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牛郎織女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②了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③理解詩中聯(lián)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
②理解詩歌中聯(lián)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像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投影儀、錄音機、磁帶(提琴曲《梁祝》、鋼琴曲《星空》)
學生:了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有條件的查閱這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天上的街市》
導入新課
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發(fā)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說,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我們跟隨著著名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詩人所追求的那份美麗,那份新奇。
朗讀課文,先從整體上了解詩歌內容
①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播放背景音樂:提琴曲《梁?!凡糠郑瑒?chuàng)設一種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帶)
②學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問題:
a.全詩共四個小節(jié),哪些是寫實的,哪些是寫想像的?
b.請你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
③全班討論以上兩個問題。
因為這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所以很快老師可以明確:
a.第一節(jié)是寫實的,第二~四節(jié)是寫想像的。
b.詩人想像了牛郎織女在天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想像過程(板書):
街燈
}天上的美麗街市一街市上陳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轉入全班討論。
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做這么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復出現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所表達的主題。討論時老師可以通過提示幫助學生,如討論為什么要對傳統(tǒng)的神話故事情節(jié)加以改動時,可讓學生想,神話中的牛郎織女被分隔天河兩岸不得相聚的悲劇是誰造成的?王母娘娘為什么硬要拆散他們?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結合小組代表的發(fā)言,教師可以明確:
a.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閑游’’表現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b.上世紀初,中國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喚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運動結束后中國依然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沒有到來,許多人因此感到絕望無助,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放棄希望。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幸福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理想的向往和執(zhí)著的追求。
c.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討論中也可以穿插介紹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時代背景,但是要簡略,不能涉及得過多過深。
②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聲音不要太高,語氣舒緩,要帶出輕松神往之意。
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lián)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jié)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為什么?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讓學生明確這首詩運用了聯(lián)想與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節(jié)運用了聯(lián)想的手法,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lián)系起來。“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這就是聯(lián)想,這種聯(lián)想既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對現實的不滿,對光明的追求,把內容由人間轉到天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基礎。
第二~四小節(jié),詩人描繪天上街市的美麗,街市上陳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走的幸福,都是詩人想像出來的。這種想像,又是以在人間看到的街燈、明星為基礎的。人間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與追求,體現了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
以上內容,學生討論時可能說不全面,教師可以提示,要幫助學生明白產生聯(lián)想要有一定的基礎,要有可以產生聯(lián)想的那個相接點,而想像則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為基礎的。
②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里?
學生可以從任意角度說,如,a.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jié)的韻腳“星”、“燈”;b.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c.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d.表達信心很堅定。例“定”、“定然”。不要對學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論化,學生能結合詩歌把體會說出來就行了。
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小結
詩人運用聯(lián)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yōu)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chuàng)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特色。
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布置作業(yè)
①背誦這首詩,會默寫。
②發(fā)揮想像,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要注意具體情節(jié)的描寫。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靜夜》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①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jié)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jié)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探究學習
