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秋天的詩句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p>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jié)。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p>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xiàn)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意謂雨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后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慫恿。
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fā)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p>
天階:宮中的臺階。
唐·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云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一、讀標題
詩歌語言凝練,它通過高度概括的語言,把豐富的內容蘊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約的形象中來。詩歌的標題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給我們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從標題可知,詩歌寫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 點明了時間“落日黃昏”;《歸園田居》的標題則表明詩人回歸農村的田園生活;《孤獨的收割人》的標題則點明了抒情對象――收割女孤獨的神情。
二、聯(lián)作者
詩人往往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雖然有的詩人也創(chuàng)作不止一種風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風格特征仍然無處不在。如陶淵明詩歌風格是閑適恬淡,“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薄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歸園田居》),“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二)。這些詩句所描繪的優(yōu)美的農村風光,歌吟飲酒撫琴、讀書賦詩、訪問鄰曲、閑話桑麻的種種情趣,抒發(fā)了作者對寧靜閑適生活的衷心喜愛,表現(xiàn)出恬淡曠達、安貧樂道的旨趣。李白的詩歌清俊飄逸,“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登廬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夸張,豪邁奔放的氣勢非“詩仙”莫能為之。
三、明背景
詩歌總是詩人精神世界的袒露,即使是對客觀生活的描寫,也是經(jīng)過詩人主觀感情的淘洗、升華,使之充滿感情力量,在鑒賞時,要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須了解詩人的生活背景。王維的一生,除了開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長期在京中做官。因而大多數(shù)詩為描寫自己幽棲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園詩,他沉溺于內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體現(xiàn)了他安適自得、追求清靜、愛好孤獨甚至參禪信佛的心境。
四、品詞句
雖然詩歌是用形象說話,但詩人的情感思想總是要化成具體生動的形象。這就要求我們仔細揣摩詩句中所飽含著的情感,抓住了關鍵字句,就找到了理解詩歌的鑰匙。如杜甫詩《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繪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發(fā)了詩人自感英雄失路,報國無門的感慨。李白詩《夢游天姥吟留別》,無論夢游是出于虛構或是詩人果有此夢,都是現(xiàn)實的曲折反映,而現(xiàn)實的黑暗和丑惡便被濃縮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一句中,充分地表現(xiàn)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蔑視權貴的精神。即使像《離騷》這樣的長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詩句仍能集中反映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熾熱的愛國情懷。
五、記術語
學生在分析鑒賞詩歌時,往往不能準確表達思想,出現(xiàn)詞不達意的情況,要解決這一問題,有必要歸納一些詩歌分析中的常用術語,讓學生熟記。這樣,學生不僅能讀懂詩歌,而且能將自己的理解準確規(guī)范、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術語:
1.表現(xiàn)手法:常見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聯(lián)想、小中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烘托、渲染等。
2.表達方式:常見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體風格:如清新飄逸、沉郁頓挫、質樸平實、典雅莊重、雄渾悲壯、凄美纏綿等。
4.語言風格:如清新秀麗、生動形象、簡潔凝練、幽默詼諧等。
5.意境:如安謐美好、華美壯麗、恬淡閑適、意境高遠、開闊宏大等。
日照市實驗小學一年級五班 韓磊
我和爸爸媽媽說我們學校每個星期二的下午有一節(jié)選修課。他們都大吃一驚。喲,一年級就有選修課了。
我們一年級一共有九個班。一班到九班的選修課分別是成語故事、漫畫欣賞、綠色課堂、寓言故事、看圖說話、折紙、古詩誦讀、英語、故事大王。我最喜歡的是成語故事、漫畫欣賞、寓言故事、古詩誦讀。
