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感嘆時光流逝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隱喻 唐詩 花 隱喻特點
一、引言
人類對隱喻的研究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修辭學中隱喻一直被理解為辭格——比喻的一種,是“比明喻更進一步的比喻”[1]。最早對隱喻進行比較系統(tǒng)研究的是亞里士多德,他對隱喻本質(zhì)的認識是“隱喻是對借來之詞的使用,或者從種借來用于屬,或者從屬借來用于種,或者從屬借來用于屬,或者通過使用類比”。[2]亞氏從修辭層面認識了隱喻。所以,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隱喻研究都把隱喻作為語言中的修辭手段來研究。
隨著人類認知的不斷發(fā)展,隱喻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著名語言學家Lakoff和Johnson完成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3]一書標志著隱喻進入認知領域,它明確指出,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認知工具,存在于人的思想行為中。此時的隱喻不單單是一種語言修辭手段,更是被看作是人類的一種認知現(xiàn)象。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是由兩個域構成的,一個是相對清晰的始源域和一個結構相對模糊的目標域。隱喻就是將始源域的圖式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之上,讓我們通過始源域的結構來構建和理解目標域。隱喻一般是從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常見的概念域來認知生疏的、無形的、抽象的、罕見的概念域,從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4]。隱喻的這種認知機制同樣適合于詩歌現(xiàn)象。
隱喻是詩的語言,詩歌是語言的精華[5],詩歌與隱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華萊士·斯蒂文斯說:“沒有隱喻,就沒有詩”,澳爾特加·卡塞特說:“詩歌就是隱喻”,華茲華斯在《序》中說:“詩歌所能表達的根本對象是某種情感體驗,主要是通過隱喻的功能?!庇纱丝梢?,隱喻是詩歌的基本構成方式,創(chuàng)作詩歌離不開隱喻。
中國是歷史上的詩歌王國,中國詩歌蘊含的優(yōu)美和深遠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思想的根基。我國古詩詞所取得的輝煌與燦爛與隱喻的使用不無關系。從《詩經(jīng)》到《楚辭》再到唐詩宋詞,幾乎每個時代的詩歌中都大量存在著隱喻現(xiàn)象,而“花”的隱喻占了較大比例,在古詩詞中俯拾皆是,且隱喻豐富。本文僅對唐詩中“花”的隱喻現(xiàn)象進行簡單分析,以期對“花”在唐詩中的隱喻規(guī)律及特點進行簡單歸納,文中涉及的語料均來自198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
二、唐詩中“花”的隱喻認知解讀
花作為一種植物,可以說是人們最多接觸的植物之一,人們對其外表和特征比較熟悉,這成為關于“花”的隱喻的經(jīng)驗基礎。
“花”這一意象常被詩人借用所以它大量存在于古詩詞中,尤其是在唐詩中更是占有重要一席。本文通過對《唐詩鑒賞辭典》的查詢,共收集到涉及“花”的隱喻的詩歌有270多首,對其目標域的分析歸納后發(fā)現(xiàn),“花”的隱喻大致分為以下幾類:隱喻時光流逝和人生短促;隱喻命運凄涼、內(nèi)心孤獨、失望的情感;隱喻離情別意、相思之情及歸思;隱喻國家破敗、荒涼等等。
(一)“花”隱喻時光流逝、人生短促或易逝的事物
1.感傷落花、抒發(fā)人生短促、紅顏易老的無奈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一詩中多次提到“花”這一意象都有此含義。如其中最出名的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落花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而且強調(diào)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事實和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真實動情,耐人尋味。翁宏《春殘》中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奔仁谴簹?,自然落花無數(shù),而無數(shù)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們韶華易逝、青春難再之感?,F(xiàn)在,這位女子,正當芳齡,卻獨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歡娛難為繼,她的命運和這春殘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樣嗎?作者將落花與思婦互相映襯,倍覺凄然。
2.用“花”隱喻短暫易逝、難以持久或非常珍貴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人生、時光、還有很多短暫易逝但又彌足珍貴的東西,所以“花”的隱喻范圍為適應創(chuàng)作的需求也有所擴展。例如在白居易《花非花》一詩中“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边@里取喻于花、霧表明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督鹂|衣》一詩中“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庇谩盎ā眮肀壬倌旰脮r光,用折花來比莫負大好青春,既形象又優(yōu)美,因此遠遠大于“及時行樂”這一庸俗思想本身,創(chuàng)造出一個意象世界。這就是藝術的表現(xiàn),形象思維。錯過青春便會導致無窮悔恨,這層意思,此詩本來可以用但卻沒有用“老大徒傷悲”一類成語來表達,而緊緊朝著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繼而造出“無花空折枝”這樣聞所未聞的奇語。沒有沾一個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又是多耐人尋味,多有藝術說服力!
(二)“花”隱喻命運凄涼、內(nèi)心孤獨、失望
司馬札《宮怨》中“年年花落無人見,空逐春泉出御溝”這兩句寫落花,以花零落、隨水流逝的景象,象征宮女青春空逝的痛苦與悲哀,借落花無情寫出宮女對命運的感嘆。宮花非不美,但年年自開自落,無人觀賞,無聲無息地凋零,飄入御溝隨流水逝去。在宮女看來,自己將孤獨終老,無人問津這一凄涼的命運與這落花又何其相似!有些詩句借寫“花”、“山”等自然景物的有情來反襯人的無情表達作者的失望、孤獨之情。如,杜甫《后游》一詩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逼浜x是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這兩句明確地寫出了此地山水草木都已對詩人有情,含蓄地透露了詩人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這透露了作者對人世間的失望之情。杜甫還有一首詩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發(fā)潭州》。其中的“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兩句賦予落花、飛燕以人的感情來“送客”、“留人”,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種十分悲涼冷落的氣氛,這種氣氛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檣燕;同時也反映了詩人輾轉(zhuǎn)流徙、飄蕩無依的深沉感慨。
(三)“花”隱喻離情別意、相思之情及歸思
離愁別緒是唐詩的一個重要主題,那么用“花”來隱喻離愁別緒也屬正常?!吧嫌袩o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這是李白《灞陵行送別》中的詩句,與友人離別的愁緒就像古樹無花的凄涼心境,寫出了與友人離別時依依不舍的情誼。
