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隱私權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當今社會“隱私”不在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國際人權的相關文件已經體現對隱私權的確認和保護,綜觀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基本上都明確了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而我過對于隱私權的保護還很不完善,至少存在著以下的缺陷:法律規(guī)定上過于原則;侵犯隱私權在何種情況下應該承擔民事責任;對侵犯他人隱私權的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不明確等等。這些方面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發(fā)展和完善:盡快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科學規(guī)范隱私權保護的內容和范圍;正確確定侵犯隱私權的民事責任等等。本文擬對隱私權的概念、隱私權法律保護現狀和隱私權的立法建議等問題作一些簡要的探討。
隨著社會的演變,人們對于自己的隱私越來越關心,越來越多的人們?yōu)榱吮Wo自己的隱私而對簿公堂。但是人們發(fā)現翻遍厚厚的法規(guī),卻找不到保護隱私的專門法律條文,只是利用了名譽權等的法律規(guī)定予以調整。但是在世界其他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中,都確認了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因此探討如何完善保護我國公民隱私權的法律制度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隱私權的概念
提及隱私權我們必須首先明確隱私的構成要件。在我國,“隱私”一詞意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事”,在立法上,隱私一詞最早出現于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的第66條的規(guī)定中。一般認為隱私的構成要件一是“私”,一是“隱”?!八健敝傅氖桥c社會利益、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僅涉及個人的私生活、電話號碼、財產狀況、個人數據資料、生活習慣等等,“隱”是指個人不愿將這種私事向他人公開,讓他人知曉。其中“隱”是隱私的本質特征所在。
關于隱私權,對其概念學界尚無統(tǒng)一定義,一般認為,隱私權這一概念起源于美國兩位著名法學家薩謬爾D•沃倫和路易斯D•布蘭戴斯在《哈佛法律評論》1980年第4期上發(fā)表了名為《隱私權》(THERIGHTTOPRIVALY)一文之中。隱私權這一概念在我國各學者中有著自己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依法維護個人生活領域內的事和個人信息等,不受他人非法侵犯和干擾的一種獨立的人格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個方面:1、隱私權是主體僅限于自然人,法人、死者都不能成為隱私權的主體,另外公眾人物是否是隱私權的主體呢?筆者認為公眾人物也是自然人,同樣也是隱私權的主體,只不過公眾人物與社會利益、公共利益等有著一定的關系,只要是與社會利益、公共利益等無關的公眾人物的個人的隱私,法律對于這部分的隱私應當是予以保護的。2、隱私權的客體應該包括個人信息、私人事務和私人領域等,比如婚戀情況、夫妻生活、身體的隱私部位等。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人際關系的復雜化、生活的多樣化,能夠成為隱私權客體的信息、事務、空間越來越廣。3、隱私權的內容筆者認應當包括:隱私維護權、隱私隱瞞權、隱私利用權和隱分權。
二、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現狀
(一)國際立法保護
對于隱私權的保護已呈現出國際統(tǒng)一化趨勢。聯(lián)合國大會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的12條規(guī)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被任意干涉,其榮譽和名譽不得被攻擊……”;1960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第17條就刑事審判種的隱私權問題也作了規(guī)定,即“刑事審判應該公開進行,但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可以不公開審判?!绷硗?,一些區(qū)域性公約也包含有保護隱私權的內容,如《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美洲人權公約》第11條等等。
(二)外國的保護現狀
世界各國對于隱私權的立法保護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直接保護,二是間接保護,三是概括保護。筆者也同意這種觀點。
1、直接保護。即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通過立法加以保護。從隱私權產生時起,美國就采取對隱私權進行直接保護的方法。1965年美國最高法院正是承認個人享有憲法賦予的隱私權,之后,美國于1974年制定了《隱私權法》、《家庭教育和隱私權法》、《財務隱私權法》,成為最早保護隱私權的國家。1954年以后,德國將隱私權解釋為民法典823條第1款所稱的“其他權力之一”,隱私權也就成了獨立的一項民事權利,當公民個人的隱私權受到侵犯時,受害人得直接以此為訴因訴諸法院,請求保護域救濟,這也是直接保護方法的一個重要的例子。而在其后的一系列判例中,德國的最高法院堅持了這種的觀點。
2、間接保護。即法律不承認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當公民個人的隱
私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不能以侵犯隱私權作為獨立的訴因訴諸法院以請求保護,而只能這種制定附屬于其他訴因如名譽損害等理由請求法院保護。最典型的國家就是英國英國不承認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他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是通過損害名譽、誹謗等理由提訟的。這種間接的保護方法對于受害人一方的保護力度和范圍顯然不及直接保護的方法。當受害人一方僅只有隱私被侵犯而沒有其他權力被侵犯時,則難以找到可以依賴或者“寄生”的對象,而無以附著于其他的訴訟請求賠償。而當其找到的“寄生”的對象是一種較小的損害時,也難以得到足夠的重視,不能“維持其生命及營養(yǎng)”③,不利于受害人得到充分的法律保護。
3、概括保護。即籠統(tǒng)規(guī)定保護公民人格權或者人格尊嚴,不列舉具體的內容,在實踐中仍然保護公民個人的隱私權,并在有關法律法規(guī)中對隱私權的保護作出另行規(guī)定。日本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采取的就是這樣一種方法。
三、我國法律對隱私權保護的現狀及缺陷
(一)隱私權立法保護現狀
我國現行立法沒有直接提到隱私權,但從立法精神和司法解釋上看是加以保護的。(1)憲法保護。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其中也直接或間接涉及到公民隱私權。如憲法第3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第3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第4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2)刑法保護。我國刑法雖未直接使用隱私權的概念,但其中幾個條文可以理解為已涵蓋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如刑法第245條。(3)訴訟法保護。民事訴訟法第66條、120條,刑事訴訟法第152條都規(guī)定對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4)民法保護。我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guī)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條規(guī)定“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睋丝梢哉J定,最高司法機關承認公民享有隱私權,只是在保護上適用名譽權的保護方法。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若干問題的解答》中重申了這一原則。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guī)定:違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這一司法解釋對于隱私權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措詞中仍然沒有直接提到“隱私權”,而稱之為“隱私”,因而回避了隱私權是一個獨立人格權的問題。(5)其他法律法規(guī)保護。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0條、《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條第三款、《律師法》第33條、《律師職業(yè)道德和執(zhí)業(yè)紀律規(guī)范》第9條、《商業(yè)銀行法》第29條等等。
(二)我國對隱私權保護的立法缺陷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過法律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存在著以下缺陷:
1.在法律規(guī)定上過于原則
長期以來,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特別是國家根本大法憲法和作為基本法的民法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種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現有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是一種間接的保護。最高法律頒布的《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試行)》)和《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對隱私保護方面的規(guī)定都過于原則而且不一致?!兑庖姡ㄔ囆校返?40條規(guī)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痹撘?guī)定表明侵犯他人隱私造成一定影響侵害的是公民的名譽權,而《解釋》中規(guī)定:“問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權或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梢娫摻忉尡Wo的僅是一種隱私利益,而并非是人格權。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在確定案由,在界定什么是隱私利益,隱私利益的范圍,判定是否侵犯隱私利益時都無法從上述條款中得到明確答案,從而使得一些相類似的案件得到差異很大的判決。
2.侵犯隱私權在任何情況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目前法院的普遍做法是將《意見》與《解釋》結合起來認定侵犯隱私權案件,但《意見》的內容過少,過于原則,無法確定侵權人在何種情況下應該承擔民事責任。而且《解釋》中規(guī)定只有在違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才能以侵權為由提訟。但《解釋》中的“違公共利益、社會公德”這一前提條件如何認定?如果不是違公共利益、社會公德,而是出于茶余飯后的談資,但由于其傳播的行為,使受害人的精神受到影響,或使受害人平靜的生活受到干擾,此類案件要不要受理?《解釋》規(guī)定:只要符合這一前提條件,受害人均可以侵權為由。那么,在此的隱私除了這一要件外,是否還有限制保護隱私權的必要,會不會引起對隱私權保護的濫用?另外對于當事人來說,有的隱私雖然不是見不得人的壞事,然而在當事人心靈的影響程度也大有不同,對當事人的身心損害程度會很大。與此同時,侵犯他人隱私的當事人有的是出于故意,有的出于過失,出于故意,不一定造成損害他人的后果,出于過失卻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有的當事人就隱私權被侵犯,尋求法律保護,雖然對當事人而言,他的平靜生活已經由于侵害者的行為而受到干擾,精神上已經受到損害,但由于“造成一定影響”不好界定,往往導致其隱私權無法得到保護。根據目前形勢的需要,社會工作人員、下崗人員、其他人員社會流動頻繁,由就業(yè)、下崗分流、升遷、就學等各種因素引起的需公開個人隱私的情形增多,何種情況不宜公開個人隱私,何種情況下必須公開個人隱私、在什么范圍內公開,法律沒有作出界定,使審判實踐中,《解釋》的保護隱私權的規(guī)定難以落到實處,難以在審判實踐中具體應用。
3.對侵犯他人隱私權的侵權人承擔的民事責任方式不明確。
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民事責任有十種: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造、重做、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在這十種責任形式中,適用于民事侵權責任的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根據《意見》: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是一種侵犯名譽權的行為,而在司法實踐中侵犯名譽權的主要責任形式是:消除影響,恢復名譽。那么,消除影響和恢復名譽也應該是侵犯隱私權的主要責任形式??墒恰跋绊憽⒒謴兔u都是公開進行的,其內容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其范圍一般與所造成的范圍相當?!雹偃绻@樣做的話就會出現一個問題:行為人在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民事責任的同時,可能會在客觀繼續(xù)公開披露宣揚或傳播他們的隱私資源,其結果非但沒有使受害人的精神得到撫慰,反而使其受到進一步的損害,這就與民事責任制度的目的南轅北轍了??傊覈蓪﹄[私權的保護比較零亂、瑣碎,沒有一個比較系統(tǒng)全面保護公民隱私權的立法。
