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

從眾心理的原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從眾心理的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 從眾心理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一、從眾心理的基本概念

1.從眾心理的含義。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xiàn)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shù)人的行為方式,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大部分個體普遍所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通俗地說就是“隨大流”。

2.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從眾心理的產生受到多種從眾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一是群體因素,群體的規(guī)模越大,凝聚力也就越強,從而使得群體的意見一致性較高,便易形成從眾行為;二是情境因素,當人們所處的情況,接收到的信息較為模糊或者是受到某些有權威人士的號召和影響,便會產生從眾心理。三是個人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個人的人格特征、性別差異及文化差異等方面不同,致使從眾心理和從眾的層次及情況也具有差別。就從眾的意義看,從眾心理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

二、當代大學生從眾心理的表現(xiàn)

1.就業(yè)?,F(xiàn)如今畢業(yè)生人數(shù)連年增長,就業(yè)形勢十分嚴峻,雖然就業(yè)渠道及方式多種多樣,就業(yè)信息方便快捷,但對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來講卻不能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從而使得一些較低級的崗位無人愿意承擔,而較好的職位卻蜂擁而至。在這種大的就業(yè)背景下,避免不了跟風現(xiàn)象的產生。例如一些人看到周圍的人都在考研,那就避免不了會跟風地考研,而在學習過程中又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看到其他人找到工作,心里難免為之所動,又棄研找工作。

有些人覺得大家都選擇的應該是沒錯的,所謂最多的選擇也是最好的。一旦存在這樣的選擇心理,也就是就業(yè)從眾選擇。選擇的發(fā)展方向并非是因為自己的喜愛或興趣,甚至與專業(yè)都無關,只是選擇大多數(shù)人認為正確的選擇,有些人能夠堅持自己的選擇得到很好的發(fā)展,而大部分人則在后來的發(fā)展中被重新拋回起跑線,因而在就業(yè)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從眾心理是既有利又有弊的。

2.消費。如今,大學生已經成為高消費群體,我們可以在全國各地的大學城附近發(fā)現(xiàn)各種娛樂設施場所,這些場所多數(shù)都是提供給高校學生使用的。大學生在學校里學習,雖沒有過多的接觸社會,但在交際活動上和社會上的人際交往并無差別,舉辦生日Party、舞會、派對、出席團體活動等都有從眾心理的影響。

從眾的消費還表現(xiàn)在“網購”和“韓流”上,在當下淘寶流行的時代里,淘寶商家利用大眾的從眾消費心理,在“雙十一”、“雙十二”這樣的重要節(jié)日里,將商品大打折扣,并且提供各種優(yōu)惠和紅包發(fā)放吸引大眾消費,這時許多人看到自己心儀已久的產品終于有了優(yōu)惠變迅速搶購,還有一些銷量較好的產品,可謂是一哄而上,迅速被搶購一空。但也存在令人擔憂的問題,例如有些消費者在購買產品后發(fā)現(xiàn)自己買的產品并無用途,只能閑置下來,造成產品資源的浪費。

“韓流”是從眾心理的一個明顯表現(xiàn),韓餐、韓服、韓妝、韓式整容一系列的韓國風暴撲面而來,韓國游已經是很普遍的事情,人們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都被卷進韓流中,瘋狂地購買韓代購的產品。韓式整容讓人變得漂亮,如今不僅明星整容,普通人也為了美貌不惜身體的代價,選擇赴韓整容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整成“冰冰臉”,過安檢時給工作人員造成極大麻煩,認不出其真實容顏,整容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被電視媒體曝光,從眾心理引發(fā)的整容風波此起彼伏。

3.戀愛觀。大學生群體是青年群體的一個代表,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識素養(yǎng),在情感上也正是發(fā)展的時期,然而大學生在戀愛觀上存在盲目跟風的問題,一方面,在調查問及一些人的時候,為什么會談戀愛的理由是,因為我的周圍人都在談戀愛,那我也應該談戀愛,這樣的戀愛心理顯然是不夠成熟的,是一種從眾心理,大學生已十八周歲,是獨立的個體,對待感情應該有責任和承擔的態(tài)度,應該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價值選擇和情感追求,不能盲目地將周圍的情況不假思索地復制在自己的身上,這對己對人都是不夠負責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大學生戀愛時的從眾心理還表現(xiàn)在都對萬眾矚目的異性產生好感,每個人都對美好的事物有追求,但在感情上并不代表最好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有人盲目從眾,跟風追求萬眾矚目的異性,覺得這樣才充分顯示自己的魅力,實在不是明智之選。

三、從眾心理的影響

1.積極影響。從眾心理作為一種大眾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因其較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表現(xiàn)形式。由從眾心理引發(fā)的消費就是人們跟風隨大流的消費,這種消費方式能夠引發(fā)對某類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趨勢,健康的合理的從眾心理可以推動某一行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產品的生產和售賣,甚至影響市場的供給與需求,促進市場的需求,獲取更多利益,影響人們的消費水平向更高的層次轉換。

2.消極影響。不合理的不健康的從眾心理,對個人的生活發(fā)展極為不利,它會危害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過于盲目地從眾,購買不需要買的東西,浪費金錢,不計后果的跟風隨大流影響個人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缺少主見,不能正確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無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使自己陷入困境,影響個人發(fā)展。

從眾心理有利有弊,大學生要正確對待,避免盲從,要有自己的價值選擇,作為新一代的青年,大學生群體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需要大學生的力量,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尤為重要,因而一定要使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自覺摒棄有害的價值選擇,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第2篇: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

類似的一幕也發(fā)生在石家莊街頭——王女士從銀行取了4萬元錢,誰知路上裝錢的袋子竟被剮破,400張百元鈔票全“跑”了出來,隨風飄了四五米遠,七八個人一擁而上,街上有一個大姐說:“大家把錢都還給人家啊?!逼甙藗€人很快就把錢還給了王女士,分文不差。

兩個城市,兩個丟錢的現(xiàn)場,為什么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這是由從眾心理造成的,“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xiàn)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

有一位學者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fā)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梢姀谋娛且环N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的意見并付諸行動。那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人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呢?首先是情境模糊不清的時候,這是關鍵點,當你一時間頭腦發(fā)蒙、不知道怎么辦時,就容易受別人影響。

其次是情況處于危急時刻。危急是另一個促使人們以別人作為信息來源的因素,而且常常與模糊情境同時發(fā)生。在危急時刻,我們往往來不及思考應該采取什么行動,但我們又需要立即行動,因此我們就很自然地去觀察別人的反應,然后照著做。

還有一些,比如專家效應、群體凝聚力和群體規(guī)模等。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yè)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用專家和明星的身份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營銷目的。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就常會跟著“湊熱鬧”。

那么人為什么會有從眾心理呢?一般來說,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而促使他趨向于與群體一致的現(xiàn)象,這就叫做從眾行為。

第3篇: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從眾心理;大學生;利弊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579-01

從眾心理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八^從眾,就是在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下,個體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shù)人相一致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在大學校園中,從眾現(xiàn)象也很普遍。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一方面自我意識急劇發(fā)展,充滿熱情,勇于創(chuàng)新,常常以標新立異的裝束和獨特的言談舉止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另一方面,他們的獨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強,往往會陷入焦慮、困惑和迷茫之中,導致行動上隨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李煥是我校一名臨床專業(yè)的學生,他性格內向,一與陌生人說話就臉紅。在班中年齡最小,經常與大他兩三歲的同學一起玩。平時去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從來不作決定。面臨畢業(yè)分配時,其他同學根據(jù)自己所好決定到公司去。一來能將自己所學醫(yī)學知識用到市場營銷的專業(yè)實踐;二來爭取將來能有出息,當個公司經理或總裁什么的。于是幾個同學紛紛行動,很快與大小公司簽了約。而李煥呢?他深知自己性格不適合從事競爭激烈,商業(yè)氣息太濃的工作,但又想,幾個朋友都去了,自己不去,不是太各色了嗎?于是,他也和一家大型醫(yī)藥銷售公司簽了約。同時拒絕了一份適合自己到醫(yī)院上班的工作。但工作沒幾個月,他覺得自己實在無法融入單位的商業(yè)氛圍中,也覺得自己的能力在這里不能充分發(fā)揮,因而感到壓抑,情緒低落。而此時他的朋友則專業(yè)對口,學有所用,在自己的公司干的有聲有色。最后,他還是回到醫(yī)院當了一名醫(yī)生。

