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春酒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細心的觀察
一個經驗豐富又富有愛心的教師,他(她)每到教室總是會掃視學生,把愛的目光灑向教室里的每一個角落,細心觀察哪個學生的臉上寫滿快樂,哪個學生似乎心情不佳,哪個學生的身體似乎微恙,哪個學生似乎冷漠呆滯,他(她)會靜靜地觀察,細細地琢磨,而不是忙著準備自己的教案,因為他(她)的心里裝有學生,而不只是知識。
浙江省特級教師趙群筠老師上示范課《背影》,上課伊始,趙老師細心地觀察到最后有一個同學是一個人坐的,她上課第一句話就說:“老師發(fā)現你很孤獨,但沒關系,只要你一舉手,我就會穿越千山萬水來到你的身邊。”接下來整堂課中,這個坐在最后的學生特別積極,趙老師也沒有忘記她的諾言,只要這個學生一舉手,她就馬上來到他身邊,親切地把話筒遞給他,可想而知,這個學生對這堂語文課一定是永生難忘的。趙老師美麗的背影也一定會定格在他的腦海里。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有句名言:“課本知識如果不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那么,課本知識傳授得越多,你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細心觀察,這是給知識加溫的開始,課堂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二、 有效的激勵
有效的激勵是溝通師生情感和智慧的紐帶,能夠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能夠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能夠推進學生思維的深入,促進學生智能的發(fā)展。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為激勵學生,喜歡給學生獎勵一些東西:一朵小紅花,一顆小星星,一個小笑臉,這無疑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節(jié)課堂氣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們的新鮮感很快就過去了。另一方面,與課文內容毫無關系的實物獎勵,有時反而沖淡了教師苦心經營的教學情境。
特級教師馬老師在上《老王》一課時,提了一個問題:“老王說‘我不是要錢’,那他要的到底是什么?”一個男同學回答說:“他要的是作者楊絳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朋友來看?!瘪R老師熱情洋溢地說:“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個男同學深邃的思想?!闭n的最后,馬老師又拿出了楊絳的新作《我們仨》,并向學生推薦這部作品,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馬老師說:“我把這本書送給老王的知音,就是那個有著深邃思想的男同學?!笨梢韵胂?,全班同學是用何等羨慕的目光,看著這位得到最高獎勵的男同學的,而這本書又將會對這個男同學產生怎樣的影響!
趙群筠老師上《春酒》一課時,她提出了一個看起來既簡單又不簡單的問題:“琦君家園何在?”學生馬上七嘴八舌地說:“溫州。”“杭州。”“臺灣。”趙老師又笑瞇瞇地問:“還有別的答案嗎?”“在琦君的心中。”一個女同學說。趙老師大聲地說:“你真是獨具慧眼,老師獎勵你在黑板上寫“家園”兩個字,寫得越大越好!”這個女同學就在大家羨慕的目光里走到講臺前,自豪地寫了大大的“家園”兩個字。當后來同樣是這個女同學說出家園和春酒的聯系時,趙老師說:“你今天的表現讓我吃驚,我決定再給你一個獎勵。大家猜猜獎什么?”這時候全班同學大聲說“寫‘春酒’兩個字?!边@時候這個女同學上臺的腳甭提抬得有多高了,寫起“春酒”來也特別瀟灑有勁。讓學生兩次上黑板書寫了這堂課的內容精髓,這樣的獎勵對于這位同學來說,是何等的榮光!
