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從大處著眼,問在關鍵處
1.利用內(nèi)容的對比設問。文章里的語言是否生動形象、準確恰當、耐人推敲,可通過恰當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從而領悟文本的人文價值,領略言意融合給閱讀帶來的整體震撼。如《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關于文中老人的兩處外貌描寫,著名特級教師陳建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第一次主要寫了穿著,第二次卻很細致地描寫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臉色。那么,這兩次描寫的內(nèi)容能不能顛倒過來呢?再讀讀這兩段話?!?/p>
生:因為第一次作者是無意中聽見“嘩嘩”的掃路聲被吸引過去的,他對老人只是初識,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這時候只能從衣服等方面對老人有一個大體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生:第二次,是因為老人和作者交談了許久,作者對老人每天掃一千八百多級石階很佩服,這時他是懷著很深的敬意來看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細。
陳老師在此處設問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據(jù)“意”識“言”,使學生在對比中,經(jīng)歷了和作者對話的過程,了解了作者言語的運用意圖,從另一個角度和文本溝通,進一步感受到作者筆下的掃路人形象。因為有了教師的引領,學生明白了作者對于老人兩次外貌分開描寫的用意,進而體會到作者“以言表意”的方式和方法,這樣,不僅內(nèi)化了言語作品的“意”,而且內(nèi)化了言語作品的“言”。
2.在學生憤悱之時設問。過早發(fā)問,造成氣氛緊張,學生會內(nèi)心茫然,回答問題捕風捉影;過晚發(fā)問,引導過甚,問題蒼白無價值。《盧溝橋烽火》一文中,要讓學生理解“這顯然是蓄謀已久的挑釁行為”,教學時,應在學生讀懂敵我雙方舉動的基礎上,追問:“守橋的中國官兵如何能判定日軍軍官是蓄意挑釁,而非‘搜查’失蹤的士兵呢?你們愿意幫幫我嗎?”學生豁然開朗:要搜查也得在白天,不應在“星光暗淡、萬籟俱寂”的“深夜”;在別人的領土上本無權搜查,卻“全副武裝、氣勢洶洶”地說。侵略者蠻橫無理、不可一世的侵略本性活生生地再現(xiàn)于學生眼前。顯然,在學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卻又道不出時設問,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在思維發(fā)散之初設問。有些問題具有探究性,它可以充分發(fā)揮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如《山谷中的謎底》一課,在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拋出問題:“‘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fā)展’。同學們剛剛聯(lián)系課文中的內(nèi)容,做了很好的理解。那么,你同意課文中的這種觀點嗎?能聯(lián)系自己閱讀過的名人的故事、看見過的身邊人的故事、親身經(jīng)歷過的故事來說一說嗎?”教師的提問,一下子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有的說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就像雪松那樣,先彎曲,再反彈,最終得以雪洗前恥;有的說的就像雪松那樣,以退為進,最終取得勝利……學生思潮翻滾,有所發(fā)現(xiàn)和領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二、從小處著手,問于細節(jié)處
1.抓微不足道的標點設問。標點雖小,卻意蘊深遠,回味悠長。它作為一種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在文本中能展示作品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也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起伏、情緒的跌宕。如《諾貝爾》一文中:“有一次,他在實驗室里親自點燃了導火線,雙眼緊盯著緩緩移動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經(jīng)接近炸藥了!諾貝爾的心怦怦直跳,但雙眼仍然盯著炸藥不放?!比齻€感嘆號既展示了火星接近炸藥時,諾貝爾為即將到來的危險而緊張,為可能到來的成功而激動的心情,又寫出了實驗的驚心動魄,表達了作者對諾貝爾為了科學堅持不懈、舍生忘死精神的贊嘆。教學時,我們可以抓住三個感嘆號設問:“從這三個感嘆號中,你關注到什么!體會到什么?”引導學生對標點進行推敲、揣摩,于無文字處領悟諾貝爾的內(nèi)心世界,進而體會他為了發(fā)明炸藥不怕犧牲,永不滿足的崇高形象。
