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范文

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范文

一、農業(yè)經濟的基本概念

農業(yè)經濟的基本概念可以簡單地進行如下定義:研究農業(yè)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運動科學規(guī)律,稱為勞動經濟學,主要指的是經濟發(fā)展依賴于勞動力資源的占有以及配置。從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農業(yè)的經濟主要指的是農業(yè)生產和生產力的科學,其農業(yè)經濟活動的關系是圍繞著優(yōu)化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來開展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所以,我們必須要緊緊抓住農業(yè)經濟的核心內容,明確其目的和使命,對農業(yè)經濟概念進行詳細的理解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和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

按照經濟學的原理,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任何形式的經濟發(fā)展必須要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才可以取得積極的成果。在經濟發(fā)展的過程當中,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作用非常明顯,對農業(yè)經濟的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對于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我們必須要讓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過對農業(yè)經濟勞動力資源的理解

勞動力資源在農業(yè)經濟中是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它是傳統(tǒng)的農業(yè)經濟或是現(xiàn)代的農業(yè)經濟,要實現(xiàn)勞動力資源的快速發(fā)展就必須要正確理解和了解勞動力資源優(yōu)勢,理解農業(yè)經濟的概念并學會利用于勞動力資源。所以,我們需要從勞動力資源的理解方面著手,對農業(yè)經濟的整體概念進行細化。

(三)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一定要實現(xiàn)勞動力以及自然資源的配置優(yōu)化

從農業(yè)經濟的概念出發(fā),在發(fā)展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是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配置優(yōu)化。所以,我們必須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理解農業(yè)經濟的概念,在實際開發(fā)的過程中注重勞動力在農業(yè)經濟和自然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作用,使農業(yè)經濟實現(xiàn)快速健康的發(fā)展,提高效率。

二、經濟學原理在農業(yè)經濟發(fā)展中的開發(fā)和利用

我國對于農業(yè)經濟的關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強的,農業(yè)經濟在實際發(fā)展的過程中同時也不斷提高了自己的發(fā)展水平,尋找可靠的理論依據(jù)。從當前的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形勢分析,已逐步學習并使用經濟學對農業(yè)經濟實踐進行指導,實現(xiàn)了農業(yè)經濟又好又快的發(fā)展態(tài)勢,切實提高了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站在實踐的角度出發(fā),經濟學原理對一些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用,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見,我們必須根據(jù)經濟原理指導發(fā)展農業(yè)經濟。經濟學原理在農業(yè)經濟的利用及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

(一)經濟學原理指導了農業(yè)對經濟的發(fā)展,為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性的指導

傳統(tǒng)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步伐緩慢,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學習如何使用農業(y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經濟原理。指導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實踐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并成為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主流,經濟學的作用也是越來越具有明顯的指導意義。

(二)經濟學原理的發(fā)展方式優(yōu)化了農業(yè)結構,促進了農業(yè)經濟的高效發(fā)展

經濟學原理的意義是對現(xiàn)有的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結構進行了優(yōu)化,對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具有指導的作用,經濟學原理可以及時調整農業(yè)經濟結構的變量結構,并且確保了發(fā)展結構的優(yōu)化,大大提高了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效率。所以,這一點被視為經濟學的原理對于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有大力地推動作用。

(三)經濟學原理為農業(yè)經濟發(fā)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在中國,由于地區(qū)之間的經濟發(fā)展是不是平衡的,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環(huán)境與地區(qū)的不同導致了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農業(yè)經濟中如果不及時解決,將制約農業(yè)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不能達到提高農業(yè)經濟效益的作用。所以,對于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許多地方都學會了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經濟學原理對于農業(yè)經濟的直接作用

使用經濟學原理對發(fā)展農業(yè)經濟進行指導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使用的經濟原理指導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可以讓農業(yè)經濟取得了良好的發(fā)展成果、發(fā)展規(guī)模和發(fā)展成效。

(一)經濟學原理直接促成了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健康、快速

經濟學原理在農業(yè)經濟中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從當前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形勢分析,經濟學原理有效地指導了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對于農業(yè)經濟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進了農業(yè)經濟的健康、快速的發(fā)展方向。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發(fā)揮此積極的作用。

(二)經濟學原理直接促成了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其高效發(fā)展

中國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最終目標是提高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有效性,讓農業(yè)經濟產出和經濟增長被快速實現(xiàn)。而這些目標的達成是應該依靠經濟的使用原理,從當前中國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情況分析,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可以實現(xiàn)了農業(yè)經濟朝著高效的農業(yè)經濟發(fā)展,促使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有效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第2篇: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范文

金融危機給國際金融乃至國際經濟提出了創(chuàng)新和監(jiān)管之間乃至私有制與公有制之間張力的新課題。這一新課題的普遍性必然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中以特殊性的具體歷史形式表現(xiàn)出來。當下中國經濟,就形態(tài)而言,已經走上新常態(tài),就運行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走上市場決定階段。這些情況必然向正在生成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提出一系列新問題。因為完全回避當下問題的教學活動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西方經濟學》作為中國高校經濟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其教學中對這些問題做出或多或少的思考。

一、教學目的:培養(yǎng)有歷史感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公民或新一代經濟學人

后金融危機時代《西方經濟學》在中國的教學目的是什么?這是思考《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前提。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諾德豪斯先生認為,《西方經濟學》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品行良好的資產階級社會公民或新一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人,這一見解合理地提出了培養(yǎng)品行良好的公民或新一代經濟學人的教學目的。

不僅《西方經濟學》教學有其前提,而且《西方經濟學》本身也有其前提,只有明了《西方經濟學》本身的前提,才能明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保羅?薩繆爾森在《一個折中主義者的宣言》中稱自己的經濟學思想是“有限的折中主義”,這一“有限的折中主義”的前提是“現(xiàn)代混合經濟”[1]21,23,這就是一個證明《西方經濟學》本身也有其前提的證據(jù)。

根據(jù)社會存在決定意識的原理,《西方經濟學》的前提是社會的人類生活于其中的經濟制度,正如保羅?薩繆爾森所說:“漫游了經濟學領地之后,我們的心得是,無論是無管制的資本主義制度還是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二者都不能有效地組織起一個真正現(xiàn)代化的社會。這一點已為經濟史所證實?!盵1]22同樣地,根據(jù)社會存在是歷史的產物的原理,社會的人類生活于其中的經濟制度也是歷史的產物,這就是說,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都是歷史的產物:第一,無管制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歷史的產物。這是馬克思在其一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中反反復復地向人們證明的一個事實。資產階級經濟學從根本上否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歷史的產物,從而表明了其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屬性,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就曾經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經濟學理論的資產階級立場。第二,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也是歷史的產物。林毅夫、蔡■、李周在《中國的奇跡:發(fā)展戰(zhàn)略與經濟改革》一書中認為,傳統(tǒng)的計劃體制形成的原因是政府在資金稀缺的條件下為了實現(xiàn)重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的目標而做出的選擇,這就證明了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也是歷史的產物。①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也是歷史的產物。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實現(xiàn)人民自由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在生成之中。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了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了資本家為首的社會。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工業(yè)生產力和城市生產力有了大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收入分配問題、環(huán)境問題等,這些問題的發(fā)生有其必然性,但也不是沒有可供減輕甚至避免這些問題的措施可用。馬克思提出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理,人們沒有徹底學會。我們學習《西方經濟學》,一定要著眼于《西方經濟學》本身,即我們生產和生活于變化中的經濟制度,才能明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從人類史的角度看,正在生成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比較起來,顯然是初升的太陽。

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意義在于,人們在見證了西方經濟學在預防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方面的缺陷之后,開始了進一步創(chuàng)新西方經濟學思想和方法的過程,這是西方經濟學的機會。后金融危機時代在中國傳授《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有歷史感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或新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人。學習《西方經濟學》的中國大學生,只有明了人們生活于或者曾經生活于其中的經濟制度的歷史性(即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正在生成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性),從而有歷史感;只有明了經濟制度的歷史性對新一代經濟學人創(chuàng)新思維的挑戰(zhàn),從而有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才能實現(xiàn)其教學目的。

