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討論法的要點范文

討論法的要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討論法的要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討論法的要點

第1篇:討論法的要點范文

關鍵詞:小組討論法;社會醫(yī)學;教學設計

社會醫(yī)學是高等醫(yī)藥院校中醫(yī)學及相關專業(yè)開設的一門主干課程,其所弘揚的現代醫(yī)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醫(yī)學觀、健康觀,在整個醫(yī)學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為了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習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運用各種學習形式與方法進行學習,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掌握本課程相關知識與技能,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小組討論法,效果良好。

1小組討論法在社會醫(yī)學教學中的應用目的

社會醫(yī)學主要研究社會因素與人類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關系及規(guī)律,制定社會衛(wèi)生措施,保護和增進人群身心健康與社會活動能力,提高生命質量,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小組討論教學法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有利于其自學技能的獲得,有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教育目標的實現[2]。課堂教學中針對具體案例,模擬情景設定小組專項任務,組織學生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醫(yī)學相關理論及研究方法,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1.1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中,學生學習被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學習積極性和效果。小組討論法以學生為主,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熱情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課堂氣氛活躍,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有促進作用[3]。

1.2強化學生學習體驗,促進課堂知識內化

小組討論法要求學生在課堂討論前做好充分準備,比如閱讀教材、查閱資料、撰寫學習筆記,討論過程及結果的形象生動性都強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隨著討論的進行,教材上的知識悄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能力和技能,并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1.3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

小組討論法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情緒控制和抗壓能力、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縮小個體差異,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4]。這些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生畢業(yè)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大有裨益。

2小組討論法在社會醫(yī)學教學中的設計要點

2.1合理設置討論小組

小組討論法要求小組成員圍繞主題盡可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因此小組規(guī)模應適當,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筛鶕W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特長、性別等分組。教師對學生缺乏基本了解時,可通過學生的自我評述或者參照從前的成績進行初步分組,經過一定時間的了解后,再重新分組[5]。

2.2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討論主題

雖然小組討論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適用。應根據社會醫(yī)學各章節(jié)教學目標,選取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及當前社會醫(yī)學熱點問題實施小組討論法。教師應善于從習以為常的現實中挖掘新事物、捕捉新現象,讓學生去討論[6]。討論主題要明確、具體,教師要指明討論方向,并使學生認識到討論的核心、價值所在。對一些容易理解或只需一般了解的內容,則以教師講授為主,不安排討論。例如在講解健康危險因素時,選擇案例“惠特妮•休斯頓之死”作為主題來討論,學生經過熱烈討論,得出長期的心理問題、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吸毒、酗酒等)、家庭暴力等健康危險因素導致了惠特妮的悲劇。通過討論,學生對不良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危害有了進一步認識。又如,在調查問卷設計一節(jié),教師預先給各組一份調查問卷,由各組學生對問卷的規(guī)范性、信度、效度進行討論,從而有效提高其問卷設計、評價能力。

2.3設置明確的討論目標

每場小組討論都需要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這些學習目標是學生必須完成的。好的小組討論目標應該能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團隊協作[7]。討論目標應提前告知學生,以便其做好充分準備。如在慢性病防治一節(jié),可選擇糖尿病防治這個討論主題,設置討論目標,安排分組討論:(1)糖尿病患者有哪些健康危險因素?(2)糖尿病有哪些社會危害?(3)糖尿病患者應如何做好自我管理?(4)分別制定糖尿病的三級預防措施。學生根據這些具體討論目標做好課前準備,如查閱糖尿病危險因素、三級預防等方面的資料。

2.4認真做好總結

在小組討論結束后,各組成員對本組成員的發(fā)言進行總結,并以書面形式匯報或在課堂上作公開發(fā)言。教師應對討論的主題進行深入分析,并對各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包括分析步驟的恰當性、決策依據的充分性、結論推斷的邏輯性、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等。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安排小組成員互評打分,與教師對小組的評分相結合來評價小組討論效果。

3小結

在社會醫(yī)學教學中,通過基于小組分析、討論的小組討論法的應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有效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促進了理論知識的內化,鍛煉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通過課后總結、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相長,有利于其教學水平的提高。

作者:李志毅 單位:河南中醫(yī)藥大學

參考文獻:

[1]盧祖洵,姜潤生.社會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2]蘇維,郭明晶,李志鵬.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的比較[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0,27(4):536-538.

[3]宗安民,李熾民,康惠生,等.關于醫(yī)學生學習模式選擇狀況調查結果淺析[J].醫(yī)學教育,1994,132(6):23-27.

[4]羅斌.高校無領導小組討論教學法探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0(6):166-169.

第2篇:討論法的要點范文

課堂討論是一種重要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們就某一問題各自發(fā)表意見,相互切磋,充分醞釀,這樣能使多種意見和信息相互交流,可以達到:充分發(fā)揮民主,克服教師唱獨角戲的毛病,又能提高學生聽說能力及綜合水平,也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求知興趣。

要真正達到卓有成效地討論,需要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預習,二是引導。

(一)預習:葉圣陶先生說:“預習的事項,無非調查、分析、綜合、審度之類。應取什么方法認定哪些著眼點,教師自當測知他們所不及,給他們指點。”課堂討論時,“教師猶如集合中的主席,排列討論程序的是他,歸納討論結果的是他,不過,他比主席還多一點責任。學生預習有錯誤,他得糾正,如有缺漏,他得補充;如有完全沒有注意到的地方,他得指出來,加以闡發(fā)?!比~老的這段話,說明了預習的重要及老師在預習中的指導作用。

首先,預習一定要結合注釋閱讀課文,指定少量資料。對不同的體裁,要有不同的預習。對議論文、雜文側重于層次、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說明文側重說明方法、順序和角度。

其次,布置預習要環(huán)繞激發(fā)思維活動來設計預習題目。要起到:造成懸念,激發(fā)求知欲,找出文章的關鍵所在的作用。

再次,要提供預習的具體方法。大致有這么幾種方法,即:提綱法、卡片法、筆記法。

第四,要恰當安排合理的預習步驟:查、看、讀、摘、想。

(二)引導:也就是說,在實施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密切注意學生動向,防止偏激、過細、過遠。結合預習提示,逐項、逐步,由淺入深地討論,把學生引入自己所設計的問題之中。當然,對討論中出現的超出設計范圍的問題,教師更應恰當引導,給予必要的解釋,以保護學生的熱情,不致于打擊學生的興趣,造成良好的討論氛圍。

二.討論法的基本類型

1.質疑問難式的討論。

此種方法多用于課文的疑點、難點、易混點較多或文章內容比較艱澀、典故較多、作者的觀點與現實不大合拍、時空距離較遠的文章??砂l(fā)動學生在閱的質疑問難、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自行解決。

質疑問難式還適用于單元教學或同體裁、同風格、同題材的文章的教學。尤其是同一單元講后,結合單元思考和訓練,讓學生用一節(jié)或更多的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討論,找出單元教學的要點,從中汲取寫作方法及有關知識,這樣比教師的直接總結讓學生死記,效果是好得多的。

2.評論性質的討論。

對某篇文章的寫作方法,對詩詞歌賦的鑒賞,對優(yōu)美文段的理解適用此方法。課堂上可讓學生指出哪些地方好,怎樣好。寫作時借鑒之處是什么。評論時,讓學生互相爭辯,互相補充。這種討論,可以發(fā)揮學生的各自專長,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廣泛地發(fā)表意見,或談詞語,或談句式,或談修辭,或談邏輯,或談結構層次,或談寫作有關特色。這樣反復談談議議比教師講析更全面、更精辟、更透徹,更能鍛煉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專題性質的討論。

此種討論難度大,對教師的要求也高。組織這樣的討論,要求選題恰當,難易適度,適合學生的水平,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言可發(fā),言之有物。比如對某一作家的作品學完以后,可組織這樣的討論,讓學生對這位作家的作品全面回顧,總結其寫作特點、風格及該作家的藝術成就。教師在這樣的討論中應善于組織和引導,善于歸納學生的各種意見,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使討論方向明確,并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加深理解。討論一旦結束,教師要作出小結,使討論有一個大致統一的結論,有一個較為一致的認識。

三.討論的方式

1.同桌交換意見。同桌兩個同學對某個問題的討論,有助于擴展學生思路。

2.前后桌的討論。前后桌之間的討論,可使討論更熱烈,思維更活躍,思路更廣泛。

3.全組討論。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精神,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見解,又能增加其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4.班級討論。由各小組選出發(fā)言人或自由發(fā)言,可充分展示學生的能力及對某些問題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聽說思辨能力及綜合素質。

第3篇:討論法的要點范文

關鍵詞:基于學生主動發(fā)展 建設課堂文化 課堂討論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通過對初中思想品德老師的問卷調查,我發(fā)現許多思想品德老師認為課堂中的討論有時難以把握,而討論往往是學生主動發(fā)展,建設課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上有的討論成了師生單獨的對話;有的討論只是學生各自表達自己的意見;有的討論成了幾個活躍同學的表演舞臺,多數學生沒有參與,甚至成了茶話會。怎樣才能建設課堂文化,提高思品課堂討論的有效性呢?

