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國畫教學論文范文

國畫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畫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畫教學論文

第1篇:國畫教學論文范文

一、德國文化教育學倡導的教學價值觀

誕生于德國的文化教育學是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教育哲學流派之一。作為一個教育流派,文化教育學的思想先導為狄爾泰,而在狄爾泰之后,李特、斯普朗格、諾爾、福利特納、鮑勒諾夫也都是這一教育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國文化教育學的理論深邃、系統(tǒng),不僅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而且具有一定的歷史視野。其中,對體驗、表達、理解、喚醒、陶冶等問題的探討尤其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1.體驗。“體驗”是狄爾泰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狄爾泰的“體驗觀”超越了“經(jīng)驗”的局限性,破除了教育場域里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外在關系,使人真正回歸到自身發(fā)展完善的道路上,開拓了人向自身探索的新途徑。狄爾泰的“體驗觀”在其教育哲學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一觀念的核心思想與獨特之處給我國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2.表達。狄爾泰所倡導的“表達”是人類探索外部世界,建構自身生命體系的重要出路。表達“使得個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走向廣漠的人的生活世界,并享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使人類生活成為可能,也使得人的教育成為可能?!痹诒磉_中,個體不僅可以把握當下,更能對話過去,展望未來。而在這種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整合中,個體的內(nèi)在體驗世界與人類廣袤的表達世界豁然貫通,個體生活被賦予歷史性的本質和深度。而這,正是教育的核心與本質之所在。

3.理解。狄爾泰認為,所謂“理解”,即是“我們理解體現(xiàn)在一個物質符號中的精神現(xiàn)象的活動”。而福利特納作為解釋學教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提出了自己對“理解”的看法。福利特納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以“理解視界”為出發(fā)點,所謂“視界”即指人的前判斷,學生進入學校學習時,就已經(jīng)帶著從家庭和周圍環(huán)境中所得到的零散知識參與學習,這就構成了他們的前判斷體系和理解視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種“理解視界”,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獲得多方面的發(fā)展。

4.喚醒。斯普朗格通過對人的本體結構重要特征的揭示,提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此外,鮑勒諾夫從生命哲學上也賦予了喚醒本體論的含義,在鮑勒諾夫看來,只有當教師以其恰當?shù)姆椒ê蜁r機給學生以心靈上的震撼,才會空前增加學生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意識。

5.陶冶?!疤找薄笔抢钐靥岢龅奈幕逃龑W范疇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李特看來,正是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構成生動的陶冶過程。而被教育者是陶冶的目標,是陶冶全過程的重心所在。同時,被教育者由于其所處的地位和境況的不同,以及性格、氣質的差異,又呈現(xiàn)出千差萬別的“陶冶可能性”。因此,就要求教育者注意被教育者的“陶冶可能性”,因材施教,方可收到滿意的陶冶效果。

二、德國文化教育學對我國當前課堂教學價值觀改革的啟示

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價值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重理性認知,輕生活體驗;重理智訓練,輕精神世界的建構;重知識灌輸,輕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德國文化教育學所倡導的“體驗”“表達”“理解”“喚醒”“陶冶”等教學觀,恰恰與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理論觀點對改革我國當前的課堂教學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體驗性———在體驗中深化課堂教學的意蘊。首先,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體驗。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其次,要加強學生課堂學習的過程性體驗。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全體參與全程參與。最后,要深化學生在課堂中的情感體驗。

2.表達性———在表達中煥發(fā)課堂教學的生機?!氨磉_”教學觀蘊含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特點,把表達的權力還給學生,使他們能夠體驗到活動的樂趣,從而喚醒學生多樣化的表達。

3.理解性———在理解中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整合。第一,在學生與教學內(nèi)容的關系上。理解意味著一種視界的融合,個體通過視界融合從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原有的視界,并形成一個全新的視界。第二,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理解意味著教學過程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第三,在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上。理解意味著教學過程也是一個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理解的過程。以上三種“理解”是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的,學生只有真正地走進教材、走向他人、走入自我,才能實現(xiàn)個體潛能的最大發(fā)展。

4.喚醒性———在喚醒中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皢拘选弊鳛榧ぐl(fā)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它的載體便是言語的使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更好地踐行“喚醒觀”,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把“愛”作為喚醒學生心靈的一劑良藥。因此,教師要不時地對學生給予稱贊和鼓勵,喚醒學生生命中的靈性和欲求,使學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具有無限的潛力和發(fā)展的可能。

5.陶冶性———在陶冶中升華課堂教學的內(nèi)涵。“陶冶”是對人的心靈加以影響和塑造,因而它與情感是分不開的。由此,實施陶冶的最佳策略便是“以情動人”。一方面,教師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質,能夠用體貼入微的情感來感染學生,使其受到精神上的陶冶,獲得強烈的內(nèi)心體驗。另一方面,教師要有正向的意志品質,對學生產(chǎn)生榜樣的力量。

三、結語

第2篇:國畫教學論文范文

有助于開發(fā)中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

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的教學任務就是要充分開發(fā)中學生理解與使用語言的溝通能力。文學的本質是語言,優(yōu)秀的中外國文學著作可以借由語言藝術提升中學生的語言交流與溝通能力,文學教學可以促使中學生吸取文字營養(yǎng),幫助中學生進一步開發(fā)語言溝通能力,更是提升中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發(fā)展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每一個中學生都能夠接受中外國文學教育。原因是文學教學的目標不單單是培養(yǎng)中學生閱讀、欣賞文學著作的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開發(fā)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文學作品教學旨在培養(yǎng)中學生的思維、開發(fā)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想象能力。文學作品感染人心的重要途徑就是形象思維,文學作品可以喚起人心中的想象與聯(lián)想,從而誘發(fā)出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思維則是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說,文學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中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加強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教學的重要途徑

