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程改革的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性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xiàn)和實施,因此,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世紀之交,當中國基礎教育高舉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旗幟,為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切實履行“奠基工程”職責的時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必然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鮮明而迫切地提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的面前。遵循“先實踐,后推廣”的思路,新課程已經于2001年9月在全國38個國家級實驗區(qū)進行了實驗,今年秋季實驗將進一步擴大,有近500個縣(區(qū))開展實驗,新課程正在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并昭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確立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有以下3個方面:(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3)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fā)展: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根據語文教學的標準,我認為新課改不僅僅是單純的“課改問題”,在“改”之前,我們必須搞清楚誰最需要新課改,新課改到底為了誰?新課改一再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可是學生的主體如何體現(xiàn),似乎各有各的看法。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老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關心的問題,真正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需要,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去解決自己產生的疑問,而非讓學生解決老師設計好的疑問。所以,新課改首先要改變的不是上課的形式,而是要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所關注的問題。不應該是學生圍著老師轉,而應該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和指引下主動地探索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二、實施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
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是新時期教育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貧困地區(qū)當前課改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教學觀念落后:目前的課堂教學觀念依然是陳舊的,人們幾乎沿用著上百年之前的教學方法。教育者對課程的看法,對教學的理解,對學生的要求,一直沒有能夠跳出傳統(tǒng)的藩籬,有時甚至比前人要落后得多?!安恢v不放心”、“高難度大容量”、“要讓學生達到既定的目標”、“記憶重于一切”、“回答問題與教師的一致才滿意”等等,導致了講不完的知識和題目,減不輕的負擔和壓力,訓練的反復與反復的訓練,而不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運用,在知識上大膽質疑,在動手上躍躍欲試。
2.師資不齊:實施課程改革,當然離不開教師隊伍。沒有一支稱職的教師隊伍,決不能進行所謂的課程改革。而我們貧困地區(qū)目前教師隊伍的現(xiàn)狀并不令人樂觀,最大的問題在于隊伍的差異太大,主要表現(xiàn)為觀念差異、能力差異、水平差異。對課程改革,有的熱心,有的冷漠,有的接受,有的拒絕,有的躍躍欲試,有的茫然失措,憑借這樣一支參差不齊的教師隊伍來進行課程改革,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3.硬件落后:我認為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中包括硬件的發(fā)展。當物質條件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的精神必然隨著發(fā)生根本的變化。教育改革也是如此。我們要實施課程改革,僅僅憑借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套教材是遠遠不行的。因為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育的課堂空間要擴大,吸收知識的渠道要增多,培養(yǎng)能力的手段要多樣,師生交往、同學交往的途徑要拓展。這就需要有現(xiàn)代教育手段,現(xiàn)代通訊手段,而我們有的學?,F(xiàn)在的目標還是消除危房,這對課程改革的推進嚴重不利。
4.水平不一: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貧困地區(qū)的學校發(fā)展水平與東部地區(qū)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姑且不談東部地區(qū)西部地區(qū)、沿海內地的差異,就是在一個區(qū)域內,學校發(fā)展的差異也是很大的。而我們所要進行的課程改革無論是目標還是做法,本不應是有差異的。盡管有人說課程改革將所有的人又重新拉到一條起跑線上,但這純粹是書生之說!就算是已經站到一條起跑線上,那么先天的營養(yǎng)不足也會使得他們在起步后拉開差距。
5.評價不配:教育不僅僅是上級意圖的體現(xiàn),而且應該有百姓的認可。事實上現(xiàn)在的教育改革,許多家長并不買賬,甚至反對,他們有一句掛在口頭上的話就是“能保證我們上重點學?!薄ⅰ吧现攸c中學”嗎?有許多所謂的高論:只要進行課改、只要進行素質教育,就不會影響升學率。這話理論上是成立的,事實上是站不住腳的,原因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改革與正在實行的考試并不同步,我們的政府評價,專家評價與社會尤其是老百姓的評價不一致。專家教授們津津樂道于自己的改革理念,而考試卻仍然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變化很小,所謂的考試改革僅僅是小打小鬧,傳統(tǒng)教學方法最能應對考試,而改革卻往往與之不適應。我們仔細考察一下近幾年的各種考試,主辦者試圖有所突破,其實收效很少,加上我們的老師也不適應改革的要求,習慣用陳舊的觀點來衡量學生。以近幾年的高考作文為例,說假話、說空話的作文是最“中規(guī)”的,教師反復強調學生的作文要“與時代合拍”,要“立意高遠”,說到底是假話值錢,無病有效。這樣的考試評判,無疑是課程改革的最大的攔路虎。再以中考為例。義務教育7-9年級這一段的課程改革的課程安排中有社會和科學這兩門,而相當多的試點學校幾乎沒有采用,原因就在于中考中仍然考物理、化學,如果采用“科學”“社會”肯定會影響傳統(tǒng)的物理化學的教學,原因很明白。在高中,別說是大的課程改革,就連國家規(guī)定的“研究性學習”這門必修課也名存實亡,即使那些所謂的全國有名的“研究性學習”搞得好的學校,其實際情形人人明白,在這樣一個以弄虛作假來欺世盜名,以浮躁為政績的社會里,人們在本質上追求的就是升學率。這一關鍵的評價可能是實施課程改革的致命殺手。而且要在近幾年內改變這樣的狀況,可能是很難的,原因也很明白,中國太大,教育太窮,升學與就業(yè)的壓力不可能在短期內緩解,再加上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背景,“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根深蒂固。誰能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悠然自在地進行改革?由此可見,實施課程改革,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認真思考對策。
三、實行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1. 培養(yǎng)學語文的興趣: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讓學生嘗到學語文的樂趣,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快樂地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去。在培養(yǎng)學生興趣方面,我認為語文教學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學生能“好讀書……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眾所周知,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靈活性極強,“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與其讓教師苦苦傳達“教參”觀點而使學生得以“求甚解”,倒不如尊重學生,強化學生獲取新知的動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則由“為教而教”為重心轉向“為學而導”為重心的軌道上,不僅不要“授魚”,有時連“漁”也不授。先讓學生自己去反復讀書,在讀中,自己思想,自己推斷,自己體會,自己感悟;或在讀中摸索規(guī)律,或讀后總結方法。教師絕不越俎代庖,只是從旁啟發(fā)、點撥。這樣堅持不懈,學生必能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最終達到“展卷而自能通解,執(zhí)筆而自能合度”的境界。
2.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近年來的語文高考試題,特別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考查,如近幾年的全國語文作文試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面向大?!?,“買鏡”等等,這些作文題目,如果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就很難寫好這類的文章。創(chuàng)新精神的顯現(xiàn),在學語文中不要僵死的答案,可以發(fā)揮想象,也就是說答案可以豐富多彩。
3.培養(yǎng)健康個性與健全人格:如奉獻愛國、勇敢忠貞、淡泊忍讓和儉樸改過、尊老愛幼、文明禮貌的修身之道,又關心反對腐敗、廉潔愛民、剛直守正、嚴于利己、寬于待人、求賢若渴、任人唯賢的為政之法,還重視刻苦勤奮、嚴謹惜時、求真務實、注重方法、多觀察、善思考、勤積累的求學之道,更應具備自強自立、勇于探索勇于拼搏、堅持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譬如在現(xiàn)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生與我們的成人一樣,潛心閱讀經典的少了,使部分學生缺乏傳統(tǒng)的道德意識,造成了人格的缺陷。
四、實行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1.加強學習,促進觀念的改變:改革的最大困難是觀念的改革,思想有了變化,行動自然會有變化。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都要更新觀念。要建立新型的學生觀、質量觀和教學觀。要有正確的評價觀,要正確地認識教師的功能和價值,我們必須在許多方面有新的突破,才能與改革步伐合拍。比如我們一直要求學生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我們一直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一直要求教師強化補差,把每一個學生教育好,所謂“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聽起來是動人的,其實是不講理的。因為我們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人是有差異的,各人的智能和智慧也是有差異的,人的各種才能的發(fā)揮和發(fā)掘也是因時間或者地點的改變而有差異的。我們現(xiàn)在用同一個標準,同一把尺子來衡量不同的學生,結果扼殺了個性,埋沒了人才。我們認為要真正推行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解決思想問題,觀念問題,沒有觀念的徹底解放,沒有用最先進的教育理論武裝起來的人,課程改革的實施是不可能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和唯一途徑就是加強學習。
2.積極培訓,促進隊伍的建設:任何教育改革都離不開教師,有怎樣的教師隊伍就有怎樣的改革成果。目前的教師隊伍與課程改革的要求是有著很大的距離的,這不能怨我們的教師,我們過去的教育方針、教育制度、教育評價手段以及為了生計的原因,造就了一支相應的教師隊伍。教育改革的過程既是教師轉變觀念的過程,也是教師探索改革道路的過程。即將實施的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在觀念、方法、過程等方面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和要求。必須進行有效的培訓。當前有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已經進行的骨干教師培訓,對推動教學改革是有好處的,但對于改革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也不是唯一的最好的方法,真正意義上的培訓還應該是校本培訓,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效率高,目標明確,方法切合教學實際。培訓時務虛與務實相結合以務實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為主,點面結合以面為主,示范與研討相結合以研討為主,講座與參與相結合以參與式為主,而且培訓的過程就是實踐和體驗的過程,要用課改的要求來進行培訓,用課改的模式來進行培訓,把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滲透到培訓的過程中來,否則就會出現(xiàn)兩張皮,管聽不管用。要加強教師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培訓。動手能力、運用現(xiàn)代技術和手段的能力應該在培訓中得到加強。