①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a.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b.這首詩的兩個小節(jié)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lián)系?
c.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詩的第一小節(jié)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jié)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第二小節(jié)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jié)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著有“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節(jié)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jié)的想像,第一節(jié)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jié)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lián)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jié)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jié)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第4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jié)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奥┏隽藥c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jié)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xiāng)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換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lián)想與想像的手法。
a.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像,續(xù)寫句子。
牽?;ㄩ_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lián)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秘味的反復朗讀最后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勺寣W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總結課文
①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②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fā)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fā)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業(yè)
①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②想像練習。
一、激發(fā)學生自學興趣
在學習過程中,外因只起一個輔助作用,而學生的內因才是獲取知識的關鍵,就像一個人渴了要喝水,同樣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才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額外的負擔,才會積極主動的去學。
1.導語“激趣”。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設計新穎,內涵豐富,有吸引力的導語可以在學習之始,就極大的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滿“我要學”的渴望。導語的設計要因不同的教材而有所不同。記人敘事的文章,一般故事性比較強,教師可以抽出其中引人入勝的地方,在講課前講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寫景抒情的文章,一般語言優(yōu)美,音韻為悠揚,適合朗讀,教師可在課前聲情并茂的朗讀其中的片段,感染學生,也可欣賞圖片導入新課,也可聯(lián)系古詩詞,歷史故事、傳說增加文章的意境和趣味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能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用多媒體的形式全方位展示文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色效果會更好。我在講《迢迢牽牛星》一詩時,我并沒有一開始就進入詩的講解,而是先給學生講了牛郎織女的傳說,講他們動人的愛情故事,講牛郎織女隔河相望不能相見的悲劇,從而順理成章的引入對詩的學習,也有效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我講《春》時,一上課就站在講臺上,不拿書,直接朗誦課文,而且聲情并茂,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坐在那里一動不動,那表情仿佛真的看到了春草,春花,真的感受到那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呢,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了,人人主動的搖頭晃腦,象模象樣的讀起來課文來。
2.問題“激趣”。從心理學角度講,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渴望,渴望探索未知的領域,渴望發(fā)現未知的事物。這種渴望需要一定的媒介激發(fā)才能產生。課堂上,教師的問題,就是一種激發(fā)學生這種渴望的媒介。教師巧設問題會促進學生思考,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主動性。例如:我在講《黔之驢》這一課時,我提出:從驢的身上,我們能吸取哪些教訓?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舉手發(fā)言,有的說:“驢被虎吃掉主要是沒有真本領,它啟示我們只有掌握了真正的本領,才能不被社會淘汰”;有的說:“驢的悲劇主要是由于驢不善于‘偽裝’自己,輕易就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給敵人,它告訴我們不要輕視任何人,不要輕易向別人暴露自己的弱點,同時也要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努力完善自己”。有些觀點雖然值得商榷,但學生積極的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總結觀點,還是難能可貴的。
3.競賽“激趣”。這是來自于生活中的啟示。我的小女兒吃飯一直特慢,怎么教育都不行,有一次,我對她說:“咱倆比賽看誰吃的快好不好?”她一下子來了興趣,沒等我說開始,就端起碗大吃起來。由此我聯(lián)想到課堂教學。如果在課堂將上,讓學生分組競賽是不是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于是在學習每課的生字生詞時,我都將班級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競賽的方式,看哪一組識記的快,每一次學生們都是爭先恐后,主動識記,學習效果明顯。
二、教給學生自學方法
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標要求學生主動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應包攬一切,而是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確立學習目標,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進程。生動的語文教學,是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悟來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學習行為內化的過程。教師要組織生動的教學,一是教學設計的動態(tài)性,一般認為教師是課堂的導演,上課只不過是教師把事先設計好的程序走下來便萬事大吉了。事實上,課堂應該主要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生命活動,所以課堂就不是一成不變的,課堂上發(fā)生的一切也不會像我們事先設計的那樣,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是不可預測的。所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應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要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自學。
