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張愛玲散文范文

張愛玲散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張愛玲散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張愛玲散文

第1篇:張愛玲散文范文

先看張愛玲散文。我在其中看見的,是一個世俗的張愛玲。她對日常生活,并且是現(xiàn)時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懷著一股熱切的喜好。她寫的街景,也是知人間冷暖的:煮南瓜的氣味與那種明亮的橘紅,給她“暖老溫貧”的感情;寒天早晨,有人在人行道上生小火爐,嗆人得很,她喜歡的就是這樣一種熟稔的,與她共時態(tài),有貼膚之感的生活細節(jié)。這種細節(jié)里有著結(jié)實的生計,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興致。

在《公寓生活記趣》里,她饒有興味地描述了一系列日常景致,忽然總結(jié)了一句:“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于是,這短促的人生,不如將它安在短視的快樂里,掐頭去尾,因頭尾兩段是與“長的磨難”接在一起的。只看著鼻子底下的一點享受,做人才有了信心。以此來看,張愛玲在領略虛無的人生的同時,她又是富于感官,享樂主義的,這便解救了她。

這是散文中,由自己直接告白出的張愛玲,在小說里,張愛玲就隱到了幕后。在張愛玲的小說里,是少有如此自覺到人生的蒼茫,并且有詩情的人物,張愛玲從不曾將自己放進小說中,扮演一個角色。因連她本身都是虛無的,不適合作世俗的小說的材料和對象。在她的小說里扮演角色的,多是些俗世里的人——市民。最具俗世的特征的,怕就是上海了。

張愛玲小說里的人,真是很俗氣的,傅雷曾批評其“惡俗”,并不言過。就像方才說的,她其實也是不相信這些俗事有著多大的救贖的意義,所以便帶了刻薄的譏誚。而她又不自主地要在可觸可摸的俗事中藏身,于是,她的眼界就只能這樣的窄逼。如曹七巧這般積極的人生,最終又留下什么呢?逝者如斯,虛無覆蓋了所有的欲望。而張愛玲對世俗生活的愛好,為這蒼茫的人生觀作了具體,寫實,生動的注腳,這一聲哀嘆便有了因果,有了頭尾,有了故事,有了人形。

第2篇:張愛玲散文范文

由此也就可以說:張愛玲生于秋,死于秋。

借用大詩人泰戈爾《飛鳥集》名句:“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

因種種緣故,1952年7月,32歲的她只身離開內(nèi)地去了香港,后在1960年加入了美國國籍,這位仿佛一出生就會創(chuàng)作就會寫小說的女子(據(jù)她自己在文章中說她7歲就開始寫小說),其文字為何能有如此長的生命力,讓那么多讀者幾十年后居然還是那么喜歡,甚至癡迷。繼而,當我讀了這位女作家的一些作品之后,似乎終于悟出人們喜歡她的某些原因。一個作家,人們除了欣賞贊美此人的天才之外,還有,就是性情。

而張愛玲,兩者都占了。

她有天才的一面,有愚笨的一面,重要的是她從不掩飾自己的愚笨。這一點,除了張愛玲后來在《童言無忌?吃》這篇文章中說自己“瓜子也不會嗑,細致些的菜如魚蝦完全不會吃”外,在還是一個人最要面子的年紀十八歲時寫的“少作”《天才夢》中,就坦白告訴世人:她不會削蘋果,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才學會補襪子;她天天乘黃包車上醫(yī)院去打針,并且一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去醫(yī)院的路,在常人看來簡直像個;而“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于是她對自己做了總結(jié):“總而言之,在現(xiàn)實的社會里,我等于一個廢物?!?/p>

此外,她有現(xiàn)代的一面,也有傳統(tǒng)的一面,這在她多篇行文中都有所表露;她有雅致的一面,也有俗氣的一面,而且同樣,她也從不掩飾自己的俗氣。除了這些,作者甚至還有如孩子一般的童心,如在《公寓生活記趣》這篇散文中就真的記出“趣”來了:“提起蟲豸之類,六樓上蒼蠅幾乎絕跡,蚊子少許有兩個。如果它們富于想像力的話,飛到窗口往下看,便會暈倒了罷?”讀著這大約只會是孩子們幻想的文字,不少讀者恐怕都不免會心一笑。

