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視覺訓練對視功能重建效果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分析兒童間歇性外斜視術后視覺訓練對視功能重建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4例間歇性外斜視患兒,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比兩組患兒視覺功能重建情況。結果:術后6個月,研究組患兒同時視功能、融合視功能及立體視功能占比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高(P<0.05);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研究組患兒的正視眼位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高(P<0.05)。結論:兒童間歇性外斜視術后視覺訓練對視功能重建效果確切,可顯著改善患兒的視覺功能,還可提高眼部正位維持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兒童;間歇性外斜視;手術;視覺訓練;視功能
間歇性外斜視是在正位和斜位交替變換的斜視,為兒童常見的眼科疾病,多發(fā)于4~15歲兒童中,其發(fā)病率約為3.42%~3.9%。間歇性外斜視以畏光、注意力不集中、斜視為典型表現。該病若治療不及時,可影響小兒的視覺功能,對其日常生活和學習造成嚴重影響[1]。手術為間歇性外斜視的有效治療手段。經手術治療后,可糾正患兒斜視狀態(tài),改善患兒視力。然而,手術存在過矯正、欠矯及術后復發(fā)問題。因此,在間歇性外斜視兒童術后,加強患兒的視覺功能訓練,促進其視覺重建,減少術后眼位回退及復發(fā)率,是臨床研究的重點[2]。本文主要分析兒童間歇性外斜視術后視覺訓練對視功能重建效果,現描述如下:
一、一般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4例間歇性外斜視患兒,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7例。男30例,女24例,年齡4~12歲,平均(6.72±1.73)歲。外斜度20~80Δ,平均(46.95±5.45)Δ。兩組患兒均接受間歇性外斜視矯正手術治療。兩組患兒年齡、性別、斜視度數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經裂隙燈及眼底造影檢查,確診為間歇性外斜視;患兒有手術適應癥;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異常者;既往曾實施眼部手術者;患有白內障、青光眼或其他視神經病變者;高度近視或遠視者。
(二)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術后2周開展視覺功能訓練。對照組術后應用常規(guī)眼科手術后處理,包括遵醫(yī)囑給予抗感染藥物,為患兒配鏡,指導患者開展筆尖訓練等。研究組使用上海涵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數字化同視機TSJ-IV型(批準文號:吉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1第2220128號)實施視知覺訓練。其中,I級訓練借助“獅籠畫片”訓練。1次/d。連續(xù)訓練7d;II級訓練借助“三毛畫片”訓練,同時開展立體圖片訓練。訓練方法具體如下:(1)同時視功能:在上述訓練結束后,借助同視機檢查其I級視覺功能。將達I級功能視為訓練完成。對未完成者,繼續(xù)進行視覺閃爍刺激,2~3次為宜。(2)融合視功能:借助“貓蝶融合畫片”訓練。訓練流程包括分離-結合-捕捉-側方移動-輻輳訓練幾個步驟。每次訓練時長以15~20min為宜,1次/d,連續(xù)訓練7d。訓練7d后,暫停訓練7d。然后進行下一療程的訓練。共訓練6個療程。(3)視知覺訓練:應用正弦光柵實施訓練。訓練可于光柵中添加白噪音,并增加“方向識別”“圖像輪廓識別”“游標銳度監(jiān)測”訓練項目。訓練強度及訓練方案可根據患兒實際情況調整。
(三)評價指標
(1)使用數字化隨機視覺檢查圖檢查兩組患兒術后7d及術后6個月的同時視功能、融合視功能及立體視功能。(2)術后隨訪半年,對比兩組患兒眼位情況。
(四)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運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行2χ檢驗,計量資料(x±s)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兩組患兒同時視功能、融合視功能及立體視功能對比
術后7d,兩組患兒視功能數據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研究組患兒同時視功能、融合視功能及立體視功能占比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高(P<0.05)。見表1。
(二)兩組患兒術后不同時間的眼位情況對比
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研究組患兒的正視眼位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高(P<0.05)。見表2。
三、討論
大腦融合機制發(fā)育不良、眼肌萎縮、中樞失衡、遺傳等因素均可導致間歇性外斜視出現。對年齡較小(2~4歲)兒童,出現間歇性外斜視后,可通過外側外直肌注射A型肉毒素達到改善斜視癥狀的目的。對于4~15歲兒童,其視力發(fā)育基本成熟,則需進行手術治療,配合視覺康復訓練,以達到恢復正常眼位的目的[3]。臨床研究發(fā)現,間歇性外斜視手術對中樞神經功能作用較小。因此,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除實施手術治療糾正患兒眼部外形外,還應調節(jié)雙眼視軸,恢復其與視網膜的正常對應關系。同時,術后應積極實施視覺干預,避免形成恒定性外斜視,影響患兒視覺重建。雙眼視覺訓練基于“脫抑制”原理,建立同時知覺,增強大腦中樞融合度,糾正異常對應關系,以促進視力恢復。既往采用的同視機訓練模式雖可增加大腦中樞融合度,預防眼球回退,但同視機操作復雜,且訓練時耗費時間長,訓練內容過于枯燥,患兒訓練依從性較差,效果不甚理想[4]。本文應用的視知覺訓練為近年來新型的視覺訓練方式,主要基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可塑性原理,通過視覺刺激,激活視覺信號通路,提升腦部活力,進而達到視覺重構目的。同時,與同視機訓練相比,視知覺訓練內容豐富,訓練過程偏向情境化,充分切合兒童心理需求,可最大程度繼發(fā)兒童訓練興趣,增強兒童的訓練依從性[5]。本文研究顯示,術后6個月,研究組患兒同時視功能、融合視功能及立體視功能占比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高;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研究組患兒的正視眼位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高。這表明術后視知覺訓練對間歇性外斜視患兒十分必要,可促進患兒視覺功能重建,減少眼部過矯、欠矯發(fā)生率,降低再手術率。綜上所述,兒童間歇性外斜視術后視覺訓練對視功能重建效果確切,可顯著改善患兒的視覺功能,還可提高眼部正位維持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作者:梁得朝 單位:甘肅省臨夏縣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