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

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

第1篇: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

話題志

高考作文二三十年的變遷中,折射出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的縮影。通過梳理2003年至2013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最直觀的結論是:“勵志小故事”在整個高考閱讀理解和作文命題范圍中占有65%的高比例。這對應著我們每一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如何去選擇和規(guī)劃未來的生活道路,怎樣去克服各種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高中生大多都會感受到這些問題所帶來的壓力以及解決它們的迫切需求。在已經或即將離開父母的庇護而參與到廣闊復雜的社會生活時,對一個人來說最為重要的是理智的成熟和精神的獨立。只有這樣,他才會在不斷的歷練中,保持自己的方向,面對各種情況時都可以妥當應對,從而穩(wěn)步地走到他要到達的地方。

關于成長、成功的思考,對高中生的現實生活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進而這也成為高考作文一個永恒的話題。2013年新課標卷的“經驗與勇氣”,“同學間的人際關系”,遼寧卷中“沙與珍珠”,浙江卷的“三句話看青春”,甚至大綱卷的“撿到手機之后”都可劃在成長話題的范圍內。

在本期中,我們著重從“勵志時代”“自我與世界”等方面來討論。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些討論不在于為大家提供可以直接用于作文的主題,而是促使同學們開闊和挖深自己的思考,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并從源頭處讓自己的作文更為充實和深刻。

對話

對話三峽大學副教授劉波老師

新作文:歡迎您參與本期的話題。成長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關于成長,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劉波:關于成長,我最先想到的是一幅畫面:一個孩子站在一條長長的曲折之路的起點,那是他的人生真正成長的開始。每個人的成長之路并不一樣,由于先天的基礎不同,有的人長,有的人短,但少有捷徑可走。

作文:我記得陳凱歌說過,成長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劉波:陳凱歌這話可能是有語境的,變化的發(fā)生或許就是一瞬間,但這一瞬間的變化需要長時間積累,是所謂“從量變到質變”。前期的成長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促成了后來成長的迅速變化。所以成長從整體上來說是一個過程,很可能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新作文:我在高中歲月里有很多迷茫,常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將自我封閉起來。您呢?能大致談談您的高中生活嗎?

劉波:高中階段我過的是三點一線式的生活,與外界接觸并不多,這是事實。是將自己向內封閉,還是向外開放,這可能取決于一個人的性格,當然,也與環(huán)境有一定關系。我的高中生活就是按部就班地交替學習和玩樂,中間穿插著很多人都有過的寫作理想和文學夢,以及為了考大學的那種焦慮、艱辛和最后轉瞬即逝的成就感。

新作文:每一個人都面臨過成長的困局,都在“自我與世界”的關系中掙扎過,您也有過這樣的掙扎吧?

劉波:相較于很多同齡人來說,我比較晚熟,高中階段基本屬于圍觀別人談戀愛的那類“沉默的小伙伴”,不受人關注,但知道自己需要去讀書。比如說堅持每個月省一些生活費,花了一年時間陸陸續(xù)續(xù)去書店將“三言二拍”這套書買齊了。成長過程中的困境在高三開始時短暫出現過,是否要由一個理科生轉成文科生,確實挺掙扎,很糾結,甚至想放棄。

新作文:那您又是如何突破這種困局的呢?

劉波:困局的最終突破是你必須快速作抉擇。我最終選擇讀文科,現在看來,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幸運,從性情上來說我也還是適合這個。我通過大量的閱讀文學、歷史和其他人文類書籍,讓內心變得強大了,它可以促使我不斷地去尋找自我的出路。

新作文:找尋自我,需要一個過程。您這個過程很長嗎?

劉波:我這個過程其實是從高中階段開始的,就是由閱讀和寫作構成,當然,現在仍在進行中。我相信自己逐漸找到了自我,因為這些年,我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情,雖然中間也有過其他工作經歷,但我最后還是回到了文學上。如今,我有幸將文學閱讀的經驗和學生們來分享,更覺得找到了自我實現的價值。

新作文:遇到挫折就需要動力。您是如何解決這個“動力”問題的呢?

劉波:我的成長還是在于一種堅持,而這堅持的動力,就是通過閱讀大量經典作品,從別人那兒不斷獲取人生經驗,然后進行轉化,最后“為我所用”,寫出屬于我自己的作品。當你有了一定積累后,回過頭來再看那些挫折、迷茫,心里就會釋然了,它們才是你成長的“動力”。

新作文:對于隨處可見的“心靈雞湯”語句和勵志小故事,您怎么看?

劉波:這種東西不能當作絕對律令。因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性格不一樣,所以不可能完全去照搬、模仿。最主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條路,堅持不懈地往前走,努力,再努力,最后你也可以成為一則勵志故事。

新作文:從成長及如何突破自我的角度出發(fā),您對現在的高中生有哪些建議?

劉波:從閱讀中突破自我,我相信對很多高中生來說是有用的。將閱讀變成一種人生的自覺,除了教科書之外,還可多讀些其他的書,多作拓展思考。在有限的時間里,多涉獵一些經典讀物,這樣你在精神上會走在很多人的前面。有了好的基礎,一旦到了大學,迎接你的將會是另一片精彩的天地。

(劉波,1978年生,湖北荊門人,畢業(yè)于南開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現為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觀點一

與自我的博弈

成 空

成長,就是一場盛大而永無止境的新與舊之博弈。這不僅僅指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思想提升,事實上,很久以前我曾在一本科普雜志上看到過,人體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更替中,而每過若干年,人體的細胞就會完全徹底更換一次――僅從唯物論的角度來講,對自我的否定與再認識也是我們每天見到第一縷陽光后的題中之義。

這些年來,作為一名資深“科黑”,我常常感到困惑。從當初的不被看好到當今的NBA聯盟第一人,科比背后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當年名氣比他大的球員有,天賦比他好的球員有,但如今他們早已淪落至聯盟的邊緣無人問津,唯有科比仍十年如一日屹立在聯盟巔峰。我不喜歡科比,是由于他張狂、偏執(zhí);但是,拿著數千萬美元的收入,每天凌晨4點還準時起來訓練,每每在危急之刻挽救球隊于水火的科比,實在讓人不能不欽佩。

所以生活不是黑白分明的童話故事,即使在不喜歡的人身上,也有很多優(yōu)點讓你必須直視。

在網上常??吹街T如此類的新聞:賣煎餅的月入過萬,十年攢錢買了一套房;做木工的五年買房;賣切糕的一年買房,三年為所欲為……然而,在艷羨中,你也明白:每天星月相伴,滿身油煙,風吹雨打,冷眼對世情,也是這種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讓你換,你愿意嗎?

所以生活不是簡單的加減題,得失之間的分明,需要在漫長的歲月中去仔細梳理。

我每天坐公交車,常常趕上前面的車卻遇上長長的紅燈,反倒被后面的趕上;或者由于人太多,前面的公交車必須讓后面的空車先行;或者明知道這趟車會繞一段,但由于摸不清楚后來直達的車會不會到而上了這趟,結果不多時便看到后面的直達車在緩緩前進……最終,只能在費盡心力的公交車上看后來者輕巧地超越。

所以,趕早與趕巧同樣重要。當然,如果你選擇不起運氣,還是用趕早來彌補一切吧。

在這些冠之以成長之名的感悟下,每個人小時候瑰麗的夢想,長大后也許都會慢慢褪色。是在沙灘上始終兩手空空苦苦追尋最大的寶石,還是讓眼前的美好都不遺落?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夢想與現實,選擇與放棄,是成長中最大的博弈,但無須與任何人比較,作出最后選擇的,肯定是最真實的你。

觀點二

為信念找個支撐點

許 鋒

勵志,在我看來,其實是一種信念。

這是曾發(fā)生在我家鄉(xiāng)的一個真實故事,與信念有關,是的,確實有關。

在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眼里,災難是遙遠的,或者我們認為它是遙遠的??墒?,災難常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時候悄然降臨,它如狂風橫掃落葉,如海浪擊打船舷,如熊熊的烈火焚燒美麗的家園。

那個日子成為我的鄉(xiāng)親們的夢魘。北京時間2003年10月25日20時41分和48分,甘肅民樂、山丹兩縣之間先后發(fā)生6.1級和5.8級地震,地震造成9人死亡,49人受傷,1.4萬余間房屋倒塌。

災難面前注定有人要流血,有人要失去生命。可是,有時,堅強的信念卻能支撐著人活下去。這或許是奇跡,有人還說那是生命的本能。也許吧,但我寧愿相信,信念有時能成為一種堅強的力量。

有3個鄉(xiāng)親在地震來臨時正在羊圈旁的窯洞里守衛(wèi)著羊群。地動山搖的那一刻,他們在發(fā)出驚叫之后,離門口最近的那個農民最先向外面逃生,然后是第二個,然后是第三個。但是,當第二個農民被轟然倒塌的黃土壓倒時,第三個農民也沒能跑出去,而是連同厚厚的黃土同時壓在了第一個外逃農民的身上。

最后的那個農民是幸運的,靠洞子里稀薄的空氣,他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但是,那點空氣顯然不夠他維持呼吸,他在死亡的邊緣掙扎。這時,有一種堅強的信念一直支撐著他,那就是他以為第一個農民一定成功逃生了,并且會很快喊來救援人員。

他終于被人們用手挖了出來。在被挖出的那一刻,他徹底失去了知覺。但他終于成功地活了下來。

醫(yī)生說,在那樣的空氣中,能夠存活半個小時就已是奇跡。

人們問起他時,他說,他以為第一個農民已逃生了,他相信逃生的農民一定會來救他――實際上,第一個和第二個農民都死了。

如果不是靠著信念支撐,第三個農民一定不會堅持那么久;如果他放棄了希望,他可能早就被死亡的魔鬼拽走了。很多時候,信念是什么?信念就是支撐我們生命的力量。

其實,每個人活著,每天、每時、每刻,不都是靠一種信念或類似信念的東西在支撐嗎?努力地學習,勤懇地工作,無私地付出,默默地奉獻,也許很苦,也許很累,但很多人選擇了積極面對。

我在蘭州生活時,每天路過的菜市場有一個賣雞蛋的老人,冬去春來,他都在不停地擺弄那些雞蛋。在這個菜市場他已待了20年。20年是什么概念?如果每天賣掉100個雞蛋,20年,從他手里賣出去的雞蛋大約會鋪滿整條馬路。他的手,已不能完全伸直;他的臉,已像刀疤一樣滿是溝溝壑壑。難道不是改變生活和命運的信念在堅強地支撐著他?可能是他和老伴兒的生活,也可能是孩子們的生活。

成長需要勵志精神,或者說需要信念――別人在你的信念中活著,你在別人的信念中活著,然后,為了共同的信念走到一起,或攜手并進。由此,生活才有那么多的陽光,生命才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結語:收集塵土中的金粉

“勵志”二字,字典上的解釋是:喚醒一個人內心的創(chuàng)造力,是人們獲得尊嚴和自信的途徑。平淡生活沖淡不了心底的一些渴望,一旦這種渴望變成為長久的心靈期盼,就會指引你繼續(xù)行動。少年、青年時期,每個人都受動蕩的內心和日新月異的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塑造著自我的性格、人格。我們需要有勵志精神,而不是像老人一樣的平靜。我們要披荊斬棘,帶著信念,帶著對前方的渴望上路。我們迎著風,迎著塵土,揮動著雙臂,想要一路狂奔。但總有一個瞬間,我們如受傷的小鳥一般第一次見識了世間的殘酷,繼而收集了一種叫作經驗的東西,繼續(xù)行走。這一次,我們的步履會穩(wěn)健很多。

第2篇: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

4月12日我聆聽了劉沛華老師的教師職業(yè)幸福講座。劉老師的“自我認同”、“自我調整”、“自我培養(yǎng)”讓我找到了教師的職業(yè)幸福之源。劉老師學生時代因為自己老師的一句話而立志要成為自己老師那樣的人。當成為一名老師后,也時時以自己的老師為楷模,要求自己。與學生相擁而過,和學生共讀同寫。生命因初心而精彩。這讓我知道了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怎樣面對自己的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怎樣的影響。而學生的成長,也正是教師的職業(yè)幸福的源泉。

教師職業(yè)的幸福就像劉老師踐行幸福教育的四模式:送一份真愛,享受幸福,送一份寬容,品味幸福,送一份尊重,收獲幸福,送一份信任,體驗幸福,教師的幸福源于對后進生的尊重,對他們的不離不棄。作為一名老師,要面對自己所有的學生,有聰明的,調皮的,還有不愛學習的,但我們不能放棄一名學生,特別是面對后進生時,更要以教師的博懷去教育他們,當你的愛心轉化了一名后進生時,也就是你作為教師最幸福的時刻。所以說,教師的幸福是每一位學生的成功。

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幸福職業(yè)之路,就要以陽光的心態(tài)去教育學生,一個積極,心態(tài)陽光的人,才能培養(yǎng)出積極陽光的學生。陽光的心態(tài)是教師職業(yè)幸福的基礎。當工作繁重時,工作困惑時,要想想自己的初心,要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應對,把工作中的困難,當作自己鍛煉提升的機會,等到困難解決之時,也就是你作為教師的幸福之時。

愿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能像劉老師一樣,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當你能夠想明白時,也就是你感受到教師職業(yè)幸福之時!

學習“三自我”成就教師職業(yè)幸福心得體會

小西堡總校侯永良

4月12晚,我在“京師杏壇”公益直播課堂,聆聽了劉沛華老師分享的“三自我”成就教師幸福。這次學習使我感觸頗深。

劉老師提出“自我調整、自我認同、自我培養(yǎng)”的觀點為我的心靈打開了明亮的窗。為我的教育之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到學生中去,成為學生的朋友”認同自我,調整好心態(tài),擁有一個陽光的心態(tài),那么我們的工作就會充滿更多的幸福。把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當做一次次鍛煉的機會,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困難,就不會再有抱怨。回憶以往,一次次經歷證實了劉老師的觀點,當你克服了困難,解決了問題,回過頭來,你會感激這些困難促進了你的進步!

作為教師,自我培養(yǎng),不斷提升是必須的,不學習,不進步就無法適應時代,就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我會牢記劉沛華老師的建議,做一名幸福的教師,去收獲這次孤獨之旅中的幸福!

