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類比推理常見邏輯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廣播電視大眾傳播平臺上,主持人的即興口語表達的質量和品位良莠不齊。信息和邏輯是即興口語表達中的本質要素。信息是表達的主體,是內容;邏輯是信息流動的秩序和方式。只有充足的信息而沒有清晰的邏輯思維,主持人的口語表達也不會有實質性的飛躍和突破。本文基于普通邏輯學視角,探討邏輯思維在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主持人 邏輯思維 口語表達
一、邏輯思維在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中的作用
廣播電視是視聽藝術,主持人是通過口頭語言即有聲語言來進行傳播的。口語表達是主持人從內部語言到外部語言的生發(fā)過程,它基本沒有文字稿件作為依據(jù),它具有如下特點:現(xiàn)想現(xiàn)說,語音稍縱即逝,語言靈活多樣,語音和態(tài)勢語有特殊功效。其中現(xiàn)想現(xiàn)說是口語表達的重要特征。書面表達可以從容思考、不斷修改,但是主持人的口語表達“受語言環(huán)境的嚴格限制,在與特定聽眾對象的現(xiàn)場交流中,不斷產生新刺激、反刺激,不斷產生新想法、新的話題。為此,要不斷調整思路,組織語言?!?①廣播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的質量和品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主持人思維品質的提升。
如何提高主持人的思維品質?在主持人所能把控的節(jié)目信息質量和信息數(shù)量相同的情況下,決定該主持人思維品質的重要因素就變成了其思維的形式結構———邏輯。所以即興口語表達中,邏輯清晰才能思維順暢,思維順暢才能言而有序,言而有序才能妙語生花。
二、主持人即興口語表達中的邏輯思維運用策略
在廣播電視節(jié)目中,經(jīng)常會聽到類似邏輯推理的判斷,但是其前提是否真實?結論是否真實?推理是否得當?本文通過選取若干主持人的即興口語表達為樣本,從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和充足理由律這個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對主持人常用的邏輯學規(guī)律進行分析(本文所用語料分析樣本,采自第六屆CCTV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大賽)。
1、歸納推理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
歸納推理是由個別性的知識作為前提,推出具有一般性的知識作為結論的一種推理形式。前提與結論中主項的關系是種屬關系,推理過程是由種到屬的認識過程,即由個別或特殊到一般的過程。
歸納推理在廣播電視口語表達中運用得較為常見,其作用就是通過個別來推測一般情況,給予某種現(xiàn)象以普遍意義。因此,口語傳播中歸納推理出現(xiàn)的位置一般位于主持人該段落口語表達的后半段,總結、升華主題的部分。
主持人在口語表達中運用最多的是不完全歸納。具體來說,簡單枚舉歸納推理運用的更加普遍,但是隨著大數(shù)據(jù)新聞的興起,統(tǒng)計歸納推理在節(jié)目中的運用也逐漸增多。但是由于主持人的素質、意識等問題,其運用不完全歸納推理的狀況卻良莠不齊。
案例:
……但是呢您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沒有,就是在2004 年,也就是說在16 歲那年的時候我已經(jīng)戴上了三四百度的小眼鏡,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的青少年在身體形態(tài)發(fā)育水平的同時呢,某些體質的指標卻在下降,比如說視力。比如接下來我們看這樣一張圖,剛才呢我戴著眼鏡不是一個個例,可以看到在7 到12 歲的青少年中調查呢,有40%,四成,是屬于視力不良……
———李耀陽《個性空間》2011.11.24上面的這則新聞評論應該是典型的的數(shù)據(jù)新聞評論,主持人想結合自身的發(fā)育水平和體質指標狀況和普遍調查統(tǒng)計結果說明一個問題———我國的青少年在身體形態(tài)發(fā)育水平提高的同時,某些體質指標卻在下降,比如說視力。主持人準備的論據(jù)不可謂不充足,有個案有普遍性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是一個由個別到普遍的歸納推理過程。但似乎結論下得有點早,如果他舉出普遍調查統(tǒng)計結果,然后得出結論,就是一個更為嚴謹?shù)目谡Z表達。
2、演繹推理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
與歸納推理相反,演繹推理則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導到個別性的結論。在演繹推理中有一類直言間接推理,即三段論推理,主持人在評說新聞事件時會經(jīng)常用到,是一種常見的演繹推理。所謂直言三段論就是借助一個共同概念,把兩個直言判斷連結起來,從而得出結論的演繹推理。直言三段論有兩個重要特征:由一般性前提導出個別性結論;以及結論的必然性。
