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庭教育學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特殊家庭;學校教育;指導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成人工作壓力、心理壓力的增大,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化,學生家長的離婚率也越來越高,這類來自特殊家庭的學生的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一個大問題,也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那么,該如何教育這一部分學生呢?怎樣才能把這一部分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帶出沼澤地呢?
實踐證明,學校教育與家庭指導相結合是對特殊家庭學生進行德育工作的最好途徑。
案例1.曾經筆者班上有個女同學叫肖莉莉,父母感情不和,使其心理受到影響,成績一落千丈,與師生關系不和。我通過與她最要好的同學交談后,了解到她是怕老師和同學們看不起她取笑她;我掌握了這些信息后,更加關心她,常開導、啟發(fā)她,并找曾取笑過她的同學談話,讓他們認識到他們的行為屬于落井下石的不光彩行為,并號召他們向肖莉莉同學伸出關愛之手;我還找到她父母分別做了工作,母親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剛開始父親不愿意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仍然堅持要與她母親離婚,肖莉莉同學認為父親不再愛她了,為了引起父親的注意,她病得更重,并住進了醫(yī)院。為此我又找其父親深談了一次,讓她父親意識到他有可能永遠地失去女兒,或害了女兒一輩子,她父親獲悉后意識到了他的離婚行為已不只是個人行為,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心靈上受到了很大震動,加上肖莉莉的母親確實有很大改變,他們就又和好了,肖莉莉又有了一個完整的家,人也恢復正常了,學習成績也上去了,一年后還專程回來看望我,感謝我,說我既拯救了她的家庭,也挽救了她的未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家庭的完整和睦對學生的重要性。當學生家庭出現(xiàn)危機時,作為學生的老師,我們不但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還應對父母曉之以理,盡量避免一個家庭的破碎。
案例2.易曉剛,高一學生,是一位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學生,父母在他還未上小學前就因父親的脾氣太大而離異,法院把他判給了母親,母親在重組家庭時,他不愿一起生活,就一直由姥姥、姥爺撫養(yǎng)長大,不知是父親的遺傳基因起了作用,還是常年遠離父母的關系,曉剛的脾氣也很躁,對不聽他的話的同學動不動就拳腳相加,上初中時有一次因用刀子捅了人而被勸其轉學,讀高中仍沒有大的轉變,脾氣還是很躁,自控力仍很差。老師們竭盡全力進行了勸解、開導,想盡了各種辦法進行教育。但因父母都離得太遠無法管教,姥姥、姥爺年紀大了,管不了,家庭教育這一環(huán)始終很薄弱,沒有能夠多與學校教育相結合,該生最后因嚴重違反校規(guī)、校紀,嚴重影響班上其他學生學習,屢教不改,被學校勸其退學。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需家庭教育相結合,一旦家庭的教育成為薄弱環(huán)節(jié),學校的努力也是白費力氣。
放寒假的前夕,有天,我碰到我班的張沁雯同學,我開玩笑地對她說:放寒假了,我去你家做客,歡迎嗎?小丫頭有點半信半疑,但還是微笑地點點頭。
這個小丫頭,家住姜堰市橋頭鎮(zhèn)李堡村11組,在校期間,表現(xiàn)良好,學習上具有一定的自覺性,班級的管理能力較強,但是學習上不夠踏實,需要繼續(xù)努力,才能更上一層樓。為此,寒假里的某一天,我獨自一人踏上了去張沁雯家的路。
來到她家,小丫頭見到我,激動又惶恐。我見狀,戲問道:怎么,不歡迎嗎?她的頭連忙搖得撥浪鼓似的。一會,她叫來了媽媽,一看就知道這是位勤勞的媽媽,因為來到她家,給我的感覺就是家中很干凈,東西收拾得很整齊,我想:這樣的環(huán)境是十分適合孩子學習的。
與孩子媽媽的談話中,我了解到:該生在家中自理能力強,家長具有一定的家教觀念,他們注意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在家中,主要由媽媽負責她的學習。她的媽媽還講到:他們作父母的,從來沒有為孩子的學業(yè)操過心,只不過讓他們頭疼的是:孩子經常粗心大意,犯一些低級錯誤。她媽媽的這番話,與我不謀而合,這也是我此次家訪的原因。
經過深入的交談,我們一致認為:其實不夠踏實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而該生學習的興趣是有的,那么其不夠踏實的原因就在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方面了。
關于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培養(yǎng)孩子在學習上專心地習慣。教師要加強孩子在課堂上常規(guī)的訓練,專心聽講,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教師和家長要加強協(xié)調,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在家中,孩子學習時,家長對孩子的關心不要過度,不能一會問其餓不餓,冷不冷,諸如此類的噓寒問暖要不得,要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學習,這樣孩子專心學習的習慣才能慢慢培養(yǎng)起來。其次,給孩子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從小注重習慣養(yǎng)成。這方面,學校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而在家中,我們的家長也應該給孩子制定一個作息時間,什么時候做什么事,何時學習,何時放松,合理支配時間,勞逸結合,這樣孩子玩得盡興,學得也樂意,不至于學習時不專心了。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統(tǒng)一性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是孩子和社會接觸的第一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學校則是孩子系統(tǒng)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促使孩子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發(fā)展人、完善人、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學生成長過程中舉足輕重,而學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中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脫節(jié)以及偏差導致了教育效果不佳,甚至是教育效果相抵消的現(xiàn)象,這極不利于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成才。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中學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問題認識不全面,未能處理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問題,從而導致不能更好地發(fā)揮兩類教育的功能。因此,要提高教育質量,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處理好中學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統(tǒng)一性問題迫在眉睫。
一、中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統(tǒng)一的必要性
所謂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父母、長者對子女、幼者所進行的教育;所謂學校教育,是指在學校中由特定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地促使個體社會化的教育活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中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學生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性是中學生教育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統(tǒng)一的原因如下:
(一)培養(yǎng)目標的統(tǒng)一
家庭教育的出發(fā)點是將中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將其培養(yǎng)成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的人才。這兩者在目標上是統(tǒng)一的,最終目的都是為社會培養(yǎng)有用之人。家庭教育不僅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息息相關,而且與社會發(fā)展要求密切相連,與學生所處的整個家庭背景、家長們的整體素質都有莫大的聯(lián)系。學校教育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所要求的方向是一致的,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國家新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也決定著中學生的發(fā)展方向。據(jù)此可見,家庭在培養(yǎng)方式上是現(xiàn)實而又具體的;學校在培養(yǎng)方式上是宏觀而又抽象的。家庭對中學生的教育屬于在生活的點滴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具有隨意性;學校的教育屬于用既定的規(guī)則對中學生進行有計劃的培養(yǎng),具有正規(guī)性。但是這兩者并不沖突,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其內在培養(yǎng)目標具有統(tǒng)一性。
