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誤區(qū)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誤區(qū)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誤區(qū)

摘要:當今,音樂審美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重視,同時現(xiàn)今對審美的定義與概念也層出不窮。本文主要分析在音樂教學實施過程中產(chǎn)生的審美誤區(qū),并提出要走出將音樂過度視覺化、概念化的審美方式,重視音樂中連續(xù)性、完整性的審美特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回歸音樂本身,用音樂來教音樂,貫徹音樂審美。

關鍵詞:音樂教學;審美;誤區(qū)

音樂教育的實質也是美育,音樂審美教育不僅可以塑造學生對美的概念,還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內化修養(yǎng),同時也是學校進行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在如今眾多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將中國的意化思想過度強調,脫離音樂本身,產(chǎn)生了審美的誤區(qū)。

一、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誤區(qū)

(一)將音樂過度視覺化、概念化

1.視覺化、概念化的含義

首先,要區(qū)別視覺與視覺化的概念,視覺是一個名詞,視覺化即將視覺動詞化,其制約著人們對視覺的理解。有兩種理解,其一,在藝術面前,觀眾必須努力地追尋作者之看的原意。另一種對觀者來說,不僅是影像映射在視網(wǎng)膜上所看到的圖像,更是有意識的選擇。概念與概念化,同視覺與視覺化,概念為名詞,概念化為動詞。

2.音樂中的視覺化、概念化

視覺化的音樂:音樂音響本身不具有事物形態(tài)具象性,人們通過“聯(lián)覺”這種心理活動,搭建起音樂與視覺想象與聯(lián)想的橋梁,刺激人類大腦中所儲存的所有信息,以表現(xiàn)音樂內容。從音樂審美角度審視,視覺化的音樂可以強化音樂體驗,但是過度的將音樂視覺化會導致音樂審美泛化,使傳統(tǒng)的音樂審美方式和審美標準受到顛覆,某種程度上消解了音樂審美的內在規(guī)定性。概念化的音樂:音樂音響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人們通過個人的經(jīng)驗來判斷音樂,本無任何概念意義的音樂被賦予普遍化的概念。但將音樂過度概念化,顛覆了音樂審美同音樂出發(fā)而非從概念出發(fā),去尋找事例,編造故事,敷衍成篇。因而概念化的音樂理解不能深刻地理解音樂的本質,音樂審美的最終目的。

3.過度視覺化、概念化的誤區(qū)

在此,筆者有感于周海宏教授的觀點:“音樂可能有表現(xiàn)的對象,也有可能就是它自身而沒有什么外在的對象要表現(xiàn),因而要走出用‘文學性’、‘美術性’內容解釋音樂的誤區(qū)。”①“音樂的本質,決定了大多數(shù)音樂不能明確地表現(xiàn)出視覺性和概念性的內容?!雹谌欢缃袷忻嫔嫌懈鞣N各樣的音樂欣賞手冊、名曲賞析等書籍,以及音樂教師手里的教輔等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師與學生。一方面音樂教師在課前為了讓學生能盡量理解樂曲的“內容”,從而查閱各種資料,而這些所謂的權威就霸占了教師的思維。另一方面,學生在課上被動接受文學性、美術性的音樂,并且音樂教師喜歡用“形象化”、“通俗易懂”的音樂來引導學生,希望能夠讓學生逐漸聽懂“高雅音樂”。學生可能會局限在自己“理解”的音樂作品上,導致無法接受其他作品,甚至完全聽不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適當?shù)囊曈X化、概念化可以強化音樂審美,而過度的視覺化、概念化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如果沒有對學生進行視淺析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誤區(qū)覺化、概念化的音樂教學,那么100位學生對同一首音樂作品會有100種理解,這是由音樂的本質特征與表現(xiàn)規(guī)律所決定的。筆者認為音樂審美的根本方式就是聽覺的感受與心靈體驗,視覺形象與思想概念只是一種輔助和強化,不是音樂審美的根本目的。視覺的通感與概念以及個人的經(jīng)驗感受可以更加強化音樂審美體驗,激發(fā)內心復雜的情緒。但這只是后期的加工,并非出發(fā)點與根本目的?!霸诿赖膶ο罄?,無論是它的概念以及它的目的和靈魂,還是它的外在的定性、豐富復雜性和實在性,都顯得是從它本身生發(fā)出來,而不是由外力造成的?!雹垡虼耍覀円獢[脫用視覺化、概念化的方式來衡量音樂藝術,讓音樂回歸本身,關注音響,從聆聽開始。

