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本閱讀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文中的“重要概念”指以下內容:1.代表文章重要信息的概念或術語;2.體現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的立場觀點或表現文章主題思想的詞語;3.內涵豐富、表意含蓄的詞語;4.在當前語境下有特定意義的詞語;5.對文章結構起重要作用的詞語。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理解重要概念在當前語境下的意義,即作者直接或間接賦予概念的意義及受上下文制約而應具有的意義。
本考查點能力層級為B級,題型一般以單項選擇題的形式呈現,偶有簡答題的形式。
技巧點撥:對于概念的理解實際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對概念本質特征的把握,二是對與概念有聯系的相關信息的把握。閱讀文本時應注意區(qū)分開這兩個方面的信息。解答選擇題,立足于概念的本質特征方面的信息,關注關聯信息的細微之處。解答簡答題,重點在本質特征信息的把握上,注意答題的要點及各個要點的信息角度。語言表述要簡潔、精煉、通順、規(guī)范,有高度的概括性,體現要點要全面具體,沒有冗余和遺漏,要點的序列要得當。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幾種:1.體現作品主題思想或重要觀點、感情傾向的語句,如主旨句、重點議論抒情句等;2.顯示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如領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3.內涵豐富,表達含蓄,對增強文章表達效果有重要作用的語句,如句式特殊的語句、含有修辭格的語句等;4.結構比較復雜、對理解文章有重要影響的語句,如一些結構復雜的單句、關鍵位置上的復句等。
本考查點能力層級為B級,題型一般為單項選擇題或簡答題。
誤區(qū)警示:解答本考點題目常常出現的誤區(qū)是:①觀其一點,不及其余。有的學生常常是看見了句子,看不見語境,更看不見文章和文章的標題(或話題),結果對句子的理解往往是一葉障目,片面偏頗。②觀其大略,不究細處。有的學生只注意對句子大概意思的把握,不注意細小的差別,特別是常常忽視一些修飾限制語的細小變化,結果答題時因小失大。③觀其字面,不挖深意。有的學生思維方式太直觀,不能領略句子的言外之意,因而無法準確到位地把握句意。④觀其意盡,不能言傳。有的學生能理解句意,但不能確切地表述句意,要么不準確、不到位,要么不嚴謹、不流暢,結果造成做簡答題時遺憾失分。
技巧點撥:解答本考點的題目,主要有四點技巧:①以詞語解句。對句中關鍵詞語的理解往往是句意理解的命題點,弄清關鍵詞語的內涵句意就好把握。②以手法解句。特殊表達手段使句子在理解時有一定難度,弄清表達特點,特別是一些修辭手段的具體特點,聯系句子的話題及其他相關因素,順應話題方向即可解讀句子。③以結構解句。一定要注意分析句子內部的結構或邏輯關系,因為從句子本身來講,結構和邏輯關系是命題的重要關注點。④以文段解句。本著“句不離篇”的原則,把解讀語句的眼光擴展到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及上下文中的照應因素等方面。
三、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對于論述類文本來說,信息主要指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文中顯示觀點態(tài)度的語言材料,包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作者引述的別人的觀點態(tài)度等;二是文中用做論據的敘述性或說明性材料。篩選信息指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或按照一定的標準,經過辨別、梳理把相關信息提取出來;整合信息,就是將從文中篩選出的相對分散的相關信息集中起來,并進行加工組合,形成一個條理化、系統(tǒng)化的信息鏈。
本考查點能力層級為C級,題型一般有三種: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一般為兩項)、簡答題。
方法探究:解答本考點選擇題型的題目,要掌握四個要點:①審準題干定標準。篩選信息的標準源于題干,要把握題干的要求方向,推敲具體的細微要求,為準確篩選信息把好第一關。②把握選項定要點。選項的把握其實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選項表述的具體內涵,二是選項和題干之間往往存在因果或條件關系。題干是果,選項是因,依據文本,邏輯關系成立,選項就是正確的。③面向文本找對應。信息源于文本,把選項與文本的具體區(qū)域和具體語句對應起來,進行比照,信息的正誤就好確定。④整體觀照再整合。整合信息往往涉及文中多個信息點,需要整篇把握或整段把握。重疊交叉的信息要“提純”,不同信息要并列或組合。針對選擇題,要注意看選項中的信息是否“提純”或“提純”是否正確,并列或組合是否得當。
四、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的結構就是理清文章素材的組合框架,把握文章的思路就是把握文章的思想脈絡或行文線索。具體來說就是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弄清文章段落層次的組接關系,掌握文脈的發(fā)展方向,破解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問題。
本考查點能力層級為C級,題型一般為簡答題,偶有選擇題型。
解答題目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從話題入手,探尋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特點。話題是文章的核心,文章是圍繞話題展開的,抓住話題,提綱挈領,就能理出文章的脈絡。(2)從關系入手,理清文章的層次。文章的段落層次有三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相承關系,包括承接關系和遞進關系;第二種是相并關系,包括并列關系和對照關系;第三種是相屬關系,包括總分關系和分總關系。層次之間的界限就分明。(3)從標志詞語入手,勾畫線索和結構框架。標志詞語是行文的“路標”,沿“路標”前行,脈絡自然呈現。
技巧點撥:解答本考點選擇題類的題目,首先要注意文本的體裁特征,通過對一般議論文結構特點的掌握對照文本,以初步判定文本的基本結構特征,進而大致勾勒其行文的思路。其次,在對文本有一個通覽性認識的基礎上,以映照的方式拿選項與原文對照。吻合程度高且相對具體的選項就是正確的選項。如本題C、D兩項的說法過于籠統(tǒng)。再次,注意題目對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重要作用。
五、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內容要點”包括三層含義:(1)具體內容能加以概括;(2)抽象的內容能加以闡發(fā);(3)含蓄的內容能加以解說?!案爬ㄖ行囊馑肌卑瑑蓪雍x:(1)論述什么內容(指論述的中心或中心論點);(2)作者的基本觀點,對文章的價值判斷。
內容要點的具體呈現方式主要有:(1)論點及分論點;(2)論點的若干論據;(3)現象背后的本質;(4)產生現象的原因;(5)發(fā)展導致的結果;(6)分析得出的結論。中心意思一般概括后才能得出,少數以觀點句的形式直接呈現。
本考查點能力層級為C級,題型一般為簡答題,偶有選擇題型。
方法探究:歸納內容要點,在吃透題干的基礎上,要有“三看”:一看信息分布何處,二看層次共有幾條,三看語言哪些重要。
概括中心意思,心中牢記“四抓”:一抓話題,明確作者是就什么立意;二抓目的,探究作者為什么而寫;三抓結構,對行文思路有清醒的認識;四抓表述,看是否遵從基本樣式。
技巧點撥:解答歸納概括類簡答題,要“歸”而有序,“納”而有結,概括全面能“輻射”。具體來說,有以下三點技巧:①依據題干找到相類信息點。能回答問題的信息點可能有多個,有的接近但不完全,有的可能似是而非,但原則是先找到,后比較,再提煉。②尊重原文盡量采用文本語言。回答問題時,盡量尊重原文語言的意義、色彩和格調,特別是一些關鍵詞一定要在答案中體現出來,切忌不做加工地盲目照搬。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指作者針對文中涉及的話題或問題所持的或贊成、或反對、或提倡、或貶抑等認識或評價。它在文中的呈現方式有兩種情況:一是作者在文章中明確提出來的意思,即明示信息;二是作者在文中沒有明白說出來的意思,即隱含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就是對文中明確提出來的觀點進行分析、闡釋或評價,轉換成自己的語言表述;對作者在文章中隱含的觀點進行歸納、提煉、概括,使之明朗化、具體化、簡約化。
