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核心素養(yǎng)下的文言文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發(fā)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程改革與發(fā)展的重難點。當下建構高中文言文教學高效課堂是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研讀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發(fā)現(xiàn),高中文言文教學高效課堂的內涵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容如出一轍。語文核心素養(yǎng)啟示我們,打造、構建高中文言教學高效課堂需要從三維目標整合化、教學過程深度化、教學效果實效化三大主要方面著手。
關鍵詞: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文言文教學;高效;高效課堂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弊端日益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詬病。文言文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課堂依舊沉悶枯燥,長期存在著低效、無效的現(xiàn)象。鑒于此,如何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建構高效課堂迫在眉睫。文言文高效課堂的建構,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改善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即葉瀾教授所倡導的:“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高效”,不是教師簡單的加快講解速度,也不是課堂信息量的不斷疊加,更不是學生缺乏思考與選擇的接收,而是實現(xiàn)質量和效益的雙贏,追求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課堂不僅合乎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和新課改的主要理念,更是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相融相通。因此,我們可以從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探析如何建構文言文教學高效課堂。
一、語文核心素養(yǎng)概念界定
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教育界研究的重點、熱點,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正式下發(fā),文件指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完善中小學課程教學相關標準。”[1]同年啟動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修訂課程標準討論稿認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含四個發(fā)展層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梢姮F(xiàn)代語文學科的發(fā)展要求教學價值取向回歸于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這給語文教學研究傳達了新方向和新思考。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jīng)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規(guī)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3],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點。可以說,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是以語言發(fā)展為基礎,語言建構與運用水平是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表征之一。
(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2],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語言的建構以及教師的有效提問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學生能自覺分析不同言語活動經(jīng)驗,準確、完整的解答教師的啟發(fā)性問題,其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chuàng)性于無聲處得到發(fā)展與提升。
(三)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及品質[2]。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一般是通過閱讀、鑒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品味其語言藝術進而體驗作者的豐富情感、激發(fā)其審美想象、感受文章思想魅力、領悟作品人生哲理,并逐漸學會如何運用口頭、書面語言來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形成自覺的審美鑒賞意識和審美鑒賞能力。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qū)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tài)度[2]。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可以說,重視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母語教育教學的固有責任。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清醒的認識到學生需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持有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鑒于此,學生學習時要厘清文道,有意識的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二、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看文言文高效課堂應有的四種教學策略
在“核心素養(yǎng)”的語境下,語文核心素養(yǎng)已經(jīng)基本形成共識,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結合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筆者嘗試以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為內核,探尋文言文教學高效課堂應具有的四種教學策略。
(一)熟讀成誦,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而教
歷代文人墨客創(chuàng)作時都注重語言的推敲和錘煉,鑒于此,學生學習文言文簡潔、嚴密、精煉的語言,有助于其言語經(jīng)驗的形成。因此,我們認為學習文言文,最宜采用誦讀法。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歷代教育家都做出了不同的闡述,尤以大教育家朱熹為代表,其“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4]的論述更是奠定了誦讀法在學習方法中的地位。誦讀,要求字音、停連、情感等都正確,在反復有感情的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最終爛熟于心。面對現(xiàn)今喪失使用文言文外部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加強文言文的誦讀意義非凡,“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5]。比如李密的《陳情表》,文章敘述祖母撫育陳密的大恩,以及他應該報養(yǎng)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又傾訴了他恕難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學生難以從語言描述中體會李密的真情,然而通過多次有感情的吟誦,自然而然能以己心貼作者心。又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無需教師多此一舉的向學生描述這是一副怎樣的雄偉景象。通過誦讀,一副遼闊的草原景象映入眼簾。學生反復誦讀,久而久之,就自然地會與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語文知識、個人聯(lián)想與想象聯(lián)系起來,建構屬于自己的言語經(jīng)驗,并且能夠在具體的實踐中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語言建構幾近潤物無聲。
(二)有效提問,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素養(yǎng)而教
物理學家勞厄說:“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能力。”文言文往往會在簡潔、精煉的語言中追求“微言大義”,基于此,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提問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問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善于提問,切中要害,避免“不停地問、簡單地問、細碎地問”,達到“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的教學效果。一個有專業(yè)知識內涵的問題,它有著明確的目標,緊緊圍繞一個中心點展開,具有啟發(fā)性、針對性,即余映潮老師提出的“主問題”?!墩撜Z•述而》說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主問題”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提問,更是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通過“主問題”,最大限度的開發(fā)學生的思維,驅使其走向思維“深水區(qū)”,實現(xiàn)思維發(fā)展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語文特級教師———程翔老師,在《<離騷>(節(jié)選)教學思路》中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找出讓學生感動的句子,比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等,然后提出一個非常有沖擊力的問題:“屈原以死抗爭,你覺得值得嗎?”一提出就引起了學生們的熱烈討論,并踴躍的發(fā)言,學生在生成言語的過程中,思維建構于無聲處得到發(fā)展。又如肖培東老師執(zhí)教《琵琶行》時,以古詩《琵琶行》的“千古絕唱”引出一個主問題:“這篇《琵琶行》“絕”在何處?”學生的思維在主問題中迫不及待地發(fā)散,如脫韁的野馬,在思考的國度里盡情馳騁,思維發(fā)展素養(yǎng)在“馳騁”中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品味語言,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而教
高中語文課程新課標指出,“審美教育有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fā)展的作用,要善于發(fā)現(xiàn)美、追求美和創(chuàng)造美,語文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發(fā)展,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5]。”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不管是語言的表達,還是行文立意,文學藝術水平都已達到很高的層次。因此,發(fā)展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我們可以從品味語言入手,以語言為橋梁,細細品味,含英咀華,體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雅的志趣,自覺培養(yǎng)審美意識和審美力,進而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提升審美鑒賞素養(yǎng)。如欣賞《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作者以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個景象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生動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畫卷,作者怡然明凈的心境和對自然景觀和諧美麗的感嘆之情不經(jīng)意中緩緩流出。又如學習《歸去來兮辭》,筆者讓學生討論、交流最喜歡的詞句,并說明理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因為他發(fā)現(xiàn)作者陶淵明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初冬時節(jié),其他植物大多都已經(jīng)凋落,而松樹常青,正是綻放時。更重要的是松樹和是作者高貴品質的象征:松,挺且直,象征著詩人的正直不阿;,嚴寒綻放,象征著詩人的隱忍。顯然,學生的理解是建立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之上,既擴充了他對作者陶淵明的認識,又加深了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提升了審美鑒賞力。
