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莎士比亞全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Feng Hong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文學版本是文學譯本的基礎,也是文本研究的基礎。當前中國,對莎士比亞研究中的版本包括國內(nèi)注釋本,以及中譯本研究方面還存在不足,應當引起莎學研究者的關注。
Abstract: Version of the literary text is the foundation of its translated vers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text study as well. In modern 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its version, translated edition and annotated version, which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關鍵詞: 莎士比亞 中譯本 版本與注釋本
Key words: Shakespeare; Chinese version; edition and annotated version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4-0304-02
0引言
莎士比亞作品登陸中國大約已經(jīng)有近170年的歷史,在這170年間,中國的幾代學者不遺余力地把莎士比亞作品以各種形式翻譯成中文,讓莎士比亞在中國生根成長。在當代中國莎士比亞作品的翻譯仍然是一個焦點問題,而且對于翻譯所依循的版本非常重視,除此之外,莎士比亞作品的注釋在當代中國也有相關書籍出版。無疑這些成果讓莎士比亞在中國的研究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但縱觀目前莎氏的版本注釋本及譯本在中國的現(xiàn)狀,還有不少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1中國莎士比亞研究中版本與中譯本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對于文學文本的翻譯來講,版本的選擇是一個重要問題,一直都受到足夠的重視。版本質量直接影響到譯文的整體美學效果,乃至對文學文本評價的方向,甚至還會涉及到譯本是否與原文本思想內(nèi)容一致的大問題。在莎士比亞研究中,選擇莎士比亞作品的何種文本和其他文學文本翻譯一樣,毫不例外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對于中國出現(xiàn)的莎作譯本的原作版本進行梳理后,發(fā)現(xiàn)莎作的目前現(xiàn)有的幾個中譯本中,由于局限于譯者當年取得版本的條件,所獲得的原作版本不是很優(yōu),也不一種可能就是在當時翻譯時對版本問題重視程度不夠,“相當多的譯者忽視了莎作版本的選擇”[1],而導致譯本中出現(xiàn)了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
辜正坤認為,目前莎士比亞的各種英文版本自莎士比亞第一個版本出現(xiàn)的四百年來,累積已經(jīng)達到一千三百余種。而早年朱生豪與梁實秋譯本依照的是牛津版,這個版本在19世紀的莎學版本中,地位實在不能算是很高的。[1]方平的譯本主要“參照了歐美當代備受重視的Bevington全集本(1992年)與Riverside全集(1974年)”。[2]對于中國莎士比亞作品翻譯使用那種版本較優(yōu)的問題,莎士比亞研究大家李偉民教授認為“最好采用J. D. Wisonde的新莎士比亞版?!钡壳耙M國內(nèi)的版本中未見Wisonde的新莎士比亞版。不過令人欣喜的是,在一千三百種眾多的英文版本中,中國的莎士比亞研究專家已經(jīng)為中國的莎學研究者與愛好者引進了《阿登版莎士比亞》。辜正坤對阿登版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首先從讀者角度,認為這個版本主要為學術界讀者和普通讀者(包括學者、大學生、演員、戲迷等)之用。對莎氏的每部作品都有一個長篇導讀兼序文,其主要目的是詳細介紹莎士比亞每一部作品的故事出處、劇本的基本結構、戲劇語言特色、人物的塑造、文體的風格、文本的沿革、時代背景、戲劇演出史及其他綜合性莎學名家的相關評論等。《阿登版莎士比亞》的特點是注釋比一般注釋本詳細,他認為這個版本對于中國外語界的文學研究者、翻譯者和英語學習者來說,無疑是當前最理想的版本。其次,在系列叢書中,有注釋方面歧義的情況下,把各家學說都呈現(xiàn)給讀者,當然校訂者同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是做主要是要達到評介客觀的目的,和中國古典學術著作《十三經(jīng)注疏》或《周易折中》的做法有點相類似。此外,對四開本以及對開本到后世數(shù)十家重要??北局谐霈F(xiàn)的異說,《阿登版莎士比亞》把他們?nèi)鐚嵉姆从辰o讀者,這樣百家爭鳴的方式有利于文藝的進步,這也算是很大度的一種做法。在書的末尾部分有各類附錄,這些附錄往往與劇情原型相有關聯(lián),或與作品的形成有較為明顯的淵源關系。而且書中的資料來源都有出處,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部分劇中還穿插有劇中格局樂譜,當時演劇的的基本構成情況等豐富內(nèi)容。因而,阿登版可供閱讀欣賞,也可供研究之用,對于英語學習與研究大有幫助。[3]
除過新阿登版之外,似乎在國內(nèi)引進原版書系列中再沒有象這樣的莎士比亞引進版行世。當然現(xiàn)在網(wǎng)絡發(fā)達,可以在各種網(wǎng)上購到國外的版本,但是買哪一個版本,沒有專家學者的指導還真是個問題。
對中國學者完成莎士比亞作品注釋的在中國也是寥寥無幾。目前有由裘可安主持,由國內(nèi)莎學研究者分單行本進行注釋的一套莎劇自1984年陸續(xù)出版,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成。但僅只這一套,遠遠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莎學愛好者和學習者之用。而且這個版本現(xiàn)在多數(shù)已經(jīng)脫銷,既然在網(wǎng)上也無法購得。另有羅益民2010年所著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名篇詳注》應該是第一本中國學者完成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注釋本,但不是莎士比亞全部154首十四行詩。除此之外,再沒有中國學者完成的莎劇與莎詩的注釋本,這在中國算是一件憾事!
那么在中國到底有多少莎士比亞的譯本,李偉民對其做了相關統(tǒng)計:不算沒有經(jīng)過改譯、重校而冠以莎士比亞全集之名和重印出版的眾多版本,僅翻譯或經(jīng)過改譯、增補、重校的《莎士比亞全集》就有6套,他們分別是朱生豪等譯(1978年人民文學版)、朱生豪、虞爾昌譯(1957年臺北世界書局版)、梁實秋譯(1967年臺灣遠東圖書公司版)、朱生豪等譯(1997新時代版)、朱生豪等譯(1998年譯林版)、方平主編主譯(2000年河北教育版)。[3] 另一莎學研究者辜正坤認為完整的中文版《莎士比亞全集》共有4種,分別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版,譯林出版社版,臺灣遠東圖書公司版和河北人民出版社版。[4]辜正坤所提供的四種漢譯版本沒有給出具體的出版社與出版時間。但照上面李偉民所做的統(tǒng)計信息,辜正坤認為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是1978年版,譯林版當屬1998年版,臺灣遠東圖書公司版應該是1967年梁實秋版,而河北人民出版社這一版本應指方平主編主譯的《新莎士比亞全集》,由河北教育出版。
從以上所提到的全譯本,去除以朱生豪為第一譯者的重復情況來看,實際在中國的全譯本僅只三套而已。對于以朱生豪為第一譯者的版本,只是補充了朱生豪所沒有完成的其余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劇以及詩歌罷了。筆者認為真正意義上這不能計數(shù)為一個新的全譯本。
其他的所謂的全譯版本,只不過是重復翻印而已,雖然有些所謂的全譯新版認為對朱生豪譯本中出現(xiàn)的翻譯問題做了相關的修訂處理。
莎士比亞作品在中國駐足一百七十年之久,到目前為止僅只有三套真正意義上的全譯本,實為憾事。
當然,除過這三個全譯本外,對莎士比亞劇作部分翻譯的還有不少,如孫大雨的《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和《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卞之琳的《莎士比亞悲劇四種》和孫法理的《查理二世》等。
士比亞作品,除劇作外還有他的十四行詩。對于十四行詩的翻譯目前約有數(shù)十種之多。讀秀庫中以“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為搜索條件,可以找到97種出版書目(2000-2010(54),1990-1999(27),1980-1989(14),1950-1959(2))。主要譯者有梁實秋、梁宗岱、屠岸、曹明倫、辜正坤和艾梅等人。詩歌的翻譯最見譯者的文學功力,而且最不容易出現(xiàn)雷同或抄襲現(xiàn)象,以上六位名家相對于中國眾多學者而言,從譯者的數(shù)量上來看太少,即使有數(shù)十位也是不足以見出中國詩學的發(fā)達程度,因此還需要中國學者繼續(xù)努力,完成更多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翻譯工作。對于莎氏的長詩而言情況也是大致如此,需要更多的譯本出現(xiàn)。
如前所述,莎士比亞的全譯本僅只三套。即使這三套全本,從翻譯研究角度來看,“多年來莎士比亞翻譯研究并沒有引起莎學界的足夠重視,甚至也沒有引起翻譯界的重視,沒有或很少有人進行全面總結研究,已經(jīng)出版的莎學著作和莎士比亞辭典對這方面也少有述及。”[1]
當前對于三套譯本的研究成果,目前多是字詞文字校對式的性質,不能深入到句法與篇章的層次進行,或是修辭文體方面的研究。這樣的研究方法是傳統(tǒng)方法。鑒于這種情況,莎學研究者還得利用新的研究手段,利用現(xiàn)在電子輔助工具完成相關研究。對于句法與篇章層面的研究可以借助于現(xiàn)在計算機工具開展基于語料庫的定量研究,以更為客觀的手段與方法探討莎士比亞的作品。
2結語
莎士比亞研究在中國正如翻譯研究在中國一樣還不夠發(fā)達。對于莎學研究者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有更多的好的莎士比亞版本登陸中國,其次要有較好的文本注釋,這樣才能把翻譯工作做好。有了更多的譯本,中國的莎學研究才能更加的繁榮,這將進一步促進中國的文學發(fā)展及語言的豐富性。
參考文獻:
[1]李偉民.中國莎士比亞批評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285,273.
[2]胡開寶,鄒頌兵.莎士比亞戲劇英漢平行語料庫的創(chuàng)建與應用[J].上海:外語研究,2009(5):65.