1廣泛征引國內(nèi)外作品,充分教授綜合的文學知識

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教學具有強烈的綜合性,一定的文學知識可以促進中學生加強理性化的認識,也有利于知識的快速掌握。中學語文中的文學題材通常涉及到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多種類型,在文言文與詩詞歌賦的教學中,語文老師通過引導中學生記憶文學載體中涉及到的文學知識,促使中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外國的古代文化,體會中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語文老師在議論文、小說等現(xiàn)代化的文學題材中,廣泛征引文學作品,充分教授給中學生適當?shù)奈膶W知識,從而促使其了解、接觸中外國的社會、文學與歷史,正確看待中外國文學內(nèi)涵。文學教學不可以局限在人物形象的明確與表達手法的感悟方面,還應當充分了解涉及到的社會、歷史與現(xiàn)狀,并在充分了解中外國文學背景的基礎上,區(qū)別、明確兩者間的差異,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深入挖掘外國文學的作品內(nèi)涵,有效發(fā)揮作品的感染能力

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外國課文,具有較濃的文學特征。各類文學作品,不但能給人以具體、形象及生動的感性認識,同時又有著精細、含蓄、凝練,和無窮的思想內(nèi)容。如果外國文學教育能夠達到好的效果,把握到形象教育這一特征,實現(xiàn)以情感人和以文感人,這更能讓同學們的思想情操受到熏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在于對教材的透徹理解,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nèi)容,抓住外國文學作品的特色,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趣,使學生覺得學習外國文學更有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語文課有了語文的味道,學生就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文學是形象的東西,是現(xiàn)實生活的再現(xiàn),學習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生活的興趣,這樣就要求必須傾注于感情,使學生在感情上達到共鳴,受到文學的熏陶,在心靈中激起浪花,從而影響他們的智慧、情感、意志、思想、道德和信念。抓住了文學特點,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形式挖掘就深,教學才會有深度及新意。另外,在外國文學教學時,需要充分發(fā)揮藝術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學生文學中學到一些文采,受到啟迪,增強文學素養(yǎng),受到藝術的熏陶。

第3篇:國畫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教學;英語;口語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

文化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涉及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等。而語言是文化的媒介,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交際,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文化導入,應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文化,幫助他們提高理解和恰當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fā)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二、口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1、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等也不盡相同.所有這些都通過其語言表現(xiàn)出來.英語教學不可脫離隱藏在語言深處的文化背景.要想在跨文化交際中獲得成功,交際雙方就必須對對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師可用一定的課時介紹有關的歷史背景和事件,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

2、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跨文化交際研究涉及交際的整個領域。交際方面的主要差異包括:中西方交際行為方式的主要差異,中西方在處理主要社會關系上的差異,漢英姓名和稱謂的異同比較,中西方非言語交際的主要差異,漢英中常見的成語、諺語、俚語、委婉語及禁忌語的對比。英語教師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環(huán)境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其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因而文化帶有民族性;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文化是變化的而不是靜止的,為此,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要努力營造交流的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文化意識,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最終實現(xiàn)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3、激活學生學習口語的態(tài)度

許多來華從事英語口語教學的外籍教師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很多中國學生的害羞心理是需要師生共同突破的第一道障礙。應當說絕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希望能夠流利地說好英語的,無論是為了應試還是為了應用,學習英語口語的動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怎樣激活學生潛在的積極態(tài)度呢?我們不妨在備課階段設計適合學生水平的教學任務,打消其害怕出錯的畏懼心理;同時采取情境性教學設計方案,首先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呈現(xiàn)一定的音像會話資料,必要時點出關鍵的可供學生模仿套用的句型、短語、詞匯,之后按類似模式選題,如以談論個人愛好的“Myfavorite…”等為題,由學生按照自己的愛好作答,參考教師事先提供的有關材料,用目標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進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其逐漸放開膽子開口講英語。

4、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文化素養(yǎng)

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關鍵在于教師。只有教師具備了較強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才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教學。世界上的文化多種多樣,千差萬別,既有共時性又有歷史性。教師必須要尊重文化差異,必須要以平等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異族文化,對不同文化群體成員的文化行為,要根據(jù)不同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標準進行描述和判斷。同時,教師還要學會心理調節(jié)適應文化差異,即教師在與異族文化的接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心理換位、角色轉換,設身處地去理解異族文化成員的行為。另外,教師還要學會尋找各種文化的共同點。雖然世界上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不同文化成員在其基本的動機與要求方面是有共同點的。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解決同樣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盡量去尋找這種共同點。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只是培養(yǎng)純語言能力,然而在實際交流過程中往往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因此英語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英語口語教學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輕視文化教育的狀況,應該明確口語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語言系統(tǒng)本身,而應把與英語有關的文化背景納入教學中,使英語口語教學深入到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從而使學生懂得如何得體地運用語言,有效地進行交際。

第4篇:國畫教學論文范文

實驗教學效果評價是有效實施實驗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的基礎。合理、科學、規(guī)范的實驗教學效果評價方案有利于實驗教學條件的改善,有利于實驗教學過程包括實驗教學的理念、方法與手段、實驗教學項目、內(nèi)容安排等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有利于促進實驗管理的科學化。評價指標體系是評估當中的核心和依據(jù),指標體系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評價的結果。一個好的指標體系應遵循科學性、客觀性、可操作性、簡易性、有效性五個基本原則。

2結果分析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通用化學實驗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大的成效,85%的學生對實驗的課程總體評價好。80%以上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認為實驗課對自己的學習、實踐能力很有幫助。認為實驗成績評定公正、科學,覺得實驗考核內(nèi)容好、形式合理。對教師的授課滿意度較高,91.9%認為教師很稱職。80%以上的學生對實驗條件覺得滿意,其中對實驗藥品、試劑準備齊全和正確認同度最高,但對實驗儀器設備的先進性、完好率和配套數(shù)認同度較低。85%的學生認同實驗課程的授課計劃,認為實驗內(nèi)容新穎、合理、綜合性強為77.30%,50%以上學生認為實驗內(nèi)容難度合適。