(二)教育問題的統(tǒng)一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教育問題具有統(tǒng)一性,二者的教育對象同為中學生。中學生具有思維活躍、樂于探索的特質,但由于其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涉世不深、分辨率不強,因此在他們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青春期問題、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更有甚者會遇到心理阻礙等隱性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所共同面對的。要促進中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要處理好這些問題,家庭和學校就要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不僅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更重要的是要互融共進、相互統(tǒng)一。
(三)挑戰(zhàn)任務的統(tǒng)一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許多新興的教育方法、內容涌入到中國教育體系中,為傳統(tǒng)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特別是信息技術、數(shù)字技術的革新,使得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接觸的信息也越來越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種大背景的影響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所涉及的空間變得廣泛,這種廣泛性導致整個教育環(huán)境的擴大、各種綜合矛盾的出現(xiàn)以及多種價值觀的碰撞,使得單單靠學校引導難以緩解中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這個時候家庭教育的作用變得舉足輕重。學校教育具有穩(wěn)定性、規(guī)則性、目的性,學校開展的活動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家庭教育具有靈活性、啟蒙性、針對性,家庭對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這兩者在中學生的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都不可取代。由于科技的深入,現(xiàn)今世界變得紛繁復雜,甚至有些領域良莠不齊,需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共同努力對中學生進行正確和諧的引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fā)揮主體能動性,培養(yǎng)中學生明辨是非、強化抵御誘惑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自力、自強的精神和責任意識,在不斷拓展中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提高他們的社會意識,促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中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統(tǒng)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在中學生的成才和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而言,中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統(tǒng)一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
(一)職責定位模糊
傳統(tǒng)觀點一直認為家庭教育從屬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扮演被動性角色,與學校教育沒有明確分工。傳統(tǒng)教育中,教育中學生的任務大部分是由學?!按蟀髷垺?,家庭教育的地位微乎其微。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相互配合,但這種“配合”實質上是家庭被動地聽從學校的安排并依附于學校。家庭教育自身的獨立性差,在學生教育問題上不能真正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因而,中學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權責不清、分工不明確、教育效果不高。多數(shù)人認為家庭是不具有獨立教育職能的教育主體,在中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處于從屬地位。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繼續(xù) ,是對學校教育教學成果的補充。家庭教育既沒有相對獨立的教育任務,在教育目標方面也從屬于學校教育即以中學生的智育為主。由此看來,純粹的嚴格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并沒有占重要的地位,同樣,家庭教育在中學生的培養(yǎng)體系中的地位也在某種程度上被忽略。
學校教育職責定位的模糊主要體現(xiàn)在“擴張”上。目前多數(shù)的中學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把學生的學習成績擺在首要位置,把課堂擴展到家庭中并要求家長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使家庭教育也以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橹行?。所以,學校教育在推卸掉中學生德育培養(yǎng)責任的同時,家庭也沒有將這種責任很好地承擔起來,導致某些學生成為單向度的人,只重視成績和排名,不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家庭教育相比,學校教育在中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處于強勢地位,這種強勢地位不僅扭曲了家庭教育的職責,還加載了許多學校教育所不應承擔的重擔。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職責定位的模糊性不僅削弱了家庭教育在中學生成長過程中應負的責任,也消弱了家庭教育的主體性、計劃性、創(chuàng)造性,學校要承擔不必要的責任就成為必然。這種職責定位的模糊不利于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教育內容分離
家庭承擔著啟蒙教育功能,也承擔著諸如情感、道德、經濟等現(xiàn)實功能,多樣性的現(xiàn)實功能使得家庭教育與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在此意義上,家庭教育是世俗型教育,缺乏整體計劃和明確目的。這就決定了家庭教育更傾向于對情感和道德的培養(yǎng)。在中學階段,中學生的學科知識變得豐富而多樣,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家長的知識范圍,多數(shù)家長對子女進行學習指導已感到力不從心,導致了教育內容的分離,家庭教育僅局限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但在非智力因素教育方面,并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夠針對中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棍棒底下出人才”的嚴格式管理,溺愛嬌慣子女的放羊式培養(yǎng)等非科學的教育方法得到一些家庭的吹捧。由此可見,家庭教育處于一種“愛強教弱”的模式。
學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統(tǒng)性、組織性最強的教育活動。因而,學校教育是一種制度化的教育,它用既定的規(guī)則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地傳授。在中學階段,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升學率,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因而教師無暇顧及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隨著教師心態(tài)日益功利化,教師日益以追求教學績效為重,以追求學生成績?yōu)橹?。因而,目前的中學教育強化了教師 “教書”這一職責,卻弱化了“育人”功能。對“好學生、差學生”的差別待遇、收取高額補課費等現(xiàn)象揭示出學校教育處于一種“教強愛弱”的狀態(tài)。
