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心理學的性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回顧一年多來工作,我深深體會到,作為機關干部,首先必須要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工作責任心。從基層到機關,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這壓力一方面來自組織對我的信任,另一方面來自我自身,就是缺乏工作經歷。但是,我還是充滿信心地面對工作,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我想,具有高度的事業(yè)心和責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有壓力才有動力,有緊張感才有緊迫感。所以我想我既然擔當了這個職務,就必須對上級負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很好的融入到我們這個班子和集體中去。事實證明,一年來,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通過依靠班子整體力量和科室全體員工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規(guī)范管理是一切工作的基礎。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規(guī)矩是人行為之準則,“有條”才會“不紊”,有軌才會減少越軌。因此,圍繞農行一系列政策舉措,我始終把規(guī)范管理,梳理各項管理流程作為管理工作的重點,要求執(zhí)行制度必嚴肅,落實政策必到位。應該說,一年多的工作成績是肯定的,但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足也是客觀存在的,其中主要表現在:
一是學習上不夠深入,特別是在加強政策學習,主動思考問題上還做的不夠。當前工作形勢對我們農行干部的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深入學習已是刻不容緩。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決定了我們必須加強學習,尤其是作為領導干部,要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加強自身和內部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學習能力,拓展知識領域,改善知識結構,促進適應發(fā)展,提升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忙于工作事務,深入基層調研少。因此,今后我要圍繞農行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重大問題和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積極采取各種方式,多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努力在提高調研針對性和調研質量上下功夫,在充分掌握情況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系統(tǒng)的分析,力爭在發(fā)現問題,揭示矛盾的同時,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
三是在執(zhí)行上級的政策規(guī)定上,執(zhí)行意識和執(zhí)行力有待加強。當前,農行對依法規(guī)范經營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農行干部我深感壓力重大,責任艱巨。在今后,我要切實提高對執(zhí)行力的認識,加強執(zhí)行力建設,養(yǎng)成果敢硬朗、求真務實、雷厲風行的作風,不折不扣地將上級政策貫徹落實到位。
【關鍵詞】教育管理;創(chuàng)新;整合思想;機制
當今,教育改革面臨著極大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zhàn),任何一個教育組織都十分重視教學管理,因為它與教學成績一樣,都是學校生存的命脈,創(chuàng)新的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學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學校教育組織必須依靠它來贏得社會、政府、家長和學生對學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質量高的學校絕不是只靠著有幾位著名教師、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或者教育經費充足,而是由于學校管理的整體水平和全體教職工共同創(chuàng)造的結果。從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學管理的創(chuàng)新是刻不容緩的。
一.重視校本教研,以科研促發(fā)展
1.拓寬教師學習培訓渠道,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校本研訓思路,引導教師向專家、書本、同行、前輩、同事學習;將集中學習與分散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集中學習由學校領導作專題講座,分散學習由學校推薦學習內容;組織檢查的形式有檢查讀書,筆記,研究成果等。
2.加強教研活動,在課堂中發(fā)展教育教學能力。
學校分年級備課組開展“形式多樣教研課“引導教師對比教學活動,反思自我教學行為。春期期中舉行學科賽課活動,由備課組集體研課,提高協(xié)同作戰(zhàn)能力;秋期期中舉行“新教師匯報課活動”,盡快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此外,學校還積極舉辦各種課題研究課,班隊會課等賽課活動,一大批教師在活動中脫穎而出。
二.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1.教育管理者的創(chuàng)新素質
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過程,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不斷轉變教育思想觀念,保持教育思想觀念的不斷變革和及時更新,這是學校改革與發(fā)展的“發(fā)動機”,操作這臺發(fā)動機的正是學校的管理者。因此,學校的管理者是學校教育教學制度創(chuàng)新的關鍵。
學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導著學校各個群體的行為,他們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素質將直接制約和影響學校的發(fā)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學校沒有一位富于創(chuàng)新的校長,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穩(wěn),那學校也只能永遠望它校之“項背”了。學校管理者必須敢于否定學校舊有的、束縛人性張揚的條條框框,大膽進行教學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這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對學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學校內部的創(chuàng)新氛圍
目前學校要在比較理想的水平上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還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隊伍的總體素質特別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適應創(chuàng)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說學校內部的創(chuàng)新氛圍還不夠濃烈。教育創(chuàng)新是一種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創(chuàng)造性教育活動,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獨自單方面的行為,而是必須由全體教職工積極參與的一種整體性、目的。它依賴于全體教職工的真誠投入,依賴于不同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意見的交流與撞擊。我們必須努力營造一個平等、民主、開放和寬容的創(chuàng)新氛圍,創(chuàng)造一種以創(chuàng)新為內涵的校園人文環(huán)境,給教師以自由想像的時間和空間,給教師以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在教師的相互溝通、相互刺激、相互誘導中,提高工作樂趣,激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
三.確立整合思想,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管理機制
科學管理水平和管理機制直接決定著一所學校的發(fā)展水平,科學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則會極大地強化激勵的有效性。新的教學管理機制必須致力于有效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管理規(guī)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點是:管理體系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管理組織從單一控制型轉變成綜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剛性向彈性轉變,管理方式由過程型向目標型轉變,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為主向民主化、引導為主轉變,管理手段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網絡化轉變。
1.確立整合思想,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管理機制
科學管理水平和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水平直接決定著一所學校的發(fā)展水平,科學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則會極大地強化激勵的有效性。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等知名大學的辦學經驗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夠云集大師、精進學術、輩出英才、長盛不衰,得益于積極的制度建設和合理的機制創(chuàng)新,其教育教學管理更重視學術管理的職能,重視管理研究,實行嚴格的崗位管理和科學的量化管理等。本人認為,新時期教育教學管理應確立整合思想。
2.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形成彈性管理模式
教學管理制度是一種穩(wěn)定、規(guī)范的特有教育資源,為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一種質量保證的組合模式和激勵約束機制。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管理的目標之一就是從傳統(tǒng)的管理制度向現代化的、先進的、科學的管理制度轉變,實現制度創(chuàng)新,真正實現由管理者本位向學生本位轉變。因此,必須建立嚴格而又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給學生以充分的發(fā)展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fā)揮教師對學生的主導作用。我們適應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要求,對現有教學管理規(guī)章制度進行全面清理、修訂和完善,積極改革過分強調統(tǒng)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樣性特點,變硬性管理為彈性管理。近年來,我校推行了以增強學生自主性為特征的彈性學制和選擇性教學機制,主要是推行選課制,有選擇性地實行課堂開放,允許學生自主選擇主講教師;通過考核方式,打破專業(yè)、年級界限,允許學生跨學科、跨年級選課;實行分層次教學,將課程分成不同層次、不同模塊提供學生選擇,給予學生選擇學習進程的主動權,允許學生提前畢業(yè)或延長學習期限等;允許優(yōu)秀學生在一年級后自主選擇專業(yè);與此同時,學校建立了基于校園網的綜合教務管理系統(tǒng),實行網上選課注冊,部分試點網上考試,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平臺,提高教學管理現代化水平。
四.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制度必須遵循兩個原則
1.以人為本
現在多指是指經營者或管理者的一種領導方式或理念。學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注重個體的差異發(fā)展、注重群體的和諧發(fā)展,從而達到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活力、善創(chuàng)新的教師隊伍是教改向縱深發(fā)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任何一項創(chuàng)新活動都離不開人的參與。
2.民主管理
