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詩文教學論文范文

詩文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詩文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詩文教學論文范文

感悟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產生的感想與體悟。在閱讀教學中,感悟相對于感知,在文本方面,包容了內容理解,情境體驗,情感體會,表達方法、語言特點,節(jié)奏韻律的領悟等。從閱讀主體上看感悟會因為學生個性,經歷的不同而產生更加自我和個性。因而,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期望學生感悟得更加深入,卻又常常陷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尷尬境地。此時,朗讀便會顯現(xiàn)出神奇而獨特的作用。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喿x教學中“未曉處”的重點,難點,節(jié)點,基本上都可以采用聯(lián)系全文反復朗讀涵詠去突破。“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鳥的天堂》)“他接過筆在紙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魚游到了紙上》“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少年閏土》)《草船借箭》中諸葛與周瑜暗藏玄機,刀光劍影的對話……諸如此類含義深刻,“有言下之意”,“言外之意”的語句,只有在一遍遍的朗讀中,學生才會產生頓悟的興奮,閱讀水平的提升。

“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采其深遠之韻。”(語)——對于感情充沛或幽微,情境強,意境濃的段落,文章非朗讀,能得其精妙?!队^潮》中潮來時的片段,若不高聲朗讀,如何“身歷其境”,睹其奔騰雄壯之勢,聞其震天撼地之聲?!度ツ甑臉洹啡宋飳Π咨袂椋舨惠p聲吟詠,如何能“推心置腹”,真真切切地體會人物心境心情?!赌瞧G綠的爬山虎》中描寫爬山虎的片段,若不反復誦讀,如何能從其間讀出葉圣陶先生之平靜而又深邃的境界,真誠而又仁愛的人格。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忘情地朗讀,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自己與文章的“契合”,才能找到“忘我”陶醉的感覺,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語文魅力。教學十余年來,本文“煥發(fā)”出強大的感發(fā)力量,學生或淚不自已,或手舞足蹈,或“流連忘返”,均是在一遍遍的吟詠,朗讀實現(xiàn)的?!扒閯诱Z中而形言”——朗讀既是學生體會情感,獲得感動的方法,又是學生傾訴感動的方式。

“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杜甫《解悶》)——當年賈島騎在驢上“推敲”的時候,也是一邊捋須,一邊忘我的吟誦。只有在對文章一遍遍的出聲朗讀中,學生才能感受到的文章的結構法度,行文氣韻,遣詞造句,語言風格等這些表達上“說不清,道不明”奧妙,并且在悄無聲息之中得以內化,遷移,最終化為己出,實現(xiàn)由讀到寫的遷移。不經朗讀不知《長城》簡約背后的嚴整,大氣;不經朗讀不知《白鵝》幽默背后的平和沖淡;不經朗讀,不知《橋》語言節(jié)奏,故事情節(jié)、人物心情三者的內在契合;不經朗讀不知老舍之親和,魯迅之深邃,冰心之清新,巴金之真摯;不經朗讀不知說明文之嚴謹,不知散文之自在,議論文之邏輯。

二、積淀、內化作用

“熟讀成誦”是傳統(tǒng)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熱愛朗讀,背誦的學生比不太愿意出聲讀課文的學生,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都要強。我想這得益于朗讀,吟詠在積累,內化層面的優(yōu)越性。

首先,朗讀吟誦中,能更好的積累好詞佳句,語言材料。這種積累不同機械的抄寫和簡單的訓練。在朗讀中好詞佳句,以整體的語言情境出現(xiàn),便于學生理解其意思,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運用之法。

其次,朗讀吟誦有利于學生將文章之情境,閱讀文章的感受在頭腦中形成“固化”,這種潛在的“人生經驗”往往會成為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會成為表達的素材和靈感。

再次,在朗讀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和提升。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作為一種經驗性和綜合性很強的能力,在朗讀最容易得到提升。這正是由朗讀的多功能性所決定的。

三、提升默讀品質

我常常把默讀當做閱讀水平提高的標志,當做高年級閱讀訓練的一個重點。從教學實踐來看,朗讀對學生默讀品質的提高,也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罢Z言是思維的工具”。朗讀水平高的學生,語感強,對語言更加捻熟,在默讀中往往速度更快,注意力更集中,感受更加深入、細膩。

第2篇:詩文教學論文范文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不能靠強行說教傳給學生,這樣做會適得其反,人文精神傳輸重在熏陶,感染。我們語文教師不能只懂一些漢語知識或修辭等語文理論知識就行,我們要加強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精神,這樣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

教師要做好藝術感染的天使,需要在這幾方面加強修養(yǎng)。第一,情感上要豐富而真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笨梢哉f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教師,教師與作者及學生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上,通過交流來感受對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第二,在言行上要有風度。言的風度即指教師的語言要有感染力,這主要包括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要有藝術性。行有風度主要一點就是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學生,做學生作為的表率。最后語文教師要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導其感受,創(chuàng)造這些美。

其次,打開學生視野,加強課外閱讀

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教學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識是無限的,隨著科學文化的發(fā)展,學生只學會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夠的,在語文教學上就是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發(fā)展課外閱讀,開拓閱讀視野。

語文教師要做好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鑰匙,不能整天圍著課本轉,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走向課外學習。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形式的課堂學習,從書本到書本,從書本到作業(yè),具有明顯的封閉性。閱讀活動呈開放學習態(tài)勢,滲透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大家庭,滲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處處留心皆學問”。也正因為這種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tài),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tài)、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開放性的閱讀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社會化生活化的活動將成為閱讀活動空間的新內容。學生一旦沖破空間的桎梏,就如魚得水,如鳥歸林,會煥發(fā)出滿腔熱情,用他們拓寬的大視野去審視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顧琳瑯滿目的“開放生活大書櫥”,去體驗復雜而有序的生活真諦。這樣逼真的、多元的、開放的閱讀環(huán)境,使學生在特定的閱讀情境、角色、任務中展開學習,變狹小的課堂為廣闊的交際場所,使閱讀不再是孤立絕緣的操作,而變成活生生的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從而培養(yǎng)能力,提升素養(yǎng)。

