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近代的文學研究新境域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近代的文學研究新境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桐城派研究悄然興起。然而大多數(shù)研究還是著力于“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以及個案研究,至于全面系統(tǒng)研究桐城文派,特別是近代桐城文派成果甚少。近現(xiàn)代學術史上已有關注桐城派之文,如錢基博《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勾勒了桐城派的發(fā)展脈絡;陳柱《中國散文史》第五編“以八股為文化時代之散文”論明清散文,其第四節(jié)“清代桐城派”之散文,雖篇幅不多,桐城派之梗概已具。諸家持論多以為桐城派與清代相始終。姜書閣《桐城文派述評》勾勒出桐城文派的發(fā)展概貌,而梁堃《桐城文派論》則探討了桐城文派之緣起及興衰,及其與陽湖派、漢學、宋學之關系。至于當代,批評家論桐城派時有疏略,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史》談桐城派的中興與復歸,主要論曾國藩及其弟子;郭預衡《中國散文史長編》論近代桐城派謂為“桐城末流之文”,只列曾國藩、林紓;楊聯(lián)芬主編《中國散文通史》(近代卷)論桐城派的中興,亦僅及曾門弟子及湖湘作家。近年來桐城派研究的論著中,王鎮(zhèn)遠《桐城派》、周中明《桐城派研究》皆有所發(fā)現(xiàn),然論及近代,戛然而止;魏際昌《桐城古文學派小史》、吳孟復《桐城文派述論》論近代作家語焉不詳。蕭曉陽《近代桐城文派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承繼前人之成果,推陳出新,對近代桐城文派的嬗變作了深入的論析。該著以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多層面綜合的視角、迥異于常人的觀點、靈動簡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xiàn)出了近代桐城文派的風貌,在桐城派研究史上無疑具有重要地位。

一、全景高清式文學地圖

蕭曉陽《近代桐城文派研究》凡二十七萬六千言,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近代桐城文派的興起、發(fā)展與衰微,認為近代桐城文派承前啟后:上承晚明小品,下啟現(xiàn)代散文。該著為我們展現(xiàn)了桐城文派的源流,并闡釋了近代桐城之文與現(xiàn)代散文的關系。全景式展現(xiàn)近代桐城文派風貌,無疑是其最顯著的特色。從整體架構而言,全書結(jié)構嚴謹。以桐城派詩學在各個地域的傳播與嬗變?yōu)榫€索,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全景式的桐城文派文學地圖。主要論述了近代桐城古文之新范式、近代桐城文派之興起、桐城文章之中興、北宗桐城文派、桐城文派之衰微,將桐城文派的發(fā)展概括為新變期、中興期、延續(xù)期及衰微期。以上元派、嶺西派、湘鄉(xiāng)派、新城派、蓮池派、武夷派、后桐城派等相串聯(lián),展現(xiàn)出近代桐城文派之全貌。