寫女子相思的癡情,是古典詩歌中最常見的主題,不同詩人寫來就各有一種面貌。薛維翰《閨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閣。不笑不復語,珠淚紛紛落?!睆穆錅I見怨情之苦。李白筆下的女子:“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長相思》)。也寫掉淚,卻以“代言”形式說希望丈夫回來看一看,以驗證自己相思的情深。而孟郊的《怨詩》中“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構思更為奇特。詩中女主人公天真地說:試把我們兩個人的眼淚,各自滴在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麗的蓮花為誰的淚水浸死。顯然,在她心目中看來,誰的淚更多,誰的淚更苦澀,蓮花就將“為誰”而“死”。那么,誰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測定出來了。池中有淚,花亦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這一構思使相思之情形象化。
曹松的《南海旅次》中“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fā)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羈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對歸思的抒寫推向。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處于抑制狀態(tài)的歸心,進而表現(xiàn)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歸思泛濫,那就象被春風催開的百花,競相怒放,不由自主。
(四)用“花”隱喻國家破敗、世事衰敗的愁緒
唐詩中用“花”來隱喻“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愁緒的詩句非常之多,最為典型的就是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由于國都淪陷、城池殘破以致原本無感情的“花”也流下了淚水。這里將“花”擬人化,也是一種隱喻。作者將自己的愁緒轉(zhuǎn)嫁給原本無情感的“花”更加流露出作者對安史之亂帶來的山河破碎、滿目凄涼的無限感慨?!爸烊笜蜻呉安莼ǎ瑸跻孪锟谙﹃栃?。”出自劉禹錫的《烏衣巷》。此句中將“草花”前面加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用“野花”的荒僻氣象來隱喻世事的衰敗,曾經(jīng)的繁榮如今全都敗落荒蕪了。
(五)用“花”隱喻喜悅、歡快之情
前面我們分析了在唐詩中常用“花”來隱喻一種凄涼、傷心的情緒那么與之相對的詩人們也常用春暖花開來隱喻歡快愉悅的心情。杜甫《絕句二首(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作者通過描繪了一幅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畫面。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露了對初春時節(jié)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此外,竇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話舊》中的“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用“夜合花”開來隱喻作者和表兄久別重逢后的喜悅之情。
(六)用“花”隱喻好看的女子
現(xiàn)在我們常用“如花似玉”來形容女子的姿容出眾,而在唐詩中就已出現(xiàn)用“花”來隱喻好看的女子的例子。“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是李白《越中覽古》中的詩句,“宮女如花”即隱喻像花一樣美麗漂亮的女子,除此之外其《長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直接寫出隱喻“美人如花”。
(七)用“花”隱喻音樂
上面所述的“花”的六大隱喻都是在唐詩中比較常見,此外還有一種出現(xiàn)頻率比較少的情況,即將“花”隱喻為音樂。郎士元的《聽鄰家吹笙》“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疑有碧桃千樹花”以花為意象隱喻音樂。它意味著那奇妙的、非人世間的音樂,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間的靈境。它同時又象征著那笙聲的明媚、熱烈、歡快。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蘭笑”是從樂聲(如泣如笑)著想進行隱喻的,李白《梅花落》中“江城五月落梅花”是以曲名為源域進行隱喻的。
三、唐詩中“花”隱喻的特點
(一)唐詩中“花”所隱喻的目標域多是比較抽象的事物
在《唐詩鑒賞辭典》收集到的270多首含“花”的隱喻詩歌中,大多數(shù)都是隱喻抽象的事物,只有8首是隱喻具體的人或事物,這與隱喻本身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隱喻一般是用具體的、有形的始源域來映射無形的、抽象的目標域。
(二)唐詩中“花”所隱喻的目標域具有多樣性[6]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不斷地被人們發(fā)現(xiàn),而且人們也通過自己的豐富想象力不斷建立各種事物的聯(lián)系,同一個始源域可以映射不同的目標域。“花”這一事物既可隱喻比較抽象的情感如離情別意、歸思,還可以用來隱喻客觀事物如音樂、美人。由此可見其目標域是豐富的。
(三)唐詩中“花”所隱喻的抽象情感多與愁、思相關
根據(jù)上文的分類我們可以看出唐詩中“花”所隱喻的抽象情感多與愁、思相關。在五類隱喻人的抽象情感的詩句里只有一類是映射喜悅歡快之情而其他四類雖然具體對象不同但都抒發(fā)了詩人的愁與思。之所以具有這一特點多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唐朝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詩人們意氣昂揚,希冀建功立業(yè),體現(xiàn)出積極進取精神,但他們的仕途往往充滿挫折,如韓愈、李白、杜甫等事業(yè)諸多不順;后發(fā)生安史之亂社會動蕩、戰(zhàn)事頻繁,因此詩人們的詩歌中體現(xiàn)出失望、憂愁的情緒也很正常,而且落花經(jīng)常會使人引發(fā)出傷感的情緒那么借“花”來隱喻愁、思就不難理解了。
四、結語
隱喻不僅是語言中的一種修辭現(xiàn)象,更是人類認知活動的工具和結果,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具有重要的認知功能。隱喻對我們認識世界有潛在的、深刻的影響,從而在人類的范疇化、概念結構、思維推理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7]詩歌與隱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隱喻是詩歌的生命。唐詩中“花”的隱喻數(shù)量較多,且映射的目標域具有多樣性。
參考文獻:
[1]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萊考夫,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倫敦: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80.
[4]林麗君.唐詩中“草”的隱喻認知解讀[J].山東社會科學,2010,(6).
[5]劉海波,段成.李白詩詞中的概念隱喻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2010,(1).
關鍵詞:戈麥;詩歌;悲劇意識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社會正處于農(nóng)村向城市轉(zhuǎn)型的起始時期。這種轉(zhuǎn)型不僅是體現(xiàn)在生產(chǎn)方式和經(jīng)濟基礎的轉(zhuǎn)型上,作為上層建筑的價值和文化也在隨之發(fā)生了改變。詩人戈麥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轉(zhuǎn)型的時代里。