三、 精妙的點評
課堂上,精妙的點評,往往能成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最現實和最重要的力量,成為拉近師生距離最有效的方式。教師對學生的點評,語言要準確、中肯、實事求是,讓學生在面對面的交流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提升,既有激勵,又飽含期待,既有對學生回答的肯定,又能指明解決問題的方向,更有對學生靈魂的感染。同時,點評的手段講求貼切,要緊扣課堂主線,吻合教學情境。
《端午的鴨蛋》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問學生,生活中大家見到的鴨蛋在形狀上有什么區(qū)別?很多學生回答,有的鴨蛋橢圓,有的不太像橢圓;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鴨蛋有的胖,有的瘦。這一學生的語言表達很形象,很有感染力,說得真好。教師沒有用“很好”來打發(fā)這位學生,而是抓住了這個“胖”字點評:“胖”通常用來形容人,特別是用于孩子時,有可愛之感,可見這枚鴨蛋在這位同學手上是活生生的,賦予了它生命。這一點評,不僅肯定了這位同學的語言能力,同時也在教其他同學如何賞析、運用。
四、 耐心的等待
在課堂上,耐心的等待是一種教育的胸懷。不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怕的就是冷場,所以每當教室里靜悄悄的時候,總是會不斷地響起教師重復問題的聲音,或者不斷追問的聲音,生怕課堂會沉悶下去,因此在我們的課堂中,就會不斷地問“還有嗎?”“還有別的想法嗎?”問題提出后,不論學生回答快慢與否,教師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同學來回答,而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來思考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也要等待足夠的時間,才能評價學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個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時間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又不至于打斷其思路。
《春酒》一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語句“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從而來理解文中作者小時候的形象,有的學生讀出了用蜜蜂來比喻是形似,有的學生說是跟蜜蜂一樣飛來飛去很勤勞,應該說學生的回答都不太準確。這時候這位教師并沒有著急,也沒有對上述學生的回答馬上作出評價,而是讓學生再作思考。在耐心的等待中,她從一個同學的眼里讀出了否定,她馬上請這位同學發(fā)言,并巧妙地引導:“沒關系,不要對琦君這么客氣”。學生在她的鼓勵下,大膽地說出是“貪吃”。教師隨即表揚:“你看,真實的就是好的?!边@一表揚既肯定了這位同學的回答,也巧妙地指出了前幾位同學理解的不足,而如果教師過早地評價學生,或者急著公布答案,顯然不會取得如此的效果。耐心的等待,成就了學生的自我實現。
當然,有時候“等待”的結果,可能會失去一個預期的教學目標。如果沒有這“等待”,這堂課可能會上得更完整。但哪種結果對學生發(fā)展的教育價值更大呢?我想,我們追求的,始終應該是學生的成功,而非教師的精彩。課堂是教師的,更是學生的,只有我們眼中有學生,心里裝著學生,才不會因為暫時的沉默而慌了手腳,不會情不自禁地讓自己的聲音固執(zhí)地在教室里響起,不會為追求表面上的熱鬧而犧牲學生思考的時間。讓我們的課堂多一些靜靜的等待,還學生一片“靜”的時空;讓我們的課堂張弛有致,動則激情四射,靜則神思飛揚,在動靜相生中,盡顯無限魅力。
五、 創(chuàng)新的設計
許多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教學細節(jié),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往往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缺少應有的關注。其實,如果對于“慣?!奔毠?jié)能深入反思,換一個角度審視,就能在“慣常”中生出一些變化,改“平?!睘椤皠?chuàng)新”,變“乏味”為“趣味”。這樣,一定會消除許多遺憾,帶走幾絲平淡,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情趣。
教學《端午的鴨蛋》一文時,教師充分利用課前的五分鐘,出示雙黃鴨蛋的圖片,請班里一位喜歡畫畫的同學,到黑板上畫雙黃蛋,畫完之后,師生一起結合課文中評判鴨蛋的標準:“蠢”或“秀氣”,對所畫鴨蛋評論一番,學生們一個個都“掉進”鴨蛋里了。起初,大家都認為這一活動設計,僅僅是課前與學生交流、調動學生情緒而已,隨著教學的行進,原來這一雙黃蛋還是教師板書所在,雙黃分別是“情”與“趣”,一枚小小的鴨蛋中蘊含了汪曾祺先生的“情”“趣”所在??此撇唤浺獾囊粋€環(huán)節(jié),卻是教師的獨具匠心,可謂“化大形于無痕”,讓課堂情趣無限。
六、 機智的調控
盡管我們提倡精心預設教學細節(jié),但不能不提的是:課堂不能再是教案劇的演繹舞臺,而應是珍視學生變化的學習需要,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相統一的彈性調控過程。在教與學、師與生、生與生的良性互動中,往往會閃現許多有價值的教學細節(jié),此時的教師,就應把執(zhí)行預案看作課程實施的一個起點,用心搜集、捕捉、篩選這些細節(jié),把它作為一種鮮活的課程資源,緊緊把握,因勢利導,從而使課堂教學由“執(zhí)行預案”走向師生互動生成。
錢夢龍教《故鄉(xiāng)》一文時,學生提出一個“打橫炮”式的問題:跳魚怎么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這個問題跟理解課文毫無關系,而且也不可能討論出什么結果來。但如果輕率否定學生提出的問題,勢必會損害學生求知的積極性。錢老師表現出了高超的教學智慧,他說:“是啊,魚怎么會有腳?”有學生說,娃娃魚有腳。老師說:“你真見多識廣!我想跳魚也有兩只腳??墒俏覜]見過,你們誰見過?”學生都說沒有。老師繼續(xù)問:“可是少年閏土就知道,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閏土見多識廣,他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卞X老師及時捕捉生成的教學細節(jié),順其勢而導之,避開正面回答,把學生旁逸斜出的思維,引到理解課文的總目標上來,化“廢”為“寶”,加深了學生對少年閏土見多識廣的認識。
【關鍵詞】有效性提問 策略 實踐
一、為什么要重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一)工具性:鞏固教學目標,完善教學效果
根據課程論的觀點,促使課程形成的核心因素是教學目標的確立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它要解決的是課程“應該教什么”和“為什么教這些”的問題。因此,語文課堂提問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教學行為和手段,必然要關注教學中“應該提問什么”以及“為什么提問這些”的問題。這也是語文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對它提出的本質要求。然而有的教師先叫學生站起來,再問問題,學生答不準就反復追問,既浪費了不少時間,又沒有實際效果;有的教師提的問題,答案比較淺顯,無須學生回答,沒有一點啟發(fā)性;更有的教師提問零亂無序,沒有邏輯層次,純屬信口而問,缺乏設計;有的問題本身矛盾,脫離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還有的提問的目的不明確,盲目性、隨意性較大。