四、我國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建議
針對目前我國隱私權保護的法律制度還不成系統(tǒng),很不完善的現狀,借鑒其他國家的法律制度,建議應改變目前對隱私權實行間接保護的方法,而因該采用直接保護的立法方式。
由于隱私權本質上是一種具體人格權,屬于民法的范疇,隱私權的民法保護應當位居各類保護之首,而對公民隱私權最重要最具體的法律保護形式,也是應由民法或侵權行為法擔任的。筆者建議,在即將要制定的《民法典》中增加以下的內容:
1、對隱私權進行直接立法保護,即明文規(guī)定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勢隱私權從名譽權中分離出來,成為與名譽權、肖像權等并列的權利。在我國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隱私權還不是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對于隱私權的保護還是把它作為“名譽權”中的一類來進行保護的。然而在事實上隱私權和名譽權雖然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在某些時候也會出現竟合的情況,但是它們之間也有以下的區(qū)別:一是享有的主體不同:隱私權享有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而名譽權享有的主體不但有自然人而且還有法人;二是侵害的方式不同:侵犯隱私權是以卻有其事為前提,采用的是公開散布的方式,并非憑空捏造、夸張參假;侵害名譽權行為人采用的是侮辱、誹謗的方式,如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等,或者根據的實事實失,如過分夸張、添枝加葉,等等。因此,隱私權是一項不同于名譽權的獨立的人格權,應當從法律上確認他是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
2、確定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的同時也要明確隱私權的范圍才能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同時也是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使公民的隱私權切實得到保障,因此要明確隱私權應當具有以下范圍:“(1)公民姓名、肖像、住址、住宅電話、身體肌膚形態(tài)(尤其指性器官)的秘密,未經其許可,不得加以刺探、公開和傳播。(2)公民的個人活動,尤其是在住宅內的活動不受監(jiān)視、監(jiān)聽、窺視、攝影錄像,但依法監(jiān)視居住者除外。此處之住宅,不僅指法定住宅,也包括臨時居住和棲身之處,如棲身的房間、工人臨時居住的工棚、無房戶居住的辦公室等。(3)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窺視和騷擾。(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擾、干預、窺視調查和公開。(5)公民的儲蓄、財產不受非法調查和公布,但是依法需要公布財產狀況者除外。(6)公民的通信、日記和其他私人文件(包括儲存于計算機內的私人信息)不受非法調查和公開,公民的個人數據不受非法收集、傳輸、處理、利用。(7)公民的社會關系,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不受非法調查和公開。(8)公民的檔案材料,不得非法公開和擴大知曉范圍。(9)公民未向社會公開的過去和現在的屬個人的情況(如多次失戀、被罪犯、患有某種疾病或者曾經患有某種疾病等),不得進行收集和公開。(10)公民的任何其它屬私人內容的個人數據,不得非法加以收集、傳輸、處理和利用?!雹偻瑫r,這些范圍要受到社會利益、公共利益和群體利益的限制,只要涉及到這些方面的內容都不能構成隱私權的范圍,也就是說隱私權的保護并非毫無限制的。但是隱私權的范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般而言,隨著物質文明的發(fā)展,社會復雜程度的提高,隱私權的范圍會有所擴張。
3、規(guī)定了隱私權的范圍而不規(guī)定侵犯隱私權的法律責任,就不能在司法實踐中真正做到違法必究。對于侵犯隱私權的法律責任,應主要規(guī)定兩方面的內容:(1)構成要件:第一、須有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即行為不端人之行為使隱于權利人希望或一般人認為不宜處于的狀態(tài)。第二、須有損害后果這種損害后果可能是有形的事實,如干擾了權利人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造成經濟利益損害。如隱私被他人非法披露后,精神壓力太大生病住院。但更多的是無形損壞,如造成權利人心理恐懼、煩惱、精神不安以及破壞生活的安逸感。這種影響往往超過利益損失帶來的痛苦。第三、行為人須有主觀過錯侵害隱私權的民事責任屬行為責任,行為人只有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責任。這種過錯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過失。第四、行為不端與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所謂行為不端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指行為同后果之間存在著客觀的、必然的內在聯(lián)系,具體到侵害隱私權的問題上,是受害人受到精神上的損害結果和侵權人的侵擾、非法公開行為存在著客觀的必然聯(lián)系,無前因則無后果。(2)法律責任形式。這里主要指的是民事責任,根據上面所論述的侵犯隱私權的法律責任不能等同于侵犯名譽權的法律責任,筆者認為侵犯名譽權的民事責任應是: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
我們期盼著,當人們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隱私權的時候,中國的人權新篇章將以隱私權得到法律明確的保護而為世人矚目。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楊立新主編《人格權域新聞權》,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年。
(2)王利明主編《民法侵權行為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3)張新寶著《隱私權研究》、《法學研究》,1990年第3期。
(4)張新寶著《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群眾出版社,1997年。
(5)楊立新、朱曾義編著《侵權法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6)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7)王利明、楊立新主編《人格權域新聞權》,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年。
(8)楊立新主編《疑難民事糾紛司法對策》(第十二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9)王利明、楊立新主編《人格權域新聞權》,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年。
【關鍵詞】美國隱私權制度 啟示 直接保護 完善立法
美國隱私權制度概述
美國隱私權制度的發(fā)展概況。1890年,沃倫和布蘭戴斯共同撰寫的論文《論隱私權》,正式提出了隱私權的概念,標志著隱私權理論的誕生。隨后美國法學家對隱私權問題產生了普遍的興趣,發(fā)表了大量文章研究隱私權理論,同時美國法官開始通過判例確認隱私權為一項獨立的權利。其中最早的判例為紐約州低等法院于1890年審理的Manola?Stevens私拍演出圖片案。1939年,“第一次侵權法重述”確認了隱私權制度,隱私利益被逐漸權利化。20世紀中期,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新問題的出現以及更多新技術的普遍運用,個人生活受侵蝕的范圍相應擴大,隱私權制度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龐雜的體系。由于沃倫和布蘭戴斯并沒有對隱私權進行嚴格意義上的定義,之后的學者對于隱私權的性質,始終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在這種背景下,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侵權法學者威廉L?普洛塞爾教授對已經存在的隱私權制度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將其類型化為四種情形:一、侵入隱私;二、竊用姓名或肖像;三、公開私生活;四、公開他人之不實形象。普洛塞爾教授的這一理論后來為《侵權行為法(第二次)重述》所采納。
按照《侵權法重述》,隱私權法是侵權法的組成部分,屬于普通法中一個重要的權利。但后來美國的法院,特別是最高法院又逐漸通過一系列的案例把隱私權上升為憲法上的權利。第四修正案規(guī)定:“公民保護其人身、住所、文件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與扣押的權利不受侵犯,并且不得頒發(fā)搜查證或扣押證,但依據經宣誓或鄭重聲明提出確實理由并且具體指定了被搜查的地點和被扣押的人或物的除外?!边@一條中被認為隱含了保護公民隱私權之一部分――寧居生活的內容。第五修正案規(guī)定“……非經正當程序,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庇捎谶@一條涉及公民的自由權,也被解釋為隱含了保護公民隱私權的內容。除此以外,第一修正案、第三修正案、第十四修正案都被認為包含了保護隱私權的內容。在最高法院依據這些修正案做出一系列的判例之后,美國很多州憲法也對隱私作了擴大化的保護,明確規(guī)定隱私權是公民根據憲法規(guī)定享有的基本權利,進一步提升了隱私權的地位。
1967年美國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法》,公民由此可以查詢、獲取政府掌握的各種信息,但公民在擁有知情權的同時,政府也掌握著大量公民的個人信息,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侵犯個人隱私,大大擴張了損害隱私權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國會于1974年制定了《聯(lián)邦隱私權法》,是一部專門保護個人隱私的法律,是美國隱私權法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該法進一步加強了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時至今日,美國通過判例法、制定法以及州法建立起比較完備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在信息時代到來之時,美國針對個別領域的特殊問題制定單獨的隱私保護法律,同時將個人數據保護交給了行業(yè)自律,建立了以行業(yè)自律為基礎的“安全港”機制。
美國隱私權保護的主要特點。首先,美國隱私權性質是雙重的,既是憲法上的權利,也是普通法上的權利。當然隱私權是憲法上的一種權利是有爭議的,因為在美國并沒有明示隱私權在憲法上的地位,而只是通過最高法院的判例和司法解釋來進行認定的,這源于美國的判例法傳統(tǒng)。但有一個問題必須明確:在隱私權最早出現的時候,實際上是普通法上的權利。沃倫和布蘭戴斯起初討論隱私權的時候,是認為隱私權主要是普通法中的侵權法應當保護的權利。美國著名的侵權法專家普洛塞爾認為,隱私權就是侵權法上的權利、普通法上的權利。后來美國把隱私權上升到憲法上的權利,確實強化了對隱私權的保護。由于社會發(fā)展不斷對隱私權提出新的要求,使美國憲法保護的隱私權成為了開放性和擴展性的基本權利。其次,通過完善專門立法、建立行業(yè)自律機制加強對隱私權的保護,為廣泛領域的隱私保護提供了立法保障。這是美國保護隱私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美國繼承和發(fā)展了英國的判例法傳統(tǒng),但美國法也不排斥成文法。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聯(lián)邦及許多州的立法機關為更好地保障公民隱私權不受侵犯制定了大量的單行法律規(guī)范。1974年12月31日,美國國會通過的《隱私法》,另外聯(lián)邦及一些州都分別制定了一系列保護隱私權的專門法律。如《財務隱私權法》、《聯(lián)邦電子通信隱私權法》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美國聯(lián)邦政府及各州不斷出臺新法、升級老法,完善行業(yè)自律機制,從而使隱私權保護能緊跟時代步伐。
我國對隱私權保護的現狀
在我國,人格權研究起步較晚,隱私權仍然是一個蹣跚起步的新事物。這源于我國目前還面臨著很多方面的問題。
從文化層面看,盡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積極遺產,但是對個人隱私的尊重與保護則是一個薄弱方面,甚至存在反隱私的傾向。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普通公民和公共機構的日常行為。從科技發(fā)展層面看,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快捷的信息和方便的通訊,但同時也對隱私、名譽、版權等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從制度層面上來說,對隱私權的保護采用了分散立法方式,在憲法、刑法、訴訟法、行政法中都有所體現,但在我國保護私權的主要法律――《民法通則》中,并沒有對隱私權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四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行為”,這一司法解釋雖然彌補了民法通則的不足,但對公民個人隱私的保護限定在名譽權范圍,且僅列舉了一種宣揚隱私的侵害行為??梢钥闯?目前我國現行民事立法對隱私權采用的是間接保護方式,這種方式在程序上不利于受害人尋求司法保護。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結合本國國情努力完善隱私權制度,我國人民在不斷滿足自己的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對自己各種權利的行使與保護,完善我國隱私權立法已經刻不容緩。