(四)厘清文道,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而教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換言之,從形式上看,文言文本身就是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其言語形式是我們民族書面語言的最初形式。高中語文教材選入的篇目都是經(jīng)過時間的篩選,不管是文字表達還是語法,亦或是語義,都是“厚積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潛存著漢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熱情”[6]。從內容上看,文言文內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高中文言文選材時間跨度很大,涵蓋了上古先秦到明清整個時期,體裁也是豐富多樣,它承載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舊有的語言形式里面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艱辛才得以形成的歷史積淀,它閃爍著一個文明古國的光輝和智慧,厚積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潛存著漢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熱情。”[7]例如學習《孔雀東南飛》與《竇娥冤》時,我們通過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遭遇(劉蘭芝被休,竇娥是寡婦)可以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如劉蘭芝被休回娘家后,馬上就有兩個大戶人家來提親;而竇娥以此為恥,堅決表示絕不二嫁:“我一馬難將兩鞍鞴。想男兒在日,曾兩年匹配,卻教我改嫁別人,其實做不得”。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原來婦女再嫁在漢代并非是件羞恥之事,古代人們對婦女貞潔問題的殘酷禁錮主要是從宋代開始,所以劉蘭芝再被提親不足為奇,而竇娥卻是寧死不屈。又如學習屈原的《離騷》,教師可以介紹端午節(jié)的由來、習俗文化以及詩人的愛國情懷,如此做,學生對端午節(jié)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了解就不僅僅停留在吃粽子、鴨蛋和劃龍舟上,還可以激起他們對屈原這位愛國詩人的緬懷之情,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對國家的忠誠、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從而更好地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三、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對建構高中文言文高效課堂的啟示
(一)教學目標整合化,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具體反映,是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jù),也是評價課堂的基本標尺。”[8]新課程標準也要求在課堂教學的各個過程、各個階段要始終如一地貫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整合發(fā)展的理念,只有統(tǒng)籌三維教學目標的課堂才是高效的,才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筆者曾看過某位老師設計的教學目標:《燭之武退秦師》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學習本文簡潔恰當?shù)娜宋镎Z言,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2.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過程與方法:教師恰當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并復述課文內容。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2.了解燭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說服秦伯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這是一個失敗的教學目標設計。首先,雖然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去設計,但他機械的分割三者之間的關系,沒有整合、統(tǒng)籌三維目標,三維目標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其次,目標的設計沒有考慮到高效課堂要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的主體是學生,教學設計者是教師,高效課堂關注的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師教會了什么。如“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并復述課文內容”、“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顯然“引領”、“訓練”等動作的主體都是老師,學生在這樣的目標設計下,提升知識、思維、審美等核心素養(yǎng)都是“空喊口號”,無法真正落實到實處。筆者認為可以改成這樣:1.了解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注意“之”“以”等虛詞,辨析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與用法。2.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概括主要情節(jié)、誦讀并品味精彩的人物語言,學習燭之武高超的辯論藝術。3.正確認識并學習燭之武臨危不懼,不避險阻,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過程深度化,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縱觀當今高中文言文教學課堂,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字詞、講語法、講翻譯,學生悶不吭聲的記筆記,扼殺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消餌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課堂教學悄無聲息的落入低效甚至無效的窠臼。面對此情此景,我們不禁反思: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包含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層面的內容,豐富而又龐雜。很多教師在教學時的關注點在我“教”了什么,甚少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致使教學過程都是聚焦文字表層,淺嘗輒止,浮于表面,難以深入挖掘。高效課堂關注的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要求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強調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最終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鑒于此,我們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這樣才能使課程標準中的“素養(yǎng)目標”落到實處?!杜眯小烽_篇:“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很多老師在教學時讓學生關注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自然環(huán)境以及作者的心情,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只流于語句的表層感知,并未深入語言內部加以咀嚼玩味。某位老師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有意識的讓學生關注看似尋常的“茫茫”一詞,緊扣文本提出“‘茫茫’一詞具有怎樣的內涵”這一問題。問題一提出,課堂就炸開了鍋:“‘茫茫’不就是月亮倒映在江面,白茫茫的一片嗎?”此時老師抓住時機,發(fā)揮引導作用,推動學生向思維的更深處漫溯,“白茫茫的一片是你們從視覺的角度觀察到的,那能不能再換個角度思考呢?”學生被老師帶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中,彼此討論、碰撞、交流,最后達成共識:由視覺角度的“茫茫”影射詩人白居易心理感受的“茫茫”———即將與好友分別,心緒煩擾難安,心情抑郁悲傷,難以言說;再由情感層面深入到詩人思想層面的“茫茫”———被朝廷貶謫,寢食難安,思想上顧慮重重,看不清自己的仕途走向,不甘心坐以待斃但又無法東山再起,未來一片迷茫。深度學習的過程是理解與表達的雙向過程,透過語言的外殼體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僅僅是符號的轉換,更是思維的轉換,文化的對接。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見微知著、層層深入,在循序漸進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深入思考中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教學效果實效化,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教學效果指的是學生經(jīng)過課堂教學后取得的實際成效。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原因之一在于老師只關注終結效果,即學生在教學結束后掌握了哪些知識,簡單地認為掌握了學科知識,教學效果就達成了;其二是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多的關注教學計劃的完成情況,忽視了學生的切實發(fā)展。高效課堂教學是優(yōu)質課堂教學,強調過程效果與終結效果并重,完成三維目標與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并行。換言之,高效語文課堂教學就要從關注語文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度轉向關注學生學習的達成度,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yǎng)等方面的實際變化,使“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5]。例如特級教師李哲峰老師在解說其《赤壁賦》教學設計的思路時說,“像《赤壁賦》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文,語言似萬斛泉涌,汩汩而出,滔滔不絕,恣肆,姿態(tài)橫生,讓人欲罷不能,也唯有想方設法地讓學生讀進去,方能識得其錦心繡口,悟得個中三昧”。第一課時,他要求學生進行試讀、譯讀、通讀。試讀,要讀準字音搞清句讀,初步感知課文;譯讀,要落實文言知識,熟悉文章內容;通讀,要回歸文章整體,深化閱讀效果。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透過文字的外殼,深入語言的腹地,最終觸摸情感的肌理。第二課時,以“風月”為切入點,沿著“喜→悲→喜”的情感軌跡“尋風月,解風月,讀風月”,組織、運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文字中的畫面,用真摯而富有情感的語言將文字內化為形象具體的想象,再現(xiàn)獨特的心里感受。李老師在朗讀中引領學生逐步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推動學生向思維更深處漫溯。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建構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在美麗的風月之境中,在起伏的情感變化中得到切實的發(fā)展。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主渠道之一,打造優(yōu)質、高效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是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中之重,是當前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和趨勢。鑒于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統(tǒng)籌、整合三維目標,深入教學過程,切實把握教學效果,打造文言文高效課堂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作者:左延慧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2015.