但近50%的學生認為提供選做或設計性、開放性實驗的機會較少,近20%的同學認為提供選做或設計性、開放性實驗的機會太少,這在2011級同學占的比例更大。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教師和實驗條件對實驗教學效果影響最大,其次是實驗內(nèi)容。認為實驗內(nèi)容在新穎、綜合性等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教師認真批閱實驗報告、及時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認同度也較低,學生提出老師上課盡量不要離開實驗室,教師要提醒預習,多開設結合實際的設計性實驗,定時開放實驗室,實驗藥品、試劑配套數(shù)要充足等建議,這些正是實驗課程要加強的。實驗教師除了對實驗內(nèi)容及儀器設備的使用很熟悉,更要在實驗教學中善于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積極的指導、糾正。提倡實事求是的作風,認真批閱實驗報告、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近70%的學生認為提供選做或設計性、開放性實驗的機會較少或太少,這給我們敲了警鐘。

3改革方向

針對學生建議及分析結果,得出改進方向。

(1)實驗室要加強管理,盡可能開放實驗室。

(2)實驗藥品、試劑配套數(shù)量要準備充足齊全,環(huán)境整潔美觀,保證實驗安全、有序順利進行。

(3)考慮教學資源有限,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彌補開放性以及課堂學時不足、練習不夠等問題。

第5篇:國畫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化安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國文化教學

引言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劇,各國之間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交流與接觸愈發(fā)頻繁。這給發(fā)展中國家?guī)頇C遇的同時,也使他們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許多西方大國企圖利用其文化上的優(yōu)勢,對其他國家實行文化滲透,這嚴重威脅到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安全。因此,為了捍衛(wèi)國家的文化安全,必須加強文化安全建設。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因此,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是高校進行文化安全建設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豐富當代大學生的中國文化底蘊,提高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傳播我國優(yōu)秀文化,增強我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抵制西方大國的文化入侵,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重西方文化,輕中國文化”的不良現(xiàn)象,這極不利于我國的文化安全建設。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大學英語課堂中國文化教學的進展情況。

一、大學英語課堂中國文化教學現(xiàn)狀及必要性

近年來,文化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已經(jīng)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版)也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積極向學習者灌輸西方文化,講授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歷史背景等,這對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鮮有教師關注中國文化成分,換而言之,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被打入了“冷宮”,很少引起大家的重視。這種文化教學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必然導致跨文化交際的不平等和“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出現(xiàn),【2】阻礙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總之,我國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主要體現(xiàn)在:在教學過程中文化輸入意識薄弱;重視英美等“精英文化”,摒棄多元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忽視母語文化;學生無法用英語這一國際語言表達母語文化等?!?】

眾所周知,任何交際都不是單向進行的,而應該在交際雙方循環(huán)往復??缥幕浑H亦是如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不僅需要我們對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同時也需要我們具備豐富的中國文化底蘊和將本土文化用英語恰當表述的能力。不難想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果只有西方文化的大量輸入,而缺乏適量的中國本土文化教學,長此以往,大學生勢必會形成崇洋的思想,導致自我身份意識模糊,民族自豪感降低。因此,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古今中外外語界泰斗無不是在外語和本國語兩種語言和文化的浸泡下成長起來的。我國的錢鐘書、傅雷、許國璋、梁實秋等無一不是從小熟讀詩歌散文,具有深厚的母語文化功底,然后習得外文,最后成就一番事業(yè)。他們的成功經(jīng)歷告訴我們,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應該有機結合起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是我們學習外語,順利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不可或缺的部分。【5】因此,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中國文化成分,培養(yǎng)學生有效地使用英語傳播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國際競爭與合作愈發(fā)頻繁。在此過程中,各種文化間的碰撞、摩擦也是無法避免的。由于各民族歷史、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意識等諸多方面的巨大差異,這種文化交流逐漸演變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全球化這種形態(tài)進行的新的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這嚴重威脅到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安全?!?】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必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高校作為文化安全建設的重要場所,必須充分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就大學英語教學而言,文化安全建設要求廣大英語教師在進行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強調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傳播中國文化的必要性??傊?,大學英語課堂應該加強中國文化教學。

二、大學英語課堂中國文化教學的原則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本土文化教學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文化平等原則、實用性原則和循序漸進的原則。

1、文化平等原則。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西方文化輸入和中國本土文化教學。我們強調加強本土文化教學但不等于否認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也不是說母語文化優(yōu)于目的語文化。我們應該明確,文化本身沒有優(yōu)劣之分,它只是不同社會的產(chǎn)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信仰、法律,及該民族人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師應該激勵學生以寬容、辯證的態(tài)度對待中西方文化差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既要避免崇洋思想的產(chǎn)生也不能“為中國文化獨尊”。只有堅持文化平等的原則,才能消除教學中的文化歧視,促進文化間的相互了解,為順利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2、實用性原則。大學英語中的文化教學與專門的文化教學不同。專門的文化教學其內(nèi)容更為廣泛,涉及面更廣;而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本土文化教學也應該始終圍繞這一目標進行。此外,教學中導入的文化內(nèi)容應該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nèi)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也要考慮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職業(yè)性質等因素?!?】只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所學內(nèi)容實用、可用,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

3、循序漸進的原則。文化的積累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進行中國文化教學絕不能操之過急。過量的文化輸入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疲倦感,難以吸收,從而影響學習興趣。因此,文化教學應該與語言知識的學習相結合,相輔相成,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習者的具體情況,適時、適宜的進行中國文化教學。

三、中國文化教學方法

1、對比法。在文化教學中應該提倡對比的學習方法。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讓學生體會文化差異,形成文化意識,增強跨文化交際的的文化敏感性。對比的方法效果很明顯,因為異同的反差能有效加深學生記憶并提高理解能力,教師應努力激活教材內(nèi)容,進行對比分析,及時點撥學生領會文化異同現(xiàn)象?!?】通過文化對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促進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二版)第一冊Unit One為例。該單元涉及到西方節(jié)日:萬圣節(jié)(Halloween)。教師可以