美國隱私權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美國隱私權保護制度的經驗。首先,美國把隱私權上升為憲法上的權利,表明了隱私權作為一種出現較晚的基本人權由憲法進行保護的必要性。美國憲法對隱私權保護的范圍、方法、技巧使得作為公民基本權利角度的隱私權保護具有現實的實效性,能及時應對社會發(fā)展變動中公民權利要求的變化。雖然美國的制度是有特殊性的,其經驗并不具有普及意義,但是由憲法保護隱私權,確實強化了對隱私權的保護,這也是我們最該汲取的內容。當然,我國的國情和美國完全不一樣,我國沒有,最高法院也沒有解釋憲法的權利。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完全照搬美國的做法,把隱私權解釋為憲法上的權利。當前,我們要加強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主要還應通過民法的途徑來救濟,把隱私權當成一種民事權利,受到侵害以后通過民法進行保護。其次,美國發(fā)達的單行法律法規(guī),為更廣泛領域的隱私保護提供了立法保障。筆者認為除了在將來的民法典中做出保護隱私權的原則性規(guī)定外,還應借鑒美國的立法經驗通過專門法保護公民隱私權,用專門規(guī)定保護特定領域和特定人群的隱私權。
對我國的啟示。首先,筆者認為,人格權法將來在民法中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突出。我國在編纂民法典的時候應該將人格權獨立成編,而不應該把德國民法典或法國民法典沒有獨立成編作為評判的標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在發(fā)展。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很多問題是當時的德國、法國所沒有遇到過的,當時的起草者們還沒有考慮到基因、互聯(lián)網、紅外線掃描等等的問題,社會在發(fā)展,法律也在發(fā)展,我們決不能夠把民法的體系看作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從美國隱私權制度的發(fā)展可以看出,人格權是我們未來民法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民法典應當有獨立成編的人格權法,從而在面對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的人格權。其次,制定民法典時,應將公民人格尊嚴的法律保護確認為一般性的原則,而不是與公民、法人的名譽權混雜在一起。建議在民法總則或基本原則部分增加確認與保護公民人格尊嚴的一般條款;明確隱私權的概念,使它與其他人格權有平等地位;明確侵害公民隱私權的民事責任等。第三,在民事基本法的統(tǒng)領下,制定特殊領域內的專門法,如新聞出版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同時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制定有關的規(guī)章或條例。如網絡社會迅速發(fā)展的同時,加強對網絡上的個人資料、個人上網的習慣這些傳統(tǒng)范圍之外的隱私進行有效保護等。
論文摘要 分析了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中占主導地位的分別為行業(yè)自律模式和法律規(guī)制模式的利弊,提倡運用綜合的法律手段調整互聯(lián)網引起的各種社會關系。
論文關鍵詞網絡隱私 法律 保護
一、隱私與網絡隱私權
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以及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讓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頒布,在第二條明確規(guī)定公民的民事權利包括隱私權。這意味著我國法律已將其納為人格權的一種,成為現今社會中每個人都無條件享有的權利。
而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網絡在打破了阻礙人類發(fā)展的時間以及空間的界限,給人類的交往帶來便利的同時,使得束縛人類交流的時間、空間因素的影響逐漸減小,傳統(tǒng)隱私權所賴以存在的屏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義,正如美國學者A.斯皮內洛所言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透明的社會里、社會中每個人擁有的個人隱私正在消失。在這種情況下,網絡隱私權的說法應運而生。
網絡隱私權與隱私權有異曲同工之處,指的是自然人在網絡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復制、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個人相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誹謗的意見。筆者認為,這個定義基本涵蓋了網絡隱私權的概念,包括內涵與外延,本文即以此展開闡述。
二、國外對于網絡隱私的保護方法辨析
從世界各國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制度來看,占主導地位的分別為行業(yè)自律模式和法律規(guī)制模式。下面筆者將對于這兩種模式的概念,特點,利弊分而述之。
(一)行業(yè)自律模式
網絡中的行業(yè)自律指的是由網絡業(yè)者(從事網絡服務和提供網絡產品的主體)制定的與之相關的標準規(guī)范,用來表明它們在網絡隱私上的立場、態(tài)度和具體的保護措施,通過這些行為規(guī)范或標準來約束網絡業(yè)者的行為,從而實現對網絡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
這種模式最大優(yōu)勢為互聯(lián)網和電子商務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比較寬松的環(huán)境;其次,它避免了傳統(tǒng)法律過于僵化,只具有穩(wěn)定性而缺乏自由裁量空間的弊病,更加適應網絡發(fā)展的需要,制定出高于法律規(guī)范的保護水平,更好地為社會和網絡發(fā)展服務。
但由其特性所限,也導致此種模式缺乏有力的執(zhí)行措施和保障手段,即無國家強制力作為基本的支撐手段,其公信力以及公示力都較法律大打折扣;另外,行業(yè)自律僅僅局限那些加入了該計劃的團體或個人,而對沒有加入此種計劃的團體或個人來說,無任何約束和規(guī)范作用,因此,其實施范圍又較法律規(guī)制要小很多;另外,行業(yè)自律模式成立的前提在于假設網絡隱私權保護所追求的所有價值,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解決,然而,這卻忽視了網絡隱私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的意義。
(二)法律規(guī)制模式
較之網絡自律模式,法律規(guī)制模式更注重于保護公民網絡隱私權。這種模式通過法律手段對個人數據進行保護,給數據的收集,儲存,處理,傳輸和使用從立法、執(zhí)法、守法到監(jiān)督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業(yè)規(guī)范,從而有效地遏制數據庫的使用者越權存取個人隱私數據的違法行為,為信息過渡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在信息管理中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一法治的根本要求。
當然,法律規(guī)制模式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法律具有滯后性,眾所周知,社會是不斷發(fā)展與變化的。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決定了法律不可能窮盡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法律的相對滯后性是必然的。因此法律界有一句名言法律從制定之日起就已經過時,而這與網絡發(fā)展的一日千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次,法律具有極強的僵化性,采用高標準法律規(guī)范,雖然可以達到保護個人網絡隱私權的目的,但這種做法增加了以網絡服務商為代表的整個信息產業(yè)的成本,可能會損害信息產業(yè)的利益并阻礙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發(fā)展。
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兩種保護模式各有利弊,故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這兩種保護模式,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二者的優(yōu)點吸收為我國所用,營造一個完善的法律保護環(huán)境。
三、我國目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現狀以及對我國保護模式的構想
隨著近些年來,我國互聯(lián)網及電子商務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公民維權意識的提高,網絡隱私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對于我國網絡應用的飛速發(fā)展,侵權事件頻繁發(fā)生,沒有形成有規(guī)模的行業(yè)自律組織,立法也嚴重滯后,在《侵權責任法》頒布之前的時間里,網絡隱私權的規(guī)定只是散見于一些部門法中,例如,《互聯(lián)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guī)定》第12條規(guī)定:電子公告服務提供者應當對上網用戶的個人信息保密,未經上網用戶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由此可見,立法目的在于規(guī)范整個計算機行業(yè)的管理,是粗線條的籠統(tǒng)概括式規(guī)定,并沒有特別針對隱私權的保護。而且只是規(guī)定了不得怎么樣,卻沒有相應的救濟方法和救濟程度,一旦發(fā)生網絡隱私侵權,其隱私權內容范疇的界定,以及規(guī)則原則,侵權責任都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筆者認為,要做到全面保護網絡隱私權,僅僅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對于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制定除《侵權責任法》之外的其他關于保護網絡隱私權的法律法規(guī)
作為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侵權責任法》將于2010年7月1日起實施。正如上述中所提到的,這部法律中正式確認了隱私權屬于公民人格權的一種,并且涉及到了網絡隱私權的保護規(guī)范。但是,只有這一步規(guī)范性法律是遠遠不夠的,在出臺原則性的基本法律之后,相應的法規(guī)規(guī)章也應該相繼出臺來具體規(guī)范我國網絡現狀。
(二)行業(yè)自律模式與法律規(guī)制模式相結合,推進技術保護措施在網絡中的應用
由前文可知,行業(yè)自律模式和法律規(guī)制的模式對隱私權保護的側重點不一樣,前者在于保護網絡隱私權,增加人們從事電子商務的信心以促進互聯(lián)網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后者注重保護個人隱私、遏制網絡中的侵權行為。本文建議采用行業(yè)自律模式與法律規(guī)制模式相結合的模式,推進技術保護在網絡使用者中的應用。
第一,起草統(tǒng)一個人隱私權保護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在敏感領域實施專門的立法。
第二,加強對公民隱私權保護意識的培養(yǎng)。通過強調網絡服務網絡業(yè)者的責任和對用戶個人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yǎng),平時加強對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以增強個人隱私保護的意識。
[論文關鍵詞]電子商務 消費者 網絡隱私權
一、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網絡技術和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電子商務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國的電子商務始自1997年,據中國B2B研究中心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09年6月,我國規(guī)模以上電子商務網站總量已經達12282家。其中,B2B電子商務服務企業(yè)有5320家,B2C、C2C與其它非主流模式企業(yè)達6962家,特別是自進入2008年來,呈現出高速增長乃至井噴之勢。
在電子商務中,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消費者往往是弱勢的一方,其隱私權在不知不覺中就受到了侵犯。由于相關立法的滯后和隱私權保護觀念的缺乏,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非常值得關注,值得研究。
二、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網絡隱私權的界定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 “消費者是指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本文所指的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是指以電子及電子技術為手段,在因特網上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
