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荊軻刺秦王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注意挖掘教材的趣點、難點
每篇課文都有引起學生強烈興趣的地方。如《荊軻刺秦王》的預習提示中“為了抵抗強秦的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薄耙娏曛稹笔窃趺椿厥??學生會產生疑問,而課本中又沒有任何提示。又如課文中荊軻刺秦王失敗了。(荊軻)箕踞以罵曰:“事所為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然約契以報太子丹也?!倍諟Y明則在《詠荊軻》中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這不是矛盾嗎?到底哪一種說法更合理呢?學生對這些問題必能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就是促進了學生對課本的閱讀,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應注意一定對課本的挖掘,側重于對全文的重大問題,有密切聯系的問題,對本文的重要教學目標有密切關系的問題。這樣使學生通過幾個有興趣的問題的思考解決就能較好的達到知識和能力的訓練要求。
二、要善于利用學生智慧的火花
課堂上隨著對生動教材內容的深入閱讀和教師對情景的創(chuàng)設,學生的思想時時會閃出智慧的火花。當智慧的火花閃現時,教師切不可為了完成“預定目標”匆匆而過,而應停下腳步,把這稍縱即逝的靈感火花點燃。
如我在教《孔雀東南飛》中,讀了前幾節(jié),學生突然問“蘭芝聰明、勤勞、美麗、善良,孝敬公婆,體貼丈夫,她幾乎具備了一個女人的所有傳統(tǒng)美德,為何她婆婆看不順眼呢?”讀到“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時,學生又感到不可理解:“他們何必尋死呢?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啊,比如私奔,為什么不呢?”看到學生對這些問題很有興趣,我就停下來讓學生自由深入地探討。第一個問題討論的結論有兩種是大家比較接受的,一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蘭芝嫁過來好幾年了(“蘭芝初來時,小姑始扶床。如今被驅遣,小姑如我長?!保瑳]有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婆婆等著抱孫子等得不耐煩了,所以“三更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彼浴按藡D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所以“吾已久懷恨,汝其得自由”。二是由文中看出焦仲卿的父親早逝,母子二人相依相親,自從焦仲卿娶了劉蘭芝之后,把愛轉移到了劉蘭芝身上,使母親受到了冷落,母親嫉恨蘭芝才這樣的。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增強了學生對封建倫理綱常的認識和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入體味。第二個問題通過討論,得出如下結論:在封建社會里,違抗父母兄長之命自由戀愛、私奔是大逆不道,無處容身的。所以一旦學生的思想火花閃動,我們不能輕易的放過它,也不能簡單的代學生作答,要讓他們去解決疑難,要引導他們結合課文內容及有關知識背景,社會方面,風俗習慣等等方面思考,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合情合理即可。教師可以適當的點撥。盡管這節(jié)課的預定目標沒有完成,但卻取得的效果比預定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
對于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見解,首先要持鼓勵的態(tài)度,并且聽學生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不要輕易的打斷他,學生陳述完自己的見解,可由其他同學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等到把不同的意見聽完。如果學生已取得了一致并且比較正確的答案,教師就不必解答了。如果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分歧,或者教師認為學生的見解有明顯的錯誤,教師就需要把學生的錯誤點指出來,并用確切的證據解答學生的問題。如果暫時不能說服學生,不強求學生放棄自己的看法,可讓他保留,課下進一步研究。
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50-01
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包括很多部分,例如詩歌教學、散文教學、小說教學、文言文教學、寫作指導等,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于不同文體文章的教學,應該本著結合文體特點的原則,以突出文體特征為主要目的,在具體組織教學方面,教法也應該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下面就結合我多年來對文言文教學的一點體會,談談如何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及一些可供操作的東西。
一、教會學生舉一反三
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常見的實詞和虛詞的解釋,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實詞解釋時要兼顧到通假現象、詞類活用現象,虛詞理解不僅要知道它的意義,還要弄清它的用法(詞性)。如果不講究方法,讓學生機械地去死記硬背,文言文教學就被動得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肯定不濃,知識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詞句的翻譯上,不能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教師講清知識要領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讓學生去完成,從中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增強文言課堂的思維力度,文言課堂才能活起來。如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這個知識點,教師首先必須充分發(fā)揮主觀“導”的作用,從古今語言運用規(guī)律上講清楚什么是詞類活用現象,從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確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的區(qū)別。如讓學生比較“蹄之”(《黔之驢》課文原句)、“蹄踢之”(改動后的句子)中兩個“蹄”的解釋,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確名詞作動詞,它后面勢必不可能帶動詞,名詞作狀語,它后面肯定是動詞。然后開展學習競賽,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有這種活用現象的句子,比誰找得多,找得快,找得準,學生的思維就得以充分調動起來,在實踐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變得富有生氣,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就在充滿思考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得到提高。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策略
