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怎樣寫記敘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首先,要學會選擇細節(jié)。
有些同學寫人記事,幾句話就寫完了。顯然,再好的事情,只有一些大而空的敘述,也不會感人。必須學會圍繞中心選擇典型的細節(jié)。
事實上,古今中外,一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打動讀者,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是重要原因之一。但這一點,學生們往往會忽略。有的同學在記一次勞動中把勞動的起因,全部過程,結果都寫清楚了,但勞動中遇到了什么具體困難,怎樣解決的,思想上有無矛盾斗爭均未涉及,整篇文章沒有一個活生生的細節(jié),平淡無奇。而另一個同學的作文并沒有展現(xiàn)勞動的全過程但重點抓住了勞動中的一些細節(jié)進行描寫刻畫,效果較好。其文中有這樣的描寫:“我們正挖得起勁時,忽然一塊大石頭難住了我們,某某同學把石頭四周的土挖了一大層,滿以為很快就把它掀開,一掀,它居然紋絲不動,幾個男生和我一同上前圍著左掀、右推、前搬、后搖,連吃奶的力氣都用盡了,可它就像生了根,搖都沒搖一下,大家手都軟了,你看我,我看你……”這里把勞動中對付一塊大石頭的情景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使人感到很具體。不過,要寫好細節(jié),平時就要留心觀察,寫作時要仔細回憶既能表現(xiàn)中心又能打動讀者的那些細枝末節(jié)。
其次,要用確切的語言代替抽象的語言,換句話說就是要多問幾個到底怎么樣。
作文時指代要明確,少用概括性的詞語。如“她的臉很臟”,“臟”有很多種情況,較抽象。若用“她的臉上涂滿了煤炭灰”,就確切多了。再如“放在桌上的燈”,“這植物比其它植物高”,就沒有“放在桌上的日光燈”和“乳草高高聳立在西紅柿的頭上”確切。還比如有個句子:“由于久雨,鄉(xiāng)間小路很稀。”這里的“很稀”就籠統(tǒng)而不具體。我們不妨把這個“很稀”具體地寫出來:“到處是黑黃的泥漿,牛腳踩出的坑洞積滿了水。小朋友走在路上,很少有不摔得滿身都是泥漿的;即使有僥幸沒有摔跤的,那雙鞋和那條褲子也必然沒有了剛穿出門的樣子,而是糊滿了稀泥?!?。通過具體情景的描繪,讀者的印象就深多了。
第三、調動全部感官系統(tǒng),文章就能寫得更具體、更生動。
關鍵詞: 記敘文 敘事 寫人 故事 人物
所謂記敘文,就是記人或敘事的文章,把生活中讓人或歡笑或落淚的凡人小事,以及想象中的傳奇故事演繹為以情動人的精彩華意。
一、寫事要是這個事,寫人更要像那個人
記人和敘事,人物形象的刻畫必須以事情為依托,事情的過程又得靠人物實現(xiàn)。
記敘文的本質特點是故事性,記敘文是用來講故事的。記敘文寫的就要是這個事,寫人更要寫得像那個人,那個人是故事中活生生的那一個。記敘文寫作,關鍵是由故事營造和人物塑造決定的。這是記敘文首要解決的問題。但很多同學沒有滲透其中的道理,將記敘文中的事與人寫得不完整,文章缺少故事,人物單薄,無法達到想要的效果。比如一學生習作《我的父親》原文和修改升格片段。
原文語段:因要出黑板報,所以放學后留下來。我打電話回去,卻沒有人接。打爸爸的手機,也不接。不過我想爸媽看到我沒有回家就知道了我留在了學校,也沒有去多在意什么。
當我正努力快速地在黑板上寫著的時候,我媽來找我了,她告訴我爸爸工作的時候手受傷了,傷口很深,流了很多血。他不放心我,催促著我媽來找我,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心里特別難受而又特別溫暖,仿佛看見了那個等待我回家的人。
升格語段:因要出黑板報,放學后留下來了。天晚了,下起了雪,當我正努力完成最后的任務時,媽媽來找我了,她說爸爸工作時手受傷了,傷口很深,流了很多血。他不放心我,催促著我媽來找我,這會兒還在家門口等我回去呢。雪正越下越大……雪花紛飛中,路燈的朦朧光下,父親在家門口不停地徘徊著,他不時看看手腕上的手表,嘴里還好像念念有詞,見我們走近,父親大步跑來說:“總算回來了,再不回來,我都要去找你們娘倆了。下回不要這么磨蹭,讓人等得心焦……”
我靜靜地端詳著父親,他臉上寫滿了喜悅,好像已經驅走了傷口的疼痛,融化了正越飄越大的雪花……
技巧:記敘文寫的就要是這個“事”。記敘文中怎樣記敘好一件事情呢?首先要學會沒事找事,選擇和主旨有關的、自己熟知的、可以寫好的事。生活里總有故事,故事可以平凡,因為平凡孕育偉大。故事也可以不平凡,因為不平凡體現(xiàn)獨特,但要注意的是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段選取父親擔心“我”,讓媽媽接“我”并等“我”回家的事,意在凸顯“父愛”主題。其次要有所事事,把事寫好。不可泛泛而談,空空而論,以免沖淡記敘文文體特質,更不要根本沒事,文體落空,我們要就事寫事,寫事成事。本片段寫了“我”,父親,母親三個人,用母親的言行襯托父親,寫細寫活了父親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再加上環(huán)境的烘托、映襯,用環(huán)境點染人物的心情,點染人物的形象,點染故事氛圍,點染故事的性質,用環(huán)境使父親形象躍然紙上,父愛主題感人深化。
二、讓記敘文的人物立體可觀,形象可感
寫記敘人離不開寫人,寫人要讓人站立起來,鮮活起來,寫得有血有肉,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是“事中人”這個對象的具體行為,是人具體行為的形象呈現(xiàn)。所以要寫好事,就要先寫好人,怎樣寫好人呢?首先要描繪人物自身的肖像、神態(tài);其次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使人物塑造更立體;最后必須運用修辭來勾勒人物個性。當然還可通過他人、他物襯托,彰顯事中人。這樣人物才能由平面走向立體、由立體走向深刻,故事才能符合邏輯,情理亦能變得透徹。