二、教學內容:中國經濟問題引出的概念、方法和思想

教學內容構成教材,教材內在地有邏輯推論與經驗事實的一致和內部邏輯的一致。根據(jù)社會存在決定意識的原理,“教材”也有兩個層次的含義:首先,當下人們生活于其中的正經歷著變化的經濟制度是《西方經濟學》的第一手教材。其次,人們借以分析這些經濟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是《西方經濟學》的第二手教材。

明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有歷史感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或新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人之后,我們討論一下《西方經濟學》教材的選擇問題。在《西方經濟學》教材的選擇上,就第一手教材而言,依據(jù)歷史的順序考察,它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依據(jù)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就中國的教師和學生而言,這第一手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不僅如此,這三個內容是相互關聯(lián)的,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生成的前提,而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都是在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挑戰(zhàn)中生長起來的,因此,這三個部分構成一個整體。

就第二手教材而言,因為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都是中國化的產物,而又是對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批判性研究的產物,所以,我們要選擇借以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作為《西方經濟學》的第二手教材的內容。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分析必然表現(xiàn)為對一個個中國經濟問題的分析,對一個個中國經濟問題的分析又必然引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及其體系的分析。顯然,最理想的教材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研究和敘述主體的教材,在研究和敘述這一主體的過程中不斷地回應對過度管制的中央計劃體制和無管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經濟分析。這樣的教材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有學者研究認為,可以借用西方經濟學的分析工具研究中國改革有的問題,特別地,可以借用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研究中國改革中的政府行為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問題,這些研究成果已經在豐富和發(fā)展西方經濟學,使西方經濟學真正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經濟科學。而筆者認為:第一,以中國經濟問題引出的概念、方法和思想,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研究和敘述主體展開《西方經濟學》教材;第二,中國的經濟問題不同于歐美的經濟問題,現(xiàn)在如此,將來也如此,因為中國的經濟制度不同于歐美的經濟制度,這就決定了我們可以參考借鑒但不可以直接選用引進版的歐美《西方經濟學》教材[2]。

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第3篇: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創(chuàng)業(yè)教育;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0-05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206-02

創(chuàng)業(yè)教育不是單純地教學生如何創(chuàng)業(yè),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意識,完善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知識結構,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思想,使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能力潛移默化地生成是達到上述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我國高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實施狀況

(一)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學科基礎薄弱,高校缺乏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系列課程

創(chuàng)業(yè)教育在西方國家的大學中已有較長的歷史,高校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通過開設系列課程,傳授創(chuàng)業(yè)知識和技能。例如,美國的某些大學中開有“企業(yè)經營計劃”等課程;法國的某些大學有“企業(yè)創(chuàng)辦學”等課程。我國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僅在部分高校進行試點,試點也主要停留在就業(yè)指導層面上,幾乎沒有開設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課程,很難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素質,更沒有在校園內形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濃郁氛圍。

(二)對高校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認識不統(tǒng)一

從總體上來說,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創(chuàng)業(yè)教育意識較為淡薄。從中國高等教育對創(chuàng)業(yè)教育理念的正式回應(1999年)至今已有數(shù)年之久,但從目前高校師生的思想狀況看,存在認識不統(tǒng)一、不到位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出以下幾種認識誤區(qū):第一,大學生在校期間只需學好專業(yè)知識,無須創(chuàng)業(yè)教育。第二,創(chuàng)業(yè)教育主要針對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大部分學生難以涉足。第三,創(chuàng)業(yè)教育就是培養(yǎng)企業(yè)家。

(三)問題的根源:教育中缺乏創(chuàng)業(yè)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業(yè)教育中存在上述問題的根源在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缺乏創(chuàng)業(yè)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教育模式上,搞統(tǒng)一的剛性教育計劃;教育內容上,以專業(yè)為中心,以行業(yè)為目標,知識結構單一; 教育方法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沒有立足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上種種教學上的弊端,造成社會所需的具有良好的創(chuàng)業(yè)能力、鮮明個性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人才嚴重不足,現(xiàn)有的大多數(shù)畢業(yè)生只能被動求職,缺乏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

二、西方經濟學課程的開設和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關系

(一)學習西方經濟學為完善創(chuàng)業(yè)知識結構打下基礎

西方經濟學在經濟類學科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經濟類學科的理論基礎,它在不同程度上構成許多經濟、管理類學科和課程如市場學、財政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的基礎。即使技術性比較強的學科和課程如會計學等,它們也不能完全脫離基礎理論。

以上及相關課程的學習是增加經營、管理類知識的重要途徑。經營、管理類知識是創(chuàng)業(yè)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即便是非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創(chuàng)業(yè)知識結構,學習西方經濟學也是必要的。通過西方經濟學的學習,創(chuàng)業(yè)者能夠掌握一些經濟分析工具,在分析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動及市場的需求、供給,制定經濟策略時能夠理性地、科學地看待問題。學習宏觀經濟學可以對國內及國際的經濟運行和經濟活動做出正確的分析,理性地認識政府各項經濟政策及其背景,提高預見這些政策的現(xiàn)實影響的能力。這些能力對于創(chuàng)業(yè)能否成功有重要的影響,也是衡量創(chuàng)業(yè)教育效果的重要標志。

(二)西方經濟學極強的實踐性為創(chuàng)業(yè)實踐奠定基礎

首先,從西方經濟學產生的淵源上來看,它主要由企事業(yè)單位的經營管理方法和經驗,對某一個經濟部門或領域的問題的集中研究和考察等內容構成的,其理論的成長和創(chuàng)新都與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聯(lián)系得非常緊密,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多數(shù)是從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中概括出來的。

其次,從內容上來看,不論是西方經濟學的微觀部分還是宏觀部分,都有著極強的社會實踐性和應用性。任何一個原理,都針對著某一特定的實際的經濟運行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在實踐中找出其相關的案例來佐證。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來源于實踐,也將應用于實踐,這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強調的在教育中引入創(chuàng)業(yè)實踐活動是不謀而合的。

三、在創(chuàng)業(yè)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一)調動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積極性

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之一。學習興趣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入手。

從教師層面,首先,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求知欲越強,其學習興趣越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想方設法在一開始就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比如創(chuàng)造意境、制造懸念等。學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之后,求知欲自然會隨之產生。其次,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教師在從事課堂教學時,應合理確定教學的速度和難度,做到松緊適宜、難易適當,并且盡力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最后,培養(yǎng)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教師應對學生飽含愛心,對教學活動充滿熱情。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如果教師處處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喜歡學生,學生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雙方出現(xiàn)感情的融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從學生層面,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關鍵的是要引發(fā)學生的“自我需要感”,即讓學生明白該門學科的重要性和意義。對當代高校學生來說,就是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與就業(yè)、升學、自身的發(fā)展狀況及社會發(fā)展狀況等方面的關系。

(二)正確認識教師、教材、學生的作用

教學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徑,教師、學生和教材是構成教學的基本因素,同時也是決定因素。教學的方向、內容、效果等都取決于這三個要素的聯(lián)系與配合。這三者間的關系可以用“教學三角形”來表示。如圖所示:

(1)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教學方向的體現(xiàn)者,是教學計劃的執(zhí)行者,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基于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教師也起著一個指揮棒的作用。為了適應新形勢,教師要改變原有的經驗型教師的形象,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樹立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觀念,實現(xiàn)[LL]由“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教師的轉變。(2)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專門從事學習、接受教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在基于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應是積極的參與者,而不能只知消極地接受教師知識的灌輸。(3)教材在教學中的中介作用。教學過程中,無論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離不開教材,都必須以教材為依據(jù)。因此,在創(chuàng)業(yè)教育理念指導下進行西方經濟學教學,相關教材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對于非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他們使用的教材不但要注重知識性,更要注重趣味性;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應體現(xiàn)“能力為主、需要為準、夠用為度”的原則,同時也應反映西方經濟學的最新發(fā)展內容;并在教材中適當介紹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如經濟學說史、會計學等,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三)教學內容的處理

教學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教科書、講授提綱、參考資料及其他教輔資料。在基于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有關教學內容的處理應注意以下幾點:(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西方經濟學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概念較多,而且大多是從國外教材翻譯而來,有時理解起來有些晦澀。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基本概念時應多結合實例,加入自己的理解,做到深入淺出。(2)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雖然在基于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在內容選取和編排上注重“少而精,少而管用”的原則,但也應考慮到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如微觀部分也應包括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分配理論等內容;只有建立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才能對該門學科有整體上的把握,才能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經濟類知識打下基礎。

(四)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和結合

可以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引入以下一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第一,在課堂教學中, 可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盡量使西方經濟學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第二,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能力,創(chuàng)業(yè)能力包括專業(yè)、職業(yè)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綜合性能力,參與式教學法有此作用;第三,教學不拘泥于課堂。如,有條件的教師,可以聯(lián)系一些企業(yè),讓學生親自參與到企業(yè)的采購、生產、銷售等環(huán)節(jié)當中去,讓學生學以致用;或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既可以是參加各項創(chuàng)業(yè)實踐,也可以是當前我國高校中蓬勃開展的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如 “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學有所用”有一個感性的認識,而不會覺得學到的只是些教條。

參考文獻:

[1] 彭鋼.創(chuàng)業(yè)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2] 劉正宗,劉海燕,申南.高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7,(5):134.