“愛強教弱”的家庭教育與“教強愛弱”的學校教育使得智力教育與非智力教育日益分化,造成教育內容的分離,導致中學生的教育失衡。
(三)教育功能錯位
家庭教育在中學生生活學習中有其特殊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在中學階段家庭教育的功能十分明確,即教會中學生如何“做人” 、健全中學生人格和促使中學生社會化。具體表現(xiàn)為向中學生傳輸社會價值觀、生活經驗和文化習俗,并使其良性社會化。然而,由于中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的特殊性以及家長對這一階段教育責任認識的滯后性,把家庭教育僅僅理解為智育,不能與中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征相適應,導致家庭教育內容逐漸縮小、德育功能日漸弱化,并逐漸被智育和一些功利性、現(xiàn)實性的教育內容所取代,甚至出現(xiàn)家庭德育的空白,致使中學生人格缺失、心理發(fā)展方向偏離我國主要教育目標。
同時,大多中學仍以應試教育為主,以突出智育和升學競爭為特點,教師可以不必向家長了解學生的信息,就可以通過作業(yè)好壞、課堂表現(xiàn)和考試成績的高低等來了解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于是,學校教育的權威性得到強化,家庭教育的依附性也隨之增強,學校對家庭教育的主導機制也日益固定化。學校為提高教育質量,把家庭納入學校教育的范圍,把家庭教育的職責局限于追求升學率和學習成績,一味地要求家長在對子女的智能培養(yǎng)上與學校同步,配合學校狠抓學生文化成績。作為家庭與學校溝通橋梁的家長會,其功能也出現(xiàn)了異化,其功能僅僅被局限于按學校要求辦事。在中學階段,學校教育除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繼續(xù)加強對中學生的德育外,更主要的是對其進行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教育,這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分工。而目前學校教育的功能錯位首先體現(xiàn)在分工不明確。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功能錯位的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危害性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它使中學生在“做人”等方面形成嚴重的缺陷,造成中學生所受教育“畸形化”,破壞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平衡。其次,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功能錯位使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了負面效應:超前、重復、或錯誤傳授知識,加重中學生的學習負擔,使中學生失去學習新鮮感,產生厭倦情緒。第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功能的錯位還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使得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屬機構,使其自身作用消失。
三、中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統(tǒng)一的途徑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應全方位地貫穿于中學生教育過程的始終,而不是指某一方面或是某一時期。因此,要促使中學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達到高效統(tǒng)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明確責任,優(yōu)勢互補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中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具有各自的任務和內容,因而需要明確各自的責任。家庭教育以德育為主,而學校教育則以德育為首,側重智育。明確雙方各自的責任可以在中學生的成才過程中避免重復性,并對中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調整,從而可以避免家庭與學校的相互推諉以及教育過程中的疏漏和真空。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對于中學生的成長,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在中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的問題。要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取長補短,揚長避短,明確分工,從而達到互補的效果。比如,家庭教育的感染性、融合性、多樣性等特點在中學生德育方面的優(yōu)勢,而學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等特點在中學生智育方面的優(yōu)勢。因此,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使中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強聯(lián)系,密切關系
在中學階段,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實現(xiàn)統(tǒng)一, 就要做到及時交流思想、互通情況、相互了解。家庭和學校聯(lián)系的基本途徑主要有個別聯(lián)系和集體聯(lián)系兩種。個別聯(lián)系是教師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家訪、談話、電話等方式,同家長進行交流、溝通以方便教師可以更多地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在家里的生活、學習情況以及家長的教育方式等,而家長也通過教師了解孩子在學校以及所在班級的情況,對學校、教師提出自己的意見。集體聯(lián)系主要是學校通過召開各種類型的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方式向家長介紹并使其了解孩子在學校以及班級的學習、生活情況,提出學校對家庭的期望和要求等。家長之間也可利用這些機會相互交流,互相學習,向學校提出合理的意見等。
(三)積極配合,實現(xiàn)良好合作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中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各自不同的職能,因此要實現(xiàn)中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歸根到底要實現(xiàn)中學生德育與智育的統(tǒng)一。同志提出“推動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加強各級各類教育的銜接和溝通?!雹僖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三者應相統(tǒng)一,形成一個社會化的大教育系統(tǒng),共同承擔中學生教育與中學生社會化的重任。中學生教育則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綜合體現(xiàn),中學生在其成長和成才過程中要受到各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必將波及到學校的教育方式與內容,家長會把社會上一些或好或壞的東西帶到家庭教育領域中來,中學生也會把滿足自己好奇心和欲望的事物帶到自己教育過程中。因此,必須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把家庭、學校、社會三者教育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形成一個大的教育系統(tǒng)。當然要建立這個大的教育系統(tǒng)并不容易,它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團結協(xié)作,且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學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家長的整體素質有極大的關系。在實現(xiàn)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過程中,要發(fā)揮學校教育主體性作用,以先進的學校教育帶動傳統(tǒng)家庭教育,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揚長避短,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目標。
總而言之,充分認識到中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統(tǒng)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中學生成才和全面發(fā)展為基本立足點,了解二者的職能,加強二者的相互配合、相互融合、相互補充,更好地促進中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達到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注解
① .在慶祝北京師范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講話[N].福建日報,2002-09-09.