2.抓易被忽視的詞語設問。不同的教師,面對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學生,必然會進行不同的課堂教學設計。要想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來,教師必須把握教材,駕馭教材,抓住文中的關鍵詞。有些詞語恰恰就是閱讀教學的“節(jié)骨眼”,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但在備課中又容易被教師所忽略。在課堂中,抓住這些內(nèi)容設問,往往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兩小兒辯日》一課,特級教師靳家彥卻從題中的“辯”字入手,安排了五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三個問題:(1)“分辨”的“辨”怎么寫?(2)要把話說清楚,兩個人爭論,這個“辯”怎么寫?(3)“分辨”與“分辯”在字形和意義上有什么不同?這樣的提問看似繁瑣,卻于細微之處體現(xiàn)了教者對基礎知識和學習細節(jié)的關注。無獨有偶,另一名家王崧舟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文時,緊扣“辯斗”一詞,提出問題:“你們是怎么理解‘辯斗’的?”“哪對同桌愿意到上面來朗讀‘辯斗’?”“辯是辯了,就是沒有斗起來。這樣,請你留下,我來跟你辯斗辯斗。你害怕嗎?”這樣的提問,實際上是另一種導讀方式,學生在“辯斗”中,完成了自身與心靈的對話,真正為作品所感染,直至愛不釋手、掩卷遐思。也只有這樣,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全部精力,積極愉快地接受學習任務。點撥一、兩字而能動全篇,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有效。
當然,我們首先應該承認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已經(jīng)有了許多里程碑意義的好課例。在我有限的積累中,我以為錢夢龍執(zhí)教的《愚公移山》是“串講”文言文的極品;張必錕執(zhí)教的《五柳先生傳》是文言文誦讀教學的經(jīng)典;黃岳洲設計的《岳陽樓記》教案是深挖古文知識的代表;張孝純設計的《烏有先生歷險記》是文言詞匯訓練設計的絕唱;沈蘅仲執(zhí)教的《六國論》是擴大文言文文化內(nèi)涵和教學視野的典范--先輩們把文言文教得古香古色又生動活潑,都是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彌足珍貴的資料。
那么,后來者的腳步邁向何方了呢?寧冠群的《〈鴻門宴〉單元教學探新與思考》(《語文學習》2002.1.),以“重點評價鑒賞歷史人物與人格特點”為“目標定位”;鄔建芳的《經(jīng)典文章的現(xiàn)代解讀――我是這樣上《〈石鐘山記〉》(見《語文學習》2003.1)設計研究性學習,認為“蘇軾教子的方式具備‘研究性學習’的特質(zhì),《石鐘山記》本身可以作為一份研究性學習的結題報告”;馬萬茹的《〈三峽〉教學設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8-9)提出“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張國生的《〈論語〉十則》教學設計》(《中學語文教學》2003.8)再一次讓人領略了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下文言文課堂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余映潮關于《狼》的八種教案設計(《中學語文教學與參考》2004.1-2.)集文言誦讀訓練、詞匯訓練、說話訓練、聽讀訓練、讀寫結合訓練之大成。――新秀們把文言文上得高屋建瓴、現(xiàn)代感十足,是新課改在文言文教學中的生動寫照。
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似乎被忽略了:文言文首先是語文課程下的文言文,不是大學語課堂上的文言文,“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這些基本原則應該在文言文教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然而,這方面的課程內(nèi)容少而又少,這方面的教學嘗試也少而又少。我曾經(jīng)很驚喜地看到了韓軍執(zhí)教《與朱思元書》的教學實錄(《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3.6)和李衛(wèi)東執(zhí)教《陋室銘》的教學實錄(《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3.3),它們不再僅滿足于字面的意義,也不留戀古文博大厚重的積淀,而是著力于對語言本身的推敲、品味和實踐應用,我看到了希望。不過,像容老師用力如此集中地昭示古漢語語言特點與現(xiàn)代漢語言特點的課例還不多見。
所以該課例給了我們一個驚喜,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如果說新時期文言文教學應該完成一種新的超越和突破,那么這種努力似乎應該致力于尋找語文課程視野下的“文言文語言教學”:認真思考與現(xiàn)代漢語一脈相承的文言語言究竟在語文教學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有什么價值,進而尋找出切實的漢語言特點作為文言文教學的“抓手”,設計出更靈活有效的語言教學實例來。
河南南陽師范學院中文系 473000
石老師: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最近在教學中產(chǎn)生了一些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理解和體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苯陙碓S多人也在倡導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并且還有人把教師的分析作為“整體感知”的對立面加以批判。那么,語文閱讀教學中究竟要不要教師的分析?“整體感知”具有怎樣的特點?應該如何實施?