張愛玲有些“俗氣”的想法,會讓你覺得與她作家的身份完全不相稱。比如,還是在《童言無忌?吃》中,她竟然想:“我很愿意在牛肉莊上找個事,坐在計算機前面專管收錢。”就連她自己的名字,她雖然也認為是“一個惡俗不堪的”,可“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換一個”。其緣故,她認為:“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種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找尋實際的人生?!保ň浴侗匾舱酢罚?。你看,這人“俗”得多么可愛,用張愛玲研究專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原副館長吳福輝先生的話說,張愛玲“她是個無可救藥的崇拜人間世俗美的專門家”。其實張愛玲自己在《我看蘇青》這篇散文中也早已承認自己不僅俗,而且是“天生的俗”:“姑姑常常說我‘不知道你從哪里來的這一身俗骨!’她把我父母分析一下,他們縱有缺點,好像都還不俗。有時候我疑心我的俗不過是避嫌疑,怕沾上了名士派;有時候又覺得是天生的俗。我自己為傾城之戀的戲?qū)懥似麄鞲遄樱瑪M題目的時候,腦子里第一個浮起的是‘傾心吐膽話傾城’,套的是‘苜蓿生涯話廿年’之類的題目,有一向非常時髦的,可是被我一學,就俗不可耐?!?/p>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香港時,張愛玲曾與遠在美國的有過兩次通信,主要是談小說。后來才明白,在對小說性質(zhì)的認知方面,胡張之所以那么“臭味相投”,緣于他們都非常喜歡中國的通俗文學,甚至認為中國古代文藝創(chuàng)作最大的成就就是通俗文學。我們讀張愛玲的《憶適之》這篇散文,從所引信中也可以看到張愛玲非常推崇中國的通俗小說,喜歡晚清人著的“二花”:一部是韓邦慶(花也憐儂)著的《海上花》(全稱《海上花列傳》,章回小說),另一部是曾樸著的《孽?;ā?;還有清人西周生輯著的《醒世姻緣》,并尤喜《海上花》和《醒世姻緣》;喜歡《海上花》的“平淡而近自然”。且看張愛玲在致信中怎么說:“《醒世姻緣》和《海上花》一個寫得濃,一個寫得淡,但是同樣是最好的寫實的作品。我常常替它們不平,總覺得它們應當是世界名著……我一直有一個志愿,希望將來能把《海上花》和《醒世姻緣》譯成英文……好幾年后,在港戰(zhàn)中當防空員,駐扎在馮平山圖書館,發(fā)現(xiàn)有一部《醒世姻緣》,馬上得其所哉,一連幾天看得抬不起頭來。房頂上裝著高射炮,成為轟炸目標,一顆顆炸彈轟然落下來,越落越近。我只想著:至少等我看完了吧?!边@讓后來的讀者讀到這些話時會以為,看完這本書即要她赴死,她也會在所不惜。

第3篇:張愛玲散文范文

1、中國經(jīng)典名著:《老子》《莊子》《論語》《孫子兵法》《史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人間詞話》《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李白詩選》《杜甫詩選》《蘇軾詞選》《西廂記》《世說新語》《浮生六記》等等。

2、新課程標準推薦:《論語》《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圍城》《談美書簡》《哈姆萊特》《堂·吉訶德》《歌德談話錄》《巴黎圣母院》《歐也妮·葛朗臺》《匹克威克外傳》《復活》《普希金詩選》《老人與?!贰短└隊栐娺x》。

3、名家名作: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史鐵生《我與地壇》;張中行《負暄瑣話》;宗白華《美學散步》;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朱光潛《談美》《談文學》;梁實秋《雅舍小品》;沈從文《邊城》《湘行散記》;《雷雨》;張承志《黑駿馬》《北方的河》;顧城《顧城的詩》;舒婷《舒婷的詩》;食指《食指的詩》;韓少功《馬橋詞典》;賈平凹《賈平凹散文選》;周作人《雨天的書》;林雨堂《生活的藝術(shù)》;柏楊《丑陋的中國人》;傅雷《傅雷家書》;余光中《余光中散文》;林清玄《林清玄散文》;曹文軒《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郁達夫《郁達夫散文》;汪曾祺《汪曾祺散文》;巴金《隨想錄》;張愛玲《張愛玲散文全編》;錢鐘書《圍城》《寫在人生邊上》;董橋《舊時月色》;張煒《古船》《九月寓言》;王蒙《王蒙散文選》;余華《活著》;蘇童《蘇童文集》;老舍《茶館》;楊絳《我們仨》;阿來《塵埃落定》;實《白鹿原》;周濤《周濤散文選》等。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4篇:張愛玲散文范文

三毛:原名陳平,一位臺灣作家,父母是古典文學教師,受家庭影響,五歲時就開始閱讀《紅樓夢》。三毛的文字如其人,像一朵絢麗多姿卻又平淡無奇的云,潔白無暇而又飄逸靈秀。自由浪漫,坦率而又不失天真。自殺后,骨灰一半遺在了臺灣的日月潭,一半遺在了大陸西北的鳴沙山(敦煌)。日月潭可以浸透《溫柔的夜》,鳴沙山可以重溫《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大抵描繪的應該是她吧。

賈平凹:陜西、西安人,原名賈平娃。西安是六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積淀孕育、熏陶了他。善長寫長篇小說和散文,其《廢都》是對《紅樓夢》的一次成功模仿,同《紅樓夢》一個遭遇,一開始就被淪為禁書。散文:語言樸實、平和。小說:語言富有獨到的地域氣息,并有方言夾雜其間。其作品擺脫了那種浮躁、張揚、淺薄、晦澀、華麗的文風,整合并開創(chuàng)了一種現(xiàn)實感、趣味性、哲理性、深沉氣質(zhì)的風格。寫小說難,難在有始難有終,高鄂對《紅樓夢》后期成員遭遇的安排非常合理。