[3] 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 閻承利.教學最優(yōu)化通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第4篇: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經濟學導論;問題導向;能力主導;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5-0161-02

經濟學導論既是經濟學科的入門課程,同時又是一門針對非經管大類開設學生的通識教育課程。我們從分析W生學習狀況出發(fā),針對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上進行了課程改革嘗試,以提高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和有用性。

一、學情診斷

由于學生的專業(yè)背景不同,知識結構、前期積累,甚至學習能力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要滿足不同梯度學生的學習要求,使得課程內容有益于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及個人成長,就需要對學習過程中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診斷,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學習目標模糊,甚至學習目標功利化。經濟學是一門顯學,其研究范疇已涉及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甚至有“經濟學帝國主義”之說。有的學生認為,因為其他同學都在學經濟學,所以自己也跟風來選。加之目前經濟、金融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平均工資普遍較高,在部分學生中甚至存在著一種誤區(qū),認為學習經濟學可以幫助就業(yè),學了經濟學能夠找一個好工作甚至可以掙大錢。學習目標存在偏差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學生對通識教育投入的時間精力不足。一方面,學生的課業(yè)壓力較大。部分學生的學期平均修讀學分在25學分左右,個別學生的學期平均修讀學分甚至超過了28學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普遍較重。另一方面,學生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學生認為,學習的關鍵在于學好專業(yè)課,通識課程的內容僅需要了解即可。由于學生在通識教育課程上不愿意投入較多的時間、精力,導致了學生在通識課程學習上缺乏主觀能動性。

3.修讀專業(yè)不同,知識背景多元化。作為通識教育課程,經濟學導論的學生專業(yè)構成豐富,知識積累水平不同。從初次接觸經濟學的角度出發(fā),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對經濟學學習的擔憂不同。人文社科背景的學生往往擔心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是否涉及大量數(shù)學與計算的內容,擔心自己的工具學科知識不夠扎實;而理工科背景的學生則擔心經濟學的內容是否需要大量識記與背誦。從另一角度看,不同專業(yè)的學生一起學習、討論也更能產生新思維。例如,學物理的學生會提出如何從實驗的角度理解經濟學理論,而學法律的學生會思考經濟學與法學的聯(lián)系。

學情分析表明,為了解決選課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共性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就需要科學設定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與教學難度,有效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進度。

二、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教學目標設定

為了解決學生學習目標模糊,甚至功利化的問題,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僅僅圍繞課程的時代性和有用性展開,力圖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的設定充分圍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以及今后的工作需要展開,分為三個維度:(1)學習宏觀經濟的基本概念和簡單的理論,以使得學生能夠正確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和宏觀經濟政策。(2)學習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工具使得學生能夠理解“稀缺性”,進行權衡取舍。(3)掌握正確的經濟學知識,使得學生能夠在各種信息中去偽存真,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膶W術精神。在第一堂課對課程的介紹中,將這三個維度的目標概括為通過學習本課程,應當具備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修身齊家的能力,明辨是非的專業(yè)態(tài)度。

三、以內容廣度為導向的教學內容安排

圍繞經濟學導論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投入時間、精力有限的問題。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綜合考慮知識點的重要性、章節(jié)之間的關聯(lián)性、學習內容的實踐性、教學案例的趣味性。

從教學內容的板塊上看,主要分為微觀經濟學部分和宏觀經濟學部分兩大板塊。在微觀經濟學板塊中,安排了供求理論、彈性分析、消費理論、企業(yè)行為、市場與福利共5章內容。其中,供求理論是本課程的基礎性理論,要求學生理解供求規(guī)律、價格機制等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彈性分析重在要求學生運用彈性的知識分析、解釋經濟現(xiàn)象;消費理論的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方式,從多個角度理解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等重要理論;企業(yè)行為的內容較為抽象,重點要求學生掌握不同市場結構的區(qū)別與特點,掌握企業(yè)長期決策與短期決策的區(qū)別;市場與福利則幫助學生認識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宏觀經濟學板塊中,安排了宏觀經濟運行概覽、國際貿易基礎、貨幣銀行基礎三章的內容。在宏觀經濟運行概覽中,要求學生理解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掌握GDP、GNI、CPI、失業(yè)率等核心概念,糾正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從經濟史、社會發(fā)展史的大視角來理解經濟發(fā)展問題,尤其是要學生將宏觀經濟學理論知識與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實踐密切聯(lián)系,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國際貿易基礎中,主要介紹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以及匯率的基本知識。在貨幣銀行中,主要幫助學生認識貨幣的特點,流動性與貨幣的劃分,貨幣創(chuàng)造過程與貨幣乘數(shù),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幫助學生理解經濟中各部門的聯(lián)系。

從教學內容的類型上看主要分為知識點、圖形、案例、熱點問題四大類。在知識點的教學中,強調學生掌握內容的準確性,通過課程的學習,重點厘清容易被誤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識點。例如,強調GDP指標的地域概念、流量概念、生產概念,區(qū)分失業(yè)者與非勞動力等。在圖形的教學中,強調定量分析的工具作用,例如要求學生作圖分析在不同的需求價格彈性和供給價格彈性的條件下,價格管制帶來的不同影響。在案例教學中,強調教學案例的生活化,例如引導學生分析日常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價格歧視的現(xiàn)象。在熱點問題教學中,注重教學內容的時效性,根據(jù)一周內發(fā)生的大事件,或者頒布的最新經濟政策,又或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問題,及時補充完善教學內容。

在每個知識點的教學內容安排上,擇基礎性、工具性、代表性的問題講解。由于學生普遍存在對通識教育課程投入時間不夠的問題,因此需要充分挖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的識記和理解能力,以減少學生的課后負擔。從這兩點出發(f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了大量提問,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1)比較類問題,這類問題主要為了區(qū)分相近的知識點,讓學生充分理解兩個知識點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避免記憶混淆,如:GDP平減指數(shù)和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有何不同?(2)“反?!鳖悊栴},這類問題主要甄別人們在學習經濟學以前容易誤解的問題,例如:充分就業(yè)水平下是否仍會有失業(yè)存在?(3)實踐類問題,這類問題主要將知識點融入到日常生活實踐中,例如:全職太太算不算失業(yè)人口?(4)拓展類問題,這類問題主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深入思考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大問題。

四、以案例為特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充分開展了以小組合作為基礎的案例教學。

第5篇: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范文

通常我們所說的國民經濟學,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成長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理論體系,大體經歷了重商主義、重農主義和國民經濟學三個階段。

重商主義是封建社會晚期流行于歐洲的一種經濟思想,它的基本觀點是財富就是貨幣,由于國內貿易不會導致貨幣量的增加,所以只有在對外貿易中多賣少買,才能增加一國的貨幣財富。

重農學派反對重商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真正的財富”不是金銀,而是維持生活的各種物品,該學派最重要的理論成果是:第一次確認在人類社會存在著客觀規(guī)律,從而為政治經濟學提出了認識客觀規(guī)律的任務。

“國民經濟學”是當時德國人對英國人和法國人稱作政治經濟學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采用的概念。