3.改革評價,為改革者提供環(huán)境支持:改革是否成功,不是由論文和報告說了算,而是由評價說了算,就目前的考試制度作為唯一的評價方法很可能使許多改革者望而卻步,同時我們又必須推進這一評價的發(fā)展。因此,我們的評價手段和方法必須在三個方面進行努力,第一是建立全新的評價體系。在評價學生、評價教學、評價教師的時候,確立新的評價標準。比如評價學生,就不能僅僅按照成績,要按照其個性特長發(fā)展的程度,按照其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程度以及他的綜合能力的發(fā)展狀況來進行評價,重新確立“好學生”標準。第二,積極探求既能適應改革又能應對考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這已經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應試教育”,而是在改革的指揮棒指揮下,針對“個性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的”要求來設計評價的標準,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摸索一套比較好的方法。同時建議有關部門改革考試制度和方法,使考試與改革協(xié)調發(fā)展。第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級政府,帶頭解放思想,在評價學校、評價教師和學校領導的時候,首先看他的辦學思想,對改革的態(tài)度,看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的評價,使教育主管部門的評價成為教育改革的引導力量和動力之源。
關鍵詞:工程概預算;課程改革;教學模式
裝飾工程概預算是一門技術性、綜合性、實踐性和政策性都很強的課程。它的研究內容既有生產力方面的課題,也有生產關系方面的課題;既有理論問題,也有實際問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方針政策問題。作為室內設計、裝飾工程、環(huán)境藝術的主干專業(yè)課和建筑工程系其他專業(yè)的專業(yè)必修課。通過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改革,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真正掌握裝飾工程造價技能的實用型人才。
裝飾工程預算課程是室內設計專業(yè)的必修課程,要包括裝飾工程分項列項,分項工程量計算,依據工程量套用定額,編制裝飾工程預算書等內容,對于室內設計專業(yè)的同學來說應具備對一般公寓與別墅裝飾工程進行裝飾工程預算的能力。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室內設計專業(yè)均開設有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也有很多相應教材出版,但是優(yōu)秀的專業(yè)教材并不多見,大部分都是“編著”而成,只能用作參考,還達不到教材的標準要求,室內設計專業(yè)開設的裝飾預算課程與建筑裝飾專業(yè)有所不同,工程預算主要受室內設計方案影響,與裝飾材料、裝飾構造、施工工藝、市場價格有直接關系,尤其是在裝飾材料層出不窮與施工工藝更新較快的情況下,設計方案對預算的影響就會很大,按照建筑裝飾工程預算的方法計算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不相符合的情況,因此室內設計專業(yè)開設裝飾工程預算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和專業(yè)性。
一、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對課程了解不夠深入,學習興趣不高,環(huán)藝專業(yè)歸屬于藝術類學科,專業(yè)課程設置比較注重設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們對于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了解較少,在沒有參加工程實踐的情況下對于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了解不夠深入,無法提高學習興趣。
1.2 授課內容繁雜,課時有限。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總學時一般較少,在有限的課時內既要完成全部授課內容,還要使學生具有獨立編制建筑裝飾工程造價文件的能力,具有一定困難。尤其是在沒有安排上機實驗課時的情況下,工程計價軟件的學習只能是課堂上教師做示范,課后學生自主練習,無法保證學習效果。
1.3 教材內容陳舊,無法滿足需求。建筑裝飾工程造價的特點是行業(yè)規(guī)范和標準更新的速度比較快,以往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不能及時充分反映新規(guī)范、新標準并突出其專業(yè)性、區(qū)域性。
1.4 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較差,實踐應用能力弱。環(huán)藝專業(yè)學生對于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了學習態(tài)度不夠積極認真,只滿足于聽瞳課堂所教內容,沒有主動掌握裝飾工程計價技能的動力和需求。很多學生學完本課程后實際動手能力較差,無法獨立完成完整的裝飾工程造價文件。
二、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2.1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信心。針對環(huán)藝專業(yè)學生不了解裝飾工程造價行業(yè)的事實,授課初期主要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著重介紹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的重要性。對于即將畢業(yè)的學生來說,最關心的是就業(yè)問題,為此在講述專業(yè)知識的同時,緊密聯(lián)系實際,介紹工程造價專業(yè)的社會應用現(xiàn)狀,展示裝飾工程造價行業(yè)的廣闊發(fā)展前景,強調本課程的實用性和重要性。鼓勵學生們抓住機會,在課程結束時能夠運用計價軟件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造價文件,增加就業(yè)知識儲備。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好本門課程的信心,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造價員崗位培訓和資格培訓,爭取畢業(yè)后能夠持證上崗。實踐證明,第一次課程的專業(yè)介紹和鋪墊工作為今后課程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 調整授課內容,轉變教學方法。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一直是以定額計價方式為主要授課內容,但是目前我國處于定額計價模式和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并軌階段,為了密切聯(lián)系實際,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的內容轉變?yōu)橐?008年的計價規(guī)范為主,兼顧定額計價方法的教學模式。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熟悉、掌握最新的國家標準和現(xiàn)行的地區(qū)計價方法,達到學為所用的目的。
為突破授課內容多、學時有限的瓶頸,主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調整和改革。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轉變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以多媒體教學方式豐富授課內容,加大案例教學的比例,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抓住每章節(jié)的重點、難點內容,進行集中理論講述、案例描述、課堂練習,使學生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在這一前提下,留好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們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主動地進行本章節(jié)剩余內容的自學,結合作業(yè)練習,主動掌握全部內容。教師在下次課堂上進行作業(yè)的抽查,對于普遍存在的問題集中講解,對于掌握比較好的內容進行鼓勵表揚,繼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2.3 優(yōu)選教材,適時補充最新內容。除了及時調整選擇最新版本的教材之外,還可以根據社會實際的變化及時補充最新造價政策,復印最新的有代表性的地區(qū)價目表作為補充教材發(fā)放給學生,這樣就可以比較及時的解決教材過時、滯后的現(xiàn)象。
2.4 注重學生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掌握計價軟件。由于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需要掌握的概念多,計算規(guī)則多,授課內容講的過細、過繁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而工程量計算規(guī)則多數都比較好理解,再結合教材案例,學生只要課后認真練習,都能夠學會,所以課堂上只抓住重點難點部分著重講解,通過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布置課后作業(yè)方面注重連續(xù)性,每次作業(yè)均是由一個單項工程分解出來的分部工程,多次作業(yè)內容完成后,會組成一份完整的裝飾工程清單計價文件,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同時也基本掌握了系統(tǒng)全面的裝飾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程序。這種加強學生自主性的學習方法也能夠幫助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時更新造價知識,適應工程造價信息量大,內容調整變化快的特點。使畢業(yè)生真正成為一名既能搞設計會畫圖,又能懂預算會管理的裝飾行業(yè)一專多能型人才,這也正是目前裝飾企業(yè)急需的緊缺人材。
目前,應用計算機技術輔助進行造價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是工程造價從業(yè)者必備的技能。因此,在學生學習期間,應同時培養(yǎng)其應用計價軟件進行工程造價計算的技能。主要方法是教師為學生選擇一種比較常用的計價軟件,協(xié)助學生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計價軟件的學習版本,通過課上教學和課后練習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基本掌握如何正確操作軟件,要求最終應用計價軟件完成一份完整的造價文件作為作業(yè)上交,達到培養(yǎng)學生掌握計價軟件的目的。
三、結語
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是對傳統(tǒng)定額計價模式深刻的改革,總的來說要在“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教學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綜合考慮學生專業(yè)背景、專業(yè)方向、教學目標、時間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以實現(xiàn)預期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們能夠學有所長、學為所用,滿足行業(yè)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姜玲.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0(04)-0466-03
當今高校教育已經呈現(xiàn)全面普及的趨勢,高職教育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關注,由于職業(yè)院校以傳授技能為主,往往會忽略素質教育、禮儀修養(yǎng)的教育。據筆者多年授課經驗,將學生的禮儀修養(yǎng)情況總結為以下四種:
(一)高職學生禮儀知識不夠全面。
自1999年我國實施高校擴招以來,各本科院校的錄取分數在逐年降低,高職學生進校的門檻也在逐年降低,學生的禮儀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在義務教育階段中,禮儀知識也未能像考試科目的課程一樣受到重視,學生的禮儀知識或禮儀素養(yǎng)很少從書本中獲得。大部分學生表現(xiàn)出的禮儀修養(yǎng)是在家庭教育中受父母的影響形成的,因此,高職學生的禮儀素養(yǎng)和知識只能依靠其所在的家庭環(huán)境決定。
(二)高職學生不懂禮。
高職學生就業(yè)的崗位以技能型崗位和服務型崗位為主,很多學生重技能的學習,卻不理解學習禮儀對踏入社會及工作崗位的重要意義。很多高職學生對禮儀知識也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表層,學生不理解禮儀潛移默化的作用,對禮儀知識不甚了解或一知半解的情況較為普遍。
(三)懂禮卻不習禮
所謂“習禮”,即學習禮儀,部分高職學生知道禮儀的作用,但是沒有主動學習禮儀知識的習慣,還處于被動學習的心態(tài)。如果開設了禮儀課,學生就按部就班的學習,如果不開設禮儀課,學生也主動自學禮儀知識。