張愛玲:一個不落俗套、本文由搜集整理,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身著紅袍的前衛(wèi)女子,個性十足?!秲A城之戀》、《沉屑香》、《半生緣》…。她的文字更具個性:環(huán)境描繪、意韻烘托、心理剖析、想象豐富,讀起來有如身臨其境之感,飽含了對愛情的透徹思悟。她仿佛在告戒后代的女子們?nèi)绾巫R破男人們的詭計,不過男人和女人的分工不同,男人天生就是在給女人使壞,女人總是用她的好來原諒他的壞。女人談戀愛前應該讀讀張愛玲,失戀之后更應該讀讀張愛玲,做女人應該像張愛玲。

如果你對他們?nèi)坏那闆r比較了解,你會發(fā)現(xiàn),三毛比較欣賞賈平凹的文章,賈平凹比較欣賞張愛玲的文章。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早年是上海藝術(shù)戲劇學院的院長(現(xiàn)已封筆終老,退出文化圈)?!督栉乙簧?、《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千年一嘆》、《山居筆記》,從他的作品名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何等大氣的作家,這里用作家來稱謂他是有問題的,準確地說他是一位藝術(shù)理論家,并對歷史有較深厚的研究。他的作品除《借我一生》以外,都與隨筆有些類同。余秋雨猶如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者在向我們講述國內(nèi)、國外的歷史、文化史。

第5篇:張愛玲散文范文

比起線裝古書來,民國版近代裝幀書的拍賣價格顯然不高。比如一套署有“孝胥署檢”的兩冊本商務印書館版《辭源》,在孔夫子舊書網(wǎng)上,2015年僅僅拍出了180元。換言之,和買套新版的價格差不了幾個子兒。

而同樣是民國年間的版本,一套《歷代畫史匯傳》,因是線裝的緣故,2011年在孔夫子f書網(wǎng)上就拍出了2500元。民國版線裝書之價格,已經(jīng)高出同年代近代裝幀書許多,遑論更早年代的中國古書。

但這并不意味著民國版近代裝幀書就毫無價值。其史料價值、文化價值、藝術(shù)價值,不容小視。因為目前來說價格尚未高企,外加各種附加價值的逐步體現(xiàn),民國版近代裝幀書,未來升值空間較大。

史料價值逐步凸顯

“2012年國家圖書館策劃的‘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啟動實施,一系列民國文獻普查、征集、保護、整理、出版以及文獻研究的學術(shù)活動相繼展開,在民國文獻的整理和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鄙虾煼洞髮W圖書館館長劉民鋼如此說道。

2016年11月,《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民國文獻珍本圖錄》出版。日前,在上師大召開的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研討會上,劉民鋼向與會者介紹了圖錄中收集的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館藏民國時期文獻252種。

通過檢索圖錄,我發(fā)現(xiàn)了許多個人的興趣點―― 民國時期名人著述、有影響的學科代表作、珍稀版本,重要著作的初版或早期版本,以及館藏較為有特色的一些小題材文獻,如敦煌學研究著述、民國老教材等,不一而足。

上海師范大學并非從晚近開始重視民國版近代裝幀書。因為館藏豐富,通過逐步梳理,2015年、2016年,該校相繼推出兩個年度的《民國文獻整理研究發(fā)展報告》。

而此次圖錄的完成,更是分門別類,仔細搜集學校所藏圖書。既然是師范大學,且看其對于民國時期教材的選錄。“我們綜合考察其本身所具有的代表性、體系完整性以及是否為送審本、審批批注本?!眲⒚皲撜f。

我注意到圖錄中,有類似《算學課藝》各卷、商務印書館《新學制算術(shù)教科書?小學校初級用》等。無疑,這些教科書顯示的是中國從清末到民國,從舊式教育到新式教育的一種過渡。比如《算學課藝》,總體上還是呈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線裝書的裝幀格局。當然,仔細查看,會發(fā)現(xiàn)此書采取了一些近代裝幀的辦法,可謂是新舊、中西結(jié)合的一種版本。而《新學制算術(shù)教科書?小學校初級用》,盡管在封面美術(shù)設計上保留了一些中國古書的元素,但總體來說呈現(xiàn)了近代圖書模樣。

還比如開明書店發(fā)行的《中文名歌五十曲》,編輯者是著名畫家豐子愷。從這些細枝末節(jié)中,能找到許多趣味。

我還發(fā)現(xiàn)了《永安月刊》第二期。這是當年南京路上四大公司之一的永安公司出版的一本雜志。雖由百貨公司出版,但其辦刊之專業(yè),即便放到今時今日也屬于精致的范疇。

