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南音對閩南音樂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被稱為“音樂的活化石”的南音是閩南地區(qū)非常重要的音樂形式,自古以來,它對閩南地區(qū)的戲曲、曲藝、民間歌舞及宗教音樂等音樂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這些音樂形式在吸收南音音樂時,又根據(jù)各自的音樂特點融合與完善了南音音樂。
關鍵詞:南音;閩南音樂;影響
一、南音對閩南戲曲的影響
被稱為福建“戲曲之鄉(xiāng)”的泉州,在多元文化背景融合下形成的戲曲種類繁多,有: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戲、打城戲、南派布袋戲、竹馬戲等,在戲曲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南音對其它閩南戲曲音樂有著深遠的影響。
1.南音對梨園戲的影響
梨園戲是閩南方言地區(qū)的一個劇種,流行于泉州、廈門、漳州等地區(qū),在梨園戲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深受南音的影響。梨園戲有大梨園、小梨園之分,大梨園指其演員均為成年人,小梨園的演員則均為兒童。但不論是大梨園還是小梨園,其唱腔均以南音的“曲”為基本唱腔。如大梨園中,表現(xiàn)粗獷、豪放、樸實、詼諧情感的唱腔,多用南音中的[漿水令]、[金錢花]、[地錦]、[剔銀燈]等曲子,表現(xiàn)悲愴、蒼涼、穩(wěn)重情感的唱腔,多用南音中的[二調]、[大倍]、[中倍]等滾門中近百個曲子。小梨園的唱腔也多用南音,如[倍工]、[中倍]、[長滾]、[中滾]、[短滾]、[長潮]、[中潮]、[短潮]、[錦板]、[相思行]等滾門中的上百首曲子都是小梨園常用的曲子。南音曲牌是梨園戲曲牌的基礎,不過,二者畢竟是兩種不同的音樂形式,南音節(jié)奏以舒緩為主,而梨園戲唱腔的節(jié)奏,須隨劇情的變化而變化,故梨園戲在吸收南音音樂的同時,又對南音音樂加以改造。主要有:(一)改變節(jié)拍。如南音[年久月深]的節(jié)拍為8/4轉4/4,而梨園戲的《陳三五娘》借用此曲時,將節(jié)拍全部改為4/4,以便使節(jié)奏更為輕快。(二)減少樂字和潤腔。如南音的[移步游賞]一曲,樂器在演奏中有加花,唱者演唱中有潤腔,而梨園戲在采用時,為加快樂曲速度,將加花、潤腔全都刪去。(三)改變唱詞內容。如梨園戲在采用南音[有緣千里]時,將唱詞內容加以改變,原唱詞內容為相思、感傷,而改變后的唱詞,改而為愛戀、誓約,由于內容改變,必然導致某些樂句的改變。其他如改變調式、改變南音中散板的附屬作用,而將其上升為獨立的唱段、調整音樂結構等,都是梨園戲在采用南音“曲”的同時所作的改造。此外,梨園戲除了在唱腔中借用南音唱腔外,還在不少的場景音樂中,或借用南音的“譜”,如梨園戲的[南澳折]曲就是借用南音“譜”[四靜板]中的第四支曲子;或借用南音的“指套”,如梨園戲《梁浩》的《拜公訓子》一折的場景音樂,就是借用南音指套[春今卜返]中的第二支曲[啟公婆];梨園戲《周懷魯》中《對鏡》一折的場景音樂,就是借用南音指套[一紙相思]的第三支曲子[出庭前]等。
2.南音對高甲戲的影響
高甲戲是流行于泉州地區(qū)、廈門地區(qū)及部分漳州地區(qū)的以閩南話說唱表演的又一閩南戲曲。它是在閩南民間化妝游行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形成于清代中葉,因其演員多身穿盔甲、在高臺上演出,故稱高甲戲。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大氣戲、生旦戲、丑旦戲三種,但不論哪一種,其唱腔音樂、場景音樂,都受到南音的影響。大氣戲即以演三國、水滸故事為主的武戲,武戲場面宏大、慷慨激昂,這與婉轉纏綿的南音大異其趣,但也照樣借用南音音樂。如以梁山好漢劫法場、救盧俊義為劇情、情節(jié)的《大名府》中的《劫法場》一折,就演唱南音的一些散曲,如[玉交枝]、[將水令]、[水車歌]、[水龍吟]等。