幸福,永遠在追夢的路上--《“三自我”成就教師職業(yè)幸福》培訓心得體會一

南沿村完小 劉美燕

4月12日我有幸參加了劉沛華主講的《“三自我”成就教師職業(yè)幸?!返木€上培訓活動。2020年是我教育工作的第18個年頭,在這18年里,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但是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我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小學教師。我和大家一樣,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確實很累。我在忙碌中找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夢想,并發(fā)芽。我很喜歡我的工作,我是一個有夢想得人。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能在我的帶領下去遨游知識的海洋,并收獲豐富。我一直在堅持自己的夢想。我想,作為一名教師,要永遠伴隨自己的夢想,沒有夢想,教育也就沒有意義,夢想會賦予人們追逐。

劉沛華老師講了他的五步快樂作文教學法:樂讀——給一片靜心的天地,讓學生快樂讀書;暢說——創(chuàng)一個馳騁的舞臺,讓學生傾吐心聲;言真——留一席傾心的空間,讓學生學寫真話;悟理——造一個暢談的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怡情——耕一塊怡情的沃土,讓學生感情升華。用多視角的眼光看待充滿生機活力與個性的孩子。我一直覺得:沒有博大的愛,就沒有所有孩子的教育;沒有深刻的愛,則沒有成功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愛,則沒有幸福的教育。

玫瑰不因枝條長刺而失其色,沉香不因狀似朽木而失其香,榴蓮不因口感獨特而失其味。后進生在他眼里就跟玫瑰,沉香,榴蓮一樣。他們的調皮搗蛋其實反映了他們的本真。更能讓教師找到真實的自己,誠然,后進生是為后進生縫上翅膀的人。在教育教學這快沃土上,他始終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境界要求自己,用青春雕琢孩子年幼的心靈,用示范行為來教育影響學生,用誠摯的愛去教誨學生,用真情去培育學生,踐行了教育和教學的完美結合。

他曾寫過這樣一段話:選擇做班主任,就意味著選擇了一種永恒的姿態(tài),一種以愛的名義給予學生一生的陪伴,那是一股飄散著幸福的味道。教師的愛博大無私,是一縷溫暖的陽光溫暖著學生。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這些美麗的語言,教師的愛是一條潺潺的小溪。愛學生,要多一份表揚。老師的鼓勵,是對學生最大的獎賞。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哪怕只有一點點,也讓學生很滿足。愛學生,要多一份尊重。尊重是學生成長的需要,著眼于學生身心需要的發(fā)展,學生才能快樂的成長。愛學生,要多一份信任。信任是多么的重要。教師信任是來自學生心靈深處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可以拯救學生的靈魂,也可以改變學生的命運。

教育,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智慧。真正的教育,是愛的藝術,也是智慧的結晶。教師只有用充滿智慧的愛去呵護關愛學生,賦予師愛以更多的智慧,才能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美好教育境界。

《“三自我”成就教師職業(yè)幸福 》培訓心得體會二

南沿村完小 蘇鳳霞

4月12日晚,觀看學習了劉沛華老師講授的《“三自我”成就教師的職業(yè)幸福》,三自我成就是指自我調整、自我認同、自我培養(yǎng)。在如今一個浮躁的社會,如何在工作中成就自我,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是我們要思考而且要踐行的實際問題。聽完劉老師的講座后感受頗深,作為有十幾年教齡的教師來說,也需要經常審視調整自己,這樣才能勝任新時代教師的任務。下面談幾點體會:

關于幸福理解各不相同,但幸福有它的基本特征:幸福應該是在創(chuàng)造中的,幸福應該是在服務中的,幸福應該是在研究中的,幸福應該是與別人分享的。教育,恰恰是具有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是讓人們幸福的事業(yè)。教師從事著這個讓人幸福的事業(yè),自然也應該從中得到幸福感。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來源。

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系。人有基本的生存、安全的需要,衣食足而知榮辱,基本物質生活的滿足是幸福的來源之一。但是,當人把物質追求當作幸福的唯一來源時,他就失去了真正的幸福。物欲是沒有止境的。

二是人與人的關系。人是一個社會動物,人有基本的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較高的社會地位是人的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但是,當人把人際關系、名譽地位視為唯一追求時,他也失去了真正的幸福。我們不可能總是為別人而活著。

三是與自己的關系。人是一個精神的動物,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一個人有寧靜的內心生活,他就真正地找到了幸福。

人如何矯正、調和與自己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的工作。教育這項工作,是復雜甚至繁重的,很多人都認為是這個原因讓老師喪失了幸福感。因為,他們不但需要照顧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之中。但是,有的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和幸福指數,往往比一般的老師要好得多。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他們善于自我調整、自我認同、自我培養(yǎng)。

我特別贊同這樣的一句話:“工作就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歡樂,也是幸福之所在。”很多人把工作視為謀生的手段,這當然也對,但只是最低層面的意義。從時間看,工作占據一個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陰。從結果看,工作最后呈現一個人一生創(chuàng)造出的價值。因此,真正的工作意味著創(chuàng)造自我,實現自我,并因此而幸福。

《“三自我”成就教師職業(yè)幸福 》培訓心得體會三

南沿村完小 尹建梅

職業(yè)幸福感,是指主體在從事某一職業(yè)時基于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fā)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的持續(xù)快樂體驗。幸福感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感受,是我們的一種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可以決定我們的心情,心情可以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所以,應該把一種快樂、積極、向上的心情傳遞給孩子們,感染孩子們!

職業(yè)幸福感來源于自我價值的實現。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認為我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主要來源于學生,是能夠得到學生的尊重,是能夠得到家長的認可,能夠看到孩子們一天天的成長、一點點進步,讓自己的工作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這就是作為一名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仍記得在孩子們一年級的學習快要結束時,家長說孩子在這一年里竟認識了那么多的字,家長驚訝之際內心充滿了欣慰。

職業(yè)幸福感來源于和諧溫馨的團隊。教師在人際關系中,為人處事時要始終做到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對于別人的幫助保存一顆感恩的心。在普通的崗位上努力去做,用心去做,不敷衍了事。將個人的能力發(fā)揮盡致,與同事協作,達到1+1﹥2的效果,達到圓滿完成任務,高度實踐過程的目的。

職業(yè)幸福感來源于樂觀的心態(tài)。我們在教學中會遇到一些學困生,我們應該用真愛和寬容去對待這些學生,喚醒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做到嚴愛相持。看到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幫助他找到自信,讓他們在自信中長。帶著欣賞、寬容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或事,會發(fā)現生活是如此地美好。

職業(yè)幸福感來源于自身的提升。我們一直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有一個人生規(guī)劃。多讀書,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讓學生從內心尊敬你、信服你。在作文書寫時孩子們經常沒有話可寫,沒有東西可寫,大多數的原因是作文題目不貼合他們的生活,他們沒有寫的欲望??鞓纷魑慕虒W,孩子們親身的感受去寫作文,給學生的作文題目一定要是切合孩子們的生活,讓孩子們能夠在寫作中發(fā)現樂趣。比如:《我第一次換牙》就是人生的一種生活體驗,還有《第一次捉弄人》,引導學生要把自己捉弄人的原因呀,捉弄人即將成功時的心情,以及看到別人被捉弄時的心情,孩子們在寫的時候呢,會發(fā)現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心理描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與高人為伍,不要做一只井底之蛙,要不斷去學習,讓自己在教學中更加的從容,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yōu)秀!

《“三自我”成就教師職業(yè)幸福 》培訓心得體會四

南沿村完小 尹改娥

4月12日晚上,我有幸聆聽了劉沛華老師講授的《“三自我”成就教師職業(yè)幸?!肥刮沂芤娣藴\。

要做一名幸福的教師。就像劉老師所講的,生命因初心而精彩,教師因學生而幸福。君子有三種快樂,和地位名利無關。包括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每一項職業(yè)都是一場自我修行,首先是修品德。一個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的教師,不關注學生人格培養(yǎng)的老師絕不是什么好老師。希望劉老師愛生的人格魅力能夠激發(fā)思考,更多的是對自己師德自省。教師的職業(yè)價值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為人生培育沃土,為自己滋養(yǎng)人生。教師如果對教育事業(yè)有滿滿的熱愛,那這個工作對于他來說就是幸福的,愛是干好每項工作的前提。我們選擇了做教育,那么就意味著一個永恒的姿態(tài),一種以愛的名義與學生一生的幸福。我們要向劉老師學習讀書、寫作、反思,走上教育科研之路,尋求職業(yè)幸福之路。其實幸福就掌握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手中,通過自我調整自我認同自我培養(yǎng),劉老師用他的教書育人經歷給我們帶來了成就幸福的途徑,成就學生,成就自己。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作為一名教師,我要認識到我從學生中來。與學生相擁而過和學生共讀同寫。我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生命因初心而精彩,教師因學生而幸福。

人生應該有信念,做幸福的老師,人生要有好心態(tài):陽光心態(tài)。或許那顆清澈純潔的心靈被社會的浮躁污染,也或許那雙純凈明亮的眼睛,被周遭迷霧所迷亂,還或許那個棱角分明的理想,被庸常的生活磨平,曾經的對教育的赤誠與豪情,已在現實面前失去了奮進前行的力量。我陷入了深深地迷失中,教育人生路該何去何從?我茫然不知所措。正如劉老師所說。我慶幸自己還年輕,夢猶在,激情尚存。我更堅信寒冬過去迎來的將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春天。那段至暗的時光也只是我今后走向廣闊教育人生舞臺的序幕。從自我認可做起。再到自我調整修煉為師的從容,最后要自我培養(yǎng)發(fā)現最美的自己。人生應該懂得感恩,感恩生命中的所有遇見。

歷史典故孫武斬王妃告訴我們目標人生規(guī)劃的重要性。人生沒有規(guī)劃,機會不會垂青,成功不會眷顧,幸福不會降臨。專業(yè)成長路上自知不倦執(zhí)著追求,有幸與高人為伍,機會總是留給有充分準備的人。

總之,人生要有大目標,要有職業(yè)高標準,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做一個職業(yè)目標明確、幸福快樂的好老師,一個心中有愛,胸中有才,至高無上的靈魂導師。有你有我,有所有熱愛這份崇尚職業(yè)的同行,讓我們一起努力,守護心靈,助力成長。

《“三自我”成就教師職業(yè)幸福 》培訓心得體會五

南沿村完小 王想蘭

4月12日晚,聆聽了劉沛華老師講授的《“三自我”成就教師的職業(yè)幸?!贰?,使我受益匪淺,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學會自我調整、自我認同、自我培養(yǎng)必要性和重要性。

自我認可尋找從教的篤定;自我調整修煉為師的從容;自我培養(yǎng)發(fā)現最美的自己;自我培養(yǎng)尋找人生的目標。

在工作中,我感受到教師的幸福感與學生的表現是緊密相連的,學生幸福,老師才幸福。作為一名教師,你盡可能地去關心、呵護、鼓勵我們的學生,用我們的愛去感化他們,心與心的交流,心與心的溫暖,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享受職業(yè)的幸福。

人生沒有規(guī)劃,機會不會垂青,成功不會眷顧,幸福不會降臨。習慣規(guī)劃,受益人生。有規(guī)劃的人生才可能精彩!我們選擇了教育,就讓愛與陽光永駐心間,幸福著學生的快樂!

《“三自我”成就教師職業(yè)幸福 》培訓心得體會六

南沿村完小 王鳳花

4月12日晚,聆聽了劉沛華老師講授的《三自我成就教師的職業(yè)幸福》使我受益匪淺。劉老師以鮮活的實例,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打動了我,使我的思想重新煥發(fā)新的激情,燃起了斗志。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學會自我認同,自我調整,自我培養(yǎng),成就職業(yè)的幸福。

第3篇: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

無數歷史的事實和社會的實踐證明:挫折幾乎伴隨著人生命的全部過程,它像埋伏在人生旅途中的頑皮鬼,于不經意間絆你一個或大或小的跟頭,使你陷入人生灰色的圈子從而倍感焦慮,甚至失意彷徨,難以自拔。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學生戰(zhàn)勝挫折初三優(yōu)秀話題作文,供大家學習。

中學生戰(zhàn)勝挫折初三優(yōu)秀話題作文1在成長的路上經歷的挫折,有時就像鉛筆經常忍受著刀削般的疼痛。但這些痛苦無法避免,我們接受并且蛻變。

我們是不斷成長著的,那些成長經歷過的東西就如同是一支鉛筆在白紙上留下的痕跡,不可磨滅。似乎我們就是用生命的畫筆在屬于自己的青春上涂下五顏六色。而“挫折”一詞在我們的花樣年華里早已不是新鮮的,幾乎每一個人都知道它,見過它。它像一把刀,經過必須經受刀削般的痛苦;走過它,卻又像是蛻繭一般,清新自在。

從兒時的懵懂無知到今天的多才多藝,我在一點點成熟。當我倚在欄桿上,回眸眺望,看見成長的足跡彎彎曲曲地延伸向這里。不是五彩斑斕卻是如鉛筆劃過般的銀灰色,在陽光的照耀下,煞是好看。風吹過殘余的視線,忽的揚起一層層筆屑,那怎是多彩的?原來是走過挫折的蛻皮。我伸出手在空中妄圖抓住那似蝴蝶的絢麗,卻在指尖成了塵埃。

刀讓一支鉛筆繼續(xù)存活,削去層層外皮,露出鉛芯,烏黑、淺灰的。而挫折讓我們可以繼續(xù)選擇,讓我們丟下不必要的東西,懂得不明了的道理。雖然使我們的成長蓋住一層許許灰色,但誰又看清在那薄灰下是怎樣一種燦爛?那么耀眼。挫折使我們可以繼續(xù)在青春的畫紙上涂抹顏色,直至生命消耗盡的那一刻。

在成長的路上,有哪些疼痛是我們必須經歷的?有哪些挫折是我們必須感知的?誰都不知道。我們只知道疼痛必須經歷,感知挫折才能使我們變得更加成熟。

我們成長著、經歷著、疼痛著、感知著。不管心中有多少迷迷漫漫的憂傷,不斷接受、不斷學會。

中學生戰(zhàn)勝挫折初三優(yōu)秀話題作文2在森林里,鳥兒有著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森林的主人;在大海大河里,魚兒有著極端的位置,因為它是海河的兒女;在天空中,星星有著不可取代的位置,因為她是天空的眼睛。那么,在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又會誰呢?是快樂、金錢、美貌還是敵人呢?讓我們一起探討生活的主人吧!

在某一書法班中,有著一位右手殘缺的小男孩,人人皆知手對于書法是極其重要的,但小男孩卻失去了這個的條件,他能練書法嗎?他的成就告訴了我們。在一次書法展覽會上,他的作品得到了專家的好評,最后在書法界占有一席之地,這個事例不是逆境的寫照嗎?

沒有暗的阻擋,怎能激起美麗的浪花?沒有逆境的幫助,怎能見到勝利的曙光?沒有挫折這把金鑰匙,怎能打開通向成功之路的大門?所以說敵人對于人的一生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古人言:“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之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边@不也說明了挫折的重要性嗎?