誠如江西詩派“詩江西也,而人非皆江西也”,“桐城文派”也是“文桐城也,而人非皆桐城也”①。以地域為綜但又打破了桐城文派的地域限制。如羅時進先生在《近代桐城文派研究》序言中指出的,“以江南作為論述其文體特征的基礎,繼而從江南文化視域探討桐城派的發(fā)展歷程,并依次論述了京師、嶺西、閩贛、湖湘、河北等地桐城派古文的文風”②。該著既呈現(xiàn)了近代桐城文派整體的架構,又指出了各支派間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既以桐城為論述的中心,又兼論輻射所及的區(qū)域。不僅如此,論析各支派在近代的演進之前,都會追溯其文化淵源。因此,此書對于全面系統(tǒng)了解近代桐城文派之發(fā)展演變及其作家分布地域,無疑具有全景式文學地圖的意義。從作家研究的角度而言,著作關注大家不棄小家,這是《近代桐城文派研究》區(qū)別于以往桐城派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不論是陳柱的《中國散文史》,還是郭預衡的《中國散文史長編》,抑或是楊聯(lián)芬的《中國散文通史》(近代卷),熊禮匯《明清散文流派論》;不論是姜書閣《桐城文派述評》、梁堃《桐城文派論》,還是王鎮(zhèn)遠《桐城派》、周中明《桐城派研究》、吳孟復《桐城文派述論》,都是以“桐城三祖”、曾國藩及其弟子張裕釗、吳汝綸、黎庶昌、薛福成等主要人物為代表,這使得讀者往往難以窺見當時文學的全貌。蕭曉陽《近代桐城文派研究》一書與此前相關文獻只重著名作家的研究不同,其既重名家又重小家,并以師承、地域、親緣、交游等相勾勒,展示出一個立體的文學場域,對于了解當時文壇整體風貌極為重要。該著以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為基礎,考察了大批桐城文派文人,不限于桐城、湖湘,還拓展到了全國,視野之開闊實為其他著述難以企及。比如關于湘鄉(xiāng)派,其中論述道:“咸豐、同治年間,曾國藩繼梅曾亮之后提倡桐城派古文,在幕府內(nèi)外,古文作者一時彬彬稱盛,‘湘鄉(xiāng)派’由此形成。古文作家中,張裕釗、吳汝綸、黎庶昌、薛福成四人號稱‘曾門四弟子’?!雹壅撓驵l(xiāng)派散文并不僅僅著眼于曾國藩及其四大弟子,而是提出了曾氏幕府中的“三圣七賢”等凡25人。不僅僅著眼于湘鄉(xiāng)之內(nèi)的湖湘派作家,還注意到湘鄉(xiāng)之外的湘鄉(xiāng)派作家,如淮上李鴻章兄弟六人、李鴻章女婿張佩綸等。同時還注意到湘鄉(xiāng)派在兩湖、江西的傳播,列出了湖南武陵之楊彝珍、善化孫鼎臣、湘陰郭嵩燾、淑浦舒燾、巴陵吳敏樹等;湖北則有王柏心、劉傳瑩、王定安、楊毓秀等;江西則有陳溥、吳嘉賓、陳三立等。不僅談創(chuàng)派之人,更梳理出其傳播概況,尤為難能可貴。其以大家、名家、小家相結(jié)合,融合文學傳播與接受,故而視野極為開闊,兼有宏觀的敘述與微觀的剖析。對于初次關注桐城文學的讀者來說,《近代桐城文派研究》無疑是一幅全景高清式文學地圖。

二、文化研究的多重語境

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研究多結(jié)合社會歷史批評,講求知人論世。這對于文學的研究自然是極為重要的。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說:“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但如果限于討論世情,仍然是不夠的,也是不全面的。