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身體練習體驗的體育教學理論構(gòu)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現(xiàn)代化社會,人們出行有交通工具代步,學習和工作則是在房間里朝九晚五,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很多人都處于一種亞健康的狀態(tài)。雖然說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遠遠比以前發(fā)達,但是現(xiàn)代人的身體素質(zhì)卻不一定比得上以前的人們,因此社會各界相當注重體育鍛煉的問題。強身健體要從小做起,人們在學習階段就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并在日后堅持下去。本文出于幫助學生培養(yǎng)體育鍛煉習慣的目的,針對身體練習體驗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望完善該體系,讓施教效果更加理想。
【關(guān)鍵詞】身體練習體驗體育教學理論框架構(gòu)建
一、當下我國體育教學的現(xiàn)狀
1.當下學校及教師普遍的思維模式
首先對體育的認識不到位,在他們的意識里,體育可能就是一項運動,在體育課上學生做一下操或者走個步就算完成了體育教學。[1]其次是對教學目標的認識不明確,教育者對體育教學的理解在于要在課上讓學生完成一些運動,要在課上讓學生多進行運動。最后是對教師的職責理解不深刻,教師不應(yīng)該對學生太過苛刻,學生畢竟還未成年,需要的是適度的體育鍛煉而不是高壓練習,教師不是健身教練,學生也不是健身愛好者,要改變思維模式,對教學進行改革,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2.當下學生對體育理解有偏差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幾點:第一是不明白體育教學的重點,在體育課時學生過于注重課上講解的內(nèi)容,而不注重體育教學想要傳達的深意是讓學生多進行體育鍛煉強健體魄,養(yǎng)成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2]第二是學習方法不正確,現(xiàn)在很多的教學活動都是一對多的講解,學生能做的只是聽教師的講解然后學習,被動的接收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產(chǎn)生厭倦感,導致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第三是努力方向不正確,學生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下,更多的不是想要在體育課上鍛煉身體,而是將教師教授的知識掌握住,以期望考核的時候能夠達標,這樣就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得不償失。
二、構(gòu)建體育教學理論框架要做出的努力
1.體育概念的灌輸
概念的灌輸要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是在教師自身的角度,教師自身要對體育的概念有一個明確的理解,施教者不懂的事物怎么可能給受教者講解的清楚。教師要選擇較好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完成教育目標,讓學生對體育也有一個清醒的認知,這樣的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也很有好處。第二要從教師教育學生的角度,教師要對學生負責。體育教學不同于其它學科的教學,學生在體育課上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親身實踐,才能夠掌握這些內(nèi)容,教師要給學生灌輸正確的概念,讓學生走上正確的體育學習道路。第三是從教學模式的角度,教學不是一個人一類人的事,教學是一個雙面的名詞。體育課上一味的跑步做操,可能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體育課程的教學才更容易開展。學生平日在校時間學習時間較長,鍛煉身體的機會也不多,體育課開展的效果對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影響也很大。體育課開展效果好,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終身鍛煉以提升身體素質(zhì),讓教育教學深入到學生心里。
2.改變教師體育教學的思維方式
教師在認識到體育概念之外,還需要認識到的是體育教學所要承擔的基本任務(wù),其它學科主要是讓學生知道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但是體育學科確實讓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更好。教師不能作為教練的身份存在,而是學生的指路明燈。教師指導學生鍛煉身體,教育的目的是改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教師需要拿學生的身體作為一個橋梁,通過在體育課上的實踐練習,讓學生心智更加健全,讓學生吃得了苦、流得了汗,起到育人的作用。最后才是想到成績的問題,體育課也是一門學科,因此其最終成果檢驗也是需要進行考核的。以往的教育里,對成績特別看重,但是每個人的身體素質(zhì)是不一樣的,因此同樣的體育鍛煉之后起到的效果不盡相同。不能將成績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終標準,但是成績也是比較重要的,高考等重要考試也都是需要考察體育成績的,所以教師不能過度注重成績,但是也不能忽視體育成績。
三、結(jié)束語
理論框架構(gòu)建和完善的工作量比較大,需要從體育這個概念入手,教師和學生都應(yīng)該從思維方式上進行轉(zhuǎn)變,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進行體育鍛煉的熱情,幫助學生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張學智.中國哲學中身心關(guān)系的幾種形態(tài)[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5-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01-02.
作者:李柱天 單位:延邊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