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流動人口公共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目前,新疆各級政府管理中還沒有建立流動人口有效參與和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制度,要保證針對流動人口尤其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增長與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增加,各級政府要率先從公共文化服務組織機構建設與機制保障方面入手。
1.推動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
流動人口涌入,使得新疆城市多元色彩更為濃厚。時代的變化,社會的變遷促使城市居民對公共文化管理與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越來越細化。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則是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特殊群體,由此對城市不同性質的治理主體提出不同的要求:一是政府是保障流動人口文化權益,滿足流動人口文化需求的責任主體,因此流動人口文化工作屬地管理以及把流動人口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二是政府要引導、鼓勵企業(yè)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加強企業(yè)內部對屬于流動人口的個人加強文化權益的保障工作。三是政府要通過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盡早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社會化。四是要借助社區(qū)平臺、非營利組織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有威望的公民個人以及文化志愿者,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喜聞樂見的方式去提供服務。
2.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作用
目前新疆城市流動人口數量多,分布廣,族群、區(qū)域情況復雜,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差異大,政府難以滿足其文化需求。由于城市流動人口主要生活區(qū)域就在社區(qū),他們與外界交流少,文化交流更少,社區(qū)平臺貼近他們,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最佳窗口。
二、針對流動人口特點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重點對象
針對流動人口,尤其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情況分析,公共文化服務重點人群是以下幾類:
1.以居家為主的少數民族婦女和老人
以烏魯木齊市為例,在烏魯木齊市幾個少數民族尤其是南疆流動人口居多的社區(qū),女性大多居家留守,而且受當前宗教氛圍影響,她們和外界來往受到限制,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主要接受家庭文化影響。以烏魯木齊市賽馬場東社區(qū)為例。該社區(qū)總面積0.75平方公里,流動人口1365戶4019人,占總人口的85%,流動人口90%以上是維吾爾族,是南疆流動人口到烏魯木齊市的第一個落腳點。社區(qū)人員結構較為復雜,宗教氛圍濃厚。社區(qū)由于有線電視是收費電視,房主、住戶皆不愿掏這筆費用,所以大多流動人口住戶無法在家看電視,而社區(qū)內婦女、老人社交活動也往往局限在社區(qū)之內的同鄉(xiāng)之間。目前社區(qū)公用的文化設施主要是社區(qū)廣播和社區(qū)圖書館。受多種因素限制,廣播時間、內容無法有效針對某單一群體。另社區(qū)有50平方米圖書閱覽室,購買7000余冊圖書,添置各民族語圖書,每天全天開放,但閱讀者有限。由此可見,流動人場東社區(qū)調查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情況。調研中反映的流動人口青少年業(yè)余文化生活和家庭教育問題令人擔憂。社區(qū)15歲以下的孩子有1200多個,700多是5歲以下學齡前兒童,這部分孩子的教育基本是空白。原因在于孩子的父親白天外出打工,而留守家中的母親大多文化素質不高,對孩子基本沒有教育意識,家庭教育以打罵居多?,F在有不少家庭放棄將孩子送幼兒園,而任孩子在社區(qū)內自由成長。和城市父母教育不同,賽東社區(qū)流動人口家長由于多種原因并沒有特別重視兒童教育的理念。目前社區(qū)周邊學校有74小、65小、65中。學校放學后出于安全考慮,孩子基本不允許滯留學校。社區(qū)集中的文化活動主要是重大節(jié)日的自編自演的文藝演出。現在社區(qū)辦公用房面積由原來的302平方米增加到565平方米,其中只有社區(qū)會議室可以搞一些簡單活動,室外場地基本沒有。實際狀況顯示,絕大多數流動人口青少年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現孤島化、邊緣化、沙漠化趨勢,長此以往,流動人口和城市人口之間的文化、心理差距等會越來越大,這會對他們成年以后融入城市帶來不利影響。此外,南疆來的流動人口中信教群眾多,新疆特殊的區(qū)情和家庭的宗教氛圍,會使這個流動人口青少年兒童群體成為“三股勢力”侵入的重點。
2.青壯年為主的外出打工人員
來烏魯木齊的流動人口中,以來自內地及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及南疆的農村人口居多,大多外出務工的青壯年普遍只受過小學、初中教育,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由于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也成為流動人口收入低、居住環(huán)境差、管理困難的重要原因。同時,隨著烏魯木齊市流動人口的涌入,尤其是南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涌入,宗教氛圍日漸濃厚。而流動人口中外出勞作的青壯年群體由于生活壓力和自身素質限制,宗教對他們的精神慰藉尤有吸引力。近幾年來,新疆非法宗教活動日益猖獗,地下講經點及非法出版物打而不絕,而流動人口是非法宗教活動和民族分裂勢力侵入重點人群。以賽馬場東社區(qū)為例,該社區(qū)屬撤村建居性社區(qū),轄區(qū)所有自建房未接入有線電視,轄區(qū)居民特別是大多數流動人口以長期租借影碟的方式看一些武打、色情、低俗等不太健康的節(jié)目及書刊來填充精神空虛,此類節(jié)目、書刊不利于流動人口包括其子女的身心健康。同時流動人口整體參與社區(qū)文化活動積極性不高,原因在于成年男子白天外出打工,主要從事牛羊屠宰,干果分類等工作。婦女在家?guī)Ш⒆?,家庭收入低,屬于城市弱勢群體,對他們而言第一要務是生存,所以很少參加社區(qū)文化活動。另維吾爾族流動人口具有較為濃厚的宗教意識,所以“做禮拜”也成了許多人閑暇后的主要選擇,雖然城市里的娛樂項目豐富多彩,但他們很少涉足。公共文化服務必須要把這部分群體納入進去,用正面宣傳影響教育他們,用積極健康生活態(tài)度和方式鼓勵他們融入所居住的城市,吸收現代文化的熏陶,遠離非法宗教活動。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出部署。2014年2月28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斗桨浮分芯同F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明確任務,即要以標準化、均等化為主攻方向,構建覆蓋城鄉(xiāng)、實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在現階段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就是要圍繞上述目標,初步形成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網絡體系和管理服務體系。