我選到七班學古詩誦讀。老師教了我們許多古詩。教育我們好好學習的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描寫江南風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描寫秋天的風景“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詠寒松的“凌風知勁節(jié),負雪見真心”。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代詩詞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方法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它語言凝練,韻律優(yōu)美,想象豐富,它獨特的魅力是其他任何藝術所無法比擬的,它浩大與深邃的文化內涵讓世人驚嘆。面對如此優(yōu)秀的文化財產(chǎn),該如何去研讀和教授呢?我認為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恰當?shù)慕虒W情境,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以下是我對初中語文詩詞情境教學方法的一些探索。
一,聯(lián)系作者和時代背景,為學生重溫那些曠古絕唱
詩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經(jīng)歷和思想感情的外現(xiàn)。我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如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上課時師生交流。
如在教授《觀滄?!芬辉姇r,我讓學生查找有關資料,通過學生的搜集,發(fā)現(xiàn)曹操寫作此詩時,正是在他取得官渡之戰(zhàn)勝利之后,作為一代梟雄,他當時有著統(tǒng)一北方,進而統(tǒng)一全國的志向。洪波涌起的大海,激發(fā)了他澎湃的詩情,也激發(fā)了他的壯志雄心。此時,教師再介紹曹操《龜雖壽》中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總結出曹詩有“慷慨悲壯”的風格,在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學生不難體會出詩中所體現(xiàn)的曹操縱橫天下的博襟。
二,抓住詩詞意象,為學生打開意境欣賞之門
古詩中的物象一般都有作者寄寓的感情,詩人想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了解意象,有助于快速把握詩詞意境,進而深刻理解詩詞精髓。
如“月”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傷寂寥的氛圍。詩句有:李白的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杜甫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蘇軾的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斜陽”多表達詩人在蒼茫暮色中的萬千愁緒。如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中的詩句: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又如溫庭筠 《憶江南》中的詩句:“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楊柳”、“芳草” 等意象多含有離別之情,難舍之意。如:劉禹錫《竹枝詞》中的詩句:“楊柳依依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庇秩纾捍揞棥饵S鶴樓》中的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另外,笛、簫等樂器的吹奏,也都有特定的含義,多代表相思之情、離別之痛和內心的無邊愁苦。如王之渙《涼州詞》中的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p>
其實,古詩文中有許多這樣能讓人產(chǎn)生共同感受的意象,如用 “流水”代表對時光飛逝、年華不在的感嘆,用“磐石”代表對愛情或其他事物的忠貞,用“浮云”代表君子在名利面前豪放不羈的那種豁達態(tài)度,用“夕陽”來形容愁腸百轉的心情,用“柳”來抒發(fā)離情別緒,……總之,由于歷代詩人的反復應用,一些常見的物象,幾乎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涵義。 熟悉古詩詞的人,幾乎一看到出現(xiàn)的物象,就能猜到詩人心中所想,明白詩人所要表達的內容。
通過意象的把握,可以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懷,歸納意象,猶如給學生一把打開意境之門的鑰匙,可以使學生快速的理解詩詞意境,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詩詞意境中自由飛翔
藝術離不開想象,詩詞作為文學藝術的最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更是與想象息息相關。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可以在腦海中展現(xiàn)出詩詞的獨特意境,從而深切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它深切的體現(xiàn)出了一個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懷。學習時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在秋天這個容易觸動愁情的季節(jié),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看到纏滿枯藤的老樹、回巢的暮鴉、靜默的小橋、潺潺的流水、恬靜安適的人家時,一定會萌生很深切的惆悵之情和悲涼之感,此時正值黃昏,夕陽將自己和瘦馬的影子越拉越長,在暮色蒼茫中,自己的鄉(xiāng)愁也越來越深,孤寂的感覺就像漫漫長夜一樣鋪天蓋地席卷而來,叫人怎能不愁情滿懷、肝腸寸斷?學生借助想象,可以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體會出作者孤獨走天涯的悠悠哀愁,自然能夠融入作品孤寂愁苦的意境之中。
四,播放音樂,將意境渲染的妙如樂曲
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备鶕?jù)詩詞內容選擇恰當?shù)牟シ乓魳?,使學生既為文學所感染,又為音樂所激動,教學中就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講授辛棄疾的《破陣子》之前,先播放雄壯蒼涼的琵琶獨奏曲,雄壯的音樂一下子將學生引入沉郁而激情飛揚的氛圍中,為理解詩文奠定了一個情感基調。詞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謂千古忠信之言,它將無數(shù)愛國志士懷抱夢想、立志報國的心情一語道破。講授時播放古典琵琶曲《十面埋伏》,使激烈跌宕的音樂充滿整個教室,同學們在欣賞中慢慢進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音樂氛圍中。