我曾經(jīng)在其他渠道看到過《永安月刊》的一些封面。創(chuàng)刊于1939年孤島時期的《永安月刊》,其創(chuàng)刊號封面女郎是永安老板郭琳爽的千金郭志媛。而之后一些封面,諸如手提馬鞭的“田姐兒”黃宗英、比基尼美女作家白薇、京劇名伶童芷苓、游泳健將黃婉貞、巧笑倩兮的京昆名家言慧珠、身披白裘的電影明星歐陽莎菲,尺度在當年,絕對堪比如今的《男人裝》。然而,上師大所藏這本《永安月刊》第二期封面女郎,身著藏青色旗袍,旗袍上點綴點點梅花,女郎洋溢著健康的笑容,明眸皓齒,大牌風范。若問此是何方閨秀?其實根本不是什么大牌明星,而是永安公司的女職工吳麗蓮。原來,在《永安月刊》初創(chuàng)期,永安百貨公司曾在上海率先舉辦大型時裝表演,讓女營業(yè)員身著由國內(nèi)大型紡織廠出品的絲綢時裝吸引眼球。作為一個普通的女職員,吳麗蓮的身姿、裝束和風范,經(jīng)由設計的視覺傳達明顯的暗示出絲綢時裝的消費價值,直接提供了一個值得社會女性效仿的樣板形象。期刊則以收藏的完整性作為主要標準,兼及刊物的影響度、重要性及館藏特色。

當然,上海師范大學所出版的圖錄,主要收納的還是圖書而非期刊雜志?!澳壳?,大多數(shù)圖書館都已編成民國文獻館藏書目,或已建成書目數(shù)據(jù)庫,但隨著保護、整理、利用和研究的深入,簡單的書目編制,只能揭示館藏的數(shù)量,而對館藏質(zhì)量,即館藏中的珍本、善本、有價值文獻,尤其是在前人已編制的目錄或整理出版成果中尚未被發(fā)現(xiàn)或遺漏的文獻,還需要進一步充分挖掘。而圖錄的出版,能更好地發(fā)掘史料價值?!眲⒚皲撜f。

文化價值尚待發(fā)掘

“我拿到這本圖錄,感到驚訝與驚喜?!币晃慌c會專家如是說,“這本圖錄有這樣幾個特點―― 首先是繼承了我國目錄學‘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的傳統(tǒng),對圖書以學科類分,然后對各學科以文獻的產(chǎn)生為線索,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進行評述,實質(zhì)上對學科的發(fā)展進行了概述,同時對所選擇的文獻中的館藏圖書再加以評述。這需要相當?shù)墓α?,對上師大的實力,我相當驚訝。第二,配以圖書的書影,提高讀者對民國文獻的感受度,可以增加對民國文獻的了解,同時注重版本的選擇。第三,就是注重索引的編制。”

縱觀此本圖錄,分成哲學、政治法律、經(jīng)濟、教育等12個大類,每個大類目前均有2000字左右民國文獻出版概述及館藏概況介紹,對民國時期各學科文獻的出版情況進行概括,并作為本書文獻選錄的學術(shù)依據(jù)。在收錄的時間范圍上,主要為民國時期,即1912-1949年出版發(fā)行的原始文獻。考慮到民國時期的一些報刊創(chuàng)刊于晚清,某些學科研究也發(fā)端于清末,為揭示民國期刊的源流以及教材的發(fā)展軌跡,并兼顧學科研究的延續(xù)性,圖錄收錄少量清末期刊、圖書及老教材。

根據(jù)出版方的介紹,圖錄所具有的研究意義在于―― 本項目的開展,即是對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館藏民國文獻的深度梳理,在對民國文獻出版概況、館藏情況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展開,不僅可以摸清家底,而且可以找到和發(fā)現(xiàn)文獻價值和精華,為全國范圍內(nèi)民國文獻的普查和整理提供文獻線索;通過圖錄形式揭示珍稀本文獻,相較普通書目更加直觀和真實,如一些珍貴的簽名本、批注本等,即可通過這一方式有效如實展示,同時也以圖片形式保存原始記錄,保護原始文獻。

總起來看,雖然國內(nèi)有諸如上師大這樣對民國版本圖書加以收集整理、編輯圖錄者,但民國版特別是民國版近代裝幀書的文化價值,尚待開掘。

藝術(shù)價值需要慧眼

同樣與會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做了題為《民國時期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的報告。之后,陳子善出現(xiàn)在上海北外灘的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在一場紀念作家張愛玲的名家對談活動中,陳子善大談張愛玲作品的封面與書籍裝幀藝術(shù)。

張愛玲早期作品,封面設計大多為張愛玲親力親為?!拔沂詹氐倪@幾版張愛玲小說集《傳奇》,第一個版本的封面設計看似最簡單質(zhì)樸,但其實用色很有講究,這是一種很特殊的藍色,張愛玲管它叫湖藍;第二個版本的封面設計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人事糾葛復雜的狀態(tài);第三個版本的封面則頗具象征主義意味,有一種生活在時時刻刻被窺視的緊張感?!标愖由普f,“再來看看張愛玲散文集《流言》的封面,這兩個版本的封面整體上差不多,都是用黑白色塊與線條勾勒出一個女人的大致輪廓,而這正好符合張愛玲這本散文集講述自己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與風格?!巴ㄟ^這本散文集我們可以了解張愛玲;通過這個封面設計,我們就可以大致明白張愛玲這本文集的用意。”

