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的人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優(yōu)化設計 一體化 工作任務 載體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45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of "school enterprise dual system and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has improved the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is more complex, and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task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After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it leads to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task. The design process mainly includes four steps: the source of the carrier, the selection of the carrier, the sequence of the carrier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arrier. The source of the carrier is more extensive, there are the introduction of enterprise products and other channel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arrier selection is to integrate with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of the typical process is selected. In our school, we have determined the 11 parts, such as the processing of the end cover parts, and so on. Vector ordering and optimization to overall consideration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task, the orderly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types of 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 of accommod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optimization design; integrated; task; carrier
0 引言
技工院校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課程安排導致知識點分散,沒有突出知識的應用,學生就業(yè)后面對實際問題往往難以解決,①這種教學安排使理論教學與實踐內容既有重復又難以有效結合,②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針對這些問題各技工院校進行了教學改革,其中比較成功的是“校企雙制,工學一體”一體化培養(yǎng)模式。這種模式重點關注了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了現(xiàn)有的培養(yǎng)模式,③學習內容是真實的工作內容,讓學生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④“校企雙制,工學一體”一體化課程通過典型工作任務按照工作過程和學習者自主學習要求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這種課程體系注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整個一體化教學開發(fā)和執(zhí)行過程中,比較難以把握的是代表性工作任務的優(yōu)化設計。
1 工作任務的優(yōu)化設計
“校企雙制,工學一體”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流程為:行業(yè)企業(yè)調研、實踐專家訪談、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制定課程標準、設計學習任務、師資隊伍建設、工作頁編寫、學習工作站建設。⑤在構建課程體系過程中,如何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設計合理有效的學習任務是重中之重,也是難點。如諶斌龍等對一體化課程典型工作任務的提煉進行了闡述,⑥但只是提出了一般性的流程,代表性工作任務的處理方法還有待于完善。本文以我院高技班級數(shù)控加工專業(yè)為例,就代表性工作任務的優(yōu)化設計進行探討。
我校高技班級數(shù)控專業(yè)每年招收1個班級學生,人數(shù)為50人。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學院在高技數(shù)控班級進行了一體化教學改革。教研組在充分調研企業(yè)、學校的基礎上和企業(yè)專家共同制定了一體化課程標準。一體化課程開發(fā)和執(zhí)行過程比較復雜,而工作任務的優(yōu)化設計是重點和難點。工作任務的優(yōu)化設計主要包括四個步驟:載體的來源、載體的篩選、載體的序化和載體的優(yōu)化。
載體的來源是指學習任務來源于企業(yè)真實的產品,這需要通過調研來完成。教研組調研的企業(yè)主要包括杭州齒輪箱廠、開山集團、杭州汽輪機廠、贛州齒輪箱廠、杭州液壓精工等企業(yè),得到端蓋、下磁體軸、導向頂桿、齒輪軸、芯桿、螺套、型腔上段、軸套、導套、中心頂桿、曲軸、偏心輪、凸輪、制動盤、磁極壓板、副布輪支架、側板、渦盤、換色基座、氣動扳手行星輪架、導葉、閥體、汽輪機葉片和葉輪等24個產品。
載體的篩選是指根據(jù)課程要求,選取具有典型特征的一類零件作為學習的載體,這類零件既是企業(yè)真實的產品,同時也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如是軸類、套類零件等。載體選擇的基本原則是要與生產實際接軌,選取具有典型工藝的先進技術。教研組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確定了數(shù)控車教學的學習載體主要是端蓋、齒輪軸、螺套、軸套、曲軸5個產品;數(shù)控銑床/加工中心教學的學習載體主要是凸輪、側板、渦盤、換色基座、閥體、葉輪6個產品。
載體的序化是指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情況,適當調整學習載體的教學順序,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根據(jù)是生手、熟手、能手這一技能成長規(guī)律。載體的序化要特別注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的前后銜接順序。教研組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形成了零件的數(shù)控加工課程工作任務共11個:端蓋、螺套、凸輪、渦盤、齒輪軸、軸套、側板、換色基座、曲軸、閥體、葉輪。前4個任務主要目標是訓練學生的數(shù)控機床編程與操作能力,第5~8個任務主要目標是強化學生的數(shù)控工藝能力,后3個任務的主要目標是強化學生的復合能力。
載體的優(yōu)化是指學習載體來源于企業(yè),但要適用于教學。眾所周知,一般情況下企業(yè)的產品比較復雜,很少有簡單輪廓和工藝的產品,比如一般的軸類零件均具有螺紋孔,但剛開始教學的時候就讓學生做螺紋顯然是不合理的,學生也難以接受。這就要求在設計學習任務的時候要對企業(yè)產品進行適當?shù)膬?yōu)化,以使學習任務適用于教學。
如第一個工作任務端蓋零件的加工,企業(yè)產品本身是比較復雜的,如圖1所示,零件的左端有滾花,內部有內螺紋和凹槽,并且凹槽處于不太好加工和測量的部位,零件的頂部還有一個小螺釘孔。在教學過程中,端蓋是第一個學習任務,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加工技能和方法,同時讓學生完成這么多教學任務是不合適的。解決方法是對企業(yè)產品進行相應優(yōu)化。端蓋的處理方法有三個,第一是將滾花去掉,改為普通的外圓柱面,因為這個技能在普通車床加工技術已經訓練過了,作為數(shù)控車床加工沒必要重復,同時也簡化了零件圖;第二是將頂部的螺釘孔去掉,不進行鉆孔和攻絲操作;第三是將零件內部的輪廓進行優(yōu)化:將凹槽(退刀槽)去掉,把內螺紋去掉,改為普通的內圓柱面,并且將內孔尺寸改為一個方向遞增,而企業(yè)產品需要掉頭進行車削。優(yōu)化后的結果如圖2所示。
值得提出的是,在將企業(yè)產品轉化為課程載體的過程中,不能隨意地優(yōu)化,而應該將前后學習任務有序地進行,如上述端蓋零件的優(yōu)化過程中去掉了螺釘孔和內螺紋的訓練,并不是說這些內容不需要學習,而是應該將其安排在后續(xù)的工作任務中完成。同時,在優(yōu)化設計的過程中需將每個學習任務的教學知識點細化,并且將這些知識點與相關工種國家職業(yè)標準融通,以保證基本的教學內容沒有遺漏,從而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沒有拋棄職業(yè)標準,提高教學質量。
2 結語
“校企雙制,工學一體”一體化課程體系有效地改善了教學,在實施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工作任務的優(yōu)化設計是其重點和難點。其設計流程主要包括四個步驟:載體的來源、載體的篩選、載體的序化和載體的優(yōu)化。載體的來源比較廣泛,有引入企業(yè)產品等渠道。載體選擇的基本原則是要與生產實際接軌,選取具有典型工藝的先進技術。載體的序化和優(yōu)化要通盤考慮整個課程的工作任務,有序地安排教學內容,并且與相應工種國家職業(yè)標準融通,以保證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注釋
① 劉智玉.《汽車電工電子基礎》理實一體化教學初探[J].中學理科園地,2014(2):26-28.
② 姜艷芬,康新英.《PHP程序設計》課程項目驅動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J].高職教育,2014(2):59-60.
