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留守兒童媒介使用及媒介素養(yǎng)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引言
隨著網絡普及和新媒體的快速應用,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從傳統(tǒng)媒體轉向新媒體,少年兒童也不例外。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媒介已經充當了他們思想、思維、知識、能力、社交等能力養(yǎng)成的最重要的工具、最好的老師和最親密的朋友。根據CNNIC調查,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02億,其中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體為主,10-39歲群體占總體網民的70.8%,移動互聯(lián)網對于少年兒童滲透率不斷加大[1]。新媒體作為信息快速傳播的最佳平臺,在繁榮信息傳播渠道的同時,由于其多元化的用戶生成模式,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兒童思想意識和心智還不成熟,面對庸俗化、暴力化、惰性化等負面信息,往往“照單全收”。缺乏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和自制力使其成為娛樂化內容的俘虜,將錯誤、誘導性的網絡信息當成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存在,陷入社會認知的“迷霧”之中。童年期是一生中的重要時期,是人社會化的開始,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時期。如果不對兒童網絡與新媒體使用行為加以正確引導,則會影響其健康成長。留守兒童作為特殊兒童群體,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往往性格較為孤僻、缺乏社交技能、比較自卑、不愿與人交流,相對于與人交流,他們更愿意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通過媒介來尋找安全感[2],日益脫離現(xiàn)實,進一步加重了他們人際交往的緊張狀況,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這種情況的加劇已經導致人們對留守兒童的性格產生了多疑、害羞、封閉、社交恐懼癥等消極的刻板印象,既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同時也加大了留守兒童融入社會的困難。因此,特殊兒童群體的媒介使用行為及媒介素養(yǎng)亟待關注。
2留守兒童健康信息獲取媒介使用情況
2.1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全國婦聯(lián)在2013年5月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超過6000萬,總規(guī)模呈擴大趨勢。而江蘇省屬于數(shù)量較多的省份,農村留守兒童超過200萬[3]。蘇北作為江蘇省流出人口的主要地區(qū),年勞務輸出總量在500萬以上,在農村留守的160-200萬兒童中,不同程度上存在了學業(yè)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等一系列問題,尤其在青春期缺乏教育與引導,直接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本研究以此為背景,借助對留守兒童健康信息采納研究中對于媒介的使用情況進行調研,試圖了解當前留守兒童媒介素養(yǎng)情況。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與實地調研的形式,對蘇北灌南縣GN光明實驗學校,沭陽縣YL中學,劉集鎮(zhèn)ZX學校,泗陽縣ZX小學的5-6年級、初中1-2年級留守學齡兒童健康信息獲取狀況進行調研,并考察其信息獲取過程中的媒介使用行為。調查共收回1421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287份。同時對部分老師及同學進行了訪談,以下從媒介接觸情況、接觸動機、媒介辨識能力、媒介信息獲取障礙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2.2調查結果分析
2.2.1媒介接觸情況
(1)留守兒童媒介選擇情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便攜生活的需要,以網絡快速傳播為特征的新媒體為兒童提供了新的認知渠道,新的信息獲取渠道不僅有書本、周圍人群,更有虛擬世界,越來越多的兒童開始接觸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新媒體設備。相較于城市兒童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農村留守兒童對于媒介接觸類別較為有限。根據調查顯示,在學習和生活中,留守兒童獲取健康信息和知識最主要的工具或渠道是書籍、報刊、雜志,學校廣播與宣傳欄,其次是電視,手機、電腦相對較少。(2)監(jiān)護人監(jiān)督與指導情況留守兒童中,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占29.0%,半年一次的占22.1%,一個月一次和三個月一次的占比不到三分之一??梢娏羰貎和改富丶业念l率較低,一般是在春節(jié)或有其他重要事情時才能回家一次,很難承擔相應的教育責任,尤其是當兒童接觸各類豐富的媒介時,很難對其行為進行指導與矯正。同時,研究考察了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lián)系情況,從聯(lián)系頻率來看,留守兒童中每天都與父母聯(lián)系的僅占總樣本的23.3%,另有3.1%從不與在外打工的父母聯(lián)系,表明父母與留守兒童的溝通交流非常欠缺。從聯(lián)系內容來看,外出打工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情況較為關注,而忽視其內心發(fā)展變化,缺乏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從聯(lián)系工具來看,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lián)系以較為經濟便捷的打電話或發(fā)短信為主。