五,詩畫相融,將意境展現(xiàn)的美如圖畫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揭示了詩與畫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借助圖畫可以更好的表現(xiàn)詩詞內容,使詩詞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真切的感受詩詞意境,迅速的感知詩詞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講授《錢塘湖春行》一詩時,可以用多媒體展現(xiàn)圖景,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內容,發(fā)揮想象,用畫筆展現(xiàn)美好的圖景。結果學生們畫出了春水初平的堤岸、舒卷的云、柔柔的垂柳、初綻的春花、初生的春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色。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興趣提高了,激發(fā)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在繪畫中進行合理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產(chǎn)生了審美愉悅。
六,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詩意課堂
我國古代詩歌流傳千年,是文壇上的一朵奇葩。學習古代詩歌對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豐富文化底蘊、提高學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有著重要作用。中國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數(shù)不勝數(shù)。誦讀詩詞,能使學生常常耳濡目染于先哲們光輝的思想之中,潛移默化學生的素質,能使學生克服人生的挫折。長期的古詩詞誦讀能養(yǎng)成他們閱讀古文的能力,暢游中華文化智慧的寶藏,陶冶性靈,開闊心胸,端正品行。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呢?下面本人談談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讓學生學會品味古詩詞
古詩用詞準確、凝煉,博大精深,表現(xiàn)形式亦多種多樣:有頌江山美,吟邊塞情;或悲涼慷慨,或纏綿宛轉;有豁達,亦沉郁。因此,必須指導學生在理解品味詩詞的過程中體會古詩詞的魅力,激發(fā)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平時的教學中組織學生觀看配畫、配樂詩誦錄像。學生從講授者口中,從動人的畫面上,從輕響的樂聲中,想像著、體味著、感受著詩文的藝術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學生在欣賞中對古詩詞的描繪進行再造想像,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詩文的意蘊,從而增進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品位古詩文還可以讓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自行查閱資料,通過詢問、調查、收集、閱讀等手段,來理解、感悟古詩詞的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蘊含的哲理等。可以開展一些激勵性活動,如“資料展示會”、“自主學習心得交流會”等。同學們進閱覽室、跑書店、問老師、問家長、聽講座……積極性都很高,不僅獲得了不少知識,還能夠“旁征博引”,表達自如。
二、讓學生掌握積累古詩詞的方法
小學生只有熟讀、背誦、摘記大量的古詩詞,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詞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古詩詞不是無情物,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shù)恼Z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會增進對古詩詞的理解,從而與古詩詞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促使學生背得快,記得牢。古詩詞的背誦還可將其歸類,便于學生記憶,例如,按四季時令進行分類,從《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從《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學生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朗朗童音背過了燦爛的春天,繽紛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絢麗的冬天,大大調動了學生背誦古詩詞的興趣。此外,還可按詩的不同內容,如“言志”、“送別”、“勸勉”等,進行分類背誦,這樣為大量的背誦奠定了基礎。背誦的形式還可采用摘抄法,先將優(yōu)美的詩詞摘記在一個本子上或讀書卡片上,有空時經(jīng)常拿出來看一看,讀一讀,讀到能背下來時也不要停下來,應再讀幾遍,這樣才能記得牢。即使熟讀成誦后也不能置之不理。因為根據(jù)遺忘的規(guī)律,背誦后忘得最快的是開頭十幾天,因此隔三差五還要復習一下。學生掌握了背誦古詩詞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實踐中樂此不疲,而且還有可能成為一種愛好。
三、讓學生學會運用古詩詞
熟讀、理解、背記了的古詩詞,不能老讓它們關在學生的腦海中,要引導它們出來走一走。讓學生在“溫故而知新”中感覺古詩詞運用時更有樂趣。