(四)習禮卻不用禮
俗話說“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在現(xiàn)實生活和學習中,部分高職院校開設了禮儀相關課程,但以理論為主,在課堂中仍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傳統(tǒng)授課模式,禮儀課程中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較少,如此教學方式,學生對禮儀知識的掌握效果不佳,很難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所以用禮還停留在理想階段。
二、當代高職學生禮儀修養(yǎng)滯后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中禮儀的教育環(huán)境各有不同,參差不齊。俗話說“父母是禮儀教育的第一位老師”,說明家庭教育對每位學生禮儀修養(yǎng)的影響程度。在近五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城鎮(zhèn)、農村的學生來自于“空巢家庭”,而這一類型的學生的父母不在子女身邊,遠赴他鄉(xiāng)打工掙錢,家庭禮儀教育全依賴于祖輩,而中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隔代親”的現(xiàn)象,祖輩對孫輩較為溺愛,再由于年代差距甚大,當孫輩到了青春期,祖輩的教育理念已經無法約束、說服孫輩,其結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的缺失是造成下一代禮儀修養(yǎng)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
(二)應試教育的結果
目前在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只重視科學素質教育,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禮儀教育一直徘徊在科學素質教育的邊緣。禮儀教育是需要經歷從由外到內、從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過程。毫無疑問,禮儀教育應當從小抓起,因而學前階段、小學、中學階段恰當的禮儀教育可謂至關重要。遺憾的是,在我國應試教育尚未得到徹底改造的大背景下,是否用功讀書,是否分數排名在前,幾乎成了人們判斷一個中小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一個學生的禮儀修養(yǎng)無法量化成具體的分數體現(xiàn)在畢業(yè)成績中,也就無法得到學校、老師以及家長的重視。
三、普及禮儀課的必要性
(一)高職學生的禮儀修養(yǎng)反映了職業(yè)院校的整體形象
工廠輸出產品,產品質量即是工廠的社會形象。同理,學校輸出學生,學生的個人形象即學校的社會形象,所以高職學生對個人形象的維護將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維護,甚至有助于對整個職業(yè)院校形象的維護;有助于增進人際溝通。因此,高職院校應將禮儀課程納入人文素質基礎的課程中。
(二)全面普及禮儀課是提升學生禮儀修養(yǎng)的唯一途徑
筆者通過走訪對多位老教師后發(fā)現(xiàn),近年來,高職學生個人形象欠佳、行為舉止隨意等諸多禮儀問題頻繁出現(xiàn)。通過調查普遍發(fā)現(xiàn)高職班級在開設禮儀課的學期,學生的整體形象甚至班風都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通過學習禮儀課程,教師引導學生“知禮、懂禮、習禮、用禮”,培養(yǎng)其得體的言談舉止習慣,能塑造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形象。例如如何進行自我形象設計,走上工作崗位后如何與領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何盡快地適應社會生活等社會交往問題。
(三)十年樹木,百年育人
在國家提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在社會風氣令人擔憂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提升當代年輕人的禮儀修養(yǎng)其實關乎未來國家的道德水平,現(xiàn)在重視禮儀教育,就是任重道遠的育人大計。
四、高校禮儀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加大禮儀相關課程的實訓室建設
高職學生禮儀修養(yǎng)教育的研究需要其他學科的教育資源的支持。禮儀課程教學,因為無法創(chuàng)造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無論在爭取辦學經費方面,還是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都注定難以獲得教育資源的深度支持。只有為禮儀課程配置形體房后,才可以鍛煉學生的站姿、行姿、走姿,從學生個人形象上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
(二)加強禮儀教學的實訓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禮儀教化育人的作用
增加禮儀教學的實踐課程比重,也可以增設禮儀實訓專周,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教授個人形象設計內容時,讓學生掌握化上班妝容的技巧;在教授社交禮儀時,就讓學生學會遞接名片、進出電梯的次序、吃西餐時如何使用刀叉等,內容越實用、具體,學生越有興趣學習;內容越容易掌握,也就越容易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三)學校教育主動與家庭教育連線搭橋
家庭作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應營造家庭習禮用禮的氛圍,使禮儀教學持續(xù)進行。由于高職學生以住校學生為主,家長很少來學校,學校與家長唯一的連接點就是學生,學??稍诶镁W絡假期布置假期作業(yè),讓學生與家長一起觀看禮儀的教學視頻,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重視,經常督促子女,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禮儀習慣,進一步推進禮儀在家庭中的擴散。
(四)促進禮儀教學的社會實踐。
開展禮儀課程教學不能局限于單一的課堂講授的方式,還應結合分組討論、情景模擬、實踐訓練等方式進行,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交通禮儀時,就讓學生模擬公交汽車、火車上、飛機上的讓座禮儀、排隊禮儀,學生自導自演,即增添了上課的趣味性,又能使學生在輕松、歡樂的氣氛中掌握禮儀知識。
(五)將國學的內容與禮儀知識相融合。
關鍵詞:高職;稅法;教學改革;思路
稅法在企業(yè)生產經營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財務人員應具備的法律知識。因此,《稅法》課程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yè)是基礎技能課程之一,通過《稅法》課程的學習能夠了解企業(yè)所繳納的稅收情況,并了解企業(yè)生產經營管理內容和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由于稅收的強制性特點,每個企業(yè)應該遵守稅法的每一項條例。高職院?!抖惙ā氛n程實際應用性很強,所以一般的高職院校在教學中比較重視這門課程。筆者經過幾年的高職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特點和難點,需要加以重視和改進。
高職《稅法》課程的特點
稅法的知識結構具有綜合性《稅法》課程教學必須在學生學完《基礎會計》課程之后,有一定的企業(yè)經營知識的基礎后才能開設。因為《稅法》課程是在會計核算的基礎上進行,涉及編制會計憑證、賬簿的登記及報表的編制等基本業(yè)務,所以,要求學生有較好的會計專業(yè)知識,能夠將稅法內容和會計知識結合起來綜合運用。比如企業(yè)所得稅的計算,如果學生不會核算本年利潤的形成過程就無法進行企業(yè)所得稅的核算。
稅法的運用具有靈活性稅法知識在實際工作運用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一定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白這一點,也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流轉稅為例,學生要根據企業(yè)的性質采用不同的稅種。制造業(yè)企業(yè)和商業(yè)企業(yè)一般交納增值稅,服務業(yè)、金融企業(yè)、建筑企業(yè)交納營業(yè)稅較多。還有的稅種需要再分類,例如增值稅企業(yè)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guī)模納稅人兩種。梳理清楚思路再進行核算,這樣能夠提高學習效率。
《稅法》課程教學具有實踐性稅法知識的掌握需要依賴具體企業(yè)經營的過程。在《稅法》課程中稅的種類較多,一般企業(yè)繳納的稅種里金額較大的有流轉稅和所得稅。目前,在企業(yè)流轉稅中,主要是增值稅和營業(yè)稅,其核算過程和上交過程都是網上操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讓學生了解納稅的上網操作過程,并且將網上納稅的內容和教材中的理論部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盡快適應企業(yè)實際工作。
高職《稅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理論教學內容較多,不符合于高職學生的特點《稅法》課程內容一開始就是法律基礎知識。在教學中,教師給學生介紹這部分法律基礎時,大部分學生認為理論性太強,比較抽象,不太好理解,還有的學生覺得沒有必要學習。法律基礎知識講授雖然不適合高職學生的特點,但是為了普及法律的相關知識,每次課堂教學教師都很認真講解這部分內容,并告訴學生法律基礎和稅法的關系,這樣,學生漸漸意識到法律的嚴肅性和重要性。
稅法所涉及的行業(yè)較多,學生能力有限稅法的內容適用于我國各行各業(yè),所涉及的范圍很廣。對于高職學生來講,制造業(yè)企業(yè)和商業(yè)企業(yè)的情況都難以掌握,再涉及建筑業(yè)、服務業(yè)、金融業(yè)等行業(yè)的內容,學生要掌握的范圍太廣。再加上高職的學生大部分不擅長學習理論性的知識,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教學互動環(huán)節(jié)時,教學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
稅法的核算內容對高職學生來說比較復雜稅法內容中稅收種類繁多,其中主要的稅種是流轉稅類和所得稅類。流轉稅中增值稅和消費稅的內容較復雜。在增值稅教學中,一般要求學生將一些固定的公式背下來后,按照套用的核算方法計算,有些學生覺得比較復雜,業(yè)務內容中的邏輯關系總是處理不好,容易造成計算錯誤。還有在企業(yè)所得稅的計算中,學生由于會計核算的知識缺乏,導致企業(yè)所得稅的計算不準確。
學生對稅法的理論概念理解不夠深刻稅法是法律的一部分,其法律概念非常嚴謹。高職學生對理論的概念理解不夠深刻,容易混淆幾個概念,導致在稅法的學習中困難重重。稅法本身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如果不下工夫,容易造成思維混亂,出現(xiàn)計算不準確的現(xiàn)象。如在增值稅的計算中混合銷售和兼營銷售的概念容易混淆,經常出現(xiàn)計算錯誤的現(xiàn)象。
高職《稅法》的教學改革措施
為了使高職學生掌握稅法知識,筆者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采取種種措施,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掌握稅法知識并靈活應用。
讓學生多了解企業(yè)的生產運營過程作為《稅法》課程的教師,首先對稅法的各個應用領域要充分了解,才不至于使課堂枯燥乏味。目前,一般高職學生從高中進入我校以后,嚴重缺乏對企業(yè)生產經營情況的了解,缺乏對社會的了解。學生一年級時,建議學生多看一些介紹企業(yè)經營學的小說,增加對企業(yè)經營的觀念。并且,要求學生到企業(yè)了解生產經營管理的過程,上網找資料學習先進企業(yè)經營的故事。還要求學生有經營的理念,了解企業(yè)生產經營中稅法的重要性和資金的重要性。只要學生有這種意識,就能學好稅法的內容。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需要建立在教師實踐知識充足的基礎上的,因此,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到管理比較完善的企業(yè)參觀,同時在參觀過程中讓學生計算出每件商品或產品的稅金,并計算一個月企業(yè)繳納的稅金。經過幾次參觀,學生對企業(yè)經營的觀念提高,深深體會到企業(yè)經營的過程,也知道了稅金作為資金流出,對企業(yè)資金的影響,并了解企業(yè)領導層對稅金的重視程度。
化繁為簡,總結規(guī)律《稅法》課程的內容比起其他課程整體感較差,其所計算的范圍很廣,這對學生學習《稅法》課程難度較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將相似的計算公式總結歸納起來,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學習起來省時、省力。例如,增值稅的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抵扣計算的方法和委托加工生產消費品計算抵扣辦法相似,講完這兩部分內容之后可以進行計算上比較,并歸納整理,這樣有助于學生掌握這兩個稅種。還有在計算所得稅時,將企業(yè)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共同的部分歸納整理,找出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樣,能加深稅法知識理解的程度,提高計算能力,同時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歸納整理的學習方式,學生清楚了增值稅的計算過程,并且相似的計算不再容易混淆。經過比較學習,學生對兩種所得稅的計算掌握得很牢固,2008年畢業(yè)的學生反饋,企業(yè)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在學校時學得比較扎實,在實際工作中運用得得心應手,到企業(yè)進行會計核算工作時適應很快。