從詞語構成上來看,網絡隱私權包括“網絡”和“隱私權”這兩個詞匯,因此“網絡隱私權”是一個組合型術語。關于網絡隱私權的概念,大致認為,有狹義和廣義兩種:
第一,狹義的網絡隱私權概念。狹義的網絡隱私權指僅限于新型的個人資料(或個人數據)領域的資訊隱私權。具體而言,就是個人對于能夠確定或影響其個人形象的資料或數據的收集加以限定,對其資料或數據進行查詢及更正,接受資料收集的通知,確知資料是否存在等權利,換言之,資訊隱私權就是每個人對其所有的資料加以控制和支配,決定其是否公開以及公開范圍的權利。
第二,廣義的網絡隱私權概念。廣義的網絡隱私權應該包括對于新型的個人資料或數據所享有的控制和支配的權利,以及對于傳統(tǒng)的隱私信息、私人活動、私人領域不受他人非法侵擾、知悉、刺探、監(jiān)視、監(jiān)聽及泄露、公開的權利,是一種綜合性的人格權。
對于消費者的網絡隱私權,筆者認為,應當采用狹義上的概念。因而,在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網絡隱私主要指的是:消費者個人資料;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使用狀況、網絡活動蹤跡;消費者計算機存儲的數據、信息、內容等隱私;消費者個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三、電子商務中侵犯消費者網絡隱私權的形式和特征
(一)針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侵權形式
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有可能涉及消費者隱私的主體主要有: 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商、網站服務商、網絡即時交易平臺、網絡銷售方、第三方支付平臺、物流企業(yè)、惡意軟件者和黑客等。目前,這些主體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對消費者網絡隱私權的侵犯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非法隱私搜集。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要完成交易,必須要開通網絡獲取IP,訪問、點擊相關網站、網頁,并進行注冊,與網絡銷售方進行談判,談妥后支付貨款,填寫收貨信息等行為。
第二,非法隱私公開。在電子商務中,為了商業(yè)上的需要,網站要求用戶填寫一系列表格,如姓名、生日、身份證號、銀行賬號、家庭地址、電話號碼、工作單位、郵箱地址等內容。事后,在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將消費者私人數據進行公開。
第三,非法隱私利用。網站通過Cookie 技術跟蹤和分析,保留消費者的資料,在適當的時候將這些數據用于商業(yè)交易,獲得比一般交易更多的經濟利益。
(二)消費者網絡隱私侵權的基本特征
與其他侵犯網絡隱私權的行為相比,針對消費者網絡隱私權的侵權行為有著以下鮮明的基本特征:
第一,從侵權動機來看,消費者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主要是逐利型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網絡隱私權的侵權動機多樣,如獵奇型,泄憤型。有學者指出,傳統(tǒng)報復型隱私侵權是出于“私憤”而進行報復,而網絡報復型隱私侵權則更多出于“義憤”。而消費者的網絡個人數據信息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因此,許多對消費者網絡隱私侵權都以追逐一定的經濟利益為動機,把網絡信息和個人隱私當成一種商品,從中牟利。
第二,從侵權內容來看,消費者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針對個人數據的侵權行為。對網絡隱私權的侵犯可以是針對網絡個人空間的侵權行為,也可以是針對網絡個人活動的侵權行為。但是侵犯消費者的網絡隱私權主要是針對個人數據的侵權行為。針對網絡中消費者個人數據的隱私侵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非法獲取個人數據。二是不當共享和披露網上個人信息。比如一些專門出售個人資料的公司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許多個人信息,而后公開標價出售。在美國,這種公司頗有市場,因而頗有擴展的趨勢,目前有影響的公司有1—800U.S·Search,American Datalink,Discreet Data systems和Dig Dirt等。
第三,從侵權方式來看,消費者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主要是直接侵權行為。直接侵權行為,即直接通過網絡他人隱私,非法獲取他人隱私,直接侵犯他人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的行為;間接侵權主要是指作為直接加害人的直接侵權行為之外,網絡服務商(ISP)沒有履行相應的注意義務,提供服務時以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侵害他人隱私的間接侵權行為。顯然,對消費者網絡隱私權的侵犯基本上都屬于直接侵權行為。
四、消費者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體系建構
(一)消費者網絡隱私權保護模式的現實選擇
目前對于消費者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大體來說存在著以美國為代表的行業(yè)自律模式和以歐盟為代表的立法規(guī)制模式兩種模式。美國的行業(yè)自律模式著眼于個人資料隱私的經濟特性和互聯(lián)網市場的自主性,對私人行業(yè)中的網絡隱私保護,美國主要采取以資料使用人自律、市場調節(jié)與行業(yè)自治為主的執(zhí)行機制。1997年克林頓政府公布的《全球電子商務框架》[7]最能表明美國政府在網絡隱私權保護中的態(tài)度和立場。作為以大陸法系國家為主的歐盟國家,更注重以立法規(guī)制的方式來保護隱私權。為保護其成員國公民的隱私權,早在1981年,歐盟議會就公開簽署了《個人數據保護協(xié)議》,現今已有18個歐盟國家承認并簽署。而1995年10月24日通過的《歐盟個人數據保護指令》(EU 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則是其最重要的信息隱私權方面的保護法規(guī)。
那么,中國在消費者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上,究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消費者網絡隱私權保護模式呢?筆者認為,這取決于對兩個方面因素的判斷:
一是順應網絡隱私權保護模式的國際發(fā)展趨勢的考量。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越來越具有趨同性,體現在:首先,立法規(guī)制逐漸成為保護網絡隱私權的基本模式,甚至美國本身在行業(yè)自律以外,也開始制定專門的法律來保護網絡隱私權。其次,保護網絡隱私權的標準也日趨接近。網絡活動的全球化特征和各國際組織的努力,使得保護網絡隱私權的標準日益趨近。
二是基于對我國消費者網絡隱私權保護現狀的考量。首先,我國對網絡隱私侵權行為的立法規(guī)制和法律保護較為欠缺。其次,對消費者隱私權本身也缺乏明確的規(guī)定和保護,目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沒有將消費者隱私權單獨作為一項權利。
基于對消費者網絡隱私權保護模式的發(fā)展趨勢及我國對它的保護現狀的判斷,筆者認為我國應當采取法律保護為主、私法自治為輔的模式。
(二)我國消費者網絡隱私權保護體系建構
基于我國對消費者網絡隱私權保護模式的現實選擇,即應當采取法律保護為主、私法自治為輔的模式。我國消費者網絡隱私權保護體系的建構應當包括兩個層面的保護體系的建構:一是消費者網絡隱私權法律體系的建構,二是消費者網絡隱私權私法自治體系的建構。
摘 要 近些年來,“人肉搜索”事件不斷發(fā)生,“這一事件暴露出我國的網絡隱私權這一法律空白地帶,針對此問題,一方面我們必須建立完善的監(jiān)管機制,制訂有關的法律、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另一方面還應借助道德規(guī)制和行業(yè)自律予以輔助。
關鍵詞 人肉搜索 網絡暴力 法律監(jiān)管
一、網絡暴力的成因
“以真假難辨的事實,行道德判斷之高標,聚匿名不負責之群眾,曝普通人之隱私”,是為“人肉搜索”或網絡暴力。
“人肉搜索”最初的成因是網民道德意見的表達。網民群體意見的邏輯是,從具體(但匿名)的人和事件上升到抽象的道德的層次,在道德上譴責當事者及其行為。但在這個過程中,隱藏其中的一些主觀或客觀的問題卻使得本應占領道德高點的搜索演變成一場名副其實而亟待規(guī)制的“暴力”。
首先,是搜索請求理由真實性審查機制的缺失。人肉搜索必須激發(fā)出足夠的情緒才能開始運作,但并不是所有的搜索請求都是正當的。
其次,網絡的虛擬性弱化了個體網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約束。在網絡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間接的性質,在這種互相遮蔽的情況下,傳統(tǒng)的權力和輿論監(jiān)督并不能透過虛擬性有效監(jiān)控個體及其行為。而網民在失去了現實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時,很容易導致責任感消失。
第三,介入現實使得“搜索”轉化為“暴力”。當憤怒的群情突破了公眾利益和公共道德的領域,以道德高地之優(yōu)勢撲向私人空間和現實生活?!叭巳馑阉鳌币蜒葑兂蔀榫W絡世界的一種暴力消費,網民在消費了暴力的同時,也被暴力所消費。
第四,網民的從眾心理和“群體極化”的現象導致暴力的擴大化。個體出于被群體邊緣化和排斥的焦慮,常常懷疑自己而產生從眾心理,形成群體極化。而群體中成員在整個群體的影響及成員相互間不斷的觀念強化下愈加認定自己行為的正義性,同時進一步強化網民因身處群體中而產生的力量感和責任分散心理,從而導致暴力不斷的持續(xù)和擴大化。
二、網絡暴力的法律控制與監(jiān)管
在網絡暴力愈演愈烈以及現實生活中愈來愈多的當事人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如何對網絡暴力進行控制以及如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成了整個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
首先,應制定專門的網絡隱私權法對個人數據信息進行保護,這是控制網絡暴力的前提,也是其他相應措施的一個基礎。我國應盡快出臺網絡隱私權法,建立具體的保護制度,應該明確以下內容:(1)數據主體的權利。數據主體應當享有對其個人數據資料的知情權、更正權、公開權。(2)個人數據的收集和持有。個人數據的收集必須取得數據主體的同意,同時個人數據的收集方式必須是合法的。(3)個人數據的使用。只有合法的主體才能在特定范圍內使用個人數據,使用他人數據時不得任意篡改數據內容。(4)個人數據的披露。未經數據主體同意,任何人不得披露和公開他人的個人資料。(5)侵權救濟。一方面由行政機關通過民事或行政處罰的方式來對公民實施救濟,另一方面通過司法途徑進行救濟,即為公民提供要求損害賠償的獨立訴因。
其次,應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遏制網絡暴力需要進一步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尤其是營利性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對于網絡事件最終演化成網絡暴力而言,網站是最可能控制這一局面的,且由其對自己網站上的所有信息進行監(jiān)督并及時屏蔽或刪除可能的侵權信息也是遏制網絡暴力成本最低的方式,因此在相關的立法中應當進一步明確和加強網站的法律責任,要求營利性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侵權行為承擔無過錯責任,以督促其加強對網站的管理和信息審核。要求網站經營者制定詳細的信息審核規(guī)則報監(jiān)管機關備案;對已經發(fā)表的信息,如發(fā)現內容有違法之虞時,應該積極采取措施避免事件升級;權利人主張侵權時應及時刪除并保存相關證據以供查處。明確并加強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可以敦促其自覺建立法律風險評估與防范機制,加強審核與內部監(jiān)管。
第三,借助道德的規(guī)制和行業(yè)自律的輔助。
在面對各種新興的網絡問題時,道德、行業(yè)自律等應當予以支持。我國尚未建立規(guī)范的網絡倫理,應由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和探討網絡倫理規(guī)范,明確各種網絡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責任以及網絡道德的基本原則,形成網絡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構建和規(guī)范網絡倫理。同時加強對網民的道德教育。另外要加強行業(yè)自律,在法律法規(guī)、行政規(guī)范并不完備、甚至并沒有對隱私保護政策加以規(guī)定的情況下,參考國際慣例,加強行業(yè)自律將對中國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起著良性的推動作用。
當前,網絡社會仍在日新月異地發(fā)展,法律要想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就必須根植于社會之中,以現實之需為產生之據。處于摸索階段的中國網絡法律體系,應當在根據網絡的發(fā)展進行相關變革的同時,以保障個人基本權利為出發(fā)點,循序漸進,穩(wěn)妥前行。
參考文獻:
[1]賴俊,劉光亮."人肉搜索"的法律問題研究.法制與社會.2009.1.
[2]王政韜.社會網絡力量運用的錯位.法制與社會.2009.5.
[3]盧春伶,譚有模.網絡"人肉搜索"集群現象淺析.中國集體經濟.2008.3.
[4]穆建剛,劉立紅.人肉搜索導致網絡暴力之成因分析.理論參考.2009.8.
[5]華.網絡時代的隱私權.河北法學.2008.6.