教師要想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就必須掌握學生的心理,選好突破口。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中,"夫晉,何厭之有"句,老師只要扣住"疑問句"的特征,找出"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提示"厭"是個通假字,學生結合前后語句內容,就能很好地翻譯這句話了。但學生對"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這句往往不能準確理解,或理解時出現很大偏差。這時教師要做相應的提示和指導:實詞"越、鄙、遠、亡、陪、厚、薄"的語境義中有一詞多義、有活用的不同、有通假;虛詞"以、其、焉、之、也"還有同一個"以"的不同意義和用法;句式上有判斷句,還有反詰句。結合工具書,調動知識積累,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學生基本也能自主解決疑難。對于學生很容易理解的詞句,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或通過合作的手段來解決。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文章的講解,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眼界,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消除了對文言文的恐懼心理,促進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指導學生準確背誦
誦讀不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地朗讀課文,它必須尊重創(chuàng)作者傾注在文章中的真實的思想感情。而這思想感情不是一開始就能把握得準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所以我認為,對于文言文的教學,起初應讓學生自學,最好是默讀,發(fā)現問題,初識文意掃除閱讀障礙;其次是質疑和答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誦讀則在這兩個步驟之后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語感來。這一步做好了,將大大提高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必須忠實于原文,力求詞句準確,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文言文就是要求準確背誦,完全忠實于原文,并不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首先,學語文必須學語言。能流傳于世并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多為古代名篇,其語言的優(yōu)美和諧和準確嚴密無論怎么說都應該是典范。而我們中學生按照自己現有的水平隨意加以改變,多數只能改糟,不會改好,這就會把自己引上學習語言的歧途。其次,我們在運用知識、運用語言時,常常免不了要引經據典,而一旦誤讀誤記,就不單是張冠李戴的問題,有時甚至是無中生有了,這必然影響到期引論的效果。其次才是應付高考的問題。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當的比例,閱卷要求也十分嚴格,錯、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要求學生準確背誦,準確書寫,決不能擅自增刪和改變。
四、有效貫通古今語言
關鍵詞:自學能力 培養(yǎng) 課堂效率
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語文自學放在首位,并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自覺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語文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在本文中想討論的問題。
一、在高三文言文復習中,培養(yǎng)自學能力
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要靠大量的課外積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要授予自學積累的方法。例如,在今年高三語文《文言文板塊》的復習中,我總結了文言實詞的五個復習要點: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字,詞類活用字,偏義復詞字。然后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列舉了“已”、“共”、“知”、“說”等通假字,“執(zhí)事”、“以為”、“東道主”、“行李”、“夫人”等古今異義詞,“鄙”、“說”、“微”、“兵”等一詞多義字,“軍”、“盟”、“前”“夜”、“朝”、“夕”、“東”、“函”、“北”、“王”、“封”、“鄙”等詞類活用字。之后,學生按照老師的歸納方法,在課后的復習中,依據課內外的注釋,依次歸納了《荊軻刺秦王》、《鴻門宴》等課文的文言實詞的用法,歸納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二至必修五以及選修課文言文中的文言實詞的用法。在第二天的課堂中,對歸納好的同學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張貼給全班同學觀賞,從而帶動其他同學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以此類推,我又復習了文言文中的虛詞、文言特殊句式、語句翻譯等知識點,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外積累知識的能力,而且還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這種由課堂教學再延伸到課外的自學,日積月累,學生不僅掌握了文言文的復習方法,而且漸漸愛上了文言文閱讀,逐步提高了文言文成績。
二、在高三詩歌鑒賞復習中,培養(yǎng)自學能力