采用對比的方法,將中國的“鬼節(jié)”與之聯(lián)系,進行對比教學。在介紹完萬圣節(jié)的相關習俗后,鼓勵大家集思廣益,回憶“鬼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鼓勵學生盡量用英語進行表達,遇到困難時,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隨后,教師將“鬼城”——豐都介紹給大家。通過這樣的教學,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母語文化知識:既了解了傳統(tǒng)節(jié)日,又對旅游景點有了大致的了解。

2、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相結合。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僅靠課堂上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開辟第二課堂,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高母語文化素養(yǎng)。信息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提供了眾多獲取知識的渠道。教師可以以所學教材內(nèi)容為基準,以專題的形式,鼓勵學生課后搜集資料,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多媒體操作技能;既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可以促進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

3、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中國本土文化教學應該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日常飲食、名勝古跡、風俗習慣、傳統(tǒng)節(jié)日等都應該是教學的重點。假期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把自己的旅游經(jīng)歷與大家分享;可以安排duty report,鼓勵學生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與母語文化相關的知識及時介紹給大家。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開展專題講座等。

結束語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應該從思想深處認識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積極提升文化素養(yǎng);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是實施文化安全建設的重要手段,因此,廣大英語教師應該重視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提高,不斷豐富中國文化底蘊,提升專業(yè)水平,更新教學理念,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楷模。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文化安全建設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12

[3]郭姍姍,潘冬.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語文化教學 【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1,(9):96-98

[4]劉潤清.外語教學與研究的發(fā)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7-12

[5]茍麗梅,姜煥文.“母語文化”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闡釋.【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04-107

[6]陳樹文,鄭士鵬 全球化語境下我國文化安全體系的構建 【J】中州學刊 2012(3):100-104

[7]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144-145

第6篇:國畫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小學教育;弊端問題;啟發(fā)引導

國家素質化教育方針覆蓋落實的標準起點,便是小學教育,這方面事務處理是否妥當,將直接決定今后學生智能、品德結構。但是透過客觀層面審視,如今我國小學教育體制盡管經(jīng)歷多次改革,但是始終遺留難以根除的問題。為了順利激活孩子的民族自信心,確保其繼承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避免在今后學習、生活壓力中產(chǎn)生任何不適反應,各類教師切勿墨守成規(guī),而是要結合傳統(tǒng)文化對小學生群體進行靈活啟發(fā)引導,以謀求他們身心的健全化發(fā)展結果。

一、長期以來我國小學教育遺留的諸多弊端問題整理研究

我國新課改落實的核心動機,不單單要令小學生掌握最新科學知識,獨立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疑難,同時更要時刻彰顯個體優(yōu)良的身心素質,愿意為今后國家社會主義事業(yè)可持續(xù)建設貢獻精力。

(一)智力和道德教育質量的全面落差

在此期間,體能、智力、道德、審美技能教育缺一不可,可如今擺放在小學教育的突出問題便是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這和部分家長、領導單純重視學生應試成績現(xiàn)象有著直接性關聯(lián)。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就是賦予學生豐富科學文化知識基礎上,引導其塑造標準形態(tài)的價值、世界、人生觀念,確保個體今后對于一切創(chuàng)新知識和真善美事物抱有強烈的追求熱忱。

(二)師資技術條件嚴重落后,教學工序流程出現(xiàn)嚴重紊亂跡象

教師的使命就是向學生傳授最新知識、解答疑惑,其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核心指導媒介,其專業(yè)技能和職業(yè)道德素質等條件,將直接影響課程傳輸實效。如今,我國師資條件上的突兀性狀況可以細化為:西部地區(qū)師資供應量嚴重不足、農(nóng)村師資條件和辦學規(guī)模全面落后。在此類背景下,許多教師對于新奇事物探索熱情不高,長期依照教材內(nèi)容進行滿堂灌,令學生產(chǎn)生厭倦反感心態(tài),教學質量自然跟不上去。再就是校舍匱乏和教師缺編現(xiàn)象廣泛分布,加上農(nóng)村小學規(guī)模、學生數(shù)量急劇縮減,某類層面上浪費了大量教育資源。針對我國不同小學整體布局結構加以靈活調整,顯得極為迫切。

(三)小學生群體學習生活獨立處理能力極度弱化

任何國家小學教育體制,都和自身傳統(tǒng)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包括歷史典故和民族信仰等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經(jīng)過前人苦思冥想和行為論證的關鍵性理論內(nèi)容,對于日后社會主義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較強的指導輔助功效。

二、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克制上述問題的啟示性策略解析

中國發(fā)展期間的任何事務,諸如教育、經(jīng)濟、交通、建筑等,都需要依靠歷史文化作為標桿,特別是在小學素質化教育方面,有必要事先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一)主動強化小學生德育水準,為其身心健全化發(fā)展奠定基礎

道德是傳統(tǒng)歷史文化傳承的靈魂要素,是每個人在諸多生活、學習、工作考驗中自行領悟出來的精華,尤其是在國家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設綱要期間,如若德育摒棄傳統(tǒng)文化傳播使命,小學生就無法真正成人、成材,就是說小學階段的人文、科學教育始終維持辯證統(tǒng)一關系的,缺一不可。透過傳統(tǒng)文化視角界定,小學教育的重點就是鼓勵學生群體主動進行修身養(yǎng)性,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至理名言在內(nèi),都可以作為小學德育的初始介入點,教師要做的就是盡量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動感知情境,激活學生主觀能動性,愿意在課堂協(xié)作過程中透過傳統(tǒng)文化汲取養(yǎng)分,同時依照現(xiàn)代文明規(guī)范守則和教師日常教導,逐漸過渡成為迎合社會改造訴求的高素質人才。