運用模擬企業(yè)核算,解決理論教學中的難點在高職教學中經常采用企業(yè)案例來說明企業(yè)實際繳納稅額的情況。通過企業(yè)案例,學生可以多了解企業(yè)實際經營情況,有真實感。比如制造業(yè)企業(yè),供應、生產、銷售的過程發(fā)生以后,當月需要繳納的稅額有增值稅、營業(yè)稅、企業(yè)所得稅及個人所得稅,同時還發(fā)生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附加稅,此外還有的企業(yè)根據情況進行印花稅、車船使用稅、房產稅等稅額的計算。給學生介紹模擬的制造業(yè)企業(yè)的經營情況之后,給出一些相關的會計資料,計算增值稅和附加稅,并計算個人所得稅和企業(yè)所得稅,最后計算所要繳納稅金總額,讓學生了解企業(yè)給國家繳納的稅金情況,使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整體的企業(yè)稅金的核算過程,這樣,漸漸提高了學生稅金核算的能力,同時提高了教學效率。
注重實踐活動,進行企業(yè)稅收調查學習知識的真正意義就在于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體現(xiàn)出知識應有的價值。教師可以根據《稅法》的教學目標,針對教學重點,設計出既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練習;不僅要解決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社會生產、企業(yè)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企業(yè)繳稅的實際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稅法》課程教學過程中,第1~3周的時間給學生詳細講授增值稅和營業(yè)稅的理論知識,之后從第4周開始要求學生聯(lián)系制造業(yè)企業(yè)或商業(yè)企業(yè)或者服務業(yè)等企業(yè),了解并調查企業(yè)實際繳納各種稅的情況。首鋼工學院會計班每班一般有40人左右,布置稅法調查作業(yè)時,每班分成10個小組,大約4人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找一家交納增值稅或營業(yè)稅的單位,調查流轉稅和所得稅的繳納情況。每組設有一名組長負責,要求每名學生都要參與,到教學結束之前一周時間完成每組的稅收調查報告。學生開始對調查活動表現(xiàn)積極,對稅法的學習興趣也很濃。經過一段時間學生調查收集企業(yè)的真實數據,并參與了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活動,對企業(yè)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但是,學生對調查報告的整理比較茫然,針對學生具體情況,教師給學生展示往屆學生的調查范文,讓學生根據每組調查的企業(yè)的情況來計算所繳納的每個稅種,這樣,學生漸漸清晰了調查報告的整理思路。經過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最終完成電子版調查報告。教學最后一周安排學生匯報稅收調查的社會實踐成果,利用兩節(jié)課的課堂時間,每小組的一名代表陳述稅收調查的經過和分析過程,同小組的學生互相可以補充說明。教師根據每組陳述的內容和調查報告的分析情況,給每組進行成績評價,最后把評價結果納入到期末綜合考核當中。稅法調查實踐活動在首鋼工學院已經在三屆學生中開展,學生一開始茫然失措,后來逐漸地對稅法的了解加深。總之,經過稅法調查活動,調動了會計專業(yè)學生對專業(yè)課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深入企業(yè)了解之后,才意識到自己專業(yè)知識的匱乏,同時更加了解了稅法知識的靈活性。去年我校2008級會計班學生參加稅法調查的實踐活動以后,有的學生暗自下決心利用在校期間好好學習會計專業(yè)課知識,有的學生準備利用假期時間找一份兼職會計的工作,以便練習所學的稅法專業(yè)知識。通過組織稅法調查實踐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提高了學生相互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
綜上所述,《稅法》是在高職課程教學中重要的課程,也是職業(yè)基礎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yè)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提高學生會計專業(yè)能力,采取各種教學措施,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使學生盡快地適應社會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冬云.稅法[m].沈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政府購買服務,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
隨著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qū),教育資源供給需要更加多元化。通過實施“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北京市整合了社會力量構建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積極推動基礎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方式相對單一與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日趨多樣之間的矛盾。北京市教委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資源單位,組織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企業(yè)、教育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社會團體等單位作為主體,面向初中學生開發(fā)、提供科學實踐活動服務,建立大中小學縱向銜接、學校與科研機構乃至社會橫向聯(lián)合的協(xié)作體,探索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模式和長效機制。各資源單位立足自身優(yōu)勢,圍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課程標準,開發(fā)活動項目,通過評審后為全市初中生提供服務?!俺踔虚_放性科學實踐活動” 2015年秋季學期啟動實施。據統(tǒng)計,2015年秋季學期共有202家單位為全市初一學生提供了851個活動項目;2016年春季學期共有255家單位提供了1009個活動項目、約27萬個學時的活動課程,全市8.8萬七年級學生平均每人可以選擇11個活動項目,2015~2016學年,全市參加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學生約有84萬人次。2016年秋季學期,北京市教委共征集了454家單位的1992個活動項目供全市學生選擇,截至目前,參加活動的學生已達到70萬人次。
配套中考改革,構建開放的教與學模式
北京市的“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不像以往的社會大課堂或某一動手實踐活動等,其本質是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的建設。未來,該課程將在北京市的初一、初二學生的學習中成為一種常態(tài),就像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學科一樣,將成為一門基礎學科。
1. 定位初中,促進義務教育階段課程銜接
在我國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中,為培育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小學三至六年級開設綜合性科學課程;而進入中學階段,科學課則實行分科教育,如在七、八年級開設生物學科,在八、九年級開設物理學科和在九年級開設化學學科。北京市“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定位在初中七、八年級開展,為學生們提供優(yōu)質、多元、豐富、生動的合作探究式科學實踐互動,可以有效促進小學、初中科學課程的有機銜接,加強學科間的聯(lián)系與整合,既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發(fā)展需求,又促進了義務教育階段九年一貫制的課程設置和整體實施。
2. 無邊界、跨學科,構建開放的服務平臺
“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開放”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開放的理念,即教育者以開放的胸懷和眼界推進項目的實施;二是開放的資源,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構建廣義的教育資源供給;三是開放的課程,從課程形式、組織,到課程實施、評價,注重為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和發(fā)展服務。此外,“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不僅局限在學校開設的課程中,而是打破班級、學校的界限,鼓勵學生到校外參與實踐活動。這樣,來自不同班級、學校的孩子會因為共同參加一項科學實踐活動而互相結識,建立交流。當孩子們初中畢業(yè)后,每個人都會有幾個非本校乃至非本區(qū)的同學或朋友,這是以往任何學校、任何區(qū)域的教育都提供不了的。而且,“初中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和身心特點設計實施,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愛好獨立自主地選擇活動課程,老師和家長都不能代替,這也是它的最大價值。
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可有三種不同的選擇方式:一是自主選課,學生利用網絡管理服務平臺,按照學習興趣自主選擇不同社會資源單位豐富的活動項目,每次參加活動的學生可來自不同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班級,學生可在家長帶領下或者自行前往社會資源單位進行學習,學習時間主要為放學后、周末、假期等課余時間;二是團體預約,學校在征求學生意見基礎上,由管理教師為學生進行活動項目的團體預約,學校安排統(tǒng)一時間,組織、接送學生到社會資源單位進行學習;三是送課到校,通過社會資源單位送課到校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專門設立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流動基地,重點為遠郊區(qū)學生提供服務。
3. 對接中考改革,關注學生實際獲得
根據《北京市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項目管理辦法》要求,北京七、八年級學生每學期應參加5次開放科學活動,按任務單要求完成1次活動計1分,2學年累計應參加20次活動,滿分為20分。學生參加活動累計分數,中考時計入物理、生物(化學)科目原始成績。特殊教育學生、中途由外地轉入北京的學生或其他由于不可抗力無法按要求參加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學生,應采取后繼學期補課的方式補足活動分數。如果確實無法按要求完成開放科學活動任務,可以采取校本科學實踐活動替代的方式補足活動分數,由所在學校申報,區(qū)、市兩級認定。
學生是教育公共服務的最終體驗者?!俺踔虚_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堅持實踐育人,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淡化了結果導向,更加注重通過為學生提供精準、個性化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驗證、探索,注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能力提升。此外,為提高活動質量,北京市教委建立了多元的評價機制,即專家評、學校評、教師評、學生評等多種途徑對其進行評價,促進其不斷優(yōu)化、改進和完善。同時,對于不能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活動項目建立淘汰機制,以保證學生在活動中的實際獲得。
依托平臺,建立線上線下互動
為保證“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規(guī)范實施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北京市教委開發(fā)運行了 “北京市初中實踐活動管理服務平臺”(http://)。該平臺集中了信息、資源征集、項目管理、學生選課、考勤記錄、任務單上傳、項目評價等多種功能。學生、教師通過網絡平臺預約活動項目,記錄、評價活動情況;區(qū)教委、學校通過網絡平臺監(jiān)控、分析學生參加活動情況;資源單位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活動項目、考勤、任務單上傳等工作。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教育專業(yè) 現(xiàn)代漢語教學 改革措施
現(xiàn)代漢語是我國高職高專小學教育文科方向的一門必修科目,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學術性。該課程的設置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質,提升學生語言教學、分析研究以及實際運用現(xiàn)代漢語的能力。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仍存在教學目標具有模糊性、教學手段單一以及教學內容編排不當等問題,導致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課堂效率十分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要求高職高專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靈活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來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1、傳統(tǒng)的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局限性