無疑,通過陳子善自己收藏的民國版張愛玲作品,通過這些民國版圖書的一個個小小的封面設計,就能勾連起張愛玲的作品風格、人生經(jīng)歷、審美追求及讀者理解等等多方面內(nèi)容。

第6篇:張愛玲散文范文

關鍵詞:張愛玲;《小團圓》;生活真實;藝術(shù)真實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8-0005-01

《小團圓》是張愛玲最為神秘的作品,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在之前手稿也從未曝光,僅有好友宋淇等少數(shù)人看過手稿。宋淇之子宋以朗此前曾透露,1967年,張愛玲寄《小團圓》初稿來,當時宋淇寫了六頁紙的復信,認為這作品不能公開,其中一點理由就是讀者看了,不會注意其文學價值,只會認為作者是在寫自己的經(jīng)歷,并可能引起非議。于是,他提出了重新設定男主人公角色這個折中的辦法,可是張愛玲果斷而又固執(zhí)地拒絕了這個提議。在這之后,張愛玲也擔心人們對“張胡之戀”的興趣,會沖淡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考慮要銷毀這部小說。但是遲遲不忍心自己動手,畢竟它是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是濃縮一生心血的巔峰之作。

張愛玲和宋淇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所擔心的在《小團圓》出版后迅速得到印證。大家忽略了她細膩的工筆,忽略了她余韻不盡的情感,忽略了她特色的嘲諷語氣,不去探討《小團圓》的文學價值,反而花費精力將小說中的人物逐個對號入座,并樂此不彼于這項工作。這既是張愛玲和《小團圓》的悲哀,也是讀者的悲哀。那么我們究竟該怎樣來閱讀《小團圓》呢?我們要執(zhí)著于探究它的生活真實而忽略它的藝術(shù)價值嗎?

的確,作為一個了解并且喜愛張愛玲的讀者來說,對于《小團圓》中的每個角色都感覺熟悉與相似,難道真的如我們所想,邵之雍是胡蘭成、比比是炎櫻、蕊秋是張愛玲的母親、九林是張愛玲的弟弟、文姬是蘇青、茍樺是柯靈等等。陳子善說:“小說是虛構(gòu)的,這是前提,對號入座是很危險的。”在閱讀《小團圓》時,我們首先應該把它當作一部作品來讀,一部帶有張愛玲自傳色彩的作品,不要把作品中得人物一一對號入座,我們可以憑借對張愛玲的了解,去更透徹的理解《小團圓》。

生活真實為文學創(chuàng)造提供了原型啟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盡的源泉,然而藝術(shù)真實是對生活真實的超越,它在假定性情境之中,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及其必然性,以此作為自己的目標。藝術(shù)真實不是生活真實的自然主義摹本,而是對它的反應,而反應是具有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小團圓》中盛九莉的一切,包托她的親人、她的朋友以及她的愛人,不能全部等同于張愛玲的生活,雖然可以找到原型,但是經(jīng)過加工的小說再也不是真實的歷史了。盛九莉身上有太多張愛玲的影子,她的敏感和孤獨;她的身世和人生經(jīng)歷;她的文學天賦以及愛情都與張愛玲如出一轍,但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這是一部完全紀實的小說,把盛九莉的人生和張愛玲的人生相混淆。張愛玲在創(chuàng)作《小團圓》時,雖然是以自己的生活為原始素材,但是積累了豐富人生閱歷的她已經(jīng)站在一個更高更遠的角度來看自己的人生,她必定會帶入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她筆下的盛九莉和她自己已經(jīng)有很大的不同了,如果我們執(zhí)著于把主人公和作者進行對照的死角,我們永遠都不會發(fā)現(xiàn)這部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

讀者對《小團圓》中得愛情分外的感興趣,在閱讀時甚至就把盛九莉當做張愛玲,把邵之雍當做胡蘭成。先不討論這種視角是否科學,我們不妨先看胡蘭成在《民國女子》中是怎樣描述他和張愛玲的愛情的。他說:“我們雖結(jié)了婚,亦好像是沒有結(jié)過婚。我不肯使她的生活有一點因我之故而改變,兩人怎樣亦做不像夫妻的樣子,卻依然一個是金童,一個是玉女”,又說:“我們兩人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鏡,花面相交映。我與他是同住同修,同緣同相,同見同知?!边@段故事在胡蘭成的描述下成為一段另人艷羨的浪漫無比的愛情傳奇。然而這完美無瑕的愛情神話是胡蘭成男性話語主導下的,也是他男性意識統(tǒng)帥下的,在他的文字世界里,張愛玲只是這場愛情游戲的附庸者,他在《民國女子》中對張愛玲的褒獎,只是為他一手創(chuàng)造的愛情神話增色,成為他顧影自憐的一種手段罷了。讀者如果根據(jù)胡蘭成的《民國女子》來解讀張胡之間的愛情,并沉湎于這個愛情神話中,就是典型的混淆生活真實和藝術(shù)真實了。我們不能完全否認《民國女子》中的張胡戀情的真實性,作為親身經(jīng)歷者,胡蘭成的筆下肯定有這場愛情的影子,但是他憑著舊式文人對于風流名士做派的大膽想象,對這段愛情進行了藝術(shù)上的加工,并不是愛情的本來面目了。

