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莫迪亞諾文學(xué)逃離主題解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王芳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xué)珠海分校外國語學(xué)院
《青春咖啡館》在開始就提及一名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巴黎奧黛翁街區(qū)的孔岱咖啡館的被人稱作“露姬”的神秘女子。故事圍繞著這名22歲年輕女子的失蹤展開。四個敘述者悉數(shù)登場(巴黎礦業(yè)學(xué)校的大學(xué)生、私人偵探蓋世里、露姬本人及露姬的戀人羅蘭),他們均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將露姬的短暫人生向讀者娓娓道來。而露姬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么呢?她是一位優(yōu)雅美麗的電影明星、富家小姐?抑或只是20世紀60年代巴黎塞納河畔某咖啡館里“四處漂泊、居無定所、放蕩不羈”的眾多漂流者中的一員?作家試圖通過四位敘述者為讀者撥開層層迷霧。
莫迪亞諾在小說中對細節(jié)的把握是令人稱道的,一份舊報紙,一張舊照片,一份舊檔案,一張城市交通圖都暗示著些許線索———這與他特別崇拜比利時偵探小說家西默農(nóng)不無關(guān)系。如同莫迪亞諾的其他作品一樣,《多拉•布呂苔》和《青春咖啡館》這兩部小說一如既往地充滿了調(diào)查與追蹤、回憶與求證,謎一樣的主人公將讀者的心牢牢抓住,疑云重重使讀者急于找出答案。正是在尋找這些事情的痕跡的過程中,一個逝去的年代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
在《青春咖啡館》正文前,莫迪亞諾引用了法國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的一句話,青春本是美好的,但在莫迪亞諾的筆下卻和諸如流浪、逃跑這樣的詞語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青春無疑會生出綿長的愁緒和傷感。多拉為何出走呢?她才15歲,正是二八年華,風(fēng)華正茂的時候。她失蹤的日期大概是1941年12月末,大約四個月后被找回。從第一次出走到被送回家,這期間的四個月發(fā)生了什么?她是怎樣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夜?她是如何逃避緊張可怕的針對猶太人的大搜捕的呢?
在多拉•布呂苔的故事中,有很多未解的謎,唯獨清晰可見的是故事的時代背景??吹綄と藛⑹潞螅髡邔τ嘘P(guān)多拉的材料進行層層挖掘,對啟事中的奧爾納諾街展開了調(diào)查:39號金獅旅館,43號奧納諾電影院入口,不遠處Clignancourt酒店附近的一間咖啡館……到處都印著多拉的影子。在重訪多拉足跡的過程中,莫迪亞諾將鏡頭打回到已消逝的那段歲月———占領(lǐng)時期法國猶太人的命運躍然紙上:不停掙扎、逃避追捕和關(guān)押。在多拉的足跡中,莫迪亞諾還找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在那個戰(zhàn)亂的時代,同樣有著猶太血統(tǒng)的父親也遭受著顛沛流離、擔(dān)驚受怕、流落他鄉(xiāng)的命運。字里行間,父親和多拉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多拉的出走可以視為人們抵抗命運、追求自由的舉動。如果多拉•布呂苔的出走是迫于一個特殊的年代,那么生活在20世紀60年代22歲的“露姬”又是為何在15歲時就在警局的檔案里被貼上“未成年出走”的標簽?zāi)??那么,在別人給她起名“露姬”之前,她是誰?她在哪里?她有怎樣的身世和經(jīng)歷呢?