1.1教學目標具有模糊性
小學教育專業(yè)的教學特點注重“綜合培養(yǎng),學有所長”,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按照規(guī)定劃分為4個階段:1-2年級、3-4年級、5-6年級和7-9年級,每一個階段應依據“識字和寫字”、“閱讀”、“寫作”以及“口語交際”來確定教學目標,體現(xiàn)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課程設置的整體性與目標階段性。然而在我國大部分高職高專小學教育專業(y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大學中文系課程雷同,沒有體現(xiàn)自身教育教學的特色,導致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由于教學目標具有模糊性,難以適應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改革需求。
1.2教學手段過于單一
在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受歷史因素與教師自身教學觀念的影響,大部分沿用傳統(tǒng)以師為本的“教師在臺上講解,學生在臺下聽講”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過于單一,難以挖掘學生內在潛力與動力,導致學生質疑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不足。加上部分教師本身缺少對基礎教育的感性認識與經歷,基礎理論知識與實際教育脫離,課堂氣氛沉悶,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1.3教學內容編排不當
在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教學中,受某些因素影響,教學內容仍存在編排不當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1)語音部分。過于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忽略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學習只知道一味學習,不懂靈活運用。例如在聲母n與l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只知道n是舌中、鼻音與濁;l是舌中、邊音與濁,分辨龍與濃、難與藍、惱與老、你與里、年與連等單音節(jié)上相對比較容易,但在實際發(fā)音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會將牛臘讀成劉娜。(2)文字部分。漢字形體的演變、文化承載的介紹以及漢字規(guī)范要求流于表面,學生使用錯別字的頻率較高。(3)詞匯部分。過于強調詞的結構,忽略詞義、詞匯和語境的教學,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4)語法部分。部分教師認為語法科學是個擺設,學了也沒有任何作用,原因是語法教學與語言運用實際脫離,教材例子過于陳舊,缺少語境,沒有任何特色,慣性肢解個別語句,顯得課堂教學缺乏創(chuàng)新,顯得枯燥、乏味。(5)修辭部分。系統(tǒng)介紹各種修辭手法,沒有實際體現(xiàn)修辭手法的精妙之處,學生難以感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語言魅力。
2、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改革措施
2.1明確教學目標,凸顯人才培養(yǎng)的特色
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想改變傳統(tǒng)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的教學現(xiàn)狀,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變成主動接受知識,必須在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課堂教學中引入新的教學理念,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與各個學科之間加強聯(lián)系,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內部溝通和其他學科之間的外部溝通,讓各個學科之間的有關知識相互滲透、融合,順利完成知識遷移。具體體現(xiàn)為:適當融入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小學教育原理、小學語文教材、小學生心理學、小學語文多媒體課件設計和制作以及小學教學論等內容,加強與小學教育專業(yè)語文教育類課程、普通教育類課程的化整合,讓教學目標與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教學實際吻合。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應圍繞小學教育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科學制定教學目標,以免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教學目標具有模糊性,真正凸顯自身辦學與人才培養(yǎng)的特色。
2.2優(yōu)化教學手段,展現(xiàn)生動形象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教學素材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利用電腦投影儀與大屏幕將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一般觀看,一邊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打破傳統(tǒng)以師為本的“教師在臺上講解,學生在臺下聽講”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的情景、音頻、聲音、動畫以及文字顯現(xiàn)出來,讓教學素材變得更加具體、生動,還可將課堂上無法利用語言講解的教學素材展示出來,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不知不覺受到吸引,自覺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鞏固所學知識。例如在語音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將氣流的運動過程與舌尖位置等展示出來,讓學生進行觀看并演示,將語音方面的教學內容立體化,方便學生了解發(fā)音構造的原理和發(fā)音過程,并對正確的發(fā)音部位進行揣摩,共同討論,活躍課堂氣氛。在實際講授時,還可將漢字的肢體演變與造字方法播放出來,實現(xiàn)文字的再現(xiàn)過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又如在數詞“三”的教學過程中,可將“三伏”、“一問三不知”以及“三軍”中的“三”代表全數,在“三五個人”與“三分模樣,七分打扮”中的“三”代表約數等教學內容制作成CAI軟件,播放出來讓學生觀看,然后采用聯(lián)想式教學模式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將呆板的文字語言變得生動具有形象性,還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總結出數詞的修辭作用。
2.3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實現(xiàn)教與學
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目的是貫徹理論知識,與實際密切聯(lián)系,系統(tǒng)講解基礎理論知識,加強學生操作技能的鍛煉,提升學生理解、分析以及運用語言能力,為畢業(yè)后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或者是研究現(xiàn)代漢語奠定扎實基礎。這就要求在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課程編制過程中,必須按照人才培養(yǎng)目標,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才能達到預期教學目的。例如在“清”、“晴”、“睛”以及“情”等識字教學過程中,學生極易寫錯字,這時教師可從表意的角度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有水河水清,有日天氣晴,有目大眼睛,有言說聲請,有心好交情?!蓖怀鑫淖痔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此外,還可組織學生通過網站方式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用字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并利用自檢自查或者是自查方式來規(guī)范自已的用字行為,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用字習慣。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改革不僅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也是一個復雜與棘手的問題。因此,要想實現(xiàn)小學教育專業(yè)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改革,必須以人才培養(yǎng)為依據,明確教學目標,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手段,將課堂教學內容形象化、生動性,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關鍵詞:初中;新課程改革;思考;措施
新課程改革工作在我國普通初中教學中已推行多年,新課程改革目標與任務的提出使我國教育事業(yè)得到空前的發(fā)展。目前,我國初中教學新課程改革還在不斷深入,教學研究者與教學工作者依舊進行著不懈的探索。在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應當抓住時機對我國初中新課程改革狀況進行冷靜反思,具體探明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得與失,這對于新課程改革的持續(xù)進行具有重要意
義。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初中新課程改革教學經驗,提供幾點關于初中新課程改革的思考,希望可以為教學改革提供借鑒經驗。
一、初中新課程改革的主要調整方向
初中新課程改革方向與目標的確立主要針對傳統(tǒng)初中教學存在的弊端與不足,我國初中教學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與影響,教師教的積極性與學生學的積極性均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單一僵化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嚴重限制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在課堂教學氛圍的構建方面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氛圍,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在教學方案的確立方面應當在教材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添加與時俱進、具有高度聯(lián)系實際生活的相關內容,保證學生可將教材理論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踐,鍛煉想象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形成豐富多元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實現(xiàn)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施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在學生教學成果評價方面,既要重視考查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要對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全面考查,確保學生在考試制度的推動下各項素質全面發(fā)展。
二、初中新課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tǒng)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影響新課程改革的推進
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服務于應試教育,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居于統(tǒng)治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長期的應試教育思想使我國初中教學工作基本處于僵化狀態(tài)。教學任務的功利性使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長期使教師與學生處于對立狀態(tài),很難實現(xiàn)較高的課堂教學效果。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最大的阻力便是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觀念與學生的學習觀念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實現(xiàn)有效扭轉,因此新課程改革在初中教學中的推進較為艱難。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目標的首要工作。