③ 李木杰,張利芳,湯偉群等.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
④ 趙志群.職業(yè)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fā)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育游戲;人物角色;設計策略
小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兒童對英語語言產生部分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并初步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英語能力。為此,小學英語教師需努力探索適合小學生心理、生理的教學模式,使用教育游戲可促進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健康發(fā)展。當然教師應做好任務角色設計工作,讓小學生在教育游戲中找準角色定位,推動英語知識的學習。
一、小學英語教育游戲中人物角色設計需保持趣味性
趣味性作為確保小學英語教育游戲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只有游戲充滿著歡樂和趣味,小學生更加愿意積極參與到教育游戲中,并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充滿渴望和期待,且注意力較為集中。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在教育游戲中設計人物角色時需保持趣味性,將學生喜聞樂見或感興趣的人物角色融入到教育游戲中;或者是增添一些適當?shù)南矂≡兀荒苓^于枯燥和死板,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教育游戲的樂趣,并扮演好人物角色。
以《Happy New Year》教學為例,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歌曲《Happy New Year》,為教育游戲渲染氛圍,讓英語課堂變得喜悅、歡快。小學生對于過新年來說,對壓歲錢充滿著的期待,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趣味性教育游戲:讓學生分別扮演長輩和小輩模仿拜年發(fā)壓歲錢的角色。在游戲中練習句型:A:Happy New Year!B:The same to you/You too。同時,教師為提升教育游戲的趣味性,可讓小學生自主設計新年賀卡,自己繪畫和寫出祝福語,向同學贈送禮物,扮演好“新年使者”的角色,體會到英語知識的學習樂趣。
二、小學英語教育游戲中人物角色設計需保持針對性
在教育游戲中每一個人物角色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在小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應用教育游戲,教師在設計人物角色時需保持針對性,有意識的引領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和鍛煉英語技能。為此,小學英語教師在設計教育游戲中的人物角色時,應通過游戲中具體角色的扮演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讓他們在教育游戲中扮演的角色更具針對性,這樣能夠真正實現(xiàn)有的放矢,明確小學生的學習目標,而且他們在扮演人物角色時更具目的性。
舉個例子,在講授《How much》時,本單元通過復習數(shù)字單詞1至19,讓學生能夠使用數(shù)字來表達價錢,教師可設計一個購物類教育游戲,在游戲情境中呈現(xiàn)顧客和營業(yè)員中買賣物品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購物教育游戲中設計人物角色時,不僅應讓學生掌握購物相關的詞匯、語法和句型,還應凸顯人物角色的針對性,即為顧客和營業(yè)員,以實際購物的形式來實現(xiàn)教育目的。諸如:A(顧客):How much is it?B(守護員):Three yuan。A:Here you are。B:Thank you.。在游戲中學生的人物角色定位準確,學習目標自然也準確。
三、小學英語教育游戲中人物角色設計需保持多樣性
在小學英語課程教學中雖然教育游戲是一個較為新穎的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更具優(yōu)勢與吸引力,不過為讓學生對教育游戲始終充滿著熱愛和激情,教師在設計人物角色時應保持多樣性,通過多樣性的人物角色讓他們始終積極踴躍參與到游戲中。小學英語教師也應根據(jù)具體教學需求設計教育游戲中的人物角色,不能拘泥于一種或幾種固定的形式,通過豐富多彩的人物角色開展教育游戲,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感觸和收獲。
例如,針對同一個教育游戲角色可靈活改變游戲教學方式,在《The king’s new clothes》教學實踐中,本單元主要學習內容Story time是安徒生經典童話《皇帝的新裝》的英文簡化版本。在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使用角色表演的教育游戲,在這里可進行適當加工改進,將課文內容改變?yōu)槲枧_劇,游戲方式由普通的分角色對話轉變?yōu)槲枧_劇表演。這不僅是對教育游戲難度的提升,也能夠讓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形象更加豐滿,讓學生以King和Man1、Man2等的口氣,用一般過去時態(tài)進行對話和表演,并掌握動詞的過去式和發(fā)音,提升學習效果。
四、總結
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需充分發(fā)揮教育游戲的輔助作用,尤其是在設計人物角色時更應格外重視,要保持人物角色的趣味性、針對性和多樣性等特征,并控制好課堂秩序,讓教育游戲有序進行,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各項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霞. 教育游戲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模式構建[J]. 課程教育研究,2015,02:101.
[關鍵詞]外在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相關認知負荷;有效教學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5-0016-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03
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支點,如何進行有效教學設計一直是有效教學關注的焦點與踐行的著力點。然而,當前關涉有效教學設計的研究大多從教師的“教”入手,致力于“有效地教”的理論建構與現(xiàn)實踐行,卻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有效地學”。事實上,基于教師層面“有效地教”固然重要,但教師層面的“有效地教”必須基于學生層面的“有效地學”,
“有效地學”是“有效的教”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倘若學生不能有效地學,那么教師再有效地教也往往徒然。因此,有效教學設計必須基于學生“有效地學”,教學設計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與展開的一切活動都必須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guī)律。鑒于此,本文基于認知負荷理論這一基于人類認知結構與外界信息結構交互作用而決定教學設計的理論,探究進行有效教學設計所亟需注意的方面及方法,旨在為有效教學設計提供新的理論思路與踐行策略。
一、認知負荷理論概述
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CL)系指認知主體在信息加工過程中所需心理資源的總量,該概念最初由澳大利亞教育心理學家John Sweller于1988年首次提出。研究發(fā)現(xiàn)認知任務所引發(fā)的認知負荷量主要取決于該認知任務的組織、呈現(xiàn)方式,內在本質特性以及認知者的專長水平這三個因素,緣此也就產生外在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以及相關認知負荷這三種類型的認知負荷。其中外在認知負荷主要是由認知任務設計與呈現(xiàn)得不科學所引起的,這些與實質性認知加工過程無關的活動會額外引發(fā)工作記憶的認知操作,從而擠占一定的認知資源,因此外在認知負荷也常常被稱為無效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是工作記憶在加工處理認知任務本身所蘊含的信息內容及其交互性時所產生的負荷。內在認知負荷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認知任務本身及認知者固有的相關知識經驗背景。一般來說,內在認知負荷在一定程度上標示著認知任務的復雜性或難易度,因為認知任務越復雜、難度越高,工作記憶所需承受的負荷就越大。然而如若學習者具有與認知任務相關聯(lián)的圖式,那么在加工處理相同的認知任務時,即使認知任務包含大量元素且元素間交互性強,但它們在工作記憶中也只是一個組塊,從而會比其他認知者產生更少的內在認識負荷。相關認知負荷通常是由認知加工過程中用于建構圖式或圖式自動化的操作活動所引發(fā)的,它可以促使認知主體把剩余的認知資源投入到實質性認知加工活動中去。與外在認知負荷阻礙認知加工明顯不同的是,相關認知負荷非但不會阻滯認知加工,反而能促進有效的認知加工,因此相關認知負荷也常常被稱為有效認知負荷。
二、認知負荷理論的理論基礎及其對有效教學設計的啟示
1.認知負荷理論的理論基礎