參考文獻:
[1] 劉英.關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探討[J].廣西社會科學,2001(6):23-26.
念小學時,我們學校是一所大學附屬小學,媽媽是那所大學的校長。小學的教師全是媽媽的學生,誰都不管我。爸爸媽媽也不怎么管我。當時,我對上學沒有興趣。到學校看看,不喜歡我就走掉了。到哪兒去?到池塘游泳、到河邊捉小蝦,四處游蕩。那時,正是時期,我與其它小朋友一樣,生活在十分艱
難的環(huán)境下。
我的父母都是教授,都是科學家。家里進進出出都是科學家,再加上從小父母就把牛頓、愛因斯坦的故事講給我聽,耳儒目染的,我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以說,是興趣把我牽引到國際科學的“峰巔”。
想起童年生活,心里感慨萬分??梢哉f,影響我最深刻的人是我的外祖母。外祖母一直照顧我,她沒有一般“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
其實,我父母也不管我,他們讓我自由發(fā)展,這和很多中國的家庭不同。
現(xiàn)在,我不強迫孩子讀書。可是我的弟弟妹妹全都是望子成龍,擔心孩子學不好,替孩子計劃好一切。其實,孩子在學??嫉谝徊淮硎裁矗辽?,在我認識的科學家當中,都不是年年拿第一的好學生。我更不曾考過第一名。
我只是對科學感興趣。每天,我從早上7時30分踏進試驗室,至晚上11時走出試驗室,沒有圣誕節(jié),沒有星期天,這也是出自我對科學物理的興趣。
一、改善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的家庭教育對策
離異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缺損實際上是搖籃教育、甚至是終身教育的缺損。因為家庭教育是兒童教育的第一步,同時家庭教育也必然是人生最漫長的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具有自然的早期性、父母的權威性、巨大的感染性、要求的連續(xù)性、內容的多樣性以及方式的靈活性等有利條件和特有優(yōu)勢,因而是其他任何教育都無法替代的。因此,要使離異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中的子女一樣健康成長,關鍵還在于彌補業(yè)已缺損的家庭教育。離異家庭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注意增強自身素質,提高家庭的教育質量
教育家哈巴特說:“一個父母勝過一百個校長?!彪x異父母不僅要重視家庭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更要重視家庭心理環(huán)境的改善。而改善人際心理環(huán)境的關鍵是提高離異父母的素質。離異父母可通過吸收各方面積極的信息來提高自身素質、文化修養(yǎng),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孩子感受到父母雖然離婚了,但還是愛自己的,從而使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二)重視子女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其社會化進程
離異家庭子女往往由于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歧視和偏見,在性格上容易變得內向、憂郁、自卑,甚至孤僻。父母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關注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給孩子以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要自尊、自強、自愛、自勵。父母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多地參與社會活動,主動與他人交往,培養(yǎng)健康、開朗、樂觀的性格。
(三)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
離婚往往會阻斷子女與離異父母一方的親情聯(lián)系,從而使其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愛,使其在課堂上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下降,學習成績產生波動或明顯下滑。因此離異父母在對子女撫養(yǎng)和教育問題上應該保持著較密切的合作,使子女可以自由地與父母見面,營造比較濃厚的親情氛圍。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子女的學習成績往往會有明顯的進步和提高。
(四)家庭教育應以表揚為主,增強子女的自信心
比起完整家庭子女來,離異家庭子女往往容易自卑,因此需要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反之過多的責備只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提防、戒備和疏遠他人與社會的心理。反之,如果能夠隨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并及時給予一些贊揚和鼓勵,營造一種愉悅的氛圍,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五)注重培養(yǎng)子女的獨立性,增強其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
有許多父母在離異后只與孩子相依為命,把孩子當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與寄托,他們對孩子的生活一手包辦代替,使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而且,還采取各種辦法去限制孩子的活動,生怕孩子出問題。孩子任何事情不能獨立,沒有機會親自去體驗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險”。這就會造成孩子缺乏獨立意識,這樣的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了。
(六)注意性別角色教育,正確對待子女同非撫養(yǎng)方父/母的交往
在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中,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沒有父親的男孩或沒有母親的女孩,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所以,離異家庭父母應使子女經常與非撫養(yǎng)方父母往來,并且注意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予孩子以適宜的影響,讓其性別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二、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
[關鍵詞]教育 家庭 學校 社會 三位一體 作用 方法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4-0274-01
如何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學生,一直以來是所有家長、學生、學校和全社會都十分關心的一個熱點難點問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萬事萬物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自始至終存在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單一的教育不可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必須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學生。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但學習成績優(yōu)秀,而且學成之后,走向社會,會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一、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德和價值取向的搖籃