我覺得,首先,要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或比較,或分類,或歸納,或概括,或聯(lián)想,或想象,這些方法都來自于思維,并在思維過程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我在講辛棄疾的《西江月》時,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閉上眼睛想象詞中描繪的景物,最后要求學生能夠通過想象畫出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既理解了詞的意境,又培養(yǎng)了學生想象能力。
其次,要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方法。例如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說明文,要注意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結構,說明語言。第一步要通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工具書,課下的注釋,掃除這些文字障礙,第二步要找準說明對象,看文章介紹了說明對象的哪些特點,第三步要找出文章所用的主要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并學會運用;第四步要分析文章所用的語言,看看它的語言是平實的還是生動的,亦或是既平實又生動。
一、教師的閱讀生成
教學案例1(《木蘭辭》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
師:你認為花木蘭這個人怎么樣?
生:花木蘭挺愛美的。(教師不置可否)
生:花木蘭是個英雄。
師:什么樣的英雄?
生:女英雄。(學生笑,聽眾笑)
課堂教學進行到此,一般教師會忽略那個同學講的“花木蘭挺愛美的”這個閃爍著求知與智慧火花的生成性的理解,雖然與預設的答案和課堂氣氛不和諧,但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比“花木蘭是英雄”好得多,更值得重視。如果教者緊扣這個生成性的話題,就此問題深入下去,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發(fā)現這首詩里寫花木蘭為家擔憂、思念親人、見親人、化妝等,有二十幾行,而寫打仗的還不到六行。兩相比較,引導學生悟出這篇經典之作中的“英雄”的概念和岳飛、李逵、武松這些英雄是不一樣的,與美國動畫片《花木蘭》也不一樣。本詩中戰(zhàn)爭不是描述的重點,花木蘭承擔起家庭里面男性的重擔,立了大功,拒絕封賞,懷念親人,希望享受平民家庭的幸福,這正是一個充當家庭支柱的女英雄,把家庭的天倫之樂看得比當官還幸福的一個英雄。如果在預先與文本對話(備課)時缺少自己對文本全面深入的感悟,上課時就不能及時理解學生的自我感悟,特別是有獨創(chuàng)性的理解,讓課堂充滿活力的及時生成一閃而過,從而喪失了與學生展開有效對話的絕好時機,也讓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顯得別扭、不和諧。
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鉆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學生對話的資格,進了課堂才能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翻來覆去地誦讀、默記。當讀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了文章的妙處,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每每品味于老師的這一段話時,我都能有新的發(fā)現、新的體悟。對于每一位語文教師而言,倘若沒有自身對文本的深入把握和個性化的解讀,他就無法將自己的體驗與學生分享,所謂觀點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教師的缺席,也將意味著課堂生成性的無從展開,和諧共生課堂教學便成了紙上談兵。
教師備課,首先應該是教師自己在閱讀過程之中生成教學內容的過程,教師通過自己在閱讀活動中生成獨到而鮮活的教學內容,從而激活教學過程,激活學生的學習,激活學生的學習生成,激活課堂教學的和諧共生。
教師通過課前鮮活的閱讀生成,設計出幫助學生整體把握和理解文章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無論學生所說的內容與教者所設想的是否一致,學生根據課文感知內容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的過程,就是激活學生文本閱讀的過程。學生在同一個閱讀點的理解常常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正確與否的差異,有的則是同一種理解的不同表達,通過與課文中關鍵詞或句子的比較,獲得感悟與思考:我們用了這一個詞或一組句子,而課文用了另一個詞或另一組句子,為什么?有什么表達效果?這就是利用教師自己的閱讀生成激活了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上洋溢著和諧積極的氛圍。
二、學生的學習生成
教學案例2:
教學《我們家的男子漢》時,組織學生討論“小標題的作用”,歸納“小標題能夠概括相關部分內容”這一特點時,有學生質疑:(1)“他的眼淚”這部分中有的內容沒有寫“他的眼淚”;(2)最后一個小標題不能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內容。
針對這些質疑,我沒有立即給出結論,而是順勢一轉,問道:“同學們,你們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嗎?為什么?”借助學生的學習生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原本走向沉寂的課堂,再次步入和諧共生的境地。
經過閱讀研討,結果發(fā)現這個學生的理解是有偏差的。首先在寫“眼淚”的部分中,有些內容寫得比較含蓄,稍加分析,就會發(fā)現是與寫“淚”相關的。如“據姐夫來信說,他看了這句話,先是大笑,然后跑進洗手間,拿起一塊手巾捂住了臉”。第二,文章最后一節(jié)的內容是全文的總結,本來就不屬于最后一個小標題。雖然這個學生的結論是不正確的,但問題卻很有價值。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學生不僅對文章結構層次有了更準確的把握,而且在討論中還有學生提出可以把文章的小標題改得更好,于是大家一起閱讀課文并從各部分內容中選擇人物的語言替換文章的小標題。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習活動的組織,不是來自教師的教學設計,也不是來自教師自己的閱讀生成,而是由一位同學的閱讀生成引發(fā)的。如果教師當即指出他的不足,其他同學再報之以一陣哄笑,那個同學一定會十分尷尬,求知欲望也有可能被從此抹殺,整個課堂教學相對于這位同學個體來講就是失敗的。
三、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相互生成
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之間,是一個雙向作用的互動關系。教學過程,不僅是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同時也在生成教學內容,課堂學習過程也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學案例3: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上魯迅的《故鄉(xiāng)》時,有這么一段插曲:
生:跳魚怎么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
師:是??!魚怎么會有腳?
生:有!
師:什么魚?。?/p>
生:娃娃魚。
師:你真見多識廣!我想跳魚應該有兩只腳吧??墒俏覜]見過,你們誰見過?
生:(齊)沒有。
課堂教學進行到此處,可能許多教師會感到棘手,甚至簡單的一句“課后再去研討”就越過去了。學生提出“跳魚怎么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的問題,顯然是我們的課堂教學預設所沒有準備的內容。對于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教學生成,錢老師沒有輕易地放過:
師:可是少年閏土就知道,這說明什么?