一、 問題必須精心設計。課堂討論不在于數量的多少,而在于質量的好壞,在于恰當的時間。我認為課堂討論的問題必須精心的設計,精心的安排。簡單的沒有必要的問題不要安排學生討論;太難的、學生無從下手的問題也不需要安排討論。要抓住討論的時機,把討論的重點放在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上,放在學生易出錯的地方,難度要適宜。否則,就變得形式化,表演化,成為無實質意義的討論。

這方面最好的例子,莫過于從學生身邊尋求好的例子,在講到八年級的內容“隱私權”時我舉了一個學生信件被班主任老師拆開的例子。并請這位老師在課堂中參與討論,盡可能讓學生秉著堅持真理的原則與老師交流,展開討論。這位老師也被討論感染了,一番發(fā)自肺腑的講話,也讓學生動容,起到了教學和育人的雙重效果。

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一般會采用直接告訴學生學習隱私權應該注意哪幾個要點,雖然花的時間少,但因為不是學生思考的,所以印象不深刻,遇到實際問題還是不會操作。而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發(fā)現,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認識就更深刻了,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二、需要豐富課堂討論形式。討論形式如果過于單一,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在討論時,做與上課無關的事。所以,老師要不斷豐富課堂討論的形式,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獲得最大的討論效益。例如1、協商式討論法。先讓小組成員在討論前獨立思考,再依次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成員傾聽,然后討論,形成最終的小組意見。2、思辨式討論法。這種討論方法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又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比較喜歡。初中學生特別是初一初二的孩子,還是非?;钴S的,他們會更認真關注討論的內容,尋找有利于自己觀點的證據,提出難住對方的問題,并且更仔細地傾聽同學的發(fā)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三、需要建立討論規(guī)范。課堂討論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但同時也給教師控制課堂秩序帶來諸多困難,很容易使課堂教學產生表面熱鬧投入,實則混亂的局面。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小組討論”合作規(guī)范,并通過訓練形成習慣。例如:1、討論前必須先思考。問題提出后1分鐘內不準舉手,不準和同伴交流,讓學生能夠深深入的獨立思考,學生經過醞釀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再進行討論,這樣學生有話可講,有觀點可以表達,經過討論后會有所收獲,有所發(fā)展。2、討論過程注重方法。小組討論時,誰先說,誰補充,誰最后來總結,應該有一個合理的秩序。只有在討論中讓學生有明確的分工,并具備了傾聽、尊重、平等和合作等這些意識,課堂中實施的討論才能有效的順利開展。3、討論時間要控制。時間的長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控制好。

總之,討論式教學法在初中思品課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有利于思品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僅極大的挑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落實了面向全體學生和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教學思想,并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促進思品教學目標的實現。如何更好的運用討論法,更好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有待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

第4篇:討論法的要點范文

[關鍵詞]產品整體概念;專題討論;營銷教學

市場營銷教學中,為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加深學生理解,在講到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論時,教師一般都會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但由于專題討論需要花費學生和教師大量的課堂和課外時間,所以往往需要挑選最重要的內容實施討論。產品整體概念是企業(yè)貫徹現代營銷觀念的基石,只有真正理解了產品整體概念,企業(yè)的產品(包括服務)生產才會是以顧客為中心,由顧客需求來決定的,企業(yè)的產品創(chuàng)新也才會有系統的理論支持。所以,筆者在營銷教學中一般都會組織學生分小組開展產品整體概念的專題討論。本文即是組織討論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能和各位同人磋商交流。

1研究回顧

為了解近年來國內同行發(fā)表過的關于產品整體概念專題討論的教研論文情況,筆者在中國知網中以“篇名”為分類基礎,分別用“產品整體概念、營銷教學方法、產品整體概念討論”等為關鍵詞進行了搜索,結果發(fā)現,截至2016年10月,討論產品整體概念的論文有82篇,討論營銷教學方法的有338篇,而談到產品整體概念討論的為零。這些論文中關于產品整體概念的論文基本都是討論對產品整體概念本身的理解,或者討論基于產品整體概念的產品開發(fā)、產品創(chuàng)新、差異化營銷策略、提升品牌核心價值、顧客滿意等內容的。這些都屬于學術研究文章,沒有教研論文。而關于營銷教學方法的論文基本都是教研論文,論文內容大都是討論市場營銷教學方法及其改革創(chuàng)新,或者具體討論某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如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多維教學法、體驗教學法、沙盤模擬教學法等。和我們的研究主題較為相近的教研論文主要是談互動討論法在營銷教學中的應用的,如張萍(2007)的“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在營銷教學中的應用初探”、肖超盛(2011)的“專題討論在《市場營銷學》教學中的導學作用”、馬濤(2014)等的“互動式小組討論法在《市場營銷》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劉培紅(2014)的“引導討論法在高校網絡營銷教學中的應用”等。但這些教研論文也只是概括談論討論教學法的,并未具體提及產品整體概念討論到底如何實施及實施效果。綜上所述,對于在營銷教學中如何實施產品整體概念專題討論,前人并未發(fā)表過專門的教研論文,本文以此為主題進行分析討論是有一定理論和實踐價值的。

2產品整體概念專題討論的實施

2.1組織過程

在《市場營銷學》教學一開始,筆者都會讓學生自主組成學習小組,以后課堂的專題討論都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分組時要求每組人數大致相等,一般一個班劃分5~7個小組,這樣方便控制整體討論時間,也有利于討論的深入。課堂討論之前,教師提前1~2周布置討論主題,讓學生下去閱讀產品整體概念相關資料,例如學術論文、相關案例、類似教材等。教師可以推薦一些閱讀材料,但不局限于這些材料。筆者一般會布置兩個問題讓學生在閱讀材料時思考:選擇一種熟悉的產品,思考該產品的產品整體概念的五個層次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可以從哪些方面實現該產品的差異化?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就實際產品來說它的五個層次的含義具體是什么,理解消費者購買產品實際購買的是什么,掌握產品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的方法。考慮到很多學生有創(chuàng)業(yè)夢想,所以筆者提醒學生,所選擇的產品既可以是現實中常見的產品,也可以是自己擬創(chuàng)立的企業(yè)將要營銷的產品。課堂討論時,學生們可以將桌椅拉開,一個小組圍坐在一起進行討論。每個小組都要有記錄員負責記錄討論結果,并需要推選一人負責討論結束后上講臺闡述本組討論結果,各組組長負責維持討論秩序。討論時間根據分組數目及該次上課總課時安排,一般30分鐘左右。在學生討論時,教師可在教室內走動,回答學生疑問,提醒學生參與。討論結束后,各小組抽簽或由教師指定上場順序,每組講解人上臺展示討論結果。教師注意傾聽并擇要記錄,記錄時注意將各組講解要點、存在的問題、聽的過程中將迸發(fā)出的一些靈感寫下來,以備后面總結時使用。同時給各小組打分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每個小組學生展示結束后,允許下面的學生就展示中的疑問進行提問,展示的學生回答。該小組其他組員可以補充,形成全班討論的氣氛。全部小組展示結束后,教師需要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陳詞,這也是專題討論的關鍵點。教師不僅要對展示中每個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分析評價,包括結論中的亮點和存在的問題,還要提出改進和優(yōu)化的建議,最后還要結合討論結果總結講解產品整體概念的理論內容,以及產品整體概念在產品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中的應用,讓學生掌握該概念與理論,并明白如何在企業(yè)實際中應用。討論結束后,各組討論記錄按要求上交,教師存檔作為平時成績依據。