從方法論上說,國民經濟學家從感性事實出發(fā)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經濟學家的這種方法也導致這樣的結果:經濟學成了“只不過是一大堆雜亂地放在一起的、附有啟發(fā)性例證的最正確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和附有有益的意見的統(tǒng)計學的天才研究” 。概念之間缺少聯(lián)系,理論和現(xiàn)實之間嚴重脫節(jié),在指出國民經濟學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后,馬克思進一步從人本主義哲學的視角批評國民經濟學家“把私有財產在現(xiàn)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放進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這些公式當作規(guī)律。”這說明國民經濟學通過李嘉圖的抽象獲得科學性的同時也使得經濟學喪失了哲學傳統(tǒng)——對人的關注。所以,馬克思的批判實際上指出了國民經濟學在理論中將“人”抽象的不合理性。

概念構成一門學科的理論基礎,如果這門學科在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中出現(xiàn)了錯誤,可以肯定構成這門學科的概念一定出了問題。因此,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是從其基本概念開始的。

一、工資

馬克思首先分析的是工資。斯密認為,本來“勞動的產品構成勞動的自然報酬或工資”,但在資本積累之后“工人的普通工資,到處都取決于勞資兩方所定的契約”;工資決定了勞動者的處境,“在社會處于進步狀態(tài)并日益富裕的時候,貧窮勞動者即大多數(shù)人民似乎最幸福、最安樂。在社會靜止狀態(tài)下,境遇是艱難的;在退步狀態(tài)下,是困苦的”。 那么我們必須要問,為什么國民經濟學家一方面承認價值全部由勞動創(chuàng)造而另一方面有說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工人)只能得到“……最低工資” ?事實真的像斯密說的在社會財富增長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時候,工人的生活會變好?馬克思指出“工資決定于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敵對斗爭”。 而且“勝利必定屬于資本家” ,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除了勞動所得,既無地租也無資本利息。……”。 這說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由于資本家掌握資本進而掌握了勞動必須的生產資料,所以工人不得不淪為商品在市場上尋找買家,所以“……,吃虧的首先是工人” 。另一方面,馬克思通過分析社會可能處于的三種狀態(tài),指出事實不像斯密描繪的那樣當社會財富增長時,勞動者的生活會變好;而是無論社會“退步”、“進步”、“靜止”三種狀態(tài)的哪一種狀態(tài)下,工人的結局都是“勞動過度和早死,淪為機器,淪為資本的奴隸”, 在逐條分析了國民經濟學家關于工資的內在矛盾后,馬克思指出斯密的根本缺陷就是在經濟理論中工人被“歸結為抽象勞動”,這實際上為后面提出異化勞動打下了理論基礎。

二、資本和資本利潤

馬克思首先總結了國民經濟學家的規(guī)定,接著指出了資本的實質,“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而且,“資金只有當它給自己的所有者帶來收入或利潤的時候,才叫做資本”。資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潤,那么利潤到底從什么地方來?“資本家是雙重獲利:第一,通過分工;第二,一般地通過對自然產品加工時人的勞動的增加,……” 。

積累和競爭是國民經濟學衡量社會經濟狀態(tài)是否合理的重要標志。在他們的理論中從來都是寄希望于加強競爭而避免壟斷的出現(xiàn)。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競爭真的能避免壟斷嗎?馬克思提出“許多資本”這一范疇,并認為競爭的結果就是“資本和地產掌握在同一個人手中,……而資本間的競爭日益減少。”多奇妙的論證!競爭在現(xiàn)實的過程中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積累!這些論述表明,馬克思已經從資本間的競爭看到了資本積累的最終結果,甚至得出了關于壟斷內涵的結論。

三、地租

地租概念是國民經濟學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它反映著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關系。馬克思著眼于階級之間的關系來分析地租的本質及其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私有財產的統(tǒng)治從土地占有開始,中世紀的俗語“沒有無主的土地”被資本主義社會的 “金錢沒有主人”所代替,結果就是“大地產進一步集中”,并且“這種競爭還會使大部分地產落入資本家手中,……同樣,一部分大土地所有者同時也成為工業(yè)家。”“因此,最終的結果是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差別消失,以致在居民中大體上只剩下兩個階級: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

第6篇: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范文

一、“異化勞動”概念解讀

異化(alien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脫離、轉讓、出賣、受異己力量統(tǒng)治、讓別人支配等義。在近代,歐洲哲學家霍布斯是第一個提出異化概念的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國家本身就是一種異化(他主張人性本惡,認為人與人的關系像狼一樣,總是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異化主要是指轉讓。法國的哲學家盧梭的異化思想反映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發(fā)表的《人權宣言》中,他主要從經濟、政治和倫理道德的角度闡述了這一思想,把異化看成是人們利己主義的結果。而真正從政治上探討異化,并達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在他的倫理學和社會理論中,汲取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積極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異化概念。他認為,異化的社會往往使人們行為的結果也發(fā)生異化,良好的愿望并不產生良好的結果。由此可見,在近代,異化概念是唯物主義或啟蒙學派的哲學家們用來表達反封建社會政治觀點的一個工具。真正把異化概念納入唯心主義軌道,還是從德國古典哲學開始的。首先使用異化概念的是費希特。在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一“自我”和“非我”中,異化是個基本概念。在哲學史上,黑格爾在本體論中第一次系統(tǒng)地闡述了異化概念。他認為異化是絕對觀念向自然和社會的外化和退化;異化是正源的對象化或物化和客觀化;異化是對客體的認識和改造。在德國古典哲學中,費爾巴哈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異化觀,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義的異化觀;馬克思從英國古典經濟學特別是從黑格爾關于勞動和異化的思想中得到啟示,認為人的異化歸根到底是勞動的異化,這是人的一切異化的基礎。只有把人的異化最終地歸結為勞動的異化,才能展示人的異化的秘密,進而揭示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出發(fā),分析了人類生存的基礎即勞動對人的實際作用,從而揭示了人的異化的本質,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概念——異化勞動,在歷史上第一次確定了異化概念嚴格的確切的含義,賦予了這個概念以社會經濟的實質內容,樹立了一個正確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起點。

二、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概述

總的來說,《手稿》是馬克思從經濟學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進行的初步分析。馬克思把哲學的研究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結合起來,這使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同資本家尖銳對立的經濟現(xiàn)實,看到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深刻矛盾?!妒指濉酚嘘P異化勞動的論述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馬克思根據(jù)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主要是亞當·斯密和大衛(wèi)·李嘉圖的論述,通過對工資、資本和地租的考察,研究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結構和規(guī)律(中心是勞動和資本的對立)。第二部分,馬克思從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前提出發(fā),把異化和對勞動的分析結合起來,運用異化理論對社會基本階級關系進一步作了分析,指出上述對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勞動的異化,得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結論,這是人本主義哲學的本質批判。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總的批判,為他剖析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確定了出發(fā)點,即“我們是從國民經濟學的各個前提出發(fā)的”[1](P42)。而所謂的前提就是“把私有財產,把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分離,以及工資、資本利潤和地租的分離,還有分工、競爭、交換價值概念等等,當作前提”[1](P42-43)。其實質也就是異化勞動。馬克思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異化勞動”進行了規(guī)定。

(一)從生產結果看,勞動者的勞動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產品是勞動的結晶,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勞動產品本應該屬于工人,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異己的東西,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獨立力量,是同勞動對立的”[1](P44)。就是說,工人勞動的產品不僅與工人相脫離,而且變成與工人相對立的東西,勞動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勞動為富人生產了珍品,卻為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創(chuàng)造了宮殿,卻為勞動者創(chuàng)造了貧民窟”[1](P46)。

(二)從生產過程來看,勞動者和他的勞動行為本身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本來是人的本質,是一種區(qū)別于動物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人在勞動中肯定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智力。而異化勞動則使勞動變成了外在于人的東西?!耙虼?,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損傷、精神遭到摧殘?!盵1](P45)馬克思還指出:“勞動的異化性的一個明顯表現(xiàn)是,只要對勞動的肉體強制或其他強制一消失,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一樣地逃避勞動。”[1](P47)轉(三)從人的類本質上看,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這是馬克思根據(jù)異化勞動的已有的兩個規(guī)定推導出的第三個規(guī)定。馬克思認為“人是類存在物”[1](P48),人的類生活、類存在就是勞動,即自由自覺的活動,這也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最根本的標志。人類通過改造對象世界,使人類的類本質對象化,在改造無機自然界得到表現(xiàn)和確證。在異化勞動狀態(tài)下,人對人的類本質的體現(xiàn)完全發(fā)生了變化?!爱惢瘎趧訌娜四抢飫儕Z了他所生產的對象,從而也剝奪了他的類生活、他的現(xiàn)實的、類的對象性,而把人對動物所具有的優(yōu)點變成缺點”;“異化勞動把自我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單純的手段,從而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1](P51)。由于勞動產品的異化使人不能確證其類本質,勞動本身的異化則是把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變成僅僅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于是造就了人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的類本質變成人的異己的本質,人變成了喪失類本質的人。