[2]王崧舟.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教學[R].杭州師范大學,20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朱熹.童蒙須知•名賢集[M].孟琢,彭著東譯.上海:中華書局,201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19.
1.文言文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如果沒有很好的教學方法,總是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那么文言文閱讀教學肯定是枯燥無味的?,F(xiàn)階段很多教師的文言文閱讀教學還停留在過去,首先翻譯全文,接著對文中的考點教學重點講解,然而對背景知識的介紹較少,講解過程抽象枯燥。
2.不注重文言文的應用
現(xiàn)階段很多教師的文言文閱讀教學和現(xiàn)實之間嚴重脫節(jié),沒有很好的做到學以致用,文言文給學生的感覺很遙遠,文言知識之間的學習嚴重脫節(jié),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
二、優(yōu)化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對策
當前,文言文閱讀教學出現(xiàn)這些問題是可以理解的,這主要是因為當前的教育體制造成的,學生在強大的壓力下,只會選擇那些占分數(shù)較多的內容進行學習,學習功利性決定了當前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但是隨著文言文的價值被重新認識,近年來文言文在初中升學考試中的比例有所上升,這就要求師生要重視文言文,提升文言文的教學效果。
1.更新文言文教學的觀念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價值教學再認識,針對近年來文言文無用論的盛行,教師要及時清除學生的錯誤思想,以讓學生正確認識學習文言的用處,明白學習文言文不只是為了提升考試,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作用,例如:學習文言文中的韻文和駢文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水平;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有利于繼承傳統(tǒng)文化和陶冶情操;學習文言文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風度,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學習先秦諸子百家散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另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現(xiàn)代漢語脫胎于古漢語,現(xiàn)代漢語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表達結構,學習文言文可以提升現(xiàn)代漢語水平。只有引導學生不斷認識學習文言文意義,學生才可能在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并認真去學習。
2.優(yōu)化文言文教學方法
近年來文言文教學呈現(xiàn)單一化傾向,教師應該注意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果。首先,運用方法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興趣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是促進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質量。設置情境是近年來文言文教學較為流行的方法,如學習《桃花源記》時,教師在網(wǎng)上尋找和文章相關的圖片,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學生對書中描寫的“桃花源”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以利于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能提升教學的效果。教師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另一個方法是選取角度設計問題,例如教學《醉翁亭記》時,教師可以從解釋“醉翁亭”的由來入手,提升這篇文章的興趣性,然后引導學習去進行文章解析。這樣,學生在了解了大體的背景和文章的核心問題之后,就能對文章產(chǎn)生好奇,進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學生記筆記,然后背誦筆記上的知識點,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而且教學效果也非常低,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比如教學《岳陽樓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教學自主學習,讓學生先搜集范仲淹的基本生平背景,然后利用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導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先讓學生找到文章的重點和考點,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自學心得,教師做最后總結。
3.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文言文學習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知文言文的思想,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識,還能提升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比如,教師可以教學生如何撰寫對仗工整的對聯(lián),或者引導學生寫語義明確的微博,這些都能從不同角度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果。
三、總結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策略
1 調動學生文言文學習積極性的策略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學生學習時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tài),包括注意力的集中,認知的活躍,情緒的振奮,意志的努力、行為的投入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際上就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種動態(tài)的變化的非智力因素,是影響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變量。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不僅是文言作品、文言知識本身所潛在的難度,更螢要的來自文言文以外的各種外界的不利因素的制約。學生作為學習文言文的主體,對文占文學習興趣的有無、興趣的濃淡,將決定著文言文教學的成敗,決定著學生成績的壞。新課程非常注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注意發(fā)揮學生生命的活力。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多種不同的動力因素組成的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所驅動的,這個動力系統(tǒng)的最深層的也足最基本的核心實際上是學習的需要。需要是任何個體積極性的源泉。是人從事活動的內部動力。因此,要解決文言文教學存在的諸多困難,首先要將文言文的學習內化為學生的內部需要。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將人的需要分由低級別到高級別為以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人類需要發(fā)展的頂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在人的幼兒時期和兒童時期占優(yōu)勢,到了少年、青年時期,尊重的需要H益強烈,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開始占優(yōu)勢。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睕]有興趣什么都不能學好,因而要學好文言文,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可在文言文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沒有參與的,缺乏積極地期待,沒有興趣的學習,不可能是成功的學習。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筆者在教學中做r一些嘗試,覺得采取以下方法,效果顯著。