要真正掌握知識,除了講解一些知識理論外,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練習來鞏固。在高三年《詩歌鑒賞》部分復習中,我先復習了詩歌部分的各個知識要點,如“表現手法”要點,告訴學生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解題:抒情手段、描法、修辭手法、構思技巧。抒情方面又可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方面又可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諷今、用典抒情等等,描法又可分為直接描寫、間接描寫、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白描等,以此類推。然后通過精講一些練習來鞏固這些知識要點,并介紹一些解題步驟、解題技巧方法,在課后布置的練習中,學生通過自覺地做一些練習,在做練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識點,指導他們自覺地查閱詩歌的各種復習要點并識記,當然,在第二天的練習講評中,老師也會在講評練習中穿插一些知識要點的檢查,并對回答好的同學給予一定的表揚和精神鼓勵,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在做練習的過程中自覺地復習,回憶,識記一些詩歌知識點,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進而培養(yǎng)自學的能力。
三、在高三語文課文閱讀中,培養(yǎng)自學的能力
【關鍵詞】古詩文;合作探究;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一、合作探究的含義
合作探究課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是通過學生展示、教師檢測的過程,充分暴露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知識整合、問題歸類、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以期對課文加深感知,進行多元解讀,提高學生素質,以達到古詩文的教學目標。對于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根據九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一些簡單的設想。
二、高中古詩文合作探究課策略
(一)學生展示的策略
通常古詩文教學中,展示的內容多為一些字詞句的基礎性知識,展示的方式大多時候仍是單一的書寫。
其實,筆者以為,展示的關鍵是多角度和多層面展示,方式也不僅僅局限于書寫。在學生展示這一環(huán),除了重點基礎知識之外,還可以根據文體特征,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進行展示。
(二)閱讀的策略
古詩文教學中,閱讀是十分重要的。順利閱讀是前提,可以最為直接的領略詩文的魅力,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但是,閱讀應有明確的目的和針對性,不能是為了閱讀而閱讀,更不能把背誦寄托在合作探究課的閱讀環(huán)節(jié)上。同時,閱讀的方式也有多種,對于較長的敘事性散文,為了盡快理順文章思路,可以采用快讀??偟膩碚f,閱讀重在感知詩文,不可能解達到所有的教學問題,但是可以為后面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打下基礎,便于后面討論的展開、個性化的解讀和對詩文的拓展延伸。
(三)教師提問的藝術
教師的提問,主要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作用。同時也正因如此,教師提問更需要有一定的價值,而這一價值主要在于:一是針對學生閱讀文本的盲區(qū),彌補學生疏漏的知識點;二是為下一個問題或最終的教學目標服務;三是拓寬學生思路,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師提問,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目前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設計有梯度和區(qū)別的問題,要讓優(yōu)秀生有所思,學困生能勝任。
(四)教師點撥的藝術
教師點撥學生,可以說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不悱不啟,不憤不發(fā)”。這一點,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有一個準卻的把握,并且在點撥時,注意因勢利導,避免造成學生單一的思維模式和單一的理解。為了便于說明,筆者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語言鑒賞為例,對于詩詞語言的鑒賞,很多情況下需要教師做示范。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句,教師可以對“浪”做一個示范性的解釋,即“浪”是時間的象征,然后提出“風流人物”中的“風流”含義是什么,可能學生在第一時間是無法準確回答的,教師在點撥時,可以聯系的《沁園春?雪》中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的“風流”來提示學生,或者可以讓學生回憶在哪首詩詞中還出現過“風流”一詞,進而讓學生自己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接著進行總結,“風流”在蘇軾的心中,是有才情、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的俊杰。
(五)組織學生討論的藝術
學生討論,是學生主動學習主體性的重要體現,但是在討論之前,教師必須做好一點工作:注意討論的必要性,即討論題目難易的適當性,不能為了環(huán)節(jié)全而設置討論,更不能設置超出學生能力的題目進行討論,否則,學生吃力不討好,反而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有違新課標的宗旨。筆者嘗試舉例說明。就課堂討論而言,教師要時刻記住自己的主導地位,適時地引導學生,不能只是簡單的布置,然后放任學生。課堂討論,貴在效率,即短時間內,通過協作、資源共享方式,得出最有價值結果。要做到這一點,教師的引導必不可少。
(六)啟發(fā)學生個性化解讀古詩文
新課標注重素質教育,而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就是素質的一種體現。要個性化解讀詩文,就必須啟發(fā)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而教師在個性化解讀這一塊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教師在這一塊,可以選擇三種方式,幫助學生學會多元化解讀。
其一,示范。教師的示范,必須論有所出,又要淺易,便于學生理解。如思考《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之死與劉蘭芝之死的原因分析。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詩歌中二人直接對話的內容,然后進行分析。
其二,補充材料。如對《荊軻刺秦王》中荊軻的形象分析,教師可以補充后人的許多詩歌對這一事件的評價和看法。
其三,提示不同角度,讓學生自己思考。如《滕王閣序》,教師可以提出王勃“誰悲失路之人”中“失路”的原因是王勃自己造成的,進而看王勃的形象。
三、總結
新課改,依然是個新生兒,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許多一線辛勤耕耘的教師不斷地嘗試、總結、突破、飛躍,讓新課改不僅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而且有助于教師的成長,讓學生學習變得高效,讓教師教書變得輕松。本文粗淺之見,見笑方家,全作引玉之用。
參考文獻
[1]方智范.我看古詩文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04(15).
