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課標下國際教育學生文化自信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懷的重要時期,面向高中階段選擇國際教育的學生開展文化自信培養(yǎng)意義重大。文章對高中國際教育中出現(xiàn)的教育主導權(quán)、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設置問題進行了分析,明確了新課標下高中國際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從課程內(nèi)容設置、主題教育、拓展活動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新課標的高中國際教育學生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階段;國際教育;文化自信
自我國在高中階段開展國際教育以來,至今已二十余年。新課標的推行使高中教學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針對高中國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立足學生文化自信培養(yǎng)需求,基于新課標開展高中課程教學改革,優(yōu)化教學理念、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方式方法,探索完整、系統(tǒng)、操作性強的教學實踐策略,深化高中國際教育學生文化自信培養(yǎng)改革。這有助于引導學生自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高中國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高中國際教育主導權(quán)問題
目前,我國高中階段的國際教育有兩種辦學模式,一種是外方直接投資,學習課程由外方安排;一種是中外聯(lián)合辦學。在我國普通高中興辦的國際教育主要采用第二種模式,它是以普通高中為依托的國際教育,具體表現(xiàn)為以國際班或國際部的形式進行辦學。在這種模式中,中方開設普通高中的教育課程,旨在讓學生能夠接受普通高中教育,通過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獲得普通高中畢業(yè)文憑。外方則承擔國外高中教育課程,學生通過完成相關課程學習來獲得外方高中文憑。與此同時,高中階段的國際教育還會設置外國語言習得課程及IP、IB課程,以讓學生獲得相應的課程分數(shù),為其申請就讀國外大學做準備。高中階段國際教育辦學模式中最突出的問題便是“教育主導權(quán)”問題。上述第一種辦學模式用于外方直接投資興辦的國際學校中,教育主導權(quán)由外方掌握,學生接受的基本是純粹的國外課程設置下的教育。第二種辦學模式依托于普通高中,雖然形式上要求選擇接受國際教育的學生通過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但學生學習的目的是出國留學,其在國內(nèi)參加高考的概率近乎為零。實際情況是接受國際教育的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外國語言文化習得,外語及其文化的學習幾乎花掉了整個高中階段全部的學習時間和精力,中方的教育主導權(quán)也在無形中被忽視。新課標的出臺,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師要明確教育“為誰培養(yǎng)人”和“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要清醒地認識到高中國際教育必須是中國的教育。教育國際化絕非要將國內(nèi)學生的價值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納入西方軌道,也非崇洋媚外,排斥本國傳統(tǒng)文化的偏頗、功利的不理性教育。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教育主導權(quán)由誰直接掌握意義重大。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教育主權(quán)的維護,重視高中國際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養(yǎng)方向,這樣才能正確把握高中國際教育的辦學方向。
2.高中國際教育課程設置的重心問題
在上述第二種辦學模式中,接受國際教育的學生基本上都將選擇出國留學作為升學途徑,其申請留學的必備條件就是外國語言成績,如托福、雅思成績等。而其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外語語言習得程度與申請留學應具備的語言水平有較大的差距,學生在高中階段接受國際教育的三年中必須克服外國語言習得障礙,通過相應的語言測試。其取得分數(shù)的高低,決定了留學申請的成敗或錄取學校層次的高低。因此,外國語言習得課程被細化安排為口語、聽力、閱讀、寫作等。中方課程則主要以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為目標,學習內(nèi)容比較簡單,課時安排比重較低。為了保住生源,滿足學生留學的需要,部分高中甚至只開設少數(shù)中方課程,有的學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對語言和國際課程的學習上,對申請出國留學影響較小的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等必修課程被忽視了,導致國家的教育方針難以得到貫徹。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套針對普通高中國際教育模式的系統(tǒng)教材,導致有的中方課程不利于被安排。在教學實踐中,整體課程設置的重心在外國語言的習得上,有的學生對中方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踐行中會遇到障礙,甚至會導致培養(yǎng)目標不能如期達到。
二、高中國際教育學生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重要性
1.文化自信是高中國際教育學生的教育基礎
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懷的重要時期,文化自信對于接受國際教育的高中生尤為重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將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是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基礎。高中階段的學生還是青少年,大多思想還不成熟,這個階段正是其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同時,處于這個階段的高中生容易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尤其是接受國際教育的高中生會接觸到更加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便捷的信息流通與人文交流可能會產(chǎn)生不當?shù)闹形鞅容^,可能誤導學生,無形中削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處在人生重要成長階段的部分高中生甚至會放棄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這樣自然也就失去了汲取豐富中國文化智慧的機會。沒有中國文化底蘊做根基,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文化自信是高中國際教育學生的競爭力基礎
