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程思政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課程整合問題對策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相結合就是以數學知識作為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數學課程的教學中去。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能有效地互補優(yōu)勢,提高教學效益,因而得到迅速而廣泛的運用。但是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采取相應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目標定為不準,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最終目的是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優(yōu)化數學教學,實現數學教學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為了突出體現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而不顧是否有利于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將各類文字、圖像、動畫、聲音、影片等一股腦地加進去,結果導致教學內容主次不分,教學目標不明確。如,有位教師為了上好“采松果(兩位數加一位數)”課,精心制作了一幅細致的動畫——“動物園的一角”,把教學融入到游戲中,并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充分運用上面所說的各種信息資源,又是動畫、又是聲音、又是圖像。上課時,學生發(fā)現連連:“我發(fā)現小河水在不停的流動”,“小河里還有魚兒游”,“小雞的頭一動一動,它們是在啄米還是在啄蟲子”……課堂氣氛異常激烈,但一堂課下來連聽課老師都搞不清這節(jié)課主要講了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
2、忽略學科特點,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數學學科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學會應用,學會創(chuàng)新。但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教學是推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學技術改革的“全權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術”就不是好課,用了“信息技術”就是全優(yōu)課,因而導致許多老師盲目地,不切實際地,花大力氣把工作重點放在課件的制作上,而放棄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數學學科特點。如,有位教師上“角的度量”,課前把“角的度量”的有關知識精心的制作在網頁中,上課時基本照網頁設計,單純的介紹了有關角的度量的理論知識,而沒有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怎樣用量角器真正去量一個角的大小,課后有許多學生不能正確進行角的度量,因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3、教學設計不當,影響學生思維的拓展。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中存在著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轉換,有經驗的老師總會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想像、理解,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許多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時,卻大大減少了學生這種“思考——發(fā)現”過程,教師變成了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操作者,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設計整個課件的結構和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學生按預先設定的模式,進行學習,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入思考,只能順應教師的思維方式簡單作答,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灌輸式”教學,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提公因式法”概念的教學,有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1)多媒體顯示公式:ma+mb+mc=m(a+b+c),并出示問題“等式的哪邊是要分解的多項式?它的各項含有的公共因式是什么?”(2)多媒體顯示公因式概念。(3)教師歸納并用多媒體顯示“提公因式法”的概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課件設計的模式,機械地學習。
4、課件制作粗糙,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
有些數學課件制作過程過于簡單,只是幾張簡單的幻燈片,缺乏交互性,上課時學生當“觀眾”,只能被動觀看,教師當“導演”,只能按順序播放;有些則過于復雜,其課件往往是畫面背景雜亂,并且使用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導致學生上課時,一味看課件中的圖案和動畫效果,而不關心教師的講解和畫面上的知識點,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
5、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不強,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
有些教師上課時用的課件、網頁不是自己親自做的,對課堂上出現的突發(fā)性的技術問題無法處理,如,局域電子教室學生機突然黑屏,教師就無計可施,只好“助教”上陣;有些學生打字速度慢,電子郵件不會發(fā),這些均會造成課堂教學組織不嚴密,張弛度把握不好,影響教學效果。
二、采取的對策
我們提倡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說可以無目的、隨意地整合,解決整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我認為教師應該首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1、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在數學課程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賓奪主。
信息技術集多種傳播媒介于一體,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人機交談的信息環(huán)境。但是信息技術無論多么優(yōu)越,都應是為了教學服務,即一堂課中學生應永遠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者,信息技術只能是起輔助教學的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如,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較之屏幕更具親和力,適當的板書,板畫可以給學生一個短暫思考、回味、休息的時間。
這里是三位教師對“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設計:
A教師教“圓的認識”時,把教學內容按照預設方案悉數設計在課件中,在頻頻點擊下,按照“既定方針”完成了教學任務。最后,黑板上一片空白,沒有任何板書,因為這些都已經在課件中“閃亮登場”了。
B教師教“圓的認識”時,課件與板書雙管齊下,“該出手時才出手”,最后黑板上教師的板書整齊、清楚、明白。