改革和發(fā)展的實踐告訴我們,沒有民主的管理,就沒有民主的教育;沒有制定政策時的民主,就沒有執(zhí)行政策時的嚴格。一所學校,如果只有少數領導干部的積極性,而沒有全體教職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那么這所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將難以開展。有關研究資料表明,教師群體對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對于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較其他社會群體有更強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學管理制度建設過程中,教育管理者應充分發(fā)揚民主,實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為教師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從而滿足教師群體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師都成為自覺的創(chuàng)新主體,形成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達到人與學校、人與教育、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職物理;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國家對教育也給予了相當高的重視,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我國的整體素質,但是,隨著國家對大學的重視越來越高,忽視一些中職類學校的師資力量與教育水平,導致了中職類學校學生整體素質的下降。現階段,對于教育事業(yè)來講,中職類學校已經成為了教育部門的弱勢群體,其師資力量的提高以及教育方法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創(chuàng)新教育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對學習感興趣,從而自主的進行學習,所以說,為了提高我國中職類學校學生的整體素質,必須對其教育進行創(chuàng)新性改革,從而保障中職類學生能夠適應現今社會,不會產生脫節(jié)。在中職物理的教育改革中,重點要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深度挖掘學生的潛力。
一、中職物理的特性
物理這門學科是與我們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它更具有生活性,實踐性以及創(chuàng)新性等顯著特點。同時,物理也為老師在學生教育過程中提供了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根據物理學科得天獨厚的學科優(yōu)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開展情境式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
1.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質疑
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在各種“問題”的困擾下,不斷的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對事物是否感興趣完全取決于是否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物理產生興趣,學生才會自主的進行學習,所以說,必須在中職物理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想、去假設、去質疑。比如說,在講地球吸引力課程時,可以才課前向學生提出:“為什么蘋果會掉下來砸在牛頓的頭上,為什么不飛到天上去?!痹谥v到重力的課程時,可以向學生們提出:“為什么兩個鐵球會同時著地?”等等能夠讓課程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質疑,要讓學生的頭腦里有很多個為什么,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足夠的興趣去學習,去弄清楚“問題”的答案。讓“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課堂上,老師一定要有耐心來面對學生提出的甚至有些可笑的問題,這是學生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開始,所以,老師一定要鼓勵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質疑,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2.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象
讓學生去想象也可以稱作讓學生去聯想,其含義就是在老師提出的問題上,學生通過討論以及老師的指導下將問題解決,并且在此問題基礎上,能夠衍生出更多的“問題”。比如說,在講到電壓穩(wěn)定性課程時,老師將電壓表與小燈泡,測出現在的電壓,然后讓學生去聯想,電壓表與電源連接的導線是否可以換成別的代替工具?通過在中職物理課堂上老師提出的一系列假設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潛力,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是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其中一部分。
三、重視物理教學中實驗部分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學時對任何事物的關注都是源于學生的好奇心,所以說,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這種好奇心。在中職物理試驗部分,一定要讓學生多多動手操作,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熟練的操作實驗要求的內容,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可以在老師的參與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并對其進行操作,然后實驗出的結果與教材中的相比對,老師一定要及時糾正學生在試驗中的錯誤并加以正確引導,保證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實驗室鞏固理論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能提高學生興趣的一項重要措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是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進而能夠自主性學習,同時學會獨立的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
四、改革以往對學生的考評與評價方法
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考核,也是對學生成績的認可,所以說,正確的評價至關重要,也是能夠讓學生樹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傳統(tǒng)的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只有考試,考試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于自己學習效果的了解,傳統(tǒng)的考評手段很容易導致學生自信心的不足,從而對學習產生抵觸性,影響其今后的發(fā)展。所以說,必須改革以往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一定要做到全面性,準確性以及多樣性,絕對不能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考評手段,對所有學生都要有一定的鼓勵,從而保證學生有信心面對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同時,也要對學生的大膽質疑的這種學習態(tài)度加以肯定,這就需要老師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通過合理的公平公正的考評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拓展。
五、總結
自從教育模式的改革以來,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從以往的以老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老師也要在課程教育上找出設和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法,從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加突出的物理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胡進成.物理教學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初中物理“內能”教學創(chuàng)新構思[J].中學教學參考,2009,(35).
【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措施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066-02
創(chuàng)新可推動民族進步,促進社會發(fā)展,人類自身亦在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中持續(xù)地發(fā)展及完善。隨著我國高職高專教育體制變革的深入,學校將素質教育置于首位,尤其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前高職高專院校教學體系的關鍵內容。作為教育體系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的“體育教學”,可有效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高職高專院校因其“教學目的”及“培育目標”特殊性,亦表明了其對于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理念”與“教學體系”的構建上具特殊性。在高職高專院校素質教育全方位實施中,要充分考慮順應社會發(fā)展需求,將創(chuàng)新能力與體育教學有機結合。要以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特征為基礎,優(yōu)化整合傳統(tǒng)體育教育,創(chuàng)設以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為背景、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體育教育“理論及模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及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進而推動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變革的深入發(fā)展。
一 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理論的概念
創(chuàng)新能力,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經有效運用“社會經驗”及“理論知識”,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給予具“經濟、社會、生態(tài)”等價值的新“理論、思想、方法、發(fā)明”的能力,可促進社會發(fā)展,推動民族進步。人的綜合素質里,“創(chuàng)新能力”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為人類“社會及自身”價值顯現的關鍵前提。
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指經培養(yǎng)及修正學生創(chuàng)新的“意識及動機”,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欲望,以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實踐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為首要任務的素質教育,是我國為了加快開展“科教興國戰(zhàn)略”而推行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未來教育發(fā)展的導向。在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務必需理解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理念,洞悉其和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間的差異,打破“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規(guī)避其“即時效應”的教學思想,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思想,啟發(fā)、誘導學生在“學習及發(fā)展規(guī)劃”的創(chuàng)設,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水平”,充分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以便其能快速地“融入、適應”社會,推動學生健康發(fā)展。而高職高專院?!绑w育教師”,務必與時俱進,以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為背景,更新教育觀念,對傳統(tǒng)教學的“內容、方法、形式”實施變革,探索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二 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實施的前提條件及基本策略
1.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實施的前提條件
第一,轉變教育理念,提升教師認知水平。教育實施活動中,教師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教學體制變革的如火如荼,教師由“主體向主導”地位轉換,但教師教學組織者的地位永遠無法替代。當下高職高專院校引入的全新教學內容,首先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下的素質教育,其核心是實現由“知識為中心”向“能力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轉變,教育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教師作為教學組織者,務必提升素質教育理念認知水平,轉變教學理念,在實施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活動中,有效地“組織、引導”教學,促進高職高專院校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快速發(fā)展。