李煥的曲折在于他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指個人由于受到團體壓力,而在知覺、判斷、行為、方面做出與眾人趨于一致的行為,當一個人的行為動機是“別人都這么做”的時候,那么他的行為就是從眾行為。

大學生從眾心理的產生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三方面。

1. 從眾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團體壓力。如團體的信息壓力和規(guī)范壓力。李煥主要受朋友的信息壓力,而導致他不十分情愿地進了公司。因為每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包括對自己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別人獲得的。經驗似乎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多數(shù)人都贊同的意見正確的概率高。因此, 是否同意多數(shù)人的意見就成了人們評價自己個人的判斷和行為正確與否的依據(jù)。致使別人提供的意見、信息成為個人行動的重要參照依據(jù)。

2. 從眾心理使人獲得安全感。比如有時我們在街上溜達, 看到許多人排隊買東西, 雖然不知買什么, 但想著這么多人買的東西準不會錯, 于是也跟著排隊。在畢業(yè)分配時也一樣, 許多人都想去的單位肯定好, 于是, 也跟著湊熱鬧, 也不想想各人之間的差異, 自己的興趣與特長。

3. 從眾心理使個體容易為群體接受, 使人有一種歸屬感。人是社會的人, 需要群體生活, 每個人都希望從群體中獲得自己想獲得的認同和情感滿足。尤其是在畢業(yè)分配的關鍵時期, 任何一名畢業(yè)生都想得到一份同學認為好的合適的工作, 以得到親戚朋友的贊許。因此, 一些畢業(yè)生還來不及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就草草地決定了自己的工作單位。性別、年齡、個性和從眾心理也有一定的關系。歲數(shù)小的人易從眾, 個性隨和自卑感較重的人也容易傾向從眾。

大學生從眾行為的利與弊:

從眾行為對大學生的影響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從眾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必要手段。一個社會需要共同語言、共同的價值與道德觀、共同的行為方式,作為擔有預期社會化責任的大學校園更是如此。對于大學生個體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與班級體里同學保持一致,那他就會被群體視作異類。反之為了融入到群體中去,采取從眾行為便可以減少心理沖突,獲取心理上的平衡。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這樣的情況,由于剛踏入大學校園,離開家庭貼身的照顧,時感孤獨寂寞,于是為了和同學打成一片便采取從眾行為。而同時這也為后期的大學四年生活是積極還是消極埋下了伏筆。

2. 理性的從眾行為有利于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為:獨立意識增強,但仍有較大的依賴性;社交需要強烈;求知欲旺盛;自我期望值高等。這些心理特點,決定了大學生對所屬群體具有較強的歸屬需要,而要獲得歸屬感,從眾就是一個必然選擇。大學生對其群體的從眾,有益于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大學生群體亞文化的形成及發(fā)展,促進社會主流道德的發(fā)展變化和完善,并產生德育的群體效應。

3. 盲目地從眾使個體失去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眾行為是在群體壓力下發(fā)生的,因此盲目從眾會使自己失去個性,限制自己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從而失去接受挑戰(zhàn)的機會。大學時代是追求個性、完善人格的時期,盲目的從眾會使思維形成依賴性,遇事不動腦筋就隨從于別人。尤其對于那些在班級、宿舍中處于劣勢,容易放棄己見而從眾的學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學期間完成真正鍛煉自我的任務。久而久之形成強烈的依賴性,自我意識弱化,獨立性較差,毫無主見。

4. 被動從眾誘發(fā)大學生心理障礙。一味從眾也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fā)生。從眾的直接表現(xiàn)便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過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發(fā)大學生精神壓力過大,心理狀況失衡。從眾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動為前提的從眾只會是退化自我真實性格與實力,使其獨特失去價值。被動的從眾帶來只有迷茫和無措。

那么, 怎樣才能避免不良的從眾行為呢?

在畢業(yè)分配的時候,就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積極的評價, 揚長避短,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爭取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在生活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增強自信心。一般來說, 自信心和個性強的人, 從眾行為少,,缺乏自信,個性軟弱的人從眾行為較常見。因而, 畢業(yè)生應該在畢業(yè)分配過程中保持充分的自信, 敢于面對社會中的問題, 相信自己能在求職大戰(zhàn)中戰(zhàn)勝對手, 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好工作成千上萬, 然而并非都適合自己。因為任何工作都有其特殊要求, 如學歷、專業(yè)、性格、性別等等。我們每個人只能根據(jù)自己的性格氣質、能力、興趣、特長, 確定適合自己的地方、崗位和任務。

在分配時, 如果覺得自己年齡還小, 閱歷不夠豐富, 看問題不夠深刻, 易受他人影響,你可以求教自己的父母, 長輩及老師, 聽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集思廣益。這些都可以有效避免不良的從眾行為。

參考文獻

[1] 姚建銀.對從眾心理影響下大學生行為的探討[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第4篇: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違章 心理 安全 對策

隨著勘探作業(yè)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生產安全設施不斷完善,標準化操作已成為潮流與趨勢。事故發(fā)生率越來越低??墒强v觀鉆井平臺所發(fā)生的發(fā)生事故,違章操作逐漸成為事故的主要原因。國家安全局安全管理專家從170萬宗事故研究和分析中,總結出由于人為因素或缺乏效率導致的不安全動作與行為,占事故總數(shù)的85%,中國石化歷年所上報安全事故,主要也是因為違章作業(yè)、違章指揮造成的。 因此,分析違章操作現(xiàn)象產生的心理特征,制定相應的消除對策,對石油勘探工作十分重要。

1 違章操作的類型

違章操作就是指不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guī)程的動作或行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違章操作主要分為兩大類,即有意違章和無意違章。無意違章是指在無意的情況下所造成的違背安全操作規(guī)程的動作或行為。無意違章也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當行為人或操作者在意識不清的狀態(tài)時發(fā)生的違章行為。例如,突發(fā)性癲癇患者、精神病人、夜游癥患者在發(fā)病期間,其意識混亂,在這種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操作行為。其二是雖然操作者或行為人處在意識清醒狀態(tài)下,但由于某種生理、心理缺陷或無知造成的違章。例如:一個患有紅綠色盲癥的人闖紅燈,對他本人來說無意的違章。有意違章。又稱故意違章。所謂的有意違章是指違反安全操作規(guī)程或有章不循,堅持、固守不良作業(yè)方式和工作習慣的行為。例如,石油鉆井隊司鉆不按規(guī)定下壓下鉆,導致卡鉆,就是一種有意違章行為。

2 違章操作者的心理狀態(tài)

根據(jù)安全心理學原理及安全工作的實際經驗分析,違章操作人員一般存在以下幾種心理狀態(tài)。

2.1僥幸心理。僥幸心理是許多違章作業(yè)人員行動前的一種重要心態(tài)。他們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規(guī)程和缺乏安全知識,多數(shù)是“明知故犯”。他們認為“違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傷人,傷人不一定傷我”。他們把事故的偶然性絕對化,盡管事故的發(fā)生常帶有偶然性,但偶然性里包含改變方必然性的因素。一次違章不一定就發(fā)生事故,但多次違章顯然就增加了產生事故的概率,而且違章僥幸沒出事故,會給人的違章行為帶來強化作用,容易使這種行為發(fā)展成為一種習慣。