文化自信是最基礎的、最廣泛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力量是強大而持久的,它所具有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也是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每一個中國人必須具備的。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融入國家治理中的,所以,文化自信是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我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孕育出深厚的中國文化,它根植于中國大地、它來源于中國人民,它所表現(xiàn)出的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一直是中國走向強大、走向富足的基礎保證。中國文化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造力。一部中國文化史,同時是一部中國文化思想創(chuàng)造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傳承下來的思想經(jīng)典,幾乎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科技、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的文化源頭,也為世界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從不同方面對中華文化積累做出自己的貢獻,由此積土為山,聚河成海。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從來沒有失去對中國文化和文明的自豪與自信。我們的文明之所以能夠歷經(jīng)多年滄桑而從未中斷,全靠這種創(chuàng)造力。中國文化具有極強的融合力。中國文化是一種善于取長補短、具有較強包容性的文化。歷史上,中國文化比較注重吸收他國文化的優(yōu)點,從而完善自己的文化與文明。在民族融合中,漢民族注重吸收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文明中的優(yōu)秀成果,使之成為中國文化與文明的一部分。中國同胞無論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應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烙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態(tài)度是中國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今天,中國正依照“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的文化發(fā)展理念,與世界各國各民族開展積極的文化交流交融。作為一名接受國際教育的高中生,應更加深刻地了解并學習中國文化,擁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在國際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三、高中國際教育學生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有效路徑
1.面向高中國際教育學生面向高中國際教育學生,設置普通高中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基礎課程
語文課是高中階段學習中國文化知識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以語文必修課本為主體的課程教學可讓學生具備最基本的語言文字習得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及語言應用表達能力,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在此基礎之上,教師要結(jié)合國際教育的特點和教學需要,對課本內(nèi)容進行整合,選擇靈活多樣、區(qū)分層級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習得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國文化,進而形成文化自信。
2.以時間為軸以時間為軸,對課本內(nèi)容進行整合,實現(xiàn)學習內(nèi)容的體系化
教師可按照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對課文進行劃分,分為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作品有:魏晉南北朝文學、唐代文學、宋代文學、元雜劇、明清小說、現(xiàn)代文學。教師通過對課本內(nèi)容的分期整合,讓學生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學習更具系統(tǒng)性和條理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3.以班會課為平臺,深入開展中國文化的主題教育
班會課是一個宣傳、了解中國文化的非常好的平臺。設置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專題(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經(jīng)典誦讀專題和中國革命文化專題等,定期召開主題班會。利用主題班會的平臺,使學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4.面向高中國際教育學生
面向高中國際教育學生,組織能將基礎中國文化知識應用化知識應用、傳播及傳承的拓展活動文化的自信,不僅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而且應包含對中國革命文化的自信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離不開對文化經(jīng)典和文化先賢的崇敬,對革命歷史和革命前輩的敬仰,對我國現(xiàn)階段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和自豪。因而在課程設計方面要更加注重文化的熏陶浸染及體驗。教師可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民俗體驗活動(如猜燈謎、包餃子、制作香囊、制作手工月餅等)和研學活動(參觀歷史博物館、民俗博物館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由衷的熱愛,提升對國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開展適當?shù)耐卣够顒?,能讓書本上的文字在學生心中得到印證,讓學生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參與感,進而逐步提高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綜上,本文對高中國際教育中出現(xiàn)的教育主導權(quán)、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設置問題進行了闡述,并據(jù)此對新課標背景下面向高中國際教育文化自信培養(yǎng)課程設置方面進行了策略分析,明確了新時代高中國際教育應以培養(yǎng)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覺擔負文化傳承責任,具有中華文化底蘊和國際競爭力的學生為目標,以期讓處于民族情懷重要養(yǎng)成期接受國際教育的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金洲,張蕊,李亞明.教育國際化趨勢下我國高中國際辦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35):268-270.
[2]張筱晨.培養(yǎng)具有中華文化底蘊和國際競爭力的高中生[J].基礎教育研究,2013(11):16-17.
[3]文秦琳.別把國際班辦走了味兒[J].中國德育,2014(7):70-71.
[4]唐旭芳.發(fā)展普通高中國際班的若干思考[J].教育導刊,2014(9):21-24.
作者:劉越 李淑霞 單位:寧夏銀川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