[關鍵詞]莎士比亞;戲劇空間;權力關系
[中圖分類號] I10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16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78
[本刊網(wǎng)址] http://
一、引言
莎士比亞生活在一個舊封建社會逐漸瓦解和一個新的資本主義社會逐漸建立的時代?!抖斓墓适隆穼儆谏痰谋矂》懂牐孔髌肥且徊勘瘎¢_頭和喜劇結尾,雖是喜劇收場可甜中帶苦。米歇爾???率欠▏蟋F(xiàn)代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時也是重要的權力理論家。其權力理論主要包括對權力的本質與權力的運作的探討和分析。《冬天的故事》里有很多女性形象,比如王后赫米溫妮、月亮女神寶麗娜、潘迪塔。本文旨在運用空間分析的手法,從《冬天的故事》中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的構建著手,結合福柯的權力觀,探尋文藝復興時期君權與女權的歷史表征。
二、 戲劇空間的構建
(一)物質空間的構建
莎士比亞在《冬天的故事》中從廣義上與狹義上構建了不同的戲劇空間。從廣義上,莎士比亞在《冬天的故事》的大空間上構建了兩個國家,分別是西西里國和波西米亞國。通過分析本劇,我們了解到莎士比亞選擇這兩個地點進行戲劇空間的構建有一定的暗含意義。西西里和波西米亞分別有著各自的象征性意義。莎士比亞通過對兩個國家使用不同風格的語言描繪服裝和場景,使讀者產(chǎn)生一種強烈對比。在戲劇場景的構建上,莎士比亞構建出西西里王國的冬季和波希米亞王國的夏季,使其產(chǎn)生鮮明對比。比如,在構建西西里王國時,莎士比亞多使用白色的服裝和金屬道具。然而,在波希米亞王國的構建上,戲劇發(fā)生的地點常為綠意盎然的草場以及熱鬧的節(jié)日盛會。西西里的陰冷與波西米亞的陽光產(chǎn)生鮮明對比。通過對劇本的仔細分析,西西里王國和波希米亞王國的空間背景分別影射了兩國國王的性格。西西里國國王里昂提斯生性多疑冷漠,他的性格正如冬天的西西里王國一樣寒涼。而波西米亞國王充滿熱情、待人真誠。在多年后談及當初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想要毒殺自己的事件時,他選擇坦然對待,原諒了里昂提斯的行為。從狹義上,《冬天的故事》中構建了不同的小空間。不同的戲劇場景的空間地點代表著不同的權力關系。這些空間地點包括宮中前廳、宮中一室、監(jiān)獄、法庭以及沿岸荒鄉(xiāng)。宮中一室和法庭從不同程度上表示高度集權的王權。國王在法庭這樣一個戲劇場景中,對王后言語上的侮辱,這體現(xiàn)了在法庭,國王掌有絕對的權力。馬歇爾?福柯主張權力是一種處于流動循環(huán)過程中的關系。在《規(guī)訓與懲罰》中,??屡e到酷刑與公開處決的例子,通過對反抗者M行殘暴的當眾處決,王權的威嚴的到鞏固。這是通過暴力手段使王權得以運作。莎士比亞《冬天的故事》在不同空間的切換體現(xiàn)了不同的權力關系。里昂提斯在法庭公開審判王后,體現(xiàn)法庭是承載著高度王權的空間地點。比如,在第一幕第二場,空間地點是“宮中大廳”,里昂提斯懷疑自己的兒子非親生,而是妻子和波力克希尼斯之間的“孽種”。??略跁刑岬降牧硪环N權力的實現(xiàn)方式使監(jiān)獄。監(jiān)獄與酷刑不同,不是通過暴力審判來達到馴服,而是通過一種幾率、檢查與監(jiān)視使犯人達到自我監(jiān)禁。在劇本中,里昂提斯將王后關押到監(jiān)獄,不準任何人接近,監(jiān)獄這個戲劇空間地點也體現(xiàn)了國王的權力。
(二)精神空間的構建
精神空間敘述主要是通過對人物心理進行刻畫、描寫表現(xiàn)劇中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精神空間敘述在悲劇性的情節(jié)里更為豐富。《冬天的故事》前三幕充滿了緊張的心理描寫,而后兩幕為喜劇并且有一個歡喜的結局。如第一幕第二場中里昂提斯邀請朋友波力克希尼斯再在西西里多住幾天,被婉言拒絕了。眼看自己的勸說毫無作用,然而自己的王后赫米溫妮卻成功留住了波力克希尼斯,里昂提斯懷疑自己的妻子赫米溫妮好和他的朋友通奸,醋意大發(fā),但他表面上絲毫沒有表現(xiàn)出懷疑之色,交代王后好生招待他的這位摯友。從精神空間敘述來看,這一場中里昂提斯心理活動十分豐富,“隨你們便吧,只要你們不飛到天上去,總可以找到的。好吧,好吧!瞧她那么把嘴向他送過去!簡直像個妻子對他正式的丈夫那樣無所顧忌!一頂綠頭巾已經(jīng)穩(wěn)穩(wěn)地戴上了?!痹谶@里,通過里昂提斯的言語把他心里的懷疑、猜忌和痛苦淋漓盡致地暴露出來。
三、戲劇空間與權力主題之間的聯(lián)系
(一)戲劇空間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君權
莎士比亞是生活在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伊麗莎白時代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對宗教神學的控制,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在《冬天的故事》中,從戲劇的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的構建和轉換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莎士比亞創(chuàng)立了一些具有不畏王權敢于表達在國王面前自己想法的形象。比如,為證明王后清白而辯護的“月亮女神”寶麗娜;為爭取自己幸福的潘迪塔和弗洛利澤;為堅持內(nèi)心道義不愿謀害波力克希尼斯性命的卡密羅。然而,王權仍然是至高無上的。第二幕第三場,不論寶麗娜如何為王后辯護,里昂提斯一意孤行地認為剛出生的女兒是自己和波力克希尼斯通奸的“孽種”,并命令安提哥納斯將女兒拋棄在野外。這一幕發(fā)生的場景是宮中一室。里昂提斯代表著封建貴族階級,寶麗娜代表著新興資產(chǎn)階級。宮中一室代表著王權高度集中的戲劇空間,在這一場景里,寶麗娜不論如何為王后辯護依然無法改變里昂提斯的想法和決定。一定程度上影射了莎翁對伊麗莎白時代封建王權依然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不滿,也反映了“宮中一室”這個具有高度王權統(tǒng)治的戲劇空間。
(二)戲劇空間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權
20世紀的女性主義文學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女權主義思想是人文主義的一部分,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很多涉及到女權主義思想。在英國封建社會,女性地位低下,她們只是依附男權社會而存在的一種社會群體。女性作為一種長期受到壓迫的身份被廣大人文主義者作為素材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以達到宣揚人文主義的目的。莎士比亞作為人文主義的大文豪,在其作品中創(chuàng)作了很多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她們克服客觀環(huán)境、世俗偏見的重重阻撓,最終獲得幸福。《冬天的故事》作為莎翁后期較成功的傳奇劇之一,作品中也刻畫了幾位不屈不撓的女性形象。如寶麗娜、潘迪塔。
戲劇空間的設定作為戲劇的背景,和女性這一性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英國封建社會以及父權制社會,女性生活在社會的主流之外,是男性的附庸,是丈夫財產(chǎn)中的一部分。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屬品必須注意貞潔,證明一個女性是守貞的形象,她更多情況會在自己房屋中活動,經(jīng)常出去拋頭露面的女性被認為是一種失貞的表現(xiàn)。權力在空間上的表現(xiàn),尤其是女權,體現(xiàn)在與女性相關的戲劇空間設定多在室內(nèi)場景,因為封建時期的女性必須滿足保守、守貞的形象。相反戲劇空間場景的設定也折射出一定的權力關系。在《冬天的故事》中,莎士比亞為潘迪塔創(chuàng)造的空間場景有村舍前的草地等開放的空間,這里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打破女性空間設定而為女性創(chuàng)造的一個開放性的戲劇空間,體現(xiàn)莎翁從女性觀出發(fā)的人文主義關懷?!抖斓墓适隆愤@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伊麗莎白時代,伊麗莎白執(zhí)政,婦女地位得到提高。莎士比亞在《冬天的故事》中的刻畫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三位,分別是赫米溫妮、寶麗娜、潘迪塔??v觀她們的性格特征,共同點是正直剛毅,面對困境不屈不撓,勇敢去爭取自己的幸福。赫米溫妮善良,貞潔,即使是受到丈夫冤枉也心平氣和地為自己辯護,勇敢為自己爭辯。寶麗娜生性勇敢,性情剛烈。潘迪塔也是有思想有原則有修養(yǎng)的女性。她們都是有著極強正義感的女性。她們是莎士比亞甚至是文藝復興時期大多數(shù)人理想中的女性形象。
四、 結語
《冬天的故事》是莎士比亞較成功的傳奇劇之一。在這部作品中,戲劇空間的構建與切換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社會的君權和女權的發(fā)展。莎士比亞在《冬天的故事》中創(chuàng)作的寶麗娜為王后辯白而不惜與國王爭執(zhí)。在“宮中一室”這樣一個體現(xiàn)著君權高度集中的空間,寶麗娜與國王辯論,挑戰(zhàn)國王的權威,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文藝復興時期的君權受到削弱。在這部作品中,戲劇空間同樣與女性權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英國封建社會以及父權制社會,女性生活在社會的主流之外。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伊麗莎白時代,伊麗莎白執(zhí)政,婦女地位得到提高。文藝復興時期是女權主義的早期萌芽。莎翁在文藝復興時期創(chuàng)作此類不屈不撓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傳播了人文主義思想,也體現(xiàn)女性地位較以前有所提高。這三位女性雖敢于挑戰(zhàn)權威,卻命途多舛。這體現(xiàn)了莎劇中雖存在早期女權主義萌芽,但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畢竟是一個父權制社會,男權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女性仍是依賴男權而存在的。
參考文獻:
[1]C. Maurice,Winkled Deep in Time: Aging in Shakespeare[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
[2]M.Colin,Shakespeare’s Philosophy:Discovering the Meaning Behind the Plays[M].New York:Harper Collins,2006.
[3]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4[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4]???規(guī)訓與懲罰[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2007
[5]成立.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空間敘述[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4(5).
[6]張慧榮.從《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亞的中立女性觀[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6(3).
[7]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上[M].海拉爾: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412.
[8]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下[M].海拉爾: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216.