戈麥是一個來自于東北農(nóng)村的孩子,在北京求學的過程中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他發(fā)現(xiàn)人生活在時代中是如此的孤獨,一切都只不過是從一個悲劇走向另一個悲劇沒有盡頭。這讓詩人在人類生存的價值上產(chǎn)生了困惑。加之轉(zhuǎn)型期里,在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后,使詩人在面對如何寫作詩歌,是否要接受西方文化,如何把西方文化引進詩歌中等問題時,出現(xiàn)了文化選擇的困惑。這都讓詩人內(nèi)心充滿了極度迷茫和無能無力。這樣的環(huán)境使得詩人滋生強烈的失落感,而這種失落感也正是其詩歌中悲劇意識的主要根源。
悲劇意識既是個人性的也是社會性的,戈麥的悲劇意識同樣如此。它與詩人的人生體驗、以及對東西方文化的研究探索是分不開的,更與其對生存價值的探尋和對個人理想的追尋密不可分。此外,戈麥詩歌中的悲劇意識還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正是這些要素共同造就了戈麥詩歌中的悲劇意識,使其悲劇意識形成一種獨特精神氣質(zhì),并通過作品傳達出來。
戈麥詩歌中悲劇意識是由詩人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下形成的。戈麥的詩歌中所流露出悲劇意識,正映射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命運的吶喊與反抗,也從中引發(fā)人們對生存與價值的疑問。
一、宗教情懷
戈麥詩歌中有著明顯的宗教情懷,主要表現(xiàn)在對痛苦的態(tài)度上。面對痛苦,戈麥并不拒絕它,而是通過苦難加深了對神靈的信仰。在他的心目中苦難是通往幸福的捷徑,他相信通過宗教能夠帶領他獲得幸福。
當時詩人的生活境遇十分的困難。在他的詩中也有著這樣的傾訴:“生活制造了眾多的厭世者/一代一代的/無休止的/敲打著饑餓的種?!保ā渡睢罚┖糜盐鞫梢灿羞^相關的描述“他吃飯、抽煙的錢都是掐得很緊的。但到月底往往還是上頓不接下頓?!盵1]當人們被現(xiàn)實打倒時,往往會去尋找精神上的寄托,宗教就是最好的選擇。因此,詩人希望宗教能將他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幻想能帶上他通往神明的路?!胺稣贾?,信仰像一支光的影子拉長/航路如此清晰,塵世的珍珠和少女/像一朵朵光的/堆積在半個天上/厚重的云海,因陀羅的席子在淵壑之上懸浮?!保ā斗鸸猓ㄒ唬罚偎闹杏兄@樣的信仰,溫暖的佛光照耀著他孱弱的心靈,他看破了世上的一切悲劇,祈禱神靈能帶著他遠離塵世的悲傷,在佛光普照的天路上有著簡單而安詳并遠離悲劇的地方。
有學者認為戈麥在面對自我的失望,乃至對整個時代的失望時,他才選擇宗教做為皈依,然而宗教卻并沒有拯救他,“他只有痛苦地面對黑暗中的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去潔凈自己,去保護自己不受到屈辱。而詩人自我的避難所無非是想象力,和他詩歌的王國?!盵2]戈麥在自己想象的界里遨游,以詩歌為城堡,在其間構建一些小小的美好。因此,在他那些悲傷的詩句中也會看到陽光的存在。他想象著上帝給予了吃不完的豐盛晚餐,美好的南方小站,美女的動人歌聲。在這樣的想象中,詩人心靈獲得一點點的重生,但是現(xiàn)實又狠狠地把他打回原形了,如同“神在它們的體內(nèi)日復一日培養(yǎng)的心機/終將在一場久久的醞釀的危險中化為泡影”(《如果種子不死》)。當孤單地面對幻想變成泡影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更加的悲傷,那些美好只是幻象,只是他自己因信仰而生發(fā)出來的。這樣的詩人更陷入絕望。
戈麥的詩歌中常會出現(xiàn)他對上帝的呼喚,“主啊,還要等到什么時辰/我們屈辱的生存才能拯救,還要等到什么時候,才能洗卻世人眼中的塵土/洗卻劇目中我們小丑一樣的惡運?!保ā段覀儽成系奈埸c》)詩人吶喊著希望上帝能夠拯救他,讓他洗卻心中的痛苦。但上帝似乎聽不到他的吶喊,命運的枷鎖始終讓他揣不過氣?!半y以想象的是昨夜飛臨的彗星/是雪,石頭/是災難之中摘菜豆子的姑娘?!保ā峨y以想象的是》)他幻想著彗星是上帝派來拯救他的天使,但是“今夜過后,你是燃燒于云層/還是穿越環(huán)形的大地,這是可怕的意念/在茫茫的寰宇之中我觸及了/你一年一度的隱痛和焦慮?!保ā跺缧恰罚┗孟氲奶焓共]有帶走他的悲傷,反而讓他看到了上帝也是苦難的。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的,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xiàn)實的苦難的表現(xiàn),又是對這種現(xiàn)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因此,戈麥在苦苦追尋宗教護佑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宗教并不是能解救他的主,他的陽光之路又慢慢遍布黑暗?!拔业男√焓棺吡?,我的小木屋廢了,我的小爐子被歲月封了,我的青春沒了。我的小兄弟火了,我的小孔雀飛了,我的可愛的光陰的襯衫在電桿后一閃?!保ā稓q末十四行(三)》)他宗教的信仰也慢慢走向盡頭、滿含著悲劇色彩。
二、敏感特征
戈麥是一位帶有神經(jīng)質(zhì)般敏感的人,強烈的洞察能力讓他對實事看得過于清醒。當詩人幻想著“二十二顆秤桿上的銀星,一邊壓著空心的數(shù)量,一邊猜測二十二,很可能是一個命令的終點/我躺在床上反復考慮著它到底代表著什么?!保ā抖罚┑臅r候,這些看似平凡的二十二顆秤桿上符號正與詩人二十二歲的年華相對應,這些秤桿引發(fā)了詩人敏感的思維,跳躍般反思著自己的人生歷程。
對時光流逝地惋惜和哀嘆是他敏感神經(jīng)的具象呈現(xiàn),“在時間消逝之前的那段時間/我一直夢到一個巨大的翅膀向我逼近/在我內(nèi)心深處出現(xiàn)石子連續(xù)的敲擊。一條夜間行走的蛇無意中撞見了自己的尾部/于是變得彎曲,像海洋的曲面/陸地在消逝過程中變成一枚致命的顆粒。”(《眺望時間消逝》)時光在他看來是流逝的,只能追憶的,那里沒有歡聲笑語,只有孤單和冷酷。在面對時間的消逝,戈麥是痛苦而悲傷的。他認為時間的盡頭便是死亡,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他早已看到悲傷的結局,而一切都顯得是那么的毫無意義?!霸诙┑拇扒?等待著時光流盡/淚水模糊的雪地/黑天使默然走過”(《流年》)時光一點一滴的流走,希望也隨著破滅,等待詩人的只有黑暗與陰霾。
黃昏的來臨正如時光的流逝,戈麥在詩歌中常會用到“黃昏”這一意象,一面他贊嘆著“黃昏”,“你這所有白晝溫暖的夢想?!保ā东I給黃昏》),另一面他又對黃昏充滿恐懼,“三個黃昏/在門外叫喊/三個黃昏從窗外。伸進頭來三個餓鬼”(《叩門》)。那種既向往又懼怕的矛盾心理正是詩人神經(jīng)質(zhì)般敏感所致。也由此可見詩人在呼喊“請交還我吧/一張通往夕陽的證件”(《記憶》)之時,并不是心甘情愿,也絕不是無病,而是生的無奈昭示著他走向黃昏?!盵3]黃昏的晚霞照耀著詩人冷寂的內(nèi)心,在幾乎走向絕境的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但黃昏消失的時刻也正是黑暗來臨之際,黃昏的美好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
戈麥本身的矛盾和敏感,使得他時常在感嘆時光流逝的同時又幻想著時光倒流,“王在沉思,是天堂還是地獄/時光倒流,一顆頭顱跑回審判臺上/野火從廢墟的石頭上燃起/幸存的人們重新向火災深處走去/海水重新返回大地/松散的陽光流入一片廣闊的空虛?!保ā锻霑r光倒流》)他在陰暗悲霾的境遇里又是如此渴望光明,渴望脫離苦難,渴望陽光的照耀,能驅(qū)趕空虛與陰霾。
但時光終究帶走了這位年輕詩人,以一種悲傷的姿態(tài)?!昂I?,一只漂流的瓶子/我不知道它在海里漂到何時?!保ā逗I?,一直漂流的瓶子》)戈麥就像這只漂流瓶一樣在時光里穿梭著,哪里才是盡頭,哪里才有屬于他歡快的天堂,我們不知道。在戈麥看來“從死到生,僅一次距離”(《嘗試生活》),光的流逝對于戈麥也只是一次從死到生的距離。
三、死亡意識
死作為生的對立面,對死亡的意識反映出人對生的自覺。在感性與理性的交匯下,只有死才能使其獲得解脫,喚起人們的共同感和對時代的關注,讓人們審視自身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美國女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曾說:“死亡是一門藝術,詩人的死實際等于詩人的再生?!备犒溤陂L久的內(nèi)心隱痛和掙扎中終走向死亡和毀滅,這是由他的人生理想和對死亡的深刻理解和死亡意識決定的。戈麥死了但是他的詩歌卻因此得到了升華。