欣賞優(yōu)秀片段《拒絕平庸》:閑來無事,先生應幾個親友的請求,開了個小小的作文輔導班。本來先生只打算收幾個學生的,可不知誰走了風聲,這個好友那個親戚,一來便是一打。先生推辭不得,像退休前一樣忙活。我常住先生家,便問先生:“您不累,先生。”先生苦笑:“怎么不累啊,這么多人?!鞭D而又一笑,“罷了,罷了,在為這些孩子燃燒我這老蠟燭吧!”我哈哈大笑,心中感到絲絲溫暖,本來可以釣魚,打麻將的先生,不甘于平庸的生活,用心在準備每一份材料,我脫口而出:“先生好偉大啊!”先生也笑了:“去去去,少拍馬屁。”
技巧點撥:想要寫好記敘文中的人物,關鍵在于細化、慢化寫人。兩個片段都要注意從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情緒等各方面細節(jié)化,慢鏡頭地刻畫人物,人物語言貼近生活,幽默風趣。無論是敘述交代先生生活狀態(tài),還是與先生的溝通交流,無一不神行畢現(xiàn),如立紙上。
關鍵詞:指導;小學;作文;結構;語言;修改
筆者認為,中年級作文能力及興趣的培養(yǎng),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文章結構
起始階段寫作的題材一般以記敘文居多,而記敘文中,最基礎的是順敘這類作文。因此,在寫作前,應教給學生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這樣,學生的在下筆的時候,就知道該怎樣去寫和寫什么。以記敘文為例,首先應該交代時間、地點、作文中需要交代的人物和事情。接下來就要介紹事情的經過,或簡或繁,或詳或略,當把事情的經過交代清楚了,最后要告訴讀者事情的結果。這就是記敘文的基本結構。在小學生初學寫作時,教給學生這些必備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學生寫作文時,就知道如何著手了去寫了。
二、段落層次
學生了解了寫作的內容和先后順序之后,接下來就應該教給學生寫作中的段落和層次了。在初學寫作時,主要是記敘文的寫作,一般有三個段落,第一段簡要介紹基本的信息,就是關于時間、地點、人物等方面內容的介紹,要簡單扼要,不宜過長。這部分內容介紹完之后,另起一段,也就是文章的第二段。這段是文章的重點,需要詳細的介紹事情的經過,包括起因、怎樣發(fā)生的等等。這一段的內容多,所以,寫作的時候特別需要條理和層次。寫作時,應教給學生寫作的順序,也就是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如果學生能將事情的發(fā)生經過基本敘述清楚了,那么這部分內容應該沒有什么問題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既是事情結果的交代,也是對全文的一個總結,可以簡要敘述事情的結果,在結果之后,可用一兩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從這件事情中獲得的感悟等。這樣,文章三大段的結構模式就基本清楚了,學生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寫作要點,當然,在寫作中還會出現(xiàn)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如段落的格式、層次的順序等,需要教師在作文時及時予以指導。
三、語言文字
語言的組織,也是初學作文時需要指導的一個方面。在低年級我們已經訓練過句子及簡單的段落,但沒有提及真正的作文格式,到中年級的時候,作文概念的提出,意味著作文到了正式寫作的階段,也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時,可先讓學生口頭敘述事情發(fā)生的經過,然后把敘述的經過寫下來,怎樣敘述就怎樣寫,把口頭的內容變成書面的文字,這樣,語序就不容易混亂了。但在具體的寫作中,會出現(xiàn)語病等問題,教師應適時予以修改。
四、標點符號
作文是用來表情達意的,而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能更準確的表達作者的情感。所以,標點符號的使用,也是初學作文時訓練的內容之一。教師在作文指導時應將這部分內容列入指導內容,這樣學生在作文時就不容易用錯標點了。
五、反復修改
作文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修改。都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文章不厭其改,應該是有道理的。在小學中年級初學作文的過程中,作文的修改更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年級作文的修改不僅僅是成型作文的修改,更重要的是底稿的修改。中年級作文的習慣會對整個小學階段的作文產生重要的影響,甚至影響中學階段乃至整個一生的寫作,因此,教師培養(yǎng)學生好的作文習慣意義深遠。
中年級學生的作文底稿,修改起來是費神又費力的。需要教師逐字逐句的修改,錯別字的修改、標點符號的使用、作文的格式、段落、語義的層次等,都是必須修改的內容。底稿的修改,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需要幾次。教師可每修改一次,讓學生謄寫一次,經過數(shù)次的修改,作文的基本雛形就出來了。開始寫作時可能會很艱辛,特別是教師的指導和修改,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當學生初步掌握了寫作的要領后,寫起作文就會很輕松。
六、逐步提高