關鍵詞:新課程;語文教學;對話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6-031-1
新課程改革理論將教學的本質(zhì)定位于交往,把教學過程理解為師生與文本共同參與、共同發(fā)展的主動過程,即師生與文本進行多邊的、多重的、主動的和立體的對話過程。因而,對話將拓展語文教學的新境界。
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有四大的特點:過分強調(diào)學科本位,割裂了學科知識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過分強調(diào)接受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過分強調(diào)被動學習,忽視發(fā)現(xiàn)、探究學習在人的發(fā)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過分強調(diào)課堂和書本,忽視豐富的社會實踐。要克服這種封閉、單調(diào)的教學狀態(tài),就應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tài)、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生環(huán)境中,就這一點而言,我們語文教學的對話主體也應是多元的、開放的,它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要素:教師、學生、文本、社會與大自然等。所以語文教學的對話內(nèi)容應該包含: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師生、生生對話;師生、大自然、自我的對話。
1.師生與文本的對話。新課標要求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對話”,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幸福著他的幸福,痛苦著他的痛苦;通過對話,學習文本的言語形式。作為語文教師,要多創(chuàng)設情境,多騰出時間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創(chuàng)作的背景,以便增長他們的見識,豐富他們的“前理解”水平,然后通過語言文字這一媒介,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作品中的人物對話。通過對話,學生品閱了經(jīng)典,走進了大師的靈活世界;而大師也與學生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他們攜帶著經(jīng)典進駐學生的內(nèi)心,成為打造其堅實的“精神底子”的“原料”,包括文化、思想、語言諸多方面,它們?nèi)缭由L、裂變。而“課文”是一種特殊的文本,處在課堂情境中的對話更是一種特殊的對話。因為課文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不是純粹的文本,而是經(jīng)過“編寫”的文本,它包括了組成課文的注釋、提示、練習等等,學生又對“編寫”進行解讀。
要想藝術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首先要求教師走進文本,深入語言,潛心與文本對話,真心與作者晤談,不但要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還要領悟作者“雕龍”的“文心”,把握語言形式的特點。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該把自己定位成“知識型主持人”,要盡可能多“儲備知識”,充分地與許多知識進行對話。
2.師生、生生對話。對話首先為教師和學生創(chuàng)建了一種非常良好的心理氛圍,教師無須緊張,學生不必害怕,大家以實話實說聊天的形式盡情展開對話即可。但其內(nèi)涵必須豐腴,應是新知識、新思維、新見解的生成、激蕩與點發(fā)。因此這種“對話”要求師生、生生的心靈彼此敞開,并隨時接納對方的心靈,同時這種“對話”也是一種彼此的“傾聽”,共討論同激趣。就語文課程來說,它在以文學作品為最基本的篇目時,意義的多向性、審美的豐富性以及欣賞接受中的再度創(chuàng)造性都是一種開放的理解與體驗空間,對它進行任何單一的或死板的限定,都是不可取的。而語文課文在進入閱讀和教學狀態(tài)的時候,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又都必然有著理解與體驗的差異性。因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教學設計時應盡可能多地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nèi)。在課堂教學進行的時候,教師要先認真傾聽學生對作品的初步認識,傾聽學生間的互相砥礪,并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中,鼓勵學生質(zhì)疑或提出異議,適時引導學生不“離譜”,讓老師的發(fā)言和學生的發(fā)言成為點燃彼此情感、知識和思維的火星。
3.師生與社會、大自然、自我的對話。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緊緊把握語文生活化的特點,培育學生思維由課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種觸角,積極參與對社會、大自然乃至自我的對話。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就教學設計來說,要與社會、大自然和師生自我意識的整合,把教學空間擴大。如講《兩小兒辯日》,面對孔子都“不決”的問題,我們可以進行綜合化研究,即每人撰寫該課題研究心得,再進行課堂交流。要學語文,學好語文,必須親歷語文境內(nèi),眼看、耳聽、心想,與自然交友、與社會交流、與自己和他人溝通。身臨其境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去欣賞、去評價,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自然美、人情美、人格美,品嘗到文化積淀的智慧、精神生活的香甜。節(jié)假日,筆者每次都會安排學生搜集整理春聯(lián)、錯別字、廣告語、店名人名、家鄉(xiāng)神話故事等,并寫一份專題報告。如此,學生在與社會、大自然的對話中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無窮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主動意識;進取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1―0069-02