第二個敘述者———受露姬丈夫舒羅之托調(diào)查失蹤的露姬的私人偵探蓋世,提到了雅克琳娜•德朗克(露姬的真名)15歲時兩次離家出走的經(jīng)歷,值得注意的是多拉第一次出走也是在15歲。對露姬來說,孔岱咖啡館就像是個避難所,可以讓她躲過她想要逃避的那種暗無天日的孤獨的生活,在那里她可以耐心等待,等待一切好起來。為何要逃走,為何要遠走高飛?不是正處錦瑟華年嗎?第四個敘述者———露姬的情人羅蘭似乎給出了答案。
為了自由,為了擺脫孤獨,露姬選擇了出走,但并未因此而擺脫孤獨。她又重新回歸“堅硬線”,選擇了結(jié)婚,但愛情仍未戰(zhàn)勝孤獨。于是,她選擇了情人,重新出走,卻依然孤獨,最終她選擇了放棄生命。與以往的主人公不同,《多拉•布呂苔》的主人公不再是一個想象中的人物,而是一個現(xiàn)實存在的有著猶太血統(tǒng)的女孩。她在15歲時出走,經(jīng)歷了被找回然后再出走,最后在集中營被害。莫迪亞諾在舊報紙上看到了尋找多拉的啟事后,聯(lián)想到自己曾在年少時出走———這促使他在眾多猶太人名字中選擇了多拉•布呂苔。調(diào)查多拉使作者回到父親的時代,使他重走了一遍父親當(dāng)年可能走過的路,重新體驗了占領(lǐng)時期法國猶太人的悲慘生活。
在孔岱咖啡館,露姬總是帶著居伊•德•威爾推薦給她的《消失的地平線》,書中的的世外桃源“shangri-la”———香格里拉或許和露姬所向往的自由之地有相似之處,露姬甚至不需要去那么遠,對她來說,夜游就足夠了,蒙馬特就足夠了?,F(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循規(guī)蹈矩,隨波逐流。打破“堅硬線”,選擇“逃逸線”,追求不一樣的人生,需要極大的勇氣。選擇逃逸的路上或許充滿危險,卻要勇往直前才能獲得自由和解放。青春因為孤獨而逃逸,因為逃逸而愈加孤獨。
15歲開始未成年流浪,15歲就萌發(fā)浪跡天涯的念頭,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主人公有著大致相似的經(jīng)歷。多拉和露姬的青春是與眾不同的,為了自由,她們選擇了“逃逸線”,明明知道這是一條充滿坎坷的路。經(jīng)歷了逃逸的青春,最終多拉和露姬的青春破碎了———多拉和父親一起被遣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露姬跳窗自殺身亡。但事實證明,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足夠的耐心是遠遠不夠的。多拉和露姬,或被動或主動,都沒有耐心等到那一天的到來。
在尋訪多拉足跡的過程中,莫迪亞諾找到了很多父親和自己的影子。多拉對于莫迪亞諾是特別的,她的父親和作者父親一樣,都有著猶太血統(tǒng),而她的出走也使作者想到了1960年1月自己在青春期時的一次出走。露姬身世也很特別,出生在二戰(zhàn)期間,父親不詳,由母親撫養(yǎng)。因為母親在紅磨坊做服務(wù)員,晚上上班,就一個人待在家里,忍受著孤獨和恐懼,這似乎在影射著莫迪亞諾的童年———父親身份神秘,母親忙于工作,弟弟不幸早逝,父母關(guān)愛的缺失使莫迪亞諾的童年與孤獨為伴,一度離家出走,試圖切斷和周圍一切事物的聯(lián)系。
然而,逃離到底是為了什么?在露姬經(jīng)常光顧的一家文具書店里,書店老板問過她一句話,這無疑是個簡單卻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們不禁自問:“我們找到幸福了嗎?”這或許是莫迪亞諾為讀者準備的一個開放性命題。對露姬而言,幸福在哪里呢?而多拉在經(jīng)歷了數(shù)次出走之后,最終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在1942年9月18日星期五,她和父親被遣送到奧斯威辛集中營,走向了一個特殊時代帶來的悲劇。
莫迪亞諾鐘情于巴黎,而多拉•布呂苔和露姬逃離的軌跡構(gòu)建出他心中的巴黎。在兩部小說中,巴黎的一條街道、一個咖啡館、一家旅館、一間書店、一個地鐵站名將現(xiàn)在與回憶連通,我們跟著主人公漫游在這個古老又充滿故事的城市。對讀者而言,一度青春,往事如煙,青春何嘗不是一場夢一樣的旅程呢?而每次回憶青春,都是一次與遺忘作斗爭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