隨著作文訓練的繼續(xù),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包括對作文基本知識的了解,對作文結構的掌握,對語言文字的運用,這個時候就應該適時對學生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如在運用描寫性的語言文字時,可以在其中融入作者主觀的情感,這樣會使表達更加準確、形象生動。也可在必要時,使用恰當?shù)谋磉_手法,增強文章的表達力和感染力。
七、興趣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
一、積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指出:“小學生能寫文章,工人、農民、戰(zhàn)士也能寫文章。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葉老的話深刻地指出了文章的內容來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文章的內容。既然我們每個學生都有許許多多的現(xiàn)實生活,那么他們還為什么總是提出“寫什么?”與“怎樣寫?”的問題呢?我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學生不會觀察生活,不會積累生活,更不會深刻地去認識、分析、研究生活,并把真實的生活變成寫作的素材,因而形成了“身在廬山中”卻“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現(xiàn)狀。所以“有”也等于“沒有”。要想讓學生學會寫習作,能夠寫習作,而且有所創(chuàng)新,一定要積累素材。如何積累寫作素材呢?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多留意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
我們知道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光怪陸離的,有時甚至是紛繁復雜的。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的時候,一定要要目的、有方向、有鑒別、有選擇地觀察,并且要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與生活的環(huán)境,選擇一些有特點,有意義的,適合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的來觀察,如自己家里的,自己班級里的,自己學校的生活來觀察。比如:寫人物時,一定要仔細觀察,觀察人物的相貌、體型、穿著、打扮等,了解人物的品質、性格、特點等,熟悉人物的典型事跡。厚積才能薄發(fā),這樣觀察,寫出來的人物一定個性鮮明、如見其人。
2.多聽。
多聽,就是聽懂周圍人的不同意見、不同反映。通過聽,了解別人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時時注意引導學生,多聽聽來自自己周圍的新聞、消息、傳說、奇聞佚事……通過聽覺來收集各種自己需求的習作素材。
3.多問、多思、多想。
生活是色彩繽紛的,有的內容道理淺顯,理解它十分容易,有的則深含哲理,弄動它實非易事,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給予必要的指導。讓他們對于弄不明白的生活內容要多問,多思,多想,以達到弄懂,取之、用之的目的。
4.多記。
多記,就是把通過觀、聽、問、思、想的內容給記錄下來。因為小學生的記憶有限,有時很容易把獲得的習作素材與一些十分寶貴的東西,隨手失之,隨即忘之,實在很可惜。因而,我們做教師的最好讓學生把得到的素材,記錄在一個固定的本子上,以備寫作時選用。
如果說以上所講的是為了解決學生所提出的“寫什么”的問題,那么下面要解決的則是學生提出的“怎樣寫”的問題。
二、教給學生寫作方法
1.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的寫法。
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是記敘文的一種,是把人作為主要記敘對象,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動、生活片段的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反映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跟我們息息相關,跟我們同呼吸共患難,如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鄰居、親戚和同學等等,要想寫出真實的他(她),有了平常的了解還不行,還需要我們在寫作時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使他們栩栩如生地站在讀者的面前。
2.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的寫法。
(1)留心觀察,注意積累生活素材;
(2)把事件、人物要寫得具體形象、生動感人,加以具體、細致的描述;
(3)材料最能表現(xiàn)中心;
(4)寫完以后多讀幾遍,用自己的閱讀感受來檢驗語言是否通順暢達;
(5)加以適當?shù)淖h論、抒情。
3.寫景物的方法。
寫景物時要抓住景物的內在與本身的特點,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進行具體的描寫,(1)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去觀察、體驗、感悟;(2)在觀察的基礎上充分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巧妙靈活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3)注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明暗結合、內外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等表現(xiàn)手法。