在小學語文新課標的指導下,筆者通過反復琢磨,構想出一套對小學語文課進行探究性教學的思路,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以應用、總結、修正、提高,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新的學期,筆者幾乎每天都被一些東西打動著:下課鈴聲響了,學生懇求著:“老師,遲一點下課好嗎?讓我們再合作一次!”第四學習小組的學習心得上寫到:“通過第四單元的自主學習,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語文學習的無限樂趣。”二(1)班的鄭××同學在心語里寫到:“我太喜歡新的語文課了!每天都懷著急切的心情盼望著下一節(jié)語文課!”二(2)班張××同學在隨筆里寫到:“這就是語文課,她讓我自信、灑脫、有個性、有進取精神,我每天都沉浸在語文學習的快樂中?!薄鞓分鴮W生的快樂,筆者也沉浸在語文教學歡樂的海洋之中。確實,全新的語文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惫P者和學生一起,共同探索、努力研究、積極合作、認真參與,初步摸索出了一種全新的語文學習方式。
一、根據(jù)課標制定三級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基礎目標,是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綜合性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和根本。
2.過程與方法。要讓學生尋求并掌握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要注重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豐富的情感,使之形成積極、正確的態(tài)度。
二、確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理論指導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和學生要共同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以改變學生落后的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自主觀念和自主意識,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同時,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鼓勵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并高度評價其學習成果。這樣,學生就能在語文實踐中豐富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能力。
2.合作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fā)學生合作的欲望,調(diào)動他們的合作的積極性。通過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團隊合作學習,實現(xiàn)生生合作、互動,并在語文教學中取得可喜的成績。
3.探究學習。教師應耐心、細致地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習慣和能力,并勤于鉆研、思考、提問,并樂于同學生進行交流,具體做法如下:
(1)建立語文學習成長袋:語文學習原始資料表;入學前家長評價表;學生進步記錄表;家長月反饋表;語文學習目標表;教師評價表、激勵表;學生學習經(jīng)驗表。
(2)學生自主命題袋:面試命題卡、筆試命題卡(按單元出題)。學生分小組確定出題人、答題人、評價人,并評選出優(yōu)秀命題者。
(3)學生合作探究小組:按課文、活動分組。(探究小組的類型:單元活動小組、四人小組、特色小組、男同學團隊、女同學團隊、興趣小組……)
(4)課外名著學習沙龍:拓展性閱讀、研討。(名著推介;名著閱讀札記;名著觀感交流;名著名人談;名人訪談錄;吹毛求疵看名著……)
(5)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組:評委由學生自我推薦、競選產(chǎn)生。(評價內(nèi)容:課堂活動評價、課堂發(fā)言評價、課外學習效果評價、資料信息收集評價、隨筆評價、學習成績階段性評價、作品發(fā)表評價、語文學習整體性評價……)
(6)語文大世界學習成果展示交流課:在教室的各個位置布置自己的成果展示,包括圖片、資料、作品、多媒體成果等。
(7)語文學習問題搶答、辯論賽:分單元、課本、文體、問題類別(準備課文:《難忘的一天》、《酸的和甜的》、《望廬山瀑布》、《古詩兩首》、《桂林山水》、《珍珠鳥》)
(8)課本劇演出:《黃河的主人》、《少年閏土》、《兩小兒辯日》。
(9)中段考:面試題(學生自主組織試題、學生準備答案),筆試開卷。
(10)期末考:面試題(學生自主選定試題,學生評委準備答案),筆試開卷。
(11)口頭作文學生自評組:題目自主擬定、寫作內(nèi)容自定、口頭表達成績評價,人人參與。(每兩周一次)
(12)配樂朗誦:評委組由學生自主產(chǎn)生,朗誦由學生自己合作完成。(朗誦課文:《難忘的一天》、《酸的和甜的》、《望廬山瀑布》、《古詩兩首》、《桂林山水》、《珍珠鳥》。)
實驗的過程就是帶著問題摸索前進的過程,相信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一定會為語文教學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茹成.以愛為媒,以情為介,激發(fā)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情感[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12):47―48.
