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范文

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

第1篇: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范文

關鍵詞:中西時間取向;差異;跨文化交流;隔閡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1-0171-02

時間觀是指個人對時間的感知和使用方式,是一種“無意識”的觀念。正如跨文化交際之父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一書中寫到“諸如此類的情形使人煩惱的根源在于,人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受制于另一種交流形式,當傳遞訊息不使用顯性的詞語時,事情就倍加困難?!边@就說明不同文化下的人的時間觀存在差異,如果意識不到,就會在交流過程中產生問題。了解中西方的時間觀念差異產生的根源是解決矛盾的前提。

一、中西時間取向的差異

時間的取向和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人在時間觀上是遵從“過去時間取向”的。首先,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在歷史的熏陶下,中國人尊重歷史和傳統(tǒng),做事說話都喜歡“引經據(jù)典”,把先王之道和圣人的訓誡作為為人處事的準則。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中表現(xiàn)出中國人的“過去時間取向”。其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受孔孟之道的影響,而究其根本,孔孟二人都是主張重視歷史的。儒家的“克己復禮”和道家的“性本善”都在推崇以史為鑒和向善本性的道德價值觀。所以,中國人在做事的時候喜歡追根溯源,從歷史中尋求經驗。

和中國截然不同的是,西方國家特別是英美等國,由于歷史短,更注重個人奮斗和現(xiàn)實成果,這種觀念是著眼于未來,而不是安于現(xiàn)狀的,是被“將來時間取向”所主導的。愛德華霍爾曾寫到“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喜歡把時間看作是固定不變的,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無處不在?!蔽鞣饺擞泻軓姷臅r間觀念,他們認為時間一直向前需要不斷的去追趕,所以他們更能適應快節(jié)奏的時間文化,他們更關心的是今天的努力與奮斗會給明天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而不是去回望過去。相比于中國人,西方人更喜歡挑戰(zhàn)自我,打破常規(guī)。

二、中西時間習慣的差異

由于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的不同和社會現(xiàn)實的差異,造成中西方在時間的使用習慣上也受到了其思維模式和價值導向的影響而呈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根據(jù)時間的使用習慣,跨文化之父霍爾把各國的時間使用分為單向時間制和多向時間制。單向時間制認為時間是呈一條直線進行前后延伸的,向前是未來,向后是過去,是一種強調期限性、階段性和準時性的一種時間觀念。而多向時間制把時間看成是一個點進行發(fā)散而不是如單向時間制是一條線、有既定的方向,人們可以不完全遵從預先安排的時間表,同時進行幾件事情,也不會因為時間的截止而停止事情的進行,更注重人們參與和任務的結果。中國人遵從的是多向時間制,在時間使用上靈活性高,可以隨意支配時間。對幾分幾秒的時間上規(guī)定也沒有那么嚴苛,對于“守時”、“計時”上有相當?shù)碾S意性和模糊性。如中國人常會寒暄說“過一會兒我來辦公室找你”這個“過會兒”可能是幾分鐘也可能是幾個小時,這就意味著對時間沒有嚴格的把握。再次,中國文化受到道家儒家思想的影響極深,遵從“順其自然”的處事態(tài)度,強調人應安于時間,學會抓住適當?shù)臅r機而不是固守規(guī)則。因此,中國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更強調的是將一件事情辦好,可以根據(jù)現(xiàn)實狀況更改預先的時間安排。

而美國等西方國家采取的是線性的單向時間制。他們把時間看作一條既定的道路,前方有明確的目標,人們在規(guī)定時間內達到目標后,再繼續(xù)去完成下一個目標。他們把時間看成一種具體存在的東西,圍繞在人們周圍,可以計量、彌補、浪費、失去。要知道,在西方國家,見面守時與否是完全可以評判你對事情的重視程度和對人的尊重程度的。單向時間制還表現(xiàn)在對時間精確度的劃分上。從古至今,歐美國家創(chuàng)造了許多計量時間的設備,特別是鐘表的發(fā)明更是為人們精確安排時間提供了便利,這也直接導致了西方人周密時間觀的形成。在西方的時間統(tǒng)籌方式中,不僅將一天劃為了24小時,在小時這個計量單位之下還有分秒之分。相比之下,雖然中國的計時裝置沙漏水漏早于歐洲鐘表的發(fā)明,但是卻遠沒有鐘表計時的精準和具體,比如中國有相當于很短時間的詞語如立刻、即刻。但是歐美卻能精確到“just a minute”分鐘這個概念,可見西方在時間制定上更為具體。

三、時間觀差異導致的跨文化交流障礙

隨著世界的全球化進程,各個國家的交流不可避免的增多,在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也會因為時間觀念的差異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產生一些阻礙,這是因為時間觀念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屬于文化的深層結構,在這種下意識的,因人而異的時間觀的引導下,人們容易忽視對方的文化背景,將自己的時間觀念視為理所當然,因此造成了隔閡。

(一)時間用語的精確度不同導致跨文化交流障礙

歐美國家使用語言時盡量講究精準,中國人則更傾向于模糊時間。對于西方人,商定事情一定要有一個確定的時間,如果時間不確切,則意味著這件事情不確定或者不會發(fā)生。例如,當你邀請一個美國人去看電影,如果他回答你是“maybe another day”這種不確切的時間,則表示他只是禮貌性的拒絕你或者是不確定看電影的日程。相反,如果他回答:“Monday is a good choice”就表示他打算周一去跟你看電影。在中國,我們往往用模糊的時間商訂事情,不確定的時間也有具體的意義,“我只要一點水”、“你需要休息一下”等都可以計量出相應的時間長度。所以在中西交流中,如果在時間的商訂時用語模糊或者完全從自己的文化背景出發(fā),就容易出現(xiàn)誤會,導致簡單的時間問題上升為理解問題。

(二)準時與否的界定導致跨文化交流障礙

各文化對準時的理解不盡相同,甚至同一文化在不同場景之下對準時也有嚴格的區(qū)分。比如在歐美參加會議,提前五分鐘到場是準時,但是參加家庭聚會,遲到十分鐘卻是得體的做法。在美國,有預備時間之說,這是通過非正式途徑把握的,即我們不能用書面定義去約束他,但只要是這個文化里面的人,都知道如何利用和對待這個時間。去他人家做客,掌握好需要留給主人多少準備時間這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國,對準時也有文化背景下的含義即在約定時間之前幾分鐘到達是表達對對方的尊重。但這種中國的時間禮節(jié)卻并不適用于西方國家。所以說,在時間的把握上,需要文化背景的支撐,在與他國驚醒文化交流時,需要事先了解當?shù)匚幕到y(tǒng),入鄉(xiāng)隨俗,才能避免文化沖突。

四、解決跨文化交流隔閡的途徑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參與者不僅需要了解對方的文化特征,對自身文化也需要有一定的自省意識,在實踐中豐富自己對隱形文化如時間、空間觀念的辨識程度,因為這些往往受到歷史習俗宗教等的影響,不易被人感知,這需要從多角度進行完善。

首先,交際雙方都需要嘗試了解對方的時間觀念,盡可能減少因為時間觀念的不同而引起的跨文化交流隔閡。一方面是要提高中西時間觀念差異意識,在交流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民族中心主義,在深入另一種文化時,要注意摒棄自己文化的是非評定標準,客觀看待對方的時間觀念,切勿以好壞優(yōu)劣來評判對方的交際行為。另一方面要學會變通和協(xié)商??缥幕涣鞯倪^程其實就是在深入了解他國文化背景和習俗的過程,如果僅僅依靠一方的努力適應和協(xié)調,并不會促進雙方的了解和平等交流的準則,這就需要雙方在交流的過程中更加積極的向對方解釋自己的時間觀念,并在必要的時候做出順應對方的調整。如美國人在中國和友人見面問好時,就可以將親吻換成握手,就不會讓中國人覺得唐突。