方法探究:對作者觀點的表述一般是對于原文來說,選項是變換了的說法。變換方式常見的有:(1)表述角度的變化。依然是原文觀點,只是變換一下表述角度。(2)表述句式的變化。同一意思,采用與原文不同的句式。(3)文中對同一觀點有不同的說法。錯誤表述的呈現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情況:(1)遺漏背景、語境因素或相關限制;(2)張冠李戴故意混淆界限;(3)突然逆轉與作者觀點相悖;(4)超出范疇硬性嵌入信息;(5)模糊含混制造似是而非。
針對以上述情況,解題的具體方法策略是:(1)立足不變,對照變化的內容,判斷其實質,看是其形式變化還是內容變化;(2)采用“如果我說,該怎么說”的方式,印證選項對作者觀點的表述是否有出入;(3)以原文中的相關信息為條件或原因,以選項為結果,組成一個復句,看關系是否成立,成立則對,不成立則錯。
技巧點撥:理解作者觀點,實際上就是對作者觀點進行闡釋,而闡釋的語言主體還是源于閱讀文本,因此,文外題目還應文內答。具體可采用如下技巧:(1)以具體觀點闡釋概括性觀點,或以分論點解說總論點。(2)以對事例的理解概括闡釋作者觀點。(3)從反例推斷解讀作者觀點。
參考文獻:
一、理解詞句含意
考要詞句,要放入具體的語境之中,根據上下文,畫出相關的有效信息要點,領悟整合,組織正確答案。如2012年高考江蘇卷語文題第17題:文中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看法?它對論述“笑的價值”有什么作用?(6分)原文中“我們熱衷于參加葬禮,探望病人,遠勝于參加婚禮和喜慶;我們頭腦中總擺脫不掉一個老觀念,認為眼淚里含有某種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這句話標明了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否定了通常被人們認為的更可貴的傷悲情感。拿“哭”來與“笑”對比,結合文末的最后一句話還是談笑,還是為笑服務,反證了笑更難做到也更可貴。要注意一些顯示作者態(tài)度的詞語,比如“熱衷于”“總擺脫不掉”,其作用一定會指向于文章中心話題“笑”及文章主要觀點。組織答案時:一要緊扣中心話題;二要整體把握中心觀點;三要結合語境,聯系上下文。
二、理清結構思路
思路是結構的先導,結構是思路的反映。只有弄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本脈絡,把握文章結構,才能把握住文章的真諦。議論文常見結構:①總分式結構;②并列式結構;③對照式結構;④遞進式結構;⑤破立式結構。論述類文本的常見思路,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解題思路來說,從緊扣段落入手,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落大意。如2012年高考江蘇卷語文題第16題:請簡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論述層次。(6分)這種題型,首先要把握住中心句,即本段第一句,接下來的內容從屬性上來說屬于論證材料,最后是在此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先提出論點——“要做到能夠嘲笑一個人,你首先必須就他的本來面目來看他”;接著論述如何從人的本來面目來看人:一是不要為“表面的積累”蒙蔽;二是要具有孩子的慧眼和婦女的洞察力;然后進一步從正反兩面來論述為什么孩子和婦女的嘲笑具有強大的作用。組織答案時,必須注意表述順序,體現出文本的思路;使用承接詞語,表現出文章的脈絡,體現段落之間的關系,表現層次之間的聯系。可以表述為: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等等。
三、篩選信息,概括內容
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在閱讀時要弄清文章的整體傾向、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大致結構,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文章的相關內容。如2012年高考江蘇卷語文題第15題:文章中“笑的價值”包含哪些內容?請簡要概括。(6分)此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一般從兩個角度入手:一個可以結合文章結構,本文是采用的分總結構,文章前三段分析問題,是并列關系,“笑的價值”至少體現為三個方面,每段一點。再一個就是把握關鍵語句,第一段中“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純然是屬于人的”;第二段中“笑,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幫助我們保持平衡感”。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笑”是指“笑”的兩種表現形式(幽默與喜?。┮约八鼈兏髯缘淖饔?,也就是“笑的作用”:笑可以使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笑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來面目。組織答案時,要做到三點:扣題回答,分點列舉,回應題目。
四、分析觀點態(tài)度
所謂“觀點態(tài)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對客觀存在的人、事、物、現象、表現、做法等所持有的主張和看法。作者表明觀點態(tài)度,大體有三種情形:一是直截了當,通過語段的中心句來表達;二是有所顯露,蘊含在對事物特征的理解中;三是比較含蓄,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同學們能夠篩選和分析,并加以概括。如2011年江蘇卷高考語文題第17題:魯迅在文章結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就題意而言,是說魯迅在文章結尾提出的“挖”的觀點包含哪些內容。細讀結尾第一句,后半句是中心句,可以直接提取出第①點:“挖”是“自求多?!敝?。根據第二句,找出點滴的顯露:勞力之量差不多,但惰性之人卻以為“捧”省力。言下之意,“挖”是不省力的。稍加辨別比較,得出第②點:“挖”與“捧”一樣費力,但結果卻大不相同。細讀第二句,深入去體悟:“捧”是因為有惰性,故而要強調“挖”。根據體悟,概括出第③點:強調“挖”,是因為當時多數人還未擺脫“捧”的惰性。
另外,對觀點、論據和論證三者之間的考查,也是一個重點。如2011年高考江蘇卷語文題第16題:文中的例證分別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證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遞進關系?例證分別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其實也就是解答例子證明了什么觀點。仔細體會,三例都揭示了“捧”的后果:第一例證明了“捧”使人起貪心,危害個人;第二例證明了“捧”使好人變壞人,善人變惡人,危害一方;第三例證明了“捧”使禍害更大,如河水決堤,危害一片。如此之后,再將三者進行比較,三例之間的遞進關系就豁然開朗:由“危害個人”到“危害一方”,再到“危害一片”,危害范圍由小到大,危害程度逐漸遞增。對于這類題型,首先要總說觀點,其次要具體闡述,最后要收束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要先觀點后理由,學會分小點,分類別,分層次。
1. 指出中心論點
(2011·江蘇蘇州)這幾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論友誼
畢達哥拉斯曾說過一句隱秘的格言——“不要損傷自己的心”。確實,如果一個人有心事卻無法向朋友訴說,那么他必然會成為損傷自己心的人。實際上,友誼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所以友誼對于人生,真像煉金術士所要尋找的那種“點金石”。它能使黃金加倍,又能使黑鐵成金。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很自然的規(guī)律。在自然界中,物質通過結合可以得到增強,而人與人難道不也是如此嗎?