古詩詞源于生活,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觀察到、體驗到的東西用古詩詞進行表達,能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如春游時來句“無邊光景一時新”;掃墓遇雨時吟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風箏飛舞的日子,說句“忙趁東風放紙鳶”;新同學來了“笑問客從何處來”……讓詩走進我們的生活,見景吟詩,見物吟詩,表情吟詩,敘事吟詩,等等。為了有意識的引導和激勵學生用古詩詞,可利用每堂課前1分鐘進行生活用詩匯報會,對用得好的學生給予嘉獎。這樣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用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同時,還可以開展主題班會,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吟誦自己喜愛的古詩詞或在自制的贈言卡上寫上“言志”、“送別”、“勸勉”的詩詞。讓古詩詞在悄然無聲中走進學生們的生活,那些背誦過的古詩詞猶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學生們的心間,激蕩著他們的情感,升華著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古詩詞走進了學生的生活,有心的學生便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是“詩”。在他們的文章中竟然出現(xiàn)了詩詞的蹤影。從而啟發(fā)他們把古詩詞寫進文章里,可以在寫景中用,在敘事中用,也可以在抒情和議論時用;可以是對詩詞的引用,也可以是對寫作技巧的運用。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據(jù)詩詞作文,即以詩詞的意境為基礎,誘發(f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為古詩詞續(xù)編故事、擴展情境、改寫白話文等。如此一來,大家才發(fā)現(xiàn)“詩到用時方覺少”。此外,在習作中運用古詩詞,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因為他們在運用時,會給詩詞創(chuàng)設一種新的寫作氛圍,賦予一種新的表達內容和感受,而且從詩詞原先的意境中跳躍出來,從更新、更廣的角度去理解、品味古詩詞。
四、讓學生學會古詩詞交流
對學生誦讀古詩詞,可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交流。學生在交流中不僅可以相互學習,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學的贊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詞的樂趣。交流的形式亦可多樣,可采用黑板報、手抄報、隊角、櫥窗等宣傳陣地進行交流,讀書筆記交流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讀古詩詞,理解詩意是最大的障礙。如若不解地死背,不能體味到詩詞的韻味,不僅易忘,而且興趣亦會隨之大減。根據(jù)兒童愛畫畫和愛幻想的特點,我們不妨將讀書筆記變通一下,將詩詞變成圖畫,變成童話、趣事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雖是王維的見長,但古詩詞中許多詩句都具有這一特點。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理解的詩意自由、隨意地涂畫,在涂畫中見景生情。此外,兒童是天生的童話大師、幻想家。讓學生把詩詞譯成一則則有趣的童話、故事,幻想成奇趣的事,這也不失為一種創(chuàng)作,而且很受學生歡迎。將這樣的讀書筆記定期交流,評比優(yōu)秀。學生的積極性更大,也為誦讀古詩詞提供誘因。
五、注重拓展,將古詩活學活用
在古詩教學中,課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會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依托詩歌主題,橫向拓展。如《詠柳》一詩學習完畢,可設計拓展如下:
知識技能:1.掌握本詩的生字、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3.學會借助注釋理解詩意,在此基礎上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過程方法:1.反復朗讀詩歌,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2.讓學生展開想象理解詩句并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1.反復朗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2.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1.詞語積累。2.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3.通過誦讀悟詩情。
教學難點:1讓學生借助注解.理解詩意。2.通過誦讀體會詩人在詩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PPT
過程設計
一.淡話導課。
孩子們,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秋季)在這個季節(jié)最容易激發(fā)文人墨客的詩興,古人給我們留下好多詩篇。你們知道哪些寫秋天的古詩?快打開記憶的閘門找一找。(《山行》,《贈劉景文》)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寫秋天的古詩,希望孩子們喜歡。板書課題《夜書所見》
二.解詩題和作者
1.解詩題。
書:寫 所見:(詩人)所看見的
詩人把夜晚所看見的景物寫下來。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嗎?讓他穿越時空來給我們做一下自我介紹吧!
三.三讀詩歌。
(一)一讀解字詞
1.初讀古詩,用筆圈出詩中的生字、詞語,并畫出詩歌的節(jié)奏。
2.教師檢查學生完成情況。
生字:蕭、梧、促。
詞語:書、見、蕭蕭、寒聲、動客情、知、挑促織、籬落。
節(jié)奏劃分:2/2/3
(二)二讀繪意境
1.孩子們,詩歌的文字高度凝練,一字、一詞、一句話就會呈現(xiàn)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請孩子們再讀詩歌,邊讀邊想,把自己讀到的畫面描述出來。試用“讀了這首詩,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我是從詩中---------讀出來的”句式說話。讀完同桌之間交流。
2.抽學生班上交流,師生作評價。
(三)三讀悟情感
好詩我們要反復朗讀,理解詩意,才能更好地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1.齊讀詩歌,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抽生講述詩意。
3.男女生互讀,思考:這首詩寫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四.指導背誦
1.讀一首好詩如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讀一首好詩如欣賞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讀一首好詩如與詩人促膝交談。好詩就讓我們把它背下來,珍藏在記憶深處。孩子們,快快背下來吧,看看誰是最強大腦!