[2]王偉征.語用學理論運用于高中古詩詞教學新探[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關鍵詞:英語教學;課堂活動;課程設計
英語是一種完全不同于母語(漢語)的全新語種。性格內向的學生一開始接觸它時會有點懼怕,開不了口;外向的學生可能有點好奇,但隨著眾多的單詞及繁雜語法的出現,好奇心很快會消失。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興趣是英語學習的源泉。但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培養(yǎng)。所以,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于最佳學習狀態(tài)。
一、關于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英語課堂活動化改革也日臻成熟,但是通過研究發(fā)現仍然存在一些亟需改進的問題如下所示:
1.課堂過度關注活動形式的多樣性,但是對活動的內容及形式的科學性缺乏考究,缺少對學生認知水平心理特征的分析,導致課堂活動豐富多彩的“皮囊”下隱匿著許多危機,嚴重減低了課堂活動的效用。
2.重視課件設計精巧化,忽視課堂活動的實際效用,內容繁雜的課程設計沒有抓住課堂活動的本質,在活動中沒有調動起學生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活動氛圍濃烈形式花哨的表面現象,并不能掩蓋如此課堂活動疏于知識脈絡梳理,追求形式卻難以落實教學內容的弊端。
二、英語課堂活動的有效設計
(一)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通過大腦的迅速聯想,產生盡可能多的想法和建議,是一種集體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法。頭腦風暴是我們英語課堂常用到的方法之一。對于這個活動主要應用于以下三個方面:
1.復習單詞。新單詞學完后,給學生一段時間的記憶,然后以頭腦風暴的方式對學生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梢允墙處熣f英語,學生說單詞的漢語意思,然后反過來,教師說漢語,學生說英語。如果第一遍時,發(fā)現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再接著進行第二遍、第三遍,反復進行,加深學生對單詞的記憶。
2.復習句型。對于前一天或之前學過的句型以對話的形式呈現,教師和學生之間一問一答。這個活動更適合教師與單個學生之間展開,學生可以一個接一個地與教師對話。這樣既可以考查學生的反應能力,又很好地復習所學句型。
3.列舉例句。在教師講解完某個知識點后,以頭腦風暴的方式給出大量例句。如have fun doing sth.為加深學生對doing的印象,我們讓學生用這個句型說大量的句子。這個活動方式作為一種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教學法,拓寬了學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間,使得導入新課方便快捷,學生參與度高,聽得認真,積極思維,快速反應,所以使得課堂氣氛特別活躍。
(二)你肀硌菸依床
這個活動創(chuàng)意來源于很多綜藝活動中的猜詞游戲。猜的方式可分為一人表演大家猜和兩人一組,一個表演,一個猜。各組間還可展開競賽,以提高猜詞的準確度和速度。猜的內容可以是各單元的單詞和短語,每學完一個單元進行一次,對新單詞、短語進行及時鞏固和復習,也可以把幾個單元內容放在一起進行,這樣難度會稍大一點。像eraser,book,guitar,draw,write,green,teach,breakfast,library,a set of keys,go to school,birthday party,無論什么詞性的單詞和短語,都能成為猜的內容。學生可以借助動作、聲音、表情、實物等等。這個活動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
(三)英語分組
進行分組教學,既可以加強組內合作,又能促進組間競爭。我們可以視全班人數多少將學生分為8到10組,各組內設組長和組長助理各一名。如果班上人數不多且上課局面好控制,可安排學生在英語課上按小組坐座位,類似于現在高效課堂的座位模式,這樣更易于活動開展。課上各組在回答問題,領讀單詞,聽寫情況,知識點講解,紀律情況等各方面實行加減分。例如,每回答對一個問題,每領讀一次單詞,每聽寫全對一次,給組里加1分;每講解一個知識點加2分;而聽寫不合格或上課違紀的每一次減1分,等等。對于這種分組活動方式,學生都爭先恐后,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它改變了學生散漫、精力不集中的狀態(tài),激發(fā)了學生的進取心和榮譽感。如果有需要講解的知識點,教師布置下去,各組學生都會積極查找資料,組織語言,設計板書,爭當小教師,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同時鍛煉了學生在人前說話的膽量。
此外,還可以定期開展小組競賽。教師借助多媒體把單詞、短語、用單詞的適當形式填空、連詞成句、翻譯句子等試題打到幻燈片上,并分別設置成各種競賽試題形式,如必答題、搶答題、自選題等。
(四)英語短劇表演
所謂短劇表演短則可以是課本中的一段對話,長則可以將有故事情節(jié)的短文改編,以短劇的形式呈現出來。這個活動可根據教學內容,隨堂進行。在準備和表演的過程中鞏固了所學知識。除了課內教材的表演素材外,我們還可以將一些經典的、簡短的、易懂的童話、寓言或成語故事進行短劇表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荊軻刺秦王》等等。學生分角色,飾演短劇中的人物。學生樂于參與,積極性高,幾乎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整個參與過程充滿樂趣,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令人捧腹大笑,有的發(fā)人深思。他們自導自演,自備服裝道具,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了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和表演能力。當然,比賽也要設獎,進行鼓勵和肯定。
這些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感到其樂無窮,而且印象深刻,經久不忘。在課堂上,通過活動調動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活動當中探究、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實踐、成長已成為廣大教師的教學追求。
參考文獻
[1]劉雪濤.巧設英語課堂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J].藝術教學,2015(7).