所以,當《小團圓》面世之后,對胡蘭成筆下愛情的徹底顛覆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張愛玲筆下的盛九莉和邵之雍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金童和玉女,反而他們的愛情完全是一種平民式的。如果不把生活真實和藝術(shù)真實區(qū)分開來,我們就會懷疑為什么兩個愛情親歷者筆下的愛情會截然不同,清楚二者的區(qū)別之后,我們就會對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感到坦然了,在閱讀《小團圓》時,也不會時刻的想著把盛邵的愛情和張胡的愛情對號入座了,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小團圓》的愛情糾葛。

張愛玲和其母親的關系一直被讀者所關注。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是清末南京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黃宗炎的女兒。黃素瓊雖然出身傳統(tǒng)官宦世家,思想上卻因為清末明初民主自由氣氛的熏染而極為開化,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她和張愛玲的父親,遺少作風的張廷重是格格不入的,最后以離婚收場。張愛玲對她母親的感情非常復雜,在《童言無忌》和《私語》里,張愛玲詳細敘述過她對母親感情的演變歷程:母親很早就不在家里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遼遠而神秘的”,但“我一直是用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的母親”(《私語》),以致愛屋及烏,凡母親喜歡的,她都喜歡,包括色彩、英格蘭、法蘭西、老舍小說《二馬》等,因為母親喜歡她彈鋼琴,就學了自己并不真正喜歡的鋼琴。在遭遇父親毒打和禁閉之后,因心中有對母親強烈的愛和信任,才選擇出逃投奔。這種愛,一直持續(xù)到她與母親住到一起以后。起初,問母親要錢“是親切有味的事”,“可是后來,在她的窘境中三天兩天伸手問她拿錢,為她的脾氣磨難著,為自己的忘恩負義磨難著,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

《小團圓》中,母親描寫所占分量最大,主人公對母親的怨恨也最多?!锻詿o忌》中這些細微而又節(jié)制的暗示,在《小團圓》中,則擴張成更多的故事和細節(jié),張愛玲以此詳細清理母女間愛和怨的歷史。《小團圓》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蕊秋正說:“跟著我走;要當心,兩頭都看了沒車子?!焙鋈粊砹藗€空隙,正要走,又躊躇了一下,仿佛覺得有牽著她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的太緊了點,九莉沒想到她手指那么瘦,像一把細竹管橫七豎八夾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亂。在車縫里匆匆穿過南京路,一行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手,九莉感到她剛才那一剎那的內(nèi)心的掙扎,很震動。這是她這次回來唯一的一次形體上的接觸,顯然她也有點惡心。身體接觸產(chǎn)生劇烈的排斥反映,說明母女兩人之間明顯的隔閡。

《私語》等回憶性散文道出了愛玲的秘密,表露了自己的真情,比起《小團圓》這樣的文學作品來說,似乎來的更真實,然而它們都無一例外的透露了張愛玲和母親間的隔閡,當藝術(shù)真實和生活真實比較一致時,我們更要注意發(fā)現(xiàn)文本的藝術(shù)價值,而不是把它當做寡而無味的回憶錄。就《小團圓》這部作品而言,作者無疑把自己和母親的隔閡寫的更深,這也是小說作為一種藝術(shù)的特權(quán)。

參考文獻:

[1]據(jù)宋以朗先生在《小團圓》北京首發(fā)式上的演講.

[2]童慶炳.文藝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胡蘭成.今生今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第7篇:張愛玲散文范文

關鍵詞:張愛玲小說,吸收、融合與創(chuàng)造,意象,色彩。

我認為文人該是園里的一棵樹,天生在那里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長,眼界越寬,看得更遠,要往別處發(fā)展,也未嘗不可以,風吹了種子,播送到遠方,另生出一棵樹,可是那到底是艱難的事。

—張愛玲《寫什么》

我認為張愛玲正是汲取這園子里蘊籍豐厚的土壤努力向上攀延而又不斷伸展肢體的大樹。她的創(chuàng)作正是那“低氣壓的時代,水土特別不相宜的地方”,①誰也不曾幻想的奇花異卉,但是她的珍貴不僅在于延續(xù)了土壤的生命,她更是借助自身卓越的創(chuàng)造力,結(jié)出了鮮翠欲滴的傳奇果實,成就了一段千古絕唱。她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煉故事情節(jié),把悲劇式的蒼涼和喜劇式的諷刺寓于一爐,意象的物化效果使得心理剖析更顯老練,這些藝術(shù)技巧的使用讓作品具有震人心魄的藝術(shù)力量。因此我以張愛玲40年代的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以其《紅樓夢》這部作品對她的深刻影響,希望能從中摸索出張愛玲小說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主要特征及其來源。