其次,要學會尊重容忍他國文化并對本國文化加以適當?shù)慕忉?。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由于雙方時間觀念的不同而引發(fā)的沖突是十分常見的。在這種情形之下,雙方都要學會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的立場上,給予對方充分的理解。甚至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如果對方無意識的冒犯了一些禮節(jié),只要沒有損壞到自己的利益,也要盡量容忍。當然,單靠一方意味的容忍和理解并不利于雙方長期的交往。在做到尊重彼此文化的同時,在發(fā)覺對方對自己文化理解有困難時,應及時向對方進行解釋,減小誤會產生的可能。

第三,適當汲取西方時間觀中的優(yōu)良成分。雖然西方時間觀和中國時間觀迥然不同,但是西方時間觀中的講求高效率、著眼于未來的觀念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F(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我們不能固守過去的成就與輝煌,必須立足現(xiàn)在,做事講求高效率,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珍惜時間,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增強國人的跨文化意識,了解不同種族人民理解時間的方式,汲取對方文化的優(yōu)勢,不斷豐富和改善本國文化,做一個開放性、包容性的國家。

五、結 語

中西時間觀念和模式的差異是在各自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受到了各自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的影響。所以,為了有效的減少隔閡,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質量,人們需要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化“無意識”為“有意識”,積極去了解對方的時間取向,并在需要的時候中做出適當?shù)慕忉寧椭鷮Ψ嚼斫?。更重要的是,雙方在交際過程中都要做到相互理解、尊重和寬容,只有這樣雙方平等真誠的交流,才能在漸進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質量,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減少摩擦與隔閡。

參考文獻:

[1] 魯翌.從中美時間觀念差異看跨文化語用失誤[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3).

[2] (美)愛德華.霍爾侯勇譯無聲的語言[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3]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 王唯平.跨文化語用失誤文化透析[J].學術交流,2007(1).

第2篇: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范文

關鍵詞:藏英;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隨著文化全球化多元發(fā)展的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現(xiàn)象,各種族間的文化通過彼此交流、相互融合、互相滲透等模式,使得跨文化交際呈愈發(fā)強烈的趨勢。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以及一帶一路的踐行,藏族正因它獨具特色的高原文化與風土人情,受到越來越多歐美人士關注。然而由于藏英民族之間文化背景不同,這就意味著兩個種族間要克服文化差異進行交際并非易事,在交際過程中難免會呈現(xiàn)各種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對此,本文立足藏英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并就如何提高藏英跨文化交際意識提出些許建議,以期促進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

二、藏英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如今人們多元化交往的程度是以往任何時代所不可比擬的,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際成為這個時代一個突出特征。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Teller)在他的《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把文化定義為“文化就是一個復合體,它包括了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人類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獲得的能力與習慣[1],因此只要各種族間有交際往來,跨文化交際就成了相互溝通的必然途徑。國內外很多學者對跨文化交際有不同的表述,海外著名學者科里爾與托馬斯(CollierandThomas)曾指出跨文化交際是指認同于不同文化的交際者之間的交往、溝通、共同建構意義與身份的過程。國內著名學者賈玉新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際學》中將其描述為跨文化交際就是信息的編譯碼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整合和交際的過程[2]。但是藏英文化差異背景下雙邊文化間的交流或溝通,都是為了實現(xiàn)藏英兩大民族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彼此理解以至接收信息的活動,他們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如果藏英兩個民族都以自身文化判定模式來理解對方的意思,必定會削弱跨文化交際能力,妨礙跨文化交際的進行,使得雙邊文化交際受挫。反之,如果對藏英文化進行比較,促使兩個不同種族的人民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使之在交際過程中發(fā)展并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特性,那么就會為兩大民族文化的傳播提高動力。對此,筆者從地理環(huán)境、和民族特性等方面論證說明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藏英文化差異。

(一)地理環(huán)境導致跨文化交際差異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由于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產生的文化歷史、語言表達都是大相徑庭,雙方交際語言中不具備某文化信息時,就會出現(xiàn)文化交際缺損,導致相互間理解的失敗從而產生交際障礙。因詞素是語言的最小單位,又是跨文化交際的載體,因而我們暫且以詞語為例來論證地理環(huán)境對藏英文化帶來的差異性。英美國家處于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上,在愛情海與希臘半島上共同組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文化區(qū)。愛琴海和希臘半島上的優(yōu)良港口眾多,為古希臘人航海從事商貿活動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因此英美國家的語言中有大量與航海相關的詞語,如:SetSail(遠航)、DavyJones'sLocker(海底)、Sheet-Anchor(帆錨)、Colours(指船旗aship'sidentifyingflag)等,逐漸地就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文化詞匯。而藏民族自古以來就繁衍生息在素有“地球第三級”之稱的青藏高原上。在這樣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環(huán)境中,形成了許多極具高原地域特色的詞匯,如:牦牛、馬、牧場、放牧、牲畜、藏獒、酥油、糌粑等。假如英美人士去藏區(qū)旅游,好客的藏族同胞問到:Doyouliketsamba/gheetea?那么英美人士就會一片茫然,那是由于英美人士頭腦中不具備與糌粑和酥油茶有關的文化輸入,相互間就會出現(xiàn)交際障礙。兩種不同文化詞匯的產生其追根溯源都是因為兩個民族一個位于海洋地帶、一個處于高原地區(qū),反差極大的地理位置使的詞匯表達在跨文化交際中上形成了交際障礙。

(二)導致跨文化交際差異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反映在接受新知、認識客觀世界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藏英人士受各自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影響產生了不同的宗教文化,其差異往往會導致交際雙方會按照自己已有的認知模式來理解話語,使得交際受挫。英美國家的宗教思想在經歷了多神論到一神論的崇拜后,以圣經文化為精神烙印的基督教成為歐美人士主要的。在基督教中“天主是愛、愛使天人合一”是該的核心。大家以神為本,信仰上帝,認為人死后要么升入天堂要么下到地獄,注重上帝對人靈魂的拯救,是以西方宗教思想是對上帝絕對忠誠為信仰的神學思想。而藏族是個全民信教的民族,佛教自公元七世紀中葉傳入雪域高原,藏教在吸收了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后,使得藏教具有及其濃厚的宗教文化烙印。藏族人為了從輪回中解脫,因此主張普度眾生、積德行善、三世因果輪回等。這種出世思想是藏傳佛教中蘊含最為深沉的價值取向[3],這些價值觀思想賦予每一個生命的存在價值。藏英不同的所包含的教義必然是不同的,比如:受三世因果輪回思想的影響,藏族人把死后升天作為今生最大的愿望。將死者的尸體喂鷲鷹,鷲鷹食后飛上天空,鷲鷹被藏族人看作是神鳥,認為它們可以把人的靈魂帶往天堂。而英美人士葬禮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遺囑、遺言確定是土葬或者火葬,葬禮儀式多在教堂舉行。如果不熟知這些宗教文化中的內容與禁忌,那么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相互碰撞和沖突是在所難免。

(三)民族性格導致跨文化交際差異

藏英兩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淵源各不相同,無論在交際還是言談舉止等各個方面都是大相徑庭的,因而形成了各具風采的民族性格。英美人士在性格上非常具有獨立性,不喜歡別人依賴自己,也討厭去依靠別人,所以他們的獨立性主要建立在自我奮斗和獨立進取的基礎上。他們骨子里有種敢于冒險、敢于革新的性格特點,比如:他們頻繁的換工作、換住所,反之從另一面可以看出他們對新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他們他們熱情、坦率、幽默、性格外向,并且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具有非常強烈的優(yōu)越感。反觀藏族人,由于長年生活在青藏高原那樣極端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藏族人給最強烈的印象就吃苦耐勞。而那寬廣的草原又造就了他們直率豪爽,勇猛善戰(zhàn),能歌善舞的性格特點。由于受到藏教出世和因果輪回思想導向,消融了其原始宗教(苯教)主宰下的驍勇善戰(zhàn)、無所畏懼的剛毅個性。經過幾個世紀的磨蝕后,藏族人表現(xiàn)出重來世而輕現(xiàn)世、重精神而輕物質的出世性格特征。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藏英文化差異造成的民族性格差異還遠不止這些,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增強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與認同,盡量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達到真正交流的目的。