一、微課用于知識的講解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課文特點,每篇課文我選擇一個重要知識點,制作微課,供學生課后觀看。
目前制作這類型微課有《小狗包弟》的關鍵句,《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標題,《荷塘月色》的通感,《氓》的興中含比,《采薇》的重章疊句,《孔雀東南飛》的偏義復詞,《短歌行》的用典等。這些微課配合教學,實現目標,加深印象,鞏固知識。尤其是給中低層次學生重新學習的機會,彌補課堂學習不足,拾取學習的自信心。
二、微課用于知識的解惑
個別課文出現疑難問題,在課堂無法具體展開,可以用微課答疑解惑。
例如《荷塘月色》的結尾“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作者為什么“惦著江南”,我特意制作微課,闡明“家事拖累”“憶往懷舊”“政治苦悶”的原因。滿足高層次學生解決疑點難點,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深入理解課文。
三、微課用于可以用在知識規(guī)律、學習方法的總結
有些課文的結構相似,用微課講清典型結構,有助以后的教學。
例如《小狗包弟》的結尾“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第一次出現,我制作一節(jié)微課,講解關鍵句的概念、作用和位置。在后面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都有關鍵句統(tǒng)帥全文,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理解掌握抓關鍵句的閱讀方法。
四、微課用于名句的賞析
有些課文出現精彩語句,需要深入鑒賞,這時可以借助微課。
例如《故都的秋》的結尾有南國之秋和北國的秋比較的句子,這個句子是全文感情的聚集,我在微課里,先解釋句子的意思,再分析使用的比喻、比較修辭方法,最后說明妙處。《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千古名句,我在微課里,先描繪描寫的景物,分析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再講解情與景的反差,領會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寫法。微課讓學生知道鑒賞語句的方法,提高語言品味能力,感受母語表達的精妙。
五、微課用于課前預習
在微課預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課前收看,自行預習。
例如用微課布置《歸園田居(其一)》預習:誦讀初中學過陶淵明詩文《桃花源記》《歸園田居(其三)》《飲酒》,回憶陶淵明生平,感受陶淵明詩文的特點。《離騷》《孔雀東南飛》《蘭亭集序》讀準字音;結合課文注釋和《同步練習冊》,了解課文內容。我把微課預習提前制作好放在班級電腦,供學生在課余播放、下載。相比傳統(tǒng)的布置預習方式,微課創(chuàng)設情景,提示學生;提問具體,問題明確;以音畫呈現,學生感覺教師仿佛在身邊,無形督促學生及時完成預習,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六、微課用于講解練習講解
教師讓學生課前課后收看展示答案的微課,課上講解重點知識、解答問題。
例如在完成《孔雀東南飛》教學內容后,我編寫《文言知識總結》的練習,由學生課后獨立完成。在課堂上我詳細講解練習里的重點知識,如“相”“見”的指代用法、“公姥”“作息”等偏義復詞的概念和翻譯、“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互文的翻譯。其余的練習答案,由學生自行收看微課來解決。在微課里,我注意對答案進行引申、歸納,如《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我提醒學生前面學過的《離騷》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抒情詩;在解釋“謝”,提示學生在《鴻門宴》學過“謝”的幾種意義,把兩篇課文“謝”的意義收集歸類,掌握“謝”基本意義;在解釋“得”,要求學生用《荊軻刺秦王》學過“得”的意義來解釋。在講解“槌床便大怒”“自名秦羅敷”的“槌”“名”活用動詞,要求學生用《鴻門宴》總結的名詞活用動詞規(guī)律來判斷、翻譯。微課講授練習容量大,程度深,內容細;可以兼顧不同學生,做到分層教學;態(tài)度親切,易于讓學生接受。同時讓教師擺脫繁雜的教學,講解重點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率。由于不同以往直接展示,學生想對照答案,知道正誤,積極收看微課,提高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
在完成《蘭亭集序》教學內容后,我制作《文言知識總結》練習微課,由學生課后觀看。課堂上,要求學生針對微課展示的練習答案,提出問題,我當場解答。比如有學生問道為什么“《蘭亭集序》,被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我展示《蘭亭集序》書法的圖片,簡單說明王羲之“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的特點,讓學生感受書法藝術;有的學生不太了解序言的作用,我分析《孔雀東南飛》的序言交代主要內容,《蘭亭集序》說明寫作目的,讓學生知道序言的寫作兩個內容,順帶要求學生讀書時先看序言。有學生不知道“或取諸懷抱”的“諸”合音字是什么意思,我解釋是“之于”兩個字的讀音的快讀拼合,還列舉“何不”為“盍”,“ 而已”為“耳”,“不用”為“甭”等常見合音字。有學生問道判斷句如何認定,我結合練習三個例子,說明從語法和標志判斷;還有學生不知道狀語后置,我分析句子成分,對比常式句和變式句,說明倒裝的現象。微課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提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讓教師由授業(yè)轉為解惑,教師易于發(fā)現和解決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知識規(guī)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效課堂 關注 起始課 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2)11-0046-02