(四)從人的社會交往看,人與人關系相異化。馬克思認為:“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從人那里的異化?!瘪R克思又進一步指出,“人的異化,一般說來,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同其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xiàn)和表現(xiàn)”[1](P52)。

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必然同他人相對立,也是他們中每個人都同人的本質相異化。他指出,如果勞動產品對工人說來是異己的,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如果說勞動者的活動對他來說是苦惱,那么,這種活動就必然給別的什么人帶來享受和歡樂”[1](P53)。至于這“別的什么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而是由異化的、外化的勞動所生產出來的資本家。從而,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這樣,馬克思就解決了開始時所提出的任務——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學當作不言而喻的前提(私有財產)的任務。

馬克思這里的整個思考線索是:從資產階級經濟學肯定的事實出發(fā),分析了他們所說的勞動其實不過是異化勞動,然后由勞動的自身異化理解了人類的自身異化,理解了階級關系和私有財產的本質馬克思指出,勞動的對象化不等于異化,只有在私有制條件下,才表現(xiàn)為異化,從而把勞動異化和私有制聯(lián)系起來,因而要消除異化就必須消滅私有制;異化是現(xiàn)實的、客觀的,異化借以實現(xiàn)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異化勞動概念及其四個規(guī)定就是對現(xiàn)實勞動異化的概括。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暫時性,論證了歷史必然性。

三、異化勞動理論在理論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雖然,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思想是一個不成熟的理論,其中還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較深。但《手稿》在馬克思思想發(fā)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抹殺的,其核心概念勞動異化導引著馬克思以后理論研究的思維方式和方向,勞動異化理論正是不成熟的馬克思思想向成熟的馬克思思想過渡的中介和橋梁。異化勞動理論的歷史作用主要在于為馬克思以后發(fā)現(xiàn)并創(chuàng)立剩余價值學說和唯物史觀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異化勞動理論把生產勞動看成社會歷史的基礎,為唯物史觀找到了科學的理論前提。以往歷史觀的根本缺陷之一,是不能理解物質生產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因而不能理解人類歷史是個自然史過程,不能發(fā)現(xiàn)社會歷史的客觀規(guī)律。相反,異化勞動學說卻已開始把對社會歷史問題的研究轉向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生產勞動,找到了理解全部人類發(fā)展中的決定作用,從本質上揭示了人與動物的獨特差別;并用這種觀點說明整個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發(fā)現(xiàn)人類歷史所以會發(fā)展到私有制社會,是勞動自身性質發(fā)展的結果。

第7篇: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西方財政學;財政學理論;理論基礎

Abstract:Since1892Bastable(Bastable,CF)publishedinthe"publicfinance",morethan100years,WesternFinancehasdeveloped,buttheirtheoryonthebasisoftheproblemistherearealwaysdifferences.Thisarticle,fromthefinancepointofviewbelongstothefundamentaleconomics,butcontainsacertaindegreeofpoliticalscience,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ofcross-disciplinary;thefinancialactivitiesofmajorandfundamentalisthemicr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includesderivativeMacro-economiccontent.

Keywords:Westernfinance;financialtheory;theoreticalbasis

財政學僅是經濟學,還是政治學和經濟學交叉學科?

最初的專著性西方財政學是從經濟學角度展開論述的,巴斯塔布爾指出,“從最初意義上看,財政科學是經濟研究的產物。”(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漢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財政學大綱》第一章第三節(jié)標題就是“公共財政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盡管作者接著于下一節(jié)“公共財政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也指出了財政學與政治學、歷史學的密切關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關于財政學是經濟學分支的觀點。

與這種經濟學觀相反,西方財政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開始出現(xiàn)了經濟學與政治學交叉學科觀。道爾頓(Dalton,H.)1922年的《公共財政學原理》一書,第一句就指出,“財政學是介于經濟學與政治學之間的一門學科?!保ㄗⅲ篋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3.)不過,由于英美早期財政思想傳統(tǒng)的影響,直至本世紀50年代末為止,認為財政學是經濟學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財政學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這種主張隨著社會抉擇理論從60年代開始逐步被納入西方財政學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社會抉擇論從威克塞爾開始,就是主張政治程序進入財政分析視野的。為此,作為社會抉擇學派代表人物的布坎南,在1960年《公共財政學:教科書導論》一書“前言”中就指出,財政學是涉及經濟學與政治學兩個方面的學科。(注:Buchanan,J.M.ThePublicFinances:AnIntroductoryTextbook.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0,pvii.)此后盡管許多財政學著作不再指出財政屬于何種學科,但由于它們所包含的有關社會抉擇論的內容,總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學的分析。所以,現(xiàn)代西方財政學盡管從根本上看屬于經濟學,但又具有經濟學與政治學交叉學科的性質,將其視為純經濟學科的看法,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

財政學僅屬于微觀經濟學還是微觀經濟學與宏觀學兼有?

宏觀經濟學是本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出現(xiàn)之后的產物,在此之前西方財政學是談不上以宏觀經濟學為基礎的。財政政策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財政政策的成功運用,它逐步進入西方財政學中而成為其重要內容,就很自然了。這樣,西方財政學除了原有的微觀經濟分析之外,同時出現(xiàn)了宏觀經濟分析的內容,威廉斯(Williams,A.)1963年的《公共財政與預算政策》一書,就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點。該書體系分為兩大部分,即“A編:微觀經濟學”和“B編:宏觀經濟學”,前者分析的內容包括稅收、政府支出和預算范圍等問題,后者則分析了經濟結構、經濟穩(wěn)定與增長、預算與經濟政策等問題。(注:Williams,A.PublicFinanceandBudgetPolicy.NewYork:PrederickA.Praeger,Publisher,1963.)紐曼(Newman,H.E.)1968年的《公共財政學引論》指出,公共財政學所分析的政府三大任務,即穆斯格雷夫所指出的效率、公平和穩(wěn)定,前二者屬于微觀經濟學,而后者即穩(wěn)定任務則屬于宏觀經濟學。(注:Newman,H.E.AnIntroductiontoPublicFinance.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8,P223.)溫弗雷(Winfrey,J.C.)1973年的《公共財政學:公共抉擇與公共經濟》,也將財政的微觀與宏觀問題分開論述,即該書第三篇為“微觀經濟學與公共部門”,分析稅收與公共支出;第四篇為“宏觀經濟學與公共部門”,分析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等的財政政策。(注:Winfrey,J.C.PublicFinance:PublicChoicesandthePublicEconomy.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3.)此外,其后還有許多西方財政學也包括了財政政策的內容,表明傳統(tǒng)地只局限于微觀經濟分析的西方財政學,已開始接納宏觀經濟內容了。

但與此同時,許多西方財政論著仍堅持了原有的微觀經濟分析傳統(tǒng)。這點,只要看一看許多西方財政學仍然不包括財政政策的內容就可明了。布朗(Brown,C.V.)和杰克遜(Jackson,P.M.)1978年的《公共部門經濟學》就明確指出:“……公共部門經濟學的發(fā)展,是限制在微觀經濟學理論的知識范圍內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尤其是一般均衡分析的發(fā)展,在20世紀50年代使公共部門經濟學發(fā)生了質的飛躍。目前公共部門經濟學的理論發(fā)展,應直接歸功于微觀經濟理論?!保ㄗⅲ築rown,C.V.&P.M.Jackson.PublicSectorEconomics.Oxford:MartinRober-taon,1978,P7.)瓦格納(Wagner,R.E.)1983年的《公共財政學:民主社會中的收支》一書,也將財政學研究對象歸入微觀經濟學中。他指出:“公共財政學的研究有兩個主要分支:公共抉擇和運用微觀經濟學?!\用微觀經濟學,檢驗的是公民個人對公共抉擇的反映?!保ㄗⅲ篧agner,R.E.PublicFinance:RevenuesandExpendituresinaDemocraticSociety.LittleBrown&Co.,1983,P4.)羅森(Rosen,H.S.)的《公共財政學》在1995年的第四版中,仍未將財政政策內容包括在內,并且也如同其他許多主張財政學僅屬微觀經濟學的財政學論著一樣,設有專門的微觀經濟學基本內容的篇章,作為全書的理論基礎。(注:Rosen,H.S.PublicFinance.4thed,Homewood:Irwin,1995.)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財政學屬于微觀經濟學的主張。