[2]吳建策.耕讀文化,讓童心在田園詩中棲居――永外實小“探尋楠溪江文化”綜合實踐活動側記[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5):31―33.
[3]邱秋玲.興趣為導,自主先行――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習慣培養(yǎng)探微[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10):40―41.
關鍵詞 模塊化 教學 教科書 使用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教基[2003]6號)(本文簡稱方案)指出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模塊是課程的基本單元。課程標準把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3個模塊和選修7個模塊共10個模塊內(nèi)容,依照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簡稱人教)、中國地圖出版社(簡稱中圖)、湖南教育出版社(簡稱湘教)和山東教育出版社(簡稱魯教)分別出版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并依據(jù)使用情況進行調(diào)整,使各版本有了不同版次。模塊化教學是指遵循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原則,參照模塊的標準化和靈活化特點,以課程標準要求為共同的最低目標,以差異性的情境設置、內(nèi)容選擇、過程開展及評價實施等具體教學設計,貫徹變“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為“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變“教材”為“學材”的理念。因此,模塊化教學視角下的教科書使用必然差異于往昔,本文從教師、教科書與課程的關系,不同版本教科書的欄目差異,不同版次教科書的內(nèi)容調(diào)整以及基于模塊化的多版本教科書整合四個方面,提出模塊化教學視角的高中地理教科書使用的幾點建議。
一、關注教師、教科書與課程標準的關系
課程標準是教科書編寫和評價的依據(jù)和指南,教科書是課程標準最重要的載體和反映。教科書的編寫必須體現(xiàn)培養(yǎng)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及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等基本理念,實現(xiàn)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以及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總體目標。
教科書是對課程標準的再創(chuàng)作。教科書的結構、欄目和內(nèi)容順序及呈現(xiàn)均由編者決定,編者可以依據(jù)地區(qū)差異,編寫滿足不同地域要求的教科書。如課程標準在地理1第四單元“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提出“舉例說明地表形態(tài)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等四項具體要求,而“人教”教科書則將其分散于地理1的多個單元和地理3的某些單元。再如課程標準將“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單元放在地理3最后一單元集體學習,而“魯教”教科書則在地理1中就在“單元活動”欄目先開展了“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中的一部分“遙感技術及其應用”的學習,其他內(nèi)容則在后續(xù)地理2和地理3中進行。
任何一個版本的教科書都不能成為教學的唯一依據(jù),各版本教科書都是編寫專家對課程標準的解讀。充分理解教科書角色的變化,利于教師在依據(jù)課程標準的前提下,以模塊化的視角對本地教科書教學的設計進行是否最優(yōu)化的再解讀,并綜合其他版本教科書和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科書,使其真正由“教材”變?yōu)椤皩W材”。同時,課程標準也并非一成不變,即使是正式的課程標準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調(diào)整,因此,教師在充分尊重,完整理解和認真貫徹執(zhí)行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也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課程標準,主動思考并積累實踐素材,嘗試為課程標準的調(diào)整和完善提供建議。
二、關注不同版本教科書的欄目構成
不同版本教科書有多樣化的欄目構成,簡單匯總如下:“人教”教科書的主要欄目有本章內(nèi)容概要、問題研究、正文、閱讀、讀圖思考、案例和活動等,“中圖”教科書的主要欄目有本章圖文導引、探索、學習指南、正文、閱讀提示、名詞鏈接、實驗、讀圖練習、案例研究、復習題、課題目標、課題準備、檢查進度和總結等,“湘教”教科書的主要欄目有本章簡介、正文、閱讀、活動思考、活動實踐、活動探究等,“魯教”教科書的主要欄目有單元導言、問題情景、正文、知識窗、活動、單元活動等。