父母是子女思想品德的典范,父母的價值觀直接影響未成年子女的價值觀。父母對社會、對人生、對工作、對人際交往的態(tài)度和方式,直接影響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種影響是與生俱來的,子女要從出生之日起,父母的言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直至形成具有父母價值觀影子的價值觀。父母的學習品德直接影響子女的學習習慣。愛學習的父母,愛學習的家庭,必然帶來全家良好的學習氛圍,成為書香家庭,學習型家庭。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把學習當作第一需要,就自然會促進大中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父母的生活品德影響子女的生活習慣。凡是愛打牌賭博的父母,夜不歸宿的父母,其玩心自然會傳染給子女,導致子女沉迷于玩手機、玩游戲,玩心上癮而不能自拔,前程毀于貪玩。父母的愛心和善舉會傳染給子女。凡是熱衷公益、奉獻社會、關愛他人的父母,其子女必然對他人有寬容之心,對弱者有慈悲之心,對社會有關愛之心。父母的性格對子女的性格影響重大。一個家庭如果經常發(fā)生家庭暴力,其子女的性格會是孤僻的、暴躁的,對未成年子女的負面影響巨大。和諧家庭是和諧社會的細胞,沒有和諧家庭就沒有和諧社會。文明家庭是文明社會的基礎。誠信是一種良好的品德。誠信是幸福家庭的前提。父母不誠信,家庭成員不誠信,要想讓子女誠信是不可能的。國無誠信不強,家無誠信不和,業(yè)無誠信不興,人無誠信不立。要把自己的子女培養(yǎng)成棟梁之材,開展家庭誠信建設至關重要。家庭教育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品德、學習品德、生活品行和性格志向。要培養(yǎng)出優(yōu)秀學生,要從打造優(yōu)秀家庭開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優(yōu)秀學生的不可替代的搖籃。
二、學校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核心
學校教育直接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包括文化專業(yè)知識、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和身體素質等。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我認為應做好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結合文章。我國高校入學是有門坎的,因此,應試教育一下子是無法退出歷史舞臺的。預習、聽課、練習、復習、考試,是我們每個學生的規(guī)定動作,也是廣大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的重中之重。學習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正如建造高樓大廈,必須打牢基礎,然后由下至上,一層一層地建。打基礎是關鍵,基礎牢固,任你建多少層都會堅如磐石,進入高中以后,我體會到,小學初中階段的基礎對高中階段至關重要。而打牢中小學基礎,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職責。
中小學基礎的夯實取決于教師學生兩個因素。教師的素質和水平要提高。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至少有一桶水。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用最簡捷最科學的方法,決不能留給學生一團霧水。教師的教學方法要科學。判斷教師教學方法好壞的標準,我認為只有一個,就是實現(xiàn)最小的功夫,實現(xiàn)對知識最精準的理解。任何一門學科,只有理解才能運用自如。對于學生來說,要想成為學霸,除刻苦用功之外,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學校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上下功夫。不論是學習上的問題,或者是社會問題,都要使其養(yǎng)成獨立思考、科學思考、全面思考的習慣。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包括身體素質在內的,非高考項目的訓練和提升,使每個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素質提升,主要要在培養(yǎng)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上下功夫,從而,進入高分高能的良性循環(huán)。
三、社會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社會教育是指學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活勸。要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要營造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要徹底清除學校周邊的污染源,包括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確保學生身體安全成長。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學校周邊的網吧和其他娛樂場所要清除,黃賭毒要遠離學校,確保學生心靈不受傷害。要營造法治環(huán)境。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警示教育。要防止犯罪低齡化傾向的漫延。要通過有效方法,治理校園暴力,很多學生深受校園暴力之苦,深受校園暴力之害,有的學生因校園暴力輟學,有的因校園暴力結束了年青的生命。校園暴力現(xiàn)象在中小學很普遍,校園暴力問題靠學校單方面是無能為力的,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要納入依法治國的議事日程,建立防范和打擊校園暴力的有效機制。要營造良好的文明環(huán)境。要加大生態(tài)文明、城市文明、社區(qū)文明創(chuàng)建力度和水平,為學生成長營造祥和文明的社會環(huán)境。要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水平和能力。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益活動,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靈,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
參考文獻:
[1] 《中國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教育學會主辦,2016年5-8期。
[2] 《湖南教育》,湖南省教育廳主管,湖南教育報刊社主辦,2016年1-8期。
【關鍵詞】:學校;家庭;社區(qū)
【中圖分類號】G459
學校、家庭、社區(qū)各自既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又相互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學生的教育成果不僅與學校教育的有關,家庭、社區(qū)教育也對其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構建學校、家庭、社區(qū)“三位一體”的教育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學校、家庭、社區(qū)教育三者之間的結構關系模型
1、學校教育是主體