1.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先行試點在流動人口集中的部分社區(qū)成立流動人口文化工作委員會,通過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探尋社區(qū)文化管理機構發(fā)展路徑,最終實現流動人口文化權益保障的組織化和制度化。要在現有條件下,確立流動人口基本文化需求目標,統(tǒng)籌市、區(qū)(縣)、街道(鄉(xiāng)鎮(zhèn)、管委會)、社區(qū)(村)四級服務設施網絡建設,重點保障基層特別是社區(qū),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此外,要在新疆流動人口集中的城市,創(chuàng)建一批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示范區(qū),以點帶面。要有針對性地制定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要通過政府購買、集中配送、連鎖服務等公共文化產品提供方式,實現面向流動人口文化服務多樣化。
2.增加對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投入
目前,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經費主要由街道、社區(qū)分攤,其中并沒有文化服務專項經費。這是造成社區(qū)文化建設經費緊張,服務設施及服務項目低水平化現象的重要原因。各級政府應明確自身在提供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責任,建立與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相匹配的公共財政制度。各級政府要將流動人口文化工作日常經費納入屬地公共文化服務經費統(tǒng)籌安排。各級政府財政預算中還要建立專項經費,以保障流動人口專項公共文化服務、特定文化產品購買和專門政策引導等方面的支出。要鼓勵引導企業(yè)和社會力量對流動人口文化活動、文化項目和文化設施等的捐贈。3.針對性開展流動人口公共文化專項服務。各級政府要從流動人口專項公共文化服務入手。參照其他省區(qū)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經驗,新疆可在現有條件下開展試點工作,待條件成熟再予以推廣。一是在流動人口集中的城市社區(qū)創(chuàng)建“社區(qū)流動人口文化大院”。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打造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工程,通過針對流動人口建設文化活動設施和組織各類文化活動。針對流動人口子女課余生活,成立文化小課堂。投入一定資金安裝LED屏(場地不足社區(qū),可考慮室外安裝),平時在流動人口子女課余時間,定時放映有教育意義的宣傳片和動畫片。每月為成年流動人口免費放映一場。二是適時推出“流動人口文化服務工程”——組織流動演出隊、電影、講座、展覽系列“流動文化服務”。三是由政府牽頭設立“流動人口文化服務示范項目”。從文化網絡布局、文化服務規(guī)劃、文化活動創(chuàng)新三方面入手,建立多方位、多形式的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搭建文化平臺,為流動人口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服務,滿足流動人口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四是借用藝術院校學生的力量,通過各方協(xié)調,支持、鼓勵學生深入到社區(qū)進行社會實踐,為社區(qū)解決文化專業(yè)人才匱乏問題。
4.把城市社區(qū)打造成為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主要平臺
目前從政府層面來說,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框架雖已基本建立,但在資金投入、人員配備、陣地建設等方面重視程度不夠,社區(qū)缺錢、缺人、缺場地、缺設施的情況仍然十分普遍。政府要充分發(fā)揮和利用城市社區(qū)作用,加強和提高城市社區(qū)面向流動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要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以社區(qū)常住人口為依據,結合轄區(qū)內流動人口規(guī)模、特點和文化需求,規(guī)劃建設和優(yōu)化配置社區(qū)文化設施和服務,搭建好流動人口文化服務平臺。要通過組織流動人口參加社區(qū)各種公共文化活動,擴大流動人口文化交往活動圈,幫助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區(qū)生活。在條件許可的社區(qū)配備公共文化服務的專家顧問,幫助和指導社區(qū)如何服務與管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以更好地開展針對性強的文化服務。在流動人口集中居住的社區(qū)設立文化藝術培訓點,定期組織文化培訓活動。投入文化專項資金,加快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帶動提升基層文化活動水平。
5.完善現有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為流動人口提供優(yōu)質服務
新疆由于受歷史、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fā)展相對落后,文化建設歷史欠賬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政府要一方面持續(xù)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另一方面還要利用現有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為流動人口提供服務。