生:閏土見多識廣,他“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錢老師及時調控課堂教學進程,就“跳魚是否有兩只腳”問題“宕開一筆”,通過“可是閏土就知道,這說明什么?”一問,既引導學生加深了對閏土的認識,又使課堂教學重新回到了有序和有效的狀態(tài),充分體現了教師在處理課堂教學生成時的能力和素養(yǎng),也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對話的水平與質量,從而真正體現了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
四、師生“即席創(chuàng)造”的教學生成
教學案例4:學習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時,有位同學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在陰歷七月初七鵲橋相會,這是真的嗎?”話音一落,教室里立即傳來一片笑聲,同學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幼稚的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只是一個傳說。
對于這樣一個臨時生成的問題,教師該怎樣處置?回避顯然過于輕率,明智的教師首先應對這個同學敢于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的勇氣和態(tài)度進行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從而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積極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其次是要能借助這個不期而至的生成,運用自己的智慧,演繹出一環(huán)和諧精彩的片段。
生成性教學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向主動的探究者,改變了以往學生單純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成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的一種嶄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在生成性教學中,學生逐漸養(yǎng)成一種自主探究的習慣,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來解決,改變了過去等著老師給他們講解的惡習,懂得學習科學不應只著眼于書本,而應更深一層地去體驗,從而在學習中形成一種勇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品質。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生成性教學的課堂實現
1.多種手段,促使學生生成資源
生成資源不會憑空產生,它需要“溫床”的培養(yǎng),這“溫床”就是優(yōu)化了的學習環(huán)境。比如多媒體課件,這是集電光、電聲、圖形于一體的媒體環(huán)境,能多重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這樣學生的思維異?;钴S,容易產生新想法、新問題。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如組織學生跳出書本,走出教室,關注社會,去田野,去工廠,使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誘發(fā)生成資源。在教學《果實和種子》時,我搜集了一段關于種子萌發(fā)過程的壓縮片,通過觀看種子萌發(fā)的情形,讓學生感受到和其他生物尤其是動物一樣,植物也時刻發(fā)生著生長變化。從學生們觀看時發(fā)出的咿呀的驚嘆聲和他們看完后抑制不住要發(fā)表感慨的神情中,我知道他們已經對植物生命的探究有了莫大的興趣,接下來種植種子、觀察植物成長過程的活動就非常順利的開展了。又如《我們周圍的土壤》一課中,我?guī)ьI學生在校園里尋找并研究土壤。在觀察之前,我提出了幾個問題,使觀察更具有目的性:觀察土壤的表層,你有什么發(fā)現?用小鏟子、小木棒挖一挖,你又有什么發(fā)現?觀察土壤里植物的根,量一量一棵小草的根有多長?找一找土壤里都有哪些小動物,它們都生活在土壤的什么地方?關于土壤,你還有什么發(fā)現?提醒學生及時記錄,并注意安全。觀察結束后,回到教室交流匯報觀察結果。通過這次戶外觀察,學生不僅獲取了書本上要求了解的內容,而且更親近土壤、關心土壤,還學會了如何觀察、記錄、交流,從而形成在平時生活中細心觀察、積極動腦、熱愛自然的優(yōu)良科學品質。這些都不是在教室里想象能生成的。
2.精心預設,搭建課堂生成溫床
預設與生成是矛盾統(tǒng)一體,要生成首先要預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設計時,我們在每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旁邊另外開辟一欄──可能出現的問題與應對策略,根據自己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特征等的預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預想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問題,然后將解決每個問題的應對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設計幾個不同的板塊,這幾個活動的板塊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時穿插、變化。上課時,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隨時把握課堂的亮點,不斷捕捉,不斷調整教學,機智生成。溧陽市東升小學的史振華老師執(zhí)教的《認識液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探究水、油、酒精這三種液體流動快慢的這個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沒有限制學生探究的方法,而是提供給學生一些材料———吸管、滴管、杯子、試管、流速板、小紙花等,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法,再用自己設計的方法進行實驗,匯報實驗結果。這些材料肯定是教師精心選擇的,在課前已經設計了幾種探究液體流動快慢的實驗方法,心中已經有答案了,將這些材料全都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選擇材料設計、實驗,學生的想法可能很多,但都是在教師的預案之內,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不失教師的指導性。
