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論當代建筑的美學傾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當代建筑的美學傾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論當代建筑的美學傾向

隨著大眾的社會文化地位由邊緣走向中心,建筑審美標準也多元化了,每個人都可以平等的表達著自己的審美判斷,在當代與眾不同本身就已經(jīng)成為一種美。

(1)異域形式的流行

今天建筑形式多元差異性的美學特征,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西方的建筑形式在中國的大規(guī)模流行。那些西方建筑師對我國建筑形式及形式理念的廣泛影響。另外,西方古典的、地域性的建筑符號也都融入了都市建筑的形式語匯中,如90年代歐式柱頭、窩卷、欄桿、檐口等的流行(圖2)。所有這些不僅僅是西方強勢文化話語霸權的反映,更是大眾對于差異性審美追求的結果,是渴望體驗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的表征。這種異域建筑形式的審美追求反映出一個集體或個體看待另一文化的復雜心態(tài)和情感。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差異美學的追求,也伴隨著異域文化本土化的過程。這些帶有異國符號的建筑形式大多數(shù)是由中國本土的建筑師設計的。因此在建筑形式的設計過程中,建筑師總會自覺、不自覺地依附于本國文化;大眾也會以本國文化為參照系統(tǒng)來審視異類的美感。其文化身份也會有意識、無意識地影響建筑師和大眾對另類美感的認識和再現(xiàn)。“對其他民族的觀察牢牢根植于他們自己的文化,這差不多是一個普遍的、完全可以理解而又自然的現(xiàn)象?!保∕ackerras1999)②正如吉爾特•霍夫斯塔德(GeertHofstede)所說,“人人都從某個文化居室的窗后觀看世界,人人都傾向于視異國人為特殊,而以本國的特征為圭臬?!保ㄙ惛駹査?,1999)③因此,西方建筑形式在中國的流行,其結果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本土的,而是一種異化了的另類美學。即這種審美不僅是對他者美學的援引,也是對自我認同的反思,進而對自我與他者之上的共同規(guī)范的超越。

(2)個性表達的追求

另外,今天審美異化和時尚價值觀念的流行也使大眾越來越重視個性的表達追求。風向標般的明星建筑師們競相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建筑形式表現(xiàn)自己的獨特的美學趣味,結構、解構、建構,明星創(chuàng)造的建筑形式被廣泛效仿。而且通過符號表達自我已經(jīng)成為當代中國都市中大眾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建筑形式可以像另類時裝一樣出位,卻被大眾所接受。有趣的、童話般夢幻的、動感個性的等等建筑形式,諸如此類,都在大眾的審美范圍之內。另外使用者也介入到建筑活動中,從材料選擇、色彩選擇到外觀造型都體現(xiàn)著業(yè)主的個性色彩,建筑形式被要求符合個體使用者的復雜的需求和審美趣味(圖3),上海的每一棟高層建筑都希望自己能與眾不同??梢哉f,建筑師、業(yè)主、大眾對建筑形式共同的個性追求也造成了今天多元化的審美景觀。

消解中心、強調邊緣

中國古代美學中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名言,意思是說,人工的聲響不如自然的聲響,而自然的聲響亦不如人的嗓音。這個美學命題蘊含了崇尚天然、崇尚真實的內涵。在傳統(tǒng)的美學中真、善、美等一直都處于審美的中心位置,而假、丑、惡等則被排除在中心之外,不具備審美的價值。但是這種美好表達的只是非實際、非物質的問題,而丑或平庸則涉及到現(xiàn)實物質,涉及到物質的不定性的表達。因此隨著建筑市場的日趨成熟,那些處于審美邊緣的概念都被納入到美學范圍內,這樣美與丑在今天的大眾文化中都具有了審美價值。在當代的都市中永恒的美不再是建筑形式的終極目標,美在建筑話語中失去了霸權。審美的范圍日益擴大,凡是可以吸引大眾目光的都被納入到今天的美學之內,今天大多數(shù)的建筑形式不但包含著美也包含著丑,不但包含著穩(wěn)定也包含著非穩(wěn)定,不但包含著秩序也包含著非秩序,不但包含著真實也包含著非真實。偶然性或隨機性的審美價值也受到的重視,與其說這是對傳統(tǒng)美學的反抗,不如說是對是對豐富多彩的生活本身的尊重和反省。“人類今天處于離散的多元時代,各種事物中間唯一的關系就是他們的差別。宇宙中布滿未知的、象洞穴般的空虛,事物并非完備的整體,我們周圍遍布不完整的片段。完整的意義是相對的,有時是偶然的;不完整,不成熟才有活力才能發(fā)展。”(Eisenman,1987)④不和諧是生活流動和大眾需求的表征,丑、怪異和平庸可以容忍(圖4~5),隨機是必然的,差異性、反中心、反整體、反深度已經(jīng)是都市建筑形式審美活動的組成部分。大眾文化中的建筑形式要面對大眾生活就必然在承認美是和諧的同時,也承認那些否定性、隨機性的審美價值??陀^的講,這種形式美學觀已經(jīng)從精英走向大眾,從而可以更全面地反映都市中充滿多元差異性的真實生活。