2.學生未有效獲得課堂主體性地位,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不高
新課程改革強調進行人性化與個性化的教學工作,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而在實際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受限于個人的教學素質,很難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然固守傳統(tǒng),課堂氛圍過于嚴肅壓抑,致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很難得到有效提高。學生沒有爭取課堂主體性地位的意識,缺乏與教師的溝通交流,師生雙方就新課程改革的理解未達成一致,新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中的推進較為困難。
3.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影響整體教學質量
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是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與提高教學整體質量的有效措施,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措施是維持課堂教學生命力的主要依托。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觀念,對教學內容的講述一直沿用舊有方式,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未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施,在信息網絡時代各種電腦教學軟件及多媒體教學設施種類繁多,對于豐富課堂教學層次,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缺乏創(chuàng)新性思考,因循守舊不利于教學質量的
提高。
4.教學成果評價方式過于落后,不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
教學成果評價方式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只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查,淡漠甚至忽視了對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應用能力的考查,實際上也就是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創(chuàng)新能力。僵化的考試制度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荚囍贫葘π抡n程改革形成的阻力較大,考試制度變革任重而道遠,若想擺脫只重成績不重能力的考試制度,還需教育工作者的進一步努力。
新課程改革在我國初中教學中的推進仍在繼續(xù),真正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一項艱巨的工程任務。新課程改革作為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改革過程中不斷進行改革效果評價和工作得失審視才可為新課程持續(xù)改革提供新的動力。本文主要探討了初中新課程改革中在教學氛圍、教學方案構成、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及教學成果評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旨在為初中新課程改革提供參考。初中教育研究者與初中教學工作者應當不懈地探索、研究推動初中新課程改革的新方法,在教學工作中積累總結經驗,推動初中教學新課程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召開全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會議。今天的會議是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全面鋪開并取得階段性成果、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即將實施的背景下召開的,是對全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一次全面動員和部署,對于鞏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改成果,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議結束前,我講幾點意見。
一、認真回顧,進一步堅定做好高中課改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20__年,教育部在全國啟動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根據省教育廳統(tǒng)一部署,從20__年秋季開始,我市義務教育階段所有中小學全部進入課程改革實驗區(qū),全面實施新課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三年來,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實驗學校、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實驗工作啟動平穩(wěn),工作扎實,措施得力,抓住了重點和難點,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領導重視。課改實驗工作普遍受到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各地各校加大教育投入,實施了堅強有力的領導,做到了組織機構健全,有計劃、有措施、有保障。
二是精心組織。師資培訓工作扎實有效,教育科研工作積極推進,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正在深入開展。
三是構建體系。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管理體系初步形成,提高了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建設與管理能力,基本形成了教材和教輔資料編寫、審定、選用的良性運行機制。
四是形成氛圍。關注、支持課程改革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實驗區(qū)和實驗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宣傳課程改革,社區(qū)、家長共同參與新課程建設的氛圍逐步建立,課程改革得到了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關注。
五是變化喜人?;A教育朝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行為正在逐步形成,共同學習、平等交流的師生關系逐步建立,“享受學習”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學生的真切感受,有利于教師成長的教研、培訓活動廣泛開展,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發(fā)展的科學考試評價制度開始探索,考試的內容與形式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
綜上,幾年來,我們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中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如重視師資培訓,重視加強科學研究和專業(yè)支持,重視評估監(jiān)控和交流合作,重視社會宣傳和營造氛圍等。這些將為推進高中課程改革提供有益經驗。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義務教育階段課改實驗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如:進一步轉變觀念,進一步均衡發(fā)展,進一步強化隊伍建設,進一步建立課程評價體系,進一步提供保障條件等。但是,我們畢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我們畢竟取得了寶貴的經驗,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高中課改也一定會開好頭,起好步,同樣取得明顯的成效。
二、統(tǒng)一思想,進一步增強做好高中課改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高中課程改革是順應國際潮流的必然選擇
從全球教育發(fā)展趨勢來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近年來,一些發(fā)達國家,無論是反思本國教育的弊端,還是對教育發(fā)展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往往都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入手,通過改革基礎教育課程,調整人才培養(yǎng)目標,改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美國《20__年教育戰(zhàn)略》提出“學生4、8、12年級畢業(yè)時有能力在英語、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和地理學科內容方面應付挑戰(zhàn)”。英國1999年頒布新一輪國家課程標準,提出要通過課程教材的改革和實施,實現(xiàn)學生在精神、道德、社會、文化4大方面的發(fā)展目標,掌握交往、數的處理、信息技術、共同操作、改進方法、解決問題6項基本技能。日本從20__年實施新課程方案,其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突出4個方面,即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和提高國際意識,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掌握本質的基本內容和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宜人的教育環(huán)境,鼓勵每所學校標新立異、辦出特色。我國臺灣地區(qū),20__年頒布的九年一貫制基礎教育課程新標準,把人、自然、社會作為有機整體,用整合的觀點規(guī)劃課程,提出著力培養(yǎng)學生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和研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把表達、分享等10大能力作為教育培養(yǎng)的具體目標。一些有遠見的國家和地區(qū),都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增強國力、積蓄未來國際競爭實力的戰(zhàn)略措施,加以認真推行。
(二)高中課程改革是體現(xiàn)國家意志的客觀要求
從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趨勢來看,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環(huán)節(jié)。課程集中體現(xiàn)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實現(xiàn)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施工藍圖。只有在課程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素質教育的推進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1999年1月國務院批轉的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和同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都提出了改革現(xiàn)行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研制和構建面向新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的任務,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啟動。20__年,在《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進一步明確了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提出了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20__年,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驗和推廣工作進行了布署;20__年5月,省教育 廳下發(fā)《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從今年9月起,全省進行高中新課程實驗。在此期間,為了確保高中課改工作的順利進行,在20__年全國課程改革電視電話會議召開之后,我市已經提前開始工作,成立了市和各轄市區(qū)、部委辦局分管領導擔任小組成員的常州市高中課改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推進我市高中課改工作;同時,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常州市普通高中課改實驗方案》、《常州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師資培訓方案》等規(guī)范性文件,省常中等5所學校全面啟動高中課改試點工作,為即將進行的全省高中課改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三)高中課程改革是教育科學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是教育內涵發(fā)展的重要機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