C教師教“圓的認識”時,也把課件與板書“聯姻”,不同的是教師的板書亂七八糟,最后在學生“不舒服要求整理”的“抗議”下,“麻煩”學生動一番腦筋,重新整理,“刷新”記錄。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課堂教學,應該在教師的主導下,各種教學方法互相協調,相互促進,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才能真正得以發(fā)揮,因而信息技術的運用應遵循適時,適用,適度的原則,即應在某些需要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題中,在恰當的時候,適當地運用信息技術,而不能濫用,絕不能喧賓奪主,取代數學教學。上面三位教師:A教師不管什么,都用課件當作萬能工具。B教師雖然在運用課件的同時,注意了與板書結合,但是教師又包辦了一切。C教師對課件適而用之,把課件看作點化的工具,同時適當的運用板書,板書故意寫的亂七八糟,讓學生去整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2、圍繞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目標制作教學課件,優(yōu)化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應該實現這樣的目標:在數學課程的教學時間里實際整合,既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優(yōu)化數學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又借助數學載體學習并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數學學習問題。因而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的整合,要打破常規(guī)教學中,學科界線,不僅要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圍繞學習主題,適當綜合各方面的知識,豐富數學學習的內涵,建立起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平臺。同時還要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數學學習問題,達到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
知識的整合不是知識的雜燴與羅列棵,教師在備課時,要圍繞學習主題展開,篩選信息,巧妙安排,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給學生有利于完成學習目標的方法和資源,優(yōu)化教學設計。如,“勾股定理”的導入教學,可以先讓學生在校園資源庫進行本課的自學,學生可以通過對“勾股定理”的知識的來源、證明方法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提出不同問題,引入教學。這個導入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網絡資源學習有關“勾股定理”的知識,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收集、運用、歸納、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養(yǎng),有效地優(yōu)化了教學設計,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3、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師和學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養(yǎng)。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師生是共同的學習伙伴。針對部分教師及學生計算機知識相對貧乏的問題,首先,教師自身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比如必須學會用信息數據來處理各種教育信息、能運用CMC環(huán)境下的各種傳播或交流工具、會使用必要的軟件制作工具、能用先進的工具軟件設計或集成各種教學信息資源,等等。此外,處于信息時代的教師還必須具備現代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惟有現代教育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相融合,才能實現教學的優(yōu)化。其次,要學生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努力學習信息技術,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變化,學會使用與學習和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件,并能熟練操作計算機進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過程中,我們應該對它有一個全面的、清醒的認識,并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進行實踐與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總能“守得云開見明月”。
參考文獻:
[1]鐘志賢,《深呼吸:素質教育進行時》,教育出版社
論文關鍵詞:誠信;政治;教育
一、高中生誠信現狀及表現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學生的誠信或道德問題,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專家學者甚至政府官員,當然學生本身、家長以及教師對這個問題也都尤為關注,由此凸顯出學生誠信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人們對學生誠信或道德問題的關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業(yè)中的誠信問題。在目前的教育體制和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高考的壓力迫使學生不得不注重對學習成績的追求。學生的學習成績與自身的各項利益都有著緊密關聯。成績好的學生能夠從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得到比較積極的評價或反饋;而成績不好的學生所得到的評價或反饋中則以消極的居多。這些也迫使學生不得不重視自己的學習成績,也促使他們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好的成績,從而能夠得到更多正向的評價或反饋。一些學生平時不好好學習,每到作業(yè)和考試的時候只有試圖去抄襲別人的答案;尤其是在比較重要的考試時,作弊現象可謂是屢禁不止,一些學生為了得到較好的成績,采取夾帶、偷看、收買別人的答案甚至偷盜試卷等不誠實的手段這不僅會影響到他們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還會妨礙整個青少年群體的健康發(fā)展。
(二)日常行為中的誠信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所表現出來的誠信與否,也逐步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很多學生認為只要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能夠做到誠信就可以了,但事實恰好與此相反,要想提高自己的誠信水平,需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時還要持之以恒。“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只有從一些看似“小”的事情上做到誠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誠信水平。但在實際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這一點,比如亂闖紅燈、隨地吐痰等。除此之外,學生在經濟、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表現也不盡人意。不少學生為了獲取較多的零用錢,不惜欺騙自己的父母,甚至老師和同學。在人際關系上,主要是同學彼此之間不很信任,不愿意說真話。學業(yè)誠信確實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誠信也不容忽視,因為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人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讓人在德智體等各個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三)思想品德中的誠信問題。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年輕一代要在揚棄的基礎上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觀。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下,強調培養(yǎng)學生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誠實守信、樂于助人、敢于奉獻的精神和作風仍然必不可少。如今,不少中小學生都不完全具備或養(yǎng)成上述優(yōu)秀的品質。在學校,鋪張浪費的現象比比皆是。至于艱苦樸素的作風,更是很少學生能夠養(yǎng)成了。