語文教師做好學生課外閱讀工作,不僅對課堂教學有幫助,而且對學生自身發(fā)展也是個促進,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師的這項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

其三、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語文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xiàn)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總之,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fā)現(xiàn)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fā)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諧地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學生在學習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凈化自己的心靈,使學生通過學習真正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做到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和思想教育雙豐收。

最后,在語文教學中有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

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語文課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頗豐,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在實踐中勇于探索、積累經驗、尋找規(guī)律,教學中給學生講一些美學理論,讓學生知道《春》是一種自然美,《勇氣》是一種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種社會美等。另外,要讓學生在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如音樂美、結構美,內容美、音樂美、藝術美等??山Y合教師講評提高鑒賞美的能力,進而來創(chuàng)造美,用語言來描繪生活,發(fā)現(xiàn)美,提高美的創(chuàng)造力。

第3篇:詩文教學論文范文

識字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開展具有導向作用,是識字教學的主線,貫穿于識字教學全過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目標為:一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識字量,小學低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的識字量是1600~1800個漢字,占到小學階段識字總量的60%,中高年級的識字量有所減少,占小學階段識字總量的40%,這與“低年級教學重點是識字教學,中年級教學重點是閱讀教學,高年級教學重點是寫作教學”的小學語文教學指導思想是一致的;二是使學生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識字能力是對識字質量的要求,教會學生漢字,不如教會學生識字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應是識字教學的重點,這就需要充分發(fā)揮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作用,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識字能力,學生就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自主認識漢字了;三是對識字效果的具體要求,學生認識的字應該是在任何語境下,都能準確讀出字音,理解字義,而不是只在課文的語境中才能認識這個字,識字不能對語境產生依賴。此外,獨立的識字能力應該是看到生字,能夠根據(jù)拼音讀出字音,根據(jù)上下文內容,理解字義,利用工具書來證實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以后在任何語境中見到這個字,都能夠準確把握。

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對策

1.識字教學規(guī)律。識字教學應遵循漢字音形義的結構規(guī)律,每一個漢字都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由一定的部件或筆畫組成,呈現(xiàn)出指示、形聲、會意及象形規(guī)律的特點,教師要發(fā)掘漢字的這些規(guī)律,用形旁幫助學生理解字義,用聲旁記憶字音;識字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識字教學;識字教學還要遵循語文學科的規(guī)律,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識字教學要與詞、句、文相聯(lián)系,使學生在詞、句、文中認識漢字,并能夠將學到的漢字應用到詞、句、文中。2.識字教學方法。標注拼音、提前讀寫法,這個方法是在兒童識字之前,借助拼音,進行讀寫,目前有大量的拼音讀物,即標注拼音和漢子雙行文章,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拼音、觀察自形、理解字義,增強兒童的記憶力,幫助兒童認識漢字。韻語識字法,先將字組成詞,再將詞放在短文中進行識字教學,將分散的沒有聯(lián)系的字集中在一起,借助一定的語境來識字,實現(xiàn)“在詞中學習字、在句中學習詞、在文中學習句”,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字詞的理解。[3]3.識字教學課后作業(yè)。課后作業(yè)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就要對識字教學作業(yè)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識字教學作業(yè)要體現(xiàn)趣味性、滲透性、層次性及拓展性原則,既要達到鞏固識字的效果,又要促進學生對語文文字的拓展和延伸能力。因此,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課后作業(yè)一定要精心設計,注重質量。4.識字教學評價體系。新課程標準對識字教學的評價為: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的情況,在具體語境中應用漢字的能力,借助工具書學習漢字的能力。新課程的評價標準,既注重了對學生識字量的要求,又注重了對學生識字能力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要綜合運用這兩種評價標準。此外,新課程標準還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興趣,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將識字習慣和識字態(tài)度納入評價標準,使識字教學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三、結論

第4篇:詩文教學論文范文

1.1培訓制度不健全

目前各高職院校的教師培訓制度普遍不健全、不完善,培訓計劃經常變動,“無法可依”和“有法不依”兩種現(xiàn)象同時并存。作為真正培訓主角的教師也處在被動的局面,在時間、地點、費用等培訓的關鍵問題上不能很大程度的自主,使教師對學校的培訓政策、培訓計劃信心不足,對培訓活動失去興趣,甚至漠不關心。

1.2培訓形式單一

多數(shù)學校的師資培訓還停留在老教師對新教師的“傳、幫、帶”上,培訓方式主要為教研室活動、同行之間相互聽課、督導聽課等,這些活動由于缺乏較好的操作性與規(guī)范性,大多流于形式,沒有實質性的內容甚至名存實亡。這些都影響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1.3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評價

不能對教師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挫傷了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2微格教學在教學技能培訓中的應用

2.1微格教學的準備

2.1.1微格教學原理、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與研究。

2.1.2制定微格教學計劃。微格教學區(qū)別于傳統(tǒng)集中培訓的地方,是將復雜的教學過程分解成許多具體單一的技能,并逐項進行訓練,必要時對某一單項技能進行多次反復強化訓練,當每種技能都掌握后,再進行整體練習,最后形成綜合的技能,這是一項具大的工程。因此需要制定微格教學計劃,有目的、有規(guī)則地進行培訓。