(二)適當整改教師陳舊的教學理念,推動課堂內(nèi)豐富教學模式布置進度

諸多歷史經(jīng)驗告誡我們,學習方法千變?nèi)f化,并不單純地限定在課堂和教材內(nèi)容之上。作為現(xiàn)代專業(yè)化小學教師,應該熟練掌握最新信息技術,播放相關歷史事件記錄影片,令學生全程緊跟教師講解步伐;再就是督促學生在課前準備和課程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材料,自覺分成小組進行演示實踐,試圖令小學生更加直觀地掌握課程核心內(nèi)容,營造起愉悅的課堂交流氛圍,保證今后各項德育、智育知識的靈活牢靠記憶結果。

(三)吸納更多現(xiàn)代專業(yè)教學人才的加入,提升小學教師團隊整體素質

小學教育始終是人生的開端,此時內(nèi)部學生人生、價值、世界觀念等都尚未成型,而傳統(tǒng)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歷史的珍貴精神財富,對于學生思維和情感結構都會產(chǎn)生深入影響,如民族和愛國情感的凝聚、學生個體健康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樹立結果等。歸根結底,我們必須靈活細致地沿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并加以適當創(chuàng)新,令課堂內(nèi)部學生時刻充滿活力,讓他們在前人堅實的肩膀之上,在歷史文明和血脈傳承的道路上譜出更加雄壯的人生篇章。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素質化教育體制如今已經(jīng)引起全方位認同肯定。作為現(xiàn)代專業(yè)化教師,必須積極參與各項創(chuàng)新技能和職業(yè)道德素質培訓活動,時刻借助最新技術手段包裝單調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材料,令學生好奇感知心理提升至極限狀態(tài),愿意在課后閑暇時間利用網(wǎng)絡和圖書館吸納更多養(yǎng)分,進一步輕松處理應試升學挑戰(zhàn)基礎上,為適應國家諸多人才改造訴求,作出應有的努力。

作者簡介:李遵強(1989-),男,山東省臨沂市人,民族:漢,職稱:小學教師,學歷:本科,單位: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孫祖鎮(zhèn)中心小學276313

參考文獻:

第7篇:國畫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國文化概論 自考 教學 方法

《中國文化概論》是秘書專業(yè)、新聞專業(yè)的必修課,而且對一些其它專業(yè)也據(jù)情加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本課程頭緒多、內(nèi)容廣,所以許多自考學員反映學習難度較大,且實際通過率也的_較低。如何提高教學效果,使學員能夠學通考好這門課呢?輔導教師對學員提出如下要求并加以落實是其教學方法要則:

一.通讀全書很有必要,使用復習資料可作為鞏固知識、迎接考試的重要一環(huán)。通讀課文是為了獲得整體印象,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導致知識、理論掌握得不深不透,從而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通讀時可在某些不懂、模糊的地方作出標記而不予糾纏,全書讀完后可能有的部分自然獲解,仍有疑問的可再細讀或查閱有關資料,或集中向助學老師咨詢,這樣既提高了閱讀速度,又提高了閱讀質量。

1.宏觀了解全書構架?!吨袊幕耪摗罚ㄍ鯇幹骶帲┤珪灿小熬w論”與七章內(nèi)容構成,緒論部分重點在于對于“文化”概念予以闡述以及與文化相關的概念分辨,第一章介紹中國文化的背景,第二章總述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脈絡,目的在于增強立體感,與后面幾章有一些重復,可相互參看,后面幾章是分述部分,最后一章最后一節(ji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列入,是本書編者對于“傳統(tǒng)文化”理解的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chǎn)。”

2.總體了解考綱要求。仔細閱讀教材“附錄”中《中國文化概論自學考試大綱》“II課程內(nèi)容與考核目標”。附錄II中將知識點分為識記、領會、應用三個方面,比較系統(tǒng)、全面。通讀教材后可以反過來以大綱帶動知識點的回顧,將毫無印象、記得不全、記得較好的分別作出不同的標記,然后再去閱讀理解相關章節(jié),這樣反復幾遍,不清楚的地方會越來越少,而且印象非常深刻。在“III有關說明與實施要求”中,進一步闡明了II中有關要求的內(nèi)涵,并對命題要求作了說明,予以了解對于考試具有直接作用。

3.借用一些復習資料,也可自己編寫復習資料,有利于鞏固所學知識,集中記憶,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要特別注意與通讀全書配合起來,如果僅僅依賴復習資料,則往往欲速則不達,尤其是遇到一些原因分析題、論述題等可能會茫然不知所措。在這方面是有不少復習、考試失敗的例子的。

二.把握中國文化脈絡,學通《中國文化概論》

1.中國文化脈胳在第二章中有總述,可作為一把鑰匙,再用后面幾章分述部分進行充實,可望了解全貌。關鍵在于學習時,要有意識地問些問題,這些問題可概括――“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幾大類。其中“是什么”包括概念是什么,內(nèi)容是什么,特點是什么等等,以宗法制為例,應掌握什么是宗法制,其內(nèi)容是什么等?!盀槭裁础敝饕糜趯ξ幕F(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解釋,如為什么宗法關系會長期存在于中國古代社會結構中?而“怎么樣”則是主要指事情的結果等,如宗法制對中國古代國家政治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聯(lián)系史實談談宗法觀念對國家政治結構的滲透等。

2.注意把握教材中標題與內(nèi)容的關系。教材中的章節(jié)一般都是題文一致的,但學習者往往將標題一看而過,導致學習不得要領,不深不透。如看過第二章第一節(jié)、第三節(jié)標題,就要理解為什么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作“文化觀念的原創(chuàng)時期”?為什么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文化在曲折中演進的時期?通過總結歸納,進一步了解知識點。