1.課程改革是一項重要舉措。目前,全社會都在講科學發(fā)展。什么是科學發(fā)展?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才是科學發(fā)展。教育系統(tǒng)怎樣科學發(fā)展?應該認識到課程改革是教育系統(tǒng)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舉措:要堅持科學發(fā)展,就要堅持課程改革;要堅持內涵發(fā)展,就要堅持課程改革;要實施素質教育,就要堅持課程改革。
2.課程改革是一次重要機遇。有的校長說,我想實施素質教育,苦于沒有機遇,而現(xiàn)在課程改革就提供了這樣的機遇。葉瀾教授在常州二實小搞的新基礎教育很不容易,原因在于它是一個學校在做。即使有幾個學校在做,沒有大環(huán)境的支撐也很難。但是,從今秋起,全省所有高中都進入課改實驗區(qū),小學四個年級,初中第二輪啟動課改,這種大環(huán)境對于推動高中課程改革無疑是千載難逢的契機。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三年實施的基礎上從事高中課改,我們應該確立機遇意識,把實施高中課改作為高中階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
3.課程改革是一個重要載體。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最核心的內容。因此,在研究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問題時,都離不開課程改革這個載體。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高中課改的方向,堅持課改不動搖。
(四)高中課程改革是教育系統(tǒng)一場關鍵的、深刻的、系統(tǒng)的革命
課程改革是一場改革教育系統(tǒng)制度、運行、思維和評價方式的關鍵的、深刻的、系統(tǒng)的革命。
從課程目標來看,以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今后要以人的發(fā)展為中心。
從課程管理來看,高中課改實施以后,今后的課程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課程,教師要負責指導學生的選修和選班。同時,不但要努力挖掘、開發(fā)校內資源,還要建設、整合和利用校外資源;另外,要有效利用互聯(lián)網的健康資源,切實為課程改革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從組織方式來看,課程改革實施后,原有的教學組織管理要打破。從高二起,將要實行“走班制”,就是學生背著書包找課堂;還要實行“學分制”,每個學生由于興趣愛好不同,選擇不同,將擁有一張有別于他人的課表;考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學分要求,但只要修滿一定的學分就能畢業(yè);高中課改如果真正實施到位,延續(xù)數百年的班級制、學年制的歷史將要改寫。
從課程評價來看,新課程重視過程評價、綜合評價和開放評價。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成長記錄袋,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思想、行為等軌跡;評價不僅局限于知識層面,還涉及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評價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不僅有教師評價,還有學生互評、社會評價,考試評價中不僅有學業(yè)成績,還有綜合素質測試。
從隊伍建設來看,由于實行模塊式教學和學生自主選課,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學校的教師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課程要求,一所高中要開設數十至上百門選修課,從理論上來說,只要學生有需求,學校就必須開設相關課程,但實際情況是我們的教師隊伍目前還很難完全適應,新課改對教師培訓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裝備保障來看,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的實驗室、圖書館、電教和網絡信息資源建設等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zhàn)。
高中課程改革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但不允許失敗,因為它牽涉到高中學生的每一個家庭;高中課改可以逐步推進,逐年提高水平,但學生沒有機會再來;一個高中校,高二、高三老課程,高一新課程,任務繁重;新高一三年以后是否參加新高考,老師們疑惑不少,顧慮很多;高中課改是一次機遇,鍛煉隊伍,更新觀念,脫胎換骨徹底革命,但同時也是一次嚴峻考驗,更是一次重新洗牌的嚴峻挑戰(zhàn),必須認真對待,認真思考,及早籌劃,及早啟動。
三、明確目標,進一步提高高中課改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今年及今后一階段,我市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構建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常州普通高中課程新體系,為建設教育強市、推進“兩個率先”提供有力支撐。當前,要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要抓住四大重點。一是重點加強學習和培訓。普通高中教師是新課程實驗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和具體實施者。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科研部門和師資培訓部門的資源,認真組織教育管理人員和廣大校長、教師學習新課程理論,積極參與省、市級培訓和校本培訓,努力將通識培訓、課程標準培訓、教材培訓結合起來,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培訓,真正實現(xiàn)“全面培訓、全員培訓、全程培訓”的目標,使高中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與高中課改得到同步提高。二是重點提高課程實施水平。三星級以上學校要開設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全部必修課和選修課,形成優(yōu)質的學校課程和研究性學習項目;要高度重視新開設的技術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資源共享,充分發(fā)揮好職業(yè)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實習基地作用,使學分制和選課制有序推進,取得成效。三是重點探索新課程管理機制。學校是課程改革的主體,校長是學校課程實施的第一責任人;學校要成立課程指導委員會,組建各學科課程小組,認真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積極開發(fā)校本課程,探索適應模塊化教學特點的、行政班與教學班相結合的教學組織、管理新機制。四是重點推動學校主動發(fā)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圍繞服務課改,進一步轉變管理方式,幫助學校自主發(fā)展,增強活力;學校要將高中課改納入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既實事求是又勇于探索,努力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品牌。
二要密切關注農村地區(qū)高中課程改革。要對農村高中的辦學條件及隊伍現(xiàn)狀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努力加大對農村高中的領導和支持力度,大力加強校際之間的合作,城市地區(qū)條件好的高中要幫助扶持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高中,通過聯(lián)合開發(fā)、共享資源、互聘教師、互認學分等形式,支持農村高中的課程改革,確保全市高中教學質量穩(wěn)步取得提高。
三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于高中課改,認識上要到位,培訓上要抓緊,措施上要嚴密,步驟上要慎重,確保高中課改健康地扎實地推向前進,以求實效。
四、加強領導,扎扎實實地推進我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一要加強領導?;A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絕不僅僅是教育內部的事情,它涉及經費投入、硬件保障、隊伍準備、資源整合、環(huán)境氛圍等,需要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市和各轄市區(qū)都要成立加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由政府牽頭,各部門參與,定期研究課程改革的重點難點問題,各級各部門要真正把課程改革擺上位置,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作為貫徹全省教育工作會議的具體措施來抓緊抓好。
二要各司其職。教育部門要將高中課改工作作為當地教育工作的重點工作,仔細思考、認真謀劃、具體部署,迅速抓上手,出實效。各校校長是高中課改的第一 責任人,要深入課堂,深入實際,掌握第一手資料,爭取對高中課改的發(fā)言權和掌握領導的主動權;發(fā)展和改革委要把高中課改納入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劃來研究;財政部門要把高中課改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安排課改專項經費,確保教師培訓和必要的實驗基礎條件;機構編制部門要根據課改的形勢要求,合理核定高中教職工編制,加強編制管理;物價部門要加強高中收費的核定與管理;新聞媒體等要加強宣傳,形成全社會理解支持高中課改的良好氛圍;各相關部門要結合本部門的職責,對高中課改給予支持,作出努力。
三要強化監(jiān)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督導團要建立對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專項督導制度,將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納入對政府教育工作督導和對普通高中辦學水平評估體系,強化對各地新課程實驗進展情況的監(jiān)管;要加強對基層實施新課程的調查研究,確定定點聯(lián)系學校,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和總結經驗;要定期組織課程改革的工作交流,樹立典型,激勵先進,推動本地區(qū)課程改革不斷向縱深發(fā)展。
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我國農村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了農村教育多方面的發(fā)展。
(一)新課程改革進一步明確了農村教育的辦學方向,體現(xiàn)了城鄉(xiāng)教育公平的理念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xiàn)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從中可以看出,新課程改革強調義務教育應使全國城鄉(xiāng)的適齡兒童都受到基本的、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初步基礎的教育,是著眼于提高國民素質、為學生成為合格公民打下共同基礎的教育。這一理念和改革的目標,不僅明確了農村教育的辦學方向,也確保了農村學生作為未來公民接受與城市學生相同教育的基本權利,增強了農村兒童在發(fā)展中的可持續(xù)性和競爭力,體現(xiàn)了城鄉(xiāng)教育公平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二)新課程的實施推動了農村學校教育思想與觀念的轉變
長期以來,農村中小學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加之教師素質較差,課程資源短缺,“滿堂灌”、“題海戰(zhàn)術”等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了學生乃至教師的身心發(fā)展。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會學習,生動活潑地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改變了農村中小學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學生被動苦學、教師被動苦教的局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提高了入學率和鞏固率,降低了輟學率。
(三)新課程改革增強了課程對農村學校的適應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增強了課程的適應性,滿足了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學校、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求。在課程管理上,新課程賦予了學校一定的課程自,從而促使農村學校根據本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需求以及民族文化等開發(fā)學校課程,確保了學校提高水平,辦出特色,教材的多樣化也逐步實現(xiàn)。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水平、未來志向等選擇不同的課程,大大增強了課程的適應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新課程改革促進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了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教師改變是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內在動力。我國新課程改革是伴隨著大規(guī)模的教師培訓而展開的。在新課程實施之初,教育部就明確提出了先培訓后上崗的原則。為了實施新課程,各地開展了不同層次、大規(guī)模的教師培訓。國家除了對培訓者開展免費培訓以外,還對西部貧困地區(qū)的中小學教師開展了免費培訓,使得西部地區(qū)中小學教師有機會參加國家層面的高水平培訓。與此同時,各地(包括西部地區(qū))也千方百計籌集經費,對教師開展以新課程為主要內容的全員培訓。