3.張揚個性,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對事物的質疑也是一種生成資源。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這需要教師首先能營造一個寬松的質疑環(huán)境,并能保護學生的質疑欲望,適時指導學生的質疑質量。當學生質疑成為習慣時,他們就會不斷地主動接受知識,保持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在我課堂上,我經常問的一句話是:還有什么問題嗎?在執(zhí)教《星座》一課時,我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提出問題并討論。有個學生突然站起來問道:“老師,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在陰歷七月初七鵲橋相會,這是真的嗎?”話音剛落,教室里傳來一片笑聲。我想,這位學生能敢于提出問題,并能勇敢地說出來,這個態(tài)度是好的。所以,我首先對他的質疑態(tài)度表示了肯定,接著,我提出了一些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這個傳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牛郎織女星分別在哪?兩顆星之間的距離是多少?這個美麗的傳說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經過查找資料、分析、計算,將問題解決了。這使學生既意識到要尊重別人的質疑,也體會到個性張揚的魅力,更促進了課堂的生成。
4.學會捕捉,巧抓動態(tài)生成契機
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芽、瞬間的創(chuàng)造。面對這些生成性的資源,如何及時捕捉,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而不是夜空中一顆美麗的流星?我們教師必須用心傾聽、及時捕捉以及充分肯定,讓智慧閃耀光芒。在《研究磁鐵》一課中,當學生探求出一塊磁鐵有兩個磁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這個性質后,預備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而這時有一位同學卻不當心把一塊條形磁鐵摔成了兩段,學生的注意力一會兒被轉移到這塊摔斷的磁鐵上,都在等著我怎么批評這位同學時,我及時抓住了這一時機,沒有去批判這位不當心的同學,而是反詰其他同學:這塊摔斷的磁鐵還有南北極嗎?怎么去判斷呢?學生探求的愿望又一次被激起。又如在執(zhí)教《把固體放進水里》這一課時,學生將各種固體放進水里,探究固體沉浮的原因。在討論中,很多學生認為有些東西會浮是因為這些物體很輕,而有一位學生卻認為:“東西會浮是因為它很重。”這讓我很驚訝,我讓他解釋一下。“船是鐵做的,很大很重,卻會浮。”學生都很吃驚,但是不得不承認他是對的。我作為教師,是不是應該馬上糾正、講解呢?我想,再多的講述還不如通過學生動手實驗來的好。我發(fā)給每組一塊橡皮泥,小組討論合作,想辦法使橡皮泥浮起來,結果大多數小組都能想到做成船狀能使橡皮泥浮起來,接著再來討論船很重卻能浮起來的原因就容易多了,而那位學生的觀點也就沒人認可了。雖然這位學生的觀點不正確,但是我抓住了這個機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激發(fā)他們探究的興趣,使課堂更高效。
5.智慧寬容,點亮課堂和諧之光
葉瀾教授提出: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教學的“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yè)的評價者,更重要的是對教學過程中呈現信息的“重組者”。生成性教學不可能在教師霸權下存在,教育民主才是其生存的土壤,而平等互重、寬容妥協(xié)正是教育民主的基本要求。教學活動中的各個主體都是平等的存在,任何學生不因自身家庭背景、種族、相貌、性別、個性及學習成績的不同而受到區(qū)別對待,每個學生都應受到尊重。教師要善于傾聽,善于觀察,運用體態(tài)語言鼓勵學生大膽表述,特別關注傾聽中與學生的“對話”方式,幫助學生完整、清晰地表達。教師評價時,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能和學生平等交流。對于教學中不同意見,師生彼此之間必須以寬容妥協(xié),不發(fā)生對抗沖突為原則,才能保證偶發(fā)或相異觀念向新意義的方向生成。
三、生成性教學的幾點注意
1.關注生成資源的價值
在課堂上,學生涌現出來的想法、問題千奇百怪,但是教師不能一味地跟在學生后面跑,必須把握住探究的方向,把握正確的“度”,分清哪些是有價值的,哪些是無意義的,捕捉那些對課堂教學有利的生成,摒棄那些無用的生成,既要考慮到適應全體學生,也必須適應特殊群體,適合教師本身,這樣才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
2.不為了生成而生成
在一些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內容相對簡單,之間的聯(lián)系比較明確、簡單的,就沒必要為了生成而生成;另外,一些偏離教學目標的生成,也沒必要為了生成而生成。以往的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現在的教學很可能會走到另一個極端:過于注重活躍的形式而忽略了目的所在。現在的許多課堂成了教師的“表演課”、“作秀課”,表演流于形式,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沒有深入地考慮到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教學行為都要進行生成性教學。
3.課后反思及自我提升
【關鍵詞】提問式;小學閱讀;教學策略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探尋文本、解讀文本的過程離不開問題的引領。高質量的問題不僅僅是學生走進文本、感知文本的有效階梯,更是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升的有效動力。教師可以在文本內涵與學生認知能力之間創(chuàng)設良好的認知點,進行問題設計,從而讓學生依循問題的引領,提高疑問質量,促進閱讀效益的整體提高。
一、提高學生提問積極性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過:“學生能夠直接讀懂的不講,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夠讀懂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還是不懂的堅決不講?!庇诶蠋熯@一段話的言外之意在于,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師教學的對象,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策略的甄別都必須以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和學情為基礎。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課堂教學問題的設置必須來源于學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細讀文本,將課堂提問的權利完全交給學生。例如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以“聊課”方式執(zhí)教《牛郎織女》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師生圍繞著文本內容侃侃而談。