“玉不琢,不成器,鐵不練不成鋼”人材是在種種困難中磨練出來的,困難是我們的老師,它教我們如何生存,如何面對人生,把我們帶到成功的彼岸,它就像一只小舟,我們成功的船幟。

朋友,人的一生總有些不如意,但我們可以怨天尤人嗎?答案是否定的,假如我們只怨天尤人,那么我們永遠走不出低陷的山谷。挫折對于意志堅強的人來說是階梯,但對于意志薄弱的人來說是深池。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有堅強的意志。

不論我們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應以樂觀的態(tài)度相對,把一切困難當作我們的朋友。

中學生戰(zhàn)勝挫折初三優(yōu)秀話題作文3人,一生中總要經歷一些挫折,這些挫折會讓你長大,讓你明白許多道理。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這句話在我們的身邊是經常出現的,但有些人跌倒了之后就不會再爬起來,那么,這些人就是真正的失敗者,因為他們不懂得前進。

記憶里,最深刻的就是初一的時候,我第一次被叫家長,那時我對英語一點也不感興趣,所以成績也好不到哪去,這不,英語老師又要聽寫單詞和句子了,在老師讓拿出聽寫本的時候,我才想起來前一天晚上因為看漫畫書把背單詞的事給忘了,唉,這下可慘了。

結果可想而知啊。我的聽寫沒過關,老師那天非常的生氣,說:“你們這些不過關的,明天上午叫你們的家長來我辦公室開會?!币宦犨@句話可就懵了。一直以來,我的學習雖然不太好吧,但是我都從來沒有被叫過家長呢。回到宿舍,我在心里打了無數個草稿,明天該怎么和爸爸說。當天晚上,我就有點討厭英語老師了,就知道叫家長,甚至想過破罐子破摔吧,以后不好好學英語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無精打采的上了兩節(jié)課,一看表,呀,老爸該來了,我出去一看,老師正和他在走廊上談話呢,我剛想走開,老爸就從后面把我叫住,說:“第一次參加這么光榮的會議啊,現在你有什么感想啊?”我支支吾吾的不知道該說什么,老爸說:我希望你要好好學習,不要談玩啊,現在是為你自己學的,將來爸爸不可能會一輩子都養(yǎng)著你啊,總有一天你要自己踏上這個社會的,努力吧,下次可別再教導我了啊?!拔壹泵c點頭,此刻,我已經淚流滿面了。

經歷了這一次挫折后,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英語,看英語老師下次叫家長還叫不叫我了,這不,現在的我也喜歡上英語了,成績也有所提高。

我們的生活需要挫折,在經歷了挫折之后。我們才會前進。

中學生戰(zhàn)勝挫折初三優(yōu)秀話題作文4看著那一張張浸透了努力,勤奮的獲獎證書,考級證書,欣慰自豪的微笑在我臉上蕩漾開來。別人看見,或許會羨慕,或許會稱贊,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張張證書都是那么來之不易,它記錄著我成長的足跡,成長中的喜悅與無數的挫折。

我的成長并非一帆風順,可以說到處都有坎兒,磕磕碰碰,在失敗中跌倒,又無數次的在挫折中爬起來,向前走,又跌倒,又爬起,繼續(xù)向前……

我清楚的記得,我考鋼琴十級時,曾無數次希望時間停住,因為太苦了!無休止的練琴,讓我厭倦。但音樂的美妙,讓我不得不重新將雙手放在琴鍵上,彈,練!每天六個小時的魔鬼式訓練,將熱愛自由的我困在了狹小的琴房里。

手指練得發(fā)燙,泡下冷水,繼續(xù)練;手上彈得起了水泡,涂下藥油,繼續(xù)彈;雙手又酸又痛,休息一下,再繼續(xù)??炭啵Φ木毩?,原本讓我覺得沒什么關系,只要能考級過關就行了。但是,當我完整地將所有曲子彈給老師聽時,一句冷冷地“不行!”徹底打擊了我,那一刻,我傷心,我無奈,我迷茫!

老師的打擊讓我倍感失敗,從未如此受到挫折的我,很沮喪。挫折像一座高山,擋住了我前進的路,我知道,只有努力向上爬,翻越挫折這座高山,我才能成功。我喘息著向上爬,跌到了站起來,繼續(xù)爬。在挫折中,我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尋找方法。當我最終爬過“挫折山”時,我知道,我已經成功了。十級的考級證書被我握在手中。

成長是跟自己賽跑,被挫折絆倒并不可怕,只要堅強點,跨過成長路途中的挫折,勝利就會在成長的路上等著你!

中學生戰(zhàn)勝挫折初三優(yōu)秀話題作文5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平平坦坦,風平浪靜,在這條漫長的旅途中,我們總難免會遭受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與失敗,遭受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遭受過挫折。因為只有經過,才懂得如何去面對,才能感受到戰(zhàn)勝挫折之后的那種愉悅。

當我面對挫折的時候,我知道如何將眼中的色板調暖。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是一本書,封面和封底是別人設計的,而里面的內容要靠自己、用心血與勤勞的汗水去書寫。挫折也只是書中短小篇幅中的一頁,更多的是勝利的汗水與微笑。

當我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對自己說:“永不放棄”。太陽正是因為永不放棄,才最終沖破地平線光耀萬里;小草正是因為永不放棄,才不計星星點點,最終綠滿大地。

當我面對挫折的時候,我不會哭泣。生活如此美好,為什么要讓淚水成為它的戰(zhàn)俘呢?14歲的花季不相信眼淚,與其讓它隨挫折而落下,不如化作將來那勝利微笑中閃光的淚花。

當我面對挫折的時候,我會用一顆快樂的心平靜地面對。快樂是我最寶貴的財富,它教會我如何去面對每一次挫折所給我?guī)淼耐纯?,“痛苦并快樂著”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我們的生活,有誰不是在痛苦中尋找快樂呢!有誰不是一邊受傷,一邊學著堅強呢!懂得了這一點,挫折中的痛苦才顯得更有意義,我們才會更好地珍惜生活中的快樂。

第4篇: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

關鍵詞: 情感 態(tài)度 價值觀 英語教學 以生為本

據教育大詞典的定義,“情感”不僅指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還包括愛、快樂、審美情趣等豐富的內心體驗;“態(tài)度”不僅指學習態(tài)度,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等;“價值觀”作為一個比較寬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以及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可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學生個人的、內隱的心理特征,既有顯著的隱蔽性,又有較大的差異性。自從新課程實施以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關注,越來越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涉及教育、教學中情感因素的實驗,諸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猶如教育園地的朵朵奇葩,它們?yōu)閺那楦械木S度優(yōu)化教學目標、結構作了先導性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一切引起了教育科學理論工作者的極大關注,也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歡迎。國內外許多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已經對此課題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由于種種原因,我校的生源并不是很理想,除少數因為中考失利的原因外,相當多的學生在情感心理素質方面表現出失望、脆弱,畏學、厭學情緒較為嚴重。進入高中后,由于課程增多、學習難度加大,他們在學習方面經受了更多的挫折、失敗,因而表現得更加自卑、脆弱、敏感。不少學生認為:“自己不是上高中的料”,“再用功也學不好了”。想要全面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首先要從情感層面著手,培養(yǎng)他們的樂學情緒,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增強學習的樂趣,并激發(fā)其自信心,逐步樹立不怕失敗、受挫的頑強意志。本校多數教師事業(yè)心強、教學功底扎實,但由于付出很大努力后,收效不明顯,部分教師常會感到無能為力、沒有希望、滿懷惱怒,于是在課堂內外發(fā)脾氣、指責及強制學生補課的現象一度發(fā)生,致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非常容易陷入相互抱怨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這必然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我們要通過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研究,加深教師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樹立與現代教育發(fā)展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在“知識與能力”的訓練中,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學生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生動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動手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成為學習的主體,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一、營造民主、和諧、自由、安全的情感教學氛圍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學生個人的、內隱的心理特征,既有顯著的內隱性和緘默性,又有較大的差異性。正是由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這些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情感和人格,沒有民主和諧就不可能有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沒有自由安全就沒有探究可言。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徹底地敞開心扉,坦誠地進行著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交流。具體做法是:

1.教師要用博大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建立師生間的信任。

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曾說:“教育的最高境界便是愛?!睈凼墙逃那疤幔墙處煹奶炻?,是一種具有偉大意義的情感活動。每一個教師都要有愛,既要嚴格要求學生,又要愛護、寬容學生,使他們感到你不僅是他們的師長,還是他們的朋友。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和你進行思想交流,對你敞開心扉、傾吐心聲,教師才能及時掌握他們學習、生活和思想活動的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教育。

2.評價激勵,樹立自信。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十春寒。積極的評價能減少對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釋放心靈的空間,增強自信。例如在英語作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作文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慮學生作文水平的發(fā)展情況,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為主,對有創(chuàng)意的想象應予以鼓勵。比如不少學生的作業(yè)雖然是正確的,但缺乏創(chuàng)造性,我就會寫上這樣的評語:“Well done! It’s excellent. You haven’t made any mistakes, but it’s much better to be more creative.”又如,有不少學生尤其是男生英語成績還可以,但是書寫通常都相當潦草,我常常要在他們的作業(yè)后提醒他們注意改進:“What a good job! But would you please try to make your handwriting nicer? ”每個人都十分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賞,成年人如此,學生亦是如此。

二、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新課程強調養(yǎng)成英語閱讀的習慣,只有學生主觀上愿意學、有興趣、有好習慣,才有可能學好語言。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使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積極參與是必不可少的,如:在SEFC Book II Unit 3 “Art& Architecture”的教學過程中,我先以“What kind of house do you live in?”導入,然后討論:“What do you prefer to live in, an apartment or a Siheyuan? ”再過渡到:“What are the advantages & disadvantages of them?” 然后再給學生呈現一張空房子的圖片并問學生:“Now imagine that you are moving into a new house, but you to buy some furnitur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uy & why do you prefer them?”這幾個問題的設計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覺得有話好講,因此也就樂意把心中的想法用英語表達出來。并且這幾個問題的過渡也相當自然,可以毫不牽強地讓學生順著打開的思路繼續(xù)表達下去,讓學生感到課堂是自由的,紛紛發(fā)言并上臺展現自我。

三、注重情感的體驗過程

每個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選擇,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通過模仿、嘗試和實踐體驗而逐漸習得的。在選擇中學習選擇,在參與中發(fā)展自我,在體驗中認識社會生活,是每個主體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說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的形成是在情感的體驗過程中產生的,因此教學中應注重以下幾點:

1.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

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映,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談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如:在教學“The necklace”這篇課文,結束的時候我問了學生這么一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heroine Mathilde?”一個學生這樣回答:“ I think Mathilde is an honest woman. Although they are rather poor, they still borrowed money & bought a necklace back to her friend. Before they did that, they knew very clearly that they must work very hard to pay off such a large debt. I admire her.” 這跟我們一貫以來認為她是一個愛慕虛榮、貪圖享受、不切實際的女人的想法有點不同,這種思想符合英語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

2.讓學生學會共享與合作。

學會共享與合作是我們民族需要提高的一種重要的素質?,F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和環(huán)境的影響,往往具有自尊心強、個性強、自私、嬌氣、傲氣、不善與人溝通、難以與人和諧相處、經受不了挫折等特點。新課程和教材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以小組形式進行,提供了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新高中英語第七模塊第四單元的話題是“分享(Sharing)”,其中大量的國內外的信息都是有關呵護和關愛弱勢群體的。從Friendship,King Lear等單元我們還可以得到怎樣處理親朋之間的關系的啟發(fā)。另外,書中的許多部分,如Warming Up, Using Language, Tasks, Projects等都必須以小組的形式完成,這為學生提供了很多與人溝通和合作的機會。

3.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高中英語教材跨學科性很強,涉及大量科學技術領域的知識,其中大約有20%以上的單元是有關數、理、化、生及信息、航天、航海等技術的。教科書還設計了一些探究性的活動,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成果的正確態(tài)度、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堅持真理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等。如讀了“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后,學生要弄清the order of development of life;聽了Isaac Newton, Albert Einstein, Stephen Hawking關于萬有引力的觀點后,學生要弄清三位科學家觀點的變化和發(fā)展,從而領悟皮亞杰的:“科學觀點不是瞬時性的,亦非靜止的,它是一個過程。更特別的是,它是一個不斷構造和重新組織的過程。”這充分說明了科學是一個永無止境地、不斷研究和探索的領域。此外“Robots”,“Cloning”等單元還指出科學應服務于人類,不可做出有損于人類的事?!癐nventors and inventions”不僅告訴學生發(fā)現和發(fā)明的區(qū)別,而且強調申報專利權和尊重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等。

四、結語

有人說,我們不能改變生活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生活的寬度。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改變課堂的長度,但是可以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改變課堂的寬度?,F代教育是以人為本并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而是人就離不開情感,情感態(tài)度既是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又是促進和優(yōu)化教學的重要手段。要關注情感,延伸課堂的深度,使課堂教學立體而精彩。每一個高中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加以培養(yǎng),不僅能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更能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好好學習。

參考文獻:

[1]陳琳,王薔,程曉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0.

[2]李寶榮.新課程標準理念下中學英語教學目標確定.中學外語教與學,2007,3.

[3]高福建.試論英語新課程標準下的情感教學.中學外語教與學,2006,11.

[4]黃慧萍.教并快樂著,學并成長著.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7.

第5篇: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

閱讀之重要,在現當代社會也已有共識。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朱自清等教育大師都一致倡導并認同“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當代教育家也共同關注,從語文教材的編寫和教輔的推出可以看到:新課標建議閱讀的38種中外經典、必修教材每冊設置“名著導讀”板塊,以及各地出現的各種課外讀物。

中學生閱讀現狀堪憂――多媒體文化帶來的“碎片化”的淺表性閱讀,導致學生只求感官愉悅,不會深入思考;多元文化背景下,多數學生沒有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缺乏精神高度,經典意義被消解,思想和寫作格調不夠,品位不高。

文化傳承和理解需要的倒逼――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是重中之重,而中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經典閱讀的文化傳承作用,對當代學生文化信仰的建立必不可少,它與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階段的必由之路,它關乎整個人類社會和人的本性,揭示人生命存在基礎的思想和觀念,是對人性最根本的見解、領悟和智慧,它從本質上關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永恒的價值和主題――生與死的思考、對情感的認知等。

在目前,語文學習的三個主要途徑:課堂教學、廣泛的課外閱讀和深入的社會實踐,只有課堂教學尚可部分得到落實。因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 我一直把文學經典、文論經典、文化典籍和人文著作類的經典文本,作為自己手中的工具和力量。通過閱讀尤其是個性化閱讀教學培養(yǎng)語文能力是語文教育的核心,它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的領悟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對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更有很大幫助。

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秉承“守正出新”編撰原則,選擇的課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這是我們奮力耕作的一片片良田沃土。聚焦課堂,深耕閱讀,拓展課外,開闊視野,是每個語文老師的教學使命。

那么,怎么進行經典閱讀的教學?它有哪些層面值得探索?