2.1.3確定技能培訓內容,制訂技能評價標準。

2.2微格教學的實施

2.2.1布置教學場所,必須具備攝像機、三角架、電視機(電腦或多媒體)等基本設備。

2.2.2將受訓教師分組,每個小組5~10人。

2.2.3確定訓練技能,編寫教案。

2.2.4提供示范。指導教師先展示技能評價標準,然后播放一段生動形象、規(guī)范有趣的教學示范錄像片,在播放錄像的同時,指導教師根據(jù)評價標準對示范錄像進行點評,指出優(yōu)缺點。2.2.5微型課堂實踐。10分鐘左右。一名受訓教師講課,其他教師聽課,主持人錄像、計時、時間一到馬上結束(無論是否講完)。2.2.6重放錄像,自我分析,討論評價。所有教師一起觀看錄像,觀看完畢后,先由受訓教師根據(jù)評價標準進行自我剖析,說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指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再由指導教師引導其他教師對受訓教師講課的表現(xiàn)做出平等、客觀、公正的評價,先提肯定意見,再提中肯的建設性意見,指導教師做好記錄,然后進行總結或作精辟點評并記錄,最后將記錄交給受訓教師保存。

2.2.7根據(jù)反饋記錄修改教案,重新進行微型課堂實踐,重新評價,如此循環(huán),直至掌握所培訓的教學技能。

2.2.8其他教師輪流接受訓練。

3結果

目前我校成立了師資培訓專門機構,初步建立了一支培訓隊伍,制訂了較完善的微格教學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和評價標準,對我校專、兼職教師進行了初期的培訓。培訓結束后分別對教師和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1)90.4%的教師認為培訓形式很好,尤其是臨床一線工作人員,醫(yī)療工作本身就繁忙,還要不斷地更新新業(yè)務新技術和進行科學研究,壓力越來越大,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參加傳統(tǒng)的集中培訓。而采用微格教學的形式培訓,培訓場所隨機,培訓時間靈活,可根據(jù)自己的工作空隙時間或業(yè)余時間,根據(jù)自己的工作地點安排培訓,能夠保證自己在兼顧臨床工作的同時順利完成培訓。

(2)80.3%的教師認為培訓一針見血,能深刻認識自己的缺點,并決心改正。以往督導辦老師聽課提出的意見,自己沒有直觀的感受,因而很難予以充分重視,即使重視了也沒有機會立即改正。而采用微格教學培訓,自己身上的優(yōu)勢與劣勢能通過錄像親眼目睹,印象深刻,從而決心改正,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

(3)94.6%的教師認為培訓內容很適用,涉及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項技能。

(4)76.7%的教師認為培訓成效顯著。費時不是太多,但實踐機會多,能進行再循環(huán)練習,不斷改進,確確實實提高了教學技能。

(5)88.9%的教師認為在教學技能提高的同時體會到了教學的樂趣,并使教育理論知識得到了更新。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認為教師的授課藝術發(fā)生了變化,對教師課堂教學的總體滿意度,78%的學生認為“非常滿意”,16%的學生認為“滿意”,6%的學生認為“一般”。

4討論

微格教學又稱“微型教學”、“微觀教學”、“小型教學”,“錄像反饋教學”,最早由美國斯坦福大學D.Allen和他的同事A.Eve在1963年提出,是一種以教育學理論為基礎,以現(xiàn)代視聽技術(如錄像等)為手段,對教師的教學技能進行培訓的實踐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它將復雜的教學過程分解成許多容易掌握的具體單一的技能,對每一技能提出訓練目標,并逐項進行訓練,必要時甚至對某一單項技能進行多次反復強化訓練,當每種技能都掌握后,再進行整體練習,最后形成綜合技能。通常將參加培訓的教師分成若干小組,對每組每一教師輪流進行培訓。培訓時,受訓教師進行10分鐘左右的“微格教學”,用攝像機將實況當場攝錄下來,隨后小組成員一起反復觀看錄像,觀看完畢后,先由受訓教師做出自我評價,再由指導教師引導其他教師作出客觀、公正的討論和評議。這樣,教師的各種教學行為的訓練就變得可被觀察、分析和評價,對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也可進行選擇性的模擬。微格教學在教學技能培訓中具有很大優(yōu)勢:

(1)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現(xiàn)代教育理論指導下進行,使教育教學理論得到具體地貫徹和實現(xiàn)。

(2)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微格教學把一堂課的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各種技能分別獨立進行訓練,每次只訓練1~2種技能,便于受訓者在短時間內掌握,并通過反復訓練、反饋與討論,更容易完成訓練任務。

(3)多層次反饋系統(tǒng)、及時準確。微格教學利用錄像真實而準確地記錄了教學的全過程,教學一結束便可立即回放教學錄像,受訓教師作為“第三者”參與反饋(這是別人的評價不可比擬的,受訓教師跳出當事人范圍親自觀察自己的講課,直接看清自己講課中存在的問題,因而印象深刻,易于改正),并與同組其他教師和指導教師一起討論作出評價,反饋全面客觀。

(4)實踐性強,縮短教師成長時間。進入再循環(huán)練習時,揚長避短,激濁揚清,反復實踐,直至達標,使受訓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綜合素質短時間內得到明顯提高。

第5篇:詩文教學論文范文

(一)審視大學教學:學生、教師、學校之三維視角

1.大學教學:學生心智成長的“孵化器”。大學不僅以探索高深學問為目標,更追求以高深學問“訓練”與“裝備”人為永恒宗旨,它是青年學子心智成長的場所。而大學教學則是實現(xiàn)此宗旨的基本途徑。處于18—23歲的青年大學生,生理、心理日趨成熟。進入大學之后,他們不僅在課堂上學習深奧的專業(yè)知識,而且課內外有機會與眾多學者討論、交流,在教師們的引導與帶領下認識自身、人類社會乃至自然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身的學識、智力、理解力等各種素質得到了極大的訓練與拓展,這就是真正的心智培養(yǎng)。正如懷特海(WhiteheadAN)所說:“大學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僅僅向學生們傳播知識,也不在于僅向教師們提供研究的機會?!髮W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為一體,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保?]