2.教師巡視并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一、 潛移默化,詩化學習的環(huán)境
唐宋詩詞是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我們要精心營造經(jīng)典詩文誦讀的氛圍,把孩子們的目光牽引到經(jīng)典詩文美麗的四周,讓孩子把精神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1.每周一誦。詩的語言本身就富有音韻美、節(jié)奏美、表現(xiàn)美、韻致美,如果再加上學生字正腔圓、擲地有聲、有滋有味的朗誦,就會構成一種聲響很美而韻味別致的情境。這種情境可使人的情操得以陶冶,身心得以愉悅,心靈深處受到感染。在每天的晨讀課上,教師引領孩子們誦讀著“天對地、室對家、落日對朝霞”的《晨讀對韻》,吟詠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古名句;每天的語文課前的一分鐘,師生抑揚頓挫地吟誦著“每周一古詩”;每周一次的紅領巾廣播,全?!跋嗉s在名品屋”里,聆聽著優(yōu)美詩文的賞析……快樂誦讀、經(jīng)典賞析讓孩子們感受到經(jīng)典的美麗,讓孩子們徜徉在經(jīng)典中,沐浴在書香里……
2.每日一抽。教師預先將每個學生的學號和積累過的古詩題目做好標簽,每節(jié)語文課剛開始時,由教師抽簽決定背詩的同學,再由被抽到的同學自己上來抽要背的古詩題目,然后請這名同學有感情地背誦抽到的古詩。若背得好,則給以鼓勵,并可以加分;若背得不好,則請他課后練習背熟,并背給組長聽。感人的詩朗誦有一種撼人心弦的感召美。學生是美的天使,他們對美有天生的敏感,有強烈的追求。這樣的抽簽背誦,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新奇、有趣而又可以自如朗誦的寬松氛圍,入情入境的朗誦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藝術的享受。
3.以詩導入?!稗D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蓖瑯樱抡n導入的成功,也能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教師結合課文內容用學生學過的古詩導入,不但能使學生學過的知識得以鞏固,而且能使學生立即對新知識產(chǎn)生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憑借遷移作用,迅速進入新的情境。比如,教《張家界》時,教師先出示四句詩句,讓學生誦讀,然后猜一猜,這四句詩分別寫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泰山)
遂為西峙岳,雄雄鎮(zhèn)秦京。(華山)
黃山甲天下,松與石最奇。(黃山)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桂林)
接著,教師告訴學生,有一個地方有著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桂林之秀,你們想不想去看一看?
隨著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看著形象逼真的錄像,學生陶醉于奇特、迷人的張家界。
這樣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為課文的學習作了較好的知識積累。
二、 學以致用,詩化學生的語言
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必有噴薄欲出的沖動。記得還是在教《張家界》一文時,學生體會這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時,自然而然地說出“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看”。教師聽此,自是喜出望外,并組織學生試著將“看”改為其他的字。此時的學生興趣盎然,“觀”“賞”“瞧”……脫口而出。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引用其他古詩句來形容一下張家界的美景。有的學生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來形容金鞭溪,有的學生用“不論山峰與溪水,無限風光盡被占”來形容張家界的奇山秀水,有的學生用“凡是往來人,但愛張家界”來形容自己的體會……這一次的巧吟古詩,讓學生詩興大發(fā)。于是,我想,教師若能經(jīng)常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積累的古詩有用武之地,學生詩一樣的語言定會越來越多……
場景一:教師帶著學生來到湖濱公園,看著波光粼粼的湖水,教師讓學生引用詩句贊美一下,學生搶著說:“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笨粗飨碌南﹃枺瑢W生用詩句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p>
場景二:春天,看著萬紫千紅的花朵,教師讓學生也用恰當?shù)脑娋湫稳菀幌隆R幌伦?,學生的詩潮滾滾而來: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薄爸裢馓一ㄈ齼芍?,春江水暖鴨先知。”“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此時,教師沒有就此罷休,而是讓學生分別用詩句來形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夏天的荷花、秋天的、冬天的梅花……
