實踐,[J],《當代法學》,20__年版。
[9]馬繼軍:《試論建立離婚之損害賠償制度》,載于《婦女研究論叢》,1997年第4期。
[10]夏吟蘭:《離婚救濟制度之實證研究》,《民商法學》20__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1]楊立新:《類型侵權行為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__年版。
【關鍵詞】幼兒;圍度;皮褶厚度;體脂率;推測公式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體脂含量對健康的影響,身體成分尤其是體脂率的測量和評價已經成為醫(yī)學、體質學和運動訓練學專家們共同關注的問題。針對體脂含量的研究不僅有助于了解能量消耗(如基礎代謝)、能量儲存和脂肪代謝等過程的變化規(guī)律,而且還有利于了解身體各組成成分(如骨骼、肌肉和水)伴隨生長發(fā)育變化的特點。幼兒由于正處在生長發(fā)育全過程的關鍵時期,其體脂含量與體脂率不僅影響到幼兒的學習、生活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更在極大程度上決定其一生的體質狀況。因此,正確認識幼兒全身體脂肪率十分重要。
二、文獻綜述
(一)身體成分評價意義
身體成分(Body Composition,BC)是指人體體內所含脂肪、蛋白質、無機鹽和水分等主要化學組成成分,是人體體質健康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均衡是維持健康狀態(tài)最基本的條件。骨骼肌、脂肪、骨骼、血液、皮膚及內臟組織占身體成分總量的85%,其中肌肉、骨骼、脂肪是三個最重要的組織成分,研究身體成分可以了解人體的體質、健康及成長狀況,以利于減少與肥胖相關的疾病的發(fā)病率,增進健康,增強體質。
(二)體脂率推測方法的研究現狀
國內對此方面的研究相對滯后,目前見到報道較多的是采用水下稱重或排水法制定的中國人群皮褶厚度推算公式。如鄭四勤等(1981年,適用于17-24歲大學生)。元田恒等(1987年,適用于7-18歲學生),姚興家(1994年,適用于7-12歲),張薇等(1999年,適用于16-60歲)。國內采用DEXA為效標,DEXA作為測量身體成分的效標方法是大有可能的。為進一步揭示DEXA測量體成分的可行性,徐莉等人采用DEXA技術對47名年齡在58歲左右的健康男性全身及一定部位骨礦物質含量、體脂、瘦體重進行了測試,并作了體成分與礦物質含量相關分析。從相關結果證明了DEXA 技術測量成分是可行的。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選擇“正?!庇變簽槭茉囌?, “正?!庇變菏侵干眢w健康,發(fā)育正常,無明顯的生理缺陷.凡是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均不能參加本次測試:
受試者來源于武漢市3~6歲幼兒,共175名,其中,男幼兒80名,女幼兒95名(表1)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測試法。在同一個半天之內使用皮褶厚度法、圍度法、DEXA對同一受試者身體成分指標進行測量。
(三)數據處理
通過專門的軟件將原始數據錄入計算機,再將其導出為Excel文件,生成數據包,由SPSS 16.0數據處理軟件包完成統(tǒng)計,統(tǒng)計方法如下:
全身體脂率與所測身體8個部位皮褶厚度之間分析,以及全身體脂率與圍度、BMI之間的分析采用回歸分析(Regression)中的線性回歸(Linear Regression)進行逐步回歸(Stepwise)。
四、結果與分析
(一)簡單形態(tài)指標與體脂率的相關性分析
由統(tǒng)計計算得知,對于男女幼兒而言,與全身體脂百分比相關程度較高的形態(tài)指標有BMI、腰圍和臀圍,相關性具有非常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二)3~6歲幼兒男孩兒的回歸分析
以全身體脂率為因變量,以BMI、BMI和腰圍為自變量建立了2個模型。計算結果表明,這2個模型的復相關系數(R)較高,說明自變量能從很大程度上解釋因變量,比較令人滿意;模型可決系數(R2)也較高,說明回歸模型都對樣本數據的擬合程度較高,模型對預測有意義。其中模型2解釋程度更高,是最適宜的預測體脂率的回歸模型。
(三)3~6歲幼兒女孩兒的回歸分析
同理以全身體脂率為因變量,以BMI、BMI、腰圍和臀圍為自變量建立了3個模型。計算結果表明,這3個模型的復相關系數(R)較高,說明自變量能從很大程度上解釋因變量,比較令人滿意;模型可決系數(R2)也較高,說明回歸模型都對樣本數據的擬合程度較高,模型對預測有意義。其中模型3解釋程度更高,是最適宜的預測體脂率的回歸模型。
五、結束語
本研究顯示,男女幼兒的身高、坐高和體重隨著年齡的增加均有顯著性的增加,表明男女幼兒在3~6歲這一階段的生長發(fā)育很快。略有不同的是,男幼兒身高、坐高的增加比體重的增加更大,而女幼兒的坐高、體重的增加比身高的增加更大。
圍度方面,男幼兒只有臀圍有顯著的增加,而女幼兒的胸圍和臀圍均有顯著的增加,這表明男幼兒的脂肪沉積主要集中在臀部,女幼兒的脂肪沉積則集中在胸部和臀部。
皮褶厚度方面,男幼兒身體各部位的皮褶厚度沒有顯著性變化,而女幼兒只有大腿部皮褶有顯著性變化,表明女幼兒的大腿部有脂肪沉積,其余部位則沒有顯著性變化。
本研究發(fā)現3~6歲幼兒身體各部位的皮褶厚度及一般形態(tài)指標(腰圍、臀圍、BMI等)與全身體脂率存在著較好的相關性,因此使用上述指標推算全身體脂率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鄭四勤.男大學生的身體成分測定及其脂肪百分比推算公式的研究[J].中國運送醫(yī)學雜志,1984,3(02):76-80.
