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范文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山中訪友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第1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活化 小學語文 教學 方法

按照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及現(xiàn)代教育所面臨的現(xiàn)狀,我們必須實現(xiàn)人本化教育,從人的角度去考慮教育教學的內(nèi)容和方式,努力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統(tǒng)一,活化小學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和手段,爭取最大化的提高學習效率。

一、 構建開放課堂,實現(xiàn)師生互動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老師的引導及鼓勵,由于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集中,所以我們必須千方百計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潛力,鼓勵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實現(xiàn)主體參與式教學模式。要想活化小學語文教學就必須構建開放型的教學課堂,實現(xiàn)在和諧有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師生交流與溝通。構建輕松的開放型課堂,就需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感受到和諧的教學氛圍,為了實現(xiàn)這種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那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師就得主動走進小學生,了解他們的心理,給與他們更多的關注和愛護,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傊?,在課堂上,必須讓學生感受到輕松的氛圍,而不是課堂死寂一片。實現(xiàn)師生互動,是活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手段,課堂不僅僅是老師的講授,還要有學生的參與,只有實現(xiàn)師生互動和交流,才能活躍課堂氛圍,活化教學過程。如在學習《竊讀記》一課時,老師可以先和學生講幾個古代類似的勵志故事,如鑿壁偷光等,老師還可以講解一些身邊的故事,引出身邊學生讀書難的實例,然后師生一起分析文中"竊"的含義及背后的精神,這樣學生就會很簡單的領會到文章的主旨大意,掌握既定的學習內(nèi)容了,同時又可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 革新課堂教學模式,實現(xiàn)體驗式教學

要想活化小學語文教學,就必須改變常規(guī)課堂教學的定勢模式,老師讓位與學生,而不是老師一味的講授,按照素質(zhì)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小學語文課堂必須把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實現(xiàn)學生主體參與式的體驗教學。體驗式教學模式是指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老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指導和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究,通過自身的參與和思考,使得學生深刻的理解所學習的內(nèi)容,這樣就會大大的加深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深刻領會和理解,強化對知識的進一步領會和內(nèi)化,它重在使學生認知的同時,感受和理解知識的內(nèi)在意義,達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不同程度的感悟和體驗,獲得精神的豐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長。如在學習《山中訪友》一文時,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準確的感知文章內(nèi)容,了解作者所訪之"友"的寓意,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讓學生自己做到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目的。在分析"不坐車,不邀游伴,也不帶什么禮物,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這句話時,讓學生回答,為什么作者的是好心情?"滿懷"是什么意思?與上一句的"滿懷"意思一樣嗎?平時還可以說什么東西是滿懷的?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作者的愉快心情,然后讓學生講述自己訪友的事例,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然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情感,進一步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這種讓學生參與教學的模式,大大的提高了課堂學習的熱情,為活化教學提供了良好的途徑。

三、 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小學生由于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大的事情,社會閱歷非常淺薄,所以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對于小學語文的學習來說,更多的是學習方法的有效掌握和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領會,所以,要想活化小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習效果,就必須讓學生掌握和理解所學習的內(nèi)容,這就需要老師結合學情,采取有效的方法,把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讓學生易于掌握。如在學習課文《鯨》時,文章中講解的很詳細也很清楚,但是學生卻很難理解,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對鯨的理解,激發(fā)學生敢于探索,熱愛科學的精神。鯨對于小學生來說常常聽說到,但其實并不了解,文章中很多的詞語或者關于鯨的描述都是非常抽象的,學生理解起來非常的困難。這個時候,語文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精心篩選一段關于鯨的視屏解說,然后再用PPT展示鯨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學生在導入階段就能清晰的了解到鯨的大概狀況了,那對課文的理解就簡單多了,這樣就能很好的活化教學內(nèi)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學習。

四、 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要想真正的活化小學語文的教學,是需要師生共同努力的,針對教學和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師生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反思,并且要及時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了,能否學會和理解課堂知識,是考驗個人學習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對于難度系數(shù)較大的知識點,學生必須提前預習,給與足夠的重視,對于難于理解的問題,要及時調(diào)整學習方法,及時向老師請教,積極面對,不可回避。要想活化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還必須強化語文教師的素質(zhì)建設,只有教師具備淵博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教學情感、精湛的教學藝術和高效的課堂管理才能實現(xiàn)課堂的活化,進而向課堂要效益。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職業(yè),只有喜歡教學才能花費精力去研究創(chuàng)造,把教育作為生命來傳承,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善于觀察和分析,敢于自我批評和反思,查缺補漏,在反思中改進,在改進中進步,在進步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參考文獻】