三.細嚼一些不易理解的難點問題,避免生吞活剝

《中國文化概論》中有一些看似明白而實際并未真正理解的問題,需要細嚼慢咽,方能食之有味,消化順暢。如對“傳統(tǒng)中國的主導思想是儒家思想”或“儒家文化在中國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理解便是一個普遍性問題。教材中有一些說明,如“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上講”等,即上述命題是從“政治”角度上看的,而非宗教、心理、皇帝喜好等角度,所謂的儒家治國,道教治身,佛教治心,各有其用。這樣就可避免一些疑惑:為什么有些皇帝信道教,有些皇帝信佛教,卻不說道教或佛教占統(tǒng)治地位?再如教材開頭部分談了不少有關地理、歷史方面的知識,有人認為不過是中學歷史與中學地理的匯總,是個“大雜燴”。其實,教材的真正用意在于通過相關歷史與地理知識的介紹,說明地理環(huán)境對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演進過程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類型是大陸型文化,不是海洋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倫理型文化,而不是法制文化等。

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這門課的學習效率和考試通過率、優(yōu)秀率。

第8篇:國畫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文化教學 中國文化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0-0048-01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學英語教學越來越關注跨文化交際能力及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認可,成為了英語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與開發(fā)項目。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應包括語言知識的講授,而且更應包括文化知識的傳遞。這其中當然既包括西方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

一、利用大學英語教材導入中國文化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作為“文化使者”的英語教師,不僅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材的開發(fā)利用,更要挖掘教材里所涵蓋的中西方文化詞匯及訊息,提高學生的文化差異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筆者在教授《新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的導入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探索:

(一)將中國文化融入英語詞匯教學

1.通過列舉相關的中國文化專有詞導入中國文化。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列舉一些與所教詞匯相關的中國文化專有詞來闡釋其含義及用法,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例如,在講授第一冊11單元“project”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有詞,如“Anti-Poverty Project(扶貧工程)”“Hope Project(希望工程)”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能靈活運用;第一冊5單元“harmony”的講解可以結合“harmonious society(中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引出單詞的各類詞形變化;再例如結合“Go-West Campaign(西部開發(fā)戰(zhàn)略)”闡釋第一冊6單元的“campaign”。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在學習英語詞匯的過程中習得中國文化專有詞的英譯,以此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詞匯積累,一舉兩得。

2.通過中西方文化特殊含義詞的對比導入中國文化。教師在詞匯講解過程中,應該針對中西方文化對相同詞匯內(nèi)涵的不同理解及用法進行對比闡釋。比如,在第二冊1單元Food and Culture中,狗被西方人看成是人類的朋友及伙伴,甚至是家庭成員的一份子。從英語諺語“l(fā)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及“l(fā)ucky dog(幸運兒)”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狗對于西方人的重要意義。而中國的許多詞語中,如“running dog(走狗)”“mangy dog(癩皮狗)”等,狗常被賦予消極、貶低的意味。教師還可以通過類比的方法,擴大詞匯及文化含義講解。如蝙蝠,由于其發(fā)音與中國的“?!弊窒嗤则鸨徽J為能帶來好運,而西方人常用“as blind as bat”“as crazy as bat”來貶低、詆毀他人。

(二)將中國文化融入與課文相關的各種文化課堂教學活動中

1.角色扮演。以第一冊3單元Special Taboos為例,首先,教師可以針對文章中提到的數(shù)字13的特定含義進行展開講解,可以結合中西方對于不同數(shù)字的不同理解,引入中國文化。數(shù)字13在英語當中是“壞運氣”的代名詞,正如在中國,數(shù)字4因為與漢語的“死”同音,所以成為了中國人的忌諱用語。相反,數(shù)字7在英語中意味著重生,因此七喜飲料“seven-up”在國外十分受歡迎,正如在中國數(shù)字6和數(shù)字9分別代表了“順利(smooth going)”和“長久(everlasting)”,數(shù)字8意味著“發(fā)財(make a fortune)”,這些數(shù)字成為了人們追捧的幸運數(shù)字。其次,學生按照教師設定的情景模式,根據(jù)對不同數(shù)字的中西方理解差異,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制成情景對話并進行角色扮演。此類活動不僅能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表演熱情,提高課堂參與度,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語言的應用技能。

2.話題討論。以第三冊12單元Food for Thought為例,針對文章中提出的西方快餐食品,如“hamburger(漢堡)”“pizza(披薩餅)”“Italian sausage(意大利火腿)”等,教師首先要逐一講解讓學生了解西方飲食文化,然后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中國美食圖片的展示,讓學生了解中國美食的英語表達。如“饅頭-steamed buns”“涼面-cold noodles”“北京烤鴨-Beijing roast duck”,“糖葫蘆-sugarcoated haws on a stick”等。然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針對設定話題(對中國傳統(tǒng)美食與西方快餐文化進行對比,哪種更健康,更喜歡哪種)進行討論。限定時間為5分鐘,然后選派代表進行觀點闡述。這種話題討論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了面對面的英語交流機會,活躍了課堂氣氛,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喚起了學生對文化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結論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由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局限,學生普遍缺乏用英語進行文化交流的機會,進而影響其文化對比意識的形成。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發(fā)掘教材中的文化內(nèi)容,積極設計課堂文化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文化敏感度及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路景菊.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研究[J].英語輔導(瘋狂英語教師版),2005(7).

[2]祝丹.談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沈陽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3(1).