2.2.2媒介接觸時間
兒童媒介接觸時間與其擁有的媒介類型具有相關性,學齡兒童平時花費在書籍、報刊等傳統(tǒng)媒介上時間較多,看電視時間也較長,平均每天超過1小時占比達到33.5%;其次是對手機的應用,作為與外地父母聯(lián)系的主要工具,主要用來打電話與發(fā)短信;再次是網絡,由于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性格較為孤僻,寧愿選擇沉迷于網絡世界,也不愿將心事吐露給周圍人。
2.2.3媒介接觸動機
媒介接觸動機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對媒介信息內容的選擇,不同類別信息的接收會對兒童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上網時,25.2%喜歡“使用交互軟件進行聊天、寫日志、交友”,20.9%“搜索與學習相關的信息和資料”,19.6%的兒童喜歡“玩網絡游戲”,19.0%的兒童喜歡“搜索對自己生活有用的信息和資料”,11.7%的兒童“瀏覽新聞”,3.6%的選擇其他,采用網絡交互軟件進行交流溝通、娛樂放松逐漸成為趨勢,應引起老師與家長的重視。
2.2.4媒介辨識能力
辨識能力主要考察留守兒童對媒介信息的判斷與利用能力。首先考察兒童對媒介的信任,87.4%的留守兒童表示相信電視新聞媒體提供的信息,譬如電視健康講座傳授的信息和知識,往往照單全收,缺乏自己的思考與判斷;其次考察留守兒童對于媒介信息有用性的判斷,分別有19.7%和55.7%的留守兒童表示獲取的信息“總是有幫助”和“大多數(shù)情況下有幫助”,15.1%和9.5%表示“偶爾有幫助”和“沒有幫助”。
2.2.5媒介信息獲取障礙
造成留守兒童無法利用媒介獲取健康信息和知識的因素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這里主要從“軟件”“硬件”“思想意識”“家庭經濟”四個維度進行考察,有32.7%的留守兒童認為是學校硬件設施薄弱造成的;32.4%認為平時缺少關于信息獲取的指導與培訓,沒有掌握利用媒介獲取知識的技能;20.8%的認為是主觀因素,由于自己缺乏信息獲取意識,即平時學習知識接收信息主要靠老師、同學、監(jiān)護人交流傳授;14.1%認為是由于家里經濟條件不到位等客觀因素造成的。
2.3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研可知,面對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今,留守兒童作為兒童中的特殊群體,缺乏照料與監(jiān)管,監(jiān)護老人自身對新媒體技術都缺乏了解,很難對留守兒童進行指導教育,媒介素養(yǎng)較為匱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相較于“網絡原住民”而言,留守兒童的媒介意識與認知水平低。由于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性,媒體資源也存在很大不平衡,受到家庭經濟水平的制約,很大一部分留守兒童對新興大眾媒體接觸少,認知程度低,信息獲取渠道仍以傳統(tǒng)的書籍、報刊、雜志為主,其次是才是電視、電腦、手機。②缺乏正確的引導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家庭是兒童最重要的教育場所,也是其接受媒介教育最有效的場所和主要陣地,但由于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異地,缺乏相應的溝通與交流,親子關系疏離,家庭并沒有發(fā)揮應有的教育引導作用。其次是學校教育忽視對媒介素養(yǎng)的關注,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部分老師和家長對網絡環(huán)境理解出現(xiàn)偏差,認為兒童行為失范現(xiàn)象是由于接觸網絡造成,因而不斷灌輸網絡的弊端,卻未正確引導兒童對大眾媒介樹立正確的認知;③對媒介信息辨識能力與利用能力不足。在商業(yè)利益的驅動下,部分媒介傳播出現(xiàn)內容低俗化、虛假化、娛樂化的現(xiàn)象,而調查顯示,兒童對于媒介信息具有極強的信任感,對信息的真假缺乏辨識能力;其次利用能力不足,其對網絡媒介使用動機最主要是溝通交流、游戲放松,對如何最大化利用媒介幫助自身提高知識水平、如何參與新媒體交互、如何傳播媒介信息相關知識掌握較少。
3對策建議
關注留守兒童的過程,歸根結底就是通過社會各界的關注使其成長為健康的、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眾媒介起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眾傳播媒介對兒童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的過程,兒童時期是人的社會化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媒介在他們的社會化過程中充當著重要角色。與媒介互動的過程,能幫助他們學習組成媒介文化模式的價值觀、規(guī)范和信仰,使用媒介的過程,能幫助他們形成社會角色與自我認同感、自由、獨立思考和活動的能力。在這種影響中,大眾傳播媒介所起的作用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如何趨利避害是我們探討媒介素養(yǎng)在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關鍵。因此,本研究認為提升留守兒童媒介素養(yǎng)、合理正確引導留守兒童的媒介行為,可以從四個維度形成媒介素養(yǎng)的監(jiān)督、教育、幫扶體系,依托政府所提供的政策保障發(fā)揮主導作用,強化留守兒童父母的家庭本位觀念,從思想意識層面達到“解本源”的目的。同時,整合外部力量,加強對留守兒童學校教育以及社會幫扶,形成“助幫扶”的資源合力。