認知負荷理論主要基于人類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組成)理論之上,而工作記憶、長時記憶又與圖式(根據(jù)信息功能及其用途范疇化的信息單元)關涉甚密。為此,要清晰而全面地介紹認知負荷理論的理論基礎,有必要從工作記憶、長時記憶以及圖式理論三個方面予以切入。
首先,工作記憶系統(tǒng)的容量是有限的。決定人類學習心理機制的認知結構是由工作記憶系統(tǒng)與長時記憶系統(tǒng)所組成。其中工作記憶系統(tǒng)是對認知任務予以加工處理的心理結構,其突出特點是同時加工新信息的容量是極其有限的。倘若同時進行若干種認知加工活動,則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資源分配的問題,并且在資源分配時嚴格遵守“總量不變,此多彼少”的分配原則。因此如若個體在加工處理某認知任務時所需認知資源的總量超過了其本身所固有的認知資源總量,就會導致認知負荷超載,繼而影響到認知活動的效率與質量。其次,長時記憶系統(tǒng)的貯存容量是無限的。長時記憶系統(tǒng)是對經過工作記憶系統(tǒng)加工處理后的信息賦予意義并將其長久貯存起來的心理結構。相比工作記憶系統(tǒng)容量的有限性,長時記憶系統(tǒng)的貯存容量卻是無限的,儲存有大量的緘默知識,這些緘默知識對于人類的認知活動意義重大,因為在加工處理外界新信息時,外界新信息必須先與這些緘默知識中的“相似塊”進行耦合、接通和活化,繼而才能被接受、編碼和存儲。第三,圖式可以整合信息及其產生式規(guī)則,成為貯存空間小且無需控制性過程的自動化加工單元。根據(jù)圖式理論,長時記憶中的知識是以圖式的形式貯存的,圖式的構建可以有效減輕工作記憶的負荷。此外,工作記憶系統(tǒng)處理圖式的能力是很強的。工作記憶系統(tǒng)在加工處理新信息時需要用到儲存在長時記憶系統(tǒng)中的緘默知識,而這些關聯(lián)緘默知識如果是以圖式的方式編碼存在的話,那就可以有效減輕工作記憶在加工處理過程中所需承受的負荷,從而優(yōu)化其工作。
2.有效教學設計應科學管理三種認知負荷
認知過程是認知主體的認知結構與外在信息結構兩者交互作用的過程。前面已經提到,人類的認知結構是由容量有限的工作記憶系統(tǒng)與貯存容量無限的長時記憶系統(tǒng)所組成。一方面,對于某一具體的認知任務來說,認知主體容量有限的工作記憶系統(tǒng)是固化的、不可擴充的,可謂認知活動的瓶頸,因此這就客觀要求在教學設計時,必須想辦法確保個體加工處理認知任務所需認知資源的總量不超過工作記憶系統(tǒng)所能承載的總量。盡管內在認知負荷是學習任務本身固有,是不可改變的,但在教學設計時可通過降低學習任務本身元素的數(shù)量及其交互性來降低內在認知負荷;而外在認知負荷是無效的,在教學設計時要通過相關針對性策略來控制它??傊?,要使容量有限的工作記憶系統(tǒng)能夠、并且有效加工處理學習任務,有效地教學設計必須優(yōu)化學習任務的信息結構,降低外在認知負荷與內在認知負荷。另一方面,長時記憶系統(tǒng)中存有大量的緘默知識,而這些緘默知識如果是以圖式編碼存在的話,將非常有助于工作記憶系統(tǒng)加工處理外界信息,同時也可以直接驅動行為。由此,為了增強教學設計的實效性,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調動與利用認知主體長時記憶系統(tǒng)中的圖式。圖式的形成與發(fā)展又需歷經圖式建構與圖式自動化,而相關認知負荷有助于促進圖式建構與自動化。因此,有效的教學設計必定要設法增加相關認知負荷??傊?,教學設計與認知負荷密切相關。認知負荷過低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過高又會阻礙認知活動的順利有效進行,且外在、內在與相關認知負荷三者又具有可加性。因此,有效教學設計必須降低外在認知負荷與內在認知負荷,同時增加相關認知負荷,使學習者在認知過程中所承受的三種認知負荷之和不超過但趨近其工作記憶的總負荷。
三、認知負荷理論視閾下的有效教學設計策略研究
1.降低外在認知負荷的有效教學設計策略
外在認知負荷主要源于認知任務設計與呈現(xiàn)得不科學,因此要降低外在認知負荷,在教學設計時必須設法改善與優(yōu)化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呈現(xiàn)方式。筆者根據(jù)自由目標效應、分散注意效應、冗余效應以及通道效應這四個外在認知負荷效應,提出相應的四種有效降低外在認知負荷的教學設計策略,具體如下:(1)自由目標策略。由自由目標效應可知,當學習者面對單個明確的任務目標時,他們會訴諸“手段一目的”分析范式予以解決。為此首先需要分析問題原始狀態(tài)與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繼而尋求潛在的解題方案并評價其績效,這一復雜的解題程序會耗費大量的認知資源,繼而形成較大的外在認知負荷,削減了學習者用于建構和獲得圖式的認知資源投入;而當面對一個自由目標任務時,他們的注意力將從目標導向的搜索方法轉向關注任務狀態(tài)及可用的方法上來,相視而言,其解題程序就能簡化很多,這樣產生的認知負荷就很小。因此,根據(jù)自由目標效應,在教學設計時,宣采用自由目標策略。即在任務呈現(xiàn)時,彰顯學習目標的二重性,讓其在“預設”與“生成”的張力下進行或者為學習者設計多個學習目標。(2)關聯(lián)信息捆綁策略。由分散注意效應可知,如果認知任務包含兩種或多種分散的信息源時,認知主體在加工處理時必須將注意力分散至搜索并整合各種信息源的關聯(lián)信息上,從而產生較大的外在認知負荷。因此,鑒于分散注意效應,在教學設計時,宜將各種關聯(lián)信息捆綁在一起,使其在空間上鄰近分布,時間上同步呈現(xiàn)。如在進行既含文本解釋,又有圖表的樣例教學設計時,宜將文本解釋整合到相應的圖表中去,捆綁起來一并呈現(xiàn)。(3)一步到位策略。根據(jù)冗余效應,如果單一的信息呈現(xiàn)即可完整而明確地傳達清楚信息意義,最好獨立呈現(xiàn),否則認知主體在面對多元表征的信息來源時,需要耗費一定的認知資源來分析各個多元表征的信息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產生較高的外在認知負荷,降低了學習效果。因此,根據(jù)冗余效應,在教學設計時宜采取一步到位策略。即在呈現(xiàn)信息時,如果單一的信息呈現(xiàn)即可完整而明確地表征信息意義,那么就不要采用內容重復的多元信息表征,獨立呈現(xiàn)即可。(4)多通道策略。根據(jù)通道效應可知,同時以不同的感官通道(主要是視覺和聽覺)呈現(xiàn)信息,由于工作記憶中聽覺加工和視覺加工是相對獨立的,從而可以有效減少視覺或聽覺單一通道加工信息的認知負荷。因此,為了減少外在認知負荷,根據(jù)通道效應,在教學設計宜采用多通道教學設計策略,即同時利用視覺和聽覺呈現(xiàn)信息的不同部分。
2.降低內在認知負荷的有效教學設計策略
內在認知負荷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認知任務本身及認知者固有的相關知識經驗背景,但對具體的認知主體來說,內在認知負荷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認知任務本身,即元素數(shù)量及各元素間的交互性。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降低內在認知負荷,必須設法降低認知任務本身的元素數(shù)量及各元素間的交互性。鑒于此,我們可以采用任務先“分”后“整”逐步呈現(xiàn)策略與任務先“簡”后“繁”二次呈現(xiàn)策略來降低內在認知負荷,具體如下:(1)任務先“分”后“整”逐步呈現(xiàn)策略。所謂的任務先“分”后“整”逐步呈現(xiàn)策略是指先呈現(xiàn)部分認知任務,然后依次逐步呈現(xiàn)其余的認知任務,最后呈現(xiàn)完整的認知任務,這里的“分”與“整”指認知任務的部分與整體。任務先“分”后“整”逐步呈現(xiàn)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內在認知負荷,其科學依據(jù)是先呈現(xiàn)部分認知任務,可以從總體上降低認知任務的內在認知負荷,有利于部分圖式的建構。操作性強且實效性高的任務先“分”后“整”逐步呈現(xiàn)策略有Mayer等提出的分割技術和Catrambone提出的子目標方法。其中,分割技術是指事先將學習任務分割為一系列學習片段,再依次呈現(xiàn):而子目標方法是指從總學習任務中提煉出一系列相互獨立的子目標。(2)任務先“簡”后“繁”二次呈現(xiàn)策略。鑒于任務先“分”后“整”逐步呈現(xiàn)策略可能會影響到認知主體對認知任務的完整理解,進而制約完整圖式的構建。因此,為了更有效地降低內在認知負荷,宜采用任務先“簡”后“繁”二次呈現(xiàn)策略來有效降低內在認知負荷。所謂任務先“簡”后“繁”二次呈現(xiàn)策略是指先抽取認知任務所包含的主要元素并將其壓縮成組塊或信息單元予以呈現(xiàn),然后呈現(xiàn)完整的認知任務??梢娙蝿障取昂啞焙蟆胺薄倍纬尸F(xiàn)策略即分兩次呈現(xiàn)任務,只是第一次呈現(xiàn)的是任務的簡潔版本,而第二次呈現(xiàn)的是任務的完整版本。任務先“簡”后“繁”二次呈現(xiàn)策略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內在認知負荷,其科學依據(jù)在于在認知之初,壓縮或簡化認知任務所包含的元素,降低內在認知負荷,繼而有利于建構不失整體的部分圖式;而在后續(xù)的認知活動中,盡管所需加工處理的認知元素增多了,但工作記憶系統(tǒng)因有了先前建構的部分圖式為基礎,從而有利于加工處理完整的認知任務,建構較為完整的圖式,在此過程中先前建構的部分圖式的不完整性也得以彌補?,F(xiàn)實中Pollock等提出的獨立元素法就是切實有效的任務先“簡”后“繁”二次呈現(xiàn)策略。所謂Pollock等獨立元素法是指在呈現(xiàn)學習任務時要分兩次予以呈現(xiàn),其中第一次通過壓縮或簡化的辦法呈現(xiàn)該學習任務的簡潔版本,在第一次簡潔版本的基礎上,第二次呈現(xiàn)學習任務的完整版本。