有鑒于此,教師在備課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在提問上多下工夫,想想改進提問的方法、提高提問質量等,并在課堂上提出有關針對教學目標的問題,那才能夠使學生明確學習文本的重點和難點,完成指定的教學計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情感性:激發(fā)學習之感,創(chuàng)建和諧的共鳴效果
提問是教師開啟學生思維、調節(jié)課堂氣氛的工具。提問提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心靈,達到師生和諧交流、情感共鳴的理想境界,從而為優(yōu)化整個課堂教學的素質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有些老師在實際教學中提的問題的難度控制不當,不能關注所有的學生;有些則問題過于收斂,缺乏發(fā)散性,教師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對于超出他認為是恰當范圍之外的答案,會拒之門外;更過分的是提問對象的片面性,有的教師提問只盯住幾個尖子生,不面向全體學生。教師的這些做法使得學生對于語文課越來越沒有興趣。所以如果課堂提問要達到大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充分發(fā)揮其主體能動性作用,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那么語文教師就必須注意和克服上面存在的問題,開展有效地課堂提問。
二、課堂有效性提問的一般原理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問是為上好整堂課而設計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它有其自身發(fā)展和操作的內部特定性。
(一)借題提問,貼近生活
所有的文化知識源于生活實踐又高于生活實踐,并最終用于指導生活實踐。因此,選取現實生活中鮮活話題并加以修飾后應用到文本的有效性提問環(huán)節(jié),這樣便于學生的接受并發(fā)表看法。
(二)依文提問,緊扣主旨
提問作為整個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絕不是孤立存在的。為使提問具體生動、優(yōu)美和諧,可將提問的方式、內容與所教課文的主旨有機地結合起來,有針對性的顯現并指向教學目標。
(三)順勢提問,關注人文
課堂教學中要以人為本,讓學生于情境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人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存在。特別是對新生事物觀點的接受,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舉一反三地展開提問與聯想。讓學生在提問環(huán)節(jié)中能通過思考增強對文本主題的理解和深化。
(四)據情提問,力求創(chuàng)新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根據課文的相關情節(jié)、情調,讓提問環(huán)節(jié)力求新穎、雅趣。在不同課堂教學中,變換提問的形式、方式、手段,使身在其中的學生感覺提問環(huán)節(jié)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三、課堂有效性提問策略
(一)精通教材,熟悉學情,精心設問
教師在教授新課之前,首先要精通教材,熟悉學生學情,精心設計好要提問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新課的重點和難點,不但要讓學生清楚該回答什么,而且要讓學生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回答,為什么有些回答是錯誤的。同時,各個問題之間還應緊密關聯,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情境,使學生從問題的回答和討論中,體會享受思考的樂趣,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如《心聲》一文,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并依次討論以下問題:①李京京為什么渴望有機會朗讀這篇課文?②程老師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讀課文?③從程老師身上你看到了哪些問題?④大家想過另外一個問題嗎:課文為什么被命名為“心聲”?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深化,而且啟發(fā)他們進行積極地思考,并能從程老師的待人不平等上引發(fā)學生對于師生關系的思考,加深拓展理解。又如在外校公開課聽一老師講授《挑山工》的時候,教師在文本的進入階段,有別于其他老師循規(guī)蹈矩的教學程序,過于目的性的提問,而是首先提出了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挑山工挑的是山嗎?解決了一個概念問題;第二個問題:第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即挑山工走路的姿勢究竟如何?解決了一個理解的難點;第三個問題:作者和挑山工一共遇見了幾次?梳理了文章的結構;第四個問題:他畫了一幅畫,并說需要它,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提出了解讀文本不能不關注的一個問題。這位老師完全是以一種啟發(fā)思考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然后學生通過分組討論上述問題,表達了自己對文本的感受。
總之,教師要把提問設計作為備課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要摒棄課堂提問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課堂提問必須要有針對性,循序漸進,符合教學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二)面向全體,難易適度,科學提問
課堂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提問的對象要有所選擇,避免讓少數優(yōu)秀學生或愿意表現的學生獨占課堂回答問題的時間,而應該有選擇的準備好問題,根據問題的難度深度,分梯度地要求學生作答,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成為課堂的主體,有效地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怎樣向學生提出問題,對課堂提問的成敗至關重要。問之得當,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發(fā)展學生智能。問得不當,則往往啟而不發(fā),最后還是變成教師自問自答。如小說《孔乙己》的教學中,筆者對此設置以下問題:
①找出反映下列內容的語句并揣摩其豐富含義。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3)孔乙己的結局。