有學者在解讀戈麥死亡之謎時,有過如下闡述“自我命運及現(xiàn)實生活的無法把握、無法駕御使他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虛無感。盡管每個人都是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但每一個人又都程度不同地受到現(xiàn)實生活的制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仿佛與它簽署了一份合同,他須靠自己一生不斷的勞作來實現(xiàn)這份合同。這時,人就成了生活的奴隸而非主任。對此,戈麥有著獨到而深刻的理解,‘累積病患者的需求’,‘像一筆堅硬的債,我要用全部的生命償還’,然而‘償還’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過程和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這樣,生命就要受到結算’《未來某一時刻自我的畫像》活著對他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這就使他產(chǎn)生一種逃避現(xiàn)實生活的傾向。與現(xiàn)實的隔離使他成為一個‘厭世者’(1990年,他與西渡合作自印的小刊物《厭世者》)”[4]戈麥在逃避這個社會所有的苦難和悲劇,他絕望地吶喊著“好了。我現(xiàn)在接受全部的失敗/全部的空酒瓶子和漏著小眼兒的雞蛋/好了。我已經(jīng)可以完成一次重要的分裂/僅僅一次,就可以干得異常完美?!保ā妒难浴罚┧麕е鴮τ篮闵钠诖蜎Q心走向死亡,他要進行一次涅,一次重生。他看到了“末日路上行人稀少”(《末日》),他“為最后的祝愿/在酒器中浸泡了你的青春”“趁今夜星光/我們擁入海底/海蛇尾隨著我的背影/我的喜悅你細細地凝視?!保ā吨郧罚┰娙讼蛩蓝挠S然紙間,他追逐著死亡的腳步,試圖用死亡來叩響生命之門。
詩人在自述中曾說自己“喜歡水,喜歡漫游”[5],他的很多詩題直接用“水”來命名或與“水”有關的,如《水》、《游泳》、《流動的河流》、《望見大?!?、《渡口》等等。戈麥“把自己的肉身、靈魂、夢、詩歌、語言把拯救和淪落,把希望和幻滅,把喜悅和悲哀等全融進‘水’的流逝和動蕩之中,賦予筆下的‘水’以豐富的涵義和變換的色彩?!盵6]正是“水”的溫柔撫慰著詩人躁動不安的心,詩人甚至覺得只有“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水中”(《一個人》)才是自由安全的。1991年9月24日,他選擇了永遠地生活在水中,在北京西郊萬泉河里,在水的環(huán)繞下他以一種高傲地姿態(tài),選擇結束了他短暫的生命。
戈麥等不到上帝垂憐,等不到時光逆轉(zhuǎn),只能為自己選擇生命的終結。在他在選擇死亡的時候他像卡夫卡一樣試圖將自己的作品全部毀滅,他悲嘆的說:“對于我/詩歌是/一場空”(《那些看不見的事物》)。這是近乎絕望的控訴,無助脆弱的內(nèi)心暗示著他要離開的決絕。戈麥放棄通過詩歌來拯救社會,他想要死亡來警示世人。他的死亡也許并非悲劇,反而是某種形式的解脫,有著對未知的希冀。
四、結語
戈麥悲劇性的生命體驗,及所受到東西方文化的影響促使詩人自我意識的覺醒。戈麥詩歌中的悲劇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宗教情懷、敏感特征和死亡意識上。他以詩歌為工具,試圖通過詩歌來找尋生存的意義和價值。詩人以生命為代價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并在這種生命敘事中將豐富的悲劇意識表達出來,這也許就是戈麥詩歌有獨特魅力的所在。
注釋:
①文中所引用戈麥的詩均選自戈麥詩全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參考文獻:
[1]西渡.死是不可能的.戈麥詩全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2]R知遙.宿命的吶喊和可謂的現(xiàn)實――戈麥詩歌的臆解[J].名作欣賞,2009.24.
[3]張文剛.戈麥詩歌中的“死亡”意象解讀[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5.
[4]呂周聚.戈麥自殺的“內(nèi)部故事”解讀[M].陰山學刊,2005.04.
[5]戈麥.戈麥自述.戈麥詩全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1. 幾處隨流水,河邊亂暮空。(修睦《落葉》,全國卷)
2.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秦觀《江城子》,江西卷)
3.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溫庭筠《夢江南》,江蘇卷)
4. 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李綱《望江南》,福建卷)
5. 貪夫倦聽空低首,遠客初聞已斷腸。(曹伯啟《子規(guī)》,四川卷)
考生對“空”字的理解是否準確會影響其對詩歌內(nèi)容和主題的把握,其中四川卷更是直接要考生結合詩句簡要賞析“空”字。那么,詩詞中的常見字“空”究竟有哪些意思,它們能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意。不妨對這個問題做個淺究。
一、 解為天空
詩詞中有些空作名詞,解釋為天空,即我們仰望的蒼穹?!翱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保◤埲籼摗洞航ㄔ乱埂罚┮驗樵鹿饷髁?,所以空中流動的白霜讓人難以發(fā)現(xiàn)。這里的空就是指自然中的天空?!扒缈找机Q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保▌⒂礤a《秋詞》)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鶴排云而飛,一翅沖天,流露出作者對秋景的喜愛與欣賞?!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保ɡ畎住端兔虾迫恢畯V陵》)青天碧落下孤帆在漸行漸遠,最終消失不見,只有滾滾江水充滿視野。以天空的遼闊襯出孤舟的渺小,作者對友人的不舍與離別的惆悵之情也自然顯現(xiàn)。2012年全國卷所選的詩歌修睦的《落葉》中“幾處隨流水,河邊亂暮空”的“空”即為天空的意思:落葉或隨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蒼茫中在河邊的上空飄零。修睦是位僧人,這里的“空”既有詩人對落葉身世的感嘆,又有濃厚的禪意隱含其間,讓人玩味不已。
二、 解為空虛
這里的空虛不是指精神上的無所依賴,不充實,而是指沒有,不存在的意思。2012年福建高考卷所選的李綱的《望江南》中有“蓑衣時振玉花空”,身披蓑衣的漁翁在寒天雪地中垂釣,不時地振落身上的雪花,身上可得暫時的干凈。這里的“空”即沒有的意思。這句話表現(xiàn)出漁翁垂釣時的凝神與淡定。再比如陸游的《示兒》中“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這里的“萬事空”解釋為什么也沒有了。作者明明知道人死后什么都沒有,換句話說他知道人活著的時候不必執(zhí)著于外事外物,但還是因生前未能看見祖國統(tǒng)一而感到遺憾。作者濃厚的愛國深情通過明知是空卻依舊執(zhí)念這一矛盾很好地體現(xiàn)。與之相類似的詞句還有“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楊慎《臨江仙》)。寫人事的功過轉(zhuǎn)瞬即逝,而自然卻永恒不變。這里既有作者清醒的認識,又有作者對此認識之后的無奈與悲嘆。
三、 解為空曠、空靈、空寂等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詩人們常用“空”字來狀寫自然景物,突顯景物的幽深寧靜、空明浩渺。唐代詩人王維,把“空”字的這一用法發(fā)揮到極致?!渡骄忧镪浴分小翱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空山”即幽靜空寂之山,一個“空”字,寫出了山中樹木繁茂的景象,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表現(xiàn)詩人對雨后山中的空明潔凈與清新寧靜的喜愛之情?!而B鳴澗》中有“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句,詩人以“空”字不僅狀寫了春澗的幽靜,也表現(xiàn)了詩人置身大自然中那種寧靜悠閑的心態(tài)。他的《過香積寺》中“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用“空”字寫香積寺水潭在暮色降臨時的空明幽靜,并由此景聯(lián)想到一個佛教故事,心里不禁產(chǎn)生了“心如止水”“惟好心靜”之情。王維中年信佛,詩中多禪意。而這些禪意多通過其詩中的“空”字體現(xiàn)一二。