作者簡介:于彩芹(1964―),女,安徽滁州人,中學高級教師,滁州實驗中學教研組長。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隨著“高效課堂”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和廣大語文教師的實踐、探索,語文課堂的高效性在不斷增強。然而在高效課堂的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諸多偏差,那就是如何找準“教”與“學”的最佳契合點,即如何引領學生心甘情愿地踏進高中語文學習的圣殿。而關注高效課堂的第一課――起始課,則是一條必經之路。
所謂起始課,是指學生進入不同學段的最初學習時間。例如:小學學段的一年級、初中學段的初一年級、高中學段的高一年級這三個時間段的學習,均可稱為起始課。它猶如一座橋梁,對前后兩個學段的學習起關聯作用,上好起始課將對學生的后續(xù)學習至關重要。本文將從以下角度對此加以闡釋。
一、師生心態(tài)的銜接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及時了解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年齡段上說,他們仍然是初中生,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切忌用剛剛送走高三學生的心態(tài)對待他們。這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首先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以期和高一學生的心態(tài)相對接,從而引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高一起始階段,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克服新環(huán)境、新教師帶來的距離感、陌生感。教師要盡快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能力和智力以及他們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興趣和方法等。學生進入高一年級的第一個月應該是師生之間的磨合期,這一時期教師的引領作用尤為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三年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所以教師要盡快使自己和學生互相適應,不能延長期限,否則溝壑難平,語文教學就會失去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初高中語文教材的銜接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尤其是高一語文教師,很有必要了解初中語文教材的內容。而實際情況是,初中和高中是兩個區(qū)別度較大的學段,它們幾乎各自成為兩個封閉的系統(tǒng)。這樣不僅給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造成了障礙,而且對學生學習語文極為不利。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經常閱讀初中語文教材,熟悉課文內容,爭取在語文課堂中能適時地聯系初中教材中的某篇文章的語言風格、藝術手法等,以期對現階段學習中的重難點進行點撥、啟發(fā)。這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使初高中知識上下貫通、前后聯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欲望。同時熟悉初中語文教材內容,也可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詳略得當、繁簡適宜。
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出現的一些實詞、虛詞,雖然課文注釋中已加以說明,但有的已在初中教材中出現過,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中“微斯人之力不及此”和《荊軻刺秦王》中“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兩句的“微”字,課文中分別解釋為“沒有,用來表示一種否定的假設或條件”,但這一用法與初中教材《岳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微”一樣。如果教師熟悉初中教材,那么在講授這兩課的“微”字時便可一帶而過,這樣就可使學生自然地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從而使初高中知識點自然銜接,教師也省卻了重復講解的麻煩。
三、語法知識點的銜接
黃偉老師的《語文知識教學的更新與重建》[1] (P.37 )指出:“語文知識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主軸和基礎。從近年來的語文教改實踐看,語文教學不是要不要知識的問題,而是教什么知識、怎樣教知識、教知識干什么的問題。只要不把知識教學當作語文教學的唯一內容和唯一目標,只要不是教學那些陳舊的僵化的死知識,語文知識就理應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位置?!倍Z法知識點則是高中語文學習的最大障礙。在初中語文教材中,語法知識不作為重點內容出現,而是作為附錄編寫在單元章節(jié)后面。而《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明確指出:“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這就使得初中語文教學基本上形成了“不考不上”的定勢??上攵Z法知識已經被弱化到了何種程度,正是這一思維定勢使學生的語文學習陷入了深深的斷層區(qū)。這就給高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因為高中語文知識的學習時刻離不開語法知識,例如修改語病、文言文的學習等,離開了語法可以說寸步難行。所以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采取措施及時彌補學生初中學習階段比較薄弱的語法知識,使高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適應高中語文教學要求,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讓學生掌握詞類、短語、句子、句子成分、句子類型,然后正確掌握句子分析法以及單句句子成分和復句結構法――這是句法基礎知識的根。當然,教師在補充這些知識的同時,應遵循一個原則:精練、易懂、實用。中學語法教學的目標不是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語法體系,而是給他們提供一個正確的學習語文的應手的工具。學生只有較好地掌握了詞、短語、句的組合知識,才能在病句修改中和文言文的學習中游刃有余。筆者的做法是在高一教學每篇課文結束后補充一種語法知識,并配上相應的練習加以鞏固與提高,以確保學生后兩年更好地學習語文,并最終愉快而順利地完成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任務。