第2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語文 綜合性學習 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部分教師認為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附屬”、“添頭”和“裝飾”,在教學中不作為或作為不夠,隨意性強,缺乏計劃性。

課程標準將“綜合性學習”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同等列為語文學習的目標,這告訴我們綜合性學習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常規(guī)內(nèi)容,是每一個學生必修的課程內(nèi)容,而不是為語文教學作“裝飾”用的花瓶,更不是可有可無的“添頭”。綜合性學習在教學形式上有著其獨特性,在知識與能力方面也是有序的、系統(tǒng)的,教材對綜合性學習這一塊的編寫仍然遵循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與學生在共同完成綜合性學習的任務時不得隨意打亂,必須經(jīng)歷準備(項目設計)、體驗(過程實施)與表達交流(成果展示)三個階段,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語文交際圈教學理論認為綜合性學習是基于項目的聚會,師生為了完成這一項目,必須擬定切實可行的計劃,過程實施就是按擬定計劃進行探究的過程,沒有計劃的綜合性學習是無意義的學習,把綜合性學習當作可有可無的教學內(nèi)容而不引起高度重視的語文教學不是全面的語文教學。

誤區(qū)之二:過分依賴于課本,唯教材是從,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課堂作業(yè)來完成。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材作為知識的絕對權威而被教師奉為圣經(jīng)。在課程改革到來之后,教材僅僅作為一種資源而存在,但教師的教育觀念并沒有發(fā)生改變,無法用新理念去從事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教師抱著書本打滾,甚至把綜合性學習中的問題當作課堂作業(yè)來要求學生完成。而語文交際圈教學理論認為在以項目為話題的聚會里,教材上綜合性學習板塊提供的內(nèi)容僅僅是項目的引子,而不是項目的全部,我們不能過分地依賴教材,要走出教材,引導學生從引子中找到學習的鑰匙,并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課文是例子,它是“成品”;綜合性學習材料不是例子,因為它不是“成品”,僅僅是一種資源,可供參閱的項目引子,更不是作業(yè)。

誤區(qū)之三: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訓練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一種形式和手段,將綜合性學習課上成閱讀課,只做些收集資料、積累素材之類的工作。

我們不能否認教材中絕大多數(shù)單元的閱讀課文與綜合性學習在內(nèi)容上是互相勾連的。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以人與自我為主題,選編了與認識自我、熱愛生命有關的五篇閱讀課文,該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也就與此相照應,以“這就是我”為主題,設計了活動內(nèi)容,幫助學生在了解新同學的同時,進一步認識自我。第三單元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組織課文,有描寫四季景物的《春》、《濟南的冬天》、《秋天》,還有述說個人對自然的獨特感受的《山中訪友》,那么,該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就以“感受自然”為主題,展開活動,試圖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繼續(xù)對學生進行“親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熏陶??梢?,綜合性學習不但在內(nèi)容上與閱讀部分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而且它還是閱讀課文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染的一種延伸和拓展。但我們應十分清醒地看到,綜合性學習教學雖然與閱讀教學有聯(lián)系但又是相對獨立的,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教學任務。綜合性學習并不是完全依附于閱讀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自成體系。教材每冊書有六個單元,所以設計了六個綜合性學習,其中第一、三、五單元綜合性學習的形式相對統(tǒng)一,即把寫作、口語交際整合于綜合性學習之中,在規(guī)模小、層次少的活動中培養(yǎng)語文的綜合素質(zhì),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第二、四、六單元綜合性學習的形式相對一致,它們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為主要目標,在為學生提供一個母課題的前提下,又設計了若干層次的子課題,倡導學生發(fā)揮自主精神,自行設計、自行組織、自行探究,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搜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這些與閱讀教學有著根本的不同,我們更不能因綜合性學習成果展示中有通過寫作(小報告、調(diào)研論文)來展示綜合性學習成果這一形式就將綜合性學習當作寫作課來教,這也是不對的。