2.2課堂討論結果

筆者2015年在為工商管理專業(yè)專升本的學生講授《市場營銷學》產品策略時,組織學生開展了關于產品整體概念的專題討論。討論問題設置如前。學生共組成了10個互動小組,課堂討論氣氛比較熱烈。討論結束后,各小組依次上臺展示,最后教師進行了點評。因為小組討論內容較多,無法詳列,故總結其要點和大家交流磋商。(1)涉及行業(yè)眾多,產品選擇比較現實。學生們討論涉及的行業(yè)和產品有:餐飲、鞋子、智能手表、凈水器、醫(yī)藥、卷煙、服裝銷售、眼鏡和手機。行業(yè)種類繁多,既有有形產品,也有無形服務。雖然前面提醒學生可以選擇擬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的產品,但實際上大家都選擇了現實中的比較熟悉的產品,這可能跟本次討論專題比較務實有關。(2)基本理解了產品整體概念,初步掌握了產品差異化的方式。每個小組一開始都是結合他們討論的具體產品或服務,解釋產品整體概念的五個層次的具體含義,提出差異化的方式,理解大都比較準確。例如其中一個小組討論的是云南白藥的白藥產品,他們解釋其核心產品是指滿足人們止血療傷的需要;形式產品是指式樣有散劑、膠囊劑、酊劑、膏劑、氣霧劑等,包裝有瓶裝、盒裝,特征方面是國家保密配方,多年臨床驗證,商標是云南白藥,品質是高質量,全國知名品牌,名聲享譽全球;期望產品是指人們購買云南白藥時期望買到療效好、使用方便的藥;延伸產品是指云南白藥的售后服務和保障,比如藥品的“三包”、品質的承諾;潛在產品有些已經開發(fā)出來了,例如云南白藥創(chuàng)可貼、云南白藥膠囊、云南白藥酊、云南白藥膏、云南白藥氣霧劑、云南白藥牙膏等,還有很多可開發(fā)的產品,例如救急藥箱、藥妝、保健品等。對于云南白藥差異化的手段,他們認為在形式產品和潛在產品方面差異化的途徑比較多,例如云南白藥使用形式的變化,產生了膠囊劑、膏劑、氣霧劑等;云南白藥和其他日用產品結合形成新產品,例如云南白藥牙膏,以后還可開發(fā)云南白藥衛(wèi)生巾,等等;以及云南白藥擴展到人們的日常保健,開發(fā)出含云南白藥成分的保健品。從他們的討論結果看,對于產品整體概念學生已經基本理解,對于產品差異化的途徑也能指出一些方向,但具體到未來可開發(fā)哪些產品,還談不出太具體的內容,說明他們還做不到理論聯系實際,熟練掌握產品差異化的方式。(3)具有良好的發(fā)散思維。學生們的思路非常開闊,經常可以提出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創(chuàng)意。例如討論眼鏡的小組在談到產品差異化途徑時,他們提出可以在外觀、材質方面差異化,可以開發(fā)游戲眼鏡(其實現在谷歌已經在開發(fā)類似的眼鏡,叫可穿戴設備),可以給眼鏡增加日程提醒、地圖、導航等功能。討論服裝銷售的小組談到延伸產品時提出可利用VR技術讓顧客虛擬試裝,通過網絡指導顧客進行穿著搭配。討論手機的小組提出潛在產品可以開發(fā)更有利于身體健康的手機;增加手機安全氣囊,解決大多數人經常把手機掉在地上摔壞的問題;增加手機投影功能,甚至可以直接投影到空氣中,形成三維立體畫面。討論鞋子的小組提出未來可將鞋子開發(fā)成單人代步工具。從以上舉的幾個小組的例子可以看到,大學生們具有良好的發(fā)散思維。他們思想很活躍,沒有太多束縛,所以往往可以想出很多天馬行空的絕妙創(chuàng)意。在各小組匯報完畢后,筆者進行了總結評價。首先對各小組的討論結果給予肯定,結果說明大家已經基本掌握了產品整體概念的含義,并能與具體產品結合起來,提出的差異化創(chuàng)意有很多亮點。其次逐個小組分析評價他們的理解和提出的創(chuàng)意,表揚他們理解的正確性和創(chuàng)意的亮點所在,同時也指出他們討論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討論海底撈的小組在談到形式產品時只說了服務的各個方面,而沒有提到食物,這顯然有遺漏。最后,筆者重新梳理了一遍產品整體概念,并對核心產品、形式產品、期望產品、延伸產品和潛在產品這五個層次的內涵以及如何從每個層次實施差異化,如何進行產品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結合剛才小組討論中大家談到的具體例子進行了講解分析。因為是學生剛剛討論的例子,所以大家聽得會比較認真,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這樣就達到了該講內容的教學目的。

3存在問題及未來展望

3.1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在組織專題討論過程中,筆者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主要有以下幾點。(1)差異化創(chuàng)意的可實現性考慮不足。大學生的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普遍不足,很多小組的差異化創(chuàng)意可能很不錯,但可操作性方面往往考慮不足,沒有具體去想怎樣才能實現創(chuàng)意。沒有具體實現路徑和技術,創(chuàng)意就會成為空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讀書、多討論,同時多參加企業(yè)實踐,多參加學校組織的SRTP、挑戰(zhàn)杯、營銷大賽等,以增加實踐經驗,提高將創(chuàng)意轉化為現實的能力。(2)問題討論不夠深入。本次專題討論課堂氣氛雖然熱烈,但感覺各小組討論問題不夠深入,很多討論內容都是淺嘗輒止、浮于表面。學生對產品整體概念的五個層次和企業(yè)具體產品的結合雖然大都是正確的,但認識還比較淺薄,結合不夠深入。究其原因,除了對產品的了解不夠詳細全面外,討論問題的設置可能也有所不足。筆者認為,可能將現在的第二個討論問題分解為兩個問題更好:一是“描述該企業(yè)的產品開發(fā)歷史,分析它是在哪些產品層次上進行了新產品開發(fā)”;二是“今后該企業(yè)可以從產品的哪些層次進行新產品開發(fā),如何開發(fā)?”這樣設置問題將需要學生事先閱讀大量關于討論企業(yè)的資料,會讓討論更加深入。(3)組織過程中存在參與度不足與小組過多的問題。本次專題討論的組織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個別學生參與度不足。課堂討論時,總有個別學生在玩手機或做其他事情,討論不積極。究其原因,可能是對討論的問題不感興趣,或者認為老師沒有懲罰措施。筆者認為,一方面要強調討論問題的重要性,特別是問題在企業(yè)實踐中的作用,增加學生興趣;另一方面老師在巡視時可以記下來哪些學生沒有認真討論,在發(fā)言提問階段專門點名讓這些學生回答問題,用外力迫使他們參與。一旦形成參與習慣,這種參與度不足的問題就會大為減輕。二是小組過多,評論不夠深入。因為這個班級人數較多,而且還有很多重修的學生。組隊時本班學生已經組織了7個小組,重修的學生來自不同專業(yè),又自行組成了3個小組,從而導致小組過多的問題。小組多了,每個小組匯報的時間就不得不縮減,匯報不夠深入。教師評價時也無法深入全面評價每個小組。解決辦法是控制組數,每班組建5~7個小組為宜。