二、高中生誠信問題存在的原因
1、高中生自身的特點。高中生一般處于16-19的年齡階段,正在向成熟的青年期邁進,因而思想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他們朝氣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接觸的社會面不斷拓寬,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越來越多,對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很感興趣,心理上呈現一種社會化趨勢。同時又受自身學識和社會閱歷所限,缺乏社會生活經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之中,思想容易走向片面和極端化,感情容易沖動,如果不能用正確的認識去指導自己的行動,也可能因一時的沖動而導致盲目的不理智的行為,因而需要及時的引導。
2、思想政治課教學對誠信教育重視不夠。教師在誠信道德教育中居于主導地位,責任重大。由于升學率的壓力和主觀認識上的偏差,很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對思想政治課的文化功能情有獨鐘,而忽視誠信教育,特別是自從高考3+x改革后,政史地三科綜合,思想政治課的地位有所下降,家長、學校、學生本人都越來越不重視思想政治課,這使得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積極性大大受挫,他們很少再去研究德育工作的效率,而更關心的是本學科在高考中名次、成績。這種認識上的錯位其結果必然損壞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工作乃至整個學校德育的運轉。
三、高中思想政治課強化誠信教育的主要對策
1、挖掘教材中有關誠信教育的內容,強化誠信教育。教材是學習誠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實誠信教育的基礎。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中心任務就是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依托,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國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學文化知識在教育行為中的表現,它包括了教師教育過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師與學生開展誠信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基本知識源,可以說,教材是教育過程的核心組成部分。
2、高中政治課教師從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誠信道德素質。首先,教師要用自己的誠信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其次,教師要樹立學生是誠信教育主體的觀念。再次,教師要講究教學藝術,提高誠信教育的效果。最后、教師與學生在合作交往中平等交流。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問題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有不少學者對于模式的創(chuàng)新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并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如開放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等,這些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提高了教學效果,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輕理論、重表象等種種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是沒有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與靈魂,是主要方面,教學形式和手段則是次要方面,無論如何變化都要以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為主。如果不能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例如,課堂上講笑話或播放視頻,如果教師能把握一定的度,采用這些形式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也能使教學內容更直觀生動,但是,如果一味地濫用這些形式,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故事或笑話連篇以博得學生的注意,或大段時間播放長篇視頻,有的教師的故事、笑話或視頻與教學內容相關性不大、針對性不強或過多,就可能會沖淡教學內容的主題,看起來課堂上笑場不斷,非常熱鬧,但久而久之反而會讓學生生厭,或者是一堂課下來還無從抓住教學中心內容,出現心理學上的后攝抑制負效應,這樣會使這些教學手段適得其反,達不到預定的教學目的。各種教學形式無論如何花樣翻新都應當以教學內容為中心,如故事或笑話應當圍繞教學內容而安排設計,而不僅僅是讓學生一笑了之,而應當讓學生從中有所感悟或被引入教學的主題進而深化對主題的理解,多媒體視頻的選取應當短小精悍,針對性強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這樣才可能真正地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反之,過長或過多的視頻內容不僅容易使人分心,還無法使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最終會失敗。關于內容和形式關系上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輕視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論教學具有引人深入思考的特點,成功的理論教學會讓學生受益終生。有的教師輕視基本概念、原理這些理論基礎中重要的內容,片面地強調案例教學的作用,認為只有案例教學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幾乎拋棄了理論教學,代之以案例教學。沒有一定的理論儲備,任何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將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學生連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未厘清,缺乏對理論的透徹學習,那么,案例教學中學生就缺乏深入分析的理論武器,這對案例教學是有害無益的。在開放式學習和案例討論學習等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才有可能將分析推進到一定的邏輯深度,否則雖然引用的案例引人入勝,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引起學生關注的是案例本身,學生參與時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而就事論事,而無法真正理解案例中包含的重要哲理,無法實現知識的遷移,更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也達不到教學目的。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必須為促進教學內容的掌握服務,否則就會流于形式,也就失去了教學改革的意義。
二、“放”與“收”的關系