三、詮釋

藏英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如今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文化全球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不了解藏英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會影響和誤導彼此間的信息獲取,會造成雙方的交際障礙。我們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文化差異,這就要求交際者要有藏英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首先,要理性地認知英美文化,要牢牢扎根本族文化傳承?,F(xiàn)今一些藏族年輕人熱衷于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等西方國家的洋節(jié)日,而傳統(tǒng)的藏族沐浴節(jié)、望果節(jié)、雪頓節(jié)等這些最具藏族特色的節(jié)日活動同以往相比歡慶的氣氛越來越淡。在英美文化大熔爐的格局下,我們自己的文化傳承不能忘,隱藏在文化深層的價值觀是不能回避的。在文化碰撞發(fā)生時,我們要強調并維護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其次:我們還要增強其文化對比的意識,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獲得藏英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我們要深入了解藏英文化差異的根源,拓展內在的文化心理空間,把自己放在更深遠的文化背景中[4]。我們要弘揚其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以達到更好地與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目的。

四、結語

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所處的位置是如此的重要,因此認知藏英兩個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異同,挖掘藏族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排除跨文化交際模式的禁錮,建立良好的文化差異意識,使之藏族文化和歐美文化相互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史進程才會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77:88-93.

[3]李榮,李軍.藏族傳統(tǒng)文化主要成就概述[J].科技,2014(2):24-25.

第3篇: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文化移情;培養(yǎng)策略

文化移情,廣義上是指某個主體在自身的意識中,把屬于自己的精神情感賦予某個特定的客觀物象,從而能夠使得客觀外物映象自身的負荷,以及主體情思能夠真正意義上成為主體體驗的情感表現(xiàn)。此后因為文化發(fā)展因素,此概念被應用于很多領域,其中心理學將其稱之為感情移入,它廣義上有兩種概念:一是作為心理學的普通用語,也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學習者能夠相互作用;二是很多人認為的,移情實際上就是將自己置身在某個人的位置能力上。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但要求交際者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和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而且還要在交流中了解和接受其他國家民族的外來文化,自發(fā)地接納跨文化交往中的不同民族風情。只有做到對外文化的接納,消除文化中心主義的偏見,才能真正深入了解不同國家文化的不同差異,從而有效避免文化交流層面上的障礙,文化交流才能更加有效地進行[1]。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移情能力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移情是對外交往中的一個有效的交流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移情主要是通過對相關情感的認知,產生與他人情感上相接近的情感體驗,簡單地說就是思想情感上的共鳴??缥幕浑H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㈠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往中的現(xiàn)實需要

由于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不同國家和民族都有著自身的社會文化制度,如、風土人情等,這些語言和行為上的不同,使得各地區(qū)的文化差異也有所不同,習慣和語言自然也會千差萬別??缥幕浑H人員只有重視以上的文化差異,才能使自己適應以上文化,在各種各樣的文化交往過程中對自己的文化認知進行多方面調整,同時尋找交際平衡點[2],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交際過程中的不當行為,使得文化交際主體從感知和認知的層面徹底擺脫文化所沉淀的部分定向思維,用自己的文化水平以及對文化的認識去客觀感知異國文化,達到文化移情的轉變。

㈡文化移情是彰顯民族文化背景的內在需要

不同的文化移情能力,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可有效彰顯民族文化,同時利用符號學以及語言學等達到溝通的目的。對文化自身而言,不同地區(qū)以及不同國家所擁有的文化背景和特點也有所不同,要想真正提升跨文化交際主體自身的文化移情能力,就需要主體以客觀的角度,理性地感知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民族文化,提升對異國文化中價值觀、道德標準以及社會利益等各種信息的直接感知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3]。這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與價值的內在需要。㈢文化移情可以有效培育交際者正確價值觀就文化移情的培育而言,自身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價值觀??茖W有效的文化移情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交際主體較為片面的價值觀,對融入其他文化有極大幫助,是一種科學的文化價值觀。提升文化移情以及交際的積極性,不斷增強交際主體自身對文化的辯證思考以及辨別能力,科學的文化移情應該以文化價值觀為主體,使得文化能夠在移情過程中發(fā)揮自身應有的作用[4]。在本民族和本地區(qū)文化基礎上,包容異國文化,這樣就能夠使得交際的主體以最佳的情感認知態(tài)度實施溝通,也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夠從容應對交際各種情景,實際上這都是文化移情能力對不同地區(qū)以及不同民族跨文化交際的價值和作用。

二、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

㈠開展必要的文化移情訓練

對于主體而言,在跨文化中自身的敏感能力和順應能力對文化的移情能力培養(yǎng)均有著極大的作用。要想真正提升交際主體自身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敏感與感知敏感,就需要主體自身轉變思維,在文化感知與學習中將自身交際的另外一個方面,作為交際主體之外所具有的個性特征客體。交際客體和主體之間的非語言交際、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語言交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在跨文化的交際教學過程中,作為教育者一定要盡可能培育學習者科學的文化差異認知,讓學習者真正認識文化具備的多元性。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尤其是不同的文化主題、文化差異本身就客觀存在,跨文化交際實際上就需要文化移情,需要文化交際者對自身文化的認知,以及對對方文化的認知有一定的水平,使得學習者也能夠對不同的文化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不同社會制度、價值觀以及用語規(guī)范等有一定了解。教育者應當有目的地對信息以及文化實施傳播和引導。另外,教育者還需要特別重視培育學習者合理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價值觀,理性對待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所遇到的人種優(yōu)越論、種族偏見以及文化優(yōu)越論、民族優(yōu)越論[5]。所以,作為文化主體在文化移情過程中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要想真正保障跨文化交際的主體在面對超越自身的思維定勢文化差異的過程中,需要有客觀而又合理的態(tài)度對文化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這就要求教育者與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開展必要的文化移情訓練,最大限度地避免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的個人主體或者地區(qū)主體,以最為客觀的態(tài)度應對各種文化差異,這樣才能在跨文化的交際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雙贏。

㈡賞析國外的經典影視作品

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往往能夠在影視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國外經典影視作品能夠客觀直接反映影視作品中國家的相關文化特點。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用代表性相對較強的影視作品播放給學生看。學生可以通過影視作品對跨地區(qū)的文化有一個大概了解。教育者應通過有目的的提問與開放小組討論,甚至可以直接模擬影視作品中的相關場景,讓學生面對本國文化面與不同的文化場景所需要作出的相關文化反應有所準備,促使學生通過模擬尋找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文化差異,提升他們對文化差異的靈敏度,同時盡可能剖析影視作品中所能夠直接反映出來的風俗習慣、表達方式以及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習者的移情能力,提升學生對文化的認知能力。比如電影《刮痧》中,電影通過刮痧的主題,從多個方面折射出了中國和美國的文化差異,如朋友、教育以及孝道等相關定義[6]。經典影視作品從多個方面反映的不同地區(qū)甚至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其本質就是環(huán)境的差異,因此影視作品的欣賞還需要注意主體的生活環(huán)境。對于社會以及國家而言,正是因為相異的環(huán)境才導致了千差萬別的文化差異,從欣賞經典影視作品入手,對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差異進行感知,這是培育學生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㈢科學合理地開展第二課堂

對于學生而言,文化移情的能力培養(yǎng)絕對不能只限于課堂的學習,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在第二課堂中多角度了解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及表達差異,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從中體現(xiàn)民族以及文化差異。比如外語演講和歌唱比賽、跨文化知識競賽等相關活動,以及話劇、舞臺劇演出等,此類第二課堂活動均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在活動中感知文化差異,激發(fā)學生對目的語的學習認知,提高他們對目的語的敏感度。此外,科學有效的跨文化活動還能夠增加學生對跨文化的認知,在活動中培育他們換位思考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文化移情的目的。同時,學生還可以在日常閱讀以及觀看影視作品中最大限度地加深對他國文化的了解與認知。比如可以多參與涉外活動,在不斷學習與實踐中提升自身對文化認知的敏感度。作為教師還要抓住課堂之外的所有對于培育學生移情能力有幫助的機會,幫助他們擴展熟悉多元化的文化渠道,盡可能地健全他們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打破狹隘的民族文化認知,使其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㈣培養(yǎng)交際主體的文化敏感性