如果以上所說已證明友誼能夠調劑人的感情的話,那么友誼的又一種作用則是能增進人的智慧。因為友誼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風驟雨的感情世界而進入和風細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擺脫黑暗混亂的胡思亂想而走入光明與理性的思考。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朋友能給你提出忠告,而且任何一種平心靜氣的討論都能把攪擾著你心頭的一團亂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當人把一種設想用語言表達的時候,他也就漸漸看到了它們可能招來的后果。有人曾對波斯王說:“思想是卷著的繡毯,而語言則是張開的繡毯。”所以有時與朋友作一小時的促膝交談可以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令人聰明。其實即使沒有一個能對你提出忠告的朋友,人也可以通過語言的交流而增長見識。討論猶如礪石,思想好比鋒刃,兩相砥礪將使思想更加銳利。
友誼對于人除了以上所說這些益處以外,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益處,多得如同一個石榴上的果仁,難以一一細數。只要你想想一個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務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誼有多少種益處了。由此可見,友誼對人生是何等重要。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
中心論點,是高度概括作者觀點的一句話,全文都是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中心論點出現的位置,一般以開頭、結尾為多,有時也出現在文章的中間部分,有時標題就是論點。有的同學會把論點與論題混淆,辨別的方式是看前面能不能加“我認為”。
(1)論友誼。(2)友誼能夠增進人的智慧。
錯例(1)是錯把論題當做了論點,論點必須是一個包含觀點的句子,論題常是一個詞或短語。錯例(2)錯把分論點當做了中心論點。
友誼對人生十分重要。
2. 指明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2011·江蘇宿遷)指出第③④節(jié)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比諾貝爾獎更重要的
白劍峰
③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對整個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例如,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他們分別發(fā)現了導致艾滋病和宮頸癌的病毒。這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fā)現,無疑為人類戰(zhàn)勝重大疾病帶來了曙光。2007年,美國科學家馬里奧等三位科學家在基因治療研究領域成果卓著,造福了無數腫瘤患者,因而也當之無愧地獲此殊榮。
④歷史似乎總是充滿戲劇性,面對榮譽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大多數人根本無意于得獎。這些人長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學的,他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沒有走過的,這種探索也可能意味著一生的徒勞和失敗。而支撐著他們永不放棄的,就是造福人類的偉大夢想。這正如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時曾說的:“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
⑤由此可見,諾貝爾獎與其說是一個光環(huán),不如說是一種精神。對于中國科學界來說,最缺少的不是光環(huán),而是“諾貝爾精神”。眼下,中國不乏才智過人的學者,但鮮有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巨匠。一些人過分關注科研的“果實”,忽略了生長的過程;過分關注個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會的大利益。因而,他們常常是在利欲的驅使下從事科研活動,作風浮躁,急功近利。此種短期行為,注定只會催生“學術泡沫”,而無益于人類的長遠進步。事實上,獲得諾貝爾獎,絕非一朝一夕的“突圍”,而是經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懷著造福人類的“大功利心”,只問是非,不計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繁華。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學之果,最終被歷史銘記。
常見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1)運用舉例論證,證明了“諾貝爾獎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對整個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 (2)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證明了“歷史似乎總是充滿戲劇性”。
錯例(1)漏了一種論證方法,第④段引用愛因斯坦的話,是引用論證。錯例(2)沒有準確把握論證方法和論點的關系,論證方法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第③④段的論點是“諾貝爾獎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對整個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而不是“歷史似乎總是充滿戲劇性”。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引用論證;作用:為證明獲獎科學家的成就在于對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巨大貢獻這一論點,與下文寫中國科學界缺少諾貝爾精神形成對比。
3. 補寫論據
(2011·河南)請給第③段再寫一個事實論據。
堅持“一件事原則”
③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夠迅速而果斷地作出決定的人,他們總是首先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后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朝這個目標努力。譬如,伍爾沃斯的目標是要在全國各地設立一連串的“廉價連鎖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這件工作上,最終成為著名的商界大亨;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他排除萬難專心于此,因此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tǒng);李斯特內心充滿了成為一名偉大律師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專注于這項目標,結果成為美國著名的律師之一。
補寫論據題,先要看補寫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以前者為多。解題的關鍵是看補寫的論據要證明什么論點,是全文論點還是本段分論點,找到論點,然后緊扣論點組織事實論據的表述。以本題為例,第③段的第一句是論點,這句話的關鍵詞是“目標”和“專心致志”,表述時要扣緊這兩個詞語。
(1)居里夫人是眾所周知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她克服了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發(fā)現了鐳并分離出純鐳。(2)陳省身堅持“一件事原則”,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數學,終于成為數學界權威。
錯例(1)所選人物正確,但沒有扣住論點表述。錯例(2)沒有鎖準論點,所補事例是為了證明第③段的分論點,不是全文論點。此類事例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事例都可以,只是錯例中未能突出目標和專心。
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她專注于此,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發(fā)現了鐳并分離出純鐳,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
4. 分析論證思路
(2011·河北)請簡要分析選文第⑤段的論證思路。
⑤古語也有“學書紙費,學醫(yī)人費”的說法。不費紙,學不好寫字;不費人,學不好醫(yī)術。一位成名的書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毀了多少張紙,才成就這一幅字。更不要去細數他當年學習過程中墨池皆黑、廢紙成堆的境況了。一位醫(yī)術精湛的大夫,必然診治得多、觀察得多,也累積了許多誤診的教訓。古諺說“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只要不怕錯誤,反復學習,便能達到巧妙的境地。
分析論證思路,就整篇而言要把握住議論文的幾種基本結構形式,如并列式、遞進式、總分式;就單段而言,要結合論點或分論點分析層義。答題時可以用“首先……接著……最后……”的形式對文章或段落加以梳理。
(1)首先提出“學書紙費,學醫(yī)人費”的觀點,接著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這個觀點,最后得出“不怕錯誤,反復學習,便能達到巧妙的境地”的結論。(2)從學書、學醫(yī)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得出了“不怕錯誤,反復學習,便能達到巧妙的境地”的結論。
錯例(1)誤把“學書紙費,學醫(yī)人費”作為分論點了,其實這只是道理論據。錯例(2)沒能準確劃分層次。
先用古語作為道理論據,接著用學書、學醫(yī)兩個事例進行闡釋并作為事實論據,論證中心論點;最后以古諺作道理論據,再一次論證中心論點。
5. 學會探究分析
(2011·湖南永州)結合文本,聯系鏈接材料,談談作為學生應該怎樣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相關鏈接】
材料一:親子活動中,孩子們在一起玩沙土。一個外國孩子用小鏟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裝,漏斗會漏,沙子總也裝不滿,他就用指頭堵住漏口,等沙子裝滿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邊,再放開手,讓沙子流進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從孩子拿開手指到漏斗對準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這孩子絲毫不泄氣,仍一點一點兒地裝著。終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復中“開竅”了:他等到漏斗口對準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裝滿了。孩子笑了,高興地看著身后的媽媽。而他的媽媽正鼓掌為他慶賀。當中國孩子拿起漏斗,沙子從底部漏掉時,媽媽立刻蹲下來說:“來,媽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子從這里灌下去?!?/p>