我的探究之路是:

調動已知經驗

準確感知文體的特征

首先對經典文本進行粗略的分類:文學類文本(詩歌、散文、小說、戲?。┖蛯嵱妙愇谋荆ㄓ洈?、議論、說明、應用)。整理閱讀該類文本的經驗,把它變成閱讀該類文本的習慣,就能準確感知該類文本的文體特征,有助于形成純正的“文體感”。如記敘文平實寫來,以情感人;說明文準確表達,以知教人;議論文邏輯嚴謹,以理服人。詩歌語言形象,生動感人;小說語言風格多樣,以趣引人;戲劇語言個性突出,以典型啟人等。

走進文本之中

強化相關知識的積累

梳理閱讀文本的相關知識,將知識作為準確解讀文本的工具。比如,我在文本研究中發(fā)現了“關系詞”閱讀法。所謂“關系詞”,簡言之,就是各類文本中普遍存在的關聯詞和插入語?!拔谋靥撟謧涠笊駪B(tài)出”不僅適用于文言文?,F代漢語中,關聯詞常常標示復句(或句群、段落)間的邏輯關系和層次:在教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通過句群關聯詞就可以輕易而又清晰地將文章劃分層次。

插入語在句中通常是對一句話的一些附加解釋、說明或總結(歸根結底),閱讀抓手是文字或標點(括號、破折號);有時表示說話者的態(tài)度和看法,如“我認為”;有時起強調的作用,如“毋庸置疑的是”;有時是為了引起對方的注意,如“你們看”;還可以起轉移話題或說明事由的作用,如“至于”;也可以承上啟下,使句子與前面的語句銜接得更緊密一些,如“正如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

再如,在經典作品的閱讀中,一定要注意當作者用“我想”“我常想”等詞的時候,這是他們展開了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當作者用“我覺得”“我以為” 等詞的時候,這是他們在表達獨到的體驗、感受和審美:“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祝涕L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郁達夫《故都的秋》);當作者用“我愿意”“我希望”“我夢想” 等詞的時候,這是他們在表達美好的愿望、期待和追求:“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薄拔覊粝胗幸惶臁保R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

走進文本內核

尋找文字背后的價值

教讀《邊城》的時候,學生只看到了這里的環(huán)境美,風俗美,人情美,卻找不到這美麗背后的悲哀(悲?。?。我在引領學生通讀原著后,又觀看教學電影,在觀察學生的反應時發(fā)現,每當翠翠對狗自言自語,臨行時每次都叫“狗”的時候,學生哄笑四起。我靈機一動,設計了這樣一段探究導語:“海子說過:‘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給每一座河流山川起一個溫暖的名字……’為什么翠翠沒有給她相依為命的伙伴黃狗‘起一個溫暖的名字’?甚至是世俗的名字‘阿黃’或‘旺財’?”學生先是一愣,繼而沉思。我又啟發(fā):“這是一個青春和愛的故事,我們看到青春的熱情和愛的甜蜜了嗎?沈從文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接著我們一起梳理了幾組關于愛的關系,翠翠和爺爺的祖孫之愛,質樸的鄰里之愛,順順與天保、儺送的和美的親情之愛,天保、儺送兄弟與翠翠純真的男女之愛等,學生們赫然發(fā)現:原來翠翠愛著儺送,而天保和儺送兄弟都愛著翠翠,天保“走車路”――請媒人說媒提親,儺送“走馬路”――唱山歌打動情人。兄弟倆決定唱歌“決斗”追求翠翠,翠翠在夢中聽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卻毫不知情。天保唱歌失敗,出外闖灘死在異鄉(xiāng);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也丟下翠翠遠走他鄉(xiāng)。祖父為翠翠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不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剩下可憐的翠翠孤苦伶仃地守望――“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至此,學生恍然大悟:不是所有純真美好的愛都有美好的結局!這些心靈美好純潔的人們,都有一個“愛你在心口難開”“表達”困境――都在揣摩對方心理,卻不善于交流溝通,只是純粹以美好的品質對人。封閉的農業(yè)文明社會中人們的心靈孤寂導致的不善表達交流,才是翠翠愛情悲劇的主因!這就是沈從文要表達的文字背后的悲哀!

走進實際生活

挖掘文本的隱喻意義

在教讀“先秦諸子”時,我用了古代科舉考試的一個段子來做“子之武城”一章的導語:一次院試的時候,要求以“割雞”為題,“代圣賢立意”,闡發(fā)儒家“為國以禮”的精神。一考生不明就里,胡亂猜測破題起股:“其為黃雞乎?其為白雞乎?其為不黃不白之雞乎?”惹得考官哭笑不得。那么,“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中,“莞爾而笑”有何意味?“割雞”“牛刀”又比喻什么?經過文本精讀和探究,學生明白了“莞爾而笑”中包含的不完全是對武城人弦歌演禮小題大做的戲謔,還包含著又高興又悵惘的復雜感情:整個天下禮崩樂壞,實在沒想到竟會“禮失求諸野”。而“割雞”,就比喻治理武城這個小地方;“牛刀”則比喻運用禮樂之道。至此學生茅塞頓開:孔子的理想是行禮樂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僅僅在區(qū)區(qū)武城得以小試,這當然是牛刀割雞,大材小用。圣人真情流露,不覺失言,被子游抓住漏洞,委婉批評;夫子自知理虧,慌忙回護掩飾,實在有趣之極。

走進當前文化

探求真正的現實意義

第6篇: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

一段家史

“我的曾祖父是一位知名的木匠,小有家業(yè)。由于爺爺沾上鴉片和賭博,把整個家業(yè)輸得一干二凈,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年輕美貌的奶奶只好求保長將爺爺抓去當壯丁。寒冬臘月,我的爺爺被綁在家鄉(xiāng)樓橋頭的木柱上,光著腳丫,衣衫襤褸,奶奶讓年僅十二歲的父親送了一大碗肉飯去喂爺爺,爺爺邊吃邊破口大罵奶奶沒良心。兩年以后,爺爺戰(zhàn)死在長沙,奶奶也一直守寡到死。父親含恨學藝,成了一個好木匠。

我長大以后一直想當詩人、畫家,由于我的天真和浪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幾近餓死街頭,天意不可違,我仍然還是做木匠的命?!?/p>

多少企業(yè)家成名后,想方設法遮掩或粉飾自己的過去,而“譚木匠梳子”的老板譚傳華卻在自己的每一個加盟店里,工整地裝裱了這“一段家史”。對他而言,沒有這些真實的往事,就沒有自己的今天,更沒有現在的“譚木匠”。

往事不堪回首。18歲時,譚傳華下河撈魚被雷管炸掉右手;幾年后當民辦教師,聽到一個學校校長為此在背后議論他:“一個人殘腳斷手,多難看,多可憐,要是我殘了,還不如自殺了事!”他被這句無意聽來的話深深地刺傷了。

“我的手也許難看,但我的人并不可憐!”譚傳華毅然放棄了民辦教師的工作,懷揣僅有的50元錢離開家鄉(xiāng)重慶開縣,踏上了艱苦尋求尊嚴的道路。

他曾經為了6個饅頭給人畫過畫像,也曾經當過睡在街邊的流浪漢,還曾經被人當成小偷抓進了收容所……當時的他不僅沒有獲得尊重,還幾乎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安慌拢劬€在動,就能活”,在昆明,當譚傳華準備以自殺來告別苦難的時候,母親在他18歲受傷時說的那句話卻猛地將他拽了回來?!笆前?,我全身都能動,總能闖出一條生路來!”那是譚傳華第一次告訴自己要永遠直面不幸的人生。

之后,他賣過魔芋,賣過紅桔,賣過塑料花,開過預制板廠,最后終于選擇了父親的老本行――當木匠,在自家的豬圈里開起了木梳廠。

“1993年9月14日,李軍到三峽商城推銷,幾位服務員對我們的木梳愛不釋手,隨即掏錢買了8把??磥砦覀兊氖嶙佑惺袌?、有銷路!市場萬歲!理解萬歲!”譚傳華在那個裝著自己第一筆銷售收入的破爛信封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并至今保存著這筆共十六元人民幣的“巨款”。

一段歷程

1995年,譚傳華正式注冊“譚木匠”梳子商標。經歷過艱難的推銷之旅,燒過價值30萬元的不合格產品,搞過無數次技術改革,創(chuàng)辦過《快樂的譚木匠》宣傳漫畫報……1997年,譚傳華的小木梳終于獲得了較好的市場知名度。就在他磨刀霍霍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一個意外的難關擋在了面前:由于沒有固定資產作抵押,銀行不愿意貸款給這個靠生產小梳子為生的小企業(yè),譚傳華后繼乏力。

這是當時中國所有中小民營企業(yè)共同的成長難題。1997年8月19日,對銀行苦苦哀求沒有結果的譚傳華憤怒了,在重慶一家報紙上打出整版廣告: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招聘銀行。在當時的中國,民營企業(yè)招聘銀行是一件國內外轟動的稀奇事,全國乃至全球1000多家媒體蜂擁而至,爭相報道“譚木匠招聘銀行現象”,并隨后在金融界、企業(yè)界引發(fā)了一系列關于“銀、企關系”的大討論。

譚傳華終于獲得了銀行的支持,“譚木匠”的知名度也空前高漲。1998年春節(jié),拿到貸款的他在中央電視臺打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產品廣告,這也是整個木梳行業(yè)的第一個廣告。第一個孩子再矮小也是排行老大,冥冥中他獲得了第一個搶先出頭的機會――“譚木匠”毫無爭議地成了中國梳子第一品牌。

但市場似乎并不給這個“第一品牌”面子。此刻“譚木匠”的銷售模式主要依靠商場鋪點。然而,“譚木匠”出名之后,其他木梳企業(yè)也開始蘇醒,商場終端競爭激烈起來。

就在譚傳華發(fā)現商場這條路不僅走得慢,而且有日益走下坡路趨勢的時候,他無意中嘗試建起來的幾個專賣店,營業(yè)額卻節(jié)節(jié)飆升。 與其深陷于商場肉搏,不如另辟一條蹊徑,在專賣店上作文章。譚傳華立即請來當時大名鼎鼎的“余明陽專家團”,為公司導入CIS。這一導入,譚傳華“斗膽”花去了當年三分之一的利潤。同時他重新規(guī)劃企業(yè)戰(zhàn)略,撤出各地商場柜臺,將商業(yè)模式轉向專賣店連鎖加盟的方向。

1998年3月7日,“譚木匠”與第一家加盟連鎖店簽約,從此開始了特許經營的發(fā)展之路?!笆翘卦S加盟令譚木匠公司走上了產銷可控、渠道可控、品牌可控的長遠發(fā)展道路。”譚傳華告訴記者。

到2000年初,“譚木匠”專賣店已星羅棋布地開了接近100家。然而就在這年春天,專賣店加盟速度驟降,各地加盟商開始有了抱怨。抱怨的核心是效益:其一,由于產品單一,風格單一,顧客來到店里的選擇并不多;其二,譚木匠梳子價格很高,但針對高品味高消費群體的品牌附加值并沒有做足。其三,梳子雖好,店堂裝修卻很一般,常常埋沒于商街而吸引不了眼球。其結果,是各地加盟店生意平平淡淡,利潤勉勉強強,投資回報率不高,有的甚至虧損倒閉。

這其實是中國所有連鎖加盟企業(yè)都必須遭遇的一道坎,能否邁過這道坎,既要看企業(yè)家的能力,也要看企業(yè)家的態(tài)度。譚傳華能力出眾而態(tài)度堅決,他說,譚木匠公司有錢了,我們堅決不買高檔辦公樓,堅決不買豪華別墅小轎車,要把有限的資金花在“一硬一軟”之上:硬是好的設備,軟是能干的人;硬是產品的質量,軟是產品的文化含量。

花了一大筆錢,在絕對一流的“能干人”幫助下,譚木匠既傳統又現代、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調的新店面設計方案很快拿了出來。自己試裝了一個店,大獲成功,銷售額比老店竟多了一倍有余。

新的店面設計古樸、典雅,充滿個性和傳統文化氣息,充分展示了“譚木匠,手工造”的悠久韻味,大大提升了譚木匠梳子的品牌文化含量。推出之后,立即在行業(yè)內外引起了轟動,高價位的木梳因文化含量的烘托,也似乎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了??诳谙鄠髦拢?000年底,要求加入“譚木匠”特許經營網絡的人數是1999年的幾倍之多。在新店面的形象暗示下,一些消費者和加盟商對品牌的誤解令譚木匠人哈哈大笑,他們說:你們譚木匠是百年以上的老字號吧?

2001年,創(chuàng)業(yè)不到8年的譚木匠公司有了成為“百年老店”的雛形。

誰能不被超越?

2004年3月,在安徽舉行的全國木梳業(yè)大會上,在場所有廠商揚言要聯合起來打敗“譚木匠”;在位于成都鬧市的春熙路店開張時,有記者問譚傳華:“像你們這樣裝修一下、開個店很簡單啊,為什么全國其余2000多家梳子廠商沒有這樣做?”一些國外的咨詢公司也感到不可思議,覺得一個只賣梳子的小店能做活已經很難,怎么還能一開幾百家……

一位朋友喝醉之后點評譚傳華:“你身上最可貴的有兩點:一是能聽反對意見;二是不忘記學習?!?如果仔細研究“譚木匠”,就不難發(fā)現,其實譚傳華現在做的事很多都是別人做過的。

譚傳華清楚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拼命學習,像海綿一樣吸干所有國內外企業(yè)的先進思想。他不僅讀眾多的書,還自創(chuàng)了一門“聊天學習法”,不斷找人聊天,對象有博士教授,有文人騷客,也有普通的員工,他總能從不同的人身上得到不同的啟發(fā)。

學習則得智慧,智慧令人清醒,清醒者不忘與時俱進。

以產品開發(fā)為例,“譚木匠”圍繞“親情、友情、愛情、風土人情”的主題,年年滾動推出數百種新款式,如今已有2480個梳子品種,享有12種技術專利,以品種繁多、各店之間不同質化的優(yōu)勢吸引顧客,也令所有的競爭對手望塵莫及。其實最開始,譚傳華的梳子只有10來種,在聽取各方意見,不斷思考定位后,他很快成立了專門的研發(fā)部門,投入大量的資金,想了無數種辦法引進高級設計人才,大搞研究開發(fā)。

他甚至不惜重金邀請國外的設計師來設計“戰(zhàn)略新品種”:“人們往往由于太熟悉而容易熟視無睹,我請不熟悉中國市場的外國人來搞設計中國產品,一是必有獨到之處,二是也有利于打入國際市場?!?/p>

事實證明,由于產品的快速更新,不僅能不斷地吸引新老顧客,也能有效擴大加盟商范圍。“譚木匠”一家專賣店最多能陳列300多個產品品種,以前某一區(qū)域范圍內只能開一家店,如今由于品種豐富,許多地方多開一兩家店,生意照樣紅火。

一把梳子被挖掘出兩千多個形象和內涵,在一個人們永遠需求的領域、在自己牢固控制的專賣店里暢銷著,擴張著。譚木匠這個小產品領域的“隱形冠軍”,由此脫離了中國大多數“隱形冠軍”受制于人暴起暴落的厄運,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跡。然而奇跡的背后,支撐研發(fā)成果落地為實實在在產品的,則是不斷的設備更新。

“當一個工廠門口車水馬龍,呈現一副需求繁榮景象時,就該考慮更換新設備了,這樣你才會不易被超越。”譚傳華從日本企業(yè)身上借鑒到了這樣一個真理。2001年,“譚木匠”全套設備更新。短短4年后,他又將淘汰舊生產線,更換新設備。

譚傳華總愛笑稱自己是個土包子,賣的是最老土的木梳子。然而,他“土里土氣”的背后,隱藏的卻正是當今民營企業(yè)急需的現代化眼光、國際化視野、以及永不止歇的創(chuàng)新精神。