一、小說人物情節(jié)的設計與《紅樓夢》的相似處

正如張愛玲自己說的“中國文化古老而且具有連續(xù)性,沒中斷過,所以滲透得特別深遠.”②首先,我們從語言文字方面來看,任何一個讀過紅樓夢的讀者再捧起張愛玲的小說特別是《金鎖記》,總以為自己又在那個繁華熱鬧的寧國府了,這種撲面而來的熟悉感會令你一時無以適從,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月夜下《金鎖記》中姜公館里兩個睡不著的丫頭都聊些什么:

小雙道:“告訴你,你可別告訴我們小姐去!咱們二奶奶家里是開麻油店的.”鳳蕭呦了一聲道:“開麻油店!打哪兒想起的?像你們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小姐,我們那一位雖比不上大奶奶,也還不是低三下四的人?!毙‰p到:“這里頭自然有個緣故.咱們二爺你也見過了,是個殘廢.作官人家的女兒誰肯嫁給他?老太太沒奈何,打算替二爺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給找了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鳳蕭道: “哦,原來是姨奶奶?!?小雙道:“原來是姨奶奶的,后來老太太想著,既然不打算替二爺另娶了,二房里沒個當家的媳婦,也不是事,索性聘了來作正頭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地服侍二爺.”鳳蕭把手扶著窗臺,沉吟道:“怪道呢!我雖是初來,也瞧料了兩三分.”

像這樣一段對話所提供的信息,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令人想起《紅樓夢》。諸如都寫一個大家庭,姜公館凡百事也都由老太太做主,婚配講究門第,地位區(qū)分正庶,并且兩個丫鬟也伶牙俐齒,對主人的底細琢磨的一清二楚,小說的內(nèi)容像《紅樓夢》,但格局更是相似,比如這種主人公尚未出場,已經(jīng)由旁人口中評價,使讀者有一輪廓在胸。使人倍感親切的,是對話人的心態(tài),聲勢,宛如從大觀園中傳出。

二、詩的魅力:豐繁的意象比喻

張愛玲的小說被稱為是“自從《紅樓夢》以來,中國小說恐怕還沒有一部對閨閣下過這樣一番寫實的功夫”,③她有著極其豐富和卓越的想象力,再加上風姿美妙的寫作手法,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欣賞到那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絕的意象比喻。張愛玲非常擅長的則是運用意象的比喻和滑稽尖刻的語氣來傳達她的諷刺意味,諷刺冷漠的人情,諷刺蒼涼的人生。

張愛玲更高妙之處在于她能用意象的比喻使人物的微妙的心理活動物化,從而使讀者在一系列事物和色彩中體會到作品中人物的心情。

那么,在意象的表現(xiàn)方面,張愛玲受到的最大啟示來源于哪里呢?答案是《紅樓夢》。象征和隱喻是《紅樓夢》藝術(shù)魅力的來源之一,如薛寶釵服用的冷香丸,板兒同巧姐柚子換佛手之類,同人物的個性,遭遇也有關合和寓意,尤其是為數(shù)眾多的詩詞、酒令、謎語,更包括著象征。不論是“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的判詞,還是畫面上烏云濁霧,蓮枯藕敗的景象;不論是一響而散的爆竹,還是飄搖遠去的風箏……都各各寓含著書中重要女子的遭際和命運。形象,概括,意味深長。

三、色彩的象征性與畫面感

對于色彩的敏感與喜好華麗,張愛玲可以說和曹雪芹不相上下。她在《天才夢》中談道:“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這和她生于其間長于其間的封建家庭有關,因為一個貴族之家,其間的排場是華麗考究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她自己的小說中,她對色彩的發(fā)揮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紅樓夢》中對每個人的衣飾都有華麗而脫俗的描寫,這主要是因其色彩運用的妙處。且看剛出場的混世魔王在林黛玉的眼中:“頭上戴著束發(fā)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jié)長穗宮絳,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潮靴”。這些色彩極盡富麗堂皇,但是又極襯出這位紈绔子弟的特征。

張愛玲也極力推崇《紅樓夢》中的色彩描寫所創(chuàng)出的脫俗的意境,但其實她自己對色彩的敏感度也是驚人的。她善于在小說中描摹各種層次的顏色,無論人、景、物,都調(diào)動了大量的色彩手段,因此視覺意象非常豐富,很容易讓讀者身臨其境。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些色彩,已經(jīng)獨立化成為一種意象。它或描摹人物性格個性,如紅玫瑰王嬌蕊的大膽刺激的顏色顯示她的熱情如火,而相對來說,白玫瑰的空洞無味的白,只能暗示這個賢妻良母的單調(diào)無趣;或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動,王嬌蕊的鮮辣的“綠”是振保眼中的刺激物,它無疑成為一種熱情的,這里王振保肯定了王嬌蕊的激情魅力即作情人的必需。