在跨文化交際中,所謂文化敏感性其本質就在于感知最終的敏感性。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客觀存在某些語言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是因為感知方面而誘發(fā)的。敏感性訓練的目標主要涵蓋下面幾個內容:其一,能夠使得某個人可以更加協(xié)調地洞悉自己的行為,也涵蓋自身在他人心目中是如何直接或者間接地體現(xiàn)出來的;其二,更好地理解具體詳細的活動過程;其三,在集體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判斷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文化敏感性的首要條件是,將交際客體當著和主體具有不同的個性特色的客體,即需要在文化價值觀、信仰和態(tài)度、思維方式、審美方式、行為方式多個方面直接對其差異進行同化。從語言的角度上說,移情文化在跨文化的交際中,仔細分析與感知交際客體自身的心態(tài)系統(tǒng)、社會組織以及信仰、價值觀、世界觀等,就一定能夠有目的地與科學的傳播和接受信息,最大限度降低多元文化交流中本身存在的人為障礙,能夠盡可能保障雙向溝通的質量。同時也只有在真正意義上增強文化的敏感性,不斷培養(yǎng)敏銳的跨文化感知能力,我們在跨文化的交際中才能夠自覺遵循與順應它,也才能夠逐漸提升文化的敏感性以及文化移情的能力,不斷促進多元文化之間有效的溝通與協(xié)調。

㈤培養(yǎng)文化順應能力

可以說,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文化順應能力的直接或間接的培養(yǎng)。從某種程度上說,文化順應為文化移情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缥幕浑H研究專家薩姆瓦指出,假若對完全不相同的交際主體,和所屬的完全不相同文化沒有區(qū)分,很多人往往會用各種完全不相同的方法將其復雜的感知不斷簡單化。而其中的一個重要方法是用一組完全相同的特性去表示整個群體的特征,同時也充分認定其整個群體成員均存在某些客觀的特性。此類完全不考慮不同個體差異以及不同成員之間存在的特性差異,對整個群體的特性的認定實際上就是成見。成見在某種程度上不但為感知其他人與之溝通最為直接也是最為懶惰的方法,同時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成見往往也為一種防衛(wèi)的主要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說能夠有效降低焦慮。而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成見作為我們頭腦中的直接呈現(xiàn)圖像,往往是直接僵化的,幾乎很難從主觀上改變的。當然以其作為真正的防衛(wèi)機制往往也需要進行再次考量。而最終成見會嚴重妨礙跨文化敏感性形成,導致文化移情出現(xiàn)問題。所以要真正通過文化移情的不斷有效訓練,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以自我表現(xiàn)為中心的出現(xiàn)率,以最為客觀的態(tài)度來認識或者對待跨國企業(yè)中某些多元文化。需要注意的是,在跨文化的交際中,那種極力主張非邊緣化、非領地、消解中心等有明顯特異學術話語以及理論思潮,它對多元文化語境中實施的跨文化對話往往是行不通的。必須承認的是,在多元文化必須具備的張力以及獨立的個性中開展對話,這樣就能夠形成相互理解、寬容甚至是溝通的局面,這才是采取文化移情最為科學的態(tài)度。文化的不同和主體生活的環(huán)境有巨大關系,文化移情能力的培育既離不開課堂中教師所涉及的文化差異活動,也需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充實自己的語言文化知識,參與文化實踐活動,此類方法均能有效培育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培育學生文化移情能力是一項艱巨任務,教師應該在未來的教學中不斷探索,從提升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入手,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跨文化交際者。

參考文獻

[1],張思.跨文化交際中適度文化移情問題分析———從解讀電影《蝴蝶君》說起[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64-67.

[2]劉陽.醫(yī)護職業(yè)英語溝通中文化移情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36):62-62.

[3]楊伶,李淑華.文化移情: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的優(yōu)勢載體與導入策略[J].高教探索,2013(3):88-90.

[4]周樂樂.試論自我文化的“解構”與“重構”———以跨文化移情過程為視角[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1):32-33.

[5]李志遠.文學分析中的跨文化移情———以史鐵生《我與地壇》為例[J].山花,2015(24):121-122.

第4篇: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言語交際

口譯作為一種現(xiàn)代職業(yè)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已被廣泛接受,目前由于其傳輸消息的一次性和及時性,使之成為一種快速溝通方式的。目前,口譯在國際社會中已經建立了的重要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擁有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會議的機會,以此與國際社會進行密切聯(lián)系。在這種情況下,口譯員的語言特殊技能,幫助溝通雙方克服語言障礙,成為跨文化溝通中的重要橋梁。

一、口譯與跨文化交際

(一)口譯

目前,跨文化交際已經經歷了二十個世紀的迅速發(fā)展。當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世界之間流動性的增加使人們接觸不同的文化的機會更多,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全球經濟發(fā)展更亟需人溝通的能力的支撐。在溝通的過程中,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說著不同的語言。這時候,幫助他們進行互相溝通的需要刺激了相應的職業(yè)的產生,這種職業(yè)越來越受歡迎。自然,這些人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翻譯中會經常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了克服文化障礙,口譯員在跨文化交流中受到重視,在處理難題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成熟。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迎來了世界的市場,中國的經濟得到進振興。許多大學設置了相應的課程來滿足廣闊的就業(yè)市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口譯及口譯工作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渴望成為一名合格的譯員。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旨在通過對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人們的行為的理解,達到與之溝通和感知周圍的世界的目的。我們常常有將這樣的學術研究成果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況,例如通過整合文化,來幫助心理學家更多的了解他們的患者,都是跨文化交際的應用。

將跨文化交際加以定義并開展研究,試圖了解文化對地區(qū)交際的影響??缥幕浑H作為一種人類活動其實是早有先例的。毫無疑問,跨文化的第一次發(fā)生規(guī)模并不大,當不同文化的人第一次遇到,跨文化交際產生了。例如,在中國,“絲綢之路”是中國商人與西方人之間的聯(lián)系的渠道??缥幕浑H的理論及形式已經有了超越從前的巨大發(fā)展。文化的影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豐富了傳播行為的形式,如語言或非語言的手勢及其規(guī)則和規(guī)范,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獨特的“世界觀”和對世界的認知方式。

二、口譯和跨文化交際之間的關系

一般來說,口譯有時是針對交談時語言符號的表面的解釋,其實更重要的是,口譯它涉及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這些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交流因文化的介入而變得可行。奈達曾經指出:“要完全勝任翻譯工作還需要用文化穿起閱讀的線?!笨谧g與翻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關于翻譯的一些理論也同樣可以應用在口譯實踐的指導中。

三、文化差異對口譯口頭溝通和建議的解決方案的影響

文化是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與其說口譯是一種在不同語言之間進行的活動,不如說口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口譯員除了應該具備扎實的雙語能力和廣博的知識,口譯員還應當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隨著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到來,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國際貿易和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國間的跨文化交流比以往更加頻繁。當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相遇,文化差異是不可避免的。

作為一種文化的中介,翻譯一定要掌握二元文化。如果忽略文化因素,會因不同的國家之間思想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容易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和尷尬。因此,譯員應提高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在語言和表達的差異中追求語言關系的整合。

口譯是通過語言的轉換,將消息從一種語言傳輸轉換成另一種語言。人們常常想當然地認為,一旦一個人能說兩種語言,他或她能夠對兩種語言的翻譯。事實上,口譯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跨語言的活動而成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國內外許多翻譯理論家都持有的觀點:翻譯與文化密切相關,它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強調源文本的語境意義進行翻譯,這是基于結構)和“交際翻譯”(以效果對等強調)就將兩者間的區(qū)別呈現(xiàn)于我們眼前。所有這些理論都證明了口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

文化差異的本質在于思維模式。毫無疑問,不同的思維模式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口譯中,思維模式對我們的溝通工作起著指導性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Bassnegtt B &勒費維爾.翻譯,歷史,文化[M].打印機的出版商有限公司,1990。