2.大學教學:教師學術職業(yè)的基本職能。高深知識是大學賴以存在的基本要素。因此,從知識的角度看,對應著知識的生產(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知識的傳播與知識的應用過程,科學研究、大學教學與社會服務可視為大學教師學術職業(yè)的三大職能。作為三大職能之一,教學是大學教師最為傳統(tǒng)的職能,這一歷史可以追溯至中世紀大學。在中世紀,大學就是教師傳授高級學術知識的場所。同時,大學教學亦有助于教師其他職能的順利開展。例如,教學對教師的科研工作就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大學教師準備教學的過程就是其對教學內容(學科知識)進行整理、思考、鉆研的過程。此外,在大學里,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新信息方面常常走在教師的前面,師生互動的一個積極結果就是教師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新東西,這對教師而言,不啻為一種科研資源。由此而言,大學教學是教師學術職業(yè)的基本職能。

3.大學教學:學校教育質量的“風向標”。自從有了大學,就有了對其教育質量的期待。隨著現(xiàn)代大學職能、類型與層次的拓展,大學教育質量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內涵,從人才培養(yǎng)到科學研究,再到直接為社會服務。同時,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也日趨多樣。然而,追根溯源,培養(yǎng)人才仍是大學最為基本的職能,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是高等教育質量的基礎。而大學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途徑。因此,大學教學投入的多少、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大學教學質量的好壞能夠反映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高低,進而反映出大學教育質量的好壞。從這個意義來看,大學教學是高校教育質量的“風向標”。簡言之,大學教學之于學生、教師乃至學校均有重要意義。而從教學過程與影響因素考慮,大學教學水平與質量提升的重點在于加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這當中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與革新是關鍵。

(二)大學教師教學觀辨析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改革傳統(tǒng)教育教學方式呼聲的日益高漲,有關大學教師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漸興起。這當中有許多學者致力于探討教師教學觀與教學方式之間的關系及其對學生學習方式與學習效果的可能影響。1993年,澳大利亞的3位學者基恩•特里格維爾(TrigwellK)、邁克爾•普洛瑟(ProsserM)和菲利普•泰勒(TaylorF)對24名教授大學一年級物理與化學課程的教師進行了訪談,以探索教師們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意圖之間的聯(lián)系。他們發(fā)現(xiàn)了5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的策略,意在向學生傳遞知識;以教師為中心的策略,意在使學生掌握學科概念;教師/學生互動的策略,意在使學生掌握學科概念;以學生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學生發(fā)展自身的觀念;以學生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學生改變自身的觀念[3]。1997年,香港大學的學者基姆伯(KemberD)基于既往有關大學教師教學觀研究的回溯與總結,認為既往的研究在術語稱謂上雖有所差異,然而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可以歸納合并成5種教學觀:教學作為知識的傳授,教學作為結構知識的傳遞,教學作為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應便于學生理解,教學應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改變與心智的發(fā)展。進而,他又將這5類教學觀作為子類別分別歸于教師中心/內容導向、學生中心/學習導向兩大類中,每個大類各含兩小類,而教學作為師生之間的互動這子類教學觀作為兩大類教學觀之間的過渡。最后,他將這5類教學觀具象為一個起點為完全以教師為中心/內容導向的大類教學觀,終點為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學習導向的連續(xù)體之間的5點[4]。然而,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們也發(fā)現(xiàn)大學教師似乎兼有“理想”的教學觀與“現(xiàn)實”的教學觀。1992年,兩位澳大利亞的學者莫威思(Sam-uelowicz)和貝恩(Bain)通過對來自于兩所不同類型大學(開放式大學與傳統(tǒng)大學)不同學科領域(科學與社會科學)的13名大學教師訪談調查得出結論:至少對于某些大學教師而言,他們的教學觀是情境性的;大學教師可能兼有“理想”的與“現(xiàn)實”的教學觀。這似乎意味著,教師教學目標的表達與“理想”的教學觀相一致,而他們的教學實踐包括教學評價,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的教學觀[5]。

針對于此,2005年,4位英國學者通過對4所英國高等教育機構638位教師的問卷調查分析之后,認為大學教師“理想”的教學觀與“現(xiàn)實”的教學觀具有深層次的一致性,但也有差異:教師“現(xiàn)實”的教學觀是“理想”教學觀與學術以及社會情境的折中[6]。國內研究者于此也有相關的研究與闡述。喻平認為,教師的認識信念系統(tǒng)是一個涉及知識信念、認知信念、文化信念、學習信念以及對信念的自我調節(jié)等因素的復雜結構,它的形成受到個體的學習活動經驗、科學觀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它會對自我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行為、教學組織以及教學評價產生直接影響,同時又會通過教學過程將自己的認識信念傳達給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間接影響[7]。也有研究者認為,教師的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guī)律認識的集中體現(xiàn),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tài)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有理論層面、操作層面和學科層面之分[8]。2010年,西安交通大學的研究者陸根書與韋娜通過對本校2003級504名本科生的學習風格以及他們感知教師教學觀的基本情況調查,認為:教師的教學觀可以用關心激勵、學科知識、問題解決、多媒體、傳授知識5個維度加以度量。對這5個維度進行的二階因素分析表明,教師的教學觀可以進一步分為兩個類型,即信息傳遞的教學觀和促進學習的教學觀[9]。2011年,廈門大學吳薇通過對中國與荷蘭研究型大學教師們對自己教學經歷的回顧以及他們對影響其教學觀念的相關因素的訪談與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外部環(huán)境以及個人背景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會產生重要影響。其中,外部影響因素涵蓋班級環(huán)境、教學工作環(huán)境、高等教育體系政策環(huán)境以及國家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四大層次[10]。綜上,大學教師教學觀是教師有關教學的基本信念與看法,它既是大學教師逐漸形成的對教學本質及其過程的基本判斷與價值追求,又受到自身所處學術與教學情境的塑造與影響,并指導著大學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質量。大學教師教學觀可細分為不同層面:教學理想層與教學情境感知層。大學教師的教學理想是其對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知識乃至大學本質等問題的基本思考與判斷,它不受具體教學情境的羈絆,它是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內核。而教學情境感知則更“具體”,更“現(xiàn)實”,它是大學教師對其所處學術與教學情境的感知,既基于教學理念,又受到教師所在機構的屬性、大學教師的學術背景、學科特性乃至大學教師的個人背景特征等學術與教學情境等因素影響。因此,大學教師教學觀是教學理想與教學情境感知的折中。另外,從類型上來看,大學教師教學觀可大致劃分為教師中心(知識中心)與學生中心(學習中心)兩大類。