第二,順應社會發(fā)展需求,強化教師創(chuàng)新體系的創(chuàng)設及完善。教師置于媒介地位,其素質能力直接關乎教學效果。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對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師素質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務必強化創(chuàng)新能力體系的創(chuàng)設及完善,讓“教學理念”、“組織模式”與“教學方法”等,順應素質教育需求,符合社會發(fā)展對“新型人才素養(yǎng)”的要求。此既為開展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的基礎,亦是促進素質教育“普及和發(fā)展”的關鍵。故此,高職高專院校的體育教師,必需構建“面向未來”“以人為本”“變革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將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以便讓學生盡快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
2.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實施的主要策略
第一,更新教學理念。素質教育,倡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完善人格”及“個性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顛覆了傳統(tǒng)“重視傳授專業(yè)技能,強化培育單一技能”的教育理念。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理念需及時更新,需構建“傳授知識技能”的教學體系,其是以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為前提,啟示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為基礎條件,培育及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為目標的體育教學形式。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師需懂得體育教學不僅只是增強學生的體質,還需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習慣,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確立學生終生體育的習慣。
第二,把握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的主要特征。體育教學主要特征有下列幾點:其一,實踐性。體育基本的“理論與技能”,在傳授活動中其實質皆為“實踐”,是經教師與學生的引導及自主參與而一同實現的教學活動。其二,整體性。體育教學為完整的“動態(tài)體系”,于教學的“內容、目標及實踐”等皆呈現出鮮明的整體性。其三,社會性。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關聯密切,對于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育,更加突顯出其社會性特征。其四,靈活性。教學形式上,體育教學和其他學科差異顯著,于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及內容”的選擇及設置上,則突顯其特有的“靈活性”特征。
三 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實施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的途徑
1.打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培育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相融合
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多以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為主,學生于教學活動中為被動接受角色,無法發(fā)揮及培育其獨立的“個性與自主意識”,有悖于當下倡導的素質教育需求,不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故此,需要打破傳統(tǒng)體育教學理念與模式,重視培育學生的“愛好與興趣”,調動及啟發(fā)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讓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充分釋放個性,培育學生形成“自主意識”,促進其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
2.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與發(fā)展,受外界刺激及影響,與環(huán)境密切相關。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施者。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標新立異者或偏離常規(guī)者的環(huán)境,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依據內容需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供與教學有關的問題,調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積極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且可給出個性化的見解。在此過程中,教師需發(fā)揮自身的“引導、輔助”效用,支持學生的獨特見解,對學生的共性問題,及時展開歸納、講解,讓學生能在第一時間里修正見解的偏差,提升學生認知水平,調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及學習自信心的提升。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其創(chuàng)新水平
自主學習,為學生經獨立的“探索、實踐、質疑及創(chuàng)造”等手段獲取知識與實現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之一。在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需激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依據體育教學內容需求,將與學習有關的要求展示給學生,并提供足夠多的學習時間,誘導學生實施“自主學習”活動。在此學習活動中,將會相應地提升學生的自主“探討、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促使高職高專學生生成全新學習理念,進而促進學生“個性及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4.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
體育的課堂不僅僅是考試考核,更重要的是平時的課堂表現、學習態(tài)度、進步的空間等變化。因此,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可以采用諸如:設立創(chuàng)新附加分,設立自我表現分,改變課堂提問方式,改變課程的評價方式等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馮巖、陳鳳英、金連坤等.21世紀大學生體育與素質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體育科學,2001(4)
【關鍵詞】 血氣指標;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差異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027
急性心肌梗死與急性心力衰竭都是老年人?;嫉男呐K系統(tǒng)疾病, 兩者都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 嚴重威脅了老年人生命健康安全。特別是隨著中國人口老年化的加劇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血壓、糖尿病發(fā)病率的增長, 導致急性心肌梗死與急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率增高[1]。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急, 治療復雜, 導致患者病死率高。急性心力衰竭由于心臟病變, 導致心臟功能的下降, 使得心臟正常功能受到影響(如心排血量, 心跳次數降低等)。這兩種疾病都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臟疾病, 由于兩者臨床表現相似, 但是病因以及治療方法極為不同, 因此掌握兩種疾病的血氣指標的差異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與急性心力衰竭, 選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與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急性心肌梗死組, 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為急性心力衰竭組。急性心肌梗死組中男24例, 女26例, 年齡最大83歲, 最小61歲, 平均年齡(71.5±4.5)歲;體重最小45.5 kg, 最大65.3 kg, 平均體重(56.4±2.2)kg;急性心力衰竭組中男25例, 女25例, 年齡最大86歲, 最小71歲, 平均年齡(72.5±4.6)歲。體重最小43.3 kg, 體重最大67.4 kg, 平均體重(54.7±3.7)kg。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收集患者入院時的各種生命體征以及一些患者的基本資料。檢測患者入院后的各項血氣指標。如兩組PCO2、Lac、RI、PO2、pH、BE、AG、SatO2水平, 并進行比較。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急性心力衰竭組在PCO2、RI、pH水平上高于急性心力梗死組(P
3 討論
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 且正在呈現老年化的趨勢, 再加上中國經濟的發(fā)展, 人們生活質量提高, 人們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 使得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們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代謝性疾病。這兩方面因素都促進了中國人們患有心臟疾病的風險。而急性心力衰竭與急性心肌梗阻是心臟疾病的重癥疾病, 同時也促進了由于心肌梗死與心力衰竭死亡的人數, 因此不得不加強對二者疾病的預防與重視[2]。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心臟病變, 使得心排血量、心跳次數、心收縮力、心耗氧量等功能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導致心臟病變的因素可能為感染、心肌缺血以及糖尿病[3]。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的發(fā)生以及炎癥的產生, 使得心肌血管狹窄、阻塞、病變, 導致心肌供血不足, 促發(fā)急性心肌梗死。據研究調查急性心力衰竭與急性心肌梗死的好發(fā)人群都是老年人,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年紀的增大, 身體免疫力降低, 容易受到外界疾病的感染, 再加上身體以及各種器官功能的下降, 使得冠狀動脈硬化, 收縮能力下降, 一旦有血栓等物質通過血管, 就會造成動脈阻塞, 出現心肌供血不足。從本研究中, 也可以看到兩組的平均年齡分別為是(72.5±4.6)歲與(71.5±4.5)歲, 可見本研究與報道結果相同。一旦急性心力衰竭發(fā)生時常常會導致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跳次數降低, 從而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驟降、肺循環(huán)壓力升高、周圍循環(huán)阻力增加, 引起急性肺淤血、肺水腫等癥狀。這樣就使得肺功能降低, 體內的細胞由于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就不會很好的從體內排出去, 會與體內的水產生作用, 進而產生具有弱酸性質的碳酸, 在體內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碳酸中的氫離子電離出來, 產生H+并使得體內pH 值增高。同時由于與肺功能的紊亂, 使得肺部吸收的氧氣量降低, 使得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降低, 體內二氧化碳含量增高, 即PCO2增高, PO2降低, pH增高, 呼吸指數降低, 堿剩余降低。在本次研究中急性心力衰竭組在PCO2、RI、pH水平上高于急性心力梗死組(P
綜上所述,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血氣指標上比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更差, 即在呼吸狀況、血液循環(huán)等方面的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再加上老年人的患病率較高, 加重了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對于患有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應該早發(fā)現, 早治療。
參考文獻
[1] 魯琳, 任平香, 于大勇, 等. 重癥冠心病患者應激血糖和高敏C 反應蛋白及年齡的比較. 中國醫(yī)藥, 2014, 9(8):114-116.