數(shù)學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轉變“授——受”的單一教與學的模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數(shù)學活動,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學習,促進有效思維。筆者認為,巧設有效的認知沖突,是提升學生思維的必要路徑,也是有效路徑。在教學中,教師不斷制造認知沖突,能夠使學生從不平衡到平衡,再從平衡到不平衡,循環(huán)往復,獲得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實踐運用,實現(xiàn)數(shù)學思維的有序提升。下面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成功教例,談談體會。
一、懸念激趣,觸發(fā)思維
小學生好奇心強,對未知的事物充滿求知欲,這既是引發(fā)認知沖突的有利因素,又是觸發(fā)思維的契機所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并結合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設置認知懸念,激發(fā)學生興趣,觸發(fā)數(shù)學思維。
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教材“認識厘米”時,為了讓學生對“厘米”這一長度單位建立初步的應用意識,我特意在課始播放動畫視頻,創(chuàng)設“黑貓警長”的故事情境:黑貓警長抓住了盜竊珠寶的老鼠“一只耳”,據(jù)它交代,贓物就藏在大樹正北方向7個腳長的地方??墒呛谪埦L趕到那里,從大樹開始向正北方向走了7個腳長,卻始終都沒有找到贓物所在。大家猜一猜,到底是一只耳在說謊還是警長的問題?學生經過討論后認為,黑貓警長的7個腳長和一只耳的7個腳長距離并不相等,這是導致問題的直接原因。此時我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如果生活中人人都用自己的長度標準來測量距離,將會制造很多麻煩。應該怎么辦呢?學生認為,要用一個統(tǒng)一的長度來作為測量標準。此時我引入厘米這一長度概念,使課堂教學顯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新舊結合,啟發(fā)思維
新知猶如樹的新枝,新枝必從舊枝生發(fā)而來,教學亦然。教師要善加挖掘,分析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經驗,并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根據(jù)新舊知識的差異,在新知的生長處制造認知沖突,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確定位置”時,我采用“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情境創(chuàng)設,出示橫排豎排的一群羊兒,并做了這樣的問題預設:“灰太狼偽裝成羊兒,就隱藏在羊群中的第二個。你能找出來嗎?”學生認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從左往右數(shù)第二只,一種是從右往左數(shù)第二只,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找出來呢?由此學生得到認知,要想找到灰太狼,就必須要知道兩個要素,一個是“第幾個”,一個是數(shù)的順序,從而學生得到確定位置的相關經驗。那么是否確定了這兩個要素就萬無一失了呢?接下來我改變了問題的條件,出示小動物的做操方陣,讓學生思考:現(xiàn)在灰太狼又偽裝成小動物混在隊伍中,知道它站在第三個,哪個才是它呢?這樣一來,光知道“第幾個”和“數(shù)的順序”顯然是不行的,經過思考和自主探究,學生發(fā)現(xiàn)除了確定第幾個之外,還要確定第幾排,但這個第幾排的確定也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數(shù)的順序,到底是從前往后數(shù)還是從后往前數(shù)。
以上教學中,我根據(jù)教材內容進行整合設計,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fā),運用兩個情境突破學生的舊知,先明確了“第幾個”和“怎么數(shù)”,但在第二個情境中產生了矛盾,光知道第幾個是不行的,還需要知道第幾排。由此,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的嫁接,主動思考,認識到要知道“兩個第幾”才能解決問題,思維獲得了啟迪。
三、對比辨析,深化思維
在數(shù)學雙基教學中,教師常常利用變式對比和反例進行概念教學。所謂變式,就是指針對知識的本質通過實例的不斷變換,讓學生明確屬性,獲得更深入的感知。而反例則是變換本質屬性,讓學生辨析對比,在認知沖突中鞏固和深化認知,有效提升數(shù)學思維。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倍的認識”一課時,我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小貓采到了6朵紅色花和3朵黃色花,想一想,紅色花和黃色花的數(shù)量有什么關系?學生認為紅色花是黃色花的2倍。為什么這樣呢?我讓學生上臺擺一擺、分一分,看看為何是2倍的關系。緊接著設置了變式:如果小貓采到8朵紅花和4朵黃花,那么紅花和黃花有什么數(shù)量關系呢?如果小兔采到4朵紅花和2朵黃花,那么黃花和紅花又是什么數(shù)量關系呢?學生由此對倍數(shù)關系有了較為直觀的表象積累。
為了鞏固“倍的認識”,我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花的數(shù)量不同,但都是2倍關系呢?學生討論后認為,上面的花是兩份,下面的花是一份,由此得到2倍的關系。此時我呈現(xiàn)反例:如下圖所示。
圖中的橢圓形和三角形的數(shù)量關系也是2倍關系嗎?為什么?學生從2倍關系的本質入手,認為兩者的關系不是2倍關系。在圖1中,是把2個三角形看做一份,一個橢圓形看做一份,另外2個橢圓形看做一份;在圖2中,是將2個三角形看做一份,3個橢圓形看做一份。
以上教學中,通過反例和對比辨析,學生在認知沖突中學會主動比較共同點,對倍的意義有了深入理解,能夠自主建構倍的概念,深化數(shù)學思維。
【關鍵詞】初中思品 學生認知能力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7-0192-01
0.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不斷發(fā)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思品學科主要由心理、道德和法律基礎知識、國情常識組成,通過這門學科,培養(yǎng)學會正確的社會觀和價值掛,從而讓學生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善于用正確的思維判斷是非,而不會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初中思品教學應當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教學,把應試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上來。
1.培養(yǎng)初中生社會認知能力的意義
社會認知能力是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以及社會的基本認識,能夠對某件事情的意義和價值做出一定的評價和判斷。社會認知能力與個人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在不斷學習中,社會認識能力也會得到增強。錯誤的社會認知加工會造成行為上的偏差,給社會和他人造成困擾,甚至災難。初中生的心理發(fā)展不夠成熟,當他們也有自己的社會認知能力,因此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會的特點,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的本質,讓學生養(yǎng)成遵守社會規(guī)范的意識,從行動中表達自己的社會認知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在政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的對策
2.1根據(jù)學生特點,激發(fā)學生社會認知意識
傳統(tǒng)的政治教學偏重于應試教育,教師過于注重教材,常常以考試的方式檢測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及對法律法規(guī)的認識,這樣不利于培養(yǎng)學會的社會認知能力。素質教育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改革,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社會意識[1]。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社會價值,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將一定的社會問題帶入教學中,再與學生共同探討社會問題,通過政治思維方式,全面認識社會問題,展開討論。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將學生常常經歷卻被忽視的問題引入課堂中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鞏固相應的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思想品德知識,例如,踩踏事件、環(huán)境保護問題等引發(fā)我們對生命進行思考,學生對這些問題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認知意識。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同時也要注重素材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符合初中學生的政治思維特點,從而讓學生對這些問題有深刻的體會,能夠自己的價值觀進行評價。在進行思品教學時,在引用生活實例時,要有理有據(jù),幫助學生理解,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社會認知意識。