第5篇: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范文

[關鍵詞] 跨文化 中西企業(yè) 管理人才

一、中西方企業(yè)管理文化的比較

企業(yè)管理文化是文化對企業(yè)影響、滲透的結果,是文化融匯于管理當中而形成的文化與管理的共生體。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任何一種管理的產生和發(fā)展必然根植于一種文化,一種價值體系和社會信念中。

中西企業(yè)管理文化有著各自發(fā)展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文化底蘊決定了然不同的企業(yè)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從性質上分,中國文化屬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屬科學文化。在心理文化方面,人文文化重人性、輕器物,價值取向以道德為本位。崇尚群體意識、強調同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茖W文化重物質、輕人倫,價值取向以功利為本位。強調人權,主張個人至上。強調入與自然的對立,人與自然的索取。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差,反映在企業(yè)管理文化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決策方式不同。西方管理者決策風格具體表現(xiàn)為管理即授權、決策上奉行個人主義;中國企業(yè)管理者則完全相反,首先管理者不善于對下級進行授權,其次決策上奉行集體主義。管理理念不同。西方企業(yè)管理以“法”為重心,中國的企業(yè)管理則以“情”為特質。治理結構不同。西方經濟發(fā)達國家的公司治理結構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英、美國家的“股東加競爭性資本市場”的治理模式;另一種是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銀行導向型”治理模式。我國國有企業(yè)的股權高度集中,國有股比重仍然很大。治理結構形式上采取的是特殊二元制治理模式。判斷管理效果的標準不同。西方企業(yè)注重用效果作為衡量的標準,中國則注重動機的好壞。

二、跨文化交際的深層文化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它的深層文化包括:價值觀念。價值觀念是一種社會意識,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它可以確定個人、群體或社會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方式、生存形態(tài)和交往準則。許多學者都認為價值觀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不理解價值觀方面的差異,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際”。中美兩國因文化傳統(tǒng)等因素的差異,形成了許多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例如,個人主義是美國人的主要價值觀,而集體主義是中國人的主要價值觀。思維方式。思維是人腦反映和認識客觀現(xiàn)實的意識活動,它因人而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維方式差異更大。例如,中國人習慣于整體性思維,即把人與自然、人間秩序與宇宙秩序、個體與社會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互相影響、互相對應的有機整體。英美人把宇宙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對立,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對立的,對一切事物進行“非此即彼”式的判斷。在跨文化交際中許多人都傾向于認為對方也用與自己同樣的方式進行思維。正是這種錯誤認識,常使跨文化交際不能順利進行。文化定勢。定勢是指人們對另一群體成員所持有的簡單看法,文化定勢是指人們對另一民族或國家成員簡單看法。例如,人們常說美國人隨便,英國人保守,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呆板,這些都屬于過于一般化、簡單化的文化定勢。文化定勢對跨文化交際有直接影響,因為人們在交際時對對方行為的:預測是以自己對其文化的固定看法為基礎,定勢準確,交際就比較順利;定勢不準,交際就會失敗。非語言行為。人類的交際是通過兩種形式進行的,一是通過語言行為,二是通過非語言行為。非語言交際包括體態(tài)、體觸、時間、空間、沉默、服裝等。例如,中美對空間采取的價值取向差異很大?;魻?Hall,1991)認為空間的變化可以影響交際,起到加強交際的效果,甚至還有超越言語的作用。

三、目前中西方企業(yè)管理文化差異的現(xiàn)狀

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跨國公司往往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才能取得這些成就,文化差異便是其中最常見也最持久的一種。正如曼姆在分析北京吉普的案例時指出的:中美雙方發(fā)現(xiàn)的文化差異比任何一方在合資企業(yè)開辦之前預想的都大。許多研究表明,海外經理失敗的比例一直很高。曼登霍爾與奧登認為這一比例為25%-40%,許多美國公司每年因海外經理失敗損失約200萬美元。斯通把海外經理失敗的兩個主要原因歸結為“適應能力差”與“配偶適應能力差”。事實上,這多半是由于跨國公司沒能派遣那些合適的人去海外??死藢Α缎腋!冯s志上500家最大的公司中50家公司調查,顯示90%的公司在“技術能力”的基礎上選擇海外經理。很明顯,文化差異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企業(yè)管理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很有待于提高。

四、如何應對企業(yè)跨文化交際時的文化沖突

所謂“文化沖突”是指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間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過程。它既指企業(yè)在跨國經營時與東道國的文化觀念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又包含了在一個企業(yè)內部由于員工分屬不同文化背景而產生的沖突。

文化沖突是一種客觀現(xiàn)象,誰都無法回避也無法制止,同時文化沖擊也促進著各民族文的發(fā)展,實現(xiàn)文化的交融,使人類不斷取得進步??梢哉f,文化沖突和文化交融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對于管理者來說,關鍵就在于如何跨越文化差異的障礙,在兩種文化的結合點上。尋求和創(chuàng)立一種雙方都能認同和接納的,發(fā)揮兩種文化優(yōu)勢的管理模式。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文化沖突對管理所帶來的危害,企業(yè)跨文化管理可以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1、注重文化分析

由于文化沖突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因而進行跨文化管理首先要分析和識別文化差異。跨國公司的管理人員可以通過自我分析法、劣勢或優(yōu)勢分析法、心理需求滿足法等來分析文化差異。

2、增強跨文化意識,要加強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人們不僅要擺脫文化的約束,從另一個不同的參照系反觀原來的文化,而且要對其他文化采取一種超然獨立的立場,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企業(yè)運行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東道國的利益;更好地為東道國的消費者服務。一個跨國經營的企業(yè),必須通過跨文化的理解、參與和融合,在兩種文化的結合點上,尋求和創(chuàng)立一種雙方都能認同和接納的,發(fā)揮兩種文化優(yōu)勢的管理模式,鞏固和強化自己的競爭地位,確保企業(yè)戰(zhàn)略目標的最終實現(xiàn)。

3、根據(jù)企業(yè)特點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1)本土化策略。挑選和培訓當?shù)毓芾砣藛T,依靠當?shù)毓芾砣藛T經營國外子公司?!氨就粱庇欣诳鐕窘档秃M馀汕踩藛T和跨國經營的高昂費用、與當?shù)厣鐣幕诤稀p少當?shù)厣鐣ν鈦碣Y本的抵觸情緒,有利于東道國經濟安全、增加就

業(yè)機會、管理變革、加速與國際接軌?!氨就粱便暯恿水斒码p方的利益,也就成為跨國公司解決異國環(huán)境障礙的核心策略。

(2)文化移植策略??鐕驹谑澜绺鞯刈庸镜母呒壒芾砣藛T都由母國人員擔任。由于子公司與母國公司不存在文化差異,便于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在經營活動中信息的溝通。母國企業(yè)通過派到開發(fā)國或東道國的高級主管和管理人員,把母國的文化習慣全盤移植到開發(fā)國或東道國的子公司中,讓子公司里的當?shù)貑T工逐漸適應并接受這種外來文化,并按這種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來運行公司的日常業(yè)務。

(3)文化相容策略。以兩種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兩個不同層次:一是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在習慣上我們稱之為“文化互補”,就是在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國的文化或是開發(fā)國的文化作為子公司的主體文化。二是隱去兩者主體的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雖然跨國公司的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兩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運作中產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經營活動中卻刻意模糊這種“文化差異”,隱去兩者文化中最容易導致沖突的主體文化,保存兩者文化中比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4)文化滲透策略??鐕九赏鶘|道國工作的管理人員,基于其母國文化與東道國文化的巨大不同,并不試圖在短時間內迫使當?shù)貑T工服從母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而是憑借母國的強大的經濟實力所形成的文化優(yōu)勢,對子公司的當?shù)貑T工進行逐步的文化滲透,使母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東道國員工逐漸適應了這種母國文化并慢慢地成為該文化的執(zhí)行者和維護者。