[2] 秦遷, 王歸真.近10年來急性心肌梗死年齡變化及臨床特點. 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 2006, 12(4):60-61.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英語教師發(fā)展;課程改革
一、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語教師發(fā)展:問題與出路
大規(guī)模課程改革一般都伴有大規(guī)模的師資培訓,意在將課程所規(guī)定的目標、內容及其實施方法等傳達給教師。然而往往課程理想和課堂現實之間相差甚遠,“穿新鞋、走老路”常被用來寫照在新的課程或教材啟用以后原有做法依然不變的情形。當前新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面開展,我們不能不反思傳統(tǒng)教師培訓模式的問題,尋求更為有效的教師發(fā)展途徑,從而使教師真正成為課程改革的主人和新型教育理念的踐行者。
傳統(tǒng)教師培訓存在兩大問題。第一,理論與實踐情境的分離。專家講學式的培訓課程與教師的實踐需求存在距離;而觀摩教學等做法往往就事論事、不觸及問題實質,二者都難以形成教師建構知識的條件。第二,忽略教師的主動地位。在各種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中,教師多處于被動受訓、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教師個人實踐性知識受到忽視,限制了教師的主動探索和自主發(fā)展。
國際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傳統(tǒng)技術理性的教師培訓模式漸被以“反思性實踐”為核心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模式所取代,賦予教師自我教育、自主決策的責任與權利,強調教師的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基于崗位、基于學校、基于具體情境,與解決現實問題密切相連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模式受到重視;現代教師發(fā)展還強調大學教師教育者與教育實踐者的合作與互動。
這種以反思性教學為特點的教師發(fā)展理論與實踐,為我們尋求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提供了借鑒。近年來,國內教育界,包括外語教學界,也在倡導以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1][2][3][4]但如何使更多的中國英語教師和教師教育者理解并實施反思性教學,如何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反思性教學和教師發(fā)展機制,我們還面臨艱巨的任務。
二、反思性教學作為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途徑:理解涵義
“反思性教學”,也稱“反思性實踐”,源于美國教育哲學家Dewey早在1933年How We Think一書中提出的反省性思維的概念:實踐者對支持其行動的任何信念和假定性知識作積極、執(zhí)著和審慎的思考;[5]后經另一位美國思想家Schn發(fā)展,在其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1983)中正式提出。作者對傳統(tǒng)技術理性進行了深刻批判,堅持認為,能夠促使從業(yè)者(包括教師)專業(yè)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來的研究性理論,而是從業(yè)者對自己的實踐行動以及內隱其中的知識、觀念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并把這種思考的結果回饋于行動之中,使之得以改善。[6]Schn認為這種思考可以發(fā)生在行動之中、行動之后和未來行動之前,即為行動而思考。
反思性實踐的概念在80年代以來興起的教師專業(yè)化運動中受到廣泛關注和大力倡導。一方面,國外學者們從認知心理學、認識論哲學、批判社會理論等角度對其做理論上的釋義和擴展;另一方面教師教育者探索反思性教學在教師教育實踐中的運用,大大豐富了它的內涵。這種趨勢也反映在外語教師教育領域。Wallace(1991)提出了有別于匠人學藝模式、科學應用模式的外語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反思性實踐模式,其核心是實踐與反思的交替進行,并以理論知識與經驗知識共同為其提供依據,最終導致教師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7]隨后有多名外語/二語教師教育者就反思性實踐對語言教師發(fā)展的作用進行了探索性研究,[8][9][10][11][12][13][14][15]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促進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許多有益啟示。
當然,國外研究者在對反思性教學的概念界定和實踐運作上,并不十分一致,側重點各異;另外,國外反思性教學研究涉及的教育、社會情境與我國教師發(fā)展的情境顯然有所不同。為構建我國外語教師反思性教學的概念框架和工作模式,在參閱有關文獻的基礎上[6][16][17][18][19],我們對反思性教學的概念作如下理解。
反思性教學是以追求實踐合理性為目的的教學探究活動。教師對已經或正在發(fā)生的教學行動、對行動發(fā)生的原因與后果、對行動的有效性與合理性進行反思,并回應于下一步的行動,以提升教學實踐的質量。
反思性教學是以提升專業(yè)知識為目的的教師學習活動。教師對自己行動背后的個人認識與假定進行反思,了解自認為所信奉的理論和實際所用的理論之間(espoused theory and theory-in-inaction)[6]的差距,從而促進外顯理論知識的內化。
反思性教學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師思維方式。就過程而言,教師的反省思維體現于對教學問題的覺察與界定、對解決策略的設計和實施、對問題解決結果的自我評價。
此外,反思性教學還具有以下的特征。
反思性教學具有程序性和循環(huán)性。基于問題探究的教學反思必然表現出一定的過程;同時,伴隨教學實踐的問題是層出不窮的,一輪探索活動的結束意味著新一輪活動的開始。
反思性教學需借助一定的活動形式。借助一定的方式(個體的、交互的或合作的),教師才能對實踐行動或相關教學事件加以觀察、記錄和分析,進而對其理解和認識予以揭示和思考。
反思活動的主體需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反思不是一個純粹的認知過程。沒有主體對反思的心向和需求,就是盲目的、缺乏動力的反思。反思實踐者應具有Dewey所說的執(zhí)著精神、責任感和開放胸襟。
反思性教學會處于不同的水平和發(fā)展階段。受教師個人或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反思性教學呈現出不同的水平。對實踐合理性的認識,有人關注某個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否提高了課時利用率,有人則關注課程目標中是否體現了個體的發(fā)展需求或社會的公正等。
三、反思性教學作為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途徑:運作模式
在理解了反思性教學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之后,如何將它落實到教師教育和專業(yè)發(fā)展的具體實踐中?這需要將對反思性教學內涵的理解轉變?yōu)榭刹僮鞯墓ぷ髂J?。筆者嘗試從參加者、活動過程和支持環(huán)境三個方面來建構反思性教學的基本要素,探討它的工作模式與運行機制。
(一)參加者
參加者是反思性教學首先要考慮的要素,它包括兩方面。
1.反思活動的主體──教師本人。我們考慮這樣一些變量:從認知角度看,有反思者的知識基礎、元認知水平、探究能力等;從非認知角度看,有反思者的責任心、進取心、開放態(tài)度等??紤]上述因素,有助于對我們確定適當的反思性教學目標、任務難度和合理評價反思的效果。超越教師發(fā)展水平、忽視教師個人需要和專業(yè)基礎的反思性教學不可能成功。
2.反思活動的合作者和指導者。他們或是校內的同事、管理者,或是來自校外的教師培訓者或專業(yè)研究者等。在現階段,是否有校外合作者、他們以何種角色和方式參與等,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參數。
(二)活動過程
根據反思性教學的涵義和特征,可以辨認出反思過程的四個主要環(huán)節(jié)。
1.確認問題:反省思維過程始于問題的覺察或困惑的出現。教師獨自或在他人引導下意識到自己教學中的問題,進一步確認問題的性質并尋找其背后的主、客觀原因。
2.計劃對策:教師針對問題尋找應對策略和計劃解決問題的行動,這里涉及尋找資源、同事探討、求助專業(yè)人員等,并思考計劃的合理性與預期結果。
3.行動與監(jiān)控:將計劃或策略付諸行動,觀察其過程和效果,適時予以調整,使行動朝著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方向進行。
4.評價成效:對根據計劃行動后的結果予以評價,對教與學的有效性是否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解力和態(tài)度是否發(fā)生變化等予以考察。
上述四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分別看作是:前次行動后的反思、(本次)行動前的反思、行動中的反思、行動后的反思。除活動運行環(huán)節(jié)外,反思教學過程還包括活動方式這一要素。反思教學的活動方式主要有:寫(如日記、教學案例、個人成長歷程)、說(如教學故事、問題討論)、做(如行動研究、教師學習檔案)等。
(三)支持環(huán)境
反思性教學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即教師所在學?;驅I(yè)組織的支持。
1.領導方式:領導對教師反思性教學的支持、管理和激勵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2.組織風尚:鼓勵、支持和合作的群體氛圍促進反思性教學的健康發(fā)展。
3.資源條件:是否有一定的時間保證、便捷的信息渠道、必要的設施和工具,乃至活動場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反思活動的成效。
四、反思性教學案例:描述與反思
以下介紹的是1999~2000年在南京市兩所中學所進行的以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試驗。盡管該試驗案例發(fā)生在數年前,但仍可用以說明反思性教學的工作運行模式。該試驗的參加者為兩所學校英語教研組的部分中青年教師,其中有四名重點觀察對象;筆者擔任反思性教學支持者(reflection facilitator),同時與他們構成合作研究關系。本研究要回答的問題是:
反思性教學使教師的教學認識和行為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反思性教學使教師自主發(fā)展的意識及能力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什么是有效和可行的反思性教學的活動方式?