蕭曉陽《近代桐城文派研究》綜合了時代背景、學術背景、家族傳統(tǒng)、師承關系、地域文化、文學傳播等多重語境,對近代桐城文派進行研究,使得論述更為深入、更具有立體感。《近代桐城文派研究》對時代背景所論頗多,然這并非作者旨趣所在。他更側(cè)重從學術背景、家族、地域、師承等影響文學嬗變的文化根基來談文學。如第一章“近代桐城文派之興起”中:第一節(jié)談近代桐城古文之淵源,便列出了“江南文化與桐城之文”、“漢宋之爭與桐城古文”;第二節(jié)談近代桐城古文之傳承又重于從書院文會及選本傳播談傳承,列出了“書院文會與桐城文章體式”、“道咸以來桐城古文之選本”;第三節(jié)談近代桐城古文之嬗變再次談到學術、詩歌對于古文的影響,列出了“宋學義理與經(jīng)世古文”、“考證求是與邏輯政論”、“以詩為文與古文小品”。由此可見,該著文化研究的多層次綜合視角,與此后幾章著重論述家族、師承、地域?qū)τ诮┏俏呐砂l(fā)展相呼應,自成特色。近年來地域文化研究日漸風行,該著稱得上深入運用地域文化特殊視角研究近代桐城文派之佳作。書中地域研究并非自然地理分布的研究,而是探究各個地域人文精神的傳承。作者此前所著《湖湘詩派研究》以楚文化之悲劇精神為研究湖湘詩派之途徑,得出“湖湘詩派是近代略帶感傷色彩的詩派”這一別有意味的結(jié)論,而《近代桐城文派研究》則以江南文化為基礎來剖析近代桐城文學。江南文化中詩性精神、河北士風的勁健慷慨、兩湖文章的靈性與淳樸,都與作家的文風文筆結(jié)合起來考察了,對地域文化精神差異的準確把握成為該著的閃光點之一。文中涉及家族與師承研究時,同樣提高到了文化的高度來予以剖析。論述梅曾亮古文之源流堪稱這一研究模式的成功范例。作者論梅氏之文首先從家族入手。謂其曾祖梅谷成世籍宣城,祖文鼎為天文學家亦善詩文,伯祖工于古文,父沖為嘉慶五年舉人,母侯芝通經(jīng)史,能詩文。其母侯芝還是《再生緣》的改編作者。其家族文化深深影響了梅曾亮的詩文創(chuàng)作。其次是地域文化。梅氏為宣城望族,宣城自清初施閏章所創(chuàng)“宣城體”風行一時,其祖梅文鼎“雖以算學名家,然其詩文自有宣城體之風范”。梅曾亮雖居上元卻深受宣城文化的影響,故而其文集名便以梅氏宗族發(fā)源地柏枧山命名。同時其居上元又受到陽湖文風的熏陶,故而深受駢儷之風影響。其母侯芝改編《再生緣》對于梅曾亮更是有著直接的影響。家學的傳承與江南地域文化的熏陶造就了梅曾亮的詩性之文。該著之論述十分透徹且頗有說服力。當然,該著在論古文演進時也涉及了近代詩歌、戲曲及小說彈詞等文學樣式。既有文體學上互相參照意味,又有在文化意義上進行比較的內(nèi)涵。這與地域、家族、師承研究形成多重語境,并融為一體,賦予了桐城文學研究更為深刻豐富的內(nèi)涵。

三、桐城古文的詩性闡釋

《近代桐城文派研究》列舉桐城古文家文論時常標舉詩意,以意境論文,如方東樹有“靈境”之論,梅曾亮有“天機”之論,林紓有“意境”之論。故而所論往往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第一,拈出桐城“以詩為文”,揭示了桐城文章對詩性的關注。蕭著以詩為文論近代桐城文派頗有特色。作者在第一章第三節(jié)“近代桐城古文之嬗變”中已經(jīng)列出了“以詩為文與古文小品”。羅時進先生在書序中也說:“他以桐城‘義法’的演進為線索,來探討近代桐城文古文‘以詩為文’的總體特征,頗富新意?!雹茏髡邔ν┏枪盼牡脑娦蕴卣饔猩羁痰恼J識:“盡管桐城古文以‘義法’相標榜,然桐城派古文時以詩為文,魅力恰在‘義法’之外。”⑤至于近代,“道光、咸豐以來,桐城古文以詩入文漸成風習?!雹拗魈峒傲巳鐓舞珗D序之文,龍啟瑞、彭昱堯、王拯、朱琦游記之文,吳敏樹隱逸之文,曾國藩雄奇瑰瑋之文,姚濬昌父子紀事小品,梅曾亮與姚氏父子詩性之文等。