誤區(qū)之四:教師走下了講臺,卻搞起了“垂簾聽政”。

第3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 語文綜合性學習 現(xiàn)狀 誤區(qū)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始終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使“生活處處有語文”這一命題很大程度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課本成了語文學習的唯一信息源,語文教師則成了唯一的信息傳遞者,教室更變成了語文學習的唯一信息交流場所。面對這種情況,一些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了興趣,片面地認為語文學習就是讀課文、寫作文、做練習。這種僅僅從書本中獲得語文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語文學習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學能力,提高從生活中獲取知識的能力,進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綜合性語文學習正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一實際出發(fā)而設定的。

對于“綜合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方式,近些年來,中學一線語文教師憑著熱情和新奇摸索上路,各自在這片新的天地中“大顯身手”。然而“熱鬧”過后,現(xiàn)在的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的情況到底如何?有沒有真正回歸到日常語文教學中呢?下面就談談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的現(xiàn)狀及誤區(qū)。

一、教材使用現(xiàn)狀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對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是有很大彈性的,對缺乏綜合性學習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來說,要上好這部分內(nèi)容難免力不從心。一些教師往往以課時少、內(nèi)容繁雜、無法操作等理由應付或干脆跳過不上,導致綜合性學習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或殘缺,或空白。

(一)惟教材是尊

這種情況往往出現(xiàn)在上崗不久的新教師身上,他們生怕遺漏了教材內(nèi)容,把綜合性學習上成閱讀課,按照閱讀教學的要求與步驟逐一講解。這種惟教材是尊、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處理,完全背離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原則。

(二)避繁就簡

不少教師認為教材對綜合性學習的設計過于理想化,不符合學校教學實際。如果按照教材內(nèi)容和活動編排教學,僅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時間就要花去八、九周的語文課時,這與整個學期的教學課時安排是有沖突的。因此,部分教師選擇特別容易操作,不用花大量課時的活動方式。這種避繁就簡、應付了事的教學態(tài)度必然影響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現(xiàn)狀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堂活動形式過于單一,大多采用成果展示的形式。也就是教師布置學習內(nèi)容,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生各自收集相關材料,并在課堂上拿著從網(wǎng)絡上或書上摘抄下來的文字資料照本宣科地讀一遍;學生無精打采地聽著,教師輕描淡寫地評價幾句,一堂課就這樣草草結束了。出現(xiàn)這種教學現(xiàn)狀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教學目標虛無化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課堂,是與傳統(tǒng)課堂完全不一樣的課堂。它需要教師花更多的時間準備,需要學生全員參與,但由于一些教師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僅依托教材有限的資源簡單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根本沒有考慮綜合性學習課到底要實現(xiàn)怎樣的教學目標,沒有考慮如何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獲得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教學內(nèi)容隨意化

語文綜合性學習應強調(diào)“語文味”,而教師把語文綜合性學習上成“班會課”“地理課”“生物課”“音樂課”等的事時有發(fā)生,究其原因,是教師選擇教學內(nèi)容時太過隨意。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乘著音樂的翅膀”,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感悟人文內(nèi)涵。這一專題內(nèi)容的選擇空間很大,教師應選擇一些更符合語文課程特點的內(nèi)容,把握好“度”,否則就有上成“音樂課”之嫌。

(三)把綜合性學習當做課堂作業(yè)完成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教材作為知識的絕對權威而被教師奉為圣經(jīng)。新課程改革下,教材僅僅作為一種資源而存在,但教師的教育觀念并沒有發(fā)生改變,無法用新理念從事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甚至把綜合性學習中的問題當做課堂作業(yè)要求學生完成。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認為在以項目為話題的聚會里,教材上綜合性學習板塊提供的內(nèi)容僅僅是項目的引子,而不是項目的全部,我們不能過于依賴教材,而要走出教材,引導學生從引子中找到學習的鑰匙,并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課文是例子,它是“成品”;綜合性學習材料不是例子,因為它不是“成品”,僅僅是一種資源——一種可供參閱的項目引子,更不是作業(yè)。

(四)將綜合性學習課上成閱讀課

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組織課文,有描寫四季景物的《春》《濟南的冬天》《秋天》,還有訴說個人對自然的獨特感受的《山中訪友》,那么,該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就以“感受自然”為主題,展開活動,在閱讀教學基礎上,繼續(xù)對學生進行“親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熏陶。可見綜合性學習在內(nèi)容上與閱讀課文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對學生的感染上是對閱讀課文的一種延伸和拓展。