2.2惰性心理。惰性心理又稱“節(jié)能心理”,它是指在作業(yè)中盡量減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將就湊合就將就湊合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是懶惰行為的心理依據(jù)。惰性心理對安全的影響很大,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這種心理。惰性心理和僥幸心理密切關聯(lián)著,認為省點事不至于出問題,孰知恰恰是這種心理,常常成為致禍的根苗。

2.3麻痹心理。麻痹大意是造成違章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麻痹大意者在行為上多表現(xiàn)為馬馬虎虎,大大咧咧,操作時缺乏認真嚴肅的精神,嘴上講安全,心里卻覺得無所謂,缺乏應有的警惕性。造成麻痹心理因素的產生源于操作自負、經驗主義、精神疲勞,個性突出、思想松懈和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

2.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種無視社會規(guī)范或管理制度的對抗性心理狀態(tài)。它受好奇心、好勝心、思想偏見、虛榮心、對抗情緒等心理活動所驅使,造成行為對抗。表現(xiàn)為:“你讓我這樣,我偏那樣”,“越不充許,我越要干”等特征。具有逆反心理的人往往故意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不按安全操作規(guī)程操作。逆反心理造成的對抗行為通常表現(xiàn)為兩種方式:一是顯性對抗,例如當安全檢查人員指出他違章操作時,他不但不加以改正,反而會大脾氣,甚至罵罵咧咧,當面頂撞,并繼續(xù)違章;二是隱性對抗,例如,當受到領導批評后,表面上表示要立即改正,但當領導一走,仍舊我行我素,“陽奉陰違”。逆反心理很強的人,往往缺乏理智,不辯是非,對自己“討厭”的人和事盲目地加以拒絕或否定,容易導致事故。

2.5逞能心理。逞能心理是爭強好勝和個性炫耀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逞能(或逞強)心理的支配下,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往往會頭腦發(fā)熱,干出一些冒險的愚蠢的事情來。如一鉆井平臺井架工為受逞能心理的支配,操作鉆鋌柱下鉆,不帶安全帶由于慣性作用,從二層平臺摔至鉆臺致死。

2.6湊趣心理。湊趣心理是指社會群體成員之間人際關系融洽而在個體心理上的反映。個體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溫暖,同時也為了表示友愛或激勵,常與其他同伴開玩笑、說笑話話、交換馬路新聞等,如果掌握適度,可融洽團體氣氛,松弛緊張情緒,增強團體成員間情感。如果掌握不適度會傷害同伴感情,產生誤會、導致無理智行為的發(fā)生。如職工湊在一起互相取笑,常會引發(fā)憤懣、過急情緒和行為,影響團結、造成心理傷害、而不利于安全工作。

2.7冒險心理。冒險心理源于員工激情驅使,或強烈的虛榮心而產生的非理性的心理需求。例如有的人本來比較膽小,害怕登高,但為了不使自己在眾人面前“露怯”,硬充大膽,做出一些非理智的行為。冒險常是惹禍的根苗。

2.8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在群體中由于實際存在的或頭腦中想象到的社會壓力與群體壓力,而在知覺、判斷、信念以及行為上表現(xiàn)出與群體中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現(xiàn)象。從眾心理是從眾行為內在驅動力和根據(jù)。

2.9無所謂心理。無所謂心理常表現(xiàn)為滿不在乎。在這類群體中,他們沒有危險意識,認為制度、操作規(guī)程是領導用來卡人,安全和制度章程缺乏正確的認識,心里根本沒有安全這根弦。因此在行為上常表現(xiàn)為頻繁違章,有這種心理的人常是事故多發(fā)者。

2.10好奇心理。好奇心理人皆有之,它是對人對外界新異刺激的一種反應。有的人違章,由于好奇心理驅使,什么事都想嘗試、非崗位操作也照干,由于沒有工作經驗和技能,往往其一出手就違章,從而產生不良操作結果、造成安全隱患或事故。

3消除違章操作心理的對策

3.1加強員工安全教育,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鉆井平臺要時刻加強員工的安全教育,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注意培養(yǎng)員工的安全防范意識,增加員工的安全知識,提高員工的安全技能。要通過違章案例剖析從中深刻吸取經驗和教訓;

3.2加強檢查和監(jiān)督。鉆井平臺要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做好事故預案并經常開展演練,作業(yè)前要制定好各項安全措施、作業(yè)中要勤檢查多指導、及時糾正違章行為。同時,還可以運用先進的科學手段進行監(jiān)控。防范違章操作導致事故的發(fā)生。

第5篇: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女性審美消費心理 女性酒水 包裝設計

1 女性審美消費心理

1.1 追求美的心理

“美”是女性追求的永恒話題,在生活中,女性希望自己是美的。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fā)展,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在不斷提高,精明的商家懂得用個性、靚麗的包裝來吸引女性消費者,賺足眼球才能引發(fā)消費者的購買欲,從好奇到探索的心理轉變,自然而然引發(fā)了消費者的購物沖動,也就形成了一次消費過程。

1.2 自我意識的滿足

女性的心理意識是獨特的,有別于男性的。美國女作家黛安萊克曼所著的《氣味、記憶與》一書提到兩性腦部奧妙的區(qū)別:“女性的大腦比男性輕10%~15%,但女性的神經元卻有更多的聯(lián)結。研究所顯示女性較長于思量和情感相關的事物,情感經驗的聯(lián)結和記憶在女性身上比男性身上更密切?!盵1]除了物質上的滿足,自我意識的滿足在女性酒水包裝設計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女性的自我意識是極強的,女性消費者希望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能極大地滿足其自我意識的需求。只有充分理解女性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才能設計出真正符合其消費心理的設計,滿足女性消費者的自我意識,從而贏取消費者的認同。

1.3 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也是女性消費者的一種消費心理,從眾心理是一種受外界影響而形成的個人行為。這種心理現(xiàn)象是十分普遍的,尤其是女性更加容易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從眾心理是種在認知、決策及感受上作出符合大多數(shù)人和社會輿論的行為表現(xiàn)。女性愿意將自己覺得滿意的物品分享給自己身邊的朋友,這可以使商品在適應人群中的口碑快速傳播開來,口口相傳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廣告方式,進行過消費的消費者會帶動周圍的消費群體,成為新的消費者,周而復始,就造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在市場競爭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2 女性審美消費心理與酒水包裝

想要設計出受女性歡迎的酒水包裝,首先要懂得女性的審美消費心理。要在尊重女性思想的同時迎合女性的審美。商品包裝上除了有產品的基本信息以外,更多的是設計師對產品的設計。只有符合女性消費者審美的設計才會使消費者愿意進一步了解此類商品。

在中國古代社會,最早的酒水包裝是大大小小的酒壇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步演變成今天超市里琳瑯滿目的酒水包裝,再將其細分類,啤酒、白酒、雞尾酒、葡萄酒等類別應運而出。如何在這種類繁多的酒水商品中脫引而出、吸引女性消費者的目光,就是設計師要掌握的一門不容忽視的技能。

以RIO雞尾酒為例,據(jù)統(tǒng)計,RIO雞尾酒的消費群體中有79.55%的消費者是女性,之所以RIO雞尾酒會如此受女性消費者的歡迎,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在酒水口味上,RIO雞尾酒選擇了眾多的口味來吸引消費者,同時也形成了雞尾酒不同的顏色。RIO雞尾酒的包裝設計也是一大亮點,它采用透明磨砂質地的玻璃瓶,可以將雞尾酒的顏色透出酒瓶,又有種模糊的即視感,讓女性消費者體會到色彩的朦朧美感。RIO雞尾酒的瓶型設計采用了流線型的設計讓女性更有想品嘗其味道的沖動。由此形成購買欲望進行消費。由視覺上的刺激轉化為心理上的影響,女性消費者容易受情感影響,形成購買欲望乃至行為。這就是商家運用包裝設計來進行的一種銷售手段。