故而其言:“可見近代桐城古文,上承晚明小品,下啟現(xiàn)代美文,自有其美贍之處?!雹咂渲小耙栽姙槲摹闭撌鲎顬橥笍氐谋闶敲吩林?。第二,以“學綜漢宋”論以曾國藩為首的湘鄉(xiāng)派之文,包含著對其文章詩意的認同。曾國藩向來被視為桐城中興之主,私淑姚鼐,并將桐城派擴而大之。該著以“學綜漢宋”之說囊括此派之文:“就湘鄉(xiāng)派與桐城派的關系而言……當今學者多持此論(指湘鄉(xiāng)派自成一派),然而從文學自身發(fā)展過程看,將湘鄉(xiāng)派與桐城派視為一個整體似較為恰當?!闭J為曾國藩將經(jīng)濟加入桐城“義法”,提倡義理、考證、經(jīng)濟、辭章并舉以補桐城空疏之弊,顯然是切中肯綮。曾氏師友及其幕僚多是一群政治家,故而是政治家經(jīng)世之文。作者認為曾國藩標舉的“經(jīng)濟”與日常行止相聯(lián)系,細微處與詩意不悖;不廢六朝綺麗之文,同樣體現(xiàn)出對文章情韻的體察。第三,以“西化傾向”論張裕釗、吳汝綸之文,體察到北方桐城文章之新變?!半S著張裕釗、吳汝綸主講書院,風氣為之一變。吳汝綸以西學課士,在北方實學中引入洋務,學風變遷引領文風之新變?!雹辔鲗W的傳入、洋務的興辦自然對桐城古文風氣影響巨大。該著選取張裕釗、吳汝綸言其西化傾向可謂獨具慧眼。吳汝綸對于西學十分熱衷,積極介紹西方之技藝,付諸于文便產(chǎn)生了“西化之文”。關于蓮池古文的歐化傾向,該著列出了:古文中的洋務內(nèi)容;古文中的名學與邏輯;西文的句式與詞匯。既有形式層面又有內(nèi)容層面,更考慮到名學與邏輯,可見出其對當時社會的了解。作者論北方桐城派稱賞其邏輯性,也論及其情韻,并對北方桐城古文乖遠詩性的特征提出了質(zhì)疑。第四,以“世俗化”論馬其昶為首的后期桐城派世俗之文。桐城古文力求雅潔,馬其昶作為桐城派的殿軍人物,其文已經(jīng)走向了世俗化,此后桐城派慢慢走向衰微。之所以以“世俗化”概括后期桐城派,主要是因以馬其昶為首的后期桐城派由于多沉下僚故而其文多寫世俗人情,與經(jīng)世之用與雅潔之旨漸遠。誠如作者所言:“馬其昶古文最大特色在于將古雅的古文與生活中的細微事件結(jié)合起來。以古文寫時事,以平易之詞描摹人情,營構出馬其昶文章的高妙之境,章太炎稱之為‘俗’。”⑨及至嚴復、林紓翻譯西學及小說,雖是私淑桐城,但也反映了后期桐城派的“世俗化”傾向。此外,該著論及近代桐城文派與現(xiàn)代白話文之關系時,已注意到其中詩意的傳承。對于近代桐城文派與現(xiàn)代白話文的關系,雖然著墨不多,但也筆筆精到。尤其是論述近代桐城文派下啟現(xiàn)代美文時,該著頗為用力?!拔逅摹币詠?,學者多言西學對新文學的影響,然而該著提及了傳統(tǒng)文學對于新文學不容忽視的影響。作者梳理了近代桐城文派之源頭,引征周作人《新文學的源流》,將新文學的淵源上溯到晚明,同時將近代桐城文派作為散文發(fā)展的一個階段,與現(xiàn)代美文相對接,他認為“在近代古文向現(xiàn)代白話散文的演進過程中,桐城古文小品同樣有著承先啟后的意義”⑩。近代之文從古文、俗語到白話的漸變,期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近代散文在營構意境的美文嬗變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桐城派古文是其深蘊的文化源泉。論及近代桐城文派與現(xiàn)代白話文關系時,作者也并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推測,而是通過梳理文章源流,提出了幾位現(xiàn)當代重要的受到桐城派影響的散文家,在第五章第四節(jié)中作了專門論述,包括葉丁易、舒蕪、方令孺、張漱涵、章詒和、張愛玲等人的散文筆調(diào),十分耐人尋味。如果說該著對作家地理分布的考述尚未注重深層的文化論析,將桐城文章置于多重語境中進行解讀則已切中肯綮,以境論文,對詩性的追溯是對桐城古文精神的尋繹,無疑是該著精神所系。