3.1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兒童媒介素養(yǎng)教育法規(guī)政策
農村留守兒童是伴隨著經濟發(fā)展、改革開放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深化而誕生的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政府必須形成長效機制,制定和實施留守兒童媒介素養(yǎng)教育與發(fā)展保障措施,主要體現(xiàn)為:一是規(guī)范新媒體市場準則,對媒介傳播內容進行宏觀把控,為兒童群體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媒介環(huán)境。隨著大眾媒介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新媒體具有門檻低、易傳播、交互快等特性,信息速度快、范圍廣,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面對新媒體蓬勃發(fā)展的市場,政府需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加強媒介和行業(yè)自律,對低俗媚俗內容、虛假信息、宣傳色情暴力、謠言等威脅兒童身心健康的內容進行嚴厲管制,減少、杜絕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減少社會不良影響,構建健康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逐步推動和促進網絡自媒體信息分級制度。二是推動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普及,將提升留守兒童媒介素養(yǎng)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的考核體系,敦促各級政府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保障留守兒童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順利開展與實施。相較于國外媒介素養(yǎng)教育而言,我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起步較晚,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的《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中才首次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納入全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中[4],而媒介素養(yǎng)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政府全面規(guī)劃、組織落實,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納入到中小學課程當中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評價標準。三是進一步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對于很多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qū)來說,留守兒童教育設施相對較差,設備并不齊全。各級財政部門要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作為公共管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加強對城市接納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學學校的經費投入和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投入,并逐步加大對“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托管站所”的經費投入力度,設立專項工作經費,為開展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
3.2回歸人倫本位,強化家庭教育意識和責任意識
家庭是兒童最重要的教育場所,也是其接受媒介教育最有效的場所和主要陣地,但由于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異地,缺乏相應的溝通與交流,家庭并沒有發(fā)揮應有的教育引導作用。為此,提高家長的監(jiān)護意識,重塑父母的育兒觀至關重要。面對大眾媒介的泛濫,家長要注重引導與教育,而不是一味剝奪孩子使用媒介獲取信息的權利,需要鼓勵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媒介使用習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首先,需要家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重視親子關系的建立與維護,家長需要保持與孩子的定期聯(lián)系、溝通,增加回家與孩子相聚與相處的機會,關注點要從成績拓展到孩子身心發(fā)展的各個層面,嘗試多種方式的溝通,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同時,家長可以在孩子接觸和使用媒體的過程中,和孩子保持同步學習,定期學習和交流篩選信息、評價信息的經驗,通過互動交流強化親子關系,同時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其次,家長需要轉變家庭觀念,尤其是育兒觀,減少留守兒童家庭數(shù)量。留守兒童常常是隔代監(jiān)護,很難做到對留守兒童的正確引導,因而需要轉變家庭價值觀念,建立相應的家庭責任意識,在權衡利弊時將子女健康發(fā)展放在首位,變父母雙方務工為單方務工,盡量選擇就近務工或者非外出務工,或變“留守兒童”為“流動兒童”,強化父母的監(jiān)護責任觀。