沒有秘密的秘密

“譚木匠公司有秘密嗎?沒有!”譚傳華搖著他特征十足的腦袋,斷然否認記者的提問。他指著公司大門的文化墻說:“要說一定有秘密,這個秘密是寫在臉上的:‘誠實,勞動,快樂’。這是公司的企業(yè)文化核心,也是最不容易被人模仿的企業(yè)靈魂。”

在很多城市,很多走在路上的人們可能至今都不明白,譚木匠,這個看起來冷冷清清的小店,卻為什么會活得舒舒服服。“因為我誠實啊,誠實就是生產力?!弊T傳華說。原來開專賣店之初,譚木匠公司就嚴格定下規(guī)矩:產品一律賣價多少標價多少,不降價不打折。顧客來了,選好梳子付錢就走,不必討價還價爭執(zhí)半天,所以店里始終“冷冷清清”。

這條規(guī)矩一直沿用下來,成為譚傳華“誠實立企”的標竿。

誠實首先是一種公司行為。比如對于產品質量,因為“譚木匠”梳子是純天然的,所以容易因為使用不當而發(fā)生損壞,于是譚傳華干脆將產品弱點直接印在了產品包裝上,以昭示顧客,“買者慎買用者慎用”。

所有人都認為“譚木匠”如今能有300多家店,已經是個奇跡了,其實,如果不是因為“誠實”的緣故,還可以多開更多的新店,收更多的加盟費,賣更多的產品。比如僅2004年,全國各地向譚木匠公司遞交加盟申請的報告就有700多份,而經嚴格考核論證準許開張的只有四五十家,考核的重點就是“是否有足夠盈利保證”。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譚傳華很清楚自己和加盟商的關系。一直以來,他把總部和加盟商之間的利潤空間都控制得很好,但他認為這并不就足夠了。在“譚木匠”,所有的加盟商都是公司員工,統一叫“店長”。一年之內,凡是店長覺得不好賣的貨都可以原價退貨?!皩嵤虑笫枪胶侠淼靥幚砜偛亢图用松讨g的關系,這也是一種企業(yè)的誠實。”譚傳華認為。同時企業(yè)對店長好,店長就對員工好,員工就對顧客好,顧客就對企業(yè)好……這意味著,誠實的行為在商業(yè)領域,是有著極其長遠的商業(yè)回報的。

第7篇: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

但是既然是研究,結論總是要建立在盡可能客觀的邏輯論證基礎上的,如此方能給人以信服。假如離開這一點,那么所做的一切,都將是徒勞并且荒謬的。目前學界并存“陸李情”有“戀”與“非戀”兩說。這兩說是不是都循理性的辯證之路,不過因理解的差異而得出的呢?比而觀之,不盡其然。

一類,確實是尊學術正途,中規(guī)中矩條分縷析;只是例證囿于狹窄(這是所有研究者都面臨的問題),論證過于拘謹,從而結論顯得底氣不足。但這倘 未構成研究方法的悖離。還有一類,嚴格說也只存在寇丹先生的兩篇文章――《陸羽李冶不相戀》(下稱《一論》)、《唐代女冠的個性解放――再論陸羽李冶不相戀》(下稱《再論》)(1)這一類,正同一般的研究方法相反:其立論,雖反拘謹卻刻意呈現偏狹的“奇談怪論”(2)――不以理性依托;其行文,雖然恣肆,卻率性而作疏漫的“信馬由韁”(3)――拋棄一切必要的邏輯性。而以此意欲完成“將人們長期以來認為他們‘青梅竹馬’又進入相戀的觀點否定了”(《再論》語)的權威定論。可惜得很,這種研究不幸滑入了唯心論及形而上學的泥淖。僅僅是方法論的失足那也罷了!然而寇君的文章以其一以貫之的風格,再次將建立于主觀基礎之上的說辭,指向陸羽人格的卑下(后文將論及)。除了他真實意圖我不太清楚外,這勢必導致人們對陸羽人生動機與其行為本質產生極大懷疑,從而導致漸已清晰的認知再度陷入混亂。

如何正確認識陸羽同李冶的感情,現在看來它不單僅僅是現有研究表現在認識論、方法論上的偏頗,它似乎更成了一個不能漠視的課題。正因此,不僅需要深化對“陸李情”的研究――更詳盡、理性、客觀的對二人關系構成、反映程度做出辯證判斷與分析,更需要對寇丹先生的論理進行比照的剖解、甄鑒。只有這樣,才能回歸研究的本性,才能求得觀念的廓清。本文不敢自是,但試圖不揣愚妄一論,求教方家并寇丹先生。

一、陸羽同他人及李冶交往的動因,表現為擇友觀“游學性”傾向,而非“物俗性”企圖

我們知道,無論怎樣的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擇友觀總是表現為前提,它決定是否交往,怎樣交往這個結果。因此考辨陸羽同他人包括李冶的交往,我們必須首先辨析陸羽的擇友觀與其動因。

綜觀陸羽一生,他與他人的交往,明顯表現為梯次漸進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被動式交往時期,主要見于他被抱養(yǎng)龍蓋寺后,與抱養(yǎng)人智積大師共同生活上,由于陸羽年幼,不具有行為能力,這一時期的交往便不是自主自發(fā),因而具有被動性。但有一點我們不要忽視:陸羽這一時期已開始彰顯出極頑強的個性自醒意識。他表現出的“執(zhí)儒典不屈”便可視作明證。這個意識,為他日后在“儒學”范疇的與他人自主交往,可謂埋下了人生觀、價值觀取向的重要伏筆。第二階段是半被動式階段,主要體現在他與太守李齊物、老師鄒夫子交往上。因為這些交往活動也不表現為自主努力的結果,卻契合了完全具有主觀意識的陸羽的追求愿望,因此是有主觀一面的半被動式。這個交往對陸羽自身來說,是循其第一階段中“自醒意識”延伸而來的;否則,他必將是其他主觀選擇導致另外的人生結果,由此于日后的交往擇取與現在我們所知的將大相徑庭。第三是主動式階段。這一階段當以他學成下山,步入社會,首與大詩人崔國輔“游處三年”的青年時期始計,而至804年故終。這個最重要的階段,是他在擁有了成熟且清醒的人生觀和自主行為能力后所進行的明確交友實踐。我們看到,擇友觀在這里突顯著“儒向”特征,反映為交往對象“士人”群體特定性。上述三個階段的與人交往,為一條始隱漸顯的發(fā)展軌跡,從起初朦朧的“儒學”概念,為指向清晰身懷儒學的“士子”群。

這樣的判斷,全部基于人們業(yè)已建立的研究成果。最新一部專著便指明,迄今所發(fā)現的陸羽交往名錄,有名或姓的多達116人(4)。所有這些對象,無一不為士子或士子出身。這當中,不少是名鑠古今的大儒,如顏真卿、劉長卿、懷素、孟郊等;更多的一些也為我們耳熟能詳,如皎然、皇甫曾、皇甫冉、權德輿等等。當然,更有著名女詩人李冶。陸羽一生交往,自當絕不僅僅限于已知的116人,實際的或許要龐大得多。所謂“天下士子半與之游”,我以為并非全是夸張或溢美之辭。

陸羽為什么有著同“士子”交往的擇友觀?是因為寇丹君的謀求“借光”、“幫助”,從而實現“爭取入仕”進身目的的緣故么?

關于陸羽具有的擇友觀,寇丹先生的很多論著都涉及并點評到了。僅以“陸羽李冶不相戀”的二論為例,寇丹先生便有相當不同凡響的見解。他這樣說:“陸在《自傳》中說自己是‘不雜非類’、‘宴談永日’。就是說和他交往的都是有地位的達官文士并且關系密切。就像今天有人亮出‘×××是我的××’的借光口氣一樣?!睘槭裁础傲脸觥边€“借光”?表面看,寇君的意思是陸羽出于炫耀而有《自傳》中言,而實際他的言下之意,是借此曲筆說明陸羽之交友,完全出以物欲的功利之心,是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他還說:“陸羽一生不斷爭取入仕都沒有成功,他要取得李季蘭對他的幫助,就變得很合理又自然了。”“對于這樣的一個李季蘭,陸羽除了希望有利于自己以外,還敢有其他非分之想嗎?”(均見《一論》)這樣說來,陸羽之交友,純粹是為了實現其個人政治野心的物欲化行為,與感情問題以及做學問絲毫不相干。我們看到,陸羽在這里已經蛻變?yōu)橐幻朴谕稒C鉆營的蠅蠅茍茍之輩了。

恕我淺陋,我的確不知道陸羽還曾患有自吹自擂的毛?。晃业故且詾樗茏鳌稓Р枵摗?,能再三修改《茶經》,便謙虛得可以。而且,我更不知道陸羽對這個“入仕”一生在做怎樣的“爭取”。我只知道:一、以陸羽“九歲學屬文”、少年即著《謔談》三篇、青年就與大詩人崔國輔有唱和集、中年便已功成名就,這樣的勤奮、聰明,他若有“入仕”之心,騰出一部分多學科研究的精力,專一地去科考致仕,想來不是艱難的事情。但是,我們至今都沒有見到他有任何這方面的舉動跡象。二、即使不走科考之路,所謂以偏門進身,他也還趕上了“兩次詔宣”這等毋需“爭取”即可“入仕”的絕佳機遇。令人遺憾的是,他又“不就”。三、假使陸羽在“入仕”上不做他想,只橫下心思找人幫忙,他完全可以求助地位、名望高得多的太守顏真卿、當朝宰輔楊綰等,大可不必棄簡就繁,謀求李冶毫無把握的幫助。陸羽一切都沒有按我們設想的進行,由此,只能說不是他本身頭腦出了差錯,便是寇君的說法太過差強人意。

那么,陸羽擇友觀表現在與“士子”交往上的原因是什么?唯一的理由,我以為是他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在社會實踐需求上的使然。

陸羽在他親撰的《自撰》(5)――通常所謂的《陸文學自傳》中,至少在八處向我們揭示了他的人生主張和追求。以年齡為序,依次有:一、“九歲學屬文,積公示以佛書出世之業(yè),予答曰:‘……予將??资现目珊酰俊倍?、“公執(zhí)釋典不屈,予執(zhí)儒典不屈。”三、“竟陵西湖無紙,學書以竹畫牛背為字。他日,問字于學者,得張衡《南都賦》,不識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兒,危坐展卷,口動而已?!彼?、“因嘆‘歲月往矣,恐不知其書’,嗚咽不自勝。”五、“著《謔談》三篇?!绷?、“后負書火門山鄒夫子別墅?!逼?、“與之(按:詩人崔國輔)游處,凡三年?!卑恕ⅰ伴]關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談宴永日。”可以說《自傳》的通篇,在表明如何習儒、事儒的同時,也傳達了陸羽通過“儒學”來展示抱負的心跡。

在我看來,陸羽應該有這方面的訴求。因為一個心智健全之人,一切人類正常的情感他大抵都是具備的;陸羽不能例外,他必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這可以從《自傳》中窺見。情緒化的情感既然具備,渲泄當是必然的。除了無聲的詩言、有聲的“號泣”、動作上的“杖擊林木”等形式的渲泄外,向他人傾訴也是方式之一。男男固無不可,選擇善于體貼男性的女性未嘗不是最佳。具體來說,我個人認為:一、戰(zhàn)亂的流徙、茶事考察的奔波、輾轉的客居,形成了他居無定所、食無恒炊的漂泊感;二、長期的野外實踐與閉門著書,勢必讓他又產生無法排遣的孤獨感;三、社會地位的低下、寄人籬下的苦楚、事業(yè)遭遇的波折等,也不由得他不生發(fā)自卑之感。此外,似乎還鰥居――這可能也是十分重要的――苦澀、悲涼之感;等等。種種情感交匯一起,就使得他的內心必然壓抑,從而必然產生強烈地渲泄欲望。皎然是一種選擇,其他男性友人是一種選擇,最解男人的溫情女性也是一種相宜的選擇;重要的,女性的作用有些時候往往為男性所不能替代。因此作為渲泄對象,李冶成為陸羽的選擇,應該是自然合理的。我們還必須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陸羽自小缺少母愛。這是否還可以說,他之于與李冶的交往,隱含了他于母愛從來就有的深深期盼與渴望?可能正是上述情感訴求,構成了陸羽同李冶有別于他人交往的深層動因?

對于李冶來說,情感訴求不僅強烈存在,而且還表現在諸多方面。

現在不少的研究者只注重了李冶詩人的一面,而忽略了她同時又是風塵女子的那一面。此是否因陸羽這位尊者諱的緣故?若如此,大可不必,因為客觀的歷史是勿需避諱的。何況同朝的大成者也都沒有諱言諱行――李白“吳姬十五細馬馱”,杜甫“佳人雪藕絲”,白居易“五宿澄波皓月中”,它們無一不言狎妓;卻絲毫損害不了大家們所取得的成就。同樣的,無論李冶具有何等身份,它也無法構成對陸羽的損害;何況他們的交往,并不建立在低趣的享樂層面。關于這一點,向來直率的寇丹先生居然表現出了閃爍其詞的羞澀:他不直言李冶身份――作為陸李情的研究,不敢揭示李冶身份,這很讓人費解――為,而以“女冠”一詞蔽之。但是他的《唐代女冠的個性解放――再論陸羽李冶不相戀》一文,對“倡優(yōu)”、“妓”、“”、“艷舞”等貫穿全文篇幅的曲婉揭敘,畢竟讓人醒悟李冶的真實身份來。老實說,李冶之身,在載有我們熟悉的其被誅一事的《奉天錄》中便揭示出來了。文說,“時有風情女子李季蘭上氵此詩……皇帝再克京師……遂令撲殺之?!边@已是比較明白的了。而我們往往提到的《全唐詩》,載錄有19位詩作,李冶便是其中之一。

李冶既然是,可以想見其生存狀況是會好不到哪里去的?!叭松羁嗍桥?,女子最苦是妓身?!?10)她們過著“對人前喬做作嬌模樣,背地里淚千行”的生活。同為唐代的也是詩人的徐月英《述懷》說:“為失三從淚沾頻,此身何處用人倫。雖然日逐笙歌樂,長羨荊釵與布裙?!奔词撬齻冞@一群人的心理寫照。雖然李冶可能更多地賣藝為主,且交往的多是文人學士,但不能否認她作為青樓女子的地位,以及由此而具有的相應心理感受、情感訴求。對于李冶而言,可能存在:一、家道中落、淪入風塵的嚴酷現實,致使她玩世不恭、放蕩不羈;然而潛藏于內心深處的,仍將是無日不在的失落與感傷。二、平日里“日逐笙歌”的生活方式,與她人生早期教育形成的儒學正統思想發(fā)生嚴重沖突,勢必由此導致內心因困惑而痛苦無助。三、既是吃青春飯的青樓女子,她對未來必然充滿了沒有歸宿的恐懼感。四、現實之惡帶給她心靈可能有太多的無奈和悲哀。她因此也需要一個不假虛與委蛇的忠實友人作平等傾訴,以求得心靈的宣泄與撫慰。與她友好的皎然因是和尚,不便擔負這一角色;其他如閆伯均一類,或恐也難以勝任(后文將有剖析)。因此,以陸羽性篤――“以人為信,雖冰雪千里,虎狼當道,不愆也”(11),當是李冶訴求最合適的對象。