進一步看,就是并不反對財政學也包括宏觀經濟分析內容的許多學者,也仍將財政學的分析基點和重點放在微觀經濟分析上。在西方財政學界有著很大影響的阿特金森(Atkinson,A.B.)和斯蒂格里茲(Stiglitz,J.E.),在其1980年的《公共經濟學教程》引言中指出,“最認真地說,(本書)不打算包括穩(wěn)定和宏觀經濟政策內容。……在穆斯格雷夫時代,他可以在其《公共財政學理論》(1959)中包括210頁的有關穩(wěn)定政策的內容。然而,自那時以來,經濟學出版狀況變了,人們在文獻中對該問題作了大量的精彩描述。所以,我們的重點僅放在(政府)目標而不是穩(wěn)定政策上?!保ㄗⅲ篈tkinson,A.B.&J.E.Stig-litz.LecturesonPublicEconomics.NewYork:McGraw—Hill,1980,pxv&P4.)盡管這段話表明了作者并不反對財政學也包含有宏觀經濟學的內容,但至少表明了作者仍是將財政學重點和基點放在微觀經濟學上的。對此,米爾利斯(Mirrlees,J.A.)在奎格里(Quigley,J.M.)和斯莫琳斯基(Smolensky,E.)1994年主編的《現(xiàn)代公共財政學》中總結性地指出:“在穆斯格雷夫的《公共財政學理論》中,他以三個政策目標:配置、分配和穩(wěn)定等術語,概括了他的主題,……。該書以超過200頁的篇幅研究了穩(wěn)定問題,即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問題。在較后的教科書即阿金森與斯蒂格里茲的《公共經濟學教程》(1980)中,宏觀經濟政策問題被排除了。……公共經濟學,甚至公共財政學,被認為僅涉及配置和分配問題。而穩(wěn)定問題則被留給宏觀經濟學及其教科書?!保ㄗⅲ篞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然而,西方經濟學關于微觀和宏觀的劃分,本身就存在許多問題而爭論不休,這造成了西方財政學的爭論和困惑。也是在奎格里與斯莫琳斯基主編的《現(xiàn)代公共財政學》中,由戴門德(Diamond,P.)撰寫的第八章名為“配置與穩(wěn)定混一的預算”,資源的配置屬于微觀經濟學問題,而經濟的穩(wěn)定屬于宏觀經濟學問題,因而該標題清楚表明了作者將宏觀經濟分析和微觀經濟分析兩大內容統(tǒng)一于財政的意圖。(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附帶應指出的是,即使在主張財政也應包括宏觀經濟學內容的西方財政學著作中,其體系內容的大部分以及基礎部分仍然是微觀經濟分析。因此,西方財政學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不在于有沒有包括微觀經濟學基礎,而在于有沒有包括宏觀經濟分析的內容。

總之,盡管現(xiàn)代西方財政學已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宏觀經濟學的內容,但從根本上看,它沿襲的仍然是微觀經濟學的傳統(tǒng)。此外,西方財政學在其上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還隨著微觀經濟學的變化而變化。早期西方財政學專著已包含了福利經濟學思想,這在道爾頓《公共財政學原理》第二章“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中就有反映。作者在該章中批判了薩伊的“金律”,即“最好的政府是支出最少的政府,最佳的稅收是數(shù)額最低的稅收”的觀點,反對了傳統(tǒng)的“稅收邪惡論”,提出了財政和稅收的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P7—15.)此后,作為微觀經濟學分支的福利經濟成為西方財政學的理論基礎,關于公共產品最佳供應問題的分析,最終落實到社會福利函數(shù)所確定的最大效用點上。這使得西方經濟學關于公共經濟學的效率分析,與私人經濟學的效率分析一樣,都統(tǒng)一到福利經濟學基礎上來了。這是西方財政學完全建立于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理論表現(xiàn)。

西方財政學的價值理論基礎

不管是主張財政學具有何種學科性質,西方財政論著都必須對財政問題進行大量經濟分析,因而必然要受到當時流行的經濟學價值理論和概念影響,必然或遲或早地按照已變化了的經濟學價值理論和概念來修正與重構自身的理論體系。

在英語財政學專著出現(xiàn)之前,西方經濟學上的“邊際革命”已經發(fā)生,邊際效用價值論很自然地成為西方財政學的價值論基礎。道爾頓的《公共財政學原理》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點。他在該書第三章第二節(jié)提出,私人分配支出所應遵循的邊際效用相等原則也應運用到公共支出的使用分配上來,指出:“除了法律上的意義以外,公共當局并不是一個人,難以象一個人那樣預計各種支出的邊際效用。但政治家們據(jù)以開展行動的總原則仍是相同的。對于公共當局來說,各種公共支出的邊際效用應該相等。從理論上看,既定支出總量在不同項目之間分配就是這樣決定的”(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P17—18.)

在1928年的《公共財政學研究》一書中,皮古也有相同的表述:“就如一個私人應當通過在不同支出類別之間保持平衡,從而以其收入獲得更大的滿足一樣,作為一個共同體通過其政府的活動也應如此?!保ㄗⅲ篜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皮古接著還運用這些原則,去解決公共部門如何決定哪些公共服務應予提供的難題,指出“支出應當用于戰(zhàn)艦還是用于濟貧,應按此種明智的方式,即由它們各自所提供的最后一先令所產生的相同的真實報酬來決定?!保ㄗⅲ篜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按皮古的看法,這一方式可用來得出某一精確的社會平衡點,即如果共同體是一個統(tǒng)一的存在體,“支出就應在各方面逐步增加到這一點,此時花費的最后一先令所獲得的滿足,應等于由于政府服務而相應要求的最后一先令所損失的滿足?!保ㄗⅲ篜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皮古所建立的這一模型被稱為皮古模型,是現(xiàn)代西方財政學關于公共產品最佳供應若干著名模型中的一個。這樣,皮古就從邊際效用價值論出發(fā),在理論上界定了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資源配置的最佳點。

不過,皮古等人引入西方財政學的,是當時通行的可測度的、可比較的、同一的基數(shù)效用函數(shù)。這一效用函數(shù)在本世紀30年代,隨著帕累托新福利經濟學取代了皮古的舊福利經濟學而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主觀的個人評價的序數(shù)效用函數(shù),等效用曲線等帕累托概念也被運用到財政學上來。其后西方財政學對于公共產品最佳供應模型問題的分析,對于稅收以及其他各種財政效率問題的分析等,也都建立在效用無差異曲線上了。

這樣,私人經濟分析所能適用的價值理論和其他基本概念,都被運用到公共經濟分析上來了,公共財政學不再是與經濟學的其他分支相抵觸的一門學說了。與西方經濟學在價值論上的統(tǒng)一,無疑為西方財政學在本世紀60年代及其以后的大發(fā)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論條件。