3.3發(fā)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學??梢圆捎枚喾N方式的實踐教育,培養(yǎng)兒童對于媒介的認知、理解與使用,并通過設置媒介信息素養(yǎng)課程提升兒童的媒介信息辨識能力與判斷能力,使其能夠在充分使用媒介資源的同時獲得自我提升??梢詮囊韵聨追矫孢M行關注:一是提升教師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為兒童媒介素養(yǎng)提供師資保障。教師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指路明燈和依靠,作為知識的傳遞者和促進者,教師的行為會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當?shù)亟處熢趦和浇槭褂梅矫鏌o法進行有效的干預和引導,因此首先需要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媒介培訓,學校應首要提升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師資水平,為老師提供豐富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培訓與學習機會,定期進行培訓使教師了解當前媒介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將媒介素養(yǎng)相關知識融入課程教學活動當中,豐富教師視野的同時提升教學水平。二是探索多種形式的媒介素養(yǎng)教學內容、方法與形式。教師需要及時掌握新媒體環(huán)境下兒童的思想動向,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獲取信息的特點、習慣以及經常接觸的信息源,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從信息獲取的源頭進行引導和教育,普及有利于兒童媒介素養(yǎng)提升的書籍、文本,鼓勵兒童多閱讀、多寫作。其次,根據兒童發(fā)展特點,設計較為新穎的教學方法,有效采用案例教學、觀摩演示等方式,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營造情境氛圍,讓學生處于構造的情境中學習,將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的情境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能力。鼓勵教師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手段,鼓勵、引導、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打造輕松的教與學的氛圍。三是注重對兒童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能力。面對海量媒介信息,兒童必須提升判斷、質疑和選擇信息的能力,不僅需要學會對媒介信息來源進行判斷,還需學會對信息真實性、有效性與有用性進行判斷。因此,教授課程時需要將媒介知識學習、媒介使用、媒介信息創(chuàng)造能力訓練與批判性思維教育結合起來,發(fā)揮兒童自主性與能動性,使其能夠客觀公正地理解媒介信息,正確處理好個人與大眾媒介、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3.4呼吁社會力量的關注,強化社會責任
提升兒童媒介素養(yǎng)不僅是國家政府的責任,同時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落實社會責任,強化社會責任。強化社會責任的重點在于為留守兒童打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同時呼吁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加入保護留守兒童信息權益、健康權益的活動中,鼓勵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開展豐富多彩的關愛留守兒童活動,通過募集社會工作志愿者定期深入農村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普及活動,定期回訪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尤其對出現(xiàn)媒介信息行為失范的留守兒童予以重點關注,如成立專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信息與媒介素養(yǎng)能力提升中心,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網絡行為心理指導工作,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維護他們的合法信息權益。同時注意提升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的媒介素養(yǎng)水平,通過信息知識普及工作,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展提供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
作者:胡雅萍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人口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