試驗過程有以下幾個階段:1.準備工作──與學校建立合作關系,選擇重點合作對象;2.實施反思教學──按照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開展反思活動,反思支持者協(xié)助教師以不同形式進行反思;3.成效評價──看教師的變與未變,并分析原因。2003年秋季我們對有關學校和教師進行了追蹤訪問以評價實驗的持續(xù)性效果。試驗過程中我們通過訪談錄音、課堂錄像、工作日記等方式收集試驗過程的有關數據。以下介紹一個階段性的活動過程及效果。
(一)確認問題
在對教師進行初步觀察和與他們深入交談后,我們確認了高中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作為第一輪教學反思和探究的目標。盡管當時SEFC教材已經使用數年,教師仍感不適應,傳統(tǒng)課文教學思路和加強閱讀理解力訓練的要求之間的矛盾日顯突出。圍繞總的目標,我們進一步分析各位參加教師的具體問題和研究目標(見下表)。
(二)開展活動
圍繞所確認的問題和目標,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教學反思活動。
1.臨床視導
原本用于師范生教育教學實習的臨床視導現被賦予新的涵義與思路,應用到在職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活動中:[20]反思支持者(也可以是同事和合作伙伴)聽課并錄音(像)和課后回放并談話,分析行為及其動因和后果。新型臨床視導突出“非指導性”的特征,視導者避免對教師行為先作判斷或直接提供改進舉措,而是搭建一種“支架”引發(fā)教師反思,設法讓其本人判斷和選擇,從而達到自我監(jiān)控和自主決策之目的。下面是筆者在一次聽課后與教師B回看和分析錄像時的談話節(jié)錄(F=反思支持者,B=教師B)。
F:你看這段活動中學生的表現怎樣?
B:(神情有些不快)他們好像說不出我要他們說的話,甚至連我的原話都沒聽懂,我只好重復好幾遍。
F:你要他們說的目的是什么?
B:我是想檢測一下他們是否掌握了預習的生詞。不是應該在閱讀之前處理一下生詞嗎?
F:是啊,尤其是在可能影響理解時。看上去學生認識這些單詞的,但為什么說不出你要他們說的句子呢?
B:我……不知道。
F:你的目的是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生詞,以便開始閱讀;但你有沒有想過recognize單詞和reproduce是有區(qū)別的嗎?
B:(表情一震)我沒想過這個問題。
F:你想過沒有,閱讀涉及的只是recognize,就是說在閱讀中能懂它的意思。
B:是啊。
F:而這里你讓學生做的是什么?
B:我讓他們說出一個含新單詞的句子來替換我的原句。
F:那是不是超出了“recognize”,而是要求他們“reproduce”了?這樣做符合你原來的目的嗎?
B:(恍然大悟狀)哦,不符合,太難了,也沒有必要。
這次視導啟發(fā)了教師B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她認識到自己教學條理不清的原因之一是設置活動的目的不明確,這對改進她后來的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2.談話與討論
反思支持者和教師之間、教師和教師之間的經常性的交談和討論是我們使用最多的教學反思方式,同時也構成臨床視導的一部分。交談(包括電話交談)對反思支持者來說,提供了了解教師教學困惑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為教師提供“言出心聲”和清理思路的機會。以下是筆者與新手教師小X的談話。
F:近來怎樣?
X:我還是覺得與學生關系是個問題。我是他們的班主任,又是他們的英語課老師。在我的英語課上我必須嚴肅,如果對他們太友好,他們不拿我這個班主任當回事,班級管理很難做。但是在英語課上老對他們嚴肅,他們好像不喜歡我,一下課掉頭就走。我也沒機會了解他們。
F:呣??磥?,要在保持距離和搞好關系之間找到平衡,是嗎?
在以上交談中筆者并沒有直接給小X出點子,而只是讓她道出了心中的煩惱和暗示她需要自己尋找對策。然而就從她說出心中煩惱的那一刻起,小X的進步已經悄然開始了。
幾周以后筆者又遇到小X。以下是二人的對話。
X:我最近嘗試了一些做法,與學生關系融洽多了。
F:是嗎?你怎么做的?
X:我讓他們寫英文日記。這可是一石二鳥。他們既練習了英文,也與我進行了交流。當面與我用中文談話,他們覺得不好意思,但用英文寫,好像覺得容易說真話似的?,F在我對他們了解多了。
F:寫英文日記真是不錯的主意。你知道他們改變對你態(tài)度的真正原因嗎?由于你對他們的世界有了了解,你的英語課自然就多了與他們的生活有關的話題。其實讓英語課貼近學生、適應他們的需求是一條重要原則,一旦你做到了這一點,好的效果自然就出現了。
談話結束時指導者抓住機會,向小X點撥了一條簡單而重要的教學原則,這是一次利用實踐經驗學習教學理論的機會。
3.集體議課
開展反思性教學后,教師間相互聽課、評課的次數比以往多了,而且方式也有所改變。聽完課后,聽課者不立即評價課的得失,而是讓上課教師詳細回述這堂課的步驟、發(fā)生過的行動和事件?;仡櫺袆雍褪录欠此夹越虒W的初級形式,但十分重要,因為教師往往對課堂的真實面目并不十分清楚;回顧行動和事件本身,就是審視其起因、掂量其后果的過程。
4.教師日記
參加活動的每位教師各有一本反思日記本,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寫教學日記,記錄教學中的有意義的事件和自己的所想所感。
5.自我檢測
反思支持者參考有關文獻編寫了一些教師自我檢測工具,如閱讀教學、語法教學、課堂管理、教師課堂言語行為等自我檢測表,供教師使用。
(三)評價成效
上述活動進行了一個學期之后,我們通過課堂觀察和訪談對反思活動的效果做了評價;對反思活動形式的有效性、可行性也向教師進行了調查。
以上述四位教師為例,分析他們在經過一輪活動后的認識和行為變化及仍然存在的困惑與問題(見下頁表,表中表示出現了變化;表示沒有出現變化)。
從中我們看到反思性教學活動的確使教師的教學認識和行為發(fā)生了一定改變。當筆者問起“你認為哪些方式對促進反思和提高教學最為有效?”時,教師們一致認為:大學合作者的臨床視導以及與他們的交談作用很大,相互或集體聽課、評課的效果也很好。一些教師認為反思日記很難堅持,記些什么也不是很清楚。當與教師一起分析為什么有的認識和行為變化不大的原因時,他們表示擔心影響考試成績。筆者還觀察到,部分老教師的懷疑態(tài)度和對傳統(tǒng)教學的堅持,也使年輕的參加者們對教學改革和反思活動有所顧忌。
(四)追蹤訪問
時隔兩年多,我們對參加反思性教學實驗的教師專業(yè)成長做了一次追蹤訪問。我們關注的是:反思性教學實驗對參加者專業(yè)成長的影響是否具有持續(xù)性?教師們目前是否能獨立開展反思活動?