二、反求諸己:大學教師教學觀建構的必由之路

何謂大學教師教學觀建構?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可視為大學教師教學觀的轉變與更新,其過程就是大學教師教學觀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也是大學教師由教學新手到教學專家的成長過程。教學觀是教學理想與教學情境感知的折中,教學理想是基本,因此,教學觀的建構應當從直面深層次的教學理想開始。

(一)教中學

大學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面臨著“如何對待不參加討論的學生,如何改進課堂教學,如何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積極思維,如何利用新技術促進教學……”等諸多新問題。當這些問題的處理與應對讓教師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他會嘗試學習新的觀念與方式來解決處理,而學習的途徑可以有閱讀相關文獻、同事之間的交流與討論、觀摩體驗等,這時,通過學習,他既有的教學觀念就會開始發(fā)生轉變。值得指出的是,同事之間不同教學觀點的交流與碰撞,也是促進教師教學觀念轉變的有效途徑。

(二)勇于實踐

一旦教師學習了新的理念、教學策略與技能,就需要在實踐中加以積極地運用、熟悉、檢驗,這樣才能真正地完善自己的教學觀。需要注意的是,在實踐中,大學教師應避免“教條化”,即應避免不辨情境,生搬硬套教科書或教師培訓中所宣揚的教學原則與技巧。

(三)不斷反思

大學教學是目標指向性活動,教學目標預設于教學行為、反饋之間的統(tǒng)一體之中。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經常反思教學各方面之間的關系,例如,針對教育目標的教學行為,反饋意義何在;對于根據(jù)前一次教學反饋而得以安排的教學行為,教學目標又體現(xiàn)在哪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將會更好地理解與進行教學。反思不應局限于教師自身的教學學習與實踐,還蘊涵著教師自身的教學價值判斷。進而言之,從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來看,反思是一有效途徑。通過反思自己的教學觀與教學實踐,反思自身的教學觀與其他教學觀之間的聯(lián)系,特別是反思自身精心選擇的教學個案,將有效地促進大學教師教學觀的轉變。國外有學者進行過研究,他們比較了獲得卓越教學獎的“專家”教師與“新手”大學教師之間在教學觀與教學方式方面的差別之后,得出結論:相較于“新手”教師的單一教學觀,“專家”們的教學觀更為復雜與靈活[11]。兩者之間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有:“專家”教師有強烈的意愿從其他人,尤其是學生那里獲得關于他們教學與課程方面的反饋信息,而且,他們更傾向于通過系統(tǒng)的、正式的流程收集此類反饋信息,他們會充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來改進自己的教學[11]。

(四)投身教育科研

相較于中小學教師,大學教師的社會角色更為復雜。事實上,許多大學教師并不認為自己僅僅是“教師”,他們更視自己為學術共同體的一分子。因此,探究知識與學術已經成為大學教師的使命,而這也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大學的價值與傳統(tǒng)。毋庸置疑,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離不開教師對自身所教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要達到這一點,需要大學教師不斷探索研究。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還需要教師投身于教育科研,教學也是一種學術,也需要不斷探索。綜上所述,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是大學教師自我學習、實踐、研究與反思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體性與主動性,這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自我訴求。因此,這是一個“反求諸己”的過程。

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大學教師教學觀建構的重要因素

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固然以教師“反求諸已”為必由之徑,然而良好適宜的教學氛圍,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相關的實證研究表明,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乃是其所處的學術、教學情境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對它的進一步分析,教師、學生、大學機構無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3個方面。文章擬就此討論其中若干具體因素,并針對當前大學的教學實際提出初步建議。

(一)加強大學教師教學能力培訓

2006年,南京大學龔放教授領銜的教育部“大學教授講授本科課程的調查研究”課題組對全國15個?。ㄊ小⒆灾螀^(qū))的73所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的教師、學生與管理人員進行了問卷、訪談,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特別是著名大學的本科生對教授講授本科課程期望值很高,但對教學質量的滿意度不高,對教授的教學水平、學術水平也不滿意,對教授教學的態(tài)度尤其不滿,對已經開設的課程的滿意度也較低。……大多數(shù)教授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陳舊;不少教師缺乏教學經驗”[12]。這個結果令人深省,在某種程度上,它揭示了我國大學教學的現(xiàn)狀。與之相應的是,目前,我國大學教師普遍缺乏職前、職中、職后的教育專業(yè)訓練。過去的一些較好做法,如“助教進修班”、教研室集體備課活動等已不復存在。因此,如何提升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這個問題浮出了水面。而加強大學教師教學能力培訓,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具體做法上,大學可為教師提供長期或短期的正式培訓或類似教師發(fā)展工作坊。在此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無論培訓的具體形式如何,培訓內容與環(huán)節(jié)應精心設計,培訓重心應立足于大學教師教學觀的轉變與革新,如此方能切實提升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改善大學教師的教學實踐。