由于廣播電視節(jié)目強調典型人物、事件,其敘述結構一般是由一個或幾個典型人物或事件的時空排列。所以主持人在運用演繹推理的時候,一般位于節(jié)目開始,由一般性的事物定位到某個人物或某件事情上具體展開。還有一種情況主持人在節(jié)目開始時也經(jīng)常涉及。前面說過,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性命題到個別性命題的推導,但是再一般的命題都會有特殊情況獨立其外,而恰恰是這種“獨立其外”的特殊情況往往成為主持人運用語言的一個閃光點。雖然這種情況并不滿足直言三段論結論的特征,畢竟也是從一般到特殊的闡述,所以筆者也把它放到這里一塊來說明。
案例:
各位好,這里是《特別現(xiàn)場》,我是屠化。今年啊,我國的很多地方土豆都是大豐收了,但是銷售卻成為了一個難題。陜西省旬邑縣馬蘭村也是這樣的一個土豆種植村,他們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今天我們請到了村委會的副主任,被人們稱作土豆主任的楊福禮先生,掌聲歡迎。
———屠化《特別現(xiàn)場》2011.10.23
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提取到演繹推理直言三段論的三個命題:由于我國很多地方土豆大豐收但是土豆銷售是個難題、陜西省旬邑縣馬蘭村是土豆種植村,所以馬蘭村的土豆銷售也成為一個難題。從而引出馬蘭村是怎么解決這個難題的話題。
3、類比推理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
類比推理是由兩個事物的某些屬性的相同,推論它們在另一屬性上也可能相同的一種間接推理。當然,類比推理的結論是或然的,因為推理的根據(jù)不充分,有待于進一步的驗證。
在廣播電視即興口語表達中,特別是在新聞評論類的口語表達中,交代信息、說清原委是口語承載的重要功能,而在這個過程中,類比推理就被經(jīng)常用到?!跋妊运铩奔仁钦Z用學的一種修辭手法,同時也是邏輯學中的一種類比推理的手段,這樣往往能夠增強“所詠之詞”的說服力和明晰度。
案例:
今天晚上我們來說的一個話題是選擇的智慧……那我非常喜歡他(李開復)在創(chuàng)新工場之前說的話,“我更喜歡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造過程,而不是經(jīng)營一個巨無霸。”……他的選擇是創(chuàng)造。我更喜歡,多好的四個字啊,但是想一想,我在我們又有多少人,是根據(jù)“我更喜歡”去做選擇的呢?我想大家還記得第一輪環(huán)節(jié)當中出現(xiàn)過的錢素春女士……她告訴我說退休之后有的人喜歡去旅游,有的人喜歡買東西,而我就喜歡幫助別人。其實她也從我最喜歡里收貨了她最珍視的快樂,我們說,跟隨我心,根據(jù)我最喜歡去選擇,生活給予你的往往比你想象的要更多……
———董麗萍《個性空間》2011.10.24
主持人的這段話其實也大致含有兩個類比推理:由a 到b 的推理,由a 到c的推理。以此來說明我們應該怎么樣做出一種智慧的選擇,也是比較具有鼓動性的。
a.李開復結束了20 年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生涯,放棄其他,以“我更喜歡”為動機選擇重新創(chuàng)業(yè)。
b.錢素春女士退休之后,放棄旅游、買東西等方式,以“我更喜歡”為動機選擇幫助別人。
c.我們是否會放棄原先的東西、不想要的東西,以“我更喜歡”為動機選擇自己的新生活?
4、充足理由律及主持人的運用策略普通邏輯學有四個基本規(guī)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前三條規(guī)律保證了概念的正確性,而充足理由律則保證了論證的正確性。廣播電視口語表達中,前后判斷之間論證的正確性顯得良莠不齊。所以筆者把充足理由律單列出來加以說明。所謂充足理由律,就是指在思維論證過程中,要確定一個判斷是真的,必須有充足理由。如果沒有充足理由,那就沒有論證性。
我們說,正確的思維必須首先是一個有論證性的思維,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然而在廣播電視這個大眾傳播平臺上,主持人在進行即興口語創(chuàng)作的時候,很多時候會妄下結論。這既是主持人邏輯思維和嚴謹意識的缺失,也是一種對廣播電視受眾不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
案例:
……從1994 年到現(xiàn)在,北大保安隊里呢,先后有超過300 位保安像張國強這樣,通過自學努力考取大專、本科、研究生,甚至還有人是雙學歷……其實呢,不光在北大,在清華、人大眾多的學校里面都曾經(jīng)成就過這樣的保安求學傳奇。
當眾多的高校陷入高考生源戰(zhàn)的時候,也有一些高校卻超越出單純的雇傭關系,對保安表達出開放、包容、分享的人文關照……現(xiàn)代意義的大學精神我相信在那一刻,得到了讓我們自豪的豐富。
———劉范美《個性空間》2011.10.25
結合語境我們可以看出,主持人劉范美想表達的意思是,通過北大、清華、人大眾多的學校成就保安求學傳奇這件事,說明這些大學超出雇傭關系對保安表達出人文關照,進而說明現(xiàn)代意義的大學精神得到了豐富。也就是說在她的邏輯關系中,上一段是說明下一段的理由。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高校錄取保安不是因為他們保安這個身份,而是因為他們通過了必須的考核程序。至于現(xiàn)代意義的大學精神就更無從談起。所以這不符合充足理由律。
通過上述對普通邏輯學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和充分理由律等邏輯規(guī)律的梳理和相關具體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主持人在即興口語表達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xiàn)一些邏輯方面的問題。因此,廣播電視主持人學習一些普通邏輯學知識,會對我們的即興口語表達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①張頌主編:《中國播音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307