學校領導認為反思性教學的確促進了青年教師的成長、進步,“如今他們成了教學的骨干,教改的積極分子”。當問起“參加反思性教學活動對你產生什么影響?”時,教師B說:“從那以后,我覺得自己的教學思路清楚了許多,而且我養(yǎng)成了課后想一想的習慣”。教師D說:“幾年前大學老師來我們學校開展的那些活動真的很有意義,至今印象還很深,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p>
當問起“最近在關注什么?”“現在是否有目的地開展反思活動?”時,一位青年教師說:“現在生源擴大了,學生差距很大,差生現有課本都消化不了,很快又有新教材了,難度更大,我很擔心。”另一位教師則說:“考試壓力仍然很大,沒有多少時間想別的?!苯處焸冞€反映,同事之間議論、探討還是常有的,但不像當年有人指導時那樣有目的和有系統(tǒng)地進行;似乎他們還不能自主地運用反思實踐應對新的變化與挑戰(zhàn)。教師們還認為,如果領導對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反思活動只有一般號召,而缺乏有力度的領導、管理和相應的評價機制,教師的熱情難以長期維持。
從一輪反思試驗及其追蹤調查中我們得到的主要結論是:
有目的地開展教師反思性教學活動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探究式的、非指導性的、基于課堂證據的交談是教學反思的有效形式;
教師日記要成為有效的反思工具,需要予以示范引導和反饋交流;
大學支持者與合作者的參與對促進中學教師的教學反思活動具有重要作用;
將大學支持者的作用轉移給校內支持者是實現反思性教學持續(xù)開展的關鍵,而如何實現這種轉移還有待研究。
健康持續(xù)的教師反思活動需要有支持性的組織氛圍和行政保障。
五、結束語
通過建構概念框架和實踐嘗試,我們對以反思性教學為核心的教師發(fā)展機制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我們認識到,這種機制的完全形成和健康運行還有大量的問題需要探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包括:如何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改變單純以考分評定教師的傾向,倡導教師學習的風尚與激勵機制;如何與大學形成有效的合作研究關系,既借助專業(yè)研究者的資源,又形成學校自己的研究指導力量和教師自主發(fā)展能力;如何在現有反思活動形式的基礎上探索更有效、更切合教師實際的手段和策略;等等。這需要我們結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實際作不懈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甘正東.反思性教學:外語教師自身發(fā)展的有效途徑[J].外語界,2000,(4):12—16.
[2]高翔,王薔.反思性教學:促進外語教師自身發(fā)展的有效途徑[J].外語教學,2003,(2):87—90.
[3]武繼紅.英語教師反思型教學實踐初探[J].外語界,2003,(1):60—66.
[4]張穎.“反思性教學”離我們有多遠?[J].國外外語教學,2003,(2):13—16.
[5]Dewey J.How We Think[M].New York:D.C.Heath and Company,1933.
[6]Schn D.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7]Wallace M.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8]Ho B,J Richards.Reflective Thinking Through Teacher Journal Writing:Myths and Realities [J].Prospect,1993(8):7-24.
[9]Mok W.Reflecting on Reflections:A Case Study of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ESL Teachers[J].System,1994,22(1):93-111.
[10]Pennington M.The Teacher Change Cycle.TESOL Quartely,1995,29(4):705-731.
[11]Kwo O.Learning to Teach English in Hong Kong Classrooms:Patterns on Reflection [A].D Freeman and J Richards(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95-319.
[12]Bailey K. Reflective Teaching:Situating Our Stories [J].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997,(7):1-19.
[13]Stanley C.A Framework for Teacher Reflectivity [J].TESOL Quarterly 1998,32(3):584-591.
[14]Farrell T.Reflective Practice in an EFL Development Group[J].System,1999,27(2):157-172.
[15]Liou H.Reflective Practice in a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f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Taiwan [J].ROC.System,2001,29(2):197-208.
