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區(qū)域女性服裝文化狀況及保護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陸生 劉運娟 作者單位: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系
一個區(qū)域的服飾文化可以從側面反映出該區(qū)域的整體文化,而文化又是經濟、政治等因素的綜合反映,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必定可以帶動經濟政治的繁榮與發(fā)展,海西女性服飾文化具有多樣和復雜的特征,是海西地區(qū)整體文化的一個縮影。隨著海西經濟區(qū)的建設發(fā)展,尤其是這一地域與臺灣有著特殊的地理與文化關系,對增強海峽兩岸文化認同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其地域傳統文化。在服飾文化研究方面,對畬族、惠安、客家服飾研究已經形成了較豐富的研究成果,對其形制、色彩、工藝、裝飾等方面進行了較全面的論述,但這些研究大都從服裝學科、藝術學角度對服飾外在表現進行探討,缺乏對其文化傳承與保護方面的研究。本研究首次將整個海西地區(qū)作為一個整體,探討其區(qū)域文化背景下的服飾文化的現狀與保護,希望為整個海西地區(qū)的服飾文化傳承盡綿薄之力。
1海西女性服飾概況
海西是一個比較廣的區(qū)域概念,不僅僅指福建,它還涵蓋了臺灣海峽西岸,包括了浙江南部、廣東北部、江西部分地區(qū)。海西地區(qū)民族民系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屬閩南、客家民系和畬族,它們共同構筑了海西地區(qū)復雜而多樣的文化特征,海西女性服飾文化主要以此三者為研究對象。
1.1閩南女性服飾概況
閩南女性傳統服飾帶有典型的海洋文化烙印,服裝款式、圖案和色彩與環(huán)境自然和諧,融民間性、地方性、民族性為一體。近代以前閩南服飾,女性均為衫裙或衫褲,上下分開,上裝被稱為“大裾衫”,下裝中的裙又有多種形式,有布裙、綢裙、百褶裙等[1]。在款式和材質上閩南人得益于生活在魚米之鄉(xiāng)的優(yōu)勢,服飾用料都較好,以絲綢為主,且服飾的裝飾性較強,金屬鈕扣和繡花滾邊的使用大大增強了服飾的美觀效果。閩南年輕女性的服飾顏色變化多端、不拘一格,年老女性則較為單調,多為黑、藍、褐三色。肚兜和云肩也是閩南女性服飾的重要特色。在閩南女性服飾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惠安女服飾,“封建頭,民主肚,節(jié)約衣,浪費褲”成為惠安女服飾特征的真實寫照。
1.2客家女性服飾概況
勤勞、儉樸、吃苦這三大特點是客家婦女精神內涵的最有力概括,與之相對應的客家婦女服飾的總體風格為簡潔、舒適、大方、純樸、耐穿??图覌D女的上裝主要是大襟衫[2],在臺灣被稱為藍衫,這種大襟衫不分年齡,無論老少都可穿用,受中原保守思想的影響,大襟衫的穿著以遮住臀部為宜,有“行不露臀,坐不露股”之說??图覌D女的下裝則為大襠褲。在材質上,客家婦女多穿用棉或葛麻制成的家機布縫制而成的衣物,此種材質的衣物結實耐用??图曳椀念伾^少,常服基本保持本色,一般為黑、灰、藍、白四種[2],且裝飾較少,就連客家婦女的常服也只是在衣襟處加幾個緄邊兒,這也符合客家人樸素自然的風格。
1.3畬族女性服飾概況
海西地域畬族女性服飾呈現較強的地域特征,樣式也較多,僅福建閩東地區(qū)的福鼎、福安、霞浦、羅源一帶的畬族女性服飾就大相徑庭。雖然如此,畬族女性服飾還是具有其共性,即上衣布滿刺繡圖案[3]。畬族女性服裝被稱為“鳳凰裝”,基本形制可概括為衣多為黑色,衣領、衣襟、袖口邊繡有彩色花紋圖案且鑲花邊,在衣裳和圍裙上刺繡各種花鳥和幾何紋樣,構成特殊風格的圖案。在材質上,麻布和棉布成為主要用布。
2海西女性服飾文化現狀與保護
2.1海西女性服飾的現狀
海西地區(qū)女性服飾的形成是海西地區(qū)長期經濟和文化相互交融作用的結果。[4]客家人和閩南人都是南遷的漢族,由于遷徙的時代和定居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才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系。它們是海西地區(qū)歷史形態(tài)的延續(xù)和積淀。它們代表了海西地區(qū)獨特的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很好地體現了海西地區(qū)文化的多元性特征。筆者通過田野調查了解海西女性服飾的現狀,田野調查區(qū)域包括福建長汀的羊牯、四都、河田,惠安的崇武、山霞、小祚、東橋,漳浦的赤嶺、湖西等鄉(xiāng)鎮(zhèn)。經過調研總結如下:一是傳統女性服飾基本消失殆盡。在長汀三鎮(zhèn),百分之八十的20到30歲的客家人表示從出生至今未見過真正的客家女性服飾,只有極少部分的高齡婦女擁有客家服飾,但幾乎不穿用,或者壽衣還保留傳統服飾形制;漳浦的兩個畬族鄉(xiāng)的畬族女性日常穿戴民族服飾的情況也已經完全消失,除了在重大節(jié)日,如三月三歌會,其他時日都很少穿戴。