【關鍵詞】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再發(fā)骨折率;骨質疏松程度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3.032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term effect by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recurrent fracture rate and osteoporosis degree YANG Guang, MENG Qing-tao, SHANG Jing-bo. Department of Spinal Trauma, Dalian City Third People’s Hospital, Dalian 11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term effect by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recurrent fracture rate and osteoporosis degree.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receiving PKP were divided by their osteoporosis degree into severe osteoporosis group (43 cases) and osteopenia group (37 cases). Comparison was made on short-term effects and recurrent fracture rates after PK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steopenia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 (RDQ) scores in 3 d an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an the severe osteoporosis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Recurrent fracture rate; Osteoporosis degree
有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 我國每年胸腰椎骨折的發(fā)病率為0.03%~0.04%[1], 胸腰椎骨折會導致患者喪失脊柱穩(wěn)定性, 因此會出現多種并發(fā)癥, 每年我國有接近140萬人由于胸腰椎骨折導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VCFs), 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PKP是一種微創(chuàng)方法, 在骨折臨床治療中應用較廣, 不過術后鄰近椎體出現再骨折的可能性較大, 給手術的效果造成一定影響[2, 3]。研究發(fā)現PKP后椎體再發(fā)骨折率與患者骨質疏松程度存在較大的相關性。骨質疏松屬于全身性疾病的一種, 主要特征包括骨量減少以及骨的微細結構破壞, 如果患者以往有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 則再次出現椎體骨折、外周骨折以及髖部骨折的可能性會明顯增加[4-6]。本研究主要分析PKP近期效果及再發(fā)骨折率與骨質疏松程度的關系?,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受PKP治療的80例患者, 其中男49例, 女31例, 平均年齡(62.2±4.2)歲, 致傷原因:36例意外跌傷, 15例交通傷, 29例高處墜落傷;進行骨密度測量, 根據骨密度檢查結果分為骨量減少組(37例)以及嚴重骨質疏松組(43例)。
1. 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50歲;通過X線、核磁共振成像(MRI)以及CT檢查確診為單節(jié)段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PKP治療[7]。排除標準:存在下肢神經癥狀;病理性骨折;并發(fā)椎管狹窄;具有爆裂性椎體骨折或傷椎手術史;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存在心、肺、肝等臟器功能障礙嚴重疾病;術后骨水泥出現滲漏的患者。
1. 3 方法
1. 3. 1 骨密度測量 測量儀器為DPX―NP雙能X線骨密度儀(美國Lunar公司), 測量部位髖部, 儀器自動生成T值, T值≥-1.0 SD為正常;T得分為-1.0~-0.5 SD為骨量減少;T≤-2.5 SD為嚴重骨質疏松[8]。
1. 3. 2 手術方法 患者保持俯臥, 進行復位后經X線機對病椎進行側位以及正位的透視定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選擇70 g/L(5 ml)速卡混合30 g/L(5 ml)利多卡因的液體在病椎兩側椎弓根投影部位進行麻醉, 獲取滿足效果后做一個0.4 cm的切口[9, 10]。在椎弓根影的外上緣放置穿刺針針尖, 通常選擇右側兩點鐘或者左側十點鐘處。把X線機轉為側位, 將帶芯穿刺針鉆入, 等到針尖顯示達到椎體后壁時再鉆3 mm就停止。將針內內芯抽出, 將導針置入。將穿刺針拔出, 順著導針按照順序將擴張以及工作套管置入, 保持工作套管的前端處在椎體后緣皮質前方2 mm的位置。絲攻攻絲后將球囊放入進行擴張。同樣的方法進行另一側的穿刺以及球囊擴張, 將球囊取出, 在椎體內置入拉絲期的骨水泥, 每個椎體注入4 ml左右骨水泥。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近期療效:評價兩組治療前以及治療后3 d、3個月的腰部活動功能(RDQ評分)、疼痛情況(VAS評分)[11], RDQ總分為0~24分, 得分越高, 腰部活動功能越低;VAS總分0~10分, 得分越高, 疼痛越嚴重。