西方財政學理論基礎分析的借鑒意義

第一,財政學從根本上看是一門經濟學,但又具有與政治學交叉學科的性質

關于財政學僅是經濟學分支,還是經濟學與政治學交叉學科的問題,我國財政理論界也曾有過類似爭議,即關于“財政是上層建筑還是經濟基礎”問題的爭議,這是本世紀60年代初由于財政本質問題爭議而引發(fā)的。此后,在后的80年代初,我國財政理論界結合著新的歷史背景舊話重提,又一次以財政本質問題為中心形成了對此問題的爭論。這些爭議大致形成了三大類不同的觀點:(1)主張財政屬于經濟基礎,僅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認為只能從經濟的角度去分析財政問題;(2)主張財政屬于經濟基礎,但又兼有上層建筑的性質,或者主張財政既是經濟基礎又是上層建筑。這就不能僅從經濟角度來看待財政問題;(3)主張財政屬于上層建筑。在我國財政理論界,持第三種觀點的人數(shù)很少,大部分持第一、二種觀點,并且第一種觀點還有逐步占據(jù)優(yōu)勢的趨勢。但如同財政本質問題一樣,這一爭議在當時被視為是一種純學術的探討,經過那兩次爭議之后,至今已極少有人問津,除了在高校教學中作為一種理論問題介紹外,似乎已被人們遺忘了。在實踐中,人們則是將財政作為經濟工作來對待的。

然而,財政作為政府的分配活動,它采用的不是市場自愿等價交換的方式,而是由政府以強制形式完成的;它不是以市場為媒介和通過市場渠道來完成的,而是由政府在國家預算的形式下,通過政治程序的安排與運作來展開的。這樣,財政的運作過程就直接表現(xiàn)為是對市場的否定,具有強烈的政治內容和因素。對于計劃經濟來說,由于其本身就否定著市場,本身就政企不分,因而財政這種非市場性與計劃經濟本質上是相通的,只提財政的經濟性而不提政治性,并不影響問題的實質,即不影響人們實際上從經濟和政治兩重角度去考慮財政問題。

但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不同。由于此時政企必須分開,這樣財政所包含的兩重屬性合一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財政作為一種分配,它是經濟活動的一部分;但作為通過政治程序直接安排和操作的活動,它又與政府的具體政治制度和規(guī)則密不可分。此時如果只談論財政的經濟性,其結果只能是忽略政治程序在財政活動中的作用,忽略政治權力憑籍財政分配介入和干預企業(yè)正常市場活動的可能性,這顯然是不利于根據(jù)財政的特性去指導財政實踐的。

我國財政理論否定政治程序是財政活動的內容之一,在實踐上導致了忽視乃至否定建立科學規(guī)范合理的財政制度與程序的結果,使得我國實際財政工作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程序的規(guī)范、制衡與監(jiān)督。隨著市場取向改革的進展,由于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政治權力本身的不規(guī)范行為,導致了我國財政新老問題和弊端的急劇膨脹與擴大,是目前我國財政經濟工作分配秩序嚴重混亂,腐敗浪費低效猖獗的關鍵原因所在。因此,承認基本上是一門經濟學的財政學,具有一定的經濟學與政治學交叉學科的性質,正視財政活動中所具有的政治性質與內容,在實際的財政工作中相應地從整頓規(guī)范與財政相關的政治程序和規(guī)則入手,使之從原有的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基點轉到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基點上來,才是對癥下藥之舉。為此,在以經濟學為基礎理論的同時,也有必要從政治學角度來開展我國的財政研究。

第二,財政學以微觀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也包括著宏觀經濟學的內容

關于財政學以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問題。我國財政學從未討論過這一問題,但由于我國財政理論強調財政是國家作為社會中心組織進行的一種分配,是從整個社會角度進行的活動,因而人們理所當然地視財政為一種宏觀經濟活動,而否定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待財政問題。在最近的政府機構改革中,財政部被列入宏觀部門之內,就充分地說明了這點。對此,在過去的計劃經濟下是無關緊要的,因為當時正是以否定企業(yè)的獨立自主性和以國家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直接安排國民經濟活動為體制特征的,并且此時的財政是國家從整個社會角度安排經濟建設資金的主要和基本手段。但在市場經濟下則不同。此時社會的經濟單位已不再是國家而是企業(yè)了,此時財政從宏觀上調控經濟盡管是其極為重要的內容,但尊重企業(yè)的獨立市場運營主體地位,確保國家不干預企業(yè)正常的市場活動,則是我國政府和財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學會的嶄新內容。

西方財政學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看待財政問題,對我國是具有重要借鑒作用的:

1.西方財政學從微觀角度分析財政問題,是隱含著這么一種涵義的,即此時的政府參與社會資源配置,其地位如同企業(yè)和個人一樣,都是身份相等的市場活動主體,即企業(yè)和個人是處于市場有效運行領域的活動主體,而政府則是處于市場失效領域的活動主體,它們進行的都是同等的資源配置活動。這樣,它們之間除了依法正常交往如照章征稅納稅之外,只能是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和干預,而不能是國家凌駕于企業(yè)和個人之上,可以隨心所欲地干預它們的市場正?;顒?。

第8篇: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范文

中外合作辦學,是一種國內和國外聯(lián)合辦學的新模式,它一方面可以引入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目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一般分為兩個階段:國內學習階段和國外學習階段。在國內學習階段通常安排國外合作高校的外教來講授部分專業(yè)課程。這種外教課程一般采取英文授課、英文考試的形式。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外教課教師來自外國合作方,英語水平高,專業(yè)基礎好,熟悉國外教學模式,但通常中文水平有限,對國內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不太了解。合作方的外教在授課和考試過程中,與國內師生交流互動比較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不夠理想,考試成績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來說,如果在國內學習階段引入雙語教學,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英語水平,有助于外教課及后續(xù)的國外學習生活,另一方面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國外的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也可以有效提高國內教育的國際化水平。下文以經濟管理類專業(yè)基礎課“微觀經濟學”為例,從雙語教學的實施方式、教材選擇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合作辦學項目中的雙語教學實踐進行分析探討。

2雙語教學在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

雙語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需要同時使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根據(jù)雙語教學過程中母語(即漢語)和外語(通常為英語)的使用比例大小,可以將雙語教學分為三種方式:即維持式、過渡式和沉浸式。(1)維持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學的大部分過程使用中文來進行,對于課程涉及的一些專業(yè)術語則進行英語注解和說明。這種方式是雙語教學的最初級階段,即中文講授加英語注解,它對教師的英語水平要求相對較低。(2)過渡式。過渡式是從維持式向沉浸式的過渡階段。在這種教學方式中,英文的使用比例相對較大。課程的教材、板書、作業(yè)等一般使用英語,課堂講解則根據(jù)需要交叉使用中英文。這種方式的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要求教師同時熟悉國內國外兩種教學方式,能夠熟練使用中英文兩種語言。(3)沉浸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從授課、討論、作業(yè)到考試全部使用英語,只在講授個別重難點時才用中文。沉浸式對教師的中文要求較低,一般外教都能夠勝任。在合作辦學的雙語教學中具體采用上述哪種教學方式取決于課程性質、難度及學習目標。以“微觀經濟學”為例,該門課程屬于專業(yè)基礎課,理論性強,學習難度較大。該門課程雙語教學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微觀經濟原理,并學會用所學知識分析現(xiàn)實經濟問題;二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英語聽說能力,逐步適應用英語進行專業(yè)討論。根據(jù)這門課程的性質及目標“,微觀經濟學”的雙語教學實踐應該按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合理選擇教學方式。具體來說,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可以按照課程內容的難易分別使用上述三種雙語教學方式,具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維持式,以中文為主,英文為輔。對于“微觀經濟學”來說,該門課程的前兩章分別是引論和供給需求原理,屬于微觀經濟學的概述和入門知識。這部分內容主要用中文講授,有助于學生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結構框架和基本問題,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在用中文講解的同時對于基本概念和術語進行英語注解,可以為后面兩個階段的雙語教學打下基礎。第二階段:過渡式,中英文并用,逐步提高英文使用比例,降低中文比例。這一階段的教學中,根據(jù)內容的難易,在講授、板書、課堂討論及課后作業(yè)中中英兩種語言并用。具體來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課程重難點內容使用中文講授,圖表、案例等其他內容可以盡量使用英語講授。這樣安排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可以逐步讓學生適應英文授課環(huán)境?!拔⒂^經濟學”的效用論、生產論、成本論、市場理論、生產要素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等可以采用這種方式。這一階段的教學要注意既要講授課本知識,又要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簡單的課堂討論。第三階段:沉浸式,英文為主,中文為輔。通過前兩個階段的鋪墊,這一階段的教學過程中,課堂講授、板書、課堂討論、作業(yè)幾乎全部使用英語,只在個別難點部分輔以中文講授。這個階段的目的是訓練學生聽懂英文授課,并逐漸能夠用英語討論及答題,最終目標是適應全英文的學習環(huán)境。在“微觀經濟學”中最后一章“市場失靈和政府政策”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式。這一章是前面所學理論的運用,內容相對簡單,討論性話題較多。另外,這部分內容與現(xiàn)實經濟生活聯(lián)系密切,學生容易理解,也便于參與各種討論。在這一章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多組織學生用英語進行課堂討論,鍛煉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3“微觀經濟學”雙語教學的教材選擇