(1)講清學習意義,引起學習興趣。在中考和高考高壓下的學生非?,F(xiàn)實,沒用的不能提高自己學習成績的東西一概沒有興趣。首先告訴學生,學好文言文能夠提高語文考試成績,特別是文言文考試內容的成績。其次,我們作文中使用的很多成語,都是從古代漢語中演化而來,現(xiàn)代漢語中的很多語言現(xiàn)象都來自于古代文言作品。學好文言文,可以積累更多的文言詞匯,可以加深理解,便于在寫作中的運用。第三,好的文言文的基本功底,有助于對現(xiàn)代文閱讀的理解,有利于提高現(xiàn)代文閱讀部分的得分。這絕對不是老師站在講臺上高高在上、鏗鏘激昂的說教,這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便于引起學生的共鳴和學習的動力,從而形成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穿插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習興趣。初中生的心理和摩理都處在成長階段,意志力比較薄弱,不具有恒久性;還有些學生一旦遇到困難就會畏縮不前。所以,在學生形成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后,教師不能認為一勞永逸,必須在適當?shù)臋C會進行興趣的強化。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講解文言文的時候,可以將課文中的某哆知i=}}以故事的形式進行精彩的藝術講解。。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與生俱來的喜好,故事的吸引力強過知識吸引力的百倍千倍。在故事中,學生不僅享受了故事的精彩紛呈,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比如。在講解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作者的志趣時,就可以將古代流傳的。黔婁與妻”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聽完再讓學生歸納總結作者所要表達的志趣,絕對是事半功倍。
(3)教會學生方法,發(fā)展學習興趣。方法是“授之以漁”,是指路明燈,是學生排除困難學習文言文的潛在動力。周祖謨先生說過:。現(xiàn)代語言是通曉古代語言的關鍵。古語和今語是相聯(lián)系的。不知今就無法知古。唯其能相互比較,即通以求異,才能由令語以通古語。”因此,學生從已經(jīng)掌握的現(xiàn)代漢語知識出發(fā),相互比照,就可以化難為易、舉一反三,可以借助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知識等學爿文言文。
2 以授漁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學會遷移
由于學生不了解古代文化和文言文特殊的詞法、句法,無法自己獨立理解文意,更無法與作者的意趣共鳴,因此,更需要老師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老師教些什么,怎么教,那便是藝術了。有所講究,更有所忌諱。學生閱讀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決不會像學外語那樣毫無根基。因此,教師在講解時要突出=三個霞點(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議、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古代文化知識),以促使學生知識類化,積累常用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guī)律,達到觸類旁通;但不可面面俱到,讓學生無所適從。
3 自主閱讀交流加強鑒賞能力
在文言文的學習尤其需要學生自主閱讀,我教給學生學習步驟:結合資料解說,逐字逐句弄懂語句,勾畫出不能理解的詞和句;在課£留出時間讓學生交流?;ハ嘟鉀Q問題,然后提出疑難點;在課堂上公開提出,學生可以回答的盡量讓學生表現(xiàn),確實不能解決的,我加以點撥和指導。這樣一來,就改變了過去由老師一人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師生都覺得枯燥無味的單向活動的教學局面。老師傳授的是學生想獲得的知識,學生的學習轉化為為自己而學,在學習中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在交流中也鍛煉了膽識,展示了自己的風采。
結語:
文言文是古代文學作品和文獻資料所使用的書面語言,文言文教學是古代語文教學的全部,同時也是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教材的編排關系著對古代文化的傳承,學好文言文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在現(xiàn)代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提出了“語文素養(yǎng)”的概念,同時對中學生提出“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朱芒芒,王紅主編.初中語文教學評價[M].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2] 李福灼,陳玉秋主編.初中語文課程理念與實施[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3] 倪文錦,歐陽汝穎主編.語文教育展望[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關鍵詞】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有效學習;《馬說》
文言文是古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有巨大的學習價值。課標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可農村初中文言文教與學的現(xiàn)實中有些尷尬。
一、文言文教與學的尷尬現(xiàn)狀
尷尬境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跟教與學陷入誤區(qū)有關:
(一)仰“灌”缺“誦”。由于學生基礎差,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很少真正動腦子,只迷信老師,總喜歡老師唱獨角戲,老師不說什么也不做。這種“不配合”導致知識遷移拓展訓練很難實現(xiàn),逼迫老師一廂情愿地滿堂灌。有些課堂朗讀成為最缺失的環(huán)節(jié),師生迷失在瑣碎的知識講解和破碎的結構分析之中,課堂缺少了活力,缺乏了對文本的整體感悟理解。不自主而仰人鼻息式地學怎能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呢?
(二)重“言”輕“文”。學文言文當然要學文言知識。但個別老師過分強調“言”,課堂上都是串講和翻譯,幾乎成了古文翻譯課?!拔摹敝皇球唑腰c水一帶而過。其實文言術語講多了,閱讀文言能力反而弱化了。文言文是文言、文章、文學、文化一體四面。學文言文其實質是體認作品所言志、所載道,要適當涉及文學,有機滲透文化,其最終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
二、文言文教與學的實踐對策
(一)戰(zhàn)術上:熟讀成誦、變灌為育、文道統(tǒng)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讀”要貫穿教與學的始終。同時要有具體的朗讀方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以便更好地理解言和文。如何以讀來突破《馬說》的境界呢?首先,要注重句子內部的停頓?!皢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薄皢韬簟鼻耙R幌拢魂P鍵詞“不”有蘊味要讀重音。其次,要辨別句末嘆詞。體會句末“也”的不同語氣和情感。如:“不以千里稱也”惋惜痛惜;“安求其能千里也”不平譴責;“其真不知馬也”憤慨嘲諷。這樣就能讀出《馬說》的獨特境界。
“言”是解決其它問題的起點。老師要先“放一放”多指導學生“借一借、猜一猜”,打破“灌”的局面。首先,要指導學生借助文中注釋和工具書。其次,要引導學生借助其它資源進行猜測和推斷詞義。再次,要借助“實戰(zhàn)”聯(lián)系舊知識和拓展內容進行有序列的跟進練習。如借助語境推斷詞義:“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的“雖”字有兩種理解,“雖然”和“即使”都通順。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語境思考兩種解釋有無區(qū)別?理解“即使”,那是假設,表明這種才能不存在;理解“雖然”這是客觀存在,就能凸顯出馬的才能,只是由于食馬者的無知導致千里馬才能被埋沒,能更鮮明表達出作者對其憤怒之情。借助語境,把字詞納入文章情感內容甚至與之關聯(lián)的文化情境來理解,達到“言”“文”互解才有感悟,才能有效提升閱讀能力。掌握具體語境中的重點實詞、特殊句式及其用法,但不宜講得太深。少講文言術語,“言”應隨文教學,把“言”融入到具體的“文”中,做到“文”“言”兼顧,同時要巧妙地“聯(lián)一聯(lián)、結一結”,引導學生歸納一些文言知識特點,把字詞積累落到實處,促進有效學習。
至于“文”讀者要穿越時空再現(xiàn)情景與古代圣賢對話,突出“言”本身以外所輻射的“文”。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和情感的經(jīng)歷自由地言說,體味反思文化。如在自主解字通意的基礎上請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就“假如你是‘千里馬’暫時沒有‘伯樂’賞識你的話題”,從現(xiàn)代人的觀念看,你應該有什么表現(xiàn),談談看法。有說“努力奮斗”,有說“天生我才你有用”,有說“金錢、后臺最重要”有說“面對現(xiàn)實不服不行”……聯(lián)系實際用現(xiàn)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的思想內容,加深了對文本深刻內涵的理解。暢談學習課文的理解、感受、看法。教師注重過程,要把思維方式和文化精神融為一體并及時的引或收。既觀照自我張揚個性,又對接思想收獲成果,文學意味就更濃了。在掌握文言知識的同時,陶冶性情提高認識,這不是對主題的闡發(fā)和文化的研究嗎?