五、中西企業(yè)管理文化差異的解決:培訓的作用

解決中西管理文化差異的手段很多,各人的看法也不盡一致,不過,培訓是公認的一項基本手段。倫納德早就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訓當是人力資源發(fā)展的重心所在。一家著名的獵頭公司的高級主管路易斯也認為目前的主管培訓應著力培養(yǎng)目光長遠、能應對多種不同文化的經理人員。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的宗旨是消除文化沖突,具體來說,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減輕跨國公司可能遇到的文化沖突,使之迅速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并發(fā)揮正常作用;促進跨國公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對公司經營理念及習慣做法的理解;維持組織內良好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維持公司信息流的暢通及決策過程的效力;加強團隊協(xié)作精神與公司凝聚力。不僅如此,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與其他培訓一樣,都被越來越多的用于留住企業(yè)所需要的人力資源。這是因為公司投資提供培訓,不僅是對業(yè)績出色的員工的鼓勵,而且也顯示了公司對員工長期發(fā)展的關注,因此,它在削減文化沖突的同時,也使公司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跨國公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主要有兩種基本的途徑。一是通過公司內部的培訓部門及培訓人員進行培訓;二是利用外部培訓機構,如大學、科研機構、培訓公司等進行培訓,針對協(xié)調文化差異的培訓,不少公司傾向后一種培訓方式。這是因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訓不涉及到技術或商業(yè)秘密,而且如果企業(yè)規(guī)模較小,或是一次參加培訓的人數(shù)不夠多,采用這種方式還可以降低培訓成本。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的主要內容有:對文化的認識;語言學習;接受、包容文化差異;文化敏感性訓練;跨文化溝通及沖突處理;建立學習型組織;建立跨文化差異的共同價值觀;地區(qū)環(huán)境模擬等。

第6篇: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范文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外漢語專業(yè) 培養(yǎng)新模式

1.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強,對外漢語專業(yè)已成為高校近年來迅速發(fā)展的專業(yè)。對外漢語作為跨文化語言學習,承擔著語言傳播和文化傳播的雙重使命,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學生將來所從事的工作與跨文化交際關系密切,肩負著對外文化交流,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使命。因此,如何培養(yǎng)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前我國高校教育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本文參考以往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資料,探索并嘗試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構建對外漢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實驗模式,以促進對外漢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2.對外漢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

2.1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層次性

Hanvey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分為四個層次(胡文仲,1990);李映(2002)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分為四個層面:熟悉了解外國文化知識,理解文化中的價值觀部分,正確評價中外文化的差異,以及靈活運用語言與文化知識進行跨文化交際等四個不同步驟。文秋芳等人(1999)提出了包括前人提出的交際能力以外的間距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跨文化交際模式。許力生(2000)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分為特定文化的交際能力和跨文化的能力培養(yǎng)兩個層面。高一虹(2002)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與超越》一文中探討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幾種重要模式,并對文化的跨越與超越進行了比較。綜合借鑒各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過程和層次的分析。付天軍(2010)在借鑒Patrick(2004)文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了解,參與,比較與對比,以及調整四個相互關聯(lián)的過程。

2.2對外漢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

對外漢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是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行為能力和社會性發(fā)展能力,即通過了解、理解、評價和運用四個層次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從而培養(yǎng)出合格的跨文化人才。

3.對外漢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新模式:認知、對比、合作、實踐

筆者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教學條件和教學管理五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并設計了培養(yǎng)模式。

3.1語言文化認知。包括了解掌握本族語言文化和外國語言文化的同時,還要認知兩種語言的深層文化,即社會結構,思想意識,政治體制,社會價值取向等,盡量豐富社會文化知識,挖掘文化內涵,以便更好地認識不同文化。

3.2跨文化對比。跨語言跨文化交際要獲得成功,就必須注意漢英兩種語言在語用方面的文化差異,在學習使用過程中自覺地將兩種語言進行語言語用文化對比,積累語用對比方面的知識,熟悉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好地使用兩種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

3.3合作學習。在理論的學習和實際生活及課堂模擬的跨文化交際中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知識進行跨文化交流活動,以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調整認識、情感和行為,以合作的心態(tài)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3.4實踐運用。創(chuàng)造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運用所掌握的語言文化知識,解決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問題,實現(xiàn)有效交際。除了課堂模擬環(huán)境,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外教、留學生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半自然”交際環(huán)境,通過與不同文化背景參與者的互動,觀察交流與溝通,親自感受文化差異,得到跨文化交往的熏陶,在反復實踐中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感受文化的異同,具備一定的文化敏感性。

4.結語

在對外漢語專業(yè)的英語教學中進行西方文化的傳播和滲透,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是時代的要求??缥幕虒W應當貫穿在整個語言教學過程中,并逐漸增強和逐步深入。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跨文化的內容,有利于學生打開眼界,開拓思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得到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備一種新的文化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利用新模式進行跨文化學習,有利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實踐中理解掌握語言文化,學到純正、地道的英語,并在獲得流暢的運用英語進行語言交際的能力的同時,實現(xiàn)由西方文化的學習者到傳播者這樣一個角色的轉變。

參考文獻:

[1]付天軍,陳鳳然.單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的構建[J].東岳論叢,2010,8.

[2]高永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調查和對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1.

[3]李建萍.合作學習對二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的研究[J].外語學刊,2012,3.

[4]李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層次性[J].東岳論叢,2006,3.

第7篇: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溝通;非語言交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03-0279-02

跨文化(Cross-culture),指兩種或多種不同文化交遇時的狀態(tài)和現(xiàn)象,跨文化溝通(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發(fā)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個體之間的溝通。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文化溝通成為當今各個國家實現(xiàn)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美國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跨文化溝通中,語言交際占交際行為的7%,而非語言交際,即指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所傳遞的信息則高達93%,非語言交際信息比語言交際信息更為真實和可靠,更能反映一個人的內心活動、真實想法和價值觀念,在跨文化溝通中起的作用更大。

一、跨文化溝通中的非語言交際差異

在跨文化溝通中,非語言交際會出現(xiàn)各種理解偏差使溝通受阻,因此需要對跨文化溝通中的非語言交際差異進一步研究和探索。非語言交際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體態(tài)語差異、副語言差異、客體語差異和環(huán)境語差異四個方面。

1 體態(tài)語差異

體態(tài)語言是社會個體同外界交流感情、傳遞信息的全身或部分身體有意或無意中做出的各種表情和肢體動作。每一種表情、姿勢和動作在不同文化和情景中都有不同含義。不同的身體語言可以表示相同的含義:同樣表示自殺,在日本是用手模仿匕首刺向自己的腹部;在美國卻是模仿手槍射向自己的太陽穴;而在中國則一般是低頭吐舌模仿繩索吊死自己。相同的身體語言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同樣是“OK”的手勢,美國表示順利;日本表示金錢;法國表示零的符號。體態(tài)語言常在一定文化環(huán)境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社會個體常常不自覺地遵循長期形成的習慣,沒有對錯、優(yōu)劣之分,需要入鄉(xiāng)隨俗,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2 副語言差異

副語言又稱為類語言或者伴隨語言,是伴隨話語發(fā)出的無固定語義的聲音,它通過音質、音量、音調、語速、語調和清晰度,表達不同的情緒和情感。與英美國家相比,中國人更喜歡“高聲喧嘩”,英美國家的人普遍感到中國人談話聲音過高,中國餐館里人們在嘈雜人聲中相互高喊,以便讓對方聽到,打電話可以判若無人地高聲說話,西方國家比較注重自己的隱私和他人的領地,在相應場合多低聲細語,這既是個人隱私也是對他人隱私的保護和尊重。

3 客體語差異

客體語指人們在物質上一切有意和無意的展示,例如衣著、化妝品、家具等,這些物品具備實用性和交際性雙重功。中國人對個人物品觀念相對淡漠,將個人物品視為“身外之物”,“名似云煙金如土”、“千金散盡還復來”都力圖在私有財產上表現(xiàn)得慷慨大方,而美國人對物權極為重視。中國孩子弄壞了父親的手表,受到責罰的原因是不愛惜東西,而美國父親責罰的原因則是孩子侵犯了他人的財產權。這些生活細節(jié)都典型反映了東西方客體語的差異。