②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寫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現。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窮得將要討飯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讀書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爭辯維護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窮困潦倒偶爾偷竊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熱心教小伙計認字,給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個被人們譏諷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個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③深入探因:學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現的思想原因和社會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上述問題由淺入深,問題①問題②的難度適合語文水平中等及以下的學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一部分學生通過課文摘錄和思考,對此發(fā)表了自己合理的看法,而問題③則有一定深度,主要針對語文水平中上的學生思考,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通過思考總結,對文本有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所以合理地課堂問題設置,有效性地提問既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又能幫助學生消化課文,進行嚴格的思維訓練,強化對于文意地理解和升華。
(三)多方思考,注重創(chuàng)新,開放發(fā)問
開放發(fā)問,主要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當問題的條件不完備或不明確,蘊涵多種可能時,要求學生自行推斷。這樣的問題,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去尋找答案,而答案也不必要求標準性和唯一性,通過開放發(fā)問,能解放與激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自由地馳騁于思維的無限世界中,成為一個真正具備智慧之美的課堂。
如筆者在聽名師講授《春酒》一文時,我就問到 “ 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中的比喻恰當不恰當,學生經過思考,得出“因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為形體小更見我的可愛”的結論,更加地突出了春酒的香甜。又如在教學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中,我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提出“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的問題,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表述自己的感受,讓我感到欣喜的是有個組員代表說:“首先要肯定作者宋濂在求學時這種尊師的態(tài)度。其次,我們要摒棄封建社會盲目尊師的迂腐的態(tài)度,特別是‘不敢出一言以復’,這種做法就是不妥當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站在與老師平等的立場上溝通交流?!边@樣有深度的回答,是這堂課上最精彩的地方。而這個問題就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課堂和語文教學目的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又如在教學七年級《觀舞記》中遷移拓展環(huán)節(jié),我對此做了如下提問設計:同學們,欣賞了這精美的描寫,我們不由的在欽佩卡拉瑪姐妹舞技的同時,也深深欽佩冰心的語言。所以,學會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去描繪生活美,應該也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要求。仿照作者的語言特色,來擴寫下面一段文字,“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谷香繞湖飛。”要求要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恰當的修辭加以擴寫,使之成為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在學生讀的基礎上,有了感悟再來動筆寫,真正讓知識成為自己思考的結晶。 這樣既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向縱向、橫向發(fā)展,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只有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巧妙地運用以上幾種有效性提問的方法,才能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達到高效。所以教師在課前,要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針對相關教學內容,在熟悉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學生,精心設置一系列難易適度的、富有啟發(fā)性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掌握時機,靈活多變地引導學生多方思考或回答,并注重創(chuàng)新和開放發(fā)問,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解放并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教與學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使語文課變得輕松但是又充滿智慧和理性的思考。
美的課堂不但是對學生的召喚與吸引,更應該是一種解放與激發(fā),是學生自由地馳騁于思維的無限世界里,而課堂的有效性提問正是創(chuàng)造美的課堂的關鍵要素。只要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總結和反思,就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又智慧又美麗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陸璟. 探究性學習.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專題研究,2002.