我們不能否認教材中絕大多數(shù)單元的閱讀課文與綜合性學習在內(nèi)容上是互相聯(lián)系的,但應十分清醒地看到,綜合性學習雖然與閱讀教學有聯(lián)系但又是相對獨立的,有著相對獨立的教學任務。綜合性學習是一門新型語文課,它強調(diào)學生的親歷參與,強調(diào)學生的實踐體驗,教材選編的內(nèi)容便是學生親歷參與和實踐體驗的引子和基礎。綜合性學習課是由師生共同合作確定學習主題,師生互動進行過程實施,最終以多種方式呈現(xiàn)學習結果的新型課程,那種上成傳統(tǒng)的語文課的綜合性學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學習。

課文教學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教師與學生圍繞文本進行有針對性的解讀,在解讀的過程中實現(xiàn)語用經(jīng)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語文知識的積累,形成并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而以項目為話題的綜合學習則不同,它側(cè)重于語言習得。有時,綜合性學習僅僅是給教學確定了一個主題,教材為這種聚會的開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資料,甚至為如何開展這些活動提出了合理的建議,這些是對學習行為和目標起導引作用的課程資源并不是課文文本,所以教材里的綜合性學習材料與課文文本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不應當做課文來講。

三、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

在部分綜合性學習展示課上,一些教師往往僅僅抓住了表達交流(成果展示)這一環(huán)節(jié),只重視活動終結時的評價,對項目設計、過程實施情況并沒有引起高度重視,這是令人擔憂的。并且在表達交流時,只側(cè)重于對成功成果的展示,而不將自己或小組在項目設計及過程實施中產(chǎn)生的困惑及反思大膽展示,使得綜合性學習最終成了表演秀,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缺乏反思。

基于上述原因,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實施現(xiàn)狀并不樂觀,要改變“有其名而無其實”的狀況,語文教師需要不懈努力。如果說《課程標準》制定實施前期綜合性學習還沒有被廣為重視的話,那么在“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健康還給學生,把能力還給學生”的呼聲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育教學無疑會成為打開語文學習興趣之門的一把金鑰匙。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走出傳統(tǒng)教育的誤區(qū)。在充分掌握基礎知識,肯定自己能力,增強自我信心的同時發(fā)揮自主學習的優(yōu)勢,在語文課堂進行充分的自我展示。讓枯燥的單純的讀、寫、背的課堂變?yōu)橛懻摰恼n堂、活潑的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秦訓剛,晏渝生.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2003.

第4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生命教育中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生命教育觀滲透的內(nèi)涵

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是生命的活動,換言之就是要借助“生命課堂”,用語文喚醒學生生命意識。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觀的滲透,就是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走近生命,了解生命,思考生命,超越生命。這一種學科的拓展,體現(xiàn)了教育的育人性,是語文閱讀教學和生命教育融合所走的重要一步,在對以生命為主題的文本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讀者和作者達到了生命的交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讀者走近作者,通過他們對生命的態(tài)度和思考來關照自己的生命,生命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被喚醒。

在閱讀教學中,“經(jīng)過生命化的過程,實現(xiàn)學生的生命意義與教師的生命意義的對接,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完成知識的傳播和生成,最終形成學生自己個性化的知識,融化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同時完成教師生命價值的提升。在整體連續(xù)的閱讀教學中,師生作為完整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使師生的潛能得以不斷的發(fā)揮,知識得到不斷的生長,創(chuàng)造和增值。最終,使全體教師和學生的完整生命得到充實、發(fā)展和完善,使師生的生命價值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創(chuàng)造和提升”。

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生命教育觀滲透的內(nèi)容

新課標作為教學改革的綱領,為生命教育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提供了理論支撐,而語文閱讀教學又為生命教育在語文學科的滲透提供了豐富的生命資源。因此,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自覺地將語文閱讀與生命教育融合起來,讓語文閱讀教學“生命化”。其具體內(nèi)容如下:

關注生命。這是一個前提。只有老師和學生都在語文的大背景下將目光投向“生命”,將情感傾注于“生命”,將目標旨歸于生命,生命教育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才有可能實現(xiàn)。關注生命,是要讓我們的學生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意識到探討生命的重要,意識到自己如何對待生命,將對自己有多么重大的意義。

認識生命。這是生命課程的第一頁,要確定如何對待生命先得了解生命。人的生命從生到死是怎樣的過程?(當然,語文閱讀教學不是從自然的生物的角度來談這一話題,而是從人文精神的角度)人的生命有哪些特點?人的生命對人具有怎樣的意義?不同的人有怎樣的生命觀?又得有怎樣的人生?死亡是什么?……這些,都是有待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思索去探討的問題。