四、簡約暢達的雅潔文筆

蕭曉陽《近代桐城文派研究》文筆靈動簡約,讀來卻頗有詩的意味,讓我們感覺似乎并不是讀學術著作,而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桐城文章。這似乎也正合近代桐城文派雅潔文風與“以詩為文”之筆法。文筆簡約暢達。該著用語典雅簡潔,比如多用“之”字:“由此可見作者悲苦之情懷、堅韌之性格。文章敘事中兼有寫景之筆,話舊中帶傷感之情。”輥輯訛又如論桐城派與湖湘派的差異:“前者在于有法度、講規(guī)矩,有意為文;后者在于無法度、無照應,自然成章。”輥輰訛只用了28個字便概括出二派之別,語言簡約精煉。該著敘事語言散句中又往往雜以整句,讀來有駢文之風味。如論王先謙“為文深于考訂,錘煉字句,精粹醇雅”輥輱訛;論舒燾“詩才清俊,詞氣云涌”輥輲訛;論呂璜之文“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寫景述情,自然清新,偶有鋪陳”輥輳訛;論龍啟瑞之文“如曹植《洛神賦》之悠遠迷蒙、向秀《思舊賦》之思緒綿長,又似蘇軾《赤壁賦》之風神。文中無《思舊賦》之哀婉,有《赤壁賦》之曠達”輥輴訛等,不勝枚舉。語言形象而精煉,讀來回味無窮。靈動精準的詩性語言。該著敘述語言十分靈動且精準,尤其體現(xiàn)在對于作家作品的把握。如評郭嵩燾《石筍山房記》:“文章從吳稱三論文起筆,稱道其真知灼見。又緊扣石筍山房落筆,寫其風景氣象,并將人文與天地之文巧妙結(jié)合。前后貫通,一氣呵成。稱述山房之奇特、人物之奇?zhèn)?、文章之杰特,寫石筍山房記即寫人。”輥輵訛如評劉蓉《游君山記》:“對舉之句式,有駢體意味;敘事寫景細致精微,境界之妙,能攝洞庭山水之魂?!陛佪捰瀸τ谖恼麦w式、意境之把握頗為精準,而語言整散結(jié)合頗有靈性。切近桐城古文的筆調(diào)。該著以宗白華的質(zhì)疑開篇,談中國文學的“美麗精神”,并在桐城文章中追溯這種精神。作者筆調(diào)有意與近代桐城派文章風格接近,形成了渾然一體的詩性筆調(diào)。如論述梅曾亮兼有駢儷意味的詩性文章、嶺西寫景的散文、巴陵吳敏樹的寫景之文、桐城姚氏家族的文筆,均有寫景意趣,與作者文辭筆調(diào)相一致。風格簡練雅潔,兼有靈動與暢達的格調(diào)??梢哉f,該著的敘述語言與風格具有現(xiàn)代白話之自然暢達,同時傳承了桐城文章的雅潔與詩性,深受桐城文風熏染??偠灾?,蕭曉陽《近代桐城文派研究》是桐城派研究之新成果。著作以全面系統(tǒng)的架構與論述為我們展現(xiàn)了近代桐城文派的風貌,以多層次綜合的視角解讀了近代桐城之文,尤其是以漢宋之爭、家學傳承、江南文化等主要視角解讀近代桐城古文家,以師承、書院、選本探討桐城古文之傳播無不引征有據(jù),頗見功力。作為一部全面系統(tǒng)研究桐城文派的著作,對學術界重新闡釋近代文學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作者:朱麗霞 謝安松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武漢大學文學院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