總之,課堂中將字詞內容、思維情感、文化精神等聯(lián)系起來,在合作互動過程中注重語言建構、思維發(fā)展、審美鑒賞、文化傳承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二)戰(zhàn)略上:以學習任務單、主題閱讀等為抓手,協(xié)同教學達成目標
任盞ィ閡?、讏A獾ィ注重朗讀和基礎知識。二、展示單,學生學習的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有實踐、有歷練,以便理解課文走進文本。三、提升單,巧設挑戰(zhàn)性的問題和學生質疑等,引導學生深翻文本,以便賞閱反思走出文本。四、訓練單,包括文言基礎和拓展提升的實戰(zhàn)內容,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和解題的實際能力。這“四案”從學生的學習問題和真正需要出發(fā),重視并突出自學、自測,去實踐生本課堂。
開展主題閱讀活動:以課文為原點,以作家和文體為主軸,向作家的其它同類作品輻射,幫助學生構建大閱讀網(wǎng)絡,促進學生閱讀成長。如:學了《記承天寺夜游》后,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坡傳》在閱讀中穿插寫讀書筆記、交流心得等促進真閱讀,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
有效教學理念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tǒng)一?!墩Z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作了明確規(guī)定:“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比欢鴱默F(xiàn)階段的教學實踐效果來看,文言文課堂陷入了“沉睡低效”的狀態(tài),其教學高投入、低產(chǎn)出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與我們當前倡導的“有效教學”漸行漸遠。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影響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首先,從學生主體的角度來說: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但因文言文遠離了學生生活語境,再加上教師的“滿堂灌”,導致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極度缺乏熱情,心靈處于沉睡的狀態(tài)。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會記筆記、死背誦,很少主動參與文言文文本的探究,整個過程呈現(xiàn)出困倦茫然的狀態(tài),從而導致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普遍較弱。
其次,從教材內容的角度來說:1.內容多,課時緊。蘇教版諸多文言文在高考的壓力面前顯得任務較為繁重,一個勁地追趕速度完成教學任務,容易造成課堂陷入膚淺和倉促的尷尬局面。2.距離遠,用語澀。文言文深奧晦澀,它的字詞意義、語法結構與我們現(xiàn)代用語迥然不同。對于習慣了在快餐文化與網(wǎng)絡時代中生活的當代高中生而言,閱讀中時常存在語言障礙,讓學生望而生畏。
再者,從教師教法的角度來說:1.重課堂,輕延伸。教學更多的是局限于教材,忽略了古今聯(lián)系,不善于古為今用,教學缺乏靈活性和時代性。2.重分數(shù),輕能力。教師盲目追求升學率,急功近利,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體悟欣賞能力。3.重霸權,輕對話。教學方法帶有明顯的話語霸權色彩,不自覺地顯示出“權威意識”,不給學生質疑的空間,也缺乏師生對話的舞臺。
教育學家錢夢龍先生也曾感慨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那么,我們要怎樣巧用智慧來改變文言文課堂呢?筆者認為要借助“喚醒”的藝術來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喚醒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不是為了操控人,而是要喚醒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德國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盵1]按照文言文教學新課程理念,筆者結合個人實際的教學經(jīng)驗,提出以下幾點拙見。
一、喚醒主體主動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就是每一節(jié)課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過程中應“重喚醒,輕告訴”。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師之主導作用,其義在‘引導’,并非一切由教師主動,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只聽教師講說?!北热缭凇秳駥W》新授課導入時,可以改變過去那種死板的介紹作家及背景的導入方式,而是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自主解釋對文題的理解,例舉已了解的儒家學習思想名句,以及暢所欲言介紹個人在學習方法上的獨到經(jīng)驗。這樣一來,課堂伊始就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善于啟發(fā)誘導學生主動的學習,自覺地去分析、去探究,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二、喚醒個性情感體驗,指引價值取向
我們常見的古文教學以講析字詞、翻譯全文為主,忽略了學生的生命體驗。新課標要求“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苯處熞鹬貙W生的個性情感體驗,在多樣化的解讀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譬如在執(zhí)教《漁父》一文時,讓學生通過對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分析,結合個人體驗逐步解讀出面對污濁社會時,漁父“與時推移,隨俗浮沉”和屈原“堅持操守,至死不渝”的不同人生態(tài)度,引導學生在面臨困境時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只有喚醒學生沉睡在作品中的情感體驗,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學生的閱讀興趣才會變濃,文言文課堂才會變成“有效課堂”。
三、喚醒多元教學方式,鼓勵思維碰撞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人格健全、全面發(fā)展的人。而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過于模式化,教學方法主要奉行“逐句串講”的套路。除了鞏固古漢語知識外,我們更要呼吁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努力推動文言文多元化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構建。當下的文言文課堂應該積極更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敢于質疑、學會比照、善于合作,鼓勵學生在探討交流中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促進競爭意識的增強。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加強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意識,提高思維的敏感性。
四、喚醒師生多邊對話,達成情感共鳴
在很多的文言文課上,執(zhí)教者教學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常會按自己的預設提出問題、組織討論,課堂貌似井井有條,但自始至終教師都顯露出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過程應“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學過程應該是真誠對話、平等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師生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共同營造一種情感上的“和諧共鳴”,教師用心傾聽學生的認知和感受,并適時做出得體的回應和評價。只有實現(xiàn)師生、生生之間的民主互動、多邊對話,方能更好地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喚醒有效教學資源,充實課堂內容
文言文教學只局限于教材,不易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當充分整合各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如結合蘇教版《語文讀本》,它收錄172位作家188篇作品,內容廣博,對語文教材是很好的補充擴展。也可運用多媒體及網(wǎng)絡,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文言文作者所處的時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等。當然,為了增加古文學習的趣味性,還可以借助影像資源來教學。比如在教授《史記》選讀時,筆者曾借助《百家講壇》錄像,將那些名家對歷史的深刻解讀拿來與學生共享參考。此外,我們更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利用學生的課堂感受、情緒變動以及教學時的靈感、教學機智等實時性資源,使語文課堂靈動而豐富,睿智而多彩。