尊重生命。生命雖然脆弱,但生命并不卑賤!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僅尊重他人生命存在的權利,也尊重他人生命承載著的思想、情感、經(jīng)歷、生活方式等,并給予他們自由呈現(xiàn)和生長的物質(zhì)空間與精神文化空間,就像《序言》所要告訴我們的那樣,真正的寬容不僅僅是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更不是一方給另一方的施舍,而是站在人類發(fā)展歷史的高度把寬容當作彼此的一個機會,這時候的寬容,就是一種尊重。同時,尊重生命的意識也應該如史懷哲在《我的呼吁》中所言:一切生命皆有生存意志,皆為平等,尊重生命就是對生命的全然肯定。

珍惜和熱愛生命。生命需要用心呵護,珍視她,愛惜她,絕不可隨意破壞、踐踏甚至殺戮或拋棄生命。因此,我們有必要掌握生存技能以避免生命不必要的傷害,我們要以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和心理素質(zhì)來加強生命的韌勁以承擔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我們更要提高生命智慧來讓生命保持豐滿潤澤,拓展生命的寬度和厚度!所有的這一切都必須有一顆熱愛生命之心,熱愛生命就會熱愛自己、熱愛他人,就會熱愛生活中的一切體驗,不僅喜樂幸福,也包括悲愁哀苦,因為,這都是生命的饋贈!就象一句話里說的,失去太陽不要哭泣,你還有月亮;失去月亮不要哭泣,你還有星星;失去星星你不要哭泣,你還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即使連明亮的眼睛也失去了也不要哭泣,你還有一顆明亮的心!熱愛生命的心就會是這一顆明亮的心!

欣賞和享受生命。生命是宇宙間最值得欣賞的因素。生命的孕育、誕生和成長是一種令人無比激動的過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希望;生命中的那些成功與失敗、榮譽與恥辱、高尚與卑下、純真與蕪雜,都是一本內(nèi)容不同的書,或是一幅風格迥異的畫。生命的每一個日子,都有其內(nèi)在的美麗。欣賞生命實質(zhì)上也是欣賞燦爛多姿的自己。生命就如一張沒有底色的風景畫,全靠人們不同的心態(tài)給它繪上不同的底色。心中有春天的人,會給它繪上快樂祥和的底色,襯出一幅最美好的風景畫;心中郁悶、懊惱的人會給它繪上哀痛、悲涼的筆調(diào)。生活本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是短暫卻又最精彩的,多一份欣賞,生命就會渙發(fā)出無窮的魅力,讓你的生命折射出太陽的光芒。生命也是人唯一的財富,一切的物質(zhì)與名利都是人們用生命換取的不等價交換物。有人使用生命,用終生去換取無法勝數(shù)的物質(zhì)和社會的承認,卻沒有學會享受生命本身,最后留下那些生不帶來死帶不走的物質(zhì)離開人世時,失去的卻是未經(jīng)享受的最大財富——生命。生命中對友情、愛情、親情的珍視,對大自然的欣賞,對藝術的品味,其實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質(zhì),這是心靈的愉悅、至心的快樂。有靈氣的生命如鮮艷欲滴的花瓣上的露珠,這種狀態(tài)下你能感受到生命本身的美。享受生命需要更多的是一顆敏感而有活力的心。

三、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生命教育觀滲透的具體途徑

(1)在閱讀教學目標的設定上要凸顯發(fā)展生命

人的知識是教育知識中最重要的知識;教育與人的關系也是教育關系中最根本的關系。教育的本體應該堅持以“人”為一切教育行為的出發(fā)點和必然歸宿。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僅僅作為手段和有用的工具來培養(yǎng),而首先必須把他們作為一個完整而豐富的“人”來培養(yǎng),也就是說教育的目的在本質(zhì)上首先是培養(yǎng)“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以個體生命為本。教育因生命而發(fā)生,生命因教育而延續(xù)。教育是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共同趨向,就是弘揚人文精神,強調(diào)以人為本,提倡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一切著眼于人的發(fā)展。這是當代教育必然的邏輯與最為迫切的核心使命,也就是魯迅所說的“立人”。毫無疑問,語文課在這方面承擔著極為重要的責任。韓軍認為:“語言即人,語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學著運用語言就是學著成人,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以語言立人。這正是語文教育的靈魂所在。”正因為語文課程蘊涵著這種高度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所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了“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的總要求。這是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角度,以“立人”為本提出來的,是對閱讀教學的認識達到的一種新高度、新境界。閱讀教學絕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語言習得過程,更是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xiàn)學生自我生命成長的提升過程。只有從生命的本質(zhì)上來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生命價值以及個人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才算是真正把握了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和生命內(nèi)蘊。