4.狀物的寫法。
狀物,是指以描寫物體或景色為主的文章。有描寫動物的、有描寫植物的、有描寫建筑物的,一般說來,寫狀物類文章重在突出描寫對象的形狀、姿態(tài)、色彩以及其動靜變化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認真觀察。觀察的目的是為了捕捉事物的特征,獲得總體認識,弄清局部情況,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等。從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和真實感受;
(2)抓住特點。只有準確把握事物的特點,文章才能具體、真切,使人印象鮮明;
(3)注重順序。寫景狀物的文章,順序種種,有按時間先后順序寫的;有按空間轉換順序寫的;有按事物內部結構順序寫的;還有按總――分――總的順序寫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寫的:春季寫“溪水、木排、小鹿……”;夏季寫“森林、花草、濃霧……”;秋季寫“楓葉、野果、藥材……”;冬季寫“風雪和動物冬眠”。這樣按季節(jié)順序用具體。事物來說明小興安嶺是“巨大的寶庫”,是“美麗的花園”,一年四季都是美麗的。只有注重了順序的安排,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清楚;
(4)靜動結合。寫狀物類文章更應注意靜與動的變化。如:《貓》這篇文章,先寫貓的生活習性,是側重于靜態(tài)描寫的。寫貓“老實”,“找個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什么事也不過問”;寫貓捕捉老鼠時“閉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接著,作者連用幾個動詞,寫貓可親可愛,“蹭你的腿,”、“跳上桌來”、“踩印幾朵小梅花”,通過這一靜一動,靜動結合的描寫,把貓的性格特點和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寫得淋漓盡致。
總之,小學生作文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指導,更需要教師隨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大腦中的積蓄越來越多,寫作的“材料庫”才會越來越充實,作文對他們來說,也就不再是一件乏味枯燥、令人畏懼的事了。
【參考文獻】
[1]黎玉蓉.如何做好作文教學[N].貴州民族報,2010年
【關鍵詞】中學生;語文能力;聽說讀寫;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4
培養(yǎng)和形成學生得任何一種能力,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如果能夠從實踐中摸清這個規(guī)律,并找到適合這個規(guī)律所要求的訓練過程,我們的教學工作自然可以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作文能力的規(guī)律和進行作文訓練的程序應該是現(xiàn)在語文教學面臨的最大困惑。我認為解決這種困惑應跨出以下四步:
第一步:多看看,提高觀察能力
作文是客觀世界在學生主觀頭腦中反應的產物,因此,指導學生觀察客觀世界,是培養(yǎng)學生作文能力得第一步。
觀察什么?觀察社會,包括人、事;觀察自然,包括景、物。
就觀察的方法而論,似應有如下相互關聯(lián)的四點:
一是隨意觀察,或稱之為興趣觀察。從心理學上說,學生的求知意識是興趣、好奇心、求知欲、質疑精神、抱負與膽識等一類思想意識的總稱。指導學生觀察,應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隨意觀察開始。讓學生因好奇而產生興趣,因有趣而樂于觀察,這種隨意觀察,應當成為學生學習作文的積累過程。
二是專意觀察,或稱選擇觀察、責任觀察、定向觀察。這是一種有預期目的的專門觀察,這種觀察不再是走馬看花那樣漫不經心,而是下馬看花,格外地精心和細致。從心理學上說,有意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有組織的"知覺",因此,教師應當善于把觀察的任務具體化,善于引導學生從隱蔽的細節(jié)中去探索事物的本質,由此可見,專意觀察應該是隨意觀察的深化,應當成為練習寫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三是比較觀察。在隨意的廣泛觀察和專意的選擇觀察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學會比較觀察,因此只有比較,才能顯示出事物之間不易覺察的差別、異同。一位心理學家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由此可見,比較觀察在整個寫作練習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四是反復觀察?,F(xiàn)實生活是如此紛繁復雜,而學生的水平又是那樣粗疏膚淺,要想切實把握客觀事物的真諦,必須對事物進行反復觀察。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做到"所見者真,所知者深。"(王國維語)才能使他們把觀察所得的一大堆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材料逐步變?yōu)楸举|的、全面的系統(tǒng)材料。由此可知,反復觀察應當是學生打開生活寶庫的鑰匙。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寫作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首先要解決學生作文中"寫什么"的問題,即讓學生刨到木之"本",挖到水之"源",找到炊之"米";其次,要把觀察和練筆結合起來,養(yǎng)成寫作習慣,讓學生寫些"觀察日記"、"見聞錄"、"日知錄"、"隨感錄"之類的小作文,以作為此后組裝機器的"零件"。清代文章大家王夫之說:"身之所歷,日之所見,是鐵門限。"不以觀察為前提,不以生活為基礎,不掌握"觀察"這把開門的鑰匙,寫作"鐵門限"是決然跨不進去的。