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學生產生影響。學校不僅對學生知識上受教育的情況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學生個性發(fā)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過程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學校教育還對家庭和社區(qū)教育起著積極地調控作用,使三者教育結合的更為緊密。
2、家庭教育是基礎
人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家庭這個最小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家庭教育是學生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對學生的個性、行為、習慣的形成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學習氛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對孩子有著重要的影響,也為孩子走進學校和社會接受教育打下基礎。
3、社會教育是依托
學校教育和社區(qū)教育都是為學生更好的走向社會打下基礎,而學生走向社會,接受社會教育,才能真正的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社會教育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育內容,還能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更好的與人交往,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等其他各方面素質,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建立學校、家庭、社區(qū)“三位一體”教育合作方式的措施
1、樹立教育三方相互認同的共同體原則
要實現(xiàn)學校、家庭、社區(qū)“三位一體”的教育合作模式,需要在建立相互認同的共同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建立教育三方相互認同的共同體原則。首先教育三方應該建立良好的溝通,避免因溝通不暢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學校、家庭、社區(qū)之間應該相互尊重,認同各方對學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平等的地位上實現(xiàn)良好的對話。此外,三方相互幫助,資源共享,共同努力實現(xiàn)對學生的良好教育。
2、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
(1)創(chuàng)新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模式。學校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堅持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接受教育和老師的教學提供更好的教育基礎設施,加強學校與教師、學生之間的溝通聯(lián)系,密切掌握教師、學生的最近動向,更好的為師生服務。
(2)創(chuàng)新學校教育方式。學校的教育方式應該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社會教育的環(huán)境狀況等各方面相結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真正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3)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F(xiàn)代教育不僅要體現(xiàn)在教育的形式上,還應該體現(xiàn)在教育的內容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科技、文化較改革開放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的內容也應該跟隨社會前進的腳步,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實現(xiàn)課程內容的多樣化,課程結構的現(xiàn)代化,課程知識的創(chuàng)新化。
3、改變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觀念,與學校、社區(qū)教育密切結合
(1)家長應該主動的提高自身的思想素養(yǎng),積極參與學?;蛏鐓^(qū)組織的教育座談會等,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學會在家庭生活中如何更好的與孩子溝通交流,如何與孩子建立如朋友一樣的密切關系,給孩子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
(2)以科學的教養(yǎng)方式,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家長應該轉變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物質層面的需求,更多的應該聯(lián)合學校教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味地追求學業(yè)上的高分數(shù),是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家長應該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孩子思想素質的同時,幫助孩子拓寬眼界,促進孩子的綜合發(fā)展。
(3)加強與學校的聯(lián)系。家長應該積極配合參與學校組織的家長座談會、教育知識講座、家長學校授課等活動,與老師定期保持聯(lián)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及身心發(fā)展狀況,同時,還應該及時的向老師反應孩子在家的學習、生活等狀況,在與老師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找到對孩子教育的正確指導方法。
4、優(yōu)化社區(qū)教育環(huán)境,實現(xiàn)資源共享
(1)加強社區(qū)教育活動場所的建設,為學生的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設施。一般來說,可以建立社區(qū)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等,還可以通過開展社區(qū)教育志愿者活動來吸引學生參與到社區(qū)教育活動中來,這樣不僅實現(xiàn)了社區(qū)教育與學校、家庭教育的有效結合,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教育,還能夠加強社區(qū)的整體文化建設,促進社區(qū)的更好發(fā)展。
(2)發(fā)揮學校與社區(qū)教育的互動作用。社區(qū)應該積極打造文化社區(qū),為學校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和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同時,學校教育也應該面向社區(qū),面向社會,積極參與到社區(qū)實踐中去,促進社區(qū)的文化建設,實現(xiàn)學校和社區(qū)的共同發(fā)展。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只有將學校、家庭、社區(qū)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共同承擔孩子教育的責任,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少娜,陳紹艷,胡英宗,鄧艷香. “學校、家庭、社區(qū)”體育教育一體化發(fā)展模式[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06:50-53.
