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社會工作下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問題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工作下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問題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社會工作下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問題探究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和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背景下的必然衍生物。由于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照顧以及受外界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問題日益突出,儼然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本文從社會工作視角具體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厭學的一般原因,并分析社會工作介入的可能性,最后提出相應的專業(yè)矯正措施,以期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社會工作視角;農村留守兒童;厭學;矯正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受城市化日益發(fā)展的影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不斷從農村流向城市,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條件背景下,形成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類特殊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雙方進城務工,被留在戶籍所在地而無法與父母一起正常生活的,由祖輩、親屬等監(jiān)護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不滿16周歲的農村戶籍兒童[1]。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與日俱增,伴之而來的則是他們的教育問題。在落后的農村地區(qū),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合理、原生家庭教育缺失等眾多因素,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其他兒童[2]。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和行動上會產生變化,他們往往會對學校學習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懈怠的情緒和冷漠、漠視的負面精神障礙,以至于產生相應的消極行為反應,即“厭學”?,F有資料表明:在我國,對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占比近46%,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的學生占比近33%,真正喜歡學習并且對學習持積極態(tài)度的僅有21%[3]。通過調查發(fā)現,厭學情緒是學生輟學的一大重要主觀因素[4],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令家長著急、教師操心、教育界關注,是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5]。

二、農村留守兒童厭學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界環(huán)境

1.“讀書無用論”影響。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yè)的日益重視和農村義務教育的廣泛普及,社會公眾對文化教育的認同持續(xù)增進,但是在一些落后的農村地區(qū),人們對于教育的期望仍然很低。很多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畢業(yè)后卻混得不如外出打工的學生,外出打工取得的經濟收益比學習優(yōu)秀的人所取得的高很多,因此一些人認為不上學,沒有學問一樣可以賺到很多錢,也就是本應極個別的教育回報率偏低現象在農村大量出現。同時對于留守家庭而言,父母外出務工的高收入以及留守子女對此現象的觀察可能進一步引致父母和子女更加相信“讀書無用論”,直接加深了農村留守兒童在行動上和心理上對于學業(yè)的輕視。2.網絡成癮影響??萍己途W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得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在落后的鄉(xiāng)鎮(zhèn)農村也得以普及,農村留守兒童網絡活動也隨之愈加頻繁。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監(jiān)護和管理,加上自身的自制力和辨別能力較差,對于網絡游戲和虛擬世界不能保持自控,一旦沉迷其中便不可自拔,越陷越深,本應該用來學習的時間也被占用,進而對自身的學習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二)家庭影響

1.父母角色的長期缺失。孩子的第一任導師是父母,他們在促進和糾正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他們從小就處在缺乏父母關愛的環(huán)境之中,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時間在外務工,很少回家,彼此見面互動次數屈指可數,孩子平時遇到困難不能及時向父母傾訴。由于父母角色的長期空缺,“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成為孩子學習、成長事實上名副其實的旁觀者[6]。王艷波等人的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中表示自己“有過被遺棄的感受”的占16.6%,將“留守”評價為“一段痛苦的經歷”的占5%[7],農村留守兒童失去心理歸屬,親情疏離進一步加深了親子心理上無形的隔閡。他們在家庭溝通、家庭關懷上處于弱勢地位,這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身心健康等,農村留守兒童最基本的情感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何談學業(yè)?2.隔代撫養(yǎng)的失控。農村留守兒童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的親子互動具有時間上的長期間斷性、空間上的遠距離性、交往的非面對面性以及互動頻率極低的特點,直接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往模式幾乎成了一種正式的次級群體交往模式[8]?!吨袊鴥和@c保護政策報告2019》指出大約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料,因此在留守兒童實際的生活中,他們大多是生活在隔代家庭中,即拆分型家庭模式中,祖輩理所當然順位成為留守兒童成長、學習、身心發(fā)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指引者。但是對于祖輩來說,受現實等眾多因素影響,他們的文化層次相對偏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大部分的祖輩家長對于孩子學習上的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家庭教育常常處于錯位之中。

(三)學校教育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落后地區(qū)教育明顯得到改善,但是與城市相比較,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爭執(zhí)局面下,農村學校仍是將學生的成績放在第一位,教師更注重的也是學生的成績,學校和教師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關注相對稀少。如果學生沒有達到要求或是成績不好,教師潛意識中會對這部分學生產生負面的情緒[9],面對教師的負面情緒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反過來,一些敏感的學生還會對教師產生負面情緒,因為不喜歡教師進而不喜歡他所教授的課程,最終出現厭學的情緒。相比于父母都在身邊的孩子而言,一些學習本來就差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但是學校對此類學習較差的學生缺乏關注,這會進一步加劇農村留守兒童的厭學問題。同時,就目前而言,農村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不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尚處于滯后狀況,很少開設如心理健康教育等非學業(yè)性質的課程,日常缺少良好的心理疏導以保障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尤其不利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素質的提升。