第二步:多想想,提高思考能力
思考活動,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它依傍與感性材料,借助于具體形象,因此,沒有充分的觀察,就沒有思考的原料。觀察生活,汲取材料,是思考的本原;而思考活動,又是對千變萬化得生活情態(tài)進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得加工過程,這猶如母雞孵卵而后得雛,猶如蜜蜂采花而后釀蜜。唐代文學家韓愈主張"行成于思",當代作家孫犁主張"沉潛下去思考",學生由積得材料而后構思成文,思考是一條必經之路。
第三步:多讀讀,提高鑒賞能力經過"靜觀默察",取得了寫作的素材,經過"凝神結想",把素材化為題材,關于"寫什么"的問題初步得到解決。下一步自然應當研究"怎樣寫的問題了。
怎樣寫?在學步階段,應從閱讀中求得借鑒。俄國作家惠列賽耶夫說:"應該這么寫,必須從大作家們完成了的作品去領會。"學生學習作文,應該借鑒課文中作家的范文,借鑒報章上應時得范文,借鑒老師"下水"得例文,借鑒學生的模范作文。
第四步:多練練,提高表達能力
坡說:"觀物之妙,不能了然于心,"這說明了觀察與思考的關系。他又說,"了然于心,不能了然與口與手",這說明了借鑒與表達得關系。郭沫若說:"教育的目的是養(yǎng)成自己學習,自由研究,用自己得頭腦來想,用自己得眼睛來看,用自己得手來做的這種精神。"我們作文教學策略的四步,正符合蘇、郭二位的"看看、想想、讀讀、寫寫"的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得要求。在整個寫作教程中,觀察是寫作的眼睛,思考是寫作的中樞,借鑒是寫作的手足,表現(xiàn)才是寫作得全身?!?】
表達什么?觀察、思考得來的生活知識,閱讀、借鑒得來的書本知識。怎樣表達?在中學階段,應當掌握以下四種表達手段:
一是記敘和描寫。人物記敘文應當學會肖像描寫、對話描寫、心理描寫和人物綜合描寫;事件記敘文應當學會景物描寫、場面描寫、事件片段描寫以及單一事件得記敘、復雜事件的記敘。
二是議論。要學會怎樣確立論點、怎樣選取論據、怎樣組織論證,學會立論,學會駁論,學會歸納、演繹與類比,學會怎樣寫讀后感及小評論。
三是說明。要學會寫事物說明文,學會寫程序說明文和文藝性的說明文。
四是抒情。要學會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抒發(fā)真實得情感,學會即景生情、托物言情、因人見情、和因事緣情得表達方法,學會在抒情中是情景交融、情理交融。【2】
說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通過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學生的內因發(fā)生變化。訓練學生獲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扎實實的在訓練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使學生由“要我寫”向“我要寫”轉化,我認為應有以下兩點:一是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二是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解決問題,必須先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先來分析一下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的原因:
①基礎差,底子薄。表現(xiàn)在: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著錯別字,用詞不當,生造詞,語層次不清楚,結構不完整;記敘、描寫、說明不會具體展開;對問題和現(xiàn)象,不會做分析和概括;談不出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等方面的問題。諸多方面的問題,使學生對作文不知該如何下手,一寫作文,就開始抓耳撓腮,干瞪眼,一節(jié)課下來有的學生竟然還無從下筆,作文對他們來說簡直成了恐怖的事情。
②平時訓練較少。表現(xiàn)在:簡單的組詞、造句,學生的完成情況也不令人滿意;在使用記敘、議論、描寫、說明,抒情等表達方式時思維混亂,不能正確運用,或雖然用了,但不能達到目的;作文片段訓練較少等方面也造成了學生的畏難情緒。
以上分析了學生出現(xiàn)畏難情緒的原因,再談一下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的原因。
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不端正,表現(xiàn)在:寫日記敷衍了事,作文語言干癟,內容枯燥,胡亂拼湊交差完事,自己的作文都不想多看一眼。