[6]李媛.虛擬社會的非理性表達.復旦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關鍵詞:信息公開;知情權;隱私權
一、提出問題
(一)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概述
1.知情權
知情權(the right to know)又稱了解權、得知權等,,關于該權利,雖然表達不同,不過基本涵義一致,是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依法享有的知悉、獲取、了解與法律賦予該主體權利相關的各種信息的自由和權利。知情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知情權是指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與權利,包括從官方或非官方知悉、獲取相關信息。狹義知情權僅指知悉、獲取官方信息的自由與權利。本文涉及的知情權,是公法領域的知情權,屬狹義知情權,限于行政相對人依法從行政主體處知悉、獲取信息的權利和自由。
知情權作為一個公權力,首要的價值是保障公民權利,公民的權利包括人身、財產、政治權利等,知情權使民眾有機會充分獲取對個人而言至關重要的信息,使個人發(fā)展自身人格及實現自身價值成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說,它是公民實現其他權利的基礎。其次,知情權有利于參與政府管理,監(jiān)督政府。
2.隱私權
隱私權屬于人格權的一部分,在最初的階段,隱私權一直被作為普通法中侵權行為法上的權利,意味著個人私生活有關的信息不受公開以及屬于私事的領域不受干涉的自由,是一種要求他人放任自己獨處而不受打擾的權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政府權力的擴張,隱私權進入公法領域。
關于隱私權的性質,本文涉及的隱私權,屬憲法性權利,主要是防止來自國家機關和國家權力在政府信息公開中對個人隱私的侵犯。隱私權要讓位于公共利益。隱私本身并不足以成為憲法隱私權的目的,“個人自治”并非憲法隱私權追求的唯一目標,憲法隱私權必須兼顧人格發(fā)展、人際交往、公共利益、社會秩序等價值,因此它是一種具有多元目的,且廣受限制的開放性權利。因此,筆者認為,隱私并不是都值得保護,只有在公共利益范圍內,隱私才受到保護。
同時筆者認為,處理知情權和隱私權之間的矛盾當務之急是尋找出兩者的平衡點。也就是說尋找出解決知情權和隱私權沖突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至于其原則究竟是什么,本文通過一個案例加以說明。
(二)案情介紹
王某因朋友租賃糾紛作為人參加一民事訴訟,并向法庭提交了一份某工貿公司出具的出庫單,這份出庫單被一審法院采納作出判決。敗訴的家居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二審開庭時,家居公司的律師突然亮出了一份王先生的婚姻情況查詢記錄,證明王某與提供出庫單的工貿公司法定代表人曾經是夫妻,以質疑出庫單的合法性。王某以“北京市昌平區(qū)民政局竟然接受了對方律師的申請,查詢了他的婚姻狀況,并出具了‘查檔證明’,侵犯了他的隱私權”為理由,昌平區(qū)民政局,要求法院確認出具“查檔證明”的昌平區(qū)民政局的行政行為違法。昌平區(qū)民政局則辯稱,婚姻登記處向律師出具“查檔證明”符合法律規(guī)定。依《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辦法》第 15 條規(guī)定,“律師及其他訴訟人在訴訟過程中,持受理案件法院出具的證明材料及本人有效證件,可以查閱與訴訟有關的婚姻登記檔案?!泵裾秩朔Q,律師將所查閱情況在法庭上作為證據使用,不是在其他場合使用,不存在侵犯隱私權問題。
根據 2008 年5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33條第2款規(guī)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法院受理了該案。最終,昌平區(qū)法院認可了民政局的答辯意見,認定家居公司律師調查王某的婚姻狀況與民事訴訟中的證據有一定關聯(lián)性,符合律師在訴訟過程中查閱與訴訟有關的婚姻登記檔案的要求。
二、本案爭議焦點分析
本案原被告之間的爭議是,民政局同意律師查詢王某婚姻登記信息的行為,是否侵犯王某隱私權。王某認為,婚姻登記信息是其個人隱私,根據《條例》,個人隱私是公開的免除范圍,沒有征得本人同意不得公開,民政局同意律師查詢,屬于公開其個人隱私,因此主張民政局公開行為侵犯隱私權。民政局認為,他們是依據《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同意查詢的,律師將所查閱情況在法庭上作為證據使用,不是在其他場合使用,不存在侵犯隱私權問題。
筆者認為,要分析出本案的爭議焦點,必須首先解決如下幾個問題,一是婚姻登記作為政府所保存的個人信息材料,是否屬于受保護的隱私;二是民政局向律師披露婚姻登記信息的行為是否屬于信息公開;三是本案的法律適用,《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辦法》、《條例》以及《律師法》等相關法律的關系。
(一)婚姻登記材料是否屬于受保護的隱私
婚姻登記屬于個人信息是無疑的,但能否構成隱私,受到法律保護,還要滿足隱私的構成條件。隱私是指公民的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私人信息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開等。個人隱私是個人不愿意公開或不愿意讓他人知悉的個人秘密,是個人對自身人格的尊重和對自身利益及生活狀態(tài)實施保護的一種權利,對維護公民的人格權有著重要意義。并非所有的隱私都受到憲法隱私權的保護,有權對抗公共權力的侵擾。只有那些關系到人格發(fā)展、人際交往、公共利益、社會秩序等重要價值的隱私才受到憲法、行政法的保護。有些隱私只涉及個人,而有些則關系到家庭,由于家庭包含了人際交往和人格發(fā)展的可能,其安寧和安全對自我認同和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在隱私權的公法保護中,“家庭隱私權”優(yōu)先于“個人隱私權”。本案所涉的婚姻登記情況對公民家庭生活非常重要,屬于家庭隱私,是當事人不愿意對外公開的,一旦公開可能破壞婚姻家庭安寧的信息。因此,筆者認為,本案所涉的王某某的婚姻登記信息,屬于公法保護的個人隱私。
(二)民政局向律師披露婚姻登記信息的行為是否屬于信息公開
政府信息公開,是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以法定形式公開與社會成員利益相關的信息,允許社會成員通過查詢、閱覽、復制、摘錄、下載等方式予以充分利用。公開信息有兩種方式,一是行政機關主動向社會公開,《條例》對主動公開的范圍作了原則規(guī)定和列舉,根據《條例》第 9、10、11 條的規(guī)定,婚姻登記信息顯然不屬于主動公開范圍;二是行政機關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公開相關政府信息。民政局作為行政機關,沒有主動公開婚姻登記信息,而是依律師要求,以查詢的方式公開信息,因此,民政局的行為為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受《條例》調整。根據《條例》第 33 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在政府信息公開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訟”。同時,這里所說的具體行政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一條第三款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三)本案的法律適用
民政局依據《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辦法》,作出公開信息的行為,《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辦法》屬于部門規(guī)章,生效時間早于《條例》,其中關于公開婚姻登記檔案的規(guī)定,是信息公開的特別規(guī)定。從《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辦法》規(guī)定看,在個人隱私信息公開上,是遵守對本人公開、禁止向社會公開的原則的,基本內容上沒有與《條例》抵觸,按照上位法優(yōu)于下位法、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原則,《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辦法》沒有與《條例》抵觸的規(guī)定可以適用,與《條例》相抵觸的規(guī)定,則為無效。律師持法院證明材料查詢,屬于律師作為特殊的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調查取證權?!堵蓭煼ā泛陀嘘P訴訟法都規(guī)定了律師的調查取證權。《律師法》第 35 條規(guī)定:“受委托的律師根據案情的需要,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調取證據或者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律師自行調查取證的,憑律師執(zhí)業(yè)證書和律師事務所證明,可以向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調查與承辦法律事務有關的情況?!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 61 條規(guī)定:“訴訟的律師和其他訴訟人有權調查收集證據,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查閱本案有關材料的范圍和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規(guī)定。”《條例》的規(guī)定是為行政機關規(guī)定義務,與律師法和訴訟法是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兩者并沒有互相沖突。律師法和訴訟法的調查取證權的規(guī)定,行政機關并不是無條件滿足,行政機關還要權衡調查取證的知情權與調查取證材料涉及的隱私權,作出合理決定。
通過上述問題的回答,本案的焦點實質是,政府機關對含個人隱私政府信息經第三人申請公開而公開的行為是否合法。政府如何平衡隱私權保護與信息公開。
三、解決知情權和隱私權沖突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由前文對王某王某訴昌平區(qū)民政局侵犯隱私案爭議焦點之分析以及知情權和隱私權的概念闡述,筆者認為解決知情權和隱私權應當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一是社會政治與公共利益原則
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比較時,公共利益大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公共利益,以公共利益為最高利益標準。在現代社會,知情權的政治權利屬性日益明顯,它要求提升行政透明度,賦予人們更多了解和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機會,具有一定公共利益性。因此,知情權與隱私權發(fā)生沖突時,要考量如何處理是符合社會民主政治和公共利益的。在考量過程中,不僅從案件當事人角度考慮,還要從公開或保密維護的社會整體效果看。
本案中,民政局向律師公開隱私,雖然在一定程度侵害了個人隱私,但是范圍小,主觀上沒有故意,從案例中也沒反映王某實際權利、利益、資格、品德方面的明顯地損失。反過來,如果不同意律師查詢,律師調查取證權受到侵害,案件事實不容易查清,將損害訴訟公證。加之訴訟公正乃是公共利益之一。因此,根據社會政治與公共利益原則保護公共利益。
二是損失最小化原則
當權利沖突時,雙方可以選擇犧牲最小利益,當必須犧牲隱私權來行使知情權時,應當將隱私權損害減小到最低限度,即縮小披露、公開范圍,爭取用最小的成本獲得利益的最大化。
本案中,王某的婚姻信息,民政局根據《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辦法》,是作了一定的保護的,尤其是公開對象上是嚴格限制的。本案在查詢階段,只有律師獲知隱私,而律師是負有法定的保密義務的,而且并沒有證據表明公開行為實際上造成王某某具體的損失。
三是人格尊嚴原則
政府信息公開中,信息的公開應以尊重人格為底線,當隱私涉及到人格尊嚴時,知情權要讓位于隱私權,否則,將損害當事人終身的利益。
本案中,民政局向律師公開王某的婚姻狀況的行為既沒有直接地造成王某的人格尊嚴受損,也沒有直接地導致王某的社會評價降低。所以民政局的行為符合人格尊嚴原則。
四是權利協(xié)調原則
在政府信息工作中,對知情權、隱私權予以同等重視,盡量滿足各自需要。如,盡管被申請的政府信息包含有不予公開的內容,但如果能夠將不予公開的內容與可以公開的內容區(qū)別開,行政機關應向申請人提供可以公開部分的政府信息。
雖然本案中沒有涉及到此原則,但是考慮到此原則的重要性,筆者將他也列入到了解決知情權和隱私權沖突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中。
四、結語