(2)通過體驗式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領悟文本中充滿人性(愛情、親情、友情)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到“情”之可貴,學會善待生命、完善生命、激揚生命。

“體驗”概念最初由19世紀德國生命哲學家狄爾泰提出。在他看來,“體驗”特指“生命體驗”,是“構成個人生命經(jīng)驗的基石”。體驗具有本體論意義,“是一種生命活動狀態(tài),是個體在當下的一種悟解、領會、關照、神思狀態(tài),是一種高度澄明的心靈境界”。狄爾泰認為,對人生的體認不能訴諸理性,而只能是“體驗”,只有通過體驗,才能將活生生的生命意義和本質(zhì)窮盡,只有通過體驗,人才能真切而內(nèi)在地置身于自身生命之流中,并與他人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所謂體驗教學是通過戲劇、角色扮演、模擬情景等各種方式的體驗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表演,分別感受“真實情景”中人物的各種情緒,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然后經(jīng)過彼此分享,在有實際體驗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別人的需求和處境,進而學會體諒別人,學會與人共處。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須通過體驗教學來實施。文本體驗是一種情感的領悟、價值的叩問。語文教師應根據(jù)文本體驗的這一特性精心創(chuàng)作教學情境,將平面靜止的文字還原為立體豐富的形象,將死的語言賦予活的生命力,召喚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親臨其境,調(diào)動感知覺,運用自己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進行閱讀活動,感受生命價值的提升。

體驗是一種自主、自覺的活動,必然受到自己經(jīng)歷、動機、情感、氣質(zhì)等的“塑造”,成為個體獨特的感受。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學生生活世界與文本世界的界限,讓學生對文本世界產(chǎn)生“神與物游”的對接,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充滿體驗的興奮與沖動;二是要讓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激活狀態(tài),動口、動手、動腦,神游懷想,三是尊重學生的心靈世界,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允許學生“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借文解惑,借文生疑,見仁見智。體驗是學生心靈與文本的滲透,是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愉悅,是對自身生命意義的超越。

(3)通過情感領悟而重視生命

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領悟作品中充滿人性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到“情”(愛情、親情、友情)的可貴,認識到自己在家庭、親人、朋友中的重要性,從而重視生命。

例如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淚”,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作者本人的親情觀念和人倫觀念。教師應引導學生領悟文章的“悲情”,理解韓愈因為什么而悲傷。作者悲情的由來,與韓門家庭的不幸關系很大。作者“銜哀致誠”的“誠”實際上是“孝梯”觀念的具體化。他在追憶往事的時候,點明自己幼年“惟兄嫂是依”,借用嫂嫂說的“韓氏兩世,惟此而已”來突出宗族家庭因素,在表達自己得知噩耗后悲傷的心情,反復哀嘆“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作者是為老成悲傷,又是為兄嫂悲傷、為家族悲傷。文章最后對后事安排細致而明確的表述,更清晰地把悲情落實在今后的責任上?!敖涛嶙优c汝女”、“長吾女與汝女”,這是對老成的情意,也是對兄嫂的匯報,更是對親情責任的莊嚴承諾。韓愈在表達自己悲情的同時,也為后世的“情感教育”、“親情教育”留下了范文。因此,學習這篇課文,就是要引導學生在領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一方面學習他關心家庭、關心親人、關心他人的愛心和責任,認識到家庭的重要性。要懂得自己在家庭和親人朋友中的位置。生命絕不只屬于自己,不要覺得自己有絕對選擇怎樣度過的權力,要認識到個人的安危生死給親人所帶來的重大影響;另一方面要明白自己如何對家庭、親人負責,從而對生命有意識地約束和自愛,珍惜生命,并重視生命、樂觀對待生命。這類作品還有很多,如朱自清的《背影》、的《我的母親》、冰心的《繁星》、魯迅的《藤野先生》、《羚羊木雕》、《我兒子一家》、《金盒子》、《散步》、《小橘燈》、《爸爸的花兒落了》、《紙船——寄母親》、《我家有女初長成》、《陳情表》、《祭十二郎文》、《與妻書》、《項脊軒志》、《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都是反映父(母)子情、師生情、友情的典范,它們由于內(nèi)容、題材與學生的生活非常貼近,學生更容易被感染、感化。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強調(diào)理解的多種可能性,提倡獨立思考,鼓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構建意義甚至創(chuàng)造意義。以我們熟悉的“友情”為主題的文章為例,無論是屠格涅夫筆下閃耀著母性光輝的麻雀,還是朱自清筆下苦澀而凝重的父親的背影,雖然是經(jīng)典名篇,但是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同樣可以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父親母親,愛的主題從來都被不同時空的人在豐富地演繹,重要的是我們始終可以辨別、體驗到這種感情的存在,父親的沉默是愛,母親的嘮叨也是愛,犧牲是愛,放棄也是愛,文本的意義不是把愛模式化,而是把愛引向更豐富的體驗中,這也是生命教育中最為核心的意義,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回饋生命。