2.2利用多種教學途徑,培養(yǎng)社會認知能力
在思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設辯論環(huán)境,提升學生辨是非的能力。通過問題討論,學生能夠形成感受到各種思想的融合,實現(xiàn)思維共鳴,在交流中獲得進步[2]。在進行問題探討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例如,讓學生對“為了幫助別人自己卻受傷了,值不值?”進行辯論。通過問題的辨析,學生表達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學生認為值得,因為幫助別人是最大的快樂;也有的學生認為要客觀看待問題,如果當時的情況對自己的安全十分不利,則不能夠盲目施救,還應當有妥善的辦法。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學生能夠對是非、公私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使學生認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進行初中教學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把當前社會熱點相關的視頻播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較為真實的社會場景,激發(fā)學會的社會意識。例如,將我國在航空事業(yè)上取得成就的視頻播放出來,通過觀看,學會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意識油然而生,其社會認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還可以通過班級板報,將學生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制作班級信息欄,讓學生更加了解社會,能夠根據(jù)政治學科的知識,理性分析問題,形成自我的判斷力。
2.3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社會認知能力
初中思品教學不應當局限于教室,而應該通過實踐,真正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通常我們都說“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不僅僅是指學會的身體健康,還應表現(xiàn)在學生心理素質方面,促進學會身心健康,保持樂觀向上、充滿正能量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這對初中生健康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3]。初中生的社會認知能力應當在積極、和諧的氛圍內不斷提高的。教師在思品教學中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包容和理解的積極教育環(huán)境,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從而得到真正鍛煉。例如,教師可以在五四青年節(jié)的時候開展“爭做好青年”額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一項活動進行展開,可以是幫助敬老院的老人,也可以是對校園周邊的環(huán)境進行調查,以及幫助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學生學習等等,通過學生自主選擇活動內容,學生的參與熱情更高,活動的完成度也更好。通過實踐,讓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到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很多,在實踐中,社會責任意識被激發(fā),社會認知能力也得到鍛煉[4]。
3.結語
初中思品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認識,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學科。初中思品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學生的社會認知力融合在政治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改革教學方法,利用多種教學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認知力。初中思品教學可以利用社會實踐,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社會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意識,并將這些意識逐漸融合到行動中去,不斷提高其社會認知力,為提高初中學生的綜合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燕莉.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J].新課程學習(中),2012,78(08):34-35..
[2]沈蘇甜.芻議初中政治教學與學生社會認知力的有機融合[J].新課程學習(中),2012,78(08):70-71..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模式,融會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國家教育部頒發(fā)的《英語課程標準》增加了復習單元、文化背景知識和學習策略等部分,并增加了任務型學習成分和語篇輸入。每個單元都列出明確的語言目標、主要的功能項目與語法結構、需要掌握的基本詞匯,并分為A和B兩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語言內容,B部分是知識的擴展和綜合的語言知識。每個單元還附有“self check”部分,學生可用來自我檢測本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一課出自《新目標》七年級Unit 5,其主要教學內容為學會用“have”對物品的所屬進行提問和回答;教學重點是與球類運動有關的詞匯學習以及使用“do”和“does”引導的一般疑問句的學習和應用;教學難點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以上句型。
二、設計理念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網絡信息、電視、報刊雜志等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地、有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shù)娜∩岷驼{整。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結合初中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確立了本節(jié)課的設計理念為: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圖像和聲音的巧妙結合,形象化的呈現(xiàn)情景和創(chuàng)造情景,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便于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和吸收,啟發(fā)其思維活動,并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語言實踐活動中去,實現(xiàn)生生互動。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輔助課堂教學,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教學意圖,以便節(jié)約教學時間,增加教學密度,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目標設計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我據(jù)此確定了本課時的總體目標為: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在各種語言實踐活動中實現(xiàn)語言交際,培養(yǎng)自信,感受成功。具體目標包括以下三點。
1.語言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學習與球類有關的詞匯,運用“have”對物品的所屬進行提問與回答。
2.語言功能目標
能用“do”和“does”引導的一般疑問自如地談論學生所擁有的物品,具有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目標
將本課內容與奧運結合,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過程設計
Step 1 Warming-up
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唱一首上一單元所學的英文問候歌曲來放松緊張的心情。
Step 2 Leading
1.Show a short play.
“Flash 1”展示的是與排球、籃球、足球、乒乓球有關的體育英語短片。
“Flash 2-11”展示學生們提到的所熟悉的球類運動項目。
設計思路:從學生熟知的話題入手,運用有聲的多媒體手段激活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引出本課的話題,使導入部分具有“切入口小,切入主題快”的效果。
2.Learn the new vocabularies.