我感到物理難學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xiàn)和原因:
一、先入為主,錯誤的生活經(jīng)驗在學習中起作用。
二、隱含因素的忽視和干擾,造成學習思維混亂。
三、習慣思維的定勢影響,心理惰性使思維受阻。
四、抓不住關鍵環(huán)節(jié),形不成思維中心。
五、錯誤地運用相似思維和類比推理,把思維引向歧途。
六、不會運用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之
眾所周知由于物理現(xiàn)象的普遍性,初中生在學習物理之前,頭腦中已經(jīng)有了大量由生活中的自然現(xiàn)象所形成的各種觀念,學習物理時,一開始就要注意引導學生逐步從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聯(lián)系中建立科學的物理概念,但生活觀念先入為主的影響,甚至導致錯誤的結論,如不少初中學生認為在電路中,開關接在用電器的前面和后面所起的作用不同;當開關接在用電器的前面時,開關斷開,用電器不帶電,因為此時電流流不到用電器上,因而沒有電流。若開關接在用電器的后面時,開關斷開了,他們認為用電器上也會帶電,只不過形不成電流了,學生把電流想完全和水流具有相同的性質了,這說明他們雖然也知道物理學中電流形成的原因,但在分析解釋具體問題時卻又回到生活經(jīng)驗中去,不能根據(jù)物理概念進行正確的思維。再對于串聯(lián)電路電流處處相等無法理解,總以為電流先通過用電器的電流大一點,后通過的用電器的電流小一點,完全憑由生活經(jīng)驗。為了克服先入為主的生活經(jīng)驗對建立正確物理概念的影響,在物理教學中要重視實驗的驗證,以排除錯誤的觀念,同時要強調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要點和本質,逐步形成推理方法的初步訓練。
物理問題往往都是多因素的問題,在這些因素中,有的顯現(xiàn)因素,有的是隱含因素,而隱含因素有時在問題中起指導作用,有時在問題中又起干擾作用,由于學生不具備正確對待隱含因素的心理適應能力,以致排除隱含因素的干擾時,排除不了,該接受隱含因素指導時,又忽視了它的指導作用。教者在平時教學中曾問過這樣的問題:“長時間在太陽光暴曬下的木質雙杠和鐵質雙杠,是否溫度一樣高以及哪個溫度高?”相當多的學生都說鐵雙杠的溫度高。出現(xiàn)這樣錯誤,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忽視了題目給出的隱含因素的指導作用,即“長時間的在太陽暴曬下”。言外之意即物體已處于熱平衡狀態(tài),同時沒有排除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另一錯誤經(jīng)驗的干擾,僅從人體感覺的冷熱程度來判斷溫度高低,這是一種不科學的思維習慣,因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在建立物理概念時,定勢的心理效應應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需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時候,思維定勢的消極印象往往會成為一種心理障礙,如曾有一個初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塊蜂窩煤在五樓和一樓燃燒時放出的熱量是否一樣?”他認為五樓時燃燒放出的熱量應比一樓多,理由是蜂窩煤從一樓搬到五樓要做功,根據(jù)功能原理,做功就要轉化為能量的增加,既然蜂窩煤燃燒時放出的是內能,因此增加的能量使煤在五樓放出的熱量比一樓多,這顯然是錯誤的,這反映出思維定勢帶來的兩種消極影響,一是學生一想到功能原理,就想到做功能量就要增加,至于是什么形式的能量,是機械能還是化學能,就不考慮了。二是一提到蜂窩煤就想到要燃燒,因此認為蜂窩煤的能量就指內能。當然,從另一方面看,這個學生能把問題鉆到這樣的深度并提出了不平常的問題,說明他的思維是很活躍的。我還在初三年級做過這樣的課堂討論,問:“把一杯涼開水浸在沸騰的開水中,讓杯子四周都很好的與開水接觸,當不斷給開水鍋加熱,杯中的水能不能沸騰?”不少學生回答能夠沸騰,他們的想法是根據(jù)熱傳遞,開水將不斷地把熱量傳給杯中的涼水,而開水又不斷地被加熱,保持在100℃,當時間足夠長,杯中的水必然也要升到100℃而沸騰,說明他們的頭腦已經(jīng)形成這樣的一個定勢概念即水溫只要升到100℃就一定會沸騰,再追問他們,水沸騰的條件是什么一致回答
“達到沸點繼續(xù)吸熱”,那么此時雖然達到了沸點100℃,誰供給它熱量呢?這時才恍然大悟。問他們明明知道沸騰時需要吸熱,而在分析問題時為什么不考慮呢?他們說一問水的沸騰我們想的就是能不能達到100℃而沒有想到別的。說明定勢的心理因素對思維有著重大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在建立概念和總結規(guī)律的教學中利用定勢的作用,又要在運用概念,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時候重視變式作用和培養(yǎng)運用變式的習慣。