讓我們把目光再次回到本案中。過于本案的爭議焦點,一是政府機關對含個人隱私政府信息經第三人申請公開而公開的行為是否合法。根據前文所總結的知情權與隱私權沖突時的平衡協(xié)調原則,我們可以看出在本案中政府機關對政府信息(含個人隱私)經第三人申請公開而公開的行為是合法的。首先,對于民政部門來說公開王某的婚姻情況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乃至司法的客觀公正,是符合民主法治價值和重大公共利益的。其次,就王某而言,民政局在公開其婚姻信息時是作了一定的保護的,尤其是公開對象上是嚴格限制的。本案在查詢階段,只有律師獲知隱私,而律師是負有法定的保密義務的,而且并沒有證據表明公開行為實際上造成王某某具體的損失。最后,本案在利益衡量方面,公開利大于弊。本案,民政局向律師公開隱私,雖然在一定程度侵害了個人隱私,但是范圍小,主觀上沒有故意,從案例中也沒反映王某某實際權利、利益、資格、品德方面的明顯地損失。反過來,如果不同意律師查詢,律師調查取證權受到侵害,案件事實不容易查清,將損害訴訟公證。
二是政府如何平衡隱私權保護與信息公開。也就是說政府如何在隱私保護與知情權方面找到平衡點。筆者認為,一方面應該確定知情權與隱私權沖突時的平衡協(xié)調原則,另一方面應該加快制定《個人隱私保護法》或《隱私權法》。
參考文獻:
【1】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北京:群眾出版社,1997 年版
【2】劉澤剛:“憲法隱私權的目的是保護隱私嗎”, 《社會科學家》,2008 年第 5 期
【3】曹康泰主編、張穹副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讀(修訂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4】周漢華:“個人信息保護: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人民法院報》,2005 年 3 月 21 日
論文摘要: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公共政策的制訂者、公共事務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其掌握的對社會、社會成員的利益相關的公共信息量也越來越大。這類政府公共信息管理體制決定了現時代,國家信息資源管理的任務和目標,規(guī)定了信息資源管理開放和共享的范圍與程度,決定了信息資源管理的效率與效果。鑒于政府公共信息公開是現代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能,本文選擇了政府公共信息公開法律制度研究為題,對政府公共信息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檢討我國現階段政府公共信息公開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了相關的法律問題和提出了相關法律建議。
論文關鍵詞:政府公共信息信息公開法律制度
現代社會正步入信息時代,信息已成為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不可或缺的條件。而政府公共信息更是在對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fā)展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根據政府公共信息的性質,政府公共信息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政府掌握的不涉及個人信息的與經濟、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相關的信息。第二類是政府掌握的涉及個人信息的與經濟、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相關的信息。這類政府公共信息涉及一部分公民、法人的信息,但是這類信息根據法律可以向公眾公開。比如公司法人的登記信息等。
因為政府公共信息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作用,擁有一個完善的政府公共信息的公開制度是我們社會必不可少的。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各種形式的政府公共信息公開法律體制改革在全國各地廣泛掀起。最近一個顯著的例子很好的說明了我國在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上的進步,2008年9月11日晚,中國衛(wèi)生部指出,近期甘肅等地報告多例嬰幼兒泌尿系統(tǒng)結石病例,調查發(fā)現患兒多有食用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歷史,經相關部門調查,發(fā)現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隨后企業(yè)對有毒有害奶粉進行了召回,在對有毒有害奶粉召回過程中,由政府向社會公眾公開該事件中的相關細節(jié)。這說明我國政府在處理公共安全及相類似事件中較以前有了重大的進步,也說明了我國各級在公共信息公開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通過對改革開放后的政府公共信息制度的分析,我們也不難發(fā)現,我國各級政府公共信息的開放化和透明化首要推進力是自上而下的。毫無疑問,在上級的大力支持和要求下,政府公共信息公開的直接效果確實立刻能顯現出來,但是這種模式存在了極大的弊端,因為很多情況下就是以“上級發(fā)文、下級落實”的方式展開的。它往往導致了各級政府都習慣于“以文件落實文件”,越到基層越是敷衍塞責、消極應付。同時,我國的政府公共信息相關法律制度的確立和完善,尚處在起步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也是在去年才生效和得以實施。其次,政府公共信息公開制度和各級政府實踐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公開的主體范圍狹窄,主要限于基層;公開的內容范圍狹窄,主要限于法律法規(guī)、政府文件及執(zhí)法程序、收費標準,公開的方式大多限于主動公開等。
因此,現階段我國迫切需要一個完善的政府公共信息的公開和管理的相關法律和管理制度,以適應建設法治國家的需要以及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服務型政府體制的需要。
一、加強對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相關立法
(一)確立行政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基本立法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九條到第十二條規(guī)定了很多政府應當公開的公共信息。但是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未規(guī)定的政府公共信息,現階段行政機關因為沒有法定的義務,故可以不予以公開。我國法律將行政公開確定為行政機關的義務,原則上,行政機關應該將其所掌握的文件資料向公眾公開,但有時行政公開可能涉及國家安全、影響行政效率,以及暴露個人隱私或商業(yè)秘密,因此立法者必須在行政公開的公共利益與不公開的公共利益之間進行平衡。力求在利益平衡中擴大公民對行政的參與,加強對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因此,在現代社會,公開已成為原則,不公開是例外,只有在法律明確規(guī)定免除公開時,行政機關才能不予公開。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公開范圍的規(guī)定也應當是規(guī)定政府對公共信息不公開的范圍,除此之外都應當公開。
(二)逐步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公開的立法
在政府公共信息服務的法制建設上,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在于以規(guī)范、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來保證政府及時有效地提供公共信息服務。
具體來說我國應當盡快制定出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法》,并以該法為基礎,完善一系列地方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用法律來約束、規(guī)范各級政府履行公共信息公開的法定義務,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實現。該法律應規(guī)定政府公布公共信息的范圍、時效以及政府在公民信息知情權上所負的責任;規(guī)定對基于自身利益而選擇有限政府公共信息公開或扭曲性政府公共信息公開的行為要嚴加監(jiān)督和處理,以確保公共信息資源無償地向公眾公開,無論是公民個人還是企事業(yè)單位,在不違背國家保密法的前提下,都可以獲得其需要的政府公共信息。
在這個政府公共信息公開法律制度中應當盡快出臺我國的《公共信息公開程序法》。行政程序法是規(guī)范行政行為的法律武器。此外,制定政府公共信息安全服務方面的法律也應成為我們的立法目標之一。
二、加強對政府公共信息公開的監(jiān)督
(一)明確不履行公開義務的法律責任
推動依法負有公開義務的國家機關依法公開政府公共信息承擔公共職責的政府職能部門,對于公眾關心的本部門各種信息,只要不涉及法律規(guī)定的秘密事項,都應該及時通過適當的途徑予以。因為政府公共信息得不到及時的公開,導致群眾利益受損害,政府工作被動的例子在現階段舉不勝舉。比如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路將從哪里通過,房將在哪里建,公共設施如何配套,這些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卻常常被職能部門“藏在深閨”直到工程要開工了才動員群眾配合,但因涉及征地搬遷等復雜事項,工作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如果國家制度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規(guī),在有條件的地區(qū)制定相應的地方法規(guī),在明確具體公開義務的同時,也明確相應的法律責任的話,上述不公開行為便會得到有效的遏制。
(二)設置實施公共信息公開的監(jiān)督機制
設置有效的監(jiān)督機構是一個好的制度要想得以在實踐中推行的必然需要的途徑。
首先,要調動公民監(jiān)督的積極性。公民是信息公開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人。因此,信息公開的法律應當明確賦予公民對國家機關信息公開的請求權,以及為落實這一請求權所必須的訴權—即對不履行法定公開義務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其次,進一步完善司法監(jiān)督機制。政府的公開職責應當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監(jiān)督。政府公共信息公開很大程度上保障的是公民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而且作為被監(jiān)督者的政府反而擁有了信息公開的解釋權、決定權,顯然不利于信息公開的推行。同時我國行政訴訟法關于“具體行政行為不包括政府的規(guī)范性文件以及不特定對象的公共利益的行為”的規(guī)定,無疑堵塞了公民申請司法救濟的渠道,所以我們迫切需要從法律上加以完善。因此在加強政府公共信息公開制定建設過程中,我們應當全面的規(guī)定政府不履行職責的法律責任,同時還要在對政府公共信息進行行政訴訟程序立法,對政府公共信息公開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
再次,加強權力機關和政府內部監(jiān)督,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jiān)督和政協(xié)的民主監(jiān)督,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侵權要賠償、違法須追究。監(jiān)察部門要依法獨立履行監(jiān)督職責。制定出一套標本兼治、懲防并舉、教育監(jiān)督并重的政府內部對政府公共信息公開的規(guī)定。
最后,要發(fā)揮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功能。新聞媒體要通過他們的輿論力量加強對政府公共信息的監(jiān)督,對政府不公開相關公共信息的應當即時曝光,甚至可以訴渚法律程序,以切實的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的實現。
三、制定相應的隱私法,注意對公民隱私的保護
在現代社會,隨著行政權力的擴張,電子技術的發(fā)達,公民個人資料越來越多地掌握在政府手中,行政信息公開在某些情形下將侵犯公民個人隱私權。因此,在加強行政信息公開制度的同時,還要注意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我國憲法雖然規(guī)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家庭權利、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屬于隱私權范疇的內容,但沒有確立隱私權的憲法地位,更沒有制定專門的隱私權法,因而不利于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如果我國在政府公共信息公開法制化過程中同時通過相應的《隱私法》,也可以在保護公民的知情權的同時,盡大可能的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四、健全和完善法定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務
