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懷梆藝術傳承個案考察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懷梆藝術傳承個案考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懷梆藝術傳承個案考察

一、懷梆的前世與今生

懷梆是河南省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發(fā)源于明朝懷慶府一帶,亦稱懷調(diào)、懷慶梆子、老懷梆、小梆(班)戲,主要流行于河南焦作和新鄉(xiāng)部分市區(qū)。金天德年間(1149-1153),懷慶府一帶雜曲小調(diào)《剪剪花》《挑花籃》《風擺柳》等已在民間傳唱,“竹馬”“旱船”“龍燈”等“社火故事”在鄉(xiāng)村盛行。明洪武、永樂年間,受弋陽腔、昆山腔及亂彈、梆子腔的影響,“社火故事”、雜曲小調(diào)與歌舞百戲逐步融合,最終演變成梆子腔體系的稀有劇種——懷梆。明末清初,懷梆開始蔓延懷慶府八縣。清乾隆四十六年,戲曲集《綴白裘》已傳播至濟源市。清嘉慶年間,懷慶府形成懷梆“行戲班”“江湖班”。咸豐、同治、光緒年間,懷慶府、半農(nóng)半藝的懷梆民間班社迅猛發(fā)展。這些班社或以村名命名,或以掌班的名藝人名命名,出現(xiàn)了同樂班、普慶班、義樂社、二戲班、李端章戲班等著名班社。清末民初,懷梆涌現(xiàn)出馬丑妞、李永泰、喬慶云、呂連人、崔福嶺、張樹柱等一大批深受群眾喜愛的著名藝人,名伶輩出推動了懷梆藝術的發(fā)展和成熟。直至抗日戰(zhàn)爭,由于面臨日寇的侵略和威脅,懷梆藝人四處逃亡,懷梆班社紛紛解體,古老的劇種瀕臨消亡的邊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懷梆得到了復蘇,業(yè)余劇團迅猛發(fā)展。1950年,武陟縣恢復懷梆業(yè)余劇團26個。1953年,沁陽縣恢復懷梆業(yè)余劇團32個,1957年發(fā)展到100多個。1958年,武陟縣懷梆業(yè)余劇團發(fā)展到66個。1955年初,沁陽縣成立縣懷梆專業(yè)劇團。一時間“村村有戲班,人人唱懷梆”,懷梆呈現(xiàn)出一片繁榮昌盛的局面。1956年,沁陽縣懷劇團演出的《對花槍》,獲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演出、音樂、導演三等獎,演員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1960年戲曲改革,懷梆的主奏樂器“尖弦”(大弦)被豫劇的板胡取代。“”期間,懷梆藝術再次遭受嚴重的摧殘。改革開放,懷梆劇種再次復蘇,但觀眾大量流失,專業(yè)隊伍青黃不接。1992年,全國僅有一家懷梆專業(yè)表演團體——沁陽市懷梆劇團,先后演出過300多本傳統(tǒng)戲和近百本現(xiàn)代戲,參加過國家、省市戲曲大賽近30次,獲團體及個人獎項90多項,已成為懷梆藝術傳承和發(fā)展的主陣地。

二、懷梆的流派和傳人

隨著懷梆藝術的成熟和完善,懷梆形成了東西兩路不同的流派:以焦作為中心,流傳在焦作以東一帶稱為東路懷梆;流傳在焦作以西一帶則為西路懷梆。東路梆子保持了傳統(tǒng)的、原汁原味的腔調(diào),在表演上粗獷豪放,擅演文武帶打蟒靠架子戲。西路梆子則在原腔調(diào)上有所改進,演唱聲昂情沛、唱腔平直古樸,富有高亢挺拔的特色。流派的形成,催生了俗稱“蓋八縣”的20余位懷梆名角?!吧w八縣”個個戲路寬、技藝精、演唱俱佳,影響甚廣。東路懷梆著名藝人李永泰(1802—1895),藝名銀成,被稱為懷梆之鼻祖。李永泰舞臺扮相俊美、唱腔圓潤明亮,以旦角戲出眾,有“假閨女”之稱。在表演上,他以質(zhì)樸細膩善于刻畫人物見長。崔福嶺(1904—1999),藝名拐蘭孩,以扮演旦角聞名,也扮演一些生、凈角色,其唱腔柔和、起腔平穩(wěn),吐字清晰、韻味醇厚,善于敘述和抒情,給人以淳樸健朗、清澈委婉之感。西路懷梆著名藝人張樹柱(1892—1978),藝名麻柱,12歲投師學藝,初習旦角,后工老生,20歲便揚名懷慶府。他擅唱功,行腔激越流暢,高低音運用自如。他所帶領的劇團非常注重蟒靠架子戲,以扮演帝王將相和文武老生著稱,也演出一些旦角戲。1955年,張樹柱加入沁陽縣懷梆劇團。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張樹柱獲演員一等獎。趙登云(1928-2000年),藝名毛藝,小生馳名,初學越調(diào)演旦角,后唱懷梆扮小生,16歲唱紅懷慶府。趙登云唱做俱佳,嗓音高亢雄健,低柔諧美。沁陽有些鄉(xiāng)村一度把懷梆戲稱作“毛藝戲”,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肖月芳(1925-1996),是懷梆戲歷史上第一個登上舞臺的女演員。她從小習藝,工青衣。她曾在《對花槍》中飾演姜桂芝,數(shù)百句唱詞一氣呵成,讓人贊不絕口。20世紀40年代,懷梆沒女演員,男演員唱旦角。自從有了坤角后,懷梆的舞臺形象愈加豐富多彩,扮相與行頭愈加講究,吸引來更多的觀眾。1956年,肖月芳應邀參加沁陽縣懷梆劇團。肖月芳的唱腔典雅含蓄,音韻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嗓音清脆明亮,吐字純凈清晰。趙玉清(1940年-),1956年考入沁陽縣懷梆劇團,師承第三代懷梆劇種傳人張樹柱和第四代傳人李發(fā)貴。趙玉清主攻旦角,兼演小生,演過青衣、老旦、須生、彩旦,以閨門旦著稱。憑著堅忍執(zhí)著和勤奮好學,從默默無聞的配角到引起轟動的主角,趙玉清漸漸成了劇團的臺柱子,成了遠近聞名的“懷梆之花”。1999年,趙玉清與郭全仁等十幾位懷梆老藝術家,組建沁陽市懷梆協(xié)會,整理懷梆大戲十本、小戲五本,移植京劇、晉劇等劇種十本,錄制懷梆各種資料片700多盤,培養(yǎng)出了以“小玉清”張素禮為主的多位懷梆名角。2006年7月,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lián)授予她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民間戲師”稱號,成為豫西北地區(qū)懷梆劇種第五代傳人。郭全仁(1941年-),原沁陽市懷梆劇團鼓師,被稱作“懷梆活字典”。1957年,郭全仁考入沁陽縣懷梆劇團,先后擔任劇團的樂隊伴奏、音樂設計以及指揮。30多年來,郭全仁先后修改了十個劇本,整理創(chuàng)作懷梆劇目11本,15篇,獲國家、省、市各級獎證23項。郭全仁出版的《懷梆唱腔選》《懷梆藝術》《懷梆論壇集錦》等六本懷梆書籍,不但總結(jié)和梳理了懷梆的歷史,整理和歸納了懷梆的唱腔,還對散落民間的懷梆資料,做出了搶救性的發(fā)掘和集納,填補了懷梆研究的空白,為保存、傳承這一古老的劇種起到了關鍵性作用。2007年6月5日,趙玉清、郭全仁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懷梆)代表性傳承人。