設計思路:利用生動形象的球類運動圖片,或利用老師、學生所帶的球類實物進行新單詞的學習。在這一活動中我一邊介紹生詞,一邊把各種球或球拍采用扔、踢、遞、投等方式分發(fā)給不同的學生,一是為活躍課堂氣氛,變枯燥的單詞學習為生動有趣;二是為下一步就物品的所屬關系進行交際提問做鋪墊,一切教學活動都絲絲入扣、過渡自然。
Step 3 1c
1.This activity provides practicing the key sentences.
設計思路:利用學生手中的物品導入第二人稱句型的學習,先操練肯定回答,后轉換成否定回答??梢园褜W生手中的物品拿掉,創(chuàng)設無球情景,自然地引出否定回答。運用連珠炮似的提問方式從聽與說的角度進行語言點的訓練,當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上口后,則可導入“pair work”進行學生之間的對話練習,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學以致用。
2.Where are my soccer balls/basketballs/volleyballs?
Bring your balls here. Listen and ask.
設計思路:通過尋找球的主人,讓兩個以上學生帶著球站在講臺前創(chuàng)設第三人稱復數(shù)的句型操練。
3.Make use of the balls in students’ hands to drill .
Does she/he have a soccer ball/basketball/volleyball?
Yes ,she/he does. / No, she /he doesn’t.
設計思路:利用學生手中的物品導入第三人稱單數(shù)的句型操練。
Step 4 Break
Do sports with the students.
設計思路:本環(huán)節(jié)一是考慮到學生的注意力不可能長時間保持,需要中場休息。于是結合奧運會,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展示了一幅福娃們做運動的畫面,同時放一首與體育有關的動感英文歌曲,讓學生們利用手中的球類物品,伴著音樂一起運動、放松;其二可運用所學的句型“Do you /he/she/they have…?Let’s play…”邀請老師、同學一起放松,讓學生們在玩中學、學中玩。
Step 5 A memory game
設計思路:針對本班學生基礎較好,能力較強,我把本課的2c的結對活動改成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記憶力比賽,讓兩個“volunteers”迅速觀察畫面內容,然后面對學生。學生可利用本課所學的句型提問,能力強的學生還可拓展運用“There be”句型。在有趣的競爭活動中,創(chuàng)設了交際情景,對本堂課的知識進行了綜合運用。
五、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盡量簡潔、明了、突出重點。
Do you/they have a …? Yes, I /they do. No, I/ they don’t.
Does she/he have a…? Yes, she/he does. No, she/he doesn’t.
六、教學反思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樣:對于一節(jié)課,我們所看重的,不是老師的精彩表演,而是學生的表現(xiàn)。面對教育改革和新課標的實施,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單純的教與學的關系,不再是知識灌輸者與被動接受者的關系,而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互動關系。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應充分考慮單元的主題和特點,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學以致用。
【關鍵詞】說課 備課 教學方法
畢業(yè)六年了,我卻越來越發(fā)現(xiàn)自己不會教書了。每每面對學生,看著躺在黑板上非常有趣的化學元素時,盡管心里有滔滔不絕的話想說,可是面對學生于己無關的表情,往往感到手足無措,不禁想問我們的教學到底怎么了?十一月初,學校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特地請省教科所的專家來校上了一次說課與教案設計講座。高老師給我們講授說課的有關內容及個別優(yōu)秀案例后,給所有教師準備了一個課題,要求按系部經過小組討論派一名代表上來說課。從拿到課題到上臺,有四十分鐘的準備時間。任務一宣布,高老師說可以按組自由討論,這時大家就跟炸了鍋一下。對于我們學校的絕大多數(shù)老師來說,什么是說課?怎么說課?說課有什么作用?很多人都不了解。面對挑戰(zhàn),有的人提前離去,有的人小聲抱怨,就聽這么一個案例就要自己練習說課,太難了吧。所以在第一次上臺時,有的人還沒有準備好,有的人思路不清晰,啰里啰嗦說了很長時間,也有個別說的比較流利的,總體心里上多少有些緊張。對于這樣的表現(xiàn),我們部長特別重視。之后我們教學系部就舉行了一次說課比賽,這次我也參加了才真正意義上參與到了這個話題。在上周學校舉辦的說課比賽中,我對于教改以及說課又有了一絲新的認識。
一、什么是說課
說課就是教師在特定的場合,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教研人員或專家,系統(tǒng)而概括地解說自己對所任課程的理解,闡述自己的教學觀點,教學設想、教學方法、教學改革等,然后由聽者評議,說者答辯,相互切磋,從而使教學設計趨于完善的一種教研活動。單從說課的定義就知道,這個活動的組織需要教研組的所有教師聚集在一起,針對同一內容各人發(fā)表自己的設計理念,最后經過討論得到一個提升。而實際上,由于職校的特點,不用說討論同一課題,所有人就是集合在一起聊天的機會都很少。這是我們在以往的備課中存在缺失的地方,以后應該有個大的改進。我們在說課實踐中認識到,這個定義是不全面的。根據(jù)我們的理解,說課就是教師針對某一觀點、問題或具體課題,口頭表述其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jù)。說得簡單點,說課其實就是說說你是怎么教的,你為什么要這樣教。
二、說課的主要內容
說課程標準(大綱)及教材、說課題教材的編排體例、說教學對象(學情分析)、說本課題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時間安排、說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學法)、教學環(huán)節(jié)(媒體、環(huán)境、實施步驟)、說評價 說反思(課后說)。
三、說課的意義和作用
1.說課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通過說課,讓授課教師說說自己教學的意圖,說說自己處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讓聽課教師更加明白應該怎樣去教,為什么要這樣教。從而使教研的主題更明確,重點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
2.說課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通過說課,可以進一步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理清教學的思路。這樣就可以克服教學中重點不突出,訓練不到位等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說課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一方面,說課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yǎng),這就促使教師不斷地去學習教育教學的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另一方面,說課要求教師用語言把自己的教學思路及設想表達出來,這就在無形中提高了教師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質。
4.說課沒有時間和場地等的限制。認識到了說課的諸多好處后,我開始思考了如何在我的化學課上發(fā)揮說課的優(yōu)勢。我決定要吃透說課中的要點,把它滲透到我的教學中來。原先面對新的一節(jié)課的內容時,我會邊看書邊找重要內容寫在教案上。再單獨看書,找出重點內容勾畫出來。那樣的備課準備工作非常簡單,我也省事??墒堑搅苏n堂上,講起課來,看一眼書講一會,完全沒有清晰的思路可以順延。對學生提問也發(fā)現(xiàn)有時學生完全不知所措。應該是邏輯性不強,提問與下面的講解關聯(lián)不密切所以起不到很好的提問效果。課堂上有時提出一個問題,叫小組討論,由于沒有提前計劃好該提什么問題?應該注意哪些地方?誰來回答等等。所以問題布置下去有的人自己思考,有的人壓根不看題,還有的人到處亂跑,整個教室看起來就像自由市場毫無秩序。這樣的課堂是毫無效率的散沙,我要改進備課,首先從說課開始徹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摘要:本文在了解微課發(fā)展現(xiàn)狀的基礎之上,剖析微課設計過程,分析微課發(fā)展所存在的理論問題,結合微課發(fā)展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試圖對已開發(fā)的微課視頻進行完善和再開發(fā)。
P鍵詞:微課制作;教學設計;平臺管理;學習者觀念變革
一、微課概述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來臨,微課開發(fā)目前已成為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熱點,因此也應該成為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學生重點關注、學習和研究的對象??茖W技術的進步,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日益發(fā)展,催生了“MOOC”,“微課”等在線學習平臺的出現(xiàn)。作為大規(guī)模在線課程,微課學習因為其便利性與公平性等優(yōu)勢將逐漸成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重要途徑。而微課這種大規(guī)模在線學習平臺的出現(xiàn)也將給教學帶來一場革命性的改變。
二、微課教學資源的設計過程