政府公共信息公開服務的范圍必須加以擴大。有關行政會議主題及決議的內容和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活動情況,應當允許新聞媒體依法采訪、報道和評論,反映社會公眾的要求和呼聲。除了擴大政府公共信息公開的范圍外,擴展政府公共信息服務的內容還包括:要深入挖掘現有公共信息資源,強化信息分析、預測和調研服務功能,把握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動態(tài)信息。
另外,為了更好地為公眾提供公共信息服務,健全政府公共信息服務的機構是必要的。為此,要在酌情適當增設專業(yè)性公共信息服務機構的同時,重點是充實現有專業(yè)性公共信息服務機構,增加其人員編制,調整其信息收集范圍,加強社會和其他非經濟方面的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從偏重收集、分析經濟信息向經濟社會信息并重。
論文關鍵詞 網絡虛擬財產 繼承 制度構建
網絡虛擬財產是互聯(lián)網絡普及化和平民化的產物,其發(fā)展在我國尤其迅速,因此在我國仍是新興事物,涉及網絡虛擬財產的矛盾和糾紛呈復雜性和多樣化的特點,將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納入法律體系是一個從零開始的長期工程,需要解決理論上和技術上的諸多障礙。本文分析上述問題希望對現行繼承法修改中的相關問題有所裨益。
一、理論上的障礙
目前我國雖有關于計算機網絡的立法,但是“網絡虛擬財產”這一概念尚未被法律所接納,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虛擬財產”本身的特殊性使得理論界和司法界對其法律屬性和權利歸屬在認識上未達到統(tǒng)一,從而使得相關法律制度的構建變得困難重重。
(一)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
關于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理論界曾有“物權說”、“債權說”、“知識產權說”、“新型財產權說”、“準物權說”和“中間型權利說”,影響比較大的是“物權說”、“債權說”和“知識產權說”,筆者將其觀點總結如下:
1.“物權說”
“物權說”認為“只要具有法律上的排他支配或管理的可能性及獨立的經濟性,就可以被認定為法律上的‘物’”, 網絡虛擬財產符合上述“物”的特征。“在網絡游戲中,網絡虛擬財產作為無形財產,玩家可自由支配,自行決定如何使用、處分,玩家對虛擬財產的這種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是一種對世權,具有排他性,因此,網絡虛擬財產具備物權屬性?!?/p>
2.“債權說”
“債權說”認為,虛擬財產權是一種債權,虛擬財產法律關系式債權法律關系。在這個債權法律關系中玩家通過向網絡游戲服務商支付對價取得虛擬財產的使用權,網絡游戲服務商在接受了玩家支付的對價后有義務在游戲規(guī)則允許的框架下向玩家提供其欲取得的虛擬財產。
3.“知識產權說”
“知識產權說”認為,網絡虛擬財產是網絡用戶通過付出時間、精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而取得的,網絡虛擬財產是網絡用戶智力勞動的成果,因此網絡虛擬財產權是知識產權。
(二)網絡虛擬財產的歸屬
解決網絡虛擬財產的歸屬問題也是構建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制度的前提,如果網絡虛擬財產的所有權歸網絡運營商,用戶僅僅享有使用權,則根本就不存在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問題,因為繼承的客體乃公民死亡時遺留下的“個人的”合法財產。關于這一問題,學界有兩種觀點:
1.歸屬于網絡運營商
有學者認為網絡虛擬財產是網絡運營商提供服務內容的一部分,是運營商提供服務的一種工具和手段,用戶僅僅是按照合同的約定享受運營商提供的服務,并在享受這種服務的過程中使用這些網絡虛擬財產,并不擁有對網絡虛擬財產的所有權。 如果將網絡虛擬財產認定為歸網絡用戶所有,必將會阻礙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發(fā)展,而且會極大的打擊網絡運營商的提高服務質量的積極性。
2.歸屬于網絡用戶
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網絡虛擬財產理應歸網絡用戶,因為網絡用戶獲得虛擬財產無非是兩種途徑,要么是從網絡運營商處購買,要么是從其他的網絡用戶處購買,其取得虛擬財產是支付了對價的。購買之后的虛擬財產的升值也是網絡用戶花費時間、精力、勞動或進一步的投資的結果,誠然財產的取得和增值都依賴于網絡運營商所提供的網絡空間,但這不足以成為網絡服務提供者享有所有權的充分理由。
二、技術上的障礙
法律制度具有內容上和形式上的統(tǒng)一性和協(xié)調性,一項新的制度的構建必定會對現有的法律制度造成一定的影響,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就構建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制度而言,其在技術上需要處理好與隱私權保護制度、合同締結制度的沖突。
(一)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制度與隱私權保護制度的沖突
網絡虛擬財產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而且我們完全可以預想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這種復雜性和多樣性會是網絡虛擬財產發(fā)展的總體趨勢。網絡虛擬財產復雜性的一個表現就是很多網絡虛擬財產兼具有經濟價值和精神價值,網絡虛擬財產的貨幣價值可能較小,其所承載的更多的是被繼承人的精神利益。 對繼承人來說,這種內涵了精神價值的虛擬財產具有更大的繼承意義,例如上文列舉的第一個案例,繼承人請求繼承的死者生前與自己的合影、信件、聊天記錄等就是具有精神價值的虛擬財產,但是問題是這種內涵了精神價值的虛擬財產往往會涉及到死者的隱私以及個人信息,有些隱私被繼承人未必想讓繼承人知道。這樣,作為用戶在虛擬空間的化身和個性化表現,虛擬財產反映了財產權和人格權的融合,也為虛擬財產繼承和隱私權的沖突埋下了伏筆。
(二)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制度與合同締結制度的沖突
通常,虛擬財產的產生由玩家第一次登入這個游戲時所簽訂的用戶協(xié)議所確定,用戶協(xié)議往往是虛擬財產取得的基礎法律關系。 用戶協(xié)議在性質上是一種服務合同,并且是由網絡服務提供商提供的電子格式合同。用戶想要得到某項服務首先必須要無條件的接受用戶協(xié)議。根據契約自由原則,民事主體可以自由締結合同,這種自由包括締約與否的自由、締約形式的自由、締約內容的自由、選擇締約相對方的自由等。網絡用戶自愿在格式合同上同意接受服務協(xié)議的選項處打上勾號,并且登錄相關的服務系統(tǒng),似乎是符合締約自由原則的。但是,由于用戶協(xié)議是網絡服務提供商單方面制定的,因此大部分用戶協(xié)議都極盡所能的限制網絡用戶的權利。盡管虛擬產品交易的巨大市場已經顯現,5173、淘寶網、爬猴網、SV中國、中國網絡游戲交易中心每天都有大量的包括網絡賬號在內的虛擬財產進行交易,但大部分用戶協(xié)議條款覺規(guī)定禁止虛擬物品的交易,并且否認用戶可能向運營商主張任何財產權性請求。
三、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制度之障礙破解
針對上文提出的構建我國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制度在理論上和技術上面臨的困難,筆者意欲通過分析闡明理論上的基本問題和解決技術上的難題來為虛擬財產繼承立法破解障礙。解決上述理論和技術上的障礙是我們在未來的繼承法中落實相關制度的前提。
(一)網絡虛擬財產法律屬性之正確歸位
筆者認為,考慮到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尤其是網絡虛擬財產的本質特征,網絡虛擬財產的物權屬性更加明顯,這種與物權在本質上的趨同性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其與債權和知識產權在原則上的差異。筆者將在從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首先,網絡虛擬財產雖產生于用戶協(xié)議,但是這并不能說明網絡虛擬財產就是債權,只能說明網絡虛擬財產是用戶通過債的方式(合同之債)取得的。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房屋買賣合同而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但不能因此認定我們對房屋享有的權利是債權。很明顯,債權與物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債權是物權取得的方式和手段,取得物權是成立債權的目的和結果。債權最本質的屬性就是它是一種請求權,其實現需要特定主體的協(xié)助行為(作為或不作為),而網絡用戶對網絡虛擬財產行使權利并不需要任何人的協(xié)助行為。
其次,網絡虛擬財產不符合知識產權的特性。虛擬物品在玩家取得之前就已經存在,有開發(fā)商設定產生,版權已有歸屬,相對有玩家并無創(chuàng)造性可言,至多只能認為在取得虛擬物的方法上或許有新穎的地方,但這并不能影響虛擬財產的屬性界定。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知識產權具有排他的專有性、地域性、期限性,網絡虛擬財產不具有上述的特性。網絡服務提供商每開發(fā)出一種新的服務,必定是盡力將它推廣到市場,贏得盡可能多的用戶,任何一個網絡用戶都不可能對某種網絡服務享有排他的專屬性,網絡的無國界性使大千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因此網絡虛擬財產的地域性無從談起,網絡虛擬財產雖有存續(xù)期間,但是這種期限性是指網絡虛擬財產終止于相關的網絡服務退出市場、停止運營,與知識產權的期限性(權利受保護的期間)不是一回事。
(二)網絡虛擬財產的歸屬
網絡虛擬財產的產生和存在遵循著一定的過程,以網游為例,網絡服務商首先得開發(fā)出一種游戲軟件,然后將其投入市場,網絡用戶通過與服務商簽訂用戶協(xié)議而取得進入該游戲軟件的通行證——賬號和密碼,其后網絡用戶在這個只有自己才能進入的領地內付出時間、精力、財力,以提高榮譽等級、獲得網游貨幣、取得武器裝備——一切都使虛擬財產升值了。誠然該游戲軟件是網絡服務提供商投資巨大財力開發(fā)出來的,但是作為回報,其享有該游戲軟件的著作權,且用戶取得虛擬財產時已經向服務商支付了對價,若將用戶通過實實在在的金錢購買的、通過大量的付出而增值的虛擬財產的所有權歸為運營商,實在是有違商品經濟的原則,對用戶極為不公??傊瑹o論是從商品交易的規(guī)則還是從公平的角度來考慮,網絡虛擬財產都應該歸用戶所有。
(三)網絡虛擬財產繼承權與隱私權的兼顧
對于具有人格利益之虛擬財產很有可能涉及到被繼承人的隱私,對這類虛擬財產的繼承要區(qū)別對待。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將網絡虛擬財產類型化來分析。因為虛擬財產的多樣性為研究其可繼承性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單純列舉虛擬財產客體類型的立法方法難免會有遺漏。 虛擬財產以是否依托于網絡服務器,可以分為網絡型虛擬財產和非網絡型虛擬財產,非網絡型虛擬財產問題不具有典型性,在此不做討論。網絡型虛擬財產以是否具有經濟價值可以分為財產利益型虛擬財產和人格利益型虛擬財產,財產利益型虛擬財產的繼承可以按照一般的繼承方法,人格利益型虛擬財產如未涉及隱私當然也可以繼承,對于涉及到個人隱私的不能繼承,涉及到共同隱私且隱私主體同時也是繼承人的,則該虛擬財產只能由共同隱私之主體繼承,其它人不得繼承,共同隱私之主體都不是繼承人的,則該虛擬財產不得繼承。
關鍵詞 個性化信息服務 比較研究 隱私保護
分類號 G252.0
Contrast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Privacy Protection
Chi Xiuming, Cui Xinchun, Zhang Shuai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changed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of the library into the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which caused the problem of the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of privacy protection of the users, introduc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privacy protection in the laws, technologies and staff members autonomy in China and America. At last,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s actual conditions, it makes the clear direction of the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privacy protec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Comparative research. Privacy protection.