【關鍵詞】小學生 單親家庭 自卑憂郁 研究分析
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文明、進步,家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經受著巨大的沖擊。我國的離婚率逐步呈上升趨勢,單親家庭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據(jù)調查,本校10個班級中,離異家庭占全校學生家庭總數(shù)的4%以上,這些離異家庭的孩子部分性格張揚,表現(xiàn)欲較強;部分性格比較孤僻,不合群,膽小,害怕與同伴交往;部分遇事緊張,自卑感強,學習缺乏自信心等。面對這些現(xiàn)狀,我們對我校三年級以上28名離異家庭子女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同時,在該校隨機抽取了224名三年級以上正常家庭兒童作為參照,發(fā)現(xiàn)離異家庭子女中至少有一方面心理問題的人數(shù)占了100%,而完整家庭子女中至少有一方面心理問題的人數(shù)僅占18.8%。正如當代兒童心理學家李?索克所說的“離婚是80年代以來兒童面臨著最嚴峻最復雜的精神健康危機問題”。因此,如何避免家庭的離異給兒童帶來的不利影響,是每一個小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問題,要把它作為一個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來攻克。針對這種現(xiàn)狀,現(xiàn)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我校三年級以上28名離異單親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年齡在8至12歲。
1.2 研究方法。
考慮到本課題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在研究方法上計劃采取以案例研究法、經驗總結法、觀察法、調查法為主,結合必要的文獻資料和理論研究。
2.研究的內容
2.1 小學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的特征。
2.1.1 自卑憂郁。他們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與人交往謹慎,或不愿與人交往。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總怕別人在背后說自己壞話。在學校不接受班級任何工作,在家里不愿做家務勞動,總怕自己完不成任務,怕別人譏笑,缺乏自信心,逐漸形成膽小、孤僻、自卑等的個性。例如:心情開朗,對任何事都充滿著自信的王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母因感情問題而離異了。在法庭上,他被判給了父親。很快,年輕的繼母進了家門,父親不許他與生母見面……小小年紀的他,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顯得非常自卑,不愿與人交往,漸漸顯得孤僻,讓人難以接近。
2.1.2 心理封閉。在離異家庭里,孩子的自我心理封閉主要表現(xiàn)為抑郁、猜疑、嫉妒等。無端懷疑別人看不起自己,便故意作弄自己,看到別的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的家,覺得對自己是一種諷刺和威脅,產生嫉妒心理。不愿與他人感情交流,不愿別人知道自己家的處境,厭惡交往,逃避與他人接觸,孤守自己的一小角天地,把自己封閉在“真空”中。
2.1.3 憎恨攻擊。離異家庭子女由于對家庭現(xiàn)狀的不滿,就表現(xiàn)為憎恨周圍的人和事物,報復心理強烈,對周圍人有很強的逆反心理,攻擊行為。
2.1.4 自私冷漠。在與離異家庭子女的交往中,他們很多表現(xiàn)出自私,對周圍人冷漠,行為不受約束,容易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柳紅由于父母離異,周圍的親戚朋友對她照顧有佳。在家里,只要是她想要的,想做的,不管是好是壞,都會無條件的滿足她,漸漸的形成什么都只考慮到自己,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在學校里,從來不會考慮班級利益,而只會強調“我想怎么樣……我想干什么……”。
由此可見,家庭的離異已給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很有必要對離異家庭子女產生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研究分析。
2.2 小學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2.2.1 忽視型。即離異后,有些父母自身難以走出家庭破裂的陰影,對孩子無法給予關愛,缺乏起碼的責任感,數(shù)年不去探望孩子,拒絕支付撫養(yǎng)費。還有的父(母)索性將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他們便感覺不到正常家庭的親情,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這往往容易形成心理封閉、憎恨、攻擊等問題。
2.2.2 溺愛型。離異父(母)為了彌補家庭破裂給孩子帶來的巨大傷害,父(母)讓子女在家庭中處于優(yōu)越地位,視如掌上明珠,造成“親情過?!?。久而久之,則養(yǎng)成了子女的驕橫、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習性。一旦惡性膨脹,遇到外界不良誘因便會導致違法犯罪。這些也容易形成自私、憎恨、攻擊等心理問題。
2.2.3 惡劣情緒型?;橐龅氖∈且粋€沉重的打擊,而離異家庭父母向周圍的朋友、心理醫(yī)生求助的很少,更多的是將自己的惡劣情緒感染給孩子,甚至在孩子的身上發(fā)泄。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往往情緒低落,在家里感覺不到家的溫馨,就極易形成抑郁和孤僻,充滿仇恨、攻擊等心理問題。
2.2.4 仇視對方型。有些離異家庭父母在分手之后,不但彼此仇視,還試圖將這種敵對思想灌輸給孩子,采取粗暴的方式不允許對方來探視孩子,不允許孩子與對方接觸,交流,在夾縫中的孩子容易產生心理偏差。這也容易形成攻擊、自私、冷漠、逆反心理等心理問題。
3.討論――小學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的教育對策
3.1 要維護其自尊。家庭成員的殘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學面前覺得很丟面子,抬不起頭,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教師可鼓勵孩子在班上交幾個要好的朋友,經常一起學習、度周末,孩子的群體生活一旦正常,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如果有個別同學說了刺激性的話,教師可找這個同學聊一聊,相信貼心的談話和誠懇的態(tài)度定會使孩子體涼別人的痛苦的。班主任也可以適當?shù)姆绞皆诎嗌现v清道理,以便形成正確的輿論,使同學們能正確對待這種情況。
3.2 要開導其心理。日常生活中學校要保持與家長的熱線聯(lián)系,互通學生情況,或定期家訪,把孩子在學校的各種表現(xiàn)告訴家長,同時也可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如果遇到父親或母親對孩子缺乏適當監(jiān)督,應及時提醒家長,指導他們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當孩子與新組建家庭成員產生矛盾或對離異父母怨恨時,要當好協(xié)調員,使孩子能體諒出“父母離異是雙方有無法化解的矛盾才發(fā)生的,離異雖然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但雙方畢竟從更大的痛苦中解脫了出來”的無奈選擇。