微課教學資源主要是由教師或者教育者來進行設計制作的。制作出一個好的微課視頻是需要每一個制作者花費許多精力的,每一個步驟都要進行精心設計的。
(一)選題
微課設計首先必須要確定選題。微課作為一種教學媒體,是以多媒體為媒介的,所以選擇的課題內容要適合多媒體教學,對于那些不適合多媒體教學的東西,制作出來的微課也許也不能令人滿意,所以這些內容還是要堅持用傳統(tǒng)的教學工具如黑板、粉筆來進行講授。一個好的微課視頻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的,一個質量水平不高的微課則會讓人感到乏味無趣,必然會導致學習熱情的削減。因此在制作微課的選題過程中,該題目必須要能夠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并且能夠插入豐富多彩的圖像、數(shù)據(jù)資源,從而確保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倍充分的調動出來。
那什么才是選題的標準呢?選題與我們的教學方法有什么關系呢?選題必須要科學性、嚴謹性,內容要充實,符合認知規(guī)律,同時也沒有科學性或政策性錯誤,最好能夠將理論和實際聯(lián)系起來,最好能夠為學生將來的發(fā)展提供指導作用。每一門學科有其側重點,所以微課也必須緊密結合該學科的發(fā)展狀況及教學要求,適合本學科的教學對象。選題主要分為四類,每一類對應的方法也不相同:(1)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課題主要適用于講授類、問答類、啟發(fā)類、討論類的教學方法;(2)以實踐操作為主要目的的課題主要適用于演示類、練習類、實驗類的教學方法;(3)以欣賞觀摩為主要目的的課題主要適用于表演類、示范類的教學方法;(4)以引導探究為主要目的課題主要適用于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探究學習類的教學方法。
(二)選材
與選題同樣重要的就是選材,同樣是選,選材和選題都必須要經過精心挑選的。微課教學手段的采用是以提高教學效率為目的,它的表現(xiàn)形式決定了微課不能采用大幅度、大范圍的材料來證明自己的核心內容。大學中許多基礎的教學科目的微課視頻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幻燈片的形式錄制,由于幻燈片的容量有限,如果把大批量的文字用幻燈片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話,就會給人密密麻麻的感覺,那么學習者就連觀看的興趣也沒有,更別談深入的學習和思考了。
(三)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好壞決定了微課視頻效果的高低。微課的“微”就體現(xiàn)在微課視頻的短小精悍上,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須做到“快、狠、準”。在設計微課時,切入主題要迅速有力,不要用長篇大論來進行鋪墊,力求在最開始就能將自己的主題生動形象的展現(xiàn)在學習者面前。重難點的學習也應該條理清晰,讓學生能夠在5到10分鐘之內完全掌握該方面的知識點。
(四)錄制視頻
視頻的錄制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錄制視頻錄制的過程中要畫面清晰、聲音動聽?,F(xiàn)在網站上的很多老師為了能夠錄得滿意的視頻,他們選擇了在凌晨錄制,因為要錄得高質量的視頻需要一個特別安靜的環(huán)境。錄制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口誤就得重新錄制,所以最艱難的還是微課的錄制。在錄制的過程中還需要特別注意語速、語調,聲音的質量也會影響觀看微課的心情。雖然整個微課的視頻時間只需要5到10分鐘,但是有時候可能需要我們花幾個晚上的時間進行反復錄制和修改,直至最后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微課視頻。錄制需要注意的東西有很多,如:錄制背景最好是白色或淺色,最好不要出現(xiàn)其他雜亂的物體;針對大學生的教學視頻可以不用將主體錄制進去,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適當考慮是否將他們錄進去。。。。。。錄制好以后,還要把多余的部分請技術人員裁剪。經過剪切合并的微課沒有多余的東西,觀看起來清晰流暢,這樣能夠讓學生一直在學習的狀態(tài)中,從而使思維更加的活躍。
經過了選題、選材、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錄制視頻四大環(huán)節(jié)之后,微課視頻就制作完成了,這樣就可把微課應用到教學中了。微課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小覷,第一,它能夠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因為作為傳統(tǒng)課堂補充的微課不但能夠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進行個性化學習的要求,而且還能夠讓學生進行按需學習,既可以查漏補缺,又可以強化鞏固知識;第二,微課能夠促進教師自身專業(yè)素質的發(fā)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科技化大時代,教師必須不斷根據(jù)時代專業(yè)的發(fā)展需求來提升自我批判的能力,不斷提高自己講解與總結知識點的能力。最后,微課在教育界的發(fā)展與應用也體現(xiàn)了教育不斷完善自身的過程。微課的平臺是一個開放式的教學資源平臺,這種跨越時間、地點的學習方式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縮小南北方教育教學的差距。
三、微課的再開發(fā)
微課的開發(fā)共分為四個步驟:內容規(guī)劃、平臺建設、微課開發(fā)、交流應用。其中最能夠促進微課的知名度的就是平臺的建設,微課平臺不應該只能進行微課資源的日?!敖ㄔO、管理”的基礎功能,還應該增加便于用戶“應用、研究”的功能模塊。這樣學生就能夠在教師微課中進行觀摩、學習、評課、反思、研討等活動,從而能夠實現(xiàn)微課的再開發(fā),不斷對微課進行發(fā)展完善。
四、微課遇到的問題
通過閱讀大量文獻,我們發(fā)現(xiàn)微課在設計、應用、開發(fā)時遇到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大眾對微課的概念缺乏明確、統(tǒng)一的認識
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人們對微課概念的認識尚未明確,甚至存在某些誤解。從名稱上來說,有的人認為是“微課”,有的人認為是“微課程”,更有人認為兩者是相同的概念。從概念上來說,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如張一春認為微課是一種教學活動;胡鐵生認為微課是一種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焦建利認為微課只是一種教學資源,不宜用課程這么大的概念去定義;蘇小兵等認為微課是一種新型的課程資源,是由目標、內容、教的活動、交互、多媒體等五大要素構成。微課究竟是什么?至今仍然沒有人能夠提出令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對微課缺乏正確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微課的健康快速發(fā)展。
(二)開發(fā)微課的人數(shù)少、目的不明確
通過對一些大城市里學校老師的調查,大多數(shù)教師制作微課只是為了參加比賽獲獎,能夠將微課視頻應用于自己教學的老師則是少之又少。這從側面顯示出目前微課的開發(fā)只是停留在比賽和觀賞階段,微課教學視頻的實用性急需加強。
(三)微課開發(fā)方式單一
通過網站調查發(fā)現(xiàn),微課的開發(fā)以課堂實拍和PPT錄屏兩種技術方式為主。其中課堂實拍占31.7%,PPT錄屏占35%,課堂實拍+PPT錄屏占21.7%,三者合計達到88.4%。表明當前教師掌握的微課開發(fā)技術有限,仍然局限于以某一兩種開發(fā)技術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教師仍然習慣于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錄像,另一方面是絕大多數(shù)一線教師還沒有掌握微課制作的各N新技術和新方法。
(四)學校、教師觀念未完全轉換
學校的老師本身也存在“抵制”情緒,很多老師都人為微課只是信息技術科的事情,和傳統(tǒng)科目的學習沾不上邊。弄了幾次沒效果,很多老師都會應為倒不如‘三個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來得簡單來得輕松。
有的學校的評價機制沒有發(fā)生改變,他們還是沿用學生的優(yōu)秀率,及格率等機制來衡量學校的教學質量,班級之間仍以這些‘硬指標’來展開競爭。
所以,微課現(xiàn)在某些學校和班級只會當附件或‘課外書’的角色來對待。
五、研究改進與建議
根據(jù)以上問題的提出和分析,我們以為,微課研究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現(xiàn)今的微課學習方式缺乏一定的監(jiān)督機制,學習者只需打開學習界面并且掛機等待,學習界面就可顯示學習已完成。這樣的學習方式對于自制力不強的學習者可以說是一種不公平的狀態(tài)。所以相關人員可以把研究重點放在實際運用中碰到的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上:除了在線考試,通過何種手段可以保障坐在電腦面前的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因為現(xiàn)實情況表明,參加微課學習的學習者甚眾而堅持者甚寡。同時“數(shù)字鴻溝”的問題也難以達到教育公平的效果。此外,由于不同國家間的語言不通,也難以達到理想的大規(guī)模國內國外學習者一同學習的效果,即使都采用英語為第一語言,但是這對于母語非英語的學習者來說也是一種不公平。最后,微課實際運用中碰到的教學問題也將是研究人員在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從未碰到過的問題。所以為了真正實現(xiàn)“人人教育平等”的美好愿景,研究者們還需要跟實踐者一起開展更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沈敏.“開放在線課程”正在猛烈沖擊傳統(tǒng)大學. 新華每日電訊,2013 -7-19 .