目前,國內使用的“微觀經濟學”教材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英文原版教材或中譯本,另一類是國內學者編寫的教材。這兩類教材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原版教材或中譯本通常行文流暢、語言生動活潑、注重理論的運用、實例較多,缺點是教材內容較多,篇幅太大,價格昂貴,實例與國內經濟脫節(jié)。國內學者編寫的“微觀經濟學”教材相對來說,篇幅適當、結構嚴謹、語言簡練,也包含一定的實例。缺點是語言太抽象、內容較難、案例較少。“微觀經濟學”雙語課程可以根據(jù)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學習基礎選擇一本中文教材,同時選用一本英文原版教材作為參考書。如中文教材可以選擇國內知名度較高的高鴻業(yè)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同時以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英文版教材作為主要參考書。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階段,有側重地運用教材和參考書。在維持式和過渡式階段,以中文教材為主,在沉浸式階段,以英文參考書為主。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可以通過對國外經典教材的閱讀,了解國外教材的行文風格,更好地適應國外的學習。

4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雙語教學方法探索

第9篇: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政治經濟學;辯論式教學

參與式教學最早以“主題參與”為核心作為一種教學理念而出現(xiàn),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古今中外的教育工作者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方法和手段并將其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大大地提高了授課效果與學習質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各國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比如在西方,典型代表是杜威,以“從做中學”為參與式教學的指導思想,開展“設計教學法”等實驗,以此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與學之中;而在我國,參與式教學的思想也淵源流傳,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便滲透著這一思想。本文以我院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為例,闡述了參與式教學法的特點及模式,探討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對參與式教學法在各課程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運用及推廣有所啟示。

一、參與式教學法概述

國內學者對“參與式教學法”的認識側重各不相同,有的學者認為其為一種教學方法,有的學者認為其是一種教學理念,還有的學者認為其是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統(tǒng)一。本文認為,參與式教學法可用一個公式表示其含義:參與式教學=教師參與教∪學生參與學,其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為交集關系:教師參與教∩學生參與學。換句話說,參與式教學法就是認知與行動、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將教師和學生都置于主體地位,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師生雙方在教與學之間相互參與、相互激勵,充分發(fā)揮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主體的作用,使師生在互動過程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方法。當前,參與式教學法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正規(guī)的參與教學法,另一種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加入參與式教學法的元素。與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法相比,參與式教學法強調和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機械地聽和記,變?yōu)樽杂X地探索與思考。從根本上改變目前高校許多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畢業(yè)扔筆記”的現(xiàn)狀,營造一種民主、自由、平等、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求知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的提高。

二、參與式教學法在政治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

(一)政治經濟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政治經濟學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部經濟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的經濟類核心課程之首,也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學習其他專業(yè)課程的理論基礎。政治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科中最古老的基礎學科,是其他經濟學分支學科乃至整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基礎。在我國,雖然學生在高中階段就開始接觸政治經濟學的一些基礎知識,但其僅限于一些基本概念、名詞。進入大學本科階段,學生才真正開始系統(tǒng)學習和把握這門課程的完整體系。但是從目前本科院校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情況來看,不管是教師教學層面,還是學生學習層面,都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師“注入式”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被動式接受知識,缺乏獨立思考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政治經濟學以“大班”方式開班,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以傳統(tǒng)灌輸式講授知識,缺乏師生互動,使課堂乏味、缺乏互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二是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存在畏難情緒。政治經濟學課程本身理論性強,其研究主體是事物和經濟現(xiàn)象的本質、物與物關系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缺乏主動性,產生畏難情緒。

(二)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

由前所示可知,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由于參與式教學法提倡并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引導學生從被動變?yōu)橹鲃樱虼?,為了改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方式,本院講授政治經濟學的教師以辯論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參與式教學模式組織方式進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辯論式教學。在近幾年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中,任課教師針對該課程實施了“辯論式教學”———辯論賽方式,即根據(jù)政治經濟學原理,聯(lián)系學生實際情況,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爭論,打開學生的思想,解開學生的疑惑。根據(jù)近年來政治經濟學辯論式教學的反饋及思考,辯論可以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通過辯論理解理論、明辨是非,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組織政治經濟學教學中,根據(jù)課時的具體安排,組織1~2次課堂辯論。

2.討論式教學。在近幾年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中,任課教師針對該課程實施了“討論式教學”,即課堂討論或者是課堂論壇。這是一種重要的參與式教學組織形式,比較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課堂討論或課堂論壇行之有效,任課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設置討論主題,每次設置一個主題,學生根據(jù)設定的主題在課下自行準備,在課堂上就同一問題展開多角度討論與探討。根據(jù)近年來政治經濟學課堂討論或者課堂論壇的反饋及思考,討論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通過討論理解主題,并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在組織政治經濟學教學中,根據(jù)課時的具體安排,組織1~2次課堂討論。

三、參與式教學法的模式及推廣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場所,若使師生的情緒達到最佳狀態(tài),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達到最大效用。參與式教學法營造一種民主、自由、平等、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有助于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加深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求知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的提高。

(一)參與式教學法的模式

根據(jù)我院針對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發(fā)現(xiàn):參與式教學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除了政治經濟學課堂上所使用的辯論賽、課堂討論,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及推廣高校課堂的參與式教學,本文嘗試提出了參與式教學的模式。參與式教學的構建模式,共包含三個階段:前期準備—參與活動—后期總結。第一階段:前期準備。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需根據(jù)活動進行分組、撰寫策劃書,同時為活動準備資料。第二階段:參與活動。根據(jù)課題目標,靈活選擇活動形式,比如辯論賽、課題討論、課堂討論等。第三階段:后期總結。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及評估參與式教學的效果,每次活動之后均需要總結反思。反思內容包括資料整理、反饋意見收集、分析討論改善活動形式及方案。

(二)參與式教學法的推廣

參與式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其作用不言而喻。但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學生、不同性質的學科體系,參與式教學的采取形式及效果各不相同,綜合而言,在高校開展參與式教學法,效果更佳。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層面。一是大學生對參與式教學法有主觀需求,其渴望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二是大學生在創(chuàng)新能力上有培養(yǎng)要求,辯論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有助于提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其次,教師層面。大學課堂更具有靈活性,教師可根據(jù)教學目標及教學要求靈活采用教學形式,同時,大學生也更愿意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因此,參與式教學法相比具有升學壓力的高中、初中,更適合在大學展開。如圖3所示。高校課程根據(jù)內容性質不同,可分為公共課和專業(yè)課,專業(yè)課又包含專業(yè)基礎課與專業(yè)方向課。參與式教學可以被使用在哪些課堂上呢?根據(jù)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公共課還是專業(yè)課都適合使用參與式教學法,特別是文科專業(yè)課課堂。圖3給出了部分經濟類專業(yè)開設的課程,這些課程均適合參與式教學法。但是具體課程在使用參與式教學法時,采用何種組織形式來進行,這得根據(jù)課程性質而定。有的課程適合情境式教學與探究式教學,比如高等數(shù)學;有的課程適合討論式教學、辯論式教學,比如政治經濟學、管理學等。參與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具有普遍適用性。教師必須領悟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精髓,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根據(jù)教學內容、目標與教學條件,結合學生需要靈活選擇恰當?shù)慕虒W模式,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四、結語

參與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具有普遍適用性;但同時,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學生、不同性質的學科體系,參與式教學的采取形式及效果各不相同。綜合而言,在高校開展參與式教學法,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王建《.經濟生活》參與式教學的探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2]徐福英.參與式教學的實施與應用研究:以《酒店管理原理》課程為例[J].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18(4):79-81.

[3]藺永誠.參與式教學法:高校課堂教學中值得推行的教學方法[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