思維總是從一個中心問題開始的,再根據(jù)有關的物理概念、規(guī)律和邏輯關系不斷向外展開。如果沒有中心,思維就處在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使問題難以解決,這是造成思維障礙的一種常見原因。例如:我在初二年級問:在一個小水池里,浮著一條船,船上載滿了石頭,如果把石頭全部扔到水池里,池里的水面會上升還是下降?有的學生很快就回答,水面當然要上升,也有的學生認為石頭從船上扔下去的,船本身也在水上,這跟從外面往水池中扔石頭不一樣,船上石頭扔到水池里,水面應該上升,但石頭扔掉船輕了,吃水就少了,水池中的水面還要下降,這樣一來水面到底是上升還是下降就很難判斷了。這后一種認為顯然比前一者深刻,但由于抓不住關鍵環(huán)節(jié),形不成一條明顯的思路,使問題不能迎刃而解,其實問題的關鍵是要比較在向水池中投入石塊前后浸在水中物體體積的大小,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思維中心。通過這個問題的檢測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這是一條難度較大的物理問題,但在常規(guī)方法中學生心理上的障礙并不大,問題就出現(xiàn)在在解決問題的技能技巧上了,說明在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中,技能訓練也是十分必要的。
運用相似思維和類比推理時,一般的通病是不問實質,不同條件,形成地或機械地進行對比,如物理學中常用比值定義物理概念,初中密度的概念就是通過某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比建立起來的,并得到密度的表達式p=m/v學生在理解密度公式時就常常機械搬用小學的比例數(shù)學知識,當分母一定時比值與分子成正比,當分子一定時,比值與分母成反比,因而認為物質的密度也是跟質量成正比而與體積成反比的,因而認為物質的密度也是跟質量成正比而與體積成反比的,這是用數(shù)學方法代替物理概念,沖擊了對物理本質的理解,其實再對學生說鐵錘和鐵釘都含同種物質鐵,雖然它們的質量和體積都不一樣,但密度是相同的。上面提到的由數(shù)學知識得到的規(guī)律當然就是不正確的。我還對初二年級的一個物理課外興趣小組出了這樣一個檢測題:一個長方體,立放和平放在水中,根據(jù)浮力的成因來分析兩種情況下所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小組的成員都是班級中成績較好的同學,在9個學生中有3位認為兩種情況存在著壓力差,而立著放上下表面的壓強差大,平放上下表面的壓強差小,因而“立著放時浮力更大”這種錯誤的根本原因是把壓強的感念不講條件地搬用到壓力,混淆了壓力和壓強的區(qū)別,使思維陷入混亂。
逆向思維是從對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逆向思維解題的顯著特點就是以未知為起點,運用有關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關物理量方面的聯(lián)系,層層推理,確定解題路線的分析途徑。由于受平時大量的從已知到未知解題方法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加之有的教師沒有注意進行逆向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學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運用逆向推理、逆向論證、逆向分析。如:在光路可逆現(xiàn)象中,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jīng)凹透鏡折射后,是發(fā)散的,且發(fā)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經(jīng)過虛焦點。反過來若讓學生畫出入射光線(其延長線經(jīng)過虛焦點)的折射光線時,有一半以上學生不知所措。若反過來想一想,利用光路可逆現(xiàn)象,反過來入射光線的延長線經(jīng)過虛焦點, 那么經(jīng)凹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必平行于主光軸射出,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再者,如:在分析拋出的物體的受力情況時,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拋出的物體還受到一個 “拋力”若反過來想一想,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若物體受到“拋力”,那么手也要受到其反作用力,很明顯拋出后手不再受到其反作用力,所以這個 “拋力”是不存在的。再者若“拋力”存在,那么它的施力物體是誰?只有能找到施力物體的力,這個力才存在。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深入,隨著物理教學的改革和教學研究的深入,物理學習心理的研究越來越顯得重要,研究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有助于學生對癥下藥,有助于提高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成績,培養(yǎng)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智慧人才,更好的遵循物理來源于生活,再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