以“空”形容某處景或某事物,如上述的空山,空潭,往往不是強調(diào)其中的景或事物稀少,而是強調(diào)自然景物或事物客觀地存在,自在的狀態(tài),少有人的行蹤。以“空”寫自然的生機,以“空”展現(xiàn)自然的博大,以“空”顯現(xiàn)自然的寧靜悠遠,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保ǔ=ā额}破山寺后禪院》)山光、飛鳥、深潭,這一切清凈、明媚,生機盎然,同時又是那么靜謐、幽深,以至詩人最后心與境都歸于空寂。若不是心中有禪意,胸中無世俗雜念,詩人是無法感知到自然的空靈之美的。
四、 解為白白地,徒然,只不過
“空”字解釋為此意時的表現(xiàn)形式一般有兩種:1.人+空+動作或狀態(tài);2.物+空+動作或狀態(tài)。第一種形式一般表示人做出某種動作的徒勞無意。如“征人薊北空回首”(高適《燕歌行》)表達了動作發(fā)出者的無奈,對于致使動作發(fā)出者的動作行為徒勞無意的人,則表達出抱怨或憤恨。第二種形式是某物做出的某種行為或呈現(xiàn)的某種狀態(tài),這種行為或狀態(tài)人并沒有發(fā)覺,或發(fā)覺了也沒有給予重視,如“隔葉黃鸝空好音”表達對人事的悲嘆與感慨。“空”解釋為“白白地,徒然,只不過”時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感表達:
1.表現(xiàn)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勸勉他人珍惜時光。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薄督鹂|衣》中作者以花朵凋零,只能徒然折枝來奉勸人們惜時?!澳乳e,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該句以白頭時徒勞悲傷來啟示人們惜時抗擊敵寇,收復河山。一個“空”字,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中蹉跎歲月的行為的不滿與哀痛?!澳婇L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保ɡ铐牎端臀喝f之京》)其中“空”字中有對魏萬的諄諄教誨,也包含了了對時光流逝的感傷。
2.表現(xiàn)對國事的擔憂,對統(tǒng)治者不滿的悲憤情緒。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保懹巍稌鴳崱罚┰娙诵貞褕髧緟s無用武之地,卻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年華老去。一個“空”字將詩人的哀傷憤恨之情和盤托出?!澳昴陸?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保ɡ铐牎豆艔能娦小罚╊l繁的戰(zhàn)爭犧牲了無數(shù)人的性命,換到的只有區(qū)區(qū)的蒲桃而已?!翱铡弊忠灿糜谥S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如:“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保ɡ钌屉[《馬嵬》)“虎旅”雖“鳴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wèi)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fā)動兵變。這些“空”字表達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既悲又憤的情感。
3.表現(xiàn)英雄失意之悲與對懷才不遇者的同情。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保ǘ鸥Α妒裣唷罚S鶯隔葉,婉轉(zhuǎn)鳴啼,可這好音卻是徒勞的,因為無人來聽。“空”字襯托出了祠堂的荒涼冷落,暗含了詩人對英雄事業(yè)未竟的同情和遺憾,同時也表達自己的失落之情?!爱媹D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杜甫《詠懷古跡其三》)元帝從圖畫里略識昭君,實際上根本不識昭君,所以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昭君的魂魄只有在夜月中徒自歸來?!翱铡弊殖錆M對君王不識的怨恨與無奈,這正是詩人有才不被任用的情感寫照。
在今年高考語文試題中,江西卷、江蘇卷、四川卷中的詩歌鑒賞題所選的詩詞里的“空”都解釋為“白白地,徒勞的”?!氨桃爸鞓虍斎帐拢瞬灰?,水空流?!保ㄇ赜^《江城子》)與“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保赝ン蕖秹艚稀罚├锏摹翱铡倍急磉_了思婦對美好年華如水流逝而心上人卻不在眼前的悲涼悵恨之情。
黛玉,經(jīng)歷了親情的喪失,從蘇州的畫舫,一個人默默地走出來,那是她孤身一個人面向塵世的開始,是去奔向苦難,還是找尋幸福?到底有多少人生遺落與苦難等待著她,不諳世事的她也許并沒有想過。
黛玉,有著絕世的容貌,滿腹的才情,兩彎似蹙非蹙娥眉,有著似喜非喜含情默默的雙眸;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談笑間,也總是淚光點點,微微,閑靜似嬌花映水,倩影裊裊婀娜,行動如一縷柔風,身姿盈弱,好似飄蕩的拂柳,盛開滿腹優(yōu)雅若蘭的心花,那份脫俗的美,猶如一縷馨香,如夢如煙,默默地裝點著大觀園的每一個景致。
黛玉,空靈如波,輕盈柔美似落葉,委婉含蓄,嫵媚深情,愁煞身邊人......
黛玉,是大觀園里真正的詩人,她用詩造就了她的孤傲清高,憂郁脫俗氣質(zhì)。她用一顆詩心活在自己的真性情世界里,愛情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用情和愛澆灌著自己柔弱的生命,滋潤著自己如花的靈魂。
黛玉,曉露輕愁,輕靈如斯,心里揣滿清秀的詩句,還有對生活、對幸福的期待……帶著天生的柔弱,還有多愁善感走向了她的人生之路。指尖微微的苦痛與得失,唯感心靈的孤單,默默地、無聲地,瘦了河岸的古柳,驚了燕雀的嬉戲。生命中,兩行清淚,那是塵世在向她訴說的憐憫。
黛玉,原本用一世的愛戀,灑一世的淚,接納一生的苦難,只為用愛等了幾世的寶玉,只為擁有這一生一世的唯一!只是不知道當所有的淚都流干之前,是否就已經(jīng)用如此的專注和執(zhí)著,默默地書寫著內(nèi)心的失落和悲傷?
有誰能知?黛玉的前世今生的愛戀,經(jīng)歷過多少個無盡的歲月的等待?我們也許看到的只是她的這一生。唯有塵世輪回的情緣才能做出準確的回答。等待的過程,那是幾生幾世漫長歲月錘成的一條期盼的長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牽著青青翠竹上的斑斑癡心,漫漫情絲,縷縷情懷。我想,那份痛,也一樣有著猶似面對長城的慟哭與悲切......
絳珠草,你既使淚流成河,情灑成海,動地感天,能贏得那一聲傾情的呼喚嗎?那盈盈走來的身影,幾人能懂?
片片花魂遺落塵世,一朝飛鳥驚醒,那縈繞千年的情愫,回蕩幾世的情愛,在萬般絕望的那一刻,都被你纖纖玉手舉起多情的花鋤,用你滿心的情愛蕩開一地感嘆,揮灑滿地哀愁,收卻一片苦痛!
誰人能知,等待說愛的日子,等待相依相守的日子,就像無盡而漫長的黑夜,像山澗漫漫流淌的涓涓溪流,永無止境......直到你滿頰紅暈,淚流成河,只好用滿腹的哀怨,撕碎那絹帕,連同那愛的魂魄,還有弄情的詩稿,一同撕碎并燃盡!
洞房,那是你渴望無數(shù)次的紅燭,可它卻變成了別人的新房;還有那期待一生常伴左右的君郎,到頭來紅燭高照的那一刻,卻伴在別人的身旁?!
那個春日,花瓣飄零,人也飄零,情也飄零,愛也飄零……情與愛的馨香也隨飄飛的花瓣,飛離塵世,香由風散,這個塵世,黛玉無形的情愛的遺失,有誰能懂?有誰能知?只有那滿地零落的花瓣在默默地訴說……伴著那一聲聲訴說,黛玉那零落的心花隨著花兒的凋落,也化作一懷愁緒,一切都成為塵世無限而遙遠的夢......
流年似水,愛戀滿心,在情愛遺失的那一刻,春盡了,愛沒了,無盡的落花在園內(nèi)的堆積,一如你不斷積淀的愁緒。你用一生的清淚沒有換回情愛的圓滿,滿心的渴盼與期望被那門地的世俗觀念掩埋已盡!唯有依舊帶著滿眼的淚痕,扶著第一場春雨后濕漉漉的石級,默默獨行于水城幽靜寧謐的深巷,看著虛掩的木門,半閉的門扉,也靜靜地關閉了愛的心門……
黛玉,你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解讀著你的愛,我想,那是你心中的多少情思無處釋然,只好用疑惑和挑剔掩蓋心中哀愁。春來春往,花開花落,每朵花都懂你的心,每一個季節(jié)都用無盡的變化聆聽你的心音,都讓你哀傷無限,伴四季花香與塵世的輪回零落,解讀命運給予你的不公和悲喜,多少次,你孤身一人,默默行走在大觀園中,淚灑石階,情動花容......