場景三:學生正奮筆疾書,認真地做著古詩能力測試卷,上面有這樣幾道題:
1.“森林公園”落成了。那里環(huán)境優(yōu)美,尤其是人工瀑布真有廬山瀑布的氣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園內綠樹成陰,夕陽西下,“返景入深林,____________________ ”。玩了半天也沒有摸清“森林公園”的整體樣子,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緣身在此山中”。
2.國慶放假期間,我來到鄉(xiāng)下的爺爺家,只見田野里“一畦春韭綠,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真是流連忘返。在那里,我還跟著爺爺學了好多“感嘆時光寶貴”的名言警句:(1)____________________,勿謂今年不學有來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 自創(chuàng)小詩,詩化學生的心靈
語文教學要千方百計把文學藝術的珍貴雨露浸潤到學生靈魂的至深處,讓學生習染人文氣韻、詩人氣質。
訓練一:學完《夕照》,我讓學生寫一首詩贊美一下:
夕陽掛在樹杈中,好像一個變色球。美麗無比,誰能比?帶來光明好激動,帶走光明真感慨,真感慨。
訓練二:學完《草原》,讓學生同樣寫一首詩或一段歌詞,并讓學生用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1.對面的大??催^來,看過來,看過來,這里的天空是那么可愛。不要裝著不理不睬。對面的小羊看過來,看過來,看過來,不要被這美景樂壞,草原就是那么美。
2.草原碧綠一望無邊,羊群上下小丘真可愛。湖水粼粼明如鏡,萬馬奔騰真壯觀!遠處青煙隨風飄,大山座座,薄霧籠罩,如詩如畫心曠神怡。草原草原美麗的草原,草原草原熱鬧的地方,草原草原祖國的大草原。
訓練三:學完寫景文整個單元后,我讓學生結合節(jié)日外出游玩的所見所聞,也寫上一首小詩,抒發(fā)一下自己的體會。
《贊宜興》:山近龍背地最幽,荊溪名勝是千秋。魚米之鄉(xiāng)今多變,名園奇洞游不完。
《森林公園》:森林公園真美麗,巨大瀑布掛前川。樹木蔥蘢花兒香,蜜蜂蝴蝶真夠忙。遙望白塔四四方,文峰塔尖入云端……
《天文臺》:紫金山呀好美麗,天文臺呀好神奇。綠樹成陰真幽靜,游人紛紛來這里……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 思婦 哀怨
《古詩十九首》中的思婦詩,通過主人公與客觀環(huán)境、景物的關系,以景喻人,以情入景,讓讀者融入到了思婦的哀怨當中,讀之“四顧躊躇,百感交集”。
《古詩十九首》以自然環(huán)境、景物的明暗色調來體現(xiàn)詩歌中的意境。例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行行重行行》)。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冉冉孤生竹》)。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粟(《孟冬寒氣至》)。
上述四句均以秋冬季節(jié)為環(huán)境背景,一開始就給人一種凄涼慘淡的感覺。“浮云”、“白云”兩句雖不是直接描繪思婦的詩句,但卻給人一種壓抑、灰冷的感覺。張玉谷《古詩十九首賞析》中說:“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顧反,點出負心”。那么,“白日”指的是游子;“浮云”則指的是游子在外邊所遇到的誘惑。但我認為,“浮云”、“白日”兩句不僅僅是指在外的君子的坎坷,它還應該有另一層意思。從字面上解釋,“日月欲明浮云蓋之”(《箋注》)。明亮的白日代表思婦盼君早日歸來的希望,但想到兩人“各在天一涯”、“會面安可知”時,希望被憂愁的浮云遮蔽,發(fā)出一句“君子不顧反”的哀嘆。同樣一句詩句,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理解,可見《古詩十九首》雖運用客觀自然景物,但又不拘泥于客觀之景,反而深發(fā)出了無限的物鏡和情境。從游子的角度出發(fā),或從思婦的角度出發(fā)都升華原本客觀的景物。我們根據(jù)詩歌中確定的景物輪廓,卻能體會出詩歌中不同的意境,并通過自我聯(lián)想超越了原本詩歌具體意象,得出了更空靈的審美闡釋。
又如,“秋”、“草萎”道出景物的悲涼,兩者都是枯黃的顏色,讓人聯(lián)想到了“衰”字。秋天,萬物漸漸枯萎猶如思婦在等待中漸漸老去。正如陸時雍所說:“情何婉委,語何凄兮!”詩中用秋天枯黃的景色更多的表現(xiàn)了思婦的凄涼苦悶,而不是意在表現(xiàn)陳祚明所說的詩的目的是末尾兩句,即“意在忠厚”。末尾兩句思婦的“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與《行行重行行》中“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一樣是由于思婦無法忍受思念之苦,不愿想到“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下場的一種自我安慰,更是一種因歲月催人老而發(fā)出的感嘆。不應把詩的旨意拔得太高,為了體現(xiàn)思婦的忠貞,而忽略她內心的感受,這會使得詩歌顯得不那么真實。