[9]方杰.歷史與權力的表征――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形態(tài)[J].外語研究,2002(2).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Interpretation on Shakespeare's Legend
――Taking the Theme of the Right of "The Winter's Tale" as the Example
ZHANG Hao,DING Ru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09, China)
1、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國著名的現(xiàn)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zhàn)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2、1923年8月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后,先后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東南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共同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學院英語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臺北,享年84歲。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關鍵詞】《辛白林》;莎士比亞;傳奇劇
寫于1609年的《辛白林》是莎士比亞晚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傳奇劇,把其歸入傳奇劇的范疇,區(qū)別于早期和中期的悲喜劇,源于其突出的悲劇性沖突、喜劇性結尾以及濃厚的浪漫和神奇色彩等特征。學界歷來對《辛白林》的研究多偏重于主題性、結構性探討,以及分散的藝術及思想性概括,較少涉及其深層次所蘊含的哲理性、道德性、詩意性等內(nèi)涵。分析《辛白林》一劇所滲透的思想意蘊,有助于以點帶面地梳理和洞悉莎士比亞傳奇劇統(tǒng)一的思想性特征和真正的思想藝術價值,也有助于窺析莎士比亞晚年創(chuàng)作的思想動態(tài)和藝術價值取向。
一、哲學的
莎士比亞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還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其作品往往從思想內(nèi)容上升到哲學高度,折射出深刻的哲理內(nèi)涵?!缎涟琢帧肪褪瞧渲械牡湫椭?。
一是變幻莫測的人事。劇中悲歡離合、成敗禍福、機緣巧合,無不變幻莫測,給人以禍兮福兮、隨遇而安之感。首先,劇中展示了兩條悲歡離合的感情主線。其一是伊摩琴和波塞摩斯的夫妻離合;其二是辛白林與三個孩子之間的父女、父子離合。其次,成敗禍福轉瞬即逝,頃刻換之。波塞摩斯本是無父無母的孤嬰,受辛白林的撫養(yǎng),長大成人。在宮中辛白林賞之,官家達人敬之,女慕之,但是,與公主的結合,讓他的身份一下由“最受人贊美敬愛的人物”[1](118頁)變成了“下賤的東西”、[2](121頁)“敗壞血液的毒藥”[3](121頁),因而被放逐,忍受離別之苦。這種巨大的轉變和落差,一方面預示了成敗禍福往往會在一念間乃至一瞬間轉變;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潛藏在人性身處的封建等級意識和自私自利思想。加之,劇中羅馬和不列顛的戰(zhàn)役也是頃刻間局勢陡變。第三,無巧不成書的巧合情況,也在劇中多次出現(xiàn)。在最后一場戰(zhàn)役中,劇中分隔異地、失散多年的父子、夫妻、君臣得以同時出現(xiàn),把全部的謎團一一解開,這不得不歸于莎翁的巧妙安排。就連辛白林也驚嘆:“我自己也想不起來許許多多的問題,和一次次偶然的機遇中的一切附帶的事件,我都要問你們一個明白”[4](262頁)。
二是哲人式的性格意識。女主人公伊摩琴是一個集高貴、善良、寬容、忠貞、博愛等美德于一身的天仙般人物。劇中,當她得之波塞摩斯因為輕信謠言而寫信命令侍從畢薩尼奧殺死自己時,她關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始終堅持自我的忠貞,指責波塞摩斯的墮落。她說道:“來,朋友,做一個忠實的人,執(zhí)行你主人的命令吧。當你看見他的時候,請你向他證明我的服從?!盵5](165頁)在逃離宮殿的途中,她因為畢薩尼奧的假藥而“中毒身亡”,之后又遇見了“假”波塞摩斯的無頭尸體,沉重的遭遇和打擊并沒有讓其沉靜于悲傷和痛苦之中,反是越挫越勇,顯得理智而決然,因為她拋下一切毅然地跟隨路歇斯投入了戰(zhàn)爭。這種不受世俗牽絆,不畏困難低頭的氣度和風范足以顯示出她高于普通人的哲人氣質和心胸。
人幻的哲學命意和哲人式的性格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莎士比亞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時所持有的一種超然態(tài)度和平常心態(tài)。他試圖以變幻莫測的人事揭示人世的無常、現(xiàn)實生活的不安,以啟示人們珍惜生活、勇往直前。也透視出莎士比亞在洞悉了風云變幻的人事后,在晚年悟出了生命雖短但意義猶在的真諦,因而不失為一種獲取自我生命哲學的價值體現(xiàn)。
二、宗教的
莎士比亞一生的創(chuàng)作,受宗教影響明顯?!缎涟琢帧芬粍≈猩茞河^、天意觀、秩序觀等表現(xiàn)突出。
一是善惡對立的寬恕道德觀。莎士比亞認為,“難于磨滅、無處不在的善愛精神就是創(chuàng)造更富理性和人道生活的基礎,只要人性無泯,美的善的圓滿的世界就會被創(chuàng)造出來?!盵6]在《辛白林》中,善的代表有伊摩琴、波塞摩斯、畢薩奧尼、考尼律斯、吉德律斯等,惡的代表有王后、克洛頓、阿?;Φ?,善與惡在交戰(zhàn)中,善的一方總能得到好的回報抑或是神的庇佑,而壞的一方,剛開始時雖小有所得,最終卻會落得應有的懲罰。在莎翁筆下,這種善惡的交鋒往往通過寬恕的仁愛精神而使惡人得以解脫。當阿?;蛑虿ㄈλ箲曰谧约旱淖锬鯐r,波塞摩斯說:“不要向我下跪,我在你身上所有的權力,就是赦免你。寬恕你是我對你唯一的報復?;钪桑改阍俨灰猛瑯拥氖侄螌Υ齽e人”。[7](212頁)當摩根向辛白林倒出是他偷走了兩個王子時,辛柏林同樣以寬恕化之,接納其為一家人。
二是遵守神明指示的天意觀。這種觀念很顯然是受莎士比亞時代基督教觀念的影響,信仰神明是這一時代的特征。神明的意旨在《辛白林》中多次出現(xiàn),如預言者用夢境敘說著“神明的意旨在冥冥中主持著這一次和平”,[8](224頁);辛白林也“遵照神明的旨意”承諾向羅馬帝國繼續(xù)獻納禮金,維持雙方的和平。他說道:“讓我們贊美神明;讓獻祭的香煙從我們神圣的祭壇上裊裊上升,使神明歆享我們的至誠?!盵9](224頁)當摩根向兩個王子告誡殺死克洛頓后的危險性后,小王子阿維拉古斯平靜地說:“讓一切依照著天神的旨意吧。”[10](184頁)這無疑說明神的預示和旨意能給人以坦然面對逆境的勇氣和安穩(wěn)之感。而劇中唯一一場神明降落的夢境,則更好地展示了這種信仰寄托的天意觀。天神朱庇特在雷電中騎鷹而下,揮灑了波塞摩斯“災星將滿,無限幸運展開在他眼前”的預言。誠然,結局的確如此。波塞摩斯醒來之后,在受審的營帳中,最終獲得了自由和愛情。
三是打破與重建的秩序觀。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宇宙間的秩序問題是莎士比亞時代哲人普遍追尋的一個問題,受基督教、異教和中世紀以來秩序觀的影響,探討人類由無序世界向有序世界的過度也就成為了當時的流行話題,莎士比亞晚年的創(chuàng)作也自然而然地向這一命題靠攏。正如德萊克?特拉沃斯所說,莎士比亞傳奇劇“每部劇的中心都存在著一種破壞與重建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時間和憤怒的作用導致最親近的人分離,最后是關系的復原。”[11]劇中,辛白林由于受到王后的挑撥和自身封建等級意識的影響,憤怒地拆散了女兒夫婦,迫使女兒出宮,這是對父女敬愛的秩序地破壞,最終,伊摩琴在戰(zhàn)爭中回歸,父女誤會消解,冰釋前嫌,這是父女關系和諧的秩序重建;同時,辛白林的專制破壞了原本和諧的父慈子愛的團圓局面,王子最終的回歸才讓這種破壞的秩序得以重建。
《辛白林》一劇,在善惡道德觀、天意觀、秩序觀等方面所體現(xiàn)的宗教觀念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與莎士比亞晚年創(chuàng)作時基督教與異教并立、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遙相呼應。善惡、寬恕顯示出作為偉大思想家的莎士比亞在努力地規(guī)勸和引導人們走向光明,走向希望。神明是善良和希望的化身,只有懷揣信仰、保有善心才能在萬惡的社會中,尋找到前進的道路,亦會在無序的破壞之中走向有序的和諧。
三、文藝的
《辛白林》具有濃厚的浪漫和傳奇色彩,是莎士比亞傳奇劇的代表之作。它不僅僅具有哲學的、宗教的理性高度,它還具有文藝的、藝術的永恒高度。
一是理想和幻想并存。在經(jīng)歷了人文主義理想痛苦的探索之后,莎士比亞深知,面對萬惡的社會乃至無邊的苦難,只有心中懷有理想,才能在逆境中獲得光明。理想的實現(xiàn)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經(jīng)歷慢慢長路的辛苦跋涉。而在這個過程中,幻想的寄予無疑是最實際與最有利的動力和支撐?!缎涟琢帧分?,波塞摩斯在經(jīng)歷了放逐、誤殺妻子的自責、懊悔之后,美好的前途和理想化為烏有,倦怠的心靈在牢獄中有了幻想的寄托。死去的父親和兩個哥哥、難產(chǎn)而死的母親以及天神朱庇特一一來到他的身邊,安撫他的心靈,鼓勵他重新獲得希望,拿起理想的拐杖。這種以夢境預示未來,昭示人物命運的幻想,帶有濃厚的浪漫和神奇色彩。同時,對于久經(jīng)磨難的人來說,如果連幻想都失去了,他將失去信念、失去動力、失去未來。對于莎士比亞來說,人世的滄桑早已讓其疲憊不已,而幻想的存在正好彌補了其對現(xiàn)實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