教科書的不同欄目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研究教科書的欄目構成有利于感知教科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形式和領悟其呈現(xiàn)形式多樣化的目的。不難看出四種版本教科書精心設計欄目多樣化的共同目的是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過程,關注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如四種版本的單元伊始均有“引言”,并配以與本單元內(nèi)容密切相關的景觀圖片,有的給出了單元學習目標、有的提供了抒情話語、有的呈現(xiàn)了單元學習的程序等,對學生學習起到了目標指引或者情境創(chuàng)設的作用。再如四種版本均有體現(xiàn)豐富的知識獲取過程和方法的各類“活動”,利于學生開展獨立學習、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利于知識的生成和建構。
三、關注不同版次教科書的內(nèi)容調(diào)整
研究同一版本教科書的不同版次的縱向變化,比較新版本對老版本的內(nèi)容調(diào)整,利于發(fā)現(xiàn)教科書對高中地理模塊化教學的思路及走向變化。以人教地理1教科書2008年2月第3版(目前最新版本)和2004年5月第1版(新課程改革后的第1版)為例,對二者調(diào)整的內(nèi)容及目的以實例形式作簡要比較。
1.基于時代性的調(diào)整
方案指出“課程的選擇體現(xiàn)當代社會進步和科技發(fā)展,反映各學科的發(fā)展趨勢,關注學生的經(jīng)驗,增強課程內(nèi)容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等。如第一章的問題研究將“阿波羅號飛船登月”替換為“我國的嫦娥探月工程”,利于學生關注地理的時代性特征,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第二章第一節(jié)最后一個活動的圖像為“1958年4月5日8時世界海平面氣壓局部分布圖”,建議調(diào)整為近年學生感知(可以是在媒體上間接感知)過某次氣象災害海平面氣壓場局部圖,既可以凸顯關注學生的經(jīng)驗和增強課程內(nèi)容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也可作為“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這一課程標準要求中的氣象災害的案例,達到一圖多用和建構學生前后知識體系的目的。
2.基于基礎性的調(diào)整
方案指出課程“強調(diào)掌握必需的經(jīng)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等。如第一章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天體類型的圖文介紹由“星云、行星、流星體和彗星”改為“星云、恒星、行星和衛(wèi)星”,圖像“獅子座流星雨和哈雷彗星”圖替換為“太陽和月球”圖,利于學生明晰天體的基本類型為星云和恒星,目前與人類及地球(行星)關系最為密切的天體為太陽(恒星)和月球(衛(wèi)星)這一基礎性知識。再如第四章第三節(jié)河流侵蝕地貌刪去“溯源侵蝕、下蝕、側蝕和溝谷”概念,變?yōu)楦攀龀伞昂恿靼l(fā)育初期”利于減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避免以往師生活動中的重難點容易偏離的現(xiàn)象。如第五章第二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教科書未涉及“非地帶性因素”,而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非地帶性差異是自然地理的基礎知識,既可在整體性,也可在差異性中進行考查。建議教科書安排一個活動與第三章的氣候相聯(lián)系;也可安排一個讀圖思考,分析某處的非地帶性現(xiàn)象(如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的熱帶雨林帶)的成因;還可安排一個案例,介紹某地的自然景觀或當?shù)厣睿ㄈ缂幽抢簫u的仿甲蟲水劇場開源取水)等。
3.基于思維力的調(diào)整
課程標準指出“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等。如第三章第二節(jié)將全球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由基于“全球風帶”推導“模式”的演繹思維變?yōu)榛凇笆澜绾Q蟊韺友罅鞯姆植迹ū卑肭蚨荆蓖茖А耙?guī)律”的歸納思維,利于師生將教學活動關注點由“分析”全球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成因”轉至“歸納”其“規(guī)律”的思維力的訓練。再如第一章第一節(jié)活動的設問方式有較大變化,給出明確的行為動詞如“說明行星的運動特征”、“比較地球與其他類地行星的特征”和“說明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作答的指導有較大變化,給出比較的常見方法――列表法,并從評價量規(guī)的角度提出按程度分為“1、2、3”三級,建議進一步體現(xiàn)該活動對地理思維力的培養(yǎng),不要在活動中給出“同向性、近圓性和共面性”三大共同的運動特征,以讓學生從活動設問指明的運動方向、軌道平面和運動軌跡三個角度的思維路徑發(fā)展地理推理思維。