材料二:在一所學校,一個中國男生和一個韓國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家長請到學校認真處理此事。中國學生的家長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個勁地向老師道歉,并把孩子帶回家去寫檢查。而那個韓國家長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經過,便自己一個人離開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國男孩交了一份非?!吧羁獭钡臋z查,而韓國男孩早上六點半便跪在學校的大門口向全校師生謝罪。事后得知,這種處理方式是韓國男孩自己決定的。
解答這類題目,應把從原文中得到的觀點啟示與材料結合起來,比較分析鏈接材料間的共性和差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進而提出自己的解決措施,從而得出探究結果。
(1)父母要學會放手,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從孩子抓起。(2)別用別人代替自己思考,不隨波逐流。
錯例(1)雖然結合材料回答,但是沒有從學生自己的角度思考。錯例(2)脫離鏈接材料,另起爐灶。
苦難的精神價值
周國平
對生命意義的尋找是人的基本需要,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fā)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一是創(chuàng)造,以實現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那么,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卻積極創(chuàng)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這正是弗蘭克曾陷入的境遇,因為對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zhàn)俘來說,進煤氣室和焚尸爐幾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癥患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相關例子。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苦難是否是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如弗蘭克所說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他以獄中經歷指出,這種態(tài)度是使大多數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的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徹底成為苦難的犧牲品。
所以,在創(chuàng)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一切宗教很重視苦難的價值,認為通過受苦,人得以救贖原罪,進入天國,或看破紅塵,遁入空門。與它們不同,弗蘭克指出,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后的內在自由”,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出了耐人尋味的話:“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
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于它來之不易,就不會輕易喪失。而且我相信,當他帶著這筆財富繼續(xù)生活時,他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有刪改)
1. 文章中“苦難的精神價值”具體內涵包括哪些?請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請簡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行文思路,并指出該段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三段中,作者為什么寫宗教很重視苦難的價值?陀思妥耶夫斯基話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應用策略
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可以說生活是在文化中的藝術反映,又能認為它就是生活更高層次的存在。脫離了生活的文學,讀起來就會感到乏味,無論其表面上有多么的華麗,實質都是不堪一擊的。當然,在離開了知識結構與知識層面而開展的語文閱讀教學,那么想要有所收獲,也無異于癡人說夢。所以,老師在教學中要善用文本細讀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領略文學的美妙。
一、巧用細讀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生由于其年齡特點,所以,在學習中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望,但同樣,他們在學習技能上,較之別的學習階段的學生,可能有些不足,像學習定力不是很好,上課注意力容易分散等。所以,語文老師在展開閱讀教學的時候,要善于運用他們的長處,針對一些學習缺點,要用豐富的教學內容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所以,在進行文章細讀的時候,老師要根據文章中一些有趣的知識點,在前期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投入其中。
比如,在學習《龜兔賽跑》的內容時,老師可以在開始閱讀前,向大家提問:“同學們,你們說是烏龜跑得快,還是兔子跑得快?”根據常識,大多數學生會回答是兔子跑得快。好,站在這個角度,老師就可以繼續(xù)引導,“接下來,我們學的這篇課文里,卻有一只烏龜,在賽跑中跑贏了兔子,想知道為什么嗎?”然后,在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老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地將學生的關注點轉移到課文上來。對于閱讀教學來說,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可以通過常識的顛覆,激起學生展開文本細讀的興趣。然后在文章的實際閱讀中,大家就會知道,原來是因為兔子在中途睡覺,而被烏龜反超了。通過這樣的內容,學生也能夠更好地領悟到:在人生旅途上,驕傲的態(tài)度是不可取的,進而明白文章所要傳達的意思。
二、關注細節(jié)進行探討
要想“理解文意”,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熱藎學生在閱讀中,就需要對閱讀的內容有個清晰的認識,并且還要試著去分析文章中的深刻含義,還原人物心聲。在教學中,老師不能只是一味地進行知識灌輸,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意理解的鍛煉,要讓學生自己試著用文章細讀的方法領會精神。新課改的教材選文中,主要是根據“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這一觀點來進行合理的編排。因此,老師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更應該鼓勵學生對語文教材上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通過上面所提供的語言資源,展開深入的體會和品味。
例如,在學習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時,其中有兩句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焙蟠芯刻圃姷娜嗽@樣表示,說有時候,詩人為了押韻,以及形式上的工整及意境上的完美,可能會采用一些虛構的手法來描述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比如,像這首詩中的“夜半鐘聲到客船”,有人說當時詩人描寫的場景已經是半夜,所以不可能會出現敲鐘的聲音,作者描寫的意境盡管十分深入人心,但是真實性值得商榷。后來,經過探究發(fā)現,在當時那個年代,蘇州城附近的一些古寺,的確有半夜敲鐘的習慣。這里舉這樣的一個例子,就是希望老師在幫助學生進行文本細讀的時候,更要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深度的揣摩,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意,激發(fā)語文學習的興趣。
三、進行合理的課外拓展
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生活的奠基。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上更是如此。所以,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強調表面內容的理解,又要幫助學生對生活展開積極的探討,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走出“讀死書、死讀書”的誤區(qū)。在這一點上,利用文本細讀的方法,老師可以進行很好的拓展,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注意有所規(guī)劃,這樣才能對教學質量有所保障。
例如,在學習小學課文《萬里長城》的時候,大家都說長城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那么,奇跡體現在哪兒呢?通過文章學生可以知道,它“氣魄雄偉”,“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的壯觀景色。還有它的“施工艱難”,完全憑人力在陡峭的山嶺上修筑起如此巨大的工程,不可謂不艱難。它的“工程浩大”,據計算,如果用修筑長城的磚頭和條石,筑成一道寬1米、高5米的墻,這道墻可以環(huán)繞地球1周多。當文章細讀展開后,有條件的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觀察一下長城,還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手段,將文章中字里行間所表現出的氣勢,在學生心中有個合適的著落點。這樣學生更能形象地理解文章深意。
總而言之,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要對學生在閱讀方面的理解能力進行培養(yǎng)。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幫助學生展開文本細讀,通過文章字句的研究來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
參考文獻:
[1]陳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4):194.