二是詩化的語言。莎士比亞的戲劇經(jīng)常被稱為“詩劇”,其作品既是戲劇,也是詩歌?!缎涟琢帧芬粍?,莎士比亞采用了詩歌表達和形象化語言相結合的敘述模式。其中,語言的詩意性色彩令人忘懷。如第一幕第三場中,伊摩琴對父親打斷她和波塞摩斯道別時,這樣說道;“我的父親就走了進來,像一陣蠻橫的北風一樣,摧殘了我們的心花意蕊?!盵12](125頁)如此含蓄,又如此的令人惋惜和遺憾。莎翁不愧為令人稱奇的語言天才,他準確而傳神地抓住了人物的內(nèi)心想法,用最優(yōu)美和詩意的語言表達了出來,恰到好處而又令人驚嘆不已。又如第二幕第二場中,阿?;υ诟Q視美麗的伊摩琴時描繪道:“蠟燭的火焰向她的臉上低俯,想要從她緊閉的眼睫之下,窺視那收藏了的光輝,雖然它們現(xiàn)在被眼瞼所遮掩,還可以依稀想見那靜澈的純白和空虛的蔚藍,那正是太空背身的顏色?!盵13](143頁)此外,劇中克洛頓求愛時奏響的音樂和伊摩琴假死時的挽歌,都具有詩化的色彩,形象和生動地表達了人物的情感。
三是意象的運用。分析《辛白林》不難發(fā)現(xiàn),意象的運用是其作品散發(fā)藝術性的一大原因。其一是“衣服”意象。劇中,當伊摩琴斥責克洛頓時說道:“曾經(jīng)掩蓋過他的身體的一件最破舊的衣服,在我看起來也比你頭上所有的頭發(fā)更為寶貴,即使每一根頭發(fā)是一個像你一般的人。”[14](148頁)這里,伊摩琴用“一件最破舊的衣服”界定了克洛頓在其心中的地位。克洛頓的百般殷勤和愛慕,卻抵不過一件“最破舊的衣服”,而更讓克洛頓惱怒的是,無數(shù)個克洛頓、無數(shù)的情感付出也得不到伊摩琴的半點憐惜。因而,他反復的念道:“他的衣服”!“他的衣服”![13](149頁)因為在他看來,這衣服已經(jīng)象征了波塞摩斯,已經(jīng)代表了伊摩琴對他的漠視和不屑。他想報復,報復“他的最破舊的衣服”。這里,正是衣服這一意象,激起了克洛頓萬般的嫉妒和仇恨乃至以后無情的殺戮。其二是“鷹”的意象。在波塞摩斯的夢境中,天神朱庇特是騎鷹下降的,鷹在這里是神力的象征。同時,在預言者的夢境中,羅馬的神鷹是希望和勝利的象征。而神鷹展翅高飛,盤旋下降,消失在陽光之中,則預示著“威嚴的凱撒,將要和照耀西方的輝煌的辛白林言歸于好。”[16](224頁)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辛白林》中,意象并不是以單一的個體而存在的,而是與人物情感、動作、故事情節(jié)等發(fā)生關聯(lián),產(chǎn)生了作用。正如海爾曼所說,一些戲劇因素之間在功能上緊密聯(lián)合――莎士比亞的意象是和全劇結構發(fā)生關系的。[17](180頁)
通過分析《辛白林》所表現(xiàn)出哲學的、宗教的、文藝的多方面思想內(nèi)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是一部集哲學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文學作品,它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精湛的藝術才能和深厚的思想認知。
但是,證之以上,我們也應當看到,《辛白林》一劇雖思想藝術內(nèi)涵并具,但也存在不足。它暴露出莎士比亞晚年創(chuàng)作的思想的局限性和追求藝術真知的主觀和功利性。正是伊摩琴哲人式形象的完美和豐富的塑造,才暴露出這一形象的呆板性和扁平性。試想,一個在面臨著惡人調(diào)戲、丈夫污蔑、父女反目等種種逆境時,雖有小小憤怒卻還是以微笑和寬容代之,它既無哈姆雷特的沖動和報復,也無茱莉亞的誓死勇氣,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莎翁為了迎合作品故事創(chuàng)作由悲轉喜的完整性和整體的傳奇性,編制了許多太過隨意的巧合和際遇,這讓作品有了脫離現(xiàn)實、不合生活規(guī)律的飄渺之感。雖然這樣的塑造和編制與莎翁晚年試圖回避矛盾沖突,尋求精神寄托的創(chuàng)作思想一脈相承,但也令人深感惋惜和遺憾。
【參考文獻】
[1][2][3][5][7][8][9][10][12][13][14][15][16]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M]. 朱生豪,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
[4]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第十卷)[M].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6]王化學.論莎士比亞傳奇劇的道德理想主義[J].齊魯藝苑,1993(2).
[11]馬識途.莎士比亞傳奇劇與歐洲古典、中世紀文學傳統(tǒng)[D].黑龍江大學,2006.
一恩格斯認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人類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chǎn)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莎士比亞便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劇壇上這樣的一個“巨人”。這位具有超凡洞察力和預見能力的偉大作家,用他的作品無時無刻不在引導人們懂得人的價值、尊嚴和力量,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將女性平等地位及個性解放作為人文主義思想的重要部分展現(xiàn)于作品中,體現(xiàn)其女性主義傾向。女性主義理論在莎士比亞所處時代之后的300年才形成發(fā)展。據(jù)女性主義研究專家南希·F·科特的研究,“女性主義”一詞大約是在1910年進入英語詞匯的,“女性主義”的含義是婦女角色的“徹底的社會革命”,早期女性主義有兩個主導思想,即婦女作為人的解放和作為女人的解放,它的目標是消除婦女作為個人獲得完全發(fā)展的一切障礙。因此,簡單地說,女性主義就是基于天賦人權而產(chǎn)生地,以男女平權或男女平等為核心的思想和理論。由此可見,莎士比亞的女性主義意識是具有超時代意義的。從十六世紀起,英國進行過多次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雖然出現(xiàn)多次變化,客觀上改變了女性的地位,打破了中世紀的貞女偶像觀念,但宗教對待女性的態(tài)度從中世紀以來是一致的,即:女性是夏娃的女兒,是引誘男性荒的人;女性的身體被視為人類第一恥辱的活的象征;女性是次于男性的“二等公民”,男女絕對不平等。宗教對于女性的這一態(tài)度在莎士比亞時代為官方所認可,已成為社會意識的主流,是被人們不分性別普遍接受的態(tài)度。當然,在伊麗莎白時代,女性受教育的機會確實增多了,但教育的目的是使女性改正其天生的缺點和弱點,防止女性犯錯誤。而莎士比亞則更深入地挖掘人文主義思想,將目光聚焦在女性群體中,尤其是在其初期的喜劇創(chuàng)作中,熱情贊頌女性的機智聰敏、個性張揚,以及反封建反教會的積極性和堅決性,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進步的婦女觀。本文主要以《第十二夜》的人物塑造為例來探討莎士比亞的女性主義意識。在這部作品中三位女性體現(xiàn)了莎劇女性形象的典型性,薇奧拉是女扮男裝、主動追求男性的代表,奧麗維婭是集高貴與財富于一身卻不惜代價追求愛情的典型,瑪利婭更體現(xiàn)出作為侍女的下層婦女的反抗意識。二(一)薇奧拉——美與理性的化身薇奧拉是莎士比亞在《第十二夜》中精心塑造并借以揭示人文主義理想和體現(xiàn)女性主義意識的美和理性的藝術形象。薇奧拉與羅瑟琳(《皆大歡喜》)一樣,是主動追求愛情、追求男性的代表。她對公爵早已有所耳聞,而船長的一番描述更加令薇奧拉對公爵產(chǎn)生一種好感。她女扮男裝,到公爵身邊屈身為仆。然而,命運卻又無情地捉弄這位對待愛情堅貞不渝的少女。奧西諾公爵深愛著奧麗維婭,并且對待愛情堅定執(zhí)著,但是這不但沒有讓薇奧拉有半點放棄追求公爵的念頭,反而使她越發(fā)地愛奧西諾公爵。也許正是因為愛,因為她對公爵不懈追求愛情的折服,才使她不得不違心地替公爵求愛于伯爵小姐。在替公爵求愛的過程中,她既摒棄了女人慣常的嫉妒心,又表現(xiàn)出優(yōu)雅的才情和過人的智慧。薇奧拉初次拜訪奧麗維婭,就顯現(xiàn)出她才思敏捷、談吐不凡的高雅氣質,連清高的奧麗維婭也要為她的迷人魅力所折服,甚至令奧麗維婭對她一見鐘情。這種情節(jié)的安排似乎是對男性的一種諷刺,對地位的一種嘲笑,一位女扮男裝的仆人戰(zhàn)勝了公爵,贏得了奧麗維婭的芳心,這一方面暗示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地位,每個人都有被愛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女性與男性有著某種共性特征,有著與男性同樣的優(yōu)越性,甚至有超越男性的特質。然而,薇奧拉是矛盾的。她盡管陷入愛情痛苦之中,卻為撮合公爵和伯爵小姐盡職盡心。也許表面上看,薇奧拉不如莎翁筆下其他喜劇女主人公那么大膽張揚地追求愛情,而是懦弱地將情感幻化成心底的暗流,但是在我看來,她卻是理性地追求愛情具有人文主義光輝的女性形象,她始終如一地抱著不管有“多大的阻礙,我一定要做他(公爵)的夫人”的決心。她在言談中暗示公爵,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愛意。