3.2未來實施展望

對于以后如何組織類似的專題討論,筆者也有一些想法。(1)借助團隊游戲,提高參與積極性。專題討論組成的小組其實都可以看成一個團隊。但只是課堂討論的話很難培養(yǎng)出團隊精神,次數多了也不容易保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所以筆者考慮可以借助于拓展訓練、團隊游戲的形式,在小組組建時就要求每組起個響亮的名字,每次討論前組織開展一些小的團隊游戲,增加學生對小組的認同感。這樣做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也算是學生以后走入職場的一種提前演練。(2)組成虛擬公司,增加帶入感。以往的專題討論學生每次都會更換討論企業(yè),討論不同的產品。這樣討論雖然也有一定效果,但因為討論的企業(yè)與自己無關,學生的討論很難深入,導致他們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比較膚淺。所以筆者設想可以在《市場營銷學》課程一開始就指導學生直接組建虛擬公司,一個小組組建一個公司,小組中每個同學都在公司中擔任不同職務。以后課程每次專題討論都以該公司為討論對象,例如討論該公司的營銷環(huán)境、提供的顧客價值、營銷戰(zhàn)略和營銷策略等。因為是自己的公司,討論時就像在開董事會,大家各司其職,帶入感就很強。這樣整個課程結束時,學生對這個虛擬公司營銷的思考將比較全面,即使以該公司為例參加挑戰(zhàn)杯或者營銷大賽,或者直接創(chuàng)業(yè),都將會有更大的成功機會。最終學生對市場營銷學理論和知識的掌握將更為全面,也能培養(yǎng)出相應的分析和解決營銷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萍.“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在營銷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科技經濟市場,2007(7):180-181.

[2]肖超盛.專題討論在《市場營銷學》教學中的導學作用[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1(2):102-104.

[3]馬濤,李玉明,方成民.互動式小組討論法在《市場營銷》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論壇,2014(10):127-129.

第5篇:討論法的要點范文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用來組織實施課堂教與學活動的動作及其組合。它對完成政治課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政治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必須圍繞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內容選擇好教學方法。

 

一、政治課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講授法。講授法就是通過教師的“講”達到“授”之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政治課常用它向學生傳授的基本觀點、達到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其思想覺悟的目的,所以,講授法在政治課課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思維強度遞增的順序,講授法包括講演、講讀、講述、講解、講練等層次。運用講授法時,教師要注意語言要有變化,聲音要抑揚頓挫,不要一個聲音講話,避免聲音軟弱無力。由于現代孩子信息量比較大,所以運用講授法一定要帶有啟發(fā)性、設疑性的,讓學生順著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地進行研究,要注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在適合學情的層次上進行講授,把促進學生的認知結構、情感價值的改變放在重要的位置。

 

講授法的信息傳輸方向是由教師到學生,如果運用不當不注重啟發(fā)性或不得法,很容易造成學生的被動學習和機械學習,常難以避免陷入“注入型”,產生教學上的形式主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啟發(fā)式和講授法完全對立起來。兩者既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當講授法采用“注入型”時,兩者就是對立的,當講授法采用啟發(fā)式時,兩者就是統一的,即講授法包含著啟發(fā)式,啟發(fā)式也離不開講授法。所以,在講授過程中要運用提問、練習、活動等手段,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增強師生互動的傳播信息傳輸方式。

 

一定要把“注入型”的講授法變?yōu)椤皢l(fā)型”的講授法,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但是在講授法時,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姿勢語言向學生增強形象感,多增加一些故事、詩歌、諺語等增強趣味性和說服力,但是在政治課教學中,講授法逐步讓位于其他的教學方法。

 

(二)自學指導法。自學指導法主要是指在政治教師的指引下,學生自主地通過自己感覺器官和感性認知認識教材進而獲取新的知識和增進新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的外部特征是學生個體或小組成員根據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或資源線索而有目的自主學習探索。此種教學方法特別突顯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主動地位,突顯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很重要。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 [1](P89)。指導并教會學生自學,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弊端,并且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開拓性思維、發(fā)散性思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自學指導法中,教師主要工作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基礎與能力準備自學材料、觀察、指導和管理學生的自學活動,并對學生的自學效果做出評價。

 

自學指導法的關鍵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首先,學習內容要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注意誘發(fā)自學興趣,不斷增強自覺性。這種動機可以來自個體內部的興趣、需要,也可以來自外部的壓力。其次,學習過程需要教師控制學習的速度與進程,管理好各種層次的學生。再次,要交給學生自習方法。如“四遍”讀書法。一遍了解全貌,胸有全局;二遍了解結構,分析層次;三遍把握要點,記錄問題;四遍前后貫通,探索創(chuàng)新。自學方法很多,有閱讀、思考、理解、分析、概括、記憶等方法。

 

要引導學生在運用自學方法時,一定要結合自身的實際,靈活運用,切忌生搬硬套。最后,要注意檢查自學效果,對學習結果做出正確地評價,這對學生的自學效果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于那些學習動機來自于外在壓力的學生來說,教師的教學評價是引導學生自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三)討論法。政治課的討論法主導是政治課教師,學生針對某一理論、論題進行辯論,通過此方法,學生能夠對問題求得正確認識的教學方法。在討論法教學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是信息源。因此,信息傳輸量大,參與度高,能夠實現理論知識的建構過程,是一種廣泛采用的教學方法。

 

教師要卓有成效地運用討論法,組織好討論,必循下列要求:第一,討論的目的要明確,題目要選好。通過討論要讓學生知道掌握哪些基本理論知識,培養(yǎng)哪些能力,解決哪些問題,盡可能做到知識、能力、價值觀三者的統一。在這一點上,全國著名政治學科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沙福敏的經驗是:具體教學目標設計時要遵循全面、清晰、適度原則。

 

知識目標方面通過學生討論,讓學生了解、理解所討論的觀點、知識,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現實問題。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就會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當然對于討論法,不能對學生要求過高,不能要求一次解決多個問題。在討論的時候,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打下基礎。討論法要選好目標,目標明確后,選準討論的題目、內容或者方向是討論能否成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個好的討論題目,應該做到:一要緊扣題材,圍繞教學重點難點問題;二要聯系實際,圍繞學生普遍關心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難易程度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三要新穎靈活,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形成濃厚的討論氣氛;四要有理可辨,討論的內容具有爭議性,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傊?,好的題目是討論成功的一半,務必選好。第二,準備充分,形式多樣。準備工作可以從多方面著手: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進入“角色”,組織好學生寫好發(fā)言提綱。

 

討論的形式可靈活多樣,是分組討論還是全班討論,是自由討論還是限定討論,是演講式、對話式、辯論式還是兼而有之類型的討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教師靈活選用,。第三,控制討論過程,做好討論中的啟發(fā)工作。控制討論過程,是指教師要使討論緊張地圍繞涉及的討論題進行,要使學生各抒己見后能夠把大多數學生的認識統一到正確的結論上來。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各抒己見,擺事實,講道路,用自己學習或生活中的事例來論證原理,或用學過的原理來剖析現實生活。要善于設置對立面,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爭論辯駁,探求真理;或者歸納幾種不同見解,讓大家比較鑒別;或者從爭鋒相對的意見中找出矛盾的焦點,引導學生運用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進行說明。要因勢利導,發(fā)揮學生干部和積極分子的作用,使學生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堅持真理,糾正錯誤,逐步統一到正確的結論上來,不斷提高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第四,要做好精煉的小結講評。

 

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對討論的準備、論題、發(fā)言情況,充分運用實際情況作出實事求是地分析、小結和評價。這就要聯系教材內容,對討論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充分肯定有獨到之處的見解或聯系實際較好的發(fā)言,對不正確的觀點進行疏導,對暫時不能統一的意見要提供進一步研究的指導。

 

總之,小結合講評要貫徹啟發(fā)式教學,成為討論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爭取最優(yōu)化的效果。(四)背景透視法。背景透視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理論或觀念產生和形成的背景進行多維度地透視,再結合現實條件、環(huán)境等進行比較辨析,從而揭示出理論或觀點的生命力及其發(fā)展趨勢。背景透視法主要優(yōu)點在直觀、生動、形象、具體,能夠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吸引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背景透視法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目標透視。目標透視起源于政治課教學時間有限性和教學內容較多的矛盾,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選取教材中重要目標點和學生特別關心的熱點、難點進行有的放矢地透視。第二,透視一定要具備啟發(fā)性。政治教師在對某理論、問題進行透視時,一定要考慮透視的內容是否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通過透視,學生了解到什么、學習到什么,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發(fā)。第三,透視模式要靈活多樣。教師在準備某個問題或思想觀點進行背景透視時,要考慮到如何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傊?,要根據教材內容,靈活多樣地選擇合理的背景透視。