(二)對教師采取多元評價

教學、科研以及直接服務社會是現(xiàn)代大學的三大職能,大學教學是其基本職能。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大學,其職能的側重點以及對大學教學的目標追求本應有所不同,各安其位。然而目前,大學出現(xiàn)了漂移現(xiàn)象,科研導向愈演愈烈,大學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這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師減少了投在教學改進以及與學生交流的時間,“很多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指導研究生,對本科教學力量的投入相對而言是比較薄弱的”[10]。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影響著大學教師對于學術與教學情境的認知。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之一就在于實現(xiàn)對大學、大學教師評價多元化,平衡教學與科研。

(三)適度控制班級規(guī)模

第6篇:詩文教學論文范文

“反思”一詞由來已久,從中國的儒家思想到西方哲學中都強調通過反思對自我進行反觀、修正,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或行為觀念。但最先對教學行為中的“反思”(reflectivethinking)進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在1933年,他論述反思是思維的一種形式,是能夠使人們的行動具有深思熟慮和自覺的方式;是個體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按其所依據(jù)的基礎和進一步推導出的結論,對其進行的主動、反復、持久和周密的思考??嘉牡孪5略f過:“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反思?!泵绹鴮W者C.L.Posner也曾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單公式,Experience+Reflection=Growth(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總結了杜威、伯萊克等國外著名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我國學者將“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Teaching)”定義為:“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高教學實踐和理性,是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p>

總言之,“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是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是新手教師轉變?yōu)閷<医處煹囊环N方式和途徑,是促使教師的教學參與更為主動、專業(yè)發(fā)展更為積極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對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

二、反思型大學英語教師現(xiàn)狀調查

國內學者將教學反思活動涉及的方面內容做了歸納,包括:對教學實踐活動的反思、對個人經驗的反思、對教學關系的反思、對教學理論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教學技能的反思、對教學效果的反思。[7]Bailey等人歸納出反思型還有以下表現(xiàn):審視、制定計劃并試圖解決課堂實踐中的困境,意識到他/她帶入教學的假設和價值觀并對它們進行質疑,注意他/她所工作的學校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參加課程開發(fā),為學校的改變付出努力,為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負責。根據(jù)上述關于教學反思的內容和表現(xiàn)的總結,“教育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研究”教學改革項目對54位浙江樹人大學的大學英語教師(含專職和外聘)進行了有關“反思型大學英語教師”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多年齡層的大學英語教師是否有自覺的教學反思意識和行為、是否成為反思型教師。

(一)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緊迫性在受問卷調查的54位大學英語教師中,40周歲以下的有43人,占總人數(shù)的79.6%;教齡在10年以下的有35位老師,占總人數(shù)的64.8%。這一結果也反映出大學英語教師隊伍的年輕化和朝氣活力,同樣也說明大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師正處在事業(yè)上升階段、面臨更大的職業(yè)壓力和緊迫性、更需要不斷地通過反思提高自身水平。在回答“是否感到職業(yè)帶來的壓力感”的問題時,共有34位老師選擇“經常感到壓力”,占63%;另有35.2%老師會“時而感到有壓力”;54位老師中只有1位選擇“沒有壓力感”。同時受調查老師中沒有一位老師覺得“沒有學習的必要”,87%的大學英語教師共47人覺得“非常有學習的必要”。這兩個問題都反映出大學英語教師對職業(yè)發(fā)展緊迫性的充分認識,明白自身的發(fā)展和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息息相關。

(二)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自主反思絕大教師意識到需要不斷完善自己以達到職業(yè)發(fā)展的需求,而在這些受調查的大學英語教師中30位老師認為“最有利于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式”就是“自我反思”,占總人數(shù)的55.6%。關于回答問題“您是否會在課后反思自己課堂教學的優(yōu)缺?”時,沒有一位大學英語教師選擇“很少”項,所有的受調查老師都進行不同頻率不同層次的教學反思;而且同時都會或多或少地把反思結果運用到之后的教學中去。同時課下94.5%的教師會進行專業(yè)相關的學習充實自我,僅職業(yè)相關書籍的閱讀就有79.6%老師能達到每周5小時。而所有的這些自動反思行為都與教齡、年齡、性別、職稱、學位無顯著性相關,P值均大于0.05,說明大學英語教師隊伍整體都較具有反思精神,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不同程度的反思型教師。

三、大學英語教師對結合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教學實踐的反思現(xiàn)狀

隨著教育信息化、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教育關系等都發(fā)生了革命性的巨大變化,教師的教學活動和過程都被賦予了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多媒體、網絡技術和設備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廣泛運用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這時教師的教學反思的內容和焦點勢必受到教學媒介的影響。(本項目中研究對象主要是廣義上的多媒體技術,指的是能傳播文字、聲音、圖形、圖象、動畫和電視等多種類型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載體。包括電影、電視、CD-ROM(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VCD、DVD(digitalversatiledisc)、電腦、網絡等。)在大量使用教育技術和設備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反思會有些怎樣的轉變和特征呢?大學英語教師是否已經適應并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呢?教改項目繼續(xù)通過研究上述54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內外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情況來了解他們的教學反思。使用多媒體、電腦、網絡等現(xiàn)代技術和設備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后,85.2%的受訪老師認為備課時間有所增加;同時72.2%的教師會關注學生的課件使用的反饋情況。最終54位教師中的52位認為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多媒體課堂和課下網絡平臺的結合模式比傳統(tǒng)英語教學更具吸引力和學習效果;88.9%的老師認為課堂內外的教育技術學習運用也促進了自身職業(yè)發(fā)展。85.2%的教師會根據(jù)不同班級的課堂反饋情況調整上課內容、課件制作、技術運用等;90.7%的教師會為了課堂教學不同程度地運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查找整理教學資源;經常從網絡獲取資料的老師占總數(shù)的77.8%;其中資料以音頻、視頻為主,占各類網絡資源的74%。同時通過SPSS相關性數(shù)據(jù)研究得出結果,年齡與教師教學資料的選擇途徑和形式、年齡與教學資料重組程度均呈顯著負相關,P值分別為0.013和0.007。反映出年齡越輕的教師更愿意通過互聯(lián)網查找、多媒體使用、網絡平臺搭建等手段反思充實教學內容和方法,也更積極地不斷修正教學資料。