[3]吳效鋒主編. 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 沈陽出版社,2003.
【關鍵詞】國培;成長;提高;質量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的普及和互聯網的發(fā)展,網絡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學習方式。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1月15日,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2010)――吉林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遠程培訓》的學習,在近40多天的培訓學習過程中,我認真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不僅每天登陸平臺觀看專家講座、學習欣賞其他學員的作業(yè),還堅持撰寫作業(yè)及培訓感言,而且參與在線探討交流。通過自主研修、專家答疑、論壇交流等方式,與素未謀面的同行們、甚至是教育專家們自由的交流,使我對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在國培研修中體驗到了收獲與成功,感受到自己在不斷成長。
1八個模塊的自主研修刺激我更新觀念、加強學習
在參加國培學習之前我以為教育技術不算什么,因為在我們學校里電腦操作上我可以說算是一個“高手”了,簡單的課件制作、網頁制作、網絡資源的收集與整理、視頻材料的錄制與上傳等我都可以獨立完成,可是當我真正接觸到教育技術、參與每個模塊的學習后,才知道,我的這些根本不算什么。在聆聽專家們的視頻講座、觀看優(yōu)秀課例后才知道――教育技術,不是單純的的電腦技術,而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理論與技術,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fā)、應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是教育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物化手段。從最基本的黑板、粉筆、文字教材、教具、投影儀、幻燈機、電視機、有線與無線擴音系統、視頻展示臺到多媒體計算機;CAW閉路電視教學網絡系統、計算機雙向傳輸交互網絡系統等都是教育技術的硬件組成部分。教育技術又是經過精心選擇和合理組織的學習教材,這些學習教材應當滿足社會和學生個人學習的需要,還必須符合認知規(guī)律,適合于學生的學習。這是教育技術的軟件組成部分。另外教育技術還是設計、實施和評價教育、教學過程的方法。有了以上認識,使我感受到了自己教育觀念必須快速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必須盡快提升,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加強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日益發(fā)展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2班級論壇的研討氛圍教會我敏銳思考、學以致用
這次培訓,我在深深地被專家教授們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許多精辟見解所折服的同時,更被班級學員們參加培訓的熱情所感染,在我們的班級論壇中,每天都有幾十人在線一起交流、研討,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學員們結合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各抒己見,高招頻出。專家們更是不厭其煩地為我們答疑解惑。這樣的互動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所帶來的進步是任何催化劑都無法做到的。這種互動會促進我們敏銳的思考,這種互動會激起思維的火花,會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一個個教學中的困惑會在這里迎刃而解;一個個技術操作中的難點會在這里得到點撥;一個個教學中的閃光點會在這里得到認可和升華;所以我要說,沒有互動,就不可能產生智慧的火花,也不能拓寬我的視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專業(yè)技能。因為交流,我充實了自己;因為互動,我獲得了進步。我一定會把自己的感悟應用于實踐,讓自己今后的課堂也能綻放出奇光異彩。
3實踐操作的無窮魅力吸引我潛心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
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的提升,更主要的是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通過各種實踐訓練,讓我們進一步掌握了PPT課件制作方法、電子文稿的批閱、電子表格的制作、授導型教學設計、探究型教學設計等實際的操作技能,在這些實際操作訓練過程中,讓我進一步感受到了現代教育技術的魅力,促使我不斷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我的設計作品在一次次修改完善后,更加實用,例如我設計的《春酒》一課的課件,原來只有幾幅簡單的畫面和文字的展示,后來我又逐漸加入了動態(tài)的圖片和歌曲等,每幅燈片之間加入了巧妙地超鏈接,作品的整體性、藝術性方面也有所加強。
4輔導教師的細心輔導鼓勵我大膽嘗試、展示特長
剛參加完兩次優(yōu)質課的評比活動,心頭有頗多感受。兩堂課(《風箏》《偉大的悲劇》)經過多次的磨課,不斷地改稿。但每次試教,遇到不同的學生,依然有太多預設不到的“意外”。而要“化險為夷”,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智慧追問”。受此啟發(fā),結合兩次優(yōu)質課評比的親身體驗和平時的教學實踐,我開展了“初中語文有效課堂之智慧追問”的研究活動,將“追問”進行到底。
二、研究的必要性
1.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理念要求文本的解讀應呈開放的姿態(tài),實現師生的“平等對話”。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追問是有效的催化劑。平等、深入的對話使教學更具有效性,師生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會激活思想的火花。
然而真實課堂上,追問的實際操作,卻也給教師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陶行知先生云:“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备鶕酝n堂的經驗總結,教師在課堂追問中往往存在以下問題:追問時機,不善捕捉;追問數量,不懂控制;追問質量,淺顯瑣碎;追問語言,簡單貧乏;追問指向,模糊不清。
2.追問“顯智”
追問是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后續(xù)動作”,是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者問題回答結束后的“下一個”教學步驟和教學策略,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學習永遠是追問的,然而追問難以預設。所以,從實質上來說,追問其實就是所謂的“急中生智”,這也充分說明為什么追問會是教師教學機智的直觀表現,它需要教師是個智慧的人。只有在“智慧的追問”中,教師和學生才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激活思想的火花。
“智慧追問”能暴露學生真實的思維進程,便于教師把握教學,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更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活躍思維,培養(yǎng)學生喜思善辯的理性思維,使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那么,何時進行追問、追問什么才是有效的呢?