第9篇:國畫教學論文范文

摘要:近年來在翻譯文學的歸屬、西方文論中國化的實施、中國文論“失語”的解決等多項問題上學界眾說紛紜。本文認為引入變異學的成熟形態(tài)“他國化”的概念方能進行科學化剖析。文章結合現(xiàn)實針對性,對他國化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進行深入分析,并從語言、現(xiàn)象和話語三個層面厘清他國化進程的各個階段,進一步證明了他國化理論的現(xiàn)實操作性,并揭示出其作為人類文化創(chuàng)新的動力這一宏觀意義,旨在以此凸顯他國化理論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他國化;西方文論中國化;變異學;文化創(chuàng)新

近年來在學界當中存在著涉及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相關建設、文化與文論的現(xiàn)代化轉向等各方面的爭論,通過綜合性歸納和統(tǒng)籌,這些存在廣泛爭議的問題主要集中于中外文化與文論跨越方面。具體而言,如何開展西方文論中國化進程、總結并發(fā)展中國化,以及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文論失語癥的問題,都成為現(xiàn)階段比較文學理論研究及文化轉向中的凸顯之處。曹順慶先生于2005年在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當中建構和闡發(fā)了比較文學變異學,比較文學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因此以區(qū)別于法美的“求異”眼光對文學跨越性傳播之后發(fā)生的變異和誤讀進行研究。在變異學的理論研究當中針對其發(fā)展的成熟形態(tài),曹順慶先生具體引入他國化的概念,并對其結合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實例進行了闡發(fā)。本文旨在具體分析,并對他國化的概念和意義進行學理上的肅清。

一、他國化的涵義與三種階段

理解他國化首先需將其置于變異學理論的范疇以內(nèi)。據(jù)曹順慶先生的比較文學系統(tǒng)性專門教材《比較文學教程》當中指出,文學的他國化是指“一國文學在傳播到他國以后,經(jīng)過文化過濾、譯介、接受之后發(fā)生的一種更為深層次的變異,這種變異主要體現(xiàn)在傳播國文學本身的文化規(guī)則和文學話語已經(jīng)在根本上被他國――接受國所同化,從而成為他國文學和文化的一部分。”一國文學傳播到他國會產(chǎn)生本國文學被他國所化或化他國兩種不同結果,而他國化著眼于后者,接受國將傳播內(nèi)容加以改造和吸收,改變傳播國文學在話語方式上的形態(tài)。不論文論語境是處于不同文明圈之間的文學傳播過程中,亦或相同文明圈內(nèi)的異質文化傳播也均會出現(xiàn)變異,其概念當中強調的文化規(guī)則和文學話語的改變,是其同文化過濾、譯介、接受相比根本上的區(qū)別。鑒于他國化的發(fā)生既關乎本國的話語言說方式,同時與傳播國的交流有關,因此需在重視和加強本國文化規(guī)則和話語言說方式的前提下對外來文學和文化資源進行本土化改造。他國化理論的基礎性核心思想正在于承認文學理論和文化思維能夠在跨越性傳播以后獲得新的生命力。厘清對他國化的理解不僅能夠指導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系統(tǒng)性建立,更是實現(xiàn)中西文化平等交流和和平對話的關鍵。

基于對他國化概念的全面認識和對其內(nèi)涵外延的挖掘,以及對他國化典型案例的分析可知,他國化作為變異的成熟性形態(tài)大致會經(jīng)過以下步驟,其與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當中的方向性研究緊密聯(lián)系。對他國化理論步驟的區(qū)分,也是區(qū)別于以往中西交流當中“器物”和“制度”之分的高層次、抽象化的概括。

(1)語言譯介階段

回歸比較文學最本源的“跨語言”學科思維上來講,語言翻譯是他國化過程當中無可爭議的初級階段?!爸亟ㄖ袊恼撛捳Z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強調在翻譯中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就是在翻譯引進過程中使原著與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現(xiàn)實理論研究相結合,這是西方文論中國化的第一步?!比魏谓涣骶鞘加诳陬^或書面語言層面,其背后不僅關乎作者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慣性,更承載著某一國別語境當中的集體意識和文化思維,語言翻譯既受制于語言系統(tǒng)本身的不對等性,更由于對接受國讀者閱讀和接受能力的考量以及翻譯者自身知識結構和主觀思維的束縛,發(fā)生變異實屬必然。事實上翻譯文學當中出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亦即變異的必然現(xiàn)象,有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而并非僅憑主觀,但同時此種變異的發(fā)生同他國化的實現(xiàn)仍存在距離。佛經(jīng)翻譯當中的“格義”即強調用本土思想典故闡釋佛教思想,《高僧傳?竺法雅傳》中有云:“時依雅門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與康法朗等,以經(jīng)中事數(shù)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格義?!笔菑慕邮車季S方式出發(fā)以譯文發(fā)生變異的明證。

(2)文化現(xiàn)象階段

文本中形象和文化現(xiàn)象、生活方式的變異則是他國化過程的中期階段,是伴隨語言譯介的更深入的變異形態(tài)。五四時期即通過大力譯介外國文學試圖在文學觀念、文學思潮和文體建設方面汲取營養(yǎng),將西方思想結合中國社會實況創(chuàng)作出的現(xiàn)代新詩和散文,實際即為他國化的例證?!霸谶@意義上看,翻譯就像是手段,由這手段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自己的新文學。”印度的佛教思想傳入中國首先伴隨著佛經(jīng)的譯介和流傳,南北朝伊始各地興建佛寺,廣布僧侶,甚至統(tǒng)治者也開始在生活方式上崇尚一種佛家清凈無為的狀態(tài),從生活方式和文化思維上吸收外來影響。二十世紀中國派遣各國的留學生回國以后成立諸種如創(chuàng)造社、語絲派等文學團體并興辦刊物,也是伴隨著譯介作品以后,在文化現(xiàn)象和生活方式上產(chǎn)生的變異,郭沫若曾說:“中國的文壇大半是日本留學生建筑成的……就因為這樣的緣故,中國的新文藝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禮的?!被趯ξ幕愘|性的考量和把握,變異學和他國化理論是對法國學派等對形象研究缺陷的彌補。應當注意的是,文化現(xiàn)象,形象和文本、生活方式層面的變化也僅是他國化的中級層次,并沒有實現(xiàn)文化規(guī)則和話語言說方式上的改變,不能將其視作同他國化一致。五四時期激進派強調中國摒除傳統(tǒng)思維而實現(xiàn)全盤西化,實際也只停留在某些淺層次的文化和形象上的西化,而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文論話語雖被破壞而斷裂卻并沒有改變其本質特征。將形象和生活方式上發(fā)生的變異與他國化的實現(xiàn)相等同,實是一種局限于現(xiàn)象而非考量本質的看法。