四、結(jié)語

張愛玲不是天才,她沒有曹雪芹的才勢,渾淳不如沈從文,深刻不如魯迅,清秀不如冰心,但是,三歲即能背誦唐詩的她,曾以懷疑的眼神冷眼看一切,以一支不懼怕通俗的筆,寫盡新舊時代交替上海十里洋場的女性的故事,她們的顏色,心情和渴望,她向我們絮絮地傾訴那種生存的無奈和絕望。有勇氣將人生最虛無和無情的一面揭示出來的,我們說她是一個勇者;而能繼承東方文學傳統(tǒng),用繁復奇妙的意象,巧妙的比喻將這些轉(zhuǎn)換為故事,讓我們?nèi)缗R那個繁華如夢的喧鬧都市,并感受一種無法道盡的蒼涼感由作品彌漫到我們的視覺,我們的心靈的,我們說她是一個天才,而且是一個可愛的天才。

注釋:

① 傅 雷《論張愛玲的小說》,原載《萬象》月刊1944年5月第三卷第11期。

② 張愛玲《〈海上花〉譯后序》

③ 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

參考文獻:

1、《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

2、胡蘭成《今生今世》1990年9月初版

3、阿川《亂世才女——張愛玲》,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4、于青、金宏達編,《張愛玲研究資料》,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

5、張愛玲,《紅樓夢魘》

6、張恨水《金粉世家》,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初版。

7、曹雪芹《紅樓夢》岳麓書社1987年4月初版

8、賈平凹《讀張愛玲》倒數(shù)第二段,《文學評論》,1995年第2期

第8篇:張愛玲散文范文

二十一歲就出名的張愛玲曾是上海灘紅的發(fā)紫的“傳奇”女作家,這位多才多藝的女子除了小說、散文、劇本、琴、畫、詩書無所不能,還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翻譯了許多外國作品。這是一個千嬌百媚、柔情蜜意的女子,可她筆下的文章中卻處處透著蒼涼冷峻.透視人性的陰暗卻又是如此犀利深刻,真是個神奇的女子。她活色生香的文字,讀來令人余香滿口。生動的景色描寫,令人如同身臨其境。風土人情、心理活動、矛盾沖突的描寫,簡直纖毫畢現(xiàn)。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張愛玲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十八春》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少女曼楨和同事沈世均相愛了。而姐姐曼璐因父早逝而下海做了養(yǎng)活一家人,在風塵中揀上了投機金融的祝鴻才而企圖托以中身。曼璐以前的的未婚夫張慕饉來到上海后對清純善良的曼楨傾倒。而對曼璐很冷漠。曼璐傷心之余歸咎于曼楨,對她產(chǎn)生了誤會。

早就對曼楨有非分之想的祝鴻才發(fā)財后更加放肆地。而色衰愛弛的曼璐求生的本能促使她不擇手段地犧牲曼楨。希望借此栓住鴻才的心。曼楨被關后。曼璐對我上門來的世均說,曼楨嫁給了張慕瑾,以此絕了世均的念頭。

悲劇牽動著我的心,是我為曼楨灑下了同情之淚。但是曼楨的結(jié)局并不是很悲慘。在小說的后半部分,曼楨生下小孩后,逃離了祝家。而世均以與富家小姐結(jié)婚,曼楨在曼璐死后幾年,得知孩子在祝家受罪。而祝鴻才生意又走下坡路。曼楨卻為孩子嫁給了鴻才。

第9篇:張愛玲散文范文

1、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生于1883年,父親呂鳳岐是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及第,曾任國史館協(xié)修、山西學政等,家有藏書三萬。呂碧城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后一位女詞人”、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女權(quán)運動及女子教育的先驅(qū)者。

2、蕭紅,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龍江省呼蘭府(1905年1月至1913年為呼蘭府,2004年后劃為哈爾濱市呼蘭區(qū))的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對文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她一生拒絕給定、拒絕平庸,這不僅體現(xiàn)在她對傳統(tǒng)社會的抗爭和對愛情自由的追求,更體現(xiàn)在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管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手法運用,蕭紅都拒絕已有成法,另辟蹊徑,堅持自己別致而獨特的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蕭紅將北方鄉(xiāng)村特有的荒涼曠野下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風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帶入文壇,使文壇既陌生又無限新奇。

3、石評梅是中國近現(xiàn)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而自取筆名石評梅。石評梅出生于山西一個清末舉人家庭,自幼受“四書”、“五經(jīng)”熏陶,有深厚的文字功底。石評梅終年不滿二十七歲,創(chuàng)作生涯僅僅六年。詩歌、小說、劇本、評論等體裁,她都曾駕馭過;但其成功卻在散文和詩歌。

4、張愛玲(1920.9.3-1995.9.8)原名張瑛。原籍河北豐潤,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過,1929年遷回上海。1930改名張愛玲。中學畢業(yè)后到香港讀書。1942年香港淪陷,未畢業(yè)即回上海,給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也替德國人辦的英文雜志《二十世紀》寫“中國的生活與服裝”一類的文章。1942年應《西風》雜志《我的生活》征文寫散文《我的天才夢》得名譽獎。1943年她的小說處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爐香)被周瘦鵑發(fā)在《紫羅蘭》雜志上。隨后接連發(fā)表《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代表作。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