反整體性和宏大敘事

在過去審美標準的流變總是一種整體性敘事話語代替另一種,每一次建筑的變革都試圖建立一種具有中心意義的整體觀念體系。這種革命只是從一種整體性跌進另一種整體性,以一種中心取代另一種中心的美學革命。例如建國初的建筑取代了傳統(tǒng)表現(xiàn)神權、君權的形式美學而采用一種民族形式和功能主義的建筑形式,基本上即是以一種整體化來引導建筑的美學走向。可見以往的建筑形式美學總是表達著終極的理想。而上文中已經(jīng)論述過,隨著大眾文化的傳播,建筑的審美標準日益多元化,各種以往處于邊緣的美學價值都受到了重視。在這種語境中,正統(tǒng)的宏大敘事與整體性的美學體系都受到了沖擊。在今天的都市中,不再有哪類建筑形式被稱為正統(tǒng)與主流;不再有那種規(guī)范一切、限定一切的形式美的原則;也不再有絕對權威且全面的建筑大師。建筑形式審美呈現(xiàn)出一種巴赫金所說的“眾聲喧嘩”(利奧塔,1996)⑤狀態(tài)。建筑師不再講究對稱、和諧與整體法則。建筑形式進入建筑市場,從過去神圣的藝術變成引起感官愉悅的商品。因此建筑師開始關注審美客體的感受。大眾不再受制于宏觀理性,而是聽從于自我趣味和時尚潮流的指引。這樣,建筑形式不再具有同一性和總體性的審美標準。形式美學與各領域的界線在變得模糊,慣例遇到了挑戰(zhàn),正統(tǒng)性發(fā)生了危機。形式美學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許多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科學技術,如生態(tài)、計算機大眾傳媒等學科的話語在今天都參與了建筑的價值判斷,建筑形式開始關心一切知識。建筑審美去除了整體化與宏大敘事,從而反映了社會和大眾生活的多樣性、復雜性、差異性和異質性。

反深度模式強調平面化

當代傳媒模式與審美對象仿真化也抹平了美學的深度。傳媒所造制出的影像在大眾文化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它的無處不在把大眾推向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仿真世界。仿真世界是一個無止盡的相互摹仿的仿真系列,它一方面使人們失去了具體現(xiàn)實的感知;另一方面又拓寬了人們的精神空間,增長了人的信息量,使大眾的生活表面化、舒適化、輕松化。而在今天建筑形式越來越成為一種符號。即建筑形式生產(chǎn)是對大眾生活進行剪輯、加工使其符號化,或真實或夸張、或客觀或主觀,并把這種符號當作商品在市場上出售。為了滿足大眾心理、情感和思想的需要,各種建筑形式符號在大眾文化中變?yōu)闀r尚并傳播和流行,撤除了文化知識的排外壁壘,消解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障礙和符號等級,抹平了高雅與通俗、精英與凡俗的界限,溝通不同價值和不同文化。生活在符號泛濫、意義相對匱乏時代的建筑師,雖然整理符號、處理建筑形式的能力不斷提高,但卻找不到意義去填充隨處可見的符號,也不可能象生產(chǎn)符號那樣迅速的生產(chǎn)意義。建筑師總是把一個時代或者地域的建筑符號系統(tǒng)加以簡化,把這一系統(tǒng)內豐富的能指和所指以及它們之間紛繁復雜的關系簡化。用有限的幾個能指就能指代系統(tǒng)內所有的意義,如一個柱頭就能指代歐式建筑的所有意義。建筑符號的能指幾乎就等于所指,能指與所指的二元對立被消解了。即時的、新鮮的、流行的才符合開發(fā)商、業(yè)主及市民的愿望。非物質化的要素越來越取代過去常規(guī)的物質手段。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Rogers)曾指出:建筑學不再是體量和體積的問題,而是要用輕型結構,以及疊置的透明層,使構造非物質化。表皮成為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關注的話題。今天建筑形式的審美判斷已經(jīng)喪失了深度,日趨淺薄化、表面化了。

結語

大眾文化是一種多元共存的文化,是一種中庸的文化,一種折中主義的文化,一種理論寬容的文化。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不再有一種純而又純的、不帶任何雜質的建筑形式,更不可能存在完全抽空了世俗觀念的純粹藝術的建筑形式??梢哉f,在這種文化中,建筑的美學范圍不斷擴大,這無疑會給當代建筑學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大眾文化也有其與生俱來的種種弊端,給建筑的美學判斷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過去,我們大多站在專業(yè)的立場對其負面影響進行道德批判,希望建筑學可以向純粹的藝術回歸。但是在今天的民主政治中建筑藝術已經(jīng)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科技的發(fā)展使得藝術,乃至建筑藝術廣為傳播、可以復制。所以在市場經(jīng)濟中蓬勃的大眾文化對建筑美學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面對這種大眾文化是建筑師在今天無法回避的課題。是積極地領引大眾,還是消極的隨波逐流,取決于每一位建筑師的執(zhí)業(yè)態(tài)度與操守。面對大眾的審美趣味建筑師所能夠做的并非一味迎合,以專業(yè)素質提升我國民眾的建筑審美水平,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居環(huán)境,才是當代中國建筑師的使命所在。(本文作者:王又佳 單位:北方工業(yè)大學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