據被調查者稱即便是重大節(jié)日穿著的民族服飾也不是沿襲正宗的“鳳凰裝”,而是改良版的畬族服飾;相比之下,惠安女性服飾文化的情況會比客家和畬族樂觀一點,在惠安的小祚、崇武等鎮(zhèn)時常還可看到一些穿著惠安女服飾的女性,不過穿著者的年齡層次偏大,一般都是在三十五歲以上。有人預測,再過十五年惠安女服飾也會和現在的客家服飾、畬族服飾一樣難得一見。二是當地人不理解傳統服飾的內涵,缺乏對民族服飾的認同感。很多海西女性都不能坦然地穿著民族服飾外出,此現象在年輕女性中尤為顯著,她們認為穿著海西女性服飾是落后、封建的象征,對海西女性服飾文化不夠自信。三是海西地區(qū)傳統服飾制作工藝瀕臨失傳。除了在惠安的小祚、崇武等地還有少量惠安女服飾的民間作坊之外,其他的民族地區(qū)已經沒有專門制作其民族服飾的地方,且會做老式民族服裝的裁縫師傅也很少(都是60歲以上的老師傅),海西女性服飾的制作后繼乏人。
2.2海西女性服飾文化危機的成因
上述海西女性服飾文化的現狀反映了一種發(fā)展態(tài)勢,包括惠安女、客家、畬族在內的所有海西女性服飾文化正在弱化,甚至消失。在大力推進海西經濟建設的同時不得不面對海西女性服飾文化的危機這一現實,那么,是什么使富有海西特色的女性服飾文化面臨如此窘境?最重要的原因是現今社會經濟生活的不斷發(fā)展,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交流頻繁,這些都在不斷地影響和改變作為海西女性服飾文化主體的客家、惠安、畬族女性的審美心理和生活方式。加上人們對傳統服飾文化的內涵不了解,這些都使作為文化主體的民族群體對自己的文化產生了疏離,甚至產生了對其民族文化的不認同感。第二,地方政府對服飾文化的的關注、宣傳和保護不到位。地方政府在針對這些民族服飾文化問題時,更多的是關注其經濟效益而忽略它的社會效益,以至于這些服飾文化被商品化,被表淺化,使服飾文化被“打造”得不古不今,如在很多地方可以見到的伴餐的民族服飾。加上地方政府在服飾文化上的財物投入偏少,以至于服飾文化保護經費缺乏。第三,海西女性服飾文化的傳承機制脆弱,許多民族古老管理機構已自然消失[5],傳統服裝的裁縫師傅很少且年齡偏大,傳統服裝的用料,輔料也很難買到。
2.3海西女性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措施
首先,應該讓公眾特別是作為服飾文化主體的民族群體充分理解其民族服飾文化的真正內涵,正確地認識其服飾文化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加大宣傳海西女性服飾文化的力度,使海西女性認識到其服飾文化的重要作用,增強海西女性對服飾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要發(fā)揮地方政府行為在保護服飾文化方面的作用。政府除了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保護海西女性服飾文化外,還應該在經費上也給予更多的支持。在地方政府財力物力的支持下,可以建設專門保護服飾文化的博物館(有條件的還可以建設網上博物館),多渠道、多方位地收集和保護與海西女性服飾文化相關資源。
再次,在服飾文化上要加強立法保護。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發(fā)現目前我國還未有一部法律法規(guī)對服飾文化這一領域有專門的保護條列,只有少數法律法規(guī)有涉及一些服飾領域的問題,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中有針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的保護,但條列規(guī)定的不具體,保護范圍也不明確,《條列》在服飾文化保護這一領域還有待完善。其它的如《著作權法》、《專利法》等法律法規(guī)對服飾文化的適用性相比于《條列》就更弱了。因此,對海西乃至全國服飾文化保護的立法乃是當務之急。
最后,要加強對年輕一代的教育引導,使弘揚海西女性服飾文化工作后繼有人。現有掌握海西女性服飾制作工藝的藝人已偏向高齡化,只有培養(yǎng)新一代的接班人,海西女性服飾才有出路。例如,在海西地區(qū)的高等院校的服裝等相關專業(yè)開設海西女性服飾文化課程,在保留服飾文化精髓的同時,又鼓勵在校學生踴躍探索、積極創(chuàng)新,這樣既可以使傳統工藝后繼有人,又可以打造具有海西特色的服裝院校,最關鍵的是可以使海西服飾順應時展,經久不衰。
3總結
海西女性服飾文化是一個精神符號,是海西地域特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失去它,海西失去的就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海西女性服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對弘揚民族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