另外比較兩組術后1年及術后2年再發(fā)骨折率。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近期療效 術后3 d、3個月骨量減少組VAS、RDQ評分均低于嚴重骨質疏松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 2 再發(fā)骨折情況 術后1年, 嚴重骨質疏松組患者再發(fā)骨折5例, 再發(fā)骨折率為11.63%;骨量p少組患者未再發(fā)骨折。術后2年, 嚴重骨質疏松組患者再發(fā)骨折12例, 再發(fā)骨折率為27.91%;骨量減少組患者再發(fā)骨折3例, 再發(fā)骨折率為8.11%。術后1、2年, 嚴重骨質疏松組再發(fā)骨折率均高于骨量減少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胸腰椎骨折屬于一類全身性疾病, 主要特征為骨的微細結構受損以及骨量減少, 骨質疏松患者如果出現脆性骨折現象, 則之后其他多個部位都可能出現再發(fā)骨折情況。與原椎體骨折再發(fā)率相比, 臨近椎體骨折再發(fā)率可能性更大, 可能原因為PKP術后由于骨折椎體得到骨水泥充填增強了其強度, 所以再骨折的發(fā)生率下降[12-14]。并且患者骨質疏松程度越重, 脊椎和身體其他部位骨折再發(fā)率都會有所增加, 可能由于骨質疏松導致局部疼痛, 從而使得活動量降低, 骨量丟失更加嚴重, 骨的脆性也明顯增加, 因此提高了骨折再發(fā)率[15]。因此, 針對存在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 在實施PKP治療時, 還應該注重治療骨質疏松, 以保證手術治療效果, 降低術后骨折再發(fā)率。
本研究對不同骨質疏松程度的患者均實施PKP治療, 分析結果顯示, 術后3 d、3個月骨量減少組VAS、RDQ評分均低于嚴重骨質疏松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骨質疏松程度越高,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后近期效果越低, 并且再發(fā)骨折率也越高。
參考文獻
[1] 荊興泉, 楊雙石.經皮椎體成形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胸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療效比較.山東醫(yī)藥, 2013, 53(25): 81-83.
[2] 劉紀恩, 曹B, 勾瑞恩, 等.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骨折.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 2015, 31(5):423-426.
[3] 周宏斌, 秦小容, 屈萬明, 等.不同方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重慶醫(yī)學, 2016, 45(6):802-804.
[4] 華俊, 劉棟, 徐又佳, 等.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近期療效及再發(fā)骨折率與骨質疏松程度的相關性. 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 2015, 31(12):1073-1076.
[5] 賈尋源.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胸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中骨水泥灌注量與療效的相關性研究. 大連醫(yī)科大學, 2015.
[6] 劉振華, 張亮, 高梁斌, 等. 胸腰段重度楔形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與保守治療的近期療效和并發(fā)癥的比較. 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 2012, 14(6):507-512.
[7] 王殷紅, 熊炎, 陳俊華.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的近期療效觀察.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5, 13(2):330-331.
[8] 吳承鈞, 童培建, 厲駒, 等. 經皮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近期療效分析. 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 2011(2):10-12.
[9] 徐盛文, 張長春, 周章武, 等. 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療效. 臨床骨科雜志, 2010, 13(3):281-283.
[11] 李千千, 姜宏. 保守療法與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近期療效對比研究. 中醫(yī)藥導報, 2014(7):31-33.
[12] 李建甫. 經皮椎體成形術(PVP)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臨床應用. 中外健康文摘, 2014(1):178-179.
[13] 張東洋. 椎體成形和椎體后凸成形術后鄰近椎體再骨折的Meta分析.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3.
[14] 王國文, 吳鳳宇, 吳麗萍, 等. 經皮椎體成形術在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及椎體腫瘤中的應用.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08, 14(3):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