在整個“聊課”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大大小小20多個問題,在竇老師巧妙自然的整合下,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問題得以順利解決,確保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因為無法保障每一節(jié)課都具備學生自主提問的形式和充分的時間,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基本特點。在不同的維度和層次下,學生的學情具有年段特征、具體特征以及目標特征三種不同的特點。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關注學生的目標特征,即學生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應該具備怎樣的認知儲備,當下的教學起點又在哪里。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設計相應的問題可以著力于學生的認知空白,是問題源自學生的體現。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六冊《少年王勃》一文時,教師要引領學生學習課文通過正側兩面展現人物才氣的寫作方法。但三年級學生對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尚缺乏感性的認知理解,無法以現有的學情基礎完成向教學目標的邁進。于是教師設置了這樣的教學問題:課文哪些語句展現了王勃的才華橫溢?其他人物的描寫怎么也凸顯了王勃的特點呢?借助文本語言,讓學生初步感知正側結合寫法的特征和表達效果,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二、強調提問式教學的層次性
為了教學需要,教師常常會設置多個教學問題,這就需要對教學問題進行主次界定,使主要的核心問題直指課堂教學目標,承載引領學生探尋文本主題價值的重任,以高屋建瓴的言語方式對文本的內涵進行思索、感悟,從而準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感受文本語言表達的精妙。在以主要問題為框架的問題設置上,還需次要問題的補充,在鋪設階梯的過程中促進教學目標的循序漸進,最終在主次搭配中促進教學目標的整體提升。但要強調的是,問題的設置要力求精簡,以簡馭繁,主次兩個維度的問題更要注重內在關系的銜接,做到h環(huán)緊扣、相得益彰,切不可各自為政、相互割裂。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冊《和他的大黑騾子》時,教師設置這樣的主問題:課文是怎樣描寫對大黑騾子之愛的?可他為什么還要殺掉大黑騾子呢?這樣的問題直指文本核心所在,即愛大黑騾子,但更愛戰(zhàn)士們。而第二個主問題對于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通過幾個次要問題抽絲剝繭,逐一引領:1.先后下了幾次命令?2.三次命令前后有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3.如此喜歡,為什么最終還是殺掉了?這三個次要問題,其實是學生突破學習障礙的主要思維歷程。這樣的設計循序漸進,推動了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深刻把握,能夠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追求教學提問情韻形式的兼顧
文本的內容,學生一讀就能明白,而文本是怎么寫的,卻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深入引領。正如歌德所說的,“形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個秘密”。當下的閱讀教學常常陷入兩種極端的模式,要么太過關注內容,以讀懂為唯一要務;要么一味關注形式,課堂陷入機械主義泥潭。因此,閱讀教學的問題設置應該以能促進文本內容情愫和言語形式的雙向理解為目標,在平衡兩者的基礎上,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統(tǒng)一。
朱熹說: 始讀,未知有疑 。要想提出問題,提出好問題,就只有熟讀課文,鉆研課文,熟讀才能多思。 是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 是要讓學生了解質疑的范圍,如:生字和新詞、詞語和句子的選用、段落的劃分、結構的安排、材料的選擇以及標點符號的使用; 三 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難點處求疑,困惑處求疑,關鍵處求疑,易錯處求疑的技能。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質疑水平。
計算機輔助教學是體現時代特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其科學性較為突出。而多媒體語文課要做到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例如《天上的街市》,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lián)想到明星,又從明星聯(lián)想到街燈,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織女。這樣回環(huán)互喻,相映成趣,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意的和諧美妙意境。借助多媒體計算機,既再現天上人間渾然一體的畫面,又呈現全詩富有鮮明節(jié)奏和韻律的語言特征。讓學生在學習誦讀品味揣摩過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領悟美妙和諧的意境。
在課文中適時地對重點段進行閱讀指導,可有針對性地出一些題目來讓學生做,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但課內閱讀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課外閱讀,學生自主閱讀,只有大量地課外閱讀才能真正起到增長見識的作用,因此要對課外閱讀進行藝術的指導、有創(chuàng)造性地指導
(1)指導學生制定課外閱讀計劃。這是學生課外閱讀時間的標志,可一期一訂,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證切實可行。(2)指導學生獲得基本閱讀方法。教給他們默讀深思、朗誦吟詠、背誦記憶、精讀提煉、速讀獵取等方法,以達到開卷有益。(3)指導學生形成基本閱讀能力。在閱讀中必須從內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內容反復深化,并適時使用工具書。(4)閱讀后要及時寫出體會、心得。(5)要指導學生適時檢查閱讀情況。用以上方法達到創(chuàng)新閱讀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文質兼美的文章,作者通過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論天說地、談古道今、寫景抒情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質和人生的真諦,具有使人獲得精神愉悅的審美屬性。對此,教 應努力指導學生領略作者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那種充滿哲理意蘊的藝術境界,讓學生走進作品去領悟,從而獲得一種高層次的審美愉悅。 在 教學中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 。 這一點學生自己也是不容易概括到位的,也提示了問題的答題域在舞蹈進行中的段落。