[2]沈敏. “在線”教育改變大學[N]. 經濟參考報. 2013-7-26 .
[3]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2013(04).
【關鍵詞】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成長
目前,各個學校也在忙著進行信息化建設,比如:校訊通、班班通等信息化設備,以及各種網絡教學和課程整合。但是,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擔任各種任務的信息技術教師卻往往被忽略了。那么信息技術教師到底成了一個什么樣的存在呢?又該如何去成長呢?
一、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
學校里的信息技術教師有專屬于計算機專業(yè)的教師,有教育技術專業(yè)的教師,還有其他學科教師轉型而成的教師等??梢哉f,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的來源紛亂繁雜,良莠并存,信息技術的專業(yè)能力不一,因此各自的成長方向也不一樣。
學校里的信息技術教師除了教學之外,還有三種工作要完成。首先是在課余時間專注與專業(yè)能力的培B與發(fā)展,例如編程、圖像處理以及flas等;其次是在課余時間完成各個部門的大小事務;最后則是整個學校的雜事,要知道電腦的搬運、手機與電腦的維修離不開信息技術教師、連搞衛(wèi)生也包括在內(因為領導說計算機上的灰塵,只有計算機老師敢搞)。更夸張的是,在其他學科教師和學生的心目中,甚至凡是與電有關的都會來找信息技術教師。
例如打印機,不管是大學還是工作后,凡是與復印和打印有關的工作都是專門的文印室完成的。一旦打印機出現(xiàn)問題,就會接到任務――修打印機。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時手足無措,因為用都沒用過更何況是修呢,但是領導交代的任務不會也得會,實在推脫不掉只能上網查詢根據(jù)提示小心翼翼的進行操作。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信息技術教師真正達到了一種“萬精油”的境界。因此專業(yè)成長也受到了限制,最后的結果就是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成長方向,即“專業(yè)型”、“干事型”以及“打工型”。
二、信息技術教師的成長途徑
其他學科教師的成長主要是沿著自身學科的發(fā)展方向精心鉆研即可獲得成就。當然個別教師也會成為干事,而且不想干了可以輪換,但是信息技術教師卻不行,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對比其他學科教師更為復雜,雜事也更多。
因此,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并非易事。更由于專業(yè)發(fā)展也具有長期性、綜合性等特點,并且與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個性修養(yǎng)也很有關系。有的人善于自學,善于借鑒,善于反思,這能夠促進專業(yè)發(fā)展;有的人卻需要氛圍,需要活動,需要一定的壓力或鼓勵等外力,才能促成專業(yè)發(fā)展。
那么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究竟路在何方?
“專業(yè)型”教師的發(fā)展方向是自身專業(yè)能力的提高,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專業(yè)能力提高的同時也拓寬了自身的知識面,對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也會有質的改變。
“干事型”教師簡單的說是朝著秘書的方向發(fā)展,最終能否獲得成果還未可知。這一類的教師被安排的課程特別少,僅僅一個班的課,而其他人是帶著好幾個班的課,但總是聽到他們在埋怨干的雜事太多,耽誤了時間,有時候甚至連課都會忘記去上。
“打工型”教師可以說是朝著全能維修人才去發(fā)展,通過無數(shù)次的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逐漸掌握了各種設備的維修方法與技巧,也算是有了不錯的收獲。
除此之外,信息技術教師還需要在教學上有所成就。
三、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成長
教學需要反思,才能反饋自身的問題,進一步提升教育方法和教學效率,并有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反思可以針對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即課堂效果反思、教學評價反思、教學設計反思。
當然,教育反思不僅僅包括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還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內容。因為反思是一種總結與發(fā)現(xiàn),能夠及時看到問題的所在,自己的不足,找到更好的教學策略發(fā)展自己駕馭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能力。
教學需要不斷的進行教研活動,但由于信息技術學科自身的原因,導致信息技術教研活動仍然沒有達到其他學科已經具有的常態(tài)化開展。因此,不管為了信息技術學科的發(fā)展和信息技術教師的成長,都需要將教研活動進行到底,以此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技術能力。此處的“將教研活動進行到底”包含兩層寓意,一是要在集體教研活動上常態(tài)化,組織者要進行到底;二是要在教師個人教研活動上持續(xù)化,自己要進行到底。
一方面,要積極地開展與參與說課比賽、上公開課等教研活動,這樣能夠提高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教研成果的取得。另一方面,要對教研活動進行總結與交流,才能在專業(yè)成長上水到渠成。
總之,信息技術教師的成長處于既重又輕的“尷尬”局面。如果能打破這種局面,換位思考,相互理解與合作,就能實現(xiàn)“共贏”。一方面,其他人要看到信息技術教師的不易,因為信息技術知識更新快,他們要不斷學習、充電。同時他們兼職多,雜事多,關鍵時候能快速解決問題。因此,要重用之也要“福利”之。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教師也要端正態(tài)度,加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
因此,我們需要有充分的認識與長遠的打算,以及執(zhí)著的精神去發(fā)展每個人的技術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書明,袁雪峰.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xiàn)狀的分析與研究.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3.
[2]羅東飆,鄧濤.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知能及校本專業(yè)發(fā)展途徑淺探.文化教育研究,2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