六、喚醒知識合理遷移,提升生活素養(yǎng)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是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鬃诱f:“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苯逃緫戎貍魇谥R,又重啟迪智慧。然而在現(xiàn)實中,學生普遍認為文言文的學習缺乏現(xiàn)實意義,無用武之地。教師要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讓他們學會由教材向教材、由教材向生活進行知識的橫縱合理遷移。如筆者在執(zhí)教《諫太宗十思疏》時,引導學生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這樣,學生在掌握文言文知識的基礎上,會逐漸感受到文言文巨大的實用價值,從而學到做人處事的道理,提高個人能力和自身生活素養(yǎng)。
總之,有效教學的理念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教師作為新課程實施的主力軍,一定要用心探索,從生命深處喚起學生沉睡的心靈。有了“喚醒”教育這一良方,高效的文言文課堂離我們應該不會太遠了。
注釋:
[1]轉引自鄒進.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學思想概覽[J].外國教育,1988,(03).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04).
錢夢龍先生于1997年就提出這樣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無‘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倍鴷r隔20年,我們仍在原地踏步。
我認為,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視,它是我們借以通往彼岸的橋梁,若不借助它,我們與彼岸就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我們的目的地不是橋梁,是橋梁盡頭的彼岸――古人的心靈與思想。也就是說:“讀文言文,最終的目的是――知道古人在想什么?!?/p>
我想,這是我們讀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今天的生活里,我們說話寫字都已經(jīng)不再使用文言,文言文的“言”,對我們的生活已經(jīng)沒有太多意義。那些“言”所承載的靈魂與呼吸,才與我們有著真正深入骨髓的關系――在那里,我們可以尋獲一個民族乃至這一民族中每一個體的生命密碼。
我們初中所選文言文大多是久經(jīng)考驗、文質兼美的名篇,較好的組織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思想、民族自豪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感情。
但是放眼我們現(xiàn)在的文言文教學,講,讀,背仍然是教學的主要手段,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強,記誦負擔過重,容易產(chǎn)生一種討厭、甚至是害怕學文言文的念頭。這樣一來,對文化經(jīng)典精髓的汲取談不上,長久下去,甚至會影響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文言文“味同嚼蠟”;教師教文言文費力而實效差。
因此,文言文教學不能成為“訓詁課”,但也不完全等同于現(xiàn)代文美文鑒賞課。本人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堅持貫切新課標理念,對文言文的上課方式進行了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初步構建了文言文教學的以下幾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主動探究,組織自學融會貫通
許多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生怕學生弄不懂,喜歡字斟句酌的講,要求學生一字不落的記。講完記完,課文教學也就結束了。學生學到了什么呢?僅僅是教師思維的結果罷了。而學生動腦動手的機會全被教師的精講占去了,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其實,從現(xiàn)行實驗課本的編排來看,文言文,無論篇幅長短,無論是講讀課還是自讀課,注釋都十分詳細,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初步弄懂課文。
二、分工合作,交流釋疑表達自我
在自學的基礎上,對一些疑難問題,則要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解決。將全班分成九個小組,以組為單位相互討論釋疑,也可以師生相互質疑討論,形式多種多樣。在“交流釋疑”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要把現(xiàn)成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應該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對學生討論后尚不能解決的疑難才進行啟發(fā)講解。比如甲同學有疑,可直接點乙同學答,乙同學不能解決,又可點丙同學答,教師可作適當啟發(fā)點撥。這樣,每個人都可發(fā)問,也要解答,都在主動思索,表達自我,從而達到了以“閱讀積累、表達自我”為核心,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樂”中主動接受。
三、誦讀感悟,聲情并茂熱情洋溢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闭b讀,是多年來不少教師從實際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這也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通過誦讀,能夠使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消除時代隔膜,領悟其思想感情。
但如何指導誦讀,使之真正發(fā)揮效益并不是易事。這需要教師根據(jù)學情、課文內容靈活應用。文言文教學多種形式的朗讀非常重要。讀順文字,讀通文意都需要朗讀,可是光讀不說,學生的說欲望不能滿足,就讀的沒勁了,可以采取小組代表互評,個評等形式進行。既集中了學習的注意力,又提高朗讀水平。有時老師沒有在意的字的讀音,如“今夫不受之天”的“夫”讀音為第二聲,有學生讀為第一聲,通過其他同學評價糾正過來的?!坝嗦勚玻芫谩?,有學生讀為“余聞之\也久”,通過評論,學生知道了這樣讀和為什么這樣讀的原因,理解了句意。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教者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以十足的興趣和信心去學習。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四、拓展延伸,注重培養(yǎng)文學性
“生活有多寬,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寬”。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大語文”教學觀念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幾年,文言文閱讀的考查,有由課內向課外發(fā)展的趨勢,使得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跳出傳統(tǒng)“照本宣科”的狹隘的語文教學觀,以課文為引子,引導學生將語文的外延觸及到生活中去。
關鍵詞:主動權;語感;積累;質疑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145-02
現(xiàn)在許多文言文教學,教法單一。課堂上,“理解詞句含義、梳理文章內容”幾乎成為文言教學的全部,講究字詞的落實、注重詞句的用法、追求詞句的翻譯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學生對文言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如何改變初中文言文教學低效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教師應做到以生為本,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讓學生動起來作為突破口。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教材文言文下的注釋其實很詳細,在教學過程中要大膽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課文。對書下沒有注釋的字詞,要教會學生通過上下文的理解來猜測。對文言文的疏通要做到“不求甚解”,不要字字落實,死摳字眼,只要能做到大致理解即可,就是所謂的“會意”。在疏通過程中還可讓學生借助工具書來解決注釋不能解決的問題,不能讓學生像待哺雛鳥那樣,只知道等著老師講,自己一味記錄背誦。這種狀態(tài)不但低效,而且會激起學生對于學習文言文的反感,讓其產(chǎn)生這樣的感覺:學古文就是聽記背,而且有時是聽不懂,記不牢,背不出。一旦這樣,再好的文章也會失去吸引力。當然學生畢竟接觸文言文的時間還比較短,對于有些東西他們可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也很難把握,那么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做適當點撥。老師的點撥應該是啟發(fā)式的,而非直接告知。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到根據(jù),這樣學生不僅疏通了字詞,而且還理解了文意,學生從自己的動腦、動口、動手中學到了知識,文言文教學也就因此大有成效。