黛玉的身影是大觀園中的最美,黛玉的情愁也是大觀園中最惹人愛憐的情愁。每當看見黛玉提著花囊的纖弱身影出現(xiàn)在園中,就如聽到她如泣如訴的低吟聲,那份凄苦與哀怨就像要穿透冷月下落英繽紛的漫漫石階,猶如看見兩行悲戚的清淚無聲的低落于蒼苔下的花冢。試問,當你用一片情愁掩葬那片片花瓣,可有誰會為你埋葬你心靈凋零殘敗的愛的花瓣?寫到此,我也不僅為黛玉淚灑潸然......
大觀園中時光流逝,紅樓之中,伊人之夢也許還會不斷上演……。季節(jié)更替,時光如梭一如園外的世界。當園中繁華落盡,伊人杳去,是誰還在低吟:“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如此凄切,如此幽怨。
用佛的倫理來解釋,黛玉,本是帶著報恩的心愿來到人間;是她,手舞花鋤,憐花葬花泣殘紅。
黛玉,帶著滿眼的新奇和滿心的疑慮踏進似乎有著無限親情的豪府,走進那個看似繁華,實則明爭暗斗的大觀園;
黛玉,才情四溢,多愁善感,聰明伶俐,文思敏捷,滿腹詩行,口齒噙香對月吟;
黛玉,一腔愛戀,一世情愁,伴著歡笑和淚水走過十八歲的人生;
黛玉,飄逸若仙,款款降落人間,在塵世尋到她前世今生等待和愛戀,卻因為世俗的觀念未能與她常伴一生,懷著無限的悲憤,情灑紅塵,淚灑世間,魂歸仙境;
不是嗎?林黛玉后來的塵世間,也一樣有無數(shù)癡情女子,一代一代生活在黛玉的悲情往事里,無限塵世,依然不斷地上演著沒有結局的“紅樓夢”的悲劇......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那個滿口詩香,手執(zhí)羅帕輕掩朱唇的女子,那個被多少代人憐香惜玉、嘆息垂淚的女孩,抑郁,唯美,寒冷而高貴,帶著些許談談的凝愁,哀婉脫俗,用一顆零落的愛心等到了“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黛玉,帶著對寶玉深沉的愛,還有綿綿的恨,帶著一生都也流不盡的淚,她單薄枯瘦的身軀,已隨飄揚的花瓣,漂泊到天的盡頭,遠去成灰,落地成殤。
曲阜師范大學的文化底蘊很深,兒子考上了這所大學,我挺高興的,可我知道妻子心里不滿意,兒子心里不痛快。為了讓兒子能夠多了解一些孔子的偉大,以便以后能精辟的解讀孔子思想,上個星期天,我?guī)е拮雍蛢鹤佑斡[了孔府、孔廟和孔林。誰知道,這母子倆對“三孔”不感興趣,像逛公園似的走馬觀花地玩了一天。看著母子倆連一點點人生感悟都沒有,心里挺不是味的。
回家后,那幾天我就琢磨著,妻子對儒家學說不感興趣,還可以理解,因為這些年來,妻子的心里只有我和孩子,只有家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蓛鹤由L在孔孟之鄉(xiāng),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高中畢業(yè)了,竟然對孔孟學說還如此陌生,這可怎么得了!不行,趁著兒子還沒有到曲阜師范大學報到之前,再帶母子倆到尼山書院和夫子洞去游覽一番,繼續(xù)實地啟發(fā)兒子對孔子這個偉大歷史人物的感性認識。
孔子一生宣傳仁政德治的思想,其“仁者,愛人”的思想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折射著人文主義的光芒。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和實踐,使教育平民化,使官學轉(zhuǎn)化為私學,讓平民教育成為了可能。
孔子禮樂御射書數(shù)的六藝教育,從古自今培育了無數(shù)英雄豪杰,他這面大旗至今仍然還是光芒萬丈,照耀著人類。例如,美國人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辭典》、《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百人》,英國人編撰的《人民年鑒手冊》一書當中,孔子均被列在了世界第一位。
二
尼山,位于曲阜城區(qū)東南三十公里處,原名尼丘山。尼山不算高,但周圍五峰連峙,巒嶂相迭,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景色。尼山的東面,有常年不竭的智源溪,終年流水潺潺,即便是最寒冷的冬季,蒼松翠柏也充滿了勃勃生機。
尼山書院,坐落在尼山腳下。尼山書院與洙泗書院、石門書院、春秋書院并稱為曲阜四大書院。中國的書院講學之風主要是從宋代開始的。
公元1035年,蘇州知府范仲淹將州學和孔廟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立了“廟學合一”。 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愿對尼山孔廟進行擴建。元朝初期,書院列入了全國官辦系統(tǒng)。1336年,中書左丞王懋德奏請在尼山創(chuàng)建書院,并保舉彭璠為山長,創(chuàng)建了尼山書院。元朝末年,尼山書院敗落。1417年由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彥縉發(fā)起重修。1494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緒、四氏學學錄孔公璜又再次修建。如今保存的尼山書院建筑是清朝道光年間所修建的廟宇。
以前那所獨立的尼山書院,建在尼山孔廟東北的百余米處,獨為一院。書院內(nèi)有正房3間,東西廂房各3間,系當年講學授業(yè)和紀念孔子的地方。1925年,孔子七十七代孫孔德成再度重修,除修復了尼山孔廟之外,又修復了尼山書院及顏母祠。
尼山書院,是中國古代眾多書院中的組成部分,影響并不多么大,但因為它地處圣人故鄉(xiāng),與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因此也就具有了一些獨特之處。
尼山孔廟因孔子誕生于尼山而建,尼山書院又依尼山孔廟而建,它的獨特之處就在于書院建于圣人的誕生之地。今天的尼山書院即尼山孔廟。
尼山書院周圍有一千多棵檜柏,棵棵郁郁蔥蔥,樹干筆直,樹冠不大,形似毛筆,被人們稱為文柏、筆柏。古樸的青磚灰瓦隱藏在尼山書院蒼翠的樹木中。
尼山書院共有院落五進,殿堂五十多間,正門名欞星門,欞星門前,立有“大明尼山書院”的石碑。二門名為大成門。寺廟主體建筑為大成殿,殿前有兩廡各五間,殿的東、西各有掖門。殿后有寢殿三間,兩廡各三間。東、西兩側門連接兩旁跨院。東院前為講堂,后為土地祠,西院東側連接毓圣侯祠,單成一院。西側為啟圣王殿和寢殿,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寺廟內(nèi)外有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石碑十余幢,是了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其建筑群歷史沿革的重要資料。
尼山書院紅墻金瓦,院內(nèi)蒼松林立,古木參天,綠苔滿地,班駁的紅漆木門掩住了一院的幽深,的確是一處修心養(yǎng)性,讀書學習的好地方。
尼山書院東南不遠處有一座四角飛檐的涼亭,相傳兩千多年前,孔子在這里東望沂水,觸景生情,突感時光流逝,人生易老,不由自主地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后人在此建亭紀念,故名觀川亭。
三
夫子洞,是天然石室,又名坤靈洞,位于尼山孔廟東南崖下。洞里有一張?zhí)烊皇?,洞前立著一塊刻有夫子洞三個大字的石碑。
夫子洞很小,也很普通,但傳說卻頗多。傳說其一:孔子的母親身懷六甲,在田地里干活的時候,突然間肚子疼痛難忍,來不及趕回家,就近在夫子洞里生下了孔丘??鬃拥母赣H看著這個嬰兒十分丑陋,以為是個怪物,便將這個嬰兒放在了洞中,拽著妻子回了家。
初生的嬰兒嗷嗷待哺,山上的一只母老虎聽見了,便跑進洞里哺乳這個嬰兒。當時正是秋高時節(jié),洞里悶熱,嬰兒熱得難受,哇哇大哭,就在老虎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一只在天空中飛翔的老鷹飛進洞里用翅膀為這個嬰兒扇風降溫。當時在田地里干活的一些人,看到這種奇特的情景,以為洞里的嬰兒是鳳凰之子,于是民間就有了鳳生、虎養(yǎng)、鷹打扇的故事。
四
那天上午,我和妻子站在夫子洞前照合影的時候,我的腦子里就琢磨著,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樣一個一出生就歷盡艱險的嬰兒,為什么能成為一個歷史的巨人?那個階段中國的思想界,為什么大師如云?人類社會的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是正比的關系嗎?中華民族的復興中首先進行文化的復興,是不是一個最佳的切入點?現(xiàn)今這個經(jīng)濟社會,還需要不需要孔子這樣的思想家來滋養(yǎng)人們的靈魂?