她告訴公爵“我父親有一個女兒,她愛上了一個男人,正像假如我是個女人也許愛上您殿下一樣”,“她從來不向人訴說她的愛情,讓隱藏在心中的抑郁像蓓蕾中的蚊蟲一樣,侵蝕著她的緋紅的頰;……”,最后更是大膽表露“我父親的女兒只是我一個,兒子也只有我一個?!睆霓眾W拉的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一片癡情的酸楚,更能體會到她內(nèi)斂與含蓄的話中隱藏的一顆火熱而激動的心,可是深陷于愛情之中不能自拔的公爵卻絲毫沒有察覺。薇奧拉的追求幾乎把束縛在女人身上的封建婚姻意識掃得蕩然無存。她執(zhí)著地追求她所渴望的愛情,不論遇到多少阻礙,也不能讓她放棄,更不會在意世俗的眼光。而更值得稱道的是她對待愛情的無私。她愈是忠誠不茍地為公爵盡職,愈顯示出她心靈和品德的美與高尚。因為愛情的痛苦是人類感情中純個人的痛苦,愛情的自私是可以理解的。但薇奧拉的行為,恰恰說明她突破了愛情的狹隘空間,表現(xiàn)了她的自我犧牲精神。薇奧拉在這點上所表現(xiàn)出的崇高品質,不僅遠遠高出莎翁筆下的其他女主人公,而且這種無私的精神也是很多男性身上所不具備的,同時對于宗教意識中認為女性“心性輕浮”,是“不潔之物”等觀念進行了有力地抨擊。(二)奧麗維婭——美貌與高貴并舉與薇奧拉一樣,奧麗維婭也是一位感情真摯、追求執(zhí)著的女性形象。她是美麗的。奧西諾公爵形容第一次見到奧麗維婭時,“覺得好像空氣給她澄清了”;連薇奧拉也不禁感嘆道她是“最輝煌、卓越的、無雙的美人”。她又是位富有的伯爵小姐,然而她卻無視封建等級觀念,視金錢權力如糞土,她不愛尊貴又有身分的公爵,而深愛著由薇奧拉女扮男裝的仆人。當薇奧拉初次拜訪后離開的時候,她自言自語道“我覺得好像這個少年的美處在悄悄地躡步進入我的眼中”,但礙于其高貴的身分,她只能用計差其管家將自己的戒指送給薇奧拉,“去追上那個無禮的使者,公爵差來的人,他不管我要不要,硬把這戒指留下”,在她似乎平靜的話語中,我們也能感覺到一種激動的心情。之后與薇奧拉的第二次交談中,她開誠布公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跡,還對上次冒然的行為自責,擔心自己心愛的人看不起自己。而薇奧拉的一次次拒絕并沒有令她的愛情減少一絲一毫,“我對一顆石子樣的心太多費唇舌了,魯莽地把我的名譽下了賭注。我心里有些埋怨自己的錯;可是那是個及其倔強的錯,埋怨只能招它一陣訕笑?!薄罢埬忝魈煸龠^來。你無論向我要什么,只要于我的名譽沒有妨礙,我都可以給你?!眾W麗維婭一次次地拒絕公爵,一方面由于她深陷于哥哥去世的哀傷中,更重要的是因為她厭倦了貴族圈子中的庸俗氣,而當她遇到才思敏捷、氣宇軒昂的薇奧拉時,仿佛找到了終生之歸屬,因此勇敢而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渴望的愛情。奧麗維婭具有較強烈的女性自我意識,深知自己所求,并不遺余力以求之,展示了一個反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三)瑪利婭——聰慧與叛逆的精靈正如莎翁筆下的尼莉莎、快嘴桂嫂等女仆形象一樣,瑪利婭是個聰明機靈,又不畏男權的女性形象。作為底層人民的典型,瑪利婭受到的壓迫是多重的,因此她的反抗也更加激烈,更加直接。她看不慣安德魯爵士,罵他是個“大傻瓜”,是個“浪子”,“他除了是個傻瓜之外,又是一個慣會惹是招非的家伙”,她還當面“教育”安德魯爵士說“思想是無拘無aimeiwen.com束的”,更加表明下層人民、女性群體對于權勢的輕蔑,表現(xiàn)了底層人民思想的解放以及不受任何思想鉗制的堅決態(tài)度。戲弄馬伏里奧管家這一情節(jié)是本劇的一大亮點,為劇本增添了滑稽輕松的氣氛,也充分體現(xiàn)出瑪利婭機智聰穎的特點。她早已對馬伏里奧的自命不凡、發(fā)號施令不滿,說他“反復無常,逢迎取巧是他的本領;一頭裝腔作勢的驢子……自信非凡,以為自己真了不得,誰看見他都會愛他;我可以憑著那個弱點堂堂正正地給他一頓教訓?!甭斆鞯默斃麐I在托比、費邊這些男人束手無策的時候,能夠抓住馬伏里奧虛榮自負的弱點,使其誤以為奧麗維婭愛他,結果令馬伏里奧在眾人面前出盡洋相,還被當作瘋子關起來。對于馬伏里奧的戲弄表明了女性對于男權的反抗,體現(xiàn)出女性要求平等的思想意識。其他男性形象基本是女性形象的陪襯,通過他們的言行更能凸顯出本劇女主人公的非凡的智慧和堅毅的性格,不必說托比的酗酒成性,安德魯?shù)挠薮罒o能,馬伏里奧的虛榮做作,即使是奧西諾公爵、西巴斯辛、安東尼奧等正直善良的男性形象也黯然失色。三莎士比亞的女性主義覺醒意識是難能可貴的,通過其筆下的這些女子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當時婦女的狀況,寫她們的喜怒哀樂,寫她們的愿望追求,寫她們在家庭和丈夫眼中的地位,寫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對她們生活、思想、情感的影響。從她們身上,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征,表現(xiàn)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道德觀、愛情觀、價值觀。但是由于其創(chuàng)作深深根植于父權思想中,必定顯現(xiàn)出一定的局限性。女扮男裝更以男性的身份和語言指出男性社會的問題,然后再把權利交還給男性,在此過程中,女性仍然是作為客體被關照,她們只是有機會分享部分男性的權利,這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是完善了男性社會。另外,特別是對于愛情的態(tài)度上,暴露出莎翁筆下具有覺醒意識的新女性仍然存在著局限性。奧西諾公爵雖然是一位頑強的百折不撓的追求愛情的人物形象,但他對愛情的態(tài)度并沒有像薇奧拉那樣堅定,他承認“不論我們怎樣自稱自贊,我們的愛情總比女人們流動不定些,富于希求,易于反復,更容易消失和生厭?!边@句話基本道出了男性對于愛情的觀念,而薇奧拉也認識到“男人也許更多話,更會發(fā)誓,他們所表示的,總多于他們所決心實行的;不論男人們怎樣山盟海誓,他們的愛情總不過如此”。但是即便認識到這一問題,女性仍然是飛蛾撲火,不惜代價的追求愛情,甚至為所愛的男人犧牲一切。她們跳出了父權的掌控,卻又跌入夫權的深淵。但不管怎樣,莎士比亞的這種女性主義意識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對于人性解放、地位平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并為人權的進步,婦女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2]NacyF.Cott,The Grounding of Morden Feminism(New Haven.Com: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charpter1.
[3]鞠蕊.莎士比亞的女性主義意識與.唐山學院學報,2003,(16).
常熟虞山的鐘靈毓秀造就了宋清如聰穎秀麗、清新脫俗,又特立獨行的氣質,讓她與眾不同,生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卻懂得讀書是個“好東西”,十一歲時,她就向母親提出:不要嫁妝要讀書。
之江大學位于杭州秦望山頭,門對錢江大潮,臥覽六合月色,極富詩情畫意。宋清如愛上了這里的一切,入之江詩社、泡圖書館、賞桂香秋色,她快樂得像剛出巢的雛燕。初次參加詩社活動,她應詩社要求,認認真真作了首新詩供交流切磋。當晚,詩社上交流的詩作大多是古體詩詞,她的新詩引起了詩友們的關注。更特別的是,她的詩,一行一行字數(shù)由少到多,排列成漂亮的三角形,有人好奇地問,這是誰寫的,什么詩???她清脆地答道:“寶塔詩!”頓時目光齊聚,滿室驚詫。最后,“寶塔詩”傳到一位瘦長個兒的男生手里。這個臉色蒼白、尚帶稚氣的男生,在激情澎湃、笑語喧天的詩會上,始終安靜靦腆,略帶羞澀和淡漠。他拿到詩稿,仔細讀了一遍,臉上泛起一絲紅暈;又讀了一遍,嘴角噙起一縷笑意。小心翼翼地把詩稿折成小方塊,放進口袋里。宋清如的心,微微一顫。
那個男生叫朱生豪,是學校有名的才子。他的詩寫得極好,英文水平也高,又特別喜歡莎士比亞的作品,大家都叫他“莎癡”。他沉默寡言,有時一天說不上一句話,也不合群,同學們私下稱他是“沒有的才子”。
那晚,朱生豪給宋清如的印象是混亂迷離的,一會兒靦腆羞怯,一會兒孤傲率性,一會兒又親切溫和。
第二次詩社活動去西溪賞蘆花,她和他都去了,朱生豪仍寡言少語,但心思細膩的少女詩人不難感覺到,朱生豪偶爾瞟來的眼神,滿帶柔情蜜意。宋清如心底暗暗喜歡上了這個“古怪的孤獨的孩子”。她常寫些現(xiàn)代小詩,主動請他指教,朱生豪也不吝賜教,大膽評改。有了朱生豪的指點,宋清如的詩寫得越來越好,她的新詩陸續(xù)發(fā)表,當時著名的《現(xiàn)代》雜志主編施蟄存讀了她的詩稿后,竟回了一封長信,稱她“一文一詩,真如瓊枝照眼”。
“淵默如處子”的朱生豪,內(nèi)心早已爆發(fā)出熾烈的愛火。宋清如清麗淳樸、優(yōu)雅嫻靜,卻又獨立自信,在他的眼里像天使一樣可愛。他訥于言辭,感情的閘門卻在筆端打開。一天,宋清如接到了朱生豪填的詞:“憶昨秦山初見時,十分嬌瘦十分癡,席邊款款吳儂語,筆底纖纖稚子詩,不需耳鬢常廝伴,一笑低頭意已傾?!彼麑λ吻迦绲膼勰街楹糁?。兩天后,她又收到他的信:“我的野心,便是希望和你的友誼能繼續(xù)到死時,謝謝你給我一個等待。”羞澀的他,愛情表白卻這樣大膽又直接。
杭州的春天是人間最美麗的季節(jié)。一個早春的拂曉,他們相約去蘇堤春曉。走在坡留在人間最長的詩句――蘇堤上,朱生豪突然說:“小青,要是我死了,請你親手替我寫墓志銘,不要寫在碑板上,請寫在你的心上,你肯嗎?”宋清如聽后,心頭掠過一絲不安不祥,可年輕的心,怎肯往壞處想,她點了點頭。從此,兩人開始了魚雁穿梭。詩,讓他們找到了越來越多的共同語言,彼此相知日深,心心契印。即使木訥如朱生豪,戀愛起來,也變得活潑有趣,以筆說話,他的“話”特別多。他寫給宋清如的書信,激情四射、搖曳生姿,光稱呼就生動率性,多情有趣:好宋、宋宋、無比的好人、宋家姐姐、澄兒、傻丫頭、青女、青子、昨夜的虞山小宋……