三、研究的過程
1.把握良機,適時追問
追問,是對學生的思維和行為作“即時”的點撥和有效的控制,讓追問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這“即時”就是我們所要把握的時機、要掌握的“火候”。
(1)追問于混沌狀態(tài)。不確定性和無序性,是思維混沌狀態(tài)的重要特點,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說的也許正是這種現象。而學生的思維一旦出現了混沌狀態(tài),其實也就出現了一個值得我們去把握的“良機”,一個需要教師適時追問、點撥的時機。這個時候教師不能“袖手旁觀”,恰當的追問,或許就會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追問于臨界狀態(tài)。追問追求的是一種“激活效應”,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只有當學生的思維處于由活躍到受阻、似懂非懂時實施追問,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臨界點上產生頓悟、發(fā)生質的飛躍。
(3)追問于僵持狀態(tài)。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情況下不太可能是一帆風順、暢通無阻的,總會有暫時停滯、相持不下的時候,特別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思維難度時,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個時機加以追問,或許就能突破“僵持”的“瓶頸”。
2.智慧追問的有效策略
(1)“引”――由淺入深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符合中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水平。若問題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對一些較難較深、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適當進行“深題淺問”的處理。這種連續(xù)提問,意在化難為易。
例如《背影》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由學生語言中的“外表”一詞,引發(fā)長達11次的追問。通過追問父親衣服的顏色,引導學生梳理出父親“奔喪”的背景;追問衣服布料引出“家境慘淡”;最后在理解了父親承受兩種巨大壓力的基礎上,通過高度對比,追問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這一主旨??芍^化難為易,由淺入深。
(2)“接”――順理成章
課堂教學中,前后內容的銜接與轉換,兩者之間需要必要的過渡,如果直接跳到下一個知識點,勢必給學生帶來認知障礙。知識銜接點的問題設計,彰顯著教師的教育智慧。
《偉大的悲劇》對于初一新生來說篇幅較長,采用一課時進行優(yōu)質課評比,無疑給參賽者出了一個大難題。文本必須要解讀,而且還得讓學生讀明白,時間只有40分鐘?!疤y了”是我當時最大的感慨。
要找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絕妙切入點,并由此串起整堂課的教學內容,談何容易。賽后有評課教師向我推薦了一個優(yōu)秀的教學點:文章的最后一段“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zhàn)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
這是文章的主旨句,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大部分學生在預習之后,依然無法理解這句話的確切含義。假如整堂課始終圍繞這一主旨句展開教學,通過追問“一個人指誰”“什么是不可戰(zhàn)勝的厄運”“如何理解搏斗”“如何理解心靈高尚”“為何作者上升到一切時代”,以追問串聯起課文內容,課堂效果應該很不錯。
這個思路是在賽后才想到的,雖然并未實施,但由一個主問題的生發(fā),通過不斷追問,銜接起整篇文章,達到解決學生疑難的效果,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3)“挑”――一石激浪
朱熹言:“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痹趯W習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選擇學生學習過程中看似尋常處、無疑處設置問題,揭開學生認識上的“疑點”“盲點”等,激起思維的波瀾,促使學生醒悟、警覺,實現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