那天,尼山書院和夫子洞景點上的游人很少,比起曲阜城里孔廟的那種一天到晚車水馬龍的情景簡直是天壤之別。偌大的尼山,古老的尼山書院,僅有我們一家三口人和司機小鄒在閑逛。
那天,更加令我失望的是,臨要回家的時候,兒子就好像是從荒郊野外轉(zhuǎn)了一大圈,累的沒點精神,連句話也不說,無精打采地一頭鉆進車里,閉著雙眼靠在車座背上打起盹來。
我坐在副駕駛座位上,回頭看了兒子幾眼,心里尋思著,這個孩子生長在人們不計后果發(fā)展經(jīng)濟,全民經(jīng)商的年代,雖然弄不清楚社會上老虎成群,蒼蠅成堆的根本原因,但耳聞目睹過一些老師理直氣壯地讓學生家長辦些私事,事后給學生調(diào)調(diào)座位;逢年過節(jié)笑瞇瞇地收下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家長們給的紅包,在這種校風環(huán)境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幼小的心靈難免不滋長金錢主義至上的毒菌。唉!但愿兒子將來可別是一個沒有生活念想,沒有人生信仰,沒有靈魂的人。
我這么尋思著時候,腦子里突然涌出了幾句莫名其妙的詩句,便不由自主地信口吟哦起來。
回頭看到地上的影子,
忽長忽短扭曲著心魔。
魂靈漂游到尼山書院,
面對圣人不知說什么。
心潮起伏步入夫子洞,
鷹打扇的傳說在眼前。
漫山遍野到處是故事,
千年松柏寂靜的語言。
觀川亭里瞭望沂水河,
心里漸漸燃起一團火。
摘要:湯顯祖的《牡丹亭》貌似一個大團圓的愛情故事,實則演繹的是一曲生命叩尋的悲歌,在生死選擇之中、幽冥變幻之間閃爍著強烈的生命意識。這是作者以浪漫主義的精神對古老而又新鮮的生命哲學的解構,是對生與死的叩問和反思,具有理想主義的折光。
關鍵詞 :湯顯祖 《牡丹亭》 生命意識 理想主義
《牡丹亭》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杰作,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生死死的愛情故事,歌頌了一往情深、超越生死的“真情”和“至情”。其實,在《牡丹亭》貌似圓滿的結局后面蘊含著濃厚的悲哀,因為“真情”的追求只能放在虛幻的夢境,“至情”的實現(xiàn)只能寄托于神權和皇權的干預。因此,《牡丹亭》演繹的是一曲生命叩尋的悲歌,表現(xiàn)出強烈的生命意識,在對愛的追尋中進行著對生與死的叩問和反思,思考著個體生命存在的意義。
一、生命意識的覺醒和焦慮
在人類文明史上,生命問題是最古老的話題之一,因為世間萬物無不表現(xiàn)出“戀”生“畏”死的本能。生死問題可以說是人類生存中最敏感又最永恒的主題,人們不斷地思索、追問它的本質(zhì)和意義,從而形成了亙古綿延的生命意識,它是人類哲學的核心和本質(zhì),也是文學的永恒主題。一般而言,生命意識主要包括生命本體意識和生命價值意識兩方面的意義,“前者是對生命本身性質(zhì)的認識,后者則是對生命應有價值的把握和判斷”。
《牡丹亭》演繹的是可以為愛而生,也可以為愛而死,生生死死、執(zhí)著追求的愛情故事,在生死選擇之中、幽冥變幻之間閃爍著強烈的生命意識。首先表現(xiàn)為杜麗娘生命中青春意識的覺醒。杜麗娘是一個花容月貌、錦心繡腸的青春少女,她出身名門,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兒,父母對她關愛有加但管束嚴格,就連白日打盹,衣裙上繡些成對的花鳥也不被允許,一心要把她培養(yǎng)成符合封建道德標準的淑女賢婦,以便將來嫁人后“知書知禮,父母光輝”。為了“收其放心”,杜麗娘的父母為她請了年已六十的腐儒陳最良為師,對她灌輸封建禮教,講解“有風有化,宜室宜家”的《詩經(jīng)》,但杜麗娘正當花樣年華,心思細膩,情感敏銳,一登場,便吐出“嬌鶯軟語,眼見春如許”(《牡丹亭·訓女》)的內(nèi)心獨白,其中已隱含情思,可謂“開卷便見情語”。她的天性更是“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牡丹亭·驚夢》),認為自己的天然之美可使沉魚落雁鳥驚喧,羞花閉月花愁顫。她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美,為其陶醉,充滿自信,但又顧影自憐,不得開懷,只因這美麗的青春容顏“恰三春好處無人覓”。她厭倦了深閨閉鎖的寂寞生活,盡管是“人立小庭深院”(《牡丹亭。驚夢》),卻“平白地為春傷”(《牡丹亭·肅苑》)。這時,在封建禮教的禁錮和壓抑下,杜麗娘的青春意識還處于一種朦朧的狀態(tài),但是大好的春光已激發(fā)了她郁悶的心靈,埋下了追求生命自由和生命理想的種子。
寂寞的環(huán)境、壓抑的心緒、空虛的精神促使杜麗娘對生存現(xiàn)狀產(chǎn)生了不滿和懷疑,她在官衙里住了三年,卻被禁錮在深閨之中,連后花園都沒有去過。老師陳最良講授《詩經(jīng)》,強調(diào)的是其“思無邪”的思想性和“有風有化,宜室宜家”的教化作用,完全忽視了其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而有一顆玲瓏剔透之心的杜麗娘卻沒有遵從老師的教導,對于被正統(tǒng)經(jīng)學家視為宣揚“后妃之德”的《關雎》篇,她有自己的理解。“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眱?yōu)美動人的詩句引發(fā)了杜麗娘的情思,牽動了她的情腸,喚起了她青春的覺醒,使她不禁發(fā)出“關關的雎鳩,尚有洲渚之興,何以人而不如鳥乎?”(《牡丹亭·肅苑》)的慨嘆。這里,杜麗娘的情主要是一種追求人性解放的本能欲望,是對生命不得自由的痛苦追問,是對令人窒息的生命狀態(tài)的反思。
此外,《牡丹亭》的生命意識還表現(xiàn)為深沉的生命憂患意識,生命憂患是生命意識最突出的表現(xiàn),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就是對時問的憂患,通常表現(xiàn)為韶華易逝、生命短暫、人生不永的憂傷。杜麗娘對青春流逝、紅顏難再懷著強烈的畏懼?!氨辉娬?,講動情腸”(《牡丹亭·肅苑》)后,杜麗娘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擴展,狹窄、陰冷而讓人窒息的小庭深院再也關不住她渴望自由的身心,為了排遣愁悶,杜麗娘走出深閨,游覽后花園。花園里繁花似錦,鶯歌燕舞,各種生命爭相綻放,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面對這滿園春色,她不禁發(fā)出“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牡丹亭·驚夢》)的深沉感嘆,為自己錯過太多美好春色深深傷感,也為大好青春歲月無端流逝而憂傷,這是女主人公在春色感召下產(chǎn)生的心靈震顫,然而,正當她心旌搖蕩、如癡如醉之際,她又看到園中的廢井頹墻,不禁悲從中來:“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保ā赌档ねぁん@夢》)熱鬧迷人的春色與破敗荒廢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更強烈地刺激了她郁郁寡歡的心,強化了她幽然傷感的情懷,使她痛苦而焦慮,思緒翻騰,激動與傷感交織,想到三春好景無人賞,青春虛度似流水,美麗的青春只能在深閨中埋沒,她不再是隱曲地表達內(nèi)心的欲望,而是直接喊出自己的心愿:“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牡丹亭·驚夢》)這里,杜麗娘渴慕找到一個如意丈夫是自然的情感,是春光感召下愛情意識的覺醒,它雖然開始于生理自發(fā)的要求,是本能潛意識的反應,但這種要求一旦產(chǎn)生,便不可遏制,正是湯翁所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保ā赌档ねぁゎ}詞》)而且這種時光流逝所帶來的青春憂懼是那樣強烈,時間的緊迫和焦慮最終讓杜麗娘毅然地選擇了死亡,在杜麗娘身染沉疴之際,春香曾勸慰她說:“姐姐寬心。你如今不幸,墳孤獨影??蠈⑾⑵饋?,稟過老爺,但是姓梅姓柳秀才,招選一個,同生同死,可不美哉!”但杜麗娘的回答卻是:“怕等不得了。”(《牡丹亭·鬧殤》)她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來定格時間,留住青春。