四、實現(xiàn)基于模塊化的多版本教科書整合
認識了教師、教科書與標準的關系以及教科書的橫向和縱向的差異,教師可以嘗試基于模塊化的多版本教科書融合的教學設計。以“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課程標準要求為例,從基于課程標準的教科書主題的模塊化分析和教學結構的模塊化架構處理兩個方面作粗淺探討。
1.基于課程標準的教科書主題模塊化分析
四種版本的高中新課標教科書均可以劃分為單元、專題和主題三個板塊層次,主題是基本單元,一般對應一個課時。因此,須要確定教科書對“大氣的受熱過程”的層次界定結果及內(nèi)容處理方式。
(1)教科書對該主題層次的模塊化界定
界定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四種版本教科書對“大氣受熱過程”主題,處于銜接地位的“熱力環(huán)流”、“大氣的水平運動”兩個主題以及“氣壓帶風帶”專題的邏輯關系上。“湘教”教科書對其獨立設置,另兩個主題歸入“氣壓帶風帶”專題;“魯教”教科書對其獨立設置,另兩個主題合并為“大氣的運動”專題后與“大氣受熱過程”并列;“中圖”教科書對其獨立設置,另兩個主題與“氣壓帶風帶”合并為“大氣的運動”專題后與“大氣受熱過程”并列;“人教”教科書將其與另兩個主題合并歸入“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專題。
(2)教科書對該主題內(nèi)容的模塊化處理
四種版本教科書對該主題模塊化差別很大,從版面來看,分別是1.2頁(魯教)、1.6頁(人教)、2.8頁(中圖)和4頁(湘教);從欄目看,除了正文外,其構成分別是“1個活動配3個圖像”、“1個活動配2個對比的圖像”、“1個閱讀學習、1個學習指南、1個思考配4個圖像”和“3個活動、1個表格配5個圖像”;從前后銜接看,除了人教教科書,其他三種都先行介紹了大氣圈的圈層內(nèi)部結構。
2.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結構模塊化架設
主題的教學結構由目標、內(nèi)容、過程和評價組成,對四個要素進行基于課程標準的模塊化架設可以實現(xiàn)教學的良好設計和美妙生成。目標的制定是內(nèi)容選擇、過程開展和評價實施的基礎和依據(jù),目標給出了主題教學準備引導學生“到哪里”、“如何到那里”和“怎么知道有沒有到那里”,選擇什么樣內(nèi)容、采取什么樣過程和實施什么樣評價都離不開目標的精準制定,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結構模塊化架設的根本是目標的精準制定。故四個要素僅選擇探討“大氣的受熱過程”模塊化教學的目標制定。
(1)正確認識課程標準的目標特點
課程標準的目標分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在知識和技能方面重視目標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重視情意領域的目標地位上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的激發(fā)、關注我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的趨勢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模塊化教學中,目標是學生的學習目標。
(2)準確解讀模塊主題的學習目標
作為自然環(huán)境組成要素,“標準”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即對流層大氣;大氣熱量的根本來源主要是太陽輻射和地面輻射;大氣受熱過程,本質(zhì)是太陽輻射與地面輻射、大氣輻射的可逆或非可逆的轉化過程;大氣保溫作用是需要闡明的基本原理;示意圖是學習的重要支架;學習興趣和動機的激發(fā)需要情境等。
(3)精確制定模塊主題的學習目標
通過多版本教科書對主題內(nèi)容的比較和課程標準的認識和解讀,“大氣受熱過程”主題的學習目標為:閱讀人教“大氣的受熱過程圖”,歸納低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思考低層大氣“高處不勝寒”成因,思考青藏高原太陽輻射豐富原因;閱讀人教“月表和地表受熱過程比較圖”,歸納月表晝夜溫差大成因,思考沙漠地區(qū)晝夜溫差大因素;閱讀某地某日氣溫變化數(shù)據(jù),繪制氣溫日變化折線圖,描述其變化特點,并合作探究成因;閱讀魯教“大氣的選擇性吸收”文字資料,合作探究森林大面積減少對氣溫變化的可能影響;閱讀中圖“太陽輻射在地面的不均勻分布”,合作探究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及《兩小兒辯日》一文中的日中、日初氣溫差異成因;閱讀湘教“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思考南極氣溫低的成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