(二)忽視了音樂的連續(xù)性、完整性

1.連續(xù)性、完整性的含義

連續(xù)性原表示流體運動時的一種性質。音樂中的連續(xù)性是指在單位時間內,音樂音響保持連續(xù)不斷的狀態(tài)。所謂的“完”就是具有或保持應有的各部分,沒有缺損。音樂中的完整性指大到結構,小到音樂音響中所有元素都缺一不可,如標題、音樂表情術語等。音樂中連續(xù)性和完整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事物的本質是由構成的物質材料屬性決定的,從藝術構成的存在方式分,音樂屬于時間藝術;從主題感知與認識方式分,音樂屬于聽覺藝術。具有時間性、空間性,作用于人類聽覺的藝術。人類的聽覺的自然屬性及聽覺把握對對象是由人類聽覺本能所決定的。首先,人本能地傾向于那些聽起來悅耳、協(xié)和的音響。其次,音樂音響結構美學告訴我們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是由相應各種音樂要素有序地組織而成,它們是一氣呵成,不可分割的。根據(jù)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會自然地把聲音特性相近的兩個聲音感受為一個整體。一方面聽者已經(jīng)對呈現(xiàn)出的音樂材料作出一定的心理反應,另一方面,他們還對即將出現(xiàn)的音樂材料產(chǎn)生一定的期待感。通過以上論證,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音樂的本質以及人類聽覺的自然屬性要求我們無論是在音樂欣賞中,還是器樂演奏與歌唱中都要保持音樂的連續(xù)性與完整性,如此才能連續(xù)而完整的音樂音響中獲得心靈上對音樂美的感受。

2.忽略音樂連續(xù)性、完整性的誤區(qū)

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很多的音樂教師卻忽略了音樂的連續(xù)性、完整性。教師作為教學中的主導,其音樂審美素養(yǎng)對于課堂的審美實施具有重要影響。在音樂欣賞課、唱歌課中,當學生表現(xiàn)出與教師事先設定的內容不符時,他們就會在學生欣賞或唱的過程中中斷學生給予糾正,或欣賞中概念性的闡述,或歌唱中歌詞唱錯等。甚至,某些音樂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更多的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大半節(jié)課都在灌輸于學生視覺化、概念性的知識。甚至在聆聽音樂途中打斷學生,讓音樂欣賞課、唱歌課“聽”不到音樂,只能在腦海里“畫”音樂,在文字里“讀”音樂。如此一來,破壞音樂的連續(xù)性、完整性會使學生的滿足不了心理期待,中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緒,使學生感到掃興,甚至阻礙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的產(chǎn)生。顯然這是不符合音樂審美的那么要走出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誤區(qū),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二、走出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誤區(qū)的對策

(一)走出過度視覺化、概念化的審美模式,回歸音樂本身

在“同構聯(lián)覺”中,即音樂與其表現(xiàn)對象之間的轉換中介。同構聯(lián)覺告訴我們音樂的頻率、振幅、方向、緊張度可以與人的心理活動形成一個通道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由于同構聯(lián)覺的存在,人們在聆聽音樂時會產(chǎn)生一定的視覺性、文學性的聯(lián)想,即視覺化、概念化的審美。這樣的聯(lián)想可以使音樂形象更加生動、富有感染力。但要說明的是:這里的聯(lián)想是聆聽音樂的主體“個人”的思想,而不是某個人強行灌輸?shù)穆?lián)想。正是因為如此,在音樂教學方法論中,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音樂作品,會運用各種音樂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三維目標,如利用詩歌、舞蹈、喜劇、繪畫、文學等等藝術形式對音樂進行解釋。我們可以反推:拋開所有的方法表象,音樂教學之所以要用視覺化、概念化的方式來進行輔助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聆聽音樂,獲得美的體驗。因此,視覺化、概念化的審美方式只是手段,而音樂審美最終的目的聽覺的感受與心靈體驗。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走出過度視覺化、概念化的審美方式,就要明確視覺化、概念化的審美方式只是手段,我們要更多關注的是音樂本身。適度的進行視覺化、概念化的解釋,多開發(fā)學生自身對音樂音響的認知與體驗,尊重學生的審美體驗和感受,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和評價能力。其次,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自身體驗和參與,保護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切勿注入過多視覺化、概念化的釋解,以免造成千篇一律的音樂理解,扼殺學生的審美想象和審美創(chuàng)造。