(3)話語方式階段

他國化的深層模式為一種取決于文化規(guī)則和話語言說方式發(fā)生變異的衡量范疇。此為他國化區(qū)別于文學誤讀和文化過濾,乃至形象和文化現(xiàn)象轉變的標志。賽義德指出理論旅行到某一新的語境必然同理論的重新再現(xiàn)和制度化的過程相關,強調依據(jù)新的條件而對理論進行的改造才能使之擺脫力量減損的危險而重新注入活力。他國化的理念與之相似,傳播國的思想文化經(jīng)過長時間深層次的傳播以后,接受國可能由于其自身文化條件的吸納以及文學和社會需求的實現(xiàn)而發(fā)生思維方式上的轉變,這時才會發(fā)生他國化的成熟形態(tài),也即真正被接受國所化。佛教進入中國正是經(jīng)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加固,融匯外來影響才最終成為具有中國本土化色彩的禪宗,龐德的意象派誕生及寒山寺的流傳也均為他國化實現(xiàn)的良好范例。他國化的過程伴隨著文化流傳的廣泛深入,實現(xiàn)這一成熟狀態(tài)需要更為廣泛的持續(xù)流。

由語言層面到文本、形象和生活方式層面的轉變,最終實現(xiàn)思維和話語言說方式的轉變是他國化過程大致從變異的深淺程度上進行劃分的結果。事實上他國化的過程是一種不斷疊加的漣漪化發(fā)展過程,在對待西方文論中國化問題上,既要考量歷史進程中的經(jīng)驗,又需要結合當前中西國情和平等對話的要求進行。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凌駕以及后者對前者的迫切需求均會導致他國化進程和范疇、發(fā)展的速度產(chǎn)生變化。在當前社會文化多元化共生的背景下,強調文化間的平等對話以及和諧交流才是主要任務,他國化概念的提出也須在主體多元共生的背景下發(fā)生作用才具有其現(xiàn)代性意義。

二、宏觀意義――人類文化創(chuàng)新的動力

比較文學第三階段與前兩個階段有所不同,其重視對不同文化之間文學異質性的探求。異質文明之間的話語問題、對話問題、對話的原則和路徑問題,異質文明間探源和對比研究問題、文學與文論之間的互釋問題等,都是在強調異質性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是比較文學第三階段的根本性特征和方法論體系。①在跨文明的基礎上提出文學的他國化問題。是跨異質文明的基礎上解決失語狀態(tài)切實可行的途徑,即通過文論的他國化,可以實現(xiàn)對他國文學的改造。

變異和他國化進程是文學傳播與交流過程中的重要規(guī)律,也是思想文學革新的重要途徑,是人類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本動力之一。文化和文學之間的交流存在著接受屏幕的問題,即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欣賞習慣和思維習慣不同,不可避免會帶來被傳播文學意義的增減和變化。試想如果沒有他國化進程,中國的重要思想體系禪宗也就不會存在,沒有中國禪宗與道學思想的作用,日本的物哀藝術及俳句也無法落腳。龐德的意象派可能也沒有產(chǎn)生,中國化也只是空談。因此在當今文化相對主義的影響下,將他國化這樣一種比較文學甚至是比較文化下的核心理論加以堅持,有利于把握人類文化和文明進步和創(chuàng)新的規(guī)律,從而思想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而不是秉持一種狹隘的觀念進行無謂的爭論,這才是他國化理論的推而廣之的真正價值所在。

從文化創(chuàng)新的角度理解并厘清他國化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狹隘局限的學術思維,而產(chǎn)生對文化交流過程中矛盾和問題的合理性解釋。針對當前凸顯的西方文論中國化問題,實際須從平等和諧的角度把握才能夠實現(xiàn)科學認知,“西方文論中國化不是中西文論話語的簡單拼湊,它是對文論他國化規(guī)律的合理運用?!敝挥忻鞔_重視以中國的學術話語為主,將西方文論進行有機融合,在平等對話中實現(xiàn)異質互補,才能實現(xiàn)化西方,而不是為西方所化。從他國化的視角出發(fā),文論在不同語境當中的呈現(xiàn)狀態(tài)及其在流傳過程中的誤讀和過濾均實屬必然,這類變異已證明進入了他國化的進程,其話語言說方式在未被接受國所化之前出現(xiàn)的齟齬矛盾并不能成為否定文化交流和傳播可能性的理由。只有堅持中國文化的根本性思維,并基于跨文明研究的平等性出發(fā)對西方文論進行借鑒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他國化。

他國化作為變異進程的終極狀態(tài),在學科理論上來講,是比較文學變異學范疇中的重要標準及核心理論,不僅在涉及跨越性文化交流的領域有方法論的指導作用,更提供了一種人類文明可能通過和諧交流和溝通達到的創(chuàng)新手段。在當前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語境下,重視并理清中國傳統(tǒng)文論話語,正確處理外來思想的影響和滲透,從而實現(xiàn)中國文論話語的重建,發(fā)揮其應有的力量均呼喚著對他國化理論的學習和吸收。從人類文明的創(chuàng)新和共同發(fā)展角度理解他國化,更能夠在解決比較文學理論、文化交流和構成等諸多問題上提供根本性借鑒。(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曹順慶、鄒濤:《從“失語癥”到西方文論的中國化――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再思考》,《三峽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2]參見陶東風:《關于中國文論“失語”與“重建”問題的再思考》《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3]吳興明:《“理論旅行”與“變異學”――對一個研究領域的立場或視角的考察》,《江漢論壇》2006年第7期。

[4]王寧:《文化研究語境中的巴赫金與理論的旅行》,引自金元浦編:《多元時代的文藝學建設》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頁。

[5]曹順慶、譚佳:《重建中國文論的又一有效途徑:西方文論的中國化》,《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