劃讀原文找“關鍵”,關注首尾句、過渡句、中心句、重要概念等;審讀題干找方向,明確題目要求選正確項還是錯誤項;理解提示語,分清是 “解釋”“理解”“推測”“分析”,還是“原因”“證據”。在此基礎上,鎖定尋找答案的區(qū)間,將選項還原到原文中,仔細比較分析。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枝末節(jié),還要充分利用原文提供的各種信息,加深對文章內容及主旨的理解。分析時要透徹,不以偏概全,不丟三落四,不夸大縮小,不犯絕對化錯誤。最后還要回到原文核查,將選項中的敘述文字與原文所對應的文字進行比照判斷。這是基本的解題方法。
下文將借助一些選擇題的常見設錯點,來闡述如何運用以上所說的方法。
一、 張冠李戴
命題者故意在時間、對象、事件、特征等方面設置障礙,把屬于甲的特征說成是乙的,把屬于乙的特征說成是甲的。只有回到原文中尋找原始依據,才可做出判定。如2012年湖南卷第14題:根據原文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參考答案選C。其中選項D為:通風隔聲窗容易導致通風效率的降低和聲衰減兩大弊端,所以在技術方面還亟需改良。根據文章最后一句話“如何增加通風效率,提高計權隔聲量是通風隔聲窗設計和改良的要點”可知,“如何增加通風效率”屬于改良范圍,但選項中“聲衰減”取代了“提高計權隔聲量”。這是典型的張冠李戴,應該排除。
二、 無中生有
原文中根本無此信息,命題者故意脫離原文意思植入其他相近信息。遇到此類障礙,我們就要回到原文中去分析比較到底有沒有此意。如2012年浙江卷第8題:下列對“讀書必先識字”理由的說明,最恰當的一項是( )。參考答案選C。其中的選項D為:漢、晉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處,漢宋儒在研究經學史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錯誤。“漢、晉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處”,原文中沒有這方面的信息,屬無中生有。再如江西南昌一中試卷第8題:下列表述中,不屬于女航天員要面對的挑戰(zhàn)的一項是( )。參考答案選C。C項為:女性在30歲至40歲以外的年齡段進行航天飛行,更容易患冠心病。原文只是說“在30歲至40歲期間,男性患冠心病的風險增大”,并沒提到選項中所說的內容,也屬無中生有。
三、 偷換概念
命題者將原文的表述對象、適用范圍、概念前后的修飾限制成分進行改換,造成錯誤。如2012年天津卷第7題: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參考答案選C。C項為:生態(tài)覺悟在反思人與社會關系后產生,它在自然領域的擴展和推進構成生態(tài)哲學。原文第2段說“生態(tài)哲學是走向生態(tài)文明的理論準備,是人與自然關系反思后的生態(tài)覺悟,以及作為這種覺悟的生態(tài)智慧和理念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推進”?!吧鷳B(tài)覺悟”的范疇包括“生態(tài)哲學”,兩者的概念和內涵是不一致的,不能將屬于“生態(tài)哲學”的表述說成是“生態(tài)覺悟”的,故C項屬偷換概念。
四、 信息殘缺
命題者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導致信息不全或不準確。如2012年重慶卷第6題:下列不屬于雙語者的兩種語言系統(tǒng)沖突所造成的結果的一項是( )。參考答案選C。C項為:對兒童的學業(yè)造成不良影響。原文第2段提到“從認知的角度來說,會影響兒童的學業(yè)和智力發(fā)育”;第3段提到“因禍得?!?。從這些語句可以看出,結果也有好的方面。選項故意忽略了相關的信息,屬信息殘缺。
五、 以偏概全
用片面的觀點來概括整體、全面的問題。常見的設錯方式是,在選項中,相關信息相比原文中的語意有所縮小。如2012年廣東卷第13題:根據文意,下列推斷中合理的一項是( )。參考答案為A。A項為:掌握了再多的知識,如果不能“指揮物質生活”,同樣不能被稱作知識分子。原文第1段說“知識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揮物質生活的原動力,是我們一切行為的最高標準”。據此可知,知識分子的知識不完全是為了“指導物質生活”,還有“精神生活”。故A項屬以偏概全,需排除。應該表述為“如果不能‘指揮生活’”。
六、 意思出入
此類設錯點常用于對重要詞語概念的考查。遇到此類題目,我們可以把選項代入原文,看看詞句有無改變,意思有無出入,是否進行了錯誤的解說,或有無主客顛倒,或有無前后矛盾等。如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第1題:下列對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參考答案選C。C項為:科技黑箱是一種特殊的存貯知識、運行知識的設施或過程,在科技黑箱的生產過程中,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對科學知識進行了修正。原文中說“在科技黑箱的生產過程中,科學知識是基礎,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則對科學知識進行選擇”。原文用詞是“選擇”,而C項用詞為“修正”,顯而易見,不符合原文意思,屬意思有出入。
七、 絕對化
選項中有“必須”“絕對”“一定”“肯定”“確定”“只要……就”等詞語或意思時,我們就要注意選項是否和原文有出入,是否因犯了絕對化錯誤致使范圍擴大或縮小。如2012年江西卷第7題:下列關于“聯覺”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參考答案選D。其中的選項B為:聯覺現象因大腦不同區(qū)域之間存在額外聯系而造成,聯覺者的大腦區(qū)域間存在廣泛的聯系,毗鄰區(qū)域間的互相溝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躍。“聯覺者的大腦區(qū)域間存在廣泛的聯系”這一表述是錯誤的。原文第3段講“可能存在更加廣泛的聯系”。故此項屬絕對化,是需要排除的。
八、 推斷不當
命題者根據原文信息,得出一個不恰當的結論,讓你去推斷辨別真?zhèn)巍H?012年四川卷第7題: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參考答案選D。D項為:人類活動較少的北極上空大氣中的汞濃度最低。原文第3段說“汞很容易蒸發(fā)到大氣中,并且能夠隨空氣團做全球范圍的遷移,在大氣中停留幾個月甚至一年”。從這句話里推斷不出“人類活動較少的北極上空大氣中的汞濃度最低”。因此D項是主觀臆斷,屬推斷不當。
九、 因果不當
論述類文本是指研究各種社會科學的文章,包括經濟學、歷史學、教育學、語言學、哲學、美學等。從選文看,高考中的論述類文章往往富有時代氣息和人文內涵,其內容覆蓋了古文化(考古)、文藝鑒賞、書法、繪畫、道德觀念、社會倫理、語言與寫作、音樂、教育諸方面,涉及的學科門類齊全;它與時代緊密相連,往往反映某一社會領域的最新指向,有時甚至是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可謂與時俱進;從表達方式上看,論述類文本以議論為主,直接闡述某種道理,表達一定的見解和主張,具有理論性、邏輯性、針對性強等特點。
二、考綱要求
2011年考綱對論述類文本閱讀做了如下三個層次的要求: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
(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5)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3.鑒賞評價D
(l)評價文章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2)評價文章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3)對文章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三、命題特征
高考對論述類文章閱讀考查側重于邏輯思維能力,主要讓考生借助語文學習的方法和規(guī)律,捕捉語言信息,主動獲取知識,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統(tǒng)、透徹地弄懂相關科技知識,更不是從專業(yè)知識理解的角度來考查。
在閱讀文本的選擇上,文章篇幅一般控制在1000字內,往往是反映某一個領域最新的動向,表現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動態(tài)和成果,具有很強的新穎性。題材側重藝術、科學、文化、現實批評等等。
題型設置上,歷年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題型多采用單項選擇題。江西今年將迎來實行新課標后的第一次高考,在《2011年高考考試說明?語文》中的“試卷結構”部分明確了論述類、實用類文本閱讀題量為3 題,分值為9 分。
在選擇題的設置上,部分設題是原文的相關內容的直接轉換,部分選擇題需要適度的遷移。不少設題不再是較多地照搬原文或對原文稍加改造,不再糾纏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語詞概念內涵的細微差別辨析,更多的是著眼于文本內容的整體理解,著眼于繁雜信息的把握、篩選。
四、考點解說
因為大部分省市中的論述類文本閱讀,僅僅采用選擇題考查,有些考點就不直接涉及。因此,本文只就考綱中的5個考點來作詳細解說。
考點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概念術語型的詞語多指在文本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術語,常常是文章所寫的主要對象。此類概念的考查以理解為重點,要求正確把握概念的內涵。解答概念術語類問題要注意:
1.對概念含義的考查,命題人往往通過轉換表述角度、改變陳述對象等方式設置陷阱,所以,對這類題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題人是否偷換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質特點進行判斷。
2.對概念理解要抓住概念含義的外延,不能過于寬泛,也不能縮小。
3.聯系語境理解。漢語詞語總是在特定語境中才有特定的內涵,對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與其相關的、搭配的詞語組成的是什么結構,從而判定概念的內涵。
如江西省重點中學盟校2011屆聯考語文試題論述類文本閱讀題部分:
對段①中“一種狀態(tài)”的理解,表述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對于書畫藝術的發(fā)展,帶著固有的習慣思維,津津樂道地談創(chuàng)新,結果只能是原地踏步。
B.在書畫藝術方面,沉醉于先人的表現形式,因而對書畫藝術的發(fā)展不能創(chuàng)新。