②教學中的閱讀與寫作不一致。表現(xiàn)在:閱讀與寫作嚴重脫節(jié),成為“兩股道上跑著的車”。閱讀課只強調對作者思維的把握,對課文選材立意、布局謀篇方面強調太多、太細、太零散,缺乏整體理解和感悟。閱讀與寫作不能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感受、思考、表達的習慣,學生一寫作文就會做痛苦狀,或應付交差。
綜上所述,幫助學生消除畏難情緒,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寫作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首先要解決學生對各種文體的認識,讓學生首先要知道寫什么樣的作文,要怎樣寫。例如說明文的結構、方法問題,記敘文的敘事問題,要讓他先去模仿。作文和書法的道理一樣,要想學好書法,就要在了解基本筆畫的基礎上去向前人學習,其中最關鍵的一步便是臨摹,歷代大書法家必須先經過此階段,聚眾家之長,創(chuàng)自己之長。書法如此,作文亦然。選入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是經典的篇目,學生可有意的模仿,模仿多了,才能“熟能生巧”,才談得上創(chuàng)新,對學生講“文無定法”“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只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更加云里霧里,是一種還沒有學會走就想學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就是加強對學生的訓練。包括字、詞、句的訓練、表達方式的訓練和作文片段的訓練。在字詞句訓練方面,保證學生在不寫錯別字的基礎上把把握各種句子看成是“重頭戲”。句子問題涉及到詞語的搭配、詞句的擴充、句子的組織、不同句式的變化等,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又提高了能力。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讓學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造句,有的學生就做得比較好。試舉一例:不必說空氣的污染,也不必說土地的沙漠化,單是人口的增長,就讓地球苦不堪言。在訓練學生的表達方式方面,讓學生深入細致地了解各種表達方式。例如描寫可分為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而人物描寫又可分為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在教學過程中,應有系統(tǒng)、有計劃地進行,循序漸進,各個擊破。在作文片段訓練方面,作文片段形式比較靈活,課內、課外都可以進行,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也容易接受,例如在學習《背影》一課時,可先讓學生寫一次親身經歷的送別,然后與課文中的送別場面相對比看哪個更有藝術性,哪個更感人,哪個更能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體會,有所領悟。讓學生對文體的了解和加強對作文片段的訓練,我認為是克服畏難情緒的一種方法。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如果這樣鍛煉下去,寫幾百字的文章我認為不成什么問題。
這樣看來多讀書對提高語文水平的決定性作用不容置疑的,關鍵在于你是怎樣閱讀的。若是隨意翻閱,而不是細細咀嚼,那么,就不能獲取足夠的“營養(yǎng)”,即使閱讀量再大,也不能成為“知識的巨人”“行動的強者”。只有重視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采取有效的閱讀方法,優(yōu)化閱讀,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才能提高閱讀質量,夯實語文基礎,提高語文能力。下面就談談在實踐中總結的幾點辦法。
一、養(yǎng)成“三問”習慣
1.問寫了什么
如讀記敘文,就應了解文章記了什么事,寫了什么人,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如何,表達了什么思想。讀說明文,就應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是什么,文章給我們什么知識。讀議論文,就應了解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用了哪些論據,是怎樣論證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結論等。這一問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2.問怎樣寫
如,記敘文的記人敘事是怎樣安排線索、順序、詳略的,是怎樣描寫人物和環(huán)境的。說明文作者按什么順序介紹事物(事理),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按什么順序說明,語言風格是生動還是平實。議論文是怎樣提出論點,怎樣證明論點,怎樣安排結構的等。這時,對文章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文章內容的把握上,而且還要進一步理解這些內容憑借怎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是對文章表達形式的理解。
3.問為什么要這樣寫
