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孔耶相似的教學語言藝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育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和過程,是知識傳播和發(fā)掘內(nèi)在潛能的重要途徑,更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之一。那么教育過程細化到具體實踐當中就轉(zhuǎn)化為教學活動。在教的過程當中,教師的語言運用就對教學的效果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不管教育是示范還是引導,都需要教師們突出的語言交流溝通的能力。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與教師的教學語言有非常重要的關系。
關鍵詞:教育;教師語言運用;教學語言技能
如果將孔子和耶穌作為中西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來研究,二者通過成功的教學活動使其思想得以流傳至今。要深入探析其背后的緣由和內(nèi)涵,就不得不提孔子和耶穌的教學語言中修辭的運用。
一、對偶的運用
對偶是孔子和耶穌常用的教學語言技巧之一。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保ㄕ撜Z15:34)。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保ㄕ撜Z13:25)?!熬印焙汀靶∪恕弊钪饕膮^(qū)別在于二者的使命不同:不能讓君子做小事,而是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而小人則反之。孔子從人性本質(zhì)的角度將“君子”和“小人”劃清了界限?!墩撜Z》進一步記錄了二者其他的不同之處: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2:1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13:23)這是二者在處世哲學態(tài)度上的不同之處。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保ㄕ撜Z4:1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ㄕ撜Z4:16)二者對待仁義、道德標準的不同態(tài)度也頗具偏差。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ㄕ撜Z7:3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保ㄕ撜Z12:16)這是從二者不同的人物內(nèi)心性格角度闡明了二者不同的為人和作為。作為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能夠通過這些鮮明的對比分析,將“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進行了簡明且充分的表述。這種務實的教學實踐也涉及孔子的其他教學領域。耶穌在教學中也同樣運用了大量的對偶句。“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保R可福音8:35)耶穌認為當人們陷入金錢、權力和面子的追求中時,往往搞錯和失去了生命和生活的含義。耶穌的門徒要有一種忘我、舍我的精神。做事和思維方式也不能僅依照個人想法來做,而要依循神的旨意。如果他們沒有這樣做,他們在得到所謂的“生命”的同時,最終失去的恰恰也是“生命”。耶穌的教學思想也曾被現(xiàn)當代很多學者所引用,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的“馬太效應”這個術語就是根據(jù)耶穌的一個對偶句:“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福音25:29)耶穌最早用這一對偶句教導他的門徒在追求真理的時候要有一顆虔誠追求的心,越是想明白真理,人越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若一個人沒有追求真理的心,他所知道的一點點真理也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在社會心理學中,“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xiàn)象。在教育方面,心理學家基思•斯塔諾威克用“馬太效應”來形容早期成功獲取閱讀能力,通常會導致學習者成人后的成功這一現(xiàn)象,而如若沒有能在頭三年或四年中獲得閱讀能力,將可能造成長期的、學習不同新技能的困難。由此可見耶穌這一教導在當今社會教育的影響。
二、反問的運用
反問是一種教學語言策略。適當?shù)姆磫柣蛱釂柲軌蚣ぐl(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為學生同化和反省信息提供機會。這一教學方法備受孔子和耶穌的推崇?!墩撜Z》開篇就用了孔子的三個反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將教學內(nèi)容鮮明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以供他們思考、揣摩并加以內(nèi)化。
三個反問句將關于學和習的態(tài)度、惺惺相惜的友情和個人的崇高情懷深刻地勾畫出來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2:10)孔子對人的品行的評價來自于對其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上。更體現(xiàn)在他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教學態(tài)度上。他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將道理與思想言傳于他的學生們,更是身體力行地以身作則,孜孜不倦地用行為來印證他的教導,使他的學生們在他的親身影響下真正領悟他所教導的真理,真正地做到了他所推崇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墩撜Z》中曾記載這樣一件事情,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對他非常地不滿,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孔子對于不上進,對學習內(nèi)容不善于良性內(nèi)化的學生宰予非常的失望致使他不想再去責備他。由此看出,孔子認為教育應是雙向的,老師一味地灌輸,學生卻不消化吸收,這種教育是不行通的。正如孔子一樣,耶穌也將他的教導蘊含到反問當中來引起他的門徒們的共鳴。路加福音記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地找,直到找著么?找著了,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落的那塊錢已經(jīng)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罷。”據(jù)說古時猶太人婦女們喜歡在前額上戴一串銀幣做成的仙迷蒂。這串飾物代表訂婚或結(jié)婚的信物,雖然本身價值不大,但在佩戴它的婦女心中則意義非凡。所以一旦遺失,她們會極力尋找。失而復得的東西反而比從未失去的東西更能給人帶來喜悅。耶穌認為神對人也是如此?!皯{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里豈能摘無花果呢?”(馬太福音7:23)。好的教導就會使人們朝著良性的方向發(fā)展,而蠱惑人心的教導卻會將人們帶到腐敗黑暗的道路當中。這種突出教師、環(huán)境影響學生發(fā)展的教導與當代教育理念非常相符。從孔子和耶穌的成功教學實踐來看,培養(yǎng)當代教師的教學語言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僅關乎學生的知識層面的學習效果,也在學生的行為修養(yǎng)、價值觀形成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劉玥 單位:湖南文理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