其實很多課后問題都不是單純的提問,往往含有對課文理解有助的信息點。學會了根據課后問題質疑,在質疑――釋疑――再質疑的過程中提高了質疑的能力,學生很容易抓住重點知識,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求異、學問讓質疑增強趣味
在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富有趣味的問題去學習,他們可以從具有挑戰(zhàn)性和刺激性的創(chuàng)造中獲得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四、以問題為紐帶,讓質疑走向深處
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恰恰是對這種思考的一個很好的解答。她說:“主題教學就是要從精神生命的層次,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認識課堂教學,整體構建課堂教學。其要義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根據不同主題的特點,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入境’……再通過對重點(最好是經典的)文本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學生感受文本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或者相關的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從而讓一個個主題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養(yǎng)料,使母語文化能夠滲透到學生的人格中去?!?/p>
我在設計《牛郎織女》一文教學時,被男女主人公那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和極力沖脫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所感動。這時,在我的頭腦中也出現這樣一些人物故事:孟姜女萬里尋夫哭長城、白娘子與許仙的人妖婚姻、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杜十娘怒沉八寶箱、崔鶯鶯與張生……通過閱讀對比,我發(fā)現這些民間故事有著諸多的相同點,再結合對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思想的學習,決定用主題教學的方式來組織學生學習民間故事。
通過教學實踐,以及同行與學生的反饋,我認為主題教學乃至語文教學都應走進兒童的心靈。那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教學走進兒童的心靈呢?結合《民間故事》主題教學案例,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理解?解讀!――實現對話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以教材為依托進行語文的教與學。然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重在對教材的理解,把理解教材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在教學中就出現了師講生聽的傳道場面。今天,我們對學生的定位發(fā)生了變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的個性各不相同,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背景……而這正是我們實施教學的基礎。我們對課堂的理解也發(fā)生了變化:課堂是學生提升的主陣地,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師生心靈交融、智慧碰撞的場所……而這正是我們追求的教學真諦!
一個具有現代教育思想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頭腦里的文本解讀。教師不能執(zhí)著于自己的文本解讀,或強制灌輸給學生,或試圖矯正學生的文本解讀。我們應該注重教師與學生雙方解讀的過程,特別要注重學生形成文本解讀的過程,明確學生與教師形成文本解讀的差異,以便引領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我在設計《民間故事》這一主題教學時,圍繞解讀做了許多工作。首先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我在深入閱讀了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后,認識到這一主題的文本都涉及了愛情的話題。通過解讀,發(fā)現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為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與社會的權力代表作著頑強的斗爭。這樣的解讀讓我產生了短暫的思索――我應不應該將這些描寫愛情的民間故事搬進課堂?我到底要對學生進行怎樣的引領?這些文本中的愛情故事值不值得我們去研究?于是我又進一步解讀文本,這些故事中男女主人公追求的愛情都是崇高的、純潔的,沒有絲毫功利的東西,愛情在這些故事中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于是文本的價值之一已然在我腦中形成――這些故事中的愛情是美好的,我們要追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當然,故事中的權力代表(秦始皇、王母娘娘、祝英臺的父母、法海)在故事中不可或缺,正因為他們的干涉、阻撓,男女主人公與他們的對抗,才體現了不懼權貴、與專制統(tǒng)治作頑強斗爭的精神,而這成了本次主題教學的第二價值――與社會不良現象作斗爭。
教師對文本和教師對學生的解讀到位以后,課堂上的教學對話才能成為可能。而事實上,由于生活經歷、家庭背景、理解能力的差異,使得每個人對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而這正構成了師生對話的基礎。
無序?有序!――追求簡約
二十世紀,涌現了許多教學模式,可謂“絕招”迭出,“新法”竟舉,以致“十八般武藝”紛紛登場亮相,一時間弄得許多語文教師顧此失彼,甚至暈頭轉向,不知如何是好,語文課似乎越來越難教了。有的專家認為追求浪漫――課堂教學是無序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愿意學什么就學習什么,愿意怎樣學就怎樣學。也有些專家認為教學應該是有序的,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引領甚至控制學習的內容和進程,使得教學更具條理性。
其實,我們應該合理運用無序與有序,使得我們的課堂既有浪漫色彩也具理性色彩,從而追求一種精致而簡約的課堂。因此,有許多專家就明確提出:要把課上得簡單一些。這是一種境界,它不是把語文教學簡單化,而是把語文教學藝術化、精致化、高效化。