除了普通玻璃瓶形式的包裝,RIO雞尾酒還有易拉罐的包裝形式。當女性兩三好友出去野餐時,基本沒有條件找到開瓶器這一類的工具,這時候易拉罐裝的酒類飲品就成了最佳的選擇。女性不同于男性,有時女性飲酒只是為了制造一種氛圍,大部分女性對酒水需求量還是較少的,易拉罐裝的酒水既輕便,方遍攜帶又小巧,可以隨手裝進女性包袋中也不會有飲用不完的尷尬場景出現(xiàn)。無論是攜帶、開啟、還是酒量上都給了女性人文方面的關懷,為女性提供了一個更加便利的飲酒條件。

3 如何設計出符合女性消費心理的酒水包裝

女性的審美消費心理是獨特的,所以要針對女性審美消費心理做出符合其審美消費心理的包裝設計產品。 在酒類包裝設計中,應從以下三個點出發(fā),才能營造出符合女性審美特征的酒類包裝設計。

3.1 色彩美

酒水包裝中色彩的應用是最直觀的。據(jù)調查,人們被色彩所吸引的注意力約為80%,這充分說明了人們在對物體產生第一印象時,往往先記住的是他的色彩,搭配協(xié)調的色彩,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女性很容易受情感影響,所以說符合女性審美心理的顏色搭配更加吸引女性消費者參與到購買流程中來。例如九朵玫瑰花汁飲料,它采用了玫瑰紅的顏色,來體現(xiàn)產品原料的同時,還抓住了女性偏愛柔美色彩的視覺特征,使女性對其產生濃厚興趣。現(xiàn)在市面上有很多酒水都采取透明玻璃瓶來作為酒水的承裝容器,這在凸顯酒水獨特顏色的同時,還抓住了消費者的眼球。繽紛多彩的酒水顏色體現(xiàn)了酒水不同口味的界定,給了女性消費者更多可以選擇的空間,不同顏色的運用使消費者聯(lián)想到不同的口味,充分調動了消費者的視覺與味覺體驗。

3.2 圖形美

圖形是僅次于色彩的視覺要素,不同的圖案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女性消費者更親睞那些優(yōu)美、柔和、卡通類型的圖案,有些商家即投其所好,生產不同的包裝。調查結果顯示這種包裝會使產品的銷量有一定幅度的增高,也說明了女性消費者追求酒類包裝圖形美的心理。例如RIO雞尾酒針對女性推出了凱蒂貓限量版雞尾酒,自從推出后網絡銷售以及實體店面常常會供不應求,雖然只有兩種口味,但仍然很緊俏。RIO的包裝采用了人們熟知的凱蒂貓這個經典的可愛形象來作為包裝上的設計元素,再搭配適當?shù)念伾涂梢詽M足女性消費者追求美得心理,從而引導女性消費者對產品產生好的情感而進一步使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很多女性消費者能從眾多同類酒水商品中快速瀏覽到該品牌的酒水并形成印象。

3.3 文字美

產品包裝設計中所應用的文字不但起著推介和說明的作用,還能通過文字創(chuàng)意設計,增強該包裝的藝術魅力,從而引起消費者的注意[2]。設計師不僅僅要在色彩和圖案上注重女性審美,文字的攢寫以及形式上也要適當照顧女性的審美以及自我意識。市面上一些女性酒水包裝并沒有華麗的色彩及圖形,但文字上體現(xiàn)的人文關懷卻贏得了女性消費者的青睞。如“美女就愛小任性”(白酒)、“醉月”(櫻花、玫瑰酒)都會使女性消費者產生美好的聯(lián)想,從而產生好感最后進行消費。

要滿足女性消費心理,只滿足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設計師還應注重包裝的細節(jié)、瓶型設計、版式設計、包裝方式和人文關懷等方面。使酒水從包裝上引導消費者,達到滿足女性消費心理,使消費者與商家達成一致。

綜上所述,女性消費者在社會中已經占據(jù)越來越高的地位,女性已經成為了大多數(shù)購買行為的主要群體。伴隨著社會發(fā)展,物質條件再也滿足不了女性的要求,只有滿足女性心理上的需求,才能使女性形成購買行為。作為酒水包裝、不但要在視覺上滿足女美、自我及從眾的獨特消費心理,還要在細節(jié)、人文關懷等各方面滿足女性心理,才能設計出更貼近女性心理的酒水包裝設計。

參考文獻

第6篇: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技工學生 從眾行為 從眾心理 合理利用

一、學生從眾現(xiàn)象

現(xiàn)象一:今年女孩熱衷穿短褲。2011級計算機班女生比較多,社會上流行什么,都會在這個班展現(xiàn)出來:今年女孩熱衷穿短褲。

現(xiàn)象二:車床空閑。在實習普車時,由于學生多車床少,教師就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學生輪流操作車床??墒鞘畮追昼姾?,車床前空無一人,學生們都三五成群靠在窗邊說笑或玩手機。

現(xiàn)象三:寒冬臘月,男生只穿兩條單褲,在寒風中戰(zhàn)栗。

為什么明知這種打扮不適合自己,卻還有一些女生穿短褲?為什么學生放棄車床不操作,卻站在一邊無所事事?為什么男生只要風度不要溫度,心甘情愿挨凍?筆者進行調查后發(fā)現(xiàn):以“大家都……所以……”的句式回答這些問題的學生占90%,由此可見,這是學生從眾心理在作怪。

二、從眾的定義和屬性

從眾是指個體在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引導或壓力之下,在認知、態(tài)度與行為等方面自愿表現(xiàn)出與大多數(shù)人保持一致的現(xiàn)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xiàn)象。通俗的解釋就是“隨大流”“入鄉(xiāng)隨俗”“人云亦云”;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就跟著這么做。

從眾包含三個基本特征。第一,引起從眾行為的根源來自于群體引導或壓力。在現(xiàn)象一中,班中大多數(shù)女生穿短褲,如果自己不穿,她們有可能疏遠自己,迫于壓力,也買一條短褲穿上。第二,個體在群體壓力下做出與多數(shù)人一致的行為,既可以是清醒地意識到壓力存在而權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抉擇,也可以是沒有意識到壓力,不自覺地跟從了他人的行為。在現(xiàn)象三中,有些男生迫于壓力只穿兩條褲子,這是有意識的從眾,但也有些男生身體強健、不怕冷,也穿兩條褲子,這就是無意識的從眾。第三,盡管從眾是在群體壓力下產生的,但卻是個體的自愿行為,這里不牽涉直接的強迫性因素。自愿性是從眾區(qū)別于其他社會影響形式的重要特征。

通常情況下,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是對的,但缺乏分析、不顧是非曲直地一概服從多數(shù)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筆者所在學校屬技工學校,生源復雜,學生多來自農村,男生多于女生,而且大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自控能力較差,厭學情緒高。有些學生家庭條件并不富裕,但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和其他同學比吃比穿,就是不比學習,在給家庭增加負擔的同時也荒廢了學業(yè)。

通過以上解釋,我們可以找到“車床落寞”的原因:實習教師布置完實習任務后,一部分不愛學習的學生離開車床到窗邊娛樂;還有一部分拈輕怕重的學生,看到實習普車又臟又累,又看到部分同學已離開車床,便也加入到說笑的行列;完成實習操作或還在進行操作的學生,看到大多數(shù)學生離開車床,也放棄實習。

三、從眾心理的兩面性

從眾心理具有兩面性:一面是消極的,抑制個性發(fā)展,束縛思維,扼殺創(chuàng)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成規(guī)?!败嚧猜淠边@個現(xiàn)象就充分體現(xiàn)了其消極的一面。一面是積極的,有助于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擴大視野,克服固執(zhí)己見、盲目自信的缺點,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煩惱誤會等。