維系陸羽、李冶交往的紐帶,可以說除了“文事”外,可能更多的就是他們各自內心的情感訴求。這里,平等性、需求的雙向性,反映出交往的基本屬性,而不為其它。由此而發(fā)展――長期情感交流的演化,他們雙方產生超出友誼范疇的相濡以沫的戀情,當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三、李冶題詩揭示了陸李情“戀”的真實性,而非“非戀”的虛妄性

陸羽同李冶的感情究竟存在于何種程度?是表現為一般的友誼,抑或超出了這一范疇?我以為最有說服力的探求,當是對李冶題贈他人的詩的辨析;這當中,對陸羽的題詩恰恰表現為陸李情研究的唯一線索。因此離開詩的研究,任何的結論都是蒼白和虛妄的。

寇丹先生研究陸李情,但他根本無視李冶的詩,說什么“我們對李季蘭給皎然、陸羽的詩都不必認真”(《一論》),相印證的一句輕描淡寫的說法,是“李冶給陸羽的一首詩只能視作文場上的酬唱而已。”(《再論》)因而他在兩篇專論大作中,便只字不析李冶的詩。寇君的這種說法與做法,在我看來是很不足取的。首先,假如寇丹先生的論斷成立,那么一切研究者對其占有的研究對象資料,都可以漠視甚至拋棄,從而再進行無資料式的所謂研究。我不知道一旦如此,這個研究行為和它的結果,是不是有些荒唐至極。其次,假如寇丹先生的論斷成立,那么文藝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就得遵從他的教義:言不一定要由衷,不一定要表現作者真實的思想感情――至少他的“酬唱”將李冶灑向陸羽的淚,注釋成了戲子的手段。假定真是這樣,那么這類詩文及其作者是虛偽得多么可怕!而文藝一般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是無論哪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均是真情實感的結晶;而且,當作家與抒寫對象情感愈接近――共鳴愈大,他創(chuàng)作時傾注的自身情感也愈加深切,其作品就愈加真實感人,從而愈能流傳廣遠。反過來亦然。對于李冶其人其詩來說,這個規(guī)律同樣是適用的。而寇君竟然“不必認真”對待。

李冶的詩,《全唐詩》收16首又八句,補遺2首(近來又有資料刊出新發(fā)現的二首(12))。

“她的詩以五言見長……重在表情,出之自然,很見功力。”(13)“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照以下,罕有其倫?!?14)紀曉嵐認為,“置之大歷十子之中,不復可辨?!本褪钦f,李詩的取勝,是以內容的情感真切自然和形式的雄放不羈相結合而達到的;情是目的,其他只能算手段。

在李冶全部詩中,與人交往并點出名姓的題贈詩占到了8首,計7人或6人――《送韓揆之江西》一說是給閆伯均的。這當中,以詩的主題表達情愛論,7人8首便只剩4人5首:陸羽、朱放、韓揆各一首,閆伯均2首。人們一般說李冶的情人是朱放、閆伯均,就是基于李冶對這二人的詩袒露出的明確旨義進行判定的。正因為這樣,人們往往忽略了李冶復雜的情感給詩的表現帶來的多樣性,從而將李與陸排斥于此種情感關系之外。這是認識的角度不一所造成的歧見。我相信李冶對上述4人中的任何一人,所持的情感態(tài)度都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可能是在前述基礎上表現出了程度的分別――即不僅與朱放、閆伯均、韓揆具有可能的一般情人關系,對陸羽或許更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戀人感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一個判斷呢?這當然來自對這4人的詩所做出的比較評價。

先說給閆伯均的《送閆二十六赴剡縣》――《得閆伯均書》因無多大深意,不作評析。

詩全文八句:“流水閶門外,孤舟日復西。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妾夢經吳苑,君行到剡溪。歸來重相仿,莫學阮郎迷?!边@首詩寫的是李冶在蘇閶門外送別閆伯均時的心理感受,表達了她對剛剛分別的閆伯均的一種依戀與擔憂。所謂依戀,表現在頷聯與頸聯中:所謂擔憂,是結尾二句的莫學阮肇迷不得返,一定要重回相聚。很多人以為的閆、李情人關系是基于這首詩張揚的深深戀情,卻因此恰恰忽略了末二句表現出的心理關切。我以為,假如閆伯均堅守如一,李冶斷不會有這種擔心――遭拋棄的危險。這正好說明:一、李冶愛戀閆,但處于從屬的受支配的地位,表現出關系上的不對稱性;二、由于李冶的擔心,反證出閆伯均對李冶缺少忠誠;三、他們的情人關系有愛的成份,但可能只停留在李冶一廂情愿的層面。李冶憂懼遭棄的心理關切,還表現在她另一首詩《春閨怨》的“念君遼海北,拋妾宋家東”中;是不是依然針對閆伯均,我們不得而知。

再看《寄朱放》。

“望遠試登山,山高湖又闊。相思無曉夕,相望經年月。郁郁山木榮。綿綿野花發(fā)。別后無限情,相逢一時說?!边@首詩表面看來,相思幽遠纏綿,有守望,有期盼;但情感聚焦無力,缺乏細膩的韻致。比之于閆伯均的那首,再多的“無限情”,也只是相逢時說;既沒有期盼的急切,也無被拋棄的擔憂,它的感情濃度淡出了許多。而且多少還彌散出一點不很經心的意味。朱放有一首《別李冶》:“古岸新花開一枝,岸旁花下有分離。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斷腸時?!闭f的是兩人分別的情景,看起來都有點依依不舍,“斷腸”似乎還含有了很多悲傷,但讀來總覺出矯情的意味。

那么《送韓揆之江西》又如何呢?

這首詩同樣的也是五言八句:“相看指楊柳,別恨轉依依。萬里江西水,孤舟何處歸。湓城潮不到,夏口信應稀。唯有衡陽雁,年年來去飛?!蔽也恢肋@個韓揆是誰,《全唐詩》說“一作《送閆伯均往江州》”,不知是否因閆曾任江州判官(大歷中,772年左右)所致。從詩的表現手法及體現出的感情程度看,的確十分接近《送閆二十六赴剡縣》。就詩論詩,這個離情也還是有些味道的:首聯表現了離別之“恨”,次聯又表示了對行人的牽掛,第三聯似乎是對別后音訊稀少的憂慮,尾聯則是對此后無奈時日的一種感嘆。離情之重,其感傷與無奈也重??梢娎钜睂@個韓揆還是有感情的。他們大約也是情人,因為詩所表露的正是情人之間應有的反映。

閆伯均也好,朱放也好,韓揆也好,所有對他們的詩,均敵不住一首《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這首詩感情濃烈,奔放酣暢,全然是另一番境界。

詩題的“喜”字,是詩人內心情緒的真實寫照,首先就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緒感染。再看八句詩:“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比娨馓N與詩題的“喜”字相反,貫穿始終的卻是一個“悲”字。這里,渲染這種悲情的有“苦”、有“淚”、有“強勸”、有“還吟”,還有“偶然”的“醉”,更“此外更何之”。除了悲,還是悲,是大喜之下的悲,是有別于上述三詩的心胸徹底敞開的最直接最生動不帶任何矯情、虛飾的情感,酣暢而又淋漓。我們試想一下,為什么只有見到了陸羽,李冶才有如此強烈的反應?是因為病人的情緒特性?假定這樣,肯定還有其他人探病,她為何又沒有類似的文字呢?現在單單給了陸羽這一首,只能表明病的愁苦、郁悶不是根本原因,它最多是一根引線,牽出的是一種心意相通、彼此關愛、相濡以沫的深層感情。否則無以解釋。我們看到詩表達出的這種情感真性,既不見之于閆伯均的顧慮,也不見之于韓揆的隱憂,更不見之于朱放的淡然。這種情感為李冶毫無掩飾地配屬陸羽,說明他們二人情感基礎是相當深厚的,即它不是李冶單方面形成的,陸羽對李冶,亦懷有同樣程度的感情。我們現在看不到陸羽有任何這類的文字流傳,有可能是他性格的內向而不形諸文字所致。

因此,在針對分析而不是回避拋棄李冶題詩后,我以為陸李二人之間,是存有“戀”情而非“非戀”這種可能的。當然,這個認識僅僅是一孔之見,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證實。另外,有專家傾向于將他們的感情界定在“姐弟”范疇,這有些不好理解:一者,同齡男女很少可能純粹停留于這一范圍交往,陸李二人止于“姐弟”似乎更少理由;再者,他們也缺乏血緣、親緣上的支撐。

四、結語:力求辯證而不是刻意“唯心”的“戀”或“非戀”

在對陸羽的人生觀和擇友觀、他與李冶交往本質、李冶題贈詩情感傾向等的辨析后,現在似乎可以對陸李二人的交往做一概括評判,即:他們的交往起初是在陸羽“游學”范疇,并在人格相互平等基礎之上進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往具有了彼此情感需求的共同基礎,使一般“士人”范疇的友誼上升為了心心相印、肝膽互鑒的愛情。也即是說,陸李情的實質為愛戀之情。

在如何看待陸李情,如何分辨他們是“戀”還是“非戀”上,研究的方法是否辯證客觀,應該是研究過程與其結果是否正確的試金石。筆者不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定正確,但筆者力求盡可能地向辯證的方向探求,力求盡可能少一些主觀與唯心,從而最大可能避免孤立、片面。正是基于這個態(tài)度,筆者不敢贊同寇丹先生的研究手法,以及“本來就沒有那回事”的武斷說法、“對于唐代女冠有了認識,對于陸羽與李冶相戀與否的問題就有了正確判斷”的莫名其妙的判斷。陸李“戀”與“非戀”,也許一定意義上并不重要;但是借此行歪曲與抵毀,拋售主觀形而上學的東西,其危害又是重要的。

我期待方家們不同的聲音。

注釋:

(1)分見寇著《陸羽與研究》、《農業(yè)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2003年第二期。

(2)寇文《陸羽病了》語;載《茶苑》2003年第二期。

(3)寇著《陸羽與研究》之《三癸亭茶話筆記》語。

(4)據童正祥、周世平編著的《新編陸羽與茶經》。

(5)學界對這篇傳文呈真?zhèn)沃q。筆者贊同朱自振先生《茶史初探》的看法:“與其否定它是陸羽所寫,不如承認它是經過后人改動或摻雜的陸羽原作為好?!?/p>

(6)上海辭書79版《辭?!房s印本。

(7)引文自邵鈺《陸羽•皎然•李季蘭――丁文初讀》;載《陸羽茶文化研究》第14期(2004年3月刊)。

(8)陳鋒、劉經華著《中國病態(tài)社會史論》。

(9)《唐才子傳》語。

(10)天花藏主人《金云翅傳》第十一回。

(11)據《陸文學自傳》。

(12)趙天相《讀》注四;載《陸羽茶文化研究》第14期(2004年3月刊)。

第8篇: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

經歷命運的拐點

樹下,一個少年踮著腳,伸著脖子,盯著前面不遠處的教室出神。教室里正在進行一場緊張的考試――大學招收工農兵學員,好不容易從教室里走出來一個老師,少年趕忙迎過去“老師,里面考的什么呀?”“難不難?”或許是他臉上的執(zhí)著打動了老師,老師停下來,告訴他說:“今天考數學,題目有……”老師剛一說完,少年就一把從樹上折了一個樹棍,蹲在地上就比畫開了,“這個題我會做,你看,你看……”

老師耐心地看著,等王樹國寫完了,他一臉惋惜地說:“可惜你不能考,要不然,你能考上……”那個場景永遠留在了王樹國的記憶深處。

1973年,王樹國高中畢業(yè),當時的高校都停課鬧“革命”,上大學的理想化作泡影。一心想上大學的他回到家,跟父母軟磨硬泡地要去下鄉(xiāng),按當時的規(guī)定,下鄉(xiāng)兩年以后,可由貧下中農推薦考大學,這在王樹國看來是惟一能上大學的途徑。

就這樣,剛剛16歲的王樹國離家下鄉(xiāng)了。在農村,要下田、耕地,還要起豬糞……兩天下來,手上就全起了泡……即便這樣,他也堅持每周跑幾十里路回母校,給中學老師交作業(yè)。幾個月后,表現突出的王樹國被抽調到大港油田當工人,他拼命工作,被評為油田指揮部的先進工作者……轉眼,兩年時間過去了,一天,收工回到宿舍的王樹國,看到了剛送來的一份幾天前的報紙,一條消息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一一高考要恢復了!“對于一個特別想上大學的年輕人來說,看到這消息,就好像是自己已經考上大學了,因為你有希望了……”

考試前一天,王樹國趕了100多里路到考點。當年高考的作文題目是《宏偉的目標在鼓舞著我》,看到題目,幾乎是未加思索,王樹國提筆就寫,他寫對大學的向往,他寫在工作中的磨練,他寫自己作為一個年輕的石油工人,把石油事業(yè)作為自己人生的奮斗目標,把高高的石油燈塔上的明燈比作自己人生不斷攀登的燈塔……

但數學考試卻讓王樹國有了冰火兩重天的感受:“我把一個簡單的三角函數題的正弦、余弦弄錯了,出了考場以后,我特別傷心……”沒想到,考試成績出來以后,王樹國排在前五名。正是這次考試,將他送進了離河北老家千里之外的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以下簡稱哈工大)。

2007年,在恢復高考30年之際,已經擔任了哈工大校長的王樹國感慨地說:“那是一次真正的考試,盡管它很簡單。它不是考你記住了什么,而是考你的知識積累,考你的學習毅力,考你有沒有放棄學習的惰性……那時候的高考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公平,而是一個轉折,是人生命運的轉折。”“對我們這代人來說,我們在體驗著社會的艱辛,在體驗著社會的苦難對我們的磨練。反過來說,也恰恰是這種社會的磨練,讓我們這一代人,或者說我們這批人能夠磨練出來。這種磨練增長了我們的意志,增長了我們的才干?!?/p>

我的大學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成功發(fā)射,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由此成為現實,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獨立自主開展載人航天飛行的國家。航天員楊利偉在哈工大演講時說:“在我工作的周圍,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畢業(yè)生?!弊鳛槲覈教烊瞬诺呐囵B(yǎng)基地。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哈工大已經為航天領域輸送了8000余名畢業(yè)生,其中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副總指揮胡世祥,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總指揮欒恩杰,原總裝備部副部長李元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馬興瑞,許達哲,神舟飛船總指揮袁家軍,“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神舟六號飛船總設計師張柏南等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自上個世紀50年代起,哈工大和清華大學被國家確定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習蘇聯的兩所院校之一,哈工大成為為國內各高校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師的搖籃”而飲譽全國,又有“理工科大學師資的搖籃”的美譽。50年代曾任哈爾濱市委書記的任仲夷曾經贊揚說:“廠校協作紅旗飄,滿城都說工大好?!睋煌耆y計,50多年來,已從哈工大走出了85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68位兩院院士,100余位高等院校的黨委書記和校長。