在閱讀中探討文章為什么這樣立意構思,為什么這樣布局謀篇,為什么這樣遣詞造句等,以便尋根究底。如,《春》最后三個比喻句按什么順序安排?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如,《孔乙己》中結語“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睘槭裁醇日f“大約”又說“的確”。學生若能這樣多問,就能深層次地理解課文。知其所以然,是較高層次的理解。這又進一步要求把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考慮,探索作者之所以這樣寫的原因。
通過三問,由表及里、由里返表、依次遞進的深入思考,可以達到透徹理解課文的目的。
二、務必研讀重點段落
閱讀文章既要把握文章的有機整體,又要對文章的結構、關鍵語段作細致、深入剖析。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文章都有重點段落,這樣的段落,一般都是描寫精彩、層次清晰、論證有力、說明生動,研讀這樣的段落是迅速提高表達水平的一種有手段。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脫險”部分,心理描寫和語言、動作描寫結合在一起,把作者“害怕―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心里產生巨大的成就感”的心理變化過程刻畫得非常精彩。認真研讀對學心理、語言、動作描寫結合在一起的寫法是極有好處的。
三、積極處理疑難問題
學生在閱讀中經常會遇到許多不懂或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如,生疏的詞語、未聞的典故、難理解的句子。這些雖然不大影響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但若不深究,就只能使自己的知識水平保持在原來的層面上,難以得到提高。正確的做法是:見到生字、詞要查字典,難理解的句段要反復推敲領會,不懂的典故要翻資料或請教別人。這樣堅持不懈,日積月累,學生的語匯量就會大大豐富,同時其知識面也會擴大。
四、敢于交流閱讀感受
德國美學家姚斯認為:文學作品本身沒有生命,是讀者的閱讀賦予了作品無窮的意義。這樣由于知識經驗、個性氣質不同,學生的認知、體驗、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有創(chuàng)意地去閱讀,并讓學生有一個敢于交流的空間?!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還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師務必打破“一言談”模式,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閱讀課文必須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閱讀課堂上不能濫竽充數(shù),不能完全依賴老師和同學,應強化“自主閱讀”的意識,課外閱讀就更不用強調了。
五、重積累別輕運用
讀書應做有心人,學生應善于收集有用的資料。重視積累似被大多數(shù)人所認可,但要其堅持就很難了,至于運用更是常常忘記。因此,老師應和學生一起經常檢查學生的積累、督促學生把積累到的盡可能地用起來。如,經常把一些警句、精彩語段摘錄下來,分類整理,有空就翻閱,有些文章甚至整篇背下,日積月累,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千萬記得經常將積累到的這些知識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這樣既給自己的文章增了光添了彩,也鞏固了知識。也可以仿寫優(yōu)秀的文章、語段,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多年來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有些學生對教師命題作文不是很歡迎的。傳統(tǒng)語文作文教學注重相應的語文教材為命題依據,計劃性強,目的明確,便于讀寫結合和學生分門別類地學練各種基本寫作方法。但是,由于語文教材相對穩(wěn)定,作文訓練程序不變,題型設計不變,則會形成固定程式,導致作文誤入了“教死書,死教書”的困境。
為此,我認為在寫作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解讀“寫什么”和“怎樣寫”的問題。學生寫作文,一般是采用命題作文。傳統(tǒng)的作文命題,像《新學期的打算》、《暑(寒)假的見聞》、《習慣》、《春雨》等等,每個學期,作文總是那么幾個傳統(tǒng)題目,既不新鮮,更無滋味,也脫離一部分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引不起學生寫作的興趣。因此作文有效教學策略要考慮以下問題。
一、 題目要有新意,以激發(fā)寫作興趣。
例如,初一的學生要練習寫人記事的記敘文,這是大綱的要求。但有些題目,如《我最尊重的一個人》等,從小學作文訓練就寫,再出這樣的題目,學生沒有興趣。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涉及出這樣題目:《你猜猜他是誰?》并要求:你寫的是誰,要保密;如果別人讀你的文章,就能猜中你寫的人,說明你抓住了特點,寫的成功。此題目一出,全班的學生稍微思考一下,就動起筆開始寫了。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興致勃勃、積極投入。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心理指向非常集中,避免寫作的隨意性,易于引出學生潛在的真實的情感體驗。
二、 題目要小,要具體,以便激活想象和聯(lián)想。