四、合理利用從眾心理管理學生

第7篇: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高段學生 課堂問答 隨風倒 對策

【場景回放】

一次聽課活動,最后的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張老師拿著作業(yè)本問道:“這道題目誰來回答?”(題目內容是根據(jù)意思,從“詞語盤點”中找出相應的詞語)在幾只高舉的小手中,張老師選擇王×同學回答(后來才知道其為學習委員)。王×一道一道說了下去。當說到“形容人跡不到的極偏僻地方”時,王×說是“天涯海角?!睆埨蠋熾S即問道:“對嗎?”下面同學異口同聲道:“對。”于是,王×又講了下去……

聽到這里,筆者不禁愣了一下,這答案怎么是“天涯海角”呢?應該是詞語盤點中的“與世隔絕”。雖然執(zhí)教教師當時沒及時指出,可學生怎么會那么眾口一詞,一個也沒有提出異議呢?下課后,筆者悄悄地詢問了一些學生,他們是這樣說的。

學生1:王×是學習委員!她一般不大會錯。她怎樣講,我就怎樣講。

學生2:開始我選的是“與世隔絕”,后來看著大家講的都是“天涯海角”,我懷疑自己有問題,有點害怕自己是錯的,所以也就隨大流了。

學生3:起先我相信自己是對的,后來我感覺,若我一個人與別人不同,自己覺得怪怪的。

學生4:我是看出選“天涯海角”有點不對頭,但別人都這么說了,我也就跟著講。張老師起先好像沒反對呀!

聽了這幾個學生的回答,筆者不禁感慨:我們的學生,怎么會如此相信別人。雖說,起初也有異議(從他們的回答中可知),可還是在一片異口同聲中隨大流了。類似從眾行為,我們平時的課堂問答中也不少見。我們稱之為課堂問答“隨風倒”。其行為的實質是缺乏分析判斷,盲目地接受多數(shù)人影響的結果。

這種行為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如它多半會壓制學生的見解,影響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面對群體的一致見解,學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當然就不知道自己的創(chuàng)見是否正確,更不會得到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從而影響了自主思維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同時也多少會影響學生人格的完善。盲從別人,以同學的對錯為對錯。久之,思維上養(yǎng)成了依附他人的習慣。思維缺了自由,少了獨立,其人格的形成及完善也就是一句空話而已。

【原因探究】

學生課堂問答“隨風倒”,除了教師權威自居,問題偏難等原因外,還跟教師、學生的心理狀況有一定關系。通過平時的實踐和資料的收集,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情況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產生。

一、迫于壓力迎合期待

學生課堂問答“隨風倒”,應該跟教師的“有意”培養(yǎng)有關。如教師在講完一個知識點或一個環(huán)節(jié)后,常會問道:“聽懂了嗎?”待聽到下面稀稀疏疏的回答,便會提高嗓門再來一遍:“聽懂了嗎?”“聽懂了!”學生齊聲答道。教師這才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此乃課堂問答常見一幕。此種情景,教師的目的或用意,無非是需要這句齊刷刷的話,滿足其心理的需要,烘托一下課堂氣氛,顯示學生是積極參與的。至于是否真的都聽懂,則不會去深究。教師如此要求,無疑會給持有不同見解者以很大的心理壓力,使他不得不從眾。

二、避免犯錯求得保險

學生課堂問答“隨風倒”,在其潛意識里,有種避免犯錯的保險情愫?;煸谌巳褐懈娙嘶卮?,既輕松又省心。而站起來回答就差遠了,你驟然成了全場焦點,那心理壓力,兩者感覺大不一樣,更不用說站起來回答錯了。也許有人以為太言過其實!其實“隨風倒”者,多乃學習成績中游或中下的學生。他們多半缺乏能言善說的課堂本領,幾乎沒有游刃有余的問答表現(xiàn)。

三、信人輕己習慣使然

也許在這些學生的內心深處,眾人,或眾人中的某些人,在課堂回答中,總是好過自己。特別是那些優(yōu)生,他們的回答也往往代表正確的一面,而自己,跟他們確實有點距離。于是,這種相信,可能會積淀到“隨風倒”者的心理深層。久之,耳濡目染,在別人正確、優(yōu)秀的不斷強化下,這種相信沒準會逐漸升級,最后質變?yōu)槊つ肯嘈?,其表現(xiàn)行為就成了“隨風倒”。

四、時間緊迫無奈所致

課堂問答,問與答之間多少有些時間限制,否則其他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就難以完成,這就決定了學生思考時間的短暫和緊促。由于時間上的倉促性,加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準確性相對較差,遇到需要轉個彎、探個究竟的問題,那點滴時間思考,顯然不夠。當然,思考全面、思考準確也就無從談起。于是,在其他同學爭先恐后的回答中,他們幾乎想也不想,就選擇順從了他人的意見。

【策略探尋】

根據(jù)以上的原因分析,我們采取了以下一些對應策略,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探討,克服盲從行為

(一)利用情境交流

選擇一些課堂問答“隨風倒”的案例,這些案例應盡量貼近課堂教學實際(對人物姓名適當處理)。如此,有助于學生感同身受。我們來看一則案例。

數(shù)學課上,陳老師分析完這道應用題后,大聲問道:“現(xiàn)在懂了嗎?”

“懂了?!蔽液椭娙说穆曇?,其實我根本不懂。

“不懂的舉手,不要不懂裝懂?!标惱蠋熖嵝盐覀?。

我剛欲舉手,可環(huán)顧四周,竟沒有一人,我又看看和我成績差不多的幾個,都沒動靜。于是,我也放棄了。

“王××,懂了嗎,還有任××,有問題嗎?”陳老師報了好幾個名字,還點到了我,他顯然不放心。

隨著一片“懂了”聲,我又附和著說:“懂了?!标惱蠋熅筒贾昧艘坏李},現(xiàn)場檢測。

我一看,傻眼了,偷看起同桌。同桌不耐煩了,小聲嚷道:“剛才不是說懂了,怎么又不會做了?”

確實,這則案例里面的“我”面臨好幾次機會,自己也有解決不懂的愿望,遺憾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從眾,最后被同桌揶揄。深入剖析到此,學生對盲從行為,無疑又多了份克服的決心和勇氣。

(二)利用專題互動

最近,筆者在班級中組織學生就“課堂上要不要從眾”展開辯論。正反兩方的選手都能以鮮明的觀點,來詮釋“要”還是“不要”,激烈的場面出乎意料。以下是部分觀點摘錄。

[要從眾的觀點摘錄]

1.同學認真思考,積極舉手,我也應該這樣。這種從眾就要得。

2.同學回答后,自己經過思考,也贊成這種說法的,這種從眾就允許。

3.同學能在回答中說出自己的疑惑,我也應像他們一樣。這樣的從眾就需要……

[不要從眾的觀點摘錄]

1.別人不舉手,我也不舉手。別人舉手了,我就舉。這種從眾就不要。

2.有自己的想法見解,當聽到別人的回答,便不管對錯,毫不猶豫地順從了別人的回答。這種從眾不可取。

3.自己稀里糊涂,別人說什么就跟著說什么,當然就反對……

通過辯論,學生深化了對課堂問答從眾行為的認識,即因其合理積極肯定,盲目從眾需要克服。

二、交心,消除盲從心結

(一) 教師主動出擊,實施針對交心

針對交心,就是有選擇地面對面進行心靈的溝通。一般地說,對那些回答從眾、聲音響亮、有時還伴以起哄、指名回答又說不出理由的學生就可針對交心。如筆者班上的吳××同學,語文課一味跟著人家說對對對,錯錯錯,筆者就和他單獨交流。先聽他說這樣做的真實想法,了解到他以為聲音響了,真理就在他這邊,想以聲奪勝。筆者開導他,課堂回答關鍵不是說對或錯,而是說對或錯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根據(jù),還得經過自己的思考。這樣幾次交流下來,他課堂上改進了不少。當然,這樣的談心,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但若我們用真心、真情去做,是有可能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泛起漣漪,激起波瀾的。