隨著信息技術帶動知識經濟迅速發(fā)展,讀者信息需求數量不斷提高。圖書館為了滿足讀者信息需求,逐漸由傳統(tǒng)信息檢索中心轉型為知識信息服務中心,同時Web2.0技術的產生及其在圖書館領域的廣泛普及,讓個性化信息服務成為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主流。個性化信息服務主要包括個性化信息和個性化服務[1],前者是讀者習慣性主動獲取的個性閱讀信息及信息組合,后者則是圖書館根據讀者個性閱讀特征不受時空限制向其提供符合閱讀習慣和閱讀工具的信息組合。
由于圖書館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是以獲取用戶信息需求為基礎,因此為了準確獲取用戶的信息需求,隨時掌握用戶信息需求動態(tài),圖書館需要從讀者注冊信息、借閱記錄、參考咨詢等海量數據進行分析,找出可能連讀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獲取信息習慣和信息需求范圍,從而根據分析結果為用戶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這種涉及個人數據的搜集分析讓讀者的個人隱私無處可藏,如果個人數據保護不當,甚至會導致信息被非法利用,所以隱私保護和隱私安全成為個性化信息服務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文總結了中美兩國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的研究進展,討論了國外隱私保護研究進展對我國的影響,最后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針對該主題的發(fā)展方向提出合理建議。
1 美國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的現狀
國外對隱私保護研究比較早,從立法保障、技術開發(fā)到職業(yè)道德約束,都針對讀者隱私保護做了相關規(guī)定。美國圖書館按照信息個人化程度將“個性化信息”分為兩類[2],一類是為個體獨有、被個體絕對控制、穩(wěn)定性很強的“個人化信息”,例如姓名、郵箱、電話等;另一類則是系統(tǒng)自動收集的關于讀者訪問圖書館過程中 “非個人化信息”,例如登錄時間、借閱數量等。為降低這兩類信息被披露的概率,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明確表示:隱私權是用戶知識自由所必須享有的,是圖書館道德規(guī)范與實踐的基石,所以圖書館系統(tǒng)在搜集“非個人化信息”時,必須要有意識忽略與之相關的個人信息,沒有讀者充分授權,網站不能具體到某個特定讀者。
縱觀世界各國保護個人隱私的法律制度,美國對個人隱私的法律保護較為完善,最早可追溯到1974年的《隱私權法》,該部法律針對機構對個人信息的收集、保存、使用和傳播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規(guī)范。2005年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出臺的《制定圖書館隱私政策指南》就是以此法律為基礎,指南中介紹了圖書館在制定隱私保護政策時需要遵循的原則。同時《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職業(yè)道德準則》也明確規(guī)定:用戶所查找及獲得的信息、咨詢、借閱等資源均為機密,任何機構未經用戶允許不得被應用于其他。目前美國多數州針對圖書館讀者個人信息保護制定了《圖書館記錄機密法》[3-6],這部專門的法律為圖書館讀者個人信息安全提供了最直接的法律保障。
同時,作為信息技術較發(fā)達國家,美國圖書館在應用技術層面也充分考慮對讀者隱私信息的保護。由萬維網聯(lián)盟推薦的個人隱私偏好平臺(Platform for Privacy Preference簡稱P3P)是一種有效網絡隱私權保護平臺,該項技術能有效提高圖書館對用戶信息控制力,從信息源、信息傳播途徑等流程對讀者信息進行保護。
美國圖書館對讀者隱私信息保護比較全面,讀者對自我隱私也有強烈保護意識,在圖書館協(xié)會和公眾努力下,健全的保護體系大大減少讀者接受個性化信息服務對個人隱私信息的顧慮,使美國圖書館的讀者隱私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2 中國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的現狀
與美國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進展相比,我國對此研究起步較晚。由于沒有統(tǒng)一引導標準,各學科專家分別從立法保護、技術保護、館員保護等幾個方面做了相關研究,以期圖書館在向讀者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時真正做到保護讀者隱私信息。各學科的進展并沒有實現理想的“無縫連接”形成一個完整體系,鑒于此,筆者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平臺,以“隱私保護”+“信息服務”為主題檢索到45篇相關文獻,提取分析這些文章的關鍵詞,可以得到文獻群集的研究主題集中在頒布隱私保護法、開發(fā)數據加密技術、提高館員職業(yè)素質、增強讀者意識四個方面。
2.1 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的法律進展
我國對隱私保護的重視比國外晚,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保護讀者隱私,涉及隱私保護的規(guī)定只是被包含在人格權的保護范圍之中,這也是我國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進展中最大的缺陷。2002年,中國圖書館年會在《中國圖書館員職業(yè)道德準則》中指出:館員應維護讀者權益,保守讀者秘密[7]。這標志著我國對讀者隱私權開始關注,但在之后卻并未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來保護讀者的隱私信息。面對這樣的現狀,在很多專家的立法呼吁聲中,中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在2012年編制完成《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tǒng)個人信息保護指南》,這項標準的出臺可以為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積累經驗,規(guī)范圖書館等機構處理個人信息的行為。這是我國在保護讀者隱私工作中的實質性進步,各圖書館應以此為依據,明確需要保護的讀者隱私事項和范圍,制定保護讀者隱私信息的行業(yè)規(guī)范。
2.2 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的算法技術
與尚待完善的法律體系相比,我國在隱私保護技術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無論是國外引進技術還是國內自主開發(fā)技術,圖書館在選擇實施應用系統(tǒng)時都將保護讀者隱私數據列為評價指標之一,為隱私保護設置了一道可靠保護層。個性化信息服務主要是通過Web技術對收集到的用戶信息進行數據分析來獲取用戶需要,從而實現主動推薦信息目的,因此越來越多的專家致力于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技術研究。目前應用技術主要體現在數據保存、數據挖掘、數據推送三個階段[8-11](見表1),這些技術在技術層面能有效保護用戶隱私,提升用戶對個性化信息服務的信任度和關注度。
表1 隱私保護的主要技術及特點
2.3 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的館員規(guī)范
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和先進技術是保護讀者隱私信息的必要條件,卻并非充分條件,在保護讀者信息隱私整個過程中,圖書館員職業(yè)素質、讀者自我保護意識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與國外圖書館員職業(yè)素養(yǎng)相比,我國圖書館員整體表現為法律意識淡薄[12-13]。當發(fā)生侵犯讀者隱私權事件時,圖書館員往往考慮個人利益而不敢大膽維護讀者隱私權,這樣的現狀極易引起讀者不滿,甚至會因顧及館員對個人信息的保密性而拒絕個性化信息服務。在關于圖書館讀者隱私保護情況讀者問卷網絡調查中,大多數讀者表示增強圖書館員素質是保護個人隱私信息的重要條件,而在相應館員問卷調查中,部分館員表示由于缺乏隱私保護意識,在執(zhí)行處理讀者信息時并不嚴密。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有必要加強圖書館員的職業(yè)道德教育,引導圖書館員自覺遵循保護讀者隱私信息的大眾要求。
2.4 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的讀者意識
作為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過程主要參與者,讀者加強自我隱私保護意識非常重要,不管圖書館采用的保護措施如何到位,如果讀者自身不重視,那么讀者隱私極容易被泄露。在筆者調查的十余所網上圖書館中,筆者發(fā)現注冊使用網絡圖書館時通常需要提供郵箱、用戶名、職業(yè)等信息,極少數圖書館會在注冊協(xié)議中提醒用戶保護隱私信息[14-16]??梢娛軅鹘y(tǒng)文化的影響,我國用戶保護自我隱私信息的意識并不強烈,大多數讀者忽略了自身隱私信息泄露帶來的嚴重后果。目前研究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的文獻中,多數學者提出加強讀者隱私保護意識的必要性,他們認為讀者應該了解圖書館隱私保護的局限性,主動提高防范意識和保護措施,減少隱私被侵犯的概率。
3 改進圖書館信息服務隱私保護的對策
通過歸納比較國內外對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的研究進展,可以發(fā)現我國目前對這個主題的研究還有很大發(fā)展空間。筆者利用文獻調查法,對該主題相關文獻分析后,認為我國應從法律保障、技術支持、館員素質、讀者意識四個方面做出努力。
3.1 健全法律體系
受歷史因素影響,國外對個人隱私關注較早,以美國圖書館為代表,在圖書館協(xié)會的支持和協(xié)助下,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健全的隱私保護制度,大部分圖書館能夠在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同時有效保護讀者個人隱私。而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尚缺乏一部明確保護讀者信息隱私的法律,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guī)定比較零散且缺乏系統(tǒng)性。讀者在接受個性化信息服務時因沒有法律規(guī)范保障而有所顧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普及個性化信息服務。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呼吁聲越來越高,盡快制定出臺保護個人信息法律亟待解決,圖書館應該以此為基礎,針對讀者隱私信息制定切實可行的業(yè)內法規(guī)。
3.2 增強技術開發(fā)
隨著網絡技術發(fā)展,網絡潛在的安全隱患不斷激增,現在圖書館中廣泛采用的技術思想是在數據推送和數據挖掘過程中加入隱私保護處理流程。以數字網格技術為例,采用PKI實現了授權、論證和加密機制,通過數字認證確保讀者信息的隱秘性,這種技術在圖書館的主動推送服務、個性化服務等方面已有顯著進展。雖然專家提出不少算法技術,卻因為缺乏了解圖書館實況,限制了技術應用范圍。筆者建議技術開發(fā)領域人員與圖書館領域專家協(xié)力合作,充分了解圖書館實際情況,將開發(fā)的技術盡快應用于圖書館系統(tǒng)。
3.3 明確館員職責
我國圖書館員的整體素質還需要改進提高,國外館員因為接受全面的職業(yè)培訓,強烈的職業(yè)責任感能讓他們積極捍衛(wèi)讀者隱私信息,而在我國圖書館中,館員對讀者隱私信息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極少有館員主動提醒讀者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信息。作為讀者個人信息的經手者,館員應該按照個性化服務需求來獲取讀者個人資料,不能隨意搜集與個性化信息服務無關的信息,更應該自覺遵守為讀者保密的基本道德標準。只有細化館員職責,把館員的道德自律、國家法律及圖書館隱私政策約束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保障個性化服務的讀者隱私。
3.4 強化讀者意識
最值得國內讀者學習的就是國外讀者非常重視自身的信息隱私保護,一旦發(fā)生侵權案例,讀者能夠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而不是放任自身信息隱私權利被非法侵犯。即使有了法律的保障、技術的支持和圖書館員的保護,如果讀者沒有保護自我隱私的意識,一切客觀保護只能是枉然。因此讀者應從主觀上增強保護自我隱私信息意識,培養(yǎng)保護自我隱私信息的習慣,例如使用安全登錄工具、對賬號設置密碼保護、定期清除自己訪問網上圖書館的痕跡。
個性化信息服務隱私保護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圖書館界的熱點之一,國內專家對這個話題的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很多不足。由于國內沒有可借鑒的歷史研究,專家只能借鑒國外經驗,這種“移植”式經驗并非完全適合我國實情,生搬硬套國外模式阻礙了我國對該主題研究的實質性進展。
4 結語
筆者認為研究專家可以從個性化信息服務整個流程入手,各個領域專家應打破在各自己領域“閉門造車”局面,在法律政策、技術水平、行業(yè)自律守則、讀者防范意識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交流合作,根據我國圖書館現狀,建立一套成熟的保護個性化信息服務讀者隱私的政策體系。針對讀者不同的個人信息,對不同層次機構可設置不同訪問權限,全力保護讀者的核心信息。在未來個性化信息服務中,用戶隱私保護將成為評價圖書館指標之一,我們亟待完善個性化信息服務環(huán)節(jié)中隱私保護措施,使讀者信任個性化信息服務,享受個性化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 1 ] 唐振宇,陳鳳巖,馮玉強.基于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大學圖書館信息資源整合[J].情報科學,2008(4):623-626.
[ 2 ] 高長偉,李芙蓉,王雅男.美國專業(yè)圖書館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0(6):31-34.
[ 3 ] 柳進成.國外圖書館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12(6):98-101.
[ 4 ] 付立宏,李靈慧.中美兩國圖書館網站隱私政策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1(13):17-21,8.
[ 5 ] 陳嘉慧.美國州立公共圖書館網站用戶隱私政策探微[J].圖書館學研究,2007(4):81-83.
[ 6 ] 許維娜.中美圖書館用戶隱私權保護比較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09(2):67-70.
[ 7 ] 唐亦兵.試論圖書館網站的讀者隱私權管理[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8):46-49.
[ 8 ] 李景成,翁暢平.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中的用戶隱私保護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2(5):67-70.
[ 9 ] 尹凱華,熊璋,吳晶.個性化服務中隱私保護技術綜述[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8(7):1932-1935.
[ 10 ] 王玉林,裴毅.讀者信息隱私權保護[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3):93-96.
[11] 劉穎.論個性化信息服務中的隱私保護[J].情報科學,2007(12):1794-1798.
[12] 陳曉峰.我國圖書館讀者隱私權保護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13] 王海東.圖書館用戶隱私權立法保護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9.
[14] 徐險峰,馬海群,王海東.圖書館用戶隱私權保護研究綜述[J].圖書館建設,2010(7):30-34.
[15] 戢鈞.關于個性化信息服務的隱私保護[J].圖書情報工作,2006(2):49-51,83.
[16] 楊濤,曹樹金.圖書館用戶的個性化服務需求實證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2):76-85.
遲秀銘 曲阜師范大學信息技術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山東曲阜,276826。
崔新春 曲阜師范大學信息技術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曲阜,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