例如教授《春酒》一課,在賞析“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一句時,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學生已能理解選段文字對人物刻畫的作用。似乎順理成章,已經完成解讀任務,但教師仍不滿足于此。在學生無疑之處“蜜蜂似的”挑起“事端”,尋找學生認識上的“盲點”,打破平衡。一句“把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比喻成蜜蜂似的。蜜蜂好看嗎?”人為制造認知沖突,引發(fā)思維的波瀾,實現認知轉化。
(4)“撥”――自悟自醒
語文學習離不開“悟”。記得特級教師王耀君曾如此說:“‘語文’應該叫‘悟文’。”可見,只有學生真正理解、領悟,才是成功。平時的教學中,面對一個典型錯誤的出現,教師往往沉不住氣,急于“一棍子打死”,這樣勢必掩蓋問題出現的根源,也就做不到“對癥下藥”。但若延遲判斷,把“球”再踢給學生,采取追問導引的方法,把學生的錯誤釣出來,擺在桌面上,在學生心悅誠服后,必定會有一番醒悟、一番長進。
在教授《羚羊木雕》一課時,我設置了“評價文中人物特點”這一環(huán)節(jié)。其中有兩處,學生對人物的評價用詞不確切。一處是關于“我”的:“我見她特別喜歡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來遞到她的手上說:‘送給你,咱倆永遠是好朋友……永遠!’”一個學生評價如下:“從‘我’見萬芳喜歡羚羊就送給她的行為中,看出‘我’很大方?!憋@然此處用“大方”一詞來形容,還有些偏頗。于是我追問道:“假如是老師我喜歡這只羚羊,你覺得文中的‘我’會送嗎?”另一個學生早已按捺不住,舉手示意:“我覺得應該是‘重情義’,因為‘我’把萬芳當做最要好的朋友,只要她喜歡的東西,‘我’都能給她。”“看來‘我’把友情看得最重,送東西是為了證明這點?!蔽矣醚凵袷疽饬说谝晃换卮饐栴}的學生,他微笑地點點頭。另一處關于“萬芳媽媽”:“看我待會兒揍她!”同樣,學生單一地評價為“很兇”。我以“真的很兇嗎”追問,學生聯系了其他語言,明白了用“嚴格”評價更確切。
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評價某個人物”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在措辭上把握不好分寸。特別是初一學生或者是閱讀能力差的孩子,犯錯的幾率更高。如何教學才能立竿見影呢?把學生的錯誤釣出來,擺在桌面上,讓學生自悟自醒。實踐證明以上的追問方式很有效。
(5)“挖”――畫龍點睛
探究是畫龍,追問是點睛。有很多問題我們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利用合情推理得到了猜想,此時學生的思維處于感性的高度,若沒有“為什么”的追問引渡,學生只能在知識海洋的岸邊徘徊,并容易產生誤解,犯下想當然的錯誤。若在此時探本溯源,適時追問,就可能把學生由感知推向理性,在說理中練就自己的理性精神,使得合情推理與邏輯推理產生共振,奏出美妙的樂章。
《風箏》一文的教學中,當解讀完“癡迷于風箏的小兄弟”和“我粗暴地弄壞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偷做的風箏”兩句后,我追問:“‘我’為什么這樣做?”學生展開了積極的思維活動。很快答案有了:“文中寫到‘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蔽翼槃葑穯枺骸澳隳芾斫飧绺绲男袨閱??”“不能。因為小孩子玩兒是天經地義的事,哥哥居然這樣對待弟弟,太無情了?!弊穯枺骸案绺缯娴氖菬o情嗎?”此時插入一段背景介紹:魯迅十六歲時,父親憂憤成疾,每天出入于當鋪和藥店之間的魯迅依然無法挽救父親的生命,家道中落,作為長子的他只能站出來保護家人。于是,魯迅用自己接受的封建教育思想繼續(xù)教育弟弟,希望弟弟早日有所作為。學生因此得出結論:“誤解和沖突中包藏著濃濃的手足親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深“挖”,如同加入“味精”,容易誘發(fā)學生“食欲”般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發(fā)學生“品味式”的思考或討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良好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苯虒W機智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智慧追問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只有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才能使追問的教學機智從有痕到無痕,從偶然性轉為常態(tài)性。
參考資料:
1.許華鋒《把握追問時機構建有效課堂》,《教學與管理》2012年第8期。
2.袁春華《讓有效提問牽引高效課堂》,《考試周刊》2009年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