二、生命理想的追求與實現(xiàn)
《詩經(jīng)》的動人樂章喚起了杜麗娘青春的覺醒;百花爭艷的美麗春色觸動了她蟄伏已久的春情;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的時間焦慮引發(fā)了她的愛情意識,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杜麗娘的身邊連一個戀愛對象也沒有,她所能接觸的男子只有自己的父親和老師,整個社會環(huán)境如羅網(wǎng)般讓人窒息。無形的壓力籠罩著她,無法把握個人命運的傷感,無法實現(xiàn)自我愿望的無奈,深深地困擾著她,讓她潸然淚下,聲聲悲嘆:“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牡丹亭·驚夢》)這是對個體存在的生命狀態(tài)的強烈不滿,對生命不得自由的深層痛苦,對生命價值難以實現(xiàn)的巨大悲哀。這種生命意識是那樣強大,令“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牡丹亭·題詞》),任何阻力都擋不住追求的腳步,現(xiàn)實中難以實現(xiàn),那就去夢中追尋,于是作者幻化出“心造的幻景”——夢境,夢中的杜麗娘在后花園梅樹之下遇到了心儀的情人柳夢梅,與他繾綣相戀,在“牡丹亭畔,芍藥闌邊,共成云雨之歡”(《牡丹亭·驚夢》)。
夢境雖好,終有醒來的時候,冰冷的現(xiàn)實生活讓她生趣了無,茶飯難咽,竟夜無眠,心心念念,眷眷于那“美滿幽香不可言”的,想要把它找回來,她不要春香陪伴,獨自來到花園,追尋夢的痕跡,可是“尋來尋去,都不見了”。無痕,尋之不得,杜麗娘的心在追尋中發(fā)出痛苦的:“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保ā赌档ねぁ簟罚羰嵌披惸飳ι硐牒蜕杂傻挠幸庾R追求,是她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必由之路,在領略了夢中的甜蜜幸福之后,她再也回不到從前,甚至無法正常生活下去。無所發(fā)泄的痛苦和熱情在壓制中積聚了更大的力量,她渴望沖破一切現(xiàn)實的桎梏,獲得身心的自由。當追求的力量與壓制的力量強烈碰撞,形成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不可調(diào)和后,杜麗娘只有以生命相殉,郁郁而終。
杜麗娘的死,不是死于封建勢力的直接迫害,而是死于心中覺醒的生命意識,執(zhí)著的愛情追求。她的父母視她為掌上珍,心頭肉,甚至不知她因何而病,只見她“長眠短起,似笑如啼,有影無形”(《牡丹亭·詰病》)。以為她游園時觸污了柳精靈,側犯了花神圣,為她延醫(yī)診治,求神問道。然而杜麗娘的病卻不見好轉(zhuǎn),不癢不疼、如癡如醉中,如花容貌不多時便憔悴了。生命一天天衰弱,死亡一天天臨近,杜麗娘卻安然處之,她從容寫就真容,吩咐春香藏在太湖石底,彌留之際留下遺言要葬在梅花樹下,還囑托春香照顧父母,而她則靜靜地迎接死神的到來,沒有對生的眷念,也無對死的恐懼,在中秋的雨夜悄然而逝。
對于杜麗娘來說,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不得自由,寧死以往。這里,死亡不是結束生命的可怕存在,而是再次追求的新的開始,在西方藍色文明與東方黃色文明的背景之下,人們對死亡的美學審視有所不同,西方更重視有限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視死亡為悲劇,而東方更多的是把死亡當作一種超越和逃避的手段,人們珍惜生命的同時更敢于直面死亡,有著“向死而生”的理性智慧和樂死的哲學傾向。所以,對杜麗娘而言,死亡并不是痛苦,而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機會,超越生命痛苦的出路,實現(xiàn)愛情理想的手段。
正是死亡使得杜麗娘能夠超越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枷鎖,使生命獲得自由與幸福,即使身死為鬼,她也是一個“生生死死為情多”(《牡丹亭·魂游》)的鬼魂,念念不忘她的夢。與現(xiàn)實世界不同的是,作為“鬼魂”的杜麗娘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自由地追尋真愛,不再受人間禮教的束縛,她終于找到了夢中的愛人,“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牡丹亭·幽媾》),實現(xiàn)了“身”的解放,但這還遠遠不夠,杜麗娘追求的不僅僅是的滿足,而是與柳夢梅兩心相知、生死契闊的真愛,愿“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牡丹亭·冥誓》),從而獲得“心”的徹底解放。然而可悲的是,這個愿望在現(xiàn)實世界中只能依賴于神權的調(diào)和與皇權的干涉,因此,杜麗娘的勝利是以作者夢幻的形式來實現(xiàn)的,連湯顯祖也慨嘆自己的“四夢”是“人知其樂,不知其悲”。
綜上所述,杜麗娘因情而夢,因夢而亡,情之所至,死而復生,在生生死死只為情的追求中超越了現(xiàn)世生命的痛苦,實現(xiàn)了生命的自由和幸福。這是作者以浪漫主義的精神對古老而又新鮮的生命哲學的解構,具有理想主義的折光。
①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生命意識主題》,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3頁。
②趙山林:《牡丹亭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頁。
③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十八卷。
參考文獻:
[1]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2]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湯顯祖著,翁敏華,尤華評點.牡丹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上下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