4 環(huán)境語差異

環(huán)境語也是非語言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社會個體受環(huán)境影響的同時也影響著環(huán)境,這些環(huán)境因素都可以提供非語言交際信息,展示交際者的文化特性。比如,中國年長的女教師看到學生在冬天穿著單薄,會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去觸摸學生的外套,提醒學生多穿衣服。英美留學生對這種舉動非常反感,因為在西方國家,不能隨便觸碰別人的身體,否則會被視為是侵犯行為,在異性之間,還可能被視作性騷擾,如果對方認為自己受到侵害,甚至可以訴諸于法律。因此,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活基礎,都有自身的價值判斷,因此,在跨文化溝通中,交際雙方都要尊重彼此的民族文化習慣,注意非語言交際的差異。

二、跨文化溝通中的非語言交際差異原因分析

1 生產方式――農耕社會和工業(yè)文明的差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耕社會和工業(yè)文明的差異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非語言交際差異的根本原因。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中,長期的小農經濟限制了社會個體對財富的追求,財產意識相對淡漠。而西方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激發(fā)了整個社會對財富的渴求和欲望,發(fā)達的工商業(yè)培植了社會個體的商品意識和私人財產意識,生產力發(fā)展程度的差異導致東西方對客體語的理解差異,并將這種差異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文化傳統(tǒng)――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差異

東方國家一直實行高度集中的統(tǒng)治制度,“大一統(tǒng)”的集體觀念根深蒂固,而西方很多是多民族混居的移民國家,為社會個體提供了自由發(fā)展空間。東方文化無一例外地倡導“自我壓抑”,因此受其影響,社會個體無論是體態(tài)語、客體語和環(huán)境語,都力求集體的一致性。西方文化鼓勵個人追求權利、崇尚自主,在體態(tài)語、客體語和環(huán)境語上,鼓勵個體展示個性,標榜自我。

3 思維方式――直線形和螺旋形的差異

不同文化影響社會個體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個體思維方式迥然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線形的,他們認為這種方式節(jié)約時間,是對彼此的理解和尊重。東方人的思維是螺旋形的,表達方式更為含蓄委婉,習慣迂回間接地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西方人習慣用“腦”思考問題,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人注重用“心”思考問題,重視直覺感受。文化差異造成了思維方式的不同,而思維方式的不同,又會進一步擴大文化差異。

三、跨文化溝通中超越非語言交際差異的方法和途徑

1 加深對非語言交際差異的了解及民族間的尊重

社會個體生活在自己的文化環(huán)境中,受到本土文化的長期影響和教化,形成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模式,久而久之形成傳統(tǒng)。由于文化差異,非語言交際表達的含義不盡相同,同一動作和行為會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個體理解為不同的信號和不同的信息,因此,“入國問忌,入鄉(xiāng)隨俗。入門問諱”,在跨文化溝通中了解和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差異,以積極和平等的態(tài)度尊重不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增加跨文化溝通的有效性。

2 有意識地接受和適應非語言交際差異

每一種文化中都有其獨特的非語言交際標準,這些非語言交際又豐富了文化內容。同樣是贈送禮品,中國人逢年過節(jié)經常送禮,講究“禮輕情意重”,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非常用心。以示尊重對方。但在講究法制的歐美國家,禮品過重反而會招致誤解,甚至是訴訟之災。新加坡政府職員不得接受任何禮品;美國法律只允許對禮物減收25美元的稅額;給法國人送禮不要帶有公司標志的禮品,以免有占公家便宜的嫌疑。因此,在跨文化溝通中不僅要了解和理解非語言交際差異,而且要不斷調整來適應這種差異。

第8篇: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范文

關鍵詞: 跨文化意識 外語文化課程 文化教學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基礎和前提,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外語界的相關討論多集中在外語語言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上,而且,對跨文化意識的內涵鮮有闡釋。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外語公選課程及后續(xù)課程中文化課程不斷增加,探討外語文化課程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顯得尤為必要。

二、跨文化意識的內涵

什么是跨文化意識?Hanvey將跨文化意識分為四個層次:在第一層次,學習者對于表面或明顯的異國文化特征有所了解,其反應通常是新奇但不理解;在第二層次,學習者對于異國文化中與本國文化存在顯著差異的細微而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有所識別,其反應通常是認為不可置信,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個層次,學習者通過理性的分析,認為與本國文化有著明顯差異的異文化特征可以理解;在第四個層次,學習者通過深入體驗異國文化,能夠做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fā)感受其文化。Hanvey認為,學習者達到第三層次還不夠。盡管要達到第四層次很不容易,但學習者應該努力達到第四層次的部分要求。[1]Hanvey的論述很強調學習者對異國文化的了解,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實際上,在了解異國文化、理解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知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者對母語文化和異國文化的理解是相互促進的。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外語界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問題討論的深入,我國學者對跨文化意識的認識更加全面,對跨文化意識內涵的闡釋更為豐富。張伊娜認為外語教育中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但是,跨文化意識絕不單純指對異文化的敏感性,它至少應該包括文化平等觀念、從交際對方的角度來評價和理解其不同于交際者本國文化的文化觀念和行為、傳播中華文化及文化融合意識。[2]高一虹認為我國的外語教學需要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理念,即以文化意識培養(yǎng)為中心,注重態(tài)度和情感層面,不局限于目的語文化。所謂文化意識,指的就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tài)度,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這種文化意識應能幫助學習者主動地獲取、深層次地處理文化知識,并在跨文化交際行為方面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3]在全球化大環(huán)境下,這種不局限于目的語文化,超越具體文化的全新的文化意識,其意義尤為深遠。

三、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外語文化課程具體承擔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任務。要想通過系統(tǒng)的文化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努力實現(xiàn)從文化“跨越”到文化“超越”的轉變,外語文化教學就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而且要重視其文化平等意識、多元文化意識和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1.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yǎng)。德國學者Alois Moosmuller將跨文化交際的環(huán)境分為國際化語境和多元文化語境。前者主要指跨國公司和機構的人員調配和工作合作及國際學生的交流;后者側重多元文化社區(qū)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共處。在國際化語境中,由于人們普遍認為自己具有全球視野,文化差異的影響不太重要,故而應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由于人們對文化差異通常過于敏感,總是刻意地維護自己的文化身份,故而需要敦促人們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和平共處。[4]可見,交際者無論是處于哪一種交際環(huán)境,都需要增加對不同文化的了解,以便正確理解和對待不同的文化。

在外語文化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可通過專題講座、專題討論、視頻觀賞、課程論文等途徑引導學生探究中西方文化在風俗習慣、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通過對比分析揭示文化差異的根源,使學生更加深刻和透徹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只有進一步提高文化差異意識,充分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尊重和寬容異國文化,減少乃至消除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沖突,在跨文化交際中才能既不過分堅持自己的文化,又不過分依從對方的文化,以致喪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2.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Lustig和Koester在論述跨文化能力時強調:“作為21世紀的公民,任何人都已無法抉擇是否要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相處或工作,唯一能決定的是自己該怎樣與他們相處或共事?!保?]經濟全球化決定了文化的多元共存,教育國際化則使多元文化走進了校園。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跨文化交際必然是多元的。外語文化課程應幫助學生接觸不同的文化,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全球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將跨文化教學等同于目的語文化(即英美文化)教學,則不利于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外語文化教學不能局限于特定文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內容上應以英美文化為基點,兼顧其他英語國家的文化,合理取舍和適當延伸,努力提高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

3.文化平等意識的培養(yǎng)。王宗炎在《自我認識與跨文化交際》一文中指出:在對待本國文化和語言及異國文化和語言的問題上,強國或強大的民族傾向于自高自大,這是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弱國或弱小的民族傾向于自卑,這是懼外心理(xenophobia)。[6]民族中心思想強烈的學習者則往往處處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不自覺地以本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異族文化的一切,容易對異族文化產生偏見和敵視。而對本國文化感到自卑的學習者往往會認為異族文化處處比本族文化優(yōu)越,容易對異族文化盲目崇拜。顯然,這兩種思想使得學習者無法正確地看待異國文化,都不利于其跨文化學習和跨文化交流。