四、教法學法的銜接
初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學內容的差異和教法學法的差別。在高一的起始階段,語文教師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進入最佳的語文學習狀態(tài)。初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很大差異,因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應因時而變。初中的語文能力的形成過程基本上是“接受型”,所以初中的語文學習方法相對簡單,有許多內容在“讀讀寫寫背背”中即可完成。而高中的語文能力的形成過程是“自覺型”,所以高中的語文學習方法由對基礎知識的積累掌握轉變?yōu)閷φn文的深入細致的閱讀理解、分析鑒賞,強化發(fā)散思維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及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與交叉。學生由初中學段的“學會”,要漸漸適應高中階段的“會學”。這一轉變過程,教師須在起始階段讓學生明白。
在教法上,初中語文教學重感性認識和積累;而高中語文教學更為理性一些,對學生語文鑒賞能力與方法的引導更為關注。教師不會去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而是在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的意境上做文章。課堂上沒有了初中課堂的那種熱鬧氛圍,更多的是一種理性的教學和技能的培養(yǎng)。所以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自己的學段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迅速過渡到高中語文學習的軌道上來,從而使初、高中語文學習較好地銜接起來。這一轉變過程同樣需要教師不懈努力,讓學生及時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總之,初高中的語文教學就像是一場接力賽,接力棒就是“接點”。“接點”找準了,接力賽才能較好地完成。在這樣一個系統(tǒng)完整的背景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必將是一個知識系統(tǒng)完整且具有較高語文素養(yǎng)的人。
【關鍵詞】文言文注釋;教材;編者;教師;學生注釋
作為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輔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掃除文字障礙,疏通文意。除此之外,注釋還能夠起到介紹作者及背景、分析文史資料等功效,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解讀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輔工具。注釋作為文言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彰顯教師文言文的教學效果。本文通過對古詩文文本的注釋研究,探究對中學語文教材古詩文注釋的使用優(yōu)化策略,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豐厚其文化底蘊。
一、文言文注釋的主要作用
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釋是教師教學、學生預習的重要輔工具,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人物背景注釋人物背景注釋注釋選文出處、作者或文章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生平際遇、古詩文作品中的創(chuàng)作緣起、其他人物介紹,還包括歷史背景、社會背景、政治背景等。補充有關作者生平經歷等資料,為學生掌握知人論世等解析文本方法提供相應的資料。
(二)音義語法注釋對文言文選篇中字詞的讀音與釋義作解,一般注釋的是課文殊的讀音,如人名、地名等生僻的字音;還有注釋詞義或句義,主要側重對詞在原文中意思的解釋,尤其是疑難字詞,如通假字、古今字、語氣詞,還有對于詞性、詞類活用與特殊句式的語法注釋、修辭注釋,為師生閱讀理解掃清字詞障礙。
(三)文化常識注釋對古詩文中一些專有名詞進行介紹,這些專有名詞主要包括朝代年號、區(qū)域地名、天文時辰、典故出處、官職稱謂、古代兵器等,多為文字本身蘊含的文化常識,這些文化常識是幫助教師教學和學生理解課文的必備資料。
二、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常見注釋問題
從中學語文的教科書來看,所節(jié)選的文章大多為流傳千古的篇目,其中不僅蘊含著豐厚的古代文化知識,而且有助于學生進行人生思考與感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文言文的閱讀理解向來是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注釋從屬于助讀系統(tǒng),它既能對課文內容進行補充說明,還能連接古今,故注釋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學中不容小覷。但或許是文言文年代久遠,編者沒有充分考慮文言文自身的特點,意見不統(tǒng)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釋也難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處。一般來說,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釋容易存在以下幾類問題:
