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隧道群洞口間光屏障方案設計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隧道群洞口間光屏障方案設計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隧道群洞口間光屏障方案設計研究

摘要:廈門某隧道群兩座隧道之間間距僅為70m,2009年投入運營之后多次在洞口發(fā)生追尾事故。隧道洞口光線明暗變化沖擊人眼引起的“黑白洞效應”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文章設計了一種懸臂式鋼結構光屏障,上部覆蓋光柵板,中部采用連接型鋼做成向下拱形,整體造型像一只振翅飛翔的海鳥,造型新穎、飄逸,結構安全可靠。建成之后可以緩和洞口內外的明暗差,降低駕駛員的眩暈感和封閉感,提升隧道安全運營環(huán)境,同時也將是隧道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對同類工程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隧道;光屏障;黑白洞效應

隧道洞口為事故多發(fā)點,也是隧道安全管理的一大難點。隧道群相鄰洞口一般間距較小,隧道洞口光線亮度交替變化沖擊人眼是引起交通事故最主要因素,由此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占隧道洞口事故的30%。根據《公路隧道通風照明設計規(guī)范》,為了減弱進洞口的“黑洞”和出洞口的“白洞”效應,應在入口、出口段采取措施,讓光線亮度漸變,在洞口處增設光屏障是其中最主要措施之一。

1工程背景

工程位于廈門某隧道群兩座隧道間連接道路,道路設計為雙向四車道,道路中間為綠化分隔帶(如圖1所示)。道路長度約為70m,單向車道寬度為10m,車道中間綠化帶寬度為20m。該路段設計時速為60km/h,若車輛按照設計時速行駛,通過該段道路需用時4.2s,也就是說在4.2s的時間內,駕駛員的眼睛要適應A隧道出洞時光線從暗到亮,到B隧道進洞光線從亮到暗的全過程,駕駛員很容易出現(xiàn)眩暈,增加事故發(fā)生率。為了保證該段隧道進出口行車安全,避免車輛進出隧道時,亮度快速變化以及陽光直射給駕駛員視覺上帶來的影響,在該處增設光屏障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該路段南側路邊為管養(yǎng)單位停車場,北側有某景點上山道路,要求光屏障設計時考慮這兩個因素,不能影響其正常的功能。圖1項目平面圖(單位:m)

2設計方案

2.1設計標準

①設計荷載標準值:光柵板恒載:0.4kN/m2,安裝活載:0.4kN/m2。風荷載按廈門市百年一遇風壓取值為:0.95kN/m2。②設計使用年限根據《建筑構件可靠度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068-2001)要求,主體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光柵板材料設計使用年限為15年;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

2.2設計思路

由于該段一側路邊需要避讓臨時停車場,另一側為上山道路,同時考慮美觀要求,將光屏障設計為懸臂結構較為適宜。但由于懸臂伸出跨度過大,自重作用下,柱腳的彎矩較大,再考慮臺風影響,受力較為不利。故考慮中間設置系梁,一方面可以減小柱腳彎矩,增加結構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這樣的造型可以結合景觀設計做出大鵬展翅的效果,寓意大展宏圖。

2.3懸臂鋼結構設計

懸臂鋼結構采用HN600×20O工字鋼,尾部做漸變處理,形似鳥兒的翅膀。在中間草坪使用HN500×200型鋼將兩邊懸臂梁連接,減小柱腳彎矩,并且做成向下的拱形,形成鳥兒的身體,在草坪中部設置三角支撐減小連系梁的跨度,提高其剛度,并形成鳥兒的嘴部。基礎采用擴大基礎,尺寸為1.8m×1.8m×1.0m。懸臂梁間距5m,草坪中部的連接型鋼間距10m,空出一跨懸臂梁使用縱向連系梁HM400×300固定,縱向連系梁與中部連接型鋼的端部固定連接(如圖2、3所示)。該方案路面框架僅為單側立柱,另一側為開口,并且屏障整體為弧形樣式,懸臂端部上翹處理,這樣既能使屏障美觀,也能降低駕駛員的封閉感。

2.4光柵板設計

光柵單元板主要由C型鋼邊框、邊框封板及光柵等組件構成,光柵等間距排布,阻擋陽光直射(如圖4所示)。光柵采用t1.5mm的鋁板,邊框和邊框封板采用t3mm的C型鋼;光柵固定到邊框后,需使用φ2的鋼絲穿過每個光柵,防止光柵單個脫落。光柵底部制作成鋸齒狀,防止雨水集中滴落。

2.5方案設計效果圖

方案整體造型像一只振翅飛翔的海鳥,造型新穎、飄逸(如圖5所示),建成之后可以緩和洞口內外的明暗差,降低駕駛員的眩暈感,提升隧道安全運營環(huán)境,同時也將是隧道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結構計算

3.1計算模型

采用MIDASCIVIL建立有限元模型進行分析,采用梁單元模擬懸臂鋼結構,模型共含784個節(jié)點,1157個單元,如圖6所示。圖6有限元模型

3.2計算結果

為精簡篇幅,僅示出最不利荷載工況作用下的內力、應力、位移計算結果(計算結果僅示一個節(jié)段)。計算結果表明,最不利荷載作用下結構的最大內力為277.2kN,最大應力為116.637Mpa,最大位移為0.088m,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結構受力安全可靠。

4結論

隧道洞口光線明暗變化沖擊人眼引起的“黑白洞效應”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文章以廈門某隧道群兩座隧道之間僅70m的連接道路為載體,設計了一種懸臂式鋼結構光屏障,造型新穎、飄逸,結構安全可靠。建成之后可以緩和洞口內外的明暗差,降低駕駛員的眩暈感和封閉感,提升隧道安全運營環(huán)境,并且不影響道路兩側空間的利用,同時也將成為隧道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對同類工程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GB50009-2012,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S].

[2]GB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S].

[3]GB50017-2017,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S].

[4]吳勝忠,陳山泉.公路隧道光屏障設計及其應用[J].公路交通技術,2013(06).

[5]李英濤,程國柱.公路隧道出入口減光格柵段合理長度研究[J].公路工程,2009(05).

[6]黃發(fā)明.基于“黑洞效應”的公路駕駛員視錯覺改善方法實驗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4..

[7]高速公路隧道路段對駕駛員視覺及心率影響規(guī)律研究[D].喬飛艷.吉林大學,2012

[8]施盧丹.高速公路特長隧道駕駛人眼動注視特性研究[D].長安大學,2011.

[9]關向群.隧道洞口景觀設計實用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4.

[10]王丙興.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J].交通與運輸(學術版),2012(01).

作者:危艷 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