[16]Richards J,C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7]Richards J.Beyond Trai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8]熊川武.試析反思性教學[J].教育研究,2000,(2):59—63(76).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教育心理學也針對實驗教育學展開了研究。或者可以說教育心理學是由實驗心理學慢慢演變來的。實驗教育學實際上就是在教育過程中的實踐,在教育教學時揣摩學生的心理根據心理變化使用不同的方法。實驗教育學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的開端。教育心理學萌芽階段大約是在20年代前后,各種心理學發(fā)展起來,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有一種應用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就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格式塔學派引入到中國后,教育開始更多受到關注,“頓悟”順勢在心理學研究中火熱起來,不再局限于試驗和錯誤的反應。80年代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學關于學習的三大定律,為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30年代中國的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老師學生的行為,根據行為揣摩心理,不同的環(huán)境會產生不同的行為習慣,此時,一位名為弗洛伊德的人研究者在有意識無意識的情況下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并把它當做很重要的成果來研究,費洛伊德的研究使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們對教育心理學有了新的認識。
二、與心理學的區(qū)別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中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在各種情況下擁有不同情感的心理變化,而教育心理學則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變化,教育心理學更具有針對性,由此也很明顯的看出教育心理學和心理學的區(qū)別。教育心理學的面向對象是將要從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們可以指導教師實踐,向教師傳授相關的心理知識,但是并不深入到學生中進行教學講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具有抽象性。學校的心理學是針對學生們的心理問題來進行的臨床實踐,具有很強的應用特點,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揣摩學生和老師的心理還要對家長的心理進行研究,家長是學生們接觸最多的對象,家長的心理也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學校的教育,要針對學生的心理,更方便解決問題,實踐要比理論更能證明學術的存在。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區(qū)別可以說是一個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心理情況而另一個則是主演針對學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學更突出的針對學生或者老師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說是針對思維不是很正確的老師和成績比較不理想的學生。研究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學校更好的開展教育活動,幫助老師獲得較高的教學水評,幫助學生拿到更好的成績。此外,教育領域的心理學存在著一種臨床模式,這種模式包括以下幾點:(1)心理問題與教育間存在著一種聯系模式,聯系著兩者之間的發(fā)展,這個聯系很好地解釋教育和心理的問題。(2)在實際實踐中,要融合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更會得到顯著地實踐效果。(3)專業(yè)知識解決教育心理問題,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學生得到幫助。如我們所見,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和醫(yī)院的臨床醫(yī)生看起來是一個性質,只不過一個是對病人身體上的治愈,一個是對病人心靈上的治愈。
三、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前景
教育心理學在過去有幾百年的發(fā)展史,目前正在快速發(fā)展期間,除了學習心理等傳統(tǒng)領域的關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發(fā)展趨勢。
(1)轉變教學觀念
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首先要對教與學有本質上的理解,教學觀念的改變或許是目前對教學最有力的改變,目前的教學觀念太過陳舊,只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有些死板的老師甚至上課都沒有與學生的互動,知識自己一個人在講臺上演著獨角戲,在經濟科技都迅速發(fā)展的時代,教學觀念要變得活躍一些,學生或許更適合做課堂的主角,老師該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認識了身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問題,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學生的知識構建過程,因為重視實踐教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問題變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關教育的社會心理
教育心理學除了研究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外,其他一切關于教育的社會因素都在研究范圍內。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時候,也會受到老師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因此,學生的學習并不簡簡單單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社會的原因也是在教給孩子為人處世,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情境也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
(3)實際教學中策略的應用
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由于成績不理想,對未來感到失望,極易產生挫折感和失范行為。高職教育工作者應準確把握高職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產生挫折感的基本動因,了解學生認識挫折的心理規(guī)律,并針對高職學生挫折及失范行為采取心理教育和管理措施,從學習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正確引導,有效干預矯正,促進高職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
高職學生;挫折教育;失范行為;產生根源;心理教育管理
高職學生產生挫折與失范行為是目前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形成原因多種多樣,易被忽略。如今中國教育評價模式仍多以分數至上,許多家長、甚至老師也僅用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好”與“壞”。而大多數高職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不太理想,在中小學階段就已經受到來自家庭、親友、學校等多方面的質疑和輕視。在許多人的眼里,高職學生也都被貼上“差生”的標簽,無論在生活、交友、就業(yè)等方面,多數學生并不會受到“優(yōu)待”。因此,對于長期得不到肯定和重視的高職學生來說,其或多或少也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自身做什么都不會成功,如果再遇到一些挫折,就可能產生失范行為,造成學生對學習自暴自棄,甚至放棄自己,引發(fā)社會治安案件。對于這種不被重視的社會角色,處于青春期的高職學生受到了更多與其年齡不相符合的挫折,所以他們是最需要被社會關注的群體之一。教育工作者面對外界對學生的質疑,短時間內很難改變這種現象。那么,高職院校教育管理者應該重視高職學生的挫折教育,從學習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正確引導學生,使高職學生能夠改變不良心態(tài)。
一、產生挫折與失范行為的客觀因素
(一)自然因素
產生挫折與失范行為的自然因素有很多,包括高職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不能預測和防范的天災人禍等。比如親人、朋友的突然離世;班主任、任課老師臨時調換;上學的路上遇到堵車或者電瓶車沒電;訓練了許久的運動員因為賽前意外摔傷而失去比賽機會;考試時發(fā)現隨身攜帶的筆不好用等,由于各種非人為力量所造成的時傷害隨處可見。
(二)社會因素
產生挫折與失范行為的社會因素是指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人為因素的限制和障礙,包括政治、經濟、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如用人單位設定最低門檻,對高職學生概不考慮,或者承用后只能從最低層次的工作做起。盡管有的高職生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或者技能大賽中表現極為突出,卻也沒有得到單位領導的重視。在交友方面,許多人也會因為學歷低等偏見拒絕與高職學生交友。高職生因為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從而導致壓抑、孤獨、不能傾訴、精神失常甚至絕望的案例也不勝枚舉。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新舊文化的沖突,社會規(guī)范的調整和價值取向的變化,以及各種負面影響和不良的社會氛圍使得許多高職學生較早進入社會,由于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不均衡,使得看起來成熟的高職學生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或小情緒而產生失范行為。〔2〕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塑造學生的感情、意志、性格、品德的重要場所。家長的言行和家庭成員及親友的關系對學生的成長影響很大。據調查發(fā)現,當孩子進入高職院校后,父母對子女的態(tài)度兩極分化嚴重,一部分父母對孩子十分溺愛,寄厚望于孩子,卻不知給他們未成熟的心理帶來了負擔、痛苦,甚至導致他們走入社會以后感受到諸多的不適應,到處碰壁;〔3〕而另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則不斷減少,甚至不愿意在親友面前提起孩子的近況。在這種過分溺愛或者忽視的家庭生活中都極易導致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出現失范行為。
(四)學校因素
目前,我國的職業(yè)教育還存在諸多不足,比起高職學生的思想教育、心理素質訓練似乎更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等技能的培養(yǎng)。在思想政治課上過分強調理想教育,忽視現實教育,注重理性判斷而疏忽非理性的情感世界的培養(yǎng)等,這使得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脫節(jié),學生畢業(yè)以后在技能操作方面能較好、較快地適應社會,但面對復雜多變的人際關系便無所適從,甚至與社會格格不入,在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失落和恐慌感。
二、挫折與失范行為的主觀因素
(一)自身缺點與不足
在現實生活中,某些人尤其是自尊心極強的高職學生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包括生理缺陷、疾病以及身材、容貌等方面,都會構成學生的挫折源。如有的學生患小兒麻痹癥導致左腿走路有些障礙,不能參加體育比賽,也有的學生因為身材矮小而常常孤獨自處、拒絕與人交流,還有的學生因為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學習能力不足等原因而難以取得優(yōu)異成績等。這些不足之所以能讓學生產生挫折感,也與社會的某些價值觀和別人對自己的特征評價有很大的關系。比如身材勻稱、相貌較好的人更容易被單位錄用,殘疾人比四肢健全的人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個子過于矮小的人要比個子高的人挫折感更重等。
(二)個人動機沖突
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為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廣闊的舞臺,當然也帶來了緊張和壓力,沖突和煩惱。例如,曾有學生在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中常常會因為多個目標而同時產生多個動機,但由于條件的限制,這些并存的動機不能全部實現,在必須有所取舍的時候就會形成動機沖突的心理現象。高職學生長期處于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會引發(fā)挫折感,做出不恰當的舉動。
(三)自我期望與實際有效行為的不匹配