三、懷梆的傳承與保護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地方戲曲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基礎發(fā)生了劇變,懷梆出現(xiàn)了演出市場低迷、演員跳槽等現(xiàn)象,劇團面臨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局面。2003年,沁陽市懷梆劇團僅演出十場,經(jīng)費入不敷出。劇團試圖“以文養(yǎng)文,以副養(yǎng)文”,一度開辦工廠、商店,在內(nèi)部成立歌舞團,以解決演員生計,但沒能走出生存的窘境。2006年5月20日,懷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懷梆劇團的生存狀況有所好轉(zhuǎn)。沁陽市財政對市懷梆劇團的差額補貼由原來的每年11萬元增至20萬元。同年,沁陽市懷梆劇團現(xiàn)代懷梆戲《王東明》參加河南省縣(區(qū))級戲劇大賽,獲劇目金獎及舞美設計、音樂設計、音樂伴奏等多項大獎。2007年8月,中央財政對沁陽市懷梆劇團下?lián)?0萬元的保護經(jīng)費。2008年,劇團全年演出108場,戲金收入12萬元。2009年,劇團全年演出增至150多場,現(xiàn)代懷梆戲《好媳婦》榮獲河南省第二屆縣(區(qū))級戲劇大賽一等獎及劇作獎、導演獎、舞臺美術獎。沁陽市懷梆劇團逐步走出了生存的困境。近年來,沁陽市在大力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過程中,積極開展懷梆戲曲保護發(fā)掘工程,開辦了懷梆藝校,并通過體制改革與機制創(chuàng)新,采取送戲下鄉(xiāng)的方式,把舞臺搭在群眾的家門口,把懷梆劇團推向了市場。懷梆國家級傳承人趙玉清則被焦作師專、焦作大學聘為兼職教授,他還是沁陽市聯(lián)盟小學和王占中心小學的藝術指導,先后輔導業(yè)余劇團數(shù)百家,義無反顧地擔負起宣傳、普及懷梆藝術的重任。2013年,沁陽市懷梆劇團懷梆現(xiàn)代戲《姐妹花》再次榮獲河南省第三屆縣(區(qū))級戲劇大賽一等獎,獲文華音樂創(chuàng)作獎、文華舞臺美術獎。2017年11月,沁陽市懷梆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打造的懷梆劇目《大破天門》進京匯演,作為“河南稀有劇種北京公益展演周”活動的首場演出,亮相梅蘭芳大劇院?!洞笃铺扉T》行當齊全,唱念做打俱佳,不僅反映了古老劇種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而且彰顯了河南稀有劇種、地方大戲的風采,贏得首都觀眾和戲劇專家的高度評價。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展演提高了稀有劇種懷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據(jù)統(tǒng)計,沁陽市至今堅持演出的懷梆業(yè)余劇團仍有25個,焦作市、博愛縣、修武縣、孟州市、武陟縣、溫縣也活躍著一批懷梆業(yè)余劇團。沁陽市宋寨村劇團已傳五代,劇團80%都是年輕人,年齡最大的演員74歲、最小的20歲,一年演30多場。他們閑集忙散,不以營利為目的,半農(nóng)半藝,節(jié)慶自娛娛人。你方唱罷我登場,唱響了新農(nóng)村的歡樂景象。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獨具特色的戲曲,懷梆藝人忠實表達了懷川人的情感,讓懷川人品咂出故土情結(jié)和桑梓趣味。堅定文化自信,充滿文化自覺,稀有劇種必須強調(diào)獨特性、唯一性,地方文化部門應當像搶救和保護文物一樣保護懷梆這“活文物”,創(chuàng)造條件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文化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fā)展。加強懷梆藝術的發(fā)掘、搶救和保護,對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豐富和完善梆子戲體系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孟莉莎 單位: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音樂學院

相關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