(4)通過欣賞生命意象欣賞生命

通過閱讀教學,感受、欣賞充滿生命力的意象,從自然生物旺盛頑強的生命力中獲取生命力量,認識生命的意義,欣賞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萬物進化過程中,人類走在了前面,成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當我們回望或者走近自然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震驚。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頑強,無論周圍環(huán)境多么的惡劣,只要有一絲生命的土壤,它們就能頑強生存下去。人們從這些自然生物旺盛而頑強的生命力中獲取人類自己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輝煌燦爛。日本作家壺井榮的《蒲公英》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等都是這類主題的作品,是揭示生命意義的典型例子。能夠發(fā)現(xiàn)別人的美是一種智慧,能夠承認并欣賞別人的美是一種豁達。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包括作為萬物靈長的人,從某些方面來說,也許并不是平等的,但是有一點不得不承認,那就是他們各有各的優(yōu)缺點,誰也無法替代誰。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成了一個一個的個體,有了他們各不相同的個性,世界也因為他們而變得豐富多彩。學會欣賞自己、他人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開放的心靈,是使自己擁有無限可能的前提條件,進而也有助于豐富自己的生命內(nèi)涵。比如以此為主題的課文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第一次真好》、《行道樹》、《春》、《花的話》《綠色幗幗》,《山中訪友》等,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

(5)通過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進行生命教育

課文中的很多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盡管經(jīng)歷坎坷,飽受各種挫折打擊,有的還身患殘疾,但是都能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面對人生,豁達、超脫、樂觀、勇敢地生活,讓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如勾踐、司馬遷、李密、蘇軾、史鐵生、海倫.凱勒等。勾踐屈辱求活,李密奴才般的陳情告訴學生,在某種特殊生死關頭要學會求生,學會在特定環(huán)境機智保全生命,改變求生失節(jié)的傳統(tǒng)觀念。司馬遷的故事則告訴我們?nèi)倘柝撝氐厍蠡钍且环N偉大的英雄行為。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旁逸斜出”的方法,通過對這些人物的生平、事跡作比較詳細的講解,引起學生的共鳴,向這些作者學習,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還有一些作者是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如屈原、海子等。教師可以在課后讓學生就他們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討論,但是一定要把握一條線,那就是在無論什么情況,無論什么原因,自殺總是不對的。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屈原自殺,但是楚國最終還是滅亡,倒不如組織民眾抵抗入侵的敵人。海子的悲劇告訴我們:生存要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不可過于脫離現(xiàn)實生活。理想化生存可以,但要有生命這一基本的生存保障,如果海子不早逝,他留給我們的作品肯定會更多。另外,史鐵生的人生,其教育意義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告訴我們,在人生遭遇挫折或陷入低谷時,冷靜、振作起來的最有效的辦法是找到合適的事做并做好一件事,使自己能感到活著的價值。盡管這種觀點未免有些牽強,但對思想不成熱,具有較強模仿和從眾心理的青少年學生來說還是必要的,畢竟生命是最寶貴的。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希望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在學習語文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能體驗生命的美好和尊嚴,在更高層次上理解生命的意義。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的落實,語文課堂才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新課程所追求的理想課堂。

參考文獻

[1]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5.

[2]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1.

[3]劉濟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2.

[4]葉瀾著:《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5]朱永新著:《生命教育:讓教育回家》,《教師博覽》2005年第8期

[6]馮建軍著:《當代主體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葉瀾著:《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