三、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問題的可能性

社會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yè)知識與方法幫助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個人、群體等,直面問題、解決困難并預防問題的發(fā)生,恢復、改善和發(fā)展其功能,以適應和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10]。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厭學問題,社會工作功能和方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介入問題的可能性。社會工作功能有助于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厭學現狀。一般而言,社會工作具有緩解困難的功能、恢復弱化的功能、激發(fā)潛能的功能、促進人的發(fā)展的功能、促進人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功能共五種功能[11]。社會工作者通過展開一系列的專業(yè)服務使得上述功能得以發(fā)揮,在面對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問題時,社會工作者通過專業(yè)的服務可以緩解或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如心理壓力,經濟壓力,行為偏差等,使其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重新適應環(huán)境。在小組活動中激發(fā)農村留守兒童的潛能,鍛煉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功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快樂學習。再者,社會工作方法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問題也很有幫助,社會工作功能是通過社會工作方法來實現的,社會工作方法如社會工作行政、社區(qū)工作、小組工作、個案工作等工作方法,可以舒緩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問題。

四、基于社會工作視角的矯正對策探討

在剖析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原因的基礎上,基于社會工作視角以及社會工作介入方法,從心理調適疏導、能力意識建設和社會支持三個方面探討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問題改善的方法。

(一)心理調適疏導

留守兒童父母由于長期在外工作,其子女受到的關愛照顧自然比其他兒童少得多。成長環(huán)境的特殊性,使得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諸多心理問題:自我封閉、抑郁焦躁、自卑等,此類兒童在實際的社會工作實務活動和服務中參與度很低,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個案工作或小組工作的工作方法針對每位農村留守兒童不同的特質提供不同的心理干預,從不同的心理層面出發(fā)對其進行影響。在對留守兒童介入服務之前,需對留守兒童的性格進行調查,因為其性格特征往往會對日后工作的進展起到很大的影響。社會工作者對農村留守兒童展開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教育,如一對一心理疏導、開展心理抗壓游戲等,以增強他們的心理調適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親子游戲的方式介入,用模擬親子游戲之類的活動,拉近社會工作者與留守兒童之間的距離,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激發(fā)他們的抗逆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親子之間的對話,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同時消除農村留守兒童內心的錯誤認知,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孤單存在的個體,他們自身也存在很多優(yōu)點,也能夠在父母不在家的情況下將自己照顧得很好,不讓父母擔心,認真學習。

(二)能力意識建設

社會工作者可以組織具有相對經驗或面臨相同問題的農村留守兒童建立互幫互助情感小組,使他們建立共同的信念,確立共同的目標,引導他們互助合作、共同進步。在意識建設方面,社會工作者通過個案介入的方式,運用理性情緒治療法轉變農村留守兒童的認知,充分調動他們的內在動機,最大限度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能夠更樂觀主動也提升自己的意識能力。首先讓他們對自己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從而使其真正地理解父母,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其次社會工作者可以從優(yōu)勢視角出發(fā),挖掘留守兒童的內在優(yōu)勢和潛能,通過小組活動讓他們發(fā)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看到自己擁有可以改變的潛力,提高自信心和增強其支持系統(tǒng),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最后通過組織開展“自我認識”“自我發(fā)展”“自信心提升”等小組活動,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自主學習意識的覺醒。在學習方面,社會工作者應引導小組成員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將小組成員的優(yōu)勢和資源作為服務設計和服務實施中所關注的焦點,積極鼓勵小組成員在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的同時,去探索挖掘小組其他成員身上的優(yōu)點長處,相互支持學習,取長補短,互助輔導,營造和諧共處的小組氛圍。

(三)社會環(huán)境支持

1.家庭支持。家庭對兒童成長起到的影響毋庸贅述,社會工作介入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家庭凝聚力,社會工作者積極與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建立聯系,引導他們利用視頻通話等方式多與自己的孩子互動溝通;開展家長小組工作;監(jiān)護人也要多給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并傾聽其意見,發(fā)揮他們在家庭中的作用,對孩子給出的意見和想法給予積極回應,讓孩子們感受到家庭的關愛和照顧,努力消除由于缺乏父母陪伴與關愛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使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和學習中更安心、更有動力。2.學校支持。農村留守兒童正常情況下一天中的大多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社會工作者對學校的介入,引導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厭學情況展開幫助是很有必要的。組織協(xié)調學校有關方面成立工作小組,可定期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心理疏導,增強個人抗壓能力;成立助困扶困專項基金,對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一定的資金扶持,對進步較快的農村留守兒童給予獎勵;不定期組織課外游戲;在教師中開展小組工作,倡導農村教師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工作者督導,督促學校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構建家校一體化格局,學校積極聯系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建立家校溝通機制,加強雙方的溝通交流,為孩子的進步共同發(fā)力。3.社區(qū)支持。社區(qū)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是最容易召集農村留守兒童的地方,因此比較好開展集體活動,進而發(fā)揮針對性作用。社會工作者依托社區(qū),推動建立“兒童之家”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交流;社會工作者發(fā)揮鏈接資源的作用,召集一些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組織、志愿者,學習優(yōu)秀的高年級學生等,制定相關介入策略,重點幫助;社區(qū)定期給農村留守兒童做一些心理輔導,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聯系當地村干部多到困難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中走訪,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轉型期農村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留守兒童將會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中“厭學”現象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必將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相對弱勢群體,相比其他類群孩子來講,更應該受到社會關注。社會工作秉承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把家庭教育、心理建設和社會環(huán)境支持結合起來,為農村留守兒童建立起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厭學問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作者:王棟 單位:山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