當記憶的膠片回放,重新定格到1978年時,王樹國走進了哈工大,這所高等學府在他的眼里充滿了神秘,“當我第一次進入哈工大的時候,我覺得對我來說一切都很陌生,一切都很神秘,因為我不知道它樓里面裝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老師是什么樣的,教授是什么樣的,對我來說一切都太神秘了。”

第一次上外語課,老師問誰會外語,王樹國高高地舉起手說:“我會,我會……”老師問:“那你說說看都會什么?!薄叭f歲”,這是當時他惟一會說的句子。

那時候的王樹國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僅僅會一句外語的他有一天會遠渡重洋,去法國留學。

1987年,碩士畢業(yè)留校工作幾年的王樹國被國家教委公派去了法國,在巴黎國立高等工藝學院和巴黎第六大學開始了留學生活。王樹國的專業(yè)是研究機器人,機器人技術涉及機械,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多學科,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尖端而復雜的高技術領域。出國前王樹國對機器人技術知之甚少,更沒有什么研究,對新技術的強烈求知欲使他毅然選擇了這一新領域。

1989年,王樹國一回國,就參加了國家重點高科技項目的研究工作。并被委以重任。由哈工大,上海交大、北航,國防科大,華中理工等5所中國著名高校的60多名成員聯合承擔的我國第一個大型“智能機器人結構仿真系統”軟件包項目,王樹國任項目總工程師。勤奮,實干,加上智慧靈感使王樹國很快在青年教師中脫穎而出,成為哈工大新一代“八百壯士”的排頭兵,頂梁柱。

當時回國后一直未抽出時間去探望父母雙親的王樹國,直到春節(jié)前兩天,才帶著妻兒匆匆趕回河北老家。他不忍心對他們講,科研攻關工作正處在關鍵階段,兩天后就要返回學校。大年初二一大早,王樹國就要啟程返校了,向母親告別時,母親看著他,眼淚忍不住地往下掉,依依不舍的王樹國走出很遠了,他回望站在寒風中滿頭銀發(fā)的母親,眼淚再也忍不住了……

1992年,以王樹國為總工程師的這項重大科技成果通過部級鑒定,專家認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獲得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王樹國還主持、參加了“空間機器人地面實驗綜合平臺實時仿真系統”等11項課題的研究工作,在機器人研究領域形成了穩(wěn)定的研究方向,取得多項成果……

科研之外,王樹國還堅持授課。他長期堅

持用美國原版教材及最新英文資料作參考書,用英語給研究生講《機器人動力學仿真》等專業(yè)課。他教授的《機械零件》課上常聽到熱烈的掌聲,而那門基礎課被公認為枯燥無味。94屆的一位同學在聽過王樹國的課程后感嘆地說:“聽王老師講課是一種藝術享受?!?/p>

白天,王樹國忙于科研事務及行政工作,夜里備課、籌劃課題,有時不知不覺忙到夜里兩三點鐘,第二天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拎起包,趕去外地的飛機。一位共事多年的同事說:“樹國的兜里,最常見的就是飛機票。有時,他的口袋里有好幾張到不同地方的機票。他的勤奮精神真讓我欽佩。不論出差到哪里,無論時間長短他總是帶著學生的論文,課題的報告或講稿,一有空就看,批改。我們都特別愿意與他交談,他經常有新點子,新思想,從他那里能學到很多東西?!?/p>

執(zhí)掌哈工大帥印后的新思維

2002年王樹國從黑龍江省科技廳廳長一職走馬上任哈工大校長。重回母校的王樹國開始從更高的角度思考哈工大的發(fā)展之路。

“探索未知世界,傳承社會文明”――這在王樹國看來是高校最重要的兩個使命:“我喜歡用使命這個詞,高校應該負有兩方面的使命――自然科學的使命和人文精神的使命。這兩個使命,決定了高校不僅要傳承中華民族的文明,而且要有全人類的胸懷……一個大學永遠不應該滿足,如果滿足了我覺得它就失去了大學本身的地位,因為大學是社會文明的倡導者和先驅者,它應該走在社會的前列,所以社會賦予它的職責就是要始終探索整個社會的文明,探索自然界的文明,然后始終帶領整個社會、引導社會向前發(fā)展?!薄白鳛樾iL,我最希望看到我們的學生精神狀態(tài)更好,對國家的熱愛、對民族的熱愛、對科學的追求,對自身能力的提高,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理解?!?/p>

王樹國把自己對于學校的感情也帶給一個又一個哈工大的學生。每年8月,哈工大的新生都會收到一張?zhí)貏e的錄取通知書,通知書的封面背景為藍色,印有衛(wèi)星環(huán)繞地球的圖案,2004年,哈工大的小衛(wèi)星研究所發(fā)射了第一顆衛(wèi)星,成為中國高校研究制造的第一顆衛(wèi)星。2006年,哈工大自主研發(fā)的小衛(wèi)星獲得了當年國家惟一的一個技術發(fā)明一等獎。即將走進哈工大的學生最先看到的,就是通知書上王樹國給新同學的寄語:“每年我都為這一刻而激動??吹斤L華正茂的青年才俊,云集松花江畔,篤志求學,便感到哈工大的未來有了美好的延續(xù)………”“大學培養(yǎng)之人應為淵博之人、高尚之人,引領潮流之人。此為哈工大辦學理念之一,亦為作為師長的我對于剛剛考入哈工大的同學們的希望!”

正是出于這樣一種理念,在很多場合,都會聽到王樹國關于大學發(fā)展、關于人才培養(yǎng)、關于文明傳承的呼聲。2006年,在大學校長論壇上,王樹國說:“我是研究機器人的,希望機器越來越像人,但作為校長,我擔心把人培養(yǎng)得像機器?!薄鞍凑湛刂普摰脑恚谠O計一個系統的時候,不能把整個系統的命脈放在一個節(jié)點上,因為一旦這個節(jié)點崩潰,整個系統全部崩潰。不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讓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瞄準考大學這一張卷子?!薄巴瑯樱叩冉逃残枰兏锷a關系,從而解放它的生產力?!边@樣的聲音曾經在一段時間占據了有關媒體的顯著位置,并引發(fā)了很多關注教育的人的思考,其中也不排除爭議。

面對記者,王樹國坦言道:“大家在探討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有時候會有一些話想說,但又不敢說,怕犯忌諱,但我希望大家能在討論中,通過思想的碰撞,把問題找得更準,方法找得更好。關于增加高校自的呼吁,我沒指望自己的聲音能有多大的影響力,但我覺得應該把一些問題提出來,并思考怎樣去解決。當然,我也希望大學校長們能通過自己努力去解決,并且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另外,我認為,教育應該多元化,要考慮到區(qū)域的不同,背景的不同,以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等。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階段我們可能需要不同的辦學模式,跨越社會發(fā)展階段的辦學模式往往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責難。我們的大學在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時候,我們并沒有理性地對待它,我們太急功近利了,我們太急于去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我們不是萬能者,解決不了社會發(fā)展所面臨的眾多問題。但是我們有責任去解決那些我們能夠解決,或者我們力所能及可以貢獻力量的問題,比如說環(huán)境問題,比如說戰(zhàn)爭問題,比如說和平問題,比如說民族和諧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應該關心,并把這些理念灌輸到學生的頭腦當中去的,這才是我們大學應該肩負的責任?!?/p>

在從少年時便經歷坎坷的王樹國看來,沒有機會接受完整的心靈養(yǎng)成是當下很多大學生的一大缺憾。在哈工大,為了幫助新進校的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順利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學校成立了基礎學部,采用小班授課,每班有一個班主任+所有一年級新生先在基礎部學習,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自主學習。

2008年,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大學校長圓桌會議上,王樹國就中國高等教育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人才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可能是延續(xù)人類文明的一個最主要的方面,其中也包括人類文明當中所涵蓋的關于我們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問題,能源問題,污染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這只是我們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局部問題,可能在今后的發(fā)展當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我們今天所不曾遇到的問題,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能夠有能力去面對這樣的社會問題,并試圖去解決它。在這樣一個教育理念的前提下,需要我們的高等教育密切地結合社會發(fā)展的實踐,而不應該脫離社會實踐?!薄拔覀儜摷{入到社會發(fā)展的主流當中去,應該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當中有我們大學的學者所發(fā)出的聲音?!?/p>

人才引進助力學校發(fā)展

銘記責任,竭誠奉獻的愛國精神,求真務實,崇尚科學的求是精神;海納百川,協作攻關的團結精神:自強不息,開拓創(chuàng)新的奮進精神。這是哈工大人引以為榮的哈工大精神,正是這樣一種精神奠定了哈工大不斷發(fā)展的堅實基礎。

2007年,在教育部對大學所作的綜合評估中,哈工大9個學科被評為一級學科,名列全國第五,工科名列全國第二。王樹國說,這樣的成績出乎他們的意料,但對于發(fā)展形式,他們依然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們沒有盲目,沒有忘記自己是站在哪一塊土地上。雖然我們在一些領域很超前,比如探月、航天等等,但在很多方面我們依然有差距?!?/p>

“納天下英才而善用之”,為了縮小差距,從2002年開始,哈工大大量引進海內外優(yōu)秀人才。2004年以來,王樹國還親自帶隊到俄羅斯,法國,英國招聘人才,孫和義副校長赴俄羅斯招聘文科人才;周玉副校長在訪問日本時面試能源學院引進的人才,各院系海外出訪團組積極參與引進人才工作……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共引進海內外優(yōu)秀人才122人,在實際報到的101人中,海外留學人才有78人,占引進人才總數的77.2%;中國工程院院士2

人,博士生導師8人,教授58人;引進人才平均年齡39.6歲,外籍人才14人,其中包括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功勛科學家1人…… 2002―2005年,哈工大引進的人才共主持“863”課題14項,“973”子課題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項,主持的項目經費總額為9361.5萬,與其它單位合作項目獲得的經費額度為6155.3萬……

2006年,法國駐華大使高毅代表法國總統希拉克,向王樹國頒發(fā)了法國榮譽勛位團騎士勛章和證書,以表彰他為促進中法兩國間科技,教育等方面合作交流所作的努力與卓越貢獻。

從1978年進校至今,30年彈指一揮間。哈工大情結在王樹國身上已經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作為一校之長,王樹國并不想對于自己的業(yè)績有太多的評價,他說:“一所大學的發(fā)展要能夠經得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檢驗。一所大學的校長,不能單純是一個學者,中國正處在大發(fā)展、大變革的時期,每天都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不是一個穩(wěn)態(tài)的環(huán)境。所以中國的校長的壓力要比國外校長大很多,有時候跟國外的校長談話,談著談著,我們就談不下去了。在中國,大到學校的發(fā)展策略,申請科研經費,小到水,電、暖,施工基建,職工住房……大學校長都要過問,這些在國外的大學校長看來是不可理解的。整體上看,中國大學校長是很務實,很優(yōu)秀的群體,但中國的校長還不夠職業(yè)化,這邊當著專家、學者、教授,那邊當著校長。在校長室里坐了3小時,對不起,我要做實驗去了。我贊成校長是學者,當過學者,但我不贊同你當了校長后,還以學者身份為主。當大學校長是一門學問,全心全意都未必能干好,三心二意肯定干不好。校長應該是職業(yè)化的,應該具有強烈的職業(yè)精神?!?/p>

第9篇:關于人生之路的作文范文

【英文摘要】Fromthevie

以往許多研究僅僅從精神文明的角度思考精神文化,將其局限于單純社會道德建設的視野之中,排除了對精神文化的本體論研究。從教育實踐看,學校文化始終走不出“物質文化”建設的思路,基本上是一種文化環(huán)境的布置或文化活動的設計,這就是為什么學校文化豐富了,卻不能把幸福和快樂帶給學生的根本原因。文化觀的價值轉向,使學校文化理論能夠建立在生命哲學的基礎之上,讓文化真正回到學生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中。

一、精神文化的哲學本質

(一)精神文化的解釋范式

關于精神文化,有兩種基本的解釋范式。一種是道德哲學的解釋范式。近代哲學將文化的概念推向精神的高度,并提出精神文化這一概念,是出于人類對物質文化和技術文明的反思,試圖從物質文明的陷阱中得到解救,表現了人類重新探尋未來文化發(fā)展方向的危機意識。斯諾關于“兩種文化”的著名論斷告訴人們,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尖銳對立,已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重要危機。科斯洛夫斯基則直接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這對范疇,再次表達了斯諾關于兩種文化對抗的擔憂,從而使精神文化獲得一種特殊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內涵。從這個意義上看,精神文化被看作與物質文化和技術文化相對立的一種文化價值,它強調人類文化生活的倫理和道德內涵,表現了人類對精神世界和倫理生活的重新發(fā)現。文化哲學和社會哲學對精神文化的解釋大多站在這一立場之上。另一種是生命哲學的解釋范式。第一次從人或生命的角度討論“精神文化”,始于德國文化教育學派的思想家。狄爾泰的生命哲學、斯普蘭格的文化陶冶論、博爾諾夫的精神漫游說等等,為文化的精神概念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前,文化一詞經歷了古代希臘人的“教養(yǎng)文化”、泰勒的“總體文化”,以及新康德主義的“價值文化”等等。然而,文化的含義盡管不斷得到拓展,但始終沒有能真正與人的生命過程和精神生活走到一起。文化教育學派的思想家們,最早將文化與人的生命意識結合起來,使文化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所具有的內在性質得到揭示。斯普蘭格曾解釋了之所以要以生命為起點理解文化的本質,是因為文化對人精神生命不可或缺的意義。他認為,學校文化的價值在于“喚醒生命”,而不在于傳遞知識。教育應當“一直到精神生活運動的根”,“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尋求,只能通過人的靈魂的喚醒才能實現?!?注:鄒進.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派[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99.)文化只有與精神相結合,即只有用“精神文化”這一概念才能真正表達文化的生命本質。生命哲學的解釋范式,并不拒絕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倫理價值,但它更關注學校文化與人的生命意志之間的對話,將精神文化視為人的一種內在生活形式。

(二)生命意識:內在生活形式的根本特征

文化的概念幾乎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化的概念與人性的概念一樣廣闊,文化的多元定義即是文化研究的開放性(注:周勇.論教育文化研究——教育研究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0,(7).)。文化概念的不斷精神化,始于哲學家們不斷用人性的視野看待文化問題,從而逐漸推論出文化的生命本質。在狄爾泰的生命哲學中,無論是文化還是歷史,都只不過是生命的不同表現形態(tài),生命是理解人類一切活動的根源。叔本華提出著名的生命認識論,把認識活動定義為生命體驗,而不是“邏輯統一性”,他說,“世界當然不是指理論上可以認識到的世界,而是在生命的進程中可以體驗到的世界?!?注:費迪南·費爾曼.生命哲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28-29、28.)柏格森和施本格勒則將這種生命認識論運用于文化的解釋之中,新儒家的方東美則直接提出“生命本體”的文化觀。在他們的文化視野中,任何文化只是生命的符號形式,是不同生命形式的文化表達,抓住了生命,才抓住了文化的本質。日本學者池田大作認為,“文化的本質理所當然就是對人類生命和精神的開發(fā)?!?注:池田大作.人生寄語[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103.)視精神文化為人的內在生活的形式,這就是站在生命立場上的文化信仰。