與上述環(huán)境色調相反的是以綠樹紅花為景物的暖色調。例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庭中有奇樹》)。
“青青”、“郁郁”以生機勃勃的春天作為背景,色彩鮮艷,好比一幅色彩濃烈的油畫?!扒嗲唷睂懙氖遣莸念伾坝粲簟睂懙氖橇鴺浞泵臓顟B(tài)。草色之“青”與妝容之“娥”在色彩上搭配鮮明,環(huán)境的明朗產(chǎn)生視覺的沖擊?!肚嗲嗪优喜荨窞槲覀冋宫F(xiàn)了另一種思婦的形象,即“家女”。此詩直接地寫出了“家女”艷美之容,“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這上述所列舉的幾首思婦詩中是未曾出現(xiàn)的。但這種直而不野的描寫卻恰恰成為了此詩之妙處,即寫出了家女的美貌,毫無鄙之感,又與詩歌開頭的春天之景相呼應。詩中的環(huán)境讓讀者開始用歡快的心情,羨慕的眼光讀詩,當突然轉向對思婦生平的敘述時,會造成一種心情上的落差,使讀者心情起伏飄蕩,因而產(chǎn)生憐憫之情。李因篤曰:“起二句全篇,蓋閨情惟春難遺也?!贝禾斓男佬老驑s與思婦的寂寞形成對比,發(fā)出了“空床獨難守”的哀怨。
詩筏曰:“《古詩十九首》之妙,多是婉轉含蓄。然亦直而妙、露而妙者:‘昔為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獨難守?!且??!眱H僅以這四句看,只有“直”沒有“露”與“妙”?!爸薄笔瞧戒佒睌⑺紜D的現(xiàn)狀,而“露”是顯露,有強烈沖擊感和反差后才會生“妙”。思婦身后鮮艷的景所形成的反差,反襯出思婦的哀怨和痛苦。
要把景物與思婦的融合在一起,絕非易事。唯有言情體悟,才能創(chuàng)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情外之情。此時詩歌中的景和象已經(jīng)不是客觀世界中的自然景物和物象,它們已然成為了空靈、不定、多層次的意象。這往往不依賴于詩人的直接描寫,而是借助象征、比喻、烘托、暗示等手法,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以此呈現(xiàn)詩歌的情外之情。
《古詩十九首》就是用時間的轉變、節(jié)序的遷移達到客觀世界與內在心情的內在平衡。例如,一天晝夜的變化或是一年四季的變化等,用意象的使用達到以景喻人的作用,可謂婉轉而又含蓄。
比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不單單指景色,草色青青,望去沒有盡頭,就會使人因此而想念到天涯漂泊未歸的游子。柳代表的是送別、留客兩層含義,可以想象思婦在看到后的心情、眼神,她一定會想起兩人分別時依依不舍的場景。希望丈夫能留在她身邊,卻又無可奈何看著他遠去。眼前陪伴她的唯有園中的柳,可見天天像的只有兩人的離別,盼的只有兩人的重逢。
又如,《冉冉孤生竹》中“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兩句詩句所涉及的“竹”、“泰山”、“兔絲”與“女蘿”的景物正如范文所云:“言妻之于夫,又如竹根至于山阿,兔絲之于女蘿也,豈容使之獨處而久思乎?”竹和兔絲都是柔弱之物,冉冉之竹用來比喻新婚的女子的肉或之貌。兔絲和女蘿類別不同,但同樣是依附他物生長。兔絲用來比喻思婦想要依靠丈夫的心情。此詩吟的哀愁是以后四句的景物體現(xiàn)出來的。以惠蘭花的光輝比喻自己的容顏,以開花時間的短暫比喻自己的青春,“過時而不能采”是比喻思婦擔心“死君令人老”,自己將像花朵那樣枯萎凋謝。
以景喻人就是用景物的美好比喻思婦的青春氣息。青青的有限必會與“時”相聯(lián)系,這也是古詩中景色最獨特的地方,通過景的變化表現(xiàn)時間、季節(jié)的變化。青青、郁郁以及由樹發(fā)芽到綠葉到開花,都是從春天過渡到夏天;從蕙蘭花到秋草是從春過渡到秋;“三五”的滿月、“四五”的兔缺是每天的過度,體現(xiàn)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意境。以“兔絲生有時”即會面的“時”與“過時而不采”即青春流逝的“時”相對照,更直接反映了景物所表現(xiàn)出的時間性。用時間、季節(jié)的變化體現(xiàn)每日的煎熬、孤獨的人生。詩中敘述景物的變化,為了暗示“悲嘆有余哀”的心情,不提苦而苦就隱藏在不相干的景物里,所謂“淺貌深衷”是也。
鐘嶸曾云:“十九首辭精義炳,婉而成章,始見作用之功”,又云:“古詩幾乎一字千金!”正因為《十九首》思婦詩中所描述的景象已融入了思婦之哀情,又啟發(fā)了讀者的多元化闡釋,才會一字值千金。景與情的融合在《十九首》中顯得如此和諧,“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也,婉轉附物,招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一、初讀古詩,范讀不可或缺
初讀古詩這一環(huán)節(jié),其目的是掃除朗讀障礙,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順詩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特別是當我們面對的是年級比較低的學生時,范讀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詩歌有它的韻律和節(jié)奏,你可以和學生說明其中的規(guī)律,比如七言絕句一般是前四個字和后三個字之間略有停頓,但效果還不如自己讀一遍給學生聽,因為教師的范讀會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行模仿,而模仿是他們所擅長的。