至于生旦戲,演的是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的故事,與南音散曲的內容、情感更是相近,借用南音音樂的現(xiàn)象更是普遍,如《英臺山伯》、《孟姜女》等戲中,用了[福馬郎]、[北調]、[北青陽]、[短滾]等曲子;就連與南音沒什么關系的某些丑旦戲,也借用了南音中“譜”的[陽關曲]中幾個[疊]的曲子,如[一疊•折柳吟]、[二疊•進酒歌]、[三疊•陽關曲],至于場景音樂借用南音“譜”的現(xiàn)象,也較常見。在高甲戲的曲子中,有三十多支曲子是借用南音的,特別是南音中比較輕快、活潑的曲子,如[雙閨]、[福馬郎]、[望遠]、[玉交枝]、[將水令]、[寡疊]、[北疊]等,還有其他一些比較流行的,如[慢頭]、[水車歌]、[相思]等。與梨園戲一樣,高甲戲在借用南音音樂時,也會根據(jù)劇情對南音音樂加以改造。主要有:(一)保留主旋律,簡化曲譜。南音的曲譜有的比較復雜,高甲戲引用時,為適應劇情需要,而加以簡化。如高甲戲《孟姜女》中的[伊說]唱段在借用南音[福馬郎•秋天梧桐]唱段時,就將曲子加以簡化,所作的簡化是十分明顯的。(二)改變調子。南音音調柔和、低沉,多用C、D、F、G四調,高甲戲音調高亢、嘹亮,故在借用南音時,多將調子改為bB、bE、bA調。(三)改變節(jié)拍,壓縮節(jié)奏。南音常用的節(jié)拍有16/4、8/4、4/4、2/4,高甲戲在借用南音時,不用16/4節(jié)拍,增加1/4節(jié)拍,以增加強拍的反復次數(shù),或將兩小節(jié)的4/4壓縮為一個小節(jié),音符不變,節(jié)拍改為2/4,從而大大壓縮節(jié)奏。(四)增加幫腔。南音演唱形式,只有獨唱、對唱,而高甲戲在引用時,又另加幫腔,以加強氣氛,補充情緒。
3.南音對提線木偶戲的影響
泉州的提線木偶戲是享譽海內外的木偶戲,那神奇的表演,曾博得無數(shù)觀眾的傾倒、喝彩。不僅如此,該戲的音樂也頗有特色。提線木偶戲的音樂,人稱“傀儡調”,屬于曲牌體音樂,流傳至今的曲牌共有三百多支,其中有不少是從南音借用來的,如屬于指套之滾門曲牌的有[相思引]、[剔銀燈]、[北青陽]、[撲燈蛾]、[錦衣香]等;屬于散曲的有[福馬郎]、[王交枝]、[雙閨]等;作為場景音樂的有[梅花操]、[陽關三疊]、[錦答絮]、[南澳折]等;還有[山坡里]、[生地獄]、[四季花]、[集賢賓]、[駐云飛]等,南音曲子也經常為提線木偶戲的音樂所借用。不過,提線木偶戲在借用南音音樂時,同梨園戲、高甲戲一樣,為適應劇情,也對南音音樂作了一些改造:或加上前奏、間奏、尾奏、散板音樂;或改變節(jié)拍,改變調子,增加疊句等;但改造的幅度不如梨園戲、高甲戲大。
4.南音對布袋戲的影響
流傳于閩南的南派布袋戲的音樂,也吸收了不少南音音樂。如屬于指套之滾門曲牌有[相思引]、[錦板]等,屬于散曲的有[福馬郎]、[玉交枝]、[中滾]等,其他如[駐云飛]、[帶花回]、[水車歌]等,也是南派布袋戲曾用過的南音音樂。與提線木偶戲在借用南音音樂時有所改造一樣,南派布袋戲也對所借用的南音音樂作了改變節(jié)拍、改變調子,增加散板、前奏等改造。除上述外,由閩南民間歌舞發(fā)展起來的竹馬戲,其音樂也借用不少南音音樂。竹馬戲從誕生之日起,就以南音的曲調為主,其演出的劇目,如《王昭君》、《陳三五娘》等,也是以南音的唱腔為其主要唱腔,其場景音樂也借用南音中的“譜”。上述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戲、南派布袋戲、竹馬戲在借用南音音樂時,有的也采用南音的樂器,如南琵、尺八(洞簫)、二弦、三弦等,從而更增添了南音的風格。
二、南音對閩南民間曲藝、歌舞、及宗教音樂的影響
1.南音對閩南民間曲藝音樂的影響
錦歌是流行于閩南的漳州市區(qū)和東山、云霄、平和、南靖、長泰、龍海、詔安、漳浦、華安等地的一種曲藝音樂,它是在閩南民歌、民謠的基礎上形成的,出現(xiàn)于宋、元之際,至明代而漸趨完整。在錦歌的發(fā)展過程中,受到閩南各種音樂的影響,其中南音的影響是較為突出的。錦歌有三大流派,即亭字派、堂字派、盲人走唱三派,其中亭字派主要流行于漳州、廈門等市區(qū),故受同是曲藝的南音的影響最深。此派先是用南音的樂器伴奏,如用南琵代替原先使用的月琴,加上洞簫(即古尺八)、二弦、三弦等樂器。接著,他們又用南音的調名稱原先的錦歌調名,如用“五空管”(即C調或G調)取代原先的“丹田調”,稱“五空仔”,用“四空管”(即F調)取代原先的“七子仔”,稱“四空仔”。再接著,他們或直接將南音曲子移植過來,如[望吾鄉(xiāng)]、[北疊]、[福馬郎]、[抱勝]等;或在某些錦歌唱段的末尾加上南音的曲子,名為“曲爿”,如錦歌唱段[妙常怨]的末尾四句為“日來思君,暝來思君,枉我暝日此處思想有這十二時”,這四句就是采用南音散曲的[玉環(huán)記]中的一段曲譜演唱的。