(二) 搭建溝通橋梁,經常QQ交心

QQ交心,很少有師生面對面的緊張感。金××同學在QQ里告訴筆者,面對旁邊幾個閱讀分析都比較出色的同學,每每聽了他們的回答后,總是放棄自己的觀點,拿他們的說法當成自己的說法。她感到很無奈,想讓教師給支個招。筆者和她進行了好多次QQ溝通,可在一個問題上卡住了。她認為,盲從優(yōu)生,往往正確率較高。針對她的糊涂觀點,筆者和她進行了多次QQ聯(lián)絡,后來建議她去百度中搜索求助,果然,網友們給她提了許多建議:

1.你雖然接受了人家的回答,可你真懂嗎?要是不懂,還不是生吞活剝,吃在肚里消化不良。甚至會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

2.你回答時,總是放棄自己的想法,也許你的也是對的,甚至見解獨到呢!況且,你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想法整合起來,形成新的思路。

3.不怕錯,即使說錯也沒關系。因有錯才學習嘛。相信自己,人不自信,誰信之?你說呢!

看了這些建議,她的想法開始轉變。幾天后,她QQ里對我講:“老師,現(xiàn)在課堂上,我努力在改變自己,我應該相信自己,即使說錯了,也不要緊,因為我的想法我做主嘛!”筆者心頭一熱,隨即發(fā)了一張笑臉和一只大拇指,表示肯定和贊賞。

三、融洽,構建心理暖場

(一)改變心態(tài),親近學生

學生的“隨風倒”,跟教師課堂“權威”有關。更多的是對于不依從他人而敢于發(fā)表己見的同學,當做另類看待。殊不知,我們的課堂問答,好多是一些主觀理解題,答案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各人理解角度不同,見解也不盡相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因此,克服教師的權威心態(tài)十分重要。教師要盡可能地站在學生的知識儲備、心理狀況、表達水平等方面來思考和引導。而不是想當然,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

同樣,對學生提一些“懂了嗎,對不對 ,掌握了嗎”之類的話,實踐證明是無濟于事的。因為學生肯定順著你回答。若定要問,不妨待學生回答后,檢測反饋一下,是否真的學懂。那樣,教師對自己的這種“要眾”心態(tài),多少會有所感悟反省,而變得心平氣和。

(二)改變方式,貼近學生

教師在拋出問題時要多做一些鋪墊,多給一些中差生思考的時間。尤其在個別優(yōu)生舉手示意時,教師應耐著性子等待一會,讓中差學生思考。此時,教師殷切的期待,適當?shù)狞c撥,無疑是加速學生深入思考的催化劑。沒準學生的見解甚至獨到的見解,就會從這短暫的等待瞬間迸發(fā)出來。為防止他們放棄思考,一般情況下,對首個或前幾個學生的回答,我們不妨對優(yōu)劣、對錯暫時不表態(tài)。而應該多用“這是你的見解,其他同學或許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等一下,也聽聽他們的”之類的話語,促使學生繼續(xù)思考,防止他們“隨風倒”。

四、解惑,暢通思維之路

(一)課前早準備

既然課堂時間有限,思考無法深入。我們不妨在課前做文章。告知所要問的主干問題或關鍵問題,以利于學生及早思考,充分準備。當然,我們也應提供問題思考的思路及方向。這樣做,無疑提升了學生課堂問答的積極性、準確性。

有時,想不如寫,因為寫下見解的過程需思考、分析、整理。研究表明,如果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觀點,那么,他對自己最初的觀點就產生了某種承諾,從而會減少他的從眾行為。因此,通過查找資料,我們常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見解,結合自己的分析寫在本子上,那么在課堂回答時,他們已有了充分的思考,同時又有了字面的整理,表達的流暢性相應提升,被同學的見解左右的可能性也大為降低。

(二)課后再反饋

學生的不懂,需查找疑源。是不專心聽而不懂,還是理解上偏差,抑或無法理解等其他原因所致。筆者曾經詢問過因不懂而盲從的學生小麗。她起初低頭不語,問她是不專心所致,她拼命搖頭。問她是哪一步不懂,她也默然不語。這樣僵持了幾天,我才從其他同學處了解到,原來,她碰到這類溶液濃度應用題,就傻眼了,一竅不通。原因既已查明,舉措便會針對有效。由此,我們通過優(yōu)生互助結對,教師單獨輔導,家長從中配合,多種手段綜合運用,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終于有了收獲。小麗從最初對這類應用題一竅不通到初步領會、試著模仿,再到深刻領會、自編自答,自信心有了很大提升。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 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

第8篇: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食品安全危機 心理 心理機制

食品安全成為重要的經濟與社會問題

最近連續(xù)發(fā)生的傳染病如SARS、禽流感等,都向人們提出了食品安全這一重大問題。該問題之所以重要,主要有如下原因:

食品安全具有特殊重要性

食品是人們消費最為普遍、日常消費量最大、與千家萬戶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特殊商品,也是非常容易受到流行病侵襲的商品。食品安全發(fā)生問題,不僅給國家和企業(yè)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時甚至引發(fā)社會動亂。

現(xiàn)代社會中食品安全問題的易發(fā)生性

現(xiàn)代社會的高流動性、人際交往的頻繁性、交通的便利性,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發(fā)展,另一方面為流行病的快速繁衍、傳播提供了溫床,甚至導致不同種類的病毒匯集在一起產生人類從未接觸過、短時間內亦無法撲滅的變異性病毒,給人類食品安全帶來嚴重危害。現(xiàn)代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也可能因為導致新的生物品種、病種的產生而帶來不可預測的食品安全隱患。這些都使得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生食品安全危機的可能性要超過以往的任何社會。

食品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而“食”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是一種被廣泛認可、并得到廣泛實行的社會,具有特殊的社會重要性。飲食業(yè)在中國因而也成為普及面最廣而且長盛不衰的行業(yè),擁有巨大的消費群。因此,如果食品安全發(fā)生了問題,必然成為中國社會爆發(fā)非常猛烈、涉及面非常廣泛的問題,影響到千百萬人的生活。

食品安全危機中消費者心理

鑒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消費者在食品安全危機發(fā)生時的心理狀態(tài),以有針對性地作好疏通、引導的工作,以維持市場和社會的穩(wěn)定和繁榮。

在食品危機突然來臨時,消費者一般會呈現(xiàn)如下幾種心理:

恐慌心理

食品是直接與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相聯(lián)系的商品,因此食品安全危機比其他商品的安全問題給消費者帶來的驚恐要大得多。此時人們迅速拒絕購買有安全隱患的食品,利用各種渠道不間斷傳播關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有時還容易產生對食品安全的過敏化和擴大化反應,不僅拒絕消費帶有安全隱患的食品,而且連帶性地拒絕消費其他食品,造成食品市場的跌宕起伏乃至全面蕭條。此外,不少消費者還會產生過度防備的心理,其最大特征便是大量購買、囤積食品,造成食品供應全面緊張,嚴重時甚至造成食品市場崩潰;而當商品危機迅速過去后,那些囤積起來的大量食品又給消費者個人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給社會財富造成巨大浪費。

逃避心理

這是消費者在認為自己無力改變現(xiàn)狀時產生的一種消極退讓的心理,其行為特征是在發(fā)生食品安全危機時盡量遠離帶有安全隱患的食品和人群,采取極端自我保護措施,有時不愿意配合政府和有關部門為緩解食品安全危機所作的努力,對他人在食品安全危機中遭受的傷害表現(xiàn)也比較冷漠。