二、加強誦讀指導,培養(yǎng)學生語感
古人在閱讀前人的作品時并不像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有各類參考書可以借鑒,但是他們還是一樣可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而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老師非常詳盡的解釋,還是不能深刻理解文章含義,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我們的學生離開了那種語言環(huán)境,缺少閱讀文言文的語感。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建立這種語感呢?加強誦讀指導是很好的方法筆者聽過這樣的一堂語文課,教的是《蒹葭》,教師在一堂課中所講的話少之又少,但是教師匠心獨具地安排了各種各樣的反反復復的誦讀,讓學生在一次一次的誦讀中了解詩歌的節(jié)奏、韻味、主題、情感等,最后讓學生跟隨著《蒹葭》的古唱法一起吟唱,我看到那些學生搖頭晃腦的投入的樣子,絕無半點作假,我想這就是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獨特魅力所在。
三、注意整理分類,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素材積累的好習慣
歸納分類整理是一種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整理的過程也是一種再次理解并加深記憶的過程,同時,熟還能生巧,我們在學習中,相同的東西見了又見,一定能夠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對文言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1.注重詞的整理歸納。在文言文學習中,學生對那些有特殊含義和有規(guī)律性用法的文言字詞一定要掌握好它們的用法,然后才能在其他文言文學習中靈活使用。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收集歸類整理的好習慣,尤其是對于那些常用的字詞,例如: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的字、詞類活用的字等要做好歸納整理工作??梢宰寣W生準備好一本古文整理本,平時要做到實時更新,經(jīng)常翻閱,這樣對于那些常用的文言字詞的用法就能爛熟于心,在學習新的文章時就能很好提高效率。
2.注重句的整理歸納。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型也應要求學生分類整理,如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等。例如我們在學習《醉翁亭記》時,全文皆為判斷句,學生們通過與以前積累下的判斷句經(jīng)行歸納整理,很自然地總結出了判斷句的幾種類型,并且在翻譯的時候也會很自然得加上關鍵的判斷動詞“是”,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3.注重文章與文章間的比較整理。除了字詞句的整理以外,文章與文章之間也可以進行比較整理。例如初三教材中的《岳陽樓記》《捕蛇者說》《醉翁亭記》三篇文章,都表現(xiàn)作者的古仁人之心,但是每篇文章的內容、主題、情感、寫法等又有所不同,我們可以讓學生經(jīng)行比較閱讀,以幫助他們更好得理解掌握,也可以在學習后進行比較整理,以鞏固他們的理解掌握。
四、教會學生思考和質疑
雖然說我們的教材已經(jīng)使用了很多年,也必然是專家學者們認真審核編寫的,但是不代表教材就是權威,就一定都是對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時常會遇到教材上的注釋讓人費解的時候,教材上的注釋無法說通的時候,教材上的注釋有歧義的時候,這就需要我們有思考的能力和懷疑的精神,正所謂疑為學之始,在文言文學習中,我們也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敢于質疑的這種能力,大膽得對教材說“不”,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有新的源泉和活力如《桃花源記》中“處處志之”和“尋向所志”中的兩個“志”字,書上將其作為一字多義來講,認為前者是動詞,后者是名詞。但同學根據(jù)“所”字結構的特性提出,“所”字結構的作用是使動詞名詞化,那么所字結構后面應該是名詞,那么這兩個字應該是用法意義都一樣的了。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一定要保護好學生的這種思考懷疑的苗頭,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膽質疑,這樣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才能真正得到激發(fā),他們才會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中來,而不是人云亦云,無效盲從。
綜上所述,在我們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牢記以學生為本,切切實實得將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權下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增加學生的文言文積累,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才能真正達到輕負高效的境界。
參考文獻: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的閱讀評價要求是:“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笨梢?,學生有沒有興趣背誦積累和主動學習顯得非常重要。依據(jù)所教班級的學生情況和自己的教學理解,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一、采用各種方式的讀,激發(fā)興趣
讀,就是朗讀課文。讀可分為大聲齊讀、小組讀、個人讀、表演讀、誦讀等。在課堂上,學生運用普通話把無聲的書面語言用有聲的口頭語言抑揚頓挫地、清晰響亮地、富有感情地表達出來,就是讀文章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就對誦讀推崇備至,他認為“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好方法”?!皶x百遍,其義自見”,但真正“會讀”,能在“讀中見義”是很不容易的。為了使朗讀充分發(fā)揮功效,教師在課前要認真設計課堂朗讀程序,使每一次朗讀都有目的;要把朗讀和理解巧妙地連接起來,利用多層次、多形式的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曾嘗試以“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方法教學文言文,效果很好。例如在教《童趣》時,第一節(jié)課我就設計了這樣四個環(huán)節(jié):讀準字音(解決生字難字),讀好停頓(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讀懂文義(理解文章的意思),讀出感情(領會文章的情趣并通過誦讀表現(xiàn)出來)??梢哉f整節(jié)課學生的情緒都是高漲的,學生的活動面很廣,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了自己的朗讀風采,實現(xiàn)了當堂朗誦??梢?,要讓學生體味千百年前古人的感情,與千百年前的古人進行溝通,最好的方法是誦讀,不僅要用口讀,更要用心讀,這樣,學生才能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深切地領悟古代語言的魅力。
二、采用多種方式的說,激發(fā)興趣
說,是語言學習中學生不可缺少的素養(yǎng)。對文言文而言,這個“說”首先就是將自己對文言文的“譯”流暢地表述出來,要注意不能搞機械的文白對譯;若搞機械的文白對譯,學生死記譯文,主動求解的精神就會消失殆盡。其次,“說”包括說故事情節(jié),說人物評價,說觀點感悟等。通過各種“說”的訓練,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力、想象力、評判力和創(chuàng)造力。
同樣是《童趣》的教學,我在第二課時就設計了以下“說”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課文內容:要求學生看課文及注釋,用自己的話流利地說出課文中“我”看到“鶴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jīng)過。設置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意圖是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復述,避免文白對譯,把文言文學活。
說閱讀感受:圍繞“為什么作者說這些事情都有物外之趣?”“你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學習本文我最大的收獲是……”讓學生自由選話題說感受,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說生活中你曾經(jīng)或得過的“物外之趣”。在本文的學習中,學生并沒有因為其是文言文而死記硬背,相反,因為有多種形式的“說”的活動,學生的想象力、評判力和拓展延伸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學生因為能體驗到成功情緒而興趣盎然。