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單向輸出模式,不斷地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潛能,開拓他們的思維,改變原有的單一的思維模式,變集中思維為發(fā)散思維,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培養(yǎng)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維。批判思維是創(chuàng)新的先導,如開放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講解教學內容,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接收教師傳遞的信息為主動搜集和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并對搜集到的各種素材進行綜合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講解,學生會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案例討論教學則讓學生們展開頭腦風暴,針對某個案例集體討論,各抒己見,各種思想的碰撞、交匯與融合促進了他們對于案例及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這種教學模式上的“放”無疑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但是我們也應當注意到這其中也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多元化趨勢,文化沖突不斷,敵對勢力對我“西化”“分化”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些都容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干擾,加之由于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價值觀的偏差等原因,部分學生可能會在認識上走入誤區(qū),出現一些偏激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作為以為指導思想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應當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這時教師應當對學生的錯誤思想采用適當地方式和方法加以正確地引導,而不應當縱容錯誤思想的滋長和蔓延。要做到“放”中有“收”,盡可能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讓他們擁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為之奮斗的崇高精神。
三、主體與主導的關系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又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師生配合,教學相長這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的好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否取得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制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任務,組織教學過程,傳播理論,為學生答疑解惑等幾個方面。但當前一些高校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進行積極的引導和精心指導,采取了“放羊”的做法,如案例分析討論課上讓學生討論發(fā)言后教師沒有進行總結或點評,指出發(fā)言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甚至是錯誤觀點,這樣會削弱討論課的實效,精彩的點評能對討論課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既能體現教師主導作用,也能激發(fā)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處理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問題上容易出現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教師“一包到底”的現象,即從主題確立、計劃制定、活動開展、實踐總結、成果匯報,都由教師主持進行,沒有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的角色定位,這種問題在實踐教學中尤為突出,這種教師大包大攬的作法會導致學生學習主體的能動性無法充分地發(fā)揮出來。一項關于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的主體性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很好發(fā)揮,體現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做法還沒有得到大學生的普遍認可;大學生參與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還不強,與大學生主體性發(fā)展需要相適應的主體能力還不完全具備。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就應當激發(fā)學生“參與”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給全體學生足夠的思維和練習時間,學生才能真正有可能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要運用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參與,讓學生享受當學習的主人的樂趣,享受探求知識的樂趣。其次要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學生的思考過程,只有引發(fā)學生思考的活動才能稱為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到學校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真正的學校應該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因此要啟發(fā)引導學生在參與教學過程中主動地探討索取知識,獲得成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上,一方面既要扮演好主導者的角色,精心安排教學內容與形式,與學生展開互動,積極合理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來,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一定的思維和活動空間,使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基本理論、基本原理進行深入學習與理解并能在實踐中具體地靈活地加以運用,使理論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逐步地滲透到他們的頭腦中去。
綜上所述,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放”與“收”的關系以及教學中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這就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蛾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2005)中規(guī)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要不斷提高理論素養(yǎng),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做堅定的者,做教書育人的表率,做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作為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自覺地不斷學習與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教學藝術修養(yǎng)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理論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才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教育功能,才能做好理論的傳播者,大學生的引路人和指導者。
參考文獻:
[1]朱寶榮.應用心理學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