C.對于書畫藝術的發(fā)展,幾十年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來都沒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D.在書畫藝術方面,不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么因循守舊,要么空談創(chuàng)新,結果鬧了幾十年一點進步也沒有。
[題目相關范圍]在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環(huán)境里,我們非常遺憾地發(fā)現,對于書畫藝術的發(fā)展,多少年來都呈現一種狀態(tài):一方面帶著固有的習慣思維,沉醉于先人的表現形式;一方面又在津津樂道地談創(chuàng)新,結果是談了幾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來都沒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其實,誰都知道,中國書畫藝術在人類傳承中積淀著偉大的輝煌。而一些總想尋找個性的藝術工作者,又總想把自己從那個燦爛的藝術叢林里剝離出來以標新立異,結果是既失去了祖先的寶貴遺產,也沒有開拓出自己的新天地。
[透視解析]該題答案為D。其中A、B選項未扣住“一方面……一方面……”,沒有聯系具體語境,作出全面理解;C項未揭示真正內涵,雖然全部摘自原文,但沒有注意到原文是一種比喻性的形象說法,該項只是把喻體直接呈現,沒有把握本體這個內涵,導致概念不明確。
考點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論述文中需要理解的句子多數是論者所持的觀點,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個局部的內容考點,這些觀點和內容考點是論者在相關篇章中需要展開證明的。文中重要句子主要包含以下幾種:從形式、作用判斷主要有:主旨句――點明文章中心的句子;關鍵句――提請注意的句子;線索句――貫穿全文的句子;過渡句――縫合結構的句子;特殊句――結構復雜、含意豐富深刻、特殊句式的句子,修辭句、哲理句說理形象,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后能給人啟迪,有時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從位置判斷主要有: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傳承信息的作用; 尾句或概括上文,表現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讓人思索,或強烈地抒發(fā)感情;感情句是指明顯地表達作者喜怒哀樂和對事物的褒揚貶抑的句子。如江西省南康中學2011屆高三語文下學期2月月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部分:
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
中國人身上有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我已經把這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概括為溫良。如果我不為這種溫良正名的話,那么在外國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誤認為中國人體質和道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這里再次提到的溫良,就是我曾經提到過的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來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國人之所以有這種力量,這種強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為他們完全地或幾乎完全地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種情感的生活――這種情感既不是來源于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也不是來源于你們所說的神經系統(tǒng)奔騰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產生于我們人性的深處――心靈的激情或人類之愛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
下面讓我們看看中國人是否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
首先,我們來談談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或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或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
其次,我們再指出一個眾所周知的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實。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國人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來的例子,依舊是體現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認的一個事實――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那么其禮貌的本質是什么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了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們舉的中國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確的習慣。這是由亞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揚名的一個觀點。那么中國人缺少精確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說依然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心靈是纖細而敏感的,它不像頭腦或智慧那樣僵硬、刻板。
正是因為中國人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一種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們在許多方面還顯得有些幼稚。這使得一些淺薄的留學中國的外國留學生認為中國人未能使文明得到發(fā)展,中國文明是一種停滯的文明。必須承認,中國人的智力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為地限制了。眾所周知,在有些領域,中國人只取得了很小的進步甚至根本沒什么進步。這不僅有自然科學方面的,也有純粹抽象科學方面的,如邏輯學。實際上歐洲語言中“科學”與“邏輯”二詞,是無法在文中找到完全對等的詞來加以表達的。
像兒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中國人對抽象的科學沒有絲毫興趣,因為在這方面心靈和情感無計可施。事實上,每一件無需心靈與情感參與的事,諸如統(tǒng)計一類的工作,都會引起中國人的反感。
6.下列對中國人“過著一種心靈生活”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中國的語言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所以那些受過理性教育的外國人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國人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國人沒有僵硬、刻板的習慣,因為中國人的心靈是纖細而敏感的,它不像頭腦或智慧那樣僵硬、刻板。
D.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征。
[透視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重點句子含義的理解。對于理解類的選擇題的設計,不外乎文意的擴大、縮小、拔高、歧解、偷換、添加等套路。該句屬于中心句,代表了作者的觀點,而且還是尾句,起到突出觀點的作用。C項錯誤,和文章主旨有沖突,且沒有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同時也屬于偷換概念錯誤。原文表述為“缺乏精確的習慣”,選項為“沒有僵硬、刻板的習慣”。
考點3: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論述類文章為了證明某一個觀點,往往要擺出一系列證據,不少證據往往是新發(fā)現、新情況、新知識,即新信息。我們閱讀它就是為了獲取信息。這個獲取信息的過程,就是篩選的過程。要對文中的信息進行分類,區(qū)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對這些信息歸類,還要證明哪些信息是同一關系,哪些信息是包容關系,哪些信息是從屬關系,哪些信息是并列關系等等。以江西省南康中學2011屆高三月考論述類文本試題部分第7小題為例: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國人身上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東西,那就是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智慧的溫良,它可能表現為一種缺陷。
B.中國人的生活是一種源于感官直覺意義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來源于神經系統(tǒng)奔騰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生活。
C.外國的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因為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
D.在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認為中國人未能使文明得到發(fā)展,中國文明是一種停滯的文明。