寫《記發(fā)生在家里的一件事》。學生一看題目,原本活潑的面孔,立刻變得木呆呆的。十幾分鐘過去了,全班四十幾個學生,只有幾位學生勉強動筆,其余的學生冥思苦想,這時,教師又出幾個作文題:《爸爸媽媽爭論起來了》、《爸和媽委屈我了》、《告訴爸爸不?》,學生們立刻活躍起來了。它們興奮地議論一會兒,就動起筆來寫了。
三、 作文教學中,要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寫作能力,就要注入真情實感。
一、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閱讀、對作文產生興趣,學生的習作積極性才會提高。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積極性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培養(yǎng)閱讀興趣,積累素材
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多拓展。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根據所學文章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閱讀材料。如在教學了《黃果樹瀑布》這類寫景的文章后,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同類的寫景文章,在同類文章中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感悟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培養(yǎng)閱讀興趣,教學了《三顧茅廬》后,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一方面也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積累了寫作素材。
2.熱愛自然,仔細觀察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實地觀察大自然,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大自然是偉大的、神奇的,它將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同時留給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古老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我們以深思,給我們以遐想,給我們以知識的源泉,是我們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如在教學《三亞落日》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感悟文中的優(yōu)美語句,作者把落日比作“紅燈籠”“跳水員”“頑皮的孩童”,之所以寫得這么傳神、生動,就是作者仔細觀察的結果。只要我們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的真情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挖掘生活中最熟悉、常見的景象,就會使我們的作文有源頭之水,永不枯竭。
二、加強訓練,提升習作技能
1.續(xù)寫
指從原文出發(fā),遵循著原文的思路,對原文作延伸。續(xù)寫前,做到熟讀原文,故事情節(jié)爛熟于心,人物性格準確把握,全文旨意透徹理解。續(xù)寫作文要求的是廣義上的“真實”,所以它允許而且要求我們沿著一定的軌道去虛構、去想象。在教學完《愛之鏈》這篇文章后,引導學生續(xù)寫“喬伊醒來之后……”,學生在續(xù)寫時能緊緊圍繞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展開,并適當?shù)叵胂?,將整個故得更加豐滿、更加生動。通過這樣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技能。
2.仿寫
是指仿照給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給的語段、短文等寫作語段或短文等。其實就是模仿他人的句子和習作進行訓練。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仿寫是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開始求“與古人合”,其后必須“與古人離”,所以我們必須強調模仿寫時還要加以創(chuàng)新。
3.改寫
改寫,對原作的思想內容基本上不作改動,大都只側重于改變原作的形式。例如改變文體,詩歌改成記敘文,記敘文改成說明文等,改寫是對形式和內容的再創(chuàng)造。但是,無論改寫什么樣的作品,必須理解原文,體現(xiàn)原文思想情感。因此,在引導學生改寫文章前必須要求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掌握文章中心。如在教學完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后,引導學生根據古詩內容將陸游與小兒子子聿的對話內容寫出來,并加入適當?shù)沫h(huán)境描寫。學生能根據古詩的中心,較好地表達出在寒冷的冬夜,陸游與兒子之間的對話,體現(xiàn)出陸游對兒子的期待,也警示我們后人:學習要不遺余力才會有收獲,要親自實踐才會增長見識。通過這樣的改寫訓練,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習作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