四、結語

第7篇:詩文教學論文范文

選修手持技術實驗課的學生是2009級的化學師范生,共有155人,分為6個大組,每個大組又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3~4名學生。每個學生3次,4個學時∕次。共12個學時。(1)系列實驗1任務、內容是:介紹手持技術相關的基本知識,學生盡快熟練掌握各種傳感器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及維護方法,能利用手持技術進行簡單的化學實驗。(2)系列實驗2任務、內容是:除了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手持技術的操作外,進行較復雜實驗。比如:同時連接2個或2個以上的傳感器時如何來設置頁面以及如何設置坐標軸上X軸、Y軸顯示的物理量等,更主要的是以手持技術為工具的探究,體驗手持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合,突出手持技術在解決化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時的優(yōu)勢。(3)系列實驗3任務、內容是:訓練手持技術與多種傳感器相連,在同一時間內進行多種數(shù)據(jù)的采集和處理,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通過實驗感受手持技術在綜合性實驗中的應用,能利用手持技術設計綜合實驗。體現(xiàn)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2開設手持技術實驗后的調查分析

手持技術實驗課教學效果如何?利用手持技術進行教學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認同性怎樣呢?我們對選修“手持技術實驗”課的155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由21道大選擇題(包括47道小選擇題)和2道開放性問答題組成。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共發(fā)放問卷155份,收回148份,其中有效問卷144份。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1)手持技術的優(yōu)點(第3-5題);(2)手持技術對化學教學的影響(第6-8題);(3)使用手持技術教學的態(tài)度(第13-14題);(4)影響手持技術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廣泛應用的因素(第15題);(5)手持技術實驗課的實施效果(第16-23題)。以下是在統(tǒng)計分析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結合實驗過程中的觀察以及對部分學生的訪談對調查結果進行的評析。

2.1手持技術操作的難易程度

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發(fā)現(xiàn),在開設手持技術實驗課之前,絕大多數(shù)學生從未聽說過手持技術,只有個別學生通過圖書、期刊等對手持技術略有了解,但從未見過實物,可見手持技術在河南并未得到廣泛應用。第一次接觸手持技術儀器時,80%的學生感覺很新奇,很想進一步了解。只有7%的學生對其有恐懼感。調查表明: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認為手持技術的操作不難,這與當今大學生思想開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有很大關系。

2.2手持技術的優(yōu)點

與傳統(tǒng)化學實驗相比較,使用手持技術實驗的優(yōu)點如表5所示。學生認為手持技術的優(yōu)點排序為直觀、便攜、操作簡單、準確、實時,其中對準確、實時2大優(yōu)點的認可度較低。

2.3手持技術對化學教學的影響

學習手持技術儀器的操作是為了更好地在化學教學中應用,而在化學教學中使用手持技術產生的作用將直接影響手持技術的應用范圍。調查結果表明,手持技術對學生學習化學既有正面的積極地作用(圖1),又有負面的消極的影響(圖2),影響程度的大小取決于具體應用手持技術的情況(圖3、圖4)。

2.4影響手持技術應用的因素

手持技術在中學化學中的廣泛使用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大致可以分為8類:經濟條件或成本問題、學校的態(tài)度問題、化學教學實踐(如教學內容的選取課時數(shù)量)問題、學生方面的問題、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及觀念意識問題、評價的問題、手持技術本身的問題及學校外部壓力的問題。61.2%的學生認為手持技術有一定的教學適用范圍。一是由于經濟等因素無法購買手持技術設備;二是雖購買了手持技術設備,也因其他條件的限制未廣泛使用;三是手持技術不能代替?zhèn)鹘y(tǒng)實驗,有些實驗用手持技術合適,而另一些實驗用傳統(tǒng)的儀器更好。手持技術要想在中學中得到推廣和使用,最大的障礙是:52.1%的學生認為是學校沒有設備或者設備少,43.7%的學生則認為是沒有相配套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實驗案例),57%的學生認為學校領導的支持最為重要。

2.5學生對手持技術的認同感

應用和推廣手持技術任重道遠,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擔負著重大的責任,他們是否愿意成為新思想和新技術的傳播者,推廣和使用手持技術呢?此次問卷中設計了第13題和第14題進行相關的調查。

2.6學生對手持技術實驗課實施的效果評價

2.6.1學生對系列實驗1實施效果的評價

有17%的學生認為效果很好,62%的學生認為效果好。這些認為教師講解得條理清晰,跟隨教師一起操作,又通過幾個小實驗的練習,基本掌握了手持技術的操作步驟。

2.6.2學生對系列實驗2、3實施效果的評價

從圖7可以看出,14.6%的學生認為很好,59.7%的學生認為好,這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認可系列實驗2、3的教學效果。但相比較實驗2采取的指導探究式教學組織形式,學生更喜歡實驗3開放式的合作探究式教學,他們認為這樣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有助于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對于系列實驗2、3內容(圖8),85%的學生認為貼近初、高中化學教學,對今后從事初、高中化學教學有用。從難易程度上,多數(shù)學生(64.6%)認為實驗內容不難也不太簡單,屬于一般難度。