(二)重視音樂的連續(xù)性、完整性,以獲得完全的審美體驗

音樂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具體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作為音樂教師應該怎么做呢?

1.眾所周知,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學分為四大領域:音樂感受與欣賞、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④事實是,在任意領域中都要保持音樂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因為四個領域雖內容有所不同,但其本質都是音樂,而音樂只能通過聆聽來體驗。在欣賞音樂之時,最重要的就是聆聽。通常在中小學階段,進行欣賞的音樂作品在篇幅上通常較為短小,結構上也較為簡單,如回旋曲、三段體等,學生一般都易掌握。因此,在播放音樂作品的音頻或視頻時,教師盡量不要中途打斷學生聆聽。學生在聆聽音樂時,以及對呈現(xiàn)對的音樂材料作出了一定的心理反應,以及對將要出現(xiàn)的音樂材料懷有一定的期待感,如果隨意中斷聆聽,會破壞音樂的完整性和連續(xù)性,導致學生無法獲得完全的審美體驗。在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這些領域中也同樣適用。例如在演唱時,學生正在演唱一首作品,難免會有瑕疵。但如果音樂教師在學生正唱的陶醉時,突然要求停下來糾正咬字、氣息,這樣不僅會讓學生感到掃興,更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無論是演唱還是演奏,都盡量讓學生先完整的表演出來,然后再進行指導,讓學生的心理有一個適應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以便更好地表現(xiàn)音樂。因為音樂的本質以及人類聽覺的自然屬性要求我們無論是在音樂欣賞中,還是器樂演奏與歌唱中都要保持音樂的連續(xù)性與完整性,如此才能連續(xù)而完整的音樂音響中獲得心靈上對音樂美的感受。所以,保持音樂的連續(xù)性、完整性在音樂審美中具有重大的意義。

2.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作為主導,關乎著整個音樂審美過程的結果。學生能否在課堂上獲得完整而連續(xù)的審美體驗,在于音樂教師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緊扣等等。首先,音樂教師得保持嚴密的邏輯性。無論是在教案中,還是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一個音樂動機、旋律、節(jié)奏等等,都要與音樂作品緊密關聯(liá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每一句話、動作、演示、活動等等都是有關聯(lián)的。其次,音樂教師要強化自身基本功。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吹拉彈唱是基本技能。除此之外,還應強化自身的音樂理論知識和指揮,理論知識包含了樂理、和聲、曲式分析、配器等等。音樂音響的審美就包含了音樂的結構之美,試想如果連音樂教師本身都不懂得音樂音響結構的審美,那還如何去引導學生體驗音樂音響的結構之美呢?最后,音樂教師要提高自身審美素養(yǎng)。其中包含了具備良好的審美趣味,教師的個人趣味應健康、積極,從多元化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健康而良好的審美趣味,防止學生產(chǎn)生畸形的審美心理;具備敏銳的審美知覺,要有較強的音樂審美能力,對社會事物、現(xiàn)象以及自然界也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具備嚴格的審美規(guī)范,其中包括教學儀態(tài)要端莊、優(yōu)雅,充分展示教師的審美修養(yǎng);教學語言要簡潔富有啟發(fā)性;教學氣質可以擁有個人特征,如幽默、機智、熱愛生活、有愛心等。

三、結語

總的來說,音樂是人類最自由、最能夠直接喚起情感體驗的藝術,讓我們走出音樂教學中的審美誤區(qū),從音樂本身出發(fā),以人為本,實現(xiàn)音樂教育審美的最終目的:通過音樂與自己內心和外界溝通,交換信息,以求得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李冬梅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