從某種意義上看,精神文化的確是一種平衡物質文化或技術文化的手段,具有豐富的倫理意義和道德內涵,但是,如果把精神文化看作是純粹限制物質文明的工具,尤其是將其視為實現社會目的的手段,單純從政治目的或倫理意義上理解精神文化建設,則可能使我們陷于誤區(qū)之中。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為什么許多教師常常只關心外在的文化形式,而不關心學生的內在文化體驗,究其原因就在于未能確立生命本體的文化觀。這種背離生命的學校文化,必然只能走向學生精神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素質發(fā)展的反面。我們經??梢钥吹教幱诜至阎械膶W校文化,比如,物質文化建設是審美性的,而制度文化則仍是傳統的規(guī)范建設。這樣的學校文化建設,不僅不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而且也不能帶給他們真正的精神幸福,反而可能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壓抑和困惑。因為,離開了學生內在的生命需要,再豐富的文化生活,都不可能成為促進學生精神發(fā)展的力量。

從生命哲學的視野看,只有精神活動才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最高形式,因而也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現出文化的生命特征。如果沒有人類的精神活動,人類文化的生命特性不僅不可能得到表現,而且也將變得毫無意義。正因為如此,文化教育學派的思想家們才用生命概念重新構建教育的文化哲學。斯普蘭格曾經說過,只有生命才需要用文化去陶冶和喚醒。在這里,文化一詞已經不是單純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更不是指物質文化,而是指真正意義上的精神文化。因為他用“生命喚醒”來表達文化陶冶的實質,可見文化絕不是單純指外在的文化形式,而是指一種內在性的精神文化。雅斯貝斯在討論文化陶冶時,認為文化陶冶是“心靈凈化”,是使“心靈深處無限開放”。如果離開人的生命意識,任何文化的思考都沒有真正的教育價值,因為學校文化在本質上是學生進行生命交流的過程,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運動過程。

二、精神文化的理論架構

(一)精神文化的生命基礎

最能表達生命存在的直接方式是人的體驗性,因而體驗為精神文化建設確立起內在的生命基礎。狄爾泰最早開始在哲學視野下關照教育的生命主題,讓體驗在理論上獲得教育的名義和身份。狄爾泰提出生命本體問題,將“體驗—表達—理解”三種生命過程,視為替代傳統教育的新范式,在此,體驗被看作是教育的本體論起點。在狄爾泰思想中,哲學對體驗的關注,是哲學關注生命的開始,正是體驗這一概念,才真正改變了傳統認識論遠離生命的謬誤。他的繼承者伽達默爾則進一步細化了體驗的生命特征,認為體驗使人的求知過程更加靠近人的生命本身。在他看來,體驗的最大生命特征是直接性,這預示著個體認識的不可替代性,“所有被經歷的東西都屬于這個自我的統一體,因而包含了一種不可調換、不可替代的與這個生命整體的關聯?!?注: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87.)叔本華則把生命視為時間性的,因而生命只有在具體的體驗中才有意義,生命是通過每一個體的體驗而被證明存在。(注:費迪南·費爾曼.生命哲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28-29、28.)伽達默爾還進一步確證,體驗在本質上不同于“經驗”,經驗中更多顯示的是知識的規(guī)定性,以及權威和傳統的制約性,而體驗則力求排除這些外在的干預,更強調個人化的精神感受。人的精神活動及其感受力是生命的根本力量,體驗作為生命的直接形態(tài),由精神文化的生命本質所規(guī)定,只要精神文化以生命發(fā)展為本質,體驗就必然是教育的直接出發(fā)點,因而只有從生命體驗出發(fā)的教育,才能真正反映精神文化以生命為本體的教育性質。

作為生命的基礎,體驗具有無可替代的優(yōu)先性。但體驗不是無所不能的,體驗不能否定和代替其他生命過程。體驗需要教育的規(guī)約和引導,在這種引導中為體驗重新安置價值本質。在生命意識已經普遍深入人心的今天,強調這一點顯得特別重要。有些研究者對體驗的教育價值給予過高的期望,不僅將體驗視為基礎性的,更視為惟一性的,把體驗等同于生命本身。在他們看來,體驗是完全自由的,順從體驗的指引就是尊重生命的教育。狄爾泰將體驗視為教育的基礎,但從沒有止步于此,在他的本體論轉向中,通過“表達”和“理解”進一步展開體驗的生命意義,通過與學生的精神交流,完成教育的引導和規(guī)約作用。狄爾泰對體驗的討論為我們理解體驗的教育意義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論啟示。我們常常過分關心學生的自然體驗,而拒絕了學生的精神體驗。精神體驗不同于對自然對象的直觀,而是對美和善的體驗,是對生活意義的體驗。精神體驗必然包含著體驗者的道德思考,以及與另一生命主體的對話和交流,即便是自然體驗,也同樣包含著價值和意義的認識,以及道德和良知的選擇。因此,在精神文化建設中,不僅需要對體驗持更多的同情,而且需要對體驗進行價值引導。學校不僅應當提供豐富的文化生活,也同樣應當提高教育者的引導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體驗的教育意義。

(二)精神文化的本體形式

1.教育的生活世界?;貧w生活是現代哲學走向生命世界的基本思路,在一些學者的眼中,生活世界已經被理解為是一個研究框構(注:楊善華.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84、190-191.),具有了方法論的意義,通常成為批判傳統教育的一般起點。然而,我們對生活世界這一概念的本質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在許多研究者的觀念中,生活世界被詩化了。事實上,哲學中的概念僅僅提供了我們思考教育問題的一個理論起點,只有與教育活動結合之后,才能使之成為一種真正有意義的教育話語。

教育中的生活世界,雖然也有哲學概念的含義,但就教育而言,生活世界最重要的含義是尊重學生作為教育生活中精神主體的地位。正因為傳統教育損害了這種主體地位,所以教育才失去生活世界的本質。回到生活世界之中,就是要讓學生的精神活動和生命體驗成為學校文化生活的中心?;貧w生活世界不是在形式上由課程學習轉入日常生活,放棄了課堂和知識并不等于就是回到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本質,并不在于是課程學習,還是日常生活,而在于學生的主體精神,換句話說,也就是所謂內在的生活形式,而不是外在的生活形式。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其實質是生命的殖民化(注:楊善華.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84、190-191.)。要回到生活世界中,就是要回到生命世界中,使人重新成為生活的主體。因此,所謂課堂生活或日常生活并不是生活世界的本質區(qū)別,只要學生能夠作為精神主體出現在教育生活中,那么,無論是課堂生活,還是知識學習,都可以看作是日常生活,是真正的生活世界。相反,如果學生不能作為主體支配自己的教育生活,那么,即便是所謂日常生活,也失去生活世界的本質,也只能是被統治、被壓迫的生活,沒有生命價值的生活。

傳統的文化理論,并未徹底排除生活世界的意義,恰恰相反,還非常注重學校的文化生活。然而,傳統的文化觀,只注重文化形式的設計,豐富的文化形式掩蓋了學生的生命之聲。強調學校的文化生活,不是傳統文化理論的錯誤,關鍵是它只看到文化生活的外在形式,而忽視了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生命感受。豐富的文化生活,只是為了實現教育者的目的,教師往往為了“文化”而“文化”,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文化生活,卻把學生當作文化或生活的木偶。這種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自私”的文化,文化不是學生的文化,生活不是學生的生活,文化是教師的工具,生活是教師的游戲。精神文化不是要否定學生豐富的文化生活,而是要填平教育生活中的空場——生命體驗。

2.學生的心靈生活。心靈是精神活動的場所,心靈的本質就是精神,沒有心靈精神就失去了居所和意義。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觀,心靈的培育要比任何文化形式的設計都更重要。心靈的概念意味著精神生活的獨立性,以及精神生活所具有的不可侵犯的自由本質。德國哲學家奧伊肯認為精神生活具有特殊的生命意義,精神生活是獨立于物質生活的生活世界。在他看來,精神生活不是生活世界的“一個方面”,精神生活“它本身就是一個世界”,而且是一個獨立的“現實世界”。(注:魯道夫·奧伊肯.新人生哲學要義[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260-267、9、9、72.)心靈不可以被規(guī)范,也不可以被限定,心靈是一個自由生長的主體。心靈正是以自己無限的可能性而獲得生存的意義。從心靈的視野看待學校文化,文化就會顯現出新的意義。比如,在傳統文化的觀念中,像“班級日記”這樣的文化形式,往往不為教師們所重視,他們更看重的是能夠展示班級名譽和個人聲望的各種競賽活動,諸如數學、物理競賽等。但在精神文化的概念中,像班級日記這種文化形式可能比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更重要,更具有文化的精神價值。關心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的心靈活動得到教育的真誠關切,在精神文化建設中占有更為重要的位置。

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曾專門論述教育的“心靈化”問題,他把心靈化作為教育的基本取向,教育就在于向心靈的靠近,越是能夠接近學生心靈的教育越是完美的教育。只有心靈的教育,才能達到精神的高度。心靈具有內在性,心靈只有靠體驗和理解才能把握,沒有真切的體驗,沒有同情和理解,心靈是不可接近的。教育只有把通向心靈之路引入學校的教育生活,才能最后達成生命教育的精神境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同樣十分重視學生精神世界的建設,他在《學生的精神世界》、《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著作中,系統論述了學生精神世界的培育問題。他寫到,“教育——這首先是教師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經常接觸”(注: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28.),“人的精神生活,即內心世界是否豐富,取決于他同周圍世界的實際關系是否豐富多樣,取決于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內容與性質?!?注: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28.)在他看來,精神世界就是學生的心靈世界,主張用豐富的生活內容與學生的心靈世界溝通,并把心靈世界的建設看作學校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精神文化建設與物質文化建設具有不同的起點,精神文化建設從學生的心靈活動開始,重心是學生的文化體驗和精神感受,以及在這種體驗和感受中學生獲得的快樂和意義。

三、精神文化的建設路徑

(一)文化陶冶理論

文化教育學派的陶冶理論改變著學校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為精神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向。文化教育學派,不僅第一次提出“精神文化”這一概念并賦予其獨特的哲學內涵,而且還第一次提出了“文化陶冶”的教育觀,為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提供了哲學基礎。雅斯貝爾斯站在文化陶冶觀的立場上,重新討論了教育的本質問題。在他看來,陶冶的性質是“全面地展開精神運動”,就是“全面地造就人,鑄造人的本質”,他寫到,“人的文化的一個要素就是作為他歷史性知識方式的陶冶,陶冶作為某一時代世界和宗教的歷史現實性之語言是充滿生命力,同時陶冶又是交流、喚醒和自我實現的中介?!?注: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103.)他認為文化陶冶是教育的本質,而不是像傳統理論那樣,將“文化傳遞”定義為教育的本質。無論是知識作為一種文化,還是生活作為一種文化,其教育的功能都只在于陶冶。學校的一切,都可以被看作是文化,因為學校的惟一功能是對學生的精神陶冶,這就是文化教育學派的教育本質論。

文化陶冶論不僅用生命哲學對文化進行重新定義,而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教育本質論。文化教育學派以生命哲學作為自己的堅實基礎,以“生命不可規(guī)范”這一根本原理作為建立文化陶冶論的基本依據,將這一論點貫穿于以文化陶冶為中心的教育觀中,并站在這一論點上,批判傳統教育的科學主義教育立場。在他們看來,由于生命的不可規(guī)范及不可預設性,因而只有文化陶冶才適用于人的生長過程。因為有了新的哲學基礎,文化教育學派得以用新的視野重新考察學校文化理論,從而在本質上使教育從決定論的目的觀中得以真正的解放。陶冶論遠離了確定性,打開了通向生命發(fā)展的可能性和開放性的世界。陶冶論的代表德國教育家李特深情地說:陶冶“猶如人們從無底的存在深淵之不可言狀的迷惑中掙脫出來,而達到廣闊的平原上,心胸頓時開朗,感到宇宙萬物、天地人生都在我的胸中,和我的心靈產生共鳴,形成一種水融、天人合一的關系?!?注:鄒進.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派[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99.)在這里,陶冶實現了孔子詩教的理想:“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注:論語·陽貨.)任何外在的文化和生活,都變成學生心靈自由的力量與源泉。

陶冶論最根本的意義在于,改變了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范式,從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發(fā),把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在這一視野下,學校文化生活的外在形式和豐富內容,只是精神文化建設的一種重要資源,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在這個基礎之上,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生命體驗,才能使這些資源成為精神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理論雖然發(fā)現了文化的教育價值,但卻因為排斥文化主體的作用,因而不能真正影響學生的精神生活。盡管學校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始終只限于“業(yè)余生活”之中。在陶冶論的立場上,學校文化生活決不僅僅是一種業(yè)余生活,只要能真正尊重學生作為生命主體的價值,都可以理解為精神文化的活動范疇。如果課堂能夠給予學生真正的生命體驗,就應當視為一種真正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精神生活哲學

生命哲學的另一重要代表奧伊肯提出“精神生活哲學”的概念,獨樹一幟地為生命哲學創(chuàng)立了理解生命本質的一種哲學解釋觀,在他看來,生命的本質不是人的感性本質,而是人的精神生活,是超越于感性直觀的精神。精神這一概念,不僅解釋了生活的本質,而且也解釋了陶冶理論的本質。學校精神文化建設,表現于日常生活之中,但不是日常生活本身,它的根本特征是精神生活的陶冶。文化陶冶需要生命體驗,但也不是生命體驗本身,而是生命體驗中的精神內涵,只有在精神生活中才能真正揭示學校文化陶冶的價值本質。

人的生活意義全部在于人的精神的高貴性,是精神給予生命以崇高的價值和意義,這一給予關系是不能被顛倒的。“精神產生于一個更高的源泉而不是與感官世界共生,當唯物主義者想要合乎邏輯地表述他的觀點時也必須接受這一更高的境界……感官的直接性不斷地越來越多地把它的優(yōu)勢讓給精神的直接性;外部生活被按內部生活的觀點來經歷、來看待,而不是相反。”(注:魯道夫·奧伊肯.新人生哲學要義[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260-267、9、9、72.)學校文化必須回到精神生活中來,生命體驗必須在人的精神家園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則,單純的生命直觀可能會使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今天的教育無疑在這個問題上已經明顯出現差錯,把傳統教育所引起的教育問題,錯誤地歸咎于教育對精神化的偏愛和重視,因此,以放棄教育的精神世界來尋求學校教育的變革,這是非常危險的。

(三)制度文化理性

把精神文化建設與整個學校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從整個制度文化上建立起生命本體的價值觀,并真正確立起制度優(yōu)先的教育原則,這是制度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在分析道德本性時,將道德的基礎立于社會而不是個人,他還批評了人們對盧梭自然主義的誤解,認為盧梭自然主義的本質不是“個體本質”而是“社會本質”。在他看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遠優(yōu)先于《愛彌爾》的自然個性,(注:愛彌爾·涂爾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20.)他首先是期望通過改善社會,然后才期望從這種改善中得到愛彌爾的自然天性。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