因此,在外語文化課程開課之初,就要提醒學生注意兩種思想的存在,幫助學生認清其危害并樹立文化相對論的思想,使學生認識到文化之間只有相同與不同,而無優(yōu)劣。在課程中,要根據(jù)授課內容適時引導,引發(fā)學生思考,展開文化討論,從而使學生在跨文化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文化認識,有意識地減少和消除兩種思想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4.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學習者所具有的本國文化知識和所掌握的異國文化知識都是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母語文化,才能深入進行文化比較,加深文化理解,客觀、全面和正確地審視各國文化。因而,學習者必須重視本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同時,跨文化交際是一種雙向活動。交際得以實現(xiàn)的三個要素,即交際的場合(setting)、談話的內容(topic)和交際的參與者(participant)無一不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交際中的雙方既有可能因缺乏對對方文化的了解而出現(xiàn)交際失誤,又有可能因無法用外語表述本國文化而導致交際中斷。因而,學習者還要重視提高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在外語文化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發(fā)揮母語文化在異國文化學習中的促進作用,鍛煉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平等交流意識。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活動中只有既熟悉對方文化,又向對方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還在學習、借鑒和吸納異國先進文化的同時能介紹、傳播和弘揚本國優(yōu)秀文化,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

四、結語

外語文化課程是實施文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外語文化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文化平等意識、多元文化意識和主體文化意識,使其具有多重文化意識,有利于將其培養(yǎng)成真正意義上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當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真正獲得跨文化意識需要學習者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比較、理解和反思不同的文化。

參考文獻:

[1]Hu wenzhong.Selected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unan:Hunan Education Press,1990:227-243.

[2]張伊娜.外語教育中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及其內涵.[J].國外外語教學,2000,(3):28-31.

[3]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和“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27-31.

[4]張紅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學術思想,推動跨文化研究學科發(fā)展.[J].外國語,2010,(6):49-53.

[5]Lustig M W,Koester 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5th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2.

第9篇: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商務英語教學;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319-02

引言

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使各國人民間的往來日益頻繁。中國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在世界經濟中所起作用的增大以及中國企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都使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商務往來日趨頻繁。為了有效地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進行商務交往,中國急需提高商務領域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旨在為社會輸送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的高等學校商務英語教育而言,如何在教學中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近年來受到外語教育領域的重視。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2000年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第4條教學原則中就明確規(guī)定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在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除了強調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準確性,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從而適應日益廣泛的國際交流需要。《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也規(guī)定:“大學英語教學還應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借鑒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提高文化素養(yǎng)”。由此可見,不論是英語專業(yè)教學還是大學英語教學,除了傳授學生語言知識,更重要的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這一工具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文化無所不包、無處不在。交際作為一個語言和非語言的使用過程涉及個人的生理和心理,認知和感知以及社會文化環(huán)境??缥幕浑H簡單來說就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相互交流。由于文化和交際本身就是兩個內容豐富的概念,所以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內容也十分廣泛,包括語言、文化和交際的關系、文化分析的層面、跨文化交際過程、不同文化的對比研究、非言語交際和跨文化調適等。其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既是跨文化交際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時也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目的。

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提出,他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能力(linguistic performance)。交際能力有四個重要參數(shù),即語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及實際操作性,其中適合性和得體性的實質是語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處于核心地位。

Ruben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具備某一環(huán)境中的個體為了實現(xiàn)某性格,目標及期望所應具備的同樣的獨特活動方式的能力。美國社會語言學家Rogers提出了“三大交際原則”:學會從對方的角度看待事物;學會從對方的角度感受事物;學會從對方的角度了解世界。這三大交際原則的實質反映在商務交流中就是語言使用者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缥幕虅战浑H能力包括:信息獲取的技能與策略;處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際關系的能力;具備跨文化交際者應具備的自我素質調節(jié),對文化差異高度敏感,對商務規(guī)則運用自如;語言得體性的正確選擇,對非語言行為有高度的意識性;對交際文化取向、價值觀念、世界觀、生活方式等相關知識有所了解。

二、目前商務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上存在的問題

為了滿足國家對復合型商務人才的需求,全國多所院校都開設了商務英語課程,旨在為國家培養(yǎng)和輸送既具備豐富的商務知識又能夠熟練使用英語進行商務交際的人才。但是由于商務英語教育在中國發(fā)展的時間較短,因此在培養(yǎng)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存在不足,阻礙了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1.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由于商務英語方向課程開設的時間較短,所以在課程設置上,商務英語還需繼續(xù)完善。目前的商務英語課程設置受傳統(tǒng)的“英語+商務知識”培養(yǎng)模式的影響,主要以商務理論和語言知識類的課程為主,文化方面的課程較少,影響了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2.教學中過度重視語言和商務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文化滲透。當前的商務英語教學中,文化知識與英語和商務知識并沒有被有機地結合起來,忽視了文化教學對學生掌握語言和商務知識的重要促進作用。大量的商務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詞匯不僅使學生將主要精力用在消化吸收它們上,也極易導致教師的教學重點向專業(yè)知識偏移。教師在課堂上只教授與課本中某些篇章或詞匯相關的淺顯的文化知識作為背景知識的補充,完全忽略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3.教學手段較單一,相關課外活動較少。目前的商務英語教學仍采取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討論為輔的方法。供學生參與、切身感受、理解文化差異、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堂和課外活動較少,導致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處理能力差。

三、商務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中國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商務英語作為實踐性強的專門用途英語,在教學中除了語言、商務和文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士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結合培養(yǎng)目標,完善課程設置。商務英語課程中除了商務語言和商務知識類的課程,還應適當增加中外文化類課程作為選修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要從對比的角度讓學生了解各國的文化差異,特別是這些差異對國際商業(yè)文化和商務行為的影響,為學生今后的跨文化實踐打下文化知識基礎。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商務英語教師應做到精通“雙語言”、“雙文化”,熟悉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到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去參加相關的講座、培訓等進修項目,深入了解英美人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進行比較研究。

3.改進教學方法。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上,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具體來說,可以利用反映商務文化沖突的典型案例,使學生通過討論了解并歸納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通過角色扮演創(chuàng)造文化氣氛,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通過主題演講、影音材料、邀請國外專家講座等方法對外國商務文化進行介紹。

4.完善實踐教學體系。Larry Samovar、Richard Porter和Lisa Stefani主張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學以致用,認為學習者應該學習那些能幫助他們應付各種場合、各類人際關系的技能。實踐不僅對培養(yǎng)學生的商務技能至關重要,也有利于學生親身體驗文化差異對商務溝通的影響??缥幕浑H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包涵多種因素,除了語言能力,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和實踐,還有一些適用于任何不同的文化之間交際的習慣和技巧。在課堂教學之外,還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安排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跨文化交際的活動,如各類國際交易會、國際博覽會、國際展銷會、國際研討會及其他涉外活動,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接觸,親身觀察和體驗文化差異,提高文化敏感性,學習和運用跨文化交際的技巧,增強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5.創(chuàng)建科學教學評價體系。改變傳統(tǒng)考試制度,創(chuàng)建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科學教學評價體系,將學生學習的重點從死記硬背語言知識和商務理論及文化知識以通過筆試考試轉移到在各種課堂和課后活動中提高自己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上來。

結束語

就業(yè)市場對人才國際化要求的不斷更新使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從世界各國企業(yè)的國際經營實踐來看,注重文化差異,合理解決文化沖突是企業(yè)跨國經營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缥幕虅战浑H的成功,除了要求商務工作者具備必備的商務技能外,還應該有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并具有在不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處理商務的綜合能力。當前的商務英語教學不但要注重英語語言的培訓,更要注重導入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這既是商務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方向,也是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 Hymes,D.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G]//In Pride,J.B.& J.Holmes (eds.),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269-293.

[2] Richards,J.C.& T.S.Rodgers.1986.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Ruben,B.D.1976.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1,334-354.

[4] Samovar,L.A.,Porter,R.E.& Stefani,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

search Press.

[5]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選讀[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