 

二、政治課教學方法的選擇依據

 

在政治課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師特點之間存在著內在有機的聯系,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當然選擇教學方法只能是相對合適地選擇,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即教無定法。

 

(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要受特定教學內容的制約。在政治課教學活動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應當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用。從教學內容的分類來看,情意性內容更強調感受和體驗,這部分內容一般知識容量小,難度低,適合采用情景模擬進行教學。比如,以戲劇、朗誦、相聲、繪畫等藝術化的形式來展示和傳達情感信息和心理信息。事實性內容比較瑣碎枯燥,難度不大,更適合采用自學指導法和討論法。比如,居民消費方面適合學生進行分組討論。

 

理論性內容比較抽象難懂,規(guī)律性較強、邏輯性較大,內容性較大。再如,貨幣和外匯等方面學生自學比較困難,因此,講授法比較合適,并貫穿運用類比、歸納、演示等邏輯方法為了避免被動學習現象的發(fā)生,在運用講授法時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fā)指導,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技能性的內容比如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以學生的練習為主,在學生練習之前教師應運用講授法或直觀演示法來講清技能要領,學生練習操作時加以點評。

 

(二)學生特點?!耙匀藶楸尽笔窃鰪娬握n時效性的前提條件。政治課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主要是以學生生存發(fā)展為根本,尊重學生的主體的地位,發(fā)揮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圍繞學生的成才成長為核心,滿足學生合情合理的訴求?!耙匀藶楸尽本鸵粩嗟亓私狻⒗斫鈱W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持續(xù)地為學生服務,幫助學生釋疑解惑、排憂解難;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要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發(fā)展學生獨特的個性性優(yōu)勢。學生個體以及班級的個性氣質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比如,同樣的討論課題和直觀材料,在學習氣氛濃厚、班級氣氛活躍的班級能夠產生強烈的共鳴,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在班級比較沉悶的氛圍中,這個話題和材料可能就不會引起學生的太大的興趣。

 

在這樣的班級中才有自學指導法和講授法是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發(fā)現學生新舊知識因銜接不良難以遷移時,應多采用歸納法和練習法進行復習,同時配合口頭檢查、書面檢查等形式,彌補學生原有的知識缺陷。當發(fā)現學生對政治課缺乏興趣、學習水平較低時,要放慢進度,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制定教學方法改進原教學整體教學計劃,力求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交替使用,以提高整體學生水平。

 

(三)教師的特點。任何一種教學方法,要有適應教師素養(yǎng)的條件,并且教師能夠充分把握和理解這種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此種教學方法才能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效地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在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生因素的同時,應當根據自己應有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選擇與自己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有的教師語言感染力較強、詞匯豐富、描述生動形象,則講授法比較合適。

 

善于繪畫的老師,則可利用色彩鮮明、形象逼真的簡筆畫進行教學。管理和駕馭課堂能力比較強、教學經驗豐富、政治課教學功底比較深厚、知識面寬、善于觀察學生、發(fā)現問題本質的教師,則使用討論法和自學指導法比較合適。有的老師社會科學比較豐富,那么就可以更多地結合社會科學知識進行講解,有的老師自然科學比較豐富,就可以結合自然科學知識進行講解。

 

總之,不同特點的教師在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的同時,要不斷吸取各種教學方法的精華,努力提高駕馭多種教學方法的能力。

第6篇:討論法的要點范文

關鍵詞:高校轉型 文學理論課程 課堂討論法

大學中文系的課程里,文學理論一直被認為是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這里所謂的文學理論課程,既可指單一的《文學理論》課,也可指稱“文學理論”這一學科范疇內的所有科目(因為它們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如《古代文論》《西方文論》《馬列文論》等。抽象、深奧、晦澀、難懂、枯燥,是大家對這門課程達成的普遍共識。學生把學習它視為畏途,教師把教授它看作吃力不討好的事。前些年,隨著文學的邊緣化,文學理論更是被打入了冷宮,學界甚至喊出了“文學理論已死”的口號,這對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構成了新一輪沖擊。前不久,我國的高校教育界又發(fā)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據網絡上所載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稱,國務院提出要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fā)展:“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yè)教育。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建立高等學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加快建立分類設置、評價、指導、撥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傾斜?!边@次轉型涉及到的高校多達600所左右,改革的規(guī)模之大史無前例。雖然教育部一再澄清這次改革不會采取“一刀切”的簡單方式,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今后長時期內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大趨勢,即向“應用性”高校的轉變。如果說這次改革給中文系的文學理論課程教學帶來新的挑戰(zhàn)的話,那它其實也帶來了發(fā)展的機遇。借助于這種對高校教育發(fā)展的“應用性”的強調,文學理論課程或許能走出自身的困境,走上一條順利發(fā)展的康莊大道。

“應用性”本是文學理論生成和發(fā)展的應有之義,只有與文學現象特別是文學作品的結合,文學理論才能獲得真正創(chuàng)新的源泉。我國古代文學理論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基本的一點就是其始終保持了和文學現象的緊密聯系。但說到文學理論的“應用性”,現在很多人認為這幾乎就是一個偽命題:“文學理論哪來的應用性?不就是從理論到理論嗎?與文學現象有什么關系?不信可以看一下中國現在文學理論的發(fā)展狀況?!边@樣一種疑惑不是沒有原因的。近代以來,我國的文學理論就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時至今日,這種學習仍在繼續(xù)。這種學習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比如上個世紀末學界開展的關于我國文學理論“失語”的探討。在忙于直接學習西方文學理論的同時,我們似乎喪失了理論創(chuàng)新的勇氣,忘記了理論創(chuàng)新的根本途徑是與我國的文學現象特別是文學作品的結合。是時候對文學理論的應用性特征作一種深刻的反省了,我們不能因為文學理論短時間的發(fā)展錯位就否認或忽視這一點。正確認識和重新定位這種“應用性”可以說是當前高校轉型背景下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文學理論的這一特征實際上契合了當前高校轉型發(fā)展的大趨勢,理應要求我們給以更多的關注。

如何加強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應用性?筆者認為教學方法的變革很有必要,比如對“課堂討論法”的運用。這種方法不同于簡單的課堂提問,而要比后者復雜、生動和有效得多。其實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也有一些教師實踐過這種方法,但要么流于表面的形式,要么對某些環(huán)節(jié)處理得不太妥當,導致方法的運用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對這種教學方法尤其偏愛,并精心揣摩、不懈實踐和不斷完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得到學生和專家的高度評價。故而在此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加以總結,以求方家指正。

扼要地說,筆者所說的“課堂討論法”指的是教師和學生以教學中出現的知識性“問題”為中心,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總結來展開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對“問題”的重視源于筆者受到“研究型教學”思路的啟發(fā)?!八^研究型教學就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的教學,其核心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元典精神、質疑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教會學生進行研究的方法?!薄爸挥凶寣W生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真正學會了發(fā)現本專業(yè)的主要問題,能夠分析這些問題的方方面面,并且最后給予這些問題一個比較合理和比較完善的解決方案,乃至于在實踐中解決了問題,這樣才能夠說是一種研究型教學。”[1]或許有人認為這樣一種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今后有志于學術研究的學生,并不適合所有層次的高校和不同情況的學生。但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其實是大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之一,它屬于素質教育的關鍵一環(huán)。不論學生大學畢業(yè)后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善于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都是有助于學生成功的一種高水準的表現。尤其對中文系的課程而言,如果說要追求應用性的話,學會在文學現象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實是一種最大的“應用性”?;谶@種認識,“課堂討論法”以問題為焦點,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一)問題的設計