濃情蜜意中時光飛逝。一年后,朱生豪畢業(yè)了,他要到上海世界書局從事翻譯工作。臨行前,宋清如寫詩贈別:“假如你是一陣過路的西風,我是西風中飄零的敗葉;你悄悄地來又悄悄地去了,寂寞的路上只留下落葉寂寞的嘆息?!敝焐雷x完她的詩,淚流滿面,回填了首《蝶戀花》:“不道飄零成久別,卿似秋風,儂似蕭蕭葉……”此后,在書信往返時,他們就常以“秋風”和“蕭蕭葉”自稱。
宋清如大學畢業(yè)后到湖州民德女校任教,而朱生豪已在上海開始翻譯莎士比亞的戲劇。每譯出一劇,便寄給她征求意見,并請她謄抄一份作為副本留念,她成了朱生豪志同道合的知音。但因戰(zhàn)局動蕩,朱生豪又埋頭翻譯,兩人天各一方,婚事一拖再拖。一天,朱生豪終于寫信向她正式求婚,他說:“小清,我一無所有,只有將那部《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譯稿作為禮物獻給你。如果你答應了我,因為有你,我又無所不有?!苯Y婚那年,宋清如31歲,朱生豪30歲,他們相戀整整十年。一代詞宗夏承燾為新婚伉儷題下八個大字: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婚后,朱生豪仍沉浸在譯莎事業(yè)中,對周遭世界不管不顧。宋清如當起家庭主婦,幫工做衣,補貼家用,為一日三餐奔波。上海淪陷后,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他的譯稿一度在日軍炮火中被毀,而她又懷了身孕,為了躲避戰(zhàn)亂,他們回到她的常熟老家,專事翻譯莎劇。一張櫸木桌、一把舊式靠椅、一盞小油燈、一支破舊不堪的女用美國康克令鋼筆和一套莎翁全集、兩本詞典就是他全部的工具。他足不出戶,不到兩年,他就譯出31部莎劇。當翻譯到《亨利四世》時,他突發(fā)肋間劇痛,痙攣,被確診為肺結核晚期及嚴重并發(fā)癥。臨終前,他對日夜守護的宋清如說:“莎翁劇作還有5部半史劇沒翻譯完畢,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著命也要把它譯完。”
朱生豪走了。十年漫漫相思路,兩年短暫相守,留給宋清如的是一個13個月大的兒子和5部半沒譯完的莎劇。
痛斷肝腸,她卻沒時間和精力去流淚,他的墓志銘只適合寫在她的心上。那年月,獨自撫養(yǎng)雛兒已耗盡她的心力,可當夜深更靜,孩子睡了,她用冷水冰醒困倦的眼,又坐到昏黃的燈下,拿起筆紙,她要繼續(xù)他未竟的事業(yè),將他未譯完的莎劇譯完。這是她對他最好的紀念。這一刻,她不孤單,他和莎劇是一體的,而她和他,也不可分割,就算死亡,也不可以??上г谀恰拔黠L掃落葉”的日子里,一群穿墨綠色軍裝、戴紅袖章的小將闖入她的居室,將她殫精竭慮潛心譯成的5部劇本席卷一空!她哭了,號啕大哭,好像與他第二次生離死別。至死,她都沒勇氣再碰莎劇,她怕了那撕心裂肺的痛。
關鍵詞:莎士比亞;《暴風雨》;自由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6-0067-02
莎士比亞是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是16世紀以來人類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晚年莎士比亞的文學創(chuàng)作,走上了和道德感化的途徑,他采用超自然的手法,運用魔法神力等元素進行傳奇劇本的創(chuàng)作,來寄托人文主義的理想。《暴風雨》是他傳奇劇本的代表作,后世對它進行了多方面的解讀。大多評論認為此劇是莎士比亞為人文主義所寫的頌歌,“寬恕和解”是作品最終的主題,顯示出莎士比亞從早期的激進驍勇的人文主義斗士形象向晚年寬容平和風格轉變的過程。除此之外,對《暴風雨》還有從后殖民主義、海洋文學、新歷史主義等多角度進行的解讀,展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
然而,綜觀全劇,我認為《暴風雨》中還有隱含著的關于“自由”的主題思想。雖然“自由”的母題在莎士比亞的劇本中沒有得到廣泛的運用,但是在本劇中卻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體現(xiàn)作品主題思想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這里將劇中人物劃分三個層次,從上位弄權者,被壓迫階級以及新人類的三個方面分析作品中蘊含的自由主題。
一、以普洛斯彼羅為代表的老一代弄權者對自由的思考
作為曾經(jīng)的掌權人,普洛斯彼羅在自由的問題上經(jīng)歷了一個從迷失到救贖的過程。
在早期,普洛斯彼羅身為米蘭的公爵,位高權重,“我因為專心研究,便把政治放到我弟弟的肩上,對自己的國事不聞不問,只管沉溺在魔法的研究中。”他看似自由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甚至有著為所欲為的味道,但是卻忽略了他身為公爵應盡的責任。自由從來不是無條件的,無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西方存在主義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質”的主張,認為自由表現(xiàn)在選擇和行動兩個方面,人類通過選擇和行動,在自己的自由選擇中承擔責任,從而確定自己的存在。這就是人的“自由承擔責任的絕對性質?!逼章逅贡肆_不明白這一點,他迷失在安享自由的快樂里,逃避應當擔負的責任,這使得野心勃勃的安東尼奧有機可乘,最終導致權勢被奪,自己和也被流放到孤島。普洛斯彼羅付出了代價,失去了以前擁有的自由。
荒島上的普洛斯彼羅開始準備復仇,他研究掌握了魔法,占領了島上的一切,仍舊處于一個上位者的位置。對精靈愛麗兒有救命之恩的他,能夠名正言順地驅使著愛麗兒為其奔波忙碌,他和愛麗兒之間的關系并不像原來女巫和她的關系那樣是一種奴隸和主人的關系。愛麗兒報恩,普洛斯彼羅接受,這樣的形式,也許更加接近現(xiàn)代的雇傭思想,雖然沒有直接可見的金錢財物的交易,但事后,普洛斯彼羅兌現(xiàn)承諾,給予了精靈真正永遠的自由,愛麗兒的報恩之旅也隨著復仇成功,劃上了圓滿的句號。這里,莎士比亞顯然是收到了基督教思想文化的影響。在《圣經(jīng)》的教義中,有“不可終身奴役自己的兄弟?!雹芤粭l。愛麗兒是馴服的,講文明的,自然能夠和普洛斯彼羅作為一類人存在,是“兄弟”,因此無論如何普洛斯彼羅都是要給予她自由的,不能束縛她一生。至于野蠻人凱列班,作為一個教化失敗的例子,他沒有能夠得到同愛麗兒一樣的對待。前面提到,基督教義中“自由”是相對“兄弟”而言的,作為被殖民地異種人代表的凱列班顯然不能在普洛斯彼羅那里獲得這種認同。
在歷經(jīng)了磨難后,普洛斯彼羅選擇了回歸世俗,他毀棄了書本和魔杖,向安東尼奧等人要回了自己的公國和權力。要想能夠享受人生的自由,掌控命運,就必然要有一定的付出,在這里,可以看做是他對自由意義里責任部分的回歸。而報仇的結果,普洛斯彼羅的最終選擇是寬恕,所有的人最后都得到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從這點來看,他是一個自由的救贖者,一方面他結束流放回歸責任,救贖了自己;另一方面他的寬恕使得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完全擺脫仇恨的羈絆而獲得徹底的自由⑤”,也救贖了別人。
相對于普洛斯彼羅被流放的不自由,國王阿隆佐、權臣安東尼奧、西巴斯辛等人在自由的問題上受到的是更多來自欲望和野心的困擾,是精神的不自由。這些老一代的當權者對權力都有著極大的貪欲,因貪欲而生惡念,因惡念犯下惡行,普洛斯彼羅的被放逐,米蘭對于那不勒斯的臣服,以及后來荒島未遂的謀殺都是欲望野心膨脹,排擠精神自由的表現(xiàn)。這樣的人生已經(jīng)喪失了作為人的基本道德,尊嚴、親情等都一掃而空,淪為“獸狀”的存在。而普洛斯彼羅最后的寬恕使得國王阿隆佐認錯懺悔,可以說這世上便多了一個干凈純粹的人,而拒不懺悔的安東尼奧和西巴斯辛等人,也許將永遠背負欲望和野心的十字架,永遠不能獲得精神的真正自由。這些當權者只能甚至不能解放自我,遑論對他人的精神世界產(chǎn)生影響,所以,同普洛斯彼羅相比,他們始終要遜色很多。
二、以愛麗兒和凱列班為代表的被壓迫階級對自由的爭取
不同于上位者在自由迷失中的自我掙扎,愛麗兒和凱列班等人從一開始就處于一個被壓迫被奴役的劣勢地位,他們同施壓者展開各種各樣的周旋,用不同的反抗方式,為自由而斗爭。
愛麗兒選擇的是順從服帖。她為普洛斯彼羅所救,受其掌握,一直被灌輸以感恩的種種思想,受其驅使四處奔走。從愛麗兒的立場來說,這種情況下的她實際上是被剝奪了自由的。她為普洛斯彼羅的服務也許不和為前一位女妖的服務有太大的區(qū)別,唯一不同的是結果的可能性——為女妖的服務是終身的,即使女妖死去也要擄掠自己的生命和靈魂,而普洛斯彼羅顯然要文明許多,她擁有一個獲得最終自由的機會。愛麗兒審時度勢后的選擇是馴服,她盡心盡力做好普洛斯彼羅吩咐地每一件事,出色地協(xié)助其完成了復仇的計劃,最終獲得了自由。
凱列班則是激烈反抗的代表。作為一個半人半怪的存在,他所受到的壓迫是全局中最深重的,他本是島的主人,是這個與世隔絕的世界的王,但他不識人性,把這島上一切的富源都指點給闖入者普洛斯彼羅知道,被利用完畢,卻因為不能接受普洛斯彼羅的語言不能融入這位外來者的文明而淪為奴隸。凱列班的反抗無疑是激烈的,他曾經(jīng)憤怒地指控“這島是我老娘西考拉克斯傳給我而被你奪了去的⑥”,在一切謾罵和詛咒失效后,他甚至試圖伙同膳夫斯丹法諾和弄臣特林鳩羅殺死普洛斯彼羅而重新回歸自由。不管凱列班的本性中有多少野蠻粗魯甚至下流的因子,在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這條路上,他始終沒有屈服。由于天性的一些缺陷,也因為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凱列班的爭取自由之舉最終沒有能夠取得成功,更多地像一場鬧劇。也正是這樣的鬧劇,對于推動作品的情節(jié)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成為后殖民主義解讀中分析被殖民地形態(tài)至關重要的解讀源頭。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處于下位的人都能夠像愛麗兒和凱列班一樣擁有并去踐行自由的意識。膳夫斯丹法諾和弄臣特林鳩羅,從他們身份不難推斷出他們應該是處在一個被驅使被壓迫的地位,他們的悲哀在于自由意識的喪失。醉酒的斯丹法諾說,“我不過是一堆動彈不得的爛肉⑦”,也許是因為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一貫的影響,他們沒有辦法像凱列班一樣理所當然地有“本來我可以自稱為王⑧”的想法,甚至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和立場中存在著被捆綁被依附的部分,當然也就不可能有追求自由的念頭和舉動,只是一味沉浸在享樂的醉夢中。