(一)當注未注當注未注是指對于那些學生容易產生誤解或讀錯之處沒有作注釋,具體表現為字詞不注釋、譯句不譯字、多音字不注音等。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中的“請以戰(zhàn)喻”,教材的注釋是“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但沒有單獨解釋“喻”的意思,可課文的注釋很容易讓人誤解為“比喻”的意思。其實,“喻”在此處是“明白”的意思,這句話完整的解釋應該是“請允許我用打仗來作比方讓你明白(這個道理)”。教師此時還可以將“家喻戶曉”“不言而喻”等成語相結合講解,便能讓學生理解得更透徹。但如果此時不僅有句子的注釋,還有字詞的注釋,我們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和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上冊的《赤壁賦》中有一句“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課文注釋是“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兩個版本的教材都對句中“曾”字沒有單獨注音。在教學中,教師對“曾”字有讀“zēng”的,有讀“céng”的,讀音不同,解釋自然會有分歧?!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有注:曾,念“zēng”。①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②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可以譯為“連……都……”《列子湯問》:“曾不若孀妻弱子?!蹦頲éng。①曾經。②通“層”,重疊。所以,句中的“曾”字應補充注音“zēng”,并最好附帶注釋: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可以譯為“連……都……”。
(二)注釋的不準確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但部編版的初中教材已沒有這首詩歌。人教版的課本對于詩中“草木長”的注釋為“【草木長(zhǎng)】草木從生”,這里的“長”是生長的意思。但是我們這個完整的句子是“道狹草木長”,我們不難發(fā)現“長”與“狹”相對應,都是形容詞,“道狹”與“草木長”是對比,所以此處的注音應為“cháng”。由于我國人數眾多,地域廣泛,在幾千年的漢字使用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出現了一字多義或一義多字的復雜情況,主要表現為通假字、古今異詞等。同一個詞在不同時代用不同的字形來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者叫“古字”,在后者叫“今字”。①這是古今字,而通假字卻又不同。凡詞都有專為記錄它而造的字,這就是本字。在古代文獻上,書寫時不寫本字而寫其他同音或近音字,叫做通假。②因注釋用語不統(tǒng)一,老師和學生經常無法分清通假字和古今字。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現的“反”字,必修一《荊軻刺秦王》中有“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注釋為“反,通‘返’”,這是通假字。而必修五《逍遙游》中“適莽蒼者,三餐而反”的注釋為“[反]返回,后作‘返’”,這里是古今字。還有必修二《離騷》中的“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課文注釋為“反,返回”,這便看不出是古今字還是通假字。上述三個“反”字都是“返回”之義,但注釋術語有差異,所以教材理應統(tǒng)一并規(guī)范注解。
三、文言文注釋的優(yōu)化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曾提到:“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獨立研讀文本,并聯系學習過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提高閱讀古代作品的能力?!雹劾斫庠~義是讀懂詩歌、文章的前提,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釋是教師教學、學生預習的重要輔工具,但只有準確并規(guī)范的注釋才能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所以,我們需要從三個方面來克服教材中的注釋問題,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一)編者首先,要會取舍。語文教材最大特點是教學性,它適用的對象是教師和學生,故課本上的文言文注釋和一般的古籍中所注有所差別,而對于那些具有爭議的注解,教材應當選取學術界較為認可的注釋。而且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釋為了照顧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需要,在語言表達上不會表述得太過深奧。其次,要統(tǒng)一意見。編者在給教材作注解時應多關注容易引起分歧、誤解的字詞,這樣的字詞句定要作注,并且需要統(tǒng)一注釋內容和格式,否則會引起混亂,不便于教師教學,也不利于學生學習。最后,全面了解中學生的文言知識水平。教材編輯者在編輯教材的時候不可閉門造車,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教材編輯者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來了解,挑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學校進行問卷調查,可讓中學一線教師來配合完成調查任務,確保不忽視學生文言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