設計一個好的問題是“課堂討論法”有效進行的前提,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的課堂提問往往較為簡單,有的只是即興而問,甚至只是為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而問,問題的答案顯得明朗、單一,很難達到啟發(fā)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的目的。“課堂討論法”要求對問題的設計認真對待和精心準備。首先,問題必須緊密結合教材,從教材中來。任何教學都必須依據一定的教材或教案(實際上是教材的一種形式),為了不脫離教學內容,最好從教材中去發(fā)現有價值的問題。這種問題的來源多種多樣,有的是教材的重難點問題,有的是教材表述得不太清楚或不太具體的問題,有的是對某些問題的其它理解方式……這樣一些發(fā)問的方式本身就能對學生的思想造成一種不小的沖擊。在中小學長期應試教育思維的熏陶下,學生大都把教材看得如圣經般神圣。就算心中對某些內容有疑惑,也缺乏一種質疑的勇氣。而過于迷信教材和權威恰恰是我們難于發(fā)現問題的一大根源。在筆者看來,一般的課堂提問基本上都是知識性的,考察的主要是學生的記憶力,而忽視了對學生更多更重要能力的培養(yǎng)。而真正好的問題卻能綜合考察學生能力,如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思維能力等。要設計出這樣的問題,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相當熟悉,對涉及到的知識點有深入的思考,善于從教材的知識中發(fā)現問題,還要用恰當的語言把問題表述出來。關于最后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文學理論的知識因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點,往往會給師生在表述和交流上帶來歧義和誤解,所以恰當的語言表述就顯得重要。筆者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問題沒有表述清楚,導致學生在回答時總是抓不住要點,后來在修改了問題的“問法”后學生才給出了精彩的回答。關于問題的數量,考慮到每個問題在后來的“討論”時一般會占用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的時間,一節(jié)課設計的問題以一到兩個為宜,最好不要超過兩個,以保證教師有足夠的時間講授基礎知識。

(二)問題的討論

這是“課堂討論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準確透徹而又深入淺出地講授知識的基礎上,適時地拋出問題讓大家討論。因為教師設計的問題基本上都沒有現成的答案、沒有標準答案甚至連老師自己都為之困惑,難度可想而知,所以在回答之前最好給出兩分鐘左右的獨立思考時間。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回答時不要采取教師和學生一問一答共一個來回的形式,因為這是一般課堂提問的方式,而“課堂討論法”與這種傳統的提問法最大的區(qū)別之一即在于此。對每個學生的回答都認真對待和嚴格要求,并都盡可能地與之展開深入地對話,這種對話可能是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來回。而引導這種對話走向深入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滿足于淺嘗輒止,而應多問幾個“為什么”,直到在可能的情況下把問題推到不可推進為止。這種對話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完善對問題的回答,更是在這一過程中進行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引導學生進行一種思維的鍛煉,指導他們如何更好地思考文學理論問題;比如現身說法地教授他們思考的方法和技巧;比如給他們提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給出學生充分的回答問題的時間,教師和其他學生此時只需做認真的聽眾)。學生對文學理論問題的回答一般有三種形式:用理論語言闡述;借例子說明;理論闡述和例子說明相結合。在實際情況中,第三種形式的回答往往更理想,它可以避免第一種形式的空疏甚至不知所云,也可以避免第二種形式的膚淺和狹隘。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地提倡第三種形式。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種回答方法還可以讓學生認清文學理論和現象之間的緊密聯系,學習用文學理論來指導文學實踐。而這種認識和應用能力不就是文學理論“應用性”的表現嗎?另外,既然是“課堂討論法”,這種對話就應該是雙向的。盡管這種討論實際上是以教師為主導的,但學生作為平等對話的主體,也可以反過來向老師進行發(fā)問和質疑。這種形式也可以多樣化,比如在討論過程中向老師請教,比如對老師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對老師設計的問題本身進行質疑等。在這種對話中學生一改過去的被動回答者的角色,精神上會感到相當的解放,更能促使他們大膽地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見。理論上說,這樣一種課堂討論可以持續(xù)很長時間,但考慮到課堂的時間分配,一般到大家討論得出關于某一問題的比較滿意的答案就可以結束了。

(三)討論的總結

討論鍛煉了思維的能力,是思維的發(fā)散和思維的交鋒,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知識和觀點被激發(fā)出來,良莠不齊,甚至正確與錯誤并存。為了獲得理想的討論效果,對討論進行總結是必要的??偨Y可分兩種形式,一是在討論過程中隨時地小結,以便及時地給學生正確的引導;二是在一個問題討論結束后作全面的大總結,包括知識、問題和方法等各個方面。小結要注意簡略性和及時性,但又不要過度打斷討論的進程,比如簡單地贊揚或指出知識性的錯誤。大總結則要對一個問題討論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作出全面而有價值的總結,比如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全面地梳理、對討論的問題作出自己的深度理解和闡釋、指出學生在討論中表現出的思考的邏輯和方法上的問題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因為設計的問題一般難度較大,學生在回答時很難有完美的發(fā)揮,容易產生受挫心理,所以在總結時要多給學生肯定和鼓勵,以增強他們的信心,讓他們覺得雖然這種討論并不容易,但也能夠有較好的表現,獲得比一般的提問情況下更大的成就感。比如有的學生對問題理解不準確,回答得不對路,但也有自己的觀點和較為精彩的表述,筆者也能在總結時肯定其認真思考和表達力強的優(yōu)點,同時鼓勵其下次準確地理解問題后再作回答。如果說在“問題的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主要起到引導和組織學生思考的作用,那么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則發(fā)揮了規(guī)范和鼓勵學生思考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討論過程中認真地傾聽、積極地思考和有效地概括,對教師的能力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為了讓“課堂討論法”有效進行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有幾點要求必須注意:

(一)處理好問題和教材之間的關系

“課堂討論法”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素質,但它既然是在文學理論學科內進行的,就應該注意把能力的培養(yǎng)與知識的學習相結合。表現在問題的設計環(huán)節(jié)就應該注意把問題和教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問題從教材中來。這不僅使得能力的培養(yǎng)有所依托,也使得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針對性。

(二)注重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

如果說學生是“課堂討論法”中的主體,那么教師就是其主導。這一教學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關鍵就在于教師作用的發(fā)揮。教師首先必須精心設計出好的問題,在課堂上將之拋出后激勵學生踴躍討論,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回答并與之展開互動式的討論,與此同時適時地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最后在問題討論結束后迅速并且全面深入地對學生的回答予以總結??梢哉f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處理都不是一件容易事,都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1)運用必要的對話技巧

“課堂討論法”中的“討論”近似于對話,并且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對話,既然如此,掌握一些對話的技巧就是必要的。對話需要技巧,在文學對話方面,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就給我們做了最好的表率。技巧的運用能夠幫助我們在課堂討論中準確地理解問題和對話方的意思、發(fā)現對話方的話語漏洞并暴露問題所在、層層深入地導引對話的走向、獲得問題的階段性解決方案等。在課堂討論中很多對話的技巧都能加以運用,比如概念界定法、歸謬法、類比法、歸納法等。事實證明,技巧的運用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并讓學生體會到問題討論的無窮魅力。