主題教學,就其文本而言,是多篇材料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解讀時,對文本的細節(jié)較為關注,因此,在交流對話時往往會陷入東抓一把西抓一把的困境。那么,怎樣在語文主題教學中體現教學的有序性呢?我在教學設計時,根據對這一類民間故事的解讀,確定了對話的基本話題――① 你覺得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美好嗎?為什么?② 那些權力代表為什么要阻撓他們的愛情?③ 如果你擁有了權力,你會怎么做?而這三個基本話題也就成了本次主題教學的線索,使得本是沙龍式的無序對話成了重點明確的有序對話。而這種有序的對話過程,價值更在于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變得更為簡約,學生學習的指向更為明確,交流對話更為深入。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三個話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大膽表達。從本次主題教學的效果來看,學生學得十分投入專注。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語文教學應一切從簡,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達到自悟、自通的目的。
組織?引領!――尋求提升
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兒童閱讀理論專家錢伯斯提出了閱讀循環(huán)圈的理論,提醒每一個希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自愿的、渴望的、而最為重要的是――有思想的閱讀者”的成年人,最需要了解的是如何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閱讀環(huán)境,并致力于以他所說的閱讀循環(huán)圈(選擇――閱讀――反應――再選擇等循環(huán)圈)產生螺旋上升的力量,而不是干涉或壓迫兒童閱讀。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引領選擇”“幫助克服閱讀障礙”“關注兒童的閱讀反應”“促使閱讀循環(huán)圈的上升”等作用。這表明閱讀教學的內容與策略必須尊重兒童、親近童年。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就“孟姜女”這個民間故事進行解讀,許多同學對秦始皇這個權力人物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但有一位同學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秦始皇并不像大家說的那么壞,我覺得他造長城是有原因的,因為他要抵御外來侵略者的侵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下面議論紛紛。于是,為了讓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更深刻,我設置了一個沖突:“是呀!秦始皇造長城花了無數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可是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卻讓孟姜女哭倒八百里呢?”接下來的討論交流更激烈了。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對話。他們通過研讀后,總結了這樣的評價:“這個問題應該從多個角度思考。首先從勞動人民方面來看:因為造長城,他們被折騰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們十分憎恨秦始皇。因此他們在故事中編出了‘孟姜女哭倒八百里長城’的這個情節(jié),表達自己對造長城的痛恨。其次,從秦始皇的角度來看,他造長城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國家的防御,避免敵人的長驅直入??墒撬淖龇▍s沒有為老百姓考慮,致使成千上萬的人死在了長城腳下。第三,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長城成了中國的驕傲!作為中國的文化遺產,理應得到后人的保護。”接下來的對話更具人文性,有學生當場就說:“要是我是秦始皇,我一要保護好自己的國家,二要愛護自己的子民。長城當然要造,不過,可以在減少人員死亡的基礎上,放慢建造的速度?!?/p>
試想,如果沒有教師的及時引領,又怎能引發(fā)學生深入的思考,他們又怎會對問題有更深的理解?在主題教學中,教師除了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更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
語言?言語!――深化思想
在語文與人的發(fā)展的視域中,必須對語言與言語作品的工具本質進行追問。文論家劉勰說,“心聲而立言,言立而文明”;劉熙載說,“文,心學也”等等。可見,語文的工具本質特征可以理解為:源自心靈、內表情思、外顯造化、用于交際的工具。由此可見,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建立在兒童心靈與文本心靈的互動中,實現閱讀教學促進人的發(fā)展。
《民間故事》的主題教學正體現了發(fā)展學生言語能力的魅力。教學中我從激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開始,讓他們研讀文本,走進人物內心深處,體會人物的真情實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對立面,不是一個冷靜的閱讀者,而是將自己和文本融為了一體,成為了文本意義的創(chuàng)造者。從始至終,孩子們深深被文本、老師、同學和自己感動著,他們走在精神的旅途中感動著,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fā)著這種感動。有位同學在對“梁祝”最后雙化蝶談感受時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的感情很深,他們彼此深深地愛著。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變成蝴蝶在一起。關于蝴蝶的歌曲也有很多,如《蝶戀花》《兩只蝴蝶》等,由此可見,蝴蝶歷來被人們用來象征美好的事物。這個故事的結尾雖然有些凄婉,但我們更感到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边€有一位同學在發(fā)表自己對白蛇與法海頑強抗爭的感受時說:“法海作為權力的代表,對人間發(fā)生的這段‘人妖姻緣’非常反感,特別是當白娘子幫助許仙開了‘保和堂’藥店,致使法海主持的金山寺的香火不旺了。于是,法海為了自己的利益,卻打著為許仙著想的幌子,展開了一場破壞人間婚姻的戰(zhàn)爭?!?/p>
從學生的言語表達來看,情感和語言是同構的,沒有情感的語言是蒼白的,沒有語言的情感是難以表達的??梢哉f,言語本身就負載著言語主體的、在特定語境時的思想、觀念、情感等人文因素。言語是語言的運用,在運用中如何使工具和人文、語言和思想恰如其分、得體地和諧共振,同構共生,這是語文教學的個性追求。言語運用中折射著濃濃人文關懷、個性光焰。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應在關注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更關注學生的言語的積累和表達,促使學生的個性、人文照射下的言語更富有生命和活力,更富有質量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