三、以米蘭達和斐迪南為代表的年輕一代人所面臨的自由的挑戰(zhàn)
米蘭達和斐迪南被譽為是人文主義的希望,是人來未來的寄托。但是在自由這個母題上,他們二者表現(xiàn)出來的特質卻似乎要令人質疑他們是否具有能守住自由精神,自主把握命運的能力。
米蘭達無疑是善良純潔的,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她其實是普洛斯彼羅家長制度的犧牲者,甚至可以說是劇中最沒有自由的一個人。在荒島偏居十二年,除了父親和一個幾乎不能被稱為人的凱列班外沒有見過外人,連她和斐迪南的婚姻愛情都是父親一手安排的,這位可憐的女孩從來都沒有能夠選擇過自己的命運,她實際上不曾擁有過真正的自由。但是作為那不勒斯未來的王妃,米蘭達會有她不可逃避的責任和義務,這位這樣柔弱,任人擺布了十二年的女孩在將來能否抵抗得住外界的壓力,保護自己的自由而不遭欺凌和壓迫呢?這將是米蘭達在未來人生中不可避免要面對的艱難挑戰(zhàn)。
斐迪南是那不勒斯的儲君,未來的國王,可是在遭遇暴風雨,父親下落不明的情況下,他邂逅米蘭達后就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愛戀,把父親、王國、責任都拋之不顧。他沒有安東尼奧等人的貪婪丑惡,但是他在責任的問題上同樣冷漠,這樣的君主難保不會偏失,最后和安東尼奧等人殊途同歸,步入精神的泥沼,失去美好的自由本質。
但我們說沒有人生來就能夠理解自由。普洛斯彼羅也是經(jīng)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才最終理解并完成了自由的救贖,米蘭達和斐迪南會有屬于他們的歷練。挑戰(zhàn)始終存在,希望也始終存在,這樣去理解,人類的未來就顯得光明起來,莎士比亞的寬容可見一斑。
四、結語
自由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從《暴風雨》可以看出不同定位的人對自由的不同態(tài)度和追求。普洛斯彼羅由此完成了對自我和對他人的救贖,人的境界由此升華;愛麗兒和凱列班始終對自由不懈追求,他們的執(zhí)著和反抗始終是充滿亮色的一筆;安東尼奧和西巴斯辛這對野心家陰謀家迷失而不知悔改;社會的小人物特林鳩羅和斯丹法諾渾渾噩噩而不知自由為何物;青年一代代表米蘭達和斐迪南的自由守護能力令人堪憂。莎士比亞用他的文字揭示,自由是一種美好的精神追求,無關財富地位,是一種解放心靈,擺脫桎梏的浩然之境,啟迪著后世之人去永遠追求自由的美好。
注釋:
①⑥⑦⑧[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第393頁、第400頁、第458頁、第40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②③[法]讓·保羅·薩特著.《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第6頁、 第23頁.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1988年4月第1版.
精選《威尼斯商人》中學生讀后感范文 《威尼斯商人》是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寫的四大喜劇之一。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在威尼斯生活著很多不同經(jīng)歷不同品格的商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的名字叫:安東尼奧。他聰明、勤奮、慷慨大方博得了大家的信任。所以事業(yè)發(fā)展很快。最近又一批買賣即將成功這使他萬分高興。這時安東尼奧的朋友巴薩尼奧正匆匆走來原來他深深的愛上了鮑西婭公主想去求婚。但他覺得只有自己穿上最好的衣服才能和公主相配但他現(xiàn)在很貧困因此只好向安東尼奧借錢。安東尼奧答應了朋友的請求。但他全部的財產(chǎn)都在貨船上但貨船還沒有到岸。那么只有向夏洛克借錢了。夏洛克是一個心胸狹窄、貪圖小便宜的人他一直很嫉妒安東尼奧的才華。當他得知安東尼奧要向自己借錢心中暗暗高興。于是在條約里寫到:“如不按時還錢就要從你的身上割下一磅肉。”安東尼奧冒著生命危險答應了。
巴薩尼奧和鮑西婭結婚了。但是一個壞消息傳入了他們的耳中。安東尼奧的船隊沉沒了夏洛克逼他馬上還錢。但安東尼奧現(xiàn)在一貧如洗。夏洛克把他告上了法庭準備按條約上說的去做。在法庭上法官說:“你只能從他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允許有一滴血要不然你就是違約。”可夏洛克根本做不到。最后法官判夏洛克敗訴并把他財產(chǎn)的一半分給安東尼奧另一半歸國家。
事后安東尼奧才得知那個聰明的法官就是鮑西婭裝扮的.為了救朋友她想出了這個妙計。不久大家得知了一個好消息:安東尼奧的船隊并沒有沉沒現(xiàn)在已經(jīng)抵達港口了。
我被莎士比亞小說里的每一個情節(jié)所感動也從中感悟到了很多人世間的道理。從安東尼奧、巴薩尼奧、鮑西婭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們都有對朋友真誠、友好的一顆心.為了朋友的幸福安東尼奧冒著生命危險滿足了朋友的需要為了讓朋友得到幸福寧可犧牲自己。
鮑西婭既聰明又善良她用自己的智慧換回了朋友的生命。但是一提到夏洛克我的心頭就充滿了厭惡:他心胸狹窄、貪婪、兇狠世界上難道還有這么狠毒的人嗎?
我覺得讀書可以讓我懂得好多人世間的道理分清善惡指引我的未來——做一個善良聰明有愛心的人。
精選《威尼斯商人》中學生讀后感范文 今天,我要為大家推薦一部世界巨著,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之作——《威尼斯商人》。
整本書以話劇的形式為大家呈現(xiàn)。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有滿腔的友誼與正義感,為了幫好友巴塞尼奧籌集資金,跟狡猾的威尼斯商人結成交易,冒著生命危險答應夏洛克如不在三個月內(nèi)還錢,將從胸脯上活生生的割下一磅肉。真令人心驚肉跳。我們的眼球將會被他們拉近。眼看著正義之光被黑云掩蓋,觀者無人不擔憂。卻說這巴塞尼奧籌錢是為了去娶美麗賢惠的鮑西亞,他們兩廂情愿結成_。就因為劇情之中誕生了這位粉色的鮑西亞,讓她聰明才智進展無余。碰巧這律師就是他的舅舅,便自己女扮男裝,走進法庭,以條約中只說割肉,不允許割出一滴血來,最終正義戰(zhàn)勝了_,白光驅散黑云,夏洛克也因無惡不作得到應有下場。
當然,書中還有許多值得揣摩、欣賞的“配角”,他們充分配合主人公將整個劇情整理得充實豐滿。
作者的寫作境界十分高超,雖然沒有過多的描寫人物的心理變化,與人物動作、表情,但通過語言,情節(jié)的發(fā)展,給了人們充分的、發(fā)揮想象力的余地??赐旰蠡匚稛o窮。
這本書核心應該是告訴人們要多做善事,不要計較小節(jié),要寬容大度,因為_終究會灰飛煙滅。其次就是要助人為樂,朋友是永久的,像安東尼奧一樣多位朋友著想。
精選《威尼斯商人》中學生讀后感范文 初讀課文,便被這故事情節(jié)深深地吸引了。不知不覺中,幾十頁便匆匆翻過,唯有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在得意中、憤怒中、無奈中長存于腦海。優(yōu)美而流暢的語言,就這樣如小溪般淌過心頭,而順著這溪流,更見同情、見推崇,也見鄙薄。只是撩開這錦繡的簾幕,忽覺一位學者深遠的思想。
在正義中,也難免會有瑕疵——種族的歧視與宗教的偏見。當新興資本主義崛起,當人們打起人文主義的旗號——這位偉大哲人仍能客觀地指出自身的缺漏。細讀課文,更能從子句中發(fā)掘出仁慈、仁愛、寬容的曙光——作者仍能擺脫封建思想禁錮,追求以人為中心的世界。這種思想又豈不是自由、大膽,而又理性的嗎?教師告訴我們,西方國家家庭必備《圣經(jīng)》與《莎士比亞全集》??梢?,《圣經(jīng)》是人們精神的支柱,而《莎士比亞全集》更是人們思想的支柱啊!他用他的思想告誡了后人,思想的自由,是永不可侵犯的啊!又有什么,能比束縛一個人的思想更令人痛苦的呢?
然而,思想是在碰撞中產(chǎn)生的,這使人不免聯(lián)想到當時令人懼怕的生活。正值文藝復興前時期,仍有很多封建主,不單是殘酷的剝削人民,更是壓榨人們本豐富的靈魂。在翻天覆地的變化前,世界似乎走向了麻木。是《神曲》漸漸喚醒人們,文藝復興,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卻又了無聲息的思想解放,開始了。在莎士比亞的一部部作品中,處處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而是這,恰好推動了世界歷史上的另一進程。在安東尼奧博大的友誼中,我們體會到了人文主義的進取表現(xiàn);在鮑西亞機靈的計謀中,我們又體會到了人文主義的進取影響。人文主義推崇追求幸福,那么黑暗的社會有了今日極大的繁榮,又何不是幸?!宋闹髁x所造就的?再縱觀歷史,這人文主義,卻是被文學所宣傳——是書本。
閉上眼,用手輕撫書本,一股強大的生命力仿佛在躍動。文學的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語言有多么優(yōu)美,而是其資料涵蓋了什么——思想的馳騁。翻開一部著作,當思想的活力注入了文字中,跳躍的字符,引領人們置身于思想的潮流與社會的砥柱。
一部書,何不是一掬思潮,永遠地反映著社會而推動著社會?生或死,成或敗,它都曾有過自我奔馳越梗的無線輝煌!