2.6.3學生對自我開發(fā)實驗能力的評價

開設手持技術實驗課,不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手持技術,熟練掌握其基本操作,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將手持技術作為一種工具,能開發(fā)出合適的案例,提高探究的能力。學生能否開發(fā)出適合的案例呢?調查表明,88.8%的學生認為自己能,但需要時間,11.2%的學生覺得自己不能開發(fā)出新的手持技術實驗。這說明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還是很自信的。對于開放題“您認為利用手持技術可以和初、高中化學中的哪些實驗相結合或者是對哪些實驗進行改進”,大多數(shù)學生寫了測量反應的熱效應、強弱電解質的電導率等,是比較簡單的定量實驗,而且還和手持技術實驗課上的實驗內容很相似。這對應了學生的選擇“能,但需要時間”。

3結論與反思

3.1結論

調查結果表明,手持技術實驗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手持技術進行教學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認同性持肯定的態(tài)度,即對化學師范生開展手持技術實驗課是可行的。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實驗內容貼近初、高中化學教學,對今后從事初、高中化學教學有實際應用價值,而且難度適中,層次性的實驗教學模式恰當,所以對化學師范生開設手持技術實驗課是必要的。另外,選修手持技術實驗課的已是大三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能較快地掌握手持技術的使用方法,理解手持技術的工作原理以及儀器的維護。他們不僅了解了一種現(xiàn)代化實驗手段,認可其在化學教學中的獨特優(yōu)勢,愿意在條件許可時使用手持技術進行教學,而且能夠與初、高中化學課程整合,開發(fā)實驗,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3.2反思

第8篇:詩文教學論文范文

現(xiàn)有一組對體育教師職稱評定調查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職稱評定的態(tài)度分四種: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所占的比例分別是4.60%、9.70%、49.00%、36.70%。目前而言,體育教師對職稱評定方面普遍表示不滿意,包括評定制度,包括評定方法,還包括評定標準等,具體而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第一,未能建立科學系統(tǒng)的、能客觀反映體育工作特性的相關考核制度,另外,在計量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給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職稱要求,如此一來,相當數(shù)量的體育教師由于評職稱問題而無法全身心的開展本職工作;第三,利用評職稱這一手段,能夠有效解決工資待遇分層的問題,然而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教師之間的矛盾容易產生。

二、學校政策

有一組關于學校領導及學校的政策規(guī)定對體育工作的支持度的統(tǒng)計,分為非常支持、比較支持、一般支持和不太支持,各占的比例分別是6.10%、26.00%、38.30%、29.60%?,F(xiàn)階段,體育教師對學校頒布、實施的某些政策或者規(guī)定存在異議,滿意度也不高。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通常有:一,學校領導層對體育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沒有為其制定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沒能將其置于其它學科的同等地位。如學校對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科目的教學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然而對體育教學卻極為“吝嗇”;二,課時安排不科學,部分體育教師工作任務繁重,每星期課時量甚至高達20節(jié),雖然如此,但在評定職稱等事情上卻沒有得到一定的政策方面優(yōu)惠。

三、結論

現(xiàn)階段,中學體育教師對本職工作的滿意度普遍不高,對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較為明顯:首先,體育教師這一職業(yè)沒能獲得學校及社會足夠重視,所以,地位不高;其次,學校在制定政策或者規(guī)章制度的過程中,忽視了體育學科的特殊性,沒能對其進行準確定位,尤其表現(xiàn)在沒能把握好體育教師業(yè)績評定這一點。

四、建議

第9篇:詩文教學論文范文

1.翻轉案例教學。目前,很多任課老師面臨案例創(chuàng)新的困境,通過網絡搜索工具隨意找來案例有個很嚴重的弊端。因為資源的共享性特征,學生有機會并能在網絡上找到答案來應付,本應該鍛煉的能力被抄襲拷貝所替代。案例的時效性經常被忽視,教材上會出現(xiàn)一些已經“過時”的案例故事。對任課老師而言,使用這些案例是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所以案例是否被精心準備過,學生心知肚明。

2.小組化教學。互動式教學是指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和與學生討論方式來引導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能快速的活躍課堂氣氛。但是由于授課班級人數(shù)眾多,會導致課堂混亂、嘈鬧的情況。如不能適當引導必然會偏離講授的內容。在教學資源緊張的情況下,短期內要求實現(xiàn)小班化教學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分項目小組的方式。學生可以自由組合來配置小組。運用PPT的方式匯報講解本組的調查過程與分析結果。通過一次完整的市場調研活動,在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同時,也能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二、如何解決教師的困惑

1.引入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市場預測相關章節(jié)中包含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公式,這些復雜枯燥的計算一般都是要求學生通過手工進行的。在課堂題目練習時,經常會出現(xiàn)學生相互抄襲答案的情況。在這個網絡信息發(fā)達的社會,大量企業(yè)開始著手使用專業(yè)軟件來取代原始手工操作來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所以信息技術應用型的人才會有很大的優(yōu)勢。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期望教師能介紹在企業(yè)運營過程中比較普及的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預測軟件,如Excel(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TSP(時間序列分析軟件)、SPSS統(tǒng)計分析軟件。如能在實訓課上安排學生上機操作,不僅能解決枯燥的計算問題,降低學習這門課程的難度,提高學習興趣,更能培養(yǎng)學生對理論轉化成實際市場數(shù)據(jù)信息處理的能力。

2.考核方式多樣化。比如,用獲取積分的方式來改變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卮饐栴}就加分,調動其積極性。小組在做作業(yè)時,先相互討論,通過頭腦風暴法的方式收集idea(想法、主意)。使每位同學都能參與,教師此時可以進行點評打分。平時分占比例高于期末卷面分這個方案并不是對學生的減負,而是重新分配了學生的“負擔”。每天做一點,積累分數(shù),通過一門課程就不再是難事了。讓“一考定終身”情況不再出現(xiàn),取而代之的是“努力在平時”。

三、結語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