此外,錦歌還吸收某些南音音樂中的“譜”作為器樂曲,用于各種場面,如[清夜游]、[八板頭]、[折采茶]、[金扭絲]、[西湖柳]等。錦歌中的堂字派主要活動于縣鄉(xiāng),盲人走唱主要活動于鄉(xiāng)村,這兩派受南音的影響較少?;\吹是流行于泉州一帶的另一種曲藝形式,屬鼓吹音樂。之所以取名為“籠吹”,是因為籠吹藝人外出演出時,多將樂器放置于一雕刻精美的紅色箱籠中,演奏時多奏鼓吹樂曲,故名籠吹?;\吹的曲譜有南譜、北譜之分,北譜用北方傳來的曲譜,而南譜則多用南音的曲子,且與南音一樣,也將曲譜分為指、譜、曲三部分。南音的風格原本較舒緩、幽雅,但籠吹音樂演奏時,除了用南音的洞簫、二弦、三弦外,還另加大嗩吶、小嗩吶,以及鼓等打擊樂器,故演奏的效果極其雄壯、豪邁,與南音原本的風格迥然不同。如籠吹演出形式中的“南十音”,即由十人用大、小嗩吶,另加打擊樂,吹奏南音曲子。
2.南音對閩南歌舞音樂的影響
閩南地區(qū)是一個民間舞蹈興盛的地方,據(jù)統(tǒng)計,各種各樣的舞蹈約有上百種,主要且常見的就有三十多種。這些舞蹈,或因各種各樣的宗教祭祀而舞,或因五花八門的民間習俗而舞,或因形形色色的民間故事而舞,這些舞蹈的伴奏音樂,或多或少都受到南音的影響。比如流行于泉州、晉江、漳州、龍海、漳浦、同安等地的各種“車鼓舞”,大多以具南音風格的[花草曲]、[百花草]、[病囝歌]等伴舞;晉江一帶的“跳鼓舞”,則直接用南音的[直入花園]、[南澳折]、[水車歌]、[玉交枝]等曲子伴舞。以反映潘必正、陳妙常愛情故事為內容的“鼓隊舞”,則以南音指套[記相逢]中的[霏霏颯颯]、[且去禪房]等曲子伴舞。又如以粗獷、豪爽著稱的“拍胸舞”,也用南音的[三千兩金]伴舞,伴奏的樂器也用純南音樂器:南琵、洞簫、二弦、三弦,另加打擊樂,形成剛柔兼濟的風格。流行于晉江、南安、同安等地的“彩球舞”的伴奏音樂,分為樂曲與歌曲兩種,樂曲用梨園戲、高甲戲的樂曲伴奏,而歌曲則用南音中較為活潑的[潮疊]、[孤棲悶]、[直入花園]等。再如,以王昭君和番故事為主要題材的“竹馬燈舞”,則以南音音樂和民間小調伴奏,如[十花串]、[十二生肖]、[水車歌]、[打花鼓]等曲子。此外,祈求天公早賜貴子的“轉燈角舞”以南音曲子[十音]等伴奏、表演昭君出塞的“幡會舞”以南音[聽見雁聲悲]、[出漢關]等伴奏,都是這方面的事例。
3.南音對閩南宗教音樂的影響
南音不僅影響到閩南地區(qū)的戲劇、民間曲藝、歌舞,而且還影響到閩南地區(qū)的宗教音樂。閩南是佛教盛行的地區(qū),泉州的開元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就是明證。閩南地區(qū)寺院中做佛事所用的音樂,有本地調、外江調、福州調、印度調等,其中本地調用的是閩南本地區(qū)的曲子,而南音是閩南地區(qū)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音樂,因而自然會影響到佛事的本地調的曲子,如佛事曲子[孔雀經]就是從南音曲子[塞疊][長潮五開花]演變來的;有的佛事音樂則直接用南音曲子,如閩南佛教在觀音生日、成道日、涅槃日都唱、奏南音曲子[南海觀音贊]。閩南道教在借用南音音樂方面,比佛教更進一步。道士在做法事時,大量吸收南音曲子的音樂元素,有的則直接標明用哪些南音曲子,如[福馬郎][玉交枝][北調][寡北][潮調]等,只是在運用時,減少南音中的裝飾性的潤腔,并加上疊字、襯字,將南音的舒緩的節(jié)奏改為緊湊活潑的節(jié)奏。南音在發(fā)展過程,形成龐大完整的音樂系統(tǒng),在明、清兩代,在閩南各地,凡是能唱南音的人,都會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南音因此形成強大的輻射力,因而閩南的戲曲、曲藝、民間歌舞、宗教音樂等均不同程度受到南音的影響也就不難理解了。
參考文獻:
[1]鄭長鈴.王珊.南音[J].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3.
[2]王珊.泉州南音[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1.
[3]藍雪霏.閩臺閩南語民歌研究[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0.
作者:程美華 單位: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