高職學生的自我期望與實際有效行為的不匹配主要表現有三方面:一是知識能力不足。大多數的高職學生知識水平不高、知識結構也不夠完善,能力欠缺,當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有挫折感,產生失范行為。二是人生觀念不當。許多高職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不符合社會要求,這也是挫折的來源。比如曾有學生為了獲得學生會主席的職位而不擇手段地拉票,當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對后竟然“失聯”一周。三是生活閱歷簡單。高職院校還有一些學生由于長期不自信、自卑而拒絕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實踐能力較弱,在進入社會之前的實習時常因為不能完成工作量擔心被領導批評而要放棄實習工作,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引起挫折感和失范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造成挫折情景的性質及輕重程度因人而異。
三、加強挫折教育和學校管理措施
目前,教育管理部門已經認識到挫折教育對高職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就業(yè)等方面的重要性,但仍未形成較為完善的管理機制。建議高職學生的挫折教育以體驗和調適為主,并提倡貫穿于課上和課下、教育和指導、咨詢和服務等方面。第一,建立具有高職特色的挫折教育課程,將挫折教育貫穿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高職院校在編排校本課程或是職業(yè)課堂體驗教學時,應鼓勵師生共同參與,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師發(fā)揮模范榜樣作用,以多種形式滲透挫折教育的思想和觀念,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另外,定期對班主任、輔導員開展關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制定培訓計劃,形成案例分析和心理預警防范?!?〕第二,安排具有高職特色的挫折教育活動,鼓勵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合理評價自己。分享高職學生成功立足社會、成功創(chuàng)業(yè)等案例,并展開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認識產生挫折的原因,正確地面對挫折,合理分析和評價自己的遭遇。更重要的是明確在不久的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時應如何盡可能地避免因為挫折導致的失范行為。通過活動,模擬、感受挫折,從源頭控制,讓高職學生明白在最終戰(zhàn)勝挫折,取得成功的道路上還得靠自己,還得靠科學的方法才能解決問題。第三,開設具有高職特色的挫折教育鍛煉,提高學生對挫折的耐受性。與企業(yè)合作,定期開展有益于學生意志品質鍛煉的體育競賽或技能大賽,讓學生通過比賽增強體魄,增強專業(yè)技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問題。當學生的內心足夠強大,以樂觀的心態(tài)去處理問題,那么也就不再懼怕挫折。第四,健全具有高職特色的挫折心理咨詢和輔導機制。根據學校規(guī)模,配備專職心理教師,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并且制定合理的方案,幫助高職學生解決在青春叛逆期面臨的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問題。第五,搭建具有高職特色的多方溝通渠道,使學生及時走出挫折困境。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梢酝ㄟ^申請微信公眾號、安裝手機APP軟件、設立留言信箱等方式組建校信通,與企業(yè)、家長、老師等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注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營造良好和諧的學習和家庭氛圍,為高職學生及時走出挫折困境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四、結語
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年齡階段的限制,在對高職學生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高職學生很容易產生或輕或重的失范行為,甚至釀成悲劇。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已經趨于成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相關管理職能部門及教育工作者應當依據透徹的分析,采取適當的防御措施及時、有效地干預和矯正學生的失范行為,促進高職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丹萍,楊忠,陳英葵,李啟念.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干預的實驗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5):677-681.
〔2〕張潮,張佳楠.高職生自尊、主觀幸福感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4):537-540.
〔3〕羅曉珍.高職學生常見道德失范行為的心理成因與心理輔導對策〔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1):29-31.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 心理學 發(fā)展與思考
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發(fā)表了一些代表性強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標志其走上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的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目前的發(fā)展現狀并不樂觀,其緩慢的發(fā)展速度導致應有的作用得不到發(fā)揮,因此,我們應該堅持對我國的職業(yè)教育心理學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本文將首先分析我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再進一步討論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深化對我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思考。
一、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在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和教育改革與實踐發(fā)展的要求與國外的職業(yè)院校教育發(fā)展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育體系不成熟
目前構建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體系,主要是以下兩條思路:一條是將高職院校教育同教育心理學相融合與對接;另一條是按照高職院校的教育實踐工作要求來尋找對應心理學理論上的支持和依托。但這樣就會造成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的課程教學中以及教材的編寫中呈現“普教化”的現象,整體趨勢會走向明顯的“復制”和“移植”,使得我國的高職院校缺乏職業(yè)教育應有的特色,因此,事實上這兩條思路不太與我國職業(yè)教育發(fā)展和改革的需求相符。所以要求在職業(yè)技術的師范院校,做法是努力研究出能夠反映我國職業(yè)教育領域中最新成果,通過增加研究教育心理學的新課題,將學習心理、師生心理、社會心理、教學心理、職業(yè)心理與管理心理等幾個板塊的內容組合起來再加以融匯,來滿足我國職業(yè)教育的未來發(fā)展需求。
(二)發(fā)展方向尚不明確
職業(yè)教育心理學是一個將職業(yè)教育和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相互融合的產物,屬于一門交叉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對其的性質劃分時,學術界對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究竟屬于教育心理學還是職業(yè)教育學,也都眾說紛紜而并沒有做出明確的相關規(guī)定。從學科走向的未來發(fā)展上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并未形成一門比較獨立的學科分支,也未在自身形成獨特體系的話語結構,或者說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和其他學科間的良性互動發(fā)展格局還有待得到進一步穩(wěn)固。
(三)其他方面的問題
我國的職業(yè)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在發(fā)展中還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1. 地區(qū)之間發(fā)展普遍不平衡;2. 國家的經費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3. 學科理論基礎相對薄弱;4. 教師的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相對較弱;5. 面對重大的現實問題,對其研究的層次不夠深入;6. 教師研究的成果震撼力還不夠大;7. 沒有真正建立起科研、服務以及發(fā)展機制等。
二、我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未來發(fā)展的策略
(一)教育發(fā)展理念要與時俱進
要實現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向和諧的方向發(fā)展就得樹立“建設為本、創(chuàng)新為綱”。勤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是發(fā)展我國職業(yè)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心理學所要具備的建設理念。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的未來發(fā)展,首先要本著為職業(yè)教育服務的宗旨,貫徹“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始終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積極爭取推動教育理論的不斷創(chuàng)新,主動探索符合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學實踐和發(fā)展規(guī)律,謀求實踐研究和應用為主,不斷深化職業(yè)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的理論基礎研究。
(二)教育結構體系要分層整合
其實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屬于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系統(tǒng),具體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曾經有學者主張,應將我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的結構體系分成理論、應用與專項三大層次,并將應用性較強的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再分成宏觀、中觀以及微觀三個層次。如果按照教育的主體劃分,我國的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實際有社會、家庭和職業(yè)學校這三個類別;根據縱向層次來劃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yè)院校的教育心理學;按照其橫向服務的范圍來劃分,就有崗前、轉崗和在崗這三種。其實無論怎樣分層來整合教育心理學的體系,最重要的還是要站在現今職業(yè)教育領域和心理學學術的發(fā)展前沿,要處理好推進學科建設和為社會實踐服務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來著力建設具有特色的中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結構體系。
(三)隊伍建設要內培外引
高質量專業(yè)性的人才隊伍是發(fā)展我國職業(yè)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教育心理學的關鍵性因素。我們必須以網絡化人才隊伍、重視專業(yè)化建設為依托,進一步加強專業(yè)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的建設。一方面既要搭建好廣闊的學術平臺,另一方面還要吸引其他學研究者積極加入到職教心理學的研究隊伍中來。
三、結束語
實踐性和應用性是職業(yè)教育突出的特點,職業(yè)教育的實踐是我國職業(yè)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原動力。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應用性、實證性和實踐性的研究,堅定不移地為我國職業(yè)教育的決策服務,為改革發(fā)展高職院校的職業(yè)教育的實踐創(chuàng)新而服務。本世紀的頭20年將是我國職業(yè)教育心理學走向全面應用的關鍵時期,我們有理由對我國未來的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充滿信心,并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劉玉英. 職業(yè)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研究[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