(2)精神的倡導和氛圍的營造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課堂討論法”很難實施,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種真正的討論或對話精神。這種精神的內涵很豐富,比如對真理的探求精神。討論的目的就是尋求問題的答案,這一目的具有優(yōu)先性,它應超越個體的有限權威,其過程永遠具有一種“未完成性”,其暫時性的解決能給人精神上的高度愉悅和滿足,推動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走向深入。比如質疑精神。為了尋求文學的奧義,任何人的觀點都是可以質疑的。質疑是一種不迷信不盲從,是給更多的思想發(fā)現提供可能性。喬納森?卡勒在界定文學理論的效果時說道:“理論的主要效果是批評‘常識’,即對于意義、寫作、文學、經驗的常識?!薄袄碚摮3J浅WR性觀點的好斗的批評家。并且,它總是力圖證明那些我們認為理該如此的‘常識’實際上只是一種歷史的建構,是一種看來似乎已經很自然的理論,自然到我們甚至不認為它是理論的程度了。理論既批評常識,又探討可供選擇的概念。它對文學研究中最基本的前提或假設提出質疑。對任何沒有結論卻可能一直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提出質疑。”[2]對質疑精神的倡導有賴于教師的引導,筆者在討論中就經常鼓勵學生不要迷信權威,甚至歡迎學生對筆者自己的觀點提出不同看法,有了疑惑要敢于直接說出來。比如平等精神。在應試教育的“一言堂”式課堂上,教師基本上是“獨白”著的唯一主體,學生則處于被教育的客體地位,一種不平等的關系顯而易見,即便在提問環(huán)節(jié)這種狀況也大抵如此。而真正的討論或對話卻應該具有一種“主體間性”。所謂主體間性“指的是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對話、交往等的關系屬性,也就是研究和規(guī)范一個主體怎樣與完全作為主體的另一個主體相作用的?!盵3]教師和學生盡管在知識和能力等方面有差別,但在人格和問題面前卻是平等的,他們之間的討論應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如此才能保證討論中有更多思想的碰撞,從而最大程度地闡明問題。除了以上精神的倡導,營造一種“嚴肅而活潑”的討論氛圍也是必要的。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嚴肅的事,故而在討論中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認真對待,向課堂要效率。但嚴肅若走向死板乏味則又會適得其反,所以適當的活潑也必不可少。教師應善于適當地調節(jié)討論氣氛,不妨幽默風趣一點。不過最好的辦法是教師從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鍛煉中發(fā)現趣味,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有所收獲,進而使其產生學習文學理論的興趣。

筆者之所以在理論上倡導和在實踐中大力踐行“課堂討論法”,是因為與傳統的課堂提問相比,這種方法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第一,能給學生表現的機會,激發(fā)他們學習文學理論課程的興趣。如前所述,文學理論的課程特點使得學生們普遍對它興致不高,甚至有排斥心理,而教師一言堂式的授課和提問更讓學生覺得沉悶乏味,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很難獲得好的效果。如何激發(fā)興趣?給他們提供主動表現的機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F在的大學生普遍有較強的表現欲,思維也比較活躍,但大學里給他們提供的表現和鍛煉的平臺相對來說還很有限?!罢n堂討論法”能給學生提供討論的主動權和足夠的闡述時間,相當于給他們營造了一個展示自己的最好的舞臺,那些積極思考和善于思考的學生都可以在上面盡情地展現自己的風采,從而檢驗自己的學習狀況。經過積極的課堂討論,一方面他們可以從自己的精彩表現中獲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從自己的不足中汲取教訓,激發(fā)進一步學習的強烈愿望。

第二,能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以筆者從學生的作業(yè)和考試試卷中獲得的反饋信息來看,學生對這門課程印象最深、記得最牢的往往是那些在課堂上經過討論的內容。這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對文學理論的學習理解是記憶的前提,理解透徹了再去記憶就容易得多,甚至在理解的過程中就已經基本完成了記憶的任務。

第三,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種課堂的即時討論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種有效的鍛煉,因為對問題的思考都必須在短時間內進行。在這個方面學生暴露的問題往往最多,但這恰恰給老師的糾正提供了機會。隨著鍛煉次數的增多,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能逐步提高。想清楚了不一定說得清楚,這就涉及到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最好途徑還是增加鍛煉的次數?!罢n堂討論法”能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表達時間和自由的表達權利,這更有利于他們在鍛煉中積累經驗。

第四,能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童慶炳和王一川先生合寫的《文學理論教學的雙向拓展》一文中指出:“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五大以來,對于中文人才的培養(yǎng)已經正在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需要。”其表現之一是“要求不滿足于思考能力或理論能力的培養(yǎng),而要更加突出面對現實問題的實踐、應用和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盵4]文學理論是一門偏重于培養(yǎng)思考能力或理論能力的學科,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也可以大有作為?!罢n堂討論法”不僅是一種理論的思考和訓練,而且注重文學理論與文學現象特別是當下文學現象的結合,以理論為指導去認識文學現象,也可以通過文學現象去反思理論本身。通過這種理論和現象的雙向互動,讓學生有意識地培養(yǎng)一種運用文學理論認識文學現象的應用實踐能力,發(fā)揮文學理論對文學現實的指導作用。

以上即是“課堂討論法”的主要內容,它的有效實施有賴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如觀念的更新、方法的運用和扎實的功力。作為主體的學生是這一方法的最大受惠者,可以獲得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若對這一教學方法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相信可為當前高校轉型背景下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貢獻一臂之力。

注釋:

[1]張玉能:《西方文論課程(第二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入門》,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2008年版。

[3]樊義紅:《作為批評形態(tài)的文學論爭研究》,凱里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第7篇:討論法的要點范文

[中圖分類號] R169.49 [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號]

高職高專教育以培養(yǎng)高等技術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F代高職教育理念認為高職高專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為了培養(yǎng)出合格的人才,高職高專教師應該把現代職業(yè)教育新理念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以行業(yè)需求為導向”的思想以及靈活的教學方法應用到教學中。我在健康評估的教學中,以現代職業(yè)教育新理念為指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 以學生為中心,分析學生入學基礎,了解學生的需求,采取“分層教學法”、“自學討論法”等方法教學。

1.1分層教學法是根據學生生源層次不同,知識能力起點不同,學習態(tài)度不同等,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與心理傾向,設計多層次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我們將高中起點和中專起點的學生分別編班,高中起點的根據能力起點和學習愿望再分成兩個層次,在示教和實訓時側重點不同,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1.2 自學討論法是根據中職升高職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征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方法。中職起點的學生以前學過部分健康評估課程內容,但是知識不夠系統,如果把說有知識再重新學習,學生會覺得教師的上課內容和中專時重復了,因此上課沒有積極性。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就采取了自學討論法。課前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告知學生,學生先通過上網搜索、去圖書館查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分小組討論,在討論中分享他人的意見和見解,最后教師評價、總結。這種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的教學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效果非常好。

2 以能力為本位,分析學生應掌握的職業(yè)能力,采取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教學法教學。

任何教育活動都應圍繞著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出發(fā)。根據護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崗位需求,我院健康評估課程組經多次討論,并廣泛征求外校、外院護理專家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分析護理崗位應具備的職業(yè)能力和本課程特點,確定了健康評估課程教學的能力目標為: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對患者進行正確的護理評估。具有護理工作所需的常用護理評估技術操作能力。為了在教學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我在教學中使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2.1 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以問題為基礎,首先提出相關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授課前1-2周將問題發(fā)給學生自學,學生自行查閱有關資料,強調復習醫(yī)學基礎理論課,做到由醫(yī)學基礎理論推導和理解《健康評估》中癥狀的病因、發(fā)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從而在理解基礎上明確和記憶評估要點和護理診斷。學生進行思考分析,上課時以學生主動、互動式討論為主,老師啟發(fā)引導,最后進行總結,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精神,醫(yī)學交流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發(fā)熱的教學中,提出問題:學生自己都經歷過發(fā)熱,當你發(fā)熱時你出現了哪些表現?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其興趣盎然地學習,并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獲得知識。

2.2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教學法在健康史采集的教學中運用此方法。先選取經過訓練、旨在恒定逼真地復制臨床情況的人作為 SP;教學時教師先在SP身上示教,然后學生在SP身上練習。將SP引入教學,讓學生直接與病人接觸,可以培養(yǎng)學生靈活的應變能力和敏銳的觀察能力,在SP身上反復訓練護理評估技能,可以使學生一進入臨床,就具備熟練的常用護理評估技術操作能力;此外SP教學法還增強了學生職業(yè)責任感,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

3 以行業(yè)需求為導向,分析護理行業(yè)需要人才的特點,采取情境教學法、CBS教學法(以病例為中心的學習法)教學、角色扮演法。

行業(yè)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職業(yè)學校就應當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我院健康評估課程組經過行業(yè)調研,認真分析了目前護理行業(yè)所需要高職護理人才的特點,在專業(yè)課程的教育中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yè)素質教育。健康評估課程教學的素質目標為:具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和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的獻身精神;開朗穩(wěn)重,樂觀自信,具有臨危不懼、臨危不亂、處事不驚、從容應對的心理素質;團結協作,善于溝通,具備團隊精神。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我在教學中使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3.1 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就是營造高度模擬仿真的醫(yī)院職業(yè)環(huán)境,課程的所有內容都在模擬醫(yī)院中完成,讓學生提前感受臨床工作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意識。由于學習環(huán)境完全模擬醫(yī)院職業(yè)環(huán)境,因此在授課時強調學生的言行舉止都要與醫(yī)院的護士一樣,使學生意識到只有具備良好的護士職業(yè)道德才能順利地進入職場,如良好的時間觀念;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的獻身精神。