二、理解詩意,淺顯直白更好
關于每一首古詩的意思,教參上都有。那我們能把這樣的解釋一字不差地灌輸給學生嗎?或許能,但學生能真正理解嗎?我想是不能。我們需要的是學生能真正地理解,而不是去死記硬背這些教參上的標準答案。古詩的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如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等,這些都是學生學古詩的障礙。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我們在幫助其疏通理解時,可以滲透地教給他們古詩的學法——分詞連序法:一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二是按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進行連序翻譯。古詩學法可以具體概括為七個字:擴、留、補、換、調、嚼、連。
擴:濃縮的詞語要“擴”,將單音詞擴成雙音詞,使意思明顯化、具體化。
留:古今通用的詞語要保留。
補:詩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補上,使之通順。
換:古今用法不同的詞語要更換。
調:詞語的順序顛倒的要調整。
嚼:詩中關鍵、傳神的、富有哲理的詞句引導學生細心咀嚼、品味。
連:將各句中解釋的詞語連起來翻譯。
當然,這些方法并不是滿堂灌地教給學生,而是在具體的詩句理解相機滲透。講中有導,導中有練,啟發(fā)學生悟法用法。事實上,一首詩中有很多地方學生或者猜一猜,或者查查字典或者結合插圖,自己都能理解,只有少數(shù)字詞是他們不能理解的,因此,可以通過同學間交流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內容的理解。當然,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很多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不理解的是什么地方。所以當他們提出自己某一句詩不理解的時候,往往需要教師追問一句:是這句詩中的哪些字不理解?這樣抽絲剝繭,把真正的問題暴露出來。那些容易理解的,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難理解的,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或擴或補或換或調,把難點突破,之后再連起來說說,那么整句詩的意思也就自然出來了。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一句,學生說不理解,我問每個字都不理解嗎?結果學生說石徑的意思他知道,就是石頭路。我問是大路嗎?學生馬上補充是小路。我接著說,“石徑斜”意思就是這條石頭小路是斜斜的嗎?同時還比畫著教室的對角線做了個手勢,馬上有同學笑了,說不對,是彎彎曲曲。我問他你怎么知道?這個同學說我看到山上的小路都是彎彎曲曲的。我說很好,這么難懂的字,你一聯(lián)系生活中親眼看到的就馬上理解了。“上”的意思是延伸,這一點告訴學生后“遠上”的意思就知道了,我緊接著問是什么遠遠地延伸上去,學生馬上說是那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就像他們看到過的香山上的小路一樣。其實這一句就是需要調換了詞序去理解的。我再問為什么這里稱山為寒山呢?教參上說是因為山上樹葉凋零給人寒冷的感覺,這有學生說到。但也有學生說因為是秋天,山上風很大,吹在身上很冷。我覺得也很好,學生已經(jīng)結合起了親身的感受來理解這一處,難道說因為和教參上的答案不符就要否定嗎?這樣,整句詩的意思學生就知道了:深秋,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遠遠地延伸到山頂上。對詩句的意思翻譯很簡單,但在學生頭腦中,卻已經(jīng)調動了以往的生活經(jīng)驗,浮現(xiàn)出了一幅深秋時節(jié),秋風瑟瑟,草木凋零,山間小路若隱若現(xiàn)的畫面。因此,理解詩意這一環(huán)節(jié),更重要的是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雖然淺顯直白,但每一個學生都能懂。
三、領悟詩情,直達學生內心
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話語風格距學生的現(xiàn)有語感相去甚遠,加之小學生的閱歷太淺,學生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對古詩內容可能會有多元的反應。那么,怎樣解讀、感悟古詩呢?首先理解詩人,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是解讀、感悟古詩的前提。對于小學生來說,講故事可以說是讓他們了解詩歌背景的最好方式了。很多詩歌誕生的背后都有它的一個故事,或愉悅、或傷感、或憤慨、或悠然,通過教師的講述讓它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既能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且一下子拉近了他們與遙遠時空中詩人的距離。
四、誦讀古詩,水到就能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