悲觀心理

這是行為主體喪失信心的心理表現(xiàn)。持這類心理的消費者為緩解自己由于悲觀而產生的過高心理壓力,可能采取違規(guī)性消費行為,比如繼續(xù)消費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由于缺乏對自己主觀判斷的信心,他們往往容易為市場流行的意見左右,是食品安全危機中危險性、有害性消費行為的高發(fā)人群之一。

逆反心理

這些消費者往往對政府、醫(yī)療界、媒體持懷疑和不信任的態(tài)度,所采取的行為則與這些機構倡導的行為剛好相反。一般來看,逆反心理的產生與個體所受的挫折經歷較少或者心理在過去受到壓抑有關,有些則與消費者過去長期形成的對傳媒的懷疑態(tài)度和刻板印象相聯(lián)系。

破壞心理

嚴格說這是一種心理。一般只發(fā)生在極少數(shù)對社會現(xiàn)狀不滿乃至怨恨的消費者身上,但是其破壞性極大。在發(fā)生食品安全危機時,這類消費者內心不僅不感到恐懼,甚至還感到高興。他們往往通過傳播謠言,故意夸大或者縮小食品安全方面的危害;有些甚至進行違法性消費活動,比如向他人推薦已經攜帶病毒的動物食品。他們的行動極易造成人心浮動和市場混亂,嚴重的還可導致社會經濟危機。

食品安全危機中消費者心理機制

社會網與大眾心理感染

社會網是社會成員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人際交往網絡,是大眾心理相互感染的重要工具。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社會流動的空前增多,以及交通和信息技術如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得消費者能夠快速建立和擴大自己的社會網,這些都使得消費者通過社會網全天候、全地域向社會各個階層迅速傳播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成為可能。錯綜復雜、跨地域、跨社會階層的社會網在發(fā)生食品安全危機時很容易成為大眾心理紊亂、失常的催化劑和放大器,應該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社會文化取向與從眾心理

中國社會是一個以集體主義價值觀為取向的典型的東方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一個人與他人在心理、行為上保持一致受到公眾輿論的肯定,而個人也只有在與他人的行為保持一致時才能夠獲得長久的心理安全感。這種文化的長期熏陶使得消費者普遍具有產生從眾行為的心理基礎,人們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往往趨于一致,產生了所謂“大概率價值觀”現(xiàn)象。在發(fā)生食品危機時,由于信息的混雜和失真,人們缺少正確進行判斷的必要信息條件,發(fā)生從眾性消費行為的可能性更大。SARS發(fā)生期間,一些地方在食品供應仍然非常充裕的情況下發(fā)生搶購食品的行為,其根本原因是消費者的從眾心理。應該注意的是從眾心理有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在食品危機中,如果對消費者從眾心理引導不力,它有可能最終發(fā)展為“服從”行為,導致消費者無條件服從某些消極、負面的心理,形成逆向運作的巨大社會合力,猛烈沖擊食品市場乃至整個社會秩序。

集體無意識與非理性心理及行為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雖然每個個體都具有理智,但是當人們采取集合行動時,卻可能發(fā)生非理性、“無意識”的集體性越軌行為。食品危機期間消費者發(fā)生集體無意識的條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流言和謠言。二是社會信任機制的缺乏。傳統(tǒng)社會中由于人們社會流動較少,容易做到相互熟悉,形成了社會信任程度較高的所謂“熟人社會”。與此不同的是,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特征是高流動性帶來的“匿名性”。人們每天都在與大量陌生人進行社會交往,人與人之間進行的是一次性博弈,其行動邏輯是追求陌生環(huán)境下的自我保護和短期利益最大化,社會信任機制難以建立。我國社會經過多年改革開放,社會流動已經成為普遍現(xiàn)象,城市中的“陌生人”社會已經基本形成。因此在發(fā)生食品安全危機期間,消費者很容易發(fā)生集體非理,使相當部分社會成員無意中卷入沖擊市場、沖擊社會的活動中,造成比個體層次的非理嚴重得多的破壞。

食品危機中消費者心理引導

鑒于消費者心理在食品安全危機期間的特殊重要性,我們應該積極探討引導消費者心理的有效方法。

調整社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

食品危機期間消費者心理本質上源于食品危機事件。因此,從宏觀來看,要根本緩解消費者的不健康心理,必須最大限度減少食品危機的發(fā)生。這就需要重新考慮我國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堅持處理好經濟發(fā)展、社會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重新思考農業(yè)工業(yè)化的內涵和后果。政府還應該建立健全全國范圍內的食品安全監(jiān)測、預警體系和動植物疾病防治體系,在WTO框架下完善對農業(yè)的政策性補貼,保護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而為穩(wěn)定消費者心理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

從微觀方面看,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加強政府對消費者的引導

中國社會目前仍然是政府主導型的社會,政府在自然和社會災害救助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是任何其他社會組織替代不了的。在發(fā)生食品安全危機時,政府應該利用自己的權威地位加強對消費者的積極引導,為消費者提供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幫助,并顯示戰(zhàn)勝食品安全危機的決心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消費者心理的穩(wěn)定創(chuàng)造基本條件。

完善政府公共信息、管理制度

如實、及時地公布食品危機中的相關信息不僅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消費者在混亂的形勢面前消除各種虛假信息的干擾,協(xié)作政府作好抗擊食品安全危機的工作。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政府在危機期間向人們公布“雙面信息”即正面和負面信息,能增加民眾的信心;相反,如果僅僅公布正面信息,反而容易引起民眾的猜疑,為流言和謠言的傳播流下空間。政府信息越透明,越有利于消費者保持心理穩(wěn)定,這已經為SARS期間的實踐所證明。

建立消費者食品安全教育項目

在現(xiàn)代社會食品危機發(fā)生的高風險的嚴峻形勢面前,該項目已經在許多發(fā)達國家比如美國、日本得以建立,其主要功能是定期公布國際國內食品安全信息,輔導消費者規(guī)避食品安全隱患,并提供消費者相互交流食品安全知識的平臺。我國食品安全方面的隱患高于發(fā)達國家,更應該加快消費者食品安全教育項目的建設。考慮到該項目是一個對國家、對企業(yè)、對消費者都有利的項目,其資金可以由政府、企業(yè)、消費者三方共同分擔,而且可以由政府與非政府組織(NGO)合作進行管理。

利用集體力量對消費者進行心理輔導

食品安全危機中消費者心理不健康的相對普遍性決定了對消費者進行心理輔導的必要性。而廣大消費者居住的分散性、心理特點的差異性,又決定了這種心理輔導必須充分發(fā)揮我國已經擁有群眾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成熟工作方法的優(yōu)勢,積極運用社區(qū)和群團的力量,以貼近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有針對性而且高效、及時地開展心理輔導工作,保持消費者的心理穩(wěn)定。

參考資料:

第9篇: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

論文摘要:英語口語學習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認可,但由于學生在英語口語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心理降礙,使英語口語的學習效果不盡人意。丈章分析了英語口語學習中產生心理降礙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心理降礙的幾種途徑,以期改善英語口語的教學效果。

隨著我國經濟與對外交往的進一步發(fā)展,作為國際交流使用的主要語言,英語特別是英語口語的重要性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很多企事業(yè)單位更是將英語水平(含口語水平)作為招聘員工的一個硬件指標。因此,很多在校生迫切希望能夠通過學習具備一定的英語交流能力。學校、教師更是在英語教學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然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口語教學更難令人滿憊。本文將從消除學生在口語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障礙的角度來對如何改善英語口語教學效果進行初步探討。