(1)加快實施新疆文化藝術中心和自治區(qū)圖書館二期、博物館二期、文藝譯制基地、考古人類學研究中心、古籍保護中心等建設項目,全面提高和發(fā)揮城市文化基礎設施的綜合功能。
(2)實行政校、政企、政社等聯(lián)建共享公共文化設施,大力整合各類文體設施及文化人才資源,實現共建共享。
(3)發(fā)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骨干作用,支持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創(chuàng)新機制,增強活力,擴大服務范圍,改進服務方式,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水平。
(4)鼓勵公益性文化單位創(chuàng)作更多符合人民群眾需求、質優(yōu)價廉的公共文化產品以及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在文化設施項目設置和公共文化服務中,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不同層次和不同群體文化需求的差異性。鼓勵流動人口積極參與新疆各城市組織的文化活動。廣泛組織各界人員參與群眾性文體活動,讓機關干部、企業(yè)職工、社區(qū)居民、流動人口和各族群眾更多地關心文化、參與文化、享受文化。
(5)扶持發(fā)展各種民間文化組織和群眾文化團體,鼓勵群眾自編自演、自娛自樂。
(6)進一步規(guī)范和提高流動人口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將流動人口文化服務納入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評估考核體系。
(7)按照“?;?、保民生”的要求,推進重大流動人口文化惠民工程建設,以實施重大流動人口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提高對流動人口群體的覆蓋程度和服務能力。
(8)利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現有基層服務點在社區(qū)、工礦、企業(yè)、建筑工地等開展流動人口服務;配備一批流動舞臺車、流動圖書車等流動文化服務設施,解決流動人口文化需求問題。
(9)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流動人口文化工作。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引導和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流動人口文化工作,使之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有益補充。
(10)加快譯制、移植優(yōu)秀文藝作品能力建設,為各族群眾提供健康的精神文化產品。
6.鼓勵引導用工企業(yè)加強流動人口文化服務
各級政府要承擔對企業(yè)流動人口文化工作的指導,盡快建立與企業(yè)共同為流動人口開展文化服務的長效機制,調動企業(yè)參與流動人口文化工作的積極性。企業(yè)要有大局意識,合理配備文化管理人員以確保流動人口文化生活常態(tài)化。要針對流動人口特殊的文化需求開展針對性的文化服務。不但要保障流動人口充分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還要提供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7.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基層文化人才是新疆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保障。要創(chuàng)造條件,在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構建由“專業(yè)藝術工作者”“基層文化骨干”“群眾文化志愿者”“流動人口文化積極分子”等隊伍組成的多元化文化人才隊伍格局。
(1)健全新疆公共文化服務從業(yè)人員上崗培訓制度,特別是進行少數民族語言及文化藝術的培訓,加強規(guī)范化管理。
(2)嘗試建立新疆文化人才的認定、考評機制,制訂培養(yǎng)、選拔、使用和管理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提高基層文化人才的待遇,完善基層文化干部的職稱評定、專業(yè)技術人員資格評定和聘用機制,提高基層公共文化從業(yè)人員的積極性,吸引優(yōu)秀文化人才投身基層公共文化事業(yè),從而解決基層文化人才流失嚴重的問題。
(3)配齊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免費開放場館專職文化工作人員,確保編制和人員到位。
(4)加大招聘專業(yè)文化人才的力度,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人才。對現有的公共文化工作人員要加強培養(yǎng),也可吸收優(yōu)秀大學生,多方面進行人才儲備培養(yǎng),提高他們的業(yè)務素質,形成傳統(tǒng)藝術門類及當下熱門藝術門類一應俱全的全方位為群眾輔導的體系,造就一批基層文化骨干。
(5)街道、社區(qū)文化站可以嘗試擇優(yōu)選調和公開招聘文化專干,加強對社區(qū)文化專干的培訓,保障街道、社區(qū)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常態(tài)化開展。還可以探索建立社區(qū)文化指導員制度,積極引導、鼓勵文化人才到社區(qū)開展文化活動,如可以讓師范、藝術學院的大學生來社區(qū)當義工、志愿者,輔導流動人口的孩子,算大學生社會實踐,也可以聘用一批有文化專長、熱心于基層流動人口文化工作的離退休文化工作者、民間文藝骨干和專業(yè)藝術工作者擔任街道、社區(qū)專兼職文化輔導員,參與流動人口文化建設,解決文化人才短缺問題,提高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yè)化水平。
(6)重視對文化專干和文藝骨干的培訓,同時將培訓向企業(yè)、社區(qū)傾斜,使流動人口在所居住的社區(qū)就能就近學到聲樂、舞蹈、書法、繪畫、器樂等課程。在流動人口中,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文化骨干、文化帶頭人,提升群眾文化隊伍水平。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新疆各級政府面臨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我們只有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基礎上充分認識針對流動人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改革創(chuàng)新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才能真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切實保障流動人口的基本文化權益,為他們融入城市生活提供精神支持。
作者:魏琪 單位:中共新疆區(qū)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