三、借助多媒體,激發(fā)興趣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教學文言文時可利用音樂、錄像或動畫等,將聲畫效果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強烈的視覺或聽覺沖擊中感受中國古代語言的美麗,激起學習欲望。例如教學《三峽》時,我讓學生看了一段有關三峽的錄像,指導學生比較課文和錄像所表現(xiàn)的三峽的不同特點,在比較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教學《與朱元思書》一文時,我將美麗的富春江山水播放給學生看,激起學生對美景的熱愛之情,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抒發(fā)的對富春江山水的那份熱愛之情,很快就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共鳴。當然,多媒體起到的只是輔助作用,教師要把握好使用的尺度,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fā)興趣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文言文教學也不例外,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時,我嘗試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學生把它編成課本劇上演。學生要演好這一課本劇,就要弄清楚故事的來龍去脈,熟悉故事情節(jié),把握好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弄清每個字、詞、句的意思。由于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學生自然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文,自覺地利用工具書查找資料,完成本文的學習目標。從學生精彩的表演中,我感受到學生的自主學習態(tài)度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
關鍵詞:文言詩文 教學 方法 探索
教學的目的在于“漁”,而不在“魚”。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
在當今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教師能夠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使學生掌握獲得知道的方法才是至關重要的,所謂交給學生一把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總書記曾說: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進取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則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作為我國幾千年文化積淀的文言詩文,融歷代先哲的崇高思想,美好的情操于其中,他們千錘百煉,斐然可觀的文采,匠心獨運的章法,是我們現(xiàn)在人積累文化素質的源泉,也是我們宏揚名族的文化渾厚基礎。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積極的學習文言文,在文言詩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
一、消除畏難情緒,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
在文言文教學中,營造寬松、愉悅、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是誘發(fā)學生主動參與,開闊學生的思路,激勵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意識的關鍵。只有在民主、寬松、平和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維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放松。也只有輕松活躍的思維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放松。也只有輕松活躍的思維才能綻放出智慧的火花,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室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樣情緒的高漲,智力振奮的背部狀態(tài),那么知識只能引導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有帶來疲勞?!睘榇?,教室要把教學堪稱是與學生平等相處,互助協(xié)作,共同探索的活動。
二、探索教學新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最通常的形式是教師試講讀課文,學生死記硬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這種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嚴重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 思維和智力的發(fā)展。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注重單向傳授知識的教法,讓教師從教學中的核心位置走出來。“撇開”教學過程中“主宰者”的知識權威的身份,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型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變“教學”為“導學”,處理好傳授知識、傳授方法和培養(yǎng)能力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在質疑、探索中獲取新知,指導學生主動的富有人性的學習;在實踐、創(chuàng)新中培養(yǎng)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積極的互動關系,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共同體,使學生獲取知識的結構從傳統(tǒng)的受之于師,調整為部分源于自己探索,部分得于同學之間的討論,部分質疑于師的多元化結構。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大膽質疑,敢于“換腦”思考,學出個性。
完成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學實踐中將觀念外化為行動,大膽擯棄從教師講述課文內容為主的上傳下接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交給學生更多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引入“嘗試、討論、質疑、探索”等導學形式,對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是十分有效的。
嘗試,在教室的導入新課之后,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借助注釋。有關資料和工具書,初步嘗試著閱讀課文,這一步,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以往所積累的知識和經(jīng)驗 得到自覺的鞏固和運用,有能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檢查和證實,使學生在嘗試中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比較清楚的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為進一步學習探索提供方向和目標。
討論,在學生嘗試著初讀課文之后,組織學生分學習小組談論,促進同學間的互動關系,達到學習中知識互補,發(fā)揚探索中的團體協(xié)作精神,“嘗試”中部分問題可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得到解決,使真正的帶有共性的問題“浮在水面”
質疑,學啟于思,思源于疑。知識是在思考中增長的,在疑問中創(chuàng)新和更新的,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就廣泛的問題提出討論,諸如字詞句方面的,章法方面的,主題思想方面的,作家作者及背境資料方面的等等。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在這其中,“解惑”的不一定是教室,學生更應在教師的組織下參與問題探討,也并非所有問題都必須給個“說法”,根據(jù)教學世家選擇性的引導學生探討。部分問題留給學生制成“問題卡片”課后通過查詢資料等途徑去解決。指導和培養(yǎng)學生多途徑,多角度,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課上不解答的問題,并不是等于否定或置之不理,哪怕是成人看來幼稚得可笑的問題,對于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都應給于肯定并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