3.3 要化解其心結。為使孩子健康成長,學校、班主任及科任老師,要想辦法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學習動態(tài),最好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會使他們的心理產生微妙變化,教師要多注意這些孩子的言行,若發(fā)現(xiàn)有異常的苗頭,要及時跟他們談心,了解情況之后,能及時疏導處理的就及時疏導處理,不能一下子解決的事情,先進行多方面的調查,找出問題的所在,再對癥下藥,同時加強孩子的心理矯正和學習輔導。
3.4 要撫慰其心靈。父母之愛的缺失,使這些孩子過早地承受著巨大的思想壓力,每位教師應用愛心去撫慰他們受傷的幼小心靈,像父母一樣關心這些孩子,如發(fā)現(xiàn)他們情緒不穩(wěn)定時及時談心,生病時熱情地噓寒問暖,成績驟然下降時,發(fā)動其他老師和成績好的學生為他們“開小灶”。若發(fā)現(xiàn)其沉迷于游戲機、網吧中應及時提醒,多方面啟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興趣且人際關系較好的同學與之同桌或者參加集體活動。對于一些違紀行為,應在課堂或課下及時批評,一旦改正,及時表揚。
3.5 要優(yōu)化其心態(tài)。單親家庭孩子由于父愛或母愛的缺乏,家庭的先天不足使他們幼小的心理產生渴望被關懷的心理,班集體中應創(chuàng)造一種生活上互相關心,學習上既競爭有合作的良好人際關系,使他們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教師要鼓勵單親家庭學生積極參加班上各項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使他們提高自信心。
【關鍵詞】和諧的環(huán)境;榜樣的力量;權威型家庭關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7-0021-1.5
自古以來,無論是在我國還是西方,家庭教育都在整體教育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有時甚至超過學校教育成為引導青少年的主要力量。當然,隨著現(xiàn)代學校在社會中發(fā)展的越來越完善,學校教育也顯示出愈發(fā)重要的地位,但是家庭教育仍然具有學校教育不能取代的優(yōu)勢,特別是在對青少年人格的發(fā)展和完善方面所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近十年來,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為教育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本文就主要運用積極心理學的一些理論來指導家長在青少年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使青少年健康成長。
積極心理學除了處理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以外,更關注兒童發(fā)展過程中的積極情緒、體驗和情緒智力、幸福、希望、樂觀等積極心理品質,強調要充分發(fā)揮個體的潛能,使其成為自我實現(xiàn)的人。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第一個場所,所以它在培養(yǎng)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各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家養(yǎng)孩子最重要的在于觀察孩子,充分發(fā)展各方面的優(yōu)良品質。兒童的人格品質會受遺傳、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因為兒童在社會化的初期階段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這就要求父母創(chuàng)造一個溫暖、和諧、安全、值得信賴的環(huán)境。其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要為孩子做出表率,起到榜樣的作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家長對自我嚴格要求,這樣會給孩子形成一個好榜樣的形象。在兒童社會化初期這種榜樣的力量是偉大的,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間學會父母對待外界事物的方式。積極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塞里格曼認為學前兒童能學會父母的樂觀或悲觀風格,與父母的解釋風格保持一致。父母的積極品質,對失敗及挫折解釋是歸于穩(wěn)定的、內在的因素,還是不穩(wěn)定的、外在的影響,都能給孩子以后處理類似問題提供一種模式。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強調言傳身教,也是一樣的道理,也是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在當今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再次,家長在父母與兒女這種家庭關系的建立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因此在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選擇何種的教養(yǎng)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庭教育的類型。因為筆者認為教養(yǎng)方式是家庭教育發(fā)揮作用的基礎?!耙话銇碚f,可以把家庭教養(yǎng)方式歸納為兩個維度:其一是父母對待兒童的情感態(tài)度,即接受——拒絕維度;其二是父母對兒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許維度。”所以依靠這兩個維度可以把家庭教養(yǎng)方式分為權威型、專斷型、放縱型、忽視型,從各個命名中我們就能夠看出每一種方式都是從家長的角度來對這種關系進行命名的。在這里不是忽視兒童在家庭關系塑造中的地位,而是在青少年未成年之前,家長對孩子的引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明智的家長所做的就是選擇合適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這四種方式中值得提倡的就是權威型的教養(yǎng)方式,它是一種很理性,也相對民主的方式。選擇這種類型的家長對兒童的情緒能接受也能控制,能夠較好地于孩子交流溝通,并且對兒童的需要、行為等做出反應和回應,當然也能控制兒童的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發(fā)展。所以這種類型成長下的兒童能夠有較強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解釋問題的較強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解釋問題的意識和與人交流的愿望和技巧,其人格品質的發(fā)展都很穩(wěn)定、健康。正像是任俊在其著作中所說的,“不管是權威型教養(yǎng)方式,還是溫暖與接受維度,實質上它們體現(xiàn)了親子之間的一種和諧相處,情感上的溫暖與安全,而這種情緒安全會影響孩子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情緒情感的能力,影響他們對家庭關系的認知和內部表征,甚至于父母交流的動機?!?/p>
綜上所述,有效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兒童形成積極品質的第一場所,也是解決青春期矛盾的首要力量。家長所要做的就是夫妻之間達成和諧一致的家庭教育目標和家庭教育方式,在無條件愛孩子的基礎之上,與孩子交流、尊重孩子、聽取他們合理性的建議,多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良品質、積極情緒,并進一步培養(yǎng),多為其提供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放手讓孩子一步一步地適應社會。
【參考文獻】
[1]Christopher.Peterson.著,徐紅譯.積極心理學[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