第8篇:討論法的要點范文

[關鍵詞]情境;任務驅動;合作;展示

良好的課堂組織是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師應注重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內驅力,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聯系實際情況,融入課堂教學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嘗試幫助學生聯系實際情境,幫助學生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實際情節(jié)的設計,引導學生建立健全的知識體系,參與課堂教學體驗過程。就中小學生而言,教師要盡量豐富課堂的內容,使課堂生動有趣,以一種積極愉悅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引入情境,以更好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理解信息技術知識。以互聯網的相關知識教學為例。教師可為學生留一些與學生切身相關的課題。如,研究調查家鄉(xiāng)特色并形成一定的電子版文字宣傳形式上傳于網絡。這種與實際生活相關的互動性課堂教學與課后練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課堂知識,并更好地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二、要善于引導學生歸納要點,自主學習課堂知識

信息技術的教學是一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在學生學習的同時,教師更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尋更好、更適于學生自身學習與發(fā)展的科學途徑。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的知識要點是相對雜亂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地歸納出知識綱要。適當的總結,會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堂知識,方便學生日后對知識的消化與吸收。這一習慣不僅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上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基礎的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教學生使用基本的office軟件以及一定的網頁知識。針對這些知識,教師在課堂上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難免會在知識的結構性與緊湊性方面有所缺失。為了彌補這一缺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對相關的網頁修飾內容進行適當的文字及圖片技術的總結,并相應地留下一些相關的office課后練習題。這樣,在學生完成作業(yè)的同時,也自主的進行了相關的知識要點總結。

三、注重課堂的演示,從演示過程中滲透基礎知識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教師必要的講解演示是不可或缺的,有時甚至間斷的提示很可能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還可以間接告訴學生一些特別的學習方法,起到一舉兩得的良好效果。這期間,教師的講解要具有啟發(fā)性,并且要循序漸進,以免學生跟不上。例如,在FLASH教學中,如果教師不演示,光靠學生自主學習,顯然學生是做不到的,因為書上只是簡單的知識介紹,而且學生對矢量畫圖以前也沒有知識準備,這時課堂的演示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任務驅動,鞏固提高

熟悉了一般的操作后,總要配一些相應的練習加以鞏固,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因此,這一階段的練習就顯得十分必要。在設置習題時,教師要給出某一具體的目標,完成具體的任務,特別是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在鞏固提高的過程中有的放矢。例如,在制作某一作品時,學生制作出的作品大小、顏色、形狀等沒必要和教師演示或書上實例一樣,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設計意圖,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五、進行互助討論,在學生的互相幫助與交流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學習的過程其實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從知識的分析與討論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好地服務于學習的整個過程。學生在學習期間進行適當的分析與討論,可以幫助他們交流知識經驗。這種互助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互相拉近了彼此的關系,構建了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對學生而言,生生互動的形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分析總結實際的信息技術問題。根據不同教學內容上的差異,可在具體實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小組討論法、操作觀察法、試驗法、資料調查法、信息搜集法等。這些方法往往不是單一進行的,可以綜合或穿插使用。

第9篇:討論法的要點范文

【關鍵詞】SYB;創(chuàng)業(yè)培訓;教師角色

SYB(“START YOUR BUSINESS”)創(chuàng)業(yè)培訓是由國際勞工組織開發(fā),為有意開辦中小企業(yè)者量身訂制的培訓項目。1998年,國際勞工組織和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聯合在我國推廣此項目。使用參與性培訓方法是SYB培訓項目區(qū)別于其他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關鍵所在,以角色扮演法、案例法、討論法等七大參與性培訓方法在SYB創(chuàng)業(yè)課堂上的廣泛運用,使學員在主動學習中創(chuàng)業(y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角色扮演法的內涵及實施過程

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提供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讓他們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角色扮演法的實施過程可以分四個階段:計劃、準備、實施和終結。課前準備的關鍵是設置問題情境,編寫好情景劇本,準備好相應場地、道具等;角色扮演階段教師要選擇好演員,分配角色并組織開展表演情景?。唤K結階段重在討論與交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發(fā)現問題的癥結,找到解決情景劇所包涵的問題的方法。

二、計劃階段

在這一階段,SYB創(chuàng)業(yè)教師是一位設計師,充分考慮教材內容的可創(chuàng)作性、創(chuàng)業(yè)實踐的必需性、學生扮演的難度等三項因素,確定角色扮演法運用的內容范圍、教學時機、情境主題及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等,使之成為前后相承、目的明確的體系,發(fā)揮創(chuàng)業(yè)“連續(xù)劇”的整體效果。(1)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于創(chuàng)作問題情境。SYB創(chuàng)業(yè)教師要在對教材的全面把握和創(chuàng)業(yè)實踐的反復了解中,確定角色扮演法在SYB創(chuàng)業(yè)培訓全過程中的應用比重。(2)角色扮演法。用于在講課的開始階段,可以喚起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在SYB創(chuàng)業(yè)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確定角色扮演法的運用時機。(3)影響學生扮演的難度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角色扮演中所涉及的創(chuàng)業(yè)知識,最好選擇學生“一知半解”的知識點,因為全知則易使失去了參與興趣,無知則易使學生失去參與熱情;二是生活場景和角色身份,學生可以調動個體原有的經驗,幫助自己進入到未知的創(chuàng)業(yè)世界中。

三、準備階段

(1)作為編劇。問題情境是其創(chuàng)作劇本的核心情境的選擇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學生對角色扮演的興趣:一是,是否緊密結合創(chuàng)業(yè)教育內容?SYB創(chuàng)業(yè)教材具有系統性與循序漸進性,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可模仿性,這一點在全球發(fā)展中國家推廣SYB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業(yè)項目是屢次得到了驗證,脫離SYB創(chuàng)業(yè)教材編寫情景劇是不可取的。二是,是否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廣泛出現的典型問題?只有結合典型問題編寫情景劇,才能最大化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獲得經驗,提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才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創(chuàng)業(yè)實踐中舉一反三。三是,是否與學生的專業(yè)、行業(yè)領域相結合?不熟悉的專業(yè)、行業(yè)領域,可能導致表演難度太大而學生不能有效參與。(2)情景劇本的編寫要點在于將創(chuàng)業(yè)知識與技能結合進來,清晰地介紹案例的背景和沖突的開始階段,對于問題的發(fā)展和解決方式則由學生進行多方向的推導和演繹,在不同的推導與演繹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3)場景布置、道具準備的工作。仿真型創(chuàng)業(yè)氛圍可以豐富學生創(chuàng)業(yè)心理體驗,于體驗中側重創(chuàng)業(yè)能力。

四、實施階段

在這一階段,SYB創(chuàng)業(yè)教師身具導演和演員雙重角色。作為導演,要根據劇本需求對部分配角“演員”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和培訓重點強調各自所處的角色背景,在角色的基礎上體驗其感受,表現其態(tài)度并作出決定。但要注意:導演對主角“創(chuàng)業(yè)者”則不進行任何引導,讓他置身于沖突性的劇情中,體會創(chuàng)業(yè)者的現實處境。獨立承擔創(chuàng)業(yè)者的責任并作出決定。必要時,還要兼任演員。參與到情景劇表演中來教師的表演可以對其他演員有示范作用。

五、終結階段

在這一階段,SYB創(chuàng)業(yè)教師是—位劇評家,著重于對情景劇中反映出的問題,對各位演員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進行點評。幫助學生將角色扮演中獲得的個體體驗匯總成群體經驗,升華為實際的創(chuàng)業(yè)能力。在運用角色扮演法的四個階段,SYB創(chuàng)業(yè)教師身經設計師、編劇、劇組雜工、導演、演員、劇評家六重角色的轉變。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