一、心理學關于學習的理論

心理學研究認為.從廣義上講,學習是人及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的過程。我們這里將要討論的“學習”是指人類的學習。人類的學習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以語言為中介,自覺地、積極主動地掌握社會的和個體的經驗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教師的組織幫助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這個過程是復雜的,包含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有一類是有關學習的積極性的、非智力的,如動機、注意、情感、情緒、意志、興趣等;另一類是有關認知過程本身的,如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前者對認知過程及其效果具有很大影響;后者則直接涉及學習本身。人的心理因素就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非智力因紊。在學生身上往往表現(xiàn)為學習情緒和學習態(tài)度。這些因紊盡管不直接介入具體的學習過程,但對于學習效果起著調節(jié)、激勵或推動的作用。如果這些因家正常運作,那么我們可以說,學生的學習心理是正常的、積極的、無降礙的,對學習過程起到了正面的、促進的作用;反之,則是不正常的、消極的、存在心理障礙的,對學習過程起到了反面的、阻礙的作用。

二、英語口語學習中心理障礙的表現(xiàn)

盡管英語學習特別是口語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大家認可,學習英語的熱情空前高漲,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普遍認為課堂反應差、強人意,教學效果難如人愿,很多涉及到學生學習心理的問題層出不窮。英語口語課堂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障礙有以下幾種。

1、膽祛心理。英語作為非母語的第二語言,對早已經習慣了母語思維又缺少語言環(huán)境的多數(shù)國人來說,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口語表達方面,難度自然更大。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膽怯心理,懼怕發(fā)言,生怕說不好、說錯,遭到嘲笑。這樣的心理問題常常導致學生在口語表達上的障礙,一張口就緊張,一緊張就語無倫次。很自然地,更加懼怕發(fā)言,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2、自卑心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英語基礎差,或者發(fā)音不標準,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自卑感較強,自認為不如其他同學,低人一頭,不敢在課堂上發(fā)言,也不主動與老師同學就學習問題溝通,在課堂上默默無言,總喜歡躲在不被人注憊的角落,長此以往形成自閉孤獨的性格。反過來,這又進一步加大了學習上的津礙.影響了學習的信心,對于學業(yè)更加悲觀、失望,學習效果更加惡化。

3.容位心理。有些學生由于害羞心理,在課堂上不愿采取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他們羞于在人前表現(xiàn),一旦發(fā)言,往往面紅耳赤、吞吞吐吐、扭扭泥泥。自然這樣的課堂表現(xiàn)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學生往往會因此懷疑自己的表達能力與口語水平,很有可能導致膽怯和自卑心理的產生。

4,從眾心理。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xiàn)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shù)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shù)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地一概服從多數(shù),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從眾心理”。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后種憊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憊見并付諸實行。

造成課堂氣氛不活躍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的從眾心理在發(fā)揮作用。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趨向于隨大流,缺乏表現(xiàn)欲,別人不發(fā)言我就可以理所當然地保持沉默。這樣一來,課堂死氣沉沉在所難免,教師的課堂設計不能得到發(fā)揮,課堂任務完成不佳。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放棄了實踐和鍛煉的機會,失去了檢驗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機會,學習過程缺少了反饋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效果大打折扣。

5.應付心理。與從眾心理類似,多數(shù)英語特別是口語成績不佳的學生存在著應付心理。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與責任感,抱著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對待日常的學習,將老師的要求與布置的作業(yè)當作不得不走的形式,只求應付,從不考慮認真學習、通過努力學到真知。這主要是由于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內部無動力,外部壓力自己解除,沒有自覺性和緊迫感。時間長了,欠賬越來越多,學習越來越困難,更加沒興趣,甚至厭煩學習。

6.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是指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厭煩、厭惡,甚至反抗對立情緒,拒絕接受老師的說教,不愿執(zhí)行老師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對抗的現(xiàn)象。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第一,會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第二,會引發(fā)學生厭煩情緒,造成心理疲勞;第三,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影響學習的效果;第四,會引發(fā)學生更進一步的過激行為,放縱自已,甚至自暴自棄,影響教育的效果,甚至會對社會帶來危害。

三、英語口語學習中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分析

上述心理問題的產生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其中個人的內部原因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成長環(huán)境不良或者家長教育、引導不當,有些學生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特點而具有一些不好的個性,比如悲觀,不能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軟弱,無法獨立地解決問題,遇事傾向于逃避;偏激,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自卑,缺乏足夠的自信;敏感多疑,總是感覺他人在議論嘲笑自己等等。這些個性特點對學生的情緒具有極大的影響,而情緒又會影響認知和學習過程,最終影響學習的效果。顯然,不經過特殊努力,要求一個悲觀的、自卑的學生在口語課堂上認真學習、積極參與、有出色表現(xiàn)、取得較好的口語成績是很不現(xiàn)實的。

拋開個人的內部原因不談,不良的外部刺激是學生學習英語口語時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其中教師的不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表達方式、溝通方式、評價標準與激勵手段是造成學生學習口語的心理障礙的外部不良刺激中的主要部分。

首先,有些教師未能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只不過是簡單地傳授知識的過程,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參與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教學失去應有的意義。教學方法陳舊,不能認識到啟發(fā)式、互動式教學的重要意義,還是傾向于采用注入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不能利用多種教學工具,尤其是多媒體教學工具,課堂教學單調乏味,無法吸引學生的主意,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部分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熱情。

其次,如果教師不能使用正確的方式、合適的語言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非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還將對學生心理產生消極的負面影響,使學生產生挫折感、自卑感、焦慮感,失去學習的動力、信心,甚至自暴自棄。比如教師若是用負面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出評價,必然使學生感到難過、沮喪、尷尬,甚至會招致學生的反感、抵觸;反過來若是采用正面激勵的方式,效果則必然大不相同。

再有.教師設定的評價標準如果過高.必然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如果學生感覺壓力過大,就將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影響認知過程和學習效果。如果經過努力仍然與教師設定的標準存在相當差距,這部分學生的負面情緒將進一步強化,直接導致自暴自棄。顯然,要求我們的學生用純正的發(fā)音、正確的語法、地道的句子、嚴謹?shù)倪壿嬤M行口語表達就是一個令學生無法承受的超高的評價標準。

最后,不能采用科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激勵也是造成學生學習口語的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正確的激勵手段可以誘發(fā)、引導、調節(jié)需要與動機,形成合理的感情與態(tài)度,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演繹出學生群體的一致性、凝聚力,進而演繹出模仿、從眾、認同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的整體進步。然而,若不能采用科學手段及時對學生進行激勵,就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消磨掉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氣氛變得死氣沉沉,對教學產生嚴重的影響。

四、英語口語學習中心理障礙的消除

作為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并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導、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消除其心理障礙,使其心理處于正常的、積極的、健康的狀態(tài),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正因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教師務必采取有效手段培養(yǎng)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利用原有動機的轉移,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教學經驗和有關研究表明,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的情況下,往往可以利用游戲或聽故事等其他活動動機,使學生這種已有動機和學習發(fā)生關系,把這種活動的動機轉移到學習上,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需要。

口語教學恰恰具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由于語言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是交際的重要方式,人們的生活中時刻都需要語言。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有趣的教學形式,比如小品表演、講故事、新聞播報、模擬會議等等將學生參與游戲類活動的動機有效地轉移到學習上。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還應該隨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要向學生明確每節(jié)課的具體目標和知識的具體意義,引導他們將完成本節(jié)課的任務作為眼前動機。其次,用生動的語言與肢體動作,吸引學生注意,用挑戰(zhàn)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其產生明確的學習動機,利于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2.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當中,教師應該以豐富有趣、邏輯性很強的內容及科學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可供口語課使用的教學材料、手段和工具大大豐富,比如多媒體的使用就可以起到板書所無法起到的作用,讓學習的內容變得更直觀、生動、可理解可接受性也大大增強,學生就可以相對容易地掌握課堂內容,練習起來也得心應手。

3.加強同學生的情感溝通,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化解學生的心理除礙。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與行為,要發(fā)自內心地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對學生要多理解,用換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從而選擇正確的、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與溝通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的、愉快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最終化解他們的心理障礙,提高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