[透視解析]對比篩選,精確分析。我們在閱讀完選文后,一定要對照考題找到選項信息的相關語境,與語境原文進行嚴格比對篩選,耐心而精確地分析對象、范圍、因果、條件、時空和已然與未然等多方面的細微差別。A項“表現為一種缺陷”是誤認,非作者觀點。B項見原文第二段,指出中國人的這種情感既不是來源于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與選項正好矛盾。D項以偏概全,應為“一些淺薄的留學中國的外國留學生”,不是全體。
考點4:歸納內容考點,概括中心意思
解答這類問題要注意:
1.從核心語句突破。文章中能瞻前顧后、領挈全文的某一關鍵詞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章、概括文章具體內容的關鍵。這種句子或詞語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標題中。
2.循主要線索突破。主要線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脈理。精研脈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體內容,方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尋找主要線索也要善于抓住關鍵性和標志性的語句。
3.層層概括突破。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較含蓄,難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獲得相關文字信息,層層概括,綜合歸納,反復篩選,然后運用準確、恰當的語言表述出來。
4.挖掘隱含信息。語境是表達感情、思想的鋪墊。文章的關鍵語句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往往既有表層意義,又有其深層意義(即隱含意義),只有把語言的深層含義挖掘出來,才算真正理解了閱讀材料,吃透了作品,從而準確歸納出文章中心。隱含信息有時還體現在注釋、說明或情景材料中。
以2010年高考江西卷第7小題為例說明: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為了確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優(yōu)越地位,基督徒和羅馬人在祭祀活動中只用牛羊獻祭,將活人獻祭視為野蠻民族的愚昧行為。
B.為了展示國家強力,羅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議員,下至身無分文的城市貧民,都熱衷于觀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雖然一直是羅馬人的道德準則,但是在古羅馬文化中,它與欣賞娛樂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羅馬知識分子擔心,盡管血腥表演沒有觸動羅馬人的道德底線,但密集、強烈的暴力表演會對道德產生腐蝕作用。
[透視解析]A項依據“瞻前顧后、注意領挈全文的某一關鍵詞或句子”原則來判斷,相關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說的“通常”這一修飾限制關鍵詞。B項相關信息在第四段,概括段落中心為“屠殺行為竟會演變成娛樂節(jié)目,則與羅馬人縱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有密切關系”。該段主旨不是強調“為了展示國家強力而全民熱衷于觀看血腥表演”。 D 項相關信息在第五段。
考點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論述文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對論述的社會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一般來說,論述文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顯豁的、明確的。在整體閱讀中可以通過審讀標題,尋找全文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點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但有的論述文,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就不夠明顯。有的論述文從總體上看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是明確的,但具體到對文中某一部分內容的觀點態(tài)度,如引用、轉述多人觀點時作者本人的意圖就比較隱蔽。這些就需要我們下一番分析概括的工夫。
論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主要集中在下列四個方面: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的觀點態(tài)度。這類試題一般從閱讀的整體性出發(fā),要求考生對全文涉及的內容探幽發(fā)微,作出仔細的辨析。
2.概括作者對文中某一內容的觀點態(tài)度。這類試題在論述文中大量出現,其要求一般在篩選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礎上,對文中隱含的作者的觀點進行辨析和概括。
3.比較作者在文中引用、轉述的多人的觀點。這類試題要求考生通過對不同人的觀點結合語境作求同或求異的分析,以明確作者的態(tài)度。
4.分析比較選文的信息材料與作者的觀點的異同。作者對自己所論述的社會問題的觀點態(tài)度,有時是比較復雜的,多數情況下不是簡單地贊成或者反對;有時對問題的某一方面是肯定的,對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否定的,有時可能對問題的一些方面還是有所保留的。這些情況大家在閱讀中要仔細辨析,準確把握。這類試題一般安排在推斷題中加以考查。
以江西省南康中學2011屆高三語文月考題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部分第5小題為例:
下列對“溫良”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A.它是一種中國人身上所具有的難以形容的東西。
B.它顯示出中國人體質和道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
C.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關鍵詞】文本互射理論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探究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借助閱讀來培養(yǎng)高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活動。在閱讀活動中,閱讀主體調動其主體性,產生與閱讀對象的相互作用,實現主客體之間親密無間的交流,達到信息的互相吸收和影響。本文嘗試運用文本互涉理論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簡單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與措施。
一、文本互涉理論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分析
什么是“文本互涉”?“文本互涉”主要指的就是不同文本間的相互交涉與映射?!拔谋净ド妗钡倪^程,實質上是通過眾多文本來解釋一個文本的過程,它為文本解讀提供證據和思路,讓文本解讀更有理可尋,更有廣度、深度和厚度。
1.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度意義的多角度多層次探究的需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高中生要“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yōu)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fā)現①”。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fā),關聯其他文本,從其他文本中獲得意義的解釋,從而建構起文本的深度意義。整個過程,高中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文本意義的深度探討中獲得新的體驗和發(fā)現,得到自我認同。
2.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需要
高中語文閱讀,提倡學生“個性化閱讀”,怎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個性化閱讀”體驗?首先,高中語文閱讀要注重高中生與文本的交流,注重在閱讀過程中高中生獲得的自我體驗。這種自我體驗因為有自己的參與而具有獨特性。若將自己生活經驗和閱讀文本之間不斷的加以融合,相互解釋,不斷獲得情感共鳴。這種共鳴不僅從細膩的文本對話之間到身心投入,品味情感,而且把這種情感反饋作用于閱讀文本,不斷加深對閱讀文本的個性化閱讀。再者,文本互涉理論,在縱向的文本互涉中強調跨時空的閱讀,讓高中生體驗到的是人類普遍性與歷史延續(xù)性的情感;在橫向上,同類文本之間的相互解釋,通過同時代的情感交流,同作家的情感交流來體驗個性化的情感。
3.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需要
語文閱讀教學作為語文課程實施的一部分,也應當合乎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強調語言是一種工具,強調語法概念、文學常識、文章章法等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對人的精神、人的生命的關注。文本互涉理論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從語文知識出發(fā),挖掘文本的意義與發(fā)現文本的情感,在情與理的結合之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進而反觀語文知識,這些語文知識能夠更加容易地被記憶。皮亞杰說過,機械的記憶不是學習,只有當知識被理解后的記憶才是學習。文本互涉理論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正是把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性的統(tǒng)一,更好地推進高中生的學習與發(fā)展。
二、基于文本互涉理論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討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運用文本互涉理論達到對文本深度的理解呢?