(五)新的課程決策機制和課程管理體制初步形成,農村新課程改革受到關注
新課程改革賦予了地方一定的課程自。地方課程方案的制定、地方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教材的選用、考試方案的制定等,都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專家、校長、教師等的參與。為此,各地都制定了一系列課程政策,吸收了大批的教師、校長和本地專家參與課程管理和課程決策,這不僅培養(yǎng)了一批本土化的課程專家,而且也形成了新的課程決策機制和課程管理體制。特別是通過新課程改革,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地方層面,都十分關注農村教育的特殊性問題,在課程決策、課程管理、課程實施以及教師培訓、校本教研、專業(yè)支持等工作中,都十分關注農村學校。
二、當前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課程在農村學校穩(wěn)步推進,課程改革促進了農村教育的發(fā)展。但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存在,再加上長期以來農村教育發(fā)展的滯后性,農村新課程改革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政府對新課程改革重視不夠,領導不力
地方政府對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內容等認識不清,認為課程改革就是教材的更換。一些地方政府認為課程改革是教育行政部門的事情,是學校內部的事情。由于缺乏主要領導的參與,課程改革領導小組難以協(xié)調課程改革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政府部門對學校的考核主要看分數和升學率,制約了新課程理念的落實。
(二)農村學校課程改革的經費、課程資源配置和開發(fā)不足
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從現(xiàn)實來看,在新課程改革中,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對課程改革的投入都嚴重不足。特別是農村地區(qū),由于教育經費的不足,對課程改革的投入更少,很多地方沒有任何投入,嚴重制約了課程改革的效果及其推廣。
(三)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仍然薄弱
盡管新課程改革促進了農村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但總體來看,由于多種原因,農村教師隊伍還相對薄弱。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qū),農村學校骨干教師少,高水平教師流失嚴重,教師培訓機會少,部分教師知識老化、教學方法陳舊,難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這導致新課程的部分理念和內容難以落實,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fā)、校本教研等難以實施。
(四)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亟待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手段。但從調查來看,部分農村學校不具備基本條件,信息技術設備不足或較差,難以滿足教師的需要;部分學校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不足,使用效果較差。至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資源、開展學習,在農村學校就更為困難,大大影響了新課程的實施。
(五)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和高中課程改革分步實施,影響了初中課程改革的推進及效果
課程改革中,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和高中課程改革分步進行。在很多省份,實施了義務教育新課程的學生,在升入高中后還是原來的課程體系,學生不能適應高中的課程,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更為突出的問題是,許多學校為了保證學生適應高中的學習,在初中階段使用新、舊兩種教材,這不僅影響了新課程的實施,也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三、加強農村學校課程改革的對策
(一)強化政府對新課程改革的領導,加強對農村課程改革的協(xié)調
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單靠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是很難順利推進的。各級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課程改革納入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之中,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特別要明確,課程改革絕不單單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的事情,也是政府部門的重要工作。課程改革不單純是教材的更換或改革,而是從教育理念、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到評價方式,以及管理體制等均要進行改革。建議成立國家和地方課程改革領導小組,對課程改革進行宏觀協(xié)調,提高課程改革的決策層次和領導層次;地方政府的主要領導和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負責人要擔任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的組長,強化對課程改革的領導工作,進一步增強地方政府對新課程改革的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各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認識新課程改革對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把課程改革作為農村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核心內容之一,要像重視校舍建設那樣重視課程改革;要改變那種等待、觀望的消極態(tài)度,積極主動地開展課程改革,推進新課程的實施;要將推進課程改革特別是推進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力度和效果作為評價校長、教師的重要指標;要認真研究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對于新課程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探索經驗,予以突破。
(二)將課程改革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設立中西部地區(qū)農村課程改革專項基金為了保證新課程改革的順利
推進和持續(xù)性,要將課程改革經費納入教育經費的范圍,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建議設立中西部地區(qū)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項基金,加大中央扶持的力度,推進中西部地區(qū)農村學校實施新課程。為了加強中西部地區(qū)農村中小學實施新課程,確保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和健康發(fā)展,中央政府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qū)特別是中西部貧困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一定的傾斜。
(三)修訂課程標準,增強新課程對農村學校的適應性
從調查來看,相對于課程改革的理念,課程標準在農村中小學的適應性要差一些,這既與農村中小學的師資、辦學條件和學生的背景有關,也與課程標準的制定有關,更為重要的在于我國的國情,即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差距較大。課程標準是重要的國家課程文件。一般來說,國家課程的標準不宜過高,通常是中等偏下,這樣就能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國家標準,從而避免因標準過高而將那些處境不利的學生排除在外。這既是國家課程最顯著的特征,也是發(fā)達國家課程改革的重要經驗。當前應根據新課程的試驗情況和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研究各門學科課程標準對農村學校的適應性,特別要看是否適合農村學生和農村教師的實際。在堅持標準的前提下,積極地對課程標準進行調整,擴大彈性,使課程改革更加適合農村學校的實際,真正達到通過課程改革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的目的。
(四)積極組織力量,開發(fā)適應農村中小學實際的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憑借,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
調查結果表明,相當多的校長、教師認為新課程缺乏適應性主要指的是教材缺乏適應性。另外,現(xiàn)行的很多教材在使用過程中要求較高,比如有些教材的練習要求學生上網才能完成,有些作業(yè)要求家長的幫助才能完成,有些教材在使用過程中對學校的資源有較高的要求,而這些對于西部地區(qū)一些農村中小學來說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當前應積極組織力量開發(fā)一些適合不同地區(qū)包括西部地區(qū)農村中小學實際的教材,這些教材既要能夠達到課程標準的質量要求,不降低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又要使農村學校的教師、學生好用,比如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完成作業(yè)不需要家長太多的幫助等,以增強這些教材對農村中小學的適應性。另外,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和校長共同參與的教材選用機制,使農村中小學的校長和教師在選教材時參與其中。
(五)進一步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為新課程改革提供保障
目前我國新課程改革中,評價制度的改革還相對滯后,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一方面號召教師要參與課程改革,推行新課程,另一方面又按照過去的、與新課程不一致的方法要求教師,評價教師的工作,從而使得教師的改革熱情受到打擊,許多教師形容為“戴著鐐銬跳舞”。當前要改變單一評價主體的現(xiàn)狀,使他評、自評和互評相結合,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活動;要注重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指標,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動機及積極的情感體驗等方面的內容;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要重視采用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不僅僅把紙筆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要把考試和其他評價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在試題內容方面應加強對開放性試題的研究,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淡化記憶性內容的考查;要強調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不但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
(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對于在邊遠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和條件艱苦地區(qū)工作的農村教師,應采取特殊的優(yōu)惠政策,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資、實行輪換制、提供專門的進修機會、保障住房、醫(yī)療等,使這些教師能夠安心工作,努力鉆研業(yè)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更好地促進農村教育的發(fā)展。要通過在職培訓、專題研修、教學研究、遠程教育、送教下鄉(xiāng)、觀摩示范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村教師的業(yè)務能力,使教師熟悉新課程,掌握新課程的主要特點。在提高農村教師業(yè)務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熱愛農村教育事業(yè),熱愛農村兒童。要通過教育和其他有效措施,使廣大農村教師敬業(yè)愛崗,扎根農村中小學。
(七)加強對農村學校新課程改革的專業(y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