精選《威尼斯商人》中學生讀后感范文
在當今社會中,一個商人如果想要賺到錢,就必須努力工作,但是在幾百年前的威尼斯,有一位商人叫夏洛克,他不是靠努力工作發(fā)財?shù)?,而是專門靠放高利貸發(fā)財。這個人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
這個故事是英國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莎士比亞寫的,它的名字叫《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極大諷刺一性一-的喜劇。大約作于1596-1597年。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一愛一、友誼和一愛一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yè)資產(chǎn)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xiàn)了作者對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故事的內(nèi)容講的是: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好友巴薩尼奧向鮑西婭求婚,向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幣。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借給別人錢不要利息,影響了他的生意,又侮辱過他,所以借機報復,在借約上戲言三個月期滿還不上錢,就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債。后來巴薩尼奧的求婚成功了,安東尼奧因船失事,所以不能如期還錢,夏洛克就提起公訴,要安東尼奧履行借約,從身上切下一磅肉。
開庭審判的那一天,鮑蒂霞假扮安東尼的律師,替安東尼辯護。她用聰明的辦法,救了安東尼的一性一-命,也懲罰了夏洛克:法庭判決只許割肉,不準流血,只準割一磅肉,不準多一點也不準少一點,即使是一絲一毫,也要訴訟者抵命。夏洛克驚愕之余要求撤回原訴,但鮑西婭依據(jù)法律,剝奪夏洛克全部財產(chǎn),將其一半充公,將另一半判歸受害一方,夏洛克徹底敗訴。
看完了這個故事,我最喜歡作者塑造的安東尼奧這個人物,他是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的商人的代表,作者對他是有所美化的。他珍重友情,為了朋友而向高利貸者借錢并為此死而無怨;他寬宏大量,面對夏洛克的無恥——一?一——謀,竟逆來順受;面對死的威脅,他具有古羅馬英雄那樣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氣概??傊?,他身上具有正派,重情,溫文爾雅等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為之漚歌的品質。
關鍵詞:《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宗教;受害者
中圖分類號:I10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03―0106―02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為世界文學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一生創(chuàng)作了38部戲劇和154首十四行詩。戲劇是莎士比亞文學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戲劇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面貌,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锻崴股倘恕穭?chuàng)作于1596~1597年,是莎士比亞早期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作品,也是莎士比亞喜劇當中最具有諷刺意義的劇作。這部作品自問世以來,對劇作中人物的爭論一直沒有間斷。夏洛克是《威尼斯商人》中至關重要的一個角色,一方面他是一個貪婪成性、報復心極強的高利貸者,另一方面他也是當時普通猶太人的代表,有自身的難處和困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兩種宗教沖突的犧牲品。
一、唯利是圖的貪婪者
夏洛克是一個典型的唯利是圖的高利貸者,在夏洛克看來通過高利貸收取利息獲取金錢是合情合理的。“不偷不搶,為自己盤算總不是件壞事。”[1]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安東尼奧,安東尼奧無償?shù)亟杩罱o別人,這在夏洛克看來是一個愚蠢的行為?!八菢幼訕O像一個卑鄙可憐的稅利!因為他是個基督徒,所以我恨他,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太傻,借錢給別人從不收利息,于是把咱們在威尼斯城里干放貸這行的利率都給壓低了?!必澙泛图樵p是這個高利貸者的代名詞,夏洛克的貪婪形象在一開始就顯露無疑。在安東尼奧一開始向這位高利貸者借款時,夏洛克就意識到了安東尼奧經(jīng)濟上的拮據(jù),夏洛克意識到安東尼奧向他借款有一定的風險,他與人相處的出發(fā)點是能不能帶來金錢,利息在這個高利貸者的眼里至關重要。當安東尼奧向他借錢時,能把自己的財產(chǎn)保住是他腦海中出現(xiàn)的第一個想法,這種行為與安東尼奧鼎力相助好友巴薩尼奧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三千塊錢,借三個月,安東尼奧簽借據(jù)?!苯钃?jù)不僅僅是一種借款憑證,更是夏洛克的定心丸,有了這張借據(jù)他的心里也就有了一些安慰。夏洛克的貪婪形象還表現(xiàn)在他的金錢觀上,在夏洛克看來金錢是至上的,超過了世界上任何東西,包括友情、親情。在他心里金錢是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這一點在他對待女兒杰西卡的態(tài)度上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當杰西卡從家中逃走時,夏洛克沒有仔細去想自己的行為對女兒造成的壞影響,也沒有想自己女兒的安全,相反在他看來女兒逃走是罪孽,自己蒙受了損失,“她做出這些下賤的事,真是該死。”當他得知自己的女兒杰西卡在熱那亞一晚就花去八十塊錢時,他毫不掩飾地訴說內(nèi)心的不滿,“你這就是當胸捅我一刀,我的銀子,我再也看不到他們了!一晚上花了八十塊!八十塊!”一晚上花掉他八十塊錢,對夏洛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因為錢是他生命中唯一不可或缺的物質和精神支柱。
二、殘酷冷血的復仇者
夏洛克又是一個報復心極強的復仇者。夏洛克之所以借錢給安東尼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借機復仇,他在簽訂協(xié)約時附加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如果安東尼奧在三個月內(nèi)沒有按時歸還他的三千塊錢,他就要安東尼奧身上的一磅肉,并且要在靠近心臟的地方。夏洛克的殘忍成性集中體現(xiàn)在“一磅肉”上,他極強的復仇心理在劇的一開始就毫無掩飾地展露出來?!耙怯幸惶焖陌驯涞轿沂掷?,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新舊帳一起算?!边@是安東尼奧向夏洛克借錢時,夏洛克的一句獨白。這也是他為什么答應借安東尼奧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他看來這是一次絕佳的報復機會。當夏洛克得知安東尼奧的商船遭遇了不幸時,他難以抑制內(nèi)心的狂喜,“什么?什么?什么?他也倒霉了嗎?他也倒霉了嗎?”他一再追問安東尼奧的商船是否出了事,當他確定商船出了事之后,他喜形于色,嘖嘖稱贊:“真是好消息,我可要好好耍耍他,讓他嘗嘗我的厲害。很好,很好。”夏洛克之所以如此興奮,是因為這次商船出事使他確定安東尼奧無力按時償還三千塊錢的債務,他因此可以得到“一磅肉”。正如夏洛克所說,一磅肉其實不值錢,但是這是一次難得的報復的機會。
三、令人悲憫的受害者
《威尼斯商人》最終以夏洛克失去所有財產(chǎn),失去女兒、其他人成雙成對而結局,盡管夏洛克在劇中是一個令人厭惡、貪婪成性、復仇成癖的形象,但我們不能否認他是這個劇中最可憐的人物。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夏洛克是一個受害者。夏洛克是值得可憐的,夏洛克放高利貸固然讓人感到厭惡,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他的無奈。在當時的社會猶太人的地位低下,在一個基督教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作為猶太人信仰猶太教的夏洛克沒有自己選擇職業(yè)的權利,這種行業(yè)固然令人厭惡,但確實是處于邊緣地位的猶太人謀生的一種方式,當時法律允許猶太人所能從事的唯一經(jīng)濟活動就是放高利貸。[2]夏洛克在當時沒有尊嚴,從人的角度來看,他的復仇也是迫于無奈,是挽回自己尊嚴的一種嘗試。以夏洛克為代表的猶太人的尊嚴被以安東尼奧為代表的新興資產(chǎn)階級踩于腳下,夏洛克被別人當成狗,被看作是異教徒。正如夏洛克所說:“您曾在我的胡子上吐唾沫,您踢我,就像踢您門前的一條野狗那樣?!?夏洛克亦值得人們同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這種信仰其實無所謂好壞。然而,在當時,基督教占支配地位,夏洛克作為一個猶太人,信仰自己的宗教卻備受鄙視,夏洛克的女兒杰西卡每天都想被自己的情人羅蘭佐帶走,從而改信基督教。當夏洛克徹底敗在法庭之上時,安東尼奧也曾想寬恕夏洛克,但是其中一個條件是夏洛克必須皈依基督教,對于一個有自己信仰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巨大的傷害,是雪上加霜。
夏洛克亦是宗教沖突的犧牲者?!锻崴股倘恕飞羁痰胤从吵霎敃r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沖突,[3]中世紀的西歐對猶太人有著強烈的宗教偏見,他們將整個猶太民族看成是出賣、殺害耶穌的“敵基督者”,認為他們是撒旦在人間的代表,會永遠危害到基督教世界。中世紀的西歐,對猶太人有強烈的宗教偏見,夏洛克之所以被基督徒鄙視,地位之所以低下,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出于宗教偏見。《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這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真實反映出中世紀西歐猶太民族卑賤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他們是外邦人,沒有公民權;他們是異教徒,遭到基督教的排斥和仇視;他們是放貸者,雖然為社會所必需但卻也為人們所不齒。[4]
四、結語
莎士比亞的偉大,在于他在當時一個對猶太民族充滿敵視與偏見的社會環(huán)境中并沒有把夏洛克寫成寓言式的純粹邪惡的化身,而是在譴責夏洛克的“復仇”的同時,也描寫了夏洛克所遭受的歧視。[5]對于夏洛克的最終結局,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夏洛克的結局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是當時的社會矛盾的產(chǎn)物。當時歐洲人文主義思潮盛行,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觀念變革等諸多因素從根本上決定了夏洛克的悲劇。然而,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夏洛克這個復雜的人物形象,他固然令人痛恨,但是委實也是一個受害者。脫離社會背景分析夏洛克是無源之水,結合當時的社會、宗教等因素對《威尼斯商人》進行分析既是研讀莎士比亞的意義所在,更是對歷史的尊重。
[參考文獻]
[1]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4.
[2]李媛.《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劇色彩[J].長江大學學報,2012(08).
[3]張榕.宗教沖突視角下的《威尼斯商人》[J].中北大學學報,2010(06).