1.細讀文本,探尋文本存在于文學體系的內在聯系
文本互涉理論,強調任何一個文本都不是孤立的,是存在于一個文學體系之中。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重點關注文本中的引語,有意義的詞、句。文本中的引語,直接指向了文本資料,那些有意義之處,往往就是關鍵之所在。例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從表面上看,我們可以知道先生的外貌,推測性格,探討先生的講演風格。但是,如果留心演講中《箜篌引》、《桃花扇》二處引文,理解二個文本的背景內涵,便會發(fā)現文本隱含的深意。
2.加強文本互動,讓學生探究文本中體現出來的微言大義
教學中,我們能夠和別的評論文本互相印證,而那些相互沖突地評論文本,更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更具有閱讀教學的價值。再者評論文本提出的時機很重要。教師一開始就拋出評論文本先入為主,往往會導致盲從。所以,教師呈現文本的時機,不是開始,是在學生的思維陷入困境的時候,教師適時呈現評價文本,為學生的思維提供方向,引導他們進行推理判斷,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探究文本中含有的微言大義作出合理的判斷。
3.創(chuàng)造多重對話的氛圍,讓高中生構建更加豐富而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個文本的解讀,沒有規(guī)定的統(tǒng)一答案,學生的思維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師生與文本之間都是平等對話的關系。運用文本互涉理論展開的多重對話,保持了主客體的平等對話關系。一方面教師拋出問題后,激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聯系各視角下的資料,展開三者之間的對話,在對話中探析文本意義;另一方面,當教師聚焦某一個視角來解讀文本時,能夠通過一系列的引導語匯,激發(fā)學生自覺聯系該視角下的多個文本,展開對話,雖然聯系的文本不一定相同,但都可以從中提取文本隱含的信息,發(fā)現文本意義。
文本互涉理論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我們教育工作者要不斷的加強對文本互射理論的探究,不斷指導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從閱讀中獲得知識、情感、意義的能力。
【注釋】
關鍵詞:語文教學;文本閱讀興趣;興趣
G623.2
一、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掌握本國語言與文字,能夠理解本國語言文字所代表的含義與魅力。字、詞、句的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本國語言文字的基礎,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則是在基本的字、詞、句的學習基礎上的提升,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自我學習能力。無論是學習哪一門課程,對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能力都是學習開展的基礎,閱而不解,無論學習什么都將事倍功半。古人有云:書讀千遍,其義自見??梢?,閱讀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邏輯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則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體現。
二、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閱讀現狀
語文是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接觸知識、學習知識的開始,抓好語文教學質量是保證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的關鍵。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手段,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為方法,提高學生語言發(fā)揮水平為目的。語文教師作為傳授學生知識的重要角色,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挖掘本文魅力、設計教學形式、展現語文知識與道理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都要細心、認真研究,不僅要考慮到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還要考慮以何種方式來展現知識與道理,才能夠讓學生完全理解。
目前,我國高科技發(fā)展越來越迅速,信息技術為學生們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文本閱讀資源獲取途徑,并且在信息技術與網聯網技術作用下,擴大了學生文本資源,內容豐富,知識范圍越來越廣。在這樣一個獲取信息方便、大量閱讀資源的背景下,若是因為學生缺乏閱讀興趣而錯過學習知識的機會,純粹是過于浪費,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因此,需要改善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閱讀的現狀。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缺乏文本閱讀興趣的因素
1.缺乏良好的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激發(fā)文本閱讀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當前很多小學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不能積極、主動的閱讀文學作品,導致閱讀興趣不高。很多小學語文老師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沒有做好正確引導;大部分的家長沒有做好榜樣作用,過于依賴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使得學生不愿意閱讀書籍;再加上網絡多媒體技術的趣味性以及新穎性,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大大降低了學生的文本閱讀量。
2.圖書館建設不夠完善
圖書館是文本閱讀的重要場所,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氛圍,對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當前很多小學學校的圖書館建設不夠完善,圖書資源稀缺,圖書種類單一,內容不夠豐富、全面;圖書資源更新不及時,無法為學生提供最新的閱讀材料;圖書配置不科學,內容不適合小學生閱讀;有些小學學校受教學教學條件限制,沒有設置圖書館或者閱閱覽室,這些都會對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造成影響。
3.教學模式比較落后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小學學校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過于追求卷面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輪流閱讀課文是大部分語文老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比較落后,課堂氛圍比較沉悶、枯燥,難以形成積極向上的文本閱讀氛圍,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閱讀,缺乏自主意識,文本閱讀興趣得不到有效激發(fā)。
四、激發(fā)學生的文本閱讀興趣的策略
1.重視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
小學生好奇心較強,在課堂中注意力很難集中,所以教師在課堂中想要激發(fā)學生的文本閱讀興趣,首先要改變呆板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運用創(chuàng)新型的閱讀方式給學生帶來語文閱讀學習的新鮮感,改變以往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在接觸新知識的同時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其次,教師要認識到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性,語文學習內容是多變的,這種多變的內容相對于數學等科目本身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多變性,教師要合理的利用這種靈活性,進行教學內容和形式安排。最后,教師在課程安排上,要積極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文本閱讀課程安排上要選擇學生理解范圍內的,避免出現教師安排的文章晦澀難懂,學生難以理解久而久之引起學生反感。教師在課程安排上可以選擇具有教育意義且便于學生理解的文章,做到深入淺出、化難為易。
2.積極發(fā)揮教師引導作用
小學語文教師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啟蒙教師,對于學生語文基礎和語文素養(yǎng)的建立有重要意義。由于小學生學習能力有限,往往在好奇心作用下會出現 “三分鐘熱血”的現象,很難堅持下去。針對這樣的現象,首先,需要教師及時的引導學生,選擇適合小學生年齡段的文本讀物,并且積極的鼓勵小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并及時告知小學生文本閱讀的好處。教師可以在每星期舉辦“閱讀心得分享會”,鼓勵每一位同學將這星期看到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到臺前和學生分享,這樣既可以及時發(fā)現學生閱讀文章中存在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還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學生之間的彼此影響,共同促進和進步。其次,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家長為學生建立文本閱讀興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家長與教師之間要及時的溝通聯系,一方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在家庭中文本閱讀學習完成情況,另一方面還能夠通過家長描述加深對學生的了解,便于教師因材施教。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家長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最后,教師要積極的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的機會,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收獲成就感,還能夠促進文本閱讀興趣的建立。
五、結束語
語文作為小學教學中的重點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fā)文本閱讀興趣對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文學素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思考能力等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與意義。但由于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在文本閱讀方面有很多的不良現狀,導致學生文本閱讀量相對較低,學生對文本閱讀失去興趣,無法實現文本